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6450B -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6450B
CN101556450B CN200910141413.0A CN200910141413A CN101556450B CN 101556450 B CN101556450 B CN 101556450B CN 200910141413 A CN200910141413 A CN 200910141413A CN 101556450 B CN101556450 B CN 101556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developing
developing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14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6450A (zh
Inventor
冈部靖
高桑义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56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6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6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6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means in the developing zone having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distance hold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激光打印机包括在显影盒接触对应的感光鼓的接触位置和显影盒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线性地移动显影盒的接触/分离机构。该接触/分离机构包括一对接触/分离构件和一个同步移动机构。接触/分离构件设置在显影盒的两侧,每侧一个。同步移动机构用于互相同步地线性移动接触/分离构件。

Description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为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原申请的申请日:2006年9月29日,
原申请的国家申请号:200610142170.9,
原申请的发明名称: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对于2005年9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288201的优先权。该优先权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各种颜色的感光鼓,其中,这些感光鼓排成一行。这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将各种颜色的色粉提供到各个感光鼓表面的显影辊。将色粉提供到感光鼓表面而基本上同时形成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
各个感光鼓表面上的色粉图像直接转印到一张纸上,图像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上面而形成全色图像。或者,色粉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以在其上形成全色图像,并将全色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纸张上。在该方式中,在纸张上形成全色图像。
在一种这样的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每个显影辊被设置成能够接触相应的感光鼓以及与其分离。
例如,在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文件No.2002-6716中提及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每个显影单元都设有杠杆。通过用相应的杠杆按压显影单元,设置于显影单元内的显影辊与相应的感光鼓分离。通过释放按压,使该显影辊接触相应的感光鼓。
在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文件No.2004-301899中提及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鼓和相应的显影单元在垂直方向上排列。该装置中设置具有位于相应显影单元下方的分支的分离杠杆,使其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动。通过用该分支向上移动分离杠杆而抬升对应的显影单元然后绕其旋转轴转动显影单元,而将设置于显影单元中的显影辊从对应的感光鼓分离。另一方面,通过向下移动分离杠杆以便使分支从显影单元分离,然后绕旋转轴旋转显影单元(在与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而使显影辊与对应的感光鼓接触。
然而,在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文件No.2002-6716中所揭示的结构中,每个显影单元都需要一个杠杆,导致组件数目的增加。
在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文件No.2004-301899中所揭示的结构中,由于感光鼓和显影辊之间的分离距离取决于旋转轴和显影辊之间的距离以及分离杠杆的移动量,很可能在显影辊中出现分离距离的变化。尤其是当分离杠杆的分支由于显影单元的重量而弯曲时,显影单元中的显影辊的分离距离将大大地不同于其他显影辊。
发明内容
基于上文,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带,为各种颜色而设置的并在第一方向上对齐的多个图像携带构件,与多个图像携带构件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显影单元,可在第一方向上线性移动的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和彼此同步地线性移动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的同步移动机构。图像携带构件与传送带相对。显影单元包括将显影剂提供到对应的图像携带构件的各个显影剂携带构件。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在多个显影单元的每一侧设置一个。当在第一方向上线性移动时,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在显影剂携带构件接触对应的图像携带构件的接触位置和显影剂携带构件与对应的图像携带构件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线性地移动显影单元。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个说明性方面,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方面的激光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2为图1中的激光打印机的代表性的显影盒和代表性的鼓子单元的侧剖视图;
图3为从对角线上方看时图1中的激光打印机的两个显影盒附接到其上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4为四个显影盒附接到其上的图3中的鼓单元的平面图;
图5为图4中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6为从左上侧看的图4中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7为从中拿去左侧板的图4中鼓单元的平面图;
图8为图7中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9为从左上侧看的图8中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10为从中拿去左侧板和左侧框架的图4中鼓单元的平面图;
图11为图10中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12为从左上侧看的图10中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13为鼓单元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中的激光打印机的扫描单元和一对按压机构的平面图;
图15为图14中的扫描单元和按压机构的主视图;
图16为从右前上方看的图14中的按压机构的立体图;
图17为压靠显影盒的按压构件的侧视图;
图18为与显影盒分离的按压构件的侧视图;
图19为从右上方看的在最后面位置的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立体图;
图20为从左前方看的省略了支架、电动机和显影驱动齿轮的图19中的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立体图;
图21为从左后方看的省略了支架、电动机和显影驱动齿轮的图20中的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立体图;
图22为从右前方看的在最前面位置的图19中的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立体图;
图23为从左前方看的省略了支架、电动机和显影驱动齿轮的图22中的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立体图;
图24为从左后方看的省略了支架、电动机和显影驱动齿轮的图22中的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立体图;
图25(a)为在连接位置上的控制构件的主视图;
图25(b)为在释放位置上的控制构件的主视图;
图26为从右前方看的前盖打开时的按压机构、驱动力传递单元和互锁机构的立体图;
图27为从右前方看的前盖关闭时的按压机构、驱动力传递单元和互锁机构的立体图;
图28为从右前上方看时图1中的激光打印机的接触/分离机构的立体图;
图29为图28中的接触/分离机构的局部立体视图;
图30(a)为显示在接触位置上的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30(b)为显示在接触位置上的黄色、品红和青色显影盒以及在分离位置上的黑色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30(c)为显示在分离位置上的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31为显示施加于组件上的力的方向的代表性的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作为根据本发明的若干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打印机1,其中同样的零件以及组件用同一参考数字标示以避免重复的说明。
注意,在下面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的表述用来定义在激光打印机设置在被打算使用的取向上时的不同的零件。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为横向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包括将在下面说明的、沿水平方向上设置的多个鼓子单元28。
