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21189B - 电梯的提升装置、电梯的轿厢架以及电梯的提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提升装置、电梯的轿厢架以及电梯的提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21189B CN101821189B CN200780100942.5A CN200780100942A CN101821189B CN 101821189 B CN101821189 B CN 101821189B CN 200780100942 A CN200780100942 A CN 200780100942A CN 101821189 B CN101821189 B CN 1018211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frame
- weight
- elevator
- lifting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B66B19/005—Mining-hoist operation installing or exchanging the elevator drive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提升装置、电梯的轿厢架以及电梯的提升方法。提升装置(100)包括:导轨(8),其从井道(5)的下部(81)设置到井道顶部(5a);轿厢架(7),其是通过具有与导轨(8)卡合的导靴(9)而能够以导轨(8)为引导件进行升降的电梯的轿厢架(7),该轿厢架(7)作为载置重物(1)的架台来使用,重物(1)将被提升至井道(5)的井道顶部(5a)附近;以及起重机(3),其将载置有重物(1)的轿厢架(7)以导轨(8)为引导件提升至井道顶部(5a),悬吊轿厢架(7)的悬吊点(2)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重物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影响所述重物(1)的提升。由此,能够省去工具拆卸的作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梯的井道中提升重物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电梯的轿厢架以及电梯的提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装配电梯的设备时,井道的大小不仅要能收纳装配后的设备,而且需要考虑为了在装配过程中进行安装作业所必需的空间来确定所述井道的大小。特别是,在将电梯设备搬入到井道内并提升至预定高度时,当然要确保搬入路径,但也需要确保井道内的办理货运和提升裕量的空间。此处,“提升裕量”是指起重机的高度,更正确地说,是指包含起重机高度的设置空间。
例如,在使用链动滑轮来提升设备的情况下,在提升500kg~1000kg的设备重量时,在为手动式的情况下,使用400~500mm的高度的1~2个链动滑轮、在为电动式的情况下,使用700~800mm的高度的1~2个链动滑轮。在直接悬吊设备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提升时的设备的翻倒,悬吊部通常设置在比作为提升对象的设备的重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此外,悬吊部在平面方向(俯视方向)也极力接近重心悬吊。由此,作为提升对象的设备以稳定的姿态被提升。在作为提升对象的设备作为产品被最终安装的高度的上部,需要确保“提升所需的空间”(提升裕量)。因此,井道的最小顶部位置(必要顶棚高度)需要从“提升所需的空间”、和由轿厢和对重的冲顶所确定的“必要顶层高度尺寸”的方面来进行研究。下文中,将从最上层地面至井道顶部的尺寸称为“顶层高度尺寸OH”(有时单纯地记载为OH)。
(OH1(轿厢冲顶)的计算)
图22是对轿厢冲顶时的OH的计算进行说明的现有示例的图。参照图22,对轿厢冲顶时的顶层高度尺寸OH1进行说明。简单地说明图22的结构。图22表示设置于井道5的电梯。图22示出了轿厢4位于最上层的情况。通过由曳引机M卷绕线18,轿厢4和对重15进行升降。顶层高度尺寸OH1是最上层地面20和井道顶部5a之间的距离。关于该OH1,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在井道5的下部设置有对重侧缓冲器16和轿厢侧缓冲器17。对重侧缓冲器16和轿厢侧缓冲器17具有螺旋弹簧16a、17a。另外,使用螺旋弹簧只是一个示例,对重侧缓冲器16和轿厢侧缓冲器17也可以通过液压或其它手段来使对重15和轿厢4缓冲。例如,在日本国内,轿厢4冲顶时的顶层高度尺寸(以下记载为OH1(轿厢冲顶))用下面的(算式1a)来计算。另外,(算式1a)中的记号的含义记载于下文。
OH1(轿厢冲顶)=CH+CRB+BST+KJP+C(算式1a)
CH:从轿厢地板到轿厢顶的尺寸。
CRB:对重侧的越程(runby)距离(从轿厢停止于最上层时的对重到对重侧缓冲器16的承受面(螺旋弹簧16a的最上部)的垂直距离)。
BST:对重侧缓冲器16的行程(螺旋弹簧16a的变形量)。
KJP:轿厢4的超程量(借助惯性而超程的部分)。
C:不在轿厢上进行运转、轿厢4超程(jump)时从轿厢4的顶部(轿厢4的最上部)到井道顶部5a的间隙。
另外,图22的“轿厢超程量H”表达为:
H=CRB+BST+KJP
图24是表示图22和图23中的OH1与CH、H、C之间的关系的图。H4、H5将在后述的说明中使用。
(OH1(对重冲顶)的计算)
图23是对对重冲顶时的OH的计算进行说明的图。参照图23,对对重冲顶时的顶层高度尺寸OH1(以下记载为OH1(对重冲顶))进行说明。在对重15冲顶时,也进行与(算式1a)相同的计算。在对重15冲顶时的情况下,根据图23,OH1(对重冲顶)变为下面的(算式1b)。
OH1(对重冲顶)=CH+CRB+BST+OJP+C(算式1b)
在(算式1b)中,越程距离CRB和缓冲器行程BST是轿厢侧的量,超程量OJP表示对重侧的超程量。
此外,CH是从最上层地面20到对重15的最上部的距离。
图24是表示图22和图23中的OH1与CH、H、C之间的关系的图。H4、H5将在后述的说明中使用。
(在轿厢投影面上存在设备的情况:轿厢冲顶、对重冲顶双方)
另外,在将设备(例如曳引机)配置于轿厢投影面上的情况下,如果考虑所述提升裕量H2,则必要顶层高度尺寸OH2变为下面的(算式2a)。下述OH2(有设备)是在轿厢4的头顶上存在具有提升裕量H2的设备的情况下的尺寸。
图25是将下面的(算式2a)图示化而得到的图。
如果是轿厢冲顶时的情况,则
OH2(有设备)=OH1(轿厢冲顶时)+H1+H2(算式2a)。
此外,如果是对重冲顶时的情况,变为像下面的(算式2b)那样。
OH2(有设备/重物)=OH1(对重冲顶时)+H1+H2(算式2b)
另外,记号的含义如下所述。
H1:设备高度。
H2:提升裕量。
另外,OH3将在后面的说明中使用。
(在轿厢投影面上没有设备的情况)
图26是对在轿厢投影面上没有设备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当在轿厢投影面上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在设设备的安装高度(从最上层地面20到设备下表面的距离)为H3的情况下,并且在下述计算式(算式3)的OH0尺寸满足OH0>OH1(轿厢冲顶时)、且OH0>OH1(对重冲顶时)的情况下,OH0成为必要顶层高度尺寸。
OH0=H3+H1+H2(算式3)
另外,H0将在后述的说明中使用。
自1990年下半年以来,不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无机房电梯(Machine-Room-Less elevator,以下称为MRL)迅速普及,将所有的电梯设备都设置于井道内的系统正逐渐成为主流。并且,井道尺寸(平面尺寸、顶层高度尺寸、底坑深度)也不断缩小,必要井道尺寸除了设备的收纳以外,还必须进行断定了装配性的设备的配置设计。
