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8589B - 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58589B CN101958589B CN2010102725178A CN201010272517A CN101958589B CN 101958589 B CN101958589 B CN 101958589B CN 2010102725178 A CN2010102725178 A CN 2010102725178A CN 201010272517 A CN201010272517 A CN 201010272517A CN 101958589 B CN101958589 B CN 1019585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electric wire
- stator
- stator core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一种定子包括定子芯和由多根电线构成的多相定子线圈。每根电线具有第一、第二、......、第n槽内部分以及第一和第二、......、第(n-1)转弯部分,其中n是不小于4的整数。电线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内径向最外,且第n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内径向最内。每根电线还具有位于第一槽内部分一侧的第一端部和位于第n槽内部分一侧的第二端部。定子线圈的每个相绕组由至少两根电线形成。该两根电线之一的第一端部连接至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在电动车辆中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使用的旋转电机器的定子。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包括中空的圆柱形定子芯和定子线圈。定子芯具有形成在定子芯的径向内表面中并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隔开的多个槽。定子线圈包括安装在定子芯上的多根电线。
此外,例如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145286号文献中,批露了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根据该方法,为了在定子芯的槽内改善电线的占空系数,定子芯的U相、V相和W相绕组中每一个构造为具有矩形截面并且具有当在平面上展开时该绕组以曲柄形状弯曲的总体形状。另外,U相、V相和W相绕组中每个以预定数目的转弯弯曲成螺旋形状,以使得该定子线圈具有中空圆柱形。
然而,通过上述方法,分别组成定子线圈的U相、V相和W相绕组的每根电线(或电导体)均需要长的长度。相应地,为了成形该电线,需要大型的成形机器。另外,由于每根电线都很长,故在制造定子的过程中难以操作该电线。由此,难以保证定子的高生产效率和低成本。另外,由于电线弯曲为螺旋状且收纳入定子芯的槽内,所以,由于电线的回弹引起的在定子线圈和设置于定子径向内部的转子之间的干扰可能发生。由此,由于这种干扰会破坏该定子线圈,从而降低定子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所述定子包括中空的圆柱形定子芯和定子线圈。所述定子芯具有形成在所述定子芯的径向内表面中并在定子芯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槽。所述定子线圈由安装在所述定子芯上的多根电线构成。每根电线具有第一、第二、......、第n槽内部分以及第一、第二、......、第(n-1)转弯部分,其中n是不小于4的整数。第一至第n槽内部分顺序地容纳入定子芯的p个槽中,其中p是不大于n的整数。第一至第(n-1)转弯部分交替地设置在所述槽的外部在所述定子芯的相反轴向侧上,以连接第一到第n槽内部分的相应相邻对。每根电线还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比电线的其它任何槽内部分更接近第一槽内部分,第二端部比电线的其它任何槽内部分更接近第n槽内部分。电线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中的径向最外侧,且第n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中的径向最内侧。定子线圈为包括多个相绕组的多相定子线圈。定子线圈的每个相绕组由至少两根电线形成。这两根电线中之一的第一端部连接至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
通过上述构造,由于定子线圈的各相绕组由至少两根电线形成,所以可缩短每根电线的长度。由此,电线可以利用小型成形机器来成形,且在制作定子过程中易于操作。因此,可实现定子的高生产效率和低成本。另外,由于电线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中的径向最外部,且第n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中的径向最内部,所以每根电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可分别从定子芯的径向内周缘和径向外周缘引出。由此,电线的每一相应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可分别自两个充分距离的位置引出。因此,改善了连接电线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给出的详细描述和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将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然而,它们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制于具体的实施例,而是仅用于解释和理解的目的。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定子的侧视图;
图4是定子的定子芯的俯视图;
图5是共同构成定子芯的定子芯段中的一个定子芯段的俯视图;
图6是定子的定子线圈的透视图;
图7是定子线圈的侧视图;
图8是定子线圈的俯视图;
图9是定子线圈的仰视图;
图10A是示出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0B是示出如图10A所示的电线的构造的变形的剖视图;
图11A是其中一根电线的俯视图;
图11B是其中一根电线的正视图;
图12A是示出其中一根电线的转弯部分的透视图;
图12B是示出彼此相邻的电线的多个转弯部分的透视图;
图13A是由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组成的电线组件的仰视图;
图13B是电线组件的正视图;
图13C是示出在电线组件被卷绕成中空的圆柱形形状之后电线组件中的一根电线的透视图;
图14是定子线圈的电路图;
图15是示出在定子芯中的每一根电线的径向最外部的槽内部分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当沿着定子芯的纵向轴线O观看时所标识(U1-4’)的电线的延伸方式的示意图;
图17是显示出在定子芯的每个槽中位于径向最外层处的电线的数量和位于径向最内层处的电线的数量的表格;
图18是示出当从定子芯的径向最内侧观看时共同形成定子线圈的V相绕组的电线之间的连接的示意图;
图19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形的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的正视图;
图19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形的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的正视图;
图20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变形的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的正视图;
图20B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变形的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的正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变形的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的转弯部分的透视图;
图22A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变形的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22B是根据第六变形的电线的正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2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2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省略了其连接器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2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省略了其连接器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27是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8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9是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3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变形的连接电线的方式的示意图;以及
图3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变形的的连接电线的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图1-31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和便于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部件在每个图中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出。
[第一实施例]
图1-3共同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定子20的整体结构。定子20被设计用在例如旋转电机器中,所述旋转电机器被构造成在机动车辆中用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旋转电机器还包括转子(未示出),转子可旋转地布置从而被定子20围绕。转子包括多个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在转子的径向外周缘上形成多个磁极,以面对定子的径向内周缘。磁极的极性沿转子的周向方向在N极和S极之间交替。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子中形成的磁极的数量等于8(即,4个N极和4个S极)。
如图1-3所示,定子20包括中空的圆柱形定子芯30和三相定子线圈40,三相定子线圈40包括安装在定子芯30上的多根(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48根)电线50。此外,定子20还可以包括插入在定子芯30和定子线圈40之间的绝缘纸片。
如图4所示,定子芯30具有形成在定子芯30的径向内表面中并沿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以预定节距间隔开的多个槽31。对于每个槽31,槽31的深度方向与定子芯30的径向方向一致。在本实施例中,转子的每个磁极和三相定子线圈40的每一相设置有两个槽31,其中转子具有8个磁极。因此,在定子芯30中设置的槽31的总数量为48(即2×8×3)。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定子芯30由如图5所示的24个定子芯段32构成。定子芯段32连接在一起,从而沿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彼此邻接。每个定子芯段32将一个槽31限定于其内。此外,每对周向地邻接的定子芯段32在它们之间共同限定了另外一个槽31。每个定子芯段32还具有两个齿部分33和背芯部分34,其中,齿部分33径向地延伸以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槽31,背芯部分34位于齿部分33的径向外部以连接齿部分33。此外,在定子芯段32的径向外表面上,安装有圆柱形外轮缘37(参见图1-3)。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定子芯段32通过层压多个磁钢片来形成,所述磁钢片之间设置有多个绝缘膜。应注意,还可以使用其它传统的金属片来代替磁钢片。
