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2134A - 端子组件及扁平电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端子组件及扁平电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2134A
CN101682134A CN200880014378A CN200880014378A CN101682134A CN 101682134 A CN101682134 A CN 101682134A CN 200880014378 A CN200880014378 A CN 200880014378A CN 200880014378 A CN200880014378 A CN 200880014378A CN 101682134 A CN101682134 A CN 101682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rame parts
proximal end
cable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4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2134B (zh
Inventor
新津俊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1682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2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2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21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9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mov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inearly, e.g. sli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1),用于将扁平柔性电缆(101)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包括基础部件(11)和盖子部件(21)。所述基础部件具有多个槽,用于接收相应数目的导电端子(61)。所述端子在其中点附近具有两个向上的弯曲部分(68c),这些弯曲部分沿着所述端子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开,从而与扁平电缆的长度上暴露的端部相对接。两个突起(14)作为压接臂在基础部件上方将盖子保持在位。所述盖子在电缆端部和端子上施加压力,以在两者之间提供可靠的电接触。

Description

端子组件及扁平电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组件及用于将两段扁平电缆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特许公开号为No.H5-31167的日本实用新型中,公开了用于彼此连接扁平电缆的公知的连接器,扁平电缆称为柔性印刷电路、柔性扁平电缆之类。图20为传统的中继连接器的透视图。
所述中继连接器包括由绝缘体形成的壳体806和多个固定于壳体806中的导电端子807。端子807被收容于形成在壳体806的底部中的多个固定舌片811之间的凹槽中。端子807包括锁扣开口807a,并通过将锁扣开口807a与从固定凹槽突出的锁扣突起816锁住来安装到壳体806上。
一对扁平电缆801的端部被收容于壳体806中,每个电缆801包括形成于本体802的一个表面(图中的底表面)上的多个导电引线803,以及覆盖引线803的表面的绝缘薄膜。在电缆801的端部,绝缘薄膜被移除并暴露出导电引线803。定位孔818形成于电缆801中,形成于壳体806中的突起813与这些定位孔818相接合,这样电缆801被收容于壳体806中。
同时,盖体809可移动地连接至壳体806,并且当盖体809关闭时,该对电缆801的端部被固定于壳体806中,连接至盖体809内表面的压力体814压靠于扁平电缆801。因此,扁平板状的电缆801的导电引线803被压靠于连接突起807b,于是引线803和端子807就连接了。
然而,由于扁平电缆801通过壳体突起813的接合被定位,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在尺寸上增加。在最近几年里,电子部件持续地小型化,扁平电缆801变得更为狭窄,它们的引线803具有更小的间距,在狭窄的扁平电缆801的本体802中形成定位孔818和在壳体806中形成突起813是很困难的。当然,有可能通过允许电缆本体802的外侧边缘接触连接器壳体806的内侧表面来定位电缆801,但是电缆本体802的尺寸精度通常很低,壳体806的内侧表面相对于端子807的位置精度不能增加,电缆801的位置精度降低了。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总的目的是解决传统端子的问题,并提供一种端子组件和连接器,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的多个端子、纵向延伸的一对框架部件以及固定所述端子的端子固定部件,所述框架部件即便间距很窄,制造起来也变得很容易并且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端子的排列能够被精确地保持,端子和框架部件的定位精度很高,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电引线被框架部件引导,扁平板状电缆能够以很高的精度被定位。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端子组件包括框架部件、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排列的多个端子以及连接至所述框架部件并固定所述端子的端子固定部件,其中所述框架部件包括一对在端子的排列方向设置于端子的两个外侧并彼此平行地延伸的部件,所述框架部件通过引导对接端子将每个对接端子和每个端子定位;以及所述端子固定部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两端连接至所述框架部件,并固定所述端子的最接近的端部。
在端子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部件设置有引导部分,用于引导位于对接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两个最外面的位置上的对接端子,所述框架部件能够通过将定位于最外侧位置上的对接端子的外侧表面与引导部分的内侧表面相接触,将对接端子定位于排列方向。
