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3909A - 管切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切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3909A
CN101543909A CN200910008191A CN200910008191A CN101543909A CN 101543909 A CN101543909 A CN 101543909A CN 200910008191 A CN200910008191 A CN 200910008191A CN 200910008191 A CN200910008191 A CN 200910008191A CN 101543909 A CN101543909 A CN 101543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onveyance
mentioned
tube
aforementioned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8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3909B (zh
Inventor
荒木源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sc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isc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sco Corp filed Critical Disc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43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3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3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39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wind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Forwarding And Stor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AREA)
  • Details Of Cut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切断装置,其使将长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管切断成目标长度、并且按照种类显示正确的识别标记的作业自动化,从而消除错误。将存放多个种类的管(T)的多个卷轴(13)支撑在旋转台(5)上,使旋转台(5)旋转,将所需的管(T)的前端部定位在管拉出位置,并通过管拉出装置(40)将管(T)拉出预定长度。将拉出的管(T)通过第一、第二带辊装置(50A、50B)输送至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然后从带式输送装置导入到筐装置(140)内并进行收纳。在管(T)的搬送过程中,通过印字装置(110)将管信息印在管(T)上,当拉出长度达到目标长度时,通过切割装置(70)切断管(T)。

Description

管切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切断装置,该管切断装置将粗细和材质等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管按种类卷绕在卷轴上进行积存,并且从这些卷轴中选择目标管并切断成目标长度。
背景技术
在各种产业机械和制造装置中多使用水、油或者气体等各种流体。例如,在半导体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将半导体晶片单片化成芯片状器件的切割装置大致包括以下等部分:卡盘工作台,其吸引保持晶片;空气支承式的主轴单元,其具有用于切削保持在该卡盘工作台上的晶片的刀具;清洗构件,其对切削后的晶片进行清洗;以及吸引晶片式的搬送构件,其将晶片搬送至卡盘工作台或者将晶片从卡盘工作台搬送至清洗构件。另外,在这样的切割装置中具有:使卡盘工作台和搬送构件产生吸引晶片用的负压的空气抽吸源、向空气轴承供给高压空气的空气供给源、和向清洗构件供给清洗液的的水供给源等,并且在这样的切割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将流体从这些流体的抽吸源或供给源引导至各个作用部位的配管。
作为这样的切割装置中的各种流体的配管,一般使用直径为10mm左右的具有柔性的管,并将切断成适当长度的管连接于预定部位。此外,为了正确无误地连接长度和粗细不同的多种管,需要对管进行识别。因此,以往采用了将打印有数字等识别信息的短管状标记物安装在管的两端等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98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11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321562号公报
通常,管卷绕在卷轴上进行存放,为了获得配管用的管,以手工作业进行以下工序:对从卷轴拉出的管的长度进行测量并切断成目标长度,然后根据需要在管的两端部安装标记物。但是由于是手工作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地切断了配管的长度、或者安装了不合适的其它标记物的错误,因此,产生了作业拖延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切断装置,该管切断装置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以下作业:将长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管切断成目标长度,并且按种类显示正确的识别标记,其结果为,消除了在手工作业中产生的错误,实现了作业的顺畅化。
本发明是将管切断成预定长度并捆束成螺旋状的管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切断装置包括:
卷轴架,其具有卷轴支撑部和管前端保持部,其中,上述卷轴支撑部将卷绕有管的卷轴支撑成旋转自如,上述管前端保持部保持卷绕在卷轴上的管的前端;
卷轴架设置座,其上以预定的排列设置有多个上述卷轴架;
卷轴架设置座动作构件,其使上述卷轴架设置座进行动作,以将在卷轴上卷绕有目标管的卷轴架的管前端保持部定位在预定的管拉出位置;
管拉出构件,其在管拉出位置发挥作用,其把持由定位在上述管拉出位置的管前端保持部所保持的管的前端并将管拉出;以及
管搬送路径,在该管搬送路径中搬送被上述管拉出构件拉出的管,
在上述管搬送路径中设置有:
第一输送构件和第二输送构件,它们沿着上述管搬送路径隔开间隔地配设,用于以预定量将由管拉出构件拉出的管输送向上述管搬送路径的下游侧;
印字构件,其配设在第一输送构件和第二输送构件之间,用于将与应切断而得到的管有关的信息印到在该第一输送构件和该第二输送构件之间搬送的管上;
带式搬送装置,其配设在第二输送构件的下游侧,用于将通过印字构件印有信息的管以带搬送方式搬送向下游侧;以及
管切断构件,其配设在第一输送构件和印字构件之间,用于将在该第一输送构件和该印字构件之间搬送的管切断,
而且,在上述管搬送路径的终端,配设有笼状的管收纳构件,该笼状的管收纳构件将通过带式搬送构件搬送来的管以螺旋状收纳,并且在该管收纳构件上附设有管捆束构件,该管捆束构件用于捆束呈螺旋状地收纳的管,
另外,上述管切断装置还包括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对卷轴架设置座动作构件、管拉出构件、第一输送构件、第二输送构件、印字构件、带式搬送构件、管切断构件以及管捆束构件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中,根据粗细等来划分种类的多个种类的管分别卷绕在各卷轴架的卷轴上进行存放。作为获得切断成目标长度的管的动作,首先,将在卷轴上卷绕有上述管的卷轴架的管前端保持部定位在管拉出位置,接下来,将由管前端保持部保持的管的前端部通过管拉出构件拉出至预定部位。此后,通过第一输送构件和第二输送构件,将管输送至下游侧的带式搬送构件,进而从下游侧的带式搬送构件呈螺旋状地收纳到管收纳构件中,并进行捆束。在这样搬送的时候,当管从管切断构件拉出的的长度达到目标长度之后,利用管切断构件将管切断。此外,当在第一输送构件和第二输送构件之间搬送管的期间,通过印字构件将表示管的种类等的管信息印在管上。
根据本发明,自动完成以下动作:从存放的多个种类的管中选择目标管,将管信息印在该管上并将管切断成目标长度,进而卷绕成螺旋状并进行捆束。因此,不会产生在手工作业时产生的、弄错切断长度等作业错误,能够容易地获得目标管。
在本发明中,还包含具有管转移构件的方式,该管转移构件通过使管收纳构件翻转,来将利用管捆束构件捆束起来的螺旋状的管转移至托盘。根据该方式,省去了将切断后的目标管从管收纳构件中取出的麻烦,并且能够随托盘一起来搬送管,从而便于对管进行管理。
此外,在这样使用了托盘的方式中,能够构成这样的结构:记录有与管有关的信息的记录介质安装在该托盘上,控制构件具有用于读取与管有关的信息的读取构件,上述信息记录在安装于托盘的记录介质上,并且上述控制构件根据该信息,选择与应切断的管的种类相适合的卷轴架、管的切断长度以及印到管上的信息。根据这样的结构,进一步促进了管的选择的自动化,从而进一步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自动地进行以下作业:将长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管切断成目标长度,并且按照种类显示正确的识别标记,因此,具有消除了通过手工作业而产生的错误、实现了作业的顺畅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管切断装置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从内侧观察呈圆周状地排列在上述管切断装置的旋转台上的多个卷轴时的展开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多个卷轴的排列状况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卷轴止动件的卷轴周围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设置在卷轴架上端部的管前端部保持器的正视图,其中(a)是剪形连接件闭合了的状态,(b)是剪形连接件打开了的状态。
图6是表示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管切断装置的管搬送系统中的所有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述管搬送系统的上游侧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管前端部保持器和第一带辊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设置在管搬送系统中的管拉出装置的前端部的图,其中(a)是侧视图,(b)是夹紧机构打开了的状态的俯视图,(c)是夹紧机构闭合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设置在管搬送系统中的旋转卡盘装置的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旋转卡盘装置的支撑机构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旋转体驱动机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向驱动旋转卡盘装置的卡紧板的空气致动器供给空气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旋转卡盘装置的卡紧板的图,其中(a)是正视图,(b)是俯视图,(c)是表示三个卡紧板闭合从而夹持管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h1和h2的管的正视图,其中,h1是由设置在管搬送系统中的第一带辊装置的带辊组件支撑的管的高度位置,h2是通过旋转卡盘装置的管的中心高度位置。
