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7750B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7750B
CN101927750B CN2010101710086A CN201010171008A CN101927750B CN 101927750 B CN101927750 B CN 101927750B CN 2010101710086 A CN2010101710086 A CN 2010101710086A CN 201010171008 A CN201010171008 A CN 201010171008A CN 101927750 B CN101927750 B CN 1019277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rotation
unit
swivel
maintai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10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7750A (zh
Inventor
马越智也
森信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27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7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7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7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43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electrically actuated lock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60R2022/286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 B60R2022/287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of torsion rods o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6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clutching means between actuator and belt r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only to vehicle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得到一种夹装于马达的输出轴和带轴之间的离合器机构的动作性高,并且离合器机构的构造简单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当离合器的输入齿轮朝卷绕方向旋转时,干涉部(152)与连结棘爪干涉的干涉片(140)的基部(142)进入形成于齿轮箱(52)的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基部(142)压接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和内侧保持环(148)的外周部。干涉部(152)持续与连结棘爪干涉,直到从连结棘爪对干涉部(152)赋予超过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和内侧保持环(148)的外周部与基部(142)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推压力,由此使连结棘爪转动。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卷绕收纳构成车辆的座椅安全带(seat belt)的安全带(weaving belt)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当距离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不足预定值时使马达工作,利用该马达的驱动力使带轴(spool)朝卷绕方向旋转以卷绕系于乘坐者的身体的安全带,从而除去安全带的微小的松弛、即所谓的“未绷紧(slack)”。 
在该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在马达的输出轴与带轴之间夹装有离合器。离合器具备基座板和旋转盘,马达的驱动力传递至基座板从而使该基座板旋转,旋转盘能够相对于该基座板相对旋转。当基座板相对于旋转盘朝卷绕方向相对旋转时,设于基座板的棘爪(pawl)被设于旋转盘的按压片按压而转动,并且,该棘爪与不能相对于带轴相对旋转的适配器(adapter)的外齿卡合。由此,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旋转的基座板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力经由适配器传递到带轴,从而带轴朝卷绕方向旋转。 
并且,该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通过马达的驱动力工作的制动机构。当制动机构通过马达的驱动力工作时,制动片与离合器的摩擦环滑动接触,从而抑制摩擦环朝卷绕方向旋转。如果摩擦环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被抑制的话,则上述旋转盘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就被抑制。由此,在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朝卷绕方向旋转的基座板和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被抑制了的旋转盘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如上所述,以棘爪与适配器的外齿啮合的方式转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2788的公报 
这样,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离合器和用于使该离合器的动作更加可靠的制动机构的结构复杂,所述离合器用于在通常情 况下使马达的输出轴与带轴分离、并且当马达驱动时将马达的输出轴和带轴连接在一起。因此,上述机构所需的部件数量多,成本高。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夹装于马达的输出轴和带轴之间的离合器机构的动作性高、并且离合器机构的构造简单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带轴,带状的安全带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卡定于该带轴,通过使该带轴朝卷绕方向旋转,来将所述安全带从其长度方向基端侧开始卷绕于该带轴;框架,该框架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所述带轴;马达,该马达工作从而使输出轴旋转;旋转体,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到该旋转体从而使该旋转体旋转;旋转传递单元,该旋转传递单元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进行相对变位的方式设于所述旋转体,该旋转传递单元通过变位而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所述带轴相连,从而将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传递到所述带轴;保持单元,该保持单元具有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半径方向相互对置的一对保持部,且安装于所述框架;以及干涉单元,该干涉单元设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之间,在通过弹性压接于所述一对保持部的状态下由所述保持部保持,当受到沿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周方向的预定大小以上的推压力时,该干涉单元被所述一对保持部引导并沿着所述旋转周方向移动,并且被配置在沿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所述旋转传递单元的侧方,当所述旋转体朝所述卷绕方向旋转时,该干涉单元与所述旋转传递单元干涉或者解除与所述旋转传递单元的干涉,从而允许所述旋转传递单元朝与所述带轴相连的方向的变位。 
