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5007A - 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5007A
CN101525007A CNA2009101264612A CN200910126461A CN101525007A CN 101525007 A CN101525007 A CN 101525007A CN A2009101264612 A CNA2009101264612 A CN A2009101264612A CN 200910126461 A CN200910126461 A CN 200910126461A CN 101525007 A CN101525007 A CN 1015250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heel
putting
mentioned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264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5007B (zh
Inventor
大坪智范
上村裕树
武田雄策
岩本麻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38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947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38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947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5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5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5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50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制动踏板(5)等操作踏板设置于车室前部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中,在比上述操作踏板的踩踏点(5a)更位于后方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上,设有包括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前方区域(11)和供高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后方区域(12)的脚跟搁放区域(10),在该脚跟搁放区域(1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8)隆起并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采用本发明,用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且恰当地调整驾驶姿势,以便驾驶员恰当地操作操作踏板。

Description

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该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中,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设置于车室前部。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45405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如下结构的车辆的驾驶姿势调整装置:设置有调整座椅就座面位置的座椅位置调整装置、和调整被进行踏板操作的乘员的脚部所搁放的底板(可动地板)的上下位置的底板位置调整装置,并且还设置有操作上述两装置的驾驶姿势调整操作装置,由此,可不为乘员的体格差异所左右,兼顾适宜的驾驶姿势的设定与前方视野的确保,另外,即使座椅向前后方向的调整量较小也能够获得合适的驾驶姿势,并且可通过调整地板高度,确保适宜的踏板操作性能。
另外,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09162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2”)所示,已知有如下结构的脚踏式踏板的操作辅助装置:脚踏式踏板以下端部为转动中心向汽车的前方且下方转动运动,用于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的脚踏台,位于上述脚踏式踏板的下部,且设置在车室的地板面上,在该脚踏台上设置有在上述脚踏式踏板的整个可动范围内将操作腿的脚跟部保持于被支撑状态的踩踏支撑用形状部,从而防止操作腿的脚跟部从脚踏台滑脱,以便稳定地进行踏板操作。
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辆的驾驶姿势调整装置中,例如,通过座椅位置调整装置,能够使驾驶席座椅对应于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的身高进行前后移动,并能够与此对应地调整座垫的上下位置及倾斜角度,因此,能够将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的就座姿势保持在舒适状态,并能够正确地踩踏设置于驾驶席座椅的前方的包括加速踏板与制动踏板等的操作踏板,同时能够适宜地确保前方视野地进行驾驶员的就座姿势的调整。而且,当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换成身高不同的人,造成腿长及脚掌尺寸等发生变化时,可通过上述底板位置调整装置调整可动地板的上下位置来应对该变化,因此,可调整操作踏板的踩踏特性,以便在各驾驶员的脚跟部搁放于底板上的状态下,使脚掌的拇指根部正确地抵接于操作踏板的踏板面部。
但是,如上所述,若通过座椅位置调整装置使驾驶席座椅的前后位置与座垫的上下位置及倾斜角度能够调整,并且通过底板位置调整装置使可动地板的上下位置能够调整,会产生调整装置的结构复杂、生产成本增高等问题。特别是,必须将上述底板位置调整装置设置在上述可动地板与位于其下方的底板之间所形成的狭小间隙内,因此,存在难以充分地确保其设置空间等问题。另外,即使通过上述底板位置调整装置将可动地板的上下位置调整到恰当状态,也会受到基于座椅位置调整装置调整驾驶席座椅的位置及角度带来的影响而使驾驶员的踏板操作性能等发生变化,因此,很难将上述驾驶席座椅的位置及角度和可动地板的上下位置等全部调整到恰当状态。
另一方面,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若设置具有第1脚踏面和第2脚踏面的踩踏支撑用形状部,这其中,第1脚踏面,形成在设于脚踏式踏板下方的脚踏台的上表面,且从汽车前方向后方的方向向下方倾斜;第2脚踏面,在第1脚踏面的后方与该第1脚踏面邻接,其相对于地板面的倾斜角大于第1脚踏面,且其汽车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第1脚踏面,那么,在进行上述脚踏式踏板的踩踏操作时,通过由上述第1脚踏面和第2脚踏面构成的卡止部,能够阻止操作者的脚跟部向汽车前侧的移动,有效地稳定脚踏式踏板的操作性能。
但是,当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换成身高不同的人,造成其就座位置及就座姿势等发生变化时,较为理想的是,对应于此变化来调整上述操作腿的脚跟部所搁放的脚踏台的设置位置,同时调整脚跟部的搁放高度,然而,有关这一点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未作任何考虑,而且上述脚踏式踏板的操作性能有可能因上述脚踏台的存在而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且恰当地调整驾驶姿势,以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能够恰当地操作操作踏板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本发明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是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设置于车室前部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在比上述操作踏板的踩踏点更位于后方的水平的地板部上,设有包括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前方区域和供高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后方区域的脚跟搁放区域,在该脚跟搁放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隆起并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
上述发明中,在脚跟搁放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对于其他地板部隆起的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因此,就座于驾驶席的驾驶员可根据需要将其脚跟部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上,并且可根据其体格调节该倾斜面部上的脚跟部的搁放位置,从而可使脚踝角度及脚掌的倾斜角度保持于适宜角度,并使拇指根部抵接于操作踏板的踩踏点。因此,可防止因上述驾驶员在其操作腿的脚跟部离开地板面的状态下进行踏板的踩踏操作而导致难以进行细微的踏板操作的问题,同时可防止因脚踝角度或脚掌的倾斜角度与适宜角度相差较大而导致难以进行迅速的踏板操作的问题。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倾斜面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
采用该结构,由于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因此,可防止搁放于倾斜面部上的驾驶员的脚跟部随着操作踏板时的反作用力向后方滑脱,并且,在低身高者将脚跟部搁放于上述倾斜面上的状态下,可使其拇指根部抵接于加速踏板的踩踏点。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仅在上述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脚跟搁放区域的前方区域形成上述倾斜面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脚掌尺寸趋于短小的低身高者可将脚跟搁放于形成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的前方区域的上述倾斜面部上,因此,可有效防止因上述低身高者的脚跟部处于离开地板面的状态而造成踏板操作性能恶化的情况发生。而且,供高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脚跟搁放区域的后方区域由水平的地板部构成,从而可使高身高者能够较为容易地意识到该后方区域是脚跟部的搁放区域。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倾斜面部的后端和在后方与该后端连续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倾斜面部的后端和在后方与该后端连续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因此,可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机会最多的平均身高者,根据上述凹折状的折曲部,容易且正确地意识到应搁放其脚跟部的位置。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座椅调整机构,该座椅调整机构使驾驶席座椅前后移动,并对应于上述驾驶席座椅的向前移动,减小该驾驶席座椅的座垫的后倾角度。
