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0230B - 静电雾化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静电雾化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0230B
CN101920230B CN201010126093.4A CN201010126093A CN101920230B CN 101920230 B CN101920230 B CN 101920230B CN 201010126093 A CN201010126093 A CN 201010126093A CN 101920230 B CN101920230 B CN 101920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electrode
electrostatic atomization
atomization apparatus
electrost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60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0230A (zh
Inventor
森冈怜司
酒井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20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0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0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02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5/00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Spray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harging the spray electrically; Apparatus for spra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other electric means
    • B05B5/025Discharge apparatus, e.g. electrostatic spray guns
    • B05B5/057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without using a gun or nozz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5/00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Spray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charging the spray electrically; Apparatus for spra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other electric means
    • B05B5/1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运转开始起在短时间内能够放出雾并且能够稳定地放出大量的雾的静电雾化装置。该静电雾化装置具备水施加电极,该水施加电极包括:本体部,其为平板状并形成为大致矩形,接收并输送从水供给机构沿重力方向滴下的水;前端雾化部,其是以从该本体部的侧面突出的方式与本体部一体形成的板状突起,水施加电极的本体部配置为,使其长边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在冷却部的下方隔开规定距离的空间与冷却部非接触,并且,在将冷却部向重力方向投影时,冷却部的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纳于本体部的与冷却部相对而露出的上面的长边方向的宽度内。

Description

静电雾化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静电雾化现象而产生纳米尺寸的雾(微粒子水)的静电雾化装置及搭载静电雾化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如下的静电雾化装置:使输送水的陶瓷多孔质体直立在储水部,通过毛细管现象将储水部的水吸上到其上端,通过对该陶瓷多孔质体施加高电压,在针状的细尖的上端将吸上来的水粉碎并向空气中排出,储水部需要用户供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有如下的静电雾化装置:冷却金属棒自身,使空气中的水分直接在金属棒表面结露,通过对该金属棒施加高电压,将结露而附着在金属棒的前端的水粉碎,向空气中排出,不需要用户供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再者,提出有如下的静电雾化装置:与专利文献2相同地具备作为水供给机构的冷却面(热交换面),并且设置保水部,该保水部对在该冷却面上结露而产生的结露水进行保持,使陶瓷多孔质体与该保水部接触,通过毛细管现象将保水部的水输送到陶瓷多孔质体的前端并进行雾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至5)。
由于通过高电压将水粉碎而产生的雾的粒子直径为3~50nm(纳米=10-9米)左右,比人体的角质细胞的大小小,因此,浸透人体的角质而给予肌肤保湿效果,进而也具有使肌肤表面亲水化的作用。而且,由于通过高电压而使雾带电,因此容易接近产生电位差的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12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687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81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81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181837号公报
作为现有的静电雾化装置,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虽然积存在储水部的水由陶瓷多孔质体吸上到上端,但是陶瓷内部的气孔率低,而且气孔的直径小,因此,虽然是多孔质体,但是内部是孔眼比较紧小的材料,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将雾化的水输送到上端花费时间,从静电雾化装置开始运转到产生雾为止花费时间。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不需要用户供水的操作的静电雾化装置中,金属棒没有陶瓷多孔质体那样的细孔,因此,不具备吸水作用和输送作用,仅通过结露在金属棒前端表面的水分附着量,存在只能得到少量的雾化量(产生的雾量)并且雾的产生不稳定的问题。
另外,在其它的专利文献3至5所公开的静电雾化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即使使对在冷却面上得到的结露水进行保持的保水构件和作为水输送体的陶瓷多孔质体接触,也无法顺利地进行两者间的水传递,难以使水(结露水)从保水部向水输送体移动,水输送体的输送量少,只能得到少量的雾化量(产生的雾量),而且雾的产生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和空气调节器,该静电雾化装置能够将从水供给机构供给的水快速且可靠地向水施加电极的前端雾化部引导,从而稳定地得到大量的静电雾,该空气调节器使用该静电雾化装置,能够稳定地向室内放出大量的静电雾。
本发明的静电雾化装置具备:水供给机构,该水供给机构具有珀耳帖单元和珀耳帖单元的冷却面,并使结露在该冷却部的水从所述冷却部沿重力方向滴下;水施加电极,该水施加电极接收从多孔质体形成而从水供给机构滴下的水,通过施加高电压,使该水在前端雾化部雾化,其中,水施加电极包括:本体部,该本体部为平板状并形成为大致矩形,接收从冷却部沿重力方向滴下的水,并将该水向前端雾化部输送;前端雾化部,该前端雾化部是以从该本体部的侧面突出的方式与本体部一体形成的板状突起;本体部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使其长边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在冷却部的下方隔开规定的距离L1的空间而与冷却部非接触,并且,在将冷却部向重力方向投影时,冷却部的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纳在本体部的与冷却部相对而露出的上面的长边方向的宽度内。
本发明的静电雾化装置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将从水供给机构滴下的水快速且可靠地向水施加电极的前端雾化部引导,能够从运转开始在短时间内稳定地产生大量的静电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静电雾化装置100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静电雾化装置100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水供给机构的冷却部8的简要结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水施加电极2的简要结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水施加电极2的变形例的简要结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变形例1的静电雾化装置150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变形例2的静电雾化装置200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变形例2的静电雾化装置200中使用的水施加电极2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变形例3的静电雾化装置300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变形例4的静电雾化装置400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变形例5的静电雾化装置500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水施加电极2中使用的发泡金属的说明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对发泡金属与比较例的吸水量进行比较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对发泡金属与比较例的电阻率进行比较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对发泡金属与比较例的静电雾化量进行比较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比较发泡金属的不同原料的臭氧产生量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是具备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的空气调节器50的纵向剖面图。
标号说明:
1  静电雾
2  水施加电极
3  相对电极
4  高电压电源部
5  低电压电源部
6  珀耳帖单元
7  散热部
8  冷却部
8a  基板
8b  冷却散热片
10  结露水
21  气孔
22  金属部
28  本体部
29  前端雾化部
