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3348B -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3348B
CN101983348B CN200980112198.XA CN200980112198A CN101983348B CN 101983348 B CN101983348 B CN 101983348B CN 200980112198 A CN200980112198 A CN 200980112198A CN 101983348 B CN101983348 B CN 1019833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ens
support
optical axis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21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3348A (zh
Inventor
平田弘之
荒井治夫
桥本昌俊
铃木雅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00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778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33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8226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3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3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3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33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以简单的结构或简单的方法实现透镜的对准。透镜单元(50)具备:具有透镜部及包围透镜部的凸缘部的多个透镜(10)~(40);以及保持沿光轴依次配置的多个透镜(10)~(40)的保持部(60)。保持体(60)具有沿光轴依次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支承部,第一支承部挤压沿着光轴的凸缘部的侧面而保持透镜(20)~(40),第二支承部以可使透镜(10)沿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透镜(10)。

Description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普遍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电子设备上组装摄像机组件。通过在电子设备上组装摄像机组件、对电子设备附加摄像功能,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更高附加值化。
在这种摄像机组件中,有提升性能、小型化及低价格化等的种种开发目标。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实现包含于摄像机组件的透镜单元的小型化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形成于透镜和镜筒这两者上的凹部之间互相连接,而形成用于粘结透镜与镜筒的粘结剂的保持槽。由此,排除设置作为现有必要的透镜压紧之类的其他构件,实现透镜单元的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3999号公报
但是,为了提高摄像机组件的分辨率,有时要求通过对准来调整透镜的配置位置。在该对准工序中,使作为移动对象的透镜相对于固定的透镜移动,在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特性(分辨率)为最大的位置定位作为移动对象的透镜,并在该位置固定透镜。
在专利文献1中,以透镜的外形(俯视形状)为基准将透镜嵌入镜筒。透镜以被镜筒挤压的状态由镜筒保持。
透镜是通过金属模成形而大量生产的部件,以由金属模的生产误差、金属模嵌合部分的间隙导致的偏心、金属模的磨耗等为起因,有时在实际生产的每个透镜的形状(特别地,透镜的俯视形状)上、每个透镜之间产生偏移。因此,如果只通过施加压力将透镜压入镜筒而将透镜保持在镜筒,则难以按照想法定位透镜。
在对准层叠的透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下面的顺序。首先,层叠透镜并使透镜相互之间定位。接着,将最上层的透镜载置于该透镜层叠体上并移动载置的透镜,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固定该透镜。之后,相对于层叠的透镜整体安装镜筒。
但是,在如此对准的情况下,透镜的堆积作业需要期望的时间,无法简单地进行对准。如此,强烈要求以简单的顺序实现透镜的对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以简单的结构或简单的方法实现透镜的对准。
本发明的透镜单元是具备多个透镜与保持体的透镜单元,该多个透镜具有透镜部及包围该透镜部的凸缘部,该保持体保持沿光轴依次配置的多个上述透镜,上述保持体具有沿上述光轴依次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支承部,上述第一支承部挤压沿上述光轴的上述凸缘部的侧面而保持上述透镜,上述第二支承部以可使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上述透镜。
通过移动收容于第二支承部的透镜能够简单地进行对准。
优选还具备:形成于上述第二支承部的内侧面、向上述光轴突出的多个突出部;注入相互邻接的上述突出部之间的空间、将上述透镜固定于上述保持体或上述透镜组的粘合剂。
优选:上述第二支承部比上述第一支承部更靠近物体侧。
优选:上述第一支承部挤压沿上述光轴的上述凸缘部的侧面且保持两个以上的上述透镜。
优选:还具备配置于在上述第二支承部中收容的上述透镜上、以光学方式作为光圈起作用的盖状构件。
优选:还具备配置于沿上述光轴依次配置的上述透镜之间、在与上述光轴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的遮光片,多个上述透镜以夹持上述遮光片的状态层叠。
优选:在与上述遮光片相对的上述凸缘部的面上形成沿上述光轴延伸的侧面。
本发明的摄像机组件是具备下述构件的摄像机组件:具有透镜部及包围该透镜部的凸缘部的多个透镜;保持沿光轴依次配置的多个上述透镜的保持体;使通过多个上述透镜而成的像成像的成像元件,上述保持体具有在离开上述成像元件的方向依次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支承部,上述第一支承部挤压沿上述光轴的上述凸缘部的侧面而保持上述透镜,上述第二支承部以可使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上述透镜。
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是具有多个透镜及保持多个上述透镜的保持体的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施加压力而将上述透镜嵌入上述保持体的第一支承部内,以可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将上述透镜载置于上述保持体的第二支承部内,使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并相对于上述保持体定位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透镜,相对于上述保持体固定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透镜或固定上述透镜组。
本发明的透镜单元是使入射的光束通过多个透镜而出射的透镜单元,具备:具有透镜部及包围该透镜部的凸缘部的多个透镜;保持沿光轴依次配置的多个上述透镜的保持体,上述保持体以可使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至少一个上述透镜,收容于上述保持体内的上述透镜的上述凸缘部至少部分地从上述保持体向光入射侧或光出射侧突出。
收容于保持体内的透镜的凸缘部至少部分地从保持体向光入射侧或出射侧突出。通过使夹具与该部分抵接且使透镜在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能够容易地使透镜对准。
优选:收容于上述保持体内的上述透镜的上述凸缘部的光入射侧或光出射侧的外周围比上述保持体更靠近光入射侧或光出射侧。
优选:收容于上述保持体内的上述透镜配置于被上述保持体保持的另一上述透镜上。
优选:上述保持体通过挤压沿上述光轴的上述凸缘部的侧面而保持一个以上的上述透镜。
优选:收容于上述保持体内的上述透镜最靠近物体侧。
优选:上述保持体具有在离开上述光轴的方向凹陷的多个凹部,在至少一个上述凹部内注入用于固定收容于上述保持体内的上述透镜的粘合剂。
优选:还具备配置于上述保持体上、在与上述光轴对应的位置具有光学开口的盖体,在该盖体的上述保持体侧的面上形成有嵌入上述保持体的上述凹部的多个凸部。
优选:在嵌合上述凸部的上述凹部内不注入上述粘合剂。
优选:在上述盖体的上述保持体侧的面上形成有包围上述光轴的壁部,多个上述凸部通过上述壁部连接。
优选:上述凹部的俯视形状是圆弧状。
本发明的摄像机组件具备:具有透镜部及包围该透镜部的凸缘部的多个透镜;保持沿光轴依次配置的多个上述透镜的保持体;使通过多个上述透镜而成的像成像的成像元件,上述保持体以可使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至少收容一个上述透镜,收容于上述保持体内的上述透镜的上述凸缘部至少部分地从上述保持体向物体侧或成像元件侧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或简单的方法实现透镜的对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组件100的概略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概略的剖面结构的模式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筒部60的上表面结构及剖面结构的模式图。
