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79619A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79619A
CN107179619A CN201710295015.9A CN201710295015A CN107179619A CN 107179619 A CN107179619 A CN 107179619A CN 201710295015 A CN201710295015 A CN 201710295015A CN 107179619 A CN107179619 A CN 107179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belt
display panel
shading rubber
edg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950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9501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796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79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96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可视区域的第一非可视区域,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内贴覆有第一遮光胶带;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二可视区域的第二非可视区域,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有第二遮光胶带;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对位;或者,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可视区域边缘对位;通过第二遮光胶带与显示面板对位,有效减小对位组装后的尺寸偏差,有效提高了对位精度,因此即使在最大偏差下,也能避免显示装置因遮光胶带吸收光线的减少而产生亮线。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二者需要进行组装才能运用到产品中,组装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进行对位,对位精度直接影响到产品性能。
现有的对位方式有两种,分别为: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背光模组显示区域边缘与显示面板显示区域边缘对位。
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示意图,其中背光模组114包括:胶框106、反光膜片101、双面胶107、贴附在胶框106上的遮光胶带108、设置于反光膜片101上的导光板102、设置于导光板102上的扩散片103、设置于扩散片上103的下棱镜片104、设置于下棱镜片104上的上棱镜片105,反光膜片101部分区域与胶框106通过双面胶107粘接;显示面板115包括:下偏光片109、设置在下偏光片109上的TFT基板110、与TFT基板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11、设置在彩膜基板111上的上偏光片112。此方案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方式进行组装。
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背光模组边缘精度为±0.15mm、显示面板边缘精度为±0.09mm、组装工具精度为±0.11mm。即组装后的综合公差为
组装后的综合公差为±0.20mm,在通常情况下,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的间距设计为0.3mm,即组装后的最大偏差为0.3+0.20=0.50mm。
在最大偏差0.5mm下,下偏光片109与胶框106之间的遮光胶带108吸收光线较少,显示时存在亮线。
参考图2,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可视区域边缘与显示面板可视区域边缘对位的示意图,其中背光模组214包括:胶框206、反光膜片201、双面胶207、贴附在胶框206上的遮光胶带208、设置于反光膜片201上的导光板202、设置于导光板202上的扩散片203、设置于扩散片上203的下棱镜片204、设置于下棱镜片204上的上棱镜片205。显示面板215包括:下偏光片209、设置在下偏光片209上的TFT基板210、与TFT基板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211、设置在彩膜基板211上的上偏光片212。此方案采用背光模组可视区域(VA)的边缘与显示面板可视区域(AA)的边缘对位的方式进行组装。
遮光胶带长宽精度为±0.16mm,显示面板可视区域(AA)边缘精度为0,背光模组可视区域(VA)和显示面板可视区域(AA)组装设备精度为±0.08mm,即组装后综合公差为
遮光胶带长宽精度是指遮光胶带贴覆在背光模组后的内长精度和内宽精度,其中包含贴覆精度。
组装后的综合公差为±0.18mm,背光模组可视区域(VA)的边缘与显示面板可视区域(AA)的边缘的间距通常设计为0.3mm,即组装后的最大偏差为0.3+0.18=0.48mm。
虽然相较于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方式,应用背光模组可视区域(VA)的边缘与显示面板可视区域(AA)的边缘对位的方式提高了对位精度。但为了使背光模组可视区域(VA)的边缘与显示面板可视区域(AA)的边缘进行对位,需导入CCD(自动对位曝光机),因此设备投入昂贵,组装成本高。
此外,两种方案中遮光胶带与背光模组胶框贴覆存在偏差、背光模组边缘来料也存在偏差,这些都会导致显示装置安装精度降低,组装后产品性能不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组装后存在亮线、组装设备投入费用高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可视区域的第一非可视区域,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内贴覆有第一遮光胶带;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二可视区域的第二非可视区域,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有第二遮光胶带;
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对位;或者,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可视区域边缘对位。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组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光胶带和第二遮光胶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宽度为0.2mm至1.5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四条边框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两条长边框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设置有胶框,所述第一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胶框上。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光膜片、导光板、扩散片、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
所述反光膜片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胶框粘接;
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光膜片上;
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
所述下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
所述上棱镜片设置于所述下棱镜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下偏光片,TFT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上偏光片;
所述TFT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相对设置,所述下偏光片设置于所述TFT基板上面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面,所述上偏光片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上背离所述TFT基板的一面。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
提供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
在所述背光模组上形成第一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可视区域的第一非可视区域;
在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一遮光胶带;
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形成第二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二可视区域的第二非可视区域;
在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
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或者,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可视区域边缘进行对位。
