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8399B -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8399B
CN101528399B CN2006800562159A CN200680056215A CN101528399B CN 101528399 B CN101528399 B CN 101528399B CN 2006800562159 A CN2006800562159 A CN 2006800562159A CN 200680056215 A CN200680056215 A CN 200680056215A CN 101528399 B CN101528399 B CN 1015283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hining energy
power supply
machining
break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562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8399A (zh
Inventor
小野寺康雄
佐藤达志
桥本隆
山田久
服部广一郎
鹈饲佳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8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8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83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83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7/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pplicable to both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nd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 B23H7/02Wire-cutting
    • B23H7/04Apparatus for supplying current to working gap; Electric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1/00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with a series of rapidly recurr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 fluid dielectric
    • B23H1/02Electric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power supply, control, preventing short circuits or other abnormal discharges
    • B23H1/022Electric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power supply, control, preventing short circuits or other abnormal discharges for shaping the discharge pulse tra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可以避免由极间产生的能量不均衡导致的线电极断线并改善加工速度,其构成为:将设置在从加工电源至加工间隙(极间)的上部侧供电路径和下部侧供电路径中的路径通断单元,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中预先设定的通断模式单独进行接通/断开而形成上下两侧供电路径和2个单侧供电路径,通过混用上述供电路径的供电方式而实施主放电,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能量运算单元对每个放电位置的放电电流值进行累积而求出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加工能量,能量分布变更单元由此求出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上的加工能量分布,检测是否存在能量不均衡,在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变更为可以得到能够消除该不均衡的加工能量分布的通断模式,从而进行消除该不均衡的供电。

Description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是如下的装置:将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作为一侧电极的线电极、与作为另一侧电极的被加工物相对配置,其中,该被加工物被控制为在与该线电极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移动,在线电极和被加工物之间的加工间隙(即极间)产生脉冲状放电,利用此时的热能将被加工物加工成所期望的形状。 
在该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中,作为向加工电极供给电源的结构,采用下述结构,即,被加工物直接与加工用电源的一侧电极端子连接,进行移动的线电极经由滑动接触的供电点与加工用电源的另一侧电极连接,该供电点通常隔着线电极与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上下设置2个。即,流过线电极的放电电流的流路构成为在被加工物的上部侧和下部侧并联存在两条。 
另外,在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中,通常使用辅助放电用电源和主放电用电源这两个加工用电源,实施粗加工和精加工,该辅助放电用电源用于诱发小电流的火花放电(预备放电),该主放电用电源用于在产生火花放电后供给作为加工电流的大电流。 
但是,在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中,根据加工条件的不同,常常会产生线电极断线。线电极断线的原因在于,由于在一个位置集中放电而使线电极局部过热。所以,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各种避免线电极局部过热而预防线电极断线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3等)。 
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从主放电用电源至上部侧·下部侧的供电点为止的各个电流路径上,分别设置使电流路径单独进行接通/断开的开关元件,以可以仅从一侧的供电点供给主加 工电流而进行单侧供电,每隔连续施加的规定数量的脉冲电压,在仅从上部侧进行的上部侧供电和仅从下部侧进行的下部侧供电之间切换。由此,可以进行大电流通电而不会使线电极发热,可以防止伴随着发热而断裂。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从主放电用电源至上部侧·下部侧的供电点为止的各个电流路径上,分别设置使电流路径单独进行接通/断开的开关元件,以可以仅从一侧的供电点供给主加工电流而进行单侧供电,非同步地进行切换并实施上部侧供电和下部侧供电。由此,可以防止发生集中放电,因此可以防止由于过热导致的线电极的断线。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技术:设置根据从辅助放电用电源分别向上部侧·下部侧的供电点流过的电流的差值和大小关系而对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上的放电位置进行测量的装置,同时,在从主放电用电源至上部侧·下部侧的供电点为止的各个电流路径上,分别设置使电流路径单独进行接通/断开的开关元件,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发生火花放电的情况下,进行上部侧供电,在加工间隙的下端侧发生火花放电的情况下,进行下部侧供电,在被加工物的厚度中央处发生火花放电的情况下,从上部侧·下部侧这两侧同时供电而进行上下两侧供电。通过这样与放电位置对应而切换供电方式,可以避免在容易产生冷却效果不充分的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上使线电极产生局部过热。 
此外,在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中,如专利文献2所示,通常在上部·下部的线电极引导部之间的线电极移动路径上,隔着与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而在沿上下方向与该相对位置接近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加工液喷嘴,从上下向加工间隙喷射高压的加工液,从而进行线电极的冷却和放电加工碎屑的清除。 
专利文献1:特开昭59-471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975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公平6-616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下两侧供电方式中,如果在加工间隙的上部侧和下部侧并联存在两条的放电电流的流路中,上部侧和下部侧之间存在阻抗的不均衡,则从上部侧供电路径向放电位置供给的放电电流值和从下部侧供电路径向放电位置供给的放电电流值之间产生差别,因此,如果发生集中放电,则在放电电流值较大一侧容易导致线电极过热,进而导致线电极断线。由此,为了避免由于集中放电导致的线电极断线,可以如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那样,实施上部侧供电和下部侧供电,但是如果仅实施单侧供电,则存在短路频繁发生、加工速度降低的问题。 
针对这一点,在专利文献3中,因为将单侧供电方式和上下两侧供电方式并用,所以认为可以避免该短路频繁发生而稳定地进行加工,但由于作为线电极断线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工液对线电极的冷却性能之外,还有集中放电导致的局部位置上加工能量过大即加工能量的不均衡,因此仍然存在线电极断线的问题。 