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和在主壳体2之内的用于馈送纸张3的馈纸单元4、用于在所馈入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以及用于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3排出的排纸单元6。
从侧面看,主壳体2的形状象基本上矩形的盒子。在主壳体2的内侧形成用于容纳鼓单元26的鼓容纳区域7。
主壳体2的前壁形成有与鼓容纳区域7流体连通的进出开口8,并且设有能够打开和关闭进出开口8的前盖9。前盖9由一对如图26中所示的左右盖支撑构件398支撑,以便可在如图26中所示的前盖9向前倾斜以打开进出开口9的打开状态和如图27所示的前盖9沿着主壳体2的前表面直立以关闭进出开口8的关闭状态之间移动。
当前盖9打开时,进出开口8被显露,使鼓单元26能经过进出开口8被安装到主壳体2内或者从主壳体2中移走。
馈纸单元4设置在主壳体2的底部。馈纸单元4包括纸盘10,分离辊11,分离垫12和馈纸辊13。纸盘10用于容纳纸张3。分离辊11和分离垫12设置成在纸盘10前端的上方互相相对。馈纸辊13设置到分离辊11的后面。纸张3沿其通过的给纸侧传送路径14被限定在馈纸单元4中。
给纸侧传送路径14在平面图中具有基本U形。给纸侧传送路径14相对于纸传送方向的上游端相邻于分离辊11,其下游端相邻于且位于下述的传送带58的前部。纸灰尘移除辊15沿给纸侧传送路径14设置,夹紧辊16设置成与17纸灰尘移除辊15相对,且在纸灰尘移除辊15和夹紧辊16上方设置一对套准辊17。
压纸板18设置在纸盘10的内侧以支撑在层叠状态下的纸张3。压纸板18在其后端可枢转地被支撑,以便压纸板18能够向下枢转到压纸板18被搁在纸盘10的底板上的搁置位置,并且能够向上枢转到压纸板18从后端向前端向上倾斜的压纸板18的馈入位置。
杠杆19设置在纸盘10的前端下方用以向上抬起压纸板18的前端。杠杆19可枢转地支撑在压纸板18的前端下方的位置上,以便能向上和向下枢转。
当杠杆19向上枢转以抬起压纸板18的前端时,压纸板18被带进馈入位置。
当压纸板18处于馈入位置时,堆叠在压纸板18上的最上面的纸张3被压靠向馈纸辊13。旋转馈纸辊13开始将纸张3馈送向分离辊11与分离垫12之间的位置。
当纸盘10从主壳体2处移走时,压纸板18安放在搁置位置。在压纸板18处于搁置位置的时候,纸张3能够被堆叠在压纸板18上。
通过分离辊11的旋转,由馈纸辊13馈送的纸张3插入分离辊11与分离垫12之间,且旋转分离辊11每次分离和馈送一张纸张3。由分离辊11馈送的每张纸张3通过纸灰尘移除辊15与夹紧辊16之间。纸灰尘移除辊15从纸张3移除纸灰尘之后,该纸张沿着给纸侧传送路径14被传送向套准辊17。套准纸张3之后,套准辊17将纸张3传送到传送带58。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20,处理单元21,转印单位22和定影单元23。
扫描单元20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且包括在左右和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24和固定在底板24的上表面的扫描器25。尽管在附图中未显示,在扫描器25内设置有四套光源、多角镜、fθ透镜、反射镜、光学面紊乱纠错透镜和其他光学部件。每个光源发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激光束被对应的多角镜偏转和扫描,穿过对应的fθ透镜和对应的光学面紊乱纠错透镜,被对应的反射镜反射,并且在高速扫描操作中照射在后述对应的感光鼓29的表面上。
处理单元21设置在扫描单元20下方以及馈纸单元4上方。处理单元21包括鼓单元26和四个各种颜色的显影盒27。
鼓单元26为串联式处理单元且包括四个各种颜色的鼓子单元28。鼓子单元28包括黄色鼓子单元28Y、品红鼓子单元28M、青色鼓子单元28C和黑色鼓子单元28K。
鼓子单元28在前后方向以间隔对齐。更具体地说,黄色鼓子单元28Y、品红鼓子单元28M、青色鼓子单元28C和黑色鼓子单元28K从前到后顺次排齐。
如图3所示,每个鼓子单元28包括一对侧框架75,75和延伸在侧框架75之间且连接到侧框架75,75的中心框架76。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简化附图,侧框架75,75没有显示在图1中。
图2为显示代表性的显影盒27和代表性的鼓子单元28的剖视图。
每个鼓子单元28包括感光鼓29,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和清洁刷31。感光鼓29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包括主鼓体32和鼓轴33。主鼓体32为圆柱形并在其外表面具有由聚碳酸酯等形成的正向充电的感光层。鼓轴33沿着主鼓体32的轴向延伸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主鼓体32。如图7到9所示,鼓轴33在其轴向上的两端插入侧框架75,75并支撑在后述的一对侧板74(图3)上以使其不能旋转。在打印操作中,感光鼓29被设置在主壳体2之内的电动机(未显示)驱动旋转。
充电器30被斜对设置在感光鼓29的上后方。充电器30面对着感光鼓29但与感光鼓29相隔一定距离。充电器30被支撑在中心框架76上(图3)。充电器30包括放电丝34和栅极35。放电丝34与感光鼓29相对设置,但与之相隔一定距离。栅极35设置在感光鼓29和放电丝34之间。
在打印操作中,从设置于主壳体2内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通过放电丝电极(未显示)施加高压于放电丝34,这样从放电丝34产生电晕放电。还从高压电路板通过栅电极(未显示)将高压施加于栅极35。结果,对感光鼓29的表面充以均匀的正电同时控制提供给感光鼓29的电荷量。
清洁刷31设置在感光鼓29的后方并接触感光鼓29。清洁刷31被支撑在中心框架76上。在打印操作中清洁偏压从高压电路板(未显示)通过清洁电极(未显示)施加于清洁刷31。
参考图1,显影盒27可分离地安装在对应于各种颜色的相应的鼓子单元28上。也就是说,显影盒27包括可分离地安装在黄色鼓子单元28Y上的黄色显影盒27Y、可分离地安装在品红鼓子单元28M上的品红显影盒27M、可分离地安装在青色鼓子单元28C上的青色显影盒27C和可分离地安装在黑色鼓子单元28K上的黑色显影盒27K。
如图2所示,每个显影盒27包括显影框架36和在显影框架36之内的搅拌器37、供给辊38、显影辊39和厚度调节片40。
显影框架36具有在其底部分形成开口41的箱子形状。隔壁42设置在靠近显影框架36垂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位置,将显影框架36的内部分隔成色粉腔43和显影腔44。隔壁42上形成流体连接色粉腔43与显影腔44的连接孔45。
每个色粉腔43容纳对应颜色的色粉。更具体地说,黄色显影盒27Y的色粉腔43容纳黄色色粉,品红显影盒27M的色粉腔43容纳品红色粉。青色显影盒27C的色粉腔43容纳青色色粉,黑色显影盒27K的色粉腔43容纳黑色色粉。
每种颜色的色粉为非磁性的、带正电的单成分色粉。本方面所用的色粉为通过使用诸如悬浮聚合的众所周知的聚合方法共聚聚合单体而获得的聚合色粉。聚合单体可以是例如诸如苯乙烯的苯乙烯单体或诸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酯或烷基(C1-C4)偏丙烯酸酯的丙烯酸单体。聚合色粉形成为基本上球形的微粒以具有极好的流动性能。
色粉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粘结树脂。通过将相应于各种颜色的颜料、电荷控制剂、石蜡与粘结性树脂混合而形成色粉母粒。为了提高流动性能,还添加外部添加剂。
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颜料被混合以对应于各种颜色。通过共聚具有诸如铵盐的离子官能团的离子单体和能与该离子单体共聚的诸如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单体的单体而获得的电荷控制树脂作为电荷控制剂被混合。无机物粉末,例如诸如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钛酸锶、二氧化铈和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的粉末,碳化物粉末和金属盐粉末作为外部添加剂被混合。
如图13所示,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四个与四个显影盒27对应的、用于检测容纳在对应色粉腔43内的色粉余量的光学传感器173。每个光学传感器173设置在主壳体2之内并包括用于发射检测光的发光元件174和用于接收该检测光的光接收元件308。
如图2所示,搅拌器37设置在色粉腔43内。搅拌器37包括旋转轴47和搅拌构件48。旋转轴47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框架36的侧壁107(图5,以后说明)上。搅拌构件48设置于旋转轴47的轴向上并在径向从旋转轴47向外延伸。在打印操作中,驱动力从设置于主壳体2内的四个电动机154(图19)中对应的一个电动机经过一个对应的连接凹构件113(图19)被传输到旋转轴47。结果,搅拌构件48在色粉腔43内回转运动。
供给辊38设置在显影腔44内并在连接孔45下方。供给辊38包括被由导电海绵材料形成的海绵辊体50覆盖的金属辊轴49。金属辊轴49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框架36的侧壁107上(图5)。在打印操作中,驱动力从电动机154(图19)中对应的一个电动机经过一个对应的连接凹构件113被施加于金属辊轴49,从而旋转供给辊38。
显影辊39斜对供给辊38的下后方地被设置在显影腔44内。显影辊39包括被由导电橡胶材料形成的橡胶辊体52覆盖的金属辊轴51。金属辊轴51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框架36的侧壁107上(图5)。
橡胶辊体52由两层形成:由包含碳粒子的诸如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或EPDM橡胶的导电材料制成的橡胶辊体层和涂敷橡胶辊体层表面的涂层。该涂层包含作为主要组分的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
显影辊39被设置成使橡胶辊体52与供给辊38的海绵辊体50压力接触。显影辊39从显影腔44的开口41向下露出。在打印操作中,对应电动机154(图19)的驱动力通过对应的连接凹构件113被传输到显影辊39的辊轴51,从而旋转显影辊39。还有,显影偏压从高压电路板(未显示)经由显影辊电极(未显示)施加于辊轴51。
厚度调节片40设置在显影腔44内并从上方压力接触显影辊39。厚度调节片40包括由金属簧片制成的刀片53和设置在刀片53的自由端上的按压部54。按压部54由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电绝缘硅橡胶形成。
刀片53的基端被固定构件55固定到隔壁42上。刀片53的弹力将其自由端上的按压部54从上方压靠显影辊39的橡胶辊体52。
在每一个显影盒27中,容纳在色粉腔43中的对应颜色的色粉由于其自重向连接孔45移动,并在被搅拌器37搅拌时经由连接孔45排出到显影腔44内。
经由连接孔45排入显影腔44色粉被提供给供给辊38,且进一步通过供给辊38的旋转被提供给显影辊39。此时,色粉在供给辊38和被提供显影偏压的显影辊39之间被正向摩擦充电。
通过显影辊39的旋转,提供给显影辊39的色粉被输送到显影辊39的橡胶辊体52和厚度调节片40的按压部54之间的位置,并以固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橡胶辊体52的表面上。
同时,在每一个鼓子单元28中,当感光鼓29旋转时,充电器30产生电晕放电以对感光鼓29充以均匀的正电荷。随后,从扫描单元20发射的激光束以高速扫描感光鼓29的表面,形成与将被形成的在纸张3上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然后,携带于显影辊39表面上的带正电的色粉在显影辊39旋转时接触感光鼓29,并提供到感光鼓29的带正电的表面上暴露于激光束下因此具有较低电势的区域。因此,感光鼓29上的静电潜像根据反转显影过程而被转换成可视图像,使对应颜色的色粉图像被携带在感光鼓29的表面上。
注意,在下述的转印操作之后留在感光鼓29上的色粉由显影辊39回收。进一步,从纸张3沉积在感光鼓29上的纸灰尘被清洁刷31回收。
