CN101994201A - 喷气投纬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气投纬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4201A
CN101994201A CN 201010270146 CN201010270146A CN101994201A CN 101994201 A CN101994201 A CN 101994201A CN 201010270146 CN201010270146 CN 201010270146 CN 201010270146 A CN201010270146 A CN 201010270146A CN 101994201 A CN101994201 A CN 101994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cking
chamber
pressure
weft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7014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4201B (zh
Inventor
牧野洋一
铃木藤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94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4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4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42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28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wherein the weft itself is projected into the shed
    • D03D47/3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wherein the weft itself is projected into the shed by gas jet
    • D03D47/3026Air supply systems
    • D03D47/3053Arrangements or lay out of air supply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气投纬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纬纱把持装置,其适用于通过具备加速管的投纬用主喷嘴的投纬用空气的喷射而将纬纱从投纬用主喷嘴射出并进行投纬的喷气投纬织机,该纬纱把持装置具有机械地把持纬纱的把持机构。在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对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状态且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停止排出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把持机构把持纬纱。在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停止对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停止状态且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将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向微喷射通路排出的排出状态的情况下,解放纬纱。

Description

喷气投纬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气投纬织机(air jet loom)中的纬纱把持装置,该喷气投纬织机通过从具备加速管的投纬用主喷嘴喷射投纬用空气,从上述投纬用主喷嘴射出纬纱而进行投纬。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5-27994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5-287639号公报中,公开了为了防止纬纱从投纬用主喷嘴脱落而从投纬用主喷嘴进行空气的微喷射的纬纱脱落防止装置。这些公报的装置在投纬待机中从投纬用主喷嘴进行空气的微喷射,通过该微喷射而防止纬纱从投纬用主喷嘴脱落。
另外,在对像氨纶纱那样的伸缩性高的纬纱进行投纬时,通过从投纬用主喷嘴喷射高压空气而拉伸纬纱,由此防止伸缩性高的纬纱收缩。但是,在投纬结束之后,当装置转移至投纬待机状态时,来自投纬用主喷嘴的空气的喷射从高压喷射切换至微喷射。因此,不能抑制伸缩性高的纬纱的收缩。所以,为了抑制伸缩性高的纬纱的收缩,有必要在投纬待机中提高来自主喷嘴的空气的喷射压力。
当在投纬待机中提高来自主喷嘴的空气的喷射压时,由于纬纱是静止的,因而产生在受到高喷射压的纬纱的部位处产生退扭的不良情况。另外,在对像将包线(装饰纱)卷绕在作为芯材的弹性纱的周围的氨纶纱那样的纬纱进行投纬时,在投纬待机中提高来自主喷嘴的空气的喷射压的情况下,产生包线因喷射作用而被吹飞的不良情况。这样的不良情况给织布带来瑕疵。
在日本特开平11-200193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空气流而将纬纱压在固定壁而把持的装置。与在日本特开平5-27994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5-28763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装置相同,该日本特开平11-200193号公报的装置的纬纱的把持方式不能可靠地把持纬纱。
在日本特开昭57-12823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144336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8-508432号公报中,公开了为了防止纬纱从投纬用主喷嘴脱落而在投纬待机中机械地把持纬纱的纬纱脱落防止装置。该纬纱脱落防止装置使用空气压而机械地把持纬纱。该装置在投纬待机中积极地把持纬纱,因而能够抑制把持中的伸缩性高的纬纱的收缩。
但是,在日本特开昭57-12823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144336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8-508432号公报的装置中,在从把持状态将纬纱解放时起至开始投纬用喷射为止的极短的时间内,纬纱收缩而变成朝向上游侧松弛的状态。这样增大了投纬开始时间和投纬结束时间的偏差而容易发生投纬差错。即使对于伸缩性低的纬纱而言,由于纬纱在投纬用主喷嘴内成为暂时松弛的状态,因而发生与伸缩性高的纬纱相同的问题。
为了减少这样的投纬开始时间和投纬结束时间的偏差,在开始投纬用喷射后将纬纱从把持状态解放时,由于纬纱把持装置的响应缓慢,因而在该纬纱把持装置中的纬纱把持板成为从投纬用主喷嘴喷出的空气的流动的阻碍。这样招致了来自投纬用主喷嘴的喷出空气流的逆流。因此,纬纱受损,或者纬纱的投纬变得不稳定。
如果为了防止来自投纬用主喷嘴的喷出空气流的逆流,比平常提早投纬用主喷嘴中的投纬用喷射的开始时机,则能够抑制纬纱的松弛。然而,在这样做的情况下,由于高喷射压的空气作用在投纬待机中的静止的纬纱上,对于经不住扭的纬纱和纱强度弱的纬纱,容易因退扭而产生断纱。