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筒部60的侧面结构及剖面结构的模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产时的金属模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局部放大图。
图6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局部放大图。
图6C是本法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局部放大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7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7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参考例的透镜单元200的概略的剖面结构的模式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参考例的透镜单元200的生产顺序的说明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参考例的透镜单元200的生产顺序的说明图。
图9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参考例的透镜单元200的生产顺序的说明图。
图9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参考例的透镜单元200的生产顺序的说明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筒部60的上表面结构的变化的模式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筒部60的上表面结构的变化的模式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概略的端面图。
图11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概略的端面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盖部的概略的正视立体图及正视图。
图12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盖部的概略的正视立体图及正视图。
图13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盖部的概略的后视立体图及后视图。
图13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盖部的概略的后视立体图及后视图。
图14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筒部60的概略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14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筒部60的概略的立体图及俯视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50的剖面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筒部60的上表面结构的变化的模式图。
图中:100-摄像机组件、97~99-遮光片、50-透镜单元、10~40-透镜、60-筒部、70-盖部、80-粘合剂、82-变形部、72a-壁部、72b-突起、72d-岛部、72c-凹陷、72e-载置面、62-凸部、62a-厚壁部、62b-薄壁部、51-座、52-成像元件、53-配线基板、54-信号处理电路、55-挠性配线、56-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实施方式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而简略化。因为图是简略的,因此不以图的记载为根据而狭隘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图是用于专门说明技术事项的,没有反映图示的要素的正确的大小。相同要素标记为相同的符号,也省略重复的说明。表示所说的上下左右的方向的词汇是以正视图的情况为前提而使用的。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摄像机组件的结构及功能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摄像机组件100具有透镜单元50、座51、成像元件52、配线基板53、信号处理电路54、挠性配线55及连接器56。
摄像机组件100组装于移动电话或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内。摄像机组件100将由成像元件52成的像作为电信号由连接器56输出。
透镜单元50是将透镜安装于镜筒内的光学部件。在透镜单元50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座51是安装透镜单元50的底座部件。座51具有筒部51a及基部51b。在筒部51a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另外,在座51上形成有与透镜单元50内的透镜的光轴对应的开口。
通过以使形成于透镜单元50上的螺纹槽与形成于座51上的螺纹槽啮合的状态旋转透镜单元50,而将透镜单元50安装于座51上。
成像元件52是称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的一般的成像元件。在成像元件52的成像面(主面)上矩阵状地形成有多个像素。成像元件52收容于在座51的基部51b上设置的收容空间内。
配线基板53是具有单层或多层的配线层的板状构件。上下面的配线通过贯通电极等互相连接。
信号处理电路54是控制成像元件52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例如,信号处理电路54对成像元件52指示信号的积蓄或将积蓄于成像元件52的信号输出。另外,信号处理电路54将从成像元件52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输出。
挠性配线55是具有可挠性的配线基板。在挠性配线55的一端连接有上述的处理信号电路54,在挠性配线55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器56。挠性配线55作为信号的传送路径而起作用。
连接器56使摄像组件100与其他的电子部件(母板或子插件等)连接。
另外,信号处理电路54、配线基板53、成像元件52、座51及透镜单元50按该顺序层叠于挠性配线55上。另外,成像元件52、配线基板53、信号处理电路54、挠性配线55及连接器按该顺序电连接。摄像机组件100的具体的组装顺序是任意的。
摄像机组件100如下进行动作。从物体侧入射的光通过透镜单元50的透镜向成像元件52入射。成像元件52将入射的像转换为电信号。信号处理电路54对从成像元件52发出的电信号执行信号处理(A/D转换、图像纠正处理等)。从信号处理电路54输出的电信号通过挠性配线55及连接器56与外部的电子设备连接。
参照图2至图6对透镜单元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透镜单元50具有透镜10、透镜20、透镜30、透镜40、筒部(保持体)60、盖部70、遮光片97、遮光片98、遮光片99及压紧构件110。
透镜10~40使从物体侧入射的光在成像元件52的成像面成像。各透镜10~40具有透镜部及凸缘部。透镜部是光学作用的部分,凸缘部是用于机械地固定透镜的部分。凸缘部包围透镜部的周围。
透镜10的凸缘部通过粘合剂80固定于筒部60。透镜10需要对准。透镜20~40的凸缘部由筒部60挤压并由筒部60保持。透镜20~40不需要对准。透镜10与透镜20之间的遮光片97不是必须的,透镜10与透镜20的固定、透镜10与透镜20、筒部60的固定、透镜10与遮光片97、透镜20的固定都可以。
透镜10的透镜宽度(俯视透镜时的透镜的宽度)W50、透镜20的透镜宽度W51、透镜30的透镜宽度W52及透镜40的透镜宽度W53满足W50<W51<W52<W53的关系。
另外,透镜1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透镜2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凹状。透镜3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凹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透镜4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具有凹状的中央部的凸状。
筒部60是沿光轴延伸的筒状构件。筒部60具有收容透镜10的支承部及收容透镜20~40的支承部。筒部60以可使收容于支承部内的透镜10移动的状态保持透镜10。另外,筒部60以挤压的状态保持被压入支承部的透镜20~40。
根据透镜10~40的透镜宽度,筒部60的开口宽度向筒部60的下端顺序变宽。通过使筒部60的开口宽度与透镜10的透镜宽度对应,在筒部60上形成收容透镜10的支承部。通过使筒部60的开口宽度与透镜20~40的透镜宽度对应,在筒部60上形成收容透镜20~40的支承部。
收容透镜1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10的透镜宽度W50还宽100μm的程度(另外,收容透镜1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也可以为比透镜10的透镜宽度W50还宽30~150μm的程度)。另一方面,保持透镜2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20的透镜宽度W51还窄5μm的程度(另外,保持透镜2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也可以为比透镜20的透镜宽度W51还窄0~15μm(但是,0除外)的程度)。保持透镜3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30的透镜宽度W52还窄5μm的程度(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只要是在0~15μm(但是,0除外)的范围即可)。保持透镜4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40的透镜宽度W53还窄5μm的程度(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只要是在0~15μm(但是,0除外)的范围即可)。