进一步地,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或者,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可视区域边缘进行对位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背光模组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组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光胶带和第二遮光胶带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宽度为0.2mm至1.5mm。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进一步地包括:
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四条边框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进一步地包括:
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两条长边框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一遮光胶带,包括:
在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设置胶框;
将所述第一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胶框上。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反光膜片,并将所述反光膜片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胶框粘接;
在所述反光膜片上设置导光板;
在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扩散片;
在所述扩散片上设置下棱镜片;
在所述下棱镜片上设置上棱镜片。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TFT基板和彩膜基板;
将所述TFT基板和彩膜基板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TFT基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面设置有下偏光片;
所述彩膜基板上背离所述TFT基板的一面设置有上偏光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1)通过第二遮光胶带与显示面板对位,有效减小对位组装后的尺寸偏差,有效提高了对位精度,因此即使在最大偏差下,也能避免显示装置因遮光胶带吸收光线的减少而产生亮线;
(2)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组装方式,一方面,无需外加CCD(自动对位曝光机),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去除了第一遮光胶带与背光模组贴覆的偏差、背光模组边缘的来料偏差,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对位的精度;
(3)结构简单,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可靠性高;
(4)能够有效去除背光模组边缘来料偏差,第一遮光胶与背光模组贴覆偏差,对位精度至少能提升0.06mm-0.08mm。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可视区域边缘与显示面板可视区域边缘对位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二遮光胶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位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二遮光胶带一种实施例的贴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二遮光胶带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二遮光胶带第二种实施例的贴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组装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考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14和背光模组15;
背光模组14包括第一可视区域(VA)和围绕第一可视区域(VA)的第一非可视区域(NA),第一非可视区域(NA)内贴覆有第一遮光胶带8;
显示面板15包括第二可视区域(AA)和围绕第二可视区域(AA)的第二非可视区域(TA),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贴覆有第二遮光胶带13;
第二遮光胶带13的内侧边缘与显示面板15边缘对位;或者,第二遮光胶带13的内侧边缘与第二可视区域(AA)的边缘对位。
在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另外贴覆第二遮光胶带13,通过第二遮光胶带与显示面板对位,有效减小对位组装后的尺寸偏差,有效提高了对位精度,因此即使在最大偏差下,也能避免显示装置因遮光胶带吸收光线的减少而产生亮线。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组装。
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组装方式,一方面,无需外加CCD(自动对位曝光机),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去除了第一遮光胶带与背光模组贴覆的偏差、背光模组边缘的来料偏差,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对位的精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遮光胶带8和第二遮光胶13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考虑到遮光胶带的弹性极限,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有效避免了由于间距过小而造成的第一遮光胶带和第二遮光胶到的重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遮光胶带13的宽度为0.2mm至1.5mm。
第二遮光胶带13的宽度为0.2mm至1.5mm,在此范围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位精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和图5,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于显示面板15的四条边框上。
将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于显示面板的四条边框上,“口”字型的遮光胶带方便切割成型,使第二遮光胶13带与显示面板15的贴合更加可靠,减少显示面板15与背光模组14的对位偏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6和图7,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于显示面板15的两条长边框上。
将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在显示面板的两条长边框上,“二”字型的遮光胶带方便切割成型,并且相较于“口”字型能够有效节省原材料,使第二遮光胶带13与显示面板15的贴合更加可靠,减少显示面板15与背光模组14的对位偏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非可视区域(NA)设置有胶框6,第一遮光胶带8贴覆于胶框6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3,背光模组包括反光膜片1、导光板2、扩散片3、下棱镜片4和上棱镜片5;
反光膜片1的部分区域通过双面胶7与胶框6粘接;
导光板2设置于反光膜片1上;
扩散片3设置于导光板2上;
下棱镜片4设置于扩散片3上;
上棱镜片5设置于下棱镜片4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显示面板包括下偏光片9,TFT基板10,彩膜基板11,上偏光片12;
TFT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相对设置,TFT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之间可以设置液晶层(图中未示出);
下偏光片9设置于TFT基板10上朝向背光模组的一面,上偏光片12设置在彩膜基板上背离TFT基板10的一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第二遮光胶带与显示面板的对位,有效减小对位组装后的尺寸偏差,有效提高了对位精度,因此即使在最大偏差下,也能避免显示装置因遮光胶带吸收光线的减少而产生亮线;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组装方式,一方面,无需外加CCD(自动对位曝光机),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去除了第一遮光胶带与背光模组贴覆的偏差、背光模组边缘的来料偏差,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对位的精度。
参考图3,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二种实施例,该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
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可视区域(VA)和围绕第一可视区域(VA)的第一非可视区域(NA),第一非可视区域(NA)内贴覆有第一遮光胶带8;
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可视区域(AA)和围绕第二可视区域(AA)的第二非可视区域(TA),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贴覆有第二遮光胶带13;
第二遮光胶带13的内侧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组装。