图15是按照(a)~(b)的顺序表示升降量调整机构的上升动作的侧视图,上述升降量调整机构对设置在下侧升降框架上的第一带辊装置的带辊组件和旋转卡盘装置进行支撑。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升降量调整机构的侧视图。
图17是收纳切断了的管的筐装置的侧剖视图,其中(a)是利用条带将所收纳的管捆束起来的状态,(b)是使筐装置翻转了的状态,(c)是底部可动板下降从而管下落到了下方的托盘上的状态。
图18是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按照(a)~(e)的顺序表示在管处理动作中、将管的前端部定位在管拉出位置的初始动作的侧视图,其中管处理动作是在拉出并搬送管的同时进行印字、切断处理,然后将管收纳在筐装置中为止的动作。
图20是按照(a)~(e)的顺序表示在管处理动作中、将利用管拉出装置拉出的管通过第一和第二带辊装置输送到带式输送装置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21是按照(a)~(c)的顺序表示在管处理动作中、将管从第一和第二带辊装置经带式输送装置收纳至筐装置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22是捆束起来并排出到托盘上的管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管切断装置;5:旋转台(卷轴架设置座);10:卷轴架;11:卷轴保持器(卷轴支撑部);13:卷轴;20:管前端部保持器(管前端保持部);40:管拉出装置(管拉出构件);50A:第一带辊装置(第一输送构件);50B:第二带辊装置(第二输送构件);70:切割装置(管切断构件);110:印字装置(印字构件);130A、130B:带式输送装置(带式搬送构件);140:筐装置(管收纳构件);159:支撑框架(管转移构件);160:管捆束装置(管捆束构件);180:托盘;186:读取构件;190:控制构件;C:卡(记录介质);T: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1)管切断装置的结构
[旋转台]
图1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管切断装置1的整体。图1中的标号2是圆形的基座。在基座2的中央部,形成有比该基座2的外周部高出1个台阶的圆形的驱动系统设置座3。在基座2的外周部之上,以呈同心状且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有环状的旋转台(卷轴架设置座)5,该旋转台5具有与基座2相等的外径。基座2的驱动系统设置座3和旋转台5的上表面为水平,并且设定在大致同一平面上。旋转台5通过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机构被沿周向旋转驱动。旋转台5的旋转控制由控制构件190完成。
[卷轴架]
在旋转台5上,沿着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地排列有多个卷轴保持器(卷轴支撑部)11。卷轴保持器11具有:在旋转台5的切线方向(与径向正交的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竖立设置的左右一对保持板12;和架设在保持板12的上端部之间的未图示的轴支承件。该情况下,卷轴保持器11有保持板12高和保持板12低的两种类型,较高的上侧卷轴保持器11A和较低的下侧卷轴保持器11B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在各卷轴保持器11的轴支承件上,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有卷轴13。卷轴保持器11的轴支承件设定为其轴线方向与旋转台5的切线方向平行,卷轴13被支撑成以该轴支承件为中心旋转。
如图2所示,卷轴13在圆筒状的轴部14a的两侧固定有凸缘14b,轴部14a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外套在卷轴保持器11的轴支承件上。在各卷轴13上卷绕地存放具有柔性的、截面为圆形的管T。管T不是一种,而是根据粗细、颜色、材质等分为许多种类,并且按种类卷绕在卷轴13上。卷绕有管T的卷轴13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根据管T的种类而确定的卷轴保持器11上。
关于上下卷轴13,如果从旋转台5的内侧观察,则如图2所示在上下方向不干涉地配置成上下交错状,如果从上方观察,则如图3所示以端部在周向上重叠的方式排列。通过这样的排列,卷轴13以高空间效率尽可能多地安装在旋转台5上。
如图4所示,在卷轴13上附设有卷轴止动件16,该卷轴止动件16用于使卷轴13在除拉出管T时以外的时候不会随便旋转。该卷轴止动件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固定于旋转台5的支架17上,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弹簧等使该卷轴止动件16的一端部总是与凸缘14b接触,来限制卷轴13的旋转。
附设在各卷轴13上的卷轴止动件16的解除通过推杆18来完成,该推杆18与后述管拉出位置对应地设置在驱动系统设置座3上。推杆18在解除动作时伸长从而将卷轴止动件16的未与凸缘14b接触侧的端部向上方顶起。由此,卷轴止动件16旋转而从凸缘14b离开,从而使卷轴13能够旋转。
图4表示附设在下侧卷轴保持器11B的卷轴13上的卷轴止动件16和推杆18,但是相对于上侧卷轴保持器11A的卷轴13也附设有卷轴止动件16和推杆18。在上侧卷轴13上设置卷轴止动件16时,例如可以将卷轴止动件16经适当的支架设置在保持板12上,而将对卷筒止动件16起作用的推杆18设置在驱动系统设置座3侧。
另外,如图3所示,支撑卷轴13的卷轴保持器11并没有设置在旋转台5的整周范围内,而是以角度方面来说空开大约30°的、不设置卷轴保持器11的空间6。该空间6主要是作为在维修等时通向驱动系统设置座3的路径而空开的。
如图1所示,在位于旋转台5上的各卷轴保持器11的内周侧竖立设置有柱15。在这些柱15的上端部分别设置有管前端部保持器(管前端保持部)20,该管前端部保持器20用于保持从卷轴13开卷的管T的前端部。即,管前端部保持器20与各卷轴保持器1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管前端部保持器20被支撑在比由上侧卷轴保持器11A支撑的卷轴13稍高的位置,此外,各管前端部保持器20沿着旋转台5的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轴架10由设置在柱15上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和上述卷轴保持器11构成。
柱15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比较细长的板状部件,柱15以其宽度方向沿着旋转台5的径向的状态直立地固定在旋转台5上。如图5所示,在该柱15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长方形的水平的底板19。另外,构成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左右一对的进给框架21,以能够沿底板19的长度方向(旋转台5的径向、图5中的附图的表里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在该底板19上。进给框架21的截面为コ字形,内侧的槽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在底板19的两侧部上。
如图6~图8所示,在各进给框架21的、滑动方向的前后(该情况下,设前侧为旋转台5的内周侧,设后侧为旋转台5的外周侧)的端部,设置有相同结构的管保持机构22。该管保持机构22包括:向上方凸出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三角框体23;和剪形连接件26,其由一对板状的连杆(驱动侧和从动侧)24、25呈X字形地交叉而成,并且在该剪形连接件26和三角框体23的顶点内侧之间形成大致菱形的管贯穿插入/保持空间。三角框体23的两端部固定在左右的进给框架21的前后端部,因此左右的进给框架21经前后的三角框架23连接成一体。
如图5和图8所示,剪形连接件26的驱动侧连杆24的一端部经成为旋转支点的连接杆27,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一个进给框架21的前后端部。此外,剪形连接件26的从动侧连杆25的一端部经成为旋转支点的销28,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另一进给框架21的前后端部。
如图5所示,在从动侧连杆25上形成有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引导狭缝25a,在驱动侧连杆24上设置有引导销24a,该引导销24a以能够沿引导狭缝25a滑动的方式嵌入该引导狭缝25a中。通过将引导销24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在引导狭缝25a中,各连杆24、25联动地在上下方向摆动,由此剪形连接件26进行动作。该情况下,若如图5(a)所示各连杆24、25向上方摆动,则为闭合动作,若如图5(b)所示各连杆24、25向下方摆动,则为打开动作。在剪形连接件26的开闭动作中,引导销24a沿着引导狭缝25a滑动。
驱动侧连杆24被压缩弹簧29始终以向上方摆动的方式施力,该压缩弹簧29介于该连杆24和进给框架21之间。因此,剪形连接件26始终处于各连杆24、25向上方摆动而闭合的状态,从而在剪形连接件26和三角框体23之间夹入并保持管T。即,管T被夹在被各连杆24、25的X字形的交叉点上侧的V字形的谷间,并且夹在三角框体23的顶点内侧而被保持。通过这样进行保持,即使粗细不同,也能够确保管T总是处于轴心定位于中心而没有向左右偏离的状态。
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的作为各驱动侧连杆24的摆动支点的连接杆27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在驱动侧连杆24的一端部。即,前后的驱动侧连杆24经连接杆27连接成一体,并且以该连接杆27为支点同步旋转。因此,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的剪形连接件26彼此同步地动作。
在前侧管保持机构22的驱动侧连杆24的作为旋转支点部的一端部,固定有相对于该驱动侧连杆24弯曲成锐角且沿横向延伸的杆30的一端部。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的各剪形连接件26通常处于借助于压缩弹簧29的力来保持管T的闭合状态。另外,如果从该闭合状态向下方按压杆30,则驱动侧连杆24向下方摆动。
如果前侧管保持机构22的驱动侧连杆24向下方摆动,则利用连接杆27连接的后侧管保持机构22的驱动侧连杆24也同时向下方摆动。因此,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的剪形连接件26的各连杆24、25向下方摆动从而成为打开的状态。另外,如果解除了将杆30向下方按压的力,则剪形连接件26借助压缩弹簧29的力而闭合,从而返回将管T保持在与三角框体23之间的状态。在杆30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前方凸出的销31。