图6-9共同示出了定子线圈4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下面将要描述的,定子线圈40这样形成:首先堆叠48个电线50,以形成如图13A-13B所示的带状电线组件45,然后将电线组件45卷绕成中空的圆柱形。
如图6-9所示,定子线圈40整体上具有将被容纳在定子芯30的槽31中的直部41以及分别形成在直部41的相反轴向侧上并设置在槽31外部的一对线圈端部42。此外,在直部41的一个轴向侧上,定子线圈40的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以及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从线圈端部42的轴向端面突出,并且电线50的多个跨越部分70从轴向端面的径向内侧到径向外侧跨越该轴向端面,以连接相应的电线对50。
如图10A所示,用于形成定子线圈40的每根电线50构造有电导体67和覆盖电导体67的外表面的绝缘涂层68。在本实施例中,电导体67由铜制成,并具有大体矩形的横截面。绝缘涂层68为包括内层68a和外层68b的两层结构。绝缘涂层68的厚度(即,内层68a和外层68b的厚度之和)被设置在100μm到200μm的范围内。
通过两层构造的绝缘涂层68的这种大厚度,可以可靠地将电线50彼此绝缘,而无需在它们之间插入绝缘纸片。然而,也可以在电线50之间插入绝缘纸片,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之间的电绝缘。
此外,外层68b由诸如尼龙的绝缘材料制成。内层68a由玻璃化转变温度比外层68b更高的热塑性树脂或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绝缘材料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制成。因此,在受到旋转电机器操作所产生的热的作用下,电线50的外层68b将比内层68a更早地固化。因此,外层68b的表面硬度将提高,从而增强电线50之间的电绝缘。
另外,如图10B所示,每根电线5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可熔涂层69,以覆盖绝缘涂层68的外表面;可熔涂层69可由例如环氧树脂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受到旋转电机器操作所产生的热的作用下,电线50的可熔涂层69将比绝缘涂层68更早地熔化,从而将电线50的容纳在定子芯30的相同槽31中的那些部分粘接在一起。因此,电线50的那些部分将结合为刚体,从而提高其机械强度。此外,电线50的绝缘涂层68的外层68b还可由PPS(聚苯硫醚)制成。
图11A-11B一起示出了电线50被堆叠以形成带状电线组件45之前每根电线50的形状。
如图11A-11B所示,使每根电线50波成形为包括多个槽内部分51和多个转弯部分52。槽内部分51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Y上以预定的节距间隔开,并垂直于纵向方向Y延伸。每个槽内部分51将被容纳在定子芯30的相应一个槽31内。每个转弯部分52延伸以连接相应的相邻的一对槽内部分51,并将被设置在定子芯30的槽31的外部。
具体地说,多个槽内部分51至少包括第一槽内部分51A、第二槽内部分51B以及第三槽内部分51C。第一槽内部分51A、第二槽内部分51B和第三槽内部分51C分别容纳在定子芯30的三个不同槽31内;这三个槽31以6个槽31的节距在周向上间隔开。另一方面,多个转弯部分52至少包括第一转弯部分52A和第二转弯部分52B。第一转弯部分52A连接第一槽内部分51A和第二槽内部分51B,并在槽31外部被设置在定子芯30的一个轴向侧上。第二转弯部分52B连接第二槽内部分51B和第三槽内部分51C,并在槽31外部被设置在定子芯30的另一轴向侧上。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A-11B所示,多个槽内部分51包括第一槽内部分51A至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它们将被顺序地容纳在以6个槽31的节距周向地间隔开的8个槽31内。换句话说,每根电线50中的槽内部分51的数目等于12。另一方面,多个转弯部分52包括第一转弯部分52A至第十一转弯部分52K,它们分别连接相应的相邻一对槽内部分51A-51L,并在槽31外部被交替地设置在定子芯30的相反轴向侧上。换句话说,每根电线50中的转弯部分52的数目等于11。
此外,电线50的在纵向方向Y上的槽内部分51A-51L之间的预定节距X在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到第十二槽内部分51L的方向上逐渐地减小。即,X1>X2>X3>X4>X5>X6>X7>X8>X9>X10>X11。此外,预定节距X1-X11基于待被容纳槽内部分51A-51L的定子芯30的8个槽31之间的周向距离来设定。
每根电线50还包括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它们分别形成在电线50的相反端部,以将电线50与其它电线50相连接。引线部分53a通过半转弯部分52M连接到第一槽内部分51A,半转弯部分52M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延伸,以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Y上向内回转(即图11B中向右)。半转弯部分52M的长度基本上为第一转弯部分52A长度的一半。由此,引线部分53a在纵向方向Y上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向内偏移(即图11B中向右)半转弯部分52M的长度。另一方面,引线部分53b通过半转弯部分52N被连接到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半转弯部分52N从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延伸,以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Y上向内回转(即图11B中向左)。半转弯部分52N的长度基本上为第十一转弯部分52K的长度的一半。因此,引线部分53b在纵向方向Y上从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向内偏移(即图11B中向左)半转弯部分52N的长度。此外,引线部分53b被形成为其中包括之前描述过的一个跨越部分70。
此外,如图11A所示,每个转弯部分52包括基本上位于其中央位置的曲柄状部分54,其被弯曲以在与电线50的纵向方向Y和槽内部分51的延伸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偏移转弯部分52。因此,采用曲柄状部分54,电线50阶梯式地在与纵向方向Y和槽内部分51的延伸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连续偏移槽内部分51。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曲柄状”仅是用于描述部件54的整体形状,并不是将部件54的相邻部分间的内角限制为90度。
现在参考图12A-12B,在利用电线50形成定子线圈40并将定子芯30组装到定子线圈40之后,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即,52A-52K)被在定子芯30的径向方向上形成在转弯部分52内的曲柄状部分54所偏移。此外,尽管未在图12A-12B中示出,但是形成在电线50的转弯部分52中的每个曲柄状部分54平行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延伸。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曲柄状部分54所实现的径向偏移量被设定为等于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这里,每个曲柄状部分54所实现的径向偏移量被定义为曲柄状部分54的相反端部之间的径向位置的差。因此,对于每根电线50,在由相应的一个转弯部分52所连接的每对相邻槽内部分51之间的径向位置的差等于该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即定子芯30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厚度)。
通过如上设定径向偏移量,可以将电线50的每对相邻转弯部分52设置成彼此紧密接触,如图12B所示。因此,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42的径向厚度可以得到最小化。此外,还可以在其间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使电线50的每对相邻的转弯部分52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延伸。
此外,如图12A-12B所示,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包括一对肩部55,肩部55分别毗邻由转弯部分52所连接的一对槽内部分51,且同时垂直于该对槽内部分51延伸(或平行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由此,通过肩部55,每个转弯部分52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所凸出的高度可以得到减小。因此,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42的轴向长度可以得到减小。此外,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42中每个均包括电线50的被设置在定子芯30的相同轴向侧上的那些转弯部分5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限定了下面的尺寸关系:d1≤d2,其中d1是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电线50的每个肩部55的长度,以及d2是定子芯30的每对周向相邻的槽31之间的距离。
通过限定上面的关系,可以防止电线50的分别从定子芯30的一对周向相邻的槽31凸出的每对转弯部分52之间的干扰。由此,可以避免为了防止前述的干涉而增大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42的轴向长度和径向厚度。
此外,如图12A-12B所示,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还包括位于曲柄状部分54和每个肩部55之间的两个肩部56。因此,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包括一个曲柄状部分54、两个肩部55、以及4个肩部56。与肩部55相似,每个肩部56垂直于槽内部分51(或平行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延伸。因此,通过肩部56,每个转弯部分52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凸出的高度可以得到进一步减小。因此,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42的轴向长度可以得到进一步减小。
此外,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可被看作为在曲柄状部分54的两侧成阶梯状,从而减小其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所凸出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线圈40由如图11A-11B所示的48根电线50形成。应当注意的是,在一些电线50中可以省去跨越部分70,以便于在定子线圈40中形成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以及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然而,在任何情况下,优选的是,所有电线50至少在引线部分53a和53b之间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形成定子线圈40的过程中,所述48根电线50首先被逐根地堆叠在一起,使得电线50的纵向方向Y彼此平行,并且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在纵向方向Y上彼此偏移定子芯30的一个槽节距(即,定子芯30的每对相邻的槽31的中央之间的周向距离)。因此,可获得如图13A-13B所示的带状电线组件45。该组件45具有一对阶梯状表面45a,它们分别形成在组件45的相反纵向端上以沿相反的方向面对。
