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4889A - 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4889A
CN109414889A CN201780042210.9A CN201780042210A CN109414889A CN 109414889 A CN109414889 A CN 109414889A CN 201780042210 A CN201780042210 A CN 201780042210A CN 109414889 A CN109414889 A CN 109414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fiber
fiber
thickness
yarn
coil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22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4889B (zh
Inventor
辻良平
吉川元基
久野俊
神谷隆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4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4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4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4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4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30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 B29C70/32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on a rotating mould, former or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0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 B29C70/10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 B29C70/1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 B29C70/24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oriented in at least three directions forming a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CBRAIDING OR MANUFACTURE OF LACE, INCLUDING BOBBIN-NET OR CARBONISED LACE; BRAIDING MACHINES; BRAID; LACE
    • D04C1/00Braid or lace, e.g. pillow-lace;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4C1/06Braid or lace serving particular purpos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6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10B2403/024Fabric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compounds
    • D10B2403/0241Fabric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compounds enhanc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 D10B2403/02411Fabric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compounds enhanc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a single array of unbent yarn, e.g. unidirectional reinforcement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5/00Industrial
    • D10B2505/02Reinforcing materials; Prepre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纤维卷绕体具备绕卷绕轴线进行卷绕的多根强化纤维纱线,上述各强化纤维纱线具备粗细渐变部,沿着纱线纵长方向,上述粗细渐变部的纤维含有率恒定且粗细渐变。

Description

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作为载荷能量吸收材料的纤维强化基材进行使用的纤维卷绕体、将纤维卷绕体作为纤维强化基材的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轻型、高强度的材料,使用有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对于纤维强化树脂材料而言,纤维强化基材复合化于树脂等基体,因而与基体本身相比,使力学特性(机械式特性)得到提高。作为纤维强化树脂材料的纤维强化基材,可举出利用绕丝(FW)法或者编结物(编带)制造出的纤维卷绕体。纤维卷绕体是将多根强化纤维纱线绕卷绕轴线进行卷绕而制造为筒状、实心状的卷绕体。
另外,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例如作为载荷能量吸收材料进行使用。在将载荷能量吸收材料用于例如在保险杆与车身框架之间配置的碰撞吸能盒的情况下,通常,碰撞吸能盒需要具有足以能够保持自身姿势的机械式强度,当施加有超过设计值的冲击载荷时,需要一边吸收该冲击载荷一边进行变形、破坏。
另外,对于碰撞吸能盒而言,最初施加冲击载荷的部分亦即顶端部的强度最弱,且强度随着趋向基端部而逐渐增强。在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制成的碰撞吸能盒中,作为使强度逐渐相异的方法,存在如下方法:随着趋向纤维强化基材的基端部,将强化纤维纱线的粗细加粗。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纤维排列体中,在具有在整个长度上发生变化的横截面形状的管状的纤维排列体中,在直径大的部分使用粗纤维纱线,在直径小的部分使用细纤维纱线,从而使强度相异。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08666号公报