在一个进给框架21的前部的下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凸出的凸起片32。进给框架21保持在总是被拉伸弹簧33(参照图19)向后方施力的状态,该拉伸弹簧33架设在凸起片32和底板19的后端部之间。此外,在左右的进给框架21之间确保有空间34,该空间34用于在配置于下方的后述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上升时能够使该从动侧带辊组件61通过。
[管拉出装置]
各卷轴13即按照各种管T而设置的上述卷轴架10与旋转台5一体地旋转,使与将要切断成预定长度而获得的目标管T对应的卷轴架10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在预定的管拉出位置停止并成为待机状态。保持于在该管拉出位置待机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上的管T的前端被管拉出装置(管拉出构件)40沿大致水平拉出,并且引导到从管拉出位置向前方延伸的管搬送路径。
如图6所示,管拉出装置40设置在管搬送路径中的与管拉出位置相距预定距离的下游侧,管拉出装置40包括:大致水平的杆体41;和以相对于管前端部保持器20伸缩的方式插入在该杆体41中的臂42。如图21所示,杆体41的下游侧的后端部与固定框架201通过销结合,杆体41的上游侧的前端部与升降连接框架202通过销结合,杆体41被支撑成前端部通过升降连接框架202的升降而上下摆动。在管拉出装置40中,水平延伸的臂42的前端部在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两个位置之间往返,其中,工作位置是臂42的前端部定位在后述第二带辊装置50B的正后方的位置,非工作位置是臂42的前端部向下方摆动而倾斜成前低后高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臂42的前端部(臂前端部)42a,设置有夹紧把持管T的前端的夹紧机构43。该夹紧机构43构成为通过左右一对爪部44抓住管T的前端部,该左右一对爪部44以能够沿臂42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在臂前端部42a上。各爪部44的截面为圆弧状,并且各爪部44的内周面彼此对置,这些内周面以沿着管T的周面的方式形成了截面为圆弧状的槽。
如图9(b)的左侧的图所示,左右爪部44的基端部45上下交替配置,并且彼此相向地从爪部44向内侧延伸,基端部45在向内侧延伸的方向上的宽度是比臂前端部42a的宽度稍大的程度。这些基端部45在上下重合的状态下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在上下的引导槽46中,该上下的引导槽46形成在臂42的前端部的内部并且在宽度方向延伸。引导槽46向臂前端部42a的侧方开口。
关于夹紧机构43,如图9(b)所示,各爪部44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与臂前端部42a的宽度大致一致的状态是打开得最大的状态。另外,从该打开状态起,通过使基端部45向臂前端部42a的内侧方向滑动,则如图9(c)所示,爪部彼此接近而成为闭合状态。当基端部45滑动时,基端部45相互滑动。
如图9(b)、(c)所示,在臂前端部42a内设置有用于开闭夹紧机构43的开闭机构47。该开闭机构47包括:左右一对的三角形形状的连接件48,它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各爪部44的各基端部45通过销结合,并且该一对连接件48的后部相互重叠;和驱动杆49,其一端部通过销结合于这些连接件48的重叠部分,并且该驱动杆49沿臂4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被支撑成能够在该方向上往复移动。通过该开闭机构47,如果驱动杆49向臂42的前端方向(图9中的左侧)推进,则如图9(b)所示各连接件48的前端侧打开,爪部44的基端部45随之沿引导槽46打开,从而成为各爪部44分离、夹紧机构43打开的状态。如果从该打开状态使驱动杆49向臂42的后端方向(图9中的右侧)后退,则如图9(c)所示各连接件48的前端侧闭合,爪部44的基端部45随之沿引导槽46闭合,从而成为各爪部44接近、夹紧机构43闭合的状态。
在管拉出装置40中,插入在杆体41内的臂42向管前端部保持器20推进。在将管T利用管拉出装置40拉出时,管前端部保持器20与进给框架21一起前进,相对于这样前进了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当夹紧机构43到达能够把持管T的前端的位置时,臂42停止推进。接着夹紧机构43闭合,管T的前端被各爪部44把持。在用爪部44把持了管T的前端部之后,臂42后退,由此管T沿着管搬送路径被拉出。在拉出管T时,通过接下来将进行说明的第一带辊装置50A将管T送向下游侧,管拉出装置40发挥利用夹紧机构43引导该搬送方向的作用。
在拉出管T时,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的前后剪形连接件26成为打开状态,从而成为能够拉出管T的状态,对于具有该作用的结构,将与后述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进给机构一起进行说明。
[第一、第二带辊装置]
管T在如上所述地由管拉出装置40的夹紧机构43引导的同时,被第一带辊装置(第一输送构件)50A向下游侧输送至臂42的后退行程终点。此后,管T被第一带辊装置50A和第二带辊装置50B(第二输送构件)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
各带辊装置50A、50B具有相同结构,如图7所示,各带辊装置50A、50B由配置在管T的上侧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和配置在管T的下侧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的组合构成。第一带辊装置50A的各带辊组件51、61配设在上述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上下。另外,第二带辊装置50B配设在管拉出装置40的杆体41的上游侧。
驱动侧带辊组件51通过将椭圆辊54以相对于管搬送路径左右构成一对的状态且从正面观察呈V字形地配置起来而构成的,所述椭圆辊54通过将带53呈环状地卷绕在配置于前后的两个辊子52上而构成。各辊子52支撑于上侧升降框架210的下端部,一个(驱动侧)椭圆辊54中的一个辊子52(52A)是由驱动轴55驱动旋转的驱动辊。在驱动轴55上一体设置有锥齿轮56,该锥齿轮56与一体设置在另一个(从动侧)椭圆辊54的一个辊子52上的锥齿轮57啮合。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驱动轴55旋转时,驱动辊子52A旋转,从而驱动侧的椭圆辊54的带53向管搬送方向旋转。与此同时,驱动辊子52A的旋转经锥齿轮56、57传递至从动侧的椭圆辊54的辊子52,从而从动侧的椭圆辊54的带53也同步地向管搬送方向旋转。另外,上侧升降框架210在第一带辊装置50A侧和第二带辊装置50B侧共设置有两个(210A和210B),通过这些上侧升降框架210A、210B升降,分别使得第一带辊装置50A和第二带辊装置50B的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升降。
另一方面,从动侧带辊组件61具有:3个辊子62,它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下侧升降框体220;和带63,其呈环状地卷绕在这些辊子62上。各辊子62被支撑为能够以与管搬送路径正交的大致水平的方向为轴旋转,2个辊子62沿着管搬送路径前后配置,在这些辊子62之间的下方配置有1个辊子62。因此,带63呈倒三角形地卷绕在辊子62上。
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直接安装在下侧升降框架220上,并与下侧升降框架220一体地升降。另一方面,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经升降汽缸240安装在下侧升降框架220上。因此,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设置成:与下侧升降框架220一起一体地升降,并且还通过升降汽缸240相对于下侧升降框架220单独地升降。
第一带辊装置50A和第二带辊装置50B的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分别与在大致铅直方向升降的上侧升降框架210A、210B一体地升降,在下降后的预定的管搬送位置,左右的椭圆辊51形成为倒V字形的各带53与管T接触。
另一方面,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与下侧升降框架220一体地升降,在上升后的预定的管搬送位置,带63的水平部分与管T的下表面接触。此外,在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中,在下侧升降框架220上升到预定的管搬送装置、并且汽缸装置240上升了的状态下,带63的水平部分与管T的下表面接触。
管T由3根带53、53、63包围并夹持,通过在该状态下使各带53、53、63向搬送方向旋转,管T被输送向管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在下侧的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中,带63一边接收管T一边旋转。
第一带辊装置50A将在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中通过的管T向下游侧输送。此时,第一带辊装置50A的、在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下方待机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与下侧升降框架220一体地上升,并通过左右的进给框架21之间的空间34,从而带63与管T接触。
在第一带辊装置50A和第二带辊装置50B之间的管搬送路径中,从上游侧依次配设有用于切断管T的切割装置(管切断构件)70、第一旋转卡盘装置80A、印字装置(印字构件)110、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B。
[切割装置]
如图7所示,切割装置70由配设在管搬送路径的上侧的管按压机构71、和配设在管按压机构71的下侧的下刀机构75的组合构成。管按压机构71构成为在上侧框架72的下端部通过升降活塞73能够升降地设置有矩形板状的按压板74。在按压板74的下端部形成有倒V字形的切口74a。管按压机构71通常在按压板74上升后的位置待机,而在工作时按压板74下降至预定的切割位置。当按压板74下降至切割位置时,管T嵌入切口74a的中心的谷部,由此管T完成了左右方向的对心,并且限制了管T向上方的移动。
下刀(下刃)机构75构成为在下侧框架76的上端部通过升降活塞77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有矩形板状的下刀板78。在下刀板78的上端形成有刀尖(刀刃)78a。下刀机构75通常在下刀板78下降了的位置待机,而在工作时下刀板78上升。当下刀板78上升时,下刀板78的后表面(管搬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面)在与按压板74的前表面(管搬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面)滑动接触的同时上升。另外,通过使刀尖78a横切被按压板74按压的管T,来利用刀尖78a将管T切断。
当在切割装置70中对相同种类的管T连续进行切断处理的情况下,在切断了管T后,按压板74和下刀板78分别向上下移动而分离并且回到待机位置,从而成为拉出装置40的臂42能够在按压板74和下刀板78之间通过的状态。另外,在切割装置70这样打开的同时,上述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剪形连接件26打开,使得该管前端部保持器20对管T的保持状态解除。关于这样的切割装置70和管前端部保持器20联动的机构,将在下面进行叙述。此外,在接下来切断的管的种类不同的情况下,切割装置70维持按压板74和下刀板78闭合的状态。