此外,在图13A中,在堆叠电线50的过程中,第一根电线50(下面将标识为50a)被设置在电线组件45的左端和底部;在电线50的堆叠过程中,最后一根电线50(下面将被标识为50b)被设置在组件45的右端和顶部。
然后,带状电线组件45被卷绕为在周向方向上具有恒定径向厚度的中空圆柱形形状。更具体地,如图13A所示,将带状电线组件45沿逆时针方向Z从左侧卷绕,从而使两个阶梯状表面45a彼此完全接触。
因此,如图13C所示,将包括在组件45中的每根电线50卷绕一圈半而成为螺旋形状。因此,在最终得到的定子20中,当沿着定子芯30的纵向轴线O观看时,每根电线50螺旋地围绕着定子芯30的轴线O延伸(参见图16)。
然后,电线50的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通过例如焊接被连接到一起。因此,可得到如图6-9所示的定子线圈40。
在定子线圈40中,电线50的设置在径向最外部的那些转弯部分52不从电线50的设置在定子芯30的槽31中的径向最外部的那些槽内部分51径向向外凸出。因此,可以限制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42的外部直径。
如上所述,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包括基本上位于其中央位置处的曲柄状部分54,通过曲柄状部分54,转弯部分52被径向地偏移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因此,对于每根电线50,由相应的一个转弯部分52所连接的每对相邻槽内部分51之间的在径向位置上的差值等于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此外,对于每根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径向最外侧,并且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径向最内侧;槽内部分51A-51L之间的预定节距X在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到第十二槽内部分51L的方向上逐渐地减小(参见图11B)。因此,电线50的在定子线圈40的径向方向(或定子芯30的径向方向)上堆叠的那些槽内部分51可在径向方向上对直,从而使得定子线圈40具有如图6和7所示的基本上完全的中空圆柱形状。
此外,48根电线50的所有第i个槽内部分51在相同的径向位置上分别设置在定子芯30的48个槽31内,其中i=1、2、...、12。例如,48根电线50的所有第一槽内部分51A分别位于48个槽31中,并被定位在相应槽31中的径向最外侧;48根电线50的所有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分别位于在48个槽31中,并被定位在相应槽31中的径向最内侧;通过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以上设置,可使定子线圈40的外直径和内直径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制得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定子线圈40被形成为三相线圈,其由三相绕组(即,U相、V相和W相绕组)43构成。每个U相、V相和W相绕组43通过串联16根电线50来形成。此外,U相输出端子和中性端子分别地形成在U相绕组43的相反端部处;V相输出端子和中性端子分别形成在V相绕组43的相反端部处;以及W相输出端子和中性端子分别形成在W相绕组43的相反端部处。此外,U相、V相和W相绕组43为Y形连接,以在它们之间限定中性点。也就是说,U相、V相和W相绕组43的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在中性点处连接在一起。因此,三相AC功率通过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输入到定子线圈40或者从定子线圈40输出。
在图15和图16中,12个虚线圆和48条径向延伸的虚线之间的跨越部分表示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位置。此外,在槽内部分51的这些位置中,只有径向最外侧和径向最内侧的位置用矩形表示出。
从图15和图16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在定子芯30的每个槽31中,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径向地堆叠为12层。
此外,在图15和图16中,定子芯30的槽31的编号1-48分别在48个径向延伸虚线的径向外侧被示出。此外,在图15中,48根电线50中的每一根在槽31的径向外侧标识,其中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径向最外侧(即,设置在槽31的第十二层);48根电线50中的每一根还在槽31的径向内侧标识,其中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径向最内侧(即设置在槽31中的第一层)。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线圈40的U相、V相和W相绕组43中每个形成有每个具有8根电线50的第一电线组和第二电线组。第一组的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容纳在定子芯30的8个公共槽31中。相似地,第二组的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也容纳在定子芯30的另外8个公共槽31中。也就是说,第一组的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与第二组的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容纳在不同的槽31中。
例如,U相绕组43形成有由标识为(U1-1)到(U1-4)和(U1-1’)到(U1-4’)的电线50组成的第一电线组,以及由标识为(U2-1)到(U2-4)和(U2-1’)到(U2-4’)的电线50组成的第二电线组。(U1-1)到(U1-4)和(U1-1’)到(U1-4’)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容纳在定子芯30的编号为1、7、13、19、25、31、37和43的槽31中。另一方面,(U2-1)到(U2-4)和(U2-1’)到(U2-4’)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容纳在定子芯30的编号为2、8、14、20、26、32、38和44的槽31中。
图15从定子芯30的一个轴向侧,通过以(U1-1)电线50为例示出了48根电线中每个的布置。具体地说,在图15中,(U1-1)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位置由黑色矩形标识出;(U1-1)电线50的设置在定子芯30的一个轴向侧(即在图1 5的纸面的前侧)上的那些转弯部分52由周向延伸的粗线来标识;以及(U1-1)电线50的设置在定子芯30的另一轴向侧(即在图15的纸面的后侧)上的那些转弯部分52由周向延伸的双点划线来标识。从图15中可以看出,对于(U1-1)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1的槽31中第十二层(即径向最外层)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19的槽31中第一层(即径向最内层)处;第一槽内部分51A到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以6个槽的节距周向地间隔开;并且槽内部分51A-51L的径向位置每次相继地径向向内偏移一层。
图16从定子芯30的另一轴向侧,通过以(U1-4’)电线50为例示出了48根电线50中每个的布置。具体地说,在图16中,(U1-4’)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位置由黑色矩形标识出;(U1-4’)电线50的设置在定子芯30的另一轴向侧(即在图16的纸面的前侧)上的那些转弯部分52由周向延伸的粗线来标识;以及(U1-4’)电线50的设置在定子芯30的一个轴向侧(即在图16的纸面的后侧)上的那些转弯部分52由周向延伸的双点划线来标识。从图16中可以看出,对于(U1-4’)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43的槽31中第十二层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13的槽31中第一层处;第一槽内部分51A到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以6个槽的节距周向地间隔开;并且槽内部分51A-51L的径向位置每次相继地偏移一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定子芯3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48个槽31,同时定子线圈40由48根电线50形成。电线50安装在定子芯30上,使得它们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彼此偏移定子芯30的一个槽节距。因此,48根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分别设置在48个槽31中径向最外层(即第十二层)处;48根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分别设置在48个槽31中径向最内层(即第一层)处。
图17示出了设置在定子芯30的每个槽31中径向最外层处的电线50的标识和设置在定子芯30的每个槽3 1中径向最内层处的电线50的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形成定子线圈40的48根电线50中的每一根,从定子芯30的轴线O到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径向距离按照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到第十二槽内部分51L的顺序相继地减小。此外,对于48根电线中的每一根,自定子芯30的轴线O的在由相应的一个转弯部分52所连接的每对相邻的槽内部分51之间的径向距离的差等于该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
例如,再参考图16,对于(U1-4’)电线50,其满足下面的关系:r43>r1>r7>r13。这里,r43表示从定子芯30的轴线O到位于编号为43的槽31中第十二层处的第一槽内部分51A的径向距离;r1表示从轴线O到位于编号为1的槽31中第十一层处的第二槽内部分51B的径向距离;r7代表从轴线O到位于编号为7的槽31中第十层处的第三槽内部分51C的径向距离;r13表示从轴线O到位于编号为13的槽31中第九层处的第四槽内部分51D的径向距离。此外,径向距离r43、r1、r7和r13以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为减缩率而相继地减小。
接下来,参考图14和17-18,将描述用于形成定子线圈40的V相绕组43的16根电线50的串联连接方式。此外,应当注意的是,用于形成定子线圈40的U相和W相绕组43的电线50也以与形成V相绕组43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来连接。
如图14所示,U相绕组43通过串联(V1-1)到(V1-4)、(V1-1’)到(V1-4’)、(V2-1)到(V2-4)、和(V2-1’)到(V2-4’)电线50而形成。
具体地说,在U相输出端子上连接有(V1-1)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如图17和18所示,对于(V1-1)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定子芯30的编号为5的槽31中径向最外层(即第十二层)处,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23的槽31中径向最内层(即第一层)处。
在(V1-1)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1-2)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1-2)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17的槽31中径向最外层处,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35的槽31中径向最内层处。
