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0042A - 密闭型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密闭型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0042A
CN101520042A CN200910004751A CN200910004751A CN101520042A CN 101520042 A CN101520042 A CN 101520042A CN 200910004751 A CN200910004751 A CN 200910004751A CN 200910004751 A CN200910004751 A CN 200910004751A CN 101520042 A CN101520042 A CN 101520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lade
cutting
compression
ru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4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0042B (zh
Inventor
小野田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0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0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0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00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和包括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可阻止全能力运转时休缸运转侧的吸入通路的阻力增加来确保节能性,并可消除润滑油不足来提高可靠性。在密闭型压缩机包括的多个压缩机构部中,第二压缩机构部(2B)包括第一休缸机构(Ka),从储罐(17)经由吸入管(16b)将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朝缸室(14b)引导,对缸室的叶片(15b)的后端部施加低压的背压来消除叶片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差压,使叶片的前端部从滚筒(13b)的周面离开,从而实现使该缸室的压缩运转停止的休缸运转,在储罐的下游侧,设置有将可进行休缸运转的第二压缩机构部和不进行休缸运转的第一压缩机构部(2A)的吸入管彼此连通的连通路(30)。

Description

密闭型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构成空调机的制冷循环的密闭型压缩机、以及使用该密闭型压缩机来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上下包括两套缸的双缸旋转式密闭型压缩机正在标准化。而且,在这样的压缩机中,若能包括始终起到压缩作用的缸和可根据需要在压缩与停止之间切换的缸,则可进行与负载对应的运转,使规格增多,很有利。
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中提供了上述密闭型压缩机。这种密闭型压缩机中,在通常的全能力运转时,朝第一缸室导入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驱动滚筒旋转来压缩制冷剂气体,并将其朝密闭壳体内排出。第二缸室中的叶片的后端部暴露在密闭壳体内,受到高压的背压。
在第二缸室中也导入低压的制冷剂气体,使叶片的前端部处于低压环境。该叶片在前后端部产生差压,被按压施力,使前端部与滚筒周壁滑动接触。即,在第二缸室中起到通常的压缩作用,第二缸室和第一缸室双方都进行压缩作用,进行全能力运转。
在选择能力减半运转时,在第一缸室中进行通常的压缩运转,朝密闭壳体内排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此时,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的一部分向第二缸室中旁通而使第二缸室中成为高压环境。叶片的后端部由于暴露在密闭壳体内,因此依然处于高压环境。
因此,第二缸室的叶片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均处于高压环境,在前后端部不产生差压。叶片被在缸室中偏心旋转的滚筒推开,不朝缸室内突出,因此,不进行压缩作用,成为休缸运转状态。即,进行仅第一缸室为压缩运转状态的能力减半运转。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01114号公报
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时,可进行与负载对应的运转,规格增多,是有利的,但在可进行休缸运转的第二缸室的吸入通路上,至少需要包括用于将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和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切换地导入的开关阀和单向阀、或四通切换阀(有一个端口不使用)。
另一方面,与第一缸室连通的吸入通路始终引导低压的制冷剂气体,不需要任何阀类。因此,与第一缸室连通的吸入通路和与第二缸室连通的吸入通路彼此的配管长度产生差异。在全能力运转时,第二缸室侧的吸入通路的阻力增加,会影响节能性。
