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3275B - 投影仪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3275B
CN101923275B CN201010198183.4A CN201010198183A CN101923275B CN 101923275 B CN101923275 B CN 101923275B CN 201010198183 A CN201010198183 A CN 201010198183A CN 101923275 B CN101923275 B CN 1019232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ilter body
filter
housing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81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3275A (zh
Inventor
小守孝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23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3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3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32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投影仪设备包括:壳体、光源装置、图像投影单元和冷却装置,所述壳体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所述光源装置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图像投影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且配置成射出图像投影光束以便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所述冷却装置配置成冷却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通路以及风扇,冷却通路从空气入口延伸到空气出口,而风扇配置成从空气入口吸入外部空气,并将穿过冷却通路的外部空气从空气出口排出壳体之外。空气过滤器部件包括圆筒状过滤器本体、配置成支撑过滤器本体的过滤器支撑件、和配置成使过滤器支撑件旋转的旋转单元。

Description

投影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仪设备。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的投影仪设备中的每个都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
光源装置使用高输出放电管作为产生光的灯。
图像投影单元从通过光源装置产生的光生成图像投影光束,并且射出图像投影光束以便投射图像到屏幕上。图像投影单元包括诸如液晶板的光学调制器以及各种光学元件,所述光学调制器用于调制从灯射出的光,来自灯的光穿过所述各种光学元件。
随着灯射出光,光源装置的温度增高至高温,而且通过光学调制器和光学元件从光源接收到的光使图像投影单元的温度升高。
因此,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通过冷却空气冷却,以便实现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的稳定操作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因而,冷却装置设置在相关技术的投影仪设备中。冷却装置引导外部空气进入壳体以便冷却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并且在冷却后排出外部空气。
作为这样一种冷却装置的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以及靠近空气入口设置的板状空气过滤器,并且推荐使用风扇。
风扇从空气入口将外部空气经由空气过滤器吸入壳体内,并且在外部空气冷却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之后将来自壳体的外部空气通过空气出口排出。
空气过滤器过滤外部空气以便从外部空气去除灰尘,从而防止灰尘附着到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
不幸的是,随着冷却装置操作时间的推移,灰尘累积在空气过滤器上,并最终阻塞空气过滤器。
当阻塞发生以后,通过空气过滤器的空气量减少,且冷却效果降低。结果,难于充分地冷却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
由于这个原因,从壳体卸除盖和替换壳体中的空气过滤器的操作频繁执行。替换空气过滤器的这种操作对使用者来说很麻烦。
因而,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8-1152242公开了一种投影仪设备,其中,空气过滤器绕供给卷轴缠绕并且在使用时从供给卷轴给出。
在该投影仪设备中,被粘附的灰尘所阻塞的那部分空气过滤器绕收起卷轴顺序卷绕,以便能够使用空气过滤器的未使用过的部分。
发明内容
然而,通过空气入口和空气过滤器流进壳体内的外部空气在空气过滤器的整个表面上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往往集中在空气过滤器的一部分表面处。
基于这个原因,包含在外部空气中的灰尘集中在空气过滤器的一部分处,而空气过滤器容易被灰尘部分地阻塞。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空气过滤器的其他部分不阻塞,但是通过空气过滤器的空气量减少,因而冷却机能下降。