在(V1-2)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1-3)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1-3)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29的槽31中径向最外层处,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47的槽31中径向最内层处。
在(V1-3)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1-4)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1-4)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41的槽31中径向最外层处,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11的槽31中径向最内层处。
在(V1-4)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2-1)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1)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6的槽31中径向最外层处,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24的槽31中径向最内层处。
在(V2-1)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2-2)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2)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18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36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2-2)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2-3)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3)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30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48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2-3)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2-4)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4)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42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12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2-4)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连接有(V2-4’)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 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4’)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48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18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2-4’)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有(V2-3’)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3’)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36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6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2-3’)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有(V2-2’)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2’)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24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42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2-2’)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有(V2-1’)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2-1’)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12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30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2-1’)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有(V1-4’)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1-4’)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47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17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1-4’)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有(V1-3’)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1-3’)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35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5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1-3’)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有(V1-2’)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1-2’)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23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41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
在(V1-2’)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有(V1-1’)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此外,对于(V1-1’)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设置在编号为11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同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设置在编号为29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此外,(V1-1’)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连接到定子线圈40的V相中性端子。
此外,如上所述,每根电线50具有形成在其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处的引线部分53a以及形成在其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处的引线部分53b(参见图11A-11B)。引线部分53a通过半转弯部分52M连接到第一槽内部分51A,以及引线部分53b通过半转弯部分52N连接到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引线部分53b还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跨越部分70。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之间的连接通过焊接电线50的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引线部分53b来实现。
例如,(V1-1)电线50具有设置在定子芯30的编号为5的槽31中径向最外层处的第一槽内部分51A和设置在编号为23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处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V1-1)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从编号为23的槽31向编号为20的槽31的附近偏移半转弯部分52N的长度。另一方面,(V1-2)电线50具有设置在编号为17的槽31的径向最外层处的第一槽内部分51A和设置在编号为35的槽31的径向最内层处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V1-2)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a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从编号为17的槽31向编号为20的槽31的附近偏移半转弯部分52M的长度。此外,如图6-9所示,(V1-1)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被基本上直角地径向向外弯曲,以从定子线圈40的径向内侧外围延伸到(V1-2)电线50的设置在定子线圈40的径向外侧外围上的引线部分53a;然后,(V1-1)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被焊接到(V1-2)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a。换句话说,(V1-1)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侧的端部通过焊接连接到(V1-2)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侧的端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所有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被焊接在电线50的径向最外的转弯部分52的径向外侧。为此,电线50的每个引线部分53b被构造成包括从轴向端面的径向内侧到径向外侧横越定子线圈40的环形轴向端面(更具体地,由电线50的转弯部分52组成的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42的环形轴向端面)的跨越部分70。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电线50的设置在定子芯30的槽31的径向最内侧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径向向内凸出。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定子线圈40与设置在旋转电机器的定子20的径向内侧的转子发生干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线50的每个跨越部分70曲柄状成形以包括一对径向延伸端部部分70a和70b。采用这样的形状,可便于用于形成跨越部分70的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的弯曲以及电线50的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的焊接。