29a  前端
40  排水盘
41  吸入口
42  吹出口
43  送风风扇
44  左右风向板
45  上下风向板
50  空气调节器
51  热交换器
51a  前面上部热交换器
51b  前面下部热交换器
51c  背面热交换器
100  静电雾化装置
150  静电雾化装置
200  静电雾化装置
300  静电雾化装置
400  静电雾化装置
500  静电雾化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首先,参照图1至图4,说明静电雾化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产生纳米(10-9m)尺寸的静电雾1,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0具备水施加电极2和相对电极3。
水施加电极2包括板状的本体部28和前端雾化部29,使供给到本体部28的水向前端雾化部29移动(输送)。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突端)朝向相对电极3配置。虽然水施加电极2的材料使用多孔质体,但是,在这里,特别地使用具有三维网眼状结构的作为金属多孔质体的发泡金属。关于此点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从高电压电源部4供给的约4~6kV的高电压施加在水施加电极2与相对电极3之间。在此,相对电极3成为接地极,电位为0V,而在水施加电极2上施加有-4~-6kV的负的直流电压。
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的形状为大致矩形,冷却部8的多个冷却散热片8b以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层叠的状态位于该本体部28的上方,所述多个冷却散热片8b隔开规定的距离L1(参照图2)的间隙并与作为水供给机构的一部分的珀耳帖单元6的冷却面相接。本体部28沿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伸长长边方向宽度(长度方向的宽度)而形成。即,大致矩形的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与冷却部8的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大体一致。
水施加电极2具有平板状的本体部28,该本体部28位于冷却散热片8b的下方并隔开规定的距离L1的间隙,沿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延伸长度方向(长边方向)的宽度。并且,本体部28的短边方向与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方向大体一致。本体部28是长边方向的宽度为短边方向的宽度的三倍以上的细长形状。并且,板状的水施加电极2的板厚比本体部28的短边方向宽度小。
此外,虽然说明了本体部28的形状大致为矩形,但是,并不局限于长边与短边所成的角度为直角的完全的长方形,也可以是短边相对于长边的角度为锐角或钝角,即,也可以是短边相对于相互平行的两边的长边不连接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在本体部28的形状的大致矩形中,不仅包含长方形,而且也包含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
再者,如图1所示,水施加电极2在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侧面的中途以从其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前端雾化部29。前端雾化部29是与本体部28连接的相同厚度的板状突起,其形状俯视为三角形状。在三角形状的前端雾化部29中,底边的面与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相连,作为顶点的前端29a(突端)朝向相对电极3。该前端29a成为与相对电极3的放电部。此外,在图1至图4中,虽然示出了作为前端雾化部29的突起为一个的情况,但是,突起也可以为多个。
另外,如图5所示,作为前端雾化部29的突起的形状可以是所谓的本垒形状,也可以使作为其三角形状部分的顶点的前端29a(突端)朝向相对电极3,上述本垒形状由与本体部28相连的四边形状部分和底边的面与该四边形状部分连接的三角形状部分构成。
水施加电极2的前端雾化部29在俯视时无论是图1所示的三角形状还是图5的本垒形状,都与本体部28相同,为板状且具有厚度,并与本体部28一体形成,朝向相对电极3的前端29a也具有厚度,前端29a变尖成线状。由于前端29a变尖成线状,因此在其上端和下端形成有两个角部。
前端雾化部29在侧面中途与本体部28连续形成,所述侧面沿着成为平板状的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的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延伸,该前端雾化部29是从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朝向相对电极3突出的板状突起,其形状是越朝向前端29a突起宽度越窄的形状,前端29a成为变尖成线状的状态或者接近变尖成线状的状态的细状态。
相对电极3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或树脂成形为板状,在大致中央具有开口。相对电极3以使所述开口与水施加电极2的前端雾化部29相对的方式位于与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29a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比水施加电极2靠上方的水供给机构。图1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100具有水供给机构,该水供给机构包括珀耳帖单元6、与该珀耳帖单元6的散热面相接的散热部7以及与位于散热面的相反侧的冷却面相接的冷却部8。并且,通过重力使由该水供给机构产生的水滴下并供给到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的上面。
散热部7和冷却部8分别具有与珀耳帖单元6相接的基板和多个散热片,所述多个散热片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与珀耳帖单元相反侧的面。散热部7和冷却部8的多个散热片,以使各散热片与通过的空气流大致平行的方式、在与通过的空气流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层叠。在此,由于空气流大致为重力方向,因此,散热部7和冷却部8的各个散热片在成为与重力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大致水平方向上层叠。此外,为了高效地冷却冷却部8,散热部7与冷却部8相比,散热片的表面积大。
图3是冷却部8的简要结构图,冷却部8具有与珀耳帖单元6相接的基板8a和多个冷却散热片8b,所述多个冷却散热片8b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于所述基板8a的与珀耳帖单元相反侧的面。多个冷却散热片8b如上所述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层叠。图3所示的L2是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的宽度,是从位于层叠方向的一端的冷却散热片8b的外侧面到位于另一端的冷却散热片8b的外侧面的距离。包含两端的冷却散热片8b且位于宽度L2的范围内的多个冷却散热片8b全部露出在空气中。
另外,图3所示的L4是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高度,是从基板8a上的基端到突端的距离,即从基板8a的与珀耳帖单元相反侧的面到冷却散热片8b突端的距离。在此,多个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面以整面隔开规定的距离L1与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的上面相对的方式露出。
若通过固定冷却部8的保持框架等部分地覆盖上述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面的基端附近,则距离L4是该覆盖距离量的负向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距离L4是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面的突出方向的露出长度。
在珀耳帖单元6内部设有多个P型N型半导体接合部,若从低电压电源部5对珀耳帖单元6施加1~5V左右的直流电压,则电流向一方向流动,通过珀耳帖效果增加散热面的热量,在冷却面进行吸热。由此,散热部7变暖,冷却部8被冷却。
若通过珀耳帖单元6将冷却部8的温度降低到通过的空气的露点以下,则在冷却部8的冷却散热片8b的表面产生空气中的水分结露的结露水10。产生的结露水10由于重力而朝向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沿冷却散热片8b的表面落下,流到下端后,由于重力,从冷却散热片8b向下方滴下。由于通过的空气的流向与重力方向大致相同,因此,在冷却散热片8b的上部侧的表面容易产生结露水10,由于随着向下游前进空气中的水分逐渐消失,所以结露困难。在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面几乎不结露。
散热部7及冷却部8以铝为材料形成。虽然铝制散热片与水的接触角通常为50~70度,但是在此,至少对冷却散热片8b以使接触角成为90度以上的方式实施防水化处理,或者以使接触角成为30度以下的方式实施亲水处理,使产生的结露水10在冷却散热片8b的表面上容易沿重力方向移动,使产生的结露水10快速地从冷却散热片8b滴下。
此外,水的接触角是使水滴载置于固体表面上并成为平衡时的水滴表面与固体表面所成的角度,是在水滴与冷却散热片8b表面接触的接触点上,水滴形成的切线与冷却散热片8b表面所成的角度。
在此,在冷却部8的重力方向下方,与该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如图2所示隔开规定长度L1的空间地配置有水施加电极2。冷却部8与水施加电极2没有相互直接接触的部分。从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滴下的结露水10向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的上面落下。即,水施加电极2的大致矩形的本体部28在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上延伸长边方向,并且隔开距离L1的空间而配置在冷却散热片8b的正下方。
通过重力而落下到本体部28的上面的结露水10被吸入到金属多孔质体的水施加电极2内部,并通过表面扩散在内部的相互三维连接的空隙内移动。结露水10通过此种表面扩散现象而在水施加电极2的内部从本体部28向前端雾化部29输送。
若将水(结露水10)输送到水施加电极2的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29a附近,则相对于作为接地极的相对电极3,在水施加电极2上施加-4~-6kV的负高电压,因此,在前端29a附近的水上施加该高电压,水带电成与水施加电极2相同的电位,即带电成为负的高电压。因此,通过静电场中的库仑力的作用,带电的水被从前端29a局部地向水施加电极2的外部牵引,形成被称为泰勒锥的凸起。此时,由于形成泰勒锥的水附着于水施加电极2,因此连续带电。并且,通过使作用的库仑力超过水的表面张力,形成泰勒锥的水飞出,以裂开的方式反复分裂(该分裂被称为瑞利分裂),从而产生纳米尺寸的带电的静电雾1。静电雾1朝向相对电极3移动,从相对电极3的开口向外部排出。
在此,为了使带电的水从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29a飞出,需要电场的集中。在该水施加电极2中,由于前端雾化部29形成为板状,并且作为放电部的前端29a变尖成线状,因此,至少能够使电场集中在前端29a的上端和下端的两处角部。