结果,空气过滤器的阻塞部分卷起以便使用空气过滤器的未使用部分,而这却浪费空气过滤器(换言之,过滤器部件)。
本发明就是从这些情况出发研制而成的,而且提供一种有利地抑制冷却机能的下降并且延长过滤器部件的寿命的投影仪设备是可取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投影仪设备包括壳体、光源装置、图像投影单元和冷却装置,所述壳体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所述光源装置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图像投影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且配置成由来自光源装置的光来产生图像投影光束且射出该图像投影光束以便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所述冷却装置配置成冷却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通路以及风扇,冷却通路从空气入口通过空气过滤器部件、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单元延伸到空气出口,而风扇配置成从空气入口吸入外部空气,从而导致外部空气流动通过冷却通路并且将外部空气从空气出口排出壳体之外。空气过滤器部件包括圆筒状过滤器本体、配置成支撑过滤器本体的过滤器支撑件、和配置成使过滤器支撑件以过滤器本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旋转单元。在空气过滤器部件中,在外部空气从过滤器本体的外周表面流入到内周部分并且灰尘通过过滤器本体从外部空气中去除之后,外部空气沿过滤器本体的轴向方向流出过滤器本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过滤器本体是圆筒状的,并且由旋转单元转动。
因此,即使当穿过过滤器本体的外部空气量在过滤器本体的外周表面上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在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处时,灰尘在过滤器本体的一部分处的集中被过滤器本体的旋转所抑制。
因此,即使在过滤器本体长时间使用期间,穿过空气过滤器的空气量也不容易减少。这有利地抑制了冷却机能的下降,并且延长了过滤器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发明体的一个实施例的投影仪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投影仪设备的平面图;
图3是投影仪设备的正视图;
图4是投影仪设备的结构图;
图5A是空气过滤器部件的正视图,图5B是沿箭头VB观察图5A的视图,以及图5C是沿箭头VC观察图5A的视图;
图6是示出过滤器存储室的盖板处于关闭状态的正视图;
图7是示出过滤器存储室的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正视图;
图8是示出过滤器存储室的盖板处于关闭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过滤器存储室的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0A是由过滤器支撑件支撑的过滤器本体的正视图,图10B是沿箭头XA观察图10A的视图,以及图10C是沿箭头XB观察图10A的视图;
图11A是沿图10A中的线XIA-XIA截取的剖面图,以及图11B是沿图10B中的线XIB-XIB截取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刷子和灰尘收纳室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刷子和灰尘收纳室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空气过滤器部件的结构的说明图;以及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空气过滤器部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到1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到3中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投影仪设备10包括壳体12、光源装置14、图像投影单元16和冷却装置18。
壳体12形成为具有如下高度、长度和宽度的形状,其长度大于高度并且宽度大于长度,类似一个扁平的矩形板。壳体12包括前表面12A、后表面12B、上表面12C、下表面12D、以及左、右表面12E和12F。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从屏幕2观察投影仪设备10的状态下,屏幕2的一侧被称为前侧,而相对侧被称为后侧。当从前侧观察投影仪设备10的时候,左、右两侧被称为左侧和右侧。
透镜筒34设置在前表面12A的几乎横向中心处。用于将外部空气取进壳体12内的空气入口20设置在右表面12F。在第一实施例中,空气入口20由多个设置在右表面12F中的狭缝形成。
用于将空气从壳体12排出的空气出口22设置在左表面12E中。在第一实施例中,空气出口22由设置整个左表面12E上的多个狭缝形成。
如图2和3所示,光源装置14、图像投影单元16和冷却装置18容纳在壳体12内。在第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4、图像投影单元16和冷却装置18在平面图中沿壳体12的宽度方向以从左到右的顺序布置。
参考图4,光源装置14包括电源单元14A和灯14B。电源单元14A向灯14B供应电能。灯14B由电源单元14A所供应的电能驱动以便产生图像投影用光,并且采用白光源用于射出具有可见光谱的光。可以使用相关技术的不同连续光谱的光源作为灯14B,例如氙气灯、高压水银灯、和金属卤素灯。
