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6919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6919A
CN101846919A CN201010155693.3A CN201010155693A CN101846919A CN 101846919 A CN101846919 A CN 101846919A CN 201010155693 A CN201010155693 A CN 201010155693A CN 101846919 A CN101846919 A CN 101846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otors
rotor
control module
suppor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56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6919B (zh
Inventor
村山健太郎
冈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6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6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6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6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4Vibrations and positional disturbances when one member abuts or contacts another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设备本体;图像载体单元,包含:支撑构件;图像载体,图像载体通过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设置在设备本体且通过被紧靠支撑构件定位图像载体单元;多个转动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转状态的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施加,支撑构件沿正向紧靠定位部分。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3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079472为优先权,其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和装置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图像载体单元相对于设备本体定位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含用于传送片状物的带单元(图像载体单元)。带单元包含在多个辊之间拉伸的带和框架,各个辊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框架上。通过例如弹簧构件,带单元的框架被压靠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被设置在设备本体,使得带单元相对于设备本体定位。
进一步地说,带单元的其中一个辊通过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带传动齿轮的驱动力转动,带通过该辊的转动被转动地驱动。此外,承载将要被转印到片状物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清洁带的清洁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同时与带接触。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JP-A-2006-267620
发明内容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形成图像期间,多个转动体,比如带传动齿轮、感光鼓和清洁辊被转动地驱动。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转动体向带单元施力。从每个转动体施加的力的方向和大小根据转动体的转动方向和相对于带的相对速度而变化。
这里,如果从各个转动体施加到带单元的力的合力沿着与框架抵靠定位部分的方向(定位方向)相反的反向被施加,存在带单元的定位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也就是,即使在通过如上的弹簧构件沿定位方向推压带单元,如果合力沿反向施加到带单元,那么带单元通过小冲击而被移动。因此,有对图像形成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心。
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能够进一步稳定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说明性的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图像载体单元,包含:支撑构件;和图像载体,图像载体由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设置在设备本体上且通过抵靠支撑构件来定位图像载体单元;多个转动体,多个转动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多个转动体被互相独立地转动驱动,且多个转动体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力,所述力基于转动体的转动;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运行到正常转动状态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说明性的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图像载体单元,包含:支撑构件;和图像载体,图像载体由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设置在设备本体上且通过抵靠支撑构件来定位图像载体单元;多个转动体,多个转动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多个转动体被互相独立地转动驱动,且多个转动体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所述力基于转动体的转动;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正转状态移到停止状态的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施加,支撑构件紧靠定位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说明性的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图像载体单元,包含:支撑构件;和图像载体,图像载体由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设置在设备本体上且通过抵靠支撑构件来定位图像载体单元;多个转动体,多个转动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多个转动体被互相独立地转动驱动,且多个转动体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所述力基于转动体的转动;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处于正常转动的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上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附图说明
将要参考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所有显影辊与感光鼓压力接触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是显示打印机中显影辊的一部分与感光鼓分离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3是带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地显示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是图释电机驱动开始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电机的驱动时刻的时序图;
图7是显示主要外力的视图,在各个转动体以正向转动状态被驱动时,主要外力在前后方向上被施加到带单元;
图8是显示如果假定带电机和感光鼓电机同时被驱动的话,感光鼓和带的外周速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显示当感光鼓电机和带电机的驱动开始时刻被延迟时感光鼓和带的外周速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显示从每个转动体施加于带单元的力的合力的大小的曲线图;和
图11是图释电机驱动停止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到11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打印机总体结构)