另外,为了使第二缸室成为休缸运转状态,朝该缸室供给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若长时间持续该状态,则充满第二缸室的高压制冷剂气体会将原本存在于第二缸室的润滑油慢慢排出。因此,当再次进行全能力运转时,可能会发生第二缸室的润滑油不足的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多个压缩机构部中使至少一个压缩机构部可进行休缸运转、可抑制全能力运转时休缸运转侧的吸入通路的阻力增加来确保节能性、并可消除润滑油不足来提高可靠性的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包括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是,包括:通过吸入通路与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储罐连通的密闭壳体、收容在该密闭壳体内的电动机部、以及与该电动机部连结的多个压缩机构部,至少一个第一上述压缩机构部包括:经由吸入通路将在储罐中气液分离后的低压制冷剂吸入、并具有将滚筒以可自由偏心旋转的形态收容的缸室的第一缸;以及设置在该第一缸中、前端部与滚筒的周面抵接而将缸室沿滚筒的旋转方向一分为二、并使缸室内可进行压缩运转的第一叶片,其它的至少一个第二上述压缩机构部包括:经由吸入通路将在储罐中气液分离后的低压制冷剂吸入、并具有将滚筒以可自由偏心旋转的形态收容的缸室的第二缸;设置在该第二缸中、前端部与滚筒的周面抵接而将缸室沿滚筒的旋转方向一分为二、并使缸室内可进行压缩运转的第二叶片;以及从储罐经由吸入通路将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导入、将上述第二叶片的前端部保持成从滚筒的周面离开、并可进行使缸室内的压缩运转停止的休缸运转的休缸机构,在储罐的下游侧,设置有将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和上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吸入通路彼此连通的连通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是,用上述密闭型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来构成制冷循环。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包括多个压缩机构部、至少一个压缩机构部可进行休缸运转、可抑制全能力运转时休缸运转侧的吸入通路的阻力增加来确保节能性、并可消除润滑油不足来提高可靠性的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包括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和制冷循环结构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缸和第二缸分解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休缸机构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和制冷循环结构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缸和第二缸分解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休缸机构的结构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压缩机构部的示意的剖视图和局部横剖俯视图。
(符号说明)
16a 第一吸入管
16b 第二吸入管
17 储罐
1 密闭壳体
3 电动机部
2 压缩机构部
2A 第一压缩机构部
2B 第二压缩机构部
13a、13b 滚筒
14a 第一缸室
14b 第二缸室
8A 第一缸
8B 第二缸
15a、15b 叶片
Ka 第一休缸机构
Kb 第二休缸机构
30 连通路
35 开闭阀
H 平坦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R的截面构造、以及包括该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R的制冷循环的结构的图。
首先,从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R开始说明,符号1是密闭壳体,在该密闭壳体1内的下部设置有后述的压缩机构部2,在上部设置有电动机部3。上述电动机部3与压缩机构部2通过转轴4连结。在密闭壳体1的内底部形成有储存润滑油的储油部G,压缩机构部2几乎全部浸渍在润滑油中。
上述电动机部3包括:固定在密闭壳体1的内表面上的定子5;以及空开规定间隙地配置在该定子5的内侧、并插有上述转轴4的转子6。电动机部3与可改变运转频率的逆变器(inverter)I连接,并通过逆变器I与控制该逆变器I的控制部S电连接。
上述压缩机构部2设置在转轴4的下部,包括隔着中间隔板7上下配设的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2B。
第一压缩机构部2A包括第一缸8A。第二压缩机构部2B包括第二缸8B。这些第一缸8A、第二缸8B被设定成彼此的外形尺寸不同、且内径尺寸相同。
第一缸8A的外径尺寸比密闭壳体1的内径尺寸稍大,在被压入到密闭壳体1的内周面上后,通过从密闭壳体1的外部进行焊接加工而定位固定。
在第一缸8A的上表面部重叠有主轴承9,主轴承9与阀盖a一起,通过安装螺栓10安装固定在缸8A上。在第二缸8B的下表面部重叠有副轴承11,副轴承11与阀盖b一起,通过安装螺栓12安装固定在第二缸8B上。
