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6204A - 用于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双面胶带 - Google Patents
用于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双面胶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46204A CN101946204A CN2008801269361A CN200880126936A CN101946204A CN 101946204 A CN101946204 A CN 101946204A CN 2008801269361 A CN2008801269361 A CN 2008801269361A CN 200880126936 A CN200880126936 A CN 200880126936A CN 101946204 A CN101946204 A CN 1019462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p component
- layer
- adhesive
- light
- carr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4—Carb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1/00—Features of adhes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J9/00, e.g. additives
- C09J11/02—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 C09J11/04—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inorganic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5—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18—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00/00—Presence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materials
- C09J2400/10—Presenc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C09J2400/16—Metal
- C09J2400/163—Metal in the substrat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 C09J2467/006—Presence of polyester in the substrat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48—Three or more lay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液晶显示器的粘合剂片状元件,其中该片状元件包括以下顺序的层:第一粘合剂层(11)、载体(12)、金属层(13)、吸收层(14)、第二粘合剂涂层(15),所述吸收层(14)为含有炭黑的层,其在室温下没有粘性和/或为底漆层,所述第一粘合剂层(11)在其全部厚度上着半透明的白色。本发明还涉及该片状元件用于制造和/或粘结液晶显示器系统的用途,其中所述第二粘合剂(15)与液晶显示器元件的表面接合,以及涉及具有以下元件的液晶显示器系统:液晶显示器元件(1)、保护性元件和框架元件,其中这些元件的至少两个用上述片状元件连接。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压敏粘合剂片状元件,该元件具有以下顺序的层:第一粘合剂层、载体、金属化层、背衬层、第二粘合剂层,所述背衬层为具有在室温为非压敏粘合剂的底漆和/或黑色清漆的层,本发明还涉及液晶显示器系统。
目前,在电子设备中为了位置精确地粘结各个组件而使用压敏胶带。这对于液晶显示器系统同样如此,在该系统中不同组件彼此接合在一起:例如,液晶显示器元件(称为LCD面板)和防裂板接合及与外壳接合。
与自照明显示系统(例如,基于阴极射线管(CRT)或发光二极管(LED)的那些)相反,液晶显示器装置需要独立的照明。在最简单的情况中,液晶显示器系统以反射方式工作,从而该液晶显示器系统不需要自己的照明装置;而是仅仅反射外面入射的光。然而,这种系统仅可用于明亮的环境。因此可以普遍使用的液晶显示器系统需要自己的照明装置,称为背光。这种照明装置从背面照亮液晶显示器装置,以透射光的方式工作。
对于照明装置的光源,典型的液晶显示器系统常常使用发光二极管体系,其特征为发射白光。为了制备总长度短的显示器系统,在显示元件后面的面板中,发光二极管并不紧接着布置在液晶显示器装置的后面,而是相对于显示元件侧向偏移。在这种布置中,发出的光经由照明装置的光波导引导至液晶显示器装置。
为了获得最大显示对比度,必须确保光能够仅仅通过液晶显示器装置的显示区域到达观察者。因此,显示区域的外边缘通常用框状、不透光的镶边部件遮盖,这防止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能够到达观察者,通过显示元件,并以破坏性亮光斑的形式被所述观察者察觉到。
除了在镶边部件底面上的不透光设计之外,其顶面也应该呈现最少的光反射。这样,防止了镶边部件顶面处的破坏性光反射,该破坏性光反射例如可能由于外部光源引起,或者在不希望的反射光通过外壳内部的显示区域时,该破坏性反射光对于高度偏离垂直方向的观察角度特别有害。
从实践的观点看,将这种类型的镶边部件以着色部分的形式与双面胶带一体化是合理的。使用该胶带,例如将液晶显示器装置的顶面与照明装置连接,与保护板连接,或者与电子设备的外壳连接。通过使用组合的粘合剂部件和镶边部件,可以降低安装后的显示器系统的总厚度(depth)。
为了获得对来自照明装置的光的最大吸收和对环境光的最少反射,已经证实镶边部件采用黑色着色(更具体无光黑色着色)是有益的。对于液晶显示器装置的粘结,已知对于这种具有着黑色区域的双面胶带存在许多不同实现方式(realization)。
因此,例如,电子产业优选使用具有聚酯膜载体(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备的那些)的双面压敏胶带,因为这种结构的压敏胶带可以特别好地进行模切。这种聚酯载体用有色粒子如炭黑或其它黑色颜料着色。然而,这种压敏胶带的载体不能设计成任意厚度,因为会不利地降低胶带的柔性。因此,对总体可以加入载体层的有色粒子的最大量存在限制,因为较大量的有色粒子将必然需要较厚的载体膜,这进而会损害胶带的柔性。因此,这种类型的压敏胶带不完全吸收光,而是透过一部分光,这在强光源(即,发光强度大于600Cd的光源)的情形中特别具有破坏性。
使用包含两层载体(下面使用缩写词吸收和透射来描述吸收和透射可见光区的光)的压敏胶带体系可以获得较高的光吸收。两层载体通常通过共挤出制得,其中将用于获得期望的机械稳定性的载体材料本身和用于获得光吸收的着黑色的材料同时挤出,从而制得两层载体。然而,这种类型的共挤出,需要使用添加剂(防粘连剂)以防止一种挤出材料和另一种挤出材料的粘着。但是,由于其降粘附力效应,这些添加剂可在着色层中产生孔洞,称为针孔。这些针孔起着光缺陷位点的作用,因为光能够通过这些孔,因此这些体系同样不能提供全区域吸收。
影响这种共挤出载体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两个层首先在挤出机的模头单独成型并且随后仅仅连接在一起。因此,每个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固有厚度,确保胶带具有期望的机械稳定性和完全吸收光。结果,通过共挤出只能制得较厚的双载体,最终,胶带的柔性低并因此使得胶带仅能够不佳地顺应欲彼此接合的表面的形状。双载体的另一个缺点是所用的每种粘合剂在其与共挤出载体的不同顶面的粘附程度不同,由此双面胶带一般具有不希望的较低机械承载能力的薄弱点,即载体与一种粘合剂之间的结合区域,因为在后一情形中,粘合剂在载体上的锚固较弱。
在对外面入射的光具有完全吸收能力的压敏胶带的另一结构中,载体的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均携带黑色清漆层。这些系统结合了上述两种系统的优缺点:一方面,在衬背中容易出现针孔,这些针孔是由于在膜挤出时使用防粘连剂产生的。另一方面,光吸收通常不完全,因为仅仅施用了较薄的清漆层,以便胶带的机械性能在整体上不发生有害的改变。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同样不可能确保完全的全区域的光吸收。
另外,另一因素是需要考虑液晶显示器总的技术发展。由于对具有较高分辨率的较大显示区域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显示器系统本身要更轻和更扁平。这导致这种显示器系统的技术设计发生剧烈变化。由此需要光源和液晶显示器装置之间的距离变短。然而,结果同样使得有更多的光射入遮蔽区域。该光通过遮蔽区并离开设备。为了防止这一现象,需要具有较高吸收的胶带。此外,考虑到显示器系统较大的尺寸,这些胶带必须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
而且,为了使总体光损失最小并由此增加显示对比度,胶带面向照明装置的那面具有高度反射性能是合理的。也使用高反射性涂层,产生的问题是,通常使用的载体层防粘连剂在高度反射性涂层中产生孔洞,导致反射图像不均一。
在目前的显示器系统中有两种遇到的高度反射涂层的不同实施方式。胶带的侧面可以是白色的或者可以是金属反射的。两种系统均具有优缺点。
当使用白色时,在白色层中存在照射光的漫射。这种白色层的优点在于,从技术上讲,容易在胶带中制备。例如,该白色层可以是在载体一个侧面上附加的白色清漆层。然而,当粘合剂涂层通过添加合适的有色粒子着白色时,该白色层也可以由粘合剂涂层本身表示。
当有色层仅包含白色颜料时,没有吸收过程,被该白色层散射的光的强度与照射光相同。然而,由于散射的程度与散射光的波长有关,白光中具有较短波长的成分(例如,蓝光)比具有较长波长的成分(例如,红光)经历更多的散射。此效应称为雷利散射,导致在一些观察角度出现被散射白光的淡黄色调,因为光的蓝色成分被更多地高度散射。结果,反射光的色彩强度存在局部差异,由此也在反射图像中存在色彩不均。
金属反射层提供直接反射照射光的优点,而没有与观察角度有关的散射光的色散。然而,这种系统易于折皱,这在该胶带的储存、运输、加工、定位和粘结过程中可容易地发生,并导致反射图像中的亮度分布不均匀。
具有双面胶带的液晶显示器系统实例图示于图1中,该双面胶带的一个面是高度反射的,而另一个面是不透光的。
来自光源4的光束5在光波导7中被反射,通过液晶显示器装置1,最后经过电子设备的外壳9到达观察者。为了增加光源4的发光产率,外壳9后面的内壁通过粘合剂涂层6固定有反射箔片8。
照明装置的光波导7通过双面胶带与液晶显示器装置1连接。该双面胶带包括着黑色的不透光载体膜10,该载体膜的底面带有金属反射层2,并且该载体膜经由两个粘合剂层3与光波导7的顶面和液晶显示器装置1的底面接合。
所述双面胶带采取框状模切件的形式,由于着黑色和金属化措施,该胶带将液晶显示器装置1的整个区域细分成可视区B和遮挡区A,并因此充当镶边部件。
在文献中描述了用于粘结显示器装置的几种着色和/或金属化胶带的实施方式。如此JP 2002-350612披露了用于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双面反射胶带。该胶带包括在一个或两个面上涂以金属膜的载体,也可以对该载体着色。然而,这种胶带仅具有反射性质,因此无法产生在整个区域完全吸收光同时为非反射性的侧面。
WO 2006/058910和WO 2006/058911披露一种双面胶带的用途,该胶带包括载体,在该载体的一个面上覆盖有金属层,在金属层的上面布置着黑色的压敏粘合剂层,以及在所述黑色的压敏粘合剂层上的透明的压敏粘合剂层。在没有用金属涂布的载体面上,所述胶带配置了另一压敏粘合剂层。WO 2006/058910所述的系统中,粘合剂是白色的,而WO 2006/058911描述的系统中,粘合剂是透明的且载体是白色的。
此外,WO 2006/133745披露一种双面胶带的用途,该胶带包括在一面覆盖有金属层的透明载体,在金属层上布置有着黑色的压敏粘合剂层,该层进而携带有透明的压敏粘合剂层。在没有用金属涂布的载体面上,所述胶带具有白色的压敏粘合剂层,在该层上还具有透明的压敏粘合剂层。
除了上述有关强度分布的问题之外,在光路中在透明粘合剂涂层下游布置高度反射层的胶带因平行反射光显示出光损失。
当外面的光平平地进入粘合剂时产生平行反射光,换言之,在大大偏离垂直方向的低入射角处产生平行反射光。当粘合剂-与通常惯例的一样-比显现光的光波导的折射率低时,光转移到粘合剂伴随着该光朝远离垂直方向的方向折射,由此光以低于其离开光波导的角度的角度进入粘合剂涂层。因此,在金属反射层反射的光也以比进入粘合剂时小的角度投射到粘合剂和光波导之间的界面上。