即,即使在充分进行了线电极冷却的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上,如果通过集中放电导致加工能量产生不均衡,也会引起线电极断线。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认为导致线电极断线的过热的原因是在加工间隙上下方向的中央处冷却不充分,但通过调整加工液的喷射量,能够改善在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处的冷却不充分。但是,即使在像这样改善了在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中央处的冷却的情况下,如果存在加工能量的不均衡,同样会导致线电极断线。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可以避免基于在极间产生的能量不均衡而导致的线电极断线,并改善加工速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作为从加工电源向线电极和被加工物之间的加工间隙即极间供给放电电流的供电路径,具有经由上部侧供电点的上部侧路径和经由下部侧供电点的下部侧路径,该上部侧供电点在所述被加工物的上部侧与所述线电极滑动接触,该下部侧供电点在所述被加工物的下部侧与所述线电极滑动接触,该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具有:上部侧路径通断单元和下部侧路径通断单元,它们分别使所述上部侧路径和所述下部侧路径单独地进行接通/断开;通断模式设定单元,其将单侧供电方式和上下两侧供电方式混用而实施供电,同时,作为在各供电方式中实现所期望的供电状态的指令,而设定用于单独或者同时对所述上部侧和下部侧的路径通断单元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通断模式,其中,该单侧供电方式是使用所述上部侧路径和所述下部侧路径中的某一个路径的供电方式,该上下两侧供电方式是同时使用这两个路径的供电方式;放电位置检测单元,其根据从所述上部侧供电点和所述下部侧供电点分别向所述极间供给的辅助放电电流或主放电电流的值,检测放电位置;加工能量运算单元,其利用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的期间内由所述放电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每个放电位置的主放电电流值,求出所述线电极的当前位置处的加工能量;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其在根据由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而得到的所述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上的加工能量分布中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生成变更后的通断模式,以得到可以消除所述不均衡的规定的加工能量分布;以及驱动单元,其在根据来自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的通断模式而实施对所述上部侧和下部侧的路径通断单元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过程中,在从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接收到变更后的通断模式的情况下,根据该变更后的通断模式实施接通/断开控制。 
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为将设置在从加工电源至加工间隙(极间)的上部侧供电路径和下部侧供电路径中的路径通断单元,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中预先设定的通断模式单独进行接通/断开而形成上下两侧供电路径和2个单侧供电路径,通过混用上述供电路径的供电方式而实施主放电,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能量运算单元对每个放电位置的放电电流值进行累积而求出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加工能量,能量分布变更单元由此求出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上的加工能量分布,检测是否存在能量不均衡,在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变更为可以得到能够消除该不均衡的加工能量分布的通断模式,从而进行消除该不均衡的供电,因此可以避免基于在极间产生的能量不均衡导致的线电极断线,可以改善加工速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可以避免基于在极间产生的能量不均衡而导致的线电极断线,改善加工速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在上部侧·下部侧的各单侧供电时的放电位置和放电电流值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 
标号的说明 
1线电极 
2上方侧的线电极引导部 
3下方侧的线电极引导部 
4被加工物 
5上部供电点 
6下部供电点 
7辅助放电用电源 
8主放电用电源 
9上部辅助放电馈线 
10上部辅助放电开关元件 
11下部辅助放电馈线 
12下部辅助放电开关元件 
13上部主馈线 
14上部主开关元件 
15下部主馈线 
16下部主开关元件 
17、18电流传感器 
19放电位置检测单元 
20加工能量运算单元 
21a、21b、21c、21d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 
22a、22b供电模式变更单元 
23通断模式设定单元 
24振荡器 
25a、25b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 
26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在图1中,标号1为线电极。该线电极1由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适当间隔而配置的线电极引导部2、3引导,例如从上方朝向下方移动。在上部·下部的线电极引导部2、3之间的线电极移动路径上,在与线电极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上,隔着规定的加工间隙(将其称为“极间”)与该线电极相对地配置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的被加工物4。分别在上方侧的线电极引导部2的附近位置上设置与线电极1滑动接触的上部供电点5,在下方侧的线电极引导部3的附近位置上设置与线电极1滑动接触的下部供电点6。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线电极引导部2、3之间的线电极移动路径上,隔着与被加工物4之间的相对位置而在沿上下方向与该 相对位置接近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加工液喷嘴,从上下向加工间隙喷射高压的加工液,从而进行线电极1的冷却和放电加工碎屑的清除。 
以上是放电加工部通常的结构。作为对应于该放电加工部的加工用电源,具有辅助放电用电源7和主放电用电源8。在这里,辅助放电用电源7主要以检测线电极1和被加工物4之间的加工间隙(极间)的极间状态作为目的,产生较低电压的电压脉冲,以向极间供给小电流的辅助放电电流。另外,主放电用电源8主要产生比辅助放电用电源7高的规定电平、规定脉宽的电压脉冲,以向极间供给加工用的大电流即主放电电流。 
辅助放电用电源7的一侧电极端子与被加工物4直接连接。另外,辅助放电用电源7的另一侧电极端子经由上部辅助放电馈线9与上部供电点5连接,在该上部辅助放电馈线9的中途插入上部辅助放电开关元件10。同时,辅助放电用电源7的另一侧电极端子经由下部辅助放电馈线11与下部供电点6连接,在该下部辅助放电馈线11的中途插入下部辅助放电开关元件12。 
主放电用电源8的一侧电极端子与被加工物4直接连接。另外,主放电用电源8的另一侧电极端子经由上部主馈线13与上部供电点5连接,在该上部主馈线13的中途插入上部主开关元件14。同时,主放电用电源8的另一侧电极端子经由下部主馈线15与下部供电点6连接,在该下部主馈线15的中途插入下部主开关元件16。 
此外,开关元件10、12、14、16在这里作为半导体开关元件进行说明,但同样也可以使用继电器。 
这样,从辅助放电用电源7、主放电用电源8向线电极1流动的放电电流的流路构成为,在被加工物4的上部侧和下部侧并联存在两条,在各个电流路径中设置对该路径进行接通/断开的开关元件,可以在使用上下2个供电点进行供电的上下两侧供电方式以及使用某一侧的供电点进行供电的单侧供电方式之间切换,而由主放电用电源8进行主放电电流的供给。 
即,在上述的结构中,如果上部·下部的辅助放电开关元件10、12同时进行接通动作,则上部·下部的辅助放电馈线9、11接通, 辅助放电用电源7的输出脉冲电压经由上部·下部的辅助放电馈线9、11以及上部·下部的供电点5、6,施加在线电极1和被加工物4之间的加工间隙(极间)上。由此,如果检测出在极间产生了辅助放电(预备放电),则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中的某一个或者两个进行接通动作,在极间施加主放电用电源8的输出脉冲电压,通过使用上部侧供电路径或下部侧供电路径的单侧供电方式、以及同时使用上部·下部两个供电路径的上下两侧供电方式中的某一种,而供给主放电电流。 
具体地说,在使用上部侧供电路径的单侧供电方式中,由于在使上部主开关元件14进行接通动作,并使下部主开关元件16进行断开动作时,只有上部主馈线13接通,因此主放电电流经由上部主馈线13和上部供电点5而向极间供给。 
另外,在使用下部侧供电路径的单侧供电方式中,由于在使上部主开关元件14进行断开动作,使下部主开关元件16进行接通动作时,只有下部主馈线15接通,因此主放电电流经由下部主馈线15和下部供电点6向极间供给。 
此外,在同时使用上部·下部两个供电路径的上下两侧供电方式中,如果使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同时进行接通动作,则上部·下部的主馈线13、15同时接通,因此主放电电流经由上部·下部的主馈线13、15和上部·下部的供电点5、6向极间供给。 
上述的上部·下部的辅助放电开关元件10、12的接通·断开控制及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的接通·断开控制,是根据来自后述的振荡器24的驱动信号而进行的,在控制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的接通·断开而供给主放电电流时,根据其宗旨,与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中相应的开关元件联动地,对上部·下部的辅助放电开关元件10、12相同地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在这里,以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的接通·断开控制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作为线电极断线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工液对线电极的冷却性能之外,还有发生集中放电而导致的局部位置上加工能量过 大、即加工能量不均衡。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上述电源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电流传感器17、18、放电位置检测单元19、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以及振荡器24,以能够在减少在极间产生的加工能量不均衡的状态下,通过对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进行接通·断开控制而由主放电用电源8向极间供给主放电电流。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具有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 