上述中间隔板7和副轴承11的外径尺寸比第二缸8B的内径尺寸大。第二缸8B的内径位置从缸的中心偏离,第二缸8B的外周一部分朝径向突出,但中间隔板7和副轴承11的相同部位也突出。
另一方面,上述转轴4的中间部和下端部可自由旋转地枢轴支撑在主轴承9和副轴承11上。并且,转轴4将各缸8A、8B的内部贯穿,并一体地包括两个以180°的相位差形成的偏心部4a、4b。
各偏心部4a、4b彼此呈相同的直径,并以位于各缸8A、8B的内径部的形态进行组装。在各偏心部4a、4b的周面上嵌合有彼此呈相同直径的滚筒13a、13b。
上述第一缸8A和第二缸8B由上述中间隔板7、主轴承9和副轴承11划定上下表面。在第一缸8A内形成有第一缸室14a,在第二缸8B内形成有第二缸室14b。各缸室14a、14b彼此具有相同的直径和高度尺寸,上述滚筒13a、13b分别以可自由偏心旋转的形态被收容。
各滚筒13a、13b的高度尺寸与各缸室14a、14b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因此,虽然滚筒13a、13b彼此存在180°的相位差,但通过在缸室14a、14b内偏心旋转而在缸室中形成的排气容积相同。
在第一缸8A和第二缸8B上分别设置有与各缸室14a、14b连通的叶片室22a、22b。在各叶片室22a、22b中,叶片15a、15b以可相对第一缸室14a和第二缸室14b自由移动的形态被收容。
另外,转轴4的下端面从副轴承11和阀盖b露出而浸渍在储油部G的润滑油中。在转轴4的下端面上设置有供油泵,从此处到构成第二压缩机构部2B和第一压缩机构部2A的滑动部件的各滑动部形成了供油通路。
图2是将第一缸8A和第二缸8B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上述叶片室22a、22b包括:分别可供叶片15a、15b的两侧面自由滑动的叶片收纳槽23a、23b;以及与各叶片收纳槽23a、23b的端部一体地连续设置、并收容叶片15a、15b的后端部的竖孔部24a、24b。
在上述第一缸8A上设置有将外周面与叶片室22a连通的横孔25a,在该横孔25a内收容有弹簧部件26。如图1所示,弹簧部件26是位于叶片15a的后端部端面与密闭壳体1的内周面之间、通过对叶片15a施加弹力(背压)来使其前端部与滚筒13a接触的压缩弹簧。
在上述第二缸8B上设置有将外周面与叶片室22b连通的横孔25b,背压管27插入横孔25b内并紧密连接。上述背压管27构成后述的第一休缸机构Ka,对叶片15b的后端部施加高背压或低背压。
各叶片15a、15b的前端部在俯视时呈半圆形,可与滚筒的旋转角度无关地与圆筒状的滚筒13a、13b的周壁呈线接触。在滚筒13a、13b沿着缸室14a、14b的内周壁偏心旋转时,叶片15a、15b沿着叶片收纳槽23a、23b往返运动,且叶片的后端部从竖孔部24a、24b自由进退。
如上所述,在第二压缩机构部2B中,基于上述第二缸8B的外形尺寸形状与上述中间隔板7和副轴承11的外径尺寸之间的关系,叶片室22b与第二缸室14一起被中间隔板7和副轴承11覆盖,不暴露在密闭壳体1内。
因此,叶片室22b和叶片15b的后端部直接受到来自背压管27的压力。特别地,由于第二缸8B和叶片室22b是结构体,因此即使受到背压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叶片15b可自由滑动地收容在叶片室22b内,后端部与背压管27相对,因此直接受到背压力。
另一方面,叶片15b的前端部与第二缸室14b相对,受到缸室14b内的压力。其结果是,上述叶片15b会根据前端部和后端部受到的彼此的压力大小,从压力较大的一方朝压力较小的一方移动。
再如图1所示,在密闭壳体1的上端部连接有排出管18。该排出管18通过冷凝器19、膨胀机构20和蒸发器21与储罐17连接。在该储罐17的底部连接有作为朝向压缩机R的第一吸入通路的第一吸入管16a,并连接有作为第二吸入通路的第二吸入管16b。
第一吸入管16a贯穿密闭壳体1和第一缸8A的侧部,与第一缸室14a内直接连通。第二吸入管16b经由密闭壳体1贯穿第二缸8B的侧部,与第二缸室14b内直接连通。
在将密闭型压缩机R和冷凝器19连通的上述排出管18的中间部分岔设置有高压背压管Pa。该高压背压管Pa的一端部朝与上述第二缸室14b的叶片室22b连接的上述背压管27合流,在该高压背压管Pa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一开关阀28。
另外,上述高压背压管Pa也可以不从排出管18的中间部分岔设置,而是贯穿设置于密闭壳体1的上端部与收容在密闭壳体1内的电动机部3之间的密闭壳体1的部位。当然,这种情况下也包括第一开关阀28。
另外,从将上述储罐17与第二缸室14b连通的第二吸入管16b的中间部分岔出低压背压管Pb。该低压背压管Pb在中间部包括第二开关阀29,与背压管27连接。第一开关阀28和第二开关阀29是电磁阀,根据来自上述控制部S的电信号而受到开关控制。
像这样,由与第二缸8B的叶片室22b连接的背压管27、高压背压管Pa、第一开关阀28、低压背压管Pb和第二开关阀29来构成第一休缸机构Ka。
图3概略地表示了第一休缸机构Ka的结构。根据第一休缸机构Ka的切换动作,朝第二缸8B的叶片室22b导入低压或高压,对叶片室22b包括的叶片15b施加背压。
再如图1所示,第一吸入管16a和第二吸入管16b的中间部利用细管形成的连通路30彼此连通。即,从制冷循环回路的角度而言,连通路30设置在储罐17的下游侧。连通路30的直径被设定成比第一吸入管16a、第二吸入管16b的直径小很多。
上述连通路30的位置既可如图1所示地设置在密闭壳体1的外部,也可设置在密闭壳体1的内部。
另外,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也可采用将第一吸入管16a与第二吸入管16b连通的连通管34以及设置在该连通管34上的开关阀35的结构,来代替上述连通路30。这种情况下,也可将连通管34的直径设置成与第一吸入管16a、第二吸入管16b相同。