在端子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个端子都具有在其纵向方向上位于其两端并通过端子固定部件固定的最接近的端部,以及连接两个最接近的端部的可弹性形变的臂部,所述臂部包括向上突出的分别连接至最接近的端部的成角度的突起和连接成角度的突起的连接部分,所述突起与对接端子相接触。
在端子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固定部件为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并覆盖端子的最接近的端部的部件,至少框架部件的一部分邻近两端。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连接器包括壳体、框架部件、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排列的多个端子以及连接至框架部件并固定端子的端子固定部件,其中所述框架部件包括一对在端子的排列方向设置于两个外侧并彼此平行地延伸的部件,所述框架部件通过引导扁平板形电缆的对接端子将一对扁平板形电缆在宽度方向定位,所述端子固定部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两端连接至所述框架部件,并固定每个端子的最接近的端部,并固定于壳体上。
在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连接至壳体的盖子部件,所述盖子部件覆盖壳体的顶表面,并固定扁平板形电缆。
在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扁平板形的基板部分、端子收容凹入部分、一对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以及一对接合突起,所述端子收容凹入部分形成于基板部分中并收容框架部件和端子,所述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形成于所述端子收容凹入部分中并收容端子固定部件,每个接合突起具有向内突出并与扁平板状电缆的侧边缘部分相接触的悬挂部分和向外凸起并与盖子部件的每个接合开口相接合的盖子锁扣部分。
在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框架部件具有引导部分,用于引导位于对接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两个最外面位置的对接端子,所述框架部件能够通过将定位于最外侧位置上的对接端子的外侧表面与引导部件的内侧表面相接触,使扁平板形电缆定位于宽度方向。
在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个端子都具有在其纵向方向上位于两端并通过端子固定部件固定的最接近的端部,以及连接两个最接近的端部的可弹性形变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向上突出的分别连接至最接近的端部的成角度的突起和连接成角度的突起的连接部分,所述成角度的突起与一对扁平板形电缆中的每一个对接端子相接触,并与盖子部件一起固定扁平板形电缆,使得这对扁平板形电缆可彼此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排列的多个端子、一对在端子的纵向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框架部件以及用于固定端子和框架部件的端子固定部件。因此,即便间距很小,端子组件也很容易制造并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端子的排列能够被精确地保持,端子和框架部件的定位精度很高,扁平板形电缆的导电引线被框架部件引导,扁平板形电缆能够以很高的精度被定位。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通过接下来的详细的描述而被清楚地理解。
附图说明
在详细描述的过程中,会经常参考到这些附图:
图1为依照本发明的原理构造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连接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3为图1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4为和图1相同的视图,除了为了清楚起见将盖子部件移除;
图5为图4的连接器主体的顶部平面图;
图6为图5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7为沿着图6中Z-Z线的连接器的横截面图;
图8为图1的连接器的盖子部件的透视图;
图9为具有两个端子预成形件的载体带的透视图;
图10为图9的端子预成形件的顶部平面图;
图11为显示了端子预成形件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0中的端子预成形件的区域“A”的部分放大的细节图;
图13为图11中的端子预成形件的区域“B”的放大的细节图;
图14为用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的扁平电缆的平面图;
图15为图14的电缆的侧视图;
图16为图14的扁平电缆的第一主要部件的放大图,包括图14的区域“C”;
图17为图16的区域“D”的放大图;
图18为图1的连接器在扁平电缆连接之前的分解透视图;
图19为和图18相同的视图,除了将电缆已连接至装配的连接器上;以及
图20为传统的中继连接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示出了用来将扁平电缆101连接在一起的中继连接器1。电缆101在本领域中通常指代柔性印刷电缆(FPC)或者柔性扁平电缆(FFC),但是它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电缆,只要它是扁平的或者板形的并具有导电引线。连接器1包括壳体11、扁平盖子部件21以及多个导电端子61,所述壳体11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扁平盖子部件21具有板形的形状并也是由绝缘材料形成。盖子部件21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至壳体11,其覆盖壳体11的顶表面并将一对扁平电缆101安装固定到位。
盖子部件21(图3)具有扁平盖子部分22、腿部23以及接合开口24,所述扁平盖子部分22具有近似矩形的形状,所述腿部23整体地连接至盖子部分22的两端并延伸使得其与盖子部分22相垂直,所述接合开口24形成在将盖子部分22和腿部23连接起来的部分。盖子部件21具有整体上U形的结构。开口24与壳体11的接合突起14相接合,这样盖子部件21就锁扣到壳体11上了。通过使锁定侧表面24a由接合突起14的锁扣部分或者肩部14c锁扣住,所述盖子部件21锁扣到壳体11,如图1~3所示,所述锁定侧表面24a形成在开口24中的腿部23的一侧。