图1和2是显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打印机1的示意性结构的侧剖视图。图1显示所有的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压力接触的状态,图2显示一部分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分离的状态。同时,在以下描述中,图1到3和7中的右侧称为前侧。进一步地说,对应于不同颜色的相同部件的引用标记在每个附图中被适当地省略。
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是一种所谓的直接转印串联式彩色打印机。如图1所示,打印机1包含馈送盘4,馈送盘4布置在设备本体2的底部,馈送盘4中可以装载多个片状物3。装载在馈送盘4中的片状物3通过馈送辊5逐一馈送,并且通过阻挡辊6传送到带单元10。
带单元10(图像载体单元的实例)具有环形的带13(图像载体的实例)在带支撑辊11和带驱动辊12之间拉伸的结构,带支撑辊11布置在前侧,带驱动辊12布置在后侧。带13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等制成,带的外表面被处理成镜面。当带驱动辊12被转动驱动时,带13在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被静电吸引到带13的上表面的片状物3被传送到后侧。在面向各个处理单元20K到20C的感光鼓25的位置,转印辊14布置在带13内,使得带13介于转印辊和感光鼓之间。进一步地说,带清洁器16设置在带单元10下方,带清洁器16收集附着于带13的表面的调色剂、纸粉末等等。同时,带单元10周围的结构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四个曝光部分17和四个处理单元20K到20C沿前后方向在带单元10的上方排成一列。基于图像数据控制每个曝光部分17的光发射,每个曝光部分为每条线用光照射相应的感光鼓25的表面。
处理单元20K、20Y、20M和20C设置成分别对应于黑色、黄色、洋红、青色。每个处理单元20K到20C包含显影盒21、充电器24、感光鼓25(平行转动体的实例,转动体)等等。显影盒21在其中存储调色剂,并且在其下部包含显影辊22(可动构件的实例)。每个显影盒21通过显影分离机构60(见图4)而在显影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位。在显影位置,显影辊22抵靠感光鼓25,如图1所示。在分离位置,类似于除图2的黑色显影盒21外的其他显影盒,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分离。同时,除黑色显影盒外的其他显影盒21在单色打印期间位于分离位置,使得显影辊22不被驱动。结果,可能提高显影盒21或感光鼓25的寿命。
感光鼓25的表面通过充电器24充电,感光鼓的被充电的部分被从曝光部分17射出的光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从显影辊22向静电潜像供应调色剂,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5上。形成在各个感光鼓25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于转印辊14的转印电压被依次转印到片状物3上,同时被吸引到带13上的片状物3经过感光鼓25和转印辊14之间。在转印到片状物3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装置26加热定影到片状物上以后,该片状物被排出到设备本体2的上表面。
(带单元周围的详细结构)
图3是带单元10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带单元10包含框架30(支撑的实例)。框架30包含一对侧壁30A和连接部分30B并且被形成为门的形状,侧壁30A在前后方向伸长,连接部分30B像桥一样连接侧壁30A的前端部分。上述带驱动辊12的两端部分通过两个侧壁30A的后端部分支撑。带驱动辊12被带驱动齿轮33(见图7,驱动齿轮、正向转动体、转动体的实例)转动驱动,带驱动齿轮33设置在设备本体2上。进一步地说,带支撑辊11的两端部分支撑在两个侧壁30A的前端附近,以便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带支撑辊的两个端部被弹簧构件31向前推,使得张力被施加到带13。此外,布置在带13内的各个转印辊14被弹簧构件(未显示)向上推,带13以预定压力介于感光鼓25和转印辊之间。
如图1所示,带清洁器16布置在带单元10下方,带清洁器16包含清洁辊34(反向转动体、转动体的实例),清洁辊34接触带13的下表面。带单元10包含备用辊35,备用辊35定位于清洁辊34上并被向下按压,带13以预定压力介于备用辊35和清洁辊34之间。进一步地说,清洁辊34在与带13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转动驱动,并且在清洁辊34和备用辊35之间施加预定的偏压,使得附着于带13的调色剂等等被电吸引到清洁辊34并被收集。
当设置在设备本体2的上部的盖子(未显示)被打开并且所有的处理单元20K到20C被移除时,带单元10可以被从设备本体2拆卸。一对(前和后)放置部分36在带单元10的左右侧中的每一侧被设置在设备本体2上,放置部分的上表面形成为预定高度的水平表面。框架30的两个侧壁30A置于放置部分36的上表面上,使得带单元10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
进一步地说,一对(前和后)锁紧突起37设置在框架30的每个侧壁30A上,以便向下突出。同时,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锁紧槽38形成在每个放置部分36上,并且锁紧突起37与锁紧槽38接合以致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基本紧固。于是,框架30在左右方向上被定位。同时,锁紧突起37与锁紧槽38接合以致不在前后方向上被紧固。
此外,杆40安装在框架30的一个侧壁30A的前端部分上。杆40可绕着杠杆轴40A转动,并且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被杆推动弹簧41(推动单元的实例)的推力在拉伸的方向上相对于框架30推动,杆推动弹簧41安装在杆的一个端部。杆40的另一个端部通过推力朝向后侧按压被按压部分42,被按压部分42被固定到设备本体2。于是,带单元10的框架30通过杆轴40A承受杆40的力的反作用力,杆40通过杆推动弹簧41按压被按压部分42。结果,框架相对于设备本体2被向前推。
进一步地说,突出部43形成在框架30的侧壁30A上。突出部43通过从被按压部分42施加于框架30的反作用力而抵靠定位部分44的后表面44A,定位部分44形成在设备本体2上。于是,带单元10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
(打印机的电气结构)
图4是示意地显示打印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如图4所示,打印机1包含CPU 50(确定单元、控制单元的实例)、ROM 51、RAM 52、NVRAM(非易失存储器)53和网络接口54。上述曝光部分17和处理单元20K到20C被连接到这些结构。
ROM 51存储用于执行打印机1的各种各样的操作,诸如下文描述的电机驱动开始处理和电机驱动停止处理的程序。当其处理结果存储在RAM 52或NVRAM 53中的时候,CPU 50根据从ROM 51读取的程序控制各个组件。网络接口54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外部计算机等等(未显示),使得网络接口可以与外部计算机数据通信。
进一步地说,打印机1包含带电机56、感光鼓电机57和清洁器电机58,带电机56驱动带驱动齿轮33,感光鼓电机57驱动感光鼓25,清洁器电机58驱动清洁辊34。这些电机56到58中的每一个是例如直流电动机(DC电动机)。CPU 50向各个电机56到58提供PWM(脉宽调制)信号,以便控制电机的操作。打印机1进一步地包含显影分离机构60、温度/湿度传感器61(传感器的实例),显影分离机构60将显影盒21移动到如上的显影位置或分离位置,温度/湿度传感器61探测设备中的温度和湿度。
(电机驱动控制)
图5是图释电机驱动开始处理的流程图,图6是显示电机56到58的驱动时刻的时序图。
如果当处于备用状态时(当各个电机56到58停止时),CPU 50通过网络接口54接收从外部计算机等等发送的打印命令,CPU根据打印命令执行打印控制处理。在打印控制处理中,如果彩色打印由打印命令指定,所有显影盒21被定位在显影位置(见图1),如果单色打印由打印命令指定,除黑色显影盒以外的显影盒21被定位在分离位置(见图2)。然后CPU 50执行图5显示的电机驱动开始处理。
首先,在电机驱动开始处理中,CPU 50通过向带电机56输出驱动信号而开始驱动带电机(S101)。图6显示输出到每个电机56到58的驱动信号的输出时刻。图6中,带电机56的驱动开始时刻通过t1表示。
随后,CPU 50确定是否所有的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压力接触,也就是说,是否所有的显影盒21被定位在显影位置(S102)。进一步地说,如果所有的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压力接触(S102中是)CPU在显影压力接触的时刻t2开始驱动感光鼓电机57(S103)。此外,如果显影辊22中的一部分与感光鼓25分离(S102中否),CPU在迟于显影压力接触的时刻的显影分离时刻t3开始驱动感光鼓电机57(S103)。然后,CPU在时刻t4(S105)开始驱动清洁器电机58,并且终止电机驱动开始处理。