下面说明包括上述密闭型压缩机R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作用。
(1)选择了通常运转(全能力运转)时:
控制部S进行控制,以打开第一休缸机构Ka的第一开关阀28,并关闭第二开关阀29。接着,控制部S通过逆变器I朝电动机部3发出运转信号。转轴4被驱动而旋转,滚筒13a、13b在各缸室14a、14b内进行偏心旋转。
在第一缸8A中,叶片15a始终被弹簧部件26弹性地按压施力,因此,叶片15a的前端部与滚筒13a的周壁滑动接触,将第一缸室14a内分成吸入室和压缩室两部分。
在滚筒13a与缸室14a内周面的转动接触位置相对于叶片收纳槽23a一致、叶片15a最大限度地后退了时,该缸室14a的空间容量成为最大。制冷剂气体从储罐17经由第一吸入管16a被吸入第一缸室14a并充满第一缸室14a。
随着滚筒13a的偏心旋转,滚筒13a与第一缸室14a内周面的转动接触位置移动,缸室14a的被隔出的压缩室的容积减少。即,之前导入缸室14a的气体慢慢地被压缩。
通过使转轴4继续旋转,第一缸室14a的压缩室的容量进一步减少,使气体被压缩,在气体压力上升至规定压力时,未图示的排出阀打开。成为高压后的制冷剂气体经由阀盖a朝密闭壳体1内排出并充满密闭壳体1,再从密闭壳体上部的排出管18排出。
随着转轴4的旋转,供油泵工作,储油部G的润滑油被沿着供油通路引导,从第二压缩机构部2B朝构成第一压缩机构部2A的滑动部件的滑动部供油,保持润滑性。
另一方面,由于构成第一休缸机构Ka的第一开关阀28被打开,因此从排出管18排出的成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朝高压背压管Pa分流。高压制冷剂气体经由高压背压管Pa朝背压管27引导,并对设置在第二缸8B上的叶片室22b的叶片15b施加背压。
与此相对,低压的蒸发制冷剂被从储罐17导入第二缸室14b中。这样,第二缸室14b处于低压环境,而叶片室22b因背压管27而处在高压环境下。在上述叶片15b上,前端部处于低压条件,后端部处于高压条件,在前后端部存在差压。
在该差压的影响下,叶片15b的前端部被按压施力而与滚筒13b滑动接触。即,在第二缸室14b中也进行与第一缸室14a侧的叶片15a被弹簧部件26按压施力而进行的压缩作用完全相同的压缩作用。
其结果是,在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R中,在第一缸室14a中进行压缩作用的同时,在第二缸室14b中也进行压缩作用,进行在缸室14a、14b中同时起到压缩作用的全能力运转。
从密闭壳体1经由排出管18排出的高压气体被导入冷凝器19而冷凝液化,在膨胀机构20中绝热膨胀,并在蒸发器21中从热交换空气夺取蒸发潜热来实现制冷作用。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导入储罐17进行气液分离,并再次从各吸入管16a、16b被吸入密闭型压缩机R。
在密闭型压缩机R中,制冷剂被分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2B并再次受到压缩,在上述路径中循环。
(2)选择了特别运转(能力减半运转)时:
在空调负载较小时,自动地选择特别运转(将压缩能力减半的运转)。
即,控制部S进行切换设定,以关闭构成第一休缸机构Ka的第一开关阀28,并打开第二开关阀29。在第一缸室14a中,如上所述,起到通常的压缩作用,朝密闭壳体1内排出的高压气体充满而使壳体内成为高压。
即使从排出管18排出的高压气体的一部分朝高压背压管Pa分流,由于第一开关阀28被关闭,因此其也不会继续流通。在上述第二缸室14b中,从储罐17经由第二吸入管16b导入低压的蒸发制冷剂,成为低压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开关阀29被打开,因此从储罐17导入第二吸入管16b内的低压制冷剂的一部分会朝低压背压管Pb分流。低压制冷剂被朝设置在第二缸8B上的叶片室22b引导,对叶片15b的后端部施加低压的背压。
就叶片15b而言,前端部处于低压环境,后端部也处于低压环境,在前后端部不存在差压。因此,叶片15b被滚筒13b推开,并在从滚筒13b的外周面离开的位置上保持停止状态,在第二缸室14b中不进行压缩作用。
其结果是,仅第一缸室14a中的压缩作用有效,对应较小的空调负载,可实现将能力减半的运转。
另外,为了将叶片15b可靠地保持在从滚筒13b的外周面离开的位置上,也可在叶片室22b的端部设置永磁体等来吸附保持叶片15b。当然,此时对叶片15b的吸附力被设定成比作用于叶片15b的高压背压小的力。
另外,在该能力减半运转时,如上所述,第二缸室14b保持低压环境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缸室14a中实施通常的压缩运转,成为高压后的制冷剂气体暂时被朝密闭壳体1内排出,因此,密闭壳体1内成为高压环境。
在该影响下,密闭壳体1内底部的储油部G中的润滑油从构成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各构成部件的空隙进入第二缸室14b内。进入的润滑油被朝空转的滚筒13b与缸室14b的滑动接触部位供给,由此防止金属接触,使各构成部件的温度下降。
然而,若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状态下长时间持续上述休缸运转,则润滑油会充满第二缸室14b内,其一部分会经由第二吸入管16b而朝压力上处于下游侧的储罐17引导。若继续长时间持续休缸运转,则润滑油会充满储罐17内,从而无法实现充分的气液分离。
即,会产生所谓的回液现象,也就是在蒸发器21中蒸发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储罐17中无法气液分离,而是在含有液体制冷剂成分的状态下被导入第一缸室14a并压缩。另外,由于在第一缸室14a中始终进行压缩作用,因此可能会因润滑油不足而引起烧坏事故。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由将第一吸入管16a与第二吸入管16b连通的细管形成的连通路30。该连通路30的直径选择的是比第一吸入管16a和第二吸入管16b的直径细很多的直径。