如图7所示,连接器壳体11具有扁平板状基板部分12、侧壁部分13、一对接合突起14、中心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和一对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16,所述扁平板状基板部分12为近似矩形的形状,所述侧壁部分13当被从上面往下看时形成矩形的框架,所述中心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被侧壁部分13所环绕,所述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16形成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中。这里(图7),侧壁部分13由两对沿着基板部分12的四侧延伸的直壁构成,并形成基板部分12的外围。
连接器壳体的接合突起14被整体地连接至侧壁部分13的一对侧壁的顶表面。每个接合突起14具有悬挂部分14a、电缆定位突起14b和盖子锁扣部分14c,所述悬挂部分14a在接合突起14的顶端朝着连接器壳体的中心向内突伸出(图6),所述电缆定位突起14b形成于悬挂部分14a的底表面,所述盖子锁扣部分14c沿着底表面向外突伸出。悬挂部分14a的底表面与连接至连接器1的扁平电缆101的后表面上的侧端部分相接触,防止扁平电缆101向上移位。电缆定位突起14b与在连接器1上的扁平电缆101的端边缘相接触,这样在延伸方向上将扁平电缆101定位。
进一步地,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是一个浅矩形凹槽,其从侧壁的顶表面略微凹入,并收容端子组件60。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深度大约与如图7所示的端子61的厚度相同。
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16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和后端横向延伸。这些凹槽16收容端子固定部件31,所述端子固定部件31整体地固定端子61的最接近的端部66。
每个端子61为由弹性金属板形成的弹性的长薄带状部件,端子61被设置为沿着壳体11的较短侧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是在侧壁部分13上没有接合突起14的那对相对的直线状部分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端子61在壳体11的纵向方向上被排列,并以预定的间距(例如100μm或者更小)彼此平行排列,并连接到壳体11的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端子61具有使其前部和后部在纵向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在纵向方向的中心,端子61相对于与端子61的纵向方向正交的直线是线性对称的。换句话说,所述端子如图7所示地在其前部和后部之间沿连接器的纵向方向延伸。
如图7所示,每个端子61包括最接近的端部66和臂部68,所述最接近的端部66被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端子固定部件31所固定,所述臂部68在纵向方向上从最接近的端部66朝着端子61的中心延伸,并连接两个最接近的端部66,臂部68的侧表面具有向上突起的成角度的形状。臂部68具有一对第一倾斜部分68a、一对第二倾斜部分68b、一对弯曲部分68c以及连接部分68d,所述第一倾斜部分68a分别连接至两侧上的最接近的端部66,所述第二倾斜部分68b相对于第一倾斜部分68a以预定的角度弯曲,所述弯曲部分68c作为第一倾斜部分68a和第二倾斜部分68b之间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68d连接至两侧上的第二倾斜部分68b的两个端部。
这里,最接近的端部66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平行地延伸,并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相接触;进一步地,第一倾斜部分68a、第二倾斜部分68b和弯曲部分68c形成成角度的突起形状,所述突起比最接近的端部66突出得更高;并且更进一步地,连接部分68d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平行地延伸,并从两侧连接所述成角度的突起。应注意到连接部分68d没有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相接触,其位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上方一定距离处。更进一步地,弯曲部分68c的角度,换句话说,由第一倾斜部分68a和第二倾斜部分68b在弯曲部分68c处弯曲所形成的角度可以被设为适当的角度,但是优选地为大约120度。
当扁平电缆101连接至连接器1时,每个端子61的弯曲部分68c作为接触部分,与扁平电缆101的导电引线151相接触并传导电流。扁平电缆101通过接合突起14的悬挂部分14a和盖子部件21的盖子部分22被朝着壳体11的基板部分12挤压,这样扁平电缆101被压下,弯曲部分68c被导电引线151挤压并向下移位。这里,由于端子61由弹性的金属板形成,弯曲部分68c通过向下移位像弹簧一样产生斥力,并通过所述斥力,弯曲部分68c被压靠在导电引线151上。因此,弯曲部分68c和导电引线151之间的接触被保持而不失效,因此能够确保两者之间的电导通。
当弯曲部分68c向下移位时,臂部68的长度在纵向方向上由于其形状增加了。相应地,由于连接部分68d向下偏斜,当弯曲部分68c向下移动时产生阻力。换句话说,通过连接部分68d连接弯曲部分68c,弯曲部分68c和导电引线151之间的接触合适地增强了,所述连接部分68d位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上方而不与顶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端子固定部件31为这样的部件,其连接到最接近的端部66,通过例如过模(overmolding)这样的形成方法从底部盖住最接近的端部66,并具有沿着壳体11纵向延伸的薄且长的矩形形状,且整体地固定在纵向方向上排列的所有最接近的端部66的区域。端子固定部件31低于最接近的端部66的部分被收容于端子固定凹槽16中。端子固定部件31通过例如粘合剂之类的粘合手段被粘于端子固定凹槽16的底表面以及诸如此类的表面上。因此,最接近的端部66通过端子固定部件31被壳体11固定。