如图1所示,转印单元22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在主壳体2内馈纸单元4的上方和处理单元21的下方。转印单元22包括驱动辊56、从动辊57、传送带58、四个转印辊59和清洁单元60。
驱动辊56和从动辊57互相相对设置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隔一段距离。驱动辊56设置在黑色鼓子单元28K的后方,且从动辊57设置在黄色鼓子单元28Y的前方。
传送带58为由弥散有诸如碳的导电微粒的导电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制成的树脂膜所形成的环形带。传送带58环绕驱动辊56和从动辊57成圈。
在打印操作中,驱动辊56被从设置在主壳体2之内的电动机(未显示)传递的驱动力驱动旋转。当驱动辊56旋转时,传送带58在驱动辊56和从动辊57之间回转运动,以使传送带58在接触感光鼓29的转印位置上以与感光鼓29相同的方向运动。还有,从动辊57与传送带58的运动联动旋转。
每个转印辊59设置在传送带58内与对应的感光鼓29相对,且传送带58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每个转印辊59包括用由导电橡胶材料形成的橡胶辊体覆盖的金属辊轴。转印辊59的旋转使转印辊59在转印辊59接触传送带58的转印位置以与传送带58相同的方向运动。在打印操作中,转印偏压从高压电路板(未显示)施加于转印辊59上。
清洁单元60设置在传送带58下方且包括主清洁辊61、次清洁辊62、刮刀63和色粉容纳盒64。主清洁辊61设置成接触传送带58的下部,该下部与感光鼓29和转印辊59接触的传送带58的上部相对。主清洁辊61的旋转使主清洁辊61在接触点以与传送带58相同的方向运动。在打印操作中,主清洁偏压从高压电路板(未显示)施加于主清洁辊61上。
次清洁辊62设置成从下方接触主清洁辊61,并且其旋转使次清洁辊62在接触点以与主清洁辊61相同的方向运动。在打印操作中,次清洁偏压从高压电路板(未显示)施加于次清洁辊62上。
刮刀63从下方接触次清洁辊62。色粉容纳盒64设置在主清洁辊61和次清洁辊62下方以便存储从次清洁辊62掉下的色粉。
从馈纸单元4馈送的纸张3由传送带58传送,以便从前侧向后侧顺序通过各个鼓子单元28的转印位置。在传送中,携带在鼓子单元28的感光鼓29上的色粉图像顺序转印到纸张3上,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也就是说,例如,携带在黄色鼓子单元28Y的感光鼓29表面上的黄色色粉图像被首先转印在纸张3上。然后,携带在品红鼓子单元28M的感光鼓29表面上的品红色粉图像以重叠方式转印到已经转印到纸张3上的黄色色粉图像上。随后,通过类似的操作,携带在青色鼓子单元28C的感光鼓29表面上的青色色粉图像和携带在黑色鼓子单元28K的感光鼓29表面上的黑色色粉图像以重叠方式被转印,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转印操作期间沉积在传送带58表面上的色粉首先被主清洁偏压转移到主清洁辊61上,然后被次清洁偏压转移到次清洁辊62上。其后,在次清洁辊62上的色粉被刮刀63刮去,并落入色粉容纳盒64。
定影单元23被设置在黑色鼓子单元28K的后方且在前后方向上与转印位置相对。定影单元23包括加热辊65和压力辊66。
加热辊65由其上形成释放层的金属管形成,且在金属管内沿着其轴向设置卤素灯。加热辊65的表面被卤素灯加热到定影温度。压力辊66设置在加热辊65下方且从底部按压加热辊65。
当纸张3通过加热辊65和压紧辊66之间时,转印到纸张3上的彩色图像用热的方法被定影到纸张3上。
排出侧传送路径67形成在排纸单元6中。排出侧传送路径67在纸张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相邻于设置在较低位置上的定影单元23,其下游端相邻于设置在较高的位置上的排纸盘68。排出侧传送路径67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基本上的U形,以便纸张3被向后馈送、反向,然后向前排出。
传送辊69和夹紧辊70沿着排出侧传送路径67互相相对地设置。一对排纸辊71设置在排出侧传送路径67的下游端。排纸单元6配备有排纸盘68。排纸盘68形成在主壳体2的上壁上以便从前侧向后侧逐渐降低。排纸盘68用于以堆叠方式支撑被排出的纸张3。
从定影单元23排出的纸张3沿着排出侧传送路径67被传送辊69和夹紧辊70传送,并被排纸辊71排出到排纸盘68上。
如图3所示,鼓单元26包括四个鼓子单元28、被设置到鼓子单元28前部的前梁72、被设置到鼓子单元28后部的后梁73和在宽度(左右)方向上把鼓子单元28、前梁72和后梁73夹在中间的一对侧板74。
鼓单元26(即整体形式的四个鼓子单元28、前梁72、后梁73和一对侧板74的全部)可滑动地安装到主壳体2内的鼓容纳区域7和从该鼓容纳区域7处移走。
每一个鼓子单元28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但彼此相隔一段距离的一对侧框架,和在侧框架之间延伸的中心框架76。
如图8所示,用树脂材料制成的侧框架75形状像从前上侧向后下侧倾斜的平行四边形。
如图3所示,导槽77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互相面对的侧框架75的内表面中。每个导槽77在宽度方向上从侧框架75的内表面向外侧降低以具有C形的断面。
图10和11分别为鼓单元26的平面图和左视图,图中左侧板74和左侧框架75被从其中移除。如图11所示,导槽77沿着基本垂直的方向从侧框架75的上缘形成到其下前端附近。更具体地说,导槽77在顶端开口,导槽77上部的前缘向前向上倾斜以使导槽77向上方变宽。导槽77具有顶端开口且在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上引导部78,和与上引导部78的下面部分连续形成并向后向下倾斜的下引导部79。
如图8所示,每个侧框架75上形成圆柱形凸起80,凸起80在侧框架75的上部以宽度方向从侧框架75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到导槽77前部。
每个左侧框架75进一步在导槽77中间形成连接内插入孔81。连接内插入孔81在厚度方向(激光打印机1的宽度方向)上穿过左侧框架75,且为在基本上平行于导槽77的下引导部79(图11)的方向上直径略长些的椭圆形。
中心框架76(图3)用树脂材料制成且形成为与侧框架75分离。如图12所示,每个中心框架76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板82和在中心板82的左端及右端与中心板82整体形成的侧内板83。
中心板82在平面图中的形状象延长的板。中心板82的上表面87向后向下倾斜以基本上平行于导槽77的下引导部79延伸。用于保持充电器30的充电器保持部84形成在中心板82沿垂直方向的中间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放电丝34在充电器保持部84内沿宽度方向延伸,栅极35保持在放电丝34下方。如图12所示,充电器保持部84的上侧用沿着中心板82上表面延伸的充电盖85覆盖。
如图12所示,中心板82在充电器保持部84下方配备刷保持构件86。刷保持构件86沿着宽度方向保持图2中显示的清洁刷31。
如图3和12所示,除鼓子单元28K之外的每个鼓子单元28Y、28M和28C的中心板82的上表面87的上端设置两个支撑构件88。支撑构件88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间隙处。在侧视图中,每个支撑构件88的形状象斜向上突出的半圆。由摩擦系数比用于中心板82的树脂材料低的材料制成的摩擦降低带89粘接到每个支撑构件88的表面上。
图12所示的侧内板83通过向前弯曲中心板82的左右端部形成。在侧视图中,每个侧内板83基本形成为向前宽度较窄的三角形。用于往其中插入鼓轴33的轴插入部90形成在每个侧内板83的前端。
如图3所示,前梁72与一对侧板74整体形成且在侧板74之间延伸。前梁72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前外壁91和前内壁92。
在主视图中,前外壁91的形状象基本上矩形的延长板,且在宽度和垂直方向上延伸。前握持部93设置在前外壁9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前握持部93具有一对侧板94和一个中心板95。侧板94相对但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隔一段距离地设置。
在侧视图中,每个侧板94的形状基本上象三角形板,从前外壁91的前表面斜向下向前突出。
中心板95在侧板94的下端之间延伸。中心板95的前端向上弯曲以便形成L形的截面。
前内壁92设置到前外壁91的后方。在后视图中,前内壁92的形状基本上象矩形的延长板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前内壁92沿基本上平行于中心框架76的中心板82的上表面87的方向倾斜(图12)。
两个支撑构件96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隔一段距离的位置处设置于前内壁92的上部。在侧视图中支撑构件96形成为基本上的半圆形以便斜向上突出。更具体地说,支撑构件96向安装到对应的鼓子单元28A的黄色显影盒27Y突出。由摩擦系数比用于前梁72的树脂材料低的材料制成的摩擦降低带97粘接到每个支撑构件96的表面上。
后梁73在一对侧板74之间延伸。后梁73由树脂材料与侧板74整体形成。后梁73具有一对在宽度方向上互相相对设置的后侧壁98、在后侧壁98之间延伸的后中心壁99和形成在后中心壁99上的握持构件100。
通过向下凹进后中心壁99的上端而使后握持构件100具有形成为在后视图中为C形的下凹部分101,而后手柄102在后视图中基本为C形。后手柄102从后中心壁99的上端向上突出以在宽度方向上在下凹部分101上伸展。
侧板74用线膨胀系数比用于鼓子单元28的树脂材料更低的材料(例如,金属或纤维增强树脂,优选金属)制成。在侧视图中,侧板74的形状基本上象矩形的延长板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侧板74在前端与前梁72相对且在后端与后梁73相对。
每个侧板74的上端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弯曲而形成环部103,使侧板74具有L形截面。也就是说,环部103沿着侧板74的前后方向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环部103可滑动地适配到设置于主壳体2内的轨道(未显示)中。
如图5所示,在每个侧板74的上端形成四个光透射孔104。光透射孔104在前后方向上带有间隔地对齐。每个光透射孔104形成为在其厚度方向穿过侧板74的圆孔。光透射孔104在侧框架75装配到鼓子单元28上的状态下接纳对应鼓子单元28的凸起部80。
四个轴孔105在每个侧板74下端中形成。轴孔105在前后方向上带有间隔地对齐。每个轴孔105形成为在厚度方向穿过侧板74的方孔。每个感光鼓29的鼓轴33的轴端被插入轴孔105中。
四个连接外插入孔106在左侧板74垂直方向的中心形成。连接外插入孔106在前后方向上带有间隔地对齐。每个连接外插入孔106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左侧板74,且形成为在基本上平行于在每个侧框架75(图11)中形成的导槽77的下引导部79的方向上略长的椭圆形孔。
利用这种结构,在侧框架75被装配到鼓子单元28的状态下,连接外插入孔106在宽度方向上与左侧框架75的对应的连接内插入孔81相对。还有,在侧框架75被装配到鼓子单元28且显影盒27被附接到鼓子单元28的状态下,连接外插入孔106在宽度方向上与显影盒27的连接凹构件113相对。
下面将说明显影盒27。如图6所示,每个显影盒的显影框架36包括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壁107、在侧壁107的上缘之间延伸的上壁108、在侧壁107的前缘之间延伸的前壁109和在侧壁107的后缘之间延伸的后壁110,所有的上述部分彼此整体地形成。侧壁107,前壁109和后壁110的下缘共同限定如图2所示的显影辊39从其中露出的开口41。
显影辊39的辊轴51(图2)由显影框架36的侧壁107可旋转地支撑,使得辊轴51的两个轴向端在宽度方向上从显影框架36的侧壁107向外突出。辊轴51的每个轴向端用图4所示的导电衬圈构件111覆盖。