为了减小顶层高度尺寸,也考虑了使用专用的提升架台作为工具来提升曳引机等设备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但是,在使用专用的提升架台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提升架台的组装和提升后的拆卸,因而耗费装配时间并且成本增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4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提升装置和提升方法:在提升曳引机等电梯设备的情况下,无需扩张井道的尺寸,并且不会引起装配时间的增加和成本的增高。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是将重物提升至电梯的井道的顶部附近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梯的提升装置包括:
导轨,其从所述井道的下部设置到所述顶部;
轿厢架,其是通过具有与所述导轨卡合的导靴而能够以所述导轨为引导件进行升降的电梯的轿厢架,该轿厢架作为载置所述重物的架台来使用,所述重物将被提升至所述井道的所述顶部附近;以及
起重机,其将载置有所述重物的所述轿厢架以所述导轨为引导件提升至所述顶部,
悬吊所述轿厢架的悬吊点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所述重物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不影响所述重物的提升,所述提升裕量是指包含所述起重机高度的设置空间。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的位于所述顶部附近和所述下部附近之间的中间部未通过导轨支架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起重机包括:
线状的线状体,其一个端部安装于所述轿厢架;以及
主体,其配置于所述顶部,并且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来提升所述轿厢架,
并且,所述主体配置成:在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而将所述轿厢架提升到了所述顶部的情况下,该主体自身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所述轿厢架的上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轿厢架具有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所述线状体的所述一个端部安装于该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在所述上部具有用于载置所述重物的载置部件,
所述重物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并且所述重物载置在这样的位置:在通过由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卷绕所述线状体而将所述重物提升到了所述顶部附近的情况下,所述重物不会与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干涉。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配置在比重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重心位置是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的所述重物和所述轿厢架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重心位置。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起重机包括:
线状的线状体,其一个端部安装在固定于所述顶部的固定部;以及
主体,其以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所述轿厢架的上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轿厢架,并且该主体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来将所述轿厢架提升至所述顶部,
所述轿厢架具有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安装于该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在所述上部具有用于载置所述重物的载置部件,
所述重物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并且载置于不与所述起重机干涉的位置。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配置在比重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重心位置是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的所述重物和所述轿厢架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重心位置。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靴具有通过磁力来吸引所述导轨的磁性体。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架是作为将重物提升至电梯井道的顶部附近时的架台来使用的电梯的轿厢架,
所述电梯的轿厢架具有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
起重机的主体配置于井道的顶部,并且所述起重机的线状体的一个端部安装于提升对象,而且所述起重机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来将所述提升对象提升至所述顶部,
所述起重机的所述线状体的所述一个端部安装于所述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
悬吊所述轿厢架的悬吊点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所述重物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不影响所述重物的提升,所述提升裕量是指包含所述起重机高度的设置空间。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架是作为将重物提升至电梯井道的顶部附近时的架台来使用的电梯的轿厢架,
该电梯的轿厢架具有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
起重机的线状体的一个端部与井道的顶部连接,并且所述起重机的主体安装于提升对象,而且所述起重机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来将所述提升对象提升至所述顶部,
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安装于所述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且所述起重机的主体以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轿厢架的上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轿厢架。
