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8698B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98698B CN101898698B CN201010178347.7A CN201010178347A CN101898698B CN 101898698 B CN101898698 B CN 101898698B CN 201010178347 A CN201010178347 A CN 201010178347A CN 101898698 B CN101898698 B CN 1018986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ing medium
- paper
- record
- roller
- fol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6—Duplicate, alternate, selective, or coacting fee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4—Identification of mode of ope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65H2513/42—Route, pa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了执行双面记录的记录装置中的从对被记录介质的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另一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损失的介质进给装置。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模式:与被记录介质的长度相对应,在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被记录后,将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第一传送路径,在传送机构保持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状态下,将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部侧传送,在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被记录后,反向传送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而使其进入第一传送路径时,传送机构使位于第一传送路径上的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第一传送路径一侧的相反侧退出,而将其向记录部侧传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安装在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主体上的介质进给装置,涉及介质进给装置及具备该介质进给装置的记录装置,该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将被记录介质向进给方向传送的进给机构;在路径上具有该进给机构,在引导由所述进给机构传送的被记录介质时使该被记录介质的表背翻转的进给路径。
在本申请中,记录装置包含喷墨打印机、点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行式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种类。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安装在记录装置主体上的介质进给装置具备作为进给机构的一例的辊和作为进给路径的翻转路径。其中,所述辊设为能够将被记录介质的一例即用纸向进给方向传送。而且,所述辊设为能够利用设置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的电动机的动力进行驱动。
另外,所述翻转路径形成为侧视环状,设为能够引导由所述辊传送的用纸并使用纸的表背翻转。因此,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在安装在所述记录装置上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翻转路径使表面的记录结束后的用纸的表背翻转。然后,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将翻转后的用纸向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回送,由此,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能够对用纸的背面执行记录。所谓双面记录。并且,在记录了第一张用纸的表面后,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接下来,在记录了第二张用纸的表面后,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8605号公报
然而,所述介质进给装置是利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的电动机的动力驱动所述辊的结构。因此,难以将所述辊从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独立出来进行控制。即,难以独立地使所述辊的驱动速度变化。再者,为了尽量将装置自身形成为小型,而将所述翻转路径的长度设为与能够记录的用纸的最大尺寸的长度一致。
在此,用纸比最大尺寸的长度短时,在所述翻转路径中,用于使用纸表背翻转的传送用纸的距离与最大尺寸的用纸的情况相同。
因此,从对用纸表面的记录结束到对用纸背面执行记录的时间会延长用纸的长度缩短的量。即,用纸的长度越短,无用地移动的距离就越长,因此,从对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另一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变长,时间的损失变大。并且有如下担心:即使在用纸的长度比较短的情况下,就结果而言,每一张用纸的从记录开始到排出为止的所用时间即所谓生产率也无法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所述状况而提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考虑了执行双面记录的记录装置中的从对被记录介质的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另一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损失的介质进给装置及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介质进给装置安装在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主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进给机构,其通过电动机驱动,向进给方向传送被记录介质;第一进给路径,其在路径上具有该进给机构,在引导由所述进给机构传送的被记录介质时,使该被记录介质的表背翻转,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有第一模式,该第一模式为: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的载置被记录介质的载置部与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之间,该第一进给路径被连接在引导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进给路径的中途,在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与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相对应,设置在所述记录部上的第一辊将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在所述进给机构保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载置部上的第二辊将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引导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然后,所述第一辊将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时,所述进给机构使位于所述第一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将所述第一面作为表面时的背面即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然后,所述第一辊将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所述进给机构使位于所述第一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与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后的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长度相对应地,所述介质进给装置使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以向所述第一进给路径避让的方式移动并使表背翻转。在此,仅通过使所述进给机构停止,就能够使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停止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内。并且,在此期间,对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执行记录。此时,与不使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停止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内而向所述记录部传送时相比,能够提前对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开始记录。
只要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恒定,且与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无关而所述进给机构的进给速度恒定,则使表背翻转而再次返回所述记录部所需的时间就恒定。
即,在本形态中,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短时,能够缩短从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下一个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在本形态中,在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之后被记录的所述下一个面是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
另外,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时,以使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进给路径避让的方式移动并使表背翻转。并且,在此期间,对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执行记录。此时也与上述的效果相同地,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短时,与不使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停止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内而向所述记录部传送时相比,能够提前对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进行记录。即,在本形态中,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短时,能够缩短从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下一个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在本形态中,在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之后被记录的所述下一个面是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