因此,在通常的全能力运转时,上述连通路30与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制冷剂吸入作用彼此不会干涉。进一步说明的话,也就是制冷剂和润滑油不会经由连通路30从任一个压缩机构部进入另一个压缩机构部,不会影响各个压缩机构部的压缩效率和润滑效率。
在切换成使第二压缩机构部2B进行休缸运转的能力减半运转时,润滑油从第二压缩机构部2B经由上述连通路30被朝第一压缩机构部2A旁通引导。
即,在第一缸室14a中进行压缩作用,第一吸入管16a受到较强的负压。由于第一吸入管16a通过连通路30与第二吸入管16b连通,因此朝第二缸室14b内引导并供给的润滑油不会被导入储罐17,而是会从连通路30经由第一吸入管16a朝第一缸室14a引导。
因此,可限制润滑油从处于休缸运转状态的第二压缩机构部2B朝储罐17回流,在储罐17中可进行正常的气液分离作用。因此,即使长时间地持续休缸运转状态,也不会产生对第一缸室14a的回液现象,可提高压缩效率。
另外,此时经由连通路30从第二压缩机构部2B朝第一压缩机构部2A引导的润滑油中当然会混有制冷剂气体成分。润滑油中混有的制冷剂气体成分与润滑油一起被朝第一缸室14a引导,使制冷剂气体成分被压缩。
即,在第一缸室14a中,从储罐17引导来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被经由连通路30引导来的润滑油中混有的制冷剂气体成分代替。因此,第一缸室14a的压缩能力下降,实质上会成为能力比能力减半(1/2)小的压缩运转。
例如,在将室内机分别配置在多个空调室内并与一台室外机连接的多联式空调机中,扩大能力可变范围是实现应对部分负载的重要技术问题。
采用以往的结构时,在密闭型压缩机的最小能力无法充分减小时,是通过采用所谓的气体旁通方法、也就是使在密闭型压缩机中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直接返回吸入侧来应对的,但这种情况下节能性会变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处于休缸运转状态的第二压缩机构部2B经由连通路30朝第一压缩机构部2A引导的润滑油中混有的制冷剂气体可实现与以往的气体旁通方法相同的作用,获得更小的最小能力。在多联式空调机中,可不停止压缩机的运转,可在不会引起温度波动(日文:温度ドラフ·ト)的情况下保持舒适性。
在设置有连通管34和开关阀35来代替连通路30的情况下,在进行通常运转(全能力运转)时,控制部S关闭上述开关阀35。经由连通管34的制冷剂的流通被阻止,低压的制冷剂会直接在第一吸入管16a和第二吸入管16b内流通。
在特别运转(能力减半运转)时,控制部S发出控制信号,以打开上述开关阀35。因此,与具有上述连通路30时一样,含有气体制冷剂成分的润滑油会在连通管34内流通,实现同样的作用,可获得更小的最小能力,可在不会引起温度波动的情况下保持舒适性。
另外,针对上述第二缸室14b的叶片15b在高压和低压的背压之间切换的第一休缸机构Ka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面说明的结构,可考虑如下的例子。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第二休缸机构Kb的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R的剖视图和制冷循环的结构图。图5是相同实施方式的、将第一缸8A和第二缸8B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图6是第二缸8B的横剖俯视图。
除了后述的第二休缸机构Kb、设置在第二缸8B的上表面侧的中间隔板7A和设置在下表面侧的副轴承11A之外,其他构成部件与上面说明的部件完全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新的说明。
上述第二休缸机构Kb就是电磁体,该电磁体嵌入从第二缸8B的叶片室22b的竖孔部24b设置到第二缸8B的外周面的缺口部内。该第二休缸机构即电磁体Kb通过信号线与上述控制部S电连接,接收需要的控制信号。
另外,划定第二缸8B的上表面的中间隔板7A和划定第二缸8B的下表面的副轴承11A的各个外周面与上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中间隔板7和副轴承11不同,它们被成形成使设置在第二缸8B上的叶片室22b的竖孔部24b露出的大小。
因此,被叶片室22b的竖孔部24b和叶片室22b收容的叶片15b的后端部会受到密闭壳体1内的压力的影响。随着压缩运转而在第一压缩机构部2A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一旦朝密闭壳体1内排出,密闭壳体1内便会成为高压环境,叶片15b的后端部受到其影响。
与上面一样,在上述第一吸入管16a与第二吸入管16b之间设置有连通路30。该连通路30设置在储罐17的下游侧,细管的直径被设定成比第一吸入管16a、第二吸入管16b的直径小很多。
连通路30的位置既可如图所示地设置在密闭壳体1的外部,也可设置在密闭壳体1的内部。另外,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也可采用在将第一吸入管16a与第二吸入管16b连通的连通管34上设置有开关阀35的结构来代替连通路30。
在选择全能力运转时,控制部S不对电磁体Kb进行通电,因此,电磁体Kb对叶片15b的磁吸附力不起作用。控制部S通过逆变器I朝电动机部3发出运转信号,使转轴4被驱动而旋转,滚筒13a、13b在各缸室14a、14b内进行偏心旋转。