采用该结构,由于设有使驾驶席座椅进行前后移动,且对应于该驾驶席座椅的向前移动而减小其座垫的后倾斜角度的前后位置调整机构及倾斜角度调整机构,因此,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可对应于其身高运作上述前后位置调整机构及倾斜角度调整机构,由此,能够自动地调整驾驶席座椅的前后位置及座垫的倾斜角度,从而在保持驾驶员的就座姿势的情况下,使其视点与适宜视线相一致,同时获得良好的方向盘操作性能及踏板操作性能。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脚跟搁放区域中,在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后方区域形成上述倾斜面部,并且还形成有与上述倾斜面部连续且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扇形部,上述扇形部,以通过上述加速踏板的踩踏部后端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形成为圆锥弧状。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在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后方区域形成上述倾斜面部,并将与该倾斜面部连续且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扇形部形成为,以通过上述加速踏板的踩踏部后端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的圆锥弧状,因此,既可防止高身高者从加速踏板向制动踏板切换操作位置时的换踩操作等被上述倾斜面部及扇形部所阻碍,又可在低身高者将其脚跟部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及扇形部上的状态下恰当地进行踏板操作。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倾斜面部的后端及扇形部的周缘和在后方与该周缘连续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倾斜面部及扇形部与地板部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因此,可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意识到上述倾斜面部及扇形部与地板部的交界位置,让驾驶员以上述凹折状的折曲部为基准,准确地把握应将脚跟部搁放于何位置。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倾斜面部及扇形部的上表面,被着色成与在后方与该上表面连续的水平面部不同的颜色。
采用该结构,由于将上述倾斜面部及扇形部的上表面着色成与在后方与该上表面连续的大致水平面部(地板部)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等,根据上述倾斜面部及扇形部的上表面上所施予的着色,更为容易且正确地意识到应搁放其脚跟部的位置。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倾斜面部,从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设置区域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制动踏板的设置区域。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倾斜面部形成为从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设置区域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制动踏板的设置区域,因此,例如,当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在上述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之间进行踏板的换踩操作时,通过在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上的状态下使其沿着该倾斜面部滑动,可正确且顺畅地进行上述踏板的换踩操作。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倾斜面部的左侧,形成有与上述倾斜面部连续且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扇形部,上述扇形部,以通过上述制动踏板的踩踏部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形成为圆锥弧状。
采用该结构,由于将与上述倾斜面部的左侧相连续且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扇形部形成为,以通过上述制动踏板的踩踏部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的圆锥弧状,因此,例如,当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通过其左脚操作制动踏板时,可在将其脚跟部搁放于上述扇形部上的状态下进行制动操作等。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操作踏板包括左侧的制动踏板和右侧的加速踏板,上述倾斜面部包括位于上述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和位于上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前后尺寸设定为比位于上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的前后尺寸短。
采用该结构,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在将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于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上的状态下,可使其脚踝角度及脚掌的倾斜角度保持在适宜角度,并使其操作腿的拇指根部抵接于加速踏板的踩踏点,从而可有效防止因在上述操作腿的脚跟部离开地板面的状态下进行加速踏板的踩踏操作而无法进行细微的踏板操作,或因脚踝角度或脚掌的倾斜角度与适宜角度相差较大而难以进行加速踏板的迅速的踩踏操作的情况的发生。另外,高身高者可在将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于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后端部的后侧、且第2脚跟搁放部的侧面的状态下,对上述加速踏板及制动踏板的踏板进行换踩操作等,因此,可有效防止该换踩操作被上述第1、第2脚跟搁放部所阻碍等情况的发生。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位于上述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大于位于上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
采用该结构,由于将位于制动踏板的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上所形成的倾斜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大于位于加速踏板的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上所形成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因此,可防止有可能将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于接近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后端部的位置的平均身高者所进行的对上述加速踏板或制动踏板的踩踏操作因存在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而受阻碍的情况的发生。而且,如上所述,当低身高者操作制动踏板时,通过将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于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上,可使脚踝角度及脚掌的倾斜角度保持在适宜角度,并使拇指根部抵接于制动踏板的踩踏点。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6°~24°的范围内,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0°~15°的范围内。
采用该结构,由于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6°~24°的范围内,因此,可将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设置高度设定为适于进行踏板操作的值,并能够设定其前后方向尺寸,以将第1脚跟搁放部的后端部设置于比平均身高者的脚跟搁放位置稍稍靠前的脚跟搁放区域。另外,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0°~15°的范围内,因此,可将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的设置高度设定为适于进行踏板操作的值,并能够设定其前后方向尺寸,以在位于加速踏板后侧的大致整个脚跟搁放区域,即,在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所有驾驶员有可能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的前后区域的全长范围内设置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位于上述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与位于上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之间,形成平缓地连接这两者的连接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位于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与位于上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之间,形成平缓地连接这两者的连接部,因此,通常时将脚跟部搁放于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上的低身高者,从对上述加速踏板进行操作的状态切换到对制动踏板进行操作的状态时,可沿上述连接部,顺畅地完成该踏板换踩操作。
另外,本发明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是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设置于车室前部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在比上述操作踏板的踩踏点更位于后方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部上,设有包括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前方区域和供高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后方区域的脚跟搁放区域,仅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形成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隆起并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该倾斜面部,从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设置区域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制动踏板的操作区域,上述倾斜面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