从灯14B的温度随光的射出而增高至高温时起,灯14B被冷却空气冷却以便确保灯的高亮度(换言之,稳定操作)和更长的寿命。
如图4所示,图像投影单元16使用来自光源装置14的光生成图像投影光束,并且射出图像投影光束以便将图像投影到屏幕2上。
图像投影单元16包括照明光学单元24、分离单元26、图像调制单元28、图像合成单元30和投影光学系统32。
照明光学单元24阻挡部分从光源装置14射出的光以使光的照度均匀,并且将光引至分离单元26。
在第一实施例中,照明光学单元24包括用于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的紫外线-红外线截止滤光器24A、两个用于使光的照度均匀的蝇眼透镜24B和24C、偏光转换元件24D以及聚光透镜24E。
通过利用紫外线-红外线截止滤光器24A阻挡包含在从光源装置14射出的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防止了各光学部件变热和退化,所述各光学部件形成了分离单元26、图像调制单元28、图像合成单元30和投影光学系统32。
分离单元26将光(白光)分离成红(R)、绿(G)和蓝(B)三色光束,所述光从照明光学单元24被引导并且具有均匀的照度。例如,分离单元26包括多个分色镜等。
更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例中,分离单元26包括第一和第二分色镜2602和2604,以及第一到第三镜子2606、2608和2610。
第一分色镜2602传播从照明光学单元24引导的红色和绿色光束R和G,并且反射蓝色光束B。
第二分色镜2604传播透过第一分色镜2602的红色光束R和绿色光束G中的红色光束R,并且反射绿色光束G。
因而,从照明光学单元24引导至第一分色镜2602的光被第一分色镜2602分成两个光束,即:蓝色光束B和红色/绿色光束R/G。
被第一分色镜2602分离的蓝色光束B由第一镜子2606反射。
被第一分色镜2602分离的红色/绿色光束R/G中的绿色光束G到达第二分色镜2604。
被第一分色镜2602分离的红色/绿色光束R/G中的红色光束R透过第二分色镜2604,经由第二镜子2608到达第三镜子2610,并且被第三镜子2610反射。
如此被分离单元26分离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光束R、G和B从分离单元26向图像调制单元28射出。
分离单元26能够采用不同的相关技术的结构,只要其具有将从照明光学单元24引导的光(白光)分离成红、绿和蓝三色光束R、G和B的功能就行。
图像调制单元28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分离单元26引导的三色光束R、G和B,并且将调制后的光束提供给图像合成单元30。
图像调制单元28包括第一到第三图像调制元件28R、28G和28B,对应于三色光束R、G和B。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到第三图像调制元件28R、28G和28B由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液晶光阀)形成。每个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两个透明基板的装置本体和包含在该装置本体内的偏光板,在所述两个透明基板之间密封有液晶层。
第一到第三图像调制元件28R、28G和28B具有显示表面,并且通过接收图像信号(驱动信号)在显示表面上显示图像,所述图像信号对应于有关红、绿和蓝的三色图像信息。
从分离单元26射出到图像调制单元28的红色光束R在透过第一图像调制元件28R的时候根据图像信息被调制,并被引导至图像合成单元30。
从分离单元26射出到图像调制单元28的绿色光束G在透过第二图像调制元件28G的时候根据图像信息被调制,并被引导至图像合成单元30。
从分离单元26射出到图像调制单元28的蓝色光束B在透过第三图像调制元件28B的时候根据图像信息被调制,并被引导至图像合成单元30。
代替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第一到第三图像调制元件28R、28G和28B可以由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或相关技术中不同的图像显示装置形成。图像显示装置不限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并且可以由相关技术中不同类型的图像显示装置形成。
图像合成单元30通过合成由图像调制单元28调制的三个光束R、G和B而产生一个图像投影光束,并且将该图像投影光束引导至投影光学系统32。在第一实施例中,图像合成单元30由正交棱镜30A形成。
正交棱镜30A包括三个入射面3002、3004和3006,来自第一到第三图像调制单元28R、28G和28B的光束分别入射到这三个入射面上。这三个入射面3002、3004和3006彼此正交。
正交棱镜30A还包括出射面3008,通过合成三色光束R、G和B而产生的图像投影光束从该出射面被射出。
图像合成单元30不限于正交棱镜30A,只要其能够通过合成三色光束R、G和B产生一个图像投影光束就行。图像合成单元30可以由相关技术的不同光学元件形成。
投影光学系统32接收从图像合成单元30引导来的图像投影光束,并且将该图像投影光束投影到屏幕2上。投影光学系统32包括多个透镜。
在第一实施例中,投影光学系统32被容纳在上述透镜筒34中,并且透镜筒34的前部从壳体12的前表面12A向前突出。
由于从灯14B射出的光的通过,构成图像投影单元16的照明光学单元24、分离单元26、图像调制单元28、图像合成单元30和投影光学系统32的温度被升高至高温。
因此,这些部件通过冷却空气冷却,以便稳定部件的操作并且延长部件的寿命。
接下来,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核心的冷却装置18。
如图1到3所示,冷却装置18包括空气过滤器部件36、冷却通路38和风扇40。
冷却通路38是外部空气通过其流到壳体12内的通路,并且从空气入口20经由空气过滤器部件36、光源装置14和图像投影单元16延伸到空气出口22。
风扇40通过空气入口20吸入外部空气,导致外部空气流动通过冷却通路38,并且通过空气出22将外部空气排出壳体12之外。
