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5602B -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5602B
CN101815602B CN2008801097740A CN200880109774A CN101815602B CN 101815602 B CN101815602 B CN 101815602B CN 2008801097740 A CN2008801097740 A CN 2008801097740A CN 200880109774 A CN200880109774 A CN 200880109774A CN 101815602 B CN101815602 B CN 1018156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bre bundle
coiling body
reinforcement
fib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97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5602A (zh
Inventor
多代直行
藤浦贵保
高村嘉津弥
善家清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589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298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791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964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32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0187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15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5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5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56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04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5/00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B7/00 - B29B13/00
    • B29B15/08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B7/00 - B29B13/00 of reinforcements or fillers
    • B29B15/10Coating or impregnat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moulding or shaping step
    • B29B15/12Coating or impregnat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moulding or shaping step of reinforcement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B15/122Coating or impregnat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moulding or shaping step of reinforcements of indefinite length with a matrix in liquid form, e.g. as melt, solution or late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9/00Making granules
    • B29B9/02Making granules by dividing preformed material
    • B29B9/06Making granules by dividing preformed material in the form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combined with extru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9/00Making granules
    • B29B9/12Making granul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or composition
    • B29B9/14Making granul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or composition fibre-reinfor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5Filamentary, e.g. str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5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extrus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 B29C48/154Coating solid articles, i.e. non-hollow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9/00Unwinding or paying-out filamentary material; Support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packages from which filamentary material is to be withdrawn or paid-out
    • B65H49/02Methods or apparatus in which packages do not rotate
    • B65H49/04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 B65H49/06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for a single operative pack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9/00Unwinding or paying-out filamentary material; Support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packages from which filamentary material is to be withdrawn or paid-out
    • B65H49/02Methods or apparatus in which packages do not rotate
    • B65H49/04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 B65H49/10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for one operative package and one or more reserve pac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793/00Shaping techniques involving a cutting or machining operation
    • B29C2793/0027Cutting of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793/00Shaping techniques involving a cutting or machining operation
    • B29C2793/009Shaping techniques involving a cutting or machining operation after sha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4Particle-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5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 Y10T156/1059Splitting sheet lamina in plane intermediate of 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5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 Y10T156/1062Prior to assembly
    • Y10T156/1064Partial cutting [e.g., grooving or inci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5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 Y10T156/1082Partial cutting bonded sandwich [e.g., grooving or inci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5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 Y10T156/1084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of continuous or running length bonded web
    • Y10T156/1085One web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2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 means with cutting, punching, piercing, severing or tea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2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 means with cutting, punching, piercing, severing or tearing
    • Y10T156/1317Means feeding plural workpieces to be join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平顺地进行强化用纤维束(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的连续的拉出作业的长纤维强化树脂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对于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A)的末端及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B)的前端,分别形成纤维量为本来的约一半的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形成将这些纤维量减半端部的强化用单纤维彼此通过空气接合器交缠的交缠部(C1),并且形成将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B)的比纤维量减半端部靠下游侧的部分的强化用单纤维彼此通过空气接合器交缠的交缠部(C2)。

Description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以下也单称作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作为注射成形用的原料使用。
在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中,使用卷绕有将多条强化用单纤维(纤丝)集束而成的强化用纤维束(粗纱)的卷绕体(粗纱卷)。具体而言,通过将从卷绕体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连续地导入到浸渍模中,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向强化用纤维束浸渍,并且将从该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为既定长度,来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
如上所述,在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中,需要将强化用纤维束(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连续地拉出,所以如果在该拉出作业中发生障碍,则不能高效率地生产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平顺地进行强化用纤维束(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的连续的拉出作业的长纤维强化树脂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是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由多个强化用单纤维集束而成的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工序;将从上述卷绕体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连续地导入到浸渍模中、并且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浸渍在被导入的强化用纤维束中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通过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的加捻机、对连续地通过上述浸渍模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的工序;一边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连续地拉取、一边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而生成颗粒的工序;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包括将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接合的作业;在上述接合作业中,通过对上述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末端部分和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起始端部分分别在强化用纤维束的长度方向的整个规定范围内除去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上述强化用纤维束的截面中的纤维量是原本纤维量的约一半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并且通过空气接合器使上述使用完的卷绕体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及新的卷绕体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各自的强化用单纤维彼此在其长度方向上的1个以上部位交缠,并且在上述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比上述纤维量减半端部靠上游侧且上述截面方向的一部分未被除去的部分即纤维量非削减端部上,在其长度方向上的1个以上部位,通过空气接合器使强化用单纤维彼此交缠。
此外,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是用来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体,将强化用纤维束卷绕成圆筒状而成;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用来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侧依次拉出强化用纤维束;浸渍模,被导入由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浸渍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中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拉取机,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用来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上述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部件,用来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具有通过被相对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推压来抑制上述卷层的垮塌的多个垮塌抑制部件、和追随于上述卷绕体的随着强化用纤维束被依次拉出而逐渐向径向外侧变位的内周面而使上述多个垮塌抑制部件向径向的外侧变位的推压机构。