[管前端部保持器的进给机构]
如上所述,在将管T利用管拉出装置40从管前端部保持器20拉出时,管前端部保持器20与进给框架21一起前进,将管T的前端部交送至臂42的夹紧机构43。如图7所示,该进给机构具有:上述凸起片32,其从一个进给框架21的下表面向下方凸出;和钩120,其设置在上述切割装置70的下刀机构75的下侧框架76上,用于与凸起片32卡合。
下侧框架76具有向管前端部保持器20侧延伸的汽缸支座121,在该汽缸支座121中插入有沿前后方向伸缩的前后伸缩杆122。在该前后伸缩杆122的前端部,经汽缸123插入有沿上下方向伸缩的上下伸缩杆124,在该上下伸缩杆124的上端形成有钩120,该钩12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槽。
前后伸缩杆122向管前端部保持器20方向伸长直到钩120到达凸起片32的正下方为止,此后,如果上下伸缩杆124上升,则钩120与凸起片32卡合。如果前后伸缩杆122从该状态缩短,则左右的进给框架21克服拉伸弹簧33的力在底板19上向前方滑动。由此,由管保持机构22保持的管T的前端部定位于将管T交接给管拉出装置40的夹紧机构43的位置(参照图19(a)~(d))。
此外,在上述切割装置70的下刀机构75的下刀板78的上端部,设置有向管前端部保持器20方向凸出的按压片79。在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进给框架21前进了的状态下,该按压片79定位在杆30的前端的销31的上方(参照图5(a)、图19(d))。然后,当下刀板78从该状态下降时,按压片79将销31向下方按下。由此,杆30也被按下,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的剪形连接件26打开,从而保持管T的状态被解除(参照图5(b)、图19(e)、图20(a))。
[第一、第二旋转卡盘装置]
第一旋转卡盘装置80A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B具有相同结构,如图7所示,该第一旋转卡盘装置80A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B具有以管搬送路径为中心呈同心状配设的环状的旋转体81。这些旋转卡盘装置80A、80B对在形成于旋转体81中心的管插入孔81a中通过的管T进行把持并使其绕轴线旋转,并且能够通过后述的印字装置110沿周向印字。
虽然在图6、图7等中省略了图示,但如图10所示,各旋转体81一并支撑在一个框架板90上。框架板90是从水平的中央板部91的两侧直立有侧板部92的コ字形的结构,在侧板部92上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有旋转体81。如图11所示,在旋转体81的单面的管插入孔81a的周围,呈同心状地形成有圆形的凸台部82。另外,该凸台部82经轴承94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圆形的凹部93中,该圆形的凹部93形成在框架板90的侧板部92的外表面侧。在侧板部92上,形成有与旋转体81的管插入孔81a连通的孔92a。
如图11所示,在旋转体81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齿83,在侧板部92的外表面侧的旋转体81下方,配置有与旋转体81的齿轮齿83啮合的驱动齿轮95。该驱动齿轮95经驱动轴96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侧板部92上。驱动轴96架设在两个侧板部92上,驱动齿轮95分别相对于两个旋转体81啮合。
此外,在一个侧板部92的内表面上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有从动齿轮97a,在驱动轴96上固定有与从动齿轮97a啮合的从动齿轮97b。另外,在框架板90的中央板部91上固定有电动机98,该电动机98的小齿轮98a与从动齿轮97a啮合。通过该结构,电动机98的驱动力经从动齿轮97a、97b传递至驱动轴96,从而驱动轴96旋转,该旋转从驱动齿轮95传递至旋转体81,从而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各旋转体81旋转。
框架板90以下述方式经差动板230支撑在上述下侧升降框架220上:各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各旋转体81以管搬送路径为中心配设成同心状。差动板230固定在中央板部91的下表面上。各旋转卡盘装置80A、80B在旋转体81的轴线方向保持水平的状态下,与下侧升降框架220一起上下运动。如图10所示,框架板90以两侧的侧板部92的图中里侧的端缘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99配合。
该情况下,框架板90的中央板部91的进深设定得比两侧的侧板部92的进深要短。因此,各侧板部92的图10中的里侧端缘从中央板部91的里侧端缘凸出,该侧板部92的凸出的里侧端缘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与导轨99配合。由此,框架板90在向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沿着导轨99上下运动。
如图7所示,在旋转体81的外表面上,呈放射状且能够沿旋转体81的径向自由移动地安装有多个(该情况下为3个)长方形的卡紧板100。如图13所示,在卡紧板100的中央部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100a,该狭缝100a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与设置在旋转体81的外表面上的引导销84配合。卡紧板100通过被引导销84引导而沿狭缝100a的延伸方向、即旋转体81的径向移动,由此,作为内周侧端部的前端部相对于旋转体81的管插入孔81a进退。
各卡紧板100相对于旋转体81的管插入孔81a同步地进退,在推进时,各卡紧板100利用设置在前端部的卡紧部101夹持从管插入孔81a中通过的搬送过程中的管T。
如图13所示,在卡紧部101的、一个侧部的背面侧(与旋转体81的外表面相对的面)和另一侧部的表面侧,分别形成有板厚较薄的三角形的阶梯差面102a、102b。换言之,在卡紧部101上,形成了背侧的阶梯差面102a,从而形成有与表面共面的三角形的薄壁部103a,通过形成了表侧的阶梯差面102b,从而形成有与背面共面的三角形的薄壁部103b。如图13(a)所示,这些阶梯差面102a、102b和薄壁部103a、103b点对称地形成。在阶梯差面102a、102b之间,形成有具有卡紧板100的厚度的梯形部104。
通过这样的卡紧部101的结构,能够得到以下作用。即,如果没有形成阶梯差面102a、102b,则如图13(c)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前端的角部抵接的时刻卡紧部101就不能进一步推进。但是,通过形成有阶梯差面102a、102b,则能够如该图所示以如下方式推进:相邻的卡紧部101的背侧阶梯差面102a和表侧阶梯差面102b滑动接触,并且,薄壁部103a和薄壁部103b彼此在交替重叠的同时进一步接近。这样,卡紧部101在推进时能够尽可能地相互接近,其结果为,即使管T很细,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夹持。
各卡紧板100的进退动作分别通过内置于旋转体81中的空气致动器105来完成。空气致动器105被组装成使卡紧板100通过空气压力向旋转体81的内周方向(管夹持方向)推进,在该情况下,如果空气压力消除,则卡紧板100通过未图示的施力构件而向旋转体81的外周方向(管松开方向)后退。
如图12所示,在旋转体81的内部,形成有从空气致动器105连通至凸台部82的端面的空气分配通道106。针对对应于3个卡紧板100的每一个而设置的空气致动器105,形成有3个空气分配通道106。另外,这些空气分配通道106的开口通过形成在凸台部82的端面上的环状的周槽107而连通起来。另一方面,在框架板90的侧板部92上形成有1个空气导入通道108,该空气导入通道108贯穿该侧板部而朝向凹部93开口,并且与周槽107连通。在该空气导入通道108的开口处,安装有与延伸至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的配管相连接的连接管部108A。此外,在侧板部92的凹部93,安装有围绕对面的周槽107的一对环状密封部件109a、109b。这些密封部件109a、109b分别配置在周槽107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并且气密地压接在凸台部82的端面上。
通过该结构,从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从连接管部108A经空气导入路径108流入到周槽107中。然后,空气从周槽107分支到各空气分配路径106并到达空气致动器105。当这样供给空气时,空气致动器105工作,夹紧板100向夹持方向推进。此外,当停止空气的供给从而消除空气压力时,卡紧板100通过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管松开方向后退。
[设置在下侧升降框架上的升降量调整机构]
被搬送的管T通过与第一和第二带辊装置50A、50B的、上侧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的各带53接触,来确定管T的搬送过程中的高度位置。即,不论粗细,管T的上表面都在大致固定的高度位置被搬送(严格来说,当管T的直径增大时,上表面向下移动。关于该作用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当第一带辊装置50A上升至管前端部保持器20内并向下游侧输送管T时,从动侧带辊组件61的带63与管T的下表面接触。另外,设定成:当利用第一带辊装置50A输送的管T通过上述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时,管T水平地通过各旋转体81的管插入孔81a的中心。
因此,如图14所示,第一带辊装置50A的带63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以下称为带高度位置h1)、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各旋转体81的中心的高度位置(以下称为旋转体中心高度位置h2)设定为:错开了与管T的半径相当的距离,并且带高度位置h1比旋转体中心高度位置h2要低。
如果管T的粗细固定,则相差管T的半径的量地固定设定带高度位置h1和旋转体中心高度位置h2即可。但是,由于在本装置1中是以粗细不同的各种管T作为对象,所以常常需要根据管T的粗细来进行调整,以使带高度位置h1设定得比旋转体中心高度位置h2要低该管T的半径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与支撑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框架板90均通过下侧升降框架220来进行升降的结构,但是也能够进行该升降量的调整。下面,对该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下侧升降框架220沿搬送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在形成于搬送方向后端部的、向上方凸出的后侧凸部221上,经升降汽缸240支撑有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另外,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直接安装在形成于下侧升降框架220的前端部的前侧凸部222上。