本发明的电梯的提升方法是将重物提升至电梯井道的顶部附近的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该电梯的提升方法中,以导轨作为引导件通过起重机将电梯的轿厢架在载置有重物的状态下提升至所述井道的顶部,其中,所述导轨从所述井道的下部设置至所述顶部,所述轿厢架通过具有与所述导轨组合的导靴而能够沿所述导轨升降,所述重物将被提升至所述井道的所述顶部附近,所述轿厢架作为载置所述重物的架台来使用,悬吊所述轿厢架的悬吊点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所述重物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不影响所述重物的提升,所述提升裕量是指包含所述起重机高度的设置空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这样的提升装置和提升方法:在提升曳引机等电梯设备的情况下,无需扩张井道的尺寸,并且不会引起装配时间的增加和成本的增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直接悬吊提升对象的缺点的图。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提升装置100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提升时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提升结束时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提升装置100开始进行提升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提升装置100进行提升的中途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提升装置100进行的提升结束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利用提升装置100进行提升的中途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利用提升装置100进行的提升结束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相对于图8变更了轿厢架7的结构和起重机3的配置的情况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结束了图10的提升的情况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链3a的安装结构的图。
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悬吊位置的缺点的图。
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悬吊位置的缺点的图。
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悬吊位置的缺点的图。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磁性体的效果的图。
图17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磁性体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18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起重机主体30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19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起重机主体30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20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起重机主体30的安装位置的立体图。
图21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起重机主体30的安装位置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
图2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
图2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2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2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尺寸关系的图。
标号说明
1:重物;1a:重物1的重心位置;2a:悬吊配件;2:悬吊点;2b:保持件;3:起重机;3a:链;4:轿厢;4a:轿厢架7单独的重心位置;4b:(轿厢架+重物)的重心位置;5:井道;5a:井道顶部;6:提升梁;7:轿厢架;7a:轿厢底;7b:轿厢纵柱;7c:轿厢顶架;8:导轨;9:导靴;10:磁性体;11:专用架台;11a:专用架台11+重物1的重心位置;12:导轨支架;13:紧急停止件;15:对重;16a、17a:螺旋弹簧;18:线;20:最上层地面;21:环头螺栓;22:螺母;23:支架;24:钩;30:起重机主体;33:钩;35a:链;31:一个端部;51:顶部附近;71:轿厢架上部;72:载置部件;81:下部;82:中间部;83:上部;100:提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提升装置100的概要)
在实施方式1中,对在电梯的井道中提升重物的电梯的提升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对直接提升作为提升对象的重物1的情况的缺点进行说明的图。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提升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2表示提升结束以后。
如图1所示,在提升重物1(例如曳引机)的情况下,在将起重机3(例如绞车)临时安装于井道5的顶棚(井道顶部5a)、并吊起重物1时,对于重物1,有相当于起重机3自身的高度(提升裕量H2)的量是无法提升的。因此,存在这样的情况:井道的尺寸变长,变长的量相当于提升裕量H2。在实施方式1中,对不以提升裕量H2作为确定井道尺寸时的因素的提升装置100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提升裕量H2”是指起重机的高度,更正确地说,是指包含起重机高度的设置空间。
如图2所示,提升装置100包括导轨8、轿厢架7和起重机3。起重机3由起重机主体30和链3a构成。作为起重机3的示例,有链动滑轮、绞车等。在为绞车的情况下,不是使用链3a,而是使用线。提升装置100的特征主要是下面的(1)至(3)。
(1)如图2所示,在轿厢架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轨8。导轨8在井道5的下部81和上部83用导轨支架12固定起来。下部81是指最下层附近(底坑),上部83是指最上层附近。位于下部81和上部83之间的中间部82未用导轨支架12进行固定。这是因为设想有这样的方法(无脚手架方法):使用提升装置100来提升曳引机等重物1,通过使用被提升起来的曳引机等,来将中间部82用导轨支架固定起来。此外,轿厢架7被用作载置重物1的提升架台。由于上述理由,所以在提升重物1的情况下无需使用专用工具,而且没有拆卸作业。
(2)起重机主体30配置成:在轿厢架7已提升至井道顶部5a的情况下,该起重机主体3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轿厢架上部71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如图2所示,能够使重物1吊高相当于提升裕量H2的量,能够减小井道的尺寸。