如图2所示,窗口46一边一个地嵌入两侧壁107中,用于检测色粉腔43中色粉的剩余量。如图13所示,窗口46相对于宽度方向在色粉腔43的两边一边一个地互相相对设置。窗口46允许来自发光元件174的检测光在宽度方向上通向光接收元件308。如图2所示,每个窗口46位于穿过搅拌器37的旋转轴47和后述突出构件119的直线L上,比旋转轴47更接近突出构件119的位置上。
用图5所示的齿轮罩112覆盖的齿轮机构(未显示)设置在左侧壁107上。齿轮机构具有从齿轮罩112露出的连接凹构件113和与连接凹构件113啮合的齿轮系列(未显示)。
齿轮系列(未显示)具有被固定到搅拌器37的旋转轴47上的搅拌器驱动齿轮,被固定到供给辊38的辊轴49上的供给辊驱动齿轮和被固定到显影辊39的辊轴51上的显影辊驱动齿轮,所有的齿轮经由中间齿轮等和连接凹构件113相啮合。
如后述那样,连接凹构件113连接到连接凸构件153(图19)以便自由地推进或收回但不相对于连接凸构件153旋转。来自对应电动机154(图19)的驱动力被传输到连接凸构件153。
如图6所示,显影盒握持构件114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上壁108的中心。显影盒握持构件114具有通过凹进上壁108而形成的凹部115,和设置在凹部115的后端以便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手柄116。
在平面图中,凹部115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并且前侧开口,即,在当显影盒27被附接到鼓单元26时与相邻于凹部115的前侧的显影盒27相对的一侧开口。
手柄116具有侧壁117和中心壁118。在侧视图中,每个侧壁117的形状象朝向后方宽度变窄的三角形。侧壁117从凹部115的左右端向上延伸以便在宽度方向上把凹部115夹在中间。中心壁118在侧壁117的上缘之间延伸。
因此,用户能够将他/她的手指从前沿着凹部115放在中心壁118的内表面上并向上拉出显影盒27。
如图2和3所示,突出构件119在宽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前壁109上,从侧面观察位于穿过窗46和搅拌器37的旋转轴47的直线L上。如图5所示,每个突出构件119从前壁109向前突出,在侧视图中的形状像基本上梯形的板。
每个显影盒27如下从上方附接到对应的鼓子单元28。
即,在显影盒27的辊轴51的左端和右端的衬圈构件111(图6)被插入对应鼓子单元28的导槽77中。显影盒27相对于鼓子单元28被向下按压以使衬圈构件111沿着导槽77滑动。当衬圈构件111接触到导槽77的最深部时,显影盒27被防止进一步按压,而显影辊39(图2)与对应的感光鼓29(图2)接触。
由于显影盒27的重量作用,显影盒27围绕辊轴51(衬圈构件111)枢转,使得显影盒的上端向前落下而倚靠中心框架76或邻近显影盒27的前侧的前梁72(图3)。由此,形成在显影框架36前壁109上的突出构件119经由摩擦降低带89或97被中心框架76或前梁72的支撑构件88或96支撑并接触该中心框架76或前梁72的支撑构件88或96。此时,衬圈构件111接触到导槽77的下引导部79的上表面。用这样的方式,显影盒27被相对于鼓子单元28定位并附接于鼓子单元28。
当显影盒27用这样的方式被附接到对应的鼓子单元28时,如图13所示,嵌入显影框架36的左侧壁107的左窗口46在宽度方向上与形成在左侧框架75上的凸起部80和形成在左侧板74上的光透射孔104相对。还有,嵌入显影框架36的右侧壁107的右窗口46在宽度方向上与形成在右侧框架75上的凸起部80和形成在右侧板74上的光透射孔104相对。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73的发光元件174发射的检测光能够顺序通过左光透射孔104、左凸起部80、左窗口46、色粉腔43、右凸起部80和右光透射孔104,并进入光接收元件308。
进一步,如图5所示,从齿轮盖112露出的连接凹构件113在宽度方向上与形成在左侧框架75中的连接内插入孔81和形成在左侧板74中的连接外插入孔106相对。因此,图19所示的连接凸构件153能够经由连接外插入孔106和连接内插入孔81前进到连接凹构件113或从连接凹构件113退回。在连接凸构件153连接到连接凹构件113的状态下,搅拌器37、供给辊38和显影辊39能够通过将来自电动机154(图19)的驱动力经由连接凸构件153施加到连接凹构件113而被驱动。此时,在显影盒27内产生转矩。转矩的方向基本上与由于重力由突出构件119施加到支撑构件88或96的力的方向相同。因此,由于在显影盒27中产生的转矩,突出构件119被进一步压靠支撑构件88或96,而衬圈构件111也被进一步压靠导槽77的下引导部79的上表面。从而,显影盒27相对于对应的鼓子单元28可靠地定位。
如图16所示,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一对按压机构120,用于在显影盒被附接到鼓单元26(对应的鼓子单元28)的状态下将每个显影盒27按压向显影辊39压靠感光鼓29的方向。
如图14和15所示,按压机构120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成互相相对,分列在扫描单元20的扫描器25的两边。按压机构120由扫描单元20的底板24支撑。
如图14所示,每个按压机构120包括保持构件122、四个按压构件121、四个盘簧123(图17)和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
如图15所示,保持构件122被固定到扫描单元20的底板24的上表面上,并具有基本上为顶端开口的C形断面。保持构件122具有左右侧板122A。如图26所示,基本上U形的槽128形成在左右侧板122A中以便从侧板122A的上缘向下延伸。四条槽128以前后方向的间隔形成在两侧板122A中,使得左侧板122A中的槽128在宽度方向上与右侧板122A中的槽128相对。
按压构件121能够在图17所示的按压显影盒27的按压位置与图18所示的从显影盒27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如图15所示,按压构件121被设置在保持构件122的左右侧板122A之间。如图17所示,在侧视图中,每个按压构件121具有延长的、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向后延伸的支撑臂125在按压构件的纵向(垂直方向)中心处与按压构件121整体形成。支撑臂125的后端可枢转地支撑在在左右侧板122A之间伸展的支撑轴126上,使得支撑臂125可绕支撑轴126枢转。此外,每个保持构件122与在纵向中心处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导轴127整体形成。如图26所示,导轴127的两端适配在形成在左右侧板122A中的槽128中。
盘簧123将按压构件121推向按压位置。如图17所示,盘簧123的一端被锁在按压构件121的上端,另一端被锁在保持构件122上。盘簧123的中心线基本上对准按压构件121的中心线。
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用于联动地移动按压机构120。如图14所示,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保持构件122的外侧,以便可在前后方向上线性地移动。如图14到16所示,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包括底板129、垂直板130、四个凸轮部131和齿轮部132,所有的部件彼此整体形成。按压机构120在前后方向沿着扫描单元20的底板24的上表面延伸。垂直板130从底板129向上竖立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个凸轮部131具有基本上三角形板的形状。
凸轮部131在宽度方向上从位于垂直板130内侧上的底板129向上突出。四个凸轮部131对应于对应按压构件121的四个导轴127设置,并在前后方向上以固定间隔设置。如图14所示,每个凸轮部131具有向上向后倾斜的倾斜面133,和平行于底板129从倾斜面133的后缘延伸的平面134。
齿轮部132被固定到垂直板130的上端上并从垂直板130向前延伸。在平面图中,齿轮部132的形状象基本上延长的的矩形。如图26所示,齿条135形成在齿轮部132的下表面上。
底板129在垂直方向上与按压构件121的导轴127相对。当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移动到图27所示的最后位置时,如图17所示,由于盘簧123推动力,每个按压构件121的下端在底板24的下方通过形成在保持构件122中的开口(未显示)和扫描单元20的底板24中的开口(未显示)突出,并与对应显影盒27的两侧壁107的上端接触,从而向下按压显影盒27。因此,显影盒27的显影辊39被压靠对应的感光鼓29。此时,由于按压构件121按压显影盒27的按压力方向向下并包含压靠支撑构件88或96的显影盒27的突出构件119的分力,显影盒27相对于对应的鼓子单元28稳固地定位。
当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如图26所示从此状态向前移动时,按压构件121的导轴127(图14)相对于凸轮部131向后移动,以在凸轮部131的倾斜面133上向平面134滑动。结果,该导轴127被抬起,并且如图18所示,支撑臂125向上枢转,从图17所示的按压位置将按压构件121移动到图18所示的分离位置。因此,按压构件121对显影盒27的按压立刻被释放。
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图29所示的一对侧板399(图29仅显示左侧板399)和图19所示的驱动力传递单元151。一对侧板399设置在主壳体2内处理部21(图1)的两边各一,以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驱动力传递单元151用来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盒27并设置在左侧板399的外表面上。
驱动力传递单元151包括被附接到左侧板399的外侧表面的支架152。驱动力传递单元151进一步包括四个显影驱动齿轮155、四个连接凸构件153、四个弹簧191(图20)、四个电动机154、四个控制构件156、四个支撑构件307、连接构件(未显示)和杠杆(未显示),上述部件全部由支架152保持。
支架152用金属板制成并具有主板221、前板222、前固定部223、后板224、三个后固定部225、上板226、下板227和下固定部228,所有的部件彼此整体形成。
主板22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前板222在主板221的上部从前缘向右延伸。前固定部223从前板222的右缘向前延伸。后板224从主板221的后缘向右延伸,并在主视图中具有基本C形的形状。后固定部225在垂直方向上相间隔设置并从后板224的右缘向后延伸。上板226从主板221的上缘向右延伸。下板227从主板221的下缘向右延伸。下固定部228具有L形截面并在前后方向从下板227的中心向右延伸且向下弯曲。
通过使前固定部223、后固定部225和下固定部228与左侧板399的外侧表面接触,将螺栓插入前固定部223、后固定部225和下固定部228中形成的螺栓孔,并将螺栓拧入左侧板399,支架152被附接到左侧板399。
每个显影驱动齿轮155设置在支架152的主板221的右侧表面上,以可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自由地旋转。每个显影驱动齿轮155形状象盘,并且如图25(a)所示,具有在其外周缘上有许多外齿轮齿的齿轮主构件193,和连接到齿轮主构件193的中心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基本上圆柱形连接凸起部194。
连接凸构件153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一行。每个连接凸构件153具有主体172、环部171和连接部195,上述所有部件彼此整体地形成。显影驱动齿轮155的连接凸起部194被插入主体172中,从而不能旋转但能在宽度方向上(驱动齿轮155的转动轴方向)相对于主体172滑动。环部171从显影驱动齿轮155侧上的主体172的基端沿径向向外延伸。连接部195设置在环部171的相对侧上的主体172的前端。