在第一缸室14a中,如上所述地进行通常的制冷剂压缩作用,高压气体经由阀盖a被朝密闭壳体1内排出,充满密闭壳体1。接着,该气体被从密闭壳体1上部的排出管18排出,从冷凝器19在构成制冷循环的部件内循环,由此进行制冷循环运转。
在第二缸室14b中,在储罐17中气液分离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吸入管16b被吸入,从而成为低压环境。另一方面,叶片室22b暴露在密闭壳体1内,处于排出压力(高压环境)下。叶片15b的前端部处于低压条件,而后端部处于高压条件,在前后端部存在差压。
在该差压的影响下,叶片15b被按压施力,使其前端部与滚筒13b滑动接触。在第二缸室14b中也进行与在第一缸室14a中进行的压缩作用完全相同的压缩作用。其结果是,在密闭型压缩机R中,进行使第一缸室14a和第二缸室14b双方运转的全能力运转。
在选择特别运转(能力减半运转)时,控制部S对构成第二休缸机构的电磁体Kb进行通电,从而使叶片15b被电磁体Kb磁吸附。在第一缸室14a中,如上所述地实施通常的压缩作用,朝密闭壳体1内排出的高压气体充满而使壳体内成为高压。
第二缸室14b的叶片15b的后端部暴露在密闭壳体1内,受到密闭壳体1内的高压环境的影响,但电磁体Kb将叶片15b磁吸附。因此,密闭壳体1内的高压环境并不作为背压对叶片15b起作用。
即使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储罐17从第二吸入管16b导入第二缸室14b中、且滚筒13b偏心旋转,在第二缸室14b中依然会成为休缸运转状态。即,成为仅在第一缸室14a中进行压缩作用的能力减半运转。
另外,在从处于休缸运转状态的第二压缩机构部2B经由连通路30朝第一压缩机构部2A引导的润滑油中混有的制冷剂气体实现与以往的气体旁通方法相同的作用,可获得更小的最小能力。同样,在多联式空调机中,可不停止压缩机的运转,可在不会引起温度波动的情况下保持舒适性。
在设置有连通管34和开关阀35来代替上述连通路30时,也可如上所述地起作用,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中,包括第一休缸机构Ka或第二休缸机构(电磁体)Kb的第二压缩机构部2B最好采用如下结构。
图7(A)是示意表示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剖视图,图7(B)是示意表示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一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特别地,特征在于收容上述叶片15b的叶片室22b。即,上述叶片室22b包括:设置成使叶片15b的两侧面可自由滑动的叶片收纳槽23b、以及与该叶片收纳槽23b的端部连续设置的竖孔部24b。
上述竖孔部24b的供叶片15b的后端部抵接的部位平坦地形成,并加工成使叶片15b的后端面能与该平坦面H紧贴。在包括作为休缸机构的电磁体Kb时,将电磁体Kb的吸附面形成为平坦面H以可与叶片15b的后端部紧贴。
即,在第二压缩机构部2B中进行休缸运转时,为了用第一休缸机构Ka或第二休缸机构(电磁体)Kb使叶片15b保持吸附状态,若使叶片15b的后端面与上述平坦面H紧贴,则不会对叶片15b施加额外的力。换言之,能以较小的力来限制叶片15b的移动,可靠地进行休缸运转。
另外,上面说明的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包括该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并不局限于上面说明的结构,当然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Claims (5)

1.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吸入通路与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储罐连通的密闭壳体、
收容在所述密闭壳体内的电动机部、以及
与所述电动机部连结的多个压缩机构部,
至少一个第一所述压缩机构部包括:
第一缸,该第一缸经由吸入通路将在储罐中气液分离后的低压制冷剂吸入,并具有将滚筒以可自由偏心旋转的形态收容的缸室;以及
第一叶片,该第一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缸中,前端部与所述滚筒的周面抵接而将缸室沿滚筒的旋转方向一分为二,并使缸室内可进行压缩运转,
其它的至少一个第二所述压缩机构部包括:
第二缸,该第二缸经由吸入通路将在储罐中气液分离后的低压制冷剂吸入,并具有将滚筒以可自由偏心旋转的形态收容的缸室;
第二叶片,该第二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二缸中,前端部与所述滚筒的周面抵接而将缸室沿滚筒的旋转方向一分为二,并使缸室内可进行压缩运转;以及
休缸机构,该休缸机构从储罐经由吸入通路将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导入,将所述第二叶片的前端部保持成从滚筒的周面离开,并可进行使缸室内的压缩运转停止的休缸运转,
在所述储罐的下游侧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所述第一压缩机构部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吸入通路彼此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路的通路面积形成得比所述吸入通路的通路面积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通路上设置有开关阀,该开关阀被控制成: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压缩机构部进行休缸运转时打开,并在所有的压缩机构部均进行压缩运转的通常运转时关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可进行休缸运转的所述第二压缩机构部的第二缸包括供第二叶片的后端部端面紧贴的平坦面。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用所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来构成制冷循环,