(3)悬吊轿厢架7的悬吊点2设置于轿厢架7,并且设置成比轿厢架7的最上部靠下方、且比重心位置4b靠上方,所述重心位置4b是将重物1和轿厢架7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如图2所示,悬吊点2比重心位置4b向上方高出尺寸L。即,在轿厢架7中,悬吊点2的位置比重物1和轿厢架7的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4b向上方高出尺寸L,因此起重机主体30能够稳定地提升重物1。此外,如图2所示,悬吊点2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会影响重物1的提升。
(4)这样,提升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如(1)~(3)所示,将轿厢架7用作载置重物1的提升工具,将导轨8作为引导件,以及将悬吊点2配置于比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是将悬吊点2配置于这样的位置:在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会影响重物1的提升。
(2.OH和起重机之间的关系)
图3和图4是用于说明顶层高度尺寸OH的图。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对顶层高度尺寸OH进行说明。此外,图3和图4表示在将轿厢架7用作提升架台时提升裕量H2成为OH的因素的情况。
图3是表示提升时的图。
图4是表示提升结束时的图。如图3所示,悬吊点2设置于轿厢架7的最上部。因此,如表示提升结束时的图4所示,提升裕量H2成为OH的因素。即,如图4所示,重物1能够被提升的最高高度是从井道顶部5a减去起重机主体30的提升裕量H2而得到的高度H0(如果使用上述的算式,则H0=H1+H3)(参照图26)。
H1:设备(重物1)高度。
H3:从最上层地面20至设备(重物1)的下表面为止的距离。
因此,在图3的情况下,距离装配点所需的最小顶层高度尺寸OH0为:
OH0=H0+H2(算式4)。
另一方面,在轿厢4上升至最高位置的情况下(对重冲顶时也是一样的,因此省略对重冲顶时的说明),例如设对重15与对重侧缓冲器16碰撞、轿厢1超程的情况下的最高到达点和最上层地面20在铅直方向的距离为H4(参照图24)。如果在轿厢4的投影面上没有其它的井道设备,则所述H4加上冲顶时的轿厢最上部和井道顶部之间的安全距离H5而得到的尺寸即为由轿厢4的冲顶所确定的必要的最小顶层高度尺寸OH1。
即,如图24所示,
OH1=H4+H5(算式5)
此处,H4表达为:
H4=CH+CRB+BST+KJP(算式6)
CH:轿厢全高
CRB:对重越程距离
BST:对重缓冲器行程
KJP:轿厢超程量
如果顶层高度尺寸通过OH1(轿厢冲顶)(或者OH1(对重冲顶))确定,则必要顶层高度尺寸最小。在本实施方式1的提升装置100中,由于悬吊点2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影响重物1的提升,因此提升裕量H2不会成为用于计算顶层高度尺寸的要素。
即,在提升装置100中,
OH1≥OH0(算式7)
或者,即使是不得不在轿厢4的投影面上配置设备的电梯系统,该情况下的必要顶层高度尺寸OH也不过是:
OH3=OH1+H1(算式8)
这样,提升裕量H2不会成为用于计算顶层高度尺寸的要素。
(3.提升装置的结构和动作)
参照图5~图12对实施方式1的提升装置100的结构和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图5是表示提升装置100对重物1的提升开始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提升装置100进行的提升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提升装置100对重物1的提升结束的状态的图。
图8是将提升装置100进行的提升的中途表现为立体图的图,其与图6对应。
图9是将提升装置100进行的提升的结束表现为立体图的图,其与图7对应。
图10与图8对应,其是表示相对于图8变更了轿厢架7的结构和起重机3的配置的情况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提升结束了的情况的图。
图12是表示链3a的安装结构的图。
如图5或图8等所示,呈现以下状况。
(1)重物的位置:
作为提升对象的重物1载置于轿厢架7的上部的载置部件72。
(2)起重机的位置:
起重机主体30安装于井道顶部5a。起重机主体30直接安装于井道顶部5a的建筑侧、或者经设置的提升梁6而被悬吊起来。图5表示使用提升梁6的情况。
(3)悬吊位置:
如图12(a)所示,使在末端部具有钩33的链3a从起重机主体30垂下,并利用钩33悬吊轿厢架7。起重机主体30通过卷绕链3a来提升轿厢架7。
(4)起重机3和轿厢架7的位置关系:
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利用链3a吊起轿厢架7的部位(悬吊点2)是比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是在将重物1最终提升到了目标高度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起重机3的提升裕量H2的位置。即,悬吊点2设置于比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并且该悬吊点2是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影响重物1的提升。此外,起重机3的起重机主体30配置成:在通过卷起链3a而将轿厢架7提升到了井道顶部5a的情况下,起重机主体30不会与轿厢架7干涉,并且该起重机主体3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轿厢架7的上部靠下方的位置。对于上述的(1)至(4)将在后文进一步详细说明。
(提升开始时)
参照图5和图8,对提升开始时进行说明。
<轨道>
两条导轨8从井道5的下部81向上部83设置于轿厢架7的左右。关于导轨8,如图2所示,中间部82没有通过导轨支架12进行固定。
<轿厢架>
如图8所示,轿厢架7由轿厢底7a、2根轿厢纵柱7b以及轿厢顶架7c构成。轿厢架7在轿厢纵柱7b的上部和下部各具有一个导靴9。通过导靴9与导轨8的卡合,轿厢架7在井道内升降。轿厢顶架7c安装于两根轿厢纵柱7b的上部。轿厢顶架7c具有载置重物1的载置部件72。另外,在轿厢架7不具有载置部件72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轿厢架7的上部安装载置部件72。如后述的图9和图11所示,重物1在被吊起至最上部的情况下,以不与起重机主体30干涉的方式载置于载置部件72。
<悬吊位置>
关于轿厢架7,如图8所示,在各个轿厢纵柱7b具有用于勾挂图12所示的链3a的钩33的悬吊配件2a(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的一个示例)。悬吊配件2a通过螺栓等保持件2b而固定于轿厢纵柱7b。或者,也可以不采用悬吊配件2a,而是如图12的(a)所示通过利用螺母22将环头螺栓21固定于轿厢纵柱7b来作为链3a的钩33的安装部(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的一个示例)。或者,也可以如图12的(b)所示,将在L字形板开设有孔的支架23作为安装部(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的一个示例)。如图5所示,轿厢架7中的链3a的钩33的安装部(悬吊点2)配置于比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重心位置4b是将载置于载置部件72的重物1和轿厢架7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即,轿厢架7的悬吊点2比所述重心位置4b向上方高出尺寸L。由此,起重机主体30能够稳定地悬吊重物1。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轿厢架7单独的重心位置4a。此外,悬吊点2设置于这样的位置(从轿厢架7的最上部向下方低尺寸M的位置):在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会影响重物1的提升。
<起重机>
实施方式1使用了两台起重机3,但这只是例示。并没有限定起重机3的台数。