在说明上述的结构和动作之前,参照图1和图2,对抑制在极间产生的加工能量的不均衡而避免线电极断线的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图2是说明在上部侧·下部侧的各单侧供电时的放电位置和放电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在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中,首先,从辅助放电用电源7对线电极1和被加工物4之间的相对间隙(极间)施加脉冲电压而产生辅助放电(预备放电)。然后,接着从主放电用电源8向极间施加脉冲电压,供给主放电电流。 
在此情况下,在仅使上部主开关元件14进行接通动作的上部侧供电时,主放电电流通过上侧供电点5、线电极1、加工间隙内的放电路径、被加工物4而向主放电用电源8流动。在这样的放电电流路径中,放电位置距离上部供电点5越远,从主放电用电源8至放电位置的阻抗就越大。因此,如图2示出的特性(a)所示,在上部侧供电时,主放电电流在放电位置位于加工间隙的上端侧时较大,在放电位置位于下端侧时较小。 
另外,在仅使下部主开关元件16进行接通动作的下部侧供电时,主放电电流通过下部供电点6、线电极1、加工间隙内的放电路径、被加工物4向放电用电源8流动。在此情况下,与上述相反,放电位置距离下部供电点6越远,从主放电用电源8至放电位置的阻抗越大。因此,如图2示出的特性(b)所示,在下部侧供电时,放电电流在放电位置位于加工间隙的上端侧时较小,在放电位置位于下端侧时较大。 
这种情况意味着,如果在上部侧供电时或上下两侧供电时,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中加工能量较大的情况下,切换并实施下部侧供电,在下部侧供电或上下两侧供电时,在加工间隙的下端侧中加工能量较小的情况下,切换并实施上部侧供电,并进一步调整上部侧·下部侧各自的供电状态以使得在上下两侧供电时的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的加工能量之差减小,则可以改善加工能量的不均衡,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并改善加工速度。 
因此,在图1中,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初始设定有:作为用于建立如下路径的指令的通断模式,其用于同时对上部·下部的辅助放电开关元件10、12进行接通·断开控制而使上部·下部的辅助放电馈线9、11接通,从而形成用于产生辅助放电的路径;以及在随后供给主放电电流时,对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进行接通·断开控制,使上部·下部的主馈线13、15同时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以及使上部·下部的主馈线13、15中的一个成为接通状态而另一个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这3种通断模式。此时,在这3种通断模式中分别设定有上部·下部的主开关元件14、16的接通·断开控制定时及其次数(供电次数),以在从对应的供电路径进行供电的情况下,不会频繁发生短路,并且加工速度优异。 
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向后述的振荡器24首先发送作为用于建立辅助放电路径的指令的通断模式,然后在供给主放电电流时,发送上述3种通断模式,以规定比率混合地实施2种单侧供电方式和上下两侧供电方式。 
电流传感器17测量在辅助放电时流过上部辅助放电馈线9的辅助放电电流,并向放电位置检测单元19发送。相同地,电流传感器18测量在辅助放电时流过下部辅助放电馈线11的辅助放电电流,并向放电位置检测单元19发送。此外,电流传感器17、18也可以设置在上部·下部的主馈线13、15上,对主放电电流进行测量。 
放电位置检测单元19使用电流传感器17测量出的示出经由上部供电点5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以及电流传感器18测量出的示出经由下部供电点6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值,计算放电位置。 
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在主放电时按照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而实施上述内容的供电的情况下的加工能量累积时间中,针对放电位置检测单元19计算并检测出的每个放电位置进行主放电电流值的累积,求出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线电极1在当前的加工位置处的加工能量。 
在这里,加工能量运算所需的加工能量累积时间,是规定将从当前时刻至过去时刻的多长时间的放电电流值作为加工能量进行累积的时间间隔。该加工能量累积时间的单位量,可以使用线电极沿上下方向的移动距离或放电脉冲数。此外,对于从当前至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加工能量,以根据时间进行累积而求出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用低通滤波器等进行平均化处理而求出。 
由于该加工能量累积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使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无法正确求出当前加工位置处的加工能量分布,因此需要以如下方法适当地进行设定。 
即,如果加工能量累积时间过短,则进行采样的放电脉冲数较少,因此无法求出加工能量分布。所以,根据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通常的放电频率和用于得到加工能量分布的适当的放电脉冲数进行考虑,累积时间至少需要100μsec。 
另一方面,如果累积时间过长,则会将线电极1已经通过的位置处的放电电流值作为加工能量而进行累积,因此无法正确地求出线电极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位置处的加工能量。因此,累积时间需要比对5倍于线电极直径的距离进行加工的时间短。 
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将预先适当地确定的累积时间中的加工能量作为目标加工能量进行存储。如果使累积时间中的加工能量变大,则可以改善加工速度,但是容易导致线电极断线,如果变小则与此相反。因此,在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中,将加工速度和发生线电极断线的难易程度得到兼顾的累积时间中的加工能量,作为目标加工能量进行存储。 
另外,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根据由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求出的加工能量,求出按照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 进行供电的当前供电状态下,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的加工能量分布,对该求出的加工能量分布和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检测加工能量是否不均衡,在加工能量分布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生成以得到可以消除该不均衡的规定的加工能量分布的方式进行变更后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 
这种变更存在2种形式。第1形式是生成变更为使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的加工能量之差减少的加工能量分布的通断模式。第2形式是生成以使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求出的加工能量接近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方式变更后的通断模式。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1中的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作为具体实现上述2种形式的单元而具有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即,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通过与存在的加工能量不均衡的大小对应,而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使所述上部侧路径的供电次数和所述下部侧路径的供电次数的比率改变后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从而实现上述第1形式。 
具体地说,在上述加工能量分布小于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情况下,即不存在加工能量不均衡的情况下,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生成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相同内容的通断模式,向振荡器24发送。 
另外,在上述加工能量分布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大于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情况下,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生成将由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下的下部侧供电次数比率变更为大于规定值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 
此外,在上述加工能量分布在加工间隙的下端侧大于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情况下,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生成将由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下的上部侧供电次数比率变更为大于规定值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 
另外,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通过与由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在适当设定的累积时间中对所有放电位置上的主放电电流值进行累积而求出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 断模式,变更为将使用所述上部侧路径的单侧供电和使用所述下部侧路径的单侧供电的供电次数比率改变后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从而实现上述第2形式。 