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中,以有助于减少所搭载的车辆质量等为目的而期望轻型化。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中,在直径小的部分使用的纤维纱线是通过使用去除装置将规定量的纤维去除而形成的,在需要强度的直径大的部分使用的纤维纱线是通过使用安装装置将规定量的纤维安装而形成的。因此,在各区间内,纤维质量是均匀的。即,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中,只能对应于区间而阶段性地使纤维质量发生变化。因此,若从所要求的强度这方面来考虑,则多余的纤维质量存在于各区间内。此外,在横截面形状在整个长度上不发生变更的圆筒形状的纤维排列体中,即使在强化纤维纱线的粗细随着趋向纤维强化基材的基端部而加粗的情况下,也产生相同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型化的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纤维卷绕体具备绕卷绕轴线进行卷绕的多根强化纤维纱线,上述各强化纤维纱线具备粗细渐变部,沿着纱线纵长方向,上述粗细渐变部的纤维含有率恒定且粗细渐变。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具备:作为纤维强化基材发挥作用的上述纤维卷绕体;和基体树脂。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利用具有多个辊组的牵伸装置,将沿着纱线纵长方向具有恒定粗细的多根强化纤维纱线的每一根单方向拉长;在将上述强化纤维纱线单方向拉长时,使上述牵伸装置的牵伸倍率连续地相异,从而使上述强化纤维纱线的粗细沿着上述单方向连续地变化,形成沿着纱线纵长方向纤维含有率恒定且粗细渐变的粗细渐变部;以及将形成有上述粗细渐变部的上述多根强化纤维纱线绕卷绕轴线进行卷绕,而得到纤维卷绕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载荷能量吸收材料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筒状编带的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筒状编带的图1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针织编带机的示意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牵伸装置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荷能量吸收材料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纤维卷绕体的顶端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纤维卷绕体的基端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绕丝机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其他例子的筒状编带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其他例子的纤维卷绕体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5,对将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具体化了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作为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发挥作用的载荷能量吸收材料10。载荷能量吸收材料10具备基体树脂和作为纤维强化基材发挥作用的纤维卷绕体亦即筒状编带11。
筒状编带11利用多根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多根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以及多根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并按照编带组织而形成为圆锥筒状。筒状编带11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基端部11a,在轴向的另一端具有顶端部11b。在筒状编带11中,将卷绕轴线L的延伸方向设为轴向。
多根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相互平行地排列。多根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以相互平行并且与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交叉的方式进行排列。多根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以相互平行并且与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交叉的方式进行排列。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与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交叉的角度跟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与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交叉的角度相等。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沿圆锥的母线方向排列。因此,筒状编带11具有将多根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和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相对于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卷绕了的构造,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和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绕卷绕轴线L进行卷绕。