采用该结构,由于仅在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脚跟搁放区域的前方区域,形成沿车宽方向从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设置区域延伸至制动踏板的操作区域的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隆起且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并将该倾斜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因此,上述低身高者可根据需要将其脚跟部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上,同时通过根据其体格调节该倾斜面部上的脚跟部的搁放位置,防止随着踏板操作时的反作用力的作用而向后方滑脱的情况的发生,并能够使脚踝角度及脚掌的倾斜角度保持在适宜角度,使其拇指根部与制动踏板及加速踏板的踩踏点一一抵接,正确地进行踏板操作,同时,基于上述低身高者沿上述倾斜面部滑动脚跟部,在使脚踝角度及脚掌的倾斜角度保持在适宜角度的状态下,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进行上述加速踏板及制动踏板的换踩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衬垫部件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衬垫部件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衬垫部件的具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V-V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座椅调整机构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座椅调整机构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图6中的F-F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倾斜角度调整机构的具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倾斜角度调整机构的具体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座垫移至车身前侧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平均身高者及低身高者的就座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平均身高者及低身高者的脚跟搁放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高身高者的就座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高身高者的脚跟搁放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脚跟搁放位置的偏位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2相当。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2相当。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衬垫部件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上述衬垫部件的具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XXI-XX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脚跟搁放位置的偏位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低身高者的踏板操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高身高者的踏板操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示意图,与图20相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5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该汽车中设有座椅调整机构,该座椅调整机构,包括使设置于车室内的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滑动位移、调整其前后位置的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和调整上述座垫1a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另外,上述车室的前部左右并排地设置有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包括制动踏板4及加速踏板5的操作踏板。
上述汽车的车身上设有分隔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6、以向后下方倾斜的状态从该前围板6的下端部向车身后侧延伸的上弯部7、连接于上弯部7的后端部并向车身后侧延伸的大致平坦的地板部8。该地板部8的上表面设置有以往已知的地板内饰材(未图示),其包括,具有隔音及隔热等功能的由毡或玻璃棉等构成的绝热体、和覆盖在绝热体的上表面的由地毯材料等构成的表层材。
在相对于由上述加速踏板5构成的操作踏板的踩踏点亦即由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的操作腿的拇趾根部(位于拇趾的根部的隆起部)予以踩踏的踩踏点5a位于车身后侧的大致平坦的地板部8上,设有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搁放其操作腿的脚跟部的脚跟搁放区域10。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包括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低身高者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的前方区域11,和供高身高者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的后方区域12。
上述低身高者是指身高比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机会最多的平均身高者低的人员,高身高者是指身高比上述平均身高者高的人员。并且,如后所述,以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的平均身高者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的位置为基准,将其前侧设定为脚跟搁放区域10的前方区域11,且将其后侧设定为后方区域12。
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的前方区域11设置有具有适当的弹性与刚性、由合成树脂材料等构成的衬垫部件13。如图2所示,该衬垫部件13包括:从俯视方向看,从加速踏板5的设置部向右侧(在右置方向盘车中为的车外侧)延伸,同时上表面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形成为以通过加速踏板5的踩踏部后端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的圆弧锥状,从加速踏板5的设置部向左侧亦即制动踏板4的设置部侧延伸的扇形部15;连接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的前端部的前方延伸部16。
如图3及图4所示,上述衬垫部件13的倾斜面部14从侧视方向看呈三角形。另外,如图2及图5所示,上述衬垫部件13的扇形部15形成为以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为顶点的1/4圆锥弧状。并且,上述衬垫部件13,通过粘接剂或卡止件等固定于地板部8上,从而以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的上表面17、18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的前方区域11左右相连续,呈朝着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予以设置。
由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的上表面17、18构成的倾斜面,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上述倾斜面部14的后端和在后方与该后端连续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凹向下方的下凹形状部)19。并且,图2中的虚线表示等高线。此外,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的上表面被着色成与在后方与该上表面连续的大致水平面部(地板部8)不同的颜色。
如图6~图8所示,在上述驾驶席座椅1的设置部设置有支撑座垫1a以便让该座垫1a能够前后移动的左右一对座椅下滑轨41,并且座椅上滑轨42沿上述座椅下滑轨41可滑动位移地被支撑。上述座椅下滑轨41由上面开口的C型钢等构成,并且在其前后两端部通过焊接等方式一体地接合有安装支架43、44等。而且,上述安装支架43、44通过紧固螺栓等固定于横梁120的上表面等,由此,上述座椅下滑轨41以略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于地板部8上。
如图8所示,由螺杆轴构成的转动轴45转动自如地设置于上述左右的座椅下滑轨41内,并且,由驱动电动机46转动驱动的驱动轴47及支撑该驱动轴47以便让该驱动轴47能够转动的支撑部件48,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左右的座椅上滑轨42的前端部之间。另外,在上述驱动轴47的左右两端部设有将上述驱动力传递至上述转动轴45的包括锥齿轮机构或蜗轮机构等的传动部49。
由上述座椅下滑轨41、座椅上滑轨42、转动轴45、驱动电动机46、驱动轴47及传动部49、固定于座椅下滑轨41的底部且与上述转动轴45螺合的螺母块41a构成使上述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沿着座椅下滑轨41滑动位移、调整驾驶席座椅1的前后位置的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
例如,当将图外的前后调整开关向前进方向操作时等,输出使上述驱动电动机46正转的控制信号,驱动电动机46对应于该控制信号发生正转,从而将使上述座垫1a前进这一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上述驱动轴47、传动部49及转动轴45。该转动轴45在由固定于上述座椅下滑轨41的底部的螺母块41a予以支撑的状态下,由上述传动部49所输入的驱动力予以转动驱动,向车身的前侧螺进,从而向车身的前侧驱动上述座椅上滑轨42以及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
另一方面,当将上述前后调整开关向后退方向操作时,输出使上述驱动电动机46逆转的控制信号,驱动电动机46对应于该控制信号发生逆转,从而将使上述座垫1a后退这一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上述驱动轴47、传动部49及转动轴45,该转动轴45被逆转驱动,向车身后侧螺进,从而向车身后侧驱动上述座椅上滑轨42以及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
另外,上述座椅下滑轨41以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于车身地板上,因此若通过上述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使座椅上滑轨42及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沿着上述座椅下滑轨41向车身前侧移动,则座垫1a被随之推向上方。相反,若通过上述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使座椅上滑轨42及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沿着上述座椅下滑轨41向车身后侧移动,则座垫1a随之下降。
另外,上述座椅上滑轨42设有使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的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如图6及图7所示,上述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包括设于座垫1a的左右两侧边缘的座垫框架51、设置于座椅上滑轨42的前部上表面并支撑上述座垫框架51的前端部的前支架52及前联杆53、设置于座椅上滑轨42的后部上表面并支撑上述座椅框架51的后部的后支架54及三角形的后联杆55、连接左右的后联杆55的后端部及上述两个座椅框架51的后方下端部的连接轴56、设置于座椅上滑轨42的中央部上表面并将驱动力传递至上述后联杆55的中央联杆57及支撑中央联杆57的中央支架58、将上述中央联杆57的上部连接至上述后联杆55的前端部的连接联杆59、下述驱动轴60、驱动杆61及倾斜驱动部62。