在第一实施例中,风扇40由具有旋转桨叶的西罗科风扇(siroccofan)形成。风扇40沿旋转桨叶的轴向方向吸入空气,并且沿旋转桨叶的径向方向将空气排到外部。
风扇40以使得旋转桨叶的轴向方向与壳体12的前后方向重合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2的右后部。风扇40包括吸入端口40A(吸入管)和排出端口,空气从所述吸入端口被吸入,从所述排出端口被排出。
风扇40不仅能够通过西罗科风扇形成,而且能够通过相关技术的不同风扇形成,例如轴向风扇。
如图2和5所示,空气过滤器部件36包括过滤器存储室42、过滤器本体44、过滤器支撑件46和旋转单元48。
图10A是由过滤器支撑件46支撑的过滤器本体44的正视图,图10B是图10A的箭头XA方向的视图,图10C是图10A的箭头XB方向的视图。图11A是沿图10A中的线XIA-XIA截取的剖视图,而图11B是沿图10B的线XIB-XIB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10和11所示,过滤器本体44是圆筒状。该过滤器本体44能够由相关技术的不同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形成。此外,用在空气净化装置中的静电过滤器也能够用作过滤器本体44。
可替换地,过滤器本体44可以通过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峰和谷来形成类似所谓的波纹弯曲的形状,所述峰和谷平行于过滤器本体44的中心轴线延伸。
过滤器支撑件46支撑过滤器本体44。如图11A和11B所示,过滤器支撑件46包括圆筒状本体46A、环形板部分46B和46C,所述圆筒状本体由具有多个孔的冲孔金属形成,所述环形板部分46B和46C附接至圆筒状本体46A的相对端上。
环形板部分46B和46C呈环形形式延伸并且与过滤器本体44同轴。
替代冲孔金属,圆筒状本体46A能够由相关技术中允许空气循环的各种材料形成,例如,网眼结构和具有多个裂缝的结构。
圆筒状本体46A和环形板部分46B和46C同轴设置,并且过滤器本体44被安装在圆筒状本体46A上。
在过滤器本体44安装在圆筒状本体46A上的状态下,环形板部分46B和46C从过滤器本体44的两个相对轴向端部露出。
一个环形板部分46B设置为其端面封闭,另一个环形板部分46C在其端面具有孔口4602。风扇40的吸入端口(吸入管)40A通过孔口4602装配在过滤器支撑件46中。
参考图10C和11B,垫圈47附接至孔口4602的整个内周表面,并且填充孔口4602和吸入端40A之间的缝隙。垫圈47能够由相关技术的各种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形成。
图6是示出过滤器存储室42的盖板50被关闭的状态的正视图,而图7是示出盖板50被打开的状态的正视图。图8是示出盖板50被关闭的状态的侧视图,而图9是示出盖板50被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6到9所示,过滤器存储室42存储过滤器本体44和过滤器支撑件46,并且通过盖板50来打开和关闭。
盖板50包括面对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的上侧的上面部分50A和面对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的竖直中间部分的侧面部分50B。
上面部分50A的与侧面部分50B相对的那部分通过铰链50C枢转地连接到壳体12。
在第一实施例中,上面部分50A形成壳体12的上表面12C的右侧部分,而侧面部分50B形成壳体12的右表面12F的大部分。此外,形成空气入口20的上述裂缝设置在整个侧面部分50B上。
参考图6到9,旋转单元48使过滤器支撑件46以过滤器本体4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旋转单元48在环形板部分46B和46C圆周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位置处具有多个辊52,所述多个辊与环形板部分46B和46C可旋转地接触,以便可旋转地支撑过滤器支撑件46。
辊52包括与环形板部分46B和46C的上部接触的上部辊52A,设置在两侧以便与环形板部分46B和46C的竖直中间部分接触的侧部辊52B和52C,以及与环形板部分46B和46C的下部接触的下部辊52D。
在第一实施例中,下部辊52D被旋转地驱动。下部辊52D可以通过与附接至马达输出轴(未示出)的驱动辊54弹性接触或者通过连接至皮带轮机构56(如图3所示)来被旋转。
能够任意确定过滤器本体44通过旋转单元48旋转的定时、频率和时间周期。
例如,过滤器本体44可以在投影仪设备10加电时旋转预定时间。可替换地,过滤器本体44可以在投影仪设备10操作期间连续或间歇地旋转。
上部辊52A和侧部辊52C由盖板50可旋转地支撑。下部辊52D和其它侧部辊52B由壳体12可旋转地支撑。
当盖板50被打开时,上部辊52A和侧部辊52C被设置在过滤器存储室42上方,使得过滤器本体44安装在其上的过滤器支撑件46能够被插入和移除。
由此过滤器本体44和过滤器支撑件46能够通过打开盖板50的及其容易的操作被更换,所以方便了维护。
在图6到9中,多个调整辊58通过与环形板部分46B和46C的端面接触调整过滤器支撑件46沿过滤器本体44的轴向方向的运动。这些调整辊58设置在壳体12内。
在空气过滤器部件36中,外部空气从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到达内周部分,在此,灰尘由过滤器本体44从外部空气中去除。外部空气随后沿过滤器本体44的轴向方向流动,并且离开过滤器本体44。在第一实施例中,离开过滤器本体44的内部的外部空气经由吸入端口40A和风扇40的排出端口流过冷却通路38。
参考图12,空气过滤器部件36还包括刷子60和灰尘收纳部62。
刷子60经由支撑件64设置成使刷子与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接触。更具体地说,刷子60的前端部分线性地在过滤器本体44的整个长度上平行于过滤器本体44的中心轴线延伸。