多根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和多根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构成筒状编带11中的倾斜纱线,多根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构成筒状编带11中的轴向纱线。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以按照倾斜角度θ与筒状编带11的卷绕轴线L交叉的方式进行排列,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按照与倾斜角度θ相反的角度-θ,与相对于筒状编带11的卷绕轴线L交叉的方式进行排列。倾斜角度θ是根据筒状编带11的形状、必要的强度等而适当地设定的。
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是纺出不连续纤维而形成的。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是碳纤维制品,但也可以是玻璃纤维制品、树脂纤维制品。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中的粗细渐变部20的粗细分别从筒状编带11的基端部11a朝向顶端部11b而连续地变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强化纤维纱线12~14(粗细渐变部20)的粗细意味着,截面为扁平状的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横宽以及纵宽。即,粗细渐变部20的粗细连续地变化意味着,粗细渐变部20的横宽以及纵宽双方连续地变化。但也可以取代这种方式,使粗细渐变部20的横宽以及纵宽中的一方恒定且另一方连续地变化。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筒状编带11具备厚度渐变部18。若将沿着筒状编带11的径向的尺寸设为厚度,则厚度渐变部18的厚度随着趋向基端部11a而变厚。即,厚度渐变部18的厚度随着趋向顶端部11b而变薄。因此,筒状编带11的厚度随着沿着卷绕轴线L从基端部11a朝向顶端部11b而逐渐变薄。各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纤维含有率在纱线纵长方向的任一位置均相同。因此,在筒状编带11中,纤维含有率在轴向的任一位置也均相同。各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纤维含有率意味着,纤维相对于各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总剖面积所占的比例。
上述结构的筒状编带11是使用具备牵伸装置的针织编带机(编带机)进行制造的。
如图4所示,针织编带机30具备多个第一斜向纱线供给部32a和多个第二倾斜纱线供给部32b。从第一斜向纱线供给部32a送出的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以相对于心轴31的中心轴线而言的规定角度供给至该心轴31的外周面上。从第二倾斜纱线供给部32b送出的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以相对于心轴31的中心轴线的规定角度供给至该心轴31的外周面上。从第一斜向纱线供给部32a送出的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以角度+θ供给至心轴31,从第二倾斜纱线供给部32b送出的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以角度-θ供给至心轴31。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角度为45°。各斜向纱线供给部32a、32b将形成粗细渐变部20之前的强化纤维纱线12、13以保持恒定的粗细不变的方式送出。
针织编带机30具备轴向纱线供给部33。从轴向纱线供给部33送出的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排列在心轴31的轴向上。轴向纱线供给部33将形成粗细渐变部20之前的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以保持恒定的粗细不变的方式送出。
针织编带机30具备多个牵伸装置40,在从斜向纱线供给部32a、32b以及轴向纱线供给部33供给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方向上,牵伸装置40分别配置于供给部32a、32b、33的下游侧。牵伸装置40分别接受从对应的供给部32a、32b、33供给的强化纤维纱线12~14并将强化纤维纱线12~14拉长。
如图5所示,牵伸装置40具有前辊组42和后辊组43。前辊组42具备多个辊42a,后辊组43具备多个辊43a。然后,当将从斜向纱线供给部32a、32b以及轴向纱线供给部33送出的强化纤维纱线12~14供给至心轴31时,在将后辊组43的周向速度设为恒定的状态下,与后辊组43的周向速度相比,将前辊组42的周向速度连续地增加。于是,与通过了后辊组43的时刻的粗细相比,通过了前辊组42的各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逐渐变细。
强化纤维纱线12~14以越朝向供给方向的下游侧则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越逐渐变细的方式拉长,由此,各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逐渐变细,从而形成有粗细渐变部20。另外,由于越趋向供给方向的上游侧则牵伸倍率越低,所以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逐渐接近被拉长前的粗细。
通过将从牵伸装置40送出的强化纤维纱线12~14供给至心轴31,可得到筒状编带11。然后,使热固性树脂含浸于所得到的筒状编带11并固化,从而制造出载荷能量吸收材料10。此外,虽然用RTM(树脂传递模塑)法来进行树脂的含浸固化,但也可以用除此以外的方法来进行。
