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3527B -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3527B
CN101513527B CN2009100808633A CN200910080863A CN101513527B CN 101513527 B CN101513527 B CN 101513527B CN 2009100808633 A CN2009100808633 A CN 2009100808633A CN 200910080863 A CN200910080863 A CN 200910080863A CN 101513527 B CN101513527 B CN 1015135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bryo
inactivated vaccine
goose
gosling
dis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808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3527A (zh
Inventor
丁壮
丛彦龙
母连志
毕玉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0808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135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13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35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3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35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该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包括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和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是将禽胚胎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得到的胚液灭活得到的;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是将禽胚胎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得到的胚液灭活得到的。方法,是将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和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孵育,挑选在孵育96~216小时之间死亡的胚胎,收集胚液,在胚液中加入甲醛灭活得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

Description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鹅瘟(GD)是由鹅细小病毒(GPV)引起的一种急性和亚急性败血症,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3~20天的雏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鹅副粘病毒病(GPM)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引起的一种以呼吸道紊乱、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病毒性传染病,对雏鹅危害甚大。
目前,小鹅瘟防疫主要用小鹅瘟弱毒疫苗进行雏鹅免疫,但由于7~10天才可以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此空白期对于高度暴露的雏鹅来说相当危险,生产实践也证实免疫效果很差,因此急需一种免疫种鹅的强毒灭活疫苗以使雏鹅获得母源抗体保护。
鹅副粘病毒病国外尚无报道,国内研究也很少,无论灭活疫苗还是弱毒疫苗均为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包括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和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所述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是将禽胚胎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得到的胚液灭活得到的;所述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是将禽胚胎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得到的胚液灭活得到的。