上述中央联杆57的下端部固定于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驱动轴60,同时通过上述驱动轴60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上述中央支架58。使上述驱动轴60转动位移的驱动杆61固定于上述驱动轴60。另外,设于左右一对座椅上滑轨42之一(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上述中央支架58上设有驱动固定于驱动轴60的上述驱动杆61的倾斜驱动部62。
如图9及图10所示,上述倾斜驱动部62包括前端部通过连接销63连接于上述驱动杆61的顶端部(下端部)的螺杆64、转动驱动该螺杆64的驱动电动机65及齿轮机构66、固定于该齿轮机构66的前面的导向支架67,上述导向支架67的基端部通过支撑支架68支撑于上述中央支架58。另外,上述齿轮机构66上设置有固定于驱动电动机65的输出轴65a的蜗轮传动装置69、由该蜗轮传动装置69转动驱动的蜗轮70,上述蜗轮70中形成有与上述螺杆64螺合的螺孔。
而且,上述蜗轮70由上述驱动电动机65通过蜗轮传动装置69所输入的驱动力转动驱动,从而与该蜗轮70螺合的上述螺杆64随之转动并螺进。随着上述螺杆64螺进,设于其前端部的上述连接销63沿着形成于导向支架67中的支撑槽71前后移动,上述驱动力经由连接销63传递至上述驱动杆61,由此,上述驱动杆61摇动位移,转动驱动上述驱动轴60。
另外,随着转动驱动上述驱动轴60,上述中央联杆57摇动位移,同时上述驱动力通过连接联杆59传递至上述后联杆55,上述后联杆55摇动位移,同时前部联杆53随之摇动位移,从而调节座垫1a的倾斜角度。即,如图6所示,在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位于车身后侧的状态下,上述前联杆53及中央联杆57呈后倾的状态,同时设于后部联杆55的后端部的连接轴56位于下方,从而使座垫1a的就座面保持大幅度后倾的状态。
在上述结构中,当通过前后调整开关进行使驾驶席座椅1移向车身前侧的操作时,根据预先设定的驱动特性,由图外的控制装置输出正转驱动上述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的驱动电动机65的控制信号,该驱动电动机65的正转驱动力通过上述齿轮机构66、螺杆64、连接销63、驱动杆61及驱动轴60传递至中央联杆57,该中央联杆57如图11所示,从上述后倾状态转换到立起状态。而且,随着上述中央联杆57转换到立起状态,其驱动力通过连接联杆59传递至后联杆55,将该后联杆55的前端部拉向车身前侧,由此,设于后部联杆55的后端部的上述连接轴56上升,与此对应地,座垫1a的后端部被抬起。
另外,前联杆53,与上述后联杆55的摇动位移联动地,从后倾状态转换为立起状态,与此对应地,座垫1a的前端部被抬起并向前移动,该座垫1a从上述下方位置位移至图11所示的上方位置。此外,通过将后端部的向上移动量设定为大于上述座垫1a的前端部的向上移动量,由此,随着上述座垫1a向上移动,其就座面的后倾角度逐渐变小,逐渐接近水平状态。另外,上述靠背1b的倾斜角度与之联动地发生变化,逐渐接近垂直状态。
另一方面,当通过前后调整开关进行使驾驶席座椅1移向车身后侧的操作时,根据预先设定的驱动特性,由控制装置输出逆转驱动上述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的驱动电动机65的控制信号,该驱动电动机65的正转驱动力通过上述齿轮机构66、螺杆64、连接销63、驱动杆61及驱动轴60传递至中央联杆57。由此,如图6所示,上述座垫1a从上方位置位移至下方位置,同时随着该座垫1a向下移动,其就座面的后倾角度逐渐变大,上述靠背1b大幅度后倾。
若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换成身高不同的人,驾驶员的坐高、臂长及腿长等会与其身高大致成正比地发生变化,因此,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的视点及对操作踏板等的操作性能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后一驾驶员将驱动上述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及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调整驾驶席座椅1的前后位置等,以能够保持舒适的姿势,并以适宜的状态握住方向盘20,同时以适宜的状态使操作腿的拇指根部抵接于包括加速踏板5的操作踏板的踩踏点5a等,且使其视点与适宜视线L保持一致,适宜地确保前方视野。
从身高不足150cm到身高186cm以上的各种身高的驾驶员都有可能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因此,必须使上述人员能够以舒适的姿势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适宜地进行驾驶操作。例如,根据美国男性的平均值,将在美国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机会最多的平均身高者M的身高设为173cm,并对该平均身高者M的舒适姿势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以下数据。
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的乘员的舒适姿势是指能够长时间保持这一就座状态,同时适于进行方向盘操作及踏板操作等的就座姿势。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操作腿的脚踝角度θ1为85°~95°左右,膝部角度θ2为115°~135°左右,从腰椎骨部到肩部的上半身与大腿部的弯曲角度θ3大约为95°。另外,经人体工程学实验确认,对于上述平均身高者M而言,作为大腿部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的犀牛角θ4的适宜角度为座垫1a的倾斜角度加上大约1.5°。并且,能够适宜地操作上述方向盘20的肘部角度θ5为100°~130°左右,上臂部角度θ6为20°~45°左右,能够适宜地操作上述加速踏板5的脚掌角度,即脚掌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θ7大约为52°。
因此,上述座垫1a的前后基准位置、上下基准高度及基准倾斜角度设定为,当例如将脚踝角度θ1设定为90°、将膝部角度θ2设定为125°、将从腰椎骨部到肩部的上半身与大腿部的弯曲角度θ3设定为95°,且将犀牛角θ4设定为17°的上述平均身高者M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上时,能够使平均身高者M的视点Im与大约以8°的角度向前下方倾斜的适宜视线L保持一致。在上述平均身高者M的基准就座状态下,上述肘部角度θ5及上臂部角度θ6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并能够适宜地握住方向盘20,且可在上述操作腿的脚跟部Km搁放于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使脚掌的拇指根部Bm以适宜角度θ7(52°)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
并且,上述图12中,Hm为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平均身高者M的胯点(就座基准点)。另外,上述平均身高者M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Km的基准位置设定于与设于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的前方区域11与后方区域12的交界部的凹折状的折曲部19对应的位置,即上述倾斜面部14的后端位置。
如图12中的虚线所示,若就座于上述驾驶席1的驾驶员从平均身高者M换成为女性驾驶员等低身高者S,该低身高者S为了确保上述方向盘操作性能及踏板操作性能,并使视点Is与适宜视线L保持一致,将进行如下的操作:运作上述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及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使驾驶席座椅1的座垫1a向前移动,同时相应地调高座垫1a的设置高度,且调小座垫1a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
例如,当身高为150cm的低身高者S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时,将通过操作改变座垫1a的倾斜角度,从而使位于座垫1a上的胯点Hs从上述平均身高者M用的前后基准位置Hm向前移动105mm左右,同时使上述胯点Hs随之向上移动25mm左右,且将上述犀牛角θ4设为10.5°左右。其结果,可使手臂比上述平均身高者M短的低身高者S的上半身向前移动,以适宜状态握住上述方向盘20,同时可通过使坐高比上述平均身高者M低的低身高者S的视点Is向车身前上方侧移动,使其与适宜视线L保持一致。
另外,随着上述座垫1a的向前移动及向上移动,低身高者S的操作腿趋于向车身的前上方移动,因此,可通过相应地使上述膝部角度θ2增大至130°左右,使脚踝角度θ1保持为90°,同时使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一个接近适宜角度(52°)的角度,并使上述低身高者S的拇指根部Bs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
如图13所示,上述低身高者S的从脚跟部Ks到拇指根部Bs的距离(15.5cm左右)比平均身高者M的该距离(18.0cm左右)短大约2.5cm,因此若使上述低身高者S的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上述角度,并保持将操作腿的拇指根部Bs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的状态,则其脚跟部Ks将位于平均身高者M的脚跟部Km的上方大约2cm(=sin52°×2.5cm)处。
因此,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当将上表面17′为大约52°的角度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设于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时,低身高者S可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的上表面17′上,并使操作腿的拇指根部Bs正确地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然而,当将上述倾斜面部的上表面17′的倾斜角度设定为52°左右较大的值时,脚跟部Ks将容易滑脱,因此难以使上述搁放状态保持稳定。
因此,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将上表面17、18为13.5°~23.5°的倾斜角度α,例如18.5°的角度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设于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而且,如图13中的实线所示,低身高者S通过使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从适宜角度(52°)增大6°左右,变成大约58°,可以在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14或扇形部15上的状态下,使上述拇指根部Bs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