此外,在下侧升降框架220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凸出的倾斜凸部223。该倾斜凸部223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管搬送方向的上游侧而倾斜成前高后低的楔形面223a。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支撑各旋转体81的框架板90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差动板230。该差动板230的下表面形成为与倾斜凸部223的楔形面223a平行的楔形面230a。
通过将差动板230的楔形面230a载置并支承在下侧升降框架220的倾斜凸部223的楔形面230a上,框架板90被支撑在下侧升降框架220上。通过配设在下侧升降框架220下方的汽缸装置250,来支撑下侧升降框架220,并且使该下侧升降框架220升降。关于汽缸装置250,其活塞251能够伸缩,该活塞251朝向作为管搬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后方向斜上方延伸,在该活塞251的上端部支撑有下侧升降框架220。
通过汽缸装置250的活塞251的伸缩,下侧升降框架220沿着活塞251的延伸方向斜着升降,伴随该运动,支撑在下侧升降框架220上的框架板90沿着导轨99升降。在该升降动作时,由于倾斜凸部223的楔形面223a在与差动板230的楔形面230a滑动接触的同时升降,所以差动板230、即框架板90的升降量比下侧升降框架220的升降量要少。
例如,如图15(a)~(b)所示,在下侧升降框架220上升了的情况下,倾斜凸部223的楔形面223a在差动板230的楔形面230a上滑动地向上方推压差动板230,因此,框架板90的上升量比下侧升降框架220的上升量要少。在下降时该作用相反地产生,从而框架板90的下降量比下侧升降框架220的下降量要少。
升降量的差由彼此相对的楔形面230a、233a的倾斜角度、和下侧升降框架220的升降角度(活塞251延伸的方向的角度)来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要素这样设定:如上所述带高度位置h1设定得比旋转体中心高度位置h2总是低管T的半径的量。
这样的升降量调整机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在想通过一个驱动部以一定的比率同时移动相距任意距离的2个点的高度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利用上述升降量调整机构。图16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图,与上述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对应的高度位置H1、和与上述差动板对应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总是以2:1的比率升降,而与汽缸装置250的活塞251的伸缩所引起的下侧升降框架220的升降量无关。
如上所述,H1和H2的高度位置的比率由楔形面230a、233a的倾斜角度和汽缸装置250的活塞251延伸的方向的角度e来确定,角度θ越大,H1和H2的移动的比率(H1/H2)越小,相反,角度θ越小,H1和H2的移动的比率越大。通过将H1和H2设定在任意的动作点,能够转用图16所示的升降量调整机构。
另外,如图6所示,在下侧升降框架220的后侧凸部221上,安装有对拉出的管T的长度进行测量的管长度测量构件260。关于该管长度测量构件260,根据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的下侧辊子62的转速,来测量切断后的管T的长度。此外,测量出的管T的长度按照管T的种类存储在控制构件190中,从而可以知道卷绕在卷轴13上的管T的使用量。并且,当卷绕在卷轴13上的管T的量减少而低于预定量时,在控制构件190上显示需要补充该种类的管T的主旨。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附近,设置有用于检测管T有没有通过该从动侧带辊组件61的管传感器,该检测信号被供给至控制构件190。
[印字装置]
印字装置110配设在管搬送路径中的第一旋转卡盘装置80A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B之间的、管搬送路径的正上方。如图7所示,印字装置110具有印字头111,该印字装置110从该印字头111对下方的管实施必要信息(例如表示管T的种类的数字或字母等)的印字。
印字头111能够以铅直方向为轴旋转90°,因此,关于打印的字符,可以在沿着管T的长度方向进行横写的通常模式、和从该通常模式旋转90°的、与管T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纵写模式下进行印字。关于印字装置110,可以适当地选择能够在管T上进行印字的印字装置,但从获得简便且稳定的印字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喷墨方式的印字装置。另外,在使用了即使印字头111自身不旋转也能改变印字方向的形式的印字装置的情况下,则无需旋转印字头111。
[带式输送装置]
如图6所示,在上述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下游侧连续地配设有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带式输送装置(带式搬送构件)130A、130B,该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接收由第二带辊装置50B搬送来的管T,并将该管T向下游侧搬送。各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具有相同结构,它们通过将3个带式输送机133以带13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式组合起来而构成,所述3个带式输送机133是将带132呈环状地卷绕在前后一对的辊子131上而构成的,在各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的内部形成有三角形的搬送空间。通过将管T送入该搬送空间,并与向搬送方向旋转的3个带132中的至少1个带132的内表面接触,能够将管T搬送向下游侧。
管T由于卷绕在卷轴13上而带有卷曲迹痕,因此,通过了第二带辊装置50B之后的管T多呈螺旋状。当将螺旋状的管T送入带式输送装置130A和130B内时,管T与周围的3个带式输送机133的各带132的内表面局部接触,由此产生了摩擦所致的搬送力,从而搬送管T。
如图6和图20所示,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配置在上述管拉出装置40的上方,并且相对于支撑该管拉出装置40的固定框架201和升降连接框架202同样地支撑上述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即,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的后端部与固定框架201销通过结合,而前端部与升降连接框架202通过销结合,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被支撑成通过升降连接框架202的升降,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前端部与管拉出装置40联动地上下摆动。当升降连接框架下降而使得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倾斜成前低后高,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的前端部的开口130a位于第二带辊装置50B的正后方,从而通过了第二带辊装置50B的管T能够从开口130a顺畅地进入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的内部。
将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和管拉出装置40保持为彼此平行,在升降连接框架202上升了的状态下,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的前端部从接收管T的位置即第二带辊装置50B的正后方位置向上方退开,并代替为将管拉出装置40的臂42的前端定位于第二带辊装置50B的正后方位置。即,通过升降连接框架202的升降,来将设置在管拉出装置40的臂前端部42a的夹紧机构43、和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的前端部的开口130a有选择地定位于第二带辊装置50B的正后方位置(参照图20(d)~(e))。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在退开状态下是水平的,另一方面,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以倾斜成后低前高的状态被固定。
在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的后端部,设置有用于检测管有没有搬送到该后端部的未图示的管传感器,该检测信号被供给至控制构件190。
[筐装置]
上述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的后端处于本装置1的管搬送路径的终端附近,在此处,如图6所示,设置有接收并收纳从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输送来的管T的筐装置(管收纳构件)140。如图17和图18所示,该筐装置140整体上是上方开口直径比圆形底部的直径要大的有底圆筒状,该筐装置140包括:圆筒状的外侧固定筐141;内侧旋转筐145,其同样为圆筒状,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入在外侧固定筐141内;以及底部可动板150,其嵌入在内侧旋转筐145的底部。
外侧固定筐141具有随着朝向上方直径逐渐扩大的圆筒状的筒身部142、和圆板状的底部143。在底部143的中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驱动轴155,该驱动轴155沿轴向延伸,并且具有从上方的开口稍微凸出的高度。在外侧固定筐141的周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从筒身部142的上端部延伸到底部143的中心附近的矩形的切口144。
内侧旋转筐145的外形与外侧固定筐141相同,其具有圆筒状的筒身部146和圆板状的底部147,但是内侧旋转筐145的尺寸形成为能够收纳在外侧固定筐141内的程度。关于内侧旋转筐145,使驱动轴155从形成于底部147中心的孔147a中通过,并且内侧旋转筐14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入在外侧固定筐141中。另外,内侧旋转筐145以由驱动轴145旋转驱动的方式与该驱动轴155连接。
此外,在内侧旋转筐145上,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口148,该多个切口148从筒身部146的上端部延伸至底部147的中心附近。这些切口148与外侧固定筐141的切口144对应地形成为大致相同尺寸/相同形状,通过内侧固定筐145的旋转,使一个切口148与外侧固定筐141的切口144一致从而形成开口。
底部可动板150是在圆锥状的引导筒151的周围形成环状的底板部153而构成的,驱动轴155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贯穿插入在上述引导筒151的中心,底板部153被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切口152分割开来。多个切口152与形成在内侧旋转筐145上的各切口148对应地形成为与这些切口148相同的数量。关于底部可动板150,在各切口152与内侧旋转筐145的各切口148一致的状态下,底板部153与内侧旋转筐145的底部147重叠,从而底部可动板150嵌入在内侧旋转筐145内。底部可动板150通过未图示的限制构件而不能相对于内侧旋转筐145旋转,以便保持各切口152与各切口148一致的状态。