此外,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是用来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卷绕体,将强化用纤维束分别卷绕成圆筒状而成;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构成为,使一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末端和下一个成为取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对象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前端串联连结在一起的上述各卷绕体均不旋转,从该各卷绕体依次抽出强化用纤维束;浸渍模,被导入由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浸渍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中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拉取机,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用来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上述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部件,用来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具备将上述各卷绕体保持在各自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站立姿势的芯导引部、和设在上述各卷绕体的上方、支承被从上述卷绕体向浸渍模导引的强化用纤维束的中途部的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将上述各卷绕体和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设置成当设俯视图中的连结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和上述卷绕体的轴心点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卷绕体的外周圆交叉的点为最远点时,从与包括上述轴心点和上述最远点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主视图中的从上述最远点向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延伸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与该卷绕体的轴心线所成的取出角不论该卷绕体的外周圆的直径尺寸如何始终保持在45°以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平顺地进行强化用纤维束(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的连续的拉出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来实施第1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用来说明图1所示的加捻辊的侧视图。
图3是用来说明图2所示的加捻辊的加捻角度的俯视图。
图4是用来说明第1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中的将强化用纤维束彼此接合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2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图5中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图6的基础板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要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中从卷绕体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浮起防止配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纤维束包装体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3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5是用来说明图13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取出角θ2的图,是表示两个卷绕体与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6是分别从XVI向视方向观察图15的各卷绕体的主视图。
图17是用来说明第3技术方案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取出角的另一图,是表示两个卷绕体及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的配置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8是分别从XVIII向视方向观察图17的各卷绕体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第3技术方案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另一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通过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通过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图22是用来说明第2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性质的。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用来实施第1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被从卷绕体1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2被拉齐多条(在图1的例子中是3条),被导引到具备一对加热用辊6A、6B的预热用加热装置5中。强化用纤维束2在被预热用加热装置5升温的状态下被导引到浸渍模7内。将熔融树脂(熔融的热塑性树脂)3从内置有螺杆11的挤压机10连续供给到该浸渍模7中。此外,在上述浸渍模7的内部中,配设有用来使熔融树脂3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2浸渍的多个浸渍辊9。在浸渍模7的出口,安装有决定由被施加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截面圆形状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的线径的模嘴8。
使熔融树脂相对于通过浸渍模7的强化用纤维束2浸渍,使浸渍了熔融树脂的强化用纤维束2成为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设在该浸渍模7的下游侧的作为加捻机的加捻辊13A、13B对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并且,由被施加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加捻辊13A、13B从浸渍模7连续地拉取。
被从浸渍模7的模嘴8拉出的高温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冷却水槽12冷却硬化,被向加捻辊13A、13B导引。并且,被导引到加捻辊13A、13B的下游侧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造粒机14切断为既定长度而成为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
图2是用来说明图1所示的加捻辊的侧视图。图3是用来说明图2所示的加捻辊的加捻角度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一对加捻辊13A、13B的旋转轴线分别配置在平行的平面(水平面)上,并且在从与上述平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相互交叉配置。在此状态下,各加捻辊13A、13B隔着来自上游侧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对置配置。即,图2中的上侧的加捻辊13A的旋转轴线和下侧的加捻辊13B的旋转轴线设定为下述朝向:在俯视图中,在相对于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的拉取方向相互相反的方向上,并且形成相同角度而偏移既定角度(加捻角度θ1:参照图3)。
如图3所示,加捻辊13A的加捻角度θ1在俯视图中是与该加捻辊13A的旋转轴线a正交的线与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的拉取方向所成的角度。下侧的加捻辊13B的加捻角度是与上侧的加捻辊13A的加捻角度θ1相同的角度。
作为从卷绕体拉出(抽出)强化用纤维束的方法,有外取法和内取法。外取法是一边使卷绕体旋转一边从卷绕体外周侧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方法。另一方面,内取法是在将卷绕体置于某个物体之上的状态下、从卷绕体内周侧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方法。另外,还有在将卷绕体置于某个物体上的状态下从卷绕体外周侧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方法。在图1所示的制造装置中,卷绕体1是将强化用纤维束2以无心圆筒状卷绕而成的卷绕体,采用从该卷绕体1的内周侧拉出强化用纤维束2的内取法。
图4是用来说明第1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中的将强化用纤维束彼此接合的方法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是用来将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A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B接合的方法。具体而言,遍及使用完侧的强化用纤维束A的末端部分的长度方向的既定范围,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粗细方向的一部分用剪刀等切除,形成纤维量为本来的约一半的纤维量减半端部A1。此外,遍及新侧的强化用纤维束B的起始端部分的长度方向的既定范围,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粗细方向的一部分用剪刀等切除,形成纤维量为本来的约一半的纤维量减半端部B1。另外,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是50~150mm左右的范围。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在容易进行交缠的种类的强化用纤维的情况下是50mm左右,在不易进行交缠的种类的强化用纤维的情况下是100~150mm左右。
接着,使两个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相互重叠而拉齐,通过空气接合器使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彼此在其长度方向的1个以上部位交缠,形成交缠部C1。在图4的例子中,在两个部位上形成交缠部C1。因而,交缠部C1的纤维量与强化用纤维束A、B的本来的纤维量(原来的纤维量)是大致相同的,能够使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彼此的接合处的粗细与强化用纤维束A、B的粗细大致相同。
进而,在作为与新侧的纤维量减半端部B1连续的部分(比纤维量减半端部B 1靠上游侧的部分)、与没有削减纤维量的原来的强化用纤维束部分相同的粗细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中,在其长度方向上的1个以上部位通过空气接合器使强化用单纤维彼此交缠,形成交缠部C2。在图4的例子中,在两个部位上形成了交缠部C2。通过形成该交缠部C2,能够使得在被向浸渍模导引的中途不会使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的强化用纤维散开而使接合部断开。并且,交缠部C2的粗细与强化用纤维束A、B的粗细大致相同。另外,与使用完侧的纤维量减半端部A1连续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A2一边被进行加捻一边被从浸渍模拉取,所以即使被从下游侧拉拽,在模嘴中也不会堵塞。由此,不需要在该纤维量非削减端部A2上形成交缠部。在实施了通过空气接合器进行的交缠之后,将新侧的强化用纤维束B中的、位于比上述交缠部C1靠前端侧而容易发生散开的强化用纤维部分(在图4中用附图标记X、Y表示)、为使它不钩挂在模嘴上而用剪刀等切除。另外,也可以代替切除而使用由与向强化用纤维束A、B浸渍的热塑性树脂相同种类的树脂构成的粘接剂将上述容易发生散开的强化用纤维部分X、Y粘接固定。
这样,通过用空气接合器形成交缠部C1及交缠部C2,能够将使用完侧的强化用纤维束A和新侧的强化用纤维束B接合,以使接合部的粗细与强化用纤维束A、B的粗细大致相同。因而,能够抑制接合部钩挂在模嘴上而堵塞。由此,能够抑制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的发生、并使接合部通过模嘴,结果能够提高生产速度。
此外,在上述方法中,在新侧的强化用纤维束B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上形成有上述交缠部C2。因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接合部经过有弯曲的路线被向浸渍模导引的中途、在上述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中发生散开而接合部断开的情况。由此,不会引起新侧的强化用纤维束B没有到达浸渍模的状况,能够使接合部通过模嘴,结果能够提高生产速度。
此外,通过如上述那样采用进行加捻的拉拔法,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一边被进行加捻一边被从模嘴拉出。因而,能够将接合部通过模嘴时产生的细毛从模嘴拉出。由此,能够避免在接合部通过了模嘴之后、由于模嘴的细毛堵塞的原因而不得不将制造停止的状况。
另外,在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强化用纤维束的接合时,也可以将由与向强化用纤维束A、B浸渍的热塑性树脂相同的树脂构成的粘接剂涂敷在上述交缠部C1、C2上。这样,能够将强化用纤维束A、B更可靠地接合,所以能够抑制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等,并且能够使接合部通过模嘴,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速度。
接着,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进行了使用形成有接合部的强化用纤维束而通过图1所示的制造装置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实验。对在该实验中将强化用纤维束彼此接合的方法进行评价。作为强化用纤维束而使用玻璃纤维束。每1根的玻璃纤维束的结构是玻璃纤维直径(纤丝直径)17μm,重量2400g/km。
[实施例1]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3根,生产速度(拉取速度):80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7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参照图3):17.5°。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为约150mm。在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上形成了4个部位的交缠部。对于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形成了1个部位的交缠部。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3根玻璃纤维束中的1根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3根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10次。