另外,由于将为了机械地把持纬纱而使用的空气放出至大气,因而存在着空气消费变多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08-508432号公报的装置中,将附属于投纬用主喷嘴的加速管分割成2部分,通过将纬纱把持杆压在连接被分割成2部分的加速管的架台上而把持纬纱。但是,由于在被分割成2部分的加速管之间存在着许多大气开放的空间,因而投纬用喷射空气的一部分从该空间漏出。与具备未被分割的加速管的投纬用主喷嘴相比,这样带来了纬纱推进力的低下,结果招致了空气消费量的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空气压用于机械地把持纬纱的纬纱把持装置中,能够为了稳定投纬化而有效地利用机械的纬纱把持所使用的空气。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纬纱把持装置,适用于通过具备加速管的投纬用主喷嘴的投纬用空气的喷射而将纬纱从上述投纬用主喷嘴射出并进行投纬的喷气投纬织机,该纬纱把持装置具有机械地把持上述纬纱的把持机构。上述把持机构具备导入把持用空气的压力导入室。在上述加速管的内部使空气的微喷射作用在上述纬纱的微喷射通路设置在上述压力导入室和上述加速管的内部之间。上述纬纱把持装置还具备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和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对上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状态和停止对上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停止状态之间切换。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将上述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向上述微喷射通路排出的排出状态和停止排出上述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停止状态之间切换。在上述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上述供给状态且上述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上述排出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把持机构把持上述纬纱。在上述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上述供给停止状态且上述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上述排出状态的情况下,解放上述纬纱。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喷气投纬织机中的投纬用主喷嘴和纬纱把持器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的纬纱把持器的截面图;
图1C是图1A的加速管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2是图1A的喷气投纬织机整体的模式图。
图3A是处于纬纱把持状态的纬纱把持装置的截面图和空气管道图;
图3B是处于纬纱解放状态的纬纱把持装置的截面图和空气管道图。
图4是处于投纬状态的纬纱把持装置的截面图和空气管道图。
图5是显示投纬用主喷嘴内的压力变化的曲线图。
图6A是显示投纬用主喷嘴内的压力变化的曲线图;
图6B是显示现有的微喷射使用时的投纬用主喷嘴内的压力变化的曲线图。
图7A是显示纬纱前端通过时间的测量结果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7B是显示将把持用空气向大气放出时的纬纱前端通过时间的测量结果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8是显示三通阀的有效截面积和投纬用主喷嘴内的压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处于纬纱把持状态的纬纱把持装置的截面图和空气管道图。
图9B是处于纬纱解放状态的纬纱把持装置的截面图和空气管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处于纬纱解放状态的纬纱把持装置的截面图和空气管道图,以及
图11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处于纬纱解放状态的纬纱把持装置的截面图和空气管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具备纬纱把持装置的2色投纬方式的喷气投纬织机。
如图1A所示,经由筘座脚(sley sword)13而将筘座(sley)11支撑在摇轴12上。摇轴12从织机驱动马达(图中未显示)获得驱动力而围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进行往复转动。在筘座11上固定有支撑台10、筘16以及多个辅助喷嘴17。在支撑台10上固定有主喷嘴14、15。通过摇轴12的往复转动,筘座11、投纬用主喷嘴14、15,筘16以及多个辅助喷嘴17以摇轴12为中心而向织机的前后方向摇动。
在织机的侧框架(图中未显示),固定有一对串联喷嘴18、19。如图2所示,通过卷纱管22的旋转而将纬纱Y1、Y2卷绕在卷绕方式的纬纱测长贮留装置20、21的各个卷纱面23上。通过电磁螺线管24的卡止销241的出没动作而控制来自各个卷纱面23的纬纱抽出解绕。由控制计算机C控制电磁螺线管24的励消磁。控制计算机C基于来自各纬纱解绕检测器25的纬纱解绕检测信息,控制对应的电磁螺线管24的励消磁。各个纬纱解绕检测器25检测对应的卷纱面23上的卷纱的解绕。如果卷纱面23上的卷纱被解绕指定卷数,则控制计算机C对电磁螺线管24消磁,以使卡止销241朝向对应的卷纱面23突出而阻止纬纱抽出解绕。
在纬纱测长贮留装置20、21处被测量长度且贮留的纬纱Y1、Y2通过对应的串联喷嘴18、19。通过串联喷嘴18、19的纬纱Y1、Y2各自通过投纬用主喷嘴14、15的加速管26、27内。投纬用主喷嘴14、15的加速管26、27指向形成于筘16的筘齿161的前面的纬纱引导通路162。通过来自加速管26的空气喷射而将纬纱Y1向经纱T的开口内进行投纬,并通过来自加速管27的空气喷射而将纬纱Y2向经纱T的开口内进行投纬。
按照预先设定的投纬顺序图案,关于一次投纬,仅对纬纱Y1、Y2中的某一个进行投纬。
被向经纱T的开口内投纬的纬纱Y1、Y2通过多个辅助喷嘴17的中继喷射而在纬纱引导通路162内被牵引。在纬纱引导通路162内被牵引的纬纱(在图1A所图示的示例中为Y1)通过筘16的打纬动作而被打纬成织布W的织前W1。
在良好地进行向经纱T的开口内的投纬的情况下,在指定的织机旋转角度范围内,由纬纱检测器28检测纬纱Y1、Y2。来自纬纱检测器28的显示纬纱Y1、Y2的有无的检测信号被输入至控制计算机C,该控制计算机C基于上述检测信号而选择织机的运转继续和停止的某一者。
投纬用主喷嘴14经由作为投纬用空气通路的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和电磁开关阀30而与空气供给箱31连接。投纬用主喷嘴15经由作为投纬用空气通路的投纬用空气供给管32和电磁开关阀33而与空气供给箱34连接。串联喷嘴18经由投纬用空气供给管35和电磁开关阀36而与空气供给箱37连接。串联喷嘴19经由投纬用空气供给管38和电磁开关阀39而与空气供给箱40连接。辅助喷嘴17经由空气供给管41和电磁开关阀42而与空气供给箱43连接。
各个电磁开关阀30、33、36、39、42的励消磁由控制计算机C控制。控制计算机C基于从织机旋转角度检测用的旋转编码器(rotary encoder)E获得的织机旋转角度检测信息,控制电磁开关阀30、33、36、39、42的励消磁。各个电磁开关阀30、33、36、39、42如果被励磁,则成为开状态(空气供给状态),如果被消磁,则成为关状态(空气供给停止状态)。
如图1A所示,在投纬用主喷嘴14、15的加速管26、27的前端部安装有纬纱把持器44。纬纱把持器44由支撑台10的一部分支撑。