CN200910004751XA 2008-02-27 2009-02-23 密闭型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00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6344A JP5005579B2 (ja) 2008-02-27 2008-02-27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046344 2008-02-27
JP2008046344 2008-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0042A true CN101520042A (zh) 2009-09-02
CN101520042B CN101520042B (zh) 2012-07-11

Family

ID=41080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475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0042B (zh) 2008-02-27 2009-02-23 密闭型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05579B2 (zh)
CN (1) CN10152004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7391A (zh) * 2013-01-22 2013-04-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过载条件下容积式压缩机机载蒸发循环系统
CN103047139A (zh) * 2013-01-22 2013-04-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旋叶式制冷压缩机
CN103557628A (zh) * 2013-10-11 2014-02-05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WO2015051540A1 (zh) * 2013-10-11 2015-04-1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CN109154296A (zh) * 2016-07-19 2019-01-04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封闭式旋转压缩机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7583B2 (ja) * 2009-12-16 2014-02-2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多気筒ロータリ式圧縮機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588903B2 (ja) * 2011-03-25 2014-09-10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多気筒回転圧縮機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703013B2 (ja) * 2010-12-20 2015-04-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多気筒回転式圧縮機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180613B (zh) * 2010-12-20 2016-05-25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3189653B (zh) * 2010-12-24 2015-09-23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6007030B2 (ja) * 2012-08-23 2016-10-1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回転式圧縮機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867441B (zh) * 2014-03-19 2017-01-11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双级压缩机