另外,随着上述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从52°变到58°,操作腿的脚踝角度θ1会趋于变为小于90°,通过对应于上述脚掌倾斜角度θ7的增大,使低身高者S的膝部角度θ2增大为大于130°,使膝关节变为伸展的状态,从而可以切实防止脚踝角度θ1减小至超出适宜范围,例如变为85°以下。并且,若使上述操作腿的拇指根部Bs位于比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略低的下方,则可更有效地抑制上述脚踝角度θ1的变化。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例如,当身高为186cm的高身高者T就座于上述驾驶席座椅1时,将进行改变座垫1a的倾斜角度的操作,以使位于座垫1a上的胯点Ht从上述平均身高者M用的前后基准位置Hm向后移动85mm左右,同时使上述胯点Hs随之向下移动20mm左右,且将上述犀牛角θ4设为20.0°左右。由此,可使手臂比上述平均身高者M长的高身高者T的上半身向后移动,以适宜状态握住上述方向盘20,同时可通过使坐高比上述平均身高者M高的高身高者T的视点It向车身后下方侧移动,使其与适宜视线L保持一致。
另外,随着上述座垫1a的向后移动及向下移动,高身高者T还会希望将操作腿移向车身后下方,因此,可相应地使上述膝部角度θ2减少至120°左右,从而能够使脚踝角度θ1保持为90°,同时使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为大约52°的适宜角度,并使上述高身高者T的拇指根部Bs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
并且,如图15所示,从上述高身高者T的脚跟部Kt到拇指根部Bt的距离(19.5cm左右)比平均身高者M的该距离(18.0cm左右)长大约1.5cm。因此,为了使上述高身高者T的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上述角度,并使操作腿的拇指根部Bt保持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的状态,必须使上述脚跟部Kt位于比上述平均身高者M的脚跟部Km低大约1.2cm(=sin52°×1.5cm)的下方(参考图15中的虚线)。然而,如图15中的实线所示,通过使上述高身高者T的脚掌倾斜角度θ7从适宜角度(52°)减小4°左右,变成大约48°,高身高者T能够在将脚跟部Kt搁放于位于上述倾斜面部14的后方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上的状态下,使操作腿的拇指根部Bt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
另外,随着上述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从52°变到48°,操作足的脚踝角度θ1会趋于变为大于90°,通过对应于上述脚掌倾斜角度θ7的减小,使膝部角度θ2减小为小于120°,使膝关节变为弯曲的状态,从而可以切实防止脚踝角度θ1增大至超出适宜范围,例如变为95°以上。并且,若使上述操作腿的拇指根部Bt位于比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略高的上方,则可更有效地抑制上述脚踝角度θ1的变化。
如上所述,在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由加速踏板5等构成的操作踏板设置于车室前部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中,在比上述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更位于后方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上,设有包括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低身高者S搁放脚跟部Ks的前方区域11和供高身高者T搁放脚跟部Kt的后方区域12的脚跟搁放区域10,在该脚跟搁放区域1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隆起并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因此,用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且适宜地调整驾驶姿势,以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能够适宜地操作上述操作踏板。
即,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脚跟搁放区域10的前方区域11形成有上表面17以13.5°~23.5°的倾斜角度α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因此,脚掌尺寸比平均身高者M短的低身高者S,在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14的上表面17上的状态下,能够使其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适宜角度,并使其拇指根部Bs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因此,不会因上述低身高者S在其操作腿的脚跟部Ks离开地板面的状态下对包括加速踏板5等的操作踏板进行踩踏操作而导致无法进行细微的踏板操作,也不会因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与适宜角度相差较大而导致难以进行操作踏板的迅速的踩踏操作,能够容易且适宜地对上述加速踏板5等进行踩踏操作。
另外,也可形成与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的前方区域11及后方区域12两者连续的倾斜面部,但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所示,即使仅在脚跟搁放区域10的前方区域11形成上述倾斜面部14的情况下,也可有效提高因脚掌尺寸短而脚跟部Ks趋于容易离开地板面的低身高者S的踏板操作性能。
另一方面,对于高身高者T,如图14及图15所示,若减小操作腿的脚掌倾斜角度θ7,同时减小膝部角度θ2,即可容易且适宜地使操作腿的拇指根部Bt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等,而无需使其脚跟部Kt移向下方。因此,即使将上述高身高者T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Kt的后方区域12设定在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上,也不会对上述加速踏板5的踩踏操作性能造成负面影响。而且,通过将高身高者T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Kt的脚跟搁放区域10的后方区域12设置于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上,可使高身高者T容易地意识到该后方区域12是应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Kt的区域。
另外,通过将圆弧状的连设部设置于构成上述倾斜面部14的衬垫部件13的后端部等,也可平缓地连接倾斜面部14与其后方的大致水平面部(地板部8)。但是,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所示(参考图4),当倾斜面部14和由在后方与该倾斜面部14连续的地板部8所构成的大致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19时,可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机会最多的平均身高者M,根据上述凹折状的折曲部19,容易且正确地意识到应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Km的位置,因此,可有效提高对于上述平均身高者M的便利性。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将形成于脚跟搁放区域10的上述倾斜面部14的上表面17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因此,在低身高者S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稳定地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14上的状态下,可有效防止其脚跟部Ks离开地板面。
即,若上述倾斜面部14的上表面17的倾斜角度α大于23.5°,则搁放于倾斜面部14上的操作腿的脚跟部容易随着操作踏板时的反作用力向后滑脱,从而无法获得稳定的脚跟部搁放状态,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将上述倾斜角度α设定为23.5°以下。另一方面,若上述倾斜面部14的上表面17的倾斜角度α不足13.5°,则无法获得设置上述倾斜面部14的效果,即,无法获得在低身高者S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14的上表面17上的状态下,使其拇指根部Bs能够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等效果,因此,将上述倾斜角度α设定为13.5°以上较为理想。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设有包括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及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等的座椅调整机构,该座椅调整机构,使驾驶席座椅1前后移动,并且对应于该驾驶席座椅1的向前移动,减小其座垫1a的倾斜角度,因此,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可对应于其身高适当地设定上述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及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等的驱动特性,由此,能够自动地调整驾驶席1的前后位置及座垫1a的倾斜角度等,从而在保持驾驶员的就座姿势的情况下,使其视点与适宜视线L相一致,同时获得优异的方向盘操作性能及踏板操作性能。
而且,随着上述驾驶席座椅1的前后位置及座垫1a的倾斜角度的调整动作,即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的就座位置等发生变化,通过在脚跟搁放区域1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上表面17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从而在脚掌尺寸较短的低身高者S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14上的状态下,能够使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适于操作操作踏板的角度,并且能够使上述低身高者S的拇指根部Bs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以确保踏板操作性能。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脚跟搁放区域10设置衬垫部件13,该衬垫部件13,包括从俯视方向看、从加速踏板5的设置部向右侧(车外侧)延伸的倾斜面部14、以及以通过加速踏板5的踩踏部后端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的扇形部15,由此,在上述加速踏板的后方区域形成向前上方倾斜的上述倾斜面部14,并将与该倾斜面部14的左侧部连续且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扇形部15形成为,以通过上述加速踏板的踩踏部后端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的圆锥弧状,因此,可有效防止出现低身高者S的脚跟部Ks离开地板面的情况,而不会对高身高者T及平均身高者M的踏板换踩操作等造成负面影响。
即,通过身高150cm左右的3名被试验者、身高160cm左右的6名被试验者、身高170cm左右的3名被试验者,调查各个人的从俯视方向所见的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获得如图16所示的数据。上述数据表明,身高150cm左右的被试验者中,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集中在加速踏板5的后侧相对靠前的位置,身高170cm的被试验者中,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集中在制动踏板4与加速踏板5之间的后侧相对靠后的位置,而身高160cm左右的被试验者中,其脚跟搁放位置分布范围较广。