透镜10载置于筒部60上时,在XZ平面是可动的。因此,通过将透镜10载置于筒部60上,使透镜10在XZ平面移动而探测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并将透镜10固定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对准。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需要对准的透镜10以可移动的状态收容于筒部60的支承部内,将不需要对准的透镜20~40施加压力而嵌入筒部的支承部。因为在安装到镜筒前没必要层叠透镜10~40,因此能够实现透镜单元的组装的简单化。因为不需要对准的透镜20~40以被挤压的状态预先保持于筒部60内,因此能够将透镜10载置于透镜20上且使透镜10在XZ方向稳定地移动。因为透镜20~40只是施加压力而嵌入筒部60的,因此透镜单元50的组装非常地容易。另外,因为也能够确保透镜10与筒部60间充分的粘合空间,因此能够保证可靠地将透镜10固定于筒部60内。
盖部70是平板状的构件。盖部70的俯视形状是圆状。盖部70具有与光轴AX对应的开口。另外,盖部70的开口附近的边缘为向光轴AX越来越小。盖部70是黑色的,通过形成于盖部70的开口,盖部70作为光圈以光学方式起作用。盖部70利用通常的固定方法在透镜10上固定于筒部60内。在将透镜单元50安装于座51上时,因为不对盖部70施力,因此盖部可以是薄圆盘状。
透镜单元50包含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如下。透镜10~40沿光轴AX层叠。在透镜10与透镜20之间配置遮光片97。在透镜20与透镜30之间配置遮光片98。在透镜30与透镜40之间配置遮光片99。筒部60收容透镜10~40。盖部70固定于筒部60的正面上。
各遮光片97~99在与透镜的光轴AX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遮光片97~99的俯视形状是圆状。遮光片97沿X轴的宽度比遮光片98沿X轴的宽度窄。遮光片98沿X轴的宽度比遮光片99沿X轴的宽度窄。另外,形成于各遮光片97~99上的开口是圆状的开口。
透镜10~40通过用金属模成形树脂(例如环烯聚合树脂)而生产。筒部60及盖部70通过用金属模成形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而生产。另外,通过使筒部60与盖部70为相同材料,能够提高相互的密合性。
对准后,透镜10利用通常的固定化方法(粘合剂80的涂敷等)而固定于筒部60上。之后,盖部70利用通常的固定化方法(粘合剂的涂敷等)固定于筒部60上(另外,盖部70也可以与筒部60及透镜10的一方或双方固定)。另外,这里,因为能够从外部涂敷粘合剂,因此能够简单地将透镜10及盖部70固定于筒部60。
参照图3,对保持透镜10~40的筒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保持透镜10~40的筒部60的上表面结构的俯视图。图3B是表示保持透镜10~40的筒部60的剖面结构的模式图。
如图3A所示,筒部60在前端部分具有在四处形成凹部81的环状体61。通过将旋转夹具嵌合于凹部81,而将透镜单元50旋入座51。
筒部60在其内侧面具有向着光轴AX突出的六个凸部62。六个凸部62以将光轴AX作为中心而画圆的方式依次配置。在互邻的凸部62之间形成凹部。在由凸部62形成的空间SP1中涂敷用于将透镜10固定于筒部60上的粘合剂。通过在空间SP1内涂敷粘合剂,透镜10坚固地固定于筒部60上。另外,凸部62作为控制透镜10的移动范围的控制部而起作用。通过在筒部60上设置限制部,能够只通过使透镜10微动而进行对准。另外,通过形成凸部62,能够确保充分的粘合空间(空间SP1)。
筒部60的内侧面(限于不形成凸部62的部分)与筒部60的外侧面间的宽度W11、凸部62的内侧面与筒部60的外侧面间的宽度W12及环状体61的宽度13满足如下的关系:W12>W11>W13。另外,通过筒部60的上端部分(包含环状体61、凸部62),而形成收容盖部70的支承部。
如图3B所示,在筒部60的内侧面上形成斜面65、斜面66及斜面67。斜面65限制遮光片98及透镜30的配置位置。斜面66限制遮光片99及透镜40的配置关系。斜面67限制压紧构件110的配置位置。
另外,如图3B所示,透镜10具有透镜部11及凸缘部12。透镜部11具有透镜面11a及透镜面11b。凸缘部12具有壁厚W1的外周部12a、壁厚W2的中间部12b及壁厚W3的内周部12c。满足W1<W2的关系。满足W3≤W2的关系。W3随着向光轴AX而壁厚逐渐变薄。
外周部12a与中间部12b的边界部分与外周部12a用金属模与中间部12b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对应。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外周部12a的壁厚与中间部12b的壁厚,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易于产生的溢料等的影响引起透镜的配置位置偏离希望的位置。
与透镜10相同,透镜20也具有透镜部21及凸缘部22。凸缘部22具有壁厚W4的外周部22a及壁厚W5的内周部22b。满足W4<W5的关系。外周部22a与内周部22b的边界部分与外周部22a用金属模与内周部22b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对应。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外周部22a的壁厚与内周部22b的壁厚,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易于产生的溢料等的影响引起透镜20的配置位置偏离希望的位置。
与透镜10相同,透镜30也具有透镜部31及凸缘部32。凸缘部32具有壁厚W6的外周部32a及壁厚W7的内周部32b。满足W6<W7的关系。外周部32a与内周部32b的边界部分与外周部32a用金属模与内周部32b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对应。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外周部32a的壁厚与内周部32b的壁厚,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易于产生的溢料等的影响引起透镜30的配置位置偏离希望的位置。
参照图4至图6C对形成于金属模的边界位置的溢料进行说明。在此,主要对透镜20进行说明。
图4表示透镜单元50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壁厚W4的外周部22a与壁厚W5的内周部22b间形成有斜面。
如图5所示,外周部22a与内周部22b之间位于金属模500a与金属模500b的边界。在金属模的边界位置,在应该形成透镜的表面容易产生溢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与金属模的边界位置对应的透镜表面形成斜面。
因此,即使与金属模的边界位置对应如图6A~图6C所示产生变形,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其影响而导致的透镜20的配置位置偏离。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以透镜20的配置偏离为起因导致的配置于透镜20上的透镜10的配置位置偏离。
另外,在图6A中,作为变形部82,在透镜20的表面形成有突起部。在图6B中,作为变形部82,在透镜20的表面形成有洼部。在图6C中,作为变形部82,在透镜20的表面形成有凸部。
从上述说明明显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需要对准的透镜10以可游动的状态收容于筒部60的支承部,将不需要对准的透镜20~40施加压力嵌入筒部的支承部。因为在安装于镜筒前不需要层叠透镜10~40,因此能够简单地执行透镜单元的组装。因为不需要对准的透镜20~40预先以被挤压的状态保持于筒部60内,因此能够将透镜10载置于透镜20上且使透镜10在XZ方向稳定地移动。通过使透镜单元50的组装工序简单化,能够有效地提高透镜单元50的生产率。
参照图7A至图7D对透镜单元50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A所示,按透镜20、透镜30、透镜40的顺序,施加压力依次将这些透镜嵌入筒部60的支承部。另外,在透镜20与透镜30之间配置遮光片98。在透镜30与透镜40之间配置遮光片99。并且,利用压紧构件110施加压力而将透镜20~透镜40的层叠体嵌入筒部60内。接着,利用粘合剂等通常的固定介质将压紧构件110固定于筒部60上。其中,在压紧构件110与筒部60之间涂敷紫外线硬化树脂,对此照射紫外线而使紫外线硬化树脂硬化。
接着,如图7B所示,翻转保持了透镜20~40的状态的筒部60。
接着,如图7C所示,在筒部60上配置遮光片97,并将透镜10载置于筒部60的支承部内。并且,使透镜10在XZ平面内移动,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定位透镜10,在透镜10与筒部60之间的空间SP1内涂敷紫外线硬化粘合剂,之后,照射紫外线。这样一来,透镜10以被对准的状态、通过粘合剂而切实地固定于筒部60上(另外,透镜10也可以固定于筒部60及透镜20的一方或双方上)。
接着,如图7D所示,将盖部70配置在透镜10上。在盖部70与筒部60之间的间隙内涂敷紫外线硬化粘合剂,之后,照射紫外线。这样一来,盖部70通过粘合剂固定于筒部60上。
在此,对图8至图9D所示的参考例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透镜单元200具有筒部201、透镜202、透镜203、透镜204、透镜205、压紧构件206、遮光片300、遮光片301及遮光片302。