另外,端子固定部件31在端子61的排列方向上整体地固定设置在端子61的两个外侧上的框架部件71。所述框架部件71平行于端子61延伸,并且是由金属板形成的薄且长的带状部件。框架部件71在其纵向方向上邻近其两端的部分被端子固定部件31所固定,并收容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中。与端子61的最接近的端部66相类似,框架部件71在其纵向方向上邻近其两端的部分平行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延伸,并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相接触。另外,尽管框架部件71平行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延伸,每个框架部件71具有位于顶表面上方的作为引导部分的电缆引导部分75。电缆引导部分75具有相对于纵向方向和接合突起14的悬挂部分14a相配合的尺寸,电缆引导部分75的两个端部通过倾斜部分75a连接至框架部件71的邻近其两端的部分。注意,如图7中的例子,电缆引导部分75的顶表面的高度与端子61的弯曲部分68c的顶表面大约相等。另外,倾斜部分75a的角度,换句话说,由倾斜部分75a和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形成的角度能够视情况来设置,但是优选地为45度。
这里,两侧的框架部件7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在扁平板形电缆10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最外侧位置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当扁平电缆101连接至连接器1时,通过将扁平电缆10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最外侧位置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与电缆引导部分75的两侧的内侧表面相接触,扁平电缆101能够被定位,这样每个导电引线151在排列方向的位置符合相应的端子61的位置。换句话说,导电引线151在扁平电缆101的宽度方向上两个最外侧处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的位置与电缆引导部分75的两侧的内侧表面的位置相符合,这样每个导电引线151在排列方向上被定位。
接下来,描述用于制造连接器1的方法。
首先,通过使用机械工具,例如挤压装置来冲压和弯曲导电金属板,形成如图9和10所示的端子预成形部件70。所述端子预成形部件70可以以任何加工方法形成,例如激光加工和刻蚀。
端子预成形部件70包括一对框架部件71和多个端子61,所述一对框架部件71彼此平行地延伸,所述多个端子61被排列为平行于框架部件71并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框架部件71和端子61都是由相同的金属板形成的部件。
这里,板状的载体部分72在纵向方向上被整体地连接至端子61和框架部件71的一端。载体部分72为由输送机器、机械工具、工具、夹具、操作者的手等等所夹住的部件,用以容易地执行例如在连接器1或者端子组件60的制造过程中携带和定位端子预成形部件70的工作,载体部分72在制造的最终阶段被切除。
注意,在附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两个端子预成形部件70连接至载体部分72。然而,可以只有一个端子预成形部件70连接至载体部分72,或者如果载体部分72为长的带状板部件,三个或者更多个端子预成形部件70可以被平行排列,并连接至载体部分72。
进一步地,板状的次载体部分73整体地连接至端子61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所述次载体部分73由与端子61相同的金属板整体地形成,并在与端子61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是在端子61的排列方向。注意,在附图中所示的例子中,次载体部分73没有连接到框架部件71,但是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与框架部件71相连接。
另外,对每个端子61执行弯曲操作,并因此形成第一倾斜部分68a、第二倾斜部分68b、弯曲部分68c以及连接部分68d,所述第一倾斜部分68a相对于最接近的端部66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部分68b相对于第一倾斜部分68a以预定的角度弯曲,所述弯曲部分68c连接第一倾斜部分68a和第二倾斜部分68b,所述连接部分68d在两侧连接至第二倾斜部分68b。类似地,对每个框架部件71执行弯曲操作,由此形成电缆引导部分75,以及将电缆引导部分75连接至靠近其两个端部的倾斜部分75a。
接着,由例如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整体形成的端子固定部件31如图7所示的由例如过模的形成方法被制造成端子预成形部件70的部分。所述端子固定部件31是这样一种部件,其形成为从底部覆盖在排列方向上布置的所有端子61在其纵向方向邻近两端的部分最接近的端部66,并覆盖布置在端子61两外侧的邻近框架部件71两端的部分框架部件71,同时具有在端子61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薄且长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端子固定部件31具有与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16的深度几乎相同的厚度尺寸,换句话说,所述端子固定部件31具有与从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开始的凹入量几乎相同的厚度尺寸。这样,端子61的最接近的端部66和框架部件71的邻近两端的部分能够保持直线的形状,而不会在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的顶表面和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16的垂直方向上形变。
最后,通过切除连接至载体部分72和次载体部分73的端子61和框架部件71的部分,并且通过移除载体部分72和次载体部分73,能够获得端子组件60。注意所述端子61和框架部件71能够通过例如激光束加工来被切除,其中目标部件被激光束射线所切除,但是任何类型的加工都可以被使用。因此,每个端子61形成长且薄的独立的带状部件,其从一端延续至另一端。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端子61被固定,此时至少最接近的端部66的底部被端子固定部件31所覆盖。另外,端子固定部件31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连接至框架部件71的两侧。因此,每个端子61被端子固定部件31所固定,同时将端子61保持在这样的状态:在框架部件71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在框架部件71的较短的方向上排列,并且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