在根据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实施供电的情况下,在该通断模式与从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接收到的通断模式相同时,振荡器24使用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即,继续使用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所指定的供电次数比率,以该供电次数输出对相应的开关元件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驱动信号。 
由此,在极间(加工间隙)不存在会导致线电极断线这样的加工能量不均衡的情况下,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以2种单侧供电和上下两侧供电混杂的形式实施供电,但是由于在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中,设定有不会频繁发生短路且加工速度优异的供电次数比率,因此可以改善加工速度。 
另外,在根据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而实施上述混杂形式的供电的情况下,在该通断模式与从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接收到的通断模式不同时,振荡器24不使用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而根据从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接收到的通断模式,输出对开关元件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驱动信号,以通过该指定的供电路径(2个单侧供电路径中的一个供电路径)按照所指定的供电次数比率实施供电。 
由此,由于在上部侧供电和下部侧供电中的某一侧的单侧供电时,在极间存在会导致线电极断线这样的加工能量不均衡的情况下,根据以切换至另一侧的单侧供电并提高供电次数比率的方式变更后的通断模式进行供电,因此可以避免在单侧供电时的线电极断线。 
另外,在从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接收到下述通断模式而进行供电的情况下,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并改善加工速度,从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a接收到的该通断模式是与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在累积时间中求出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针对由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使2种单侧供电和上下两侧供电的供电次数比率改变而 获得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由于基于根据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期间内的加工能量求出的加工能量分布,检测加工能量是否不均衡,在上部侧供电路径与下部侧供电路径之间存在导致线电极断线的程度的加工能量差的情况下,将当前实施的通断模式,切换为以使该加工能量差减少的方式变更供电次数比率后的通断模式,而实施供电,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避免线电极断线。 
另外,由于与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期间内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而将当前实施供电的通断模式,切换至以使上下两侧供电和2种单侧供电的供电次数比率改变的方式变更后的通断模式,从而实施供电,因此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并改善加工速度。 
实施方式2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此外,在图3中,对与图1(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在这里,以与该实施方式2相关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通过变更供电脉冲能量而改善加工能量的不均衡的方法进行说明。即,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在图1(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的基础上,替代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而设置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b,该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b具有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 
在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b中存储能够进行线电极断线少且加工速度优异的加工的目标加工能量。另外,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b根据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求出的加工能量,求出根据由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进行供电的当前供电状态下,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上的加工能量分布,对该求出的加工能量分布与上述目标加工能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检查加工能量是否不均衡,在加工能量分布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生成以得到可以消除上述不均衡的规定的加工能量分布的方式进行变更后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 
这种变更存在2种形式。第1形式是生成变更为使被加工物4的厚度方向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之间的加工能量差减小的加工能量分布的通断模式。第2形式是生成以使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求出的加工能量接近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方式变更后的通断模式。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2中的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b,作为具体实现上述2种形式的单元而具有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其用于变更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此外,作为变更供电脉冲能量的方法,具有增减供电电流值和增减供电时间长度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中任意一种方法。以下示出具体的构成例。 
即,在采用增减供电电流值的方法的情况下,分别并联地设置多个上部·下部的开关元件14、16,分别增减上部·下部的同时进行接通动作的开关元件的数量即可。在此情况下,同时进行接通动作的开关元件的数量与放电电流路径的阻抗等物理特性对应而确定。另外,在采用增减供电时间长度的方法的情况下,因为可以分别对上部·下部的开关元件14、16单独进行接通·断开控制,所以只要分别增减各自的接通动作时间长度即可。在此情况下,进行增减的接通动作时间长度也与放电电流路径的阻抗等物理特性对应而确定。 
另外,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通过与存在的加工能量不均衡的大小对应,而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使从所述上部侧路径进行供电时和从所述下部侧路径进行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从而实现上述第1形式。 
具体地说,在上述加工能量分布小于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情况下,即不存在加工能量不均衡的情况下,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生成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相同内容的通断模式,向振荡器24发送。 
另外,在上述加工能量分布在被加工物4的上端侧大于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情况下,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生成将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进行上部侧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变更为小于规定值的通断模式,或者生成将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 设定的通断模式进行下部侧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变更为大于规定值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 
另外,在上述加工能量分布在被加工物4的下端侧大于上述目标加工能量的情况下,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生成将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进行上部侧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变更为大于规定值的通断模式,或者生成将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进行下部侧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变更为小于规定值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 
此外,有时会在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进行上下两侧供电时,由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针对上部侧供电和下部侧供电同时实施上述内容的供电脉冲能量的变更处理。 
另外,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通过与由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在适当设定的累积时间中对所有放电位置上的主放电电流值进行累积而求出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使用所述上部侧路径和所述下部侧路径中的某一个进行供电的两种单侧供电时和同时使用这两个路径进行供电的上下两侧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并向振荡器24发送,从而实现上述第2形式。 