透镜202~205以被层叠的状态收容在筒部201内。透镜202~205通过压紧构件206而固定于筒部201内。另外,压紧构件206通过粘合剂固定于筒部201内。另外,在透镜202与透镜203之间配置遮光片300。同样地,在透镜203与透镜204之间配置遮光片301。同样地,在透镜204与透镜205之间配置遮光片302。
透镜204固定在透镜205上。通过透镜205的突出部205a在光轴AX方向上挤压透镜204的突出部204b。
同样地,透镜203固定于透镜204上。通过透镜204的突出部204a在光轴AX方向上挤压透镜203的突出部203b。
透镜202以可在平面方向移动的状态配置于透镜203上。透镜202的突出部202a没有被透镜203的突出部203a在光轴AX方向挤压。透镜202可在透镜203上、在XZ平面内移动。
此时,以层叠透镜203~透镜205的状态对透镜202进行对准。透镜203~透镜205不是充分被机械地固定的状态。因此,为了将透镜202载置于透镜203~透镜205的层叠体上,需要高度的谨慎。因此,透镜202的配置所需的时间变长。另外,由于同样的理由,移动透镜202而进行对准所需的时间变长。另外,定位后,因为需要在小直径的透镜空间内涂敷粘合剂,因此无法确保充分的粘合空间。
参照图9A至图9D,对透镜单元200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图9A至图9D是表示透镜单元200的生产顺序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9A所示,在底座400上依次配置透镜205、遮光片302、透镜204、遮光片301、透镜203、遮光片300。另外,通过上述的嵌合结构,透镜204固定于透镜205上。同样地,透镜203固定于透镜204上。
接着,如图9B所示,配置透镜202。并且,移动透镜202并进行对准。对准后,利用通常的固定化方法(紫外线硬化树脂等)将透镜202固定在透镜203上。
接着,如图9C所示,将透镜层叠体收容于筒部201内。
接着,如图9D所示,利用压紧构件206将透镜层叠体固定在筒部201内。压紧构件206利用通常的固定化方法(紫外线硬化树脂等)固定于筒部201上。
在透镜单元200的情况下,以层叠透镜203~透镜205的状态对透镜202进行对准。透镜203~透镜205不是结构充分稳定的状态。因此,为了将透镜202载置于透镜203~透镜205的层叠体上,需要高度的谨慎。因此,透镜202的配置所需的时间变长。另外,由于同样的理由,移动透镜202而进行对准所需的时间变长。另外,定位后,因为需要在小直径的透镜空间内涂敷粘合剂,因此无法确保充分的粘合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需要对准的透镜10载置在筒部60上,在该状态下使透镜10在XZ平面内移动,并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定位透镜10,且在该位置利用紫外线硬化树脂等使透镜10相对于筒部60固定。因此,能够有效地解决透镜单元200的问题(作业性差、粘合空间狭窄等)。另外,与参考例的透镜相比较,因为透镜的整体形状不复杂,因此能够使透镜简单地成形。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0A及图10B,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凸部62的个数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10A所示的情况,筒部60具有四个凸部62。图10B所示的情况,筒部60具有三个凸部62。任一种情况都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增加凸部62的个数,能够使透镜10对于筒部60坚固地固定。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1A至图15D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1A至14B对透镜单元5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11A表示与图11B所示的端面不同的端面。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透镜单元50具有透镜10、透镜20、透镜30、透镜40、筒部(保持体)60、盖部(盖体)70、遮光片98、遮光片99及压紧构件110。透镜单元50使从前方(物体侧)入射的光束通过多个透镜向后方(成像元件侧)出射。
透镜10~40使从物体侧入射的光束在成像元件52的成像面成像。各透镜10~40具有透镜部及凸缘部。透镜部是以光学方式起作用的部分,凸缘部是用于机械地固定透镜的部分。凸缘部包围透镜部的周围。
透镜10通过粘合剂80固定于透镜20或筒部60与透镜20这两者上(参照图2B)。透镜10需要对准。透镜20~40的凸缘部由筒部60挤压而由筒部60保持。透镜20~40不需要对准。即,只要插入(压入)筒部60即可。
透镜10的透镜宽度(俯视透镜时的透镜的宽度)W50、透镜20的透镜宽度W51、透镜30的透镜宽度W52及透镜40的透镜宽度W53满足W50<W51≤W52≤W53的关系。
另外,透镜1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透镜2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凹状。透镜3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凹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透镜40的正面侧的透镜面是凸状,背面侧的透镜面是具有凹状的中央部的凸状。这是为了减小摄像时的像差而决定的,因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任意地设定。
盖部70是平板状的构件。盖部70的俯视形状是圆状。盖部70是黑色的,通过形成于盖部70上的开口,盖部70以光学方式作为光圈起作用。盖部70利用通常的固定方法固定于筒部60上。
盖部70具有平板部71及框部72。平板部71是在XZ平面内平坦的板状部分。框部72是沿光轴AX延伸的框状部分。通过框部72,在盖部70上形成部分地收容透镜10的空间(支承部)。在平板部71上形成与光轴AX对应的开口。规定开口的平板部71的边缘为向光轴AX越来越细。
盖部70具有厚度为W20~W24的部分。
在图11A所示的端面上,盖部70按从光轴AX离开的顺序,厚度改变为W20、W21、W22、W23。另外,满足W20<W21、W20<W22<W21及W23<W22的关系。通过设定壁厚W20~壁厚W22,形成后述的壁部72a(参照图4)。通过设定壁厚W22~W23,形成后述的卡合部73(参照图3)。
在图11B所示的端面上,盖部70按从光轴AX离开的顺序,厚度改变为W20、W24、W23。另外,满足W20<W24、W23<W24的关系。通过设定壁厚W20~23,形成后述的突起72b(参照图13A及图13B)。
参照图12A至图13B对盖部7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盖部70的正面形成有与旋转工具(例如,手柄扳手)卡合的卡合部73。卡合部73是向前方突出的凸状部分。卡合部73的俯视形状是矩形。通过以使手柄扳手与卡合部73嵌合的状态旋转手柄扳手,能够使盖部70旋转。
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在盖部70的背面形成有壁部72a、突起72b、凹陷72c及岛部72d。
壁部72a是包围光轴AX的环状的部分。通过壁部72a,能够有效地抑制灰尘通过盖部70与筒部60间的间隙进入透镜单元50内。
突起72b是沿光轴AX延伸的部分。突起72b被嵌入形成于筒部60上的凸部62之间的空间SP1(参照图14A及图14B)。通过突起72b嵌入空间SP,盖部70由旋转工具受到的力传递给筒部60。由此,通过对盖部70施加旋转力,能够将透镜单元50旋入座51内。另外,多个突起72b通过上述的壁部72a而互相连接。
凹陷72c形成于比壁部72a更靠外周侧。在凹陷72c内形成岛部72d。凹陷72c是盖部70的背面沿着光轴AX部分地凹陷入光入射侧的部分。
岛部72d是沿光轴AX向光出射侧延伸的凸状部分。岛部72d的俯视形状是圆状。另外,岛部72d没有从形成凹陷72c的面突出。岛部72d的整体完全收容于凹陷72c内。
盖部70是将树脂注入由固定金属模(下模)及可动金属模(上模)形成的空间并使其硬化而形成的。将成形的盖部70从金属模取出时,通过利用预先形成于金属模上的顶出销推出盖部70而将盖部70从金属模取出。
上述的岛部72d是配置顶出销的部分。上述的凹陷72c是包围形成顶出销的周围的部分。通过在凹陷72c内形成岛部72d,避免通过在岛部72d与凹陷72c的边界产生的溢料使载置于筒部60的上表面的盖部70的载置面72e非平坦即溢料或岛部72d从载置面72e凸出。岛部72d在此从凹部72c凸出,但也可以是凹陷。
再返回图11A及图11B进行说明。
筒部60是沿光轴延伸的筒状构件。筒部60具有收容透镜10的支承部及收容透镜20~40的支承部。筒部60以可使收容于支承部内的透镜10移动的状态保持透镜10。另外,筒部60以挤压的状态保持压入支承部的透镜20~40。
根据透镜10~40的透镜宽度,筒部60的开口宽度向筒部60的下端顺序变宽。通过使筒部60的开口宽度与透镜10的透镜宽度对应,而在筒部60内形成收容透镜10的支承部。通过使筒部60的开口宽度与透镜20~40的透镜宽度对应,而在筒部60内形成收容透镜20~40的支承部。
收容透镜1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10的透镜宽度W50宽100μm的程度(另外,收容透镜1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也可以为比透镜10的透镜宽度W50宽30~150μm的程度)。另一方面,保持透镜2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20的透镜宽度W51窄5μm的程度(另外,保持透镜2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也可以为比透镜20的透镜宽度W51窄0~15μm(但是,0除外)的程度)。保持透镜3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30的透镜宽度W52窄10μm的程度(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只要是0~15μm(但是,0除外)的范围即可)。保持透镜40的筒部60的支承部的开口宽度为比透镜40的透镜宽度W53窄5μm的程度(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只要是0~15μm(但是,0除外)的范围即可)。