如上所制造的端子组件60包括框架部件71、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的多个端子61以及端子固定部件31,所述端子固定部件31连接至框架部件71并固定端子61。框架部件71由平行片(parallel pieces)形成,端子61位于框架部件71之间,端子固定部件31连接至在纵向方向上靠近框架部件71的两端的部分,并将邻近端子61的最接近的端部66的两端部分固定。
如上所描述的,端子组件60这样制造:形成端子预成形部件70,所述端子预成形部件70包括成对的框架部件71,以及在框架部件71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端子61,端子61被排列在框架部件71的较短的方向上,并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地排列,所述端子61通过载体部分72整体连接至框架部件71,并通过次载体部分73彼此连接;通过使用诸如过模的形成方法形成整体固定框架部件71和端子61的端子固定部件31;以及最终移除载体部分72和次载体部分73,这样端子61形成为彼此隔离并独立。因此,框架部件71和所有的端子61能够整体地形成,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容易地制造。另外,即便端子61的间距为100μm或者更小,端子61的排列也能够精确地保持。
类似地,端子61和框架部件71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能够精确地保持。因此,当两侧的框架部件71的内侧表面之间的距离被设置为近似等于位于扁平电缆101宽度方向上两侧的最外侧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数值时,通过将位于最外侧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沿着两侧的电缆引导部分75的内侧表面放置,所述扁平电缆101能够被精确地定位,这样在排列方向的每个导电引线151的位置与各自的端子61接触。
最后,盖子部件21能够如图1至3所示连接至壳体11和连接器1:通过在壳体11的端子收容凹入部分15中提供端子组件60,通过粘合剂将收容于端子固定凹槽16中的端子固定部件31附着于凹槽16的底表面,并将盖子部件21的开口24与壳体11的接合突起14相接合,如图4至7所示。
接下来,描述了将扁平电缆101连接至连接器1。在图14中,扁平电缆101具有近似L形的形状,其中所述电缆在纵向方向的中间被弯曲成至几乎直角,并且宽度尺寸在弯曲部分发生改变,但是任何形状也可以使用。扁平电缆101可以具有线性带状,并可能具有一致的宽度尺寸。
扁平电缆101包括基板部分111和导电引线151,所述基板部分111为绝缘薄板部件,所述导电引线151排列在基板部分11的一个表面上。导电引线151为例如由铜之类制成的箔状线性体,并且以一定厚度形成于基板部分111上,所述导电引线151以预定的例如大约100μm的间距彼此平行地排列。
导电引线151的顶侧被绝缘层121所覆盖,扁平电缆101的具有绝缘层121的两端区域被移除以暴露出导电引线151的表面。在扁平电缆101的一端的导电引线151的暴露出的部分(如图14中所示的下端)作为接触端子61的弯曲部分68c的对接端子。如图17所示,尽管位于导电引线151的排列方向中最外侧(附图中的右侧)的导电引线151的宽度显示得比其他导电引线151更宽,但是最外侧的导电引线151的宽度可以视情况改变,并可以与其他导电引线151的宽度相等。
另外,在距离扁平电缆101的两端具有预定长度的区域中,加强板113被施加于与导电引线151暴露出来的一侧相对的一侧,换句话说,就是基板部分111的后侧。注意施加加强板113的区域被设置为比导电引线151暴露出来的区域更宽。
当连接扁平电缆101至连接器1时,盖子部件21被从壳体11上移除,如图18所示。此后,扁平板状电缆101的姿势被调整,扁平电缆101的一端被定位,这样在扁平电缆101的一端暴露的导电引线151面向壳体11的基板部分12,导电引线151延伸的方向与端子61延伸的方向符合。
举例来说,在图18中,将要连接至壳体11的右上侧部分的扁平电缆101被定位于端子61上方,这样其端部的纵向方向变得倾斜,其端部被指向左下方。同样地,例如,图18中将要连接至壳体11的左下侧部分的扁平电缆101被定位于端子61上方,这样其端部的纵向方向变得倾斜,其端部被指向右上方。
接下来,位于扁平电缆101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的基板部分111被插入接合突起14的悬挂部分14a与框架部件71的电缆引导部分75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将被插入悬挂部分14a与电缆引导部分75之间的基板部分111的一部分为比在导电引线151的排列方向中最外侧位置上的导电引线151位于更外侧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其为位于比起图17中位于最右侧的导电引线151更右侧的一部分。
另外,由位于扁平电缆10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最外侧位置的导电引线151的厚度形成的外侧表面通过使用导电引线151的厚度与两个电缆引导部分75的内侧表面相接触。因此,扁平电缆101能够被定位,这样导电引线151在其排列方向上的位置与相应的端子61的位置相匹配。
通常地,为绝缘薄板部件的基板部分111的尺寸精度相对较低,因此,当例如基板部分11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表面被用来定位时,很难精确地定位具有大约100μm的精细间距的导电引线151的扁平电缆101。另一方面,由于导电引线151的尺寸精度相对较高,位于最外面位置上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如本实施方式之前所述的用来定位,外侧表面被沿着两侧上的电缆引导部分75的内侧表面定位。因此,扁平电缆101能够以高精度定位,允许导电引线151在其排列方向上的位置与相应的端子61的位置精确地匹配。
由于电缆引导部分75中的倾斜部分75a相对于扁平电缆101的插入方向位于弯曲部分68c的外侧,导电引线151允许电缆引导部分75的内侧表面在弯曲部分68c和导电引线151的导电表面彼此相接触之前沿着位于最外侧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定位。
如上所解释的,为了允许电缆引导部分75首先沿着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定位,电缆引导部分75可以上升至稍微高于弯曲部分68c。当倾斜部分75a和弯曲部分68c在插入方向上处于几乎相同的位置时,这是有效的。
另外,通过允许扁平电缆101的顶端边缘与形成于悬挂部分14a的底表面上的电缆定位突起14b相接触,在扁平电缆101的延伸方向上完成定位,换句话说,在导电引线151的延伸方向上。因此,距离其端部具有预定长度的暴露出导电引线151的扁平板形电缆101的区域能够与端子61的弯曲部分68c相对应。