在根据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实施供电的情况下,在该通断模式与从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接收到的通断模式相同时,振荡器24使用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即,输出对相应的开关元件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驱动信号,供给与当前实施的通断模式相同的供电脉冲能量。 
由此,在极间不存在会导致线电极断线这样的加工能量不均衡的情况下,根据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以上下两侧供电和2种单侧供电混杂的形式实施供电,但是由于在实施由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向供电路径供给不会频繁发生短路且加工速度优异的较高的供电脉冲能量,因此可以改善加工速度。 
另外,在根据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而实施 上述混杂形式的供电的情况下,在该通断模式与从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接收到的通断模式不同时,振荡器24不使用从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接收到的通断模式,而根据从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接收到的通断模式,输出对相应的开关元件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驱动信号,以通过该指定的供电路径(2个单侧供电路径中的一个或两个供电路径)供给所指定的供电脉冲能量。 
由此,由于在例如上部侧供电和下部侧供电中的某一侧的单侧供电时,在极间存在会导致线电极断线这样的加工能量不均衡的情况下,根据以使另一侧的单侧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提高的方式变更后的通断模式而实施供电,所以可以避免在单侧供电时的线电极断线,并且实现加工速度的改善。 
另外,在从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接收到下述通断模式而进行供电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地,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和改善加工速度,从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a接收到的该通断模式是与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在累积时间中求出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而针对由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设定的通断模式,使2种单侧供电时和上下两侧供电时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而获得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由于基于根据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加工能量求出的加工能量分布,检测加工能量是否不均衡,在上部侧供电路径和下部侧供电路径之间存在导致线电极断线的程度的加工能量差的情况下,使用对于当前实施的通断模式,以使该加工能量之差变小的方式变更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后的通断模式,而实施供电,所以可以更可靠地避免线电极断线。 
另外,由于与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而将当前实施供电的通断模式,切换至以使上下两侧供电时和2种单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的方式进行变更的通断模式,从而实施供电,所以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并改善加工速度。 
实施方式3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 要部构成的示意图。此外,在图4中,对与图1(实施方式1)示出的构成要素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在这里,以与本实施方式3相关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3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在如图1(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的基础上,替代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而设置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c。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c具有: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其接收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的输出;以及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其接收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的输出,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的输出被发送至振荡器24。 
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中设定有作为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的输出目标而进行参照的参照加工脉冲能量。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从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接收到在适当设定的累积时间中求出的加工能量后,将该求出的加工能量和与其相对应的参照加工脉冲能量发送至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 
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生成以使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接近参照加工能量的方式对供电次数比率进行变更后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具体地说,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较大的情况和在下端侧较小的情况下,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上部侧供电次数比率更低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另外,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较小的情况和在下端侧较大的情况下,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上部侧供电次数比率更高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此外,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均较大的情况下,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上下两侧供电次数比率更低的通断模式,与其相反,在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均较小的情况下,将通断模式设定单元23所设定的通 断模式变更为上下两侧供电次数比率更高的通断模式,分别发送至振荡器24。 
在这里,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存在加工能量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通断模式的变更,在线电极上实现均匀的加工能量分布,从而避免线电极断线的方法。 
但是,根据加工条件的不同,有时优选形成与放电位置对应的特定的不均匀分布,而并非使线电极上的加工能量分布均匀。在此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3中,可以通过将该特定的不均匀分布作为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在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中,而进行应对。以下示出2个具体的应用例。 
作为第1应用例,对避免由线电极消耗导致的线电极断线进行说明。线电极1从被加工物4的上方侧向下方侧进行传送,线电极1在从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向下端侧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放电产生损耗而变细。特别地,在线电极1的传送速度较低的情况下或者单个放电脉冲的能量较大的情况下,线电极1的损耗量增加。因此,如果在使放电位置位于加工间隙的上端侧的情况下和位于下端侧的情况下施加统一的加工能量,则在与加工间隙的下端侧对应的位置上容易导致线电极1断线。 
因此,在如上述所示线电极损耗程度变大的情况下,在放电位置位于加工间隙的下端侧的情况下,与位于上端侧的情况相比设定为加工能量更小的参照加工能量。由此,由于使与因损耗而变细的线电极1的与加工间隙的下端侧对应的位置处的加工能量减小,因此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 
在第2应用例中,对于避免加工间隙中积存的加工碎屑的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不同的情况下发生的线电极断线进行说明。在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中,如上述所示,为了向线电极1和被加工物4之间的加工间隙喷射加工液而清除碎屑,与线电极1同轴地在被加工物4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加工液喷嘴,根据这些加工液喷嘴的配置位置的不同,而导致从被加工物4的上方和下方流入加工间隙的加工液流量不同。这样,在加工间隙中流入的加工液较少的一侧, 加工碎屑容易积存,放电频率变大,容易导致线电极断线。 