因此,使前端附近形成为锥状(角锥或圆锥),使成为放电部的前端变尖成针状,相对于仅在其针状尖端的一处形成水的泰勒锥,在变尖成线状的前端29a,能够在至少上端和下端的角部两处形成水的泰勒锥,与将放电部形成为针状尖端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且大量地产生静电雾1。此外,由于前端29a变尖成线状,因此,电场不仅集中在上端或下端的角部,所以,即使在上下的角部之间也形成有水的泰勒锥,从而高效且大量地产生静电雾1。
为了容易使电场集中,前端雾化部29可以使朝向相对电极3的、俯视时为三角形状的顶点部分的角度α(如图4所示)形成为锐角,优选60°以下。在俯视时最远离三角形状的前端雾化部29的本体部28的顶点部分的角度为角度α。而且,在水施加电极2的制造工序或配送工序中,若前端雾化部29细长地突出,则有破损的可能,因此,为了避免破损,前端雾化部29的突出高度L6(如图4所示)优选为本体部28的短边方向宽度的同等以下,顶点部分的角度α也可以为15°以上。
如此产生的静电雾1简称为雾或微粒子水,或者,由于带电而被称为带电雾或带电微粒子水。而且,由于尺寸为纳米尺寸,因此也被称为纳米雾。无论为何种情况,都是对水施加高电压,通过瑞利分裂进行微细化而产生的带电的纳米尺寸的雾(微粒子水),在此,如此产生的雾被称为静电雾1。而且,如此产生静电雾1的情况被称为静电雾化,所谓雾化是使水雾化。并且,所谓雾化量是静电雾1的生成量(产生量)。
图4是水施加电极2的简要结构图,该图所示的L3是与位于上方的冷却散热片8b相对而露出的本体部28上面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的宽度,是与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同方向的宽度。
例如,在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安装有与高电压电源部4的连接端子,通过该连接端子,或者通过为了保护该连接端子而设置的分体的罩,在本体部28的一端部分的上面没有朝向冷却散热片8b露出时,其一端部分不包含在上述的宽度L3中。宽度L3不能仅看成是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而是与位于上方的冷却散热片8b相对而露出的本体部28上面的长边方向的宽度,未露出到上方的部分不包含在宽度L3中。
另外,图5所示的L5是与L3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是与冷却散热片8b相对、露出的本体部28上面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是与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方向同方向的宽度。
在此,在该水施加电极2中,本体部28的宽度L3以与上述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宽度L2相等或比宽度L2大的方式形成。即,宽度L3≥宽度L2。而且,本体部28的宽度L5以与上述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高度L4相等或比L4大的方式形成。即,宽度L5≥L4。
再者,在将冷却散热片8b整体沿重力方向投影到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时,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以如下方式相对于冷却散热片8b配置,即,层叠方向宽度L2与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宽度L3大体一致或收纳于宽度L3内,而且,高度L4与本体部28的短边方向宽度L5大体一致或收纳于宽度L5内。
由于位于上方的多个冷却散热片8b和位于其下方的、经由间隙L1与冷却部8非接触的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为此种位置关系,因此,本体部28的上面成为水接收面,能够不浪费而可靠地接收大量的结露水10,并将它们输送到前端雾化部29,因此能够稳定地产生大量的静电雾1,所述结露水10由于重力而从多个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沿层叠方向宽幅地滴下。
另外,即使在相对于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方向,从具有高度L4的范围的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的任一突出方向位置滴下时,本体部28的上面也成为水接收面,能够不浪费而可靠地接收,从而能够稳定地产生大量的静电雾1。
尤其是,为了在冷却部8得到大量的结露水10,在与空气流大致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层叠冷却散热片8b,使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形成为平板状,并在该层叠方向上延伸长边方向的宽度,由此,能够通过本体部28的上面不浪费且可靠地接收由冷却散热片8b高效且大量结露的结露水10,因此,稳定而持续地产生静电雾1。
此外,水供给机构的冷却部8也可以不具备冷却散热片8b,虽然与具有冷却散热片8b的情况相比,产生的结露水10的量减少,但也可以是仅平板状的基板8a与珀耳帖单元6的冷却面相接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基板8a成为冷却板,在与珀耳帖单元6相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在具备冷却散热片8b的情况下,为多个冷却散热片8b突出的面)上产生结露水10,并由于重力而朝向下端沿着该面上落下,在到达下端后,由于重力而从基板8a向下方滴下。
在冷却部8为不具有冷却散热片8b而仅具有成为冷却板的平板状的基板8a的上述结构的情况下,相对于基板8a的水平方向的宽度(长度),使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的宽度L3形成为相等或比其大即可。即,宽度L3≥基板8a的水平方向的宽度。并且,在将基板8a沿重力方向投影到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时,以使基板8a的水平方向的宽度与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宽度L3大体一致或收纳于宽度L3内的方式,相对于冷却部8配置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当然,本体部28经由距离L1的间隙而位于基板8a的下方,冷却部8与水施加电极2为非接触。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位置关系,本体部28的上面成为水接收面,能够不浪费而可靠地接收结露水10,并将它们输送到前端雾化部29,因此能够稳定地产生大量的静电雾1,该结露水10由于重力而从成为冷却板的基板8a的下端沿水平方向宽幅地滴下。
即,与是否存在冷却散热片8b无关,以与冷却部8的水平方向宽度相等或比其大的方式形成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的宽度L3,即,宽度L3≥冷却部8的水平方向宽度,进而,在将冷却部8沿重力方向投影到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时,通过以使冷却部8的水平方向宽度与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宽度L3大体一致或收纳于宽度L3内的方式配置,本体部28的上面成为水接收面,能够不浪费而可靠地接收结露水10,并将它们输送到前端雾化部29,因此能够稳定地产生大量的静电雾1,该结露水10由于重力而从冷却部8沿水平方向宽幅地滴下。
在图3所示的冷却部8中,从基板8a的左右端突出设置有冷却散热片8b,层叠方向的宽度L2与冷却部8的水平方向宽度相当。基板8a一般形成为矩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通过的空气流的方向垂直地配置。由于在冷却部8中产生的结露水10大多产生在冷却部8的(通过的空气流的)上游部,因此如此配置是为了使与含有丰富的水分的空气流相接的基板8a(与珀耳帖单元6相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面积起作用。因此,由冷却部8产生的结露水10沿水平方向宽幅地滴下。
另外,由于将前端雾化部29形成在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的中途,因此,与设置在短边方向侧面相比,能够将由本体部28接收的结露水10尽快地向前端雾化部29输送。因此,结露水10到水施加电极2的路径与通过重力向本体部28直接滴下的情况相互作用,能够从该静电雾化装置100的运转开始起在短时间内产生静电雾1。作为同量的结露水10从各冷却散热片8b滴下的机构,在前端雾化部29仅为一个时,从水的输送的稳定度来说,以下情况最为优选,即,在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配置在相当于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宽度L2的中央的位置。
此外,水施加电极2以其周围不积存从冷却部8滴下供给的结露水10的方式构成。通过使固定水施加电极2的保持框架以不积存水的方式不形成为容器,例如,在包含水施加电极2的下面(与冷却部8相对的上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周围设置向下方的开口,使不需要的水从水施加电极2的保持框架通过开口而排出,从而在水施加电极2的周围不积存水。
在水施加电极2的周围不积存水的理由如下所述。
(1)若水施加电极2上积存有水,则由于积存的水存在于水施加电极2上,水施加电极2(尤其是本体部28)与冷却部8(尤其是冷却散热片8b)的距离变短,存在从高电位的水施加电极2向冷却部8产生放电现象的可能。若在水施加电极2与冷却部8之间产生放电现象,则水施加电极2与相对电极3之间的放电不稳定,妨碍正确的静电雾1的产生。而且,从可靠性方面来说不为优选。
(2)虽然水施加电极2由多孔质体构成,但是若水施加电极2内的水分量多,则库仑力无法超过形成了泰勒锥的水的表面张力,水难以离开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29a,即,无法轻易从前端29a飞出,静电雾1的产生受到阻碍。在没有通过水使水施加电极2的内部的空隙(气孔)饱和的情况下,静电雾1的产生效率高。
(3)若珀耳帖单元6浸入水中,则在可靠性方面产生问题。珀耳帖单元6为串联连接P型N型半导体的结构,如果P型N型半导体中的任意一个侵入水而发生故障,则不能使用。
由于以上理由,在水施加电极2的周围需要形成不积存水的结构。
此外,虽然为了将与水施加电极2的电位差保持为恒定而设置相对电极3,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相对电极3,而是通过与空气的放电(与空气的浮游电位的放电)来产生静电雾1。而且,也可以使用搭载有该静电雾化装置100的设备的预先使电位处于0V附近的构件(例如,搭载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设置在室内机内部的室内热交换器)来代替相对电极3,保持与水施加电极2的电位差而产生静电雾1。
在该静电雾化装置100中,虽然空气流从重力方向即从上方向下方通过散热部7及冷却部8,但是,为了防止冷却部8的吸热量降低而高效地降低冷却散热片8b的温度,向冷却部8的通风量(通过的空气流的量)比散热部7少。作为其实现机构,虽然散热部7成为打开其上游侧的状态、未对通过散热部7的空气流施加通风阻力,但是,在冷却部8侧,在上游侧设置围挡或肋等,限制流入口的开口来降低通风量。如此,降低通风量并将通过冷却部8的空气流的流速减小到0.1m/s左右的微风状态,避免空气流夺走冷却热量而流出的情况。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冷却冷却散热片8b。