结果,在全部10次中,接合部都通过了模嘴。当接合部通过模嘴时产生的细毛被从模嘴一边加捻一边拉出。由此,在接合部的模嘴通过后,也能够接着良好地进行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
[实施例2]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3根,生产速度(拉取速度):80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7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17.5°。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为约150mm。在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上形成了4个部位的交缠部。对于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形成了1个部位的交缠部。进而,在上述4个部位的交缠部上,作为粘接剂而将液态的聚丙烯树脂以薄膜状涂敷,使其硬化。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3根玻璃纤维束中的1根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3根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10次。
结果,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在全部10次中,接合部都通过了模嘴。在接合部通过了模嘴后,也能够接着良好地进行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
[比较例1]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3根,生产速度:5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7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17.5°。将应接合的玻璃纤维束的端部彼此以原样的粗细通过空气接合器进行交缠。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3根玻璃纤维束中的1根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3根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4次。
结果,在4次实验中的两次中,接合部通过了模嘴。在剩余的两次中发生了断线。并且,即使在接合部通过了模嘴的情况下,细毛也会大量地堵塞在模嘴中,在两次实验的哪次的情况下,在接合部的模嘴通过后都不能继续制造。
[比较例2]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3根,生产速度:80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7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17.5°。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为约150mm。在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上形成了4个部位的交缠部。在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上没有形成交缠部。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3根玻璃纤维束中的1根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3根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3次。
结果,3次都在接合部经过路线被向浸渍模导引的中途,在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中发生散开,接合部断开了。
[比较例3]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1根,生产速度:10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3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0°(不加捻)。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为约150mm。在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上形成了4个部位的交缠部。在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上形成了1个部位的交缠部。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1根玻璃纤维束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些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3次。
结果,在全部3次中,接合部都通过了模嘴。但是,细毛大量地堵塞在模嘴中,在3次实验的哪次的情况下,在接合部的模嘴通过后都不能继续制造。
[比较例4]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1根,生产速度:10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3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0°(不加捻)。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为约150mm。在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上形成了4个部位的交缠部。在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上没有形成交缠部。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1根玻璃纤维束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些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3次。
结果,3次都在接合部经过路线被向浸渍模导引的中途,在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中发生散开,接合部断开了。
[比较例5]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2根,生产速度:5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5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0°(不加捻)。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为约150mm。在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上形成了4个部位的交缠部。在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上形成了1个部位的交缠部。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2根玻璃纤维束中的1根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2根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3次。
结果,在全部3次中,接合部都通过了模嘴。但是,细毛大量地堵塞在模嘴中,在3次实验的哪次的情况下,在接合部的模嘴通过后都不能继续制造。
[比较例6]实验条件为,玻璃纤维束:3根,生产速度:5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7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0°(不加捻)。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的长度为约150mm。在纤维量减半端部A1、B1上形成了4个部位的交缠部。在新侧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B2上形成了1个部位的交缠部。并且,每次实验中,对于3根玻璃纤维束中的1根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接合。将使用这3根玻璃纤维束的实验实施了3次。
结果,在全部3次中,接合部都通过了模嘴。但是,细毛大量地堵塞在模嘴中,在3次实验的哪次的情况下,在接合部的模嘴通过后都不能继续制造。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2技术方案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图5中,30是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30是从安装的纤维束包装体20的卷绕体21从其内周侧将强化用纤维束2依次拉出的装置。
如图5所示,将被从纤维束包装体20的卷绕体21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2拉齐多根(在图1的例子中是3根),导引到具备一对加热用辊6A、6B的预热用加热装置5中。利用预热用加热装置5将强化用纤维束2升温后,将其导引到浸渍模7内。将熔融树脂(熔融的热塑性树脂)3从内置螺杆11的挤压机10连续供给到该浸渍模7中。在浸渍模7的内部中,配设有用来使熔融树脂3向强化用纤维束2浸渍的多个浸渍辊9。在浸渍模7的出口,安装有决定由被进行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截面圆形状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的线径的模嘴8。
使熔融树脂3向通过浸渍模7的强化用纤维束2浸渍。浸渍了熔融树脂3的强化用纤维束2成为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设在浸渍模7的下游侧的加捻辊13A、13B对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加捻辊13A、13B作为拉取机及加捻机发挥功能。并且,由被进行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加捻辊13A、13B从浸渍模7连续地拉取。
被从浸渍模7的模嘴8拉出的高温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冷却水槽12冷却硬化,被向加捻辊13A、13B导引。并且,被导引到加捻辊13A、13B的下游侧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造粒机14切断为既定长度而成为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
如上述图2所示,一对加捻辊13A、13B的旋转轴线分别配置在平行的平面(水平面)上,并且在从与上述平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相互交叉配置。在此状态下,各加捻辊13A、13B隔着来自上游侧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对置配置。即,图2中的上侧的加捻辊13A的旋转轴线a和下侧的加捻辊13B的旋转轴线设定为下述朝向:在俯视图中,在相对于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的拉取方向相互相反的方向上,并且形成相同角度而偏移既定角度(加捻角度θ1:参照图3)。
接着,对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30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图5中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图6的基础板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要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中,对于纤维束包装体20的热收缩薄膜22、伞状导引部35及浮起防止配件36并没有图示。
在图6~图8中,31是圆板状的基础板。在基础板31上,安装有具有既定长度而抵接在地面上的支承脚33。在该基础板31上,垂直地立设有具有上部轮毂41及下部轮毂42的支柱40。34是固定在基础板31的上面的中心位置上、支承支柱40的托架。在该托架34上可拆装地固定着支柱40。在纤维束包装体20载置在基础板31上的状态下,纤维束包装体20(卷绕体21)的轴线和支柱40的轴线相互位于大致相同的线上。
50是由中空管构成的垮塌抑制棒。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配置在以支柱40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的以角度90°等分的位置上的合计4根垮塌抑制棒50(参照图8)。垮塌抑制棒50遍及卷绕体21的高度方向全长而延伸。具体而言,垮塌抑制棒50设为比卷绕体21的高度尺寸大的长度。垮塌抑制棒50的上端部为了使从卷绕体21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2不会钩挂而向内侧弯曲。这4根垮塌抑制棒50构成用来将卷绕体21的内周面向外侧推压的卷层垮塌抑制用的垮塌抑制部件。另外,作为垮塌抑制棒50的个数,可以是2根以上,优选的是4~8根。
43是上部连杆。上部连杆43的基端部相对于支柱40的上部轮毂41被沿与该支柱4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销44可转动地轴支承。另一方面,上部连杆43的前端部被与上述销44平行的销45可转动地轴支承在垮塌抑制棒50的上部。
46是下部连杆。下部连杆46的基端部相对于支柱40的下部轮毂42被沿与该支柱4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销47可转动地轴支承。另一方面,下部连杆46的前端部被与上述销47平行的销48可转动地轴支承在垮塌抑制棒50的下部。
即,由各连杆43、46、支柱40和各垮塌抑制棒50形成平行连杆机构。并且,在该平行连杆机构中,在使各连杆43、46为朝向与支柱4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姿势的情况下,各垮塌抑制棒50位于与卷绕体21的外周面等同或比其靠外侧。因而,通过在使该各连杆43、46向上倾斜以使各连杆43、46的前端侧为上的状态下将卷绕体21安装在支柱40的外侧,各垮塌抑制棒50对应于该卷绕体21的内周面向外侧变位而在其自重下追随于卷绕体21的内周面。
在基础板31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并且从支柱40以放射状延伸的4条长孔32,以使这样追随的4根垮塌抑制棒50不与基础板31抵接。即,各垮塌抑制棒50的下端在总是贯通形成在基础板31上的长孔32(参照图3、图4)的状态下,沿着该各长孔32相对于支柱40接触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柱40及上述4组连杆43、46构成追随于随着强化用纤维束2被依次拉出而厚度逐渐变小的卷绕体21的内周面而将4根垮塌抑制棒50推压在该内周面上的推压机构。
图9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中从卷绕体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状况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9的浮起防止配件的剖视图。
在图9中,35是伞状导引部。伞状导引部35具有棒状部和伞部。站立姿势的伞状导引部35的棒状部的下端可拆装地固定在支柱40的上端。将从卷绕体21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2一边接触在伞状导引部35的伞部的圆周缘部上一边向上方导引。设定伞状导引部35的伞部的大小,以使得在强化用纤维束2的拉出中、伞部的圆周缘部位于比垮塌抑制部件(垮塌抑制棒等)的上端部靠径向外侧。该伞状导引部35的伞部并不限于从外周部朝向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圆锥板状(伞状)的形状,也可以做成圆板状的形状。
