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5693A - 控制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5693A
CN101765693A CN200880100258A CN200880100258A CN101765693A CN 101765693 A CN101765693 A CN 101765693A CN 200880100258 A CN200880100258 A CN 200880100258A CN 200880100258 A CN200880100258 A CN 200880100258A CN 101765693 A CN101765693 A CN 101765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control
door
lock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0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5693B (zh
Inventor
石原直树
富田洋辅
广部直树
西口直男
真船庄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Mobil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65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5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6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6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 E05B81/78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as part of a hands-free locking or unlocking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 B60R25/246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llenge triggering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6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 E05B81/77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comprising sensors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the hand of a user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G07C2009/00365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in combination with a wake-up circuit
    • G07C2009/00373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in combination with a wake-up circuit whereby the wake-up circuit is situated in the lo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889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Y10T70/5973Remote control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和方法,能够实现使用者容易使用的车辆门的解锁和施锁。在门把手传感器(140)中,在电波传感器(161)中进行电波检测区域(121)的设定,在静电电容传感器(162)中进行静电检测区域(123)的设定。ECU(12)基于电波传感器(161)的检测结果和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检测结果,控制门的解锁和施锁。本发明例如能够应用于被动进入系统。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涉及控制装置和方法以及程序,特别涉及能够实现用户容易使用的车辆门的解锁和施锁的控制装置和方法以及程序。
背景技术
以往,普遍了解被动进入系统(PES:(Passive Entry System))(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在该被动进入系统中,倾向于追加用于识别对设置在车辆门的外侧的把手(以下,称为外把手(outer handle))的用户的接近或接触的传感器。该传感器是作为根据用户的接近或接触的识别结果来进行解锁(unlock)或施锁(lock)的开关起作用的传感器。另外,设为这里所称的传感器包括将规定的检测量作为电信号等输出的检测单元、以及根据来自检测单元的电信号等来识别人的接近或接触的识别单元。
存在几个关于在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和施锁的控制的方法。例如,有以下方法:分别设置解锁用和施锁用的检测单元,根据识别单元基于来自解锁用的检测单元的信号的识别结果进行解锁,根据识别单元基于来自施锁用的检测单元的信号的识别结果进行施锁(以下,称为分别检测控制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此外,有以下方法:设置一个检测单元,根据识别单元基于来自该检测单元的信号的识别结果,若门为解锁状态则进行施锁,若门为施锁状态则进行解锁(以下,称为单一检测控制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将解锁用和施锁用的各自的检测单元分别安装在外把手的不同的位置的分别检测控制方法。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对一个识别单元,在外把手的表面和背面的各个面分别设置了一个检测单元。其提出了如下的分别检测控制方法:在该识别单元中,根据来自各个检测单元的信号来识别人的临近(近接)(不接触而仅隔着规定的短距离的情况)或接触,若根据来自表面的检测单元的信号而识别则进行解锁,若根据来自背面的电极的信号而识别则进行施锁。
例如静电电容传感器对应于上述的用于识别临近或接触的传感器。
这里,静电电容传感器是在由自身和检测对象物体(这里是接近车辆的手)形成了静电电容的情况下,利用了伴随与检测对象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变化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传感器,并且是指具有这样的静电电容→电压变换单元,即将与距离成比例的电压作为检测信号而输出的检测单元的传感器。
此外,有用于识别接近(接近)(仅隔着偏离某种程度的距离的情况)的传感器,例如电波传感器对应于这样的传感器。
这里,电波传感器是利用了发送波和通过物体反射回来的接收波之间的时间差的传感器,并且是指具有在物体进入到检测区域时,将规定的电信号作为检测信号而输出的检测单元的传感器。这里,检测区域是指,到规定的检测物体为止的检测距离的范围。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950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920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分别检测控制方法中,使用用于识别临近或接触的传感器。此时,施锁没有特别问题。但是,在解锁中,由于是由电动机进行驱动锁的机械动作,所以从用户接触外把手开始到解锁完成为止产生时间滞后(time lag)。因此,解锁赶不上开门动作、即拉开外把手而打开门的用户动作,存在不能顺利地进行开门的问题。
此外,在分别检测控制方法中,在解锁用和施锁用的传感器上使用了用于识别接近的传感器,例如电波传感器的情况下,由于检测距离比较长,所以存在违背用户的意思而被施锁的情况的问题。
在单一检测控制方法中,在作为传感器而使用了用于识别接触的传感器,例如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情况下,为了还能够检测比通常小的静电电容的变化,需要将检测灵敏度设定为比较高的灵敏度。但是,若将检测灵敏度设定为高灵敏度,则即使没有物体的临近或接触,也因为外来的噪声或内部的元件的特性变化等而产生识别出物理的临近或接触的错误识别。这样,在单一检测控制方法中使用了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情况下,检测灵敏度提高和错误识别降低存在折衷的关系,存在难以兼顾它们两个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能够实现用户容易使用的车辆门的解锁和施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控制装置,包括:第1传感器,进行了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第2传感器,进行了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以及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规定的动作。
所述第1传感器能够进行检测区域的可变设定,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进行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1动作,并基于进行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2动作。
所述控制装置可以是控制车辆门的施锁和解锁的装置,在所述第1传感器中,对所述车辆的所述门设定第1距离作为所述第1检测区域,设定比所述第1距离短的第2距离作为所述第2检测区域,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时,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解锁的控制作为所述第1动作,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时,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施锁的控制作为所述第2动作。
可以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物体作为人的手,进而进行具有所述手的所述人的认证处理,并且在该认证中成功时,进行所述门的解锁或施锁的控制,在该认证中失败时,进行禁止所述门的解锁或施锁的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可以是控制车辆门的施锁和解锁的装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距离时,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解锁的控制,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距离时,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施锁的控制。
可以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而进行将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作为将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进行使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动作停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作为将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进行将基于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可以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而进行将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作为将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进行使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动作停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作为将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进行将基于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可以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仅对所述第1传感器供电的控制,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进行仅对所述第2传感器供电的控制。
所述第2传感器可以是静电电容传感器,所述第1传感器是与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方式不同的其他方式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是控制车辆门的施锁和解锁的装置,在所述第1传感器中,对所述车辆的所述门设定第1距离作为所述第1检测区域,设定比所述第1距离短的第2距离作为所述第2检测区域,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时,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时,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所述门的解锁或者施锁。
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和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可以作为一体的模块而构成。
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和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可以设置在不同地点。
可以根据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有无检测出物体,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变更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可以根据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出物体的情况,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提高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控制方法,用于包括进行了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的第1传感器和进行了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的第2传感器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规定的动作。
所述第1传感器能够进行检测区域的可变设定,在所述规定的动作的控制中,基于进行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1动作,并基于进行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2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用户容易使用的车辆门的解锁和施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被动进入系统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2是说明图1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3是说明图1的被动进入系统的施锁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图1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图1的门把手传感器(door knob sensor)的其他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门把手传感器的其他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6的门把手传感器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6的门把手传感器的被动进入系统的施锁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6的门把手传感器的被动进入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图1的被动进入系统的其他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图15的被动进入系统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图1的被动进入系统的其他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图6的门把手传感器相对于门的安装位置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图6的门把手传感器相对于门的安装位置的一例的图。
图20是用于表示图1的被动进入系统的门把手传感器的其他结构例子中的检测区域的图。
图21是表示图20的门把手传感器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图21的其他方式传感器的多方式传感器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图21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静电传感器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图21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结构例子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图24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概念的电路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图1的ECU的ECU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标号说明