在这里,由于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流入的加工液较少的情况下,在与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对应的位置容易导致线电极断线,因此在放电位置位于加工间隙的上端侧的情况下,与位于下端侧的情况相比设定为加工能量更小的参照加工能量。 
与其相反,由于在加工间隙的下端侧流入的加工液较少的情况下,在与加工间隙的下端侧对应的位置容易导致线电极断线,因此在放电位置位于加工间隙的下端侧的情况下,与位于上端侧的情况相比设定为加工能量更小的参照加工能量。 
由此,对于因从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流入加工间隙的加工液的量存在差别,因此流入的加工液较少而放电频率变高的加工间隙的上端侧或下端侧,在与该上端侧或下端侧对应的位置上的电极1中,加工能量变小,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作为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而预先设定参照加工能量,根据两者的大小关系,将当前实施的通断模式,切换至以使其加工能量差减少的方式变更供电次数比率后的通断模式,而实施供电,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避免线电极断线。 
另外,通过将参照加工能量设定为具有与放电位置对应的特定的不均匀分布,可以避免例如线电极的损耗或加工液量的上下不均衡导致的线电极断线。 
实施方式4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此外,在图5中,对与图1(实施方式1)示出的构成要素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在这里,以与本实施方式4相关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4涉及的放电加工装置,在图1(实施方式1)示出的结构的基础上,替代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a而设置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d。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d具有:所述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其接收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的输出; 以及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其接收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的输出,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的输出被发送至振荡器24。由于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在实施方式3中进行了说明,因此,在这里,针对将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进行变更的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进行说明。此外,作为供电脉冲能量的变更方法,如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那样,具有增减供电电流值的方法和增减供电时间长度的方法。可以采用任意一种方法。 
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生成以使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接近参照加工能量的方式变更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后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具体地说,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较大的情况下,变更为使上部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减小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另外,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较小的情况下,变更为使上部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增大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此外,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下端侧较大的情况下,变更为使下部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减小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此外,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下端侧较小的情况下,变更为使下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增大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另外,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在加工能量运算装置20求出的加工能量相对于参照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均较小的情况下,变更为使在上下两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增大的通断模式,与其相反,在加工能量在加工间隙的上端侧 和下端侧均较大的情况下,变更为使在上下两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减小的通断模式,并发送至振荡器24。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将参照加工能量设定为具有与放电位置对应的特定的不均匀分布,可以避免由于线电极的损耗或加工液量的上下不均衡而导致的线电极断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4,作为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内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而预先设定参照加工能量,根据两者的大小关系,将当前的供电方式中实施的通断模式,切换至以使其加工能量之差减小的方式变更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后的通断模式,从而实施供电,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避免线电极断线。 
另外,通过将参照加工能量设定为具有与放电位置对应的特定的不均匀分布,可以避免例如线电极的损耗或加工液量的上下不均衡而导致的线电极断线。 
此外,在实施方式3、4中,示出了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c、21d具有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以及供电模式变更单元22b或者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25b的情况,但在仅具有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26的情况下,只要由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21c、21d,生成以使加工能量运算单元20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减小的方式变更加工能量分布后的通断模式,就可以使加工能量分布接近最佳加工能量分布,因此可以避免线电极断线。另外,与上述相同地,可以避免由于线电极的损耗或加工液量的上下不均衡而导致的线电极断线。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在避免基于极间产生的能量不均衡而产生的线电极断线并改善加工速度这一方面有效。 

Claims (15)

1.一种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从加工电源向线电极和被加工物之间的加工间隙即极间供给放电电流的供电路径,具有经由上部侧供电点的上部侧路径和经由下部侧供电点的下部侧路径,该上部侧供电点在所述被加工物的上部侧与所述线电极滑动接触,该下部侧供电点在所述被加工物的下部侧与所述线电极滑动接触,该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具有:
上部侧路径通断单元和下部侧路径通断单元,它们分别使所述上部侧路径和所述下部侧路径单独地进行接通/断开;
通断模式设定单元,其将单侧供电方式和上下两侧供电方式混用而实施供电,同时,作为在各供电方式中实现所期望的供电状态的指令,而设定用于单独或者同时对所述上部侧和下部侧的路径通断单元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通断模式,其中,该单侧供电方式是使用所述上部侧路径和所述下部侧路径中的某一个路径的供电方式,该上下两侧供电方式是同时使用这两个路径的供电方式;
放电位置检测单元,其根据从所述上部侧供电点和所述下部侧供电点分别向所述极间供给的辅助放电电流或主放电电流的值,检测放电位置;
加工能量运算单元,其利用从当前时刻至过去的一定时间的期间内由所述放电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每个放电位置的主放电电流值,求出所述线电极的当前位置处的加工能量;
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其在根据由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而得到的所述加工间隙的上下方向上的加工能量分布中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生成变更后的通断模式,以得到可以消除所述不均衡的规定的加工能量分布;以及