由于在所有情况中入射角都是小的,该角度的进一步降低可能导致它变得比全反射的极限角还要小,结果光在界面被反射。因此该反射光不能离开粘合剂涂层,而在两个界面之间以平行反射光的形式(平行于该层的主要尺寸)被反射。由于平行反射光因粘合剂和光波导之间的界面层不再能够离开片状元件,而是仅仅能够在粘合剂涂层的端面离开,总的结果是降低了显示器装置的发光产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双面可结合片状元件,该元件具有一个非反射的同时提供全区域光吸收的侧面,以及一个高度反射的侧面,该元件消除了上面所列的缺点,更特别是,表现出均匀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同时总体强度高,而对该片状元件的加工能力和结合能力整体上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根据本发明,此目的通过在一开始就详细说明的所述类型的片状元件得以实现,其中所述第一粘合剂层在其全部厚度方向上的白色颜料的重量分率为至少2wt%且不大于10wt%,优选为至少4wt%且不大于8wt%。这种类型的粘合剂既不是完全透明的,也不是完全白色的,而是略微半透明的-白色设计。
通过使用两种反射体系的组合,即金属反射的金属化层和半透明的-白色粘合剂层的组合,利用一种反射体系的优点来补偿另一反射体系的缺点,由此这种协同相互效应得到高度反射涂层,该涂层表现出与观察角度无关的均匀的强度分布。
使用白色半透明粘合剂层提供了超出白色粘合剂层(即,由于其包含白色粒子,对于规定层厚透过低于1%的照射光的粘合剂层)的优势在于,与波长有关的散射过程较少发生,因此,即使在低的观察角度,因散射过程引起的颜色失真(特别是黄色调)的发生明显降低。
此外,使用白色半透明粘合剂提供超出透明粘合剂的优势在于,照射光穿过此白色半透明粘合剂,在金属化层上与波长无关地被反射,并且再次从所述片状元件中显现出来。该光在此略微模糊的粘合剂层中经历很少的散射,因此补偿了照明强度(扩散体排列(diffusor arrangement))的局部不均匀,可能由于金属化层的折皱而出现这种不均匀。
另一因素在于,两种反射体系的组合增加总体上可获得的发光产率(luminous yield),因为降低了平行反射光的分率,即总体所反射的光的比例。由于粘合剂的弱散射设计,在本发明片状元件中一部分平行反射光在散射中心漫射转向,由此以大于全反射角的角度投射到界面(和其它地方),因而能够离开粘合剂,导致总体上发光强度(发光产率)增加。
另外,本发明片状元件的设计提供的优势在于,这种类型的半透明白色粘合剂也可以被具有紫外光(UV)光谱区波长的光均匀照射。由于该半透明白色粘合剂至少透过一部分辐射UV光的事实,因此当制造该片状元件时,在其施用至载体之后,在UV后交联操作中,可以增加粘合剂的粘度,这在白色粘合剂的情形中,由于对短波长UV光特别高的散射度,在全部粘合剂上尤其不可能发生。
然而,有利的效果不仅从较高反射侧面的两个功能层的组合中呈现出,而且也从与强吸收体系有关的两个功能层的组合中呈现出。采用背衬层和金属化层的组合确保在片状元件部分全面积完全吸收。在该片状元件内光学缺陷在统计学上以低的面密度分布。因此如果一个层具有光学缺陷,则通过该层的光总体上不能通过该片状元件,因为当一个层具有孔时,在同一位置其它层也具有孔的可能性非常小。
此外,该特定布置确保在出现非常高照明强度的片状元件的那侧上反射最大部分的光,至多吸收非常少部分的光,结果由于防止了光吸收,背衬层明显加热,该加热可能导致粘结的热劣化,例如因热膨胀系数不同在片状元件的各层之间产生应力,或者软化或热分解背衬层。
使用背衬层允许获得均一的外观,同时使得可以降低被反射的环境光。另外-由于使用背衬层,而不是,例如着黑色的粘合剂层-在高环境光强度情形中的吸收防止了粘合剂显著加热,并且防止了因粘合剂温度诱导的粘度下降引起内聚力损失,这在总体上会不利地影响粘结的强度。
如果片状元件包括作为背衬层的固化的聚合物基质(该基质包含炭黑颗粒和/或石墨颗粒),则是有利的。使用固化的聚合物基质制备背衬层呈现高的光吸收的高度机械稳定的片状元件。特别是,通过该聚合物基质,在背衬层和载体之间,以及同时在背衬层和粘合剂之间产生负载连接(load-bearing connection)。通过具体选择基本上至少由碳作为有色粒子组成的颗粒用于着黑色,还有其它优势。例如,这些颗粒不仅是无毒的并对许多在制备和使用这种片状元件期间可能出现的腐蚀过程(例如,由于暴露于溶剂、光、水分、空气等)是高度稳定的,而且它们也与所述聚合物基质相容,结果背衬层自身也具有高的内在稳定性。
如果所述背衬层在300nm至800nm波长范围的透射率小于0.5%,优选小于0.1%,更优选小于0.01%,则在本申请中特别有利。因此获得具有特别高的光吸收的背衬层。而且,当在聚合物基质中使用炭黑颗粒和/或石墨颗粒作为背衬层时,在聚合物基质中存在的有色粒子的重量分率可大于20wt%。这样,确保了足够高的光吸收,而与使用的粒状炭黑和/或石墨的粒度和消光系数无关。
所述载体可以有利地为PET膜。由于其出色的加工能力和稳定性,还由于其高的光学透明度(例如,在可见光范围内粘结的情形中),此材料特别适合用于显示器装置。
另外,有利的是,与金属化层接触的载体顶面的防粘连剂含量小于4000ppm,优选小于500ppm。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任何光学缺陷(针孔)的影响。在与金属化层接触的PET膜顶面的纹理突起高度不大于400nm时,获得特别高等级的片状元件。由于载体顶面的这一特别设计,在载体的这一侧面根本不需要防粘连剂添加剂,因为三维纹理足以有效防止材料的粘连。
此外,金属化层可以包括金属-清漆层和/或铝或银金属层。通过金属-清漆层或金属层实施方式,可以获得高反射涂层,该涂层可以通过常规工艺方法制备。此金属化层的特别合适的材料包括银和铝,因为两种材料均是高度稳定的,而且提供对光谱可见光区的光的高反射,而在该波长范围吸收对波长没有任何明显的依赖。例如,铝呈现的反射率大于90%,而银的大于99.5%,事实上银呈现出所有金属中最高的反射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液晶显示器系统,该系统包括液晶显示器装置、保护性元件和框架元件,所述系统具有特别均匀和亮度很强的显示。这可以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片状元件粘结这些元件中的至少两个得以实现。
最后,本发明将允许廉价制造具有高对比度的液晶显示器系统。这通过在第二粘合剂接合到液晶显示器装置的表面时使用本发明的片状元件而变得可行。因此,将第二粘合剂与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其它元件接合,例如保护性元件、框架元件或外壳元件。
由此,本发明还提供压敏粘合剂片状元件。用于本说明书目的的片状元件包括所有常规和合适的具有基本上两维尺寸的结构。它们允许粘结并可以呈现多种形式,特别是柔软形式,为粘合剂片、胶带、粘合标签或成型模切件的形式。压敏粘合剂片状元件是仅在略微施加的压力下就可以结合并可以无残留地和基底再分开的片状元件。为此,片状元件在两侧配置粘合剂,该粘合剂可以相同或不同。
此时片状元件具有载体。然而,本发明的方案也可以用于没有载体的片状元件,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理念。因此这种无载体片状元件在创造性方面被认为是等同的。
本发明的片状元件用于制备液晶显示器系统,更具体地,用于粘结液晶显示器装置、保护性元件和框架元件。
液晶显示器系统是用于显示信息的功能设备,并为此具有液晶显示器装置作为其显示模块。此显示器系统可以是装置的较小的部件或者可以设计成自固定设备(self-standing device)。
液晶显示器装置是包含显示区域的功能装置,在该显示区域显示特定的信息,例如测量、操作状态、储存或接受的数据等。基于液晶(LCD),在通常构造为显示表面的显示区域上进行显示。
为了免于外部影响,通常用透明防碎裂保护性元件覆盖显示表面,显示表面事实上常常与这种元件接合。另外,框架元件提供具有机械稳定性的液晶显示器元件,它们也用于将液晶显示器装置结合到相应的外壳中。除了液晶显示器装置、保护性元件和框架元件之外,本发明的显示器系统还可以包括其它元件,例如外壳元件和用于调节控制显示功能的元件。
本发明的片状元件具有特别限定的各自的层序。该片状元件具有载体,在载体的一个侧面上具有第一粘合剂层,而在第二侧面上具有金属化层。布置在金属化层上的是背衬层,该背衬层带有第二粘合剂层。在本申请中,层是指至少基本上二维延伸的,并在至少大致平行于片状元件主要尺寸的方向上排列的任何布置。
此外对本申请所述的层,片状元件的结构可以具有其它组成,因而可以将其它层布置在上述层之上或之间,根据片状元件具体的要求条件(profile),这些其它层能够提供额外的功能。它们可以是,例如,助粘剂层、底漆层、导电或绝缘层、其它有色层、保护性层,等等。然而,对于本发明,重要的是保持这些层彼此之间的相对层序,总体上以所述形式保持,以便确保本发明的片状元件的效果。
另外,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片状元件也可以具有层排列不同于此特定结构的单独的区,并且其中一些层甚至可以不存在。例如,当本发明的片状元件不是设计成将显示元件和保护板仅在显示表面的遮挡区接合的框架形式,而是设计成用于显示元件与保护板在整个显示表面上全面积接合时,换言之,在显示元件的遮挡区内和可视区内均接合时,情况可以如此。为此,在粘结中可以仅在设置于遮挡区上的区域使用具有上述本发明结构的片状元件,而在粘结中在显示表面的可视区内设置的区域中,片状元件是完全透明的,因此,既不具有金属化层也不具有背衬层,此外,其中载体或粘合剂均不着色。然而,与本发明的理念相关,采用这种片状元件的重要性在于,在任何情况下在显示表面的遮挡区中均获得本发明的结构,该遮挡区通常以框架形式布置在显示表面的边缘。
用于本发明目的的载体意味着基本上片状的膜或箔片作为所用粘合剂的机械支撑物赋予该片状元件机械稳定性。载体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任何箔片或膜材料构成-它们是透明的或者可以被着色-例如,为诸如以下聚合物的箔片或膜:聚酯、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或氟化聚合物。除了使用常规聚合物膜之外,也可以使用具有一个或多个优先方向的那些聚合物膜;例如,这些膜可以通过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拉伸而制得,实例为双轴取向聚丙烯(BOPP)。另外,由于优异的模切能力,特别合适的是聚酯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膜。在每种情形中,载体可以单独或以组合的方式包含聚合物膜,例如多层层压膜。
由于其制备的内在特征,载体膜通常具有防止扁平的聚合物膜在压力和温度下粘着(粘连)的添加剂,由此有意阻碍两层或更多层膜幅粘着在一起形成粘连。这种添加剂称为防粘连剂。按照惯例将它们加入或施用到热塑性聚合物,例如,在该聚合物中它们充当非粘附间隔物并由此充当降低粘附力的间隔物。例如,对于PET膜的制备过程,因此使用二氧化硅、沸石、和含硅白垩(siliceous chalk)、或白垩作为防粘连剂。
然而,本发明的片状元件也可以使用不含防粘连剂或者仅仅含极少部分的这种试剂的载体。不过为了能够防止膜幅的粘连,需要其它措施。因此,例如,在紧接着它们的制造后,该可热变形的(热塑性)膜可以施用到临时载体或工艺膜(process film)上,该临时载体或工艺膜本身是不可热变形的并且在其上所述热塑性膜在卷绕前能够冷却。这防止了两个热塑性膜层在冷却过程中彼此直接接触。因此,热塑性膜材料不能够粘连。这种临时载体膜可以与热塑性膜材料卷在一起。
另一防止膜粘连的方法是,例如在一个面或两个面为膜的顶面配置纹理。这可以采取例如垂直尺寸为一定纳米范围(通常最大高度为400nm)的纹理的形式。可以使用常规成型技术如通过压花施用这些纳米尺寸的结构。借助于这些纳米结构,在载体膜的顶面有意产生限定的粗糙度,并防止膜的粘连,而不会不利地影响它们的光学性质,例如透明度。可以在载体的整个区域或仅仅局部(换言之,在载体表面的单独区域)提供这种纹理。也可以采取任何期望的其它措施代替纳米纹理,通过该其它措施有意增加膜表面的粗糙度。因此,例如,可以在边缘部分将膜载体穿孔(在微观上或者甚至在宏观上)。通过此方式可以存放该具有穿孔部分的载体,穿孔意味着载体不粘连。在载体膜解绕开之后,可以除去该区域,因此最终产品没有任何穿孔。
为了防止发生光学缺陷,在载体上存在吸收和/或反射层的一侧上该载体必须仅仅具有非常低水平的防粘连剂。在本申请中,例如,此为金属化层和背衬层。因此,在与金属化层接触的载体顶面上,可以具有的防粘连剂含量不大于4000ppm,明智地小于500ppm,或者甚至根本没有防粘连剂。为了能够在此侧无需防粘连剂并因此降低潜在的光学缺陷的数量,本发明的载体顶面优选呈现纳米压花。
通常使用厚度为5-250μm的膜作为载体,优选厚度为8-50μm,或者甚至仅为12-36μm。考虑到工业粘合性,优选非常薄的PET膜,即厚度不大于12μm的膜。这些膜允许制得非常柔软的片状元件,该元件良好地适应于有待粘合的基材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纹理,由此允许获得稳定的结合。使用这种载体,例如可以制得总厚度约为50μm的片状元件。
为了改进在载体膜上清漆层或金属层的锚固,可以预处理膜的顶面。为此,原则上可以使用所有常规和合适的提高粘附力的方法,例如蚀刻膜的顶面(例如用三氯乙酸或三氟乙酸)、静电预处理(如电晕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或者用底漆处理(如Saran)。