在图9、图10中,36是浮起防止配件。浮起防止配件36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设在纤维束包装体20的外侧而沿纤维束包装体2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棒状部、和从该棒状部的上部弯曲而从上方推压纤维束包装体20的上面周缘部的头部。该头部在俯视图中呈C字状。两个浮起防止配件36分别被插入到固定在基础板31上的凸台37中,用固定螺栓38相对于凸台37固定。根据纤维束包装体20的种类,有在最外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2上粘贴热收缩薄膜22的结构。因此,有最外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2与热收缩薄膜22一起向上方浮起的情况。为了防止该情况而具备浮起防止配件36。可以将浮起防止配件36设置为,使其能够推压与垮塌抑制棒50的移动轨迹不交叉的位置、纤维束包装体20的上面的周缘部的至少两个部位的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30中,首先安装纤维束包装体20。另外,作为上述纤维束包装体20,使用将覆盖卷绕体21的上下面的部分的热收缩薄膜22预先取除、卷绕体21的外周面被热收缩薄膜22覆盖的结构。在将固定在支柱40上的伞状导引部35拆下后,使4根垮塌抑制棒50移动到图6中的用“P1”表示的位置。接着,使纤维束包装体20比4根垮塌抑制棒50的上方下降,在使4根垮塌抑制棒50通到纤维束包装体20的内侧的状态下,将该纤维束包装体20载置在基础板31上。于是,纤维束包装体20的卷绕体21的轴线被配置在与支柱40的轴线相互相同的线上。此外,卷绕体21的内周面成为被4根垮塌抑制棒50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推压的状态。这样,如果纤维束包装体20的安装结束,则将伞状导引部35固定在支柱40上。并且安装浮起防止配件36。
如果纤维束包装体20的安装结束,则通过上述加捻辊13A、13B的动作将强化用纤维束2从卷绕体21依次拉出。结果,卷绕体21的厚度逐渐变小。即,卷绕体21的内周面逐渐向外侧变位。4根垮塌抑制棒50在上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下追随于向卷绕体21的外侧变位的内周面而移动,总是被推压在该内周面上。
这里,如上所述,安装在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中的卷绕体21的外周面被覆着热收缩薄膜22。并且,安装后的卷绕体21的卷层在该实施方式中成为在圆周方向上的4个部位被夹在热收缩薄膜22与垮塌抑制棒50之间的状态。这样,通过被推压在卷绕体21的内周面上的4根垮塌抑制棒50,能够牢固地支承卷绕体21的卷层以使其不会垮塌。另外,在能够朝向卷绕体21的内周面持续施加推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热收缩薄膜22从卷绕体21全部取除。
若强化用纤维束2的拉出进行而强化用纤维束2被拉出到卷绕体21的最外卷层附近,则4根垮塌抑制棒50变位到图6的“P2”所示的位置,支承卷绕体21的内侧面,所以能够抑制卷层的垮塌而抑制强化用纤维束2纠缠。由此,能够抑制在将强化用纤维束2导引到浸渍模7的路线中起因于上述纠缠的强化用纤维束2的断线,并且能够进行向接合在该强化用纤维束2上的新的卷绕体的转换,所以能够长时间地连续进行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垮塌抑制部件,也可以代替多个上述垮塌抑制棒50而使用多个弯曲板状体。该弯曲板状体是具有对应于卷绕体21的内周面的弯曲形状的外面形状的部件。此外,作为推压上述垮塌抑制棒50的推压机构,也可以使用气缸或电动直动致动器。在使用气缸或电动直动致动器的情况下,具有能够使强化用纤维束在从强化用纤维束2最大地卷绕的状态到强化用纤维束2被拉出到最外卷层附近的状态之前的范围内将推压力保持为一定的优点。
接着,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进行使用图5所示的制造装置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实验,对图6~图10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进行评价。作为强化用纤维束而使用玻璃纤维束。每1根的玻璃纤维束的规格(结构)是玻璃纤维直径(纤丝直径)17μm,重量2400g/km。另外,即使是规格相同的玻璃纤维束形成的纤维束包装体,也根据厂商的差异而在卷层的垮塌的发生容易度中有差异,所以使用厂商不同的两种纤维束包装体(纤维束包装体G、H)。纤维束包装体的尺寸是外径:Φ300mm,内径:Φ150mm,高度:330mm。另外,使用将覆盖卷绕体的上下面的部分的热收缩薄膜取除、卷绕体的外周面被热收缩薄膜被覆的纤维束包装体。
[实施例1]实验条件为,纤维束包装体:3个,生产速度(拉取速度):80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7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17.5°。如图5所示,3个纤维束包装体分别安装在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中。并且,将被从3个纤维束包装体分别拉出的合计3根强化用纤维束经过路线导入到浸渍模中。
结果,在纤维束包装体G的情况下,进行合计10次纤维束包装体的转换实验,能够10次都不发生断线而进行转换。此外,在纤维束包装体H的情况下,进行合计10次纤维束包装体的转换实验,能够10次都不发生断线而进行转换。
[比较例1]实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使用不具备垮塌抑制部件及推压机构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结果,在纤维束包装体G的情况下,进行合计10次纤维束包装体的转换实验,能够8次不发生断线而进行转换。此外,在纤维束包装体H的情况下,进行合计10次纤维束包装体的转换实验,能够3次不发生断线而进行转换。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有关第3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图12中,70是后述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本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具备3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
如图12所示,将被从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的卷绕体61(62)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2拉齐3根,导引到具备一对加热用辊6A、6B的预热用加热装置5中。利用预热用加热装置5将强化用纤维束2升温后,将其导引到浸渍模7内。将熔融树脂(熔融的热塑性树脂)3从内置有螺杆11的挤压机10连续供给到该浸渍模7中。此外,在上述浸渍模7的内部中,配设有用来使熔融树脂3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2浸渍的多个浸渍辊9。在浸渍模23的出口,安装有决定由被进行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截面圆形状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的线径的模嘴8。
使熔融树脂相对于通过浸渍模7的强化用纤维束2浸渍,浸渍了熔融树脂的强化用纤维束2成为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设在该浸渍模7的下游侧的加捻辊13A、13B对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加捻辊13A、13B作为拉取机及加捻机发挥功能。并且,由被进行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加捻辊13A、13B从浸渍模7连续地拉取。
被从浸渍模7的模嘴8拉出的高温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冷却水槽12冷却硬化,被向加捻辊13A、13B导引。并且,被导引到加捻辊13A、13B的下游侧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被造粒机14切断为既定长度而成为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
如上述图2所示,一对加捻辊13A、13B的旋转轴线分别配置在平行的平面(水平面)上,并且在从与上述平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相互交叉配置。在此状态下,各加捻辊13A、13B隔着来自上游侧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对置配置。即,图2中的上侧的加捻辊13A的旋转轴线a和下侧的加捻辊13B的旋转轴线设定为下述朝向:在俯视图中,在相对于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4的拉取方向相互相反的方向上,并且形成相同角度而偏移既定角度(加捻角度θ1:参照图3)。
接着,对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要部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中,能够安装两个卷绕体61、62而构成。并且,纤维束取出中的卷绕体(在图13的例子中是卷绕体61)的强化用纤维束2的末端和接着将强化用纤维束2取出的卷绕体(在图13的例子中是卷绕体62)的强化用纤维束2的前端通过使用空气接合器等的作业者预先连结(连在一起)。即,在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中,可以采用在一个卷绕体(在图13中是卷绕体61)的强化用纤维束2没有之后将该一个卷绕体与新的卷绕体交换、并且将另一个卷绕体(在图13中是卷绕体62)的强化用纤维束2的末端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2的前端连结的方法,所以能够一边反复进行两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2的连结,一边从两个卷绕体交替地长时间连续供给强化用纤维束2。
本实施方式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是从保持为站立姿势的两个卷绕体61、62通过非旋转式外取法交替地取出强化用纤维束2的装置。所谓非旋转式外取法,是不使卷绕体自身旋转、例如在将卷绕体以站立姿势载置在某个物体上的状态下、从卷绕体外周侧将强化用纤维束取出(拉出)的方法。
如图13所示,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具备载置呈无芯圆筒状的两个卷绕体61、62的卷绕体载置台100、和立设在卷绕体载置台100上的芯导引部90。通过将卷绕体61、62一边在内侧中插入芯导引部90一边载置到卷绕体载置台100上,卷绕体61、62以使其轴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站立姿势被保持在卷绕体载置台100上。
此外,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100具备设在两个卷绕体61、62的上方、支承被从该卷绕体61、62向浸渍模7导引的强化用纤维束2的中途部的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在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上,设有使强化用纤维束2通过的贯通孔。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被从卷绕体61(62)取出的强化用纤维束2通过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被向图面里侧拉出。
上述卷绕体载置台100如图13、图14所示,具备具有与卷绕体61(62)的内径大致相同尺寸的内径的有底圆筒体102、和固接在该有底圆筒体102的环状的上端面上、具有与卷绕体61(62)的内径大致相同尺寸的内径、在其上面上载置卷绕体61(62)的呈圆环状的工作台板101。在工作台板101上,在其背面上安装有3至4个支承脚103。上述卷绕体载置台100配置在水平延伸的地面上。
此外,上述芯导引部90如图13、图14所示,具备具有比卷绕体61(62)的内径稍小的外径尺寸的倒立杯状的躯干部91。该躯干部91的前端做成了用来使得容易插入到卷绕体61(62)中的尖细状。躯干部91例如由薄壁钢板制作。在躯干部91的上面上安装有把手92。另外,在用氯乙烯制作躯干部91的结构中,虽然较轻量,但在最内卷层附近产生静电。
接着,对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的取出角θ2进行说明。图15是用来说明图13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取出角θ2的图,是表示两个卷绕体与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16是分别从XVI向视方向观察的图15的各卷绕体的主视图。
这里,两个卷绕体61、62如俯视图的图15所示,在Y方向上相互没有位置偏差地配置。此外,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关于Y方向配置在与各卷绕体61、62相同的位置上,如主视图的图13所示,关于Z方向配置在两个卷绕体61、62的上方,如俯视图的图15所示,关于X方向配置在两个卷绕体61、62间的中央位置上。
并且,在这样的位置关系下,在该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中,调节各卷绕体61、62间的距离、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的高度的至少一个,以满足以下的条件。所谓上述条件,在俯视图中将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和各卷绕体61、62的轴心点CP分别连结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各卷绕体61、62的外周圆分别相交的点称作最远点P的情况下(参照图15),在从与包括上述轴心点CP和上述最远点P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XVI观察的主视图中,设定将上述最远点P与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连结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PL与该各卷绕体61、62的轴心线CL所成的取出角θ2(参照图16)以使其为45°以下。
例如,在图13、图15中,如果将卷绕体61、62的外径设定为Φ266mm,将卷绕体61、62的轴心线CL间的距离设定为800mm,将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的距离工作台板101的水平的高度为870mm,则取出角θ为约44°。另外,卷绕体61、62对应于强化用纤维束2的拉出量而外径尺寸变小,如果外径尺寸变小,则上述取出角θ2也变小。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对未使用的卷绕体61、62设定取出角θ2以使其为45°以下,则不论该各卷绕体61、62的外形尺寸如何都能够总是将取出角θ2保持为45°以下。
图17是用来说明第3技术方案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取出角的另一图,是表示两个卷绕体与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的配置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18是分别从XVIII向视方向观察的图17的各卷绕体的主视图。
这里,两个卷绕体61、62如俯视图的图17所示,在Y方向上相互没有位置偏移而配置。另一方面,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关于Z方向配置在两个卷绕体61、62、12的上方,如俯视图的图17所示,关于Y方向相对于卷绕体61、62位置偏移而配置,关于X方向,比两个卷绕体61、62间的中央位置向卷绕体61侧位置偏移而配置。
并且,在这样的位置关系下,在该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中,使用未图示的卷绕体位置调节机构及导引部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各卷绕体61、62间的距离、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的高度的至少其一,以满足以下的条件。所谓上述条件,在俯视图中将分别连结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和各卷绕体61、62的轴心点CP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各卷绕体61、62的外周圆分别相交的点称作最远点P的情况下(参照图17),在从与包括上述轴心CP和上述最远点P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XVIII观察的主视图中,设定连结上述最远点P和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PL与该卷绕体的轴心线CL所成的取出角θ2(参照图18)以使其为45°以下。另外,在如果通过确定使用的卷绕体而最初设定了取出角θ2则以后不需要调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卷绕体位置调节机构及导引部高度调节机构。此外,导引部高度调节机构也可以替换为调节卷绕体的设置高度的卷绕体高度调节机构。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具备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当从串联连结的两个卷绕体61、62交替地取出强化用纤维束R时,如以下这样设定上述取出角θ2。即,在俯视图中将分别连结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和各卷绕体61、62的轴心点CP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各卷绕体61、62的外周圆相交的点称作最远点P的情况下,进行条件设定以使在从与包括上述轴心CP和上述最远点P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主视图中,连结上述最远点P和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PL与该卷绕体的轴心线CL所成的取出角θ2为45°以下。
