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8854A - 液冷式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冷式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8854A
CN101868854A CN200880116918A CN200880116918A CN101868854A CN 101868854 A CN101868854 A CN 101868854A CN 200880116918 A CN200880116918 A CN 200880116918A CN 200880116918 A CN200880116918 A CN 200880116918A CN 101868854 A CN101868854 A CN 101868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erve tank
sidewall
side wall
liquid reserve
tank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6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8854B (zh
Inventor
森昌吾
小原英靖
栗林泰造
田村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ona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868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8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88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88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60L1/003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to auxiliary motors, e.g. for pumps, compres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converters
    • B60L2240/525Temperature of conver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壳体(2)具有周壁(5),该周壁(5)具有相互相对向的右侧壁(6)及左侧壁(7)。在右侧壁(6)的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入口(11),并在左侧壁(7)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出口(12)。在壳体(2)内的两侧壁(6、7)之间且是冷却液入口(11)和冷却液出口(12)之间的位置,设有由冷却液在两侧壁(6、7)的长度方向上流动的多条流路(18)构成的并列流路部分(19)。壳体(2)内的比并列流路部分(19)靠上游侧的部分为入口储液箱部(21),同样地,下游侧的部分为出口储液箱部(22)。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入口(11)侧朝向左侧壁(7)侧变小。使出口储液箱部(22)的形状与入口储液箱部(21)的形状在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方向上非对称。根据该液冷式冷却装置(1),能够使呈并列状地形成有多条流路(18)的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方向的流速分布均等化。

Description

液冷式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车辆等的半导体电力转换装置并用于冷却半导体元件等的发热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谓“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表示与设在并列流路部分上的流路的长度方向直交的方向的宽度,所谓“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表示设在并列流路部分上的流路的长度方向的宽度。
以往,作为这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公知下面这样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具备相互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周壁,并且在第一侧壁的一端部形成冷却液入口且在第二侧壁的另一端部形成冷却液出口,在壳体内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之间且是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由冷却液在第一及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流动的多条流路构成的并列流路部分,壳体内的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上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入口连通的入口储液箱部,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下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出口连通的出口储液箱部,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相等,并且,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分别在全长范围内相等。
在上述构成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情况下,在使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相对于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的比例充分大的情况下,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流速分布变得均等,能够确保充分的冷却性能。
但是,最近,要求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小型化,在上述构成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不能使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相对于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的比例充分大。其结果就是,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流速分布变得不均等,在流速较低的部分中存在冷却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
为此,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液冷式冷却装置,提出有如下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具备相互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周壁,并且在第一侧壁的一端部形成冷却液入口且在第二侧壁的另一端部形成冷却液出口,在壳体内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之间且在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由冷却液在第一及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流动的多条流路构成的并列流路部分,壳体内的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上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入口连通的入口储液箱部,并且,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下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出口连通的出口储液箱部,入口储液箱部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入口朝向第二侧壁侧变小,并且出口储液箱部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出口朝向第一侧壁侧变小,入口储液箱部和出口储液箱部的形状在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上对称(日本特开2006-29517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公报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整个流路的流速分布的均等化不充分,会产生流速较低的部分,不能阻止在该部分的冷却性能的降低。