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当马达工作时,马达的输出轴旋转。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到旋转体从而使旋转体旋转。在旋转体上设有旋转传递单元,通过旋转体旋转,旋转传递单元与旋转体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保持单元安装于支承带轴的框架。在保持单元中设有在旋转体的旋转半径方向彼此对置的一对保持部,干涉单元进入这些保持部之间并由这些保持部保持。干涉单元沿着上述旋转体的旋转周方向位 于旋转传递单元的侧方。如果干涉单元的初期状态是该干涉单元不与旋转传递单元干涉的状态的话,当旋转体朝卷绕方向旋转时,旋转传递单元与干涉单元干涉从而成为允许变位状态。与此相对,如果干涉单元的初期状态是该干涉单元不与旋转传递单元干涉的状态的话,当旋转体朝卷绕方向旋转时,旋转传递单元与干涉单元的干涉消除从而成为允许变位状态。 
这样,当干涉单元从初期状态成为允许变位状态时,允许旋转传递单元相对于旋转体变位,通过使旋转传递单元相对于旋转体变位,旋转传递单元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带轴相连。通过使旋转传递单元与带轴相连,旋转体经由旋转传递单元与带轴连结,旋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带轴,从而带轴朝卷绕方向旋转。这样,通过使带轴朝卷绕方向旋转,系于乘坐者的身体的安全带从其长度方向基端侧开始卷绕于带轴,从而除去安全带的微小的松弛、即所谓的“未绷紧”。 
此处,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如上所述,为了使用于将旋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带轴的旋转传递单元与带轴相连而使旋转传递单元变位的结构由具有在旋转体的旋转半径方向对置的一对保持部的保持单元和干涉单元构成,因此构造简单、部件数量少、成本低廉。并且,由于干涉单元保持压接于保持单元的保持部的状态,因此,如果旋转传递单元与旋转体一起旋转,则干涉单元可靠地与旋转传递单元干涉,由此,旋转传递单元相对于旋转体变位,并与带轴相连,因此动作性好。 
进一步,由于干涉单元保持压接于一对保持部的状态,因此,如果旋转传递单元以超过干涉单元与一对保持部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朝卷绕方向推压干涉单元的话,则干涉单元由一对保持部引导并旋转,因此旋转传递单元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进而、旋转体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并不被特意限制。 
并且,由于保持干涉单元的一对保持部均设于保持单元,因此,两个保持部之间难以产生尺寸误差等。因此,干涉单元与一对保持部之间的最大摩擦力的大小不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进一步,如果形成为将干涉单元保持于分别独立的多个部件的结构 的话,则直到这些部件的组装结束都无法可靠地保持干涉单元,有可能难以进行组装,但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如上所述,由于保持干涉单元的一对保持部均形成于保持单元,因此能够在将干涉单元保持于一对保持部的状态下将保持单元组装于框架,组装时的作业性好。 
对于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本发明中,所述干涉单元具有:压接部,该压接部形成为平板状,当进入所述一对保持部之间时,该压接部会克服自身的弹性弯曲而使长度方向两端侧压接于所述一对保持部中的任一方;以及干涉部,该干涉部形成为厚度方向沿着所述压接部的厚度方向的板状,该干涉部从所述压接部延伸出来并且能够与所述旋转传递单元干涉。 
根据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压接部弯曲并进入一对保持部之间的干涉单元的干涉部沿着旋转体的旋转周方向与旋转传递单元对置。因此,在干涉单元不与旋转传递单元干涉的状态下,当旋转传递单元与旋转体一起旋转从而旋转传递单元与干涉单元的干涉部干涉时,干涉单元的干涉部压接于旋转传递单元。 
但是,由于压接部压接于一对保持部中的任一方,因此,直到旋转传递单元推压干涉部的推压力的大小超过压接部与一方的保持部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止,干涉单元都不会被旋转传递单元推压而移动。因此,干涉单元的干涉部持续与旋转传递单元干涉直到干涉单元产生移动,通过来自干涉部的干涉,旋转传递单元相对于旋转体变位,由此,旋转传递单元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带轴相连,或者解除旋转传递单元与带轴之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相连。 
此处,在预先以使压接部弯曲的方式成形压接部并使压接部进入一对保持部之间的结构中,由于压接部的弯曲状态,在压接部进入一对保持部之间的状态下,压接部推压一方的保持部的力的大小变化,进而,压接部与一方的保持部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因此,在这种结构中,必须对压接部的弯曲状态进行管理。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干涉单元的压接部形成为平板状,压接部通过进入一对保持部之间而克服自身的弹性并 弯曲,并通过该弯曲压接于一对保持部中的任一方。这样,由于压接部在进入一对保持部之前的状态下为平板状,因此不需要特别的管理、难以产生不良情况、并且成本低廉。 
对于第三方面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记载的本发明中,所述一对保持部从所述保持单元沿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方向立起设置,所述干涉单元设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的面抵接于所述一对保持部中至少任一方的前端,该前端位于从所述保持单元立起设置的方向侧,从所述干涉单元的一侧的端部到所述抵接部的与所述一对保持部的前端接触的接触面的沿着所述立起设置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所述一对保持部的沿着所述立起设置方向的长度短,其中所述干涉单元的一侧的端部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从所述保持单元立起设置方向上位于朝向前端侧的方向的相反方向。 
根据第三方面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进入从保持单元立起设置的一对保持部之间的干涉单元上设有抵接部,抵接部与一对保持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前端(即从保持单元立起设置的保持部的立起设置方向侧的前端)接触。 