如图1所示,在将筒状编带11作为纤维强化基材的载荷能量吸收材料10中,如上述那样,由于厚度渐变部18,故而,随着沿着轴向从顶端部11b趋向基端部11a,筒状编带11的厚度逐渐变厚。因此,载荷能量吸收材料10的与筒状编带11的顶端部11b对应的顶端部的强度最弱。而且,随着沿着筒状编带11的轴向从顶端部11b趋向基端部11a,载荷能量吸收材料10的强度逐渐增强。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1)在载荷能量吸收材料10的筒状编带11中,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具备粗细渐变部20。由于粗细渐变部20,故而,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自身的粗细逐渐变化,从而能够使筒状编带11的强度沿着卷绕轴线L而逐渐相异。而且,筒状编带11具备厚度根据粗细渐变部20进行渐变的厚度渐变部18。筒状编带11的厚度渐变部18的厚度因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自身的粗细的变化而渐变,从而能够使纤维含有率在筒状编带11的轴向的任一位置上均相同。因此,与为了使筒状编带11的强度相异,例如,对于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添加其它的强化纤维而使粗细变粗、或从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中去除强化纤维而使粗细变细的情况相比,即使使筒状编带11的厚度发生变化,也能够实现轻型化。
(2)例如,对于利用均匀粗细的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来制造筒状编带、并沿着该筒状编带的轴向使强度相异来说,需要对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的倾斜角度θ进行控制,而该控制较繁琐。并且,对于实现轻型化来说,倾斜角度θ的设计也变得复杂。但是,在实施方式的筒状编带11中,厚度根据粗细渐变部20而平顺地渐变。即,在筒状编带11中,对于厚度较厚的部分而言,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较粗,对于厚度较薄的部分而言,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较细。由此,在筒状编带11中,能够不改变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2、13的倾斜角度θ地使强度沿着轴向相异,而能够不进行倾斜角度θ的繁琐的控制地对筒状编带11进行制造。
(3)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渐变部20的粗细平顺地变化,而不会出现台阶状的急剧变化。因此,筒状编带11的厚度变化也变得平顺,强度变化也能够平顺。
(4)在筒状编带11中,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2、13的倾斜角度θ从基端部11a一直到顶端部11b为恒定。例如,在以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具有均匀的粗细且在筒状编带的顶端部以及基端部具有恒定的倾斜角度的方式制造出筒状编带11的情况下,越趋向成为大直径的筒状编带的基端部,则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绕筒状编带一周所需的长度越长。于是,相邻的第一强化纤维纱线彼此的间隔、以及相邻的第二强化纤维纱线彼此的间隔扩大,在载荷能量吸收材料中,越朝向筒状编带的基端部,则强度越降低。在该情况下,为了维持基端部的强度,产生如下需要:随着趋向基端部而逐渐改变第一强化纤维纱线以及第二强化纤维纱线的倾斜角度,并对相邻的第一强化纤维纱线彼此的间隔、以及相邻的第二强化纤维纱线彼此的间隔进行维持。但是,因为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2、13具备粗细渐变部20,所以即使在大直径的基端部11a,相邻的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彼此或者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彼此的间隔也不会过于扩大,强度也不会降低。因此,能够简单地对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2、13的倾斜角度也无需改变且强度不会降低的筒状编带11进行制造。
(5)在筒状编带11中,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分别具备粗细渐变部20。因此,通过对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各自的粗细进行控制,使得在筒状编带11的轴向的任一位置均容易进行强度调节。
(6)对筒状编带11进行制造的针织编带机30在比斜向纱线供给部32a、32b、轴向纱线供给部33靠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具备牵伸装置40。然后,通过对牵伸装置40处的牵伸倍率进行控制,能够使从斜向纱线供给部32a、32b以及轴向纱线供给部33送出的各强化纤维纱线12~14的粗细进行渐变。因此,通过对牵伸装置40的牵伸倍率进行控制,能够制造预期厚度的筒状编带11。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6~图9,对将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具体化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而言,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纤维强化树脂材料的载荷能量吸收材料70具备基体树脂和作为纤维强化基材发挥作用的纤维卷绕体51。
纤维卷绕体51为圆筒状。纤维卷绕体51具有由第一纤维层54、第二纤维层55层叠而成的构造,第一纤维层54是由第一强化纤维纱线52形成的内层,第二纤维层55是位于第一纤维层54的径向外侧的外层,并且由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3形成。在纤维卷绕体51中,将卷绕轴线L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纤维卷绕体51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基端部51a,在轴向的另一端具有顶端部51b。
第一强化纤维纱线52相对于纤维卷绕体51的卷绕轴线L,以按照±θ的角度交叉的方式进行卷绕,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3相对于纤维卷绕体51的卷绕轴线L,以按照±θ的角度交叉的方式进行卷绕。此外,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交叉角度θ是根据纤维卷绕体51的形状、所需的强度等而适当地设定的。