载体膜可以是透明的或者可以通过将染料或彩色颜料添加剂加入膜材料而具有颜色。原则上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所有这些颗粒或颜料都是适宜的,例如,用于着白色的二氧化钛颗粒或硫酸钡颗粒,或者用于着黑色的炭黑。然而,为了确保片状元件的强度最佳,颗粒的尺寸应低于载体膜的厚度。使用相对于膜材料质量5%~40wt%的颗粒分率可以获得最佳着色。但是,特别是在上述非常薄的PET膜的情形中,在这种短光程长度内不可能将充分大量的染料分子或着色剂颜料埋入聚酯内以产生高的光吸收。这仅在薄PET膜的一个或两个面配置金属化层时才可以实现。
本申请中金属化层是具有金属光泽(即反射照射光)且同时补偿载体膜中存在的任何不平坦或表面粗糙度的层。由于在片状元件的载体上使用金属化层,该片状元件总体上降低了不能传输的光的量。载体可以在其一个面或两个面具有金属化层。根据本发明,金属化层配置在载体同样具有背衬层的那面上。在等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或者仅在载体与背衬层相对的那面上布置金属化层,使得该金属化层布置在半透明白色粘合剂和载体之间。由此获得的金属化层的层厚通常在5nm至200nm的范围内。
可以任何常规方式和任何适宜的方式构建金属化层;对于金属化层,一般使用由金属清漆或金属层构成的层。为了避免在可见光区中任何与波长有关的反射,通常为此使用银色或银白色材料。一般使用与银色颜料或银颗粒共混的粘结剂基质作为金属清漆。合适的粘结剂基质包括,例如,具有高折射率和高透明度的聚氨酯或聚酯。或者可以在聚丙烯酸酯基质或聚甲基丙烯酸酯基质中使用彩色颜料,然后将其固化为清漆。为了提高反射,可以施涂和固化这种清漆层,然后进行抛光。
通常使用金属如铝或银作为金属层,通过气相沉积(例如通过溅射)施涂至膜的顶面,然而为此当然也可以使用在其抗腐蚀性和反射能力方面合适的所有其它金属。当要获得特别高等级的光学金属化层时,气相沉积方案应该沉积极其均匀、平坦的金属层。根据本发明,例如通过使用载体材料可以获得这种均匀的层,该层的金属化的顶面不含防粘连剂或者最多仅含少量防粘连剂。为此,例如,在一个工序中可以将等离子体预处理的PET膜以铝进行蒸汽涂覆。
所述背衬层包含在室温下不是压敏粘合剂的黑色清漆和/或在室温为非压敏粘合剂的黑色底漆。在本申请中背衬层理解为当施用至基底,使得该基底呈现黑色的任何层,由此光几乎完全或者至少大部分被吸收在那里。由于在完成后的电子设备中的背衬层以朝外的方向使用,因此根据本发明其用于吸收周围环境的光。
根据本发明将背衬层施用至金属化层并由此将金属化层和第二粘合剂连接。然而,与此同样等效的是将背衬层直接施用至载体并且该载体直接与第二粘合剂连接的布置。所述背衬层可以是整块结构体(one-part construction)或者可以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单独的层。这种背衬层的厚度通常为1~25μm。
因此,当使用这种背衬层时,双面可结合片状元件在300nm至800nm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应小于0.5%,优选小于0.1%,更优选小于0.01%。由于该片状元件的吸收性质主要由背衬层决定,因此,所述背衬层应该具有相应的透射率。
背衬层通常包含至少一个有颜色的清漆层或底漆层。黑色清漆层具有固化粘结剂基质作为其清漆基质,其例如可以为热固性体系或辐射固化体系,其中混入了黑色颜料。例如,典型的清漆基质为聚酯、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酯。根据特定清漆的要求条件,它们可以具有其它添加剂。根据本发明,可以毫无限制地使用任何合适的有色清漆作为该有色清漆。
背衬层也可以是着黑色的底漆而不是有色清漆,该底漆用于提高粘合剂与载体膜的粘附性。作为选择,也可以使用额外充当底漆的有色清漆。因此,通过使用本身为非压敏粘合剂且由此不能用作粘合剂的背衬层,可以在粘合剂和片状元件的锚固中实现总体改进。
对于带色粒子,背衬层-即,有色清漆或底漆-包含黑色颜料;有利地存在炭黑颗粒或石墨颗粒。当所述背衬层含有大于20wt%这种带色粒子时,为了获得最小的透光率,在平行于片状元件的主要方向上还可以是导电的,特别在使用炭黑或石墨时。如此,获得具有抗静电性质的片状元件,能够防止电子设备或液晶开关单元(switching cell)因静电荷导致的电压击穿并由此防止该电子设备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该片状元件具有第一粘合剂层和第二粘合剂层。第一粘合剂层是包含第一粘合剂的层。第二粘合剂层是包含第二粘合剂的层。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组成可以不同,或者-作为例外-可以相同。
作为本发明重要的特征,第一粘合剂在其全部厚度上包含赋予其半透明白色的彩色颜料;这通过在粘合剂中存在重量分率为至少2wt%且不大于10wt%,优选为至少4wt%且不大于8wt%的白色颜料而实现。对于专业应用,第一粘合剂还可以包含其它彩色颜料,然而,这些其它彩色颜料应不导致由第一粘合剂构成的第一粘合剂涂层失去其半透明的外观。第二粘合剂通常不含彩色颜料,但对于专业应用可以包含任何期望的彩色颜料,例如,以便赋予电子设备以特定的外观。
通常将第一粘合剂涂层直接施用至载体;这等同于-特别当使用两个金属化层时,在载体的每个侧面上各有一层-将第一粘合剂施用至金属化层表面的布置。将第二粘合剂涂层直接施用至背衬层。根据本发明,将排除将第二粘合剂涂层直接施用至金属化层或者甚至直接施用至载体。
第一粘合剂涂层和第二粘合剂涂层的层厚通常为5μm至250μm。第一粘合剂涂层和第二粘合剂涂层可以进一步在其层厚方面结构上相同,或不同。
第一和第二粘合剂各自为压敏粘合剂。压敏粘合剂是仅在相对温和的外加压力下就允许持久粘结到基底的粘合剂,并且在使用之后,其可以基本上无残留地和基底再分开。粘合剂的结合能力源自它们的粘附性质,再分开能力来自它们的内聚性质。原则上,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所有常规和合适的压敏粘合剂体系。
对于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优选使用基于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有机硅或丙烯酸酯的压敏粘合剂。当然也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所有其它压敏粘合剂,例如在Donatas Satas的“压敏粘合剂技术手册(Handbook of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Technology)”(van Nostrand,New York 1989)中列举的那些。
对于天然橡胶粘合剂,可以将每种情况中所用的天然橡胶粉碎并加入添加剂。例如,可以将天然橡胶研磨至不低于100 000道尔顿,但优选不低于500 000道尔顿的分子量(重均)。
在橡胶或合成橡胶作为粘合剂原材料的情况下,存在大量可以使用的不同体系。例如,可以使用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或者可以使用天然橡胶和/或合成橡胶的任何期望的混合物。原则上可以从所有现有的等级和类型中选择天然橡胶,例如绉片、RSS、ADS、TSR或CV等级,该选择通常按照粘合剂在所需的纯度和粘度方面的要求条件进行。
类似地,也可以使用任何期望的合成橡胶,实用的考虑显示以下合成橡胶特别有利:可以从无规共聚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合成聚异戊二烯(IR)、丁基橡胶(IIR)、卤代丁基橡胶(XIIR)、丙烯酸酯橡胶(ACM)、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聚氨酯中选择的那些(在每种情况中以单独形式,也以混合物的形式)。
为了有目的地控制这些橡胶的性质,可以向其中添加添加剂,例如改进加工性质的热塑性弹性体,此时以弹性体总量计,该热塑性弹性体在粘合剂中可以存在的重量含量为约10-50wt%。仅仅以举例的方式提及特别相容的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等级(SIS)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等级(SBS)。
然而,优选使用基于丙烯酸酯的压敏粘合剂。这种粘合剂由丙烯酸类单体构成。丙烯酸类单体组包括所有具有如下结构的化合物,该结构可以源自未取代或取代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结构,或者源自这些化合物的酯(这些选择物共同用术语″(甲基)丙烯酸酯″命名)。这些单体可以用通式CH2=C(R′)(COOR″)描述,其中基团R′可以为氢原子或甲基,基团R″可以为氢原子或选自饱和、支化或未支化、取代或未取代C1至C30烷基。
这些基于(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压敏粘合剂例如可通过自由基聚合获得,该聚合物通常具有的丙烯酸类单体含量为50wt%或更高。
通常选择单体使得所得到的聚合物材料可以在室温或更高温度下用作压敏粘合剂(PSA),具有按照Donatas Satas的“压敏粘合剂技术手册(Handbook of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Technology)”(van Nostrand,New York 1989)的压敏粘合性。
(甲基)丙烯酸酯PSA可以优选通过使单体混合物聚合获得,该单体混合物包含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和/或其游离酸,具有式CH2=C(R′)(COOR″′),其中R′为H或CH3以及R″′为H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链。通常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分子量(摩尔质量)Mw大于200 000g/mol。
对于单体,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类或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其包括具有含4-14个碳原子、通常含4-9个碳原子的烷基的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不希望受该列举限制,具体实例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正戊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正庚酯、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正壬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及其支化的异构体,例如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异辛酯和甲基丙烯酸异辛酯。
可以使用的其它单体为由至少6个碳原子组成的桥联环烷基醇的单官能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该环烷基醇也可以被例如C1-C6烷基、卤素原子或氰基取代。具体实例为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和丙烯酸3,5-二甲基金刚烷酯。
另外,可以使用带有极性基团的单体,所述极性基团如羧基、磺酸基、膦酸基、羟基、内酰胺、内酯、N-取代酰胺、N-取代胺、氨基甲酸酯、环氧基、硫醇基、烷氧基或氰基,还有醚基等。
合适的中度碱性的单体的实例为单或双N-烷基取代酰胺,更具体地丙烯酰胺。具体实例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内酰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乙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该列举并非穷举。
基于其可以用于交联的官能团选择其它单体实例,例如,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烯丙基醇、马来酸酐、衣康酸酐、衣康酸、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glyceridyl methacrylate)、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丁氧基乙酯、丙烯酸2-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氰基乙酯、丙烯酸氰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甲基丙烯酸6-羟基己酯、乙烯基乙酸、丙烯酸四氢糠基酯、β-丙烯酰氧基丙酸、三氯代丙烯酸、富马酸、巴豆酸、乌头酸和二甲基丙烯酸,该列举并非穷举。