这里,图7是显示在带13、感光鼓25和清洁辊34在正转状态下被驱动的时候,在前后方向上施加于带单元10的主要外力的视图。如图7所示,沿前后方向施加到带单元10的外力包含四种力,即,从带驱动齿轮33施加的力F1,从四个感光鼓25施加的力F2、从带清洁器16施加的力F3和通过杆40从被按压部分42施加的力F4。
如图7所示,带驱动齿轮33沿倾斜方向被布置在带驱动辊12下方。因此,从带驱动齿轮33施加到带单元10的力倾斜地朝向前下侧施加。从带驱动齿轮33施加到带单元10(框架30)的力的对应于前后方向的分量是上述的力F1。当带驱动齿轮33被带电机56驱动的时候,力F1始终朝向前侧施加。同时,如果带驱动齿轮33沿倾斜方向布置在带驱动辊12上,力F1的方向变成相反的方向。在下文描述中,前向,也就是框架30的突出部43被压靠定位部分44的后表面44A的方向也可称为正向,与前向相反的方向也可以称为反向。
各个感光鼓25在与带13的运动方向对应的方向上被转动驱动。当带13和各个感光鼓25处于本实施例中的正转状态时,带13的运动速度比感光鼓25的外周速度高。因此,在正转状态中,由于带13和各个感光鼓25之间的摩擦,力F2在与带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正向上被施加到带13。力F2的大小或方向根据带13和感光鼓25的相对速度而变化。另外,如下,力F2的大小依赖于片状物3是否介于带13和感光鼓25之间而变化。
清洁辊34在与带13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转动驱动。因此,从清洁辊34施加到带单元10的力F3始终在反向上被施加。因此,从被按压部分42施加到带单元10的力F4始终在正向上被施加。
同时,图8是显示如果假定带电机56和感光鼓电机57同时开始被驱动的话,感光鼓25和带13的外周速度变化的曲线图。进一步地说,图9是显示当感光鼓电机57和带电机56的驱动开始时刻被延迟时,感光鼓25和带13的外周速度变化的曲线图。
在本实施例中,开始与感光鼓25压力接触的显影辊22在对应于感光鼓25的转动的方向上被转动驱动,显影辊22的外周速度被设定得比正转状态的感光鼓25的外周速度稍低。于是,与当显影辊22中的一部分与感光鼓25分离时(在显影分离的时刻)相比,当所有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压力接触时(在显影压力接触的时刻),感光鼓25的转动负载增加。因此,如图8所示,在开始被驱动之后直到感光鼓电机57到达正转状态的上升时间在显影压力接触的时候要比在显影分离的时候长。
进一步地说,在开始被驱动之后直到带电机56达到正常转动状态的上升时间比感光鼓电机57的上升时间(在显影压力接触和显影分离的时候)长。因此,如果假定带电机56和感光鼓电机57同时开始被驱动,如图8所示,感光鼓25的外周速度临时变得比带13的运动速度高,然后变得比带的运动速度低。
如果感光鼓25的外周速度变得比带13的运动速度高,从感光鼓25施加到带13的力F2在反向被施加。另外,如果假定带电机56、感光鼓电机57和清洁器电机58同时开始被驱动,力F3进一步在反向上施加于带单元10。如果如上的从各个转动体(带驱动齿轮33、感光鼓25和清洁辊34)施加到带单元10的力F1、F2和F3的合力的对应于正向的分量的大小被减小或合力在反向上被施加,带单元10的定位状态变得不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带电机56开始被驱动之后,感光鼓电机57开始被驱动,使得感光鼓25的外周速度始终比带13的运动速度高。于是,从感光鼓25施加到带单元10的力F3始终在正向上被施加。
同时,存在感光鼓25或带13的表面由于带和感光鼓之间的摩擦而被磨耗到带13和感光鼓25的相对速度之间存在差异的程度。因此,显影压力接触的时刻t2被设定为比显影分离的驱动开始时刻t3早,使得相对速度之间差异不超过预定速度。
另外,如图6所示,清洁器电机58的驱动开始时刻t4要比带电机56的驱动开始时刻t1和感光鼓电机57的驱动开始时刻t2和t3晚。于是,清洁辊34在反向上施加力F3的时间要比施加其他的力F1和F2的时间晚。因此,可以在正向维持从各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到带单元10的力F1、F2和F3的大的合力,从而稳定带单元10的定位。
以这种方法,CPU 50使得每个转动体33、25和34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
这里,图10是显示从每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于带单元10的力F1、F2和F3的合力的大小的曲线图。如图10所示,力F1、F2和F3的合力的对应于正向的分量的大小在各个转动体33、25和34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的期间T1为最大值。当打印机1在开始被驱动之前从外部接收冲击(impact)而带单元10沿反向偏离时,也就是说,当带单元10由于任何原因不定位在正常位置时,如果合力的对应于正向的分量的大小为最大值,带单元10很可能通过合力而在图像形成开始之前移到正常位置。于是,可以在图像形成期间增加维持定位精度的可能性。
随后,CPU 50通过馈送辊5从馈送盘4馈送片状物3。CPU将基于打印命令的打印数据发送到每个曝光部分17,并且通过上述图像形成处理依次将图像从各个感光鼓25转印到在带13上传送的片状物3。
这里,因为带13的表面被处理为镜面,带的摩擦系数小于片状物3的摩擦系数。进一步地说,因为片状物3被静电吸引到带13,几乎不发生滑动。因此,当片状物3到达感光鼓25和转印辊14之间的辊隙位置时,从感光鼓25施加于带13的力增加。如图10所示,从四个感光鼓25施加于带单元10的力F2随着通过感光鼓25形成的片状物3的夹持数量增加而增加。当片状物3由四个感光鼓25夹持时,从四个感光鼓施加于带单元的力最大。同时,当片状物3由四个感光鼓25夹持时,合力的大小小于上述期间T1内的合力的最大值。
CPU 50控制转动体,使得即使在各个转动体33、25和34处于正常转动状态并且图像被转印到在带13上的片状物3期间T2内,从转动体33、25和34施加的力F1、F2和F3的合力也始终在正向被施加。也就是说,在正常转动状态下,CPU维持“(F1的大小)+(F2的大小)>(F3的大小)”。
图11是图释电机驱动停止处理的流程图。
在在片状物3上进行的打印终止之后,CPU 50执行图11显示的电机驱动停止处理。
在电机驱动停止处理中,首先,在驱动停止的时刻t5(见图6),CPU将命令清洁器电机停止驱动的信号发送到清洁器电机58(S201)。带电机56接收信号并开始减速。随后,如果一部分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分离(S202中否),CPU在显影分离的时刻t6开始减速感光鼓电机57(S203)。进一步地说,如果所有显影辊22与感光鼓25压力接触(S202中是),CPU在显影压力接触的时刻t7开始减速感光鼓电机57(S204)。然后,CPU在时刻t8开始减速带电机56(S205),并且终止电机驱动停止处理。
当CPU如上那样停止各个转动体33,25和34的驱动时,CPU开始以与开始驱动时的次序相反的次序减速电机,也就是说,开始依序减速清洁器电机58、感光鼓电机57和带电机56。如果清洁器电机58在带电机56和感光鼓电机57开始减速之前开始减速,那么,在从清洁辊34反向施加的力F3开始减小之后,正向的力F1和F2开始减小。于是,可以稳定带单元10的定位。
进一步地说,在带电机56开始被减速之前,感光鼓电机57开始被减速,使得带13的运动速度始终等于或高于感光鼓25的外周速度。于是,直到感光鼓25和带13完全停止为止,从感光鼓25施加于带单元10的力F2始终沿正向施加。
如上所述,CPU 50控制转动体,使得各个转动体33、25和34在开始被驱动之后直到各个转动体33、25和34已经完全停止的期间T3内,从各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被施加。
CPU 50控制转动体,如图10所示,使得各个转动体33、25和34在开始被驱动并处于正常转动状态之后直到各个转动体33、25和34已经完全停止的期间T4内,除带电机56开始驱动和带电机56的完全停止的时刻以外,从各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被施加。
于是,当打印机1接收来自外部的冲击或振动时,防止带单元10沿反向从正常位置移开。
(该实施例的优点)
如上,根据本实施例,转动体被控制,使得在多个转动体(带驱动齿轮33、感光鼓25和清洁辊34)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的期间T1内,从多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于带单元10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框架30抵靠定位部分44的正向被施加。于是,带单元10的定位稳定,并且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进一步地说,当多个转动体33、25和34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时,转动体33、25和34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开始时刻不同于其他的转动体33、25和34的驱动开始时刻。如果多个转动体33、25和34被同时驱动,由于各个的转动体33、25和34上升时刻的差异,难以控制转动体以使合力的方向恒定。然而,通过延迟转动体33、25和34的驱动开始时刻,可以容易地实现上述控制。
此外,多个转动体33、25和34包含正向转动体(带驱动齿轮33)和反向转动体(清洁辊34),正向转动体沿正向对带单元10施加力,反向转动体沿反向向带单元施加力。于是,当各个转动体33、25和34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时,在反向转动体34开始被驱动之前,至少一个正向转动体33开始被驱动。于是,当各个转动体33、25和34开始被驱动时,在力开始沿正向被施加到带单元10之后,力开始沿反向被施加到带单元。结果,可以稳定带单元10的定位。