因而,在通过非旋转式外取法从卷绕体61、62的外周侧取出强化用纤维束2时,能够抑制强化用纤维束2钩挂在卷绕体上端侧的外周缘部上,并且能够将强化用纤维束2从卷绕体外周侧顺利地取出。
另外,通过将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配置得较高,能够使取出角θ2更小,但单纯通过将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配置得较高会导致装置设置空间的增大。此外,取出角θ2越大,在强化用纤维束2中产生的张力越高,进而在最远点P处在强化用纤维束2上会发生细毛竖起。如果考虑到这些,取出角θ2更优选的是20~34°的范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具备插入在各卷绕体61、62的内侧、将各卷绕体61、62保持为站立姿势的芯导引部90。因而,即使在卷绕体61、62的最内卷层附近强化用纤维束2被取出而卷层变薄,也能够抑制强化用纤维束纠缠,所以对于向连结在一个卷绕体上的下个卷绕体的转换作业也能够没有失败地可靠地进行。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能够不引起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及卷绕体的转换失败而将强化用纤维束长时间对浸渍模连续供给,所以能够实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生产性的提高。
图19是表示第3技术方案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另一整体结构的主视图。除了附加有倾斜形成板104这一点以外,与图13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抽出装置是相同的结构。
该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如图19所示,具备附加在卷绕体载置台100上的倾斜形成板104。该倾斜形成板104构成为,能够例如在相对于设置面倾斜10°左右的状态下保持站立姿势的卷绕体61、62,以使轴心线CL在各卷绕体61、62的上方接近于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80。由此,具有能够使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的装置高度变低的优点。
接着,对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通过图12所示的具备3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制造装置进行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实验,对图13~图16所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进行评价。作为强化用纤维束而使用玻璃纤维束。每1根的玻璃纤维束的规格(结构)是玻璃纤维直径(纤丝直径)17μm,重量2400g/km。卷绕体的尺寸是,外径:Φ280mm,内径:Φ150mm,高度:330mm。
[实施例1]实验条件为,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3台,取出角θ2:45°、34°,生产速度(拉取速度):80m/min,热塑性树脂:聚丙烯,纤维含有率:约70%,加捻辊的加捻角度θ1:17.5°。
结果,进行10次卷绕体的转换,在取出角θ2是45°的情况下、和34°的情况下,都即使将玻璃纤维束取出到卷绕体的最内卷层附近也没有发生玻璃纤维束的纠缠的情况,能够10次都没有失败地进行转换。这里,在取出角θ2是45°的情况下,被取出的玻璃纤维束擦碰到卷绕体上端侧的外周缘部,在玻璃纤维束中发生了一些细毛竖立。另一方面,在取出角θ2是34°的情况下,能够不发生细毛竖立而将玻璃纤维束良好地取出。
[比较例1]除了没有安装芯导引部以外,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制造实验。结果,在取出角θ2为45°的情况、和34°的情况下,都在卷绕体的最内卷层附近发生玻璃纤维束的纠缠,卷绕体的转换10次都失败了。
[比较例2]除了使取出角θ2为47°以外,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制造实验。结果,发生了想要取出的玻璃纤维束钩挂在卷绕体上端侧的外周缘部上的情况。
另外,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分别作为单独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这些各实施方式组合。
具体而言,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可以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30、或采用第3实施方式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70。
另外,在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包括具有以下结构的第1~第3技术方案。
首先,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是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集束了多个强化用单纤维的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工序;将从上述卷绕体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连续地导入到浸渍模中、并且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被导入的强化用纤维束浸渍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通过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的加捻机、对连续地通过上述浸渍模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的工序;一边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连续地拉取、一边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而生成颗粒的工序;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包括将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接合的作业;在上述接合作业中,通过对上述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末端部分和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起始端部分两者分别遍及强化用纤维束的长度方向的既定范围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方向的一部分除去,形成上述强化用纤维束的截面中的纤维量是本来的约一半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并且通过空气接合器使上述使用完的卷绕体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及新的卷绕体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各自的强化用单纤维彼此在其长度方向上的1个以上部位交缠,并且在作为上述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比上述纤维量减半端部靠上游侧的部分、即没有被除去上述截面方向的一部分的部分的纤维量非削减端部上,在其长度方向上的1个以上部位,通过空气接合器使强化用单纤维彼此交缠。
这里,所谓的“空气接合器”,例如如特开昭51-19843号公报中公开那样,是指用来进行交缠加工的装置。所谓交缠加工,是指利用流体的紊流对线条施加交缠。
根据该第1技术方案,能够消除以下这样的以往的问题。
长纤维强化塑性树脂颗粒(以下也单称作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是作为注射成形用的原料使用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由于颗粒长(例如3~10mm左右)大致原样为纤维长,所以与短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相比机械强度较好。
在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中,使用将多根强化用单纤维(纤丝)集束而成的强化用纤维束(粗纱)卷绕而成的卷绕体(粗纱卷)。并且,作为该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已知有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和进行加捻的拉拔法。
在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中,首先,将被从卷绕体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连续地导入到浸渍模中。在浸渍模中,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浸渍。从该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将该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为既定长度,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图21是表示通过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此外,在进行加捻的拉拔法中,首先将被从卷绕体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连续地导入到浸渍模中。在浸渍模中,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浸渍。通过设在浸渍模的下游侧的加捻辊等的加捻机,对连续地通过浸渍模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将由被进行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从浸渍模连续地拉取,将该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为既定长度,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图20是表示通过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在使用被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情况下,需要将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接合,使得能够长时间连续地供给强化用纤维束。
在特开平6-114832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上述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具体而言,该制造方法是将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末端部分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起始端部分叠合、通过空气接合器使叠合的部分彼此交缠的方法。由此,将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接合。(第1现有技术)
但是,在上述第1现有技术中,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接合部(接合处)的纤维量为强化用纤维束的纤维量的2倍。即,接合部的粗细变得比本来的强化用纤维束的粗细大。因此,在制造纤维含有率为30%左右以上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情况下,有接合部容易钩挂在浸渍模的模嘴上而堵塞、在高速的生产速度下强化用纤维束容易断线的问题。
此外,在特开2003-301340号公报中,提出了将纤维束彼此接合的方法(第2现有技术)。纤维束分别是将多根单纤维(纤丝)集束而成的。图22是用来说明第2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说明该第2现有技术的方法。如图7所示,将一个纤维束X1与另一个纤维束X2叠合而拉齐之后,将纤维束X1割半,形成线Y1′和线Y1。此外,将纤维束X2割半,形成线Y2和线Y2′。接着,将线Y1′和线Y2叠合,并且将线Y1和线Y2′叠合。接着,通过空气接合器使Y1′和Y2彼此交缠而形成交缠部Z1、并使Y1和Y2′彼此交缠而形成交缠部Z2。在此情况下,交缠部Z1、Z2形成在纤维束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
但是,在上述第2现有技术中,由交缠部Z1和线Y1构成的(Z 1+Y1)部分的纤维量为纤维束X1的纤维量的1.5倍,变得比本来的纤维束X1的粗细大。同样,由交缠部Z2和线Y2构成的(Z2+Y2)部分的纤维量为纤维束X2的纤维量的1.5倍,变得比本来的纤维束X2的粗细大。因此,在使用通过第2现有技术接合的强化用纤维束制造纤维含有率较高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情况下,有具有上述(Z1+Y1)部分及上述(Z2+Y2)部分的接合部容易钩挂在浸渍模的模嘴上而堵塞的问题。
所以,第1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通过对被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时、能够使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接合部不引起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等而以较高的生产速度通过浸渍模的模嘴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
并且,根据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制造方法,在通过对被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时,能够在抑制因使纤维量为本来的约一半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彼此交缠而接合部分变得比原来的强化用纤维束的粗细粗的同时将各强化用纤维束彼此接合。因而,不易引起因不能通过模嘴带来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及作为在模嘴通过后导致制造停止的原因的向模嘴的细毛的堵塞,能够以较高的生产速度通过浸渍模的模嘴,所以能够提高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生产性。
在上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在上述接合作业中,对于通过空气接合器使上述强化用单纤维彼此交缠的交缠部,再添加由与向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浸渍的热塑性树脂相同的树脂构成的粘接剂。
这样,能够将各强化用纤维束彼此更牢固地接合。
在上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包括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侧依次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作业;在该拉出作业时,使相对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向径向的外侧受到推压的多个垮塌抑制部件追随于随着强化用纤维束被拉出而逐渐向径向外侧变位的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变位,从而抑制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垮塌。