还预期作为单体的为乙烯基化合物,更具体地为乙烯基酯、乙烯基醚、乙烯基卤化物、偏二卤乙烯和α-位上具有芳环和杂环的乙烯基化合物。在此同样地,可以非排他性地提及一些实例:例如乙酸乙烯酯、乙烯基甲酰胺、乙烯基吡啶、乙基乙烯基醚、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和丙烯腈。
也可以选择本申请中的共聚单体成分,使得该PSA能够用作可热活化的PSA,其仅在温度作用和任选的压力下成为压敏粘合剂,并且在结合和冷却之后,因凝固逐渐和基底形成高的结合强度。这种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5℃或更高。
另一单体实例可以是具有可共聚双键的光引发剂,更具体地选自Norrish I光引发剂或Norrish II光引发剂的那些,例如苯偶姻丙烯酸酯或丙烯酸酯化的二苯甲酮(商业上为得自UCB的Ebecryl P36)。原则上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在UV光照射下通过自由基机理交联聚合物的所有光引发剂。在Fouassier:“光引发、光聚合、光固化:基础与应用(Photoinitiation,Photopolymerization and Photocuring: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Hanser-Verlag,Munich 1995中给出了可以使用以及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双键进行官能化的光引发剂的综述,-作为补充-也见于Carroy等在“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UV and EB Formulation for Coatings,Inks and Paints”,Oldring(主编),1994,SITA,London中的叙述。
此外,可以将其它单体加入到上述共聚单体中,这些其它单体的均聚物具有相对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适宜的组分包括芳族乙烯基化合物,例如苯乙烯,其中芳族部分优选具有C4-C18单元的芳基核以及任选还可以包含杂原子。例如,实例为4-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苯乙烯、3,4-二甲氧基苯乙烯、4-乙烯基苯甲酸、丙烯酸苄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苯酯、丙烯酸叔丁基苯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苯酯、丙烯酸4-联苯基酯、甲基丙烯酸4-联苯基酯、丙烯酸2-萘基酯、甲基丙烯酸2-萘基酯、及这些单体的混合物,该列举并非穷举。
总的来说,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性质和比例可以在宽的极限范围内改变粘合剂的组成。类似地,可以有意控制产品的性质如导热性和导电性,例如,通过添加辅助剂。为此,粘合剂可以包含其它配制成分和/或辅助剂,例如,增塑剂、填料(例如纤维、实心或空心玻璃珠、其它材料制成的微珠、二氧化硅、硅酸盐)、成核剂、导电材料(例如未掺杂或掺杂的共轭聚合物或金属盐)、膨胀剂、配合剂和/或防老化剂(例如主抗氧化剂和辅助抗氧化剂)或光稳定剂。用这些其它成分如填料和增塑剂配制粘合剂也是现有技术。
为了使粘合剂具体的工业粘合性(technical adhesive)适合特定应用,可以将PSA与结合强度增强树脂或增粘树脂混合。可以作为这种树脂-称为增粘剂树脂-使用的树脂毫无例外地包括已知的以及在文献中描述的所有增粘剂树脂。例如,典型的增粘剂树脂为,蒎烯树脂、茚树脂和松香,它们的歧化、氢化、聚合和酯化衍生物及其盐,脂族和芳族烃树脂、萜烯树脂和萜烯-酚醛树脂,还包括C5、C9及其它烃树脂。为了根据应用调节所得粘合剂的性能,可以单独或以任何所需的组合使用这些以及其它树脂。通常来说,可以使用与所述热塑性材料相容(可溶)的任何树脂:具体地说,脂族、芳族或烷基芳族烃树脂、基于纯单体的烃树脂、氢化烃树脂、官能化烃树脂和天然树脂。特别可参照Donatas Satas的“压敏粘合剂技术手册(Handbook of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Technology)”(van Nostrand,1989)中的知识状况的介绍。
理想地,此处应确保使用的树脂与聚合物高度相容且基本上是透明的。包括一些氢化或部分氢化树脂的树脂满足这些要求。
另外,还可以混合交联剂和交联促进剂。用于电子束交联和UV交联的适宜交联剂的实例为,例如,双官能或多官能的丙烯酸酯、双官能或多官能的异氰酸酯(包括封端形式的那些)以及双官能或多官能的环氧化物。另外还可以向反应混合物加入可热活化的交联剂,如路易斯酸、金属螯合物或多官能异氰酸酯。
对于任选的粘合剂的交联,可以向粘合剂中添加任何期望的合适的引发剂和/或交联剂。因此,该粘合剂可以例如含有UV吸收光引发剂,用于随后在紫外光(UV)照射期间的交联。合适的光引发剂的实例为苯偶姻醚如苯偶姻甲基醚和苯偶姻异丙基醚,取代的苯乙酮如二甲氧基羟基苯乙酮或2,2-二乙氧基苯乙酮(出自Ciba Geigy的Irgacure 651),2,2-二甲氧基-2-苯基-1-苯乙酮,取代的α-酮醇如2-甲氧基-2-羟基苯丙酮,芳族磺酰氯如2-萘基磺酰氯,以及光敏肟如1-苯基-1,2-丙烷二酮2-(O-乙氧羰基)肟。
上述光引发剂和可以使用的Norrish I或Norrish II型的其它光引发剂也可以为取代形式并可以具有任何期望的合适的基团,实例为二苯甲酮、苯乙酮、苄基、苯偶姻、羟基烷基苯酮、苯基环己基酮、蒽醌、三甲基苯甲酰膦氧化物、甲基苯硫基吗啉酮、氨基酮、偶氮苯偶姻、噻吨酮、六芳基双咪唑、三嗪、或芴酮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另外被一个或多个卤素原子、烷氧基、氨基和/或羟基所取代。在Fouassier:“光引发、光聚合、光固化:基础与应用(Photoinitiation,Photopolymerization and Photocuring: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Hanser-Verlag,Munich 1995中给出了代表性的综述,Carroy等在“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UV and EB Formulation for Coatings,Inks and Paints”,Oldring(主编),1994,SITA,London中的叙述可以用作补充。
对于聚合而言,选择单体以使得所得到的可结合聚合物能够在室温或更高温度下用作PSA(且也任选用作可热活化的粘合剂),特别是使得所得到的基础聚合物具有按照Donatas Satas的“压敏粘合剂技术手册(Handbook of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Technology)”(van Nostrand,New York 1989)意义上的压敏粘结性。此时,可以有目的地控制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通过用于聚合反应的单体混合物的组成。
为了获得PSA中≤25℃的优选的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例如,选择单体和所选单体混合物的定量组成,以便获得所期望的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值,其符合类似于Fox方程的方程式(E1)(参考T.G.Fox,Bull.Am.Phys.Soc.1(1956)123),如下所示:
该方程式中,n表示所用单体的序号,Wn为各单体n的重量分率(以wt%计),以及Tg,n为各单体n的均聚物各自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K计)。
聚(甲基)丙烯酸酯PSA可以以这种聚合物的常规合成方法制备,例如以常规自由基聚合或以受控自由基聚合制备。
对于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的聚合,使用含有用于该聚合的其它自由基引发剂的引发剂体系,特别是热分解形成自由基的偶氮或过氧化引发剂。然而,原则上技术人员熟悉的和常规用于丙烯酸酯的所有引发剂都是适宜的。例如,在Houben-Weyl,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Vol.E 19a,第60-147页中对C-中心自由基的产生进行了描述。可以类似地采用这些方法。
合适的自由基引发剂体系的自由基源的实例为,例如,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例如,过氧化二硫酸钾、过氧化二苯甲酰、氢过氧化异丙苯、过氧化环己酮、过氧化二-叔丁基、偶氮二异丁腈(AIBN)、环己基磺酰基乙酰基过氧化物、过碳酸二异丙酯、叔丁基过辛酸酯(t-butyl peroctoate)、苯频哪醇等。因此,例如,可以使用1,1’-偶氮二(环己烷-腈)(可购自DuPont公司的Vazo88TM)作为自由基引发剂。
例如,选择自由基聚合中形成的粘合剂的数均分子量Mn以使得其处于200 000-4 000 000g/mol的范围内;特别是对于用作热熔PSA,制得平均分子量Mn为400 000-1 400 000g/mol的PSA。平均分子量由尺寸排阻色谱法(SEC或GPC)或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偶联质谱法(MALDI-MS)测定。
聚合可以以本体、在一种或多种有机溶剂存在下、在水存在下、或在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物中进行。在本申请中通常使所用溶剂的量尽可能小。适宜的有机溶剂例如为纯烷烃(如己烷、庚烷、辛烷、异辛烷),芳烃(如苯、甲苯、二甲苯)、酯(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或乙酸己酯)、卤代烃(如氯苯)、链烷醇(如甲醇、乙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基醚)和醚(例如乙醚、丁醚),还有其混合物。为了确保单体转化期间反应混合物以均相的形式存在,可以将水可混溶的或亲水性的助溶剂加入到含水的聚合反应中。可以使用的助溶剂例如选自脂族醇、二元醇、醚、二元醇醚、吡咯烷、N-烷基吡咯烷二酮(pyrrolidinone)、N-烷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丙二醇、酰胺、羧酸及其盐、酯、有机硫化物、亚砜、砜、醇衍生物、羟基醚衍生物、氨基醇、酮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及混合物。
根据转化率和温度,聚合时间可以为2-72小时。可以选择的反应温度越高(即,反应混合物的热稳定性越高),所选择的反应时间可以越短。
另外,可以在不添加溶剂下以本体法进行(甲基)丙烯酸酯PSA的聚合。这可以使用常规方法,如通过预聚法进行。这种情况下使用UV光谱区的光引发聚合,持续反应达到约10-30%的低转化率。然后将这样得到的高粘预聚物材料以聚合物浆的形式进一步进行处理,例如,首先存放熔接(welded)成膜的反应混合物-例如,在方块冰管中-最后,可以在水中进行聚合直到最后的高转化率。
例如,可以将这样得到的粒料用作丙烯酸酯热熔粘合剂,然后在类型与所得聚丙烯酸酯产品相容的膜材料上进行熔融。
此外,可以活性聚合方式(例如以阴离子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酯PSA,为此,通常可以使用惰性溶剂作为反应介质,如脂族和脂环族烃或者芳烃。
在这种情况下,活性聚合物通常由通式PL(A)-Me表示,其中Me是元素周期表的第I族金属(如锂、钠或钾),PL(A)为丙烯酸酯单体的生长着的聚合物嵌段。通过引发剂浓度与单体浓度的比例来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
用于此目的的适宜的聚合引发剂包括,例如正丙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2-萘基锂、环己基锂或辛基锂,然而该列举并非穷举。此外,基于钐络合物的引发剂已知用于丙烯酸酯的聚合(Macromolecules,1995,28,7886)而且可在此应用。
此外,还可以使用双官能的引发剂,如1,1,4,4-四苯基-1,4-二锂丁烷(1,1,4,4-tetraphenyl-1,4-dilithiobutane)或1,1,4,4-四苯基-1,4-二锂异丁烷(1,1,4,4-tetraphenyl-1,4-dilithioisobutane)。同样可以使用辅助引发剂,例如,卤化锂、碱金属醇盐或烷基铝化合物。因此,例如,可以选择配体和辅助引发剂以使得丙烯酸酯单体如丙烯酸正丁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可以直接聚合而不必通过与相应的醇进行酯交换在聚合物中生成。
至于常规聚合的引发,对于热分解引发剂,引入热量是必要的。对于这种热分解引发剂,根据引发剂类型,可以通过加热到50-160℃来引发聚合。可以使用所有适宜的催化剂。