(提升中途)
接下来,参照图6和图8,对起重机主体30吊起载置有重物1的轿厢架7的中途状态进行说明。图6表示导轨8的中间部82。因此,导轨8没有通过导轨支架12进行固定。载置有重物1的轿厢架7以悬吊点2作为力的作用点而被吊起。由于悬吊点2如上所述比重心位置4b向上方高出尺寸L,所以重物1被稳定地吊起。在提升过程中,轿厢架7在导靴9与导轨8卡合的同时,以导轨8作为引导件而被提升。另外,在提升过程中,根据悬吊点2和重心之间的位置关系,大多在悬吊点2附近产生力矩。图6中的F1表示基于所产生的力矩的水平方向的按压力(导靴9按压导轨8的力)。关于该按压力F1,将在后面图14的说明中进行描述。
(提升结束时)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9,对提升结束时进行说明。悬吊点2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影响重物1的提升。此外,起重机主体30配置成:在通过卷绕链3a而将轿厢架7提升到了井道顶部5a的情况下,该起重机主体3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轿厢架7的上部71(轿厢顶架7c)靠下方的位置。例如如图9所示,起重机主体30配置于不与处于提升到最上部的状态的轿厢架7干涉的位置。由此,在轿厢架7被提升到了最上部时,起重机主体3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上部71(轿厢顶架7c)靠下方的位置。由此,提升裕量H2就与顶层高度尺寸OH的计算无关。图11是表示相对于图8变更了轿厢架7的结构和起重机3的配置的情况的图,但在图11的情况下,起重机主体30的至少一部分也进入到比上部71(轿厢顶架7c)靠下方的位置。
(4.悬吊位置)
提升装置100使用了为原设部件的轿厢架7作为提升架台,并将重物1载置于轿厢架7的上部的载置部件72。在该情况下,悬吊点2配置于比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重心位置4b是将载置于载置部件72的重物1和轿厢架7合并时的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这样,悬吊点2配置于比将载置于载置部件的重物1和轿厢架7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重物1的翻倒。此外,由此能够减小在提升时产生于悬吊点2周围的力矩,因此,在没有对轨道8进行固定的中间部82,能够使通过上述力矩而作用于导轨8的水平方向的按压力F1比后述(图14)的按压力F2要小(F1<F2)。因此,能够防止导靴9从导轨8脱轨。
接下来,对未将轿厢架7借用作提升架台的情况的缺点进行说明。提升装置100将轿厢架7借用作提升架台,但是为了在不借用轿厢架7的情况下吊起重物1,只有以下两种办法:
(1)使用同样能够获得上述效果(使提升裕量H2不成为顶层高度尺寸的要素)的专用架台。
(2)重物1的高度在提升裕量H2以上,将重物1的下部吊起(不使用架台而直接吊起重物1)。
首先,使用图13~图15对前者“(1)专用架台”的缺点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使用了专用架台的情况下的提升开始时的图。
图14是表示使用了专用架台的情况下的提升中途的图。
图15是表示使用了专用架台的情况下的提升结束时的图。关于前者“(1)专用架台”,例如如图13~图15所示,在装配时需要有提升架台来作为专用工具,并且需要进行提升架台的组装和提升后的拆卸行为,这成为装配时间增大的重要原因。通常,专用架台不会太大(不会太重)。此外,为了像将轿厢架7用作架台的情况那样使起重机3在提升结束时(图15)潜入到专用架台11的内部,需要将悬吊点2的位置设置成比专用架台11的最上部向下方低出提升裕量H2。因此,在利用起重机3对载置有重物1的专用架台11进行两点悬吊的情况下,存在重物1和专用架台11的合并体重心位置11a比悬吊点2要高的情况。图13示出了该情况。当专用架台11从图13的状态起被提升时,通过产生于悬吊点2周围的力矩,会产生按压导轨8的按压力F2(图14)。在以比合并体重心位置11a靠下方的位置作为悬吊点的情况下,提升变得不稳定,所产生的按压力F2比图6所示的按压力F1要大(F1<F2)。因此,由于导轨8的中间部82没有通过导轨支架12进行固定,所以重物1因按压力F2而翻倒的危险增大。
另一方面,关于后者“(2)直接悬吊”,对重物1的高度提出了制约条件(重物1的高度在起重机3的提升裕量H2以上)。此外,将悬吊点设置于重物1的重心位置1a的下方来进行提升。因此,例如在利用两点悬吊方式进行提升的情况下,由于设备配置的制约等,当重物1的重心位置1a不在连接两点悬吊的两个悬吊点的直线上的情况下,存在重物1翻倒(旋转)的可能性。此外,作为该情况的应对方法,也可以使用引导手段来防止重物1的翻倒,但是当使用提升专用的引导手段时,会产生用于提升的组装、拆卸作业,因此需要装配时间。此处,所谓“引导手段”,例如在重物1的宽度大约为两条导轨8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可考虑在重物1安装导靴这样的手段此外,在重物1的宽度不到两条导轨8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还可考虑经预定的配件来安装导靴这样的手段。这样,在借用作为原设部件的导轨8的情况下,根据装配方法来区分能否应对。
(脚手架方法的情况)
例如,如果是像脚手架方法那样首先将导轨8立起、并且将导轨8在各个预定位置利用导轨支架12固定起来的情况,则当在重物1的重心位置1a的下方吊起了重物1的情况下,即使产生了欲使重物1翻倒(旋转)的力矩,经所述导靴作用于导轨8的水平方向载荷也会由导轨支架12支承。因此不会产生重物1的翻倒。
(无脚手架方法的情况)
但是,在像“无脚手架方法”那样虽然立起了导轨8,但如果导轨8的中间部在安装导轨支架12前作用有水平方向的载荷,则在导轨8移位一定程度的状况下,当水平方向载荷经所述导靴施加于导轨8时,存在直接悬吊的重物1由于导轨8的移位而翻倒的可能。这样,在使用了专用架台11的情况、以及直接悬吊的情况下,由于悬吊于重心位置的下方,所以重物1翻倒的危险性很大。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1的提升装置100中,如上所述,悬吊点2配置于比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重心位置4b是在将载置于载置部件的重物1和轿厢架7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因此,即使在中间部82被安装导轨支架12之前,也能够防止重物1的翻倒。
(5.导靴具有磁性体的情况)
图16和图17是对导靴9具有磁性体10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图16表示在载置有重物1的轿厢架7产生了力矩的情况。图16中的F1表示导靴9由于力矩的产生而按压导轨8的按压力。F3表示导靴9或安装于导靴9附近的磁性体10将导轨8拉近的力。图17是表示具有磁性体10的导靴9的图。图17表示导靴9相对于与导轨8接触的面在背侧的面安装有磁性体10的情况。
当升降行程变高、导轨8没有被导轨支架12固定的中间部82的长度进一步变长时,即使使所述力矩很小,发生脱轨的可能性也很高。为了防止脱轨,只要能够机械式地保持导轨8即可。但是,导轨8通过将某一预定长度的长条物(作为构成导轨8的结构件的轨道)堆叠起来而构成。因此,上下导轨8的连接部在微观上可以视为节。因此,当水平力作用于导轨8时,整个导轨8以承受了载荷的部位为腹进行移位。当升降行程很长时,即使所作用的水平力的大小相同,在上下支承整个导轨8的两点间的距离也比升降行程短的情况要长。因此,水平力作用的作为腹的部分移位量变大。当该移位量比导靴9和导轨8之间的卡合量大时,导靴9从导轨8离开,结果导致脱轨。