而且,存在流通阻力增大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该液冷式冷却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并且能够使呈并列状地形成有多条流路的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流速分布均等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具有具备相互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周壁,而且,在第一侧壁的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入口并且在第二侧壁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出口,在壳体内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之间且是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之间的位置,设有包括冷却液在第一及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流动的多条流路的并列流路部分,壳体内的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上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入口连通的入口储液箱部,并且,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下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出口连通的出口储液箱部,其中,
入口储液箱部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入口侧朝向第二侧壁侧变小,出口储液箱部的形状与入口储液箱部的形状在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非对称。
2)上述1)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出口储液箱部中的壳体的第一侧壁侧的一部分的流路截面积从第二侧壁侧朝向第一侧壁侧变小,出口储液箱部的其余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在全长范围内相等。
3)上述2)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相等。
4)上述3)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壳体的周壁具有连结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入口侧端部彼此的第三侧壁;和连结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出口侧端部彼此的第四侧壁,第三侧壁的内表面从第一侧壁侧朝向第二侧壁侧向并列流路部分侧倾斜。
5)上述4)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出口储液箱部中的壳体的第一侧壁侧的一部分,壳体的第四侧壁的内表面从第二侧壁侧朝向第一侧壁侧并向并列流路部分侧倾斜,在出口储液箱部的其余部分,壳体的第四侧壁的内表面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内表面成直角。
6)上述4)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在将在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设为amm、出口储液箱部中的第四侧壁的内表面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内表面成直角的部分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为bmm、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为6m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a/b≤0.15这样的关系。
7)上述1)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出口储液箱部的流路截面积在全长范围内相等。
8)上述7)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相等,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在全长范围内相等。
9)上述8)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壳体的周壁具有连结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入口侧端部彼此的第三侧壁;和连结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出口侧端部彼此的第四侧壁,第三侧壁的内表面从第一侧壁侧朝向第二侧壁侧并向并列流路部分侧倾斜。
10)上述7)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在将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设为amm、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为bmm、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为6m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a/b≤0.15这样的关系。
11)上述2)或7)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在将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高度设为hmm、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为与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高度相等的h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为bmm的情况下,由a×h所表示的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截面积A和由b×h所表示的并列流路部分的截面积B满足A/B≤0.15这样的关系。
12)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具有壳体和并列流路部分,该壳体由下述部件构成:底壁;第一侧壁,其从底壁起在垂直方向延伸设置;第二侧壁,其从底壁起在垂直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与第一侧壁相对向;顶壁,其与底壁相对向并且连结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连结底壁和顶壁并且一端连结于第二侧壁的一端;第四侧壁,其连结底壁和顶壁并且一端连结于第一侧壁的一端;冷却液入口,其连结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和第三侧壁的另一端;和冷却液出口,其连结第二侧壁的另一端和第四侧壁的另一端,而且第三侧壁的形状和第四侧壁的形状不同,
该并列流路部分设置在壳体内,且具有冷却液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流动的多条流路。
13)上述12)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第四侧壁的第一侧壁侧的一部分与连接第一侧壁的一端和第二侧壁的另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的距离,随着第四侧壁远离第一侧壁而变大,第四侧壁的另一部分与连接第一侧壁的一端和第二侧壁的另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平行。
14)上述13)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第三侧壁与连接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和第二侧壁的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的距离,随着第三侧壁远离第二侧壁而变大。
根据上述1)~14)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入口储液箱部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入口侧起朝向第二侧壁侧变小,出口储液箱部的形状与入口储液箱部的形状在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非对称,因此,能够使呈并列状地形成有多条流路的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流速分布均等化。因此,能够防止因流速降低而产生冷却性能下降的部分。而且,能够防止流通阻力的增加。
根据上述5)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由于能够防止在出口储液箱部的第一侧壁侧端部产生涡流,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液向并列流路部分的逆流。
根据上述6)、10)及1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能够使呈并列状形成有多条流路的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流速分布更有效地均等化。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流速降低而产生冷却性能下降的部分。而且,能够防止流通阻力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图2的B-B线截面图。