如上所述,通过依次改变记录的被记录介质的面,能够缩短每一张被记录介质的从记录开始到结束所花费的时间即所谓生产率。即,能够减少时间损失,提高生产率。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短时有效。尤其是,被记录介质的长度越短越有效。
另外,所述记录装置为喷出墨液而进行记录的结构时,在对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之后使该被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移动。此时,不是直接使表背翻转对第二面执行记录,而是对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执行记录。因此,与对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后使表背翻转而直接对第二面执行记录的情况相比,能够较长地确保用于使第一面上记录的墨液干燥的干燥时间。其结果,没有如下担心:由于使表背翻转而直接记录第二面,会擦掉半干的第一面而记录画质紊乱。尤其是在墨液喷出量较多的高画质模式的情况下有效。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以第一形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能够切换地具有所述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该第二模式为:在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所述第一辊将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所述进给机构使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所述第一辊将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设置在所述载置部上的第二辊将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引导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然后,所述第一辊将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所述进给机构使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在与第一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切换地具有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长时,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后,使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移动。
在此,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无法被收纳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内。
因此,在对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进行记录之前,使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表背翻转而记录第二面。即,与被记录介质的长度相对应,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短时,执行所述第一模式,长时,执行所述第二模式。其结果,在所述第一模式时,能够提高生产率。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以第二形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的所述记录部是喷出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结构,对被记录介质喷出的墨液的量比规定量多时,切换为所述第一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在与第二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对被记录介质喷出的墨液的量比规定量多时,切换为所述第一模式。因此,与对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后使表背翻转而直接对第二面执行记录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用于使第一面上记录的墨液干燥的干燥时间。墨液喷出比规定量多时,需要较长地确保用于使喷出的墨液干燥的时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效。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以第一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式中,使一被记录介质从所述第二进给路径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时,在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的另一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侧在所述第二进给路径上与所述一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侧重叠的时刻,传送所述另一被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形态,在与第一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进给路径上,能够使所述一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侧与所述另一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侧重叠。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从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下一个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即,能够使时间损失最小。
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记录装置具备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和使被记录介质的表背翻转的翻转进给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进给部具有上述第一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介质进给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形态,所述翻转进给部具有上述第一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介质进给装置。因此,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记录装置具备:载置部,其载置被记录介质;辊,其设置在该载置部上,将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传送辊,其将由该辊传送的被记录介质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记录部,其对由该传送辊传送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排出辊,其将由该记录部记录的被记录介质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介质引导路径,其在所述载置部与所述记录部之间引导被记录介质;翻转进给部,其在该介质引导路径上的所述辊与所述传送辊之间具有进给路径和进给机构,该进给路径与所述介质引导路径连接并使被记录介质的表背翻转,该进给机构设置在该进给路径上并传送被记录介质;检测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介质引导路径上的所述传送辊与所述翻转进给部之间,检测被记录介质;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辊、所述传送辊、所述排出辊及所述进给机构的驱动,其中,所述记录装置具有第一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中,该控制部如下控制:在所述记录部对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与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相对应,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反转,将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进给路径,形成由所述进给机构保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状态,驱动所述辊正转,将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介质引导路径引导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正转,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使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之后,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反转,将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进给路径时,驱动所述传送辊,使位于所述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进给路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介质引导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正转,传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同时,使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将所述第一面作为表面时的背面即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接下来,驱动所述排出辊正转,将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驱动所述传送辊,使位于所述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介质引导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正转,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使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形态,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所述控制部,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内部的简要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传送先行用纸时的简要侧视图。
图3是示出检测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先行用纸的表面的后端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先行用纸的表面的记录结束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先行用纸的反向传送的图。
图6是示出检测打印机的先行用纸的反向传送时的前进方向后端的图。
图7是示出先行用纸的后端与后续用纸的前端重叠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先行用纸避让到翻转路径内而对后续用纸的表面开始记录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检测后续用纸的表面的后端的图。
图10是示出后续用纸的反向传送及先行用纸的背面传送的图。
图11是示出对先行用纸的背面执行记录的图。