如图1B所示,纬纱把持器44具有安装块45,一对活塞壳46、47以及一对活塞48、49。安装块45安装在加速管26、27上,以水平地保持加速管26、27。活塞壳46、47被收容在安装块45中。各个活塞48、49能够滑动地被收容在对应的活塞壳46、47内。在各活塞48、49的一端面,以沿着活塞48、49的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引导杆50、51,在各活塞48、49的另一端面,以朝向与引导杆50、51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把持杆52、53。活塞48、49将活塞壳46、47内划分成压力导入室54、55和弹簧收容室56、57,在弹簧收容室56、57中收容有压缩弹簧58、59。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壳46、47是炮铜制,活塞48、49是轻型且耐久性高的聚酰亚胺树脂制。
活塞壳46、47,活塞48、49,把持杆52、53(把持部件)以及压力导入室54、55构成用于把持纬纱Y1、Y2的把持机构。
在构成活塞壳46、47的一部分的盖60、61中,形成有向外部开口的导入口601、611和向压力导入室54、55开口的引导孔602、612。引导孔602、612和导入口601、611连通,该引导孔602、612的直径大于导入口601、611的直径。引导杆50、51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引导孔602、612中。引导杆50、51能够抵接于引导孔602、612和导入口601、611之间的台阶。在引导杆50、51内,形成有沿着引导杆50、51的轴方向延伸的连通路501、511。连通路501、511将压力导入室54、55和导入口601、611连通。
沿与把持杆52、53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对通孔452、453以贯通底壁451的方式形成在安装块45的底壁451中,在通孔452、453中,贯通有加速管26、27。
如图1C所示,出入孔261、271以贯通加速管26、27的管壁的方式形成在加速管26、27,凹部262、272以与出入孔261、271相对的方式形成在加速管26、27的内周壁面260、270。把持杆52的前端面从出入孔261突入至加速管26的内部而能够与凹部262的底面面接触。把持杆53的前端面从出入孔271突入至加速管27的内部而能够与凹部272的底面面接触。凹部262、272的底面是平面,把持杆52、53的前端面是与凹部262、272的底面平行的平面。
如图1B和图2所示,收容活塞48的活塞壳46经由连接至导入口601的共同空气管62B、作为控制阀的电磁三通阀63以及把持用空气供给管62A而与空气供给箱64连接。收容活塞49的活塞壳47经由连接至导入口611的共同空气管65B、作为控制阀的电磁三通阀66以及把持用空气供给管65A而与空气供给箱67连接。
电磁三通阀63、66的励消磁控制根据来自控制计算机C的指令而进行。控制计算机C基于从织机旋转角度检测用的旋转编码器E获得的织机旋转角度检测信息,控制电磁三通阀63、66的励消磁。电磁三通阀63、66如果被消磁,则成为开状态(空气供给状态),如果被励磁,则成为关状态(空气供给停止状态)。
电磁三通阀63经由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和止回阀69而以合流的方式连接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的中途。止回阀69防止空气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侧向电磁三通阀63侧流动(即逆流)。电磁三通阀66经由排出用空气供给管70和止回阀71而以合流的方式连接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32的中途。止回阀71防止空气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32侧向电磁三通阀66侧流动(即逆流)。
在电磁三通阀63消磁的状态下,空气供给箱64内的空气一边对抗着作用在活塞48上的压缩弹簧58的弹簧力而使活塞48从压力导入室54侧向弹簧收容室56侧移动,一边被向压力导入室54供给。在电磁三通阀63励磁的状态下,活塞48因压缩弹簧58的弹簧力而从弹簧收容室56侧向压力导入室54侧返回,压力导入室54内的压力空气经由共同空气管62B、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以及止回阀69而向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排出。共同空气管62B和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构成用于将压力导入室54内的空气(把持用空气)向加速管26排出的排出通路79(参考图1A和图3)。
在电磁三通阀66消磁的状态下,空气供给箱67内的空气一边对抗着作用在活塞49上的压缩弹簧59的弹簧力而使活塞49从压力导入室55侧向弹簧收容室57侧移动,一边被向压力导入室55供给。在电磁三通阀66励磁的状态下,活塞49因压缩弹簧59的弹簧力而从弹簧收容室57侧向压力导入室55侧返回,压力导入室55内的压力空气经由共同空气管65B、排出用空气供给管70以及止回阀71而向投纬用空气供给管32排出。共同空气管65B和排出用空气供给管70构成用于将压力导入室55内的空气(把持用空气)向加速管27排出的排出通路80(参考图1A)。
控制计算机C和电磁三通阀63、66构成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该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对压力导入室54、55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状态和停止对压力导入室54、55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停止状态之间切换。
另外,控制计算机C和电磁三通阀63、66构成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该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将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向加速管26、27内排出的排出状态和停止排出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停止状态之间切换。
电磁三通阀63、66的消磁状态(第1切换状态)对应于上述供给状态且对应于上述排出停止状态,电磁三通阀63、66的励磁状态(第2切换状态)对应于上述供给停止状态且对应于上述排出状态。
接下来,基于图3A、图3B以及图4,说明从纬纱把持器44把持通过投纬用主喷嘴14的纬纱Y1至向经纱T的开口内进行投纬为止的一连串的动作。
图3A显示了消磁状态的电磁三通阀63。
如果电磁三通阀63被消磁,则空气供给箱64内的空气经由把持用空气供给管62A、电磁三通阀63以及共同空气管62B而使活塞48从压力导入室54侧向弹簧收容室56侧移动,同时被向压力导入室54供给,纬纱Y1被把持在把持杆52的前端和加速管26的凹部262的底面之间。
如果解放纬纱Y1的时机到来,则如图3B所示,电磁三通阀63被励磁。如果电磁三通阀63被励磁,则活塞48因压缩弹簧58的弹簧力而从弹簧收容室56侧向压力导入室54侧返回,压力导入室54内的压力空气经由共同空气管62B、电磁三通阀63、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止回阀69以及投纬用空气供给管59而向投纬用主喷嘴14内的空气通路141排出。压力导入室54内的压力缓慢地减少,把持杆52从凹部262的底离开,纬纱Y1从把持杆52的把持作用中被解放。
