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1460A - 线圈及线圈的成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及线圈的成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1460A
CN101611460A CNA2008800023025A CN200880002302A CN101611460A CN 101611460 A CN101611460 A CN 101611460A CN A2008800023025 A CNA2008800023025 A CN A2008800023025A CN 200880002302 A CN200880002302 A CN 200880002302A CN 101611460 A CN101611460 A CN 101611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il
wire rod
coil part
straight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800023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服部薰
前野谦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ura Automatic System Co Ltd
Tamu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mura Automatic System Co Ltd
Tamu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ura Automatic System Co Ltd, Tamura Corp filed Critical Tamura Automatic Syste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11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14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1Winding flat conductive wires or she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1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winding or co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线圈,其不使用其他部件便可切实地使沿边缠绕平角线材所形成的线圈末端与芯材绝缘。反应器线圈(12)具有:第1线圈元件(121),通过将一条平角线(17)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和第2线圈元件(122),在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结束端部,将平角线在和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边状地方形缠绕,从而在和第1线圈元件的层叠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层叠而形成。并且,以第1及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上形成的导线部(121L、122L)和芯材能够绝缘的距离,使构成第1及第2线圈元件一边的平角线从第1及第2线圈元件外周突出。

Description

线圈及线圈的成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电子配件的线圈及该线圈的成形方法,尤其涉及适于作为反应器的线圈使用的线圈及该线圈的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反应器一般具有作为绕线的线圈和磁性体的芯材,通过线圈缠绕到芯材上而得到电感。一直以来,反应器用于升压电压、逆变电路、有源滤波电路等中,而作为上述反应器大多使用将芯材及缠绕在该芯材上的线圈与其他绝缘部件等同时收容在金属等的箱体内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例如在车载用的升压电路中使用的反应器中采用如下构成的线圈:为了获得高电流区域中的高电感值,将由预定的卷径和匝数形成的单独线圈元件形成为二个排列的形状,并使在两个线圈元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彼此相反地连结(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1240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许第37374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线圈中使用的绕线为了使绕线彼此绝缘并与芯材绝缘而由覆膜覆盖,但因线圈末端与其他电路连接或与其他线圈连接,所以线圈末端覆盖的覆膜被剥离。但是,尤其对于将在占空因数方面占优的平角线材沿边缠绕而形成的线圈,因与芯材的间隙较小,所以在线圈末端和芯材之间加入绝缘部件以确保绝缘性。因此,在绝缘部件这一部分,配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增加,存在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不使用其他部件便可切实地使沿边缠绕平角线材而形成的线圈的末端与芯材绝缘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发现了一种不使用其他部件便可切实地使沿边缠绕平角线材所形成的线圈末端与芯材绝缘的新的构成的线圈及其成形方法。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通过将一条平角线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其特征在于,构成包括缠绕开始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及构成包括缠绕结束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从线圈外周突出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可使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和缠绕结束端部与插入到线圈内的芯材以预定间隔离开,因此即使剥离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和缠绕结束端部的覆膜而例如与其他电路连接,不使用其他部件便可确保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及缠绕结束端部与芯材的绝缘性。因此,可抑制用于准备其他部件的配件成本的上升、组装其他部件的作业成本的上升。