图12是示出对后续用纸的背面执行记录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及通常进给模式的控制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及通常进给模式的控制的图。
符号说明:
1 喷墨打印机
2 后输送部
3 前输送部
4 翻转进给部
5 记录部
6 控制部
7 载置部
8 传感器
10 基架
11 送纸辊
12 第一料斗
13 减速辊
15 盒部
16 第二料斗
17 捡拾辊
18 第一输送驱动辊
19 第一输送从动辊
20 第二输送驱动辊
21 第二输送从动辊
22 第一输送辊对
23 第二输送辊对
24 用纸引导路径
27 传送驱动辊
28 传送从动辊
29 上部引导部件
30 传送辊对
31 下部引导部件
32 滑架
33 记录头
36 排出辅助辊
37 排出驱动辊
38 排出从动辊
39 排出辊对
40 第一挡板
41 第二挡板
42 第一翻转辊
43 第一从动辊
44 第二翻转辊
45 第二从动辊
46 第三翻转辊
47 第三从动辊
48 第一翻转辊对
49 第二翻转辊对
50 第三翻转辊对
51 翻转路径
A 进入侧连接点
B 退出侧连接点
G1~G9 引导部件
M1 第一电动机
M2 第二电动机
M3 第三电动机
P 用纸
P1 先行用纸
P2 后续用纸
X 用纸的宽度方向
Y 记录时的进给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或“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的内部的大概情况的简要侧视图。
在此,所谓液体喷射装置是从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向记录纸等被记录材料喷射墨液而对被记录材料执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并不局限于复印机及传真机等记录装置,也包含取代墨液而将对应于特定用途的液体从与所述记录头相当的液体喷射头向与被记录材料相当的被喷射材料喷射,而使液体附着在被喷射材料上的装置。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除所述记录头以外,列举有液晶显示器等滤色器制造中使用的有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糊)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作为精密吸液管的喷射试料的试料喷射头等。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备后输送部2、前输送部3、翻转进给部4、记录部5、排出部(未图示)、控制部6。
其中,后输送部2能够将用纸P从打印机1的后方向记录部5传送。具体来说,后输送部2具备基架10、送纸辊11、第一料斗12、减速辊13。
并且,在第一料斗12上载置用纸P。第一料斗12设为,在基架10中相对于送纸辊11能够进行接触分离移动。
另外,送纸辊11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驱动。
并且,在第一料斗12接近送纸辊11的状态下,送纸辊11能够将第一料斗12上载置的用纸P中相对于送纸辊11位于最上位的用纸P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在此,为了使减速辊13旋转而需要规定的负载。因此,通过送纸辊11传送多张用纸P时,能够将第二位以后的多余的用纸与最上位的用纸分离。
另外,前输送部3能够从打印机1前方的下方使用纸P翻转成侧视U字状而向记录部5传送。具体来说,前输送部3具有载置部7的一例即盒部15、捡拾辊17、第一输送辊对22、第二输送辊对23、用纸引导路径24。其中,盒部15具有能够载置用纸P的第二料斗16。第二料斗16能够相对于捡拾辊17进行接触分离移动。
另外,捡拾辊17能够通过第一电动机M1(参照图2~图12)的动力驱动。因此,在第二料斗16接近捡拾辊17的状态下,捡拾辊17能够将相对于捡拾辊17位于最上位的用纸P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此外,在概念上,当然也可以将捡拾辊17构成作为载置部7的一部分。
另外,第一输送辊对22能够将由捡拾辊17传送来的用纸P进一步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具体来说,第一输送辊对22具有第一输送驱动辊18和第一输送从动辊19。其中,第一输送驱动辊18能够通过第一电动机M1的动力驱动。
另一方面,第一输送从动辊19能够随着第一输送驱动辊18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第一输送驱动辊18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接触分离移动用电动机的动力相对于第一输送从动辊19进行接触分离移动。
此外,进行接触分离移动的机构能够通过例如游星齿轮机构构成。
另外,第二输送辊对23能够将由第一输送辊对22传送来的用纸P进一步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具体来说,与上述的第一输送辊对22相同地,第二输送辊对23具有第二输送驱动辊20和第二输送从动辊21。其中,第二输送驱动辊20能够通过第一电动机M1的动力驱动。另一方面,第二输送从动辊21能够随着第二输送驱动辊20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第二输送驱动辊20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接触分离移动用电动机的动力相对于第二输送从动辊21进行接触分离移动。
另外,用纸引导路径24能够将用纸P从载置部7引导到记录部5。具体来说,引导部件G6~G9由上部引导部件29及第一挡板40构成。
另外,翻转进给部4能够装卸地设置在打印机主体上。
在此,所谓打印机主体是打印机1中的除翻转进给部4之外的部分。
再者,翻转进给部4能够使在记录部5中被记录了一面的用纸P表背翻转而再次向记录部5传送。具体来说,翻转进给部4具有第一翻转辊对48、第二翻转辊对49、第三翻转辊对50、第二电动机M2、翻转路径51。
其中,第一翻转辊对48能够将从记录部5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Y轴的箭头方向的反方向)反向传送来的用纸P向翻转路径51中的第二翻转辊对侧传送。具体来说,第一翻转辊对48具有通过第二电动机M2的动力进行驱动的第一翻转辊42和随着第一翻转辊42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一从动辊43。
另外,第二翻转辊对49能够将由第一翻转辊对48传送来的用纸P向第三翻转辊对侧传送。具体来说,与上述第一翻转辊对48相同地,第二翻转辊对49具有通过第二电动机M2的动力进行驱动的第二翻转辊44和随着第二翻转辊44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二从动辊45。
另外,第三翻转辊对50能够将由第二翻转辊对49传送来的用纸P向记录部侧传送。具体来说,与上述第一翻转辊对48相同地,第三翻转辊对50具有通过第二电动机M2的动力进行驱动的第三翻转辊46和随着第三翻转辊46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三从动辊47。
另外,翻转路径51形成为侧视环状,并与用纸引导路径24连接。具体来说,通过引导部件G1~G8、第一挡板40及第二挡板41形成为侧视环状。
此外,第一挡板40在自重的作用下能够摆动。另一方面,第二挡板41在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的作用下能够摆动。
另外,记录部5能够对用纸P喷出墨液而进行记录。具体来说,记录部5具备滑架32、记录头33、下部引导部件31、未图示的滑架电动机。其中,滑架32由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设置的未图示的引导部引导,同时,在滑架电动机的动力的作用下能够向用纸P的宽度方向X移动。而且,记录头33设置在滑架32的下方,能够对用纸P喷出墨液。另外,下部引导部件31能够在与记录头33相对向的位置从下方支承用纸P。
另外,在记录部5的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附近设有传送辊对30。传送辊对30能够将用纸P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传送。具体来说,具有通过第三电动机M3(参照图2~图12)的动力进行驱动的传送驱动辊27和随着传送驱动辊27的旋转而旋转的传送从动辊28。
此外,在记录部5的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附近设有排出辊对39及排出辅助辊36。排出辊对39能够将用纸P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传送。具体来说,具有通过第三电动机M3的动力进行驱动的排出驱动辊37和随着排出驱动辊37的旋转而旋转的排出从动辊38。而且,排出辅助辊36为了使用纸P不与记录头33接触而在进给方向Y上设置在记录头33与排出辊对39之间。
此外,在概念上当然也可以将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构成作为记录部5的一部分。
另外,排出部(未图示)能够载置记录结束后的用纸P。具体来说,具有能够层叠用纸P的排出托盘(未图示),该用纸P由排出辊对39排出。
另外,控制部6能够控制第一电动机M1、第二电动机M2、第三电动机M3、接触分离移动电动机、滑架电动机及记录头33。并且,在对用纸P的表背双面执行记录的双面记录模式时,根据用纸P的长度,执行“通常进给模式”或“进给时间缩短模式”。
在此,所谓“通常进给模式”是如下模式:记录先行用纸P1的表面,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之后,同样地记录后续用纸P2的表面,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另一方面,所谓“进给时间缩短模式”是如下模式:记录先行用纸P1的表面,在使先行用纸P1表背翻转期间记录后续用纸P2的表面,在使后续用纸P2表背翻转期间记录先行用纸P1的背面,之后,记录后续用纸P2的背面。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中,能够输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的长度是比从传感器8的位置经由翻转路径51而再次到传感器9的位置的路径的长度稍短的长度。而且,能够输送的最小尺寸的用纸的长度是比从第三翻转辊对50到第二输送辊对23的路径的长度稍长的长度。在此,在辊对与辊对之间的路径的长度中,第三翻转辊对50与第二输送辊对23之间的路径的长度最短。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进给时间缩短模式”的动作。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传送先行用纸时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2所示,用纸引导路径上的比传送驱动辊27靠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设有传感器8。传感器8能够检测用纸P的前端及后端并将检测信号向控制部6传送。
此外,传感器8可以是具有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的非接触式的传感器,也可以是在使杆与用纸接触而摆动的作用下进行检测的接触式的传感器。
并且,选择双面记录模式时,第二挡板41在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的作用下向上方摆动。由此,形成侧视环状的翻转路径51。
记录执行的指令输入控制部6时,盒部15所载置的用纸P由捡拾辊17捡拾而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捡拾的用纸P由第一输送辊对22进一步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进一步将用纸P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用纸P由第二输送辊对23进一步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然后,用纸P的前端通过传感器8。此时,控制部6能够接收来自传感器8的检测信号而识别用纸P的前端。然后,进一步将用纸P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用纸P的前端到达传送辊对30。
此时,在传送辊对30与第二输送辊对23之间使用纸P弯曲,由此,使用纸P的前端被传送辊对30的夹紧线按压。
在此,所谓“夹紧线”是通过使辊对相互外切而形成的线状的外切部位。夹紧线的姿势处于与进给方向正交的关系。
并且,执行使用纸P的前端侧的一边的姿势仿形于传送辊对30的夹紧线的姿势而相对于用纸P的输送方向纠正倾斜的姿势即所谓偏斜纠正。
此外,偏斜纠正可以是所谓“反转碰撞方式”、“碰撞方式”或“咬住吐出方式”中任一种方式。
在此,所谓“反转碰撞方式”是使用纸P的前端碰撞到进行反转驱动的传送辊对30,而使用纸P弯曲。并且,利用用纸P的弯曲所产生的力使用纸P的前端的一边仿形于夹紧线,由此称为偏斜纠正的方式。
另外,所谓“碰撞方式”是使用纸P的前端碰撞到停止状态的传送辊对30,而使用纸P弯曲。并且,利用用纸P的弯曲所产生的力使用纸P的前端的一边仿形于夹紧线,由此称为偏斜纠正的方式。