灰尘收纳部62接收由刷子60刮下的灰尘。灰尘收纳部62沿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刷子60的上游侧上,并且位于壳体12的底部处,在所述灰尘收纳部62和所述壳体12之间布置有一壁66。
因而,当过滤器本体44旋转的时候,附着到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的灰尘,特别是相对大的灰尘(例如:绒毛),被刷子60刮下,并且放入灰尘收纳部62内。
包括灰尘收纳部62、支撑件64、壁66(壳体12的底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可以从壳体12被卸除。利用这种结构,诸如从灰尘收纳部62去除灰尘以及清洁和冲洗刷子60的维护操作能够被容易地执行。
接下来,将说明冷却装置18的操作。
当投影仪设备10加电时,冷却装置18的风扇40旋转。
通过风扇40的旋转,外部空气通过空气入口20被取入壳体12内。
取入壳体12的空气从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流动到过滤器本体44的内周部分,在那里,灰尘通过过滤器本体44被从空气中去除。然后,空气被吸入风扇40的吸入端口40A。
被吸入的空气经由风扇40的排出口流动通过冷却通道38的其余部分,也就是说,流动通过光源装置14和图像投影单元16,从而冷却光源装置14和图像投影单元16。
在冷却光源装置14和图像投影单元16之后,空气从壳体12通过空气出口22排出。
在这种情况下,每次过滤器本体44由旋转单元48旋转时,外部空气从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流动到过滤器本体44的内周部分所在位置的那部分过滤器本体44会改变。
根据第一实施例中,过滤器本体44是圆筒状的并且通过在过滤器本体44的中心轴线上旋转过滤器支撑件46而旋转。出于这个原因,即使流动通过过滤器本体44的外部空气量在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上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在某个部分,灰尘在一部分过滤器本体44处的集中也会被过滤器本体44的旋转所抑制。
因此,灰尘均匀地附着到整个过滤器本体44,而且过滤器本体44由于灰尘引起的部分阻塞很少发生。因而,即使当过滤器本体44用过很长时间,空气通过量也不会轻易地降低,而且其抑制了冷却机能下降,并且延长了过滤器本体44(换句话说,过滤器部件)的寿命。
其次,由于过滤器本体44是圆筒状的,能够在确保过滤器本体44的表面积的同时实现照明光学单元24的尺寸减小和投影仪设备10的尺寸减小。
再次,由于过滤器本体44是圆筒状的,过滤器本体44的表面积被保证。由于这个原因,即使过滤器本体44的旋转由于旋转单元48的故障而停止,被灰尘阻塞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
由于风扇40与过滤器本体44的内周部分经由吸入端口40A连通,所以由风扇40引起的噪音能够被过滤器本体44的吸音效果所抑制,而且其实现了使投影仪设备10降噪。
在第一实施例中,空气入口20设置在面向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的竖直中间部分的侧面部分50B中,与此同时,由于过滤器本体44是圆筒状的,所以空气入口20能够添加在壳体12面向过滤器本体44的上侧的上表面12C上、或壳体12面向过滤器本体44的下侧的下表面12D上。
通过由此在多个位置形成空气入口20,被吸入壳体12内部的外部空气量增加,而且冷却装置18的冷却能力加强了。
空气入口20可以被加在壳体12面向环形板部分46B的前表面12A中。在这种情况下,被吸入壳体12内的外部空气量会进一步增加,而且冷却装置18的冷却能力会进一步加强。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实施例。
图13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刷子60和灰尘收纳部62的结构。在第二实施例中,与那些适用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同或类似的部件由同样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其重复的说明在此省略。
第二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型,而且在灰尘收纳部62的结构上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旋转单元48(图5)使过滤器支撑件46沿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旋转。
如图13所示,灰尘收纳部62沿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刷子60与外周表面接触的位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每一侧上。
上述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
此外,由于过滤器支撑件46沿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旋转,附着到过滤器本体44的外周表面的灰尘被刷子60刮掉,并且被放入两个灰尘收纳部62内,与过滤器本体44的旋转方向无关。
因此,能够通过两个灰尘收纳部62可靠地收纳比在第一实施例中更多的灰尘,而且其减少了灰尘收纳部62的维护负荷。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第三实施例。
图14示出了第三实施例中的空气过滤器部件36的结构。
第三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型,并且在旋转单元的结构上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旋转单元70包括基部72和驱动辊74。