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2、53是纺出不连续纤维而形成的。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2、53是碳纤维制品,但也可以是玻璃纤维制品、树脂纤维制品。第一强化纤维纱线52以及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3中的粗细渐变部56的粗细从纤维卷绕体51的基端部51a趋向顶端部51b而连续地变细。
如图7或者图8所示,纤维卷绕体51具备厚度渐变部57。对于厚度渐变部57而言,越趋向基端部51a则厚度越厚,越趋向顶端部51b则厚度越薄。因此,由于厚度渐变部57,故而,沿着卷绕轴线L,随着从基端部51a趋向顶端部51b,纤维卷绕体51的厚度逐渐变薄。从厚度渐变部57的厚度较厚的部分趋向厚度较薄的部分,粗细渐变部56的粗细平顺地变细。即使纤维卷绕体51的厚度发生变化,厚度渐变部57也由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渐变部56形成。因此,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纤维含有率在纱线纵长方向的任一位置均相同。因而,在纤维卷绕体51,纤维含有率在轴向的任一位置也均相同。
纤维卷绕体51是随着从基端部51a趋向顶端部51b而外径逐渐变小的顶端变细的形状。另外,从基端部51a趋向顶端部51b,纤维卷绕体51的内径为恒定。
纤维卷绕体51利用绕丝法来进行制造。如图9所示,对纤维卷绕体51进行制造的绕丝机60具备心轴61、供给头62、树脂槽63、牵伸装置64、以及筒管65。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牵伸装置64具备前辊以及后辊。在筒管65上,以保持恒定的粗细不变的方式,卷绕安装有形成粗细渐变部56之前的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
然后,从筒管65送出的强化纤维纱线52、53被牵伸装置64拉长,随着从筒管65向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移动,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以逐渐变细的方式拉长,由此,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逐渐变细,而制造出粗细渐变部56。
制造出粗细渐变部56的强化纤维纱线52、53在树脂槽63处含浸了树脂之后,被引导至供给头62。在树脂槽63处含浸了树脂的强化纤维纱线52、53经由供给头62而卷绕于心轴61上。此时,对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向心轴61卷绕的卷绕角度进行调整。
纤维卷绕体51的卷绕开始部与基端部51a对应。然后,强化纤维纱线52、53以其粗细逐渐变细的方式被牵伸装置64拉长,并逐渐缠绕于心轴61上,而结束卷绕。由此,制造出粗细渐变部56。另外,强化纤维纱线52、53越趋向卷绕开始部,则牵伸倍率越低。因此,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越趋向卷绕开始部,则越接近拉长之前的粗细。
如图6所示,在将纤维卷绕体51作为纤维强化基材的载荷能量吸收材料70中,如上述那样,由于厚度渐变部57,故而,随着沿着轴向从顶端部51b趋向基端部51a,纤维卷绕体51的厚度逐渐变厚。因此,载荷能量吸收材料70与纤维卷绕体51的顶端部51b对应,且顶端部的强度最弱。然后,沿着纤维卷绕体51的轴向,随着从顶端部51b趋向基端部51a,载荷能量吸收材料70的强度逐渐增强。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除第一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效果之外,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7)在载荷能量吸收材料70的纤维卷绕体51中,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2、53具备粗细渐变部56。而且,在纤维卷绕体51中,具备厚度根据粗细渐变部56而进行渐变的厚度渐变部57。纤维卷绕体51的厚度渐变部57的厚度因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2、53自身的粗细的变化而进行渐变,从而即使在纤维卷绕体51的轴向的任一位置,也能够使纤维含有率相同。因此,为了使纤维卷绕体51的强度相异,即使使纤维卷绕体51的厚度发生变化,也能够实现轻型化。
(8)纤维卷绕体51利用绕丝法来进行制造。例如,在使用均匀粗细的纱线并以绕丝法来对纤维卷绕体进行了制造的情况下,对于使强度沿着纤维卷绕体51的轴向相异而言,越是需要增强强度的部分,则越需要添加用于加强的纤维层。在该情况下,重量与为了加强而添加的纤维层相应地增加。但是,因为越趋向纤维卷绕体51的基端部51a则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越粗,所以能够提高基端部51a处的强度,而由于无需对基端部51a进行加强,因而能够简单地对重量不增加的载荷能量吸收材料70进行制造。
(9)在纤维卷绕体51中,两种强化纤维纱线52、53分别具备粗细渐变部56。因此,通过对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进行控制,使得在纤维卷绕体51的轴向的任一位置均容易进行强度调节。
(10)对纤维卷绕体51进行制造的绕丝机60在比供给头62靠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具备牵伸装置64。然后,能够利用牵伸装置64,使从供给头62送出的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进行渐变。因此,能够一边使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粗细进行变化,一边对纤维卷绕体51进行制造。另外,在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含浸于树脂槽63之前,利用牵伸装置64将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拉长。因此,各强化纤维纱线52、53的拉长可平顺地进行。
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如图10所示,筒状编带11也可以是直径在轴向上为恒定的圆筒状。