因此,如图17所示,在导靴9或导靴9的附近配置磁性体。由此,由于导轨8借助F3而被磁性体10吸引,所以导靴9不会从导轨8离开,能够始终沿导轨8升降。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起重机主体30设置于井道顶部5a。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中,对起重机主体30设置于轿厢架7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起重机主体30设置于井道顶部5a的情况(实施方式1)的图。与此相对,图19是表示起重机主体30安装于轿厢架7的情况的图。此外,图20和图21是起重机主体30安装于轿厢架7的情况的立体图。图20和图9对应,图21和图11对应。如图20或图21所示,起重机主体30安装于轿厢架7的轿厢纵柱7b。即,在图20或图21中,起重机主体30具有端部为钩(未图示)的链35a。该钩勾挂于悬吊配件2a(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的一个示例)。另一方面,从起重机主体30的上部(顶部侧)向顶部伸出有链3a(线状体的一个示例),链3a如图19所示地安装于顶部。起重机主体30通过卷绕链3a来提升轿厢架7。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不经由链35a,而是将设置于起重机主体30的钩24勾挂于悬吊配件2a。或者,也可以将起重机主体30直接安装于轿厢纵柱7b。
在将起重机主体30安装于轿厢架7的情况下,例如在实施方式1的提升结束时的状态下进行安装。即,起重机主体30安装于比合并体重心的重心位置4b靠上方的位置,而且该起重机主体30是安装于这样的位置:在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影响重物1的提升。更具体地说,起重机主体30以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轿厢架7的上部71(轿厢顶架7c)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轿厢架。由此,在将起重机主体30安装于轿厢架7侧的情况下,提升裕量H2也不会成为顶层高度尺寸OH的要素。
以上实施方式的提升装置100将重物1载置于轿厢架7的上部来进行提升,但是也可以将重物1载置于轿厢底7a来进行提升。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对提升装置100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提升装置100作为提升方法来进行把握。即,也可以将提升装置100作为下述电梯的提升方法来进行把握:在该电梯的提升方法中,以导轨作为引导件通过起重机将轿厢架在载置有重物的状态下提升至井道顶部,其中,所述导轨从井道的下部设置至顶部,所述轿厢架通过具有与所述导轨组合的导靴而能够沿所述导轨升降,所述重物将被提升至所述井道的所述顶部附近,所述轿厢架作为载置所述重物的架台来使用。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提升装置:在将设备配置于井道的顶部附近的电梯中,将电梯的轿厢架、轿厢底作为提升时的架台来进行装配。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提升装置:导靴具有磁性体,在提升时磁性体吸引导轨。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提升装置:在将轿厢架、轿厢底作为提升架台的情况下,在比所述架台的最上部靠下方、并且比重物和载置有重物的架台的整体的重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具有悬吊部,在已将架台提升至井道的最上部的情况下,起重机位于架台之中。
Claims (11)
1.一种电梯的提升装置,其将重物提升至电梯的井道的顶部附近,所述电梯的提升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电梯的提升装置包括:
导轨,其从所述井道的下部设置到所述顶部;
轿厢架,其是通过具有与所述导轨卡合的导靴而能够以所述导轨为引导件进行升降的电梯的轿厢架,该轿厢架作为载置所述重物的架台来使用,所述重物将被提升至所述井道的所述顶部附近;以及
起重机,其将载置有所述重物的所述轿厢架以所述导轨为引导件提升至所述顶部,
悬吊所述轿厢架(7)的悬吊点(2)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所述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影响所述重物(1)的提升,所述提升裕量(H2)是指包含所述起重机高度的设置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的位于所述顶部附近和所述下部附近之间的中间部未通过导轨支架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重机包括:
线状的线状体,其一个端部安装于所述轿厢架;以及
主体,其配置于所述顶部,并且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来提升所述轿厢架,
并且,所述主体配置成:在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而将所述轿厢架提升到了所述顶部的情况下,该主体自身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所述轿厢架的上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轿厢架具有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所述线状体的所述一个端部安装于该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在所述上部具有用于载置所述重物的载置部件,
所述重物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并且所述重物载置在这样的位置:在通过由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卷绕所述线状体而将所述重物提升到了所述顶部附近的情况下,所述重物不会与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干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侧端部安装部配置在比重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重心位置是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的所述重物和所述轿厢架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重心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重机包括:
线状的线状体,其一个端部安装在固定于所述顶部的固定部;以及
主体,其以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所述轿厢架的上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轿厢架,并且该主体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来将所述轿厢架提升至所述顶部,
所述轿厢架具有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安装于该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在所述上部具有用于载置所述重物的载置部件,
所述重物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并且载置于不与所述起重机干涉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配置在比重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重心位置是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的所述重物和所述轿厢架视为一个刚体的情况下所确定的重心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靴具有通过磁力来吸引所述导轨的磁性体。