基部72形成的形状像一个环形板,并且由壳体12可旋转地支持。风扇40的吸入端口40A装配在其中的开口72A设置在基部72的中央。为了填充开口72A的内周表面和吸入端口40A之间的间隙,垫圈(未示出)设置在开口72A的整个内周表面上。该垫圈防止未经过过滤器本体44的空气被从间隙引导至吸入端口40A。
过滤器支撑件46的一个环形板部分46C在环形板部分46C的中心轴线与基部72的中心轴线相重合的情况下,通过螺钉N与基部72组合。
驱动辊74被附接至马达的输出轴(未示出),并且与基部72的外周表面相接触。
当驱动辊74由马达旋转时,该旋转经由基部72使过滤器支撑件46和过滤器本体44旋转。
上述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
此外,由于第三实施例不使用多个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过滤器本体44的辊(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旋转单元48),所以简化了结构,并且实现了尺寸减小。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第四实施例。
图15示出了第四实施例中的空气过滤器部件36的结构。
第四实施例是第三实施例的变型,并且在旋转单元的结构上不同于第三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旋转单元80包括基部72、驱动辊74、外螺纹部分82和内螺纹部分84。
基部72和驱动辊74具有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基部和驱动辊类似的结构。
外螺纹部分82形成的形状像一个与基部72共轴的圆柱体,并且具有围绕风扇40的吸入端口40A的内周表面。
内螺纹部分84设置在过滤器支撑件46的一个环形板部分46C内,并且被拧在外螺纹部分82上。
通过将环形板部分46C的内螺纹部分84旋拧在基部72的外螺纹部分82上,过滤器支撑件46在过滤器支撑件46的中心轴线与基部72的中心轴线相重合的状态下与基部72组合。
当驱动辊74由马达(未示出)旋转时,该旋转经由基部72使过滤器支撑件46和过滤器本体44旋转。
上述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与第三实施例类似的优点。
虽然在这些实施例中只提供了单个空气过滤器部件36,但是当然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空气过滤器部件。
本申请包含与在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141005中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内容,该日本在先专利申请于2009年6月12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包含在本说明书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只要仍在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价物的范围内,根据设计需求和其它因素可以出现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投影仪设备,包括:
壳体,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
光源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图像投影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配置成由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光产生图像投影光束并且射出所述图像投影光束,以便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以及
冷却装置,配置成冷却所述光源装置和所述图像投影单元,
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通路和风扇,所述冷却通路从所述空气入口经由空气过滤器部件、所述光源装置和所述图像投影单元延伸到所述空气出口,所述风扇配置成从所述空气入口吸入外部空气,以使得外部空气流经所述冷却通路,并且从所述空气出口将外部空气排出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空气过滤器部件包括:
圆筒状过滤器本体,
配置成支撑所述过滤器本体的过滤器支撑件,以及
旋转单元,配置成使所述过滤器支撑件以所述过滤器本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
其中,在所述空气过滤器部件中,在外部气流从所述过滤器本体的外周面流动到所述过滤器本体的内周部分并且灰尘被所述过滤器本体从外部空气中去除之后,外部空气沿所述过滤器本体的轴线方向流出所述过滤器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设备,
其中所述过滤器支撑件具有环形板部分,所述环形板部分从所述过滤器本体的轴向两端露出并且以环形形式与所述过滤器本体共轴地延伸,
其中所述空气过滤器部件还包括多个辊,所述多个辊在沿所述环形板部分的周缘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位置处与所述环形板部分可旋转地接触,并且所述多个辊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过滤器本体,以及
其中所述旋转单元使多个辊中设置在下部位置处的辊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设备,
其中所述空气过滤器部件还包括过滤器存储室,所述过滤器本体和所述过滤器支撑件存储在所述过滤器存储室内,所述过滤器存储室由盖板打开和关闭,
其中所述盖板包括面对所述过滤器本体的外周面的上部的上面部分和面对所述过滤器本体的外周面的竖向中间部分的侧面部分,所述侧面部分具有所述空气入口,