EP3343040B1 (en) 2015-08-24 2022-03-02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Rotary compressor and freezing circulation device hav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2043B2 (ja) * 1997-01-17 2006-03-2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式密閉形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343627B2 (ja) * 2003-03-18 2009-10-1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式密閉形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7146663A (ja) * 2005-11-24 2007-06-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7391A (zh) * 2013-01-22 2013-04-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过载条件下容积式压缩机机载蒸发循环系统
CN103047139A (zh) * 2013-01-22 2013-04-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旋叶式制冷压缩机
CN103557628A (zh) * 2013-10-11 2014-02-05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WO2015051540A1 (zh) * 2013-10-11 2015-04-1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CN109154296A (zh) * 2016-07-19 2019-01-04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封闭式旋转压缩机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CN109154296B (zh) * 2016-07-19 2020-09-01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封闭式旋转压缩机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5579B2 (ja) 2012-08-22
JP2009203861A (ja) 2009-09-10
CN101520042B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0042B (zh) 密闭型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102472281A (zh) 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4266104B2 (ja) 横形ロータリ式圧縮機
US7985054B2 (en) Multicylindrical rotary compressor, compression system, and freezing device using the compression system
CN101793252B (zh) 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1094992A (zh) 制冷循环装置及旋转式密闭型压缩机
JP5481568B2 (ja) 多気筒回転式圧縮機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415948A (zh) 压缩机
CN101440808B (zh) 卧式旋转压缩机的油面控制装置
JP2018507339A (ja)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JP2006022723A (ja) 圧縮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CN109154296A (zh) 封闭式旋转压缩机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JP4766872B2 (ja) 多気筒回転圧縮機
CN104074767B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JP2006177194A (ja) 多気筒回転圧縮機
JP3883837B2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KR100677525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의 용량 가변 장치
JP2007092533A (ja)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3176796A (ja) 回転式圧縮機
CN103180613A (zh) 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401804B2 (ja) 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5008721B (zh) 多气缸旋转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4404708B2 (ja) 圧縮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3913507B2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JP2006022766A (ja) 多気筒回転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