所述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为鸭胚,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为SPF鸡胚。
所述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与所述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的体积份数比为4∶2.5~4∶3。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油乳剂,由终浓度为0.01克/毫升的硬脂酸铝和下述体积份数的组分组成:
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含毒胚液 96体积份;
吐温-80                                    4体积份;
注射用白油                                 94体积份;
司本-80                                    6体积份;
所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为上述的疫苗。
本发明所提供的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是将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和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鸡胚胎孵育,挑选在孵育96~216小时之间死亡的胚胎,收集胚液,在胚液中加入甲醛灭活得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
所述方法中,所述加入甲醛的终浓度为0.35%(体积百分比浓度)。
所述方法中,所述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为鸭胚,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为SPF鸡胚;所述从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收集的胚液与所述从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收集的胚液的体积份数比为4∶2.5~4∶3。
所述方法中,所述禽胚胎为8~10日龄,所述接种途径为尿囊腔接种,所述孵育的温度为37摄氏度。
本发明提供的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油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油相制备:取注射用白油94体积份,加司本-80 6体积份,混合后,加硬脂酸铝至浓度为0.02克/毫升,混匀灭菌;
2)水相制备:取吐温-804体积份,灭菌,加入权利要求5-8所述的方法获得的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96体积份,振摇使吐温-80完全溶解;
3)乳化:取步骤1)获得的油相1与步骤2)获得的水相搅拌混匀,得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油乳剂。
上述制备的疫苗,免疫剂量可为0.25ml-2ml/只母鹅,优选0.5ml/只母鹅。
本发明的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可以直接对种鹅进行免疫,预防雏鹅的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田间安全试验证实,二联苗对种鹅是安全的,对产蛋率、雏鹅成活率影响甚微。该二联苗能使免疫鹅产生抵抗两种病毒的抗体效价水平,其孵化后代亦具有坚强抵抗两种病毒的抗体效价水平。免疫母鹅产蛋孵化后代的成活率为95%~98%(用户观察统计),其2%~5%的未成活数大都系自然淘汰数和非特异死亡数。本发明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油乳剂制备工艺获得的油包水型油乳剂灭活苗乳化程序简单、粘稠度适宜[用1毫升吸管(下口内径1.2毫米,上口内径2.7毫米),吸取25摄氏度左右的疫苗1毫升,令其垂直自然流出,流出0.4毫升所需时间为6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实施例1、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的获得
为了同时、安全地预防雏鹅的这两种病毒性传染病,研制了二联灭活疫苗。其制备方法如下所述:
一、小鹅瘟灭活疫苗的制备
1、材料
毒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GD株(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E20-7代毒。GPVGD株病毒含量测定方法为:将毒种10倍系列稀释,取10-4、10-5、10-63个稀释度,每一稀释度尿囊腔接种8~10日龄鸭胚5个,每胚0.3毫升,置37~37.5摄氏度继续孵育,观察72~124小时(在这个时间内死亡的鸭胚均记录作为计算ELD50的依据),记录死亡情况,死胚全身皮肤充血,翅尖、趾、胸部毛孔、颈、喙旁、背部、后脑有明显出血,头部皮肤和下颌水肿,按照Reed-Muench法(殷震,刘景华主编.《动物病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第二版)计算其半数致死量ELD50,每0.3毫升病毒含量≥104.5ELD50