此处,在干涉单元进入一对保持部之间的状态下,从干涉单元的一侧的端部到抵接部的与保持部的接触的接触面的沿着保持部的立起设置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保持部从保持单元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尺寸(保持部距离保持单元的高度)短。其中,所述干涉单元的一侧的端部在一对保持部从保持单元立起设置方向上位于与前端侧相反的方向。因此,干涉单元不会通过抵接部与保持部接触而在保持部的基端侧与保持单元接触。因此,即便干涉单元被旋转传递单元推压而旋转,在一对保持部之间,干涉单元也不会勾挂于保持单元。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离合器机构的动作性高、并且离合器机构的构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放大后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旋转传递单元变位从而能够将旋转传递到带轴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干涉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干涉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将干涉单元装配于保持单元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干涉单元装配于保持单元后的状态的保持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放大后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旋转传递单元变位从而能够将旋转传递到带轴的状态的与图8对应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0:安全带卷绕装置;12:框架;18:带轴;20:安全带;40:马达;42:输出轴;52:齿轮箱(保持单元);92:输入齿轮(旋转体);110:连结棘爪(旋转传递单元);140:干涉片(干涉单元);142:基部(压接部);146:外侧保持环(保持部);148:内侧保持环(保持部);150:肩片(抵接部);152:干涉部;190:安全带卷绕装置;192:连结棘爪(旋转传递单元);210:干涉片(干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中利用分解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结构。 
如该图所示,安全带卷绕装置10例如具备框架12,该框架12固定 于车辆的骨架部件或加强部件等车体构成部件。框架12具备脚板14、16,该脚板14、16在安装于车体的状态下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彼此对置。 
在上述脚板14、16之间设有带轴18。带轴18形成为轴向沿着脚板14与脚板16的对置方向的大致圆筒形状。形成为长条带状的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卡定于该带轴18。通过使带轴18绕其中心轴线朝一个方向即卷绕方向旋转,能够从安全带20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开始卷绕并收纳安全带20,例如当乘坐者为了将安全带20系于身体而牵拉安全带20时,卷绕于带轴18的安全带20被拉出,并且带轴18朝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旋转。 
在带轴18的内侧设有未图示的扭转轴(torsion shaft)。扭转轴是轴向沿着带轴18的轴向的棒状的部件。扭转轴在比脚板14侧的端部更靠脚板16侧的位置以不能相对于带轴18同轴地相对旋转的状态连结于带轴18。 
并且,在脚板14的与脚板16相反的一侧,作为锁定单元的锁定机构22的壳体24安装于脚板14,上述扭转轴的脚板14侧的端部以绕带轴18的中心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于壳体24。在壳体24的内侧收纳有:构成所谓的“VSIR机构”的各种部件,当车辆处于急减速状态时该VSIR机构工作,通过该VSIR机构工作来限制扭转轴的脚板14侧的端部朝拉出方向旋转;以及构成所谓的“WSIR机构”的各种部件,当扭转轴急剧地朝拉出方向旋转时该WSIR机构工作,通过该WSIR机构工作来限制扭转轴的脚板14侧的端部朝拉出方向旋转。 
进一步,在脚板14的与脚板16相反一侧设有作为强制牵拉单元的张紧器26。张紧器26在车辆急减速状态下工作,通过该张紧器26工作而对上述扭转轴的脚板14侧的端部或者带轴18赋予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力,从而强制地使带轴18朝卷绕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脚板14和脚板16之间的带轴18的下侧设有马达40。马达40经由未图示的作为控制单元的ECU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和用于测定距离在车辆的前方行驶的其他车辆或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的雷达装置等前方监视装置电连接。当ECU根据从前方监视装置输出的电信号判定出距离在车辆的前方行驶的其他车辆或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不足一定值时,ECU使马达40工作。马达40的输出轴42的轴向指向与带轴18的轴向相同的方向,输出轴42的前端侧通过形成于脚板16的未图示的穿孔突出到脚板16的外侧(脚板16的与脚板14侧相反的一侧)。
进一步,在脚板16的与脚板14侧相反的一侧设有驱动力传递机构50。驱动力传递机构50具备作为保持单元的齿轮箱52,该齿轮箱52在脚板16的与脚板14相反的一侧安装于脚板16。齿轮箱52形成为朝与脚板16侧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凹形状。在该齿轮箱52的底部形成有孔部54,通过了脚板16的孔部后的马达40的输出轴42通过孔部54进入齿轮箱52的内侧。 
在进入齿轮箱52后的输出轴42的前端侧,外齿为直齿的齿轮56以与输出轴42同轴的方式一体地安装于输出轴42。在该齿轮56的侧方,在齿轮箱52的底部形成有支承轴58。支承轴58的轴向指向与输出轴42的轴向相同的方向。在该支承轴58上,二级齿轮60被支承为绕支承轴58旋转自如。二级齿轮60具备外齿为直齿的大径齿轮62。大径齿轮62的直径比齿轮56大且齿数比齿轮56的齿数多,并且与齿轮56啮合。在大径齿轮62的轴向侧方以与该大径齿轮62同轴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外齿的直齿小径齿轮64,该小径齿轮64的直径比大径齿轮62的直径小。 
在该二级齿轮60的旋转半径方向侧方,在齿轮箱52的底部形成有支承轴68。支承轴68的轴向指向与输出轴42和支承轴58的轴向相同的方向。在该支承轴68上,二级齿轮70被支承为绕支承轴68旋转自如。二级齿轮70具备外齿为直齿的大径齿轮72。大径齿轮72的直径比小径齿轮64大且齿数比小径齿轮64的齿数多,并且与小径齿轮64啮合。在大径齿轮72的轴向侧方以与该大径齿轮72同轴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外齿为直齿的小径齿轮74,该小径齿轮74的直径比大径齿轮72的直径小。 
在该二级齿轮70的旋转半径方向侧方,在齿轮箱52的底部形成有支承轴78。支承轴78的轴向指向与输出轴42和支承轴58、68的轴向相同的方向。在该支承轴78上,外齿为直齿的齿轮80被支承为绕支承轴78旋转自如。齿轮80的直径比小径齿轮74的直径大且齿数比小径齿轮74的齿数多,并且与小径齿轮74啮合。 
在齿轮80的旋转半径方向侧方设有离合器90。离合器90具备作为旋转体的输入齿轮92。输入齿轮92具备底壁部94。在底壁部94形成有圆孔96。在齿轮箱52的底部与圆孔96对应地形成有环状的支承部98。圆孔96从输入齿轮92的底部朝与脚板14侧相反的一侧立起设置。并且,支承部98形成为其中心轴线与上述的带轴18的中心轴线大致同轴。 
该支承部98贯通圆孔96,并将底壁部94、即输入齿轮92支承为绕支承部98的中心轴线旋转自如。在底壁部94的外周部形成有外齿为直齿的齿轮部100。齿轮部100形成为与底壁部94的圆孔96同轴,且直径比上述齿轮80的直径大,齿数比齿轮80的齿数多,并且与齿轮80啮合。如上所述,齿轮80经由二级齿轮70、60与设于马达40的输出轴42的齿轮56机械连结,因此当马达40工作从而通过其驱动力使输出轴42旋转时,输出轴42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至齿轮部100,齿轮部100、即输入齿轮92旋转。 
另一方面,在齿轮部100的内侧设有一对支承轴102。各支承轴102的轴向指向与圆孔96的轴向相同的方向,且形成为从输入齿轮92的底壁部94朝与脚板16侧相反的一侧突出。这些支承轴102隔着圆孔96的中心相互对置。在这些支承轴102上设有作为旋转传递单元的连结棘爪110。在各连结棘爪110上形成有圆孔112。上述支承轴102通过圆孔112,各连结棘爪110由对应的圆孔112支承为能够绕圆孔112的中心轴线转动。 
在齿轮部100的内侧设有棘轮114。棘轮114安装于通过底壁部94的圆孔96进入齿轮部100的内侧的适配器116。适配器116以不能相对于上述扭转轴相对旋转的状态装配于扭转轴的脚板16侧的端部,棘轮114以不能相对于适配器116相对旋转的状态安装于适配器116。因此,棘轮114经由适配器116和扭转轴以与带轴18同轴且不能相对于带轴18相对旋转的状态间接地与带轴18连结。 