从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的后端部排出的管T从上部开口导入到筐装置140内,此时,内侧旋转筐145和底部可动板150以一起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方式运转。内侧旋转筐145与底部可动板150在旋转的同时接收管T,由此管T一边由内侧旋转筐145的筒身部146的内表面引导着,一边依照卷曲迹痕集束成螺旋状。
另外,优选设置有以能够自由开闭的方式封闭外侧固定筐141的切口144的盖,以使导入的管T的前端不会从因切口144、148、152一致而形成的开口露出到外面。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外侧固定筐141,但只要是使收纳的管T不会从内侧旋转筐145的多个切口148伸出的结构,则外侧固定筐141不是必需的。
[管捆束装置]
在筐装置140的附近配设有管捆束装置(管捆束构件)160,该管捆束装置160将切断成目标长度且呈螺旋状地收纳在筐装置140内的管T捆绑并集束起来。如图6所示,该管捆束装置160具有:捆扎器162,其从筐装置140的因内侧旋转筐145的一个切口148与外侧固定筐141的切口144一致而形成的开口进入内部,用条带161将管T捆束起来;和驱动部163,其向该捆扎器162供给条带161,并且使捆扎器162工作。
捆扎器162具有可开闭的一对半圆弧状的指状部162a,在指状部162a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而闭合了的时候,捆扎器162将条带161卷绕在管T上进行捆束,此后,切断条带161。管捆束装置16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筐装置140进退,并且管捆束装置160以使捆扎器162进入筐装置140内的方式被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作为管捆束装置160,优选使用例如德国的ヘラマンタイトン公司(公司名)制“ATS3080”等。
在捆束管T时,反复进行以下捆束动作:使筐装置140的内侧旋转筐145旋转,使多个切口148中的1个与外侧固定筐141的切口一致来形成开口,使捆扎器162从该开口进入筐装置140内,然后使该捆扎器162工作,利用条带161将管T捆束起来,在捆束后使捆扎器162从筐装置140内退出。由此,管T的多个部位被条带161捆束,从而保持为环状的状态。如果利用内侧旋转筐145的所有的切口148,则在与该切口148的数量对应的最多的部位进行捆束,但是捆束部位的数量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
另外,在这样捆束管T时,使配设在筐141上方的管按压装置170工作。该管按压装置170形成为活塞172从汽缸171沿上下方向进行伸缩,在活塞172的前端固定有矩形的按压板173。当活塞172向下方伸长时,按压板173进入内侧旋转筐145内,对管T的被条带161捆束的部分的附近进行按压。由此,管T被向下按压而使松弛和弯曲等得以矫正,从而捆束成良好的状态。活塞172向下方伸长、利用按压板173按压管T的动作,与捆束管T的动作同步地反复进行。
筐装置140以能够以水平方向为旋转轴翻转180°而成为颠倒了的状态的方式,支撑在图6所示的支撑框架(管转移构件)159上。如果这样使筐装置140整体翻转,则如图17(b)~(c)所示,底部可动板150由于自重而下降从而从内侧旋转筐145脱出。另外,在底部可动板150上设置有与驱动轴155卡合的构件,以使底部可动板150下降到开口附近后与驱动轴155卡合而不会下落。由于各筐141、145的直径随着朝向开口而逐渐扩大,因此在收纳管T时将管T引导至筐装置140内的中心。另外,在翻转了的时候,底部可动板150能够顺畅地下降而不与各筐141、145的筒身部142、146接触,从而能够将捆束好的管T可靠地向下方推出。
另外,底部可动板150在筐装置140翻转了的时候发挥向下方推出捆束好的管T从而使管T顺畅地下落的功能,但也可以构成为:省略该底部可动板150,而代之以仅内侧旋转筐145的底部147从筒身部146分离并下降。此外,如上所述,只要是收纳的管T不会从内侧旋转筐145的多个切口148伸出的结构,则外侧固定筐141并不是必需的,因此,如果将其与省略底部可动板150的结构合并,则筐装置140也可以仅由内侧旋转筐145构成。
[托盘和管信息读取构件]
当筐装置140翻转而使底部可动板150下降时,载置于底部可动板150的已捆束好的管T向下方下落。如图6所示,在筐载置140的下方,配设有接收落下来的管T的托盘180。托盘180为长方体状的箱体,如图1所示,托盘180载置在架台185上。在托盘180的一个侧面,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装填有卡片(记录介质)C,该卡片C用于记录应切断而得到的管T的种类和长度等管信息。关于记录在卡片C上的管信息,可以举出数字、字母等直接表示管T的种类的字符、条形码等识别记号等。
在架台185上设置有用于读取记录在卡片C上的管信息的读取部186。托盘180将卡片C载置成与读取部186对置。通过读取部186读取到的管信息被供给至控制构件190,控制构件190以如下方式控制本装置1:根据管信息对管T的种类和长度、应使用印字装置打印的印字信息进行识别,并切断相应的管T。下面,对由控制构件190控制的本装置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2)管切断装置的动作
“1.管的选择(初始)”
作为前提状态,在所有卷轴架10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上,从对应的卷轴13抽出的管T保持在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上,如图19(a)所示,管T的前端部从前侧的管保持机构22向管搬送方向凸出。
首先,操作者将装填有卡片C的托盘180载置在架台185上,由读取构件186读取记录在卡片C上的管信息。将由读取构件186读取到的管信息提供给控制构件190,控制构件190根据所提供的管信息,如下所述地使本装置1动作。
作为最初的动作,使旋转台5旋转,将在卷轴13上卷绕有与卡片C上显示的管信息对应的管T的卷轴架,定位在与管拉出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使旋转台5停止。接下来使推杆18伸长,使卷轴止动件16从该卷轴13解除,使管T能够被拉出。
“2.管的搬入·搬送”
如图19(b)所示使前后伸缩杆122伸长,接下来如图19(c)所示使上下伸缩杆124伸长,由此,使钩部120与进给框架21的凸起片32卡合。接下来,如图19(d)所示使前后伸缩杆122缩短,使左右的进给框架21克服拉伸弹簧33的力而向前方滑动。由此,管T的前端部定位于向管拉出装置40的夹紧机构43交接的位置,与此同时,杆30的前端的销31定位于下刀板78的按压片79的下方并成为与按压片79卡合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19(e)所示,使预先从管搬送路径退开了的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上侧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和下侧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分别靠近管T,使各带53、53、63与管T接触,通过这些带来保持位于管前端部保持器20内的管T。通过使下侧升降框架220上升,来将从动侧带辊组件61设定在带63与搬送的管T的下表面适当地接触的高度位置。然后在该状态下,通过因上述下侧升降框架220的楔形面223a与差动板230的楔形面230a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升降量的调整,来使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各旋转体81的中心与搬送的管T的中心一致。
接下来,如图20(a)所示,使预先彼此重叠的切割装置70的按压板74和下刀板78分离,从而使两者之间打开。通过下刀板78的下降,按压片79将前侧的管保持机构22的杆30的前端的销31向下方压下。由此,杆30也被下压,前后的管保持机构22的剪形连接件26打开,使得保持管T的状态被解除。因此,成为与管T的前端相距预定长度的部分被第一带辊装置50A保持的状态。
接下来,使管拉出装置40的臂42伸长。臂42在预先从管搬送路径退开的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上侧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和下侧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之间通过,接着通过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B的旋转体81、第一旋转卡盘装置80A的旋转体81的、各管插入孔81a,进而通过按压板74和下刀板78之间,从而如图20(b)所示前端的夹紧机构43到达管T的前端部。关于夹紧机构43,预先使爪部44分离而打开,当管T的前端进入爪部44之间后,使爪部44闭合以把持管T的前端部。
接下来,如图20(c)所示,通过使臂42后退,来将由夹紧机构43把持的管T向管搬送路径的下游侧拉出。此时,使第一带辊装置50A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也动作,通过第一带辊装置50A将管T向下游侧输送。管T在前端由臂42的夹紧机构43引导的同时被第一带辊装置50A搬送向下游侧。
如图20(d)所示,当臂42到达后退行程终点时,使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上侧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和下侧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分别靠近管T,使各带53、53、63与管T接触,通过这些带来保持管T的与前端相距预定长度的部分。接下来,打开夹紧机构43,松开由爪部44把持的管T的前端,此后,如图20(e)所示,使升降连接框架202下降,从而使位于第二带辊装置50B的正后方位置的臂42的前端下降,使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的前端部定位于该位置。
接下来,通过第一和第二带辊装置50A、50B将管T向下游侧搬送,如图21(a)~(b)所示,将管T从上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A输送至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并且还使用这些带式输送装置来搬送管T。此处,使第二带辊装置50B的搬送速度比第一带辊装置50A的搬送速度稍快,在这些带式输送装置50A、50B之间以拉伸管T的方式进行输送并保持张力。在各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内,管T形成为螺旋状,并且与周围的3个带132中的某一个接触,从而有效地产生搬送力,因此无需附加张力。
“3.对管的印字”
当在第一和第二带辊装置50A、50B之间搬送管T的期间内,在适宜的时机,通过印字装置110在管T上打印必要的信息。如果印字是沿管T的长度方向进行横写的通常模式,则不使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工作,并且一边搬送管T一边从印字头111实施印字。
另一方面,在以纵写模式沿管T的周向实施印字的情况下,使第一和第二带辊装置50A、50B的动作停止以使搬送中断,使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预先打开了的各卡紧板100向内周侧推进,利用各自的卡紧部101夹持管T。并且使印字头111旋转90°。然后,使电动机98工作从而使各旋转体81向一个方向旋转预定角度,并与此同步地使印字头111工作。