图4是图3的C-C线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验例1及比较实验例1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实验例2及比较实验例2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与图3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图2的上下、左右指上下、左右,图3及图7的下侧指前、上侧指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一术语除纯铝以外还包括铝合金。
实施方式1
该实施方式是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
图1~图4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上安装有作为发热体的半导体元件的状态。
在图1~图4中,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有由顶壁3、底壁4及周壁5构成的壳体2,壳体2的周壁5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垂直状的右侧壁6(第一侧壁)、在前后方向延伸且与右侧壁6相对向的垂直状的左侧壁7(第二侧壁)、连结右侧壁6和左侧壁7的后端部彼此的垂直状的后侧壁8(第三侧壁)及连结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前端部彼此的垂直状的前侧壁9(第四侧壁)构成。在壳体2的周壁5中的右侧壁6的后端部冷却液入口11以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左侧壁7的前端部冷却液出口12以向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冷却液入口11向右侧开口,且冷却液出口12向左侧开口。即,冷却液入口11连结右侧壁6的后端部(另一端)和后侧壁8的右侧壁6侧的端部(另一端),冷却液出口12连结左侧壁7的前端部(另一端)和前侧壁9的左侧壁7侧的端部(另一端)。壳体2由铝制上构成部件13和铝制下构成部件14构成,其中铝制上构成部件13由形成顶壁3及周壁5的上半部的上侧周壁形成部5A构成,铝制下构成部件14由形成底壁4及周壁5的下半部的下侧周壁形成部5B构成。在上构成部件13的上侧周壁形成部5A的下端部及下构成部件14的下侧周壁形成部5B的上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朝外凸缘15、16,两个构成部件13、14的朝外凸缘15、16彼此通过钎焊连接。
在壳体2内的右侧壁6和左侧壁7之间且在冷却液入口11和冷却液出口12之间的部分,配置有由波峰部17a、波谷部17b及连结波峰部17a和波谷部17b的垂直状连结部17c构成的铝制的波纹散热片17,波峰部17a和波谷部17b分别钎焊在壳体2的顶壁3和壳体2的底壁4上。而且,通过波纹散热片17,左右方向上并列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冷却液在前后方向(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长度方向)上流动的多条流路18,由此,设有由多条流路形成的并列流路部分19。
壳体2内比并列流路部分19靠上游侧(后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入口11连通的入口储液箱部21,并且,比并列流路部分19靠下游侧(前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出口12连通的出口储液箱部22。壳体2整体的内部高度,即入口储液箱部21、出口储液箱部22及并列流路部分19的高度相等。壳体2的后侧壁8的整体,即后侧壁8的内表面从右侧壁6侧朝向左侧壁7侧向前侧(并列流路部分19侧)平滑地倾斜。其结果就是,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入口11侧向左侧壁7侧变小。即,后侧壁8与连结右侧壁6的后端部(另一端)和左侧壁7的后端部(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的距离,随着后侧壁8从左侧壁7分离而变大。另外,在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从右侧壁6开始20%以下的长度部分,前侧壁9的整体即前侧壁9的内表面从左侧壁7侧朝向右侧壁6侧且向后侧(并列流路部分19侧)倾斜,在出口储液箱部22的其余部分,前侧壁9的整体即前侧壁9的内表面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其结果就是,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壳体2的右侧壁6侧的一部分,例如从右侧壁6开始20%以下的长度部分的流路截面积从左侧壁7侧起朝向右侧壁6侧变小,出口储液箱部22的其余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在全长范围内相等。即,前侧壁9的一部分与连结右侧壁6的前端部(一端)和左侧壁7的前端部(另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的距离,随着前侧壁9从右侧壁6分离而变大,并且前侧壁9的其他部分与连结右侧壁6的前端部(一端)和左侧壁7的前端部(另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平行。另外,出口储液箱部22的形状与入口储液箱部21在左右方向(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方向)上非对称。即,后侧壁8的形状与前侧壁9的形状不同。
如图4所示,入口储液箱部21中的与冷却液入口11连通的右侧壁6侧的流入端部21a的形状及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前侧壁9的内表面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宽度(前后方向的宽度)和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前侧壁9的内表面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的部分的宽度(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另外,如图2所示,并列流路部分19的截面形状为方形。而且,优选,在将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宽度设为amm、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前侧壁9的内表面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的部分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设为bmm、入口储液箱部21、出口储液箱部22及并列流路部分19的高度设为6m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a/b≤0.15这样的关系。
另外,优选,在将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高度设为hmm、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高度设为h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设为bmm的情况下,由a×h所表示的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截面积A和由b×h所表示的并列流路部分19的截面积B,满足A/B≤0.15这样的关系。
作为发热体的半导体元件P经由板状绝缘部件I接合于壳体2的顶壁3的外表面。
在上述构成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从冷却液入口11通过流入端部21a流入入口储液箱部21内的冷却液,均匀地分流到并列流路部分19的整个流路18,并且在整个流路18内向前方流动。此时,壳体2的后侧壁8的整体即后侧壁8的内表面从右侧壁6侧朝向左侧壁7侧地向前侧平滑地倾斜,其结果就是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入口11侧朝向左侧壁7侧变小,由此,使在并列流路部分19的整个流路18的流速分布即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方向的流速分布均匀化。
在并列流路部分19的流路18内向前方流动的冷却液,流入出口储液箱部22内,并且,在出口储液箱部22内向左侧流动,通过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左侧壁7侧的流出端部22a而从冷却液出口12流出。另外,在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从右侧壁6开始的20%以下的长度部分,由于前侧壁9的整体即前侧壁9的内表面从左侧壁7侧朝向右侧壁6侧地向后侧倾斜,因此,能够防止在出口储液箱部22的右端部发生涡流,所以能够防止进入出口储液箱部22内的冷却液向并列流路部分19的流路18的逆流。
而且,从半导体元件P散发的热量经由绝缘部件I、壳体2的顶壁3及波纹散热片17传递到在流路18内流动的冷却液,半导体元件P被冷却。
下面,与比较实验例一起描述使用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所进行的实验例。
实验例1