每个连接凸构件153可在图25(a)所示的连接位置和图25(b)所示的释放位置之间相对于驱动齿轮155移动。在带有显影盒27的鼓单元26安装到主壳体2的状态下,每个在连接位置的连接凸构件153的连接部195被连接到对应显影盒27(图5)的连接凹构件113上。然而,当连接凸构件153从连接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时,连接部195收回到左侧板399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左侧),连接凹构件113和对应显影盒27之间的连接被释放。
弹簧191为压缩弹簧且旋绕对应显影驱动齿轮155的连接凸起部194。每个弹簧191在一端连接到对应显影驱动齿轮155的齿轮主构件193而在另一端连接到对应连接凸构件153的主体172,从而将连接凸构件153推向连接位置。
如图22所示,电动机154设置在支架152的主板226的右侧表面上,且朝向对应显影驱动齿轮155的后方。每个电动机154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向内侧突出的驱动轴,与对应显影驱动齿轮155的外齿啮合的输入齿轮196被固定到主动轴的末端上。
控制构件156(图23)对应于连接凸构件153且设置在对应显影驱动齿轮155的内侧(右侧),以在宽度方向上与对应显影驱动齿轮155相对。如图23和25(a)所示,每个控制构件156具有主单元310、一对枢轴312、凸轮面接触部313和一对啮合部198,所有的部件彼此整体形成。
在主视图中主单元310具有平行四边形形状。枢轴312在前后方向突出,从主单元310的前后表面的中心各突出一个。凸轮面接触部313形成在主单元310的上端。啮合部198从主单元310的下端延伸。基本上半圆的切除部197形成在一对啮合部198之间。对应连接凸构件153的主体172被插入切除部197中。
每个控制构件156由图19所示的对应支撑构件307可摆动地支撑。具体地说,四个支撑构件307对应于控制构件156设置。支撑构件307在前后方向以固定间隔排成一行,并通过多个螺栓311被附接到与支架152相对的左侧板399的外表面上。每个支撑构件307具有一对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侧板317。控制构件156的枢轴312可旋转地支承在对应支撑构件307的一对侧板317上,使得控制构件156被可摆动地支撑在一对侧板317之间。
如图19所示,每个支撑构件307与从前侧板317向前延伸的传感器设置部309整体形成。光学传感器173的光接收元件308设置在对应传感器设置部309上。
如图21所示,驱动力传递单元151进一步包括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
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由支撑构件307支撑,以可在前后方向(基本上平行于控制构件156的枢轴312的方向)上在图19到21所示的最后位置与图22到24所示的最前位置之间线性地移动。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具有杠杆主部302、齿轮部303和四个凸轮部304,所有的部件彼此整体形成。杠杆主部302具有在前后方向更长些的延长的矩形板形状。齿轮部303连接到杠杆主部302的前端。齿条136形成在齿轮部303的上表面上。凸轮部304从与左侧板399相对的杠杆主部302的表面(右侧表面)突出。每个凸轮部304具有基本三角形板的形状。
如图19所示,四个凸轮部304对应于四个控制构件156,并在前后方向以固定间隔设置。每个凸轮部304具有向后向右倾斜的倾斜面305,和从倾斜面305的后缘平行于杠杆主部302的右侧表面延伸的平面306。
当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位于如图19所示的最后位置时,控制构件156位于对应凸轮部304的前面并与杠杆主部302.的右侧面相对。还有,如图25(a)所示,由于弹簧191的弹力,连接凸构件153位于连接位置。
在这种状态下,一对啮合部198在连接凸构件153的移动方向上与对应连接凸构件153的环部171相对,并从环部171分离。还有,在带有显影盒27的鼓单元26被附接到主壳体2的状态下,位于连接位置的连接凸构件153被连接到对应的连接凹构件113(图5)上。
当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由此状态向前移动时,控制构件156的凸轮面接触部313(图25(a))在对应凸轮部304的倾斜面305上向后相对移动。与此运动相关连,控制构件156绕枢轴312摆动,控制构件156的啮合部198的末端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处与连接凸构件153的环部171接触。啮合部198抵抗弹簧191的弹力将环部171压向释放位置,从而立刻将连接凸构件153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图25(b)所示的释放位置。用这样的方式,显影盒27的连接凹构件113与连接凸构件153之间的连接立刻被释放。
这里,如图20所示,支撑构件307具有各自的上导向部314和侧导向部315。上导向部314防止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向上抬升并引导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侧导向部315防止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由于弹簧191的反作用力而移动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支架152侧),并与上导向部314配合引导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
如图26所示,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用于结合前盖9的打开/关闭移动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和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的互锁机构400。
如上所述,前盖9被一对左右盖支撑构件398支撑,以便能够打开和关闭。
如图26所示,每个盖支撑构件398包括盖固定构件397、与盖固定构件397整体形成的弯曲构件396和支撑轴394。固定构件397被固定到前盖9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缘上,而弯曲构件396连接到盖固定构件397的下边缘。在侧视图中,弯曲构件396被弯成基本上U形。如图27所示,当前盖9闭合时,弯曲构件396的弯曲部分向后突出。操作部395在宽度方向上整体形成在右盖支撑构件398的弯曲构件396的外表面上。操作部395从弯曲构件396的弯曲点向前盖9延伸。支撑轴394可旋转地支承在主壳体2内的左和右侧板399上。
互锁机构400包括一对按压构件驱动齿轮401、保持轴402、一对左右传递齿轮403、连接可移动齿轮404、中间齿轮405、输入齿轮406、齿轮407和操作齿轮部构件408。按压构件驱动齿轮401与对应的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的齿条135啮合。保持轴402可旋转地支承在主壳体2内的左和右侧板399上。按压构件驱动齿轮401被附接到保持轴402上以免其可相对旋转。左和右传递齿轮403被附接到保持轴402的左右端以免其可相对旋转。可移动齿轮404与左传递齿轮403和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的齿条136相啮合。中间齿轮405与右传递齿轮403相啮合,而输入齿轮406与中间齿轮405相啮合。在侧视图中,操作齿轮部构件408具有扇形形状。齿轮407形成在操作齿轮部构件408的周缘上且和输入齿轮406相啮合。
连接可移动齿轮404可绕轴409旋转,该轴409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左侧板399上。还有,中间齿轮405和输入齿轮406可分别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右侧板399上的轴410和411旋转。
操作齿轮部构件408可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支撑在右侧板399上的轴412旋转。
当前盖9如图26所示那样被打开时,与齿轮407相对一侧上的操作齿轮部构件408的端部408A从上方接触右盖支撑构件398的操作部395的上端,而齿轮407在一端与输入齿轮406啮合。
另一方面,当前盖如图27所示那样被闭合时,操作齿轮部构件408的端部408A从前面与操作部395的上端相对,而齿轮407在另一端与输入齿轮406啮合。
利用这种结构,当前盖9枢转打开时,操作部395向前按压操作齿轮部构件408的端部408A,而操作齿轮部构件408绕轴412从图27中的状态沿图2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输入齿轮406在图25和2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旋转被通过中间齿轮405传递到右传递齿轮403。因此,保持轴402、按压构件驱动齿轮401和左传递齿轮403和右传递齿轮403一起在图26和2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结果,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向前运动,且如上所述,按压构件121对显影盒27的压靠被立即释放(图18)。与左传递齿轮403的旋转相关连,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向前运动且如上所述,连接凸构件153立即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图25(b)所示的释放位置。因此,显影盒27的连接凹构件113与连接凸构件153之间的连接立即被释放。
相反,当前盖9枢转关闭时,操作部395向后按压操作齿轮部构件408的端部408A,以使操作齿轮部构件408绕轴沿图26和2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输入齿轮406在图26和27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此旋转通过中间齿轮405被传递到右传递齿轮403。保持轴402,按压构件驱动齿轮401和左传递齿轮403以及右传递齿轮403在图26和27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结果,按压构件直接活动凸轮124向后移动,且如上所述,显影盒27立即被按压构件121按压(图17)。此外,与左传递齿轮403的旋转相关连,传动构件直接活动凸轮301向后移动,且如上所述,连接凸构件153立即从释放位置移动到连接位置。因此,显影盒27的连接凹构件113立即连接到对应的连接凸构件153(图25(a))。
如图28所示,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接触/分离机构500,用于在显影辊39与对应的感光鼓29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显影辊39从对应的感光鼓29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线性地移动显影盒27。
接触/分离机构500包括一对接触/分离构件501和同步移动机构502。接触/分离构件501在宽度方向上互相相对地在四个显影盒27的两边上各设置一个。每个接触/分离构件501为在前后方向延长的板状且可在前后方向上线性地移动。同步移动机构502用于彼此关连地线性移动接触/分离构件501。
如图29所示,接触/分离构件支架504(在图29仅显示一个)在每个侧板399的内表面上各设置一个。接触/分离构件支架504具有基本上L形的截面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个接触/分离构件501由对应的接触/分离构件支架504可滑动地保持,且如图28所示,从下方与在宽度方向上从每个显影盒27的侧壁107二者之一的上端向外突出的凸出部505相对。
四个凸轮部503设置在每个接触/分离构件501的上表面上,以与四个凸出部505对应。在侧视图中,每个凸轮部503具有基本上梯形的形状,且具有向后向上倾斜的滑动面506和从滑动面506的后缘与接触/分离构件501的上表面平行延伸的平坦的分离面507。如图31所示,接触面518设置在接触/分离构件501的上表面上且朝向每个凸轮部503的后方。