压力导入室54内的空气(把持用空气)经由排出通路79、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以及投纬用主喷嘴14中的导纱器140的周围的空气通路141而向加速管26内排出。即,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向空气通路141的空气排出成为微喷射而作用在投纬用主喷嘴14内的纬纱Y1上。由此,加速管26内的纬纱Y1的纱姿势被保持成笔直。
排出通路79、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以及空气通路141构成微喷射通路,该微喷射通路设置在压力导入室54和加速管26的内部之间,以在加速管26的内部使微喷射作用在纬纱Y1上。
同样地,排出通路80、投纬用空气供给管32以及投纬用主喷嘴15内的空气通路(图中未显示)构成微喷射通路,该微喷射通路设置在压力导入室55和加速管27的内部之间,以在加速管27的内部使微喷射作用在纬纱Y2上。
如果到了投纬时机,则如图4所示,电磁开关阀30被励磁,空气供给箱31(参考图2)内的投纬用压力空气经由电磁开关阀30和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而被向投纬用主喷嘴14内供给。通过向投纬用主喷嘴14内供给投纬用压力空气,使得从把持杆52的把持状态解放的纬纱Y1从加速管26射出。由于在以合流的方式连接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的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的中途设置有止回阀69,因而不发生流过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的投纬用压力空气的一部分被向压力导入室54侧供给的情况。在图4的状态中,把持杆52从加速管26的管内退避,顺滑的投纬成为可能。
图6A的曲线图中的曲线P1显示了投纬用主喷嘴14中的喷射压力的变化,曲线P2显示了投纬用主喷嘴15中的喷射压力的变化。作为曲线P1、P2的一部分的微喷射部分P11、P21表示了因将把持用空气从压力导入室54向投纬用主喷嘴14内排出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即成为微喷射而作用在纬纱Y1上的压力变化。该微喷射期间是即将开始投纬喷射前的织机旋转角度范围30°前后。
图6B的曲线图中的曲线D1显示了不具有电磁三通阀63和纬纱把持器44的现有的投纬用主喷嘴14中的喷射压力的变化,曲线D2显示了不具有电磁三通阀66和纬纱把持器44的现有的投纬用主喷嘴15中的喷射压力的变化。作为曲线D1、D2的一部分的微喷射部分D11、D21表示了将现有的微喷射用空气供给至投纬用主喷嘴14、15时的压力变化。
微喷射部分P11、P21所示的该实施方式中的微喷射期间远远地短于微喷射部分D11、D21所示的现有的微喷射期间。
图5的曲线图中的曲线F1、F2显示了将压力导入室54内的把持用空气向投纬用主喷嘴14排出时的投纬用主喷嘴14中的喷射压力的变化。电磁三通阀63中的有效截面积是2mm2。曲线F1是将压力导入室54内的最大压力设定成0.3MPa时的压力变化,曲线F2是将压力导入室54内的最大压力设定成0.5MPa时的压力变化。在曲线F1、F2的任一情况中,织机转速都是800rpm。曲线F1、F2显示了取决于最大压力的设定方式,由从压力导入室54向投纬用主喷嘴14内的排出而产生的微喷射的有效喷射期间变化5ms~15ms的程度的情况。如果由织机旋转角度表示,则5ms~15ms为24°~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纬开始时之前的织机旋转角度24°~72°的其中某一时刻,开始从压力导入室54排出压力导入室54内的把持用空气。
图7A的曲线图中的曲线G表示了关于在该实施方式中,纬纱Y1从投纬开始至飞走120mm所需要的纬纱飞走时间(纬纱前端通过时间)的偏差的调查结果。图7B的曲线图中的曲线L表示了关于在日本特开2008-144336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8-508432号公报所公开的现有装置(不将把持用空气利用于微喷射而向大气放出的装置)中,纬纱Y1从投纬开始至飞走120mm所需要的纬纱飞走时间的偏差的调查结果。曲线G、L显示了与将把持用空气向大气放出的现有装置相比,将把持用空气利用于微喷射的本实施方式的纬纱飞走时间的偏差小的情况。
图8的曲线图中的曲线K表示了电磁三通阀63的有效截面积和投纬用主喷嘴14中的微喷射压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三通阀63的有效截面积被设定成1mm2~3mm2
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优点。
(1)由于在纬纱解放时且即将开始投纬前,将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向加速管26、27内排出,从而对纬纱Y1、Y2施加微喷射作用,因而,为了机械地把持纬纱Y1、Y2而使用的把持用空气不会被浪费地舍弃,能够有效地用于达成稳定的投纬。
(2)防止投纬用空气向压力导入室54、55侧逆流的构成防止了投纬用空气的浪费,并且,有助于达成稳定的投纬。
(3)从图6A和图6B的曲线图可以明确,将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利用于微喷射的构成有助于缩短微喷射的期间并降低空气消耗量。一直以来,纬纱种类越是增加,每1个投纬用主喷嘴的微喷射的期间就越是变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纬纱种类增加,也无需延长每1个投纬用主喷嘴的微喷射的期间,能够大幅降低空气消耗量。
(4)从图7A和图7B的曲线图可以明确,与不将把持用空气利用于微喷射而向大气放出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幅降低了纬纱前端通过时间的偏差。这样的纬纱前端通过时间的偏差的降低有助于投纬稳定化。即使在纬纱的飞走的方面,将把持用空气利用于微喷射的构成对于投纬稳定化也是有效的。
(5)在将从压力导入室54排出的把持用空气利用于微喷射的情况下,有必要恰当地保持微喷射压。在氨纶纱的情况下,投纬用主喷嘴14中的恰当的微喷射压为0.01MPa~0.03MPa。曲线K显示了期望电磁三通阀63的有效截面积为1mm2~3mm2。即,在将电磁三通阀63的有效截面积设定成1mm2~3mm2的本实施方式中,将把持用空气排出至投纬用主喷嘴14、15内时的微喷射压被保持在不产生纬纱切断程度的适当压。
(6)由于纬纱Y1、Y2被把持在把持杆52、53的前端面和加速管26、27的内周壁面260、270之间,因而纬纱Y1、Y2的被把持的部分有可能变形。但是,由于把持杆52、53在加速管26、27的前端侧把持纬纱Y1、Y2,因而纬纱Y1、Y2的把持部分被进行除去处理。因此,纬纱Y1、Y2的把持部分不被织入织布W内,不发生织物品质下降的情况。
(7)在使用将纬纱Y1、Y2把持于把持杆52、53和加速管26、27的内周壁面260、270之间的机械把持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与日本特开平11-200193号公报所公开的由空气流将纬纱压在固定壁上而把持的方式相比,能够可靠地把持纬纱。在将纬纱Y1、Y2压在内周壁面260、270(凹部262、272)上的构成中,与将加速管分割成2部分的日本特开2008-508432号公报不同,不会浪费地泄漏投纬用空气。
(8)电磁三通阀63、66作为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和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的构成要素是简便的。
(9)如图5所示,取决于压力导入室54内的最大压力的设定方式,由从压力导入室54向投纬用主喷嘴14内的排出而产生的微喷射的有效喷射期间变化24°~72°的程度。所以,在织机转速是800rpm的情况下,期望从投纬开始时之前的织机旋转角度24°~72°进行压力导入室54内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开始。