11便携电子钥匙、12ECU、13门把手传感器、15电动机、55控制单元、101手、111外把手、112门、121远方检测区域(电波检测区域、其他方式检测区域)、122近旁检测区域、123静电检测区域、140门把手传感器、141传感器控制单元、142延迟生成单元、143RF单元、144A发送天线、144B接收天线、145检测电路、146电极、151基准波信号输出单元、152信号处理单元、153检测控制单元、154信号处理单元、161电波传感器、162静电电容传感器、201ECU、211传感器供电单元、231电波传感器、231A电源单元、232静电电容传感器、232A电源单元、250其他方式检测区域、251门把手传感器、261传感器控制单元、262电极、263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71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2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81静电电容传感器、282其他方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容易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说明以往的被动进入系统和其问题点。
在以往的被动进入系统(例如,参照特开2003-20835号公报)中,为了进行车辆门的解锁/施锁,搭载了用于识别进行车辆门的开关的人的手的接近或接触的传感器。
作为这样的传感器,存在静电电容传感器或压电(piezo)等。
这里,压电是指,根据所施加的压力的大小(将开关时的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量变换为电能)来产生电压,并将该电压作为检测信号而输出的传感器。
此外,在作为传感器而使用电波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检测手接近外把手10cm左右的情况。
在外把手的近旁检测手的静电电容传感器或压电式传感器中,由于需要根据用户的意思而将手接近,所以错误动作少。但是,由于传感器检测出手之后开始门锁的解锁的控制,直到解锁完成为止花费时间,所以在用户拉开外把手时还没有完成解锁,存在不能打开的门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在使用了电波传感器的情况下检测距离长,所以存在违背用户的意思而被施锁的情况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即记载在“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栏的问题,并且能够实现用户容易使用的车辆门的解锁和施锁的被动进入系统就是以下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被动进入系统。
图1是表示被动进入系统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在图1的例子中,被动进入系统包括便携电子钥匙11至电动机15而构成。
便携电子钥匙11主要由驾驶车辆的用户携带,用于进行车辆门的施锁/解锁、车辆的引擎启动等。
即,搭载在车辆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装置)12通过与便携电子钥匙11进行无线通信,从而进行其认证,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控制车辆门的施锁/解锁、引擎启动等的动作。
在图1的例子中,ECU12包括LF用发送单元51、UHF用接收单元53、以及控制单元55而构成。
此外,在ECU12的控制单元55中,门把手传感器13和引擎启动许可开关14(以下,对应于图1的记载而称为引擎启动许可SW14)连接。
例如图2所示那样,门把手传感器13作为电波传感器而构成,且设置在门112的外把手111的内侧或门内。因此,作为电波传感器的门把手传感器13能够基于外把手111到用户(驾驶员等)的手101的距离信息,在用户接触到门112之前检测出用户想要进行门112的开关的情况。
此外,作为电波传感器的门把手传感器13构成为能够设定一个以上的检测区域。另外,规定的一个检测区域的距离幅度本身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设计者等的判断而设定自如。例如,还可以采用距离幅度大致为0的检测距离、即一个点作为检测区域,还可以采用距离幅度有限的检测区域、即第1距离以上第2距离以下的范围作为检测区域。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波传感器的门把手传感器13作为检测区域,能够切换设定图2的检测区域121和图3的检测区域122。即,比较图2和图3而明确的那样,相对于门112,图2的检测区域121比图3的检测区域122成为远方的区域。具体地说,相对于图3的检测区域122成为手101大致接触到门112左右的距离、例如距离0cm至1cm左右的区域,图2的检测区域121成为手101不接触到门112的距离、例如距离5cm至10cm左右的区域。因此,以下,将图2的检测区域121称为远方检测区域121,将图3的检测区域122称为近旁检测区域122。
这样,能够进行如下的门112的解锁和施锁的控制。另外,控制的动作主体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图1的ECU12的控制单元55。
作为解锁的控制,如图2所示那样,作为电波传感器的门把手传感器13在远方检测区域121中检测出正在接近门112的手101,即在接触到门112之前检测出,则将用于表示检测出手101的信号(以下,称为启动信号)输出到ECU12的控制单元55。
控制单元55将该启动信号作为触发,进行对门112进行解锁的控制。具体地说,在ECU12的控制单元55,连接了电动机15。电动机15是作为车辆门112的锁装置的驱动源的电动机,即门锁致动器(door lock actuator)。因此,控制单元55驱动电动机15来进行门112的解锁。
但是,仅根据门把手传感器13的检测结果,控制单元55不能识别所检测到的手101是作为门112的开关者而具有合法的权限的人的手,还是不具有任何权限的人的手。在不进行这样的识别的情况下,对门112进行解锁,则会在防盗上存在问题。因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55对具有检测到的手101的人进行认证处理,并在该认证中成功后才驱动电动机15而进行门112的解锁。另外,关于认证处理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对这样的图2的解锁的控制,施锁的控制是如图3所示那样执行。
即,作为施锁的控制,如图3所示那样,作为电波传感器的门把手传感器13在近旁检测区域122中检测出正在接近门112的手101,即在大致接触到门112的阶段检测出,则将启动信号输出到ECU12的控制单元55。
控制单元55将该启动信号作为触发,进行对门112进行施锁的控制。具体地说,控制单元55进行认证处理(关于认证处理在后面叙述),并在该认证成功时,驱动电动机15而进行门112的施锁。
从用户的操作的观点出发,重新说明以上的图2的解锁的控制和图3的施锁的控制,则如下所述。
在用户想要打开门112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那样,无需特别意识门112的解锁,仅需将自己的手101靠近外把手111即可。是因为在自己的手101通过了远方检测区域121的时刻,进行门121的解锁。因此,用户在自己的手101实际抓住了(接触到)外把手111的时刻,由于门112已经被解锁(保持解锁的状态),所以能够直接立即进行门112的开门。
相对于此,用户想要在关上门112之后施锁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那样,将自己的手101轻轻地接触到外把手111即可。这是因为在自己的手101通过了近旁检测区域122的时刻,进行门112的施锁。另外,将输出成为施锁的触发的启动信号的门把手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设为近旁检测区域122而不设为远方检测区域121的理由是因为,门112的施锁与其解锁不同,从防盗上考虑,使用户意识该操作并使其进行较好,作为意识并使其进行的操作,与以往相比较,接触外把手111的操作是更加简单的操作。换言之,对于用户来说,由于在外把手111的近旁进行施锁操作,所以能够意识到可靠地进行了该施锁操作,具有消除是否可靠地进行了施锁的不安的效果。
返回到图1,在可执行这样的门112的解锁/施锁的控制的控制单元55,连接了LF用发送单元51。在该LF用发送单元51,还连接了天线52。即,LF用发送单元51将从控制单元55提供的信息,例如用于认证便携电子钥匙11的“请求”等,以LF(Low Frequency:低频)的方式从天线52发送。
此外,在ECU12的控制单元55,连接了UHF用接收单元53。在该UHF用接收单元53,还连接了天线54。即,UHF用接收单元53将从便携电子钥匙11以UHF(Ultra High Frequency:超高频)的方式发送来的信息,例如对于上述的“请求”的“回答”,经由天线54接收并变换为适当的方式之后提供给控制单元55。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请求”是指,从固定无线通信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ECU12)发送的无线信号,并且是具有如下功能的无线信号:基于在通信圈内存在的便携无线通信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电子钥匙11)接收到该“请求”,便携无线通信装置发送信号。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回答”是指,基于接收到所述“请求”,从便携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无线信号。“回答”的功能也可以是简单地表示接收的情况的功能,也可以是对固定无线通信装置请求某种动作或者使其实施某种动作的功能。除此之外,“回答”中还可以包含有各个无线通信装置的ID、便携无线通信装置的位置信息、要求对于车辆或固定无线通信装置的动作的代码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那样,例如设为在“回答”中包含用于认证处理的ID代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上述的门112的解锁/施锁的控制中,通过进行这样的“请求”和“回答”的授受,从而执行认证处理,并在该认证成功时,进行门112的解锁/施锁。另外,参照图4在后面叙述该一系列的处理的具体例子。
虽然未图示,但控制单元55例如构成为包括: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单元、以及进行ECU12整体的控制或必要的信息处理的微计算机等。这里,未图示的存储单元例如由可写入和擦除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构成,更具体地说,例如由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构成。
该控制单元55执行上述的车辆门112的解锁/施锁的控制处理(以下,称为解锁/施锁处理)、用于进行车辆的引擎启动的控制处理等。
例如,若输入引擎启动许可SW14的检测信号,则控制单元55从天线52发送“请求”。然后,接收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在该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输出引擎启动许可信号。这样,车辆的引擎启动。
此外,例如控制单元55进行用于切换作为电波传感器的门把手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控制。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55在解锁/施锁处理中进行门的解锁处理的情况下,设定图2的远方检测区域121,且在进行门的施锁处理的情况下,设定图3的近旁检测区域122。另外,参照图4在后面叙述其他的解锁/施锁处理的内容。
相对于这样的ECU12,图1的例子的便携电子钥匙11构成为包括天线71至控制单元75。
LF用接收单元72将通过天线71接收的LF变换为适当的方式的信息之后提供给控制单元75。这里,作为通过天线71以LF的方式接收的信息,例如有来自上述的ECU12的“请求”等。
UHF用发送单元73将从控制单元75提供的信息以UHF的方式从天线74发送。这里,作为从控制单元75提供的信息,例如有对于ECU12的“回答”等。
虽然未图示,但控制单元75例如构成为包括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单元、以及进行便携电子钥匙11整体的控制或必要的信息处理的微计算机等。这里,未图示的存储单元例如由可写入和擦除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构成,更具体地说,例如由EEPROM构成。
控制单元75对于来自ECU12的“请求”,生成包含自己的ID代码的“回答”,并提供给UHF用发送单元73。
接着,参照图4的流程图,说明在图1的ECU12和门把手传感器13等执行的处理中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
在步骤S1中,ECU12判定门112是否处于施锁状态。
在门112处于施锁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的情况下,作为接下来的步骤S2至S8的一系列的处理,执行门112的解锁处理。
即,在步骤S2中,门把手传感器13基于ECU12的控制,将检测区域设定为图2的远方检测区域121。
在步骤S3中,门把手传感器13判定是否检测到手101。
如图2所示那样,只要手101没有进入远方检测区域121,门把手传感器13不检测手101。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3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6。但是,关于步骤S16之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如图2所示那样,若用户想要打开门112而将自己的手101靠近门112的外把手111,则在该手101进入到远方检测区域121的阶段,门把手传感器13检测手101。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3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4。
在步骤S4中,门把手传感器13判定是否为通常模式。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常模式是指,没有设定为禁止模式的模式。禁止模式是指,在不可能通过人的手101接近的短时间内的检测有无的频度达到了规定的程度的情况下的模式,此时是将检测设为无效的模式。即,在检测出手101的情况下,为保证该检测的合法性,设置了通常模式和禁止模式。
因此,在判断为步骤S3(是)的处理中的手101的检测为非法的情况下,成为禁止模式,在步骤S4的处理中判定为“否”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6。但是,对于步骤S16之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在判断为步骤S3(是)的处理中的手101的检测为合法的情况下,成为通常模式。因此,门把手传感器13在步骤S4的处理中判定为“是”之后,在步骤S5中,将启动信号输出到ECU12。
于是,在步骤S6中,ECU12对便携电子钥匙11发送“请求”。
在步骤S7中,ECU12从便携电子钥匙11接收“回答”,并判定其ID代码是否一致。
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没有发过来“回答”本身的情况下,或者虽发过来“回答”本身而由ECU12接收,但其中没有包含ID代码,或者包含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7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6。其中,对于步骤S16之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发过来的“回答”由ECU12接收,并且该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7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8。
即,在步骤S6和S7的处理中进行认证处理,在认证处理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7的处理中判定为“否”,执行后述的步骤S16之后的处理。相对于此,在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7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8。
在步骤S8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解锁。
在步骤S16中,ECU12判定是否指示了处理的结束。
在步骤S16中,判定为还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相对于此,在步骤S16中,判定为指示了处理的结束的情况下,解锁/施锁处理结束。
以上,说明了解锁/施锁处理中的解锁处理。
接着,说明了解锁/施锁处理中的施锁处理。
在进行施锁处理的情况下,由于门112成为解锁状态,所以在步骤S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9。
在步骤S9中,门把手传感器13基于ECU12的控制,将检测区域设定为图3的近旁检测区域122。
在步骤S10中,门把手传感器13判定是否检测到手101。
如图3所示那样,只要手101没有进入近旁检测区域122,即只要手101没有接近到接触门112的外把手111的程度,门把手传感器13不检测手101。因此,此时,在步骤S10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6。
相对于此,如图3所示那样,在用户想要对门112进行施锁而将自己的手101大致接触到门112的外把手111,则该手101进入到近旁检测区域122,所以门把手传感器13检测手101。因此,此时,在步骤S10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1。
在步骤S11中,门把手传感器13判定是否为通常模式。
在判断为步骤S10(是)的处理中的手101的检测为非法的情况下,成为禁止模式,在步骤S1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6。
相对于此,在判断为步骤S10(是)的处理中的手101的检测为合法的情况下,成为通常模式。因此,门把手传感器13在步骤S1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在步骤S12中,将启动信号输出到ECU12。
于是,在步骤S13中,ECU12将“请求”发送到便携电子钥匙11。
在步骤S14中,ECU12从便携电子钥匙11接收“回答”,判定该ID代码是否一致。
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没有发过来“回答”本身的情况下,或者虽发过来“回答”本身而由ECU12接收,但其中没有包含ID代码,或者包含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14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6。
相对于此,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发过来的“回答”由ECU12接收,并且该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14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5。
即,在步骤S13和S14的处理中进行认证处理,在认证处理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14的处理中判定为“否”,执行后述的步骤S16之后的处理。相对于此,在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14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施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6。