准备多个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相同的构成,在将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出口储液箱部22及并列流路部分19的高度设为6mm、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宽度设为amm、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前侧壁9的内表面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的部分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设为bmm的情况下,a/b在0.15以下的范围内各不相同。此外,在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在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从右侧壁6开始的20%的长度部分,前侧壁9的整体从左侧壁7侧朝向右侧壁6侧地向后侧倾斜。
而且,使用各液冷式冷却装置1,每分钟使10升水从冷却液入口11通过流入端部21a流入入口储液箱部21内,基于在并列流路部分19的整个流路18流动的水的流速,求出在整个流路18的平均流速及在各流路18中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流速比(流速/平均流速),从其结果得出上述a/b和上述流速比为最大的流路18中的流速比(=最大流速比)之间的关系。
比较实验例1
准备多个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在各自的全长范围内相等,除此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相同的构成,在将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为6mm、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入口储液箱部的宽度)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为bmm的情况下,a/b各不相同。而且,使用各液冷式冷却装置,每分钟使10升水从冷却液入口通过流入端部流入到入口储液箱部内,基于在并列流路部分的整个流路中流动的水的流速,求出在整个流路的平均流速及在各流路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的平均流速的流速比(流速/平均流速),从其结果得出上述a/b和上述流速比为最大的流路中的流速比(=最大流速比)之间的关系。
将其结果表示在图5中。从图5所示的结果可知,在实验例1所使用的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相对于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及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前侧壁9的内表面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的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的比例较小,即使在上述a/b为0.15以下的情况下,在各流路18中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平均流速的波动也小,在整个流路18中流动的水的流速分布比较均等。因此,相对于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能够减小壳体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实现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小型化。
相对于此,可知,在比较实验例1所用的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分别在全长范围内相等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情况下,若上述a/b较大,则虽然在各流路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波动较小,但是,在上述a/b成为0.15以下时,就会存在上述波动显著增大的流路,在整个流路流动的水的流速分布变得不均等。因此,相对于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不能够减小壳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液冷式冷却装置大型化。
实验例2
准备液冷式冷却装置1,其中,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相同的构成,在将入口储液箱部21、出口储液箱部22及并列流路部分19的高度设为6mm、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宽度设为amm、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前侧壁9的内表面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的部分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设为bmm的情况下,a/b为0.07。此外,在该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出口储液箱部22中的从右侧壁6开始20%的长度部分,前侧壁9的整体从左侧壁7侧朝向右侧壁6侧地向后侧倾斜。
而且,使用该液冷式冷却装置1,每分钟使10升水从冷却液入口11通过流入端部21a流入到入口储液箱部21内,基于在并列流路部分19的整个流路18内流动的水的流速,求出整个流路18的平均流速及在各流路18内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流速比(流速/平均流速),从其结果得出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和在各位置的流路18内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流速比之间的关系。
比较实验例2
准备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分别在全长范围内相等,除此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相同的构成,在将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为6mm、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入口储液箱部的宽度)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为bmm的情况下,a/b为0.07。
而且,使用该液冷式冷却装置,每分钟使10升水从冷却液入口流入到入口储液箱部内,基于在并列流路部分的整个流路内流动的水的流速,求出整个流路的平均流速及在各流路内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流速比(流速/平均流速),从其结果得出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和在各位置的流路内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流速比之间的关系。
将其结果表示在图6中。从图6所示的结果可知,在实验例2所使用的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在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方向的整个部分在流路18内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当于平均流速的波动程度较小,在整个流路18内流动的水的流速分布变得均等。
相对于此,可知在比较实验例2所使用的入口储液箱部及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分别在全长范围内相等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情况下,在右侧即在冷却液入口侧,在流路内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波动程度较小,而在左侧即在冷却液出口侧,在流路内流动的水的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的波动程度显著增大,在整个流路内流动的水的流速分布变得不均等。
实施方式2
该实施方式是图7所示的方式。
在图7中,液冷式冷却装置30的壳体2中的前侧壁9的整体即前侧壁9的内表面,在全长范围内与右侧壁6及左侧壁7的内表面成直角。其结果就是,出口储液箱部31的流路截面积在全长范围内相等,并且,出口储液箱部3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在全长范围内相等。另外,出口储液箱部31的形状与入口储液箱部21在左右方向(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方向)上非对称。
其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相同,对同一部件及同一部分标注同一幅图标记。