在该棘轮114的外周部形成有外齿的棘齿。与该棘轮114的棘齿对 应,在上述的连结棘爪110上形成有啮合部122。通过使连结棘爪110绕贯通圆孔112的支承轴102朝一方转动,如图3所示,啮合部122接近棘轮114的外周部,从而啮合部122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在啮合部122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当输入齿轮92绕支承部98朝卷绕方向旋转时,与输入齿轮92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的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朝卷绕方向推压棘轮114,从而使棘轮114与输入齿轮92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 
此处,形成为另一方的支承轴102相对于一方的支承轴102绕输入齿轮92的旋转中心偏移180度的状态。与此相对,形成于棘轮114的外齿的棘齿为奇数个。因此,当由一方的支承轴102支承的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时,由另一方的支承轴102支承的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与沿着棘轮114的旋转周方向的棘齿的斜面的中间部接触而不与棘齿啮合。在这种结构中,如果棘轮114旋转棘齿的形成间隔的一半的角度的话,则某一个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 
另一方面,在沿着输入齿轮92相对上述支承轴102旋转的周方向的拉出方向侧,在底壁部94形成有支承销124。在这些支承销124上分别安装有复位弹簧126。复位弹簧126是中间部形成为螺旋状的受扭螺旋弹簧,其一端卡定于形成于底壁部94的未图示的卡定部。与此相对,复位弹簧126的另一端侧压接于连结棘爪110的弹簧抵接部128,并朝绕支承轴102的另一方、即使啮合部122从棘轮114的外周部离开的方向对连结棘爪110施力。 
并且,离合器90具备分别作为干涉单元的一对干涉片140。如图4和图5所示,干涉片140具备作为压接部的基部142。基部142形成为宽度方向沿着干涉片140的高度方向、进一步地说为带轴18的轴向的板状。在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形成有曲部144。曲部144以基部142的厚度方向一方侧作为曲率中心,是通过使基部142绕以基部142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轴进行屈曲或者弯曲来形成的。 
如图1、图6以及图7所示,与该基部142对应,在上述齿轮箱52的底部形成有作为保持部的外侧保持环146。外侧保持环146形成与上述支承部98同轴的环状,并从齿轮箱52的底部朝与脚板16侧相反的 一侧立起设置。在该外侧保持环146的内侧形成有作为保持部的内侧保持环148,该内侧保持环148与外侧保持环146同轴。内侧保持环148形成为外径尺寸比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径尺寸小的环状,并从齿轮箱52的底部朝与脚板16侧相反的一侧立起设置。 
干涉片140的基部142以基部142的厚度方向一方侧(即曲部144的曲率中心所在的一侧)与内侧保持环148的外周部对置的方式进入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如图4和图5所示,基部142形成为平板状,但是,该基部142与内侧保持环148的外周部相切的虚拟切线S(参照图7)从在一端侧处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的交点到在另一端侧处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的交点的长度L1,比基部142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从一方侧的曲部144的弯曲部分到另一方侧的曲部144的弯曲部分的长度L2短。 
因此,进入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的基部142克服自身弹性,而绕以该基部142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轴弯曲,使得基部142的靠向外侧保持环146的中心一侧成为曲率中心。由此,在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及其附近,基部142压接于内侧保持环148的外周部,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侧的曲部144的弯曲部分压接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 
并且,在基部142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即在基部142进入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的状态下与支承部98的底部相反侧的基部142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有作为抵接部的肩片150。肩片150形成为厚度方向大致沿着基部142的宽度方向的平板状,通过使形成干涉片140的平板状的母材朝基部142的厚度方向一方侧屈曲形成。如图6所示,在使基部142进入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从而将干涉片140装配于支承部98的状态下,肩片150的厚度方向一方的面、即朝向支承部98的底部侧的面与内侧保持环148的前端(即与支承部98的底部为相反侧的内侧保持环148的端部)接触。 
此处,基部142的宽度尺寸、进一步地说、从肩片150的厚度方向一方的面到基部14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在基部142进入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的状态下,基部142的朝向支承部98的底部侧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沿着基部14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设定成比内侧保 持环148从支承部98的底部突出的突出尺寸(即,内侧保持环148的从内侧保持环148的支承部98的底部侧的端部到内侧保持环148的与支承部98的底部相反侧的端部的长度)短。因此,通过使肩片150抵接于内侧保持环148的前端,基部142的与肩片150相反侧的端部(即,基部142的朝向支承部98的底部侧的宽度方向端部)从支承部98的底部离开。 
并且,干涉部152从基部142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处的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延伸出来。如图2和图3所示,与干涉部152对应,在输入齿轮92的底壁部94形成有穿孔154。穿孔154形成于由支承轴102支承的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附近。基部142配置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的干涉片140,其干涉部152通过穿孔154,特别是在初期状态下,干涉片140的干涉部152在沿着输入齿轮92的旋转周方向的啮合部122的卷绕方向侧与啮合部122对置。在沿着输入齿轮92的旋转周方向的比干涉部152的中间部更靠拉出方向侧的位置形成有弯曲部156。弯曲部156通过使干涉部152绕以干涉部152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轴弯曲成大致U字状而形成。 