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的成形方法中,线圈使用绕线头将一条平角线材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该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平角线材的传送工序,准备上述线圈的绕线所需长度的上述平角线材,将该平角线材传送到上述绕线头,并设定为上述平角线材的前端从上述绕线头突出预定长度的状态;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线圈外周突出;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直到上述线圈缠绕结束前的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和缠绕结束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线圈的缠绕结束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线圈外周突出。
根据上述构成,可使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及缠绕结束端部与插入到线圈内的芯材以预定间隔离开,因此即使剥离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和缠绕结束端部的覆膜而例如与其他电路连接,不使用其他部件便可确保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及缠绕结束端部与芯材的绝缘性。因此,可抑制用于准备其他部件的配件成本的上升、组装其他部件的作业成本的上升。
并且,在上述缠绕开始工序及上述缠绕结束工序中,以能够使上述缠绕开始端部及上述缠绕结束端部和芯材绝缘的距离,使上述平角线材突出。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剥离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和缠绕结束端部的覆膜而例如与其他电路连接,也可仅通过缠绕开始端部及缠绕结束端部和芯材的空间来获得绝缘性。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的成形方法中,线圈通过将一条平角线材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为方筒形状,而连续形成至少第1及第2线圈元件,以使该第1及第2线圈元件为并排状态且彼此缠绕方向相反,使用第1绕线头和与该第1绕线头以预定间隔离开设置的第2绕线头,由上述一条平角线材连续形成上述第1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该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平角线材的第1传送工序,准备上述第1线圈元件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绕线所需长度的上述平角线材,将该平角线材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第1绕线头侧传送,设置在该第1绕线头上,并设定为上述平角线材的前端从上述第1绕线头突出预定长度的状态;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第1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第1线圈元件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第1线圈元件外周突出;第1线圈元件的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第1绕线头,直到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预定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形成上述第1线圈元件;平角线材的第2传送工序,将前端形成了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上述平角线材再次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第1绕线头侧传送;第1线圈元件的成形工序,通过弯曲上述第1线圈元件整体,将该第1线圈元件设定为预定的姿势状态;平角线材的第3传送工序,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1绕线头侧进一步传送上述平角线材,以确保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量;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第2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第2线圈元件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第2线圈元件外周突出;和第2线圈元件的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第2绕线头,直到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预定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形成上述第2线圈元件。
根据上述构成,可使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及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与插入到各线圈元件内的芯材以预定间隔离开,因此即使剥离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和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覆膜而例如与其他电路连接,不使用其他部件便可确保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及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与芯材的绝缘性。因此,可抑制用于准备其他部件的配件成本的上升、组装其他部件的作业成本的上升。