并且,虽然流速非常小,但是由于冷却部8存在空气流,因此使包含水分的新空气流入从而进行替换,能够不使冷却部8的周围的空气干燥,能够在高效冷却的冷却散热片8b的表面稳定地产生结露水10。
由于水施加电极2由金属多孔质体构成,因此,具有以下性质,即,即使结露水10滴下在本体部28的上面的任一处,也能够将接收的水向前端雾化部29输送。
即,水施加电极2自身是水接收部、水输送机构、且是雾化部(静电雾1的产生部),具备以上三种功能。因此,具有能够尽快将水集中在前端雾化部29并高效、正确、稳定地进行静电雾化的效果。
在该静电雾化装置100中,如图2所示,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在与珀耳帖单元6的冷却面相接的冷却部8的重力方向下方,隔开规定的距离L1的间隙而设置在与冷却部8未直接相接的离开位置。
在此,规定的间隙L1需要成为水施加电极2与冷却部8不进行电气连接的距离。为了不从高电位的本体部28向冷却部8引起放电,在本体部28的与冷却散热片8b相对、露出的上面不设置使前端雾化部29的电场集中的突起而形成为平坦状。并且,为了避免本体部28与冷却部8之间的空间的绝缘破坏,距离L1最低也需要为3mm。
进而,由于使结露水10从冷却散热片8b向本体部28滴下,因此,从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落下之前的水滴的长度实质上使冷却散热片8b与本体部28的绝缘距离变短,所以,若考虑到这一点,则距离L1至少需要为5mm,从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隔开5mm以上的间隙L1而设置本体部28即可。
此外,考虑到向分别保持水施加电极2或冷却部8的周围的构件的沿面放电等,适当设定满足相对于放电的可靠性的间隙L1即可。
在该静电雾化装置100中,在冷却部8与朝向冷却部8露出的本体部28的上面之间,在空间以外,不存在集水构件、引导构件、保水构件等,结露水10由于重力而直接滴下到本体部28的上面,所述集水构件收集从冷却部8滴下的水,所述引导构件将滴下的水向本体部28引导,所述保水构件在到达本体部28之前暂时积存滴下的水。没有任何妨碍水从冷却部8向本体部28的移动的元件。由此,能够将在冷却部8产生的结露水10在短时间内尽快且可靠地向水施加电极2供给。
并且,通过使水施加电极2与冷却部8为非接触,不用担心在珀耳帖单元6上作用高电压而使珀耳帖单元6损坏。这样,施加高电压的部位被水施加电极2限定。
另外,通过使用金属多孔质体(详细情况如下所述)作为水施加电极2的材料,若将水向本体部28的一部分供给,则通过表面扩散而进入内部的空隙,能够尽快输送到前端雾化部29,能够缩短从运转开始到产生静电雾1为止的时间。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1的几个变形例。图6表示变形例1的静电雾化装置150。在图1的静电雾化装置100中,水施加电极2的前端雾化部29在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上向与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但是,在该静电雾化装置150中,在其面的相反侧的长边方向侧面上,设置为向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向散热部7的散热片突出方向突出。相对电极3也以与此时的前端雾化部29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散热部7侧。当这样配置时,另外具有如下效果,即,使从相对电极3的开口放出的静电雾1随着流量比冷却部8大的通过散热部7的空气流广泛地扩散。
但是,在变形例1的情况下,通过的流量大的空气流妨碍水的泰勒锥的形成或瑞利分裂,存在妨碍正确且稳定地产生静电雾1的可能,因此,优选在前端雾化部29与相对电极3及其两者间的空间的上游侧(比散热部7靠下游侧),如图6所示设置檐30来遮挡空气流,在静电雾1的生成部分抑制空气流通过。
接下来,根据图7和图8,说明变形例2的静电雾化装置200。在变形例2的静电雾化装置200中,前端雾化部29相对于本体部28的位置不是如图1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100那样,前端雾化部29的突起位置没在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上,而是设置在本体部28的端部(短边方向侧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与静电雾化装置100相同地,以在与结露水10滴下的多个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一致的方向上延伸长边方向的方式设置本体部28。图8是在该静电雾化装置200中使用的水施加电极2的俯视图,该图所示的尺寸L3和L5表示与静电雾化装置100中的水施加电极2的L3和L5(参照图4)相同的尺寸,与冷却散热片8b的尺寸L2、L4(参照图3)的位置关系也与静电雾化装置100相同。由此,能够通过本体部28的上面不浪费且可靠地直接接收从多个冷却散热片8b滴下的结露水10。
由于作为前端雾化部29的突起沿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突出,因此,在突出的前端雾化部29的前方设置相对电极3。在变形例2的静电雾状装置200中,水施加电极2自身也是水接收部、水输送机构、且是雾化部(静电雾1的产生部),具备这三种功能,高效地将水集中在前端雾化部29,能够高效且稳定地进行静电雾化,并且,由于长边方向的中途不存在突起,因此水施加电极2的配送作业变容易,能得到增加配送作业的可靠性的效果。
图9是变形例3的静电雾化装置300的侧视图。与图1的静电雾化装置100的差异在于水施加电极2(前端雾化部29及本体部28)的设置角度。在静电雾化装置100中,水施加电极2水平设置,冷却部8的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及突出高度方向也都成为水平,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面与水施加电极2的上面在冷却散热片8b的层叠方向和突出高度方向都平行。
然而,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3的静电雾化装置300中,虽然冷却部8与静电雾化装置100同样地保持为水平的状态,但是,使水施加电极2从本体部28向前端雾化部29(向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突出设置)沿重力方向倾斜角度θ1(参照图9)而设置。角度θ1的大小为5~30°左右。
如此,在设置了水施加电极2的静电雾化装置300中,在从本体部28向前端雾化部29的水的输送中,不仅能够利用由内部空隙的表面扩散而产生的移动,而且能够利用重力,例如,具有即使在由冷却部8产生的结露水10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由本体部28接收的结露水10尽快向前端雾化部29输送的效果。
接下来,图10是变形例4的静电雾化装置400的侧视图。与图9的静电雾化装置300的不同点在于,水施加电极2(前端雾化部29及本体部28)的倾斜方向相反。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4的静电雾化装置400中,冷却部8与静电雾化装置300同样保持为水平,将水施加电极2从本体部28向前端雾化部29(向本体部28的长边方向侧面突出设置)沿重力相反方向倾斜角度θ2(参照图10)而设置。角度θ2的大小为5~30°左右。
如此,在设置有水施加电极2的静电雾化装置400中,在例如向冷却部8供给的空气的湿度高、结露水10过剩地向本体部28滴下时,能够将多余水分向前端雾化部29的突出方向的相反方向排出。在该静电雾化装置400中,通过将多余水分从前端雾化部29的相反侧排出,能够不使多余水分流入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29a,因此不会由于多余水分而阻碍产生静电雾1,能够正确且稳定地产生静电雾1。
此外,即使从本体部28向前端雾化部29沿重力相反方向倾斜设置,由于水施加电极2由金属多孔质体构成,因此,如果内部没有通过水而饱和,则通过对内部的空隙(气孔)进行表面扩散,也能够克服重力而将水向前端雾化部29输送。
接下来,图11是变形例5的静电雾化装置500的侧视图。与图1的静电雾化装置100的差异在于冷却部8的设置角度。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5的静电雾化装置500中,使冷却部8从作为珀耳帖单元6侧的基板8a(冷却散热片8b的基端)向冷却散热片8b的突端沿重力方向倾斜角度θ3(参照图11)而设置。角度θ3的大小为10~30°左右。
如此,在设置了冷却部8的静电雾化装置500中,结露在冷却散热片8b的表面上的水由于重力而被向冷却散热片8b的突端侧引导,同时向下端传递。因此,能够将从冷却散热片8b的下端滴下的水的滴下位置限定在冷却散热片8b的突端侧的狭窄的范围内。
在图1的静电雾化装置100中,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高度L4的范围全部为滴下位置,但是,在该静电雾化装置500中,能够使结露水10的滴下位置的范围比L4狭窄。因此,能够使水施加电极2的本体部28的短边方向宽度比L4小。即,与静电雾化装置100相比,能够缩小本体部28的短边方向宽度。该静电雾化装置500能够使与冷却散热片8b相对而露出的本体部28的上面的短边方向的宽度L5(参照图4)比静电雾化装置100小。
由此,由于向前端雾化部29的本体部28短边方向的输送距离短,因此,该静电雾化装置500能够比图1的静电雾化装置100更快地进行本体部28接收的结露水10的向前端雾化部29的输送,得到能够进一步缩短从运转开始起到产生静电雾1为止的时间的效果。
另外,能够减少水施加电极2的体积,能够实现省资源化、低成本化。此外,虽然图11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500的水施加电极2的设置角度与图1的静电雾化装置100同样保持为水平,但是,也可以如图9的变形例3或图10的变形例4那样倾斜,若如此倾斜,则能够起到合并变形例3和变形例4的效果。
此外,虽然已经叙述,但是若水施加电极2内的水分量多,则库仑力无法克服形成了泰勒锥的水的表面张力,水难以离开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29a,即,不容易从前端29a飞出,妨碍静电雾1的产生,因此,在水施加电极2的内部的空隙(气孔)不通过水而饱和的情况下,静电雾1的产生效率高。因此,控制向珀耳帖单元6的通电,控制结露水10的产生量,从而使水施加电极2不通过水而饱和。
到此为止,虽然说明了包含多个变形例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结构,尤其是水施加电极2的形状及设置结构,但是,下面将详细说明水施加电极2的结构。在此前说明的该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使用作为金属多孔质体的发泡金属作为其材料而形成水施加电极2。
在现有的静电雾化装置中,作为同时进行水的输送与放电的多孔质体材料,使用二氧化钛、富铝红柱石、硅石、氧化铝等陶瓷(例如专利文献1)。陶瓷具有如下优点,即,通过毛细管现象能够输送水,而且加工性优良,受高电压的耐磨损性优良等。
然而,陶瓷的内部气孔率(含有气孔的比例)为10~50%左右,气孔的孔径(称为孔径)为0.1~1.0μm,最大为3.0μm,虽然为多孔质体,但是内部为孔眼比较紧小的材料,通过毛细管现象将雾化的水输送到前端的放电部花费时间,从运转开始到产生雾为止花费时间。而且,存在如下缺点,即,不纯物堵塞气孔,或水架桥,无法长时间较高地维持吸水性和输送性能。另外,由于陶瓷体积阻抗率(电阻率)高,因此,施加于陶瓷的高电压无法充分作用于雾化的水,存在难以产生雾化,无法得到足够量的雾的课题。
另外,作为放电侧的电极,在不使用多孔质材料而使用金属棒的情况下,由于金属棒的内部不存在气孔,因此无法将水输送到成为放电部的前端。所以,虽然有时冷却金属棒自身而在前端表面上直接产生结露水,但是仅有在金属棒的前端表面结露的水,存在水分量少,无法得到足够量的雾的课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具有足够的吸水性能和输送性能并且同时具有低电阻率(体积阻抗率)和高导电性的、能够向雾化的水高效地导电而使其带电的材料,使用作为金属多孔质体的发泡金属作为水施加电极2的材料。