而且,显影辊22的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取决于显影辊22的接触/分离状态,并且根据该变化状态控制驱动开始时刻或减速开始时刻。也就是,在驱动或减速开始时的响应时间由于施加于感光鼓25的转动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如果根据该变化控制时刻,可以稳定定位,而不管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
进一步地说,带和感光鼓始终被控制,使得带13和感光鼓25的沿与带13的移动方向对应的方向的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反向。也就是,如果带13和感光鼓25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在驱动或减速开始的时候反向,从感光鼓25施加于带13的力的的方向被反向。因此,有使得带单元10的定位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相反,如果带和转动体始终被控制,使得带13和感光鼓25的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反向,可以使得带单元10的定位稳定。
此外,转动体被控制,使得在多个转动体33、25和34处于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间接地通过片状物3)被携带在带13上的期间T2内,从多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于带单元10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框架30抵靠定位部分44的正向被施加。于是,带单元10的定位稳定,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而且,转动体被控制,使得在多个转动体33、25和34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带13上之后直到多个转动体33、25和34已经完全停止的期间T2内,从各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于带单元10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被施加,并且在图像被携带在带13上之前,合力的对应于正向的分量的大小达到最大值。于是,即使当带单元10在携带图像之前由于任何原因而没有定位在正常位置时,带单元接收从各个转动体33、25和34沿正向施加的较大的力,使得带单元10很可能沿正向运动并被定位在正常位置。结果,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另外,图像形成设备包含杆推动弹簧41,杆推动弹簧41沿正向推带单元10的框架30。于是,可以更可靠地定位带单元10。因为转动体被控制,使得从多个转动体33,25和34施加的力的合力沿正向施加,所以即使用较小的推力也可以可靠地定位带单元10。因此,可以减小诸如杆推动弹簧41或杆40等部件的尺寸或简化该部件。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已经描述的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直接转印串联式彩色打印机。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应用于别的图像形成设备,例如中间转印式图像形成设备、4环(4-cycle)图像形成设备或喷墨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地说,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彩色图像形成设备,还可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设备。
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包含中间转印带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中间转印带单元设置有作为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或者设置有作为图像载体的其他辊或感光鼓。
(2)根据本发明,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的多个转动体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4个,或者更多。
(3)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转动体通过直流电动机驱动。然而,根据本发明,每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可以通过使用诸如步进电机等其他类型的驱动装置控制。
(4)在上述实施例中,感光鼓的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取决于显影辊的接触/分离状态和根据该变化状态控制的驱动开始时刻或减速开始时刻。然而,根据本发明,例如,诸如温度或湿度等的环境变化可以通过与温度/湿度传感器61探测,由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转动体的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转动体的表面上的摩擦力)可以被确定,可以根据该确定来控制驱动开始时刻或减速开始时刻。
(5)在上述实施例中,带单元被杆推动弹簧的推力推动。然而,根据本发明,可以不特别设置用于推动支撑的推动单元。
(6)在上述实施例中,带单元已经通过定位部分被定位在向前的方向上。然而,根据本发明,图像载体单元可以被定位在向后的方向上,也可以定位在倾斜方向的上或下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图像载体单元,包含:支撑构件;图像载体,图像载体由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设置在设备本体上且通过抵靠支撑构件来定位图像载体单元;多个转动体,多个转动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多个转动体互相独立地被转动驱动,且多个转动体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基于转动体转动的力;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的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转动体被控制,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的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于是,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是稳定的,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之外,当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时,控制单元使得多个转动体中至少一个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不同于其他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时,至少一个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不同于其他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如果多个转动体同时被驱动,由于各个转动体上升时刻的差异,难以控制转动体而使得合力的方向恒定。然而,通过延迟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可以容易地实现上述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之外,多个转动体包含正向转动体和反向转动体,正向转动体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反向转动体沿着与正向相反的方向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并且当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时,控制单元使得多个正向转动体中至少一个的驱动开始时刻早于反向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
根据第三方面,多个转动体包含正向转动体和反向转动体,正向转动体沿正向对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反向转动体沿与正向相反的反向对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当各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时,在反向转动体开始被驱动之前,至少一个正向转动体开始被驱动。于是,当各个转动体开始被驱动时,在力开始沿正向被施加到图像载体单元之后,力开始沿反向被施加到图像载体单元。结果,可以稳定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包含支撑构件的图像载体单元;和图像载体,图像载体通过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