另外,所谓“咬住吐出方式”是使用纸P的前端侧由进行正转驱动的传送辊对30夹压而咬住。之后,驱动传送辊对30反转而使用纸P弯曲,并吐出用纸P的前端,如此向上游侧进行反向传送。并且,利用用纸P的弯曲所产生的力使用纸P的前端仿形于夹紧线,由此称为偏斜纠正的方式。
之后,通过传送辊对30将用纸P的前端传送到进给方向Y上的与记录头33的上游侧相对向的位置。所谓传送到记录开始位置的露头。并且,用纸P由传送辊对30、第二输送辊对23及第一输送辊对22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同时,由记录头33记录。即,对用纸P的表面执行记录。
在此,用纸P中先被记录的面为表面。并且,后被记录的面为背面。
此外,也可以在用纸P由传送辊对30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通过未图示的接触分离移动用电动机的动力,分别使第二输送驱动辊20及第一输送驱动辊18从第二输送从动辊21及第一输送从动辊19进行分离移动。即,也可以为仅由传送辊对30传送用纸P的结构。这是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高精度地传送用纸P的缘故。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检测到先行用纸的表面的后端时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先行用纸”是比“后续用纸”先捡拾的用纸,是从最初捡拾的用纸开始计数的第奇数张的用纸。具体来说,是第一张、第三张、第五张……。相对于此,所谓“后续用纸”是“先行用纸”的接下来捡拾的用纸,是从最初捡拾的用纸开始计数的第偶数张的用纸。具体来说,是第二张、第四张、第六张……。即,第一张为先行用纸时,后续用纸是第二张用纸。
如图3所示,当从图2所示的状态开始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进一步传送时,先行用纸P1的后端通过传感器8。由此,控制部6能够检测来自传感器8的信号的变化而识别用纸P1的后端。而且,控制部6在从检测出先行用纸P1的前端到检测出用纸P1的后端期间,能够算出由第二传送辊对及传送辊对30传送用纸P的距离。由此,能够判别先行用纸P1的长度(尺寸)。
此外,传送用纸P的距离大于规定值时,控制部6判断为在进给路径中产生用纸堵塞而显示出错。所谓卡纸判定。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结束了先行用纸的表面的记录时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4所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开始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进一步传送,先行用纸P1的表面的后端侧的记录结束。此时,先行用纸P1的后端位于比传送辊对30靠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然后,由所述排出辊对39传送先行用纸P1,同时,记录结束。
在此,从检测出先行用纸P1的后端时到先行用纸P1的表面的记录结束期间,控制部6将所述算出得到的先行用纸P1的长度与翻转路径51上的从与用纸引导路径24连接的一方的连接点A到另一方的连接点B的长度进行比较。
此外,先行用纸P1的长度信息除所述算出得到的信息之外,当然也可以使用用户在打印机1的设定中输入的用纸尺寸的信息。
并且,当控制部6判定为用纸P的长度比翻转路径51的从所述一方的连接点A到另一方的连接点B的长度短时,执行下述的“进给时间缩短模式”。这是为了缩短从对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另一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损失。
另一方面,当控制部6判定为先行用纸P1的长度比翻转路径51的从所述一方的连接点A到另一方的连接点B的长度长时,执行“通常进给模式”。这是由于无法使先行用纸P1完全避让移动到翻转路径51内的缘故。
在此,所谓“通常进给模式”是在对先行用纸P1的表面的记录结束后,向用纸的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进行反向传送,使先行用纸P1从连接点A进入翻转路径51。并且,使先行用纸P1的表背翻转而从连接点B返回到用纸引导路径24,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Y轴的箭头方向)传送并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执行记录。即,记录先行用纸P1的表面,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然后,同样地记录后续用纸P2的表面,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反向传送先行用纸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5所示,执行“进给时间缩短模式”时,从图4所示的状态开始,驱动排出辊对39及传送辊对30反转,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此时,第一挡板40由于自重而下降。因此,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前端(表面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端)在连接点A中不被导向第二输送辊对侧,而被引导并进入翻转路径51。
此时,传感器8检测出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前端。并且,根据所述算出得到的先行用纸P1的长度信息,决定捡拾盒部15上载置的后续用纸P2而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的时机。具体来说,如下所述,以使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后端侧与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侧在连接点A与传感器8之间重叠的方式来决定所述时机。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检测出先行用纸的反向传送时的前进方向后端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6所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开始,第一翻转辊对48以使先行用纸P1从用纸引导路径24向翻转路径51避让移动的方式进一步将其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传送。此时,传感器8检测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后端。
并且,控制部6从检测出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前端到检测出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后端期间,能够算出由传送辊对30及第一翻转辊对48传送先行用纸P1的距离。即,两次算出先行用纸P1的长度。由此,能够再次确认先行用纸P1的长度。
第一次算出先行用纸P1的长度时,在先行用纸P1的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从打印机1突出的情况下,由于用户误接触用纸P1而存在无法正确地算出用纸P1的长度的担心,因此优选进行再次确认。第一次算出的值与第二次算出的值不同时,可以作为错误进行处理。而且,也可以不作为错误处理而以第二次算出的值为正确的值,继续“进给时间缩短模式”。
另外,如上所述,根据基于第一次算出的先行用纸P1的长度信息决定的时机,将后续用纸P2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此外,第一次算出的值与第二次算出的值不同时,当然也可以以第二次算出的值为正确的值来修正所述时机。具体来说,第二次算出的值大于第一次算出的值时,与之相应地,延迟传送后续用纸P2的时机或速度。
另一方面,第二次算出的值小时,与之相应地,提前传送后续用纸P2的时机或加快速度。
另外,通过传送辊对30传送先行用纸P1并执行记录时,在第一输送驱动辊18从第一输送从动辊19进行离开移动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进行接近移动。所述情况对于第二输送驱动辊20同样地可以使其向第二输送从动辊21进行接近移动的情况不言自明。
图7是示出先行用纸的移动方向后端与后续用纸的记录时的进给方向前端重叠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7所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开始,先行用纸P1由第一翻转辊对48传送为进一步从用纸引导路径24向翻转路径51避让移动。
另一方面,后续用纸P2在如上所述决定的时机由第一输送辊对22及第二输送辊对23进一步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此时,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将由于自重而下降的状态的第一挡板40略微抬起到不妨碍先行用纸P1移动的程度。
因此,在用纸引导路径24的连接点A与传感器8之间,能够使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后端侧与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侧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时间损失。
图8是示出先行用纸避让到翻转路径内而对后续用纸的表面开始记录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8所示,从图7所示的状态开始,先行用纸P1由第一翻转辊对48传送为从用纸引导路径24进一步向翻转路径51避让移动。因此,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后端侧成为从用纸引导路径24完全避让到翻转路径内的状态。
然后,先行用纸P1以由第一翻转辊对48、第二翻转辊对49及第三翻转辊对50夹压在翻转路径51中的状态停止在翻转路径内的规定位置。即,先行用纸P1被进行表背翻转而在翻转路径内成为待机状态。
在此,“规定位置”优选使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前端位于翻转路径51中的先行用纸P1进入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B。从而能够在从解除待机状态开始到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执行记录为止,尽可能地缩短传送先行用纸P1的距离。因此,如下所述,能够缩短从对后续用纸P2的表面的记录结束到对先行用纸P1的表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
另一方面,后续用纸P2由第二输送辊对23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此时,传感器8检测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并且,与所述先行用纸P1相同地,对后续用纸P2执行偏斜纠正。之后,后续用纸P2由传送辊对30传送到记录开始位置。然后,对后续用纸P2的表面执行记录。
因此,对所述短的用纸执行双面记录时,与“通常进给模式”相比,能够缩短从对用纸的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用纸的另一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检测出后续用纸的表面的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端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9所示,从图8所示的状态开始将后续用纸P2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后续用纸P2的后端通过传感器8。由此,与先行用纸P1的后端时相同地,控制部6能够检测来自传感器8的信号的变化而识别后续用纸P2的后端。
另外,控制部6能够算出后续用纸P2的长度。然后,根据所述算出得到的后续用纸P2的长度信息,决定将在翻转路径内的规定的位置进行待机的状态的先行用纸P1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的时机。具体来说,如下所述,以使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前端侧与后续用纸P2的移动方向后端侧在连接点A与传感器8之间重叠的方式来决定所述时机。
另一方面,先行用纸P1在翻转路径内的规定的位置处于待机状态。