并且,在上述第1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中,以能够使上述缠绕开始端部和芯材绝缘的距离,使上述平角线材突出。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剥离第1及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覆膜而例如与其他电路连接,也可仅通过第1及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和芯材的空间来获得绝缘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使线圈末端与插入到线圈内的芯材以预定间隔离开,因此即使剥离线圈末端的覆膜而例如与其他电路连接,不使用其他部件便可确保线圈的末端和芯材的绝缘性。因此,可抑制用于准备其他部件的配件成本的上升、组装其他部件的作业成本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的一例的反应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反应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的透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第1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第2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第3图。
标号说明
1导热箱
4绕线管
7绝缘兼散热片
8填充材料
9反应器芯材
10反应器
12反应器线圈
13反应器固定用孔
17平角线
121L、122L 导线部
121第1线圈元件
122第2线圈元件
100绕线头
200绕线头
170平角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线圈应用于反应器的线圈(以下称为反应器线圈)。图1是作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的一例的反应器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反应器的分解透视图。该反应器10例如用于具有强制制冷单元的设备的电路,包括反应器线圈12、反应器芯材9、绕线管4、导热箱1、绝缘兼散热片7等。该反应器10如图1所示,其构成是,反应器芯材9插入到反应器线圈12内,它们收容在导热箱1内,注入填充材料8并固定。此外,位于导热箱1的四角的反应器固定用孔13是用于将导热箱1例如固定到强制冷却的筐体等中的螺孔。
反应器线圈12如图1所示,具有通过将一条平角线17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的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其中,边沿状地缠绕是指,使平角线17纵向缠绕的缠绕方法。并且,方形缠绕是指将线圈缠绕为方形,与线圈缠绕为圆形(圆形缠绕)相对比。并且,稍后详述,构成包括导线部121L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一边121A的平角线17和构成包括导线部122L的第2线圈元件122的一边122A的平角线17,被形成为距反应器芯材9以保证绝缘性的距离(以下称为绝缘距离)离开,所述导线部121L在反应器线圈12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缠绕开始端部上形成,所述导线部122L在第2线圈元件122的缠绕开始端部上形成。这样一来,在剥离构成导线部121L、122L的平角线17的覆膜而使导体露出,设置未图示的压接端子等而与其他电气配件等连接时,在导线部121L、122L和反应器芯材9之间不组装绝缘部件便可保持绝缘性。
反应器芯材9如图2所示,由2个磁性体的块3a、6个磁性体的块3b、及作为磁隙插入到各个块3b之间的8个片材6构成。反应器芯材9的形状是由块3b和片材6构成的二处直线部与块3a结合而成的大致环形。绕线管4如图2所示,由分隔部4a及线圈架部4b构成,从提高作业效率的角度出发,成为分隔部4a和线圈架部4b可分离的结构。
这种结构的反应器10的组装工序是,首先形成了反应器线圈12后,将线圈架部4b插入到反应器线圈12内,从线圈架部4b的两端嵌入分隔部4a。并且,将构成反应器芯材9的直线部的块3b和片材6插入到线圈架部4b内,并将块3a和片材6粘合。在反应器芯片9的各直线部经由线圈架部4b形成反应器线圈12,所以可获得预定的电气特性。并且,反应器芯材9的块3a经由片材6与反应器芯材9的各直线部粘合,所以是块3a不会脱离的构造。
接着将绝缘兼散热片7铺到导热箱1的底面后,在导热箱1中收容反应器芯材9及反应器线圈12。并且,将填充材料8注入到导热箱1内,固定导热箱1和反应器芯材9及反应器线圈12。绝缘兼散热片7配置在反应器线圈12和导热箱1之间,使两者绝缘。此外,绝缘兼散热片7使用导热率比周围的填充材料8高的片材,因此可高效地将反应器线圈12产生的热传导到导热箱1。这样一来,可使反应器线圈12产生的热从由强制冷却单元冷却了的导热箱1高效散热。
如上所述,该反应器10包括反应器线圈12,该反应器线圈12具有通过将平角线17方形缠绕而层叠为方筒形状的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因此,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的底面侧形成为平面状,经由绝缘兼散热片7与导热箱1的底面接触,因此,例如和具有通过将平角线圆形缠绕而层叠为圆筒状的线圈元件的情况相比,在散热性方面较好。并且,同样和具有层叠为圆筒状的线圈元件的情况相比,导热箱1内的死角变少,可收容在较小容积的箱体内,有助于反应器整体的小型化。进一步,反应器线圈12具有将平角线17沿边状(纵向)缠绕而成的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因此和平角线横向缠绕时相比,可减小线间的电压。因此,例如为施加1000V等较大电压的反应器线圈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较高的可靠性。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反应器线圈12的详情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反应器线圈12具有通过将一条平角线17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的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以并排状态且缠绕方向彼此相反地连续形成。即,该反应器线圈12在通过将一条平角线17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缠绕结束端部中,使平角线17从第1线圈元件121突出线圈间隔长度,并弯曲约90度,以在和第1线圈元件121的层叠方向(图3中的箭头A所示)相反的方向(图3中的箭头B所示)上层叠的方式,且在和第1线圈元件121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边状地方形缠绕,从而在第2线圈元件122的缠绕完成时,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连续地形成为并排状态。
并且其特征在于,构成包括导线部121L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一边121A的平角线17从第1线圈元件121的外周突出形成,以使在反应器线圈12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缠绕开始端部上形成的导线部121L以绝缘距离离开反应器芯材9。进一步其特征在于,构成包括导线部122L的第2线圈元件122的一边122A的平角线17从第2线圈元件122的外周突出形成,以使在第2线圈元件122的缠绕开始端部上形成的导线部122L以绝缘距离离开反应器芯材9。