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设置在设备本体且通过抵靠支撑构件来定位图像载体单元;
多个转动体,多个转动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多个转动体互相独立地被转动驱动,且多个转动体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基于转动体转动的力;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到停止状态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根据第四方面,转动体被控制,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到停止状态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于是,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稳定,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之外,当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到停止状态时,控制单元使得多个转动体中至少一个的减速开始时刻不同于其他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
根据第五方面,当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到停止状态时,控制单元使得多个转动体中至少一个的减速开始时刻不同于其他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如果多个转动体同时被减速,由于各个转动体减速所需要的时间的差异,难以控制转动体而使得合力的方向恒定。然而,通过延迟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可以容易地实现上述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之外,多个转动体包含正向转动体和反向转动体,正向转动体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反向转动体沿着与正向相反的方向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并且当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到停止状态时,控制单元使得反向转动体中至少一个的减速开始时刻早于正向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
根据第六方面,多个转动体包含正向转动体和反向转动体,正向转动体沿正向对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反向转动体沿反向对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当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到停止状态时,在正向转动体开始被减速之前,至少一个反向转动体开始被减速。于是,当各个转动体开始被减速时,在沿反向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开始被减小之后,沿正向施加的力开始被减小。结果,可以稳定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本发明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方面任何一个方面之外,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确定单元,确定单元确定多个转动体中的至少一个转动体的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与通过确定单元确定的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相对应的时刻。
根据第七方面,驱动开始时刻或减速开始时刻根据转动体的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被控制。也就是说,在驱动或减速开始的时候的响应时间由于施加于转动体的转动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根据该变化来控制时刻,使得可以稳定定位,而不管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之外,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可动部件,可动部件构造成与转动体接触和与转动体分离,可动部件与转动体的接触和与转动体的分离是要由确定单元确定的对象,其中,基于可动部件的接触或分离,确定单元确定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取决于与转动体接触和与转动体分离的可动部件的接触/分离状态。也就是,由于由可动部件接触和分离所引起的施加于转动体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在驱动或减速开始的时候,转动体的操作被改变。于是,根据该变化控制时刻,使得可以稳定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之外,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传感器,传感器探测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个,其中基于传感器的探测结果,确定单元确定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
根据该第九方面,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取决于探测温度或湿度的传感器的探测结果。也就是,在驱动或减速开始的时候,转动体的操作被改变且转动体的转动负载由于温度或湿度变化被改变。于是,根据该变化控制时刻,使得可以稳定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九方面之外,多个转动体包含驱动齿轮和平行转动体,驱动齿轮转动地驱动图像载体,平行转动体在正常转动状态下沿与图像载体的转动方向对应的方向被转动,且平行转动体沿正向向图像载体施加力,在图像载体和平行转动体的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反向的期间,控制单元始终控制图像载体和平行转动体。
根据该第十方面,图像载体和平行转动体始终被控制,使得图像载体和平行转动体的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反向。如果图像载体和平行转动体的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转动体开始的时候反向,从平行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的力的方向被反向。因此,有使得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相反,如果图像载体和转动体始终被控制,使得图像载体和平行转动体的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反向,可以使得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图像载体单元,包含:支撑构件;和图像载体,图像载体通过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定位部分,定位部分设置在设备本体且通过抵靠支撑构件来定位图像载体单元;多个转动体,多个转动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多个转动体互相独立地被转动驱动,且多个转动体向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基于转动体转动的力;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其中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处于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上期间,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根据第十一发明,转动体被控制,使得在多个转动体处于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期间,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支撑构件抵靠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于是,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稳定,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之外,控制单元控制转动体,使得在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上之后,直到多个转动体移到停止状态的期间内,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施加,且合力的对应于正向的分量的大小在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上之前达到最大值。