以上,说明了对利用了作为电波传感器的门把手传感器13的门112的解锁/施锁的控制上应用了本发明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可以采取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若门把手传感器13能够检测手101的移动,即能够输出根据这样的移动而变化的信号,则ECU12等基于根据手101的移动而变化的信号,能够判断用户进行解锁或者施锁的意思。因此,ECU12等还能够基于这样的判断,进行门112的解锁/施锁的控制。
此外,例如ECU12等也可以作为门112的解锁/施锁的控制的一个环节,对用户提示进行了门112的解锁/施锁的情况。此时的提示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利用声音、光、振动等。
此外,例如,门把手传感器13具有检测区域的可变功能就足够,并不需要由电波传感器构成。
此外,例如,门把手传感器13也没有特别需要由一个传感器单体构成,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传感器的组合构成。
具体地说,例如图5所示那样,也可以由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的组合构成门把手传感器13。
另外,在图5中,对与图2对应的部位赋予了对应的符号,由于在图2中已说明了那些部分,所以在这里省略说明。由虚线包围的区域123表示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因此,以下,将区域123称为静电检测区域123。
此时,例如也可以采用静电检测区域123来代替图3的近旁检测区域122,采用“设定为静电检测区域”的处理作为图4的步骤S9的处理,从而能够完全相同地实现图4的解锁/施锁处理。
此外,例如还可以在以下的用途来利用由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的组合而成的门把手传感器13。
即,图5的门把手传感器13是指,对于仅由静电电容传感器构成的以往的门把手传感器,为补偿其缺点而进一步组合了电波传感器的传感器。
仅由静电电容传感器构成的以往的门把手传感器所具有的缺点是指,例如以下所述。
静电电容传感器具有以下缺点:从图5的静电检测区域123可知那样,检测范围非常窄(测定距离非常短),若手101没有接触到门把手111或者没有大致接触的状态,就不能检测该手101。在通过具有这样的缺点的静电电容传感器进行门112的解锁或施锁的控制的情况下,直到完成解锁或施锁为止,会对进行该操作的用户带来等待时间。
此外,静电电容传感器具有以下缺点:需要始终进行校准(calibration),若该校准的定时不好,则有难以检测手101的情况。
相对于此,在图5的结构的门把手传感器13中,电波传感器能够补偿这样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缺点。
即,在图5的门把手传感器13中,通过电波传感器,能够在接触到外把手111之前检测出接近外把手111的手101,具体地说,在图5的例子中,能够在手101通过了远方检测区域121的时刻检测。因此,通过将该电波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运用于静电传感器的检测,从而能够起到不会使具有手101的人、即门112的开关者等待,并且能够检测出接近门112的手101的效果。此外,还能够起到还可作为FS功能使用的效果。
此外,通过电波传感器进行比外把手111远侧的部分的手101的检测,并将电波传感器中的手101的检测信息用作用于进行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校准的信息,其结果,能够起到实现防止错误动作的效果。
此外,由于具有电波传感器,所以能够起到不需要以往需要的用于施锁的按钮的效果。另外,上述的图2或图3的仅由电波传感器构成的门把手传感器13,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还能够起到实现所谓的双重(dual)功能的效果,即在一个传感器不反应的情况下,另一个传感器能够继承其检测处理的效果。另外,在一个传感器不反应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其意旨提示给用户。此时,也可以进行检测处理的继承,或者,不在该时刻进行,而托付给受到提示的用户的判断。
另外,这样的由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的组合而成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作门把手传感器13,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应用到各种用途。
即,在由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的组合而成的传感器中,能够起到如下效果:通过电波传感器检测宽的空间,通过静电电容传感器可靠地检测窄的空间。认为能够有效地活用这样的效果的用途在各种技术领域中存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但是,在该说明之前,为了容易理解第2实施方式,说明以往的被动进入系统和其问题点。
在以往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使用了分别检测控制方法的系统中,如在“背景技术”栏中记载的那样,在解锁用和施锁用的传感器中使用了同一方式的传感器。
但是,在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和施锁各自的要件不同。另外,以下,将解锁的要件称为“解锁要件”。此外,以下,将施锁的要件称为“施锁要件”。
考虑解锁要件。在用户接触或者临近外把手之后开始门的解锁的话,到解锁完成为止花费时间,直到门被解锁为止的期间,用户需要待机。此外,根据情况,还存在在解锁之前用户拉外把手,来不及解锁的情况。因此,作为解锁要件,在用户接触或者临近外把手之前开始解锁是较妥当的。这是因为,通过满足该解锁要件,在用户接触或者临近外把手之后到门的解锁完成为止的时间缩短,所以能够实现更加顺利的门的解锁。
考虑施锁条件。若识别出用户的接近而要进行施锁,则即使是在用户不具有想法而接近的情况下,也存在违背用户的意图而进行施锁的可能性。此外,即使是用户自认接近而进行了施锁,也存在实际上不能识别用户的接近,门没有被施锁的可能性。不论哪一种可能性,都不允许。因此,作为施锁要件,使用能够可靠地传递用户的意思的确认方法是较妥当的。这是因为,通过满足该施锁条件,能够防止由用户不具有想法所引起的错误动作,其结果,能够提高防盗性。
这样,在采用以往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单独检测控制方法的系统中,在解锁用和施锁用的传感器中使用了用于识别临近或接触的情况下,存在能够满足施锁要件,但不能满足解锁要件的问题。此外,在解锁用和施锁用的传感器中使用了用于识别接近的传感器的情况下,存在能够满足解锁要件,但不能满足施锁要件的问题。这就是在“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的栏中记载的存在问题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实现用户容易使用的车辆门的解锁和施锁的被动进入系统就是以下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被动进入系统。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用于检测用户的接近的传感器作为解锁用的传感器,使用用于检测用户的临近或接触的传感器作为施锁用的传感器,从而能够满足解锁要件和施锁要件。因此,由于能够进行顺利的门的解锁,能够实现用户的便利性的提高。
这里,作为用于检测接近的传感器,估计具有几cm~十几cm的检测距离的传感器。当然还能够估计检测距离比该传感器长的传感器,但应留意通过使用这样的传感器,错误识别的可能性提高的方面。
更具体地说,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检测用户的接近的传感器而使用“电波传感器”,作为用于检测用户的临近或接触的传感器而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
由于电波传感器以非接触就能够意识物体的接近,所以适于解锁用的传感器。作为电波传感器的检测区域,采用几cm~几十cm。
静电电容传感器是将用户的接触或临近作为静电电容的微小的变化而捕捉的传感器。因此,用户必须将自己的手可靠地接触或者临近静电电容传感器。因此,静电电容传感器适于可靠地传递用户的意思,适于施锁用的传感器。
此外,电波传感器和静电电容传感器都不存在机械开关那样的可动部分,耐久性上优越。此外,哪种传感器都无需在外把手周围的树脂的部分的底盘(chassis)上打孔等,具有不会损伤外把手的设计性的优点。
第2实施方式的被动进入系统尽管由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的性能和功能大不相同的两个传感器构成,却能够共用两个传感器的识别单元。因此,设为将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作为一体的模块构成(该被一体化的模块是门把手传感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还能够实现成本降低。但是,将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作为一体的模块构成并不是必须的,因此,需要留意例如也可以将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设置在不同的地点的方面。
图6是表示作为一体的模块构成的、由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而成的门把手传感器140的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门把手传感器140包括:传感器控制单元141、延迟生成单元142、RF单元143、发送天线144A、接收天线144B、检测电路145以及电极146。
即,从将门把手传感器140设为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的组合的观点来看,在门把手传感器140中的电波传感器的部分(以下,称为电波传感器161)由传感器控制单元141至接收天线144B构成,此外,在门把手传感器140中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部分(以下,称为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由传感器控制单元141、检测电路145以及电极146构成。这样,作为传感器的识别单元的传感器控制单元141,由电波传感器161和静电电容传感器162共用。
在传感器控制单元141中,作为每个功能的模块,如图6所示那样,设置了基准波信号输出单元151至信号处理单元154。这里,基准波信号输出单元151以及信号处理单元152是有关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模块。因此,静电电容传感器162能够掌握为由检测电路145、电极146、检测控制单元153以及信号处理单元154构成。此外,基准波信号输出单元151以及信号处理单元152是有关电波传感器161的模块。因此,电波传感器161能够掌握为由延迟生成单元142至接收天线144B、基准波信号输出单元151、以及信号处理单元152构成。
另外,在门把手传感器140中,作为静电检测区域123进行了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检测区域的设定。此外,在门把手传感器140中,作为远方检测区域121设定了电波传感器161的检测区域。为了明确与静电检测区域123的对比,以下,将该电波传感器161的检测区域称为电波检测区域121。
若手101等的物体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则电波传感器161接收由该物体反射回来的电波,并根据其接收结果,检测物体。即,电波传感器161的基准波信号输出单元151生成基准波信号。延迟生成单元142根据在电波传感器161中设定的电波检测区域121,延迟基准波信号。RF单元143从基准波信号生成RF信号。发送天线144A基于RF信号,发送电波。接收天线144B接收从物体反射回来的电波,并作为RF信号而提供给RF单元143。RF单元143将RF信号和延迟之后的基准信号进行混合,并将其结果所获得的处理信号提供给信号处理单元152。若在电波检测区域121中存在物体,则该处理信号是振幅等级(level)成为规定范围的信号。若处理信号的振幅等级进入规定范围,则信号处理单元152检测出物体,并将用于表示物体接近的情况的接近检测信号输出到ECU12。
若手101等的检测对象物体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则静电电容传感器162根据该检测对象物体和电极146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出物体。即,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检测控制单元153控制检测电路145,从而将检测对象物体和电极146之间的静电电容变换为电压。若变换之后的电压成为规定值以上,则信号处理单元154检测出物体,并将用于表示物体接触或者临近的情况的临近检测信号输出到ECU12。
这种结构的门把手传感器140包括如图7和图8所示那样的电波检测区域121和静电检测区域123。在图7和图8中,设为用户面向门112从跟前视觉确认门112。这样,在图7和图8的例子中,电波检测区域121成为外把手111的跟前的略下方的区域,静电检测区域123成为临近在外把手111中埋入门把手传感器140的部分的左侧部分,即虽未图示但埋入电极146的部分的区域。
静电电容传感器能够将电极埋入外把手的壳体内,所以具有设计的自由度高的优点。其反面,由于不露出电极本身,所以需要使用户掌握埋入电极的部分的位置的某种工作,例如需要对埋入电极的部分施加凹凸或颜色等的工作。
使用了这样的结构的门把手传感器140的被动进入系统的结构成为如图9所示那样的结构。另外,在图9中,对于与图1、图7以及图8的对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9中,省略了便携电子钥匙11内部的模块的记载。
接着,参照图10的流程图,说明在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
在步骤S31中,ECU12判定门112是否为施锁状态。
在门112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3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32。在步骤S32中,ECU12判定是否检测出物体的接近。
如图7所示那样,只要手101等的物体没有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电波传感器161不检测物体。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步骤S32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37。其中,步骤S37以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如图8所示那样,若用户想要打开门112而将自己的手101靠近门112的外把手111,则在该手101进入到电波检测区域121的阶段,电波传感器161检测手101。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3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33。
在步骤S33中,电波传感器161对ECU12输出接近检测信号。
在步骤S34中,与图4的步骤S6相同地,ECU12对便携电子钥匙11发送“请求”。
在步骤S35中,与图4的步骤S7相同地,ECU12从便携电子钥匙11接收“回答”,并判定该ID代码是否一致。
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没有发过来“回答”本身的情况下,或者虽发过来“回答”本身而由ECU12接收,但其中没有包含ID代码,或者包含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35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37。其中,对于步骤S37之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发过来的“回答”由ECU12接收,并且该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35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36。
即,在步骤S34和S35的处理中进行认证处理,在认证处理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35的处理中判定为“否”,执行后述的步骤S37之后的处理。相对于此,在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35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36。
在步骤S36中,与图4的步骤S8相同地,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解锁。
在步骤S37中,ECU12判定是否指示了处理的结束。
在步骤S37中,判定为还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31,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相对于此,在步骤S37中,判定为指示了处理的结束的情况下,解锁/施锁处理结束。
以上,说明了解锁/施锁处理中的解锁处理。
接着,说明解锁/施锁处理中的施锁处理。
在进行施锁处理的情况下,由于门112成为解锁状态,所以在步骤S3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38。
在步骤S38中,静电电容传感器162判定是否检测出物体(电介质)的临近。
如图8所示那样,只要手101等的物体没有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即,只要物体没有接近到接触外把手111的静电检测区域123的部分的程度,静电电容传感器162不检测物体。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38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39。
相对于此,如图7所示那样,在用户想要对门112进行施锁而将自己的手101大致接触到门112的外把手111,则该手101进入到静电检测区域123,所以静电电容传感器162检测手101。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38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39。
在步骤S39中,静电电容传感器162将临近检测信号输出到ECU12。
于是,在步骤S40中,与图4的步骤S13相同地,ECU12对便携电子钥匙11发送“请求”。
在步骤S41中,与图4的步骤S14相同地,ECU12从便携电子钥匙11接收“回答”,并判定该ID代码是否一致。
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没有发过来“回答”本身的情况下,或者虽发过来“回答”本身而由ECU12接收,但其中没有包含ID代码,或者包含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4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37。
相对于此,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发过来的“回答”由ECU12接收,并且该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4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42。