透镜10载置于筒部60上时,在XZ平面是可动的。因此,通过将透镜10载置于筒部60上,使透镜10在XZ平面移动而探测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从而将透镜10固定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能够进行对准。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需要对准的透镜10以可移动的状态收容于筒部60内。在将透镜10载置于透镜20上时,透镜10的凸缘部12的物体侧的外周围13位于比筒部60的正面(前端面)61更靠近物体侧。由此,能够使卡具直接地与透镜10的凸缘部12的侧面(沿光轴AX延伸的面)抵接。
作为将小部件向其他场所移动的技术,有吸引该部件而移动的方法。但是,透镜10是非常小的光学部件,有时难以适当地吸引透镜10。在此,考虑透镜10是小型的这一点,而使卡具与透镜10的凸缘部12的侧面抵接。由此,能够以确实保持透镜10的状态移动透镜10。并且,能够有效地缩短透镜10的定位所需的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需要对准的透镜10以可移动的状态收容于筒部60的支承部内,将不需要对准的透镜20~40施加压力而嵌入筒部的支承部。因为在安装到镜筒前没必要层叠透镜10~40,因此能够实现透镜单元的组装的简单化。因为把不需要对准的透镜20~40以被挤压的状态预先保持于筒部60内,因此能够将透镜10载置于透镜20上且使透镜10在XZ方向稳定地移动。因为透镜20~40只是施加压力而嵌入筒部60的,因此透镜单元50的组装非常地容易。另外,因为也能够确保透镜10与筒部60间充分的粘合空间,因此能够将透镜10牢靠地固定于筒部60内。
如图11A所示,在筒部60的上端部分形成有向透镜10突出的凸部62。凸部62具有厚壁部62a及薄壁部62b。沿光轴AX的厚壁部62a的厚度(宽度)比沿光轴AX的薄壁部62b的厚度(宽度)厚。
凸部62作为限制透镜10的移动范围的限制部而起作用。通过在筒部60上设置限制部,能够只使透镜10微动地进行对准。另外,通过形成凸部62,能够确保充分的粘合空间(空间SP1)。
参照图14A及图14B,对收容透镜10~40的筒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14A是筒部60的概略的立体图。图14B是筒部60(利用粘合剂80固定透镜10的状态)的概略的俯视图。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凸部62以将光轴AX作为中心而画圆的方式依次配置。在互邻的凸部62之间形成凹部。
形成于互邻的凸部62间的凹部的俯视形状是圆弧状。通过将凹部的俯视形状设为圆弧状,能够有效地提高筒部60的机械强度。并且,能够施加充分的力将透镜20~40及压紧构件110压入筒部60。
在由凸部62形成的三处空间SP1中涂敷用于直接或间接地将透镜10固定于筒部60内的粘合剂。通过在空间SP1内涂敷粘合剂,能够将透镜10紧紧地固定于透镜20或筒部60与透镜20这两者上。
将形成于盖部70的背面的突起72b(参照图13A及图13B)插入其他三处空间SP1内。如上,通过将突起72b嵌入空间SP1,盖部70所受的力能够有效地传递给筒部60。通过对盖部70施加旋转力,能够将透镜单元50旋入座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六处空间SP1中,将三个作为粘合剂的收容空间,将另外三个作为突起72b的收容空间。通过将目的互相不同的空间设于同一平面内,能够实现筒部60的薄型化。
透镜单元50包含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如下。透镜10~40沿光轴AX层叠。在透镜20与透镜30之间配置遮光片98。在透镜30与透镜40之间配置遮光片99。筒部60收容透镜10~40。盖部70固定于筒部60的正面上。
各遮光片98、99在与透镜的光轴AX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遮光片98、99的俯视形状是圆状。遮光片98沿X轴的宽度比遮光片99沿X轴的宽度窄。另外,形成于各遮光片98、99的开口是圆状的开口。
透镜10~40通过用金属模成形树脂(例如环烯聚合树脂)而生产。筒部60及盖部70通过用金属模成形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而生产。另外,通过使筒部60与盖部70为相同材料,能够提高相互的粘合性或密合性。
对准后,透镜10通过通常的固定化方法(粘合剂80的涂敷等)而固定于筒部60内。之后,盖部70通过通常的固定化方法(粘合剂的涂敷等)而固定于筒部60上(另外,盖部70也可以固定于筒部60及透镜10的一方或双方上)。另外,在此,因为能够从外部涂敷粘合剂,因此能够简单地将透镜10及盖部70固定于筒部60上。
参照图11B,对各透镜的形状进行补充说明。如图11B所示,透镜10具有透镜部11及凸缘部12。透镜部11具有透镜面11a及透镜面11b。凸缘部12具有壁厚W1的外周部12a、壁厚W2的中间部12b及壁厚W3的内周部12c。满足W1<W2的关系。满足W3≤W2的关系。壁厚W3向光轴AX壁厚渐渐地变薄。
外周部12a与中间部12b的边界部分和外周部12a用金属模(第一金属模)与中间部12b用金属模(第二金属模)的边界部分对应。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外周部12a的壁厚与中间部12b的壁厚,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易于产生的溢料等的影响引起的透镜的配置位置偏离希望的位置。
与透镜10相同,透镜20也具有透镜部21及凸缘部22。凸缘部22具有壁厚W4的外周部22a及壁厚W5的内周部22b。满足W4<W5的关系。外周部22a与内周部22b的边界部分和外周部22a用金属模与内周部22b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对应。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外周部22a的壁厚与内周部22b的壁厚,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易于产生的溢料等引起的透镜20的配置位置偏离希望的位置。
与透镜10相同,透镜30也具有透镜部31及凸缘部32。凸缘部32具有壁厚W6的外周部32a及壁厚W7的内周部32b。满足W6<W7的关系。外周部32a与内周部32b的边界部分和外周部32a用金属模与内周部32b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对应。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外周部32a的壁厚与内周部32b的壁厚,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在金属模的边界部分易于产生的溢料等引起的透镜30的配置位置偏离希望的位置。
另外,如图11B所示,在筒部60的内侧面形成有斜面65、斜面66及斜面67。斜面65限制遮光片98及透镜30的配置位置。斜面66限制遮光片99及透镜40的配置位置。斜面67限制压紧构件110的配置位置。
参照图15A至图15D,对透镜单元50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5A所示,按透镜20、透镜30、透镜40的顺序,施加压力依次将这些透镜嵌入筒部60的支承部。另外,在透镜20与透镜30之间配置遮光片98。在透镜30与透镜40之间配置遮光片99。并且,利用压紧构件110施加压力而将透镜20~透镜40的层叠体嵌入筒部60内。接着,将压紧构件110嵌入筒部60内且利用粘合剂等通常的固定介质固定于筒部60内。在此,在压紧构件110上形成的粘合树脂贮存部110a与筒部60之间涂敷紫外线硬化树脂,通过对此照射紫外线而使紫外线硬化树脂硬化。
接着,如图15B所示,翻转保持了透镜20~40的状态的筒部60。
接着,如图15C所示,将透镜10载置于透镜20上。并且,使卡具199与透镜10的凸缘部12的外周角部抵接,以利用卡具199握持透镜10的状态使透镜10在XZ平面内移动,并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定位透镜10。并且,在透镜10与筒部60间的空间SP1内涂敷紫外线硬化粘合剂,之后,照射紫外线。如此一来,透镜10以被对准的状态通过粘合剂直接地或间接地可靠固定于筒部60(另外,透镜10也可以固定于筒部60及透镜20的一方或双方)上。在此,紫外线硬化粘合剂也可按在载置透镜10前涂敷,在透镜10对准后照射紫外线的顺序。
接着,如图15D所示,将盖部70配置于透镜10上。并且,在盖部70与筒部60之间的间隙内涂敷紫外线硬化粘合剂,之后,照射紫外线。如此一来,盖部70通过粘合剂固定于筒部60。盖部70与筒部60之间的粘合剂可以是热硬化型、自然硬化型的任一种。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需要对准的透镜10以可移动的状态收容于筒部60内。将透镜10载置于透镜20上时,透镜10的凸缘部12的物体侧的外周围13比筒部60的正面(前端面)61更靠近物体侧。由此,能够使卡具直接地或间接地与透镜10的凸缘部12的侧面(沿光轴AX延伸的面)抵接。由此,能够以可靠握持透镜10的状态移动透镜10。并且,能够有效地缩短透镜10的定位工序所需的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需要对准的透镜10载置于筒部60上,以该状态在XZ平面内移动透镜10,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定位透镜10,并在该位置通过紫外线硬化树脂等将透镜10固定于筒部60内。因此,能够有效地解决透镜单元200的问题(作业性差、粘合空间狭窄等)。另外,与参考例的透镜相比较,因为不是每个透镜的凸缘部都具有凹凸而不复杂,因此能够使透镜简单地成形。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6、图17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是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相比,透镜10、筒部60及盖部70的具体的形状不同。即使是这种情况,也能够获得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图16所示,盖部70形成有四个凹部(卡合部)81。通过将旋转卡具嵌入凹部81而使盖部70旋转。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盖部70的侧面形成有浇口部70g。浇口部70g是残存于树脂的注入通道的树脂硬化了的部分,并且,是浇口切割时残留的部分。另外,如果从根部完全切割浇口,则在成品的盖部70上不残存浇口部70g。