这样一来,即使为了设置未图示的压接端子等与其他电气配件等连接,而剥离构成导线部121L、122L的平角线17的覆膜而使导体露出,在导线部121L、122L和反应器芯材9之间也不需要组装作为其他部件的绝缘部件,便可保持导线部121L、122L和反应器芯材9之间的绝缘性。并且,可抑制用于准备作为其他部件的绝缘部件的配件成本的上升、用于组装作为其他部件的绝缘部件的作业成本的上升。并且,二个线圈元件121、122的导线部121L、122L位于各线圈元件121、122的轴方向的同一侧,因此在导线部121L、122L的前端部安装未图示的端子时,可对齐端子的位置。
图4、图5及图6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反应器线圈12的成形方法的图。在该反应器线圈12的成形方法中,如图4(a)至图6(i)所示,使用第1线圈元件121用的绕线头100、及第2线圈元件122用的绕线头200进行绕线。绕线头100和绕线头200分别包括以预定的间隔相对配置的二个滑轮状的头部件。
首先,如图4(a)所示,将作为线材的平角线(以下称为平角线材170)送出到预定位置(平角线材的第1传送工序)。即,准备对于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的绕线来说足够长度的平角线材170,将该平角线材170从绕线头200侧向绕线头100侧、即图4(a)的箭头A所示方向传送,并穿过绕线头100,设定为平角线材170的前端170f以预定长度从绕线头100突出的状态。其中,平角线材170是在所谓方形的导线上进行了覆膜而成的材料。并且,该平角线材170的前端170f如下所述构成第1线圈元件121的缠绕开始端部121a。
接着如图4(b)所示,使用绕线头100对第1线圈元件121进行绕线(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及绕线工序)。该工序是本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12的成形方法的大的特征之一,缠绕平角线材170,以使构成包括第1线圈元件121的缠绕开始端部121a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一边121A的平角线材170从第1线圈元件121的外周突出。并且,直到第1线圈元件121的预定匝数为止进行缠绕,形成第1线圈元件121。
即,对平角线材170进行传送并绕线,以使图4(b)所示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一边121A连接的另一边121B的长度(平角线材170的中央间距离)w成为:向第1线圈元件121的本来的另一边的长度(平角线材170的中央间距离)b加上绝缘距离i的长度。并且,之后通过向图4(b)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缠绕平角线材170,形成第1线圈元件121。在图4(b)及之后的附图中,第1线圈元件121在和附图纸张垂直相交的方向(纸张的下面方向或上面方向)上以预定尺寸形成。
并且,当形成了第1线圈元件121后,接着如图4(c)所示,再次传送平角线材170(平角线材的第2传送工序)。即,向图4(c)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送出平角线材170的前端170f侧。此时,为了确保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之间的间隔,以下述图4(d)所示的预定的线圈间隔长度T多送出平角线材170。
在此,如图4(d)所示,使第1线圈元件121整体90度成形。即,向图4(d)的箭头D所示的方向使平角线材170以90度成形(弯曲),从而将第1线圈元件121设定为预定的姿势状态。这种情况下,在从绕线头100以线圈间隔长度T进一步突出的位置下,使用绕线头100使平角线材170弯曲90度。即,在以预定的线圈间隔长度T错开的地方,利用绕线头100使平角线材170弯曲90度,从而进行第1线圈元件121整体的成形。
接着,如图5(e)所示,进一步送出平角线材170(平角线材的第3传送工序)。即,向图5(e)的箭头E所示的方向进一步送出平角线材170的前端170f侧。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第2线圈元件122的绕线所需的线材长度,送出平角线材170直到第1线圈元件121和紧跟它的平角线材170从绕线头100以相当长度推出为止。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从平角线材170的供给源推出足够的长度时,切断平角线材170,由此形成的平角线材170的终端170b构成第2线圈元件122的端部122a。
接着,如图5(f)所示,使用绕线头200对第2线圈元件122进行绕线(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及绕线工序)。该工序是本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12的成形方法的大的特征之一,对平角线材170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第2线圈元件122的缠绕开始端部122a的第2线圈元件122的一边122A的平角线材170从第2线圈元件122外周突出。并且,直到第2线圈元件122的预定匝数为止,在和第1线圈元件121相反的方向上缠绕平角线材170,而形成第2线圈元件122。
即,对平角线材170进行传送并绕线,以使图5(f)所示的第2线圈元件122的一边122A连接的另一边122B的长度(平角线材170的中央间距离)w成为:向第2线圈元件122的本来的另一边的长度(平角线材170的中央间距离)b加上绝缘距离i的长度。并且,之后通过向图5(f)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缠绕平角线材170,形成第2线圈元件122。因此,如图5(f)所示,第2线圈元件122的绕线使用下述部分来进行:平角线材170中的位于绕线头200和绕线头100之间的长度部分、及如图5(e)所示紧跟第1线圈元件121从绕线头100推出的部分。
如图5(e)及(f)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12的成形方法的大的特征之一是:第1线圈元件121绕线结束后,送出第2线圈元件122的绕线所需的长度,并且向相反方向缠绕,进行第2线圈元件122的绕线。如图5(g)所示,通过第2线圈元件122的绕线,第1线圈元件121向绕线头200侧、即图5(g)的箭头G所示的方向移动。即,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开始靠近。
并且,如图6(h)所示,第2线圈元件122继续绕线,第1线圈元件121和第2线圈元件122进一步靠近。此时,如图6(h)所示,第1线圈元件121从绕线头100脱离,向图6(h)的箭头H所示方向靠近第2线圈元件122。因此,优选具有使第1线圈元件121上升的机构,以使第1线圈元件121从绕线头100向上侧脱离。