这样,即使在强化用纤维束被拉出到卷绕体的最外卷层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卷层的垮塌,所以能够抑制垮塌的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纠缠。因而,能够抑制起因于上述纠缠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所以向接合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上的新的卷绕体的转换也能够可靠地进行,能够长时间连续地进行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
在上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包括不使接合的多个卷绕体旋转、并将各卷绕体保持为各卷绕体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站立姿势、并且从上述各卷绕体的外周侧经由设在该各卷绕体的上方的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将强化用纤维束取出的作业;在该取出作业时,在俯视图中设连结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和上述卷绕体的轴心点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卷绕体的外周圆的交点为最远点的情况下,在从与包括上述轴心点和上述最远点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主视图中,使从上述最远点向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延伸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与该卷绕体的轴心线所成的取出角不论该卷绕体的外周圆的直径尺寸如何都总为45°以下,进行强化用纤维束的取出。
如果这样,则强化用纤维束的取出角不论卷绕体的外周圆的直径尺寸如何都总是为45°以下,所以在不使各卷绕体旋转而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的外周侧取出时,强化用纤维束不会钩挂在卷绕体上端侧的外周缘部上,能够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外周侧顺利地取出。
此外,在上述方法中,能够在将各卷绕体保持为站立姿势的同时将强化用纤维束从该各卷绕体拉出,所以即使强化用纤维束被取出到卷绕体的最内卷层附近而卷层变薄,也能够抑制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纠缠。因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向连结在卷绕体上的下个卷绕体的转换。
在上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在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中,将上述卷绕体总是配置两个,并且将这两个卷绕体连结;在上述两个卷绕体中的一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没有之后,将该一个卷绕体与新的卷绕体交换,并且将另一个卷绕体的末端与上述新的卷绕体的前端连结。
这样,能够一边反复进行两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连结一边从两个卷绕体交替地取出强化用纤维束。
此外,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是用来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体,将强化用纤维束卷绕为圆筒状;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用来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侧依次拉出强化用纤维束;浸渍模,被导入由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该强化用纤维束浸渍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拉取机,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用来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上述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部件,用来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具有通过相对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受到推压来抑制上述卷层的垮塌的多个垮塌抑制部件、和追随于随着强化用纤维束被依次拉出而逐渐向径向外侧变位的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使上述多个垮塌抑制部件向径向的外侧变位的推压机构。
另外,作为第2技术方案的制造装置的制造对象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是包括被进行了加捻的结构以及没有被进行加捻的结构的两者的意思。
根据该第2技术方案,能够消除以下这样的以往的问题。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以下也单称作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是作为注射成形用的原料使用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颗粒长(例如3~10mm左右)大致原样为纤维长,所以与短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相比机械强度较好。
在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中使用纤维束包装体。如图11所示,纤维束包装体20是对将强化用纤维束(粗纱)卷绕为圆筒状的卷绕体21实施了包装的结构,卷绕体21的外表面被包装用的热收缩薄膜22覆盖。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是将集束了多根单纤维(纤丝)的丝束不加捻而结合既定根数做成扁平的绳状的结构。该纤维束包装体20为,通过内取法从卷绕体拉出强化用纤维束。即,强化用纤维束从站立的卷绕体21的内周侧经过上述热收缩薄膜22的开口部被向上方拉出。
并且,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使用拉拔法制造。作为该拉拔法,已知有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和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在使用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的颗粒制造方法中,首先,将强化用纤维束从纤维束包装体连续地拉出而导入到浸渍模中。在该浸渍模中,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浸渍。通过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的拉取机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接着,通过造粒机等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为既定长度,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图21是表示通过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此外,在使用进行加捻的拉拔法的颗粒制造方法中,首先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内取用纤维束包装体连续地拉出并导入到浸渍模中。在该浸渍模中,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浸渍。对通过了浸渍模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利用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的拉取机将由被进行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从浸渍模连续地拉取。接着,通过造粒机等将上述该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为既定长度,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在此情况下,作为上述拉取机,如加捻辊等那样,使用兼具备作为加捻机的功能的结构。图20是表示通过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在一边将强化用纤维束从纤维束包装体连续地拉出一边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情况下,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的内周侧依次拉出。因而,随着强化用纤维束被拉出,卷绕体的厚度逐渐变小。并且,如果强化用纤维束被拉出到卷绕体的最外卷层附近,则有卷层垮塌、垮塌的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纠缠的情况。因此,起因于上述纠缠,有发生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不能进行向接合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上的新的内取用纤维束包装体的转换的不良状况。
以防止上述卷层的垮塌现象为目的,在特开2001-88881号公报中提出了玻璃粗纱包装体。该玻璃粗纱包装体是将玻璃粗纱卷绕为圆筒状的玻璃纤维束卷绕体的外表面被袋状的热收缩薄膜覆盖而成的玻璃粗纱包装体。并且,上述热收缩薄膜由聚丙烯树脂组成物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组成物形成。并且,将热收缩薄膜的动摩擦系数设为0.1~0.7,所以在该玻璃粗纱包装体中能够抑制上述垮塌现象的发生。
但是,在上述玻璃粗纱包装体中,在可靠地防止上述垮塌现象这一点上不能说一定是充分的。
所以,第2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强化用纤维束被拉出到卷绕体的最外卷层附近、通过抑制卷层的垮塌也不会有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纠缠的情况、能够平顺地将强化用纤维束拉出到最后、由此能够在抑制起因于上述纠缠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的同时进行向接合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上的新的纤维束包装体的转换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
并且,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即使强化用纤维束被拉出到卷绕体的最外卷层附近也能够抑制卷层的垮塌,由此能够抑制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纠缠。由此,能够在抑制起因于上述纠缠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的发生的同时进行向接合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上的新的卷绕体的转换,能够长时间连续地进行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
在上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推压机构具备在上述卷绕体的内侧设在该卷绕体的轴线上的支柱、和能够绕与上述轴线正交的轴转动地销结合在上述支柱上的连杆;上述垮塌抑制部件具备能够遍及上述轴线方向的全长抵接在上述卷绕体的内侧面上的垮塌抑制棒;由上述推压机构和垮塌抑制部件构成使上述各垮塌抑制棒相对于上述支柱平行运动的连杆机构。
这样,通过由推压机构和垮塌抑制部件构成的连杆机构,能够使垮塌抑制棒以与卷绕体的轴线平行的姿势抵接在该卷绕体的内侧面上,所以能够通过该垮塌抑制棒有效地抑制卷层的垮塌。
此外,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是用来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卷绕体,将强化用纤维束分别卷绕为圆筒状;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构成为,使串联连结了一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末端和接着成为取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对象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前端的上述各卷绕体分别不旋转,从该各卷绕体依次抽出强化用纤维束;浸渍模,被导入由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该强化用纤维束浸渍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拉取机,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用来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上述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部件,用来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具备将上述各卷绕体以各自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站立姿势保持的芯导引部、和设在上述各卷绕体的上方而支承被从上述卷绕体向浸渍模导引的强化用纤维束的中途部的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将上述各卷绕体和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配置为,在俯视图中设连结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和上述卷绕体的轴心点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卷绕体的外周圆交叉的点为最远点的情况下,在从与包括上述轴心点和上述最远点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主视图中,从上述最远点向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延伸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与该卷绕体的轴心线所成的取出角不论该卷绕体的外周圆的直径尺寸如何都总是为45°以下。
另外,作为第3技术方案的制造装置的制造对象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是包括被进行了加捻的结构以及没有被进行加捻的结构的两者的意思。
根据该第3技术方案,能够消除以下这样的以往的问题。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以下也单称作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是作为注射成形用的原料使用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颗粒长(例如3~10mm左右)大致原样为纤维长,所以与短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相比机械强度较好。
在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制造中使用卷绕强化用纤维束(粗纱)而成的无芯圆筒状的卷绕体(粗纱卷)。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是将集束了多根单纤维(纤丝)的丝束不加捻而结合既定根数做成扁平的绳状的结构。