这是因为,若脚掌尺寸较短的低身高者不大幅度地移动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位置,就无法进行从加速踏板5的操作状态转换到制动踏板4的操作状态的踏板换踩操作,因此,多将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设定于加速踏板5的后侧,以便通常时能容易地操作加速踏板5。与此相对,脚掌尺寸较长的高身高者无需大幅度移动其脚跟部搁放位置,即可进行从加速踏板5的操作状态转换到制动踏板4的操作状态的踏板换踩操作,因此,将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设定于制动踏板4与加速踏板5之间的后侧,以便能容易地进行该换踩操作。
因此,如图2等所示,当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中,仅在从俯视方向看的加速踏板5的后侧部形成上表面17、18向前上方倾斜的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时,可防止高身高者从加速踏板5向制动踏板4切换操作位置的踏板换踩操作等被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所阻碍,并可通过在上述位置形成该倾斜面部14等,有效防止出现低身高者S的脚跟部离开地板面的情况。
而且,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所示(参考图4),当在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与地板部8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19时,可使就座于驾驶席1的驾驶员意识到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与地板部8的交界部。因此,可使驾驶员以上述凹折状的折曲部19为基准,准确地把握应将脚跟部搁放于何位置。
特别是,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所示,当将倾斜面部14的上表面及扇形部15的上表面18着色成与在后方与这些上表面连续的大致水平面部(地板部8)不同的颜色时,可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包括低身高者等的驾驶员,根据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的上表面所施予的着色,更为容易且正确地意识到应搁放其脚跟部的位置。因此,可防止因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10设置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所引起的驾驶员的不协调感,同时能够使驾驶员以接触状态利用上述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进行踏板操作。
图17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上表面17a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a,从俯视方向看,沿车宽方向从加速踏板5的设置区域延伸至制动踏板4的设置区域,并且,在上述倾斜面部14a的左侧,与该倾斜面部14a连续且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扇形部15b,以通过上述制动踏板4的踩踏部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形成为圆锥弧状。
如上所述,通过将上表面17a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a设置为横跨加速踏板5的设置区域与制动踏板4的设置区域的结构,例如,当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低身高者S通过其右脚操作制动踏板4时,可在其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倾斜面部14a上的状态下,使其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适宜角度,并在加速踏板5和制动踏板4之间进行换踩,从而使上述低身高者S的拇指根部Bs正确地抵接于各踩踏点4a、5a。
另外,如上述第二实施例所示,当在倾斜面部14a的左侧形成与该倾斜面部14a连续且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扇形部15b时,例如,当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低身高者S使用其左脚操作制动踏板4时,可在将其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扇形部15a上的状态下进行制动操作。
图18~图21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在该第三实施例的汽车驾驶席地板结构中,操作踏板由左侧的制动踏板4与右侧的加速踏板5构成,在位于上述两个踏板4,5的踩踏点4a、5a的车身后侧的地板部8上,设置有包括位于制动踏板4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22、位于加速踏板5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23、和将这两个脚跟搁放部22、23平缓地连接的连接部24的衬垫部件21。
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构成其上表面25以相对于水平面16°~24°左右的角度γ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且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前后尺寸设定为该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后端部比平均身高者的脚跟搁放位置稍稍靠前。另一方面,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23构成其上表面26以比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的上表面25小的角度、例如相对于水平面10°~15°左右的角度β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该第2脚跟搁放部23的前后尺寸设定为比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前后尺寸长。例如,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23的前后尺寸设定为,在位于上述加速踏板5的后侧的大致整个脚跟搁放区域,即,在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所有驾驶员有可能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的前后区域的全长范围内设置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23。
另外,上述衬垫部件21中形成的连接部,如图18及图19所示,通过使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后端部与第2脚跟搁放部23的后端部,从俯视方向看呈圆弧状相连续,来防止在两者之间形成因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前后尺寸短于第2脚跟搁放部23而造成的阶差,且如图21所示,通过使第1脚跟搁放部22的侧端部与第2脚跟搁放部23的侧端部,从正视方向看平缓地相连续,来防止在两者之间形成因两脚跟搁放部22、23的上表面25、26以不同的角度倾斜而造成的阶差。
而且,上述衬垫部件21通过粘接剂或卡止件等固定于地板部8上,从而在驾驶员搁放脚跟部的脚跟搁放区域的一部分,形成上表面相对于其他区域隆起的包括第1脚跟搁放部22、第2脚跟搁放部23的倾斜面部。另外,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上述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23的后端和在后方与该后端连续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27、28。
如上述第三实施例所示,若通过位于制动踏板4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22、和位于上述加速踏板5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23,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隆起的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容易且适宜地调整驾驶姿势,以便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驾驶员正确地操作包括制动踏板4及加速踏板5等的操作踏板。
即,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通过身高150cm左右的3名被试验者、身高160cm左右的6名被试验者、身高170cm左右的3名被试验者,调查各个人的从俯视方向所见的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获得如图22所示的数据。上述数据表明,身高150cm左右的被试验者中,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集中在加速踏板5的后侧相对靠前的位置,身高170cm的被试验者中,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集中在制动踏板4与加速踏板5之间的后侧相对靠后的位置,而身高160cm左右的被试验者中,其脚跟搁放位置分布范围较广。
这是因为,如图23所示,若脚掌尺寸较短的低身高者S不大幅度移动脚跟部Ks的搁放位置,就无法进行从加速踏板5的操作状态转换到制动踏板4的操作状态的踏板换踩操作,因此,多将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设定于加速踏板5的后侧,以便通常时能容易地操作加速踏板5。与此相对,如图24所示,脚掌尺寸较长的高身高者无需大幅度移动脚跟部Kt的搁放位置,即可进行从加速踏板5的操作状态转换到制动踏板4的操作状态的踏板换踩操作,因此,将通常的脚跟搁放位置设定于制动踏板4与加速踏板5之间的后侧,以便能容易地进行该换踩操作。
因此,如上述第三实施例所示,当通过在从俯视方向看位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后侧的部位上形成前后尺寸大于第1脚跟搁放部22的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23,从而使上述第2搁放部23的上表面26朝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向前上方倾斜时,脚掌尺寸比高身高者T等短的低身高者S,在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第2搁放部23上的状态下,可使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适宜角度,并使其拇指根部Bs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因此,不会因低身高者S在脚跟部Ks离开地板面的状态下对加速踏板5进行踩踏操作而导致无法进行细微的踏板操作,也不会因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与适宜角度相差较大而导致难以进行加速踏板5的迅速的踩踏操作,能够容易且适宜地对上述加速踏板5进行踩踏操作。