在此,所谓发泡金属定义为具有三维网眼状结构的金属多孔质体。三维网眼状结构是与已知的以海绵为代表的树脂发泡体相同的结构。作为金属多孔质体,虽然烧结金属广为周知,但是发泡金属与烧结金属的不同点在于,由于三维网眼结构而使气孔率高且该气孔的孔径大。
发泡金属以如下方式制作,即,在含有被称为生料的金属的液体的混合物中投入发泡剂使其发泡,在该状态下,以非常高的温度烧结。由此,能够制作以各种金属或合金为原料的发泡体。如此制作的发泡金属具有连续气孔结构。在此之前,主要使用于过滤器、催化剂载体、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等,但是,这次发现作为静电雾化装置的电极材料具有优越特性。
发泡金属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高气孔率。所谓气孔率也称为空隙率,表示气孔的含有比例,所以,能够通过调查在发泡金属内部能够吸收多少水来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遵照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与所排除的液体的重量相等的浮力的所谓阿基米德原理。
在本实施方式的水施加电极2所使用的发泡金属中,通过三维网眼状结构,能够将其气孔率非常高地设定为60~98%。因此,在发泡金属内部即水施加电极2能够吸收大量的水。然而,若气孔率过大,则虽然吸水力大,但是有吸收的水漏出的危险,因此,作为水施加电极2,气孔率设定为60~90%为好。
另一方面,作为多孔质体,在从以往开始使用的二氧化钛或富铝红柱石等陶瓷中,气孔率为10~50%左右,多为35%左右。而且,在不是发泡金属的一般的烧结金属的情况下,气孔率即使高也为50%左右,发泡金属的气孔率明显高。
另外,作为发泡金属的其他的大的特征,列举有气孔直径大。图12是用于说明发泡金属的放大示意图。图12由于以平面(二维)状表示,因此看起来各个气孔独立,但是,实际的发泡金属是气孔三维地连续的连续气孔结构体。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作为水施加电极2而使用的发泡金属由烧固的金属部22和成为空隙部的气孔21构成。在此,将气孔21的直径定义为孔径。孔径通过电子显微镜所拍摄的图像能够判断其尺寸。而且,使用水银压入式孔隙率测量器或气体吸附测定装置,不仅能测定孔径,而且能测定气孔的分布状态。
虽然水施加电极2的发泡金属的孔径适合为10~1000μm,但是,从吸水性和防止孔眼堵塞的观点出发,优选孔径为50~600μm的发泡金属,若进一步考虑刚性或生产性(加工性),则孔径为150~300μm最合适。
若如陶瓷那样孔径未达到10μm,则孔径过细(过小),网眼堵塞的危险性高,吸水量也小。而且,使气孔21的尺寸稳定地一致保持为较小在发泡金属的制造上较困难。相反,若孔径超过1000μm,则通过连续的气孔21吸取的水容易漏出,难以将水从本体部28向前端雾化部29输送。
在此,进行水施加电极2中所使用的发泡金属与现有的放电侧的电极中使用的陶瓷多孔质体的吸水量的比较。图13表示其结果。在以奥氏体系不锈钢的SUS316为原料的发泡金属的实施例1中,吸水量为约0.5g/cm3,在以钛为原料的发泡金属的实施例2中,为约0.4g/cm3,另一方面,在陶瓷材料中,比较例1的富铝红柱石和比较例2的二氧化钛都为约0.2g/cm3,由此可知,发泡金属具有陶瓷两倍的吸水性能。
在内部具有高气孔率和大孔径的发泡金属与图13所示的陶瓷相比具有高吸水性能。所谓吸水性能高(换言之吸水量多)意味着能够在内部移动的水的量及移动速度大,即输送性能高。因此,由发泡金属构成的水施加电极2与由陶瓷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水尽快向前端雾化部29移动,且吸水量多,由此能够缩短静电雾化装置100~500的从运转开始到静电雾化开始为止的时间,并且防止从本体部28向前端雾化部29的水的输送暂时中断、静电雾化中断的情况,能够正确而稳定地产生静电雾1。
另外,发泡金属以内部的三维连续的气孔21为主通过表面扩散使水移动,因此,水施加电极2的设置方向与重力方向无关,能够使前端雾化部29朝向顶棚方向或朝向水平方向而使用。并且,由于为连续气孔结构,该气孔21的孔径大,因此,长期使用下也不产生网眼堵塞,能够将水稳定地向前端雾化部29输送。
接下来,图14表示对发泡金属与其它的多孔质体的电阻率进行比较的结果,图15表示对由发泡金属构成的实施方式的水施加电极2和以与该水施加电极2相同形状由陶瓷形成的水施加电极的静电雾化量进行比较的结果。在此,所谓静电雾化量是雾产生量,表示静电雾化装置使用上述的水施加电极而在单位时间产生的(从水施加电极飞出的)静电雾1的重量,能够从规定容积箱内部的湿度上升度算出。此外,在图15中,高电压电源部4的供给电压相同。
在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对水施加电极2的前端雾化部29的水作用高电压,使通过施加高电压而产生的库仑力超过水的表面张力,由此,使带电的水从前端29a飞出,一个接一个地破碎(瑞利分裂),从而作为静电雾1从相对电极3的开口向空气中放出。因此,对存在于水施加电极2中的水高效地施加电力很重要。即,从高电压电源部4供给的高电位损失较少地传递给存在于水施加电极2中的水(从冷却散热片8b滴下的结露水10)而使水带电很重要,为此,水施加电极2自身具有的电阻越小,越能够使其阻抗所消耗的损失减小,从而能够提高导电性且高效地使水带电。并且,水施加电极2的电阻由其材料决定的情况较多。
就发泡金属的电阻而言,所谓发泡体也是金属,是导体,因此,无论是在原料为不锈钢的SUS316的实施例1中,还是在钛的实施例2中,能电阻抗非常小,都是1×10-7Ω·m左右,电通过良好,即电流损失少,能高效地使电在水中流动而使水带电。另一方面,陶瓷材料的电阻率在比较例1所示的富铝红柱石中为1×1014Ω·m,在比较例2所示的二氧化钛中为1×1012Ω·m,电阻大,陶瓷材料不是导体,介于半导体到绝缘体之间。表现出与作为比较例3的树脂发泡体的海绵同程度的高电阻率。
如此,通过以发泡金属为材料形成水施加电极2,与以陶瓷为材料相比能够高效率地使水带电。即,若高电压电源部4所供给的高电压大小相同,则与以陶瓷为材料的情况相比,在使用以发泡金属为材料而形成的该实施方式中的水施加电极2的情况下,电流容易向水传递,能够高效地使水带电。通过以发泡金属为材料而形成水施加电极2,电阻变小,因此,能够使静电雾化所消耗的电力比以陶瓷为材料的情况小,能够有助于节能化。
另外,根据图15,比较将水施加电极形成为相同形状并使高电压电源部4的供给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的静电雾化量,以发泡金属为材料而形成的水施加电极2的静电雾化量在发泡金属的原料为SUS316的实施例1中和钛的实施例2中,水施加电极2的每一个约为0.15cc/hr。另一方面,在陶瓷材料中,比较例1所示的富铝红柱石为0.06cc/hr,比较例2所示的二氧化钛为0.08cc/hr,比发泡金属的实施例少。
即使同样是陶瓷,二氧化钛也比富铝红柱石的静电雾化量多,从图14可知,二氧化钛的电阻率比富铝红柱石低两位。在图14、15中,了解了陶瓷之间即比较例1与比较例2相比的情况,在水施加电极容易通电(电阻率小)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对水施加电力并使水带电,形成于前端雾化部29的前端29a的水的泰勒锥由于库仑力而容易飞出,静电雾化量增加。从所述结果可知,在静电雾化装置100~500的水施加电极2中使用作为导体的电阻率低的发泡金属时,与现有的陶瓷材料相比,能够高效地对雾化的水施加高电压(能够使其带电),若高电压电源部4的供给电压大小相同,则能够增加静电雾化量(静电雾1的产生量)。
此外,发泡金属的水施加电极2作成厚度为0.5mm~5.0mm左右的大的片状发泡金属体,然后将其切割制作为所希望的形状(连续的本体部28与前端雾化部29)。通过在板厚方向层叠多张片状发泡金属体并同时切割多张而能够大量生产。切割通过线切割或激光切割来进行。此外,使用通过汤姆逊刀或冲压进行的冲切、由机械切削进行的切削、手工切割、弯曲加工等各种加工方法,能够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虽然在该水施加电极2中未利用,但是发泡金属也可以通过焊接或钎焊进行接合。
接下来,图16示出不同的发泡金属的原料(材质)的臭氧产生量的比较结果。在从水施加电极2向相对电极3产生放电时,伴随放电而产生臭氧。臭氧若适量,则通过利用其杀菌作用而有益,但是若产生量过多,则由于其有青草气味而使人感受到异味,并且氧化作用或腐蚀作用波及人或周围的物质。因此,在用于放出静电雾1的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想要尽量抑制由放电产生的臭氧的产生量。
因此,通过实验调查由发泡金属形成的水施加电极2的臭氧的产生量。实验内容为,在对水施加电极2施加规定的相同大小的高电压时,调查42L(升)箱子(42L槽)内部的臭氧浓度的稳定值。
在图16中,比较例4所示的发泡金属作为奥氏体系不锈钢广为周知的有SUS304(镍含有量为8~10.5%,铬含有量为18~20%),作为这种情况下的臭氧产生量,42L槽内部的臭氧浓度为1.2ppm。另一方面,虽然同为奥氏体系不锈钢,但是在使用镍含有量为11~15%、铬含有量为16~20%且钼含有量为1~4%的SUS316的实施例1的情况下,42L槽的臭氧浓度与比较例1的SUS304相比约为60%、为0.7ppm。
可知即使同为奥氏体系不锈钢,镍含有量多并含有百分之几的钼的材料的臭氧产生量少。因此,在通过以不锈钢为原料的发泡金属形成水施加电极2时,以镍含有量为11%以上、钼含有量为1~4%的奥氏体系不锈钢为原料较好。在实施例1的SUS316以外,SUS316L、SUS317的镍含有量为11%以上,且含有钼,与SUS304相比,能够减少臭氧产生量。
在图16中,可知实施例2所示的通过以钛为原料的发泡金属形成的装置的臭氧量最少,42L槽的臭氧浓度为0.03ppm,为比较例4(SUS304)的1/40、实施例1(SUS316)的1/23,能够大幅度地抑制臭氧产生量。而且,在使用以实施例3中所示的镍为原料的发泡金属时,42L槽内部的臭氧浓度为0.3ppm,虽然无法得到实施例2(钛)的抑制臭氧产生的效果,但是比实施例1(SUS316)的臭氧产生的抑制效果大。
这样的臭氧产生抑制效果被认为是通过发泡金属的原料影响还原作用而分解了产生的臭氧。即,作为水施加电极2的材料,通过以具有还原作用的金属为原料,能够抑制臭氧产生量。并且,在图16的实施例中,考察得知钛对臭氧具有最强的还原作用。虽然不如钛,但是从实施例3的结果可知,镍也有还原作用。因此,在奥氏体系不锈钢中,镍含有量多的SUS316能够抑制臭氧产生量,钼对臭氧也有还原作用。而且,作为水施加电极2的材料,通过使用发泡金属,能够高效地使水带电,因此臭氧自身的生成少。
另外,在从水施加电极2向相对电极3放电时,伴随放电,有时产生被称为羟基或者过氧化物的基团(活性粒子),这样的基团化学反应性极高,具有活性,因此为非常不稳定的物质,能够立即与氧或氮等空气中的分子反应,因此在空气中寿命极短,即使产生也瞬间消失,因此即使产生基团,它们也不与静电雾1一起放出,静电雾1不包含基团。
从以上结果可知,作为水施加电极2最优选的材料是以钛为原料的发泡金属。而且,在使用SUS316、钛、镍作为原料的发泡金属中,能够防止由施加高电压导致的电腐蚀或电磨损,能够长期保持水施加电极2的形状,尤其是前端雾化部29的细尖形状。因此,能够得到能长期稳定地实施静电雾化的效果。在该效果中,尤其是以钛为原料的材料的特性显著。
到此为止,说明了发泡金属由于具有高气孔率和大孔径的三维网眼结构而具有高吸水性和输送性(水的移动速度快的性质)的情况。而且,说明了利用这样的性质,作为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的水施加电极2的材料而优选发泡金属的情况。在此,进一步发现,通过对发泡金属进行氧化处理,内部的气孔21表面的亲水性提高,水施加电极2的吸水性和输送性提高。氧化处理通过使发泡金属曝露在氧环境中而得到。
由氧化处理导致的亲水性的提高在原料为钛的情况下特别显著。若对钛进行氧化处理,则表面层成为接近氧化钛的性质。由于氧化钛若接收紫外线等的能量则与周围的水反应而在最表面产生氢氧基(OH基),所以,具有与水容易亲近的性质(高亲水性)。因此,在水通过表面扩散而移动时,水不停止而扩散前进,所以,在发泡金属的内部,能够高效且尽快使水移动。在原料为钛的发泡金属中,得到的结果是,进行了氧化处理的材料与未进行氧化处理的材料相比,水的移动速度加快5倍左右。