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在干涉部152的与基部142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肩片158。使沿着干涉片140的高度方向的比干涉部152的中间部更靠前端侧(与基部142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绕以干涉部152的宽度方向(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作为轴向的轴进行屈曲或者弯曲,由此来形成肩片158,肩片158的厚度方向大致沿着干涉片140的高度方向、即带轴18的轴向。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齿轮箱52的与脚板16侧相反的一侧的开口端侧设有封闭板162。封闭板162通过未图示的螺栓或螺钉等紧固单元一体地安装于齿轮箱52。安装于齿轮箱52的封闭板162封闭齿轮箱52的与脚板16侧相反的一侧的开口,从而限制二级齿轮60、70、80和输入齿轮92(离合器90)的脱落。并且,安装于齿轮箱52的封闭板162不仅封闭齿轮箱52的开口,还封闭输入齿轮92中的连结棘爪110和复位弹簧126所被收纳的一侧,从而限制连结棘爪110和复位弹簧126从输入齿轮92内部脱落。 
此处,干涉部152从上述的基部142延伸出来的延伸尺寸和肩片158 的形成位置等以下述方式设定:在肩片150抵接于内侧保持环148的状态下,沿着带轴18的轴向的肩片158与封闭板162之间的间隔比从基部14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基部142的朝向支承部98的底部侧的宽度方向端部)到肩片150的沿着带轴18的轴向的间隔短。 
进一步,在封闭板162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封闭板162的穿孔164,以与带轴18同轴的方式从适配器116突出的轴部166通过穿孔164并突出到封闭板162的外侧。在封闭板162的外侧(封闭板162的与齿轮箱52侧相反的一侧)设有弹簧壳172。 
弹簧壳172一体地连结于齿轮箱52。通过穿孔164后的轴部166进入弹簧壳172的内侧,并由形成在弹簧壳172内的未图示的轴支承部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在弹簧壳172内收纳有未图示的盘簧。该盘簧的螺旋方向外侧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卡定于弹簧壳172,螺旋方向内侧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卡定于进入弹簧壳172的轴部166。 
当轴部166朝拉出方向旋转时,该盘簧卷紧,从而朝卷绕方向对轴部166施力。当将在通常的状态下从带轴18拉出的安全带20卷绕于带轴18进行收纳时,利用该盘簧的作用力使带轴18朝卷绕方向旋转。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下面,通过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动作的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当ECU根据从前方监视装置输出的电信号判定出距离在车辆的前方行驶的其他车辆或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不足一定值时,ECU对马达40通电从而使马达40工作。当马达40工作从而输出轴42旋转时,设于输出轴42的齿轮56将输出轴42的旋转传递到二级齿轮60的大径齿轮62从而使二级齿轮60旋转。进一步,由于二级齿轮60的小径齿轮64与二级齿轮70的大径齿轮72啮合,因此二级齿轮60的旋转被传递到二级齿轮70从而二级齿轮70旋转。该二级齿轮70的旋转传递到与小径齿轮74啮合的齿轮80,进一步,该旋转被减速并传递到与齿轮80啮合的齿轮部100,由此,输入齿轮92朝卷绕方向旋转。 
通过输入齿轮92朝卷绕方向旋转,形成于输入齿轮92的底壁部94的支承轴102朝卷绕方向旋转,由此,由支承轴102支承的连结棘爪110与输入齿轮92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此处,如上所述,由于初期状态下的干涉片140的干涉部152位于构成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的卷绕方向侧,因此当连结棘爪110与输入齿轮92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时,啮合部122抵接于干涉部152的弯曲部156从而朝卷绕方向推压弯曲部156。 
干涉片140克服自身的弹性在基部142弯曲的状态下进入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压接于内侧保持环148,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即曲部144的弯曲部分)压接于外侧保持环146。因此,只要不以超过基部142和外侧保持环146接触的接触部分以及基部142和内侧保持环148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力推压基部142,基部142就不会在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沿周向移动。 
因此,在该状态下,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受到来自干涉片140的弯曲部156的推压反力从而克服复位弹簧126的作用力绕支承轴102转动,啮合部122接近棘轮114的外周部。通过各连结棘爪110以上述方式转动,如图3所示,当一方的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时,啮合部122朝卷绕方向推压棘轮114的棘齿。 
进一步,在该状态下,由于连结棘爪110的进一步的转动被限制,因此,当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持续推压干涉片140的弯曲部156从而赋予干涉片140的弯曲部156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推压力超过基部142和外侧保持环146接触的接触部分以及基部142和内侧保持环148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干涉片140由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引导并朝卷绕方向旋转。 
由此,输入齿轮92进一步朝卷绕方向旋转,输入齿轮92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经由连结棘爪110传递到棘轮114,从而使棘轮114朝卷绕方向旋转。由于棘轮114经由适配器116和扭转轴以不能相对于带轴18相对旋转的状态与带轴18相连,因此,通过棘轮114朝卷绕方向旋转,带轴18也朝卷绕方向旋转。这样,通过带轴18朝卷绕方向旋转,安全带20被卷绕于带轴18,从而能够除去系于车辆的乘坐者的身体的 安全带20的微小的松弛、即所谓的“未绷紧”。 
然而,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如上所述,通过使输入齿轮92相对于干涉片140朝卷绕方向相对旋转,干涉片140的弯曲部156推压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由此,能够使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但是,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由于基部142由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保持,因此,通过输入齿轮92朝卷绕方向旋转,干涉片140相对于输入齿轮92相对旋转。因此,不需要用于使干涉片140产生相对于输入齿轮92的相对旋转的特殊的制动机构。 
并且,例如,也可以利用封闭板162和输入齿轮92的底壁部94夹持当输入齿轮92朝卷绕方向旋转时朝拉出方向推压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的推压部件,通过由这种夹持在推压部件上产生的摩擦使推压部件产生相对于输入齿轮92的相对旋转。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在推压部件上产生的摩擦的大小会由于输入齿轮92相对于齿轮箱52的组装误差和封闭板162相对于齿轮箱52的组装误差而发生变化。 