并且,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使用拉拔法制造。作为该拉拔法,已知有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和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在使用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而导入到浸渍模中。在该浸渍模中,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浸渍。通过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的拉取机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接着,通过造粒机等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为既定长度,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图21是表示通过不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此外,在使用进行加捻的拉拔法的颗粒制造方法中,首先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并导入到浸渍模中。在该浸渍模中,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相对于强化用纤维束浸渍。利用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的拉取机将由被进行了加捻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接着,通过造粒机等将上述该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为既定长度,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在此情况下,作为上述拉取机,如加捻辊等那样,使用兼具备作为加捻机的功能的结构。图20是表示通过进行加捻的拉拔法得到的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示意图。
在使用被从卷绕体取出的强化用纤维束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的情况下,需要能够将强化用纤维束长时间连续地供给。所以,预先对多个卷绕体将强化用纤维束的端部依次连结以使它们的强化用纤维束成为一连串,从这样串联连结的多个卷绕体依次连续地取出强化用纤维束。
这里,作为从卷绕体取出(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方法,有(1)外取法、(2)内取法及(3)非旋转式外取法。外取法是一边使卷绕体自身旋转一边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外周侧取出(拉出)的方法。内取法是不使卷绕体自身旋转、例如在将卷绕体以站立姿势载置在某个物体上的状态下、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内周侧取出(拉出)的方法。此外,非旋转使外取法是不使卷绕体自身旋转、例如在将卷绕体以站立姿势载置在某个物体上的状态下、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外周侧取出(拉出)的方法。
在使用从连结的多个卷绕体依次取出的强化用纤维束制造长纤维强化树脂颗粒时,以往广泛地采用上述内取法(例如特开平7-205317号公报),采用上述非旋转式外取法的较少。以往,对于在采用非旋转式外取法的情况下、与采用内取法的情况相比用来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取出的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的结构较简单的优点并没有考虑。
所以,第3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采用非旋转式外取法从串联连结的多个卷绕体依次连续地取出强化用纤维束来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时、能够在抑制强化用纤维束钩挂在卷绕体上端侧的外周缘部上的同时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外周侧顺利地取出、并且通过即使在强化用纤维束被取出到卷绕体的最内卷层附近的情况下也抑制强化用纤维束纠缠、能够可靠地进行向连结在该卷绕体上的下个卷绕体的转换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
根据第3技术方案,不论卷绕体的外周圆的直径尺寸如何都使强化用纤维束的取出角总为45°以下,所以在通过非旋转式外取法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的外周侧取出时,强化用纤维束不会钩挂在卷绕体上端侧的外周缘部上,能够将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外周侧顺利地取出。
此外,在第3技术方案的制造装置中,由于一边将各卷绕体保持为站立姿势一边将强化用纤维束从该各卷绕体拉出,所以即使强化用纤维束被取出到卷绕体的最内卷层附近而卷层变薄,也能够抑制卷层的强化用纤维束纠缠。因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向连接在卷绕体上的下个卷绕体的转换。
由此,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制造装置,能够在抑制强化用纤维束的断线及卷绕体的转换失败的同时、将强化用纤维束长时间连续地对浸渍模供给,所以能够实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生产性的提高。
在上述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芯导引部构成为,能够保持两个上述卷绕体。
这样,能够采用在由芯导引部保持的两个卷绕体中的一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没有之后将该一个卷绕体与新的卷绕体更换、并且将另一个卷绕体的末端与新的卷绕体的前端连结的方法,所以能够在反复进行两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连结的同时从两个卷绕体交替地取出强化用纤维束。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平顺地进行强化用纤维束(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的连续的拉出作业。

Claims (9)

1.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是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将由多个强化用单纤维集束而成的强化用纤维束从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工序;
将从上述卷绕体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连续地导入到浸渍模中、并且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浸渍在被导入的强化用纤维束中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
利用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的加捻机对连续地通过上述浸渍模的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的工序;
一边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连续地拉取、一边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而生成颗粒的工序,
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包括将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与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接合的作业,
在上述接合作业中,对上述使用完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末端部分和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起始端部分分别在强化用纤维束的长度方向的整个规定范围内除去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方向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上述强化用纤维束的截面中的纤维量是原本纤维量的一半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并且通过空气接合器使上述使用完的卷绕体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及新的卷绕体的纤维量减半端部各自的强化用单纤维彼此在其长度方向上的1个以上部位交缠,并且在上述新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比上述纤维量减半端部靠上游侧且上述截面方向的一部分未被除去的部分即纤维量非削减端部上,在其长度方向上的1个以上部位,通过空气接合器使强化用单纤维彼此交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接合作业中,进一步对于利用空气接合器使上述强化用单纤维彼此交缠而成的交缠部添加粘接剂,所述粘接剂由与含浸在上述强化用纤维束中的热塑性树脂相同的树脂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包括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侧依次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作业,
在该拉出作业时,通过使多个垮塌抑制部件追随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变位而抑制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垮塌,所述多个垮塌抑制部件相对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被朝着径向的外侧推压,所述卷绕体的内周面随着强化用纤维束被拉出而逐渐向径向外侧变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包括不使接合的多个卷绕体旋转、并将各卷绕体保持为各卷绕体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站立姿势、并且从上述各卷绕体的外周侧经由设在该各卷绕体的上方的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将强化用纤维束取出的作业,
在该取出作业时,进行强化用纤维束的取出,使得当设俯视图中的连结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和上述卷绕体的轴心点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卷绕体的外周圆的交点为最远点时,从与包括上述轴心点和上述最远点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主视图中的从上述最远点向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延伸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与该卷绕体的轴心线所成的取出角不论该卷绕体的外周圆的直径尺寸如何始终保持在45°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工序中,
始终配置两个上述卷绕体,并且将这两个卷绕体连结;
在上述两个卷绕体中的一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没有之后,将该一个卷绕体与新的卷绕体交换,并且将另一个卷绕体的末端与上述新的卷绕体的前端连结。
6.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是用来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卷绕体,将强化用纤维束卷绕成圆筒状而成;
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用来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侧依次拉出强化用纤维束;
浸渍模,被导入由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浸渍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中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
拉取机,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用来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上述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
切断部件,用来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
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具有多个垮塌抑制部件和推压机构,所述多个垮塌抑制部件相对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被朝着径向外侧推压从而抑制卷层的垮塌,所述推压机构使上述多个垮塌抑制部件追随于上述卷绕体的随着强化用纤维束被依次拉出而逐渐向径向外侧变位的内周面而向径向的外侧变位,
上述推压机构具有:
圆板状的基础板;
支柱,具有上部轮毂以及下部轮毂,垂直地立设于该圆板状的基础板,在上述卷绕体载置在上述基础板上的状态下与该卷绕体相互为同一轴线状;
上部连杆,基端部相对于上述支柱的上部轮毂被与该支柱的轴线正交的销可转动地轴支承,前端部相对于上述垮塌抑制部件的上部被与该支柱的轴线正交的销可转动地轴支承,
下部连杆,基端部相对于上述支柱的下部轮毂被与该支柱的轴线正交的销可转动地轴支承,前端部相对于上述垮塌抑制部件的下部被与该支柱的轴线正交的销可转动地轴支承,
由上述上部连杆、下部连杆、支柱、各垮塌抑制部件形成平行连杆机构,
在上述平行连杆机构中,在使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为朝向与支柱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姿势的情况下,各垮塌抑制部件位于与卷绕体的外周面等同或比其靠外侧,
在使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向上倾斜以使各连杆的前端部为上的状态下将卷绕体安装在上述支柱的外侧,从而各垮塌抑制部件对应于该卷绕体的内周面向外侧变位而在其自重下追随于上述卷绕体的内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机构具备在上述卷绕体的内侧设在该卷绕体的轴线上的支柱、和通过销与上述支柱结合而能够绕与上述轴线正交的轴转动的连杆,
上述垮塌抑制部件具备能够在上述轴线方向的整个长度上抵接在上述卷绕体的内侧面上的垮塌抑制棒,
由上述推压机构和垮塌抑制部件构成使上述各垮塌抑制棒相对于上述支柱平行运动的连杆机构。
8.一种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是用来制造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卷绕体,将强化用纤维束分别卷绕成圆筒状而成;
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构成为,使一个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末端和下一个成为取出强化用纤维束的对象的卷绕体的强化用纤维束的前端串联连结在一起的上述各卷绕体均不旋转,从该各卷绕体依次抽出强化用纤维束;
浸渍模,被导入由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从上述卷绕体连续地拉出的强化用纤维束,使熔融的热塑性树脂浸渍在该强化用纤维束中而生成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
拉取机,设在上述浸渍模的下游侧,用来从上述浸渍模连续地拉取由上述树脂浸渍强化用纤维束构成的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
切断部件,用来将上述长纤维强化树脂丝束切断,
上述强化用纤维束抽出装置具备将上述各卷绕体保持在各自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站立姿势的芯导引部、和设在上述各卷绕体的上方而支承被从上述卷绕体向浸渍模导引的强化用纤维束的中途部的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
将上述各卷绕体和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设置成当设俯视图中的连结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和上述卷绕体的轴心点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该卷绕体的外周圆交叉的点为最远点时,从与包括上述轴心点和上述最远点的铅直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主视图中的从上述最远点向上述强化用纤维束取出导引部延伸的强化用纤维束路线与该卷绕体的轴心线所成的取出角不论该卷绕体的外周圆的直径尺寸如何始终保持在45°以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芯导引部构成为能够保持两个上述卷绕体。