在原材料为以钛以外的镍等其它的金属材料为原料的发泡金属时,由于在氧化处理时在表面形成具有亲和性的层,因此对水的亲和性(亲水性)提高。但是,对原料为钛的发泡金属进行氧化处理时的亲水性的提高效果显著,水的移动速度加快,水施加电极2的吸水性和输送性的提高效果高。在曝露于氧环境的氧化处理中,不仅由发泡金属形成的水施加电极2的外表面,通过具备高气孔率和大孔径的连续气孔结构,对通过连续气孔而面向内部的气孔21的表面也进行氧化处理,亲水性相对于包含与气孔21相对的内表面的金属部22的全部的表面提高,能够提高水的移动速度。因此,能够缩短从静电雾化装置100~500的运转开始到静电雾1放出为止的时间。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水施加电极2的一个特征在于,使用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的发泡金属作为材料而形成。因此,吸水量多,水的移动速度快,因此,从静电雾化装置的运转开始起到雾化开始(放出静电雾1)为止的时间短。并且,由于发泡金属的电阻率低、导电性优良,因此,具有能够对雾化的水高效地施加电力并使其带电、增加雾化量的效果。
另外,能够防止电腐蚀或电损耗,能够长期保持水施加电极2的形状,尤其是前端雾化部29的细尖形状。因此,具有能够长期稳定地实施静电雾化的效果。
另外,由于高气孔率,因此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并且由于孔径大,因此能够长期不堵塞网眼地长期维持稳定的高吸水性和输送性,具有能够长期稳定地实施静电雾化的效果。
另外,在发泡金属的原料中,通过使用作为具有还原作用的金属的钛、镍、镍为11%以上且含有百分之几的钼的奥氏体系不锈钢中的任一种,具有能够抑制由放电产生的臭氧的产生量的效果。该效果在由以钛为原料的发泡金属形成水施加电极2时尤其显著。
另外,若将烧结后对发泡金属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的原料为材料而形成水施加电极2,则具有内部表面的亲水性高,水的移动速度进一步提高的效果。
此外,在此说明的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的发泡金属由于具有高吸水性和输送性,因此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100~500的水施加电极2,即使其它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只要用于同时进行到放电部为止的水输送的电极,就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的水施加电极2相同的效果。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静电雾化装置中,虽然通过毛细管现象将成为水供给机构的储水部的水向由陶瓷多孔质体构成的直立的输送体输送到其上端,在变尖成针状的上端形成泰勒锥而产生雾,但是,若不是利用陶瓷而是利用到此为止说明的发泡金属形成该输送体(相当于水施加电极2),则水的输送速度显著提高,与利用陶瓷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从运转开始起到静电雾化为止的时间,而且,成为放电部的变尖成针状的上端能够防止电腐蚀或电损耗,能够长期维持细尖形状,与利用陶瓷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长期稳定地实施静电雾化。
由此,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搭载于空气调节器50的内部的情况。图17是具备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的空气调节器50的剖面图。空气调节器50是一般的壁挂型设备。
空气调节器50具备: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41;将调节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42;由室内空气产生调节空气的倒V字型的热交换器51(由前面上部热交换器51a、前面下部热交换器51b、背面热交换器51c构成);接收由热交换器51结露的水的排水盘40(两处);送风风扇43。通过送风风扇43的旋转而从位于空气调节器50主体的上方的吸入口41流入的室内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51时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调节温度湿度,并通过送风风扇43,从位于下方的吹出口42作为调节空气向室内吹出。
在吹出口42设置有能够变更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的左右风向板44和上下风向板45,从而调节吹出气流的吹出方向。能够变更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风向的左右风向板44位于能够变更吹出气流的上下方向的风向的上下风向板45的上游侧。而且,由排水盘40回收的热交换器51的结露水通过未图示的排水软管,向屋外排出。
在此,在该空气调节器50中,将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设置在前面下部热交换器51b的风上侧(上游侧)或背面热交换器51c的风上侧(上游侧)中的任一处,即排水盘40的上方。若在排水盘40的上方设置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则即使在冷却部8的结露水10的量大而产生剩余水分的情况下,排水盘40也接收这样的剩余水分,与热交换器51的结露水一起向屋外排出,因此,不存在设置的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的剩余水分向室内漏出的可能。
通过在空气调节器50中设置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使从静电雾化装置排出的大量的静电雾1与从吸入口41吸入的室内空气一起通过热交换器51,并能够与调节空气一起从吹出口42向室内排出。
从空气调节器50的吹出口42将由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产生的大量的纳米尺寸的静电雾1与调节空气一起向室内排出,由于静电雾1带负电,因此容易接近带有电位差的人体,并且,由于静电雾1的大小比人体的角质细胞小,所以,浸透脸或头等露出的肌肤,对使用者施加保湿效果。由此,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1)采暖运转时的使用者的肌肤保湿效果提高(肌肤的水分量增加)。
(2)由于肌肤的水分量增加,用户的体感温度升高。
(3)能够将采暖时的设定室温降低相应的程度,空气调节器50的消耗电力量相应下降,有助于节能化。
若在加热运转时使用者的脸或脖子等露出的部分的肌肤的水分量增加25%,则相当于室内湿度增加约20%RH。并且,室内湿度的约20%RH的增加相当于人的体感温度上升约1deg。若采暖运转时设定温度下降1deg,则能够减少约10%的空气调节器50的消耗电力量。
此外,在热交换器51的风上侧设置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的任一个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使冷却散热片8b或散热部7的散热片的层叠方向成为空气调节器50主体的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为好。由此,来自吸入口41的吸入空气流沿散热片流动而促进散热部7的散热。并且,在散热部7配置成与热交换器51相向的情况下,通过散热部7的空气(室内吸入空气)流的流量多,进一步促进散热。
另外,在将散热部7与热交换器51相向配置的情况下,当为静电雾化装置100、静电雾化装置300(变形例3)、静电雾化装置400(变形例4)、静电雾化装置500中的任一种时,与图6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150(变形例1)相同地,如果在本体部28的散热部7侧的长边方向侧面上,将前端雾化部29设置为向冷却散热片8b的突出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则能够快速且可靠地使静电雾1附着于通过散热部7的流量多的空气流并引导到吹出口42,由此,从空气调节器50的运转开始起,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来自吹出口42的大量的静电雾1的排出。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静电雾1的产生部分的上方设置檐30,抑制空气流向静电雾1的产生部分的通过为好。
并且,通过以具有还原性的金属、尤其是以钛为原料的发泡金属形成水施加电极2,能够抑制由放电产生的臭氧的产生量,因此,能够消除以下情况,即,从吹出口42与调节空气一起吹出臭氧,用户感到异味,对要求保湿效果的使用者的人体给予氧化作用。而且,如上所述,即使伴随放电而产生基团(活性粒子),由于寿命短并消失,因此不从吹出口42吹出基团,从而在吹出的静电雾1中不含有基团,所以,基团不对要求保湿效果的使用者的人体施加氧化作用。虽然带电,但是由于纳米尺寸的纯水浸透用户的肌肤,因此不对肌肤给予坏影响,提高保湿效果。
此外,在静电雾化装置100~500中,使用了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的发泡金属作为水施加电极2的材料,但是,例如即使使用由毛细管现象输送水的陶瓷或非发泡的一般的烧结金属、树脂发泡体等其它的多孔质体而形成水施加电极2,也无法得到使用发泡金属产生的各种效果,通过上述的水施加电极2(本体部28和前端雾化部29)的形状或结构、冷却部8(水供给机构)与水施加电极2的位置关系、水施加电极2的设置角度或冷却部8的设置角度,能够得到如下效果,即,将由冷却部8产生的水不浪费且尽快地向前端雾化部29引导,能够稳定地产生大量的静电雾1。

Claims (15)

1.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具备:
水供给机构,该水供给机构具有珀耳帖单元和与其冷却面相接的冷却部,使在该冷却部结露的水从所述冷却部沿重力方向滴下;
水施加电极,该水施加电极由多孔质体形成,具有板状的本体部、和与所述本体部一体形成的板状的前端雾化部,利用所述本体部接收从所述水供给机构滴下的水,通过施加高电压,使该水从所述本体部向所述前端雾化部输送并在所述前端雾化部雾化;
所述静电雾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雾化部从所述本体部的长边方向侧面突出,所述前端雾化部的前端部分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状地突出;
所述本体部在所述冷却部的下方隔开规定距离的空间而与所述冷却部非接触,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并且,所述本体部的与所述冷却部相对而露出的上面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和在与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所述冷却部的宽度相同、或比在与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所述冷却部的宽度大。
2.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具备:
水供给机构,该水供给机构具有珀耳帖单元和与其冷却面相接的冷却部,并使在该冷却部所具有的、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冷却散热片上结露的水从所述冷却散热片的下端沿重力方向滴下;
水施加电极,该水施加电极由多孔质体形成,接收从水供给机构滴下的水,通过施加高电压,使该水在前端雾化部雾化;