与此相对,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由于与干涉片140的基部142之间产生摩擦的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均形成于齿轮箱52,因此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的形状以及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误差少。因此,能够缩小在克服自身的弹性(弹性)以弯曲状态配置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的基部142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产生的摩擦的大小的偏差。 
并且,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虽然在干涉片140上形成有肩片150、158、弯曲部156以及曲部144,但是干涉片140基本上形成为平板状,因此,例如能够通过对金属平板进行冲裁容易地形成干涉片140,并且,能够在进行该冲裁的同时形成肩片150、158、弯曲部156以及曲部144,成本低廉。 
进一步,例如在将基部142配置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之前的状态下,如果以弯曲的方式成形基部142的话,为了使将基部142配置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时的摩擦的大小为 恒定的大小,必须对基部142的弯曲状态进行管理。但是,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在将基部142配置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之前的状态下,基部142形成为除了曲部144之外都不弯曲的平板状。因此,不需要如上所述的特殊的管理,在该点上极难出现不合格产品。因此,这也意味着能够降低成本。 
并且,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在基部142上形成曲部144,曲部144的弯曲部分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接触,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两端面(端部)的边缘(角部)不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接触。因此,基部142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之间的摩擦不会变得过大,并且,干涉片140被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引导并旋转,从而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两端面(端部)的边缘(角部)不会勾挂于外侧保持环146的内周部而在基部142的长度方向两侧端产生不必要的折弯、或者外侧保持146的内周面被磨削。由此,能够长期地维持离合器90的良好的动作性能。 
进一步,基部142的宽度尺寸设定成比内侧保持环148从支承部98的底部突出的突出尺寸短,肩片150抵接于内侧保持环148的前端,由此,基部142的与肩片150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即基部142的朝向支承部98的底部侧的宽度方向端部)从支承部98的底部离开。因此,即便干涉片140被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推压而旋转,基部142的与肩片150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的边缘也不会勾挂于齿轮箱52的底部,由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推压的干涉片140能够顺畅地旋转。 
并且,干涉片140的干涉部152形成为弯曲部156与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接触的结构。由于弯曲部156以上述方式弯曲,因此,即便通过连结棘爪110绕支承轴102转动导致啮合部122中的与弯曲部156接触的接触部位的方向变化,干涉部152的端部的边缘等也不会抵接于啮合部122。因此,受到来自弯曲部156的推压反力的连结棘爪110能够顺畅地转动。 
进一步,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在肩片150抵接于内侧保持环148的状态下,肩片158与封闭板162之间的间隔比从基部14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基部142的朝向支承部98的底部侧的宽度方向端部)到肩片150的沿着带轴18的轴向的间隔短。因此,即便干涉片140以 从齿轮箱52的底部离开的方式移动,直到肩片158抵接于封闭板162,基部142也不会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脱出。 
这样,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例如,即便通过由车辆行驶而产生的振动等导致干涉片140以基部142从齿轮箱52的底部离开的方式移动,基部142也不会从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之间脱出,因此能够长期维持干涉片140的良好的动作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形成于齿轮箱52的底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外侧保持环146和内侧保持环148形成于封闭板162。 
并且,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干涉片140的在初期状态下的弯曲部156位于啮合部122(连结棘爪110)的卷绕方向侧,当输入齿轮92朝卷绕方向旋转时,啮合部122与弯曲部156干涉,从而连结棘爪110通过来自弯曲部156的推压反力转动。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作为干涉单元的干涉片140在初期状态下与作为旋转传递单元的连结棘爪110干涉,从而啮合部122保持不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的状态,通过连结棘爪110与输入齿轮92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干涉片140相对于连结棘爪110的干涉被解除从而啮合部122与棘轮114的棘齿啮合。 
作为一例,根据图8和图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8中利用放大后的侧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9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如该图所示,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90并不具备连结棘爪110,取而代之,作为旋转传递单元的连结棘爪192安装于各支承轴102。连结棘爪192在具备啮合部122这点上与连结棘爪110相同,但是,该连结棘爪192并不具备弹簧抵接部128,代替该弹簧抵接部128形成有被干涉部194。 
并且,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90并不具备复位弹簧126,取而代之具 备连结施力弹簧202。与复位弹簧126同样,连结施力弹簧202也是中间部形成为螺旋状的受扭螺旋弹簧,该连结施力弹簧202的形成为螺旋状的部分安装于各连结棘爪192的支承轴102。该连结施力弹簧202的一端卡定于形成于底壁部94的未图示的卡定部。与此相对,连结施力弹簧202的另一端侧压接于连结棘爪192的啮合部122,朝使啮合部122接近棘轮114的外周部的方向对连结棘爪192施力。 
进一步,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90并不具备干涉片140,取而代之具备作为干涉单元的干涉片210。干涉片210基本上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干涉片140相同的结构,但是,在干涉片140中将弯曲部156设定在比干涉部152的中间部更靠拉出方向侧的位置,在干涉片210中将弯曲部156设定在比干涉部152的中间部更靠卷绕方向侧的位置。该干涉片210的贯通穿孔154后的干涉部152位于连结棘爪192的被干涉部194的拉出方向侧,特别地,在干涉片210的初期状态下,弯曲部156与被干涉部194干涉,克服连结施力弹簧202的作用力将连结棘爪192保持在连结棘爪192的啮合部122从棘轮114的外周部离开的状态。 