在前后方向上,每个接触/分离构件501可在图30(a)所示的最后位置与图30(c)所示的最前位置之间移动。
这里,在下文中,四个凸轮部503还将从前到后的顺序被称为第一凸轮部503、第二凸轮部503、第三凸轮部503和第四凸轮部503。第一凸轮部503、第二凸轮部503和第三凸轮部503具有同样的形状且以固定间隔设置。第四凸轮部503和第三凸轮部503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凸轮部503与第二凸轮部503之间的距离或第二凸轮部503与第三凸轮部503之间的距离大。第四凸轮部50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一到第三凸轮部503的分离面507更短的分离面507。
同步移动机构502用于从左接触/分离构件501向右接触/分离构件501传递驱动力,以与左接触/分离构件501的线性运动关连地线性移动右接触/分离构件501。
如图28和29所示,同步移动机构502包括形成在左接触/分离构件501后端的上表面上的左齿条508、与左齿条508啮合的左小齿轮509、形成在右接触/分离构件501后端的上表面上的右齿条510、与右齿条510啮合的右小齿轮511、左小齿轮509和右小齿轮511附接于其上以便不可相对旋转的联接轴512、固定到左侧板399上用于传递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力的传递齿轮550、由传递齿轮550的旋转力驱动可在一个方向(图30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曲柄齿轮513、用于将曲柄齿轮513的旋转转换成为左接触/分离构件501的线性运动的转换构件514、和设置在左侧板399的外表面(右表面)上、用于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M。
当接触/分离构件501位于如图30(a)所示的最后位置上时,左小齿轮509和右小齿轮511分别与左齿条508和右齿条510的前端啮合。当接触/分离构件501位于如图30(c)所示的在最前位置上时,左小齿轮509和右小齿轮511分别与左齿条508和右齿条510的后端啮合。
如图29所示,联接轴512在接触/分离构件支架504之间伸展并由接触/分离构件支架504可旋转地支撑。
曲柄齿轮513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并可旋转地支撑在左侧板399上。与传递齿轮550啮合的齿轮515设置在曲柄齿轮513的周缘上。在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的后突出轴516也形成到曲柄齿轮513上。
在宽度方向上平行于后突出轴516向内突出的前突出轴517形成在左接触/分离构件501的后端上。在接触/分离构件501位于图30(a)所示的最后位置或图30(c)所示的最前位置的状态下,前突出轴517在平行于后突出轴516延伸的同时与后突出轴516相对。
转换构件514连接到后突出轴516和前突出轴517上并在后突出轴516和前突出轴517之间延伸,使得后突出轴516和前突出轴517可相对于转换构件514旋转。
在接触/分离构件501位于图30(a)所示的最后位置上的状态下,如图31所示,所有显影盒27的凸出部505位于对应凸轮部503的前面并与对应接触表面518相对。还有,所有显影盒27被保持在接触位置上,显影盒27的显影辊39被压靠对应的感光鼓29。
当传递齿轮550(图29)从此状态被来自电动机M的驱动力旋转时,曲柄齿轮513在图30(a)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而后突出轴516向前运动。与此相关连,左接触/分离构件501向前运动。从而,左小齿轮509在图30(a)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而此旋转通过联接轴512(图28)被传递到右小齿轮511。因此,右小齿轮511在与左小齿轮509相同的方向上旋转,以使右接触/分离构件501向前运动。如图30(b)所示,当曲柄齿轮513旋转约90度时,黄色显影盒27Y、品红显影盒27M和青色显影盒27C的凸出部505在对应凸轮部503的滑动表面506上滑动,然后运动到凸轮部503的分离表面507上。仅黑色显影盒27K的凸出部505位于对应凸轮部503的前面。结果,黄色显影盒27Y、品红显影盒27M和青色显影盒27C被向上抬起以线性移到分离位置。因此,设置于显影盒27Y、27M、27C中的显影辊39与对应的感光鼓29分离,仅设置于该黑色显影盒27K内的显影辊39保持与感光鼓29的接触。
当电动机被进一步驱动且曲柄齿轮513已经在如图30(c)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约180度时,接触/分离构件501被移动到最前位置。因此,黑色显影盒27k的凸出部505在对应凸轮部503的滑动表面506上滑动,然后运动到对应凸轮部503的分离表面507上。结果,黑色显影盒27K被向上抬起并线性地移到分离位置,设置于黑色显影盒27K内的显影辊39也与对应感光鼓29分离。
然后,当电机被进一步驱动且曲柄齿轮513在图30(c)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时,后突出轴516向后移动。与此相关连,接触/分离构件501互相同时向后移动。当曲柄齿轮513已经从图30(c)所示的状态旋转约180度时,所有的显影盒27回到图30(a)所示的接触位置。
在此结构中,所有的显影盒27能够在没有执行打印操作时位于分离位置,且仅黑色显影盒27K能够在执行单色打印时位于接触位置。还有,所有的显影盒27能够在执行彩色打印时位于接触位置。
如图31所示,当显影盒27被凸轮部503向上抬起时,在凸轮部503的滑动表面506上滑动的凸出部505接收来自滑动表面506的前向力。由凸出部505从滑动表面506接收的力被分解成平行于滑动表面506方向上的分力和垂直于滑动表面506方向上的分力。在激光打印机1中,滑动表面506的倾斜方向平行于显影盒27的突出构件119与支撑构件88或96接触的方向。因此,在平行于滑动表面506的方向上的分力变成在突出构件119压靠支撑构件88或96的方向上的力。因此,突出构件119压靠支撑构件88,显影盒27能够以稳定的方式从接触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一对接触/分离构件501,显影盒27可在显影辊39与感光鼓29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使显影辊39与感光鼓29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线性移动。由于这个原因,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而不用向显影盒27提供用于移动显影辊39以使其与感光鼓29接触或从感光鼓29分离的杠杆。此外,显影盒27可在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线性移动,显影辊39通过此运动而与感光鼓29接触或与感光鼓29分离。因此,感光鼓29和显影辊39之间的分离距离仅根据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的距离确定。因此,能够减少感光鼓29和显影辊39之间的分离距离的变化。
当显影盒27的凸出部505与接触/分离构件501的接触表面518接触时,显影盒27被移到接触位置。另一方面,当凸出部505与分离表面507接触时,显影盒27被移到分离位置。因此,感光鼓29和显影辊39之间的分离距离根据接触表面518的高度和分离表面507的高度之间的差异确定。因此,通过以高精度形成接触表面518和分离表面507而使感光鼓29和对应的显影辊39之间的分离距离基本恒定,能够使显影辊39可靠地与对应的感光鼓29接触或与对应的感光鼓29分离。
此外,显影盒27被按压构件121在不同于被接触/分离构件501接触的位置(凸出部505)的位置上按压,能够防止局部力被施加于显影盒27上。
由于接触/分离构件501的线性运动方向与鼓单元26的附接/拆卸方向相同,用于线性移动接触/分离构件501的操作和用于附接/拆卸鼓单元26的操作能够通过形成在主壳体2前表面上的进出开口8而在相同的方向上进行。
由于鼓单元26能够在支撑四个排列成一行的感光鼓29的同时被安装到主壳体2或从主壳体2处移走,诸如解决卡纸更换组件的维护操作能够被简化。
此外,由于每个显影盒27能够单个连接于鼓单元26或从鼓单元26分离,显影盒27能够单独地更换。因此,维护费用能够降低。
虽然已经参考上述方面详细描写了本发明,对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其中作出不各种变化和修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
例如,按压构件121可以按压从显影盒27的显影框架36的侧壁107突出的凸出部505,而不是侧壁107的上端。在这种情况下,按压构件121的按压位置处于侧壁107的附近,以使显影盒27相对刚硬的区域被按压构件121按压,因此显影盒27能够被按压构件121稳定地按压。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传送记录介质(3)的传送带(58);
为各种颜色设置且在第一方向上对齐的多个图像携带构件(29),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与所述传送带(58)相对;
与所述多个图像携带构件(29)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显影单元(27),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中的每一个包括向对应的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提供显影剂的显影剂携带构件(39);
可在第一方向上线性地移动的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互相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的两侧上,其中所述第一接触/分离构件设置在每个显影单元(27)的一侧上,所述第二接触/分离构件设置在每个显影单元(27)的另一侧上,和
同步移动机构(502),该同步移动机构(502)以彼此同步的方式线性移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
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各自包括与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一一对应的多个凸轮部(503);
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线性地移动,从而在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39)接触对应的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39)从对应的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显影单元(27)在所述分离位置位于对应的凸轮部上,并且所述显影单元(27)在所述接触位置位于对应的凸轮部之外;和