所述静电雾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水施加电极包括:本体部,该本体部为平板状并形成为大致矩形,接收从所述冷却散热片的下端沿重力方向滴下的水,并将该水向所述前端雾化部输送;所述前端雾化部,其是以从该本体部的长边方向侧面突出的方式与所述本体部一体形成的板状突起,且该前端雾化部的前端变尖成线状;
所述本体部配置为,使其长边方向沿所述冷却散热片的并列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冷却散热片的下方隔开规定距离(L1)的空间而与所述冷却散热片非接触,并且,在将所述冷却散热片向重力方向投影时,所述冷却散热片的并列方向的宽度(L2)收纳于所述本体部的与所述冷却散热片相对而露出的上面的长边方向宽度(L3)内,
所述静电雾化装置还包括固定所述水施加电极的保持框架,
所述保持框架在包含所述水施加电极的下面的周围设置用于向下方排出水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施加电极从所述本体部向所述前端雾化部沿重力方向倾斜规定的角度(θ1)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施加电极从所述本体部向所述前端雾化部沿重力相反方向倾斜规定的角度(θ2)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从成为所述珀耳帖单元侧的所述冷却散热片的基端向所述冷却散热片的突端沿重力方向倾斜规定的角度(θ3)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雾化部形成在所述本体部的长边方向侧面的中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雾化部在俯视时为三角形状,最远离所述本体部的顶点部分的角度为锐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施加电极以具有三维网眼结构的发泡金属为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水施加电极的材料而使用的发泡金属的内部气孔率为60~90%,孔径为50~60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水施加电极的材料而使用的发泡金属以钛为原料。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水施加电极的材料而使用的发泡金属以镍为原料。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水施加电极的材料而使用的发泡金属以含有钼的奥氏体系不锈钢为原料。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水施加电极的材料而使用的发泡金属以含有钼的奥氏体系不锈钢为原料。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水施加电极的材料而使用的发泡金属的表面被氧化处理。
15.一种空气调节器,具备: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将调节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产生所述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器结露的水的排水盘;所述空气调节器的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风上侧且在所述排水盘的上方。
CN201010126093.4A 2009-06-15 2010-02-26 静电雾化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0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2787A JP4818399B2 (ja) 2009-06-15 2009-06-15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9-142787 2009-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0230A CN101920230A (zh) 2010-12-22
CN101920230B true CN101920230B (zh) 2015-06-17

Family

ID=42236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609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0230B (zh) 2009-06-15 2010-02-26 静电雾化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32439B2 (zh)
EP (1) EP2263804B1 (zh)
JP (1) JP4818399B2 (zh)
CN (1) CN101920230B (zh)
ES (1) ES2571881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5421B2 (ja) * 2011-03-11 2011-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4040977A (ja) * 2012-08-23 2014-03-06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955395B2 (ja) * 2012-09-18 2016-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及び加湿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3900155B (zh) * 2012-12-26 2017-06-16 广州市拓丰电器有限公司 水离子空气净化器
CN105556216B (zh) * 2013-09-18 2019-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及具备加湿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JP6319233B2 (ja) * 2015-08-28 2018-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静電微粒化式塗装装置及び塗装方法
CN105091176A (zh) * 2015-08-31 2015-1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蓄湿装置及空调器
DE112016006379B4 (de) * 2016-02-09 2020-07-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efeuchter und Klimaanlage
US10335850B2 (en) 2016-04-12 2019-07-02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ight weight housing for interna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US10724131B2 (en) * 2016-04-12 2020-07-28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ight weight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US10399117B2 (en) 2016-04-12 2019-09-03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light weight component with internal metallic foam and polymer reinforcement
US10619949B2 (en) 2016-04-12 2020-04-1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ight weight housing for internal component with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features and method of making
JP7025828B2 (ja) * 2018-02-12 2022-02-25 株式会社ノリタケ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ド 液体霧化装置
CN111174283B (zh) * 2018-10-24 2022-0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空调集群及智能家居系统
KR102173228B1 (ko) * 2019-01-04 2020-11-03 한국과학기술원 연성 평판 진동형 히트파이프 및 이의 제작 방법
CN109631197A (zh) * 2019-01-30 2019-04-16 肖金坚 一种具备静电除尘功能的空气净化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774A (zh) * 1995-11-20 1997-09-10 三菱麻铁里亚尔株式会社 制造烧结多孔金属板的方法和设备
CN1608772A (zh) * 2004-11-22 2005-04-27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235977A (zh) * 2007-01-31 2008-08-0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TW200922694A (en) * 2007-10-05 2009-06-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statically atomiz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2824A (ja) * 1981-10-27 1983-04-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調機の加湿装置
JPH03275112A (ja) * 1990-03-23 1991-12-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除湿装置
JP3032925B2 (ja) 1992-09-25 2000-04-17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非水電池
JPH07167455A (ja) 1993-12-13 1995-07-04 Aisin Seiki Co Ltd 除湿装置
US5848351A (en) 1995-04-03 1998-12-08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Porous metallic material having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porous metallic plate material and electrode for alkaline secondary battery