在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当连结棘爪192与输入齿轮92一起朝卷绕方向旋转时,被干涉部194从干涉片210的弯曲部156离开。这样,当连结棘爪192与输入齿轮92一起旋转到不受来自干涉片210的弯曲部156的干涉的位置时,连结棘爪192在连结施力弹簧202的作用下转动,如图9所示,啮合部122与形成于棘轮114的外周部的棘齿啮合。 
另一方面,在棘轮114的棘齿与啮合部122啮合的状态下,当输入齿轮92朝拉出方向旋转时,连结棘爪192的被干涉部194抵接于干涉片210的弯曲部156。在该状态下,当连结棘爪192进一步与输入齿轮92一起朝拉出方向旋转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棘爪110的啮合部122推压干涉片140的弯曲部156时的情况同样,朝拉出方向推压干涉片210的弯曲部156的连结棘爪192的被干涉部194受到来自弯曲部156的推压反力。 
这样,连结棘爪192的被干涉部194受到来自干涉片140的弯曲部156的推压反力,由此,连结棘爪192克服连结施力弹簧202的作用力绕支承轴102转动,啮合部122从棘轮114的外周部离开,并在该状态 下由干涉片140的弯曲部156保持。 
此处,在进行如上所述的动作的本实施方式中,干涉片210的干涉部152中的弯曲部156的形成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干涉片140不同,但是实质上是与干涉片140相同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基本上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Claims (3)

1.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
带轴,带状的安全带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卡定于该带轴,通过使该带轴朝卷绕方向旋转,来将所述安全带从其长度方向基端侧开始卷绕于该带轴;
框架,该框架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所述带轴;
马达,该马达工作从而使输出轴旋转;
旋转体,所述输出轴的旋转传递到该旋转体从而使该旋转体旋转;
旋转传递单元,该旋转传递单元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进行相对变位的方式设于所述旋转体,该旋转传递单元通过变位而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所述带轴相连,从而将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传递到所述带轴;
保持单元,该保持单元具有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半径方向相互对置的一对保持部,且安装于所述框架;以及
干涉单元,该干涉单元设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之间,在通过弹性压接于所述一对保持部的状态下由所述保持部保持,当受到沿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周方向的预定大小以上的推压力时,该干涉单元被所述一对保持部引导并沿着所述旋转周方向移动,并且被配置在沿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所述旋转传递单元的侧方,当所述旋转体朝所述卷绕方向旋转时,该干涉单元与所述旋转传递单元干涉,或者解除与所述旋转传递单元的干涉,而允许所述旋转传递单元朝与所述带轴相连的方向的变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单元具有:
压接部,该压接部形成为平板状,当进入所述一对保持部之间时,该压接部会克服自身的弹性弯曲而使长度方向两端侧压接于所述一对保持部中的任一方;以及
干涉部,该干涉部形成为厚度方向沿着所述压接部的厚度方向的板状,该干涉部从所述压接部延伸出来并且能够与所述旋转传递单元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保持部从所述保持单元沿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方向立起设置,并且,
所述干涉单元设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的面抵接于所述一对保持部中至少任一方的从所述保持单元立起设置方向侧的前端,
进一步,从所述干涉单元的端部到所述抵接部的与所述一对保持部的前端接触的接触面之间的且是沿着所述立起设置方向的长度,被设定成比所述一对保持部的沿着所述立起设置方向的长度短,其中此处所述干涉单元的端部是指与朝向所述一对保持部的从所述保持单元立起设置方向的前端侧的方向为相反方向侧的端部。
CN2010101710086A 2009-06-19 2010-04-29 安全带卷绕装置 Active CN101927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6463A JP5364463B2 (ja) 2009-06-19 2009-06-19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9-146463 2009-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7750A CN101927750A (zh) 2010-12-29
CN101927750B true CN101927750B (zh) 2012-09-26

Family

ID=43356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10086A Active CN101927750B (zh) 2009-06-19 2010-04-29 安全带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70086B2 (zh)
EP (1) EP2311693B1 (zh)
JP (1) JP5364463B2 (zh)
KR (1) KR101312561B1 (zh)
CN (1) CN101927750B (zh)
WO (1) WO20101472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4463B2 (ja) * 2009-06-19 2013-12-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11055763A1 (ja) * 2009-11-04 2011-05-12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452186B2 (ja) * 2009-11-24 2014-03-2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係合部材支持構造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12005538A2 (ko) * 2010-07-09 2012-01-12 주식회사 셀트리온디비아이 시트 벨트용 리트랙터 및 이에 이용되는 클러치
CN102661294B (zh) * 2012-04-10 2014-10-29 宁波宏钜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叶风扇
DE102015011765A1 (de) * 2015-09-15 2017-03-16 Trw Automotive Gmbh Kupplung für einen Gurtstraffer
JP2018002086A (ja) * 2016-07-07 2018-01-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10471929B2 (en) * 2016-07-07 2019-11-12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12389363B (zh) * 2019-08-16 2022-03-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带用卷绕器及其离合机构、车辆