即,在步骤S40和S41的处理中进行认证处理,在认证处理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4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执行后述的步骤S37之后的处理。相对于此,在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4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与图4的步骤S15相同地,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施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37。
在该图10的解锁/施锁处理中,存在产生错误动作的可能性。即,很多时候存在如下情况:为了门112的施锁而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的手101进行门112的施锁之后,从门112远离的途中,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此时,会产生在门112的施锁之后被再次解锁的错误动作。或者,相反地,还存在为了门112的解锁而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的手101在门112的解锁之后,错误地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的情况。此时,会产生在门112的解锁之后被再次施锁的错误动作。
为了防止这样的错误动作,除了进行上述的图10的解锁/施锁处理之外,还在通过静电电容传感器162检测出物体时进行在规定期间禁止门的解锁的控制是有效的。或者,在通过电波传感器161检测出物体时进行在规定期间进行门的施锁的控制是有效的。
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进行禁止规定期间门的解锁的控制时的解锁/施锁处理,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进行禁止规定期间门的施锁的控制时的解锁/施锁处理。
首先,参照图11的流程图,说明在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施锁处理的其他一个例子。
另外,图11的步骤S51至S58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1至S38的处理相同,图11的步骤S60至S63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0至S42的处理相同,以下,适当地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检测出物体的临近之后,在步骤S59中,ECU12开始将电波传感器161的电波发送仅禁止规定时间。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60。
另外,禁止电波发送的时间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由用户任意地指定该禁止电波发送的时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禁止电波发送的时间例如设为2秒。
在步骤S60和S61的处理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62。例如,具有手101的用户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在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62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63。在步骤S63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施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57。
在步骤S57中,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会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51。此时,门被施锁,在步骤S51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52。如上所述那样,很多时候存在如下情况:在门112的施锁之后,手101从门112远离的途中,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此时,由于只要在禁止电波发送的规定时间内,电波传感器161就不能检测物体的接近,所以在步骤S52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57,重复之后的处理。
这样,通过电波传感器161的电波发送被禁止规定时间,在物体的临近之后的规定时间内的门的解锁被禁止。
接着,参照图12的流程图,说明在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施锁处理的其他一例。
另外,图12的步骤S81至S83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1至S33的处理相同,图12的步骤S85至S89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4至S38的处理相同,图12的步骤S91至S94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9至S42的处理相同,以下,适当地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检测出物体的临近之后,在步骤S90中,ECU12开始将门112的解锁仅禁止规定时间。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91。
另外,禁止解锁的时间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由用户任意地指定该禁止解锁的时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禁止解锁时间例如设为2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禁止设置了电波传感器161的门的解锁,还禁止车辆的全部门的解锁。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仅禁止设置了电波传感器161的门的解锁。
在步骤S91和S92的处理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93。例如,具有手101的用户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在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93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94。在步骤S94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施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88。
在步骤S88中,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会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81。此时,门被施锁,在步骤S8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82。如上所述那样,很多时候存在如下情况:在门112的施锁之后,手101从门112远离的途中,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此时,在步骤S82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83。
在步骤S83的处理之后,在步骤S84中,ECU12判定是否禁止解锁。
只要在禁止解锁的规定时间内,在步骤S84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88。
相对于此,若经过了禁止解锁的规定时间,则在步骤S84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85,重复之后的处理。
这样,在物体的临近之后的规定时间内的解锁被禁止。
接着,参照图13的流程图,说明在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施锁处理的其他一例。
另外,图13的步骤S111和S112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1和S32的处理相同,图13的步骤S114至S123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3至S42的处理相同,以下,适当地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检测出物体的接近之后,在步骤S113中,ECU12开始将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动作仅禁止规定时间。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14。
另外,禁止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动作的时间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由用户任意地指定该禁止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动作的时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禁止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动作的时间例如设为2秒。
在步骤S114和S115的处理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16。例如,具有手101的用户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在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116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17。在步骤S117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解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18。
在步骤S118中,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会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11。此时,门被施锁,在步骤S111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19。如上所述那样,很多时候存在如下情况:在门112的解锁之后,手101错误地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此时,由于只要在禁止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动作的规定时间内,静电电容传感器162就不能检测物体的临近,所以在步骤S119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18,重复之后的处理。
这样,通过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动作被禁止规定时间,在物体的接近之后的规定时间内的门的施锁被禁止。
接着,参照图14的流程图,说明在图9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施锁处理的其他一例。
另外,图14的步骤S141和S142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1和S32的处理相同,图14的步骤S144至S150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3至S39的处理相同,图14的步骤S152至S154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40至S42的处理相同,以下,适当地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检测出物体的接近之后,在步骤S143中,ECU12开始将门112的施锁仅禁止规定时间。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44。
另外,禁止门112的施锁的时间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由用户任意地指定该禁止门112的施锁的时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禁止门112的施锁的时间例如设为2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禁止设置了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门的施锁,还禁止车辆的全部门的解锁。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仅禁止设置了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门的施锁。
在步骤S144和S145的处理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46。例如,具有手101的用户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在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146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47。在步骤S147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解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48。
在步骤S148中,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会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41。此时,门被解锁,在步骤S141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49。如上所述那样,很多时候存在如下情况:在门112的解锁之后,手101错误地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此时,在步骤S149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50。在步骤S150的处理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51。在步骤S151中,ECU12判定是否禁止施锁。
只要在禁止施锁的规定时间内,就在步骤S151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52。
相对于此,若经过了禁止施锁的规定时间,则在步骤S151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52,重复之后的处理。
这样,在物体的接近之后的规定时间内的施锁被禁止。
在以上的图10至图14的解锁/施锁处理中,对电波传感器161和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双方同时供电。但是,对双方的传感器同时供电并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根据施锁状态,仅对电波传感器161和静电电容传感器162中的任一个供电。这样,能够更加减少耗电。
图15是表示被动进入系统的结构的其他一例的图。
另外,在图15中,对于与图9中的对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以下,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5中省略了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图示。
在图15的被动进入系统中,代替图9的门把手传感器140,构成门把手传感器140的电波传感器161和静电电容传感器162分别作为不同的模块来设置。此外,图15的ECU201是在图9的ECU12中追加了传感器供电单元211。
传感器供电单元211是电波传感器161和静电电容传感器162各自的电源,其基于控制单元55的控制来开始或停止对电波传感器161和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供电。
接着,参照图16的流程图,说明在图15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解锁/施锁处理的一例。
另外,图16的步骤S171至S176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1至S36的处理相同,图16的步骤S179至S184的处理与图10的步骤S37至S42的处理相同,以下,适当地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门112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171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72。此时,由于对电波传感器161供电,所以在手101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的情况下,电波传感器16能够检测手101。因此,在步骤S172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73。
在步骤S173和S174的处理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75。例如,具有手101的用户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在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175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76。在步骤S176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解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77。
在步骤S177中,控制单元55控制传感器供电单元211,停止对电波传感器161的供电。
在步骤S178中,控制单元55控制传感器供电单元211,开始对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供电。
在步骤S179中,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会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71。此时,门被解锁,在步骤S17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80。此时,由于对静电电容传感器161供电,所以在手101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时,静电电容传感器162能够检测手101。因此,在步骤S52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81。