在筒部60的侧面形成有浇口部60g。浇口部60g是残存于树脂的注入通道的树脂硬化了的部分,是浇口的切割时残留的部分。
在透镜10的侧面形成有浇口部10g。浇口部10g是残存于树脂的注入通道的树脂硬化了的部分,是浇口的切割时残留的部分。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8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8所示的情况,筒部60具有四个凸部62。这种情况也能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增加凸部62的个数而增加注入粘合剂的场所,能够使透镜10更坚固地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筒部60内。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透镜、盖部、筒部的具体形状是任意的。透镜单元及摄像机组件能够组装于多种电子设备。透镜单元及摄像机组件的组装顺序是任意的。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例如透镜单元及摄像机组件。

Claims (14)

1.一种使入射的光束通过多个透镜而出射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透镜部及包围该透镜部的凸缘部的多个透镜;
保持沿光轴依次配置的多个上述多个透镜的保持体,
上述保持体具有沿上述光轴依次形成的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
上述第二支承部是以能够沿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上述多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的形状,
上述第一支承部是能够以不能沿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保持上述多个透镜中的其他透镜的形状,
上述第二支承部将上述一个透镜保持在内部,
上述第一支承部将上述其他的透镜保持在内部,
保持于上述第二支承部的内部的上述一个透镜的上述凸缘部在光轴方向至少部分地从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端部突出,
保持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一个透镜与保持于上述第一支承部的其他透镜中的一个直接接触,
保持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一个透镜以被对准的状态由粘合剂固定在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保持于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述一个透镜的上述凸缘部的光入射侧或光出射侧的外周围比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端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上述第二支承部侧的上述保持体上、收容比上述第二支承部的端部突出的上述一个透镜的上述凸缘部并在与上述光轴对应的位置具有光学开口的盖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一支承部通过挤压沿上述光轴的上述凸缘部的侧面而保持一个以上的上述其他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保持于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述一个透镜的上述凸缘部的光入射侧的外周围比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端部突出,
保持于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述一个透镜最靠近物体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支承部在内侧面具有向上述光轴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在由相邻的上述突出部形成的凹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设有用于固定保持于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述一个透镜的粘合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支承部在内侧面具有向上述光轴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在由相邻的上述突出部形成的凹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设有用于固定保持于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上述一个透镜的粘合剂,
在该盖体的上述保持体侧的面上形成有嵌入上述保持体的上述凹部的多个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嵌合上述凸部的上述凹部内不注入上述粘合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体的上述保持体侧的面上形成有包围上述光轴的壁部,多个上述凸部通过上述壁部而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的俯视形状是圆弧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支承部的收容上述一个透镜的开口宽度比上述一个透镜的宽度宽30μm~150μm。
12.一种摄像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透镜单元;
对通过上述多个透镜而成的像进行成像的成像元件。
13.一种摄像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透镜部及包围该透镜部的凸缘部的多个透镜;
保持沿光轴依次配置的多个上述多个透镜的保持体;
使通过上述多个透镜而成的像成像的成像元件,上述保持体具有沿上述光轴依次形成的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
上述第二支承部是以能够沿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上述多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的形状,
上述第一支承部是能够以不能沿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保持上述多个透镜中的其他透镜的形状,
上述第二支承部将上述一个透镜保持在内部,
上述第一支承部将上述其他的透镜保持在内部,
保持于上述第二支承部的内部的上述一个透镜的上述凸缘部在光轴方向至少部分地从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的端部向物体侧或上述成像元件侧突出,
保持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一个透镜与保持于上述第一支承部的其他透镜中的一个直接接触,
保持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一个透镜以被对准的状态由粘合剂固定在上述保持体的上述第二支承部。
14.一种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该透镜单元具有保持多个透镜的保持体,上述多个透镜具有透镜部及包围该透镜部的凸缘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体具有沿上述多个透镜的光轴依次形成的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上述第二支承部是以能够沿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上述多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的形状,上述第一支承部是能够以不能沿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保持上述多个透镜中的其他透镜的形状,
施加压力将上述其他透镜嵌入上述保持体的第一支承部内,
以能够在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且与保持于上述第一支承部的其他透镜中的一个直接接触的方式将上述一个透镜载置于上述保持体的第二支承部内,
将上述一个透镜载置于上述第二支承部内时使夹具抵接在至少部分地从上述第二支承部的端部向光轴方向突出的上述凸缘部的侧面,在MTF特性为最大的位置定位上述一个透镜,
将上述第二支承部内的上述一个透镜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部。
CN200980112198.XA 2008-04-09 2009-03-09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33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00942 2008-04-09