○如图11所示,纤维卷绕体51也可以是圆锥筒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筒状编带11中,倾斜纱线亦即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也可以不具备粗细渐变部20。即,对于筒状编带11而言,也可以仅轴向纱线亦即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具备粗细渐变部20。相反,也可以是,倾斜纱线亦即第一强化纤维纱线12、第二强化纤维纱线13的至少一方具备粗细渐变部20,而轴向纱线亦即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4不具备粗细渐变部20。即,也可以从第一~第三强化纤维纱线12~14之中选择具备粗细渐变部20的强化纤维纱线,从而对筒状编带11的厚度进行控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层叠的纤维层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使用有筒状编带11、纤维卷绕体51的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也可以不作为载荷能量吸收材料、而作为构造材料来使用。另外,也可以在包括基体树脂以外的基体材料的纤维强化复合材料中使用筒状编带11、纤维卷绕体51。
○在牵伸装置40、64中,辊组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纤维卷绕体也可以不是筒状,而是使用三维针织编带机(三维编带机)制造为实心状。
○筒状编带11或者纤维卷绕体51的厚度也可以是从基端部11a、51a趋向顶端部11b、51b而为恒定。

Claims (5)

1.一种纤维卷绕体,具备绕卷绕轴线进行卷绕的多根强化纤维纱线,其中,
所述各强化纤维纱线具备粗细渐变部,沿着纱线纵长方向,所述粗细渐变部的纤维含有率恒定且粗细渐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卷绕体,其中,
所述纤维卷绕体具备厚度沿着所述卷绕轴线进行渐变的厚度渐变部,所述厚度是在所述纤维卷绕体的径向上的尺寸,从所述厚度渐变部中的厚度较厚的部分趋向厚度较薄的部分,所述粗细渐变部的粗细平顺地变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纤维卷绕体,其中,
所述多根强化纤维纱线包括多根第一强化纤维纱线、多根第二强化纤维纱线、以及多根第三强化纤维纱线,所述纤维卷绕体为编带,
所述多根第一强化纤维纱线相互平行地排列,所述多根第二强化纤维纱线以相互平行并且与所述多根第一强化纤维纱线交叉的方式进行排列,所述多根第三强化纤维纱线以相互平行并且与所述第一、第二强化纤维纱线交叉的方式进行排列,所述第三强化纤维纱线与所述第一强化纤维纱线交叉的角度跟所述第三强化纤维纱线与所述第二强化纤维纱线交叉的角度相等。
4.一种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其中,该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具备:
作为纤维强化基材发挥作用的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卷绕体;和
基体树脂。
5.一种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如下工序:
利用具有多个辊组的牵伸装置,将沿着纱线纵长方向具有恒定粗细的多根强化纤维纱线的每一根单方向地拉长;
在将所述强化纤维纱线单方向地拉长时,使所述牵伸装置的牵伸倍率连续地相异,从而使所述强化纤维纱线的粗细沿着所述单方向连续地变化,形成沿着纱线纵长方向纤维含有率恒定且粗细渐变的粗细渐变部;以及
将形成有所述粗细渐变部的所述多根强化纤维纱线绕卷绕轴线进行卷绕,而得到纤维卷绕体。
CN201780042210.9A 2016-07-15 2017-06-21 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414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0681 2016-07-15
JP2016140681A JP6638587B2 (ja) 2016-07-15 2016-07-15 繊維巻回体、繊維強化樹脂材、及び繊維巻回体の製造方法
PCT/JP2017/022788 WO2018012225A1 (ja) 2016-07-15 2017-06-21 繊維巻回体、繊維強化樹脂材、及び繊維巻回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4889A true CN109414889A (zh) 2019-03-01
CN109414889B CN109414889B (zh) 2021-06-29

Family

ID=60952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2210.9A Active CN109414889B (zh) 2016-07-15 2017-06-21 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67022B2 (zh)
EP (1) EP3486075B1 (zh)
JP (1) JP6638587B2 (zh)
CN (1) CN109414889B (zh)
WO (1) WO20180122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96694A1 (fr) * 2019-05-28 2020-12-04 Airbus Operations Dispositif de decoupe d’une bande de fibres selon une largeur evolutiv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2696A (zh) * 2002-06-20 2005-08-31 岩山复合有限公司 树脂浸制多取向复合材料
CN103402740A (zh) * 2011-01-18 2013-11-20 西格里金佩尔斯有限及两合公司 制造纤维增强复合部件的管状纤维装置的方法及管状纤维装置
JP6079100B2 (ja) * 2012-09-27 2017-02-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強化繊維織物基材、強化繊維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強化繊維複合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13717B1 (en) 1982-07-19 1987-12-23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ber lamination
SE511108C2 (sv) * 1997-12-16 1999-08-09 Eng Tex Ab Metod att bilda förformar vid tillverkning av fiberkompositer