在步骤S181和S182的处理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83。例如,具有手101的用户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在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183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84。在步骤S184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施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85。
在步骤S 185中,控制单元55控制传感器供电单元211,停止对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供电。
在步骤S186中,控制单元55控制传感器供电单元211,开始对电波传感器161的供电。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179。
在步骤S179中,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会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171。此时,门被施锁,在步骤S17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72。此时,由于对电波传感器161供电,所以在手101进入电波检测区域121时,电波传感器161能够检测手101。因此,在步骤S172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173,重复之后的处理。
在图16的例子中,与图10的例子相同地,在检测出物体的接近之后也能够对门112进行施锁,还可以在检测出物体的临近之后也能够对门112进行解锁。即,会产生如上所述那样的、在解锁之后错误地进行施锁,或者,在施锁之后错误地进行解锁的错误动作。因此,与图10的例子相同地,在通过静电电容传感器162检测出物体时,进行将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是有效的。或者,在通过电波传感器161检测出物体时,进行将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是有效的。
此外,在图16的例子中,在ECU内设置了传感器供电单元211,从传感器供电单元211对各个传感器供电,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电波传感器和静电电容传感器本身设置电源。
图17是表示被动进入系统的结构的其他一例的图。
另外,在图17中,对于与图9中的对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以下,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7中省略了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图示。
在图17的被动进入系统中,代替图9的门把手传感器140,构成门把手传感器140的电波传感器和静电电容传感器分别作为不同的模块来设置,此外,在电波传感器和静电电容传感器中分别内置电源单元。以下,将这些电波传感器和静电电容传感器分别称为电波传感器231和静电电容传感器232。此外,以下,将电波传感器231的电源单元称为电源单元231A,以下,将静电电容传感器232的电源单元称为电源单元232A。
对比图17的被动进入系统和图15的被动进入系统,在图17的被动进入系统中,控制单元55为控制对电波传感器231的供电,控制电波传感器231的电源单元231A。此外,控制单元55为控制对静电电容传感器232的供电,控制静电电容传感器232的电源单元232B。
相对于此,在图15的被动进入系统中,控制单元55为控制对电波传感器161的供电,控制传感器供电单元211,对电波传感器161供电。此外,控制单元55为控制对静电电容传感器162的供电,控制传感器供电单元211,对静电电容传感器162供电。
这样,在图17的被动进入系统和图15的被动进入系统中,控制单元55的控制对象不同。但是,在对电波传感器和静电电容传感器的各自开始或者停止供电的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图17的被动进入系统能够进行与图15的被动进入系统进行的解锁/施锁处理同样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上述的由静电电容传感器和电波传感器的组合而成的传感器对门的安装位置的例子。另外,在图18和图19中,作为这样的传感器的例子,采用上述的门把手传感器140。
当前,作为外把手,主要存在吊把手(flap handle)式和横杆把手(Barhandle)式。这里,吊把手是指吊形状的把手,是在从正面看车辆门时,移动以使在跟前将位于外把手的略上方的左右方向的轴作为中心握住的类型的外把手。此外,横杆把手是指棒状的外把手,是在从正面看门时,外把手滑动而移动到跟前的类型的外把手。
图18的A是表示在吊把手式的外把手中的门把手传感器140的安装位置的一例的图。图18的B是表示在吊把手式的外把手的截面布局的一例的图。图18的C是表示在吊把手式的外把手中的门把手传感器140的形状的图。
图18的A的吊把手式的外把手基本上与在图7或图8中示出的吊把手式的外把手相同。其中,之所以记载为是基本上,是因为在图18的A的吊把手式的外把手和图7或图8中示出的吊把手式的外把手中,静电检测区域123的位置不同。即,相对于在图18的A的吊把手式的外把手中,静电检测区域123成为外把手上面的区域,在图7和图8的吊把手式的外把手中,静电检测区域123成为外把手的左端的区域。
图18的C的门把手传感器140是上面凸状的基板,由沿横向延伸的长方形状的基板13A和沿上方延伸的长方形状的基板13B构成。在基板13A中,配置了传感器控制单元141和未图示的延迟生成单元142至检测电路145。在基板13B中,配置了电极146、以及连接电极146和检测电路145的电极线DS。另外,以下,将设置了门把手传感器140的传感器控制单元141的侧的面称为正面。
在图18的B的例子中,门把手传感器140配置成其正面朝向跟前下(图18的B中的左下)。这样,电波检测区域121成为沿着外把手111的跟前下的方向的椭圆状的区域。其结果,能够检测想要开门而接近吊把手式的外把手111的手。
图19的A是表示在横杆把手式的外把手中的门把手传感器140的安装位置的一例的图。图19的B是表示在横杆把手式的外把手的截面布局的一例的图。图19的C是表示在横杆把手式的外把手中的门把手传感器140的形状的图。
在图19的A的横杆把手式的外把手中,电波检测区域121成为外把手111的跟前的区域。此外,静电检测区域123成为外把手111的右端的区域。
图19的C的门把手传感器140是长方形状的基板。在门把手传感器140中,传感器控制单元141配置在中央的略左侧,除此之外,配置了未图示的延迟生成单元142至检测电路145。此外,电极146配置在右端。电极146和检测电路145通过电极线DS连接。
在图19的B的例子中,配置成门把手传感器140的正面朝向跟前(图19的B中的右)。这样,电波检测区域121位于外把手111的跟前,但在该例子中,还成为沿上下方向(图19的B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椭圆形状。其结果,能够检测想要开门而接近横杆把手式的外把手111的手。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大不相同。
即,第1和第2实施方式作为解锁和施锁的控制方式,采用“使用电波传感器进行解锁,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进行施锁”的方式。相对于此,第3实施方式作为解锁和施锁的控制方式,采用“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进行解锁和施锁。但是,也一并使用电波传感器来降低静电电容传感器的错误动作”的方式。
在说明这样的第3实施方式之前,为了容易理解第3实施方式,说明以往的静电电容传感器和其问题点。
以往的静电电容传感器根据由人体等的电介质构成的检测对象物体与设置在传感器中的电极之间构成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识别检测对象物体的接触或临近。这里,之所以勉强记载为检测对象物体,是因为能够成为检测对象物体的物体并不限定于人体等的电介质。另外,在以下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记载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物体是指检测对象物体。以往的静电电容传感器将该静电电容的变化变换为电压或频率等的电信号的变化,并将变换之后的电信号与预先设定的检测阈值进行比较,在超出该检测阈值的情况下,识别物体的接触或临近。
因此,在以往的静电电容传感器中,例如在识别戴上手套的状态的手的接触或临近的情况下等,根据比通常小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而识别物体的接触或临近的情况下,通过将检测阈值设定为比通常值低的值,从而将检测灵敏度设定为比通常灵敏度高的灵敏度即可。但是,若将检测灵敏度设定为高灵敏度,则由于与来自便携电话或手提式无线机等的外来噪声、构成静电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器的温度特性对应的电容变化等,电信号也会容易超出检测阈值。这样,虽然没有物体的接触或临近,也会产生识别为有物体的接触或临近的错误识别。这样,在以往的静电电容传感器中,检测灵敏度提高和错误检测降低存在折衷的关系,产生难以兼顾这两个的问题,即记载在“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的栏的问题。
使用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的静电电容传感器,能够实现用户容易使用的车辆门的解锁和施锁的被动进入系统就是以下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被动进入系统。
在第3实施方式的被动进入系统中,将静电电容传感器和与静电电容传感器不同方式的其他方式传感器组合,这些静电电容传感器和其他方式传感器由一体的模块构成(该被一体化的模块就是门把手传感器)。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除此之外,例如还能够设为静电电容传感器和其他方式传感器设置在不同地点的结构等。
在作为一体的模块构成的静电电容传感器和其他方式传感器构成的门把手传感器251中,作为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区域,设定了图20的静电电容传感器123,作为其他方式传感器的检测区域,设定了图20的其他方式检测区域250。对设置了未图示的门把手传感器251的车辆门,其他方式检测区域250成为比静电检测区域123还远侧的区域。
图21表示门把手传感器251的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门把手传感器251由传感器控制单元261、电极262、以及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63构成。
即,若从静电电容传感器和其他方式传感器的组合的观点看门把手传感器251,则门把手传感器251中的其他方式传感器的部分(以下,称为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由传感器控制单元261和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63构成,此外,门把手传感器251中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部分(以下,称为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由传感器控制单元261和电极262构成。这样,作为传感器的识别单元的传感器控制单元261由其他方式传感器282和静电电容传感器281共用。
在传感器控制单元261中,作为每个功能的模块,如图21所示那样,设置了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1至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这里,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1和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是有关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模块。因此,静电电容传感器281能够掌握为由电极262、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1、以及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构成。此外,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是有关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的模块。因此,其他方式传感器282能够掌握为由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63和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构成。
若人体等的物体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则静电电容传感器281根据该物体和电极262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物体。即,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1将物体和电极262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变换为电压或频率等的电信号的变化。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测量变换之后的电信号,若电信号超出预先设定的检测阈值(或者小于),则检测出检测对象物体,并输出用于表示静电电容传感器检测出检测对象物体的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此外,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根据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有无检测出检测对象物体,变更自己的检测阈值。这样,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灵敏度被变更。以下,将上述的全部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处理称为静电传感器检测处理。
若人体等的物体进入其他方式检测区域121,则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根据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63所特有的电信号等的变化来检测物体。即,若物体进入其他方式检测区域121,则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63输出成为规定范围的电信号等。若电信号等成为规定范围,则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输出用于表示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检测出物体的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以下,将上述的全部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的处理称为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处理。
这样,在门把手传感器140中,静电电容传感器281和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的两种方式的传感器同时独立地动作。
首先,参照图22的流程图,说明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的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处理的一例。
在步骤S201中,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的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判定是否检测出物体。
只要通过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63输出的电信号等的变化量不超出规定值,就在步骤S20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重复之后的处理。
相对于此,若通过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单元262输出的电信号等的变化量超出规定值,则在步骤S20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02。在步骤S202中,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将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输出到ECU12。
在步骤S203中,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判定是否指示了处理的结束。
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在步骤S203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相对于此,若指示处理的结束,则在步骤S203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处理结束。
接着,参照图23的流程图,说明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静电传感器检测处理的一例。
在步骤S221中,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将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灵敏度设定为通常灵敏度。具体地说,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将自己使用的检测阈值设定为标准的阈值。
在步骤S222中,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判定是否通过静电电容传感器281检测出物体。
即,在物体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时,通过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1的变换之后的电信号的变化量超出规定值。这样,静电电容传感器281检测所述物体。
因此,只要通过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1的变换之后的电信号的变化量不超出规定值,就在步骤S222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226。另外,关于步骤S226之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若通过静电电容变化变换单元271的变换之后的电信号的变化量超出规定量,则在步骤S222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23。在步骤S223中,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判定是否通过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检测出物体。