接下来,如图19所示,盖子部件21从顶部连接至壳体11。在这种情况下,盖子部件21的接合开口24与壳体11的接合突起14相接合,因此盖子部件21被壳体11锁扣住。在这种状态下,面向壳体11的基板部分12的盖子部件21的盖子部分22的表面,换句话说,盖子部件21的底表面变得与悬挂部分14a的底表面相平齐,扁平板形电缆101被压向壳体11的基板部分12,换句话说,向下压。因此,端子61的弯曲部分68c被相应的导电引线151挤压,并向下偏移。此后,通过向下移动,弯曲部分68c由于其弹性而如同弹簧一样产生了一个斥力,并由该斥力压靠在导电引线151上。这保证了弯曲部分68c和导电引线151之间的接触,确保了电导通。
另外,由于弯曲部分68c与盖子部件21的盖子部分22使用弯曲部分68c像弹簧一样的斥力将扁平电缆101夹在中间,确保扁平电缆101被固定,并不会从连接器1脱离开。
如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当扁平电缆101分别连接至连接器1的右上部分和左下部分时,每个扁平电缆101的导电引线151和端子61电连接,因此,两个扁平电缆101的导电引线151通过端子61彼此电连接。
因此,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框架部件71在端子61的排列方向上设置在两个外侧上,所述框架部件71由一对彼此平行延伸的部件形成,并通过引导导电引线151将每个导电引线151和每个端子61定位,端子固定部件31在其纵向方向上连接至两端的框架部件71,并固定端子61的最接近的端部66。
因此,即使端子61的间距很小,也是有可能实现很容易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端子组件60和连接器1,端子61的排列能够保持精确,端子61和框架部件71的位置精度很高,导电引线151由框架部件71所引导,扁平电缆101能够被高精度地定位。另外,端子61的间距可以更窄,端子组件60和连接器1的高度尺寸能被减少。另外,端子组件60和连接器1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被容易地制造,并能够小型化。
进一步地,框架部件71具有引导部分75,其引导位于导电引线151的排列方向上的两个最外面位置上的导电引线151,并通过将位于最外面位置上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沿着两侧的引导部分75的内侧表面定位,使导电引线151被定位于排列方向。因此,取代具有低尺寸精度的基板部分111,具有更高尺寸精度的导电引线151的外侧表面能够被用来定位,因此扁平电缆101的定位能够被高度精确地实施,在排列方向的导电引线151的位置能够精确地与相应端子61的位置相匹配。
另外,每个端子61具有最接近的端部66和臂部68,所述最接近的端部66位于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并且被端子固定部件31所固定,所述臂部68连接两侧的最接近的端部66并被弹性地形变,臂部68具有分别连接至最接近的端部66的向上突出的成角度的突起,以及连接两侧突起的连接部分68d,所述突起与导电引线151相接触。因此,臂部68由于其弹性而如弹簧一样产生斥力,由于所述突起被斥力压靠在导电引线151上,所述突起和导电引线151之间的接触被保持不失效,确保了其间的电导通。
另外,盖子部件21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至壳体11,所述盖子部件21覆盖壳体11的顶表面,并固定扁平电缆101。因此,由于臂部68像弹簧一样产生的斥力,臂部68和盖子部件21的盖子部分22在垂直方向上将扁平板形电缆101夹入中间,确保扁平电缆101被固定,因此防止了电缆从连接器1脱离开来。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可以基于本发明的要点作各种变换,这些变换并不从本发明的范围中排除。

Claims (9)

1、一种端子组件,包括:
框架部件、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地排列的多个端子以及连接至所述框架部件用于固定所述端子的端子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的每个都包括一对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设置于端子的两个外侧并彼此平行地延伸的部件,所述框架部件通过引导对接端子将每个对接端子和每个端子定位;以及
所述端子固定部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两端连接至所述框架部件,并固定所述端子的最接近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件具有引导部分,用于引导位于对接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两个最外侧位置上的对接端子;以及
所述框架部件能够通过将定位于最外侧位置上的对接端子的外侧表面与两个引导部分的内侧表面相接触,使对接端子定位于所述排列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端子包括在其纵向方向上位于其两端并通过端子固定部件固定的最接近的端部,以及连接两个最接近的端部的可弹性形变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向上突出的分别连接至最接近的端部的成角度的突起和连接成角度的突起的连接部分,所述成角度的突起与对接端子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固定部件为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并覆盖端子的最接近的端部的部件,至少一部分框架部件邻近其两端。
5、一种连接器,用于一起连接,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多个框架部件;
由所述壳体支撑的多个端子,所述端子以预定的间距彼此平行排列;
连接至框架部件的端子固定部件,所述端子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端子;
其中所述框架部件包括一对在所述端子的纵向方向设置于所述端子的两个平行外侧并彼此平行地延伸的部件,所述框架部件将一对扁平柔性电缆在宽度方向定位于其间,并引导所述扁平电缆的对接端子到位;以及
所述端子固定部件在其纵向的两端连接至所述框架部件,并固定每个端子的最接近的端部,从而将其固定于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盖子部件,所述盖子部件连接至所述壳体并覆盖所述壳体的顶表面,从而将所述扁平电缆固定在所述框架部件之间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扁平基板部分、端子收容凹入部分和一对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所述端子收容凹入部分形成于扁平基板部分中,所述端子固定部件收容凹槽形成于所述端子收容凹入部分中并收容端子固定部件;以及