为了获得分子量分布特别窄的聚(甲基)丙烯酸酯PSA,也可以进行受控的自由基聚合。优选将下列通式的控制剂用于聚合:
为此R$1和R$2彼此独立地选择或者相同,R$3当存在时与R$1和R$2中的一个或两者可以选择相同或者不同。这些基团合理地选自以下基团中的一个:
-直链或支化的C1-C18烷基;C3-C18烯基;和C3-C18炔基;
-C1-C18烷氧基;
-被至少一个OH基团或卤素原子或甲硅烷基醚取代的C1-C18烷基;C3-C18烯基;和C3-C18炔基;
-碳链中具有至少一个氧原子和/或一个NR*基团的C2-C18杂烷基,其中R*为任意的基团,特别是有机基团;
-被至少一个酯基、胺基、碳酸酯基、氰基、异氰基和/或环氧基和/或被硫取代的C1-C18烷基;C3-C18烯基;和C3-C18炔基;
-C3-C12环烷基;
-C6-C18芳基和C6-C18苄基;
-氢。
TTCI型控制剂通常源自上面列出类型的化合物,该化合物进一步限定如下:
各卤素原子为氯和/或溴和/或任选也为氟和/或碘。
各种取代基中的烷基、烯基和炔基具有直链和/或支链。
含有1-18个碳原子的烷基的实例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2-戊基、己基、庚基、辛基、2-乙基己基、叔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六烷基和十八烷基。
具有3-18个碳原子的烯基的实例为丙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异丁烯基、正-2,4-戊二烯基、3-甲基-2-丁烯基、正-2-辛烯基、正-2-十二碳烯基、异十二碳烯基、和油烯基。
具有3-18个碳原子的炔基的实例为丙炔基、2-丁炔基、3-丁炔基、正-2-辛炔基和正-2-十八碳炔基。
羟基取代的烷基的实例为羟丙基、羟丁基和羟己基。
卤素取代的烷基的实例为二氯丁基、一溴丁基和三氯己基。
在碳链中具有至少一个氧原子的典型的C2-C18杂烷基的实例为-CH2-CH2-O-CH2-CH3。
C3-C12环烷基的实例包括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和三甲基环己基。
C6-C18芳基的实例包括苯基、萘基、苄基、4-叔丁基苄基和其它取代的苯基,例如被乙基取代的那些,和/或甲苯、二甲苯、均三甲苯、异丙基苯、二氯苯或溴甲苯取代。
本申请的上述列举仅仅提供该特定类型的化合物的实例,因此不是全部。
作为另一适宜的制备方法,可以参见RAFT聚合法(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的变型。例如,这种聚合方法极其详细地描述于WO 98/01478 A1中。此时,聚合通常只进行到低的转化率,以便得到尽可能窄的分子量分布。然而,作为低转化率的结果,这些聚合物不能用作PSA,特别是不能用作热熔PSA,因为高含量的残留单体将不利地影响工业粘合性;残留单体将在浓缩操作中污染溶剂循环物;以及由其制得的自粘胶带会显示出很严重的除气性。为了防止低转化率的这种缺点,可以反复多次引发聚合。
作为另外的受控自由基聚合方法,可以进行硝基氧-受控聚合。为了自由基稳定,此时可以使用常规自由基稳定剂,例如(NIT 1)型或(NIT 2)型的硝基氧:
其中R#1、R#2、R#3、R#4、R#5、R#6、R#7、R#8彼此独立地表示下列原子或基团:
i)卤素,如氯、溴或碘,
ii)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线性、支化、环状和杂环烃,其可以是饱和的、不饱和的或是芳族的,
iii)酯-COOR#9、醇盐-OR#10和/或膦酸酯-PO(PR#11)2,其中R#9、R#10和/或R#11表示选自上面ii)的基团。
还可以将(NIT 1)或(NIT 2)结构的化合物连到任意种类的聚合物链上(主要是指至少一种上述基团构成这种聚合物链),以及因此可以在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中用作大自由基或大调节剂。
可以使用下列类型的化合物作为聚合用受控调节剂:
-2,2,5,5-四甲基-1-吡咯烷基氧基(PROXYL),3-氨基甲酰基-PROXYL,2,2-二甲基-4,5-环己基-PROXYL,3-氧代-PROXYL,3-羟亚胺-PROXYL,3-氨基甲基-PROXYL,3-甲氧基-PROXYL,3-叔丁基-PROXYL,3,4-二叔丁基-PROXYL
-2,2,6,6-四甲基-1-哌啶基氧基(TEMPO),4-苯酰氧基-TEMPO,4-甲氧基-TEMPO,4-氯-TEMPO,4-羟基-TEMPO,4-氧代-TEMPO,4-氨基-TEMPO,2,2,6,6-四乙基-1-哌啶基氧基,2,2,6-三甲基-6-乙基-1-哌啶基氧基
-N-叔丁基1-苯基-2-甲基丙基硝基氧
-N-叔丁基1-(2-萘基)-2-甲基丙基硝基氧
-N-叔丁基1-二乙基膦酰基-2,2-二甲基丙基硝基氧
-N-叔丁基1-二苄基膦酰基-2,2-二甲基丙基硝基氧
-N-(1-苯基-2-甲基丙基)1-二乙基膦酰基-1-甲基乙基硝基氧
-二-叔丁基硝基氧
-二苯基硝基氧
-叔丁基叔戊基硝基氧。
一系列其它聚合反应方法可以选自现有技术,按照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供替代的工艺制备粘合剂:
US 4,581,429 A公开了一种受控生长自由基聚合方法,其使用通式R’R”N-O-Y的化合物作为引发剂,其中Y是能够聚合不饱和单体的自由基物质。然而,通常该反应具有低转化速率。具体的问题在于丙烯酸酯的聚合,其仅以很低的收率和摩尔质量进行。WO 98/13392 A1描述了具有对称取代形式的开链烷氧基胺化合物。EP 735 052 A1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分子量分布窄的热塑性弹性体的方法。WO 96/24620 A1描述了一种聚合方法,其中使用特定的自由基化合物,例如基于四氢咪唑的含磷硝基氧。WO 98/44008 A1公开了特殊的基于吗啉、哌嗪酮和哌嗪二酮的硝基氧。DE 19949 352 A1描述了在受控生长自由基聚合中作为调节剂的杂环烷氧基胺。此外,烷氧基胺或对应的游离硝基氧的相应进一步开发改善了聚丙烯酸酯的制备效率。
作为其它的受控聚合方法,可以有利地使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以合成共聚物,在该情况下使用的引发剂通常是单官能或双官能的仲或叔卤化物,以及使用Cu、Ni、Fe、Pd、Pt、Ru、Os、Rh、Co、Ir、Ag或Au的络合物夺取卤化物(参考例如EP 0 824 111 A1;EP 826 698 A1;EP 824 110A1;EP 841 346 A1;EP 850 957 A1)。此外,在US 5,945,491 A、US 5,854,364A和US 5,789,487 A的说明书中对ATRP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描述。
正如已经描述的,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的基本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在本申请中,应注意,一些组合物仅可以用于两种粘合剂中的一种。例如,例如充当黑色颜料的填料(例如石墨或炭黑)可以仅在第二粘合剂中存在,但通常选择第二粘合剂是高度透明的。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一粘合剂必须具有白色颜料。白色颜料以带白色的粒子形式混入粘合剂的聚合物组分中。可以使用任何常规白色颜料作为该白色颜料,例如二氧化钛、氧化锌或硫酸钡。即使在中等添加量的区域中(例如,10wt%的添加水平以上),不仅可以存在漫射,也可以存在高光强的直接反射。因此,根据本发明,应选择低于10wt%的添加量。
为了优化PSA层的着色,白色颜料的粒度分布非常重要。因此,不仅平均粒径而且最大粒径均应小于粘合剂层的总厚度。明智的是使用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nm至5μm,优选为100nm至3μm,或者甚至仅为200nm至1μm。在所谓的自上而下方法(top-down approach)中通过在球磨机中粉碎粗大的物质并随后筛分可以获得这种粒径,或者在所谓的自下而上方法(bottom-up approach)通过湿化学方式在溶液中有意生长颗粒可以产生这种粒径。
如此获得的着色品质也取决于有色粒子在PSA中的均匀分布。为了获得最佳结果,可以使PSA中的有色粒子进行强烈的混合操作,例如使用高效分散装置(实例为UltraturraxTM型装置),借此有色粒子进一步粉碎并均匀分布在PSA基质中。
在片状元件事先已经配置金属化层和背衬层之后,可以将所得的粘合剂以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的形式施用至该片状元件。为了增加粘合剂在特定施用基上-换言之,在载体上,在金属化层上或在背衬层上-的锚固,在使用粘合剂之前可以对该施用基进行预处理,例如,进行电晕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由熔体或溶液施用底漆,或者化学蚀刻。然而,特别在本申请的黑色清漆层的预处理中,明智的是在电晕处理的情况中使所选的电晕能量最小化以便防止针孔烧蚀到清漆中。
合适的施用方法包括所有常规和合适的施用方法。例如,粘合剂可以由溶液施涂,在干燥通道中通过加热可除去粘合剂中残留的溶剂。在该条件下,还可以同时开始加热后交联。
另一可能性是设计热熔体系的粘合剂,使得粘合剂可以由熔体涂布。此外,可能也必须从粘合剂中除去溶剂,为此,原则上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所有方法。例如,优选在挤出机(如双螺杆或单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浓缩。双螺杆挤出机可以同向或反向操作。在合适时,优选在两个或更多个真空段蒸馏出溶剂和/或适当情况下的水。此外,根据溶剂的蒸馏温度还进行逆向加热。使用残余溶剂含量总计优选小于1%,优选小于0.5%,或者甚至小于0.2%的粘合剂是有利的。可热熔的粘合剂的进一步加工从该熔体进行。
可以通过任何期望的适宜方法进行这种可热熔粘合剂的涂布。因此,例如,可以通过辊涂法施用这种粘合剂。在Bonatas Satas的“Hanbbook of Pressure Sensitive Abhesive Technology”(van Nostranb,New York 1989)中描述了不同的辊涂法。如此,也可以通过熔体模头或通过挤出机来将粘合剂施用至片状元件。优选使用特定设计的挤出模头进行挤出涂布,例如T-模头、鱼尾模头或衣架式模头,这些模头的区别在于其流道设计不同。假设处理措施合适,还可以在涂布操作中获得取向的粘合剂层。
在粘合剂施涂之后,例如,可以将它们进行后交联,以便根据期望的内聚力调节粘合剂的粘度。该后交联可以通过将PSA经受紫外光来(UV交联)和/或电子束(电子束交联)引发。
在UV交联的情形中,以短波紫外光(波长范围一般为200-400nm)照射粘合剂。这通常使用输出功率为80-240W/cm的高压或中压水银灯进行照射。需要的具体波长取决于所使用的UV光引发剂。照射强度适应于UV光引发剂具体的量子产率以及需获得的交联程度。为了使粘合剂均匀交联,重要的是UV光能够完全照到粘合剂,特别在粘合剂层的整个厚度上能够完全照到。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粘合剂的实施方式是有利的,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粘合剂不是设置成完全白色的,而是仅仅为半透明的白色。
在电子束交联的情况中,使粘合剂经受电子束。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用基于电子束加速器的不同照射设备,实例为线型阴极系统、扫描器系统或分段阴极系统(segmented cathode system)。在Skelhorne,Electron Beam Processing,in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UV and EB formulation for Coatings,Inks and Paints,Vol.1,1991,SITA,London中给出了该技术领域的详细描述和最重要的工艺参数。典型的加速电压设定在50-500kV之间,优选80-300kV之间。相应的散射量(scatter dose)的范围在5-150kGy之间,具体地在20-100kGy之间。另外,也可以采用电子束交联和UV交联的组合。作为替代或者此外,也可以使用其它允许高能照射的方法。
为了便于存放和作为压敏胶带进行处理,双面可结合片状元件的粘合剂可以用一片或两片临时载体(例如隔离膜或隔离纸)衬里。这些衬里可以由所有、任意的防粘体系构成且可以例如为硅化或氟化的膜或纸,如玻璃纸、或者HDPE或LDPE涂覆的纸,其又可以具有例如基于有机硅或氟化聚合物的降低粘附力的层(防粘层)。
其它优点和可能的应用从工作实施例中明显可见,下面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它们。在附图中:
图1显示具有双面胶带的液晶显示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片状元件的横截面示意图,和
图3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片状元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所示的片状元件在载体膜12的顶面上具有半透明白色粘合剂11作为第一粘合剂涂层。在载体膜12的底面上布置有金属层13作为金属化层。此层的一面覆盖有黑色清漆14作为背衬层。黑色清漆14上布置的是作为第二粘合剂层的透明粘合剂15。
图3所示的胶带具有图2所示的相同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在此情况下,在半透明白色粘合剂11和载体膜12之间存在另一金属层13′作为金属化层。在载体膜12的下面布置的-如图1所示的图示结构的情形-是金属层13,其一面被黑色清漆14覆盖,在该黑色清漆14上进而布置有透明粘合剂15。
下面可以参考多个实施例进一步本发明,选择这些实施例出于说明的目的,而不希望施加任何不必要的限制。
所使用的PSA是两种基于丙烯酸酯的粘合剂,它们具有相同的基础粘合剂且仅在白色颜料的混入方面不同。为了制备基础粘合剂,将2400g丙烯酸、64kg丙烯酸2-乙基己酯、6.4kg丙烯酸甲酯和53.3kg丙酮/异丙醇(以95∶5比例制备)混合物加入到通常用于自由基聚合的200L反应器中。在搅拌下使反应器通氮气45分钟后,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所有残留的水和氧气。之后将反应器加热到58℃,并加入40g 2,2’-偶氮异丁腈(AIBN)。
添加结束之后,使用热浴将烧瓶加热到75℃,在该烧瓶内的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1小时后,再加入40g AIBN。在反应开始5小时和反应开始10小时后,每次用15kg的丙酮-异丙醇混合物(95∶5)稀释反应混合物。在反应开始6小时和反应开始8小时后,每次加入100g事先溶于80g丙酮中的二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Perkabox 16,Akzo Nobel)至反应混合物。在24小时的总反应时间后,终止反应并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到室温。
在组合物施涂到载体之前,用异丙醇将所得的粘合剂稀释至25%固体含量。接着,在剧烈的搅拌下,以粘合剂的总重量计,加入0.3wt%的乙酰丙酮化铝(III)(3%浓度溶液,在异丙醇中)。
在没有进一步改变和添加的条件下使用以此方式获得的基础粘合剂作为混合物1用于第二粘合剂,或者用于第一粘合剂的对比例。通过混入白色颜料由该基础粘合剂获得其它用于第一粘合剂的混合物。为此将基础粘合剂和不同含量的二氧化钛(主要为金红石颗粒,平均粒度<5μm,纯度:99.9+%)的混合物使用强力搅拌器混合1小时,在高效分散装置(Ultraturrax)中将所得的混合物匀化约30分钟。对于混合物2,向基础粘合剂中加入3wt%的二氧化钛,对于混合物3,加入6wt%,对于混合物4,加入10wt%,对于混合物5,加入25wt%,每种情况均基于聚丙烯酸酯的重量。将如此得到的第一粘合剂在匀化之后立即通过孔尺寸为50μm的过滤器过滤,然后从溶液涂布。
为了交联,每种情况中将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从溶液涂布到事先硅化的防粘纸(聚乙烯涂布的纸,得自Loparex)上,并在干燥橱中在100℃干燥10分钟。
为了制备着白色的载体,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和20wt%的二氧化钛颗粒(平均粒度约0.25μm)在180℃的捏合装置中混合2h并将混合物真空干燥。在280℃在单螺杆挤出机中通过缝形模头(T型,300μm缝隙)将所得的膜材料挤出。将产生的膜转移到反射镜涂层涂布的(mirror-coated)冷辊上,然后通过加热到温度90℃~95℃在纵向拉伸(拉伸:约3.5倍)。纵向取向之后,将膜引入张力调整装置,其中使用托架(bracket)固定它并在100℃至110℃的温度在横向取向(拉伸:约4倍)。最后,将该双轴取向膜在210℃加热10s并卷绕到轴芯上以防止膜层粘连,在各膜层之间插入纸幅(13g/m2)。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发白的PET膜的总厚度为38μm。
使用市售的聚酯膜(SKC聚酯膜SC 51)作为载体替代该发白的PET膜。
然后将每次使用的载体膜在一个或两个面用铝进行蒸汽涂布,直到在每种情况下在整个区域施涂了均匀的铝层。在溅射步骤中在300mm宽度上用铝进行膜的涂布。为此,将欲涂布的膜固定在高真空腔室的底座上,并对该腔室抽真空。然后在正电离的氩气经过该高真空腔室时,氩离子撞击带负电的铝板,并且在分子水平上使铝簇分开,将铝沉积在由用于此目的的板引导的聚酯膜上。如此获得的铝层具有高度均一性,同时对可见光区的光具有高反射能力。
对于背衬层,首先制备黑色清漆。该黑色清漆含有35份主要组分(DaireducerTM V No.20,来自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Inc.),4份固化剂(CVL No.10,来自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Inc.)和,还有100份彩色颜料(PanaceaTM OVL-SPR8O5,来自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Inc.;基于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的油墨)。
将如此获得的彩色清漆平坦地施涂到载体膜的金属化侧面中的一个上(在本情形中,这些侧面均已蒸汽涂布有铝)并在45℃干燥48h。在该步骤中获得的涂布重量为约2g/m2。用黑色清漆涂布的片状元件的这面在每种情况中在整个区域均具有均匀深黑的着色(jet-black coloration)。
对于实施例1,将发白的PET载体膜的两个面均涂以铝,并且在两个铝层中的一层上施涂黑色清漆。在叠层工艺中,在两个铝层的另一层上施涂混合物2作为第一粘合剂层,在黑色清漆上施涂混合物1作为第二粘合剂层。第一粘合剂涂层和第二粘合剂涂层的粘合剂涂布重量均为50g/m2。
对于实施例2,将市售的载体膜SC 51的一个面涂以铝,并将黑色清漆施涂到铝层。在叠层工艺中,将载体膜未涂布的那面施涂混合物3作为第一粘合剂层,并将混合物1施涂到黑色清漆上作为第二粘合剂层。第一粘合剂涂层和第二粘合剂涂层的粘合剂涂布重量均为20g/m2。
对于实施例3,将市售的载体膜SC 51的两个面涂以铝,并将黑色清漆施涂到两个铝层的一个层上。在叠层工艺中,将两个铝层的另一个层上施涂混合物4作为第一粘合剂层,并将混合物1施涂到黑色清漆上作为第二粘合剂层。第一粘合剂涂层和第二粘合剂涂层的粘合剂涂布重量均为20g/m2。
对于对比例1,将市售的载体膜SC 51的两个面均涂以铝,并将黑色清漆施涂到两个铝层的一个层上。在叠层工艺中,将两个铝层的另一个层上施涂混合物1作为第一粘合剂层,同样将混合物1施涂到黑色清漆上作为第二粘合剂层。第一粘合剂涂层和第二粘合剂涂层的粘合剂涂布重量均为50g/m2。
对于对比例2,将发白的PET载体膜的一个面涂以铝,并将黑色清漆施涂到铝层上。在叠层工艺中,将载体膜未涂布的那面施涂混合物5作为第一粘合剂层,并将混合物1施涂到黑色清漆上作为第二粘合剂层。第一粘合剂涂层和第二粘合剂涂层的粘合剂涂布重量均为50g/m2。
考察如此获得的五个不同片状元件的光学性质。
对于透射率测量,使用UV/Vis/NIR吸收分光光度计(Biotek Kontron的Uvikon 923)测量190nm至900nm波长范围的透射光谱。在550nm处的绝对透射率是用于比较的值(以照射光的百分比表示)。
为了测定光学缺陷(针孔),需要强光源。因此,用罩子(mask)使高射投影仪(Liesegangtrainer 400KC型号649,具有36V/400W的卤素灯)的光箭头(light arrow)完全遮光(lightfast masking),除了光箭头中间直径为5cm的环状取样开孔之外。将分析的样品置于此开孔上,检测缺陷并计数暗化环境中的光斑。探测和计数能够以目测或电子方式进行。
此外,根据DIN标准5063第3部分,使用Ulbricht球(LMT型)测定样品的反射。对于考察的每个样品,记录两个反射系数(每种情况下以百分比计),即,总的测量反射率,为定向光和散射光部分之和,以及散射光和漫射光部分的反射率。
下表1再现了考察结果。
样品 | 透射率 | 孔的数量 | 反射率(总的) | 反射率(散射/漫射) |
实施例1 | <0.1% | 0 | 83.4% | 36.1% |
实施例2 | <0.1% | 0 | 81.7% | 42.4% |
实施例3 | <0.1% | 0 | 80.2% | 49.3% |
对比例1 | <0.1% | 0 | 86.6% | 24.8% |
对比例2 | <0.1% | 0 | 76.9% | 68.1% |
表1
实验显示,考察的体系均无光学缺陷。同时,所有体系在可见光区均具有非常低的透射率。然而,在反射值中出现差异:因此可以看到,当片状元件仅采用金属反射侧面时,总体上获得的反射率非常高。然而,对于没有着色粘合剂的对比例1,散射光部分非常小。因此,在这一常规体系中,可能存在显示场的不均匀照明。当片状元件仅采用白色侧面时,总体上获得的反射率确实比其它体系低,但漫射部分较高(对比例2)。另一方面,实施例1、2和3表明使用本发明的片状元件可以总体上获得大于80%的高反射率,其中漫射部分同样相对较高(在30%和50%之间)。
此外,补充实验显示,散射光部分小于30%时,显示场的照明可能不佳,因此可存在斑点状光学图像(光斑)形式的不均匀部分,而当散射光部分大于50%时,可出现可觉察到的颜色失真。使用本发明的片状元件可以避免这两种缺陷。
Claims (10)
1.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压敏粘合剂片状元件,该片状元件以下顺序的层:第一粘合剂层(11)、载体(12)、金属化层(13)、背衬层(14)、第二粘合剂涂层(15),所述背衬层(14)为包含在室温为非压敏粘合剂的底漆和/或黑色清漆的层,
其特征在于
第一粘合剂层(11)在其全部厚度上的白色颜料的重量分率为至少2wt%且不大于10wt%,优选为至少4wt%且不大于8wt%。
2.权利要求1的片状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衬层(14)在固化的聚合物基质中包含炭黑颗粒和/或石墨颗粒。
3.权利要求2的片状元件,其特征在于在聚合物基质中存在的炭黑颗粒和/或石墨颗粒的重量分率大于20wt%。
4.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片状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衬层(14)在300nm至800nm波长范围的透射率小于0.5%,优选小于0.1%,更优选小于0.01%。
5.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片状元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金属化层(13)接触的载体(12)的顶面的防粘连剂含量小于4000ppm,优选小于500ppm。
6.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片状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12)为PET膜。
7.权利要求6的片状元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金属化层(13)接触的PET膜的顶面呈现突起高度不大于400nm的纹理。
8.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片状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层(13)包含金属-清漆层和/或铝或银的金属层。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的片状元件用于制造和/或粘结液晶显示器系统的用途,其中所述第二粘合剂(15)与液晶显示器元件(1)的表面接合。
10.液晶显示器系统,包括:液晶显示器元件(1)、保护性元件和框架元件,其中这些元件的至少两个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的片状元件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7062447.8 | 2007-12-20 | ||
DE102007062447A DE102007062447A1 (de) | 2007-12-20 | 2007-12-20 | Doppelseitiges Haftklebeband für Flüssigkristallanzeigesysteme |