如图6(i)所示,第2线圈元件122从图6(h)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缠绕1/4周(90度),从而完成第2线圈元件122的形成,两个线圈元件121和122的绕线完成,本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12成形并完成。在该完成状态下,第1线圈元件121的端部121a和第2线圈元件122的端部122a如图6(i)所示,成为向同一方向延伸的状态,所以如图3所示,在线圈轴方向上弯曲而形成导线部121L、122L。并且,需要将由两个线圈元件121和122构成的完成的反应器线圈12从绕线头200脱离,因此优选具有使两个线圈元件121和122上升以从绕线头200向上侧脱离的机构。
通过上述成形方法,如图3所示,可获得如下形成的反应器线圈12:构成包括导线部121L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一边121A的平角线17、及构成包括导线部122L的第2线圈元件122的一边122A的平角线17分别从第1线圈元件121及第2线圈元件122的外周突出,以使反应器线圈12的第1线圈元件121的缠绕开始端部上形成的导线部121L、及第2线圈元件122的缠绕开始端部上形成的导线部122L以绝缘距离离开反应器芯材9。
在上述现有例的线圈中,为了在线圈末端设置压接端子等与其他电气配件等连接,在线圈末端和芯材之间装入绝缘部件以确保绝缘性,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应器线圈12中,即使剥离构成导线部121L、122L的平角线17的覆膜而使导体露出,也无需在导线部121L、122L和反应器芯材9之间组装作为其他部件的绝缘部件,便可保持导线部121L、122L和反应器芯材9之间的绝缘性,因此,可抑制用于准备作为其他部件的绝缘部件的配件成本的上升、组装作为其他部件的绝缘部件的作业成本的上升。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二个线圈元件121、122的反应器线圈12,但同样也可适用于组合二个单独的线圈的反应器线圈、仅由单独的线圈构成的反应器线圈。这种情况下,构成包括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及构成包括线圈的缠绕结束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从线圈外周突出地形成。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只要是通过将一条平角线沿边状地方形缠绕并层叠为方筒形状、线圈末端从线圈外周突出地形成的线圈即可,不限于反应器的线圈,也可广泛适用于变压器等其他电子配件的线圈。

Claims (5)

1.一种线圈,通过将一条平角线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其特征在于,
构成包括缠绕开始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及构成包括缠绕结束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从线圈外周突出形成。
2.一种线圈的成形方法,该线圈使用绕线头将一条平角线材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该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平角线材的传送工序,准备上述线圈的绕线所需长度的上述平角线材,将该平角线材传送到上述绕线头,并设定为上述平角线材的前端从上述绕线头突出预定长度的状态;
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线圈外周突出;
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直到上述线圈缠绕结束前的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和
缠绕结束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线圈的缠绕结束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线圈外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缠绕开始工序及上述缠绕结束工序中,以能够使上述缠绕开始端部及上述缠绕结束端部和芯材绝缘的距离,使上述平角线材突出。
4.一种线圈的成形方法,该线圈通过将一条平角线材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为方筒形状,而连续形成至少第1及第2线圈元件,以使该第1及第2线圈元件为并排状态且彼此缠绕方向相反,
使用第1绕线头和与该第1绕线头以预定间隔离开设置的第2绕线头,由上述一条平角线材连续形成上述第1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
该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平角线材的第1传送工序,准备上述第1线圈元件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绕线所需长度的上述平角线材,将该平角线材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第1绕线头侧传送,设置在该第1绕线头上,并设定为上述平角线材的前端从上述第1绕线头突出预定长度的状态;
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第1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第1线圈元件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第1线圈元件外周突出;
第1线圈元件的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第1绕线头,直到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预定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形成上述第1线圈元件;
平角线材的第2传送工序,将前端形成了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上述平角线材再次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第1绕线头侧传送;
第1线圈元件的成形工序,通过弯曲上述第1线圈元件整体,将该第1线圈元件设定为预定的姿势状态;
平角线材的第3传送工序,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1绕线头侧进一步传送上述平角线材,以确保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量;
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第2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第2线圈元件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第2线圈元件外周突出;和