所述多个凸轮部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间隔地布置,以使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中的一个保持在所述接触位置,并且如果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线性地移动预定距离,则所述保持的显影单元(27)被移动到所述分离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轮部从前到后的顺序被称为第一凸轮部、第二凸轮部、第三凸轮部和第四凸轮部;所述第四凸轮部和所述第三凸轮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凸轮部与所述第二凸轮部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第二凸轮部与所述第三凸轮部之间的距离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出部被形成为:当所述接触/分离构件(501)在第一位置时,所有的显影单元(27)位于所述接触位置;当所述接触/分离构件(501)在第二位置时,仅一个显影单元(27)位于所述接触位置;当所述接触/分离构件(501)在第三位置时,所有的显影单元(27)位于所述分离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包括各自的凸出部(505),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具有多个与对应的凸出部成对的接触表面(518),其中所述显影单元(27)的凸出部(505)在所述接触位置接触对应的所述接触表面,且所述显影单元的凸出部在所述分离位置接触对应的分离表面(507)。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传送记录介质(3)的传送带(58);
为各种颜色设置且在第一方向上对齐的多个图像携带构件(29),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与所述传送带(58)相对;
与所述多个图像携带构件(29)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显影单元(27),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中的每一个包括向对应的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提供显影剂的显影剂携带构件(39);
可在第一方向上线性地移动的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互相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的两侧上,其中所述第一接触/分离构件设置在每个显影单元(27)的一侧上,所述第二接触/分离构件设置在每个显影单元(27)的另一侧上,和
同步移动机构(502),该同步移动机构(502)以彼此同步的方式线性移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
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各自包括与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一一对应的多个凸轮部(503);
所述多个凸轮部各自还包括滑动面(506)和分离面(507),
所述分离面(507)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滑动面(506)被连接到所述分离面(507),
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线性地移动,从而在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39)接触对应的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的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39)从对应的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中的至少一个,和
所述多个凸轮部被配置成如果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线性地移动预定距离,则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在所述滑动面(506)上滑动并且移动到所述分离面(507)上。
6.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其中关联于所述第一接触/分离构件(501)的线性运动,所述同步移动机构(502)将驱动力从所述第一接触/分离构件(501)传递到所述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用以线性移动所述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
7.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同步移动机构(502)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分离构件(501)上的第一齿条(508),与所述第一齿条(508)啮合的第一小齿轮(509),形成在所述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上的第二齿条(510),与所述第二齿条(510)啮合的第二小齿轮(511),和将所述第一小齿轮(509)连接到所述第二小齿轮(511)的联接轴(512)。
8.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产生旋转力的电动机(M),被所述电动机(M)的旋转力驱动而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的曲柄齿轮(513),和将所述曲柄齿轮(513)的旋转转换成为所述第一接触/分离构件(501)的线性运动的转换构件(514)。
9.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可拆卸地附接到所述主壳体(2)并且保持所述多个图像携带构件(29)的串联式处理单元(2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串联式处理单元(26)。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处理单元(26)可通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拉动而从所述主壳体(2)拆卸。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包括各自的凸出部(505),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分离构件(501)具有多个与对应的凸出部成对的接触表面(518),其中所述显影单元(27)的凸出部(505)在所述接触位置接触对应的所述接触表面,且所述显影单元的凸出部在所述分离位置接触对应的分离表面(507)。
13.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多个显影单元(27)一一对应的多个按压构件(121),所述按压构件(121)在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39)按压对应的所述图像携带构件(29)的方向上按压对应的所述显影单元(27)。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按压构件(121)接触对应的所述显影单元(27)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凸出部(505)的位置不同。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其中被所述按压构件(121)接触的所述显影单元(27)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凸出部(505)以内。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支撑所述显影单元(27)的多个支撑构件(88,96),其中:当所述显影单元(27)在所述接触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凸出部(505)在对应的所述滑动面(506)上滑动;以及当所述显影单元(27)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到所述分离位置时从所述滑动面(506)施加于所述凸出部的力包含有在所述显影单元(27)按压对应的所述支撑构件(88,96)的方向上的分力。
CN200910141413.0A 2005-09-30 2006-09-29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556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8201 2005-09-30
JP2005288201A JP4581948B2 (ja) 2005-09-30 2005-09-3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88201 2005-09-30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2170.9A Division CN100527008C (zh) 2005-09-30 2006-09-29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6450A CN101556450A (zh) 2009-10-14
CN101556450B true CN101556450B (zh) 2011-04-20

Family

ID=379020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2170.9A Active CN100527008C (zh) 2005-09-30 2006-09-29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00910141413.0A Active CN101556450B (zh) 2005-09-30 2006-09-29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2170.9A Active CN100527008C (zh) 2005-09-30 2006-09-29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7792464B2 (zh)
JP (1) JP4581948B2 (zh)
CN (2) CN10052700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6726B2 (ja) * 2005-12-27 2010-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1159B2 (ja) * 2007-07-31 2012-05-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3476B2 (ja) 2007-08-17 2012-07-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
JP4370351B2 (ja) * 2007-08-28 2009-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075649B1 (en) 2007-12-28 2018-04-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rame of process cartridges
JP4513858B2 (ja) * 2007-12-28 2010-07-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2891B2 (ja) * 2008-01-30 2012-11-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9180B2 (ja) * 2008-02-28 2012-09-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2421B2 (ja) * 2008-09-29 2011-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674635B2 (ja) * 2008-12-26 2011-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1440B2 (ja) * 2009-06-12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2054B2 (ja) * 2010-03-16 2015-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20411B2 (ja) * 2010-04-19 2013-0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583004B2 (en) 2010-12-27 2013-11-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xposure unit moving mechanism