图10是示出后续用纸的反向传送及先行用纸的背面传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10所示,从图9所示的状态开始,后续用纸P2被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与对所述先行用纸P1的表面的记录结束时相同地,对后续用纸P2的表面的记录结束。然后,后续用纸P2由排出辊对39及传送辊对30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
此时,第一挡板40由于自重而下降。因此,后续用纸P2的移动方向前端(表面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端)在连接点A中不被导向第二输送辊对侧,而被导向并进入翻转路径51。
此时,传感器8检测出后续用纸P2的移动方向前端。然后,后续用纸P2由第一翻转辊对48传送为从用纸引导路径24向翻转路径51进一步避让移动。此时,传感器8检测出后续用纸P2的移动方向后端。
然后,控制部6从检测出后续用纸P2的移动方向前端到检测出后续用纸P2的移动方向后端期间,能够算出由传送辊对30及第一翻转辊对48传送后续用纸P2的距离。即,与先行用纸P1的长度相同地,两次算出后续用纸P2的长度。由此,能够再次确认后续用纸P2的长度。再次确认后续用纸P2的长度的技术性意义与上述再次确认先行用纸P1的长度的技术性意义相同。
另外,以避让移动到翻转路径内的方式传送后续用纸P2,并且在翻转路径内的规定位置待机的先行用纸P1在如上所述决定的时机由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及第二输送辊对23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此时,先行用纸P1的进给方向下游端将由于自重而下降的状态的第一挡板40略微抬起到不妨碍后续用纸P2移动的程度。
因此,在用纸引导路径24中的连接点A与传感器8之间,能够使后续用纸P2的移动方向后端侧与先行用纸P1的进给方向下游侧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时间损失。
之后,先行用纸P1被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执行记录。
另一方面,后续用纸P2由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传送到翻转路径内的规定的位置而停止。即,在翻转路径内成为待机状态。
此外,通过传送辊对30传送后续用纸P2并执行记录时,在使第二输送驱动辊20从第二输送从动辊21进行离开移动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使其进行接近移动。
另外,假设第二输送驱动辊20及传送驱动辊27的驱动源的电动机共用时,通过形成为使第二输送驱动辊20从第二输送从动辊21进行离开移动的状态,能够通过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将先行用纸P1向进给方向下游侧送出。这是由于无法在驱动传送驱动辊27反转的同时驱动第二输送驱动辊正转的缘故。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对先行用纸的背面执行记录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11所示,从图10所示的状态开始,通过第二输送辊对23及传送辊对30将先行用纸P1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执行记录。此时,传感器8检测出先行用纸P1的进给方向下游端及上游端。然后,先行用纸P1的背面的记录结束时,先行用纸P1由排出辊对39向打印机1的排出托盘(未图示)排出。
另外,控制部6在检测出先行用纸P1的进给方向下游端时,基于先行用纸P1的第二次算出的长度信息,决定在翻转路径内将待机状态的后续用纸P2向用纸引导路径24送出的时机。具体来说,以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先行用纸P1的进给方向上游端到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的距离的方式来决定时机。因此,能够在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的记录结束之后马上对后续用纸P2的背面开始记录。
另一方面,在翻转路径内处于待机状态的后续用纸P2在如上所述决定的时机由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及第二输送辊对23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对后续用纸的背面执行记录的状态的简要侧视图。
如图12所示,从图11所示的状态开始,与先行用纸P1时相同地,通过第二输送辊对23及传送辊对30的作用将后续用纸P2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然后,对后续用纸P2的背面执行记录。此时,传感器8检测出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及上游端。然后,后续用纸P2的背面的记录结束时,后续用纸P2由排出辊对39向打印机1的排出托盘(未图示)排出。
此外,控制部6检测出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时,基于后续用纸P2的第二次算出的长度信息,决定捡拾盒部15内载置的后续用纸P2而进一步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的时机。具体来说,以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上游端到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的距离的方式来决定时机。因此,能够在对后续用纸P2的背面的记录结束之后马上对后续用纸P2的表面开始记录。
然后,如上所述,与先行用纸P1的表面、后续用纸P2的表面、先行用纸P1的背面、后续用纸P2的背面的顺序相同地,进一步对后续用纸P2反复执行记录。
以上,如说明所示,用纸P的长度比从翻转路径上的连接点A到连接点B的长度短时,通过“进给时间缩短模式”执行双面记录与“通常进给模式”相比,能够缩短从对先行用纸P1的一面的记录结束到对后续用纸P2的一面的记录开始的时间。其结果,在双面记录中,能够缩短每单位张数的记录开始到排出的时间即所谓生产率。
另外,由于使记录了表面的用纸P1在翻转路径内待机,因此与未待机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使用纸P1的表面上记录的墨液干燥。特别是在喷出到用纸P1的表面的墨液量多于规定量而在对背面的记录开始之前比较难以完全干燥的情况下有效。
接下来,根据流程图,说明包含“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及“通常进给模式”的双面记录模式。
图13及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包含“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及“通常进给模式”的双面记录模式的控制的图。
如图13所示,在步骤S1中,控制部6开始多张双面记录模式。
在此,所谓多张双面记录模式是指双面记录的用纸P为多张时的控制模式。即,不包含双面记录的用纸P仅为一张的情况。
然后,向步骤S2前进。
在步骤S2中,控制部6执行时间缩短控制判定。具体来说,判定用户选择了“通常进给模式”还是“进给时间缩短模式”。然后,在判定为选择“通常进给模式”时,向步骤S3前进。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步骤S3~S13是“通常进给模式”。
另一方面,判定为选择“进给时间缩短模式”时,向步骤S16前进。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步骤S16~S30是“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其中,步骤S16~S18及S24与“通常进给模式”相同。
在步骤S3中,控制部6判定每单位面积的喷出的预定墨液量的平均值是否多于规定量。多于规定量时,由于喷出到用纸P1上的墨液较难干燥,因此判定为尽可能执行“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另一方面,少于规定量时,由于未产生喷出到用纸P1上的墨液难以干燥的问题,因此判定为执行“通常进给模式”。
因此,判定为所述喷出的预定墨液量的平均值多于规定量时,向步骤S16前进。另一方面,判定为所述喷出的预定墨液量的平均值少于规定量时,向步骤S4前进。
在步骤S4中,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通过捡拾辊17、第一输送辊对22及第二输送辊对23将先行用纸P1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然后,向步骤S5前进。
在步骤S5中,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对传送来的先行用纸P1的表面执行记录。然后,向应该对先行用纸P1进行控制的步骤S6前进。而且,向应该对后续用纸P2进行控制的步骤S9前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在步骤S6中,控制部6驱动排出辊对39及传送辊对30反转,并将表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然后,使先行用纸P1从连接点A进入翻转路径51,通过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进行传送,同时,在翻转路径51中进行表背翻转。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再者,使先行用纸P1从连接点B返回用纸引导路径24,并且驱动第二输送辊对23及传送辊对30正转而将其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然后,向步骤S7前进。
在步骤S7中,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对传送来的先行用纸P1的背面执行记录。然后,向应该对先行用纸P1进行控制的步骤S8前进。而且,向应该对后续用纸P2进行控制的步骤S10前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在步骤S8中,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将背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先行用纸P1通过排出辊对39排出。即,将双面记录结束后的先行用纸P1排出。
在步骤S9中,控制部6基于先行用纸P1的长度信息,决定能够在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的记录结束之后马上对后续用纸P2的表面开始记录的时机。具体来说,以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被表背翻转且返回用纸引导路径24的先行用纸P1的进给方向上游端到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的距离的方式来决定时机。
然后,进行控制,以通过捡拾辊17、第一输送辊对22及第二输送辊对23在所述决定的时机将后续用纸P2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然后,向步骤S10前进。
此外,也可以提前开始传送后续用纸P2,在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的记录结束之前,使后续用纸P2待机在用纸引导路径内。
在步骤S10中,与所述的步骤S4相同地,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对传送来的后续用纸P2的表面执行记录。然后,向步骤S11前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在步骤S11中,与所述的步骤S6相同地,将表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后续用纸P2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然后,使后续用纸P2从连接点A进入翻转路径51并在翻转路径51中进行表背翻转。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再者,使后续用纸P2从连接点B返回用纸引导路径24,并且驱动第二输送辊对23及传送辊对30正转而将其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然后,向步骤S12前进。
在步骤S12中,与所述的步骤S7相同地,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对传送来的后续用纸P2的背面执行记录。然后,向步骤S13前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在步骤S13中,与所述的步骤S8相同地,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将背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后续用纸P2通过排出辊对39排出。