鸭胚:未免疫8~10日龄鸭胚(购自吉林省农科院)。
2、生产用毒种的制备和鉴定
1)毒种繁殖: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GD株E20-7代毒,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0倍稀释,尿囊腔接种8~10日龄健康未免疫鸭胚,每胚0.2毫升,接种后密封针孔,置37摄氏度继续孵育,不必翻蛋,选择96~216小时之间死亡的鸭胚,经冷冻后收取胚液(尿囊液及羊水),每若干个胚为1组,再继代2代。
2)毒种鉴定:按基础毒种鉴定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243~245页)进行,合格即为生产用毒种。
生产用毒种制备及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生产用毒种符合基础毒种的标准。
表1.生产用毒种制备及检验结果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031
3、制苗用毒液繁殖和检验
1)接种
用灭菌生理盐水对步骤2获得的合格生产用毒种作10倍稀释,尿囊腔接种8~10日龄健康未免疫鸭胚,每胚0.2毫升,接种后密封针孔,置37摄氏度继续孵育,不必翻蛋;
2)收获及保存
接种后鸭胚,弃去96小时以前死胚,96小时后,每4~8小时照蛋1次,在96~216小时内死亡的鸭胚随时取出,气室向上直立于2~8摄氏度冷却6~12小时,用碘酊消毒气室部位,然后以无菌收取鸭胚液(尿囊液和羊水),每若干个胚液混为1组,置于灭菌瓶中。
3)制苗毒液的检验
无菌检验:按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第448页方法进行。
病毒含量测定:方法见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第243~245页。
制苗用毒液的制备及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生产用毒种接种鸭胚,制备制苗用胚液共计2100毫升,检验结果符合中间品检验的标准。
表2.制苗用毒液制备及检验结果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041
4、胚液灭活与灭活检验
1)小鹅瘟病毒胚液灭活条件的优化
作为灭活疫苗,灭活是关键的步骤,灭活不好会有散毒的危险,将给养殖业和环境带来危害。因此我们对实验对照用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单苗及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二联灭活疫苗进行甲醛灭活条件的优化研究。
将步骤3获得的接种后收集并检测合格的胚液进行甲醛灭活浓度梯度、灭活时间优化实验。实验设置如表3所示,将收获的鸭胚液以4层纱布及一层细铜纱网滤过,分别按终浓度如表3所示的量加入甲醛,密封,充分震荡混匀后,置于37摄氏度灭活24小时,每2小时摇振1次。每12小时取出部分进行灭活检验。
灭活检验:取8日龄易感鸭胚,每组10枚,每组胚接种上述各组灭活处理得到的灭活鸭胚液0.2毫升,自72小时后每12小时照蛋1次,至196小时全部拣出,死胚应不超过1/10,且剖检死、活鸭胚病毒无特异性病痕,判为灭活完全。
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GPV GD株制苗毒液,用终浓度为0.30%(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36小时、用终浓度为0.35%(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24小时、终浓度为0.40%(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24小时、终浓度为0.45%(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12小时,鸭胚死亡1/10(活鸭胚无特异性病痕)达到标准,说明灭活完全;考虑到灭活时间及甲醛残留问题,因此我们采用终浓度为0.35%(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进行灭活。
表3.不同甲醛浓度和灭活时间对GPV GD株制苗毒液灭活的影响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051
按终浓度为3.5%(体积百分比浓度)的量在上述获得胚液中加入40%甲醛溶液,37摄氏度,24小时,可完全灭活。制苗用毒液的灭活和灭活检验见表4。
表4.制苗用毒液灭活检验结果
  毒种代次   E20-7继1代   E20-7继2代   E20-7继3代
  制苗毒胚液量(毫升)   500   800   800
  40%甲醛加入量(毫升)   1.75   2.8   2.8
  灭活检验   完全灭活   完全灭活   完全灭活
二、鹅副粘病毒病灭活苗的制备
1材料