另外,当上述低身高者S缓缓地操作制动踏板4时,通过将其脚跟部Ks移至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上,可使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大致适宜角度,并使拇指根部Bs抵接于制动踏板4的踩踏点4a,适宜地进行操作。而且,由于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前后尺寸设定为短于形成于上述加速踏板5的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23,因此,可有效防止当低身高者S对制动踏板4进行紧急操作时,其脚跟部Ks与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后端发生干涉的情况,使拇指Bs抵接于制动踏板4的踩踏点,从而能够进行紧急制动操作。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对于高身高者T,若减小脚掌倾斜角度θ7,同时减小膝部角度θ2,即可容易且适宜地使其拇指根部Bt抵接于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而无需使其脚跟部Kt移向下方(参照图14及图15)。因此,即使将位于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前后尺寸设定为短于位于上述加速踏板5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23,来将上述高身高者T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Kt的脚跟搁放区域设定在位于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23后方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上,也不会因高身高者T的脚跟部Kt过高而对上述加速踏板5的踩踏操作性能造成负面影响。而且,通过由大致水平的地板部8构成高身高者T的脚跟搁放区域,可使高身高者T容易地意识到应搁放其脚跟部Kt的位置。
另外,对于高身高者T,由于可使操作腿的脚跟部Kt搁放于上述制动踏板4及加速踏板5之间的后侧部,亦即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后端部的后侧且第2脚跟搁放部23的侧面,在此状态下,进行对上述加速踏板5及制动踏板4的换踩操作,因此,可有效防止发生该踏板换踩操作被上述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23所阻碍的情况。
另外,也可如图25所示,采用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形成由向前上方倾斜的梯状台阶部构成的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a、23a的结构,以代替以一定角度向前上方倾斜形成上述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23的上表面25、26的上述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但是,如上述图19等所示,在使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23的上表面25、26以一定角度向前上方倾斜时,就座于驾驶席座椅1的低身高者S可通过根据其脚掌尺寸的长短,前后移动脚跟部Ks的搁放位置,使操作腿的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适宜角度,并且可进行微调,从而使具有各种脚掌尺寸的各低身高者S均能正确地使其拇指根部Bs抵接于制动踏板4的踩踏点4a或加速踏板5的踩踏点5a。
特别是,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由于将位于制动踏板4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22的上表面25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γ设定为大于位于上述加速踏板5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23的上表面26的倾斜角度β,因此,可保持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的高度,有效缩短其前后尺寸。因此,可防止有可能将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于接近该第1脚跟搁放部22的后端部的位置的平均身高者所进行的对上述加速踏板5或制动踏板4的踩踏操作因为存在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而受阻碍的情况的发生。而且,如上所述,当低身高者S操作制动踏板4时,通过将操作腿的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上,可使脚踝角度θ1及脚掌的倾斜角度θ7保持在适宜角度,并使拇指根部Bs抵接于制动踏板4的踩踏点4a。
例如,如上所述,当将第1脚跟搁放部22的上表面25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6°~24°的范围内时,以上述第1脚跟搁放部22的上表面25作为适宜高度,设定其前后尺寸,以将第1脚跟搁放部的后端部设置于比平均身高者的脚跟搁放位置稍稍靠前的脚跟搁放区域,从而使低身高者S在搁放其脚跟部的状态下能适宜地进行踏板操作。另外,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0°~15°的范围内,因此,可将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的设置高度设定为各驾驶员可根据其体格适宜地进行踏板操作的高度,并能够设定其前后方向尺寸,以在位于加速踏板5后侧的大致整个脚跟搁放区域,即,在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所有驾驶员有可能搁放操作腿的脚跟部的前后区域的全长范围内设置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
并且,如上述第三实施例所示,在位于制动踏板4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22与位于上述加速踏板5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23之间,形成平缓地连接这两者的连接部24时,通常时将脚跟部Ks搁放于上述第2脚跟搁放部23上的低身高者S,从对上述加速踏板5进行操作的状态切换到对制动踏板4进行操作的状态时,可沿上述连接部24,顺畅地完成该踏板换踩操作。
另外,通过在构成上述第1、第2脚跟搁放部的衬垫部件21的后端部设置圆弧状的连设部等,可以使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23与其后方的大致水平面部(地板部8)平缓地相连续。但是,如上述第三实施例所示(参考图19及图20),当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23与地板部8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27、28时,可使就座于驾驶席1的驾驶员意识到上述第1、第2脚跟搁放部22、23与地板部8的交界部。因此,可使驾驶员以上述凹折状的折曲部27、28为基准,准确地把握应将操作腿的脚跟部搁放于何位置。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举了如下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即,根据驾驶员的开关操作,通过包括前后位置调整机构2及倾斜角度调整机构3等的座椅调整机构,自动地前后移动驾驶席座椅1,同时对应于该驾驶席座椅1的向前移动而减小其座垫1a的后倾角度,但是,也可采用通过驾驶员的手动操作改变驾驶席座椅1的前后位置及座垫1a的后倾角度的结构。
此外,也可采用在铺设于上述地板部8上并予以卡止的驾驶席用地垫材上形成上述倾斜面部14等,或通过使车身的地板部8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位隆起来形成上述倾斜面部14等的结构,替代通过粘接剂或固定螺栓等将上述衬垫部件13固定于地板部8上,从而在上述脚跟搁放区域形成由上表面17、18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14及扇形部15所构成的倾斜面部,或由位于制动踏板4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22和位于上述加速踏板5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23所构成的倾斜面部的上述实施例。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毋庸置疑,地板部8无需设置成完全水平,其只要设置成大致水平即可实现所予期的目的。

Claims (15)

1.一种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设置于车室前部,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操作踏板的踩踏点更位于后方的水平的地板部上,设有包括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前方区域和供高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后方区域的脚跟搁放区域,在所述脚跟搁放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隆起并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仅在所述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脚跟搁放区域的前方区域形成所述倾斜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部的后端和在后方与该后端连续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调整机构,
所述座椅调整机构使驾驶席座椅前后移动,并对应于所述驾驶席座椅的向前移动,减小所述驾驶席座椅的座垫的后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跟搁放区域中,在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后方区域形成所述倾斜面部,并且还形成有与所述倾斜面部连续且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扇形部,所述扇形部,以通过所述加速踏板的踩踏部后端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形成为圆锥弧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部的后端及扇形部的周缘和在后方与该周缘连续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折状的折曲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部及扇形部的上表面,被着色成与在后方与该上表面连续的水平面部不同的颜色。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部,从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设置区域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制动踏板的设置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倾斜面部的左侧,形成有与所述倾斜面部连续且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扇形部,所述扇形部,以通过所述制动踏板的踩踏部的垂线上的点为中心,形成为圆锥弧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踏板包括左侧的制动踏板和右侧的加速踏板,所述倾斜面部包括位于所述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和位于所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所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前后尺寸设定为比位于所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的前后尺寸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大于位于所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6°~24°的范围内,所述第2脚跟搁放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0°~15°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制动踏板后方的第1脚跟搁放部与位于所述加速踏板后方的第2脚跟搁放部之间,形成平缓地连接这两者的连接部。