即,在物体进入其他方式检测区域250时,从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对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提供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这样,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检测所述物体。
因此,只要从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对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不提供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就在步骤S223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228。另外,关于在步骤S228之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在从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对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提供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S223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24。在步骤S224中,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输出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
在步骤S225中,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判定是否指示了处理的结束。
只要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就在步骤S225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221,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相对于此,若指示处理的结束,则在步骤S225的处理中判定为“是”,静电传感器检测处理结束。
另外,若在步骤S222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则处理进至步骤S226。在步骤S226中,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判定是否通过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检测出物体。
只要从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对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不提供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就在步骤S226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221,重复以上的处理。
相对于此,在从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2对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提供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S226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27。在步骤S227中,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将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灵敏度设定为高灵敏度。具体地说,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将用于自身的检测阈值设定为比标准的阈值低的阈值。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222,重复之后的处理。
此外,若在步骤S223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则处理进至步骤S228。在步骤S228中,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将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灵敏度设定为低灵敏度。具体地说,静电传感器检测判定单元273将用于自身的检测阈值设定为比标准的阈值高的阈值。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222,重复之后的处理。
这样,在静电电容传感器281检测出物体,但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没有检测出物体的情况下,估计为通过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物体的检测是错误检测,所以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灵敏度被设定为低灵敏度。此外,在静电电容传感器281没有检测出物体,但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检测出物体的情况下,估计为物体进入静电检测区域123但没有进入其他方式检测区域121,所以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灵敏度被预先设定为高灵敏度,使得略微的电容变化也能够检测出。通过如上那样动作,能够仅限于物体进入其他方式检测区域250时将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灵敏度设定为高灵敏度,能够兼顾检测灵敏度提高和错误动作降低。
在静电电容传感器中,能够将距离传感器5mm以下左右的区域设定作为检测区域。但是,如上所述那样,在静电电容传感器中,具有难以兼顾检测灵敏度提高和错误动作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其他方式传感器,例如电波传感器、光学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中,能够将距离传感器150mm~50mm的区域设定作为检测区域。但是,在用户没有要接触传感器所设置的地点的意图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了传感器的附近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其他方式传感器输出检测信号的情况。因此,若将其他方式传感器在用于门的解锁施锁的开关上使用,则会没有意图地进行解锁施锁,存在会对用户带来不安的问题。
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将静电电容传感器281和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组合,并基于来自其他方式传感器282的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信号,提高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灵敏度,从而检测进入到静电检测区域123的物体。这样,能够消除静电电容传感器和其他方式传感器的各自的问题,能够可靠地捕捉想要将手接近门把手传感器251的静电检测区域123的用户的意思。此外,由于构成为在其他方式传感器282检测出物体之后,仅在静电电容传感器281检测出物体的情况下,输出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检测精度。
参照图24说明如以上那样可变更检测灵敏度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结构。
图24是表示静电电容传感器的结构例子的图。
微计算机291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CPU根据需要而将存储在ROM中的规定的程序展开到RAM并将其执行,从而执行各种处理。更具体地说,微计算机291通过执行程序,对端子P0至P2输出高、低信号作为输出信号,设定HiZ(高阻抗状态:相对于输入信号成为高阻抗的状态且不接受信号,输出信号既不是高也不是低的状态),并根据需要测定输入信号(端子的电压),执行对应于测定结果的处理。
端子P0是提供对电容器Ca充电的电力的端子,在被控制为高时,将充电电压施加到电容器Ca。另外,在端子P0被控制为HiZ(高阻抗状态)时,停止充电。
端子P1是将充电到电容器Ca中的电荷经由电阻R进行放电,同时将充电到电容器Cs中的电荷进行放电的端子,在被控制为低时,将充电到电容器Ca、Cs的电荷进行放电,在被控制为HiZ时,停止放电。
端子P2是将充电到电容器Cx中的电荷进行放电,同时测定电容器Cx的充电电压的端子,在被控制为低时,将充电到电容器Cx的电荷进行放电,在被控制为HiZ时,停止电容器Cx的放电,在被控制为高时,测定电容器Cx的充电电压Vx。
电容器Ca以从端子P0施加的电压对电荷进行充电,并通过端子P1经由电阻R对电荷进行放电。电容器Cs、Cx串联连接,且通过充电到电容器Ca的电荷而被充电。
电容器Cx是电路结构上的标记,是将接触电极D的人体等的静电电容的被测量物表示作为蓄电器的电容器。因此,电容器Cx的电容是在人体接触到电极D时的人体的静电电容,在人体没有接触到电极D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静电电容。
另外,电极D可以构成为人体能够直接接触,也可以构成为经由绝缘物而能够间接地接触。在以后的说明中,说明电极D是采用了人体经由绝缘物间接地接触的方式的电极的情况,但是,当然也可以是人体直接接触的方式的电极。但是,在设为经由绝缘物而接触的形式的情况下,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形式相比,静电电容的变化(人体接触的情况和非接触的情况下的电容器Cx的静电电容之差)小。
图25是说明图24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概念的电路图。
开关SW1至SW3分别清楚地表示端子P0至P2的动作状态。即,若端子P0被控制为高,则图25的电路的开关SW1成为ON的状态,其结果,电源Vcc以充电电压Vcc对电容器Ca进行充电。另一方面,若端子P0被控制为HiZ,则开关SW1成为OFF的状态。此外,若端子P1被控制为低,则图25的电路的开关SW2成为ON,若控制为HiZ,则控制为OFF。
此外,若端子P2被控制为低,则开关SW3成为ON,若控制为HiZ,则成为OFF。此外,若端子P2被控制为高,则比较器Comp比较电容器Cx的充电电压Vx和参照电压Vref,并输出比较结果。另外,比较器Comp是通过微计算机291实现的功能,并不是实际的比较电路。
另外,电容器Ca、Cs、Cx的充电电压是分别由Va、Vs、Vx表示的电压。
该静电电容传感器的处理如下所述。
在第1步骤中,微计算机291将端子P0的输出控制为高,从电源Vcc对电容器Ca进行充电。即,通过端子P0的输出被控制为高,图25所示的开关SW1成为ON状态,并从电源Vcc对电容器Ca供电,电容器Ca以充电电压Va=Vcc进行充电。
在第2步骤中,微计算机291仅在规定的时间t将端子P0至P2全部控制为HiZ(高阻抗状态),从而保持电容器Ca的充电状态。即,通过端子P0至P2被控制为HiZ状态,从而图25所示的开关SW1至SW2成为OFF的状态,电容器Ca维持以充电电压Va=Vcc进行充电的状态。
在第3步骤中,微计算机291将计数器n加一。
在第4步骤中,微计算机291仅在规定的时间将端子P0控制为HiZ,并将端子P1、P2控制为低,从而使充电到电容器Ca、Cs、Cx的电荷放电。此时,充电到电容器Cs、Cx的电荷被瞬间经由接地部分而放电,但充电到电容器Ca的电荷经由电阻R而通过开关SW2放电到接地部分,所以电荷的放电缓慢地进行,在规定的时间t内,只有充电到电容器Ca的电荷的一部分被放电。
在第5步骤中,微计算机291仅在规定的时间t,将端子P0至P2控制为HiZ状态,从而使充电到电容器Ca的电荷(通过第4步骤的处理而一部分被放电的状态下剩下的电荷)移动到电容器Cs、Cx,电容器Ca、Cs、Cx在被充电的状态下保持。此时,电容器Ca和电容器Cs、Cx的合成电容器形成并联电路,所以电容器Ca的充电电压Va成为与电容器Cs、Cx的充电电压Vs、Vc之和相等的状态。此外,电容器Cs、Cx的充电电压Vs和Vx成为电容器Cs、Cx的电容的倒数之比的关系。
在第6步骤中,微计算机291仅在规定的时间t,将端子P2控制为高状态,仅在规定的时间t,通过端子P2对电容器Cx的充电电压Vx进行测量,从而取得电容器Cx的充电电压。
在第7步骤中,微计算机291判定测量的电容器Cx的充电电压Vx是否比参照电压Vref还小。例如,在判定为充电电压Vx不小于参照电压Vref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第3步骤。即,在第7步骤中,直到判定为充电电压Vx小于参照电压Vref为止,重复第3至第7步骤的处理,计数器n的值根据该重复处理次数而增加。
在第7步骤中,判定为充电电压Vx小于参照电压Vref的情况下,在第8步骤中,微计算机291基于计数器n的值、电容器Ca、Cs的静电电容、电阻R以及电源Vcc的充电电压Vcc,计算静电电容Cx,并设为电容器Cx的测量结果。然后,处理结束。
通过将以上说明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的参照电压Vref的电压提高(降低),能够提高(降低)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例如,设为微计算机291将通过端子P2测量的充电电压Vx进行A/D变换之后输入。此时,在微计算机291中,参照电压Vref作为软件(software)的阈值而保持。
例如,设为微计算机291从大到小的顺序预先保持第1至第3阈值,并将第1至第3阈值中的第2阈值设定作为标准的阈值。此时,微计算机291在将静电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从标准灵敏度设为高灵敏度时,从第2阈值变更为第1阈值。此外,微计算机291在将静电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从标准灵敏度设为低灵敏度时,从第2阈值变更为第3阈值。
另外,设为代替在图1的被动进入系统中的门把手传感器140,使用上述的门把手传感器251。此时,设为ECU12作为门的解锁和施锁的控制处理,进行以下说明的ECU处理。
参照图26的流程图,说明图1的ECU12的ECU处理。
在步骤S241中,ECU12判定是否接收到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另外,若检测出物体,则静电电容传感器281将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输出到ECU12,ECU12接收该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因此,ECU12通过步骤S241的处理,判定是否进行了通过静电电容传感器281的物体的检测。
只要从静电电容传感器281不对ECU12输出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就在步骤S241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241,重复之后的处理。
相对于此,若从静电电容传感器281对ECU12输出静电传感器检测信号,则在步骤S241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42。在步骤S242中,ECU12判定门112是否处于施锁状态。
在门112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242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247。另外,关于步骤S250以上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在门112处于施锁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242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43。在步骤S243中,ECU12对便携电子钥匙11发送“请求”。
在步骤S244中,ECU12从便携电子钥匙11接收“回答”,并判定该ID代码是否一致。
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没有发过来“回答”本身的情况下,或者虽发过来“回答”本身而由ECU12接收,但其中没有包含ID代码,或者包含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244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246。其中,对于步骤S246之后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相对于此,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发过来的“回答”由ECU12接收,并且该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244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45。
即,在步骤S243和S244的处理中进行认证处理,在认证处理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244的处理中判定为“否”,执行后述的步骤S246之后的处理。相对于此,在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244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45。
在步骤S245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解锁。
在步骤S246中,ECU12判定是否指示了处理的结束。
在步骤S246中,判定为还没有指示处理的结束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241,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相对于此,在步骤S246中,判定为指示了处理的结束的情况下,ECU处理结束。
另外,若在步骤S242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则在步骤S247中,ECU12对便携电子钥匙11发送“请求”。
在步骤S248中,ECU12从便携电子钥匙11接收“回答”,并判定该ID代码是否一致。
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没有发过来“回答”本身的情况下,或者虽发过来“回答”本身而由ECU12接收,但其中没有包含ID代码,或者包含的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248的处理中判定为“否”,处理进至步骤S246。
相对于此,在从便携电子钥匙11发过来的“回答”由ECU12接收,并且该ID代码与提供给具有合法的驾驶权限的人的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248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49。
即,在步骤S247和S248的处理中进行认证处理,在认证处理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248的处理中判定为“否”,执行后述的步骤S246之后的处理。相对于此,在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249的处理中判定为“是”,处理进至步骤S249。