在实施方式2的液冷式冷却装置30中,入口储液箱部21中的与冷却液入口11连通的右侧壁6侧的流入端部21a的形状及出口储液箱部31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和出口储液箱部3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另外,并列流路部分19的截面形状为方形。而且,优选,在将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宽度为amm、出口储液箱部31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为bmm、入口储液箱部21、出口储液箱部31及并列流路部分19的高度设为6m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a/b≤0.15这样的关系。
另外,优选,在将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高度设为hmm、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宽度设为a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高度设为hmm、并列流路部分19的宽度设为bmm的情况下,由a×h所表示的入口储液箱部21的流入端部21a的截面积A和由b×h所表示的并列流路部分19的截面积B满足A/B≤0.15这样的关系。
在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冷却液入口11向右方开口,冷却液出口12向左方开口,但是,并不限定与此,例如可以向上方开口。即,也可以使冷却液入口11及冷却液出口12的突出端壁封闭,而在上壁面上形成有开口。
本发明的液冷式冷却装置,适用于例如车辆等的半导体电力转换装置并良好地适用于冷却半导体元件等的发热体。

Claims (14)

1.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具有周壁,该周壁具备相互相对向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而且,在第一侧壁的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入口并且在第二侧壁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出口,在壳体内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之间且是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包括冷却液在第一及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流动的多条流路的并列流路部分,壳体内的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上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入口连通的入口储液箱部,并且,比并列流路部分靠下游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出口连通的出口储液箱部,其中:
入口储液箱部的流路截面积从冷却液入口侧朝向第二侧壁侧变小,出口储液箱部的形状与入口储液箱部的形状在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方向上不对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出口储液箱部的壳体的第一侧壁侧的一部分的流路截面积从第二侧壁侧朝向第一侧壁侧变小,出口储液箱部的其余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在全长范围内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相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壳体的周壁具有对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入口侧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第三侧壁;和对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出口侧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第四侧壁,第三侧壁的内面从第一侧壁侧朝向第二侧壁侧地向并列流路部分侧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在出口储液箱部的壳体的第一侧壁侧的一部分,壳体的第四侧壁的内面从第二侧壁侧朝向第一侧壁侧地向并列流路部分侧倾斜,在出口储液箱部的其余部分,壳体的第四侧壁的内面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内面成直角。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在将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设定为amm,出口储液箱部中的第四侧壁的内面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内面成直角的部分的宽度设定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定为bmm,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定为6m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a/b≤0.15的关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出口储液箱部的流路截面积在全长范围内相等。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相等,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在全长范围内相等。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壳体的周壁具有对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入口侧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第三侧壁;和对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冷却液出口侧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第四侧壁,第三侧壁的内面从第一侧壁侧朝向第二侧壁侧地向并列流路部分侧倾斜。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在将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设定为amm,出口储液箱部的宽度设定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定为bmm,入口储液箱部、出口储液箱部及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定为6m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a/b≤0.15的关系。
11.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在将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高度设定为hmm,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宽度设定为amm,并列流路部分的高度设定为与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高度相等的hmm,并列流路部分的宽度设定为bmm的情况下,由a×h所表示的入口储液箱部的流入端部的截面积A和由b×h所表示的并列流路部分的截面积B满足A/B≤0.15的关系。
12.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具有壳体和并列流路部分,
该壳体由下述部件构成:底壁;第一侧壁,其从底壁起在垂直方向延伸设置;第二侧壁,其从底壁起在垂直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与第一侧壁相对向;顶壁,其与底壁相对向并且连结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其连结底壁和顶壁并且一端连结于第二侧壁的一端;第四侧壁,其连结底壁和顶壁并且一端连结于第一侧壁的一端;冷却液入口,其连结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和第三侧壁的另一端;和冷却液出口,其连结第二侧壁的另一端和第四侧壁的另一端,而且第三侧壁的形状和第四侧壁的形状不同,
该并列流路部分设置在壳体内,且具有冷却液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长度方向流动的多条流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第四侧壁的第一侧壁侧的一部分与连接第一侧壁的一端和第二侧壁的另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第一侧壁而变大,第四侧壁的其他部分与连接第一侧壁的一端和第二侧壁的另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平行。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第三侧壁与连接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和第二侧壁的一端的最短的假想线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第二侧壁而变大。