以上,如说明所示,在“通常进给模式”中,记录先行用纸P1的表面,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然后,同样地,记录后续用纸P2的表面,使表背翻转而记录背面。
在步骤S16中,与所述的步骤S4相同地,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通过捡拾辊17、第一输送辊对22及第二输送辊对23将先行用纸P1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参照图2)。然后,向步骤S17前进。
在步骤S17中,与所述的步骤S5相同地,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对传送来的先行用纸P1的表面执行记录(参照图3及图4)。然后,向步骤S18前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6根据来自传感器8的信息及传送用纸P1的距离,算出用纸P1的长度。这是为了判定是否能够选择“进给时间缩短模式”。然后,向步骤S19前进。
在步骤S19中,控制部6判定是否能够选择“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具体来说,判定算出的用纸P1的长度是否比翻转路径51的长度短。这是为了判定用纸P1是否能够从用纸引导路径24避让到翻转路径内。
在本实施例中,判定算出的用纸P1的长度是否比翻转路径51的从所述一方的连接点A到另一方的连接点B的长度短。并且,在判定为短时,为了继续“进给时间缩短模式”,而向应该对先行用纸P1进行控制的步骤S20前进。而且,向应该对后续用纸P2进行控制的步骤S24前进。
另一方面,判定为长时,向应该切换为“通常进给模式”的步骤S6、S9前进。所述情况是由于无法使先行用纸P1完全避让到翻转路径内的缘故。
在步骤S20中,与所述的步骤S6相同地,控制部6驱动排出辊对39及传送辊对30反转,并将表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参照图5~图7)。然后,使先行用纸P1从连接点A进入翻转路径51,通过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进行传送并在翻转路径51中进行表背翻转。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然后,向应该对先行用纸P1进行控制的步骤S21前进。而且,向应该对后续用纸P2进行控制的步骤S25前进。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6使先行用纸P1停止在翻转路径内的所述规定位置并成为待机状态(参照图8及图9)。如上所述,这是为了先对后续用纸P2的表面执行记录。在此期间,能够可靠地使先行用纸P1的表面上记录的墨液干燥。打印机1是喷出墨液的结构,尤其在较多地喷出墨液的高画质模式的情况下有效。然后,向步骤S22前进。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6使在翻转路径内的规定位置成为待机状态的先行用纸P1从连接点B返回用纸引导路径24,并且驱动第二输送辊对23及传送辊对30正转而将其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参照图10)。然后,进行控制,以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执行记录(参照图11)。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然后,向应该对先行用纸P1进行控制的步骤S23前进。而且,向应该对后续用纸P2进行控制的步骤S28ヘ前进。
在步骤S23中,与所述的步骤S8相同地,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将背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先行用纸P1通过排出辊对39排出。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6根据所述算出得到的用纸P1的长度信息,决定捡拾盒部15中载置的后续用纸P2而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的时机。
具体来说,以使先行用纸P1的移动方向后端侧与后续用纸P2的进给方向下游端侧在连接点A与传感器8之间重叠的方式来决定所述时机。然后,在该时机将后续用纸P2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参照图6及图7)。然后,向步骤S25前进。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对传送来的后续用纸P2的表面执行记录(参照图8及图9)。然后,向步骤S26前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在步骤S26中,与所述的步骤S20相同地,控制部6驱动排出辊对39及传送辊对30反转,并将表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后续用纸P2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
然后,使后续用纸P2从连接点A进入翻转路径51,通过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进行传送并在翻转路径51中进行表背翻转(参照图10)。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然后,向应该对先行用纸P1进行控制的步骤S22前进。而且,向应该对后续用纸P2进行控制的步骤S27前进。
在步骤S27中,与所述的步骤S21相同地,控制部6使后续用纸P2停止在翻转路径内的所述规定位置而成为待机状态。如上所述,这是为了先对先行用纸P1的背面执行记录。在此期间,与先行用纸P1的表面相同地,能够可靠地使后续用纸P2的表面上记录的墨液干燥。然后,向步骤S28前进。
在步骤S28中,与所述的步骤S22相同地,控制部6使在翻转路径内的规定位置成为待机状态的后续用纸P2从连接点B返回用纸引导路径24,并且驱动第二输送辊对23及传送辊对30正转而将其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参照图11)。然后,进行控制,以对后续用纸P2的背面执行记录(参照图12)。然后,向步骤S29前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能够算出用纸的长度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卡纸。
在步骤S29中,与所述的步骤S23相同地,控制部6进行控制,以将背面的记录结束后的后续用纸P2通过排出辊对39排出。
以上,如说明所示,用纸P1的长度比翻转路径上的从连接点A到连接点B的长度短时,通过“进给时间缩短模式”执行双面记录与“通常进给模式”相比,能够缩短从对用纸P的一面(先行用纸的表面、后续用纸的表面、先行用纸的背面)的记录结束到对用纸P的另一面(后续用纸的表面、先行用纸的背面、后续用纸的背面)开始记录的时间。即,能够缩短时间损失。其结果,在双面记录中,能够缩短每单位张数的从记录开始到排出为止的时间即所谓生产率。
另外,由于使记录了表面的用纸P1在翻转路径内待机,因此与未待机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使用纸P1的表面上记录的墨液干燥。尤其是在对用纸P1的表面喷出的墨液量多于规定量而在对背面的记录开始之前较难完全干燥的情况下有效。对记录了表面的用纸P2来说也一样。
本实施方式的作为介质进给装置的翻转进给部4安装在对被记录介质的一例即用纸P进行记录的作为记录装置主体的打印机主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作为进给机构的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其通过第二电动机M2驱动,将用纸P向进给方向传送;作为第一进给路径的翻转路径51,其在路径上具有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在引导由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传送的用纸P时,使用纸P的表背翻转,其中,所述翻转进给部4具有作为第一模式的“进给时间缩短模式”,该“进给时间缩短模式”为:翻转路径51设置为,在打印机主体侧的载置用纸P的载置部7与对用纸P进行记录的记录部5之间,被连接在引导用纸P的作为第二进给路径的用纸引导路径24的中途,在先行用纸P1的作为第一面的表面由记录部5记录后,与用纸P1的长度相对应,设置在记录部5上的作为第一辊的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Y轴的箭头的方向的反方向)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翻转路径51,在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保持先行用纸P1的状态下,设置在载置部7上的作为第二辊的捡拾辊17将后续用纸P2向用纸引导路径24引导并向记录部侧传送,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传送后续用纸P2,同时,后续用纸P2的表面由记录部5记录,然后,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将后续用纸P2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翻转路径51时,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使位于翻转路径51上的先行用纸P1从进入翻转路径51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A的相反侧的退出侧连接点B向用纸引导路径24退出,而将其向记录部侧传送,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传送先行用纸P1,同时,先行用纸P1的所述第一面为表面时的背面由记录部5记录,然后,排出辊对39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使位于翻转路径51上的后续用纸P2从进入翻转路径51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B向用纸引导路径24退出,而将其向记录部侧传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能够切换地具有作为第一模式的“进给时间缩短模式”和作为第二模式的“通常进给模式”,“通常进给模式”为:在先行用纸P1的表面由记录部5记录后,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翻转路径51,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使先行用纸P1从进入翻转路径51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B向用纸引导路径24退出,而将其向记录部侧传送,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传送先行用纸P1,同时,先行用纸P1的背面由记录部5记录,排出辊对39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设置在载置部7上的捡拾辊17将后续用纸P2向用纸引导路径24引导并向记录部侧传送,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传送后续用纸P2,同时,后续用纸P2的表面由记录部5记录,然后,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将后续用纸P2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翻转路径51,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使后续用纸P2从进入翻转路径51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B向用纸引导路径24退出,而将其向记录部侧传送。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打印机主体侧的记录部5是喷出墨液而在用纸P上进行记录的结构,在对用纸P喷出的墨液的量多于规定量时,切换为“进给时间缩短模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进给时间缩短模式”中,使一用纸(例如,先行用纸)从用纸引导路径24进入翻转路径51时,在向记录部侧传送的另一用纸(例如,后续用纸)的移动方向前端侧在用纸引导路径上与所述一用纸(例如,先行用纸)的移动方向后端侧重叠的时刻,传送所述另一用纸(例如,后续用纸)。