PCT/EP2008/067408 WO2009080559A1 (de) | 2007-12-20 | 2008-12-12 | Doppelseitiges haftklebeband für flüssigkristallanzeigesystem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46204A true CN101946204A (zh) | 2011-01-12 |
Family
ID=40342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69361A Pending CN101946204A (zh) | 2007-12-20 | 2008-12-12 | 用于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双面胶带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289980A1 (zh) |
EP (1) | EP2225605A1 (zh) |
JP (1) | JP2011507046A (zh) |
KR (1) | KR20100110337A (zh) |
CN (1) | CN101946204A (zh) |
DE (1) | DE102007062447A1 (zh) |
TW (1) | TW200932866A (zh) |
WO (1) | WO2009080559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60081A (zh) * | 2014-12-10 | 2015-03-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其的双面胶带 |
CN109749656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德莎欧洲股份公司 | 胶带及其应用、以及使用该胶带的结构物 |
CN111349402A (zh) * | 2018-12-21 | 2020-06-30 | 罗杰斯公司 | 单面压敏粘合带、包括该带的制品及制造导光板的方法 |
CN113696523A (zh) * | 2021-09-01 | 2021-11-26 | 苍南县如潮文具有限公司 | 一种双面胶带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9055091A1 (de) * | 2009-12-21 | 2011-06-22 | tesa SE, 20253 | Induktiv erwärmbares Klebeband mit differentiellem Löseverhalten |
JP5905880B2 (ja) | 2010-07-02 | 2016-04-20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バリア組立品 |
TWI547534B (zh) * | 2011-05-24 | 2016-09-01 | Denka Company Ltd | Two-dose temporary fixation agent composition |
CN102620218A (zh) * | 2012-04-18 | 2012-08-0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JP5827180B2 (ja) * | 2012-06-18 | 2015-12-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インプリント用硬化性組成物と基板の密着用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デバイス |
CN103059760B (zh) * | 2012-12-18 | 2014-10-15 | 斯迪克新型材料(江苏)有限公司 | 具有散热功能的导热贴膜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4170159A (ja) * | 2013-03-05 | 2014-09-18 | Japan Display Inc | 液晶表示装置 |
JP6706475B2 (ja) * | 2015-09-30 | 2020-06-10 | 日鉄ケミカル&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長尺ポリイミド積層体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機能層付き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579949B2 (ja) * | 2015-12-24 | 2019-09-25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グラファイトシート用粘着シート |
US9946074B2 (en) * | 2016-04-07 | 2018-04-17 | Google Llc | See-through curved eyepiece with patterned optical combiner |
DE102016112699A1 (de) | 2016-07-11 | 2018-01-11 | Logis A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inseitigen Klebefolie zur Ladungssicherung und einseitige Klebefolie zur Ladungssicherung |
DE102016112700A1 (de) * | 2016-07-11 | 2018-01-11 | Logis A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inseitigen Klebefolie und einseitige Klebefolie |
CN107179619A (zh) * | 2017-04-28 | 2017-09-1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EP3422090B1 (en) * | 2017-06-29 | 2020-04-01 | Vestel Elektronik Sanayi ve Ticaret A.S. | Improved frame and display connection |
WO2021193896A1 (ja) | 2020-03-27 | 2021-09-30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CN111562636B (zh) * | 2020-04-14 | 2021-11-02 | 浙江永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热粘合型光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75853A (en) * | 1960-08-08 | 1963-01-29 | Norton Co |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tape |
KR930000892B1 (ko) | 1983-07-11 | 1993-02-11 | 커몬웰스 사이언티픽 앤드 인더스트리얼 리셔치 오가니제이숀 | 신규의 개시제를 사용하여 중합체 또는 공중합체를 제조하는방법 |
US5468532A (en) * | 1992-12-10 | 1995-11-21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Multilayer graphic article with color layer |
US5441809A (en) * | 1993-10-28 | 1995-08-15 | Brady U.S.A., Inc. | Dissipative cover tape surface mount device packaging |
FR2730240A1 (fr) | 1995-02-07 | 1996-08-09 | Atochem Elf Sa | Stabilisation d'un polymere par un radical libre stable |
US5608023A (en) | 1995-03-30 | 1997-03-04 | Xerox Corporation | Rate enhanced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 |
US5789487A (en) | 1996-07-10 | 1998-08-04 |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 Preparation of novel homo- and copolymers using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
CN1331851C (zh) | 1996-07-10 | 2007-08-15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链转移剂 |
FR2752237B1 (fr) | 1996-08-12 | 1998-09-18 | Atochem Elf Sa | Procede de polymerisation ou copolymerisation radicalaire controlee de monomeres (meth)acryliques et vinyliques et (co)polymeres obtenus |
FR2752238B1 (fr) | 1996-08-12 | 1998-09-18 | Atochem Elf Sa | Procede de polymerisation ou copolymerisation radicalaire controlee de monomeres (meth)acryliques et vinyliques et (co)polymeres obtenus |
FR2752845B1 (fr) | 1996-08-30 | 1998-10-30 | Atochem Elf Sa | Procede de (co)polymerisation radicalaire controlee de monomeres (meth)acryliques et vinyliques en presence d'un complexe de fe, ru ou os et (co)polymeres obtenus |
EP0928296B1 (en) | 1996-09-25 | 2001-12-05 | Akzo Nobel N.V. | No-compounds for pseudo-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
DE19642178A1 (de) * | 1996-10-12 | 1998-04-16 | Beiersdorf Ag | Elektrisch leitfähiges Transfer-Tape |
FR2755441B1 (fr) | 1996-11-07 | 1998-12-24 | Atochem Elf Sa | Procede de (co)polymerisation radicalaire controlee de monomeres (meth)acryliques, vinyliques, vinylideniques et dieniques en presence d'un complexe de rh, co ou ir |
US5817426A (en) * | 1996-12-04 | 1998-10-06 |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 Acrylic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for low-energy surfaces and corrugated board |
FR2757865B1 (fr) | 1996-12-26 | 1999-04-02 | Atochem Elf Sa | Procede de polymerisation ou copolymerisation radicalaire controlee de monomeres (meth)acryliques, vinyliques, vinylideniques et dieniques et (co)polymeres obtenus |
US6281311B1 (en) | 1997-03-31 | 2001-08-28 | Pmd Holdings Corp. | Controlled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process |
US6589650B1 (en) * | 2000-08-07 | 2003-07-0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icroscope cover slip materials |