鹅副粘病毒强毒株GPMV NA-1株(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分离鉴定,参见文献:①徐明,丁壮,毕玉海,李志杰,常爽,黄海楠,宋子运,尹仁福,杜眉.基因VII型鹅副粘病毒NA-1株全基因组的克隆及特性分析.中国兽医学报,2006,26(6):610~618.②王学理,武迎红,丁壮.鹅源禽副粘病毒NA-1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93~97.)E07代基础毒种,每0.1毫升含毒107.5ELD50
GPMV NA-1株病毒含量测定
将毒种10倍系列稀释,取10-7、10-8、10-93个稀释度,每一稀释度尿囊腔接种11日龄SPF鸡胚5枚,每胚0.1毫升,置37摄氏度继续孵育,记录24~72小时死亡情况,死胚全身皮肤充血,翅尖、趾、胸部毛孔、颈、喙旁、背部、后脑有明显出血,同一稀释度死胚液等量混合,测定血凝价,以1∶160(微量法1∶128)判为感染,按照Reed-Muench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ELD50,每0.1毫升病毒含量≥107.5ELD50
SPF鸡胚:9~11日龄,购自山东省农科院。
2、生产用毒种的制备和鉴定
1)毒种繁殖:将GPMV NA-1E07代毒用生理盐水作1000倍稀释,尿囊腔内接种11日龄SPF鸡胚,每胚0.1毫升,接种后密封针孔,置36~37摄氏度继续孵育,不必翻蛋,选择24~48小时之间死亡且病痕明显的SPF鸡胚,冷却后分别收获鸡胚液,将对1%鸡红细胞凝集价≥1∶512(微量法)的鸡胚液混合,定量分装于疫苗瓶中。再继代2代。
2)毒种鉴定按基础毒种鉴定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243~245页)进行,合格即为生产用毒种。
生产用毒种制备及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制备的生产用毒种符合基础毒种的标准。
表5.生产用毒种制备及检验结果
  生产用毒种代次   E07传1代   E07继2代   E07继3代
  接种鸡胚数(个)   10   50   50
  24~120小时收集死胚(个)(血凝价≥640)   6   32   33
  胚液量(毫升)   54   280   280
  细菌检验   无细菌生长   无细菌生长   无细菌生长
  支原体检验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外源病毒检验(鸡/鸭胚法)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毒价测定(logELD50/0.3毫升)   7.5   7.8   7.6
3、制苗用毒液繁殖与检验
1)接种
用灭菌生理盐水对步骤2获得的合格生产用毒种作10-5稀释,尿囊腔内接种11日龄SPF鸡胚,每胚0.1毫升,接种后密封针孔,置37摄氏度继续孵育,不必翻蛋。
2)收获及保存
接种后鸡胚,每日照蛋1次,24小时前死亡鸡胚弃去,此后每4~6小时照蛋1次,死亡的鸡胚随时取出,直至120小时,取出的死亡鸡胚,气室向上,置2~8摄氏度冷却4~24小时,用碘酊消毒气室部位,然后以无菌手术收取鸡胚液(尿囊液及羊水),若干胚液混为1组,置于灭菌瓶中。
3)制苗用毒液检验
无菌检验:按《中国兽药典》附录15页进行。
病毒含量测定:按《中国兽药典》附录26页进行。
制苗毒液的制备及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见,生产用毒种接种SPF鸡胚,制备制苗用鸡胚毒液1520毫升,检验结果,符合中间品检验的标准。
表6.制苗用毒液制备及检验结果
  生产用毒种代次   E07继2代   E07继3代   C07继3代
  接种鸡胚数(个)   50   100   100
  24~96小时死胚数(个)   36   70   70
  胚液量(毫升)(血凝价≥1∶160)   280   620   620
  无菌检验   无细菌生长   无细菌生长   无细菌生长
  毒价测定(logELD50/0.3毫升)   7.5   7.6   7.6
4、鹅副粘病毒胚液的灭活及灭活检验
作为灭活疫苗,灭活是关键的步骤,灭活不好会有散毒的危险,将给养殖业和环境带来危害。因此我们对实验对照用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单苗及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二联灭活疫苗进行甲醛灭活条件的优化研究。
将步骤3获得的接种后收集并检测合格的鸡胚液进行甲醛灭活浓度梯度、灭活时间优化实验。实验设置如表7所示,将收获的鸡胚液以4层纱布及一层细铜沙网滤过,终浓度如表7所示的量加入甲醛,密封,充分震荡混匀后,置于37摄氏度灭活24小时,每2小时摇振1次。每12小时取出部分进行灭活检验。
灭活检验:取11日龄SPF鸡胚,每组10枚,每组每枚鸡胚分别接种上述各组灭活处理得到的灭活鸡胚液0.2毫升,每日照蛋2次,观察5日,鸡胚8小时特异死亡不应超过1个,所有鸡胚液均测红细胞凝集价(《中国兽药典》附录28页),均不出现血凝,判为灭活完全。