JP2008100942A JP5377880B2 (ja) 2008-04-09 2008-04-09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133883A JP2009282264A (ja) 2008-05-22 2008-05-22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8-133883 2008-05-22
PCT/JP2009/054461 WO2009125640A1 (ja) 2008-04-09 2009-03-09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3348A CN101983348A (zh) 2011-03-02
CN101983348B true CN101983348B (zh) 2014-07-02

Family

ID=41161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219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3348B (zh) 2008-04-09 2009-03-09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26129B2 (zh)
CN (1) CN101983348B (zh)
WO (1) WO20091256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3241B (zh) * 2009-12-18 2013-11-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US9465187B2 (en) 2010-11-15 2016-10-11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MEMS Thermal despace compens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KR20130007247A (ko) * 2011-06-30 2013-01-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8292524B1 (en) * 2011-08-05 2012-10-23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same
TWI427391B (zh) * 2011-08-11 2014-0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影像模組及自動對焦馬達
TWI504922B (zh) * 2011-09-14 2015-10-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CN102998764A (zh) * 2011-09-15 2013-03-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WO2013047198A1 (ja)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97110A (ja) * 2011-10-31 2013-05-20 Sony Corp 光学部品、光学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WO2013154121A1 (ja) * 2012-04-13 2015-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512857B2 (ja) * 2012-06-18 2014-06-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当該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ならびに当該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9258467B2 (en) * 2013-11-19 2016-02-09 Stmicroelectronics Pte Ltd. Camera module
WO2015119571A1 (en) 2014-02-07 2015-08-13 Heptagon Micro Optics Pte. Ltd. Stacks of arrays of beam shaping elements including stacking, self-alignment and/or self-centering features
KR101983169B1 (ko) * 2014-04-18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렌즈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및 렌즈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WO2015191001A1 (en) 2014-06-10 2015-12-17 Heptagon Micro Optics Pte. Ltd. Optoelectronic modules including hybrid arrangements of beam shaping elements, and imaging devic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05487191B (zh) * 2015-12-29 2019-10-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镜头和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05445888B (zh) 2015-12-21 2020-04-0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可调光学镜头和摄像模组及其校准方法
TWM519751U (zh) * 2015-11-09 2016-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0732376B2 (en) * 2015-12-02 2020-08-04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Camera lens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T518381A1 (de) * 2016-02-19 2017-09-15 Sticht Te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ertigen von Linsenpaketen
CN107290837B (zh) * 2016-04-01 2019-09-2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镜头座、其制作方法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6094155B (zh) * 2016-07-20 2018-10-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205982793U (zh) * 2016-07-20 2017-02-22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US10795110B2 (en) * 2016-07-20 2020-10-06 Aac Optics Solutions Pte. Ltd. Lens module
JP6862146B2 (ja) * 2016-11-04 2021-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CN108254849B (zh) * 2016-12-29 2020-10-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8303776B (zh) * 2017-01-12 2020-11-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662311B (zh) * 2017-02-06 2019-06-11 大陸商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光學組件及相機模組
US10859784B2 (en) 2017-02-06 2020-12-08 Lite-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Limited Optical assembly and camera module
JP6949515B2 (ja) * 2017-03-15 2021-10-13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TWI625563B (zh) * 2017-03-23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0606B (zh) * 2017-10-31 2019-02-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
CN109917605B (zh) * 2017-12-13 2021-06-01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US11347017B2 (en) * 2018-01-29 2022-05-31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Lens unit