一般而言,使用700rpm~1000rpm的范围内的织机转速,并且,由织机旋转角度表示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开始的范围根据织机转速的变更而变化。例如,如果织机转速为700rpm,则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开始的范围成为24°×700rpm/800rpm=21°~72°×700rpm/800rpm=63°。如果织机转速为1000rpm,则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开始的范围成为24°×1000rpm/800rpm=30°~72°×1000rpm/800rpm=90°。
所以,如果织机转速为Nrpm,则期望在投纬开始时之前的织机旋转角度24°×N/800~72°×N/800进行压力导入室54内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开始。
接下来,基于图9A和图9B而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纬纱把持装置具备的2色投纬方式的喷气投纬织机。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电磁五通阀72、73来取代电磁三通阀。电磁五通阀72用于投纬用主喷嘴14,电磁五通阀73用于投纬用主喷嘴15。电磁五通阀72、73受到控制计算机C(参考图2)的励消磁控制。
纬纱把持器44A的活塞48A、49A将活塞壳46、47内划分成压力导入室54、55和背压室74、75。压力导入室54、55经由把持用空气供给管62A、65A而与电磁五通阀72、73连接,背压室74、75经由背压用管76、77而与电磁五通阀72、73连接。
图9A显示了电磁五通阀72、73的消磁状态。如果电磁五通阀72、73被消磁,则压力空气经由把持用空气供给管62A、65A,电磁五通阀72、73以及共同空气管62B、65B而一边使活塞48A、49A从压力导入室54、55侧向背压室74、75侧移动,一边被向压力导入室54供给,并且,纬纱Y1、Y2被把持在把持杆52、53的前端和加速管26的凹部262的底面之间。背压室74、75内的空气经由背压用管76、77和电磁五通阀72、73而向大气放出。
如果解放纬纱Y1、Y2的时机到来,则如图9B所示,电磁五通阀72、73被励磁。如果电磁五通阀72、73被励磁,则压力空气经由共同空气管62B、65B,电磁五通阀72、73以及背压用管76、77而被向背压室74、75供给。活塞48A、49A因背压室74、75内的背压而从背压室74、75侧向压力导入室54、55侧返回,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压力空气经由共同空气管62B、65B,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止回阀69、71以及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32而向投纬用主喷嘴14、15内排出。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压力缓慢地减少,把持杆52、53从内周壁面260、270离开,纬纱Y1、Y2从被把持杆52、53把持的状态解放。
控制计算机C和电磁五通阀72、73构成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该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对压力导入室54、55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状态和停止对压力导入室54、55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停止状态之间切换。
另外,控制计算机C和电磁五通阀72、73构成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该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将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向加速管26、27内排出的排出状态和停止排出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停止状态之间切换。
电磁五通阀72、73的消磁状态(第1切换状态)对应于上述供给状态且对应于上述排出停止状态,电磁五通阀72、73的励磁状态(第2切换状态)对应于上述供给停止状态且对应于上述排出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具有第1实施方式中的凹部262、272,把持杆52、53的前端面形成为能够与内周壁面260、270的曲面进行面接合的曲面形状。
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32向投纬用主喷嘴14、15内的空气排出成为微喷射而作用在投纬用主喷嘴14、15内的纬纱Y1、Y2上。由此,加速管26、27内的纬纱Y1、Y2的纱姿势被保持成笔直。
在第2实施方式中,获得了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优点(1)~(7)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将空气用于纬纱的把持和解放的两者,因而能够使把持杆52、53的响应时间比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更短。而且,由于并没有为了纬纱解放而使用压缩弹簧,因而维护变少。
接下来,基于图10而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纬纱把持装置具备的2色投纬方式的喷气投纬织机。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速管26、27的基端部安装有通路形成环78。在通路形成环78形成有导入口781,并且,在通路形成环78和加速管26、27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782。在导入口781连接有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多个斜通路263、273以贯通加速管26、27的管壁并向管内开口的方式形成在由环状通路782包围的加速管26、27的外周面。斜通路263、273为随着从加速管26、27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而朝向投纬方向R的形状。
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经由共同空气管62B、65B,电磁三通阀63、66,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环状通路782以及斜通路263、273而被排出至加速管26、27内。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环状通路782以及斜通路263、273构成微喷射通路,该微喷射通路设置在压力导入室54、55和加速管26、27的内部之间,以在加速管26、27的内部使微喷射作用在纬纱Y1、Y2上。
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不以合流的方式连接于投纬用空气供给管29、32,因而不需要第1实施方式中的止回阀69、71。
把持用空气从斜通路263、273向加速管26、27内的排出能够使微喷射作用在加速管26、27内的纬纱Y1、Y2上,防止投纬不良而达成稳定的投纬。另外,由于来自斜通路263、273的空气排出带来喷射效果,而将空气从投纬用主喷嘴14、15外向投纬用主喷嘴14、15内的纬纱通路内吸引,因而纬纱推进力提高。