通过各旋转体81的旋转,由这些旋转体81的卡紧板100夹持的管T以绕轴线扭转的方式旋转。在该旋转过程中,通过从印字头111进行印字,来在管T上沿周向实施印字。在纵写印字结束后,使卡紧板100后退从而松开管T。不论是通常模式还是纵写模式,在管T上的印字部位都是任意的,例如可以是在管T的长度方向隔开相等间隔的部位、或者是管T的两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是固定的,但也可以是能够沿管T的搬送方向移动的结构。若为这样的结构,则通过一边使各旋转体81向一个方向旋转预定角度,而且一边向下游侧输送管T并使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沿管T的搬送方向移动,并同时使印字头111工作,能够相对于管T使印字线形成为螺旋状。
“4.管的切断”
管T的拉出长度通过管长度测量构件260来测量,当拉出长度达到了卡片C中显示的目标数值时,使各带辊装置50A、50B和各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停止,来中断管T的搬送。然后如图21(c)所示,使切割装置70工作,将管T切断。在切割装置70工作时,由于下刀机构75的下刀板78上升,所以被按压片79按压过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的前侧的管保持机构22的杆30借助于压缩弹簧29的力向上方移动。由此,如图5(a)所示剪形连接件26闭合,从而将切断后的剩余侧的管T保持在管前端部保持器20上。接下来,使第二带辊装置50B和各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工作,搬送切断了的管T。
“5.收纳到筐装置中”
当通过设置在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的后端部的管传感器检测到管T时,使内侧旋转筐145开始旋转。将管T导入筐装置140内,并且在通过旋转的内侧旋转筐145对管T进行卷绕的同时将管T呈螺旋状地收纳到该内侧旋转筐145内。当管T被切断、且通过下游侧带式输送装置130B的后端部的管传感器检测到没有管时,使内侧旋转筐145的旋转停止。由此,切断后的管T被收纳在筐装置140内。
此外,当通过设置在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上的管传感器检测到没有管时,使第二带辊装置50B的动作停止,并且重设管长度测量构件260的测量数据。
“6.管的选择(继续处理不同种类的管的情况)”
此后,可以在本装置1中继续处理管T,而作为处理的方式,分为切断不同种类的管T的情况、和切断相同种类的管T的情况。
在切断不同种类的管T的情况下,使前进到管拉出位置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后退。并且,使先前已切断的管T通过第二带辊装置50B,进一步使第一带辊装置50A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和从动侧带辊组件61上下移动而退开之后,使前后伸缩杆122伸长,使左右的进给框架21后退,接下来,使上下伸缩杆124缩短以使钩部120从进给框架21的凸起片32脱离,然后使前后伸缩杆122缩短。由此,管前端部保持器20从管拉出位置返回到底板19上的原来的位置。此后旋转台5旋转,将卷绕有目标管T的卷轴架10的管前端部保持器20定位在管拉出位置,以与上述相同的要领将新的管T从卷轴13拉出,并进行印字、切断处理。
“7.管的选择(继续处理相同种类的管的情况)”
在继续处理相同种类的管T的情况下,在切断管T的同时将切断后的剩余管T再次拉出并进行搬送。并且,在先前已切断的管T通过了第二带辊装置50B之后,使第二带辊装置50B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和从动侧带辊组件61分别向上下移动,以使这些带辊组件51、61之间打开,并且,使切割装置70的按压板74和下刀板78分离,从而使这些板74、78之间打开。切断后剩余的管T由第一带辊装置50A保持。然后,与上述动作相同地进行管拉出装置40对管T的拉出、第一和第二带辊装置50A、50B对管T的输送、以及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对管的搬送,在搬送过程中通过印字装置110对管T实施印字,并通过切割装置70将管T切断。
“8.管的捆束”
使收纳有已切断的管T的内侧旋转筐145旋转,使1个切口148与外侧固定筐141的切口144和底部可动板150的切口153一致,从而形成开口。使管捆束装置160的捆扎器162从该开口进入到筐装置140内,与此同时使管按压装置170工作,来按压捆扎器162附近的管T。接着使捆扎器162工作,利用条带161来捆束管T,然后使捆扎器162从筐装置140内退开。重复该捆束动作,从而获得如图22所示那样的、卷成环状且在多个部位用条带161捆束起来的管T。
“9.排出到托盘中”
使筐装置140翻转180°而成为颠倒过来的状态,使底部可动板150下降从而使管T向下方下落。将落下的管T收纳在开始时载置在架台185上的托盘180内。
当将与卡片C上记录的管信息对应的种类和数量的管T存放在托盘180内之后,将管T搬送到应用该管T的设备的组装工序中,将条带161切断并将管T组装到设备中。在组装时,根据印字的信息,适当地组装在预定的部位。
在切断管T后,在继续切断相同种类的管T并进行捆束的情况下,重复上述动作,将管T从相同的卷轴13拉出后切断,并将捆束起来的管T排出。此外,在切断不同种类的管T的情况下,使旋转台5旋转,将在卷轴13上卷绕有目标管T的卷轴架10定位在管拉出位置,然后进行上述动作。
(3)管切断装置的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管切断装置1,具有以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1.自动完成以下动作:从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管中选择目标管,将管信息印在该管上并将管切断成目标长度,进而进行卷绕然后捆束起来。因此,不会产生在手工作业时产生的弄错切断长度等作业错误,能够容易地获得目标管。关于对管的印字,除了有沿管的长度方向进行横写的通常模式以外,还可以通过一边使由旋转卡盘装置80A、80B夹持的管绕轴线旋转一边进行印字,来在周向上进行印字。
2.根据印在管上的信息,能够对管的种类、以及是使用在组装管的装置的哪个部位的管进行识别,从而能够消除装置组装时的管的连接错误。此外,在装置的维修时,即使看不到管的走向,作业者仅通过将印在管上信息与配管图对照就能够得知是使用在装置的哪个部分的管。在沿管的周向进行信息的印字的情况下,由于从哪个方向看都能够读取管的信息,因此在维修等时特别有效。通过在管上进行印字来显示信息的手段与以往的作为识别手段的标记物相比,能够实现成本降低。此外,由于根据卡片C上显示的管信息来正确地打印管信息,因此消除了弄错管的种类的错误。
3.由于通过管保持机构22的剪形连接件26将管夹在V字形的谷间进行保持,并且将管保持在三角框体23的顶点的内侧,因此即使是直径不同的管,也能够使左右方向的中心可靠地对准在同一部位。关于这样保持的管,随着直径增大,与三角框体23接触的管的位置降低,这意味着当管变粗时,印字装置110与管的印字面之间的距离变远。此处,在印字装置110是喷墨式的情况下,当从印字头111离开的距离变得比较长时,喷墨的扩展程度变大,从而打印的图像变大。因此,当管变粗时,打印的图像的大小也随之变大,具有易于看清管信息的优点。
4.当使下侧升降框架220升降时,通过因下侧升降框架220侧的楔形面223a与差动板230的楔形面230a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升降量的调整,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的带63设定在与管适当接触的高度位置,并且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各旋转体81的中心与管的中心一致。因此,即使是直径不同的管,也能够将管的中心始终定位在固定位置地搬送该管。其结果为,在搬送稳定地进行的同时,正确地利用印字装置110进行印字。
5.通过利用1个驱动装置(汽缸装置250)使下侧升降框架220升降,而不是使第一带辊装置50A的从动侧带辊组件61、以及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单独升降,能够如上所述地适当地调整两者的升降量,因此实现了驱动装置的削减所致的成本降低。
6.在设置有卷轴架10的旋转台5侧,完全没有设置与管的搬送和印字等有关的驱动机构和驱动传递机构等,而是将这些驱动机构和驱动传递机构等全部设置在基座2的驱动系统设置座3上。因此,在使旋转台5旋转时,没有成为配线等的障碍的物体,能够向一个方向无限制地进行旋转。因此,与例如呈直线状地配置卷轴架10的情况相比,缩短了使旋转台5旋转以将卷轴架10定位在管拉出位置时的路径(access)距离,其结果为实现了作业时间的缩短。
7.关于在圆形的旋转台5上设置多个卷轴架10的结构,能够将许多卷轴架10收纳在尽可能小的面积中,从而实现了节省空间。
8.在管T的上表面上进行印字,另一方面,关于在印字后管所通过的第二带辊装置50B的上侧的驱动侧带辊组件51,作用于管T的、左右的椭圆辊54设置成V字形。因此,椭圆辊54不易与印字面接触,从而不会产生印字面被弄脏的不良情况。此外,由于构成为如上所述地将管夹在V字形的谷间进行搬送的结构,因此即使是直径不同的管,也能够在左右方向的中心可靠地对准在同一部位的状态下搬送管。
9.夹着印字装置110地配置有2个带辊装置50A、50B,在该结构中,通过使上游侧的第二带辊装置50B侧的椭圆辊54的旋转速度比下游侧的第一带辊装置50A侧的椭圆辊54的旋转速度快,在被印字装置110印字的部位总是维持在管上作用有张力的状态,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印字。
10.在第一和第二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3个1组的卡紧板100中,在夹持管T的前端的卡紧部10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阶梯差面102a、102b以及薄壁部103a和薄壁部103b,当卡紧板100推进而使卡紧部101接近时,卡紧部101能够以在薄壁部103a和薄壁部103b彼此交替重合的同时进一步相互接近的方式推进。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从旋转卡盘装置80A、80B的各旋转体81内的管插入孔81a中通过的管T偏离了该管插入孔81a的中心,薄壁部103a和薄壁部103b也能够引导管,使管定位在管插入孔81a的中心。此外,由于梯形部104的表面和背面是与沿着管的径向的面相同的平面,所以梯形部104相对于管T正交地抵接,由此能够均衡地夹持管。
11.关于把持管拉出装置40的管前端部的夹紧机构43,其左右爪部44的基端部45相互重合,并且这些基端部45能够沿形成于臂前端部42a的引导槽46在臂42的宽度方向上大幅度移动。因此,虽然爪部44是沿着引导槽46滑动、且与开闭机构47的连接件48连接的结构,但能够使打开得最大时的左右爪部44的分离距离增大到与臂42的宽度相等,能够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可靠地把持管的前端。此外,通过利用管拉出装置40引导管的输送目的地,即使在管带有卷曲迹痕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管可靠地输送至目标位置。
12.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是将3个带式输送机组合起来、在内部形成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管搬送空间的装置。因此,即使从第二带辊装置50B输送出的管T为螺旋状,也能够通过使该管T与3个带132中的至少1个带132的内表面接触,来将该管T可靠地搬送向下游侧。即,在带式输送装置130A、130B中,通过使管的搬送空间封闭来防止管的脱落,并且,由于作为形成搬送空间的面的3个带132都是可动的,因此,不论管具有怎样的迹痕(癖),都必然与其中某个带132接触,从而可靠地进行搬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搬送空间的截面为三角形,但只要是由可动面形成的搬送空间,则即使该搬送空间的截面形状为其它的多边形,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Claims (3)