一对接合突起,每个接合突起具有朝向所述壳体的中心向内突出的悬挂部分和向外凸起并与所述盖子部件的接合开口相接合的盖子锁扣部分,所述悬挂部分与所述扁平电缆的端部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框架部件具有引导部分,用于引导位于对接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两个最外侧位置上的对接端子;以及
所述框架部件能够通过将定位于最外侧位置上的对接端子的外侧表面与引导部分的内侧表面相接触,使所述扁平电缆定位于宽度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端子包括在其纵向方向上位于其两端的最接近的端部,以及连接两个最接近的端部的可弹性形变的臂部,所述最接近的端部通过所述端子固定部件固定;以及
所述臂部包括分别连接至最接近的端部的向上突出的成角度的突起以及连接成角度的突起的连接部分,所述成角度的突起与一对扁平板形电缆中的每一个的对接端子相接触,并与所述盖子部件一起固定所述扁平板形电缆,使得这对扁平电缆彼此电连接。
CN200880014378XA 2007-03-01 2008-03-03 端子组件及扁平电缆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2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1323/2007 2007-03-01
JP2007051323A JP4963988B2 (ja) 2007-03-01 2007-03-01 端子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PCT/US2008/002806 WO2008109044A2 (en) 2007-03-01 2008-03-03 Terminal assembly and flat cable conne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2134A true CN101682134A (zh) 2010-03-24
CN101682134B CN101682134B (zh) 2012-07-18

Family

ID=39638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437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2134B (zh) 2007-03-01 2008-03-03 端子组件及扁平电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42233B2 (zh)
JP (1) JP4963988B2 (zh)
KR (1) KR20090127314A (zh)
CN (1) CN101682134B (zh)
WO (1) WO2008109044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4681A (zh) * 2010-04-30 2013-01-16 Few汽车电器厂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基于引入外壳的薄膜导体的触点接触和连接配置单元
CN103794950A (zh) * 2012-10-31 2014-05-1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
CN105990741A (zh) * 2015-03-18 2016-10-05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印刷电路板用连接器
WO2021184188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元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拆式接合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13297A (ko) * 2007-01-19 2009-10-29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단자 조립체,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US9331432B1 (en) * 2014-10-21 2016-05-0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bussed ground contacts
US9907170B2 (en) * 2015-07-01 2018-02-27 Intel Corporation FPC connector for better signal integrity and design compa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83296A (en) * 1971-10-07 1974-02-12 Plesse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s
JPS6036809A (ja) 1983-08-05 1985-02-26 Onoda Cement Co Ltd 微粉固形燃料用バ−ナ
JPS61153276U (zh) * 1985-03-14 1986-09-22
US4633582A (en) * 1985-08-14 1987-01-06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 optoisolator and leadframe therefor
US4743080A (en) * 1986-09-25 1988-05-10 G & H Technology, Inc. Flat cable connector
US4740867A (en) * 1987-03-26 1988-04-26 Advanced Circuit Technology, Inc. Printed circuit connection system
JPH0766844B2 (ja) * 1991-12-13 1995-07-19 株式会社フジソク コネクタ装置とその接触装置
EP0644610B1 (en) * 1993-09-14 2000-11-29 Zierick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5631192A (en) * 1995-10-02 1997-05-20 Motorola,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on an opposed leadfr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US6595796B1 (en) * 1997-03-31 2003-07-2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Flexible film circuit connector