驱动单元,其在根据来自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的通断模式而实施对所述上部侧和下部侧的路径通断单元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过程中,在从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接收到变更后的通断模式的情况下,根据该变更后的通断模式实施接通/断开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在所述加工能量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生成变更为使所述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之间的加工能量之差变小的加工能量分布后的通断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在所述加工能量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生成变更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接近预先确定的适当的加工能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供电模式变更单元,其与存在的所述加工能量的不均衡的大小对应,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使经由所述上部侧路径的供电次数和经由所述下部侧路径的供电次数的比率改变后的通断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供电模式变更单元,其与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使所述2种单侧供电和所述上下两侧供电的供电次数比率改变后的通断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其与存在的所述加工能量的不均衡的大小对应,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使用所述上部侧路径进行供电时和使用所述下部侧路径进行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接近预先确定的适当的加工能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其与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大小对应,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使所述2种单侧供电和所述上下两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并且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生成变更后的通断模式,以得到使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的加工能量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并且该参照加工能量在所述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示出不同的加工能量值,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生成变更后的通断模式,以得到使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的加工能量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
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以及
供电模式变更单元,其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所述2种单侧供电和所述上下两侧供电的供电次数比率改变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
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并且,该参照加工能量在所述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示出不同的加工能量值;以及
供电模式变更单元,其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所述2种单侧供电和所述上下两侧供电的供电次数比率改变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
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以及
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其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使用所述上部侧路径进行供电时和使用所述下部侧路径进行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
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并且该参照加工能量在所述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示出不同的加工能量值;以及
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其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使用所述上部侧路径进行供电时和使用所述下部侧 路径进行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
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以及
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其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所述2种单侧供电时和所述上下两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能量分布变更单元具有:
参照加工能量设定单元,其用于设定参照加工能量,该参照加工能量示出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的目标值,并且该参照加工能量在所述加工间隙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示出不同的加工能量值;以及
供电脉冲能量变更单元,其将所述通断模式设定单元设定的通断模式,变更为将所述2种单侧供电时和所述上下两侧供电时的每一个供电脉冲的供电脉冲能量改变后的通断模式,以使得所述加工能量运算单元求出的加工能量和所述参照加工能量之差变小。 
CN2006800562159A 2006-10-24 2006-10-24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83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21181 WO2008050407A1 (fr) 2006-10-24 2006-10-24 Appareil de traitement de décharge à fi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8399A CN101528399A (zh) 2009-09-09
CN101528399B true CN101528399B (zh) 2011-11-09

Family

ID=39324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621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8399B (zh) 2006-10-24 2006-10-24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03911B2 (zh)
EP (1) EP2078577B1 (zh)
JP (1) JP4921484B2 (zh)
CN (1) CN101528399B (zh)
WO (1) WO20080504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7423B2 (ja) * 2012-09-25 2017-05-17 キヤノンマーケティング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886412B2 (en) 2014-03-24 2018-02-06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an oscillator that is disabled based on idle state detection of a communication link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9713090B2 (en) * 2014-03-24 2017-07-18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Low-pow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0514747B2 (en) 2014-03-24 2019-12-24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Low-pow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th wakeup detectio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6219785B2 (ja) * 2014-06-23 2017-10-2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断線修復手段を備えたワイヤ放電加工機
JP6360212B1 (ja) * 2017-01-31 2018-07-1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3545A (en) * 1995-02-16 1996-06-04 Ona Electro-Erosion, S.A. Device for detecting successful threading on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es
EP0718066A1 (en) * 1994-12-19 1996-06-26 Fanuc Ltd. Numerical control apparatus for wire-cut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e
CN1714975A (zh) * 2004-06-29 2006-01-04 发那科株式会社 线放电加工机的放电丝切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7123A (ja) * 1982-09-03 1984-03-16 Inoue Japax Res Inc 放電加工装置
JPS6029230A (ja) 1983-07-05 1985-02-14 Inoue Japax Res Inc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方法
CH657554A5 (fr) * 1984-07-17 1986-09-15 Charmilles Technologies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surveiller les contraintes thermiques d'un fil-electrode sur une machine a electro-erosion.