在步骤S249中,ECU12控制电动机15,对门112进行施锁。之后,处理进至步骤S246,重复之后的处理。
另外,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处理),例如按照上述的图4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处理,可以通过硬件执行,也可以通过软件执行。
在通过软件执行一系列的处理(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处理)的情况下,门把手传感器140或ECU12的整体或者其一部分,例如能够由图27所示那样的计算机构成。
在图27中,CPU301根据在ROM302中记录的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308加载到RAM3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303中,还适当地存储了在CPU301执行各种处理上必要的数据等。
CPU301、ROM302以及RAM303经由总线304互相连接。该总线304上,还连接了输入输出接口305。
在输入输出接口305上,连接了由键盘、鼠标等构成的输入单元306、由显示器等构成的输出单元307、由硬盘等构成的存储单元308、以及由调制解调器、终端适配器等构成的通信单元309。通信单元309经由包括因特网的网络进行与其他装置的通信处理。此外,通信单元309还经由未图示的天线进行与便携电子钥匙11之间的发送接收处理。即,ECU12侧的通信单元309将上述的“请求”发送到便携电子钥匙11,或者接收来自便携电子钥匙11的“回答”。
在输入输出接口305中,根据需要,还连接了驱动器310,并适当地安装由磁盘、光盘、光磁盘、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的可插拔介质311,从它们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而安装到存储单元208中。
在通过软件执行一系列的处理的情况下,构成该软件的程序,从网络或记录介质安装到嵌入专用的硬件的计算机、或者可通过安装各种程序而执行各种功能的例如通用的个人计算机等中。
如图6所示那样,与装置主体不同地,包含这样的程序的记录介质不仅可以由用于对用户提供程序而发布的、存储有程序的磁盘(包括软盘)、光盘(包括CD-ROM(Compact Disk-Read Only Memory:只读光盘存储器)、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视盘))、光磁盘(包括MD(Mini-Disk))、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的可插拔介质(数据包介质)311构成,还可以由预先安装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提供给用户的、记录有程序的ROM302或存储单元308中包含的硬盘等构成。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进行记述的步骤,当然包括按照该顺序而时序地进行的处理,但也包括不一定要时序地进行处理,而并列地或者单独执行的处理。
此外,应用本发明的系统不仅是上述的搭载在车辆的系统,只要是基于物体的接近而控制动作的系统就足够。另外,这里,系统是表示由多个处理装置或处理单元所构成的装置整体。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门把手传感器搭载在由用户驾驶的车辆(四轮车或二轮车),但除此之外,还可以搭载在小型飞机等的交通工具、机械、机器、建筑物或者机器等。

Claims (19)

1.一种控制装置,包括:
第1传感器,进行了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
第2传感器,进行了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规定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第1传感器能够进行检测区域的可变设定,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进行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1动作,并基于进行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2动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是控制车辆门的施锁和解锁的装置,
在所述第1传感器中,对所述车辆的所述门设定第1距离作为所述第1检测区域,设定比所述第1距离短的第2距离作为所述第2检测区域,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
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时,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
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解锁的控制作为所述第1动作,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
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时,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
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施锁的控制作为所述第2动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装置,
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物体作为人的手,进而进行具有所述手的所述人的认证处理,并且在该认证中成功时,进行所述门的解锁或施锁的控制,在该认证中失败时,进行禁止所述门的解锁或施锁的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是控制车辆门的施锁和解锁的装置,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
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距离时,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
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解锁的控制,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
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距离时,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
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所述门施锁的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
在通过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而进行将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
作为将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使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动作停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
作为将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基于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施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
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而进行将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
作为将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使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动作停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
作为将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将基于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解锁禁止规定期间的控制。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
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施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仅对所述第1传感器供电的控制,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门的状态为解锁状态的情况下,进行仅对所述第2传感器供电的控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第2传感器是静电电容传感器,
所述第1传感器是与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方式不同的其他方式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是控制车辆门的施锁和解锁的装置,
在所述第1传感器中,对所述车辆的所述门设定第1距离作为所述第1检测区域,设定比所述第1距离短的第2距离作为所述第2检测区域,
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时,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
在物体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时,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
在通过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物体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所述门的解锁或者施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和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作为一体的模块而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和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设置在不同地点。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
根据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有无检测出物体,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变更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
根据所述其他方式传感器检测出物体的情况,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提高所述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18.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包括进行了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的第1传感器和进行了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的第2传感器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规定的动作。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第1传感器能够进行检测区域的可变设定,
在所述规定的动作的控制中,基于进行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1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1动作,并基于进行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设定的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2动作。
CN2008801002581A 2007-07-26 2008-07-25 控制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656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4204/07 2007-07-26
JP2007194204 2007-07-26
PCT/JP2008/063394 WO2009014212A1 (ja) 2007-07-26 2008-07-25 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5693A true CN101765693A (zh) 2010-06-30
CN101765693B CN101765693B (zh) 2013-01-23

Family

ID=40281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025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65693B (zh) 2007-07-26 2008-07-25 控制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05515B2 (zh)
JP (1) JP5106533B2 (zh)
CN (1) CN101765693B (zh)
WO (1) WO2009014212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620A (zh) * 2012-04-05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便携式设备
CN104053580A (zh) * 2011-09-05 2014-09-17 博泽汽车零件哈尔施塔特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控制系统
WO2015196868A1 (zh) * 2014-06-27 2015-12-3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解锁方法及系统
CN106455861A (zh) * 2014-06-25 2017-02-22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厨用设备
CN107590880A (zh) * 2016-07-07 2018-01-16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式车辆进入控制
CN107849871A (zh) * 2015-08-04 2018-03-2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操作输入检测装置及电容传感器的校准装置
CN112837459A (zh) * 2019-11-22 2021-05-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门禁解锁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256848A (zh) * 2020-01-24 2021-08-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宏观电容感测的主动接近检测
CN113870466A (zh) * 2021-10-20 2021-12-31 广东好太太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锁感应解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9676B2 (ja) * 2008-04-11 2013-0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異常検出装置
US20090278655A1 (en) * 2008-05-06 2009-11-12 The Abraham Joshua Heschel School Method for inhibiting egress from a chamber containing contaminants
US9260882B2 (en) 2009-03-12 2016-02-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Universal global latch system
JP5288473B2 (ja) 2009-03-13 2013-09-11 オムロ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並びに、携帯機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024400B2 (ja) * 2010-02-18 2012-09-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ロック解除装置
US20120105378A1 (en) * 2010-11-03 2012-05-0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pu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120280788A1 (en) * 2011-05-05 2012-11-08 Juergen Nowottnick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for
US9191829B2 (en) * 2011-05-31 2015-11-17 Facebook, Inc. Sensing proximity utilizing a wireless radio subsystem
US9551166B2 (en) 2011-11-02 2017-01-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nic interior door release system
JP5974693B2 (ja) * 2012-07-10 2016-08-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駆動装置
EP3637376B1 (en) * 2012-08-16 2021-10-27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Wireless reader system
AT513304A1 (de) * 2012-08-23 2014-03-15 Evva Sicherheitstechnologie Zutrittskontrolleinrichtung
US8626387B1 (en) * 2012-11-14 2014-01-0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Displaying information of interest based on occupant movement