CN2008801169185A 2007-11-26 2008-11-25 液冷式冷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88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3970/2007 2007-11-26
JP2007303970 2007-11-26
PCT/JP2008/071304 WO2009069578A1 (ja) 2007-11-26 2008-11-25 液冷式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8854A true CN101868854A (zh) 2010-10-20
CN101868854B CN101868854B (zh) 2012-10-03

Family

ID=40678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691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8854B (zh) 2007-11-26 2008-11-25 液冷式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90344B2 (zh)
EP (1) EP2234153B1 (zh)
JP (1) JP5343007B2 (zh)
KR (1) KR101496493B1 (zh)
CN (1) CN101868854B (zh)
WO (1) WO200906957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0707A (zh) * 2010-12-24 2013-07-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器
CN103503131B (zh) * 2011-04-26 2016-07-06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模块用冷却器以及半导体模块
CN105940491A (zh) * 2014-08-06 2016-09-1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CN108601289A (zh) * 2018-03-21 2018-09-28 四川大学 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CN114667429A (zh) * 2019-11-12 2022-06-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5279111A (zh) * 2021-04-30 2022-11-01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及散热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91301A (ja) * 2009-10-26 2011-05-0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5565459B2 (ja) * 2010-04-21 2014-08-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冷却器
EP2763168B1 (en) * 2011-09-27 2017-04-2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device problem detection device and problem detection method
US9293391B2 (en) 2011-10-12 2016-03-22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module cooler and semiconductor module
US9472488B2 (en) * 2012-04-16 2016-10-18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cooler thereof
DE102012207305A1 (de) 2012-05-02 2013-11-07 Webasto Ag Heiz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r Heizvorrichtung
EP2824703B1 (en) * 2012-10-29 2022-06-29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256296B2 (ja) * 2014-10-29 2018-01-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冷却器
CN107078115B (zh) * 2015-04-01 2019-11-0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模块
EP3518638B1 (en) * 2016-09-23 2022-11-09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Cooling device
KR101822304B1 (ko) * 2016-10-24 2018-01-2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배터리 냉각장치
JP6674538B2 (ja) 2017-03-16 2020-04-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
JP6911816B2 (ja) * 2018-06-19 2021-07-28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熱交換器
JP6893003B2 (ja) * 2018-08-09 2021-06-2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11629559A (zh) * 2020-04-29 2020-09-04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立体冷却流道的液冷散热板及其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34322A (en) * 1955-09-01 1960-04-26 Frederick E Hazard Heat exchanger
USRE27100E (en) * 1968-06-20 1971-03-30 Oxygenator with heat exchanger
US4027821A (en) * 1975-07-18 1977-06-07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Solar heating/cooling system
US4122828A (en) * 1975-11-10 1978-10-31 Diperi Leonard J Solar energy collector for direct air heating
US4099559A (en) * 1976-05-10 1978-07-11 Olin Corporation Solar absorber plate design
US4765397A (en) * 1986-11-28 1988-08-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Immersion cooled circuit module with improved fins
US5225161A (en) * 1988-10-20 1993-07-06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membrane blood oxygenator/heat exchanger
JPH06104358A (ja) * 1992-09-04 1994-04-15 Hitachi Ltd 液体により冷却される電子装置
JPH07194139A (ja) * 1993-12-27 1995-07-28 Hitachi Ltd 電気自動車用インバータの冷却装置
DE19514548C1 (de) * 1995-04-20 1996-10-02 Daimler Benz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ikrokühleinrichtung
US6508301B2 (en) * 2000-04-19 2003-01-21 Thermal Form & Function Cold plate utilizing fin with evaporating refrigerant
JP2001352025A (ja) 2000-06-05 2001-12-21 Toshiba Corp 発熱体冷却装置
US6951110B2 (en) * 2000-11-06 2005-10-04 Capstone Turbine Corporation Annular recuperator design
US20050145372A1 (en) * 2004-01-02 2005-07-07 Noel Thomas P. Method and thermally active multi-phase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bstracting heat using liquid bi-phase heat exchanging composition
JP4089595B2 (ja) * 2002-12-16 2008-05-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冷却型両面冷却半導体装置
JP2004295718A (ja) 2003-03-28 2004-10-21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装置の液例システム