JP2005219328A (ja) 2004-02-05 2005-08-18 Murata Mach Ltd Frp製シャフ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27174B2 (en) * 2009-04-10 2014-05-2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an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FR2974751B1 (fr) * 2011-05-06 2013-06-14 Roxel France Nouvelles protections thermiques obtenues par procede d'enroulement filamentaire et leur utilisation
US8859088B2 (en) * 2012-04-16 2014-10-14 Auburn University Minimal weight composites using open structure
JP2020032629A (ja) * 2018-08-30 2020-03-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樹脂製部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2696A (zh) * 2002-06-20 2005-08-31 岩山复合有限公司 树脂浸制多取向复合材料
CN103402740A (zh) * 2011-01-18 2013-11-20 西格里金佩尔斯有限及两合公司 制造纤维增强复合部件的管状纤维装置的方法及管状纤维装置
JP6079100B2 (ja) * 2012-09-27 2017-02-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強化繊維織物基材、強化繊維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強化繊維複合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6075B1 (en) 2021-03-31
EP3486075A4 (en) 2019-09-11
EP3486075A1 (en) 2019-05-22
CN109414889B (zh) 2021-06-29
WO2018012225A1 (ja) 2018-01-18
US10767022B2 (en) 2020-09-08
US20190300668A1 (en) 2019-10-03
JP2018009265A (ja) 2018-01-18
JP6638587B2 (ja) 2020-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14793B2 (en) Three-dimensional textile component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high-tensile thread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id structure
JP5503291B2 (ja) 分割した布地層を有するバルーン及び三次元の型の上に編み組みするための方法
US8960065B2 (en) Method for braiding reinforcing fibers with variation in the inclination of the braided fibers
JP5788021B2 (ja) 繊維強化された複合部品のチューブ状の繊維配列体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チューブ状の繊維配列体
EP1520683A2 (en) Pressure containe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337398B2 (ja) 複合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複合容器
CN109414889A (zh) 纤维卷绕体、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以及纤维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CN1864481B (zh) 钓竿用竿体
CN1784961B (zh) 钓竿用竿体
JP2009503275A (ja) 強化繊維を共に縫うための固定糸
KR20160054661A (ko) 일방향 연속섬유강화 열가소성 복합재 제조장치 및 방법
JPH06278216A (ja) ゴルフシャフト、釣り竿等の管状体の製造方法
JPH05168375A (ja) 釣り竿用素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79100B2 (ja) 強化繊維織物基材、強化繊維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強化繊維複合材
JP5910268B2 (ja) 繊維構造体、繊維強化複合材料、繊維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KR20220024187A (ko) 섬유-강화 복합재료 관형 샤프트 및 그 제조
JP3731642B2 (ja) Frp組成物の積層構造
JP2003276096A (ja) Frp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195455A1 (ja) 強化繊維構造体および強化繊維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6116622A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88139A (ja)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ス製ゴルフシャフト
JPH10316311A (ja) 炭素繊維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300256A (ja) Frpスプリン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19715A (ja) 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JPH09267401A (ja) Frp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