1.一种管切断装置,其将管切断成预定长度并捆束成螺旋状,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切断装置包括:
卷轴架,其具有卷轴支撑部和管前端保持部,其中,上述卷轴支撑部将卷绕有管的卷轴支撑成旋转自如,上述管前端保持部保持卷绕在上述卷轴上的管的前端;
卷轴架设置座,其上以预定的排列设置有多个上述卷轴架;
卷轴架设置座动作构件,其使上述卷轴架设置座进行动作,以将在上述卷轴上卷绕有目标管的上述卷轴架的上述管前端保持部定位在预定的管拉出位置;
管拉出构件,其在上述管拉出位置发挥作用,其把持由定位在上述管拉出位置的上述管前端保持部所保持的管的前端并将管拉出;以及
管搬送路径,在该管搬送路径中搬送被上述管拉出构件拉出的管,
在上述管搬送路径中设置有:
第一输送构件和第二输送构件,它们沿着上述管搬送路径隔开间隔地配设,用于以预定量将由上述管拉出构件拉出的管输送到上述管搬送路径的下游侧;
印字构件,其配设在上述第一输送构件和上述第二输送构件之间,用于将与应切断而得到的管有关的信息印到在该第一输送构件和该第二输送构件之间搬送的管上;
带式搬送装置,其配设在上述第二输送构件的下游侧,用于将通过上述印字构件印有上述信息的管以带搬送方式搬送向下游侧;以及
管切断构件,其配设在上述第一输送构件和印字构件之间,用于将在该第一输送构件和该印字构件之间搬送的管切断,
而且,在上述管搬送路径的终端,配设有笼状的管收纳构件,该笼状的管收纳构件将通过上述带式搬送构件搬送来的管以螺旋状收纳,并且在该管收纳构件上附设有管捆束构件,该管捆束构件用于捆束呈螺旋状地收纳的上述管,
另外,上述管切断装置还包括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对上述卷轴架设置座动作构件、上述管拉出构件、上述第一输送构件、上述第二输送构件、上述印字构件、上述带式搬送构件、上述管切断构件以及上述管捆束构件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切断装置具有管转移构件,该管转移构件通过使上述管收纳构件翻转,来将利用上述管捆束构件捆束起来的螺旋状的管转移至托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托盘上安装有记录了上述信息的记录介质,
上述控制构件具有用于读取上述信息的读取构件,上述信息记录在安装于上述托盘的上述记录介质上,并且上述控制构件根据上述信息,选择与应切断管的种类相适合的上述卷轴架、管的切断长度以及印到管上的信息。
CN2009100081915A 2008-03-27 2009-03-13 管切断装置 Active CN1015439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3832 2008-03-27
JP2008-083832 2008-03-27
JP2008083832A JP5101363B2 (ja) 2008-03-27 2008-03-27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3909A true CN101543909A (zh) 2009-09-30
CN101543909B CN101543909B (zh) 2012-07-04

Family

ID=41191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1915A Active CN101543909B (zh) 2008-03-27 2009-03-13 管切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01363B2 (zh)
CN (1) CN101543909B (zh)
TW (1) TWI43684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4959A (zh) * 2012-01-04 2012-07-11 潍坊现代塑胶有限公司 塑胶管定长裁切机
CN114986577A (zh) * 2022-06-28 2022-09-02 清远市名业油漆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毛套管加工生产用切管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1821B (zh) * 2010-12-14 2012-10-24 上虞市永华铝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薄壁管自动切断机
CN102152113A (zh) * 2011-02-23 2011-08-17 上海华钢不锈钢有限公司 不锈钢焊管切管和喷墨一体机
JP2014046427A (ja) * 2012-09-03 2014-03-17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チューブ切断システム、及び、チューブ切断装置の管理方法
CN103934581B (zh) * 2014-05-05 2015-08-26 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管材的夹紧推送装置
CN106217436B (zh) * 2016-09-14 2018-05-25 广西大学 一种胶管输送切断装置
CN115556036A (zh) * 2021-07-02 2023-01-03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断管取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38143A (en) * 1980-08-19 1982-03-02 Meiji Gomme Kasei:Kk Mark indicating apparatus for hose cutting device in standard size
JPS61159399A (ja) * 1984-12-28 1986-07-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ホ−ス切断装置
JPS63256397A (ja) * 1987-04-09 1988-10-24 テルモ株式会社 線状体の切断集積装置
JPH0624644A (ja) * 1992-07-10 1994-02-01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可撓管の巻取方法
JP2700436B2 (ja) * 1993-01-28 1998-01-2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長尺ホースの自動供給装置
JPH06325639A (ja) * 1993-05-10 1994-11-25 Nippon Typewriter Co Ltd マーカーチューブ切断機、及び電線へのマーカーチューブ装着装置
JP2672463B2 (ja) * 1994-03-15 1997-11-05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定尺偏平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JPH10250937A (ja) * 1997-03-12 1998-09-22 Max Co Ltd チューブ印字整列装置における印字チューブの送り機構
US6354126B1 (en) * 2000-04-25 2002-03-12 Burr Oak Tool And Gauge Company Tube straightener and drive therefor
CN2468640Y (zh) * 2001-03-27 2002-01-02 史德智 多管径圆管切割器
JP5014713B2 (ja) * 2006-09-11 2012-08-29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チューブ材切断装置
DE202006018506U1 (de) * 2006-12-05 2007-03-08 Metzner Maschinenbau Gmbh Vorrichtung zum Schneiden eines Wellrohr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4959A (zh) * 2012-01-04 2012-07-11 潍坊现代塑胶有限公司 塑胶管定长裁切机
CN114986577A (zh) * 2022-06-28 2022-09-02 清远市名业油漆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毛套管加工生产用切管设备
CN114986577B (zh) * 2022-06-28 2023-09-29 清远市名业油漆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毛套管加工生产用切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33797A (ja) 2009-10-15
JP5101363B2 (ja) 2012-12-19
TWI436841B (zh) 2014-05-11
CN101543909B (zh) 2012-07-04
TW200940224A (en) 200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3909B (zh) 管切断装置
JP6801746B2 (ja) 薬剤鑑査システム、巻取装置、操出装置、及びホルダー
CN101848768B (zh) 用于试管的标记和预备装置
CN101497405B (zh) 卷状介质支承装置、记录装置
JP2002522224A (ja) 固定装置に関する改良
JP5081033B2 (ja)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US20070158029A1 (en) Pallet Labeler System
KR101072880B1 (ko) 미세 금속파이프의 엔드 포밍장치
CN103660625A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5073551B2 (ja)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CN102811601B (zh) 工件插入装置和工件插入方法
JP5073553B2 (ja)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JP5073550B2 (ja)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US20020035018A1 (en) Tool changing device for a tool machine
JP5073552B2 (ja)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JP5101365B2 (ja)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JP2001315729A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及びラベル貼付方法
JP5101364B2 (ja) チューブ切断装置
JPH08246Y2 (ja) 試験管ラベル自動発行貼付装置
JPH07300119A (ja) 試験管ラベル自動貼着器
JP2008027790A (ja) 電線供給装置
KR101496358B1 (ko) 스윙 토출부를 갖는 시험관 라벨링 장치
JP7179309B2 (ja) ラベル貼り付け装置
JP5056001B2 (ja) 缶蓋分離供給装置
CN114212585A (zh) 料盘输送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收料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