第2线圈元件的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第2绕线头,直到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预定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形成上述第2线圈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中,以能够使上述缠绕开始端部和芯材绝缘的距离,使上述平角线材突出。
CNA2008800023025A 2007-02-05 2008-02-01 线圈及线圈的成形方法 Pending CN1016114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5251/2007 2007-02-05
JP2007025251 2007-02-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1460A true CN101611460A (zh) 2009-12-23

Family

ID=39681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800023025A Pending CN101611460A (zh) 2007-02-05 2008-02-01 线圈及线圈的成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056212B2 (zh)
JP (1) JP5380077B2 (zh)
CN (1) CN101611460A (zh)
DE (1) DE112008000364B4 (zh)
WO (1) WO200809652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5000A (zh) * 2010-05-14 2012-01-1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线圈部件、电抗器和形成线圈部件的方法
CN103971881A (zh) * 2013-02-04 2014-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抗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1866A1 (de) * 2007-01-31 2008-08-14 Denso Corp., Kariya Elektrische rotierende Maschine mit einem Wicklungs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Wicklungsteiles
CN102132365B (zh) * 2008-08-22 2015-09-0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电抗器用部件以及电抗器
JP5234422B2 (ja) * 2009-03-04 2013-07-1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用コイル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リアクトル
JP4524805B1 (ja) * 2009-03-25 2010-08-1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5179561B2 (ja) 2010-12-02 2013-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5096605B2 (ja) * 2011-03-30 2012-12-1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外側コアの製造方法、外側コア、およびリアクトル
JP5874959B2 (ja) * 2011-10-11 2016-03-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61166B2 (ja) * 2012-12-05 2015-08-12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巻線、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巻線の製造方法
US9514878B2 (en) 2013-11-22 2016-12-06 Tamura Corporation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and reactor
CN103839658A (zh) * 2014-03-28 2014-06-04 上海鹰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非晶交直流电抗器
WO2017038369A1 (ja) * 2015-09-01 2017-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477622B2 (ja) * 2016-07-15 2019-03-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780578B2 (ja) * 2017-05-12 2020-11-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テーピング電子部品連
US10497504B2 (en) * 2017-12-13 2019-12-03 ITG Electronics, Inc. Uncoupled multi-phase indu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01214A (en) * 1928-04-28 1931-04-14 American Electric Fusion Corp Edgewise coi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T202220B (de) 1957-04-20 1959-02-10 Uher & Co Ges Fuer Appbau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it Flachdrath bewickelten Spule
JPS53100428A (en) * 1977-02-15 1978-09-01 Sa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Transformer for weld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S57117217A (en) 1981-01-13 1982-07-21 Toshiba Corp Molded type current transformer
US4617725A (en) * 1984-10-01 1986-10-21 Siemens-Allis, Inc. Method of making multiple-element strap winding for rotor pole
JP2000195725A (ja) 1998-12-25 2000-07-14 Tdk Corp ラインフィルタコイル