根据该第十二方面,在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上之后,直到多个转动体移到停止状态的期间内,转动体被控制使得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被施加,且在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上之前,合力的对应于正向的分量的大小达到最大值。于是,即使当图像载体单元在携带图像之前由于任何原因不定位在正常位置时,带单元接收从各个转动体沿正向施加的较大的力,使得图像载体单元很可能沿正向移动并定位在正常位置。结果,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十二方面之外,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推动单元,推动单元沿正向推支撑构件。
根据第十三方面,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含沿正向推支撑的推动单元。于是,可以更可靠地定位图像载体单元。进一步地说,因为转动体被控制,使得从多个转动体施加的力的合力沿正向被施加,即使用较小的推力,也可以可靠地定位图像载体单元。因此,可以减小部件的尺寸或简化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十三方面的任何一个之外,其中图像载体是传送片状物的带,且多个转动体包含驱动带的驱动齿轮和感光鼓,感光鼓将形成图像转印到在带上的片状物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之外,多个转动体进一步包含用于清洁带的清洁辊。
如上,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的方面,转动体被控制,在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到正常转动状态期间,或者在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到停止状态期间,或者在多个转动体处于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图像载体上期间,使得从多个转动体施加于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正向被施加。于是,图像载体单元的定位稳定,可以保证要被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
图像载体单元,包含:
支撑构件;和
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
定位部分,所述定位部分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且通过抵靠所述支撑构件而定位所述图像载体单元;
多个转动体,所述多个转动体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所述多个转动体互相独立地被转动驱动,且所述多个转动体向所述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所述力基于所述转动体的转动;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转动体,以使得在所述多个转动体从停止状态移动到正常转动状态期间内,从所述多个转动体施加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所述支撑构件抵靠所述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多个转动体从所述停止状态移动到所述正常转动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多个转动体中至少一个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不同于其他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转动体包含正向转动体和反向转动体,所述正向转动体沿所述支撑构件抵靠所述定位部分的正向向所述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所述反向转动体沿着与所述正向相反的方向向所述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并且
当所述多个转动体从所述停止状态移动到所述正常转动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正向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早于所述反向转动体的驱动开始时刻。
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
图像载体单元,包含:
支撑构件;和
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
定位部分,所述定位部分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且通过抵靠所述支撑构件来定位所述图像载体单元;
多个转动体,所述多个转动体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所述多个转动体互相独立地被转动地动,且所述多个转动体向所述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所述力基于所述转动体的转动;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转动体,以使得在所述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动到停止状态的期间内,从所述多个转动体施加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所述支撑构件抵靠所述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多个转动体从所述正常转动状态移到所述停止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多个转动体中至少一个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不同于其他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多个转动体包含正向转动体和反向转动体,所述正向转动体沿所述支撑构件抵靠所述定位部分的所述正向向所述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所述反向转动体沿着与所述正向相反的方向向所述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并且
当所述多个转动体从所述正常转动状态移动到所述停止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反向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早于所述正向转动体的减速开始时刻。
7.如权利要求2、3、5和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确定单元,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多个转动体中至少一个转动体的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与通过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一致的时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构造成与所述转动体接触并且与所述转动体分离,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转动体接触和与所述转动体分离是要由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对象,
其中,基于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或分离状态,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探测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个,
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探测结果,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转动负载的变化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转动体包含驱动齿轮和平行转动体,所述驱动齿轮转动驱动所述图像载体,所述平行转动体在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转动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在正常转动状态下被转动,且所述平行转动体沿所述正向向所述图像载体施加力,以及