结果如表7所示,结果显示,GPMV NA-1株制苗毒液,用终浓度为0.30%(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36小时、终浓度为0.35%(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24小时、终浓度为0.40%(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24小时、终浓度为0.45%(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灭活12小时,鸡胚特异死亡不超过1个,所有鸡胚液均测红细胞凝集价,均不出现血凝,判为灭活完全。考虑到灭活时间及甲醛残留问题,因此我们采用终浓度0.35%(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进行灭活。
表7.不同甲醛浓度和灭活时间对GPMV NA-1株制苗毒液灭活的影响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081
按终浓度为0.35%(体积百分比浓度)的量在上述获得胚液终加入40%(体积百分比浓度)甲醛溶液,37摄氏度,24小时,可完全灭活。制苗用毒液的灭活和灭活检验见表8。
表8.制苗用毒液灭活检验结果
  生产用毒种代次   E07继2代   E07继3代   E07继3代
  制苗用毒液量(毫升)   280   620   620
  40%甲醛加入量(毫升)   1.0   2.2   2.2
  灭活检验   灭活完全   灭活完全   灭活完全
三、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
1、灭活制苗用毒液制备及检验结果
按照步骤一的方法制备小鹅瘟制苗用毒液(表9中GD),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制备鹅副粘病毒病制苗用毒液(表9中NA-1),毒种繁殖代数,接种胚数、毒种鉴定、毒价测定如表9所示。分别按照步骤一或步骤二中的步骤4的方法对小鹅瘟制苗用毒液和鹅副粘病毒病制苗用毒液进行灭活。制苗用毒液的灭活和灭活检验,均灭活完全。
表9.制苗用毒液制备及检验结果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082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091
2、二联苗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
1)油相制备:取注射用白油(购自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94体积份,加司本-80(购自上海大众制药厂)6体积份,混合后,加硬脂酸铝(购自天津天大化工实验厂)使其浓度为0.02克/毫升,随加随搅拌至透明为止,121.3摄氏度高压灭菌30分钟备用。
2)水相制备:取吐温-80(购自上海大众制药厂)4体积份,装入带玻璃球的瓶中灭菌,冷却后加入灭活胚液[灭活鸡胚液(步骤1制备的灭活鹅副粘病毒病制苗用毒液)和灭活鸭胚液(步骤1制备的灭活小鹅瘟制苗用毒液)4∶2.5~4∶3的体积份数比混合]96体积份,充分振摇,使吐温-80完全溶解。
3)乳化:取上述制备的油相,放入乳剂缸内,开动电机慢速转动搅拌,同时徐徐加入上述制备的水相中,加完后以10000转/分钟搅拌5分钟,制成二联油乳剂灭活苗。
4)分装:定量分装,加盖密封。
按照上述二联油乳剂灭活苗的具体配制见表10。
表10.二联油乳剂灭活苗配制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092
上述制备的各批次二联苗油乳剂灭活苗的进行如下所述检测:
观察物理性状:外观为乳白色乳剂。剂型为油包水型。
粘度检测:用1毫升吸管(下口内径1.2毫米,上口内径2.7毫米),吸取25摄氏度左右的疫苗1毫升,令其垂直自然流出,结果表明上述各批次二联苗油乳剂灭活苗记录流出0.4毫升所需时间均为6秒以内。
无菌检验:按《中国兽药典》附录15页进行,结果表明上述制备的二联疫苗均无菌生长。
安全检验:上述5批疫苗分别用10只易感母鹅,每只肌肉注射表10所述各批疫苗2毫升(含4羽份),观察14日,结果不出现由疫苗引起的任何局部和全身反应。
甲醛残留量测定:按《中国兽药典》附录25页进行,符合《兽用生物制品通则的规定》。
稳定性:在2~8摄氏度保存1年,均不出现分层和破乳现象。
效力检验:
1)取健康成年母鹅,各肌注上述制备的各批疫苗(注射量如表11所示),隔离饲养14日,均正常。20日采血,每份血取适量,按《中国兽药典》附录27页方法,测抗GPV中和抗体效价,中和指数均应≥101.8;每份血取适量,按《中国兽药典》附录28页方法,测抗GPMV血凝抑制(HI)抗体,HI均应≥5log2(见表11)。
2)取母鹅免疫3周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10只,隔离饲养7日,均正常。7日采血,每份血取适量,按《中国兽药典》附录27页方法,测抗GPV中和抗体效价,中和指数应≥101.8;每份血取适量,按《中国兽药典》附录28页方法,测抗GPMV血凝抑制(HI)抗体,HI均应≥5log2(见表12)。
表11.母鹅效力试验结果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01
从表11可见,能使母鹅90%保护的二联苗最小剂量为0.25毫升,0.25毫升疫苗免疫母鹅,免后20天,母鹅抗GPV中和抗体的中和指数≥101.8,抗GPMV HI≥5log2,三批疫苗的试验,证明了此数据的稳定性。从表中亦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疫苗剂量增加,抗体效价亦随之升高,攻毒保护率亦提高。因此,在效力试验中,只测抗体效价,免去攻毒是可行的。