JP2001167947A (ja) * 1999-12-09 2001-06-22 Tdk Corp 大電流用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02057045A (ja) * 2000-08-08 2002-02-22 Shindengen Electric Mfg Co Ltd トランス
CN1181509C (zh) * 2000-09-14 2004-12-22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磁装置和高电压发生装置及电磁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03124039A (ja) * 2001-10-10 2003-04-25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
JP3640207B2 (ja) * 2001-10-25 2005-04-20 Tdk株式会社 平角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3737461B2 (ja) * 2002-07-22 2006-01-18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成形方法
JP4355547B2 (ja) * 2003-09-19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平角導通線材を用いた角形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WO2006016554A1 (ja) * 2004-08-10 2006-02-16 Tamura Corporation リアクトル
JP4687973B2 (ja) * 2005-11-08 2011-05-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装置
DE112007001155B4 (de) 2006-05-11 2020-07-16 Tamura Corp. Verfahren zum Bilden einer Spule
WO2009107633A1 (ja) * 2008-02-29 2009-09-0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連結コイル形成装置および連結コイルの形成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5000A (zh) * 2010-05-14 2012-01-1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线圈部件、电抗器和形成线圈部件的方法
CN102315000B (zh) * 2010-05-14 2014-12-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线圈部件、电抗器和形成线圈部件的方法
CN103971881A (zh) * 2013-02-04 2014-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抗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08000364B4 (de) 2022-10-27
US8056212B2 (en) 2011-11-15
US8643457B2 (en) 2014-02-04
DE112008000364T5 (de) 2010-03-04
JP5380077B2 (ja) 2014-01-08
US20120032771A1 (en) 2012-02-09
JPWO2008096526A1 (ja) 2010-05-20
US20100321145A1 (en) 2010-12-23
WO2008096526A1 (ja) 2008-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1460A (zh) 线圈及线圈的成形方法
JP4951272B2 (ja)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成形方法
JP2008112753A (ja) 横型低背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巻線端末のはんだ付け方法
WO2007132558A1 (ja)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成形方法
US20130015932A1 (en) Combined winding structure and magnetic device
US7142085B2 (en) Insulation and integrated heat sink for high frequency, low output voltage toroidal inductors and transformers
EP3142130A1 (en) Core case unit,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il component
US20120124821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group of electrical coils
JP2008186980A (ja)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成形方法
JP2012033955A (ja)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成形方法
JP2003017334A (ja) コ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JPH0864432A (ja) 電磁装置
JP3640279B2 (ja) トランス
JP2010245456A (ja) リアクトル集合体
JP6539024B2 (ja)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部品
JP2002222724A (ja)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H0869923A (ja) トランス用コイル
JP4183194B2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4020909B2 (ja) トランス
CN112216481A (zh) 磁感线圈
US6642830B1 (en) Self lead foil winding configuration for transformers and inductors
JP3952755B2 (ja) 電源用トランス
JP2002075738A (ja) コイ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イル部品
CN210325464U (zh) 磁感线圈
JP2003163125A (ja) 電源用インダ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