US6760086B2 (en) * | 1998-03-26 | 2004-07-06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Attachment film for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 |
TWI225483B (en) | 1998-10-16 | 2004-12-21 | Ciba Sc Holding Ag | Heterocyclic alkoxyamines as regulators in 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process |
WO2000036042A1 (en) * | 1998-12-15 | 2000-06-22 |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 Multilayer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label constructions |
JP4336427B2 (ja) * | 1999-10-01 | 2009-09-30 | 帝人株式会社 |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積層体 |
JP3690298B2 (ja) * | 2001-02-23 | 2005-08-31 | ソニー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JP2002350612A (ja) | 2001-05-25 | 2002-12-04 |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 遮光性フィルム、遮光性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表示パネル |
JP2003121815A (ja) * | 2001-10-16 | 2003-04-23 |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 Lcdの保持構造 |
US20040002889A1 (en) * | 2002-06-26 | 2004-01-01 | Kumar Singarajan | Customer-interactive virtual modeling system |
JP3886121B2 (ja) * | 2002-07-29 | 2007-02-28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粘着テープ |
KR100987679B1 (ko) * | 2002-08-12 | 2010-10-13 | 디아이씨 가부시끼가이샤 | 광반사성과 차광성을 겸비한 lcd 모듈용 점착 테이프 |
US6805927B2 (en) * | 2002-08-16 | 2004-10-19 | Guardian Industries Corporation | Composite laminate structures especially useful for automotive trim components, and methods and tie layers employed to make the same |
JP2004099758A (ja) * | 2002-09-10 | 2004-04-02 | Nitto Denko Corp | 両面粘着テープおよび接着方法 |
DE10243215A1 (de) * | 2002-09-17 | 2004-03-25 | Tesa Ag | Haftklebeband für LCDs |
US7150899B2 (en) * | 2002-11-05 | 2006-12-19 | Kansai Paint Co., Ltd. | Method for forming coating film on plastic substrate |
JP2005060435A (ja) * | 2003-08-14 | 2005-03-10 |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両面粘着シート |
JP4883745B2 (ja) * | 2004-01-27 | 2012-02-2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粘着テープ |
JP4515118B2 (ja) * | 2004-03-12 | 2010-07-28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透明両面粘着テープ又は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DE102004058282A1 (de) | 2004-12-02 | 2006-06-08 | Tesa Ag | Doppelseitige Haftklebebänder zur Herstellung von LC-Displays mit lichtreflektierenden und absorbierenden Eigenschaften |
DE102004058279A1 (de) | 2004-12-02 | 2006-06-08 | Tesa Ag | Doppelseitige Haftklebebänder zur Herstellung von LC-Displays mit lichtreflektierenden und absorbierenden Eigenschaften |
DE102005027391A1 (de) * | 2005-06-13 | 2006-12-14 | Tesa Ag | Doppelseitige Haftklebebänder zur Herstellung bzw. Verklebung von LC-Displays mit lichtabsorbierenden Eigenschaften |
DE102005027392A1 (de) | 2005-06-13 | 2006-12-14 | Tesa Ag | Doppelseitige Haftklebebänder zur Herstellung von LC-Displays mit lichtreflektierenden und absorbierenden Eigenschaften |
-
2007
- 2007-12-20 DE DE102007062447A patent/DE10200706244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
- 2008-11-19 TW TW097144613A patent/TW200932866A/zh unknown
- 2008-12-12 EP EP08863923A patent/EP2225605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2-12 JP JP2010538604A patent/JP2011507046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2-12 WO PCT/EP2008/067408 patent/WO2009080559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2-12 US US12/746,983 patent/US2010028998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12-12 KR KR1020107016227A patent/KR2010011033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8-12-12 CN CN2008801269361A patent/CN10194620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60081A (zh) * | 2014-12-10 | 2015-03-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其的双面胶带 |
WO2016090677A1 (zh) * | 2014-12-10 | 2016-06-16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其的双面胶带 |
US9829731B2 (en) | 2014-12-10 | 2017-11-28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ouble sided tape therefor |
CN109749656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德莎欧洲股份公司 | 胶带及其应用、以及使用该胶带的结构物 |
CN111349402A (zh) * | 2018-12-21 | 2020-06-30 | 罗杰斯公司 | 单面压敏粘合带、包括该带的制品及制造导光板的方法 |
CN113696523A (zh) * | 2021-09-01 | 2021-11-26 | 苍南县如潮文具有限公司 | 一种双面胶带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25605A1 (de) | 2010-09-08 |
WO2009080559A1 (de) | 2009-07-02 |
KR20100110337A (ko) | 2010-10-12 |
JP2011507046A (ja) | 2011-03-03 |
TW200932866A (en) | 2009-08-01 |
DE102007062447A1 (de) | 2009-06-25 |
US20100289980A1 (en) | 2010-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46204A (zh) | 用于液晶显示器系统的双面胶带 | |
CN101193994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180375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223255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198898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099107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193995A (zh) | 具有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或粘结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KR20070086884A (ko) | 광반사 및 광흡수 성질을 갖는 lc 디스플레이를 제조하기위한 양면 감압 접착 테이프 | |
CN101198668A (zh) | 具有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或粘合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326252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068898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胶带 | |
CN101098943B (zh) | 具有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或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218535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KR20080047505A (ko) | 광 반사 및 흡수 성질을 지니는 lc 디스플레이를제조하기 위한 양면 감압성 접착 테이프 | |
KR20070094755A (ko) | 광흡수 성질을 갖는 lc 디스플레이를 제조 또는결합시키기 위한 양면 접촉 접착 테이프 | |
CN101326458A (zh) | 具有光反射和光吸收性能的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双面压敏胶带 | |
CN101889223B (zh) | 用于键盘的光管理的光学胶粘带 | |
KR20070089984A (ko) | 광반사 및 광흡수 특성을 갖는,lc 디스플레이 제조용양면 접촉식-접착 테이프 | |
KR20080073754A (ko) | 광-반사 및 광-흡수 성질을 지닌 lc-디스플레이를제조하기 위한 양면 감압 접착 테이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