接下来,基于图11而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纬纱把持装置具备的2色投纬方式的喷气投纬织机。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加速管26、27的偏向前端的外周面的与把持杆52、53的前端面相对的位置,以向内周壁面260、270开口的方式形成有贯通该加速管26、27的贯通路264、274。导入口454、455以与贯通路264、274连通的方式形成在安装块45的底壁451。在导入口454、455连接有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贯通路264、274为随着从加速管26、27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而朝向投纬方向R的形状。贯通路264、274指向把持杆52、53的前端面。
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经由共同空气管62B、65B,电磁三通阀63、66,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以及贯通路264、274而被排出至加速管26、27内。被排出至加速管26、27内的把持用空气碰上把持杆52、53的前端面,由此,对把持杆52、53向从与其相对的内周壁面260、270的部位远离的方向施力。即,通过把持用空气向加速管26、27内的排出,对把持杆52、53向解放纬纱Y1、Y2的方向施力。因此,提高了把持杆52、53的响应性,加快了纬纱Y1、Y2的解放。纬纱Y1、Y2的提前解放对投纬稳定化有效。
另外,从随着从加速管26、27的外周朝向内周而朝向投纬方向R的形状的贯通路264、274向加速管26、27内排出的把持用空气成为将纬纱Y1、Y2向投纬方向R牵引的微喷射,来自贯通路264、274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有助于防止投纬用主喷嘴14、15内的纬纱Y1、Y2的松弛。
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和贯通路264、274构成微喷射通路,该微喷射通路设置在压力导入室54、55和加速管26、27的内部之间,以在加速管26、27的内部使微喷射作用在纬纱Y1、Y2上。
在本发明中,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是可能的。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磁三通阀,也可以使用在被励磁时将把持用空气供给至压力导入室54、55,在被消磁时将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排出的电磁三通阀。
在电磁三通阀63、66的有效截面积大于3mm2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电磁三通阀63、66的排出端口(连接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的端口)设置调节阀,并将该调节阀的有效截面积设成1mm2~3mm2
在第4实施方式中,贯通路264、274也可以指向相对于投纬方向R而垂直的方向。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把持杆52、53的响应性。
也可以使用第1电磁开关阀而构成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并使用第2电磁开关阀而构成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1空气管将第1电磁开关阀和压力导入室54、55连接,并且,将把持用空气供给管62A、65A连接至第1电磁开关阀,通过第2空气管将第2电磁开关阀和压力导入室54、55连接,并且将排出用空气供给管68、70连接至第2电磁开关阀即可。在第1电磁开关阀为开状态且第2电磁开关阀为关状态时,把持用空气经由第1空气管而被向压力导入室54、55供给,在第2电磁开关阀为开状态且第1电磁开关阀为关状态时,压力导入室54、55内的把持用空气经由第2空气管而被排出。
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加速管26、27的前端的下游侧把持纬纱的纬纱把持装置。
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加速管26、27的上游侧把持纬纱的纬纱把持装置。
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对3种以上的纬纱进行投纬的多色喷气织机。

Claims (14)

1.一种纬纱把持装置,适用于通过具备加速管的投纬用主喷嘴的投纬用空气的喷射而将纬纱从所述投纬用主喷嘴射出并进行投纬的喷气投纬织机,所述纬纱把持装置具有机械地把持所述纬纱的把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机构具备导入把持用空气的压力导入室,
在所述加速管的内部使空气的微喷射作用在所述纬纱上的微喷射通路设置在所述压力导入室和所述加速管的内部之间,
所述纬纱把持装置还具备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和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对所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状态和停止对所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供给停止状态之间切换,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在将所述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向所述微喷射通路排出的排出状态和停止排出所述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的排出停止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所述供给状态且所述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所述排出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把持机构把持所述纬纱,在所述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所述供给停止状态且所述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切换至所述排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把持机构解放所述纬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纬用空气经由开关阀而被向所述投纬用主喷嘴供给,
所述微喷射通路具备与将所述开关阀和所述投纬用主喷嘴联接的投纬用空气通路合流的排出通路,
在所述排出通路,设置有防止该排出通路内的投纬用空气的逆流的止回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喷射通路直接连通至所述加速管的内部,
所述微喷射通路的一部分是沿着相对于所述加速管的长度方向而倾斜的方向贯通所述加速管的管壁的斜通路,
所述斜通路是随着从所述加速管的管壁的外周壁面朝向内周壁面而朝向投纬方向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投纬开始前,向所述加速管内排出所述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织机转速为Nrpm,则在投纬开始时之前的织机旋转角度24°×Nrpm/800rpm~72°×Nrpm/800rpm,开始从所述压力导入室排出所述压力导入室内的把持用空气,连续地进行把持用空气从所述压力导入室的排出和投纬用空气的喷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机构具备将所述纬纱压在所述加速管的内周壁面上的把持部件,