此外,如图6和图8所示,在定子线圈40的环形轴向端面上,跨越部分70基本占据了轴向端面的全角度范围的3/4;全角度范围为360°。此外,在剩余1/4的全角度范围内,顺序地设置有定子线圈40的V相中性端子、W相输出端子、U相中性端子、V相输出端子、W相中性端子和U相输出端子。即,在定子线圈40的轴向端面上,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设置在与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相同的角度范围;跨越部分70设置在与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以及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不同的角度区域。
通过将定子芯段32的齿部33插入到在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堆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使得定子芯30从定子线圈40的径向外侧被组装到上面描述的定子线圈40。因此,形成定子线圈40的电线50的每个槽内部分51容纳在定子芯30的相应一个槽31中。更具体地,对于每根电线50,每对相邻的槽内部分51分别容纳在定子芯30的以6个槽节距周向地间隔开的相应一对槽31中。此外,连接相应一对槽内部分51的每个转弯部分52从定子芯30的轴向端面的相应一个凸出。
根据本实施例的上面描述的定子20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20包括中空的圆柱形定子芯30和定子线圈40。定子芯30具有形成在定子芯30的径向内表面中并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48个槽31。定子线圈40由安装在定子芯30上的48根电线50构成。每根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 1A至第十二槽内部分5 1L和第一转弯部分52A到第十一转弯部分52K。这12个(即n=12)槽内部分51A-51L顺序地容纳在定子芯30的8个(即p=8,p为不大于n的整数)槽31中。这11个(即(n-1)=11)转弯部分52A-52K交替地布置在位于槽3 1的外侧在定子芯30的相反轴向侧,以连接第一槽内部分51A至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中的相应相邻对。每根电线50还具有一对引线部分(或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53a和53b。引线部分53a位于第一槽内部分51A一侧;换句话说,引线部分53a比电线50的其它任何槽内部分51更接近第一槽内部分51A。另一方面,引线部分53b位于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一侧;换句话说,引线部分53b比电线50的其它任何槽内部分51更接近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另外,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位于定子芯30的槽31中的径向最外侧,且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位于定子芯30的槽31中的径向最内侧。定子线圈40为包括U相、V相和W相绕组43的三相定子线圈。U相、V相和W相绕组43的每一个由16根电线50连接而成。另外,这16根电线50包括至少一对电线50,其中一根的引线部分53a连接至另一根的引线部分53b。
通过上述构造,由于定子线圈40的每一相绕组43由16根电线50形成,所以可以缩短每根电线50的长度。由此,电线50可以利用小型成形机器来成形,且在制作定子20过程中易于操作。因此,可实现定子20的高生产效率和低成本。另外,由于电线50的第一槽内部分51A位于定子芯30的槽31中径向最外,且第12槽内部分51L位于定子芯30的槽31中径向最内,所以每根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a和53b可分别从定子芯30的径向内周缘和定子芯的径向外周缘引出。由此,电线50的每对相应引线部分53a和53b可分别自两个具有足够距离的位置引出。因此,改善了连接电线50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线圈40通过如下方式来获得,即:首先堆叠电线50以形成带状电线组件45,然后将电线组件45卷绕成中空圆柱形形状。
也就是说,可以在不执行交叉电线50的过程的情况下形成定子线圈40。由此,可同时减少定子线圈40的加工时间和费用。另外,通过缩短电线50的长度,可以使用于形成线圈40的堆叠和卷绕过程变得便利。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定子线圈40的电线50的数目等于48;形成在定子芯30中的槽31的数目也等于48。即,电线50的数目等于槽31的数目。
采用上面的结构,可以将电线50规则地设置在定子芯30中,使得它们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以定子芯30的一个槽节距彼此偏移开。因此,可以形成具有基本上完全的中空圆柱形状的定子线圈40。此外,采用基本上完全的中空圆柱形状的定子线圈40,可以确保旋转电机器的高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每一个引线部分53b在定子芯30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曲,并连接至电线50的相应一个引线部分53a。
通过上述引线部分53b的构造,可以可靠地防止电线50的位于定子芯30的槽31中径向最内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由于电线50的回弹引起的向内径向突出。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定子线圈40干涉旋转电机器的位于定子20的径向内侧的转子。
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每个引线部分53b配置为包括跨越部分70,其自定子线圈40的环状轴向端面的径向内侧至径向外侧横越该轴向端面。
通过引线部分53b的跨越部分70,可更可靠地防止电线50的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向内径向突出。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的跨越部分70成形为曲柄状,以包括一对径向延伸端部70a和70b。
通过上述形状,可便于弯曲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以便形成跨越部分70,以及便于焊接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另外,对于引线部分53a还可通过引线部分53b对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在径向向外方向上施加约束力,由此更可靠地防止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径向向内突出。
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的跨越部分70与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以及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处于定子芯30的同一轴向侧。另外,在定子线圈40的环状轴向端面上,跨越部分70布置在与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不同的轴向端面的角度范围内。换句话说,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布置在相同的角度范围内。
通过上述布置,可以将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拉至彼此在一起,从而利于定子线圈40的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定子线圈40的环状轴向端面上,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布置为与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相同的轴向端面角度范围内。
通过上述布置,可将所有的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以及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拉至彼此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利于定子线圈40的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每根电线50,引线部分53a和53b分别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Y上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和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向内偏移半转弯部分52M和52N的长度。
通过上述配置,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缩短,由此减少定子线圈40的电阻从而减少定子20的铜损。
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通过焊接连接。由此,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可以牢固连接在一起,由此确保定子20的耐用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在电线50的径向最外转弯部分52的径向外侧焊接。由此,防止电线50的转弯部分52的绝缘涂层68受到因焊接过程所产生的热的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每一转弯部分52为阶梯状从而包括多个肩部55和56,所述肩部55和56平行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延伸,转弯部分52自该轴向端面30a突出。
通过肩部55和56,每个转弯部分52从定子芯30的相应轴向端面30a的突出高度可以得到降低。由此,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部分42的轴向长度可以得到缩短。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定子线圈40的每根电线50包括具有大体矩形截面的电导体67以及覆盖电导体67表面的绝缘涂层68。
通过大体矩形截面,可在其间不形成径向间隙的情况下将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紧密布置在定子芯30的槽31中,由此保证槽31内电线50具有高的占空系数。另外,还可以紧密布置电线50的转弯部分52,而在其间不形成径向间隙,由此最小化定子线圈40的线圈端部部分42的径向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电线50至少在引线部分53a和53b之间具有相同的形状。
通过上述构造,可以使用相同的成形机器来成形所有的电线50,并简化使电线50成形的过程,从而减少定子线圈40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线圈40配置为使得:当沿着定子芯30的轴线O观察时,形成定子线圈40每根电线50绕定子芯30的轴线O螺旋延伸。
通过上述构造,可紧密布置电线50,而不增加定子线圈40的径向尺寸。
图19A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形的电线50。在该变形中,半转弯部分52M和52N被形成为分别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和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因此,引线部分53a和53b分别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和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在纵向方向上向外偏移半转弯部分52M和52N的长度。