15.一种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由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设置于车室前部,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操作踏板的踩踏点更位于后方的水平的地板部上,设有包括供就座于驾驶席座椅的低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前方区域和供高身高者搁放脚跟部的后方区域的脚跟搁放区域,仅在所述脚跟搁放区域,形成相对于周围的地板部隆起并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面部,所述倾斜面部,从构成操作踏板的加速踏板的设置区域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制动踏板的操作区域,所述倾斜面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设定在13.5°~23.5°的范围内。
CN2009101264612A 2008-03-04 2009-03-04 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50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3872 2008-03-04
JP2008053872 2008-03-04
JP2008053872A JP4894787B2 (ja) 2008-03-04 2008-03-04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JP2008053870A JP2009208636A (ja) 2008-03-04 2008-03-04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JP2008-053871 2008-03-04
JP2008053871 2008-03-04
JP2008053870 2008-03-04
JP2008053871A JP4894786B2 (ja) 2008-03-04 2008-03-04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JP2008-053870 2008-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5007A true CN101525007A (zh) 2009-09-09
CN101525007B CN101525007B (zh) 2012-10-31

Family

ID=41093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646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5007B (zh) 2008-03-04 2009-03-04 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08636A (zh)
CN (1) CN101525007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8845A (zh) * 2010-03-26 2011-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底板结构
CN102673397A (zh) * 2011-03-18 2012-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驾驶席的下部结构及踏板倾斜角度的决定方法
CN105539143A (zh) * 2016-02-01 2016-05-04 曹显亮 汽车油门踏板与制动踏板相对位置的一种排列
CN110893796A (zh) * 2018-09-12 2020-03-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4537533A (zh) * 2020-11-24 2022-05-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CN115140197A (zh) * 2021-03-30 2022-10-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15257498A (zh) * 2022-07-20 2022-11-01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腿托安装结构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9490B2 (ja) * 2010-03-26 2014-09-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WO2016092585A1 (ja) * 2014-12-08 2016-06-16 ボルボトラ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高さ調整機能付きスライド式ヒールパッド
JP6662360B2 (ja) 2017-08-23 2020-03-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CN115339424B (zh) * 2022-07-27 2024-01-1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制动踏板轨迹布置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0245U (zh) * 1977-04-12 1978-11-06
IT8903569A0 (it) * 1989-07-28 1989-07-28 O M S I S A S Di Baccaro Vince Pedana appoggia piedi per autoveicoli
DE29823235U1 (de) * 1998-12-30 1999-04-29 Trw Repa Gmbh Fahrzeugsicherheitsvorrichtung zum Schutz der Füße des Insassen
US6182525B1 (en) * 1999-02-25 2001-02-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Movable vehicle pedal apparatus
JP2004348280A (ja) * 2003-05-20 2004-12-09 Nissan Motor Co Ltd ペダル補助装置
DE60305673T2 (de) * 2003-06-17 2007-05-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Dearborn Fuss-Schutzsystem
JP4341381B2 (ja) * 2003-11-20 2009-10-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3921476B2 (ja) * 2004-04-28 2007-05-30 光洋 松谷 車両乗員用の足置き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8845A (zh) * 2010-03-26 2011-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底板结构
CN102673397A (zh) * 2011-03-18 2012-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驾驶席的下部结构及踏板倾斜角度的决定方法
CN102673397B (zh) * 2011-03-18 2016-01-0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驾驶席的下部结构及踏板倾斜角度的决定方法
CN105539143A (zh) * 2016-02-01 2016-05-04 曹显亮 汽车油门踏板与制动踏板相对位置的一种排列
CN110893796A (zh) * 2018-09-12 2020-03-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4537533A (zh) * 2020-11-24 2022-05-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CN114537533B (zh) * 2020-11-24 2024-05-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CN115140197A (zh) * 2021-03-30 2022-10-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15257498A (zh) * 2022-07-20 2022-11-01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腿托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5257498B (zh) * 2022-07-20 2023-05-16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腿托安装结构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08636A (ja) 2009-09-17
CN101525007B (zh) 201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5007B (zh) 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US11254242B2 (en) Occupant posture adjustment device and pedal device
CN101683824A (zh) 汽车的踏板装置
CN102019853B (zh) 车用驾驶姿势调整装置
CN102198845A (zh) 车辆的底板结构
CN101020427B (zh) 驾驶姿势调节装置
US7946641B2 (en) Driver-side 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1863239A (zh) 汽车驾驶席的地板结构
JPH08500561A (ja) 座席調節装置
US4787576A (en) Automatic multi-position G-protective ejection seat assembly
US11640183B2 (en) Foot pedal control unit
CN105966274B (zh) 车辆的座椅装置
US20220212572A1 (en) Alighting assistance device and method
JP4894787B2 (ja)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CN102627081A (zh) 车辆用扶手结构以及扶手高度的设定方法
JP2005145405A (ja)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5251180B2 (ja) 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5521280B2 (ja) 車両用運転姿勢調整装置及び車両用運転姿勢調整方法
JP5277666B2 (ja)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JP4259301B2 (ja)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4894786B2 (ja)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JP5251181B2 (ja) 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KR20230172794A (ko) 차량 내 디스플레이 시청 환경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시스템
JP5386844B2 (ja) 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2007237769A (ja) フットレス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