其中所述多个辊包括与所述环形板部分的上部形成接触的上部辊和与所述环形板部分的竖向中间部分形成接触的侧部辊,并且
其中所述上部辊和所述侧部辊由所述盖板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设备,
其中所述空气过滤器部件还包括刷子和灰尘收纳部,所述刷子设置为与所述过滤器本体的外周面接触,所述灰尘收纳部配置为接收由刷子刮下的灰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设备,
其中所述旋转单元使所述过滤器支撑件沿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旋转,并且
其中所述灰尘收纳部沿所述过滤器本体的外周面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刷子与所述外周面接触的位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每一侧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投影仪设备,
其中所述灰尘收纳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一部分中,并且
其中设置所述灰尘收纳部的所述壳体的底部的所述部分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其余部分卸除。
CN201010198183.4A 2009-06-12 2010-06-04 投影仪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32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1005 2009-06-12
JP2009141005A JP5223787B2 (ja) 2009-06-12 2009-06-12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3275A CN101923275A (zh) 2010-12-22
CN101923275B true CN101923275B (zh) 2014-08-13

Family

ID=43306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818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3275B (zh) 2009-06-12 2010-06-04 投影仪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22867B2 (zh)
JP (1) JP5223787B2 (zh)
CN (1) CN1019232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37726A (ja) * 2010-05-13 2011-11-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533229B2 (ja) * 2010-05-14 2014-06-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エアフィルタ制御方法
JP5574833B2 (ja) * 2010-06-08 2014-08-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12128281A (ja) * 2010-12-16 2012-07-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WO2015182029A1 (ja) * 2014-05-28 2015-12-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フィル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CN113096454B (zh) * 2021-03-03 2022-11-11 深圳市诚创液晶显示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教学用投影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62728A (ja) * 1985-05-17 1986-11-2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複写機の光源冷却装置
JPH08152242A (ja) 1994-11-29 1996-06-11 Sony Corp エアフィルタ交換装置
JPH08201917A (ja) * 1995-01-30 1996-08-09 Sony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WO1996030805A1 (fr) * 1995-03-30 1996-10-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ffichage par projection
JP3621747B2 (ja) 1995-04-24 2005-02-16 松下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US6139154A (en) * 1998-02-13 2000-10-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TW403854B (en) * 1998-11-10 2000-09-01 Seiko Epson Corp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JP2001343707A (ja) * 2000-05-30 2001-12-14 Hiroyuki Terasaki 光学電子機器の防塵装置
JP2004286234A (ja) * 2003-03-19 2004-10-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壁掛け型空気調和装置