图19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形的电线50。在该变形中,半转弯部分52M被形成为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上向外延伸,而半转弯部分52N被形成为从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上向内延伸。因此,引线部分53a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在纵向方向上向外偏移半转弯部分52M的长度,而引线部分53b从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在纵向方向上向内偏移半转弯部分52N的长度。
图20A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变形的电线50。在该变形中,半转弯部分52M被形成为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上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向内延伸,而半转弯部分52N形成为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上从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向外延伸。因此,引线部分53a从第一槽内部分51A以半转弯部分52M的长度在纵向方向上向内偏移,而引线部分53b从第十二槽内部分51L以半转弯部分52N的长度在纵向方向上向外偏移。
图20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变形的电线50。在该变形中,半转弯部分52M和52N都被省略,从而使得引线部分53a和53b分别地从第一槽内部分51A和第十二槽内部分51L延伸,而没有在电线50的纵向方向上从那里偏移。
图2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变形的电线50。在该变形中,如图12A所示的肩部56被从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上省去。因此,在电线50的每个转弯部分52中的曲柄状部分54和肩部55之间的那些部分变为直线。因此,电线50的转弯部分52的形状被简化,从而便于电线50的成形。
图22A-22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变形的电线50。在该变形中,半转弯部分52M和52N被成形为直线,而不是如图11A-11B所示的阶梯状。采用直线形状的半转弯部分52M和52N,可以更容易和更准确地布置引线部分53a和53b。此外,也可以仅将半转弯部分52M和52N中的一个成形为直线形。
[第二实施例]
图23-2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定子20。此定子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子20几乎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下文中仅描述其间的差别。
如前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即,第一端部)和引线部分53b(即,第二端部)通过设置在引线部分53b中的跨越部分70连接。
通过比较,在本实施例中,跨越部分70从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省略。作为替代,定子20设置有连接器80以连接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
特别地,如图25所示,在安装连接器80至定子线圈40之前。电线50的引线53a和53b在定子线圈的环状轴向端面的角度范围E中保持未连接状态;该角度范围E为大致3/4的轴向端面的全角度范围。另外,参考图26,电线50的所有引线部分53a和53b与电线50的转弯转弯部分52具有从定子芯30的轴向端面30a大体相同的突出高度。
如图27-29所示,连接器80包括基底81以及嵌入在基底81中的多个(例如,本实施例中为34个)电导体82。基底81由电绝缘材料例如电绝缘树脂制成。基底81具有部分环状的形状以覆盖定子线圈40的环状轴向端面的角度范围E。导体82形成为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跨越部分70相同的曲柄状形状。导体82以预定节距在基底81的周向方向(或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开。另外,每个导体82具有一对径向延伸端部部分82a和82b。端部部分82a和82b分别在基底81的径向内周缘和外周缘弯曲,以从基底81的面向定子线圈40的引线部分53a和53b的主表面突出。
连接器80被安装至定子线圈40,使得导体82的端部部分82a与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分别形成接触,且端部部分82b与引线部分53a分别形成接触。然后,导体82的端部部分82a在定子线圈40的径向内周缘分别焊接至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端部部分82b在定子线圈40的径向外周缘分别焊接至引线部分53a。因此,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通过连接器80的导体82电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电线50的相应一对引线部分53a和53b之间的电连接通过连接器80来实现。连接器80的导体82执行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引线部分53b的跨越部分70相同的功能。
通过利用连接器80,可将导体82相对于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a和53b容易地且准确地定位,从而改善定子20的装配效率。
虽然本发明的上述特定实施例和修改已被示出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作出进一步的修改、改变和改进。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可将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b径向向外弯曲以连接至位于定子线圈40径向外侧上的相应引线部分53a。然而,还可以径向向内弯曲引线部分53a以连接至位于定子线圈40径向内侧上的相应引线部分53b,来取代弯曲引线部分53b。
图3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变形方式的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a和53b。在此变形方式中,引线部分53a和53b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交替径向向内或径向向外弯曲;在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之间的焊缝53c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交替形成在定子线圈40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
图3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八变形方式的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a和53b。在此变形方式中,引线部分53a和53b弯曲成使得在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之间的焊缝53c在定子芯30的周向方向上交替形成在定子线圈40的径向外侧上或径向中间位置处。
通过根据第七和第八变形方式的引线部分53a和53b的上述构造,可增加每一对相邻焊缝53c之间的距离,由此改善其间的电绝缘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跨越部分70构造为几乎沿从定子线圈40的环状轴向端面从轴向端面的径向内侧延伸至径向外侧。然而,跨越部分70还可构造为从轴向端面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延伸,使得保持距定子线圈40的轴向端面的预定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跨越部分70形成为具有曲柄状形状。然而,跨越部分70还可形成为具有其他形状,例如直线形状。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定子线圈40的环状轴向端面上,跨越部分70布置于与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以及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不同的角度范围内。然而,跨越部分70还可以布置于与U相、V相和W相输出端子以及U相、V相和W相中性端子相同的角度范围内。
在第一实施例中,电线50的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通过焊接连接。如至于焊接方法,可使用任何合适的焊接方法例如激光焊。
另外,电线50的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还可通过其他方法连接,例如锡焊或使用卷曲接触。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焊接电线50的相应对的引线部分53a和53b后,最好采取额外措施来保护在引线部分53a和53b之间形成的焊缝,例如通过对焊缝覆盖相应的绝缘涂层或单件式绝缘罩。
在第一实施例中,电线50的每一转弯部分52包括曲柄状部分54,其大体形成在转弯部分52的中心处以便径向偏离由该转弯部分52连接的相应一对槽内部分51。然而,曲柄状部分54不必大体形成于转弯部分52的中心位置。例如,曲柄状部分54可形成于转弯部分52的一端附近。
在第一实施例中,由每个转弯部分52的曲柄状部分54所产生的径向偏移量被设置为等于电线50的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但是,由每个曲柄状部分54所产生的径向偏移量还可被设置为例如0.5、1.5或2倍于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在这些情况下,自定子芯30的轴线O的由相应的一个转弯部分52所连接的一对相邻的槽内部分51之间的径向距离的差值将会相应地为槽内部分51的径向厚度的0.5倍、1.5倍或2倍。
在第一实施例中,n=12,其中n是设置在每根电线50中的槽内部分51的数目。然而,n也可以等于不小于4的其它整数。此外,优选的是,n为偶数,以将每根电线50的引线部分53a和53b布置在定子芯30的相同轴向侧。
在第一实施例中,对于每根电线50,第一槽内部分51A至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自定子芯30的轴线O的径向距离以相同的减缩量(即,以等于槽内部分51A-51L的径向厚度的减缩量)相继地减小。然而,还可以修改每根电线50,使得第一槽内部分51A至第十二槽内部分51L自定子芯30的轴线O的径向距离以不同的减缩率相继地减小。
在第一实施例中,电线50的径向堆叠在定子芯30的槽31中的槽内部分51的数目被设置为等于在每根电线50中所设置的槽内部分51的数目。然而,电线50的径向堆叠于定子芯30的槽31中的槽内部分51的数目还可被设置于不等于在每根电线50中所设置的槽内部分51的数目。
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定子线圈40的电线50的数目等于定子芯30中形成的槽31的数目。然而,形成定子线圈40的电线50的数目也可以不等于定子芯30中形成的槽31的数目。
在第一实施例中,定子线圈40被形成为三相线圈,其包括U相、V相和W相绕组43。然而,定子线圈40也可以被形成为任何多相线圈,例如2相定子线圈。
另外,通过连接16根电线50形成U相、V相和W相绕组43中的每一个。然而,也可以连接其它任意多根电线50例如2根电线形成U相、V相和W相绕组43中的每一个。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所述定子包括:
中空的圆柱形定子芯,所述中空的圆柱形定子芯具有纵向轴线且具有形成在所述定子芯的径向内表面中且在所述定子芯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槽;以及
定子线圈,所述定子线圈包括安装在所述定子芯上的多根电线,
其中
每根电线具有第一、第二、......、第n槽内部分以及第一、第二、......、第(n-1)转弯部分,其中n是不小于4的整数,
第一至第n槽内部分顺序地容纳入定子芯的p个槽中,其中p是不大于n的整数,
第一至第(n-1)转弯部分交替地设置在所述槽的外部在所述定子芯的相反轴向侧上,以连接第一到第n槽内部分的相应相邻对,