US9416565B2 (en) 2013-11-21 2016-08-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iezo based energy harvesting for e-latch systems
JP6183186B2 (ja) * 2013-11-29 2017-08-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ドア解錠システム
DE102014101198A1 (de) * 2014-01-31 2015-08-06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Embl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optischen Sensorsystem sowie Verfahren hierzu
DE102014101206A1 (de) * 2014-01-31 2015-08-06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Montage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4101204A1 (de) * 2014-01-31 2015-08-06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Montage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4101201A1 (de) * 2014-01-31 2015-08-06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Montage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273725B2 (en) 2014-05-13 2019-04-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ustomer coaching method for location of E-latch backup handles
US10323442B2 (en) 2014-05-13 2019-06-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nic safe door unlatching operations
US9903142B2 (en) 2014-05-13 2018-0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door handle and powered latch system
US10119308B2 (en) 2014-05-13 2018-11-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wered latch system for vehicle doors and control system therefor
US9909344B2 (en) 2014-08-26 2018-03-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eyless vehicle door latch system with powered backup unlock feature
JP6211506B2 (ja) * 2014-12-03 2017-10-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開閉体の開閉検知装置
JP6596824B2 (ja) * 2015-01-09 2019-10-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465298B2 (ja) * 2015-03-30 2019-02-06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自動開制御装置
US11014536B2 (en) * 2015-04-13 2021-05-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controller delivery mode
DE102015208611A1 (de) * 2015-05-08 2016-11-1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etätigung eines Schließelements eines Fahrzeugs mit Ultraschallsensor
JP6651710B2 (ja) * 2015-05-08 2020-02-19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424768B2 (ja) * 2015-08-04 2018-11-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操作入力検知装置
JP6507917B2 (ja) 2015-08-04 2019-05-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操作入力検知装置
US9725069B2 (en) 2015-10-12 2017-08-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eyless vehicle systems
JP6672744B2 (ja) * 2015-11-27 2020-03-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US10163282B2 (en) * 2016-03-30 2018-12-25 Intermec,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on
US10227810B2 (en) 2016-08-03 2019-03-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riven power side door open/close operations
US10087671B2 (en) 2016-08-04 2018-10-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wered driven door presenter for vehicle doors
US10329823B2 (en) 2016-08-24 2019-06-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i-pinch control system for powered vehicle doors
US10458171B2 (en) 2016-09-19 2019-10-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i-pinch logic for door opening actuator
DE102016221339A1 (de) * 2016-10-28 2018-05-03 Geze Gmbh Überwachungssystem
US10604970B2 (en) 2017-05-04 2020-03-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to detect end-of-life in latches
US10256674B2 (en) * 2017-05-23 2019-04-09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tter with foreign object and living object detection systems
JP6459091B2 (ja) * 2017-06-19 2019-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の非接触開放装置
DE102017115816A1 (de) * 2017-07-13 2019-01-17 Witte Automotive Gmbh System mit Tür, Türschloss und Funkschlüssel
JP2019106652A (ja) * 2017-12-13 2019-06-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ンテナ駆動装置、アンテナ駆動方法
US10907386B2 (en) 2018-06-07 2021-02-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door pushbutton releases
JP7233814B2 (ja) * 2018-12-27 2023-03-0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DE102020112577A1 (de) 2020-05-08 2021-11-11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Bamberg Verfahren für den Betrieb einer motorischen Klappenanordn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646U (zh) * 1989-03-22 1989-11-15 北京市海淀区化安电子设备厂 汽车防盗报警装置
JP2820816B2 (ja) * 1991-07-10 1998-11-05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カー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CN2386998Y (zh) * 1995-12-30 2000-07-12 董长潇 车用多功能报警器
JP4032500B2 (ja) * 1998-05-06 2008-01-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解錠装置
DE19957419A1 (de) * 1999-11-29 2001-06-13 Bosch Gmbh Robert Kraftfahrzeug-Türschließsystem
US6825752B2 (en) * 2000-06-13 2004-11-30 Siemens Vdo Automotive Corporation Effortless entry system and method
JP3502848B2 (ja) 2001-03-28 2004-03-02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の施・解錠意思確認装置
FR2833292B1 (fr) 2001-12-12 2004-06-18 Valeo Electronique Systeme de detection de presence d'un utilisateur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3770218B2 (ja) 2002-08-29 2006-04-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開扉用人体検出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06144432A (ja) * 2004-11-22 2006-06-08 Nissan Motor Co Ltd 報知装置及び報知方法
DE102005031441A1 (de) * 2005-07-04 2007-01-11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Griffvorrichtung
JP2007332739A (ja) * 2006-06-19 2007-12-27 Denso Corp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3580A (zh) * 2011-09-05 2014-09-17 博泽汽车零件哈尔施塔特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控制系统
CN103368620A (zh) * 2012-04-05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便携式设备
CN103368620B (zh) * 2012-04-05 2017-09-1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便携式设备
CN106455861A (zh) * 2014-06-25 2017-02-22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厨用设备
WO2015196868A1 (zh) * 2014-06-27 2015-12-3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解锁方法及系统
CN107849871A (zh) * 2015-08-04 2018-03-2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操作输入检测装置及电容传感器的校准装置
US10814704B2 (en) 2015-08-04 2020-10-27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Operation input detection device, and calibration device for capacitance sensor
CN107590880A (zh) * 2016-07-07 2018-01-16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式车辆进入控制
CN112837459A (zh) * 2019-11-22 2021-05-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门禁解锁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837459B (zh) * 2019-11-22 2023-01-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门禁解锁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256848A (zh) * 2020-01-24 2021-08-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宏观电容感测的主动接近检测
CN113870466A (zh) * 2021-10-20 2021-12-31 广东好太太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锁感应解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5693B (zh) 2013-01-23
JPWO2009014212A1 (ja) 2010-10-07
US8405515B2 (en) 2013-03-26
US20100214112A1 (en) 2010-08-26
WO2009014212A1 (ja) 2009-01-29
JP5106533B2 (ja) 2012-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5693B (zh) 控制装置和方法
US9589405B2 (en) Smartphone controlled biometric and Bluetooth enabled smart wallet system
CN102177305B (zh) 车辆用接触检测装置以及车辆用安全装置
KR20180041014A (ko) 지문 인식 카드 및 지문 인식 카드를 이용한 카드 동작 방법
KR101899334B1 (ko) 지문 인식 카드 및 지문 인식 카드를 이용한 전원 동작 방법
US20200273276A1 (e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using capacitive touch to further secure information in rfid documents
KR102377147B1 (ko) 지문 인증 가능 장치
US20060113381A1 (en) Batteryless contact fingerprint-enabled smartcard that enables contactless capability
CN108729762A (zh) 电子锁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智能门锁
US9391987B2 (en) Biometric personal authentication
CN103985175A (zh) 家居门禁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1836223A (zh) 用于防止在没有持有人的授权的情况下使用非接触便携式设备的行为方法和设备
JP2020528591A (ja) スマートカードおよびスマートカードの制御方法
JP2016070052A (ja) 近接センサ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キーレスエントリ装置
CN101344974A (zh) 控制系统、固定无线通信装置、便携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KR101133483B1 (ko) 랜덤 펄스 생성기를 이용한 인증 장치 및 인증 방법
KR100966526B1 (ko) 비접촉식 도어록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US1105594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security during backup functionality of electronic control key
RU2510972C2 (ru) Способ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сенсор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сенсо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WO2012139282A1 (en) Keyless electronic locking devic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3392047B (zh) 进出室管理装置
CN114074637A (zh) 面部识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050015630A1 (en) Personal authentication processing device, locking/unlocking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locking/unlocking management system
JP2009084837A (ja) ロッカー装置及びロッカーシステム
JP2017041230A (ja) 警報システムおよび警報信号を引き起こ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OMRON CORP.

Effective date: 201008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KYOTO PREFECTURE, JAPAN TO: AICHI,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818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mron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