10.一种电梯的轿厢架,其作为将重物提升至电梯井道的顶部附近时的架台来使用,
所述电梯的轿厢架具有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
起重机的线状体的一个端部与井道的顶部连接,并且所述起重机的主体安装于提升对象,而且所述起重机通过卷绕所述线状体来将所述提升对象提升至所述顶部,
所述起重机的所述主体安装于所述轿厢架侧主体安装部,且所述起重机(3)的主体(30)以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比轿厢架(7)的上部(71)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轿厢架(7)。
11.一种电梯的提升方法,其是将重物提升至电梯井道的顶部附近的提升方法,所述电梯的提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该电梯的提升方法中,以导轨作为引导件通过起重机将电梯的轿厢架在载置有重物的状态下提升至所述井道的顶部,其中,所述导轨从所述井道的下部设置至所述顶部,所述轿厢架通过具有与所述导轨组合的导靴而能够沿所述导轨升降,所述重物将被提升至所述井道的所述顶部附近,所述轿厢架作为载置所述重物的架台来使用,悬吊所述轿厢架(7)的悬吊点(2)设置于这样的位置:在所述重物(1)被提升至最终的提升位置时,提升裕量(H2)不影响所述重物(1)的提升,所述提升裕量(H2)是指包含所述起重机高度的设置空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7/069577 WO2009044481A1 (ja) | 2007-10-05 | 2007-10-05 | エレベータの揚重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枠及びエレベータの揚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21189A CN101821189A (zh) | 2010-09-01 |
CN101821189B true CN101821189B (zh) | 2014-01-29 |
Family
ID=40525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100942.5A Active CN101821189B (zh) | 2007-10-05 | 2007-10-05 | 电梯的提升装置、电梯的轿厢架以及电梯的提升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206673B2 (zh) |
JP (1) | JP5264751B2 (zh) |
KR (1) | KR101223860B1 (zh) |
CN (1) | CN101821189B (zh) |
WO (1) | WO20090444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72881A (zh) * | 2011-10-25 | 2013-05-01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货梯轿架的安装方法 |
JP5955280B2 (ja) * | 2013-07-09 | 2016-07-20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重量物用揚重方法 |
JP2016074534A (ja) * | 2014-10-08 | 2016-05-12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巻上機揚重方法 |
JP6351548B2 (ja) * | 2015-06-23 | 2018-07-04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改修方法 |
JP6605411B2 (ja) * | 2016-07-20 | 2019-11-13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揚重ブラケット及び巻上機 |
WO2018207263A1 (ja) * | 2017-05-09 | 2018-11-15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用長尺物運搬治具、エレベーターのガイドレール撤去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のガイドレール設置方法 |
WO2019073585A1 (ja) * | 2017-10-12 | 2019-04-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揚重装置 |
CN107747414A (zh) * | 2017-12-04 | 2018-03-02 | 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停车库车辆垂直提升机的提升轿厢 |
CN110872044A (zh) * | 2018-08-31 | 2020-03-10 | 蒂森克虏伯家用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 用于电梯的主机提升装置 |
KR102083484B1 (ko) * | 2018-09-20 | 2020-03-02 |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 점프 엘리베이터의 레일 리프팅 장치 |
US11059701B2 (en) | 2018-12-06 | 2021-07-13 |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lifting elevator cars during installation |
CN113620147B (zh) * | 2020-05-09 | 2024-07-30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跃升电梯系统和跃升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32175A (ja) * | 2001-05-10 | 2002-11-22 | Fujitec Co Ltd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390182A (zh) * | 2000-09-20 | 2003-01-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装置 |
JP2006182461A (ja) * | 2004-12-24 | 2006-07-13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仮設昇降装置 |
CN101098824A (zh) * | 2005-01-05 | 2008-01-02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39753B2 (ja) † | 1975-04-04 | 1983-09-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タのかごの案内装置 |
JP2707942B2 (ja) * | 1993-02-10 | 1998-02-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ロープ張力平衡装置 |
US5564529A (en) † | 1994-11-29 | 1996-10-15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car frame and platform assembly |