在向所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时,所述把持部件能够压在所述内周壁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喷射通路直接连通至所述加速管的内部,
所述微喷射通路的一部分是贯通所述加速管的管壁的贯通路,
所述贯通路指向所述把持部件,
从所述贯通路向所述加速管内排出的把持用空气向解放所述纬纱的方向对所述把持部件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路是随着从所述加速管的管壁的外周壁面朝向内周壁面而朝向投纬方向的形状。
9.根据权利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和所述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具备三通阀式的控制阀,
该控制阀在第1切换状态和第2切换状态之间切换,第1切换状态实现向所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所述供给状态和停止从所述压力导入室排出把持用空气的所述排出停止状态,第2切换状态实现停止向所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所述供给停止状态和从所述压力导入室排出把持用空气的所述排出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机构具有把持部件和背压室,该把持部件将所述纬纱压在所述加速管的内周壁面上,由所述把持部件将背压室与所述压力导入室划分,
所述第1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和所述第2把持用空气供给切换部具备五通阀式的控制阀,
该控制阀能够在第1切换状态和第2切换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1切换状态中,所述控制阀实现向所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所述供给状态、停止把持用空气从所述压力导入室排出的所述排出停止状态以及允许解放用空气从所述背压室放出的背压放出状态,
在所述第2切换状态中,所述控制阀实现停止向所述压力导入室供给把持用空气的所述供给停止状态、从所述压力导入室排出把持用空气的所述排出状态以及向所述背压室供给解放用空气的背压供给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阀的有效截面积被设定成1mm2~3mm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阀的有效截面积被设定成1mm2~3mm2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背压室排出的解放用空气被排出至大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纬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机构在所述加速管内或在所述加速管的上游侧机械地把持纬纱。
CN 201010270146 2009-08-25 2010-08-23 喷气投纬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42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4714A JP5356950B2 (ja) 2009-08-25 2009-08-25 エア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糸把持装置
JP2009-194714 2009-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4201A true CN101994201A (zh) 2011-03-30
CN101994201B CN101994201B (zh) 2012-07-04

Family

ID=43784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7014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4201B (zh) 2009-08-25 2010-08-23 喷气投纬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56950B2 (zh)
CN (1) CN10199420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5164A (zh) * 2013-02-27 2014-08-27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水喷射式织机用的投纬信息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4562392A (zh) * 2013-10-29 2015-04-2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控制喷气织机内的压缩空气压力的设备
WO2022077638A1 (zh) * 2020-10-15 2022-04-21 单县祥瑞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织机纬纱保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7804B (zh) * 2014-01-28 2015-03-25 无锡精业丝普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向引纬喷气织机的双向引纬机构及双向引纬方法
CN103757806B (zh) * 2014-01-28 2015-02-11 无锡精业丝普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向引纬喷气织机用主喷嘴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8236U (zh) * 1981-02-04 1982-08-10
JPH05279940A (ja) * 1992-03-30 1993-10-2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製織方法
JPH05287639A (ja) * 1992-04-07 1993-11-02 Koji Yoshida 二連ノズル式エァ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噴射方法とシステム
JPH11200193A (ja) * 1998-01-20 1999-07-2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糸把持装置
CN101023208A (zh) * 2004-07-30 2007-08-22 林道尔·多尼尔有限责任公司 喷气织机,尤其是在混合管中具有一个夹持装置的空气喷射织机
JP2008144336A (ja) * 2006-12-12 2008-06-26 Sultex Ag 横糸を挿入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1460669A (zh) * 2006-06-02 2009-06-17 林道尔.多尼尔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在喷纺机尤其是空气喷纺机中夹紧纬纱的方法,夹紧装置和喷纺机