TWI239861B (en) * 2003-10-20 2005-09-21 Benq Corp Filter screen device
JP4241493B2 (ja) 2004-04-28 2009-03-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掃除機用集塵装置
JP4161976B2 (ja) * 2004-11-04 2008-10-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190529B2 (ja) * 2005-09-09 2008-12-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4175383B2 (ja) * 2006-05-15 2008-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352950B2 (ja) * 2006-09-07 2013-11-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
JP4851907B2 (ja) * 2006-10-05 2012-01-11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ポンプ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JP4703539B2 (ja) * 2006-10-31 2011-06-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281970A (ja) * 2007-05-11 2008-11-20 Zero Rabo Kk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5262003B2 (ja) 2007-07-11 2013-08-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塵装置
JP5127474B2 (ja) * 2008-01-24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投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315599A1 (en) 2010-12-16
US8322867B2 (en) 2012-12-04
JP2010286704A (ja) 2010-12-24
CN101923275A (zh) 2010-12-22
JP5223787B2 (ja) 201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3275B (zh) 投影仪设备
US8172406B2 (en) Powder dust capture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device
WO2006080392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8308305B2 (en) Projector with optical filter reducing internal multiple reflections
JP567845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80522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H08152242A (ja) エアフィルタ交換装置
JP5352950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
JP2011141395A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7025403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0078976A (ja) 投写型画像表示装置
US5666171A (en) Liquid crystal image projector
WO2003001280A2 (en) Scrolling color sequential illumination system
JP2002174855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7271841A (ja) 表示装置
US20160259233A1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JP2007212568A (ja)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EP2985656B1 (en) Projec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02006283A (ja)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
JP2001343708A (ja) 背面投射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冷却機構
JP2008281970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WO2016009618A1 (ja) 光源装置、集塵部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205329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11028089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6439462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