CN110275263B (zh) * 2018-03-16 2024-04-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0275264B (zh) * 2018-03-16 2023-07-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WO2019174645A1 (zh) 2018-03-16 2019-09-1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JP7103819B2 (ja) * 2018-03-30 2022-07-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20007207A1 (zh) * 2018-07-05 2020-01-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镜头、镜头加工工艺、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712597B (zh) * 2018-07-05 2023-10-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镜头、镜头加工工艺、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8636505U (zh) * 2018-08-04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压环及镜头模组
CN208636502U (zh) * 2018-08-04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压环及镜头模组
CN208636518U (zh) * 2018-08-10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11175925A (zh) * 2018-11-09 2020-05-1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镜头的加工方法、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190258A (zh) * 2018-11-15 2020-05-22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0192253A1 (zh) * 2019-03-27 2020-10-01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镜头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TWI696857B (zh) * 2019-04-29 2020-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953756B2 (en) 2019-08-15 2024-04-09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01473B (zh) 2019-09-11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32541B (zh) * 2020-04-27 2021-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09411A (ja) * 1989-09-19 1991-09-12 Asahi Optical Co Ltd 光学部品の保持構造
JP2978554B2 (ja) * 1990-10-31 1999-11-1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01027723A (ja) 1999-07-14 2001-01-30 Canon Inc 光学部品の接着固定方法
JP3954332B2 (ja) * 2000-07-17 2007-08-08 株式会社東芝 光学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3066300A (ja) * 2001-08-29 2003-03-05 Sony Corp 対物レンズ製造装置及び対物レンズ製造方法
US7221524B2 (en) * 2004-01-30 2007-05-22 Fujifilm Corporation Lens unit and compact image pickup module
JP4480437B2 (ja) * 2004-03-29 2010-06-1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調芯装置及び方法
JP4779315B2 (ja) * 2004-06-29 2011-09-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6154764A (ja) * 2004-11-08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4847020B2 (ja) 2005-01-19 2011-12-2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4444858B2 (ja) 2005-02-28 2010-03-31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240583A (ja) * 2006-03-06 2007-09-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48937A (ja) * 2006-03-17 2007-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333999A (ja) 2006-06-15 2007-12-27 Hitachi Maxell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8003603A (ja) * 2006-06-20 2008-01-10 Samsung Electro Mech Co Ltd レンズの調心装置及び調心方法
JP4790588B2 (ja) * 2006-12-25 2011-10-12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レンズ鏡筒の偏芯調整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83716A 2005.10.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26129B2 (en) 2013-09-03
US20110063739A1 (en) 2011-03-17
WO2009125640A1 (ja) 2009-10-15
CN101983348A (zh) 2011-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3348B (zh) 透镜单元、摄像机组件及透镜单元的生产方法
US20220103724A1 (en)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a housing with an adhesion surface
US20090015945A1 (en) Lens unit provided with an engaging structure and a lens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8264786B2 (en) Lens module
KR101823195B1 (ko) 렌즈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2008197282A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0191345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160085046A1 (en) Lens module
US7773319B2 (en) Lens with collar and lens module using same
US10996420B2 (en) Lens assembly
US20180164533A1 (en) Lens and Lens Module
JP5322782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764632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8248719B2 (en) Camera module
US10365451B2 (en) Lens array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WO2015019768A1 (ja) 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アレイ積層体、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9752813B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具有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显示装置
JP2009282264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646028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377880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2771429B (zh) 潜望式镜头和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潜望式阵列模组和电子设备
JP2009251402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0542969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TWI491917B (zh) 變焦鏡頭及其彈片體
KR102270550B1 (ko) 쉴드 커버 결합구조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액추에이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17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ke seer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