具体地,第二遮光胶带13来料长宽精度大致为±0.06mm,显示面板边缘精度±0.09mm,组装工具精度为±0.11mm,即组装后的综合公差为
本实施中的显示装置组装后的综合公差为±0.15mm,与现有技术中的没有第二遮光胶带且采用显示面板边缘和背光模组边缘对位的方式相比,精度提升0.06mm,,由此可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组装精度明显提升。
另外,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组装的方式无需外加对位所需设备,节约了组装成本;
参考图3,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三种实施例,该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
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可视区域(VA)和围绕第一可视区域(VA)的第一非可视区域(NA),第一非可视区域(NA)内贴覆有第一遮光胶带8;
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可视区域(AA)和围绕第二可视区域(AA)的第二非可视区域(TA),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贴覆有第二遮光胶带13;
第二遮光胶带13的内侧边缘与第二可视区域(AA)的边缘对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组装。
优选地,第二遮光胶带13的来料精度为±0.06mm,第二可视区域(AA)的边缘精度为0,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组装精度为±0.08mm。即组装后的综合公差为
本实施中的显示装置组装后的综合公差为±0.10mm,与现有技术中的没有第二遮光胶带且采用显示面板可视区域边缘和背光模组可视区域边缘对位的方式相比,精度提升0.08mm,,由此可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组装精度明显提升。
参考图3和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
步骤1,提供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
步骤2,在背光模组上形成第一可视区域(VA)和围绕第一可视区域(VA)的第一非可视区域(NA);
步骤3,在第一非可视区域(NA)内贴覆第一遮光胶带8;
步骤4,在显示面板上形成第二可视区域(AA)和围绕第二可视区域(AA)的第二非可视区域(TA);
步骤5,在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13;
步骤6,将第二遮光胶带13的内侧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或者,将第二遮光胶带13的内侧边缘与第二可视区域(AA)边缘进行对位。
在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另外贴覆第二遮光胶带13,通过第二遮光胶带与显示面板对位,有效减小对位组装后的尺寸偏差,有效提高了对位精度,因此即使在最大偏差下,也能避免显示装置因遮光胶带吸收光线的减少而产生亮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步骤2和步骤3可以在步骤4和步骤5之后进行,即也可以先在显示面板的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13,再在背光模组的第一非可视区域(NA)内贴覆第一遮光胶带8,本发明实施例对此顺序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将第二遮光胶带13的内侧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或者,将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第二可视区域(AA)边缘进行对位之后,还包括:
将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组装。
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组装方式,一方面,无需外加CCD(自动对位曝光机),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去除了第一遮光胶带与背光模组贴覆的偏差、背光模组边缘的来料偏差,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对位的精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遮光胶带8和第二遮光胶带13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考虑到遮光胶带的弹性极限,优选地,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能够有效避免由于间距过小而造成的重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遮光胶带的宽度为0.2mm至1.5mm。
第二遮光胶带13的宽度为0.2mm至1.5mm,有利于增加贴覆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13,进一步地包括:
将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于显示面板的四条边框上。
作为另外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二非可视区域(TA)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13,进一步地包括:
将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于显示面板的两条长边框上。
将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于显示面板的四条边框上或者将第二遮光胶带13贴覆在显示面板的两条长边框上,遮光胶带方便切割成型,同时使遮光胶13带与显示面板的贴合更加可靠。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非可视区域(NA)内贴覆第一遮光胶带8,包括:
在第一非可视区域(NA)设置胶框6;
将第一遮光胶带8贴覆于胶框6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反光膜片1,并将反光膜片1的部分区域与胶框6粘接;
在反光膜片1上设置导光板2;
在导光板2上设置扩散片3;
在扩散片3上设置下棱镜片4;
在下棱镜片4上设置上棱镜片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TFT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
将TFT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相对设置;
其中,TFT基板10朝向背光模组的一面设置有下偏光片9;
彩膜基板11上背离TFT基板10的一面设置有上偏光片12。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组装方法,通过第二遮光胶带与显示面板的对位,有效减小对位组装后的尺寸偏差,有效提高了对位精度,因此即使在最大偏差下,也能避免显示装置因遮光胶带吸收光线的减少而产生亮线;采用背光模组边缘与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的组装方式,一方面,无需外加CCD(自动对位曝光机),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去除了第一遮光胶带与背光模组贴覆的偏差、背光模组边缘的来料偏差,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对位的精度。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可视区域的第一非可视区域,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内贴覆有第一遮光胶带;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二可视区域的第二非可视区域,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有第二遮光胶带;
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对位;或者,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可视区域边缘对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对位组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和第二遮光胶带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胶的宽度为0.2mm至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胶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四条边框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胶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两条长边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设置有胶框,所述第一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胶框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光膜片、导光板、扩散片、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
所述反光膜片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胶框粘接;
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光膜片上;
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