CN101671911A (zh) * 2008-09-09 2010-03-17 Jet技研株式会社 喷水织机的纬线前端处理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356237T1 (de) * 2002-09-18 2007-03-15 Dornier Gmbh Lindauer Verfahren zum halten eines schussfadens und d senwebmaschine , insbesondere zur durchf hrung des verfahren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8236U (zh) * 1981-02-04 1982-08-10
JPH05279940A (ja) * 1992-03-30 1993-10-2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製織方法
JPH05287639A (ja) * 1992-04-07 1993-11-02 Koji Yoshida 二連ノズル式エァ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噴射方法とシステム
JPH11200193A (ja) * 1998-01-20 1999-07-2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糸把持装置
CN101023208A (zh) * 2004-07-30 2007-08-22 林道尔·多尼尔有限责任公司 喷气织机,尤其是在混合管中具有一个夹持装置的空气喷射织机
CN101460669A (zh) * 2006-06-02 2009-06-17 林道尔.多尼尔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在喷纺机尤其是空气喷纺机中夹紧纬纱的方法,夹紧装置和喷纺机
JP2008144336A (ja) * 2006-12-12 2008-06-26 Sultex Ag 横糸を挿入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1671911A (zh) * 2008-09-09 2010-03-17 Jet技研株式会社 喷水织机的纬线前端处理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5164A (zh) * 2013-02-27 2014-08-27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水喷射式织机用的投纬信息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4005164B (zh) * 2013-02-27 2016-09-28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水喷射式织机用的投纬信息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4562392A (zh) * 2013-10-29 2015-04-2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控制喷气织机内的压缩空气压力的设备
CN104562392B (zh) * 2013-10-29 2016-08-2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控制喷气织机内的压缩空气压力的设备
WO2022077638A1 (zh) * 2020-10-15 2022-04-21 单县祥瑞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织机纬纱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47061A (ja) 2011-03-10
CN101994201B (zh) 2012-07-04
JP5356950B2 (ja) 2013-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4201B (zh) 喷气投纬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
EP2330239A1 (en) Tuck-in method and tuck-in device for shuttleless loom
JPH03137248A (ja) 紡織機の緯糸の為の吹出し装置
EP2476788A2 (en) Weaving method for air jet loom
EP2230342A1 (en)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oring weft threads in a loom
WO2003031703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reinforcing fiber woven fabric and production device therefor and reinforing fiber woven fabric
KR100636075B1 (ko) 공압 방적사 인장기 및 방적사 취급 시스템
CN101070659A (zh) 喷气织布机
US4917153A (en) Standby weft yarn cutting preventing device for a multicolor fluid jet loom
JP2001234451A (ja) 織機における耳形成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装置
KR102147774B1 (ko) 다색 워터 제트 직기에 의한 제직 방법
JP5969900B2 (ja) 水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主軸の回転数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BR0306435A (pt) Processo para retenção de um fio de trama e fieira, especialmente para a realização do processo
CN103820922B (zh) 喷气织机的副喷嘴的排列选择装置
JP4214438B2 (ja) エア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エア式把持装置
CN103370463B (zh) 用于供给纬纱的方法和装置
JP2772369B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緯入れ装置
KR20030084599A (ko) 직기에서의 불량사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JPH0247335A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緯入れ方法
JPH0616952Y2 (ja) 無杼織機のタックイン耳組装置
JP2001329453A (ja) タックイン装置の緯糸弛緩装置
JPH0258379B2 (zh)
JPH06220745A (ja)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糸引き戻し装置
JPH08311743A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緯入れ装置
JPH0364613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508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