CH662075A5 (fr) * 1984-10-17 1987-09-15 Charmilles Technologies Procede de decoupage electroerosif et dispositif pour sa mise en oeuvre.
JPS61288930A (ja) 1985-06-12 1986-12-19 Hitachi Seiko Ltd ワイヤ放電加工用ワイヤ電極断線防止回路
JPH0197525A (ja) * 1987-10-06 1989-04-17 Inoue Japax Res Inc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装置
JPH0230429A (ja) 1988-07-20 1990-01-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
JPH0336721A (ja) * 1989-06-28 1991-02-18 Digital Equip Corp <Dec> 熱加工炉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JPH0741472B2 (ja) * 1990-05-24 1995-05-10 株式会社牧野フライス製作所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の制御方法と装置
US5306889A (en) * 1991-07-05 1994-04-26 Sodick Co., Ltd. Wire cut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pparatus
JPH05305520A (ja) * 1992-04-30 1993-11-19 Brother Ind Ltd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
JPH0661663A (ja) 1992-08-06 1994-03-04 Nec Eng Ltd サーキットボード接続確認装置
JPH07108418A (ja) * 1993-10-13 1995-04-25 Fanuc Ltd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における集中放電判別方法及び装置
TWI226270B (en) * 2002-12-26 2005-01-1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synchronous wire-cutting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e
US7638726B2 (en) * 2005-09-15 2009-12-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ire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ing apparatus and wire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ing method
EP2055418A4 (en) * 2006-10-24 2011-03-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WIRE EROSION MACHINE
JP6061663B2 (ja) * 2012-12-19 2017-0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潮流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8066A1 (en) * 1994-12-19 1996-06-26 Fanuc Ltd. Numerical control apparatus for wire-cut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e
US5523545A (en) * 1995-02-16 1996-06-04 Ona Electro-Erosion, S.A. Device for detecting successful threading on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es
CN1714975A (zh) * 2004-06-29 2006-01-04 发那科株式会社 线放电加工机的放电丝切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78577A4 (en) 2011-03-16
US8003911B2 (en) 2011-08-23
EP2078577A1 (en) 2009-07-15
EP2078577B1 (en) 2012-05-23
CN101528399A (zh) 2009-09-09
JP4921484B2 (ja) 2012-04-25
WO2008050407A1 (fr) 2008-05-02
US20100084378A1 (en) 2010-04-08
JPWO2008050407A1 (ja) 2010-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8399B (zh)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CN100441064C (zh) 去静电方法及其装置
FI60510C (fi) Anordning foer kortslutningsljusbaogsvetsning
EP172540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of droplets
CN102990172A (zh) 高速电弧放电铣削加工用冲液系统
CN110172893A (zh) 具有用于摊铺熨平板电加热装置的功率调节器的路面整修机
WO2008099878A1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9446465B2 (en) Wire electric-discharge machining apparatus
CN101528398B (zh)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
KR101546437B1 (ko) 고주파 유도가열을 이용한 실린더의 히팅장치
CN106027034B (zh) 螺纹钢生产线自动计数装置
CN201067825Y (zh) 感控式声光指示电子调温电烙铁
SG141213A1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RU2009115199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установкой электродуговой печи
CN106513924A (zh) 双丝电弧焊接方法及装置
WO2006072541A3 (de) Von einer externen elektrischen energieversorgung gespeiste feldgerät-elektronik
CN105180927B (zh) 磁导航传感器
KR102107247B1 (ko) 아크 용접용 전원 장치 및 아크 용접용 전원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US20100224596A1 (en) Wire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pparatus
US6580048B2 (en)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pparatus supplying initial and processing currents
GB2485946A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brazing
CN205545672U (zh) Sdi模式的供电装置
CN205571652U (zh) 植锡设备的保温及焊盘预热装置
US20160033169A1 (en) Heating device
CN108057698A (zh) 用于多方向喷洒控制的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