CN2008801097740A 2007-10-02 2008-09-19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Active CN1018156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8945A JP4829865B2 (ja) 2007-10-02 2007-10-02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258945 2007-10-02
JP2007-279195 2007-10-26
JP2007279195A JP4996418B2 (ja) 2007-10-26 2007-10-26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装置
JP2008043221A JP5001875B2 (ja) 2008-02-25 2008-02-25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8-043221 2008-02-25
PCT/JP2008/066970 WO2009044641A1 (ja) 2007-10-02 2008-09-19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5602A CN101815602A (zh) 2010-08-25
CN101815602B true CN101815602B (zh) 2013-09-18

Family

ID=4052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7740A Active CN101815602B (zh) 2007-10-02 2008-09-19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236127B2 (zh)
EP (1) EP2206591B1 (zh)
KR (1) KR101161497B1 (zh)
CN (1) CN101815602B (zh)
ES (1) ES2791893T3 (zh)
WO (1) WO20090446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1315A (en) * 2009-07-29 2011-04-01 Ppg Ind Ohio Inc Spliced fiber glass rovings an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plicing fiber glass rovings
JP5467828B2 (ja) 2009-09-18 2014-04-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286227B2 (ja) * 2009-11-06 2013-09-1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強化用繊維束の接続方法、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巻回体
JP5713685B2 (ja) * 2011-01-04 2015-05-0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繊維強化ストランドの製造方法
JP5597152B2 (ja) * 2011-03-23 2014-10-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長繊維強化樹脂ストラ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003513B2 (ja) 2012-10-15 2016-10-05 株式会社Ihi 高温処理炉及び強化繊維の継ぎ方法
DE102012022340A1 (de) * 2012-11-15 2014-05-15 Thüringisches Institut für Textil- und Kunststoff-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r kontinulerlichen Zuführung und Verbindung von streifen- oder bandförmigen Fasergebilden zu einer Schneckenmaschine
US10414883B2 (en) * 2014-01-29 2019-09-17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molded article, molded article, back plate and brake pad
JP6405191B2 (ja) * 2014-10-30 2018-10-17 株式会社ナガオカ 取水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製造装置
CN106273929B (zh) * 2015-05-26 2018-09-25 句容市百事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以连续纤维表层增强、lft作夹芯的复合板材及其制备工艺
US10369754B2 (en) 2017-02-03 2019-08-06 Oleksandr Biland Composite fiber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ibers
US10858275B2 (en) 2016-06-16 2020-12-08 Usb I, Llc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fiber from igneous rock
DE102016211899B4 (de) * 2016-06-30 2023-10-26 Airbus Operations Gmbh Verfahren zum Verwerten von Resten von vorimprägnierten Verstärkungsfasern
CN108409164A (zh) * 2017-02-09 2018-08-17 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纤维束打结方法和拼接玻璃纤维束
CN108943964B (zh) * 2017-05-23 2020-09-08 赵培东 移动式压合机及其应用的塑胶地板压合成型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8647A (zh) * 2002-06-21 2004-03-03 ����˹������ά�ǹɷݹ�˾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粒料及其生产过程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479A (en) * 1888-08-28 ceecelius
US1242657A (en) * 1917-02-16 1917-10-09 Lizzie S Coburn Yarn-holding reel.
US2713979A (en) * 1951-03-08 1955-07-26 Norman D Sigman Yarn cake holder
US2777646A (en) * 1952-07-05 1957-01-15 Manahan Dorothy Expansible-contractible hose reel
US3104126A (en) * 1961-01-09 1963-09-17 Syncro Mach Co Coil stripper
US3168259A (en) * 1963-02-27 1965-02-02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Process of packaging wire
US3379002A (en) * 1966-07-05 1968-04-23 Spunize Company Of America Inc Spliced yarn
JPS54112452A (en) * 1978-02-23 1979-09-0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Device for continuously supplying linear material
DE3114341A1 (de) * 1981-04-09 1982-11-11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Acylphosphinverbindungen, ihr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JPS6015370A (ja) * 1983-07-04 1985-01-26 Nippon Glass Seni Kk ガラス繊維ロ−ビングの連結方法
JPS62140973A (ja) * 1985-12-16 1987-06-24 Shin Meiwa Ind Co Ltd 巻状物体の引出し装置
JPS62173348A (ja) 1986-01-23 1987-07-30 Daito Press Kogyo Kk 遠隔操作型後視鏡
JPS62173348U (zh) * 1986-04-24 1987-11-04
US4788814A (en) * 1987-08-26 1988-12-06 Fieldcrest Cannon, Inc. Textile winder equipped with air splicer and attendant method
JPH04286574A (ja) * 1991-03-15 1992-10-12 Hakodate Seimo Sengu Kk 自動スプールワインダー用糸条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JP3114311B2 (ja) 1991-12-20 2000-12-0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繊維強化樹脂ストランドの製造方法
JPH0663547A (ja) 1992-08-19 1994-03-08 Canon Inc ヨウ化水素酸の回収方法
JPH0679348A (ja) * 1992-08-26 1994-03-22 Showa Alum Corp ワイヤの連続供給方法
JP3315444B2 (ja) * 1992-10-05 2002-08-19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663547U (ja) * 1993-02-15 1994-09-09 宮崎鉄工株式会社 線材供給装置
JPH06285855A (ja) * 1993-04-07 1994-10-11 Kobe Steel Ltd 長繊維強化合成樹脂製品成形用ストランドおよびペレット
JP3373900B2 (ja) * 1993-08-03 2003-02-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346872B2 (ja) 1994-01-26 2002-11-18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繊維束の取り出し方法および長繊維強化樹脂構造物の製造方法
JPH07228422A (ja) 1994-02-18 1995-08-29 Nitto Boseki Co Ltd ロービングのパッケージ
JPH0947814A (ja) * 1995-08-08 1997-02-18 Asahi Chem Ind Co Ltd 線条コイルの引出装置と方法
JP2001088881A (ja) 1999-09-22 2001-04-03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ガラスロービング包装体
US20030201057A1 (en) * 2000-03-15 2003-10-30 Dolan Troy D. Method for splicing a belt
US6676054B2 (en) * 2001-03-23 2004-01-1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Unwinder for as-spun elastomeric fiber
US6935665B2 (en) * 2002-03-29 2005-08-30 L & P Property Management Co.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ooling of wire cores
JP2003301340A (ja) 2002-04-08 2003-10-24 Toray Ind Inc 糸繋ぎ糸および糸繋ぎ方法
US7080802B2 (en) * 2003-12-02 2006-07-25 Larry P. Bayer Conduit uncoil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8647A (zh) * 2002-06-21 2004-03-03 ����˹������ά�ǹɷݹ�˾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粒料及其生产过程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4-27507A 1992.01.30
JP昭54-112452A 1979.09.03
JP昭62-140973A 1987.06.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25149A1 (en) 2012-09-06
KR20100053675A (ko) 2010-05-20
CN101815602A (zh) 2010-08-25
US8910690B2 (en) 2014-12-16
US8236127B2 (en) 2012-08-07
EP2206591A4 (en) 2018-01-17
US20100230040A1 (en) 2010-09-16
EP2206591A1 (en) 2010-07-14
KR101161497B1 (ko) 2012-06-29
EP2206591B1 (en) 2020-05-06
ES2791893T3 (es) 2020-11-06
WO2009044641A1 (ja) 2009-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5602B (zh) 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4607053B (zh) 非编织、织物增强的中空纤维膜
CN205665442U (zh) 一种层绞式光缆的成缆护套一体生产装置
CN101631822A (zh) 圆形纤维强化塑料线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强化片
KR101155633B1 (ko) 엑셀얀이 포함되는 트리엑셀 브레이디드 슬리브 제작을 위한 트리엑셀 브레이딩기 및 그 트리엑셀 브레이딩기에 의해 제작된 트리엑셀 브레이디드 슬리브 및 그 트리엑셀 브레이딩기를 이용한 튜브형 복합재의 연속 제조 시스템 및 그 연속 제조 시스템에 의해 제조된 튜브형 복합재
CN103241594B (zh) 纱线蓄留装置以及具有该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CN105467539A (zh) 一种非金属层绞结构光缆
CN103429410A (zh) 长纤维强化树脂线束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2556772A (zh) 高分子合成化纤管及其制造工艺
JP2016010904A (ja) 繊維構造体成形装置
JP5467828B2 (ja)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2596526A (zh) 强化用纤维束的连接方法、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卷绕体
CN101263070A (zh) 带有第二行程控制的绕线机
KR101997162B1 (ko) 콘크리트용 복합재 리바 제조 장치
CN115871187B (zh) 一种用于对复合管材进行周向包覆纤维和塑料的生产线
JP4996418B2 (ja)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装置
CN107717263B (zh) 一种焊丝绞合机的绞丝装置及焊丝绞合机
CN105705306B (zh) 用于生产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方法
CN102182885A (zh) 连续纤维铺放机及其制作小角度纤维管道方法
JP2009083420A (ja) 長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4724542A (zh) S加捻纱的锥形交叉卷绕筒子的生产
CN109414889A (zh) 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CN106381735B (zh) 一种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包覆护套的缆绳成形工艺
CN203461627U (zh) 一种超高速合成纸管
CN107748418A (zh) 一种带有绞合模具的成缆绞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