每根电线还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比电线的其它任何槽内部分更接近第一槽内部分,第二端部比电线的其它任何槽内部分更接近第n槽内部分,
电线的第一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中的径向最外侧,且第n槽内部分位于定子芯的槽中的径向最内侧,
对于每根电线,从定子芯的轴线到电线的第一槽内部分至第n槽内部分的径向距离按照从第一槽内部分到第n槽内部分的顺序相继地减小,
定子线圈为包括多个相绕组的多相定子线圈,
定子线圈的每个相绕组由至少两根电线形成,
所述两根电线中之一的第一端部连接至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以及
形成所述定子线圈的电线的数目等于在所述定子芯中形成的槽的数目。
2.如权利要求1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线圈为具有中空圆柱形并通过卷绕带状电线组件形成的电线组件,且
所述带状电线组件由堆叠多根电线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在所述定子芯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曲。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电线的第一端部通过导电跨越构件连接至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所述导电跨越构件从定子线圈的环状轴向端面的径向内侧至径向外侧延伸横越所述轴向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越构件为曲柄状,包括一对径向延伸的端部部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线圈的每一所述相绕组具有连接至所述定子线圈的中性点的中性端子,且
在所述定子线圈的环状轴向端面上,所述定子线圈的相绕组的跨越构件布置在不同于所述相绕组的中性端子的轴向端面的角度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芯线圈的每一所述相绕组还包括输出端子,且
在所述定子线圈的环状轴向端面上,定子线圈的相绕组的输出端子布置在与所述相绕组的中性端子相同的轴向端面的角度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形成为包括作为其整体部分的跨越构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还包括具有多个电导体的连接器,且
电线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连接器的相应一个导体连接至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基底,且所述导体嵌入在所述基底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对于形成定子线圈的每根电线,电线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在电线的纵向方向上自电线的第一槽内部分和第n槽内部分中较近的一个向内偏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定子线圈的每一相绕组,电线的第一端部焊接至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的第一端部和另一电线的第二端部焊接于电线的径向最外转弯部分的径向外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电线的每一转弯部分为阶梯状,从而包括平行于定子芯的轴向端面延伸的多个肩部,所述转弯自所述轴向端面突出。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定子线圈的每一电线还具有在第一端部和第一槽内部分之间形成的第一半转弯部分和在第二端部和第n槽内部分之间形成的第二半转弯部分,且对于每根电线,电线的第一和第二半转弯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成形为直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定子线圈的每一电线包括具有大体矩形截面的电导体以及覆盖所述电导体表面的绝缘涂层。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定子线圈的所有电线至少在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间具有相同的形状。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当沿着所述定子芯的纵向轴线观察时,每根电线绕所述纵向轴线螺旋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69520 | 2009-07-17 | ||
JP2009-169520 | 2009-07-17 | ||
JP2009-241798 | 2009-10-20 | ||
JP2009241798 | 2009-10-20 | ||
JP2010135853A JP5471867B2 (ja) | 2009-07-17 | 2010-06-15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2010-135853 | 2010-06-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58589A CN101958589A (zh) | 2011-01-26 |
CN101958589B true CN101958589B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3464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725178A Active CN101958589B (zh) | 2009-07-17 | 2010-07-16 | 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50899B2 (zh) |
JP (1) | JP5471867B2 (zh) |
CN (1) | CN101958589B (zh) |
DE (1) | DE10201003642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32319B2 (ja) * | 2009-07-17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471867B2 (ja) * | 2009-07-17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5429132B2 (ja) * | 2009-10-23 | 2014-02-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CN102668333A (zh) * | 2010-02-18 | 2012-09-12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电枢 |
JP5585819B2 (ja) | 2010-03-31 | 2014-09-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5370245B2 (ja) | 2010-03-31 | 2013-12-1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JP5704394B2 (ja) | 2010-03-31 | 2015-04-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2012110188A (ja) * | 2010-11-19 | 2012-06-07 | Nippon Densan Corp | 中間接続部材、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
JP2013005516A (ja) * | 2011-06-14 | 2013-01-07 | Toyota Motor Corp |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
JP5977008B2 (ja) * | 2011-09-28 | 2016-08-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固定子 |
JP5833885B2 (ja) * | 2011-10-25 | 2015-12-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固定子 |
KR102023012B1 (ko) * | 2013-04-05 | 2019-09-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회전 장치 |
KR102011820B1 (ko) * | 2013-05-27 | 2019-08-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기 회전 장치 |
JP6029548B2 (ja) * | 2013-07-18 | 2016-1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6277430B2 (ja) * | 2013-10-21 | 2018-02-14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
US10263486B2 (en) | 2014-09-22 | 2019-04-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
CN107078581B (zh) * | 2014-10-31 | 2020-05-15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CN104767300B (zh) * | 2015-03-25 | 2018-06-22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电机和压缩机 |
CN107710558B (zh) | 2015-07-06 | 2019-08-23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定子 |
US11139707B2 (en) | 2015-08-11 | 2021-10-05 | Genesis Robotics And Motion Technologies Canada, Ulc | Axial gap electric machine with permanent magnets arranged between posts |
MX2018001782A (es) | 2015-08-11 | 2018-08-01 | Genesis Robotics Llp | Maquina electrica. |
JP6113247B1 (ja) * | 2015-10-22 | 2017-04-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FR3050588B1 (fr) * | 2016-04-20 | 2018-04-13 |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minimisant les perturbations electromagnetiques subies par un element de mesure |
CN106300716B (zh) * | 2016-06-17 | 2018-08-03 |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三相电机定子 |
US11043885B2 (en) | 2016-07-15 | 2021-06-22 | Genesis Robotics And Motion Technologies Canada, Ulc | Rotary actuator |
JP6799962B2 (ja) * | 2016-08-03 | 2020-12-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
JP6305607B1 (ja) | 2017-05-23 | 2018-04-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CN110741537B (zh) | 2017-05-23 | 2021-03-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DE102017213883A1 (de) * | 2017-08-09 | 2019-02-14 | Robert Bosch Gmbh |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Kontaktier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