本实施方式的作为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的特征在于,具备:对用纸P进行记录的记录部5;在载置部7与记录部5之间,具有侧视环状的进给路径,并使用纸P的表背翻转的翻转进给部4。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载置部7,其载置用纸P;作为辊的捡拾辊17,其设置在载置部7上,将用纸P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作为传送辊的传送辊对30,其将由捡拾辊17传送来的用纸P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记录部5,其对由传送辊对30传送来的用纸P进行记录;作为排出辊的排出辊对39,其将由记录部5记录的用纸P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作为介质引导路径的用纸引导路径24,其在载置部7与记录部5之间引导用纸P;翻转进给部4,其在用纸引导路径上的捡拾辊17与传送辊对30之间具有作为进给路径的翻转路径51和作为进给机构的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翻转路径51与用纸引导路径24连接并使用纸P的表背翻转,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设置在翻转路径上并传送用纸P;作为检测机构的一例的传感器8,其设置在用纸引导路径上的传送辊对30与翻转进给部4之间,检测用纸P;控制部6,其控制捡拾辊17、传送辊对30、排出辊对39及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的驱动。
并且,打印机1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中,控制部6如下控制:在记录部5对先行用纸P1的表面进行记录后,与用纸P1的长度相对应,驱动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反转,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翻转路径51,形成由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保持先行用纸P1的状态,驱动捡拾辊17正转,将后续用纸P2向用纸引导路径24引导并向记录部侧传送,驱动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正转,传送后续用纸P2,同时,使后续用纸P2的表面由记录部5记录,之后,驱动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反转,将后续用纸P2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翻转路径51时,驱动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使位于翻转路径51上的先行用纸P1从进入翻转路径51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B向用纸引导路径24退出,而将其向记录部侧传送,驱动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正转,传送先行用纸P1,同时,使先行用纸P1的将所述第一面作为表面时的背面由记录部5记录,接下来,驱动排出辊对39正转,将先行用纸P1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驱动第一翻转辊对48~第三翻转辊对50,使位于翻转路径51上的后续用纸P2从进入翻转路径51一侧的相反侧即连接点B向用纸引导路径24退出,而将其向记录部侧传送,驱动传送辊对30及排出辊对39正转,传送后续用纸P2,同时,使后续用纸P2的背面由记录部5记录。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翻转进给部4中作为进给机构设置了三对辊对(48~50),但是当然并不局限于三对。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所述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情况不言自明。
Claims (6)
1.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安装在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主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进给机构,其通过电动机驱动,向进给方向传送被记录介质;
第一进给路径,其在路径上具有该进给机构,在引导由所述进给机构传送的被记录介质时,使该被记录介质的表背翻转,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有第一模式,该第一模式为:
该第一进给路径设置为,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的载置被记录介质的载置部与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之间,被连接在引导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进给路径的中途,
在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在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短时,
设置在所述记录部上的第一辊将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在所述进给机构保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状态下,
设置在所述载置部上的第二辊将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引导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然后,所述第一辊将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时,所述进给机构使位于所述第一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将所述第一面作为表面时的背面即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然后,所述第一辊将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所述进给机构使位于所述第一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切换地具有所述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该第二模式为:
在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在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长时,
所述第一辊将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所述进给机构使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所述第一辊将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设置在所述载置部上的第二辊将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引导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所述第一辊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然后,所述第一辊将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所述进给机构使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第一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第二进给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侧的所述记录部是喷出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结构,
对被记录介质喷出的墨液的量比规定量多时,切换为所述第一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中,使一被记录介质从所述第二进给路径进入所述第一进给路径时,在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的另一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前端侧在所述第二进给路径上与所述一被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后端侧重叠的时刻,传送所述另一被记录介质。
5.一种记录装置,具备对传送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和使被记录介质的表背翻转的翻转进给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转进给部具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
6.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载置部,其载置被记录介质;
辊,其设置在该载置部上,将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传送辊,其将由该辊传送的被记录介质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记录部,其对由该传送辊传送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
排出辊,其将由该记录部记录的被记录介质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
介质引导路径,其在所述载置部与所述记录部之间引导被记录介质;
翻转进给部,其在该介质引导路径上的所述辊与所述传送辊之间具有进给路径和进给机构,该进给路径与所述介质引导路径连接并使被记录介质的表背翻转,该进给机构设置在该进给路径上并传送被记录介质;
检测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介质引导路径上的所述传送辊与所述翻转进给部之间,检测被记录介质;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辊、所述传送辊、所述排出辊及所述进给机构的驱动,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第一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中,该控制部如下控制:
在所述记录部对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在该被记录介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进给路径的长度短时,
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反转,将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进给路径,形成由所述进给机构保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状态,
驱动所述辊正转,将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所述介质引导路径引导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正转,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使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
之后,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反转,将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反向传送而使其进入所述进给路径时,驱动所述传送辊,使位于所述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先行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进给路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介质引导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正转,传送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同时,使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的将所述第一面作为表面时的背面即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