DE102020204423A1 (de) * 2019-12-03 2021-06-10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Kuppl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Gurtaufroller sowie Gurtaufroller mit Kupplungseinrichtungen
JP7313305B2 (ja) * 2020-03-24 2023-07-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KR102549394B1 (ko) * 2021-06-04 2023-07-03 (유)삼송 프리텐셔너의 벨트 웨빙 장착 구조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117A (zh) * 2003-07-14 2005-02-09 高田株式会社 安全带收缩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7688B2 (ja) * 1999-01-19 2010-05-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装置
JP3924213B2 (ja) 2002-07-11 2007-06-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及びクラッチ機構
JP3964750B2 (ja) * 2002-07-11 2007-08-2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924221B2 (ja) * 2002-08-12 2007-06-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EP1495926A1 (de) * 2003-07-10 2005-01-1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icherheitsgurtvorrichtung
DE10344435B4 (de) * 2003-09-25 2006-06-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elbstsperrender Gurtaufroller
DE10347992A1 (de) * 2003-10-15 2005-05-12 Trw Repa Gmbh Gurtaufroller für einen Fahrzeug-Sicherheitsgurt
JP4571427B2 (ja) * 2004-04-01 2010-10-2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AU2005230296A1 (en) * 2004-04-01 2005-10-20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winder
JP4571428B2 (ja) * 2004-04-01 2010-10-2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4408403B2 (ja) * 2004-09-02 2010-02-0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JP4698273B2 (ja) * 2005-04-04 2011-06-0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JP2007145239A (ja) * 2005-11-29 2007-06-14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135604B2 (ja) * 2007-09-25 2013-02-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364463B2 (ja) * 2009-06-19 2013-12-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452186B2 (ja) * 2009-11-24 2014-03-2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係合部材支持構造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117A (zh) * 2003-07-14 2005-02-09 高田株式会社 安全带收缩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74860A 2004.03.11
JP特开2006-69394A 2006.03.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11693B1 (en) 2014-11-26
EP2311693A4 (en) 2013-04-10
EP2311693A1 (en) 2011-04-20
KR20120030327A (ko) 2012-03-28
KR101312561B1 (ko) 2013-09-30
JP2011000988A (ja) 2011-01-06
WO2010147223A1 (ja) 2010-12-23
CN101927750A (zh) 2010-12-29
JP5364463B2 (ja) 2013-12-11
US20110006147A1 (en) 2011-01-13
US8070086B2 (en) 2011-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7750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2529880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015863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1239611A (zh) 带卷收器
CN100503317C (zh) 带子卷绕装置
JP5388042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WO2012165410A1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CN102085846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661238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2189977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029678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452186B2 (ja) 係合部材支持構造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7218087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14007092A1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CN102133886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93160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2014046855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4046854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955151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1180439A (ja) シートベルトプリテンショナー
JP2014046856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93160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2009280024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