CN109586464B (zh) * | 2017-09-29 | 2021-11-1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
KR102437131B1 (ko) * | 2017-10-31 | 2022-08-26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헤어핀 권선모터 |
JP6573654B2 (ja) * | 2017-12-25 | 2019-09-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
JP7009986B2 (ja) * | 2017-12-27 | 2022-01-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CN110784040B (zh) * | 2018-07-29 | 2021-10-2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组件及具有该定子组件的电机 |
JP7052767B2 (ja) * | 2019-03-28 | 2022-04-1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固定子 |
WO2023228734A1 (ja) * | 2022-05-25 | 2023-11-30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CN117394567A (zh) * | 2023-12-11 | 2024-01-12 | 豪森润博智能装备常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结构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88848A (ja) * | 2006-04-13 | 2007-11-01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交流発電機 |
CN101411040A (zh) * | 2006-03-27 | 2009-04-15 | 雷米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固定铁芯槽孔绝缘体的转动电机的定子 |
JP2009112186A (ja) * | 2007-03-05 | 2009-05-21 | Denso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69658A (en) * | 1975-01-17 | 1976-07-13 | Emerson Electric Co. | Motor and control system having cyclic reversal and unidirectional capabilities |
US4115915A (en) * | 1975-07-31 | 1978-09-26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motor having windings constructed for automated assembly |
US4270065A (en) * | 1979-03-19 | 1981-05-26 | Eltra Corporation | Four pole wave wound direct current machine with multi-turn armature coils |
JP2001145286A (ja) | 1999-11-12 | 2001-05-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10146922A1 (de) * | 2000-09-25 | 2002-04-18 | Denso Corp | Drehfeld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
JP2002233095A (ja) * | 2001-02-06 | 2002-08-16 | Hitachi Ltd | 電気機器 |
US20030214190A1 (en) * | 2002-05-15 | 2003-11-20 | Delco Remy America | Connection device for hairpin wound electric machines |
JP4146379B2 (ja) * | 2004-03-29 | 2008-09-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US7269888B2 (en) * | 2004-08-10 | 2007-09-18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of making cascaded multilayer stator winding with interleaved transitions |
EP1653587B1 (en) * | 2004-10-29 | 2013-06-26 | Hitachi, Ltd. |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3941821B2 (ja) * | 2005-07-15 | 2007-07-0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タンデム式回転電機 |
US7432626B2 (en) * | 2006-02-03 | 2008-10-07 | Remy International, Inc. |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aving reduced magnetic noise and method |
JP2009077468A (ja) * | 2007-09-19 | 2009-04-09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EP2063515A3 (en) * | 2007-11-26 | 2010-10-27 | Denso Corporation |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ing the stator |
JP5028234B2 (ja) * | 2007-11-27 | 2012-09-1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及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JP2009169520A (ja) | 2008-01-11 | 2009-07-30 | Business Partners:Kk | 口座振替登録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237048B2 (ja) * | 2008-02-13 | 2013-07-17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固定子巻線 |
JP4990208B2 (ja) | 2008-03-31 | 2012-08-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5471867B2 (ja) * | 2009-07-17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2010135853A (ja) | 2010-03-15 | 2010-06-17 | Nikon Corp |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
2010
- 2010-06-15 JP JP2010135853A patent/JP5471867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7-15 DE DE102010036429A patent/DE102010036429A1/de active Pending
- 2010-07-16 CN CN2010102725178A patent/CN101958589B/zh active Active
- 2010-07-16 US US12/837,726 patent/US845089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11040A (zh) * | 2006-03-27 | 2009-04-15 | 雷米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固定铁芯槽孔绝缘体的转动电机的定子 |
JP2007288848A (ja) * | 2006-04-13 | 2007-11-01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交流発電機 |
JP2009112186A (ja) * | 2007-03-05 | 2009-05-21 | Denso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58589A (zh) | 2011-01-26 |
US8450899B2 (en) | 2013-05-28 |
DE102010036429A1 (de) | 2011-02-24 |
US20110012450A1 (en) | 2011-01-20 |
JP2011109895A (ja) | 2011-06-02 |
JP5471867B2 (ja) | 201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58589B (zh) | 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 | |
CN101958588B (zh) | 用于旋转电机器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136769B (zh) |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 | |
US8193675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US8390159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CN101689777B (zh) | 用于旋转式电机的定子及使用该定子的旋转式电机 | |
US20120019081A1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JP5560176B2 (ja) |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製造方法 | |
US8674577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CN103117613B (zh) | 旋转电机 | |
US8203247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CN103236749A (zh) |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682596A (zh) | 集中绕组马达 | |
US20090134737A1 (en) | Stator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CN108141082B (zh) | 旋转电机 | |
US20140125185A1 (en) |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US20210359567A1 (en) | Stator With Internal Connections For Winding Leads | |
CN113036970A (zh) | 用于电机的具有销的定子 | |
CN115133690A (zh) | 定子和马达 | |
CN109906541B (zh) | 组合件、用于机动车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及旋转电机 | |
JP5163255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JP5704418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US11095177B2 (en) | Coil | |
US20240030769A1 (en) |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electric machine | |
JP2013183567A (ja) | 導体セグメント及び導体セグメントを用いた回転電機固定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