KR970073821A (ko) 1995-09-27 1997-12-10 아키모토 유미 다공질 소결금속판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JP3844859B2 (ja) 1997-11-12 2006-1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4032954B2 (ja) 2002-07-05 2008-01-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電子機器装置、音響装置及び冷却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255517A (ja) 2003-02-26 2004-09-16 Suzuki Motor Corp 放電加工用の消耗電極部材
JP4195989B2 (ja) 2003-05-27 2008-12-1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
CN102794256B (zh) 2003-05-27 2014-12-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电微粒子水和形成其中分散有带电微粒子水的雾状物的环境的方法
FR2862006B1 (fr) * 2003-11-12 2006-01-27 Univ Lille Sciences Tech Sources d'electronebulisation planaires sur le modele d'une plume de calligraphie et leur fabrication.
FR2862007B1 (fr) * 2003-11-12 2005-12-23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microfluidique muni d'un nez d'electronebulisation.
JP2005192822A (ja) 2004-01-08 2005-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浄化方法と浄化装置
JP4625267B2 (ja) 2004-04-08 2011-02-0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EP1733798B8 (en) 2004-04-08 2012-02-1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Electrostatic atomizer
JP3952052B2 (ja) * 2004-09-06 2007-08-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4123211B2 (ja) 2004-09-24 2008-07-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GB0421386D0 (en) * 2004-09-25 2004-10-27 Scion Sprays Ltd Electrostatic atomisers and mixing arrangements
JP4701746B2 (ja) 2005-02-23 2011-06-1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能付き空気調和機
US20060201162A1 (en) * 2005-03-11 2006-09-14 Hsieh Hsin-Mao Dehumidifying device
JP2007101140A (ja) 2005-10-07 2007-04-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4674541B2 (ja) * 2005-12-22 2011-04-2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静電霧化装置を備えた食品保管庫
JP2007273100A (ja) 2006-03-30 2007-10-18 Equos Research Co Ltd 燃料電池のセル及びスタック並びに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7278569A (ja) 2006-04-05 2007-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JP4736915B2 (ja) 2006-04-07 2011-07-2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4023512B1 (ja) * 2006-06-15 2007-1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液処理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加湿器
JP2008142661A (ja) 2006-12-12 2008-06-26 Daikin Ind Ltd 静電噴霧装置
JP4706630B2 (ja) * 2006-12-15 2011-06-2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200819081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静電霧化装置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2008212887A (ja) 2007-03-07 2008-09-18 Techno Frontier:Kk 静電霧化装置
JP2007263551A (ja) * 2007-04-05 2007-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空気調和機
JP4036887B2 (ja) 2007-04-06 2008-01-2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3986550B2 (ja) 2007-04-06 2007-10-0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3986549B2 (ja) 2007-04-06 2007-10-0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5027594B2 (ja) 2007-08-20 2012-09-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5183274B2 (ja) 2007-11-09 2013-04-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9128642A (ja) * 2007-11-22 2009-06-11 Sharp Corp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1660B2 (ja) 2008-09-25 2009-08-2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4371173B2 (ja) * 2008-09-25 2009-11-2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4379536B2 (ja) 2008-09-25 2009-12-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EP2602564B1 (en) * 2009-03-27 2016-06-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atomizing apparatus, appliance, air conditioner, and refrigerator
JP5686504B2 (ja) * 2009-06-15 2015-03-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377412B2 (ja) * 2010-06-04 2013-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774A (zh) * 1995-11-20 1997-09-10 三菱麻铁里亚尔株式会社 制造烧结多孔金属板的方法和设备
CN1608772A (zh) * 2004-11-22 2005-04-27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一种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235977A (zh) * 2007-01-31 2008-08-0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TW200922694A (en) * 2007-10-05 2009-06-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statically atomiz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571881T3 (es) 2016-05-27
JP4818399B2 (ja) 2011-11-16
US20100313580A1 (en) 2010-12-16
EP2263804A1 (en) 2010-12-22
EP2263804B1 (en) 2016-04-13
US9132439B2 (en) 2015-09-15
JP2010284626A (ja) 2010-12-24
CN101920230A (zh) 201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0230B (zh) 静电雾化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N104641181B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JP5686504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556216B (zh) 加湿装置及具备加湿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JP4534853B2 (ja) 静電霧化装置
JP5646068B2 (ja) 加湿装置
JP5574636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317883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4174867A1 (ja) 加湿装置及び加湿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4805421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841698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841700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84169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627639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159722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213811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159742B2 (ja) 静電霧化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4841701B2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2021763A (ja) 空気調和機
JP5885653B2 (ja) 加湿装置
JP2014041005A (ja) 空気調和機
JP5417289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