接下来,驱动所述排出辊正转,将该先行的被记录介质向记录时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时,驱动所述传送辊,使位于所述进给路径上的所述后续的被记录介质从进入该进给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向所述介质引导路径退出,而将其向所述记录部侧传送,驱动所述传送辊及所述排出辊正转,传送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同时,使该后续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由所述记录部记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30667 | 2009-05-29 | ||
JP2009130667A JP5435214B2 (ja) | 2009-05-29 | 2009-05-29 |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98698A CN101898698A (zh) | 2010-12-01 |
CN101898698B true CN101898698B (zh) | 2013-05-01 |
Family
ID=43219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78347.7A Active CN101898698B (zh) | 2009-05-29 | 2010-05-11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77016B2 (zh) |
JP (1) | JP5435214B2 (zh) |
CN (1) | CN1018986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99619B2 (ja) * | 2011-01-21 | 2016-04-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799588B2 (ja) * | 2011-05-31 | 2015-10-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
TWI466812B (zh) * | 2012-07-20 | 2015-01-01 | Primax Electronics Ltd | 雙面饋紙裝置 |
JP6111758B2 (ja) * | 2013-03-15 | 2017-04-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用紙反転用搬送ユニット |
JP6070373B2 (ja) * | 2013-03-29 | 2017-02-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70372B2 (ja) * | 2013-03-29 | 2017-02-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275947B (zh) | 2013-07-04 | 2017-01-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
JP6326747B2 (ja) * | 2013-09-10 | 2018-05-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媒体搬送方法 |
JP5602319B1 (ja) * | 2014-01-24 | 2014-10-08 | 株式会社東京機械製作所 | 枚葉状シート重ね合わせ機構、折機、印刷機及び枚葉状シート重ね合わせ方法 |
US9254694B2 (en) * | 2014-03-27 | 2016-02-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apparatus |
AT516092B1 (de) * | 2014-05-20 | 2016-05-15 | Lohia Corp Ltd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Transport von schlauchförmigen Sackkörpern |
JP2016030657A (ja) * | 2014-07-28 | 2016-03-07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CN105554337B (zh) * | 2014-10-24 | 2019-06-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JP6576178B2 (ja) * | 2015-09-09 | 2019-09-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611527B2 (ja) | 2015-09-09 | 2019-1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558182B2 (ja) * | 2015-09-29 | 2019-08-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7064964A (ja) * | 2015-09-29 | 2017-04-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933276B2 (ja) * | 2015-09-29 | 2021-09-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US10155402B2 (en) * | 2016-03-30 | 2018-12-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ing device |
JP6632451B2 (ja) * | 2016-03-30 | 2020-01-22 |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6919341B2 (ja) * | 2017-05-31 | 2021-08-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CN107984908B (zh) * | 2017-12-04 | 2019-07-26 | 鸿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敏打印机 |
JP7157578B2 (ja) * | 2018-07-17 | 2022-10-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7003982B2 (ja) * | 2019-10-09 | 2022-01-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505190B2 (ja) * | 2020-01-31 | 2024-06-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209232B2 (ja) * | 2020-06-03 | 2023-0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22100007A (ja) * | 2020-12-23 | 2022-07-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4698A (zh) * | 2004-09-30 | 2006-04-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JP2006298605A (ja) * | 2005-04-22 | 2006-11-0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37379A (ja) * | 1993-06-21 | 1995-05-30 | Canon Inc | 縦型画像形成装置 |
JP4355123B2 (ja) * | 2002-01-09 | 2009-10-28 |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 両面印刷装置 |
JP4735112B2 (ja) * | 2005-08-04 | 2011-07-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2009
- 2009-05-29 JP JP2009130667A patent/JP543521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5-11 CN CN201010178347.7A patent/CN101898698B/zh active Active
- 2010-05-24 US US12/786,170 patent/US827701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4698A (zh) * | 2004-09-30 | 2006-04-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JP2006298605A (ja) * | 2005-04-22 | 2006-11-0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277016B2 (en) | 2012-10-02 |
JP5435214B2 (ja) | 2014-03-05 |
CN101898698A (zh) | 2010-12-01 |
US20100302298A1 (en) | 2010-12-02 |
JP2010275085A (ja) | 2010-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98698B (zh) | 介质进给装置、记录装置 | |
US9211730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0509399C (zh) |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527785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400734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EP1759856B1 (e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
CN102935766B (zh) | 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印刷装置 | |
US8684488B2 (en) | Liquid ejecting device | |
CN104275947A (zh) |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660625A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JP201017322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627037B (zh)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2006007641A (ja) | プリンタ、プリンタ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リンタにおいて実行されるプログラム | |
US8061835B2 (e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S61123545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07055130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0506538C (zh) | 记录装置、被记录材料传送方法、液体喷射装置 | |
JP4687363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709183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92214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07136724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7669962B2 (en) | Capping sheet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 |
US7980688B2 (e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7217819A (ja) | 記録装置 | |
JP5549380B2 (ja) | 印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