在所述多个转动体从正常转动状态移动到停止状态的期间内,所述控制单元始终控制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平行转动体,以使得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平行转动体的相对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不颠倒。
1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
图像载体单元,包含:
支撑构件;和
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直接或间接地携带图像;
定位部分,所述定位部分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且通过抵靠所述支撑构件来定位所述图像载体单元;
多个转动体,所述多个转动体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所述多个转动体互相独立地被转动驱动,且所述多个转动体向所述图像载体单元施加力,所述力基于所述转动体的转动;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多个转动体的驱动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转动体,使得在所述多个转动体处于正常转动状态并且图像被携带在所述图像载体上期间内,从所述多个转动体施加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所述支撑构件抵靠所述定位部分的正向施加。
12.如权利要求1至6和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转动体,使得在所述多个转动体从所述停止状态移动到所述正常转动状态且图像被携带在所述图像载体上之后直到所述多个转动体移动到所述停止状态的期间内,从所述多个转动体施加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力的合力始终沿所述正向施加,且所述合力对应于所述正向的分量的大小在所述图像被携带在所述图像载体上之前达到最大值。
13.如权利要求1至6和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推动单元,所述推动单元沿所述正向推所述支撑构件。
14.如权利要求1至6和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载体是传送片状物的带,且
所述多个转动体包含驱动所述带的驱动齿轮和感光鼓,所述感光鼓将所述形成的图像转印到所述带上的片状物。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转动体进一步包含用于清洁所述带的清洁辊。
CN201010155693.3A 2009-03-27 2010-03-26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1846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9472A JP4849350B2 (ja) 2009-03-27 2009-03-2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79472 2009-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6919A true CN101846919A (zh) 2010-09-29
CN101846919B CN101846919B (zh) 2013-07-10

Family

ID=42246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5693.3A Active CN101846919B (zh) 2009-03-27 2010-03-26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22099B2 (zh)
EP (1) EP2233984B1 (zh)
JP (1) JP4849350B2 (zh)
CN (1) CN10184691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5305A (zh) * 2012-12-21 2014-06-25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图像形成装置、驱动方法和图像形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8891B2 (ja) * 2010-01-21 2014-02-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測長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7554B2 (ja) * 2010-03-18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機器、異常判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321568B2 (ja) * 2010-11-30 2013-10-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24979B2 (ja) * 2011-08-31 2015-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24630B2 (ja) * 2015-01-05 2018-11-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14837B2 (ja) * 2015-07-22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15582B2 (ja) 2020-01-22 2024-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TWI768292B (zh) * 2020-02-24 2022-06-2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可偵測射頻干擾的接收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5324A (en) * 1990-10-12 1994-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186758A (ja) * 1996-12-20 1998-07-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EP0855627A2 (en) * 1997-01-22 1998-07-29 Fujitsu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24356A (ja) * 1997-07-01 1999-01-29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644A (ja) * 2002-09-25 2004-04-15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71418A1 (en) * 2004-06-04 2005-12-08 Oki Data Corporation Position setting method of photosensitive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783908B2 (ja) * 1999-03-29 2006-06-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7652A (ja) * 2005-08-23 2007-03-08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72176A (en) 1987-09-11 1989-03-17 Canon Kk Image forming device
US5084741A (en) * 1989-03-31 1992-01-2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Recirculating document hand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JPH1165222A (ja) 1997-08-11 1999-03-05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666242B2 (ja) 1998-05-08 2005-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2680A (ja) * 1999-06-14 2001-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ユニット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