JP5304779B2 (ja) 2010-12-28 2013-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04805B2 (ja) * 2011-01-14 2013-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9981A (ja) * 2011-02-24 2012-10-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0314B2 (ja) * 2011-03-31 2013-07-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227427B2 (en) 2011-12-28 2016-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301929A (zh) * 2011-12-28 2016-02-0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6278665B2 (ja) * 2013-11-20 2018-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1642B2 (ja) * 2014-01-15 2017-03-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71053A (ja) * 2014-09-29 2016-05-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791803B2 (en) * 2015-05-29 2017-10-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rive trains
KR20180085597A (ko) * 2017-01-19 2018-07-27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현상닙 해제 불량을 검출하는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현상닙 해제 불량을 검출하는 방법
WO2018194559A1 (en) 2017-04-18 2018-10-25 Hp Indigo B.V. Y-shaped brushes
JP7047541B2 (ja) * 2018-03-30 2022-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021587B2 (ja) * 2018-03-30 2022-02-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768548B2 (en) * 2018-12-28 2020-09-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20196256A1 (en) * 2019-03-26 2020-10-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JP7306009B2 (ja) 2019-03-26 2023-07-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205346B2 (ja) * 2019-03-28 2023-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259603B2 (ja) * 2019-07-10 2023-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9292A (en) * 1990-04-27 1992-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nish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350210A (zh) * 2000-09-22 2002-05-22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
CN1369750A (zh) * 2001-02-09 2002-09-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成像设备和使显影元件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20008748B1 (ko) * 1987-04-17 1992-10-09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다색전자사진장치
JPH02116870A (ja) * 1988-10-27 1990-05-0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213557A (ja) * 1990-04-27 1992-08-04 Ricoh Co Ltd シート材分配収納装置
JPH04341873A (ja) * 1991-05-20 1992-11-27 Tokyo Electric Co Ltd カラープリンタ
JPH08220829A (ja) 1995-02-09 1996-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08220819A (ja) 1995-02-16 1996-08-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98421A (ja) 1999-04-14 2000-10-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5195B2 (ja) 2000-05-11 2009-10-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06716A (ja) 2000-06-19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0531A (ja) 2001-05-29 2003-02-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708011B2 (en) *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JP2003015378A (ja) * 2001-07-05 2003-01-17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795671B2 (en) * 2002-01-15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switchable, contact and spaced, clutch-operated developing units
EP1331525A3 (en) 2002-01-25 2004-06-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workability
JP3890294B2 (ja) 2002-02-19 2007-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5642B2 (ja) 2002-01-25 2007-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13030A (ja) * 2002-06-10 2004-01-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65154B2 (ja) * 2002-06-14 2009-05-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9575B2 (ja) * 2002-11-15 2009-10-07 パナソニック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422974B2 (ja) 2003-03-28 2010-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4970B2 (ja) 2003-09-30 2009-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14975A (ja) * 2003-10-07 2005-04-2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9292A (en) * 1990-04-27 1992-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nish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350210A (zh) * 2000-09-22 2002-05-22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
CN1369750A (zh) * 2001-02-09 2002-09-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成像设备和使显影元件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43606A1 (en) 2011-10-06
US7986906B2 (en) 2011-07-26
US20130142546A1 (en) 2013-06-06
US20070077093A1 (en) 2007-04-05
JP2007101636A (ja) 2007-04-19
US20100290813A1 (en) 2010-11-18
CN101556450A (zh) 2009-10-14
JP4581948B2 (ja) 2010-11-17
US8346133B2 (en) 2013-01-01
CN1940744A (zh) 2007-04-04
CN100527008C (zh) 2009-08-12
US8676092B2 (en) 2014-03-18
US7792464B2 (en) 2010-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6450B (zh)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310716B2 (en) Developer unit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US77157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linear movement member
US9229365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pressing member
CN2893756Y (zh) 成像设备
US7489889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photoreceptor cartridge
JP20071016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11032C (zh) 成像装置
JP20042720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