US7355277B2 (en) * 2003-12-31 2008-04-08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tegrating an electro-osmotic pump and microchannel assembly into a die package
US20060093901A1 (en) 2004-10-28 2006-05-04 Gun-Goo Lee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and cooling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KR20060037600A (ko) * 2004-10-28 2006-05-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및 전지 모듈용 냉각장치
JP2006286767A (ja) * 2005-03-31 2006-10-19 Hitachi Ltd 冷却ジャケット
KR100619076B1 (ko) 2005-04-11 2006-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소자 방열용 히트싱크장치
JP4608641B2 (ja) 2005-04-27 2011-01-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用ヒートシンク
JP4439441B2 (ja) * 2005-07-01 2010-03-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KR100677617B1 (ko) 2005-09-29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히트싱크 어셈블리
JP4789813B2 (ja) * 2007-01-11 2011-10-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構造
JP5024600B2 (ja) * 2007-01-11 2012-09-1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発熱体冷却構造及びその構造を備えた駆動装置
US9671179B2 (en) 2008-01-15 2017-06-06 Showa Denko K.K. Liquid-cooled-type cooling device
JP5023020B2 (ja) 2008-08-26 2012-09-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5061065B2 (ja) 2008-08-26 2012-10-3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5381561B2 (ja) * 2008-11-28 2014-01-0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冷却装置
EP2465138B1 (en) * 2009-08-10 2016-11-23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cooling unit
JP5565459B2 (ja) * 2010-04-21 2014-08-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冷却器
JP5568026B2 (ja) * 2011-01-20 2014-08-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ろう付け方法及びろう付け構造
WO2012147544A1 (ja) * 2011-04-26 2012-11-0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用冷却器及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EP2763168B1 (en) * 2011-09-27 2017-04-2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device problem detection device and problem detection method
US9293391B2 (en) * 2011-10-12 2016-03-22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module cooler and semiconductor module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0707A (zh) * 2010-12-24 2013-07-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器
CN103210707B (zh) * 2010-12-24 2014-10-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器
US9212853B2 (en) 2010-12-24 2015-12-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er
CN103503131B (zh) * 2011-04-26 2016-07-06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模块用冷却器以及半导体模块
CN105940491A (zh) * 2014-08-06 2016-09-1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CN105940491B (zh) * 2014-08-06 2019-06-25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CN108601289A (zh) * 2018-03-21 2018-09-28 四川大学 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CN108601289B (zh) * 2018-03-21 2020-02-18 四川大学 一种具有特殊分流结构的微通道热沉
CN114667429A (zh) * 2019-11-12 2022-06-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5279111A (zh) * 2021-04-30 2022-11-01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及散热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34153A4 (en) 2017-01-04
KR101496493B1 (ko) 2015-02-26
JPWO2009069578A1 (ja) 2011-04-14
EP2234153B1 (en) 2019-07-03
WO2009069578A1 (ja) 2009-06-04
KR20100085999A (ko) 2010-07-29
JP5343007B2 (ja) 2013-11-13
US20100252235A1 (en) 2010-10-07
EP2234153A1 (en) 2010-09-29
CN101868854B (zh) 2012-10-03
US9190344B2 (en) 2015-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8854B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101489371B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101661915A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101661914A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102054808B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
US9291396B2 (en) Header tank for heat exchanger
KR102190366B1 (ko) 쿨링모듈
CN107039706A (zh) 动力电池液冷板
JP4845912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101796367A (zh) 蒸发器
CN104428621B (zh) 管状热交换器
CN106996707A (zh) 用于板翅式热交换器的内部脱气特征
JPH09250894A (ja) 熱交換器
CN109642778A (zh) 空调单元
CN211204511U (zh) 一种具有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功能的v型翅片管换热器
CN206504647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干衣机
US7650934B2 (en) Heat exchanger
CN205957547U (zh) 一种微通道双层平行流冷凝器
CN209324544U (zh) 一种汽车egr系统冷却器的管芯体
KR100825707B1 (ko) 냉각수 압력손실을 저감한 라디에이터
CN218526659U (zh) 电子装置及其冷却模块
JP7340567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US20220099018A1 (en) Reservoir tank
CN20650464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干衣机
JP2009052771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