所述下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
所述上棱镜片设置于所述下棱镜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下偏光片,TFT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上偏光片;
所述TFT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相对设置,所述下偏光片设置于所述TFT基板上面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面,所述上偏光片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上背离所述TFT基板的一面。
10.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
在所述背光模组上形成第一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可视区域的第一非可视区域;
在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一遮光胶带;
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形成第二可视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二可视区域的第二非可视区域;
在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
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或者,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到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可视区域边缘进行对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或者,将所述第二遮光胶到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可视区域边缘进行对位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背光模组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边缘进行对位组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和第二遮光胶带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胶的宽度为0.2mm至1.5mm。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进一步地包括:
将所述第二遮光胶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四条边框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二遮光胶带,进一步地包括:
将所述第二遮光胶贴覆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两条长边框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内贴覆第一遮光胶带,包括:
在所述第一非可视区域设置胶框;
将所述第一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胶框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反光膜片,并将所述反光膜片的部分区域与所述胶框粘接;
在所述反光膜片上设置导光板;
在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扩散片;
在所述扩散片上设置下棱镜片;
在所述下棱镜片上设置上棱镜片。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TFT基板和彩膜基板;
将所述TFT基板和彩膜基板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TFT基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面设置有下偏光片,
所述彩膜基板上背离所述TFT基板的一面设置有上偏光片。
CN201710295015.9A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Pending CN1071796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95015.9A CN107179619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95015.9A CN107179619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9619A true CN107179619A (zh) 2017-09-19

Family

ID=59830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95015.9A Pending CN107179619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7961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9414A (zh) * 2019-08-13 2019-12-2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扩散油墨的背光源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1860A (zh) * 2006-11-30 2008-06-04 林清彬 二合一导光板
CN201138409Y (zh) * 2007-09-07 2008-10-22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DE102007062447A1 (de) * 2007-12-20 2009-06-25 Tesa Ag Doppelseitiges Haftklebeband für Flüssigkristallanzeigesysteme
CN101556390A (zh) * 2008-04-09 2009-10-14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三维显示装置的开关面板和液晶显示系统
CN205176446U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1860A (zh) * 2006-11-30 2008-06-04 林清彬 二合一导光板
CN201138409Y (zh) * 2007-09-07 2008-10-22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DE102007062447A1 (de) * 2007-12-20 2009-06-25 Tesa Ag Doppelseitiges Haftklebeband für Flüssigkristallanzeigesysteme
CN101556390A (zh) * 2008-04-09 2009-10-14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三维显示装置的开关面板和液晶显示系统
CN205176446U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9414A (zh) * 2019-08-13 2019-12-2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扩散油墨的背光源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4113B (zh) 一种窄边框液晶显示模组
CN106990611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679339A (zh) 一种全密封液晶一体屏及其制造工艺
CN206353230U (zh) 背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WO2016150338A1 (zh) 一种全密封液晶一体屏及其制造工艺
CN202503555U (zh) 一种手机及其液晶显示模组
CN105974623A (zh) 一种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及背光显示模组
CN105158968A (zh) 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680244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929599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5892129A (zh) 液晶显示基板及其切割方法
CN109203600A (zh) 一种柔性无基材的ab胶及其制作工艺
CN107179619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445629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喷涂治具
CN104965334B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CN204964948U (zh) 显示器及终端
CN209260008U (zh) 一种分段式遮光胶带的固定膜及贴合机构
CN207232584U (zh) 一种多层全贴合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模组
CN20591046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018003A (zh) 一种遮光胶带及显示装置
CN207845546U (zh) 一种oca光学胶
CN111095087B (zh) 制造光学显示装置的层叠体的方法
CN206212399U (zh) 一种改良印刷的fpc
CN207198505U (zh) 杜绝漏光和灯眼的液晶显示模组
CN206990988U (zh) 一种复合膜、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