JP2001339978A (ja) 2000-05-29 2001-12-07 Canon Inc 回転体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1128A (ja) 2001-09-18 2003-03-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05758B2 (ja) 2001-09-28 2005-10-1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602985B1 (en) * 2004-06-01 2013-07-31 Ricoh Company, Ltd. Driving control of a belt apparatus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14228B2 (ja) * 2004-06-04 2011-01-1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感光体の位置設定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09137B2 (ja) 2005-03-24 2011-01-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55238B2 (en) * 2004-09-29 2009-06-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angularly shifted belt unit
JP2006243059A (ja) 2005-02-28 2006-09-1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215A (ja) 2005-07-15 2007-02-0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5018B2 (ja) * 2005-09-30 2009-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タンデム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039296B2 (ja) * 2005-11-02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64716A (ja) * 2006-12-27 2008-07-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方法
JP4873265B2 (ja) * 2008-09-29 2012-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2653A (ja) * 2008-10-20 2010-06-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877371B2 (ja) * 2009-07-31 2012-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5324A (en) * 1990-10-12 1994-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186758A (ja) * 1996-12-20 1998-07-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EP0855627A2 (en) * 1997-01-22 1998-07-29 Fujitsu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24356A (ja) * 1997-07-01 1999-01-29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783908B2 (ja) * 1999-03-29 2006-06-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644A (ja) * 2002-09-25 2004-04-15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71418A1 (en) * 2004-06-04 2005-12-08 Oki Data Corporation Position setting method of photosensitive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57652A (ja) * 2005-08-23 2007-03-08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5305A (zh) * 2012-12-21 2014-06-25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图像形成装置、驱动方法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885305B (zh) * 2012-12-21 2018-05-25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图像形成装置、驱动方法和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22099B2 (en) 2013-04-16
US20100245945A1 (en) 2010-09-30
JP2010231048A (ja) 2010-10-14
EP2233984A1 (en) 2010-09-29
EP2233984B1 (en) 2015-06-10
CN101846919B (zh) 2013-07-10
JP4849350B2 (ja) 201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6919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068766B2 (en) Rotary driv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681405B (zh) 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控制记录介质输送的方法
JP5196930B2 (ja) 複写装置、静電複写画像プリンタ、および遅延シート供給装置における遅延ローラの摩耗を監視する方法
US20070096385A1 (en) Friction retard sheet feeder
CN103186064B (zh) 图像处理设备
US108599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ing cartridges having increased toner capacities and reducible of contact duration between developing rollers and photosensitive drums
US8406677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that reduces consumption of toner used for non-printing purpose
CN102681385B (zh) 片材检测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JP20101909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4522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690503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4371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conveyance mechanism
US113538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stop conveyance of sheet for prescribed time period before conveying sheet to photosensitive drum when sheet is fed from first tray
JPH1184885A (ja) 記録装置
JP48149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1325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39791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incorporated therein
US102818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supply device with first and second transport members configured to transport developer at different speeds
CN102193382A (zh) 使用电子照相处理的图像形成设备
JP61638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63754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旋转式显影装置
JP20150146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692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ontroller configured to switch a state of developing roller between a stopped state and a rotating state
JP2013228614A (ja) 現像剤補給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現像剤補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