JPH10109862A (ja) † | 1996-10-02 | 1998-04-28 | Sooken:Kk | 椅子式傾斜型昇降装置 |
ES2173571T3 (es) † | 1997-03-07 | 2002-10-16 | Kone Corp |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para la instalacion de un ascensor. |
FI107250B (fi) † | 1997-12-23 | 2001-06-29 | Kone Corp | Hissikori |
JP2000034072A (ja) | 1998-07-17 | 2000-02-02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据付装置 |
JP4097848B2 (ja) † | 1999-07-06 | 2008-06-1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案内装置 |
EP1405812B1 (en) * | 2001-03-29 | 2008-02-20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for installing hoist |
EP1593641B1 (de) † | 2004-05-07 | 2014-12-10 | Inventio AG | Einrichtung zur Montage eines Aufzugsantriebes |
US20090097952A1 (en) † | 2005-08-30 | 2009-04-16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porting an elevator car drive machine |
-
2007
- 2007-10-05 CN CN200780100942.5A patent/CN101821189B/zh active Active
- 2007-10-05 KR KR1020107006435A patent/KR10122386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10-05 EP EP07829315.6A patent/EP2206673B2/en active Active
- 2007-10-05 JP JP2009535939A patent/JP5264751B2/ja active Active
- 2007-10-05 WO PCT/JP2007/069577 patent/WO200904448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0182A (zh) * | 2000-09-20 | 2003-01-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装置 |
JP2002332175A (ja) * | 2001-05-10 | 2002-11-22 | Fujitec Co Ltd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2006182461A (ja) * | 2004-12-24 | 2006-07-13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仮設昇降装置 |
CN101098824A (zh) * | 2005-01-05 | 2008-01-02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223860B1 (ko) | 2013-01-17 |
JP5264751B2 (ja) | 2013-08-14 |
EP2206673B2 (en) | 2018-02-07 |
JPWO2009044481A1 (ja) | 2011-02-03 |
CN101821189A (zh) | 2010-09-01 |
KR20100045526A (ko) | 2010-05-03 |
EP2206673A1 (en) | 2010-07-14 |
WO2009044481A1 (ja) | 2009-04-09 |
EP2206673B1 (en) | 2014-12-17 |
EP2206673A4 (en) | 2013-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21189B (zh) | 电梯的提升装置、电梯的轿厢架以及电梯的提升方法 | |
CN1962387B (zh) | 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及用于该目的的电梯设备 | |
CN105939955B (zh) | 用于钢丝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 |
CN101450763B (zh) | 电梯 | |
JP2007099515A (ja) | 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の支持手段を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およびエレベータ昇降路に取り付ける方法 | |
EP1302430B1 (en) | Elevator device | |
CN109137758A (zh) | 一种自锚式悬索桥缆索施工工艺 | |
CN110498321B (zh) | 补偿线束存储装置、跃层电梯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7555289B (zh) |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 |
JP2007210703A (ja) |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据付装置および据付工法 | |
TW491812B (en) | Elevator unit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JPWO2014006703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07261720A (ja) | 鉄塔昇降機レールの撤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レール撤去方法 | |
JP4929045B2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レール据え付け工法 | |
JP4742606B2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5278360B2 (ja) | 油圧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リニューアルされた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 | |
JP5278359B2 (ja) | 油圧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リニューアルされた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 | |
CN205274975U (zh) | 一种载人升降机 | |
CN100333990C (zh) | 电梯装置 | |
JP4056475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203820242U (zh) | 电梯 | |
KR100446047B1 (ko) | 입체주차장치 | |
CN210029656U (zh) | 一种电梯结构 | |
CN215905649U (zh) | 一种低顶层龙门架别墅电梯 | |
JP6881865B1 (ja) | 巻上機ユニット及びその据付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