JP3859871B2 (ja) * 1998-06-25 2006-12-20 エフシーアイ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6171149B1 (en) * 1998-12-28 2001-01-09 Berg Technology, Inc. High spee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6113438A (en) * 1999-06-16 2000-09-05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JP2001068184A (ja) * 1999-08-31 2001-03-16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水平接続基板間コネクタ
JP2001176588A (ja) * 1999-12-17 2001-06-29 Fci Japan Kk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6764336B2 (en) * 2001-02-27 2004-07-2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obtained thereby
GB2395372B (en) * 2002-11-13 2005-08-31 Contour Electronics Ltd Connector
US7112072B2 (en) * 2002-12-31 2006-09-2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Ground bus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682207B2 (en) * 2008-07-24 2010-03-2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Carrier strip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4681A (zh) * 2010-04-30 2013-01-16 Few汽车电器厂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基于引入外壳的薄膜导体的触点接触和连接配置单元
CN102884681B (zh) * 2010-04-30 2015-06-17 Few汽车电器厂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基于引入外壳的薄膜导体的触点接触和连接配置单元
CN103794950A (zh) * 2012-10-31 2014-05-1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
CN105990741A (zh) * 2015-03-18 2016-10-05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印刷电路板用连接器
CN105990741B (zh) * 2015-03-18 2018-01-19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印刷电路板用连接器
WO2021184188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元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拆式接合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2134B (zh) 2012-07-18
WO2008109044A3 (en) 2008-10-23
KR20090127314A (ko) 2009-12-10
WO2008109044A2 (en) 2008-09-12
US8142233B2 (en) 2012-03-27
JP2008218083A (ja) 2008-09-18
US20100075529A1 (en) 2010-03-25
JP4963988B2 (ja) 2012-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2134B (zh) 端子组件及扁平电缆连接器
US974213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on circuit board
KR101919691B1 (ko) 커넥터
US6821158B2 (en) Connector
JP2018081869A (ja) コネクタ
JP2004528678A (ja) マトリックスコネクタ
JP6686145B2 (ja) コンタクト
JP3882958B2 (ja) 可動型コネクタ
WO2010045338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919075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851937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49338B1 (ko)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7453078B (zh) 板片体
US6890216B2 (en) Connector which can be simplified in structure of an end portion in a card inserting/removing direction
KR101167524B1 (ko) 동축 커넥터 및 동축 다극 커넥터
JP3308731B2 (ja) 角型コネクタのソケット
JP6002636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端末接続具
JPS59803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122104B2 (en) Connector for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JP6613129B2 (ja) 金属端子
JP2014143069A (ja) 同軸コネクタ
JPH1154217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665926B2 (ja) コネクタ
JP6151517B2 (ja) コネクタ
JP2004179094A (ja) 挿入基板の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Termination date: 201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