表12.免疫母鹅后代效力试验结果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11
从表12可见,用1各使用剂量(0.5毫升)免疫母鹅,免后21天所产的蛋孵化出的7日龄雏鹅,抗GPV抗体效价中和指数显著高于101.8,抗GPMV HI效价显著高于5log2,攻毒保护率均≥9/10,说明免疫成年母鹅能将抗体通过卵黄传至后代,其水平比产蛋时的母鹅抗体水平为高。三批疫苗的试验稳定性,在雏鹅的效力试验中得到了证实。通过检测雏鹅的母源抗体水平的疫苗效力试验,亦可以免去攻毒。
实施例2、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油乳剂灭活苗的效果检测
一、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田间试验报告
在完成二联灭活苗的实验室试验后,用检验合格的四批实验室制品进行了田间试验,观察在生产条件下,二联苗的安全性和效力。
1材料
疫苗:实施例1制备的批号00201、00202、00203、00301的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
免疫种鹅:选4个试验场点分别是:
赤峰市莱茵特鹅业有限公司           500只
白城市畜牧兽医工作总站             500只
梅河口市畜牧兽医工作总站           1000只
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畜牧兽医工作站   1000只
免疫前临床检查观察种鹅表现,剔除病鹅。
2、田间效力试验
1)免疫接种:实施例1制备的批号00201、00202、00203、00301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分别对上述4个试验场点的母鹅胸部肌注1羽份(0.5毫升)(具体分组如表14所示)。
2)接种后观察:14天内每天观察动物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如局部红肿、麻痹症状。如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病理剖检。
3)田间效力试验:从各试验场于免疫后14日和120日,分别随机从免疫鹅群中和非免疫鹅群中各抽检10份血清,按试行规程效力检验方法,测抗GPMV HI和抗GPV中和抗体。从免疫母鹅免后20天或非免疫母鹅(对照)产蛋孵化的7日龄雏鹅中,分别随机抽检10份血清(未免疫母鹅的7日龄后代,亦抽检10份血清),同样测GPMV HI抗体和抗GPV中和抗体。
其中,免疫及非免疫母鹅和它们的所产雏鹅血清抗体效价检测方法如下所述:
抗GPV中和抗体效价检测:
取GPV GD毒种,作10倍系列稀释,分装到两列无菌试管中,第一列加等量健康鹅血清(对照组),第二列加等量待检血清(试验组),混合后放置1小时,然后每组分别接种SPF鸡胚5枚,每胚0.6毫升(其中毒液0.3毫升),置37摄氏度继续孵育,记录24~72小时死亡情况,死胚全身皮肤充血,翅尖、趾、颈、背部等有明显出血,头部皮肤和下颚水肿,按照Reed-Muench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ELD50),求得中和指数。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21
抗GPMV HI抗体效价检测(微量血凝抑制试验)
取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作依次进行2、22、23、24、25、26、27、28倍稀释。稀释法如表13所示:
表13.血清稀释方法示意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22
取GPMV,红细胞凝集试验(HA)(《中国兽药典》附录28页),测HA效价,配制4HAU的工作液,每孔中加入25微升,充分振荡后,在37摄氏度作用15分钟。
制备1%鸡红细胞悬液(《中国兽药典》附录30页)。在各孔中,再加入1%鸡红细胞悬液,置20~30摄氏度,20~40分钟后判定结果。
设1%鸡红细胞悬液(生理盐水50微升+1%鸡红细胞悬液25微升)对照,并设4HAU病毒液(4HAU病毒液25微升+生理盐水25微升+1%鸡红细胞悬液25微升)对照。
结果判定:能使鸡红细胞凝集被安全抑制的被检血清的最高稀释度即为被检血清的HI效价。
免疫母鹅田间效力试验结果如表14所示。
表14.田间效力试验结果
注:对照组检查结果未列入表中。
从表14可见,4个试验场免疫种鹅,免后14天和120天,随机采血测两种抗体效价,均高于最低抗体保护效价。说明二联苗对生产条件下种鹅的免疫效果是确实的。这在其后代的抗体检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见表15。
从表15可见,用1羽份(0.5ml)二联苗免疫生产条件下的种鹅,母鹅免后20日产蛋孵化的7日龄雏鹅,两种病毒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最低抗体保护效价。
表15.免疫母鹅后代效力检测结果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32
田间安全试验结果如表16所示,从表16可见,1羽份(0.5ml)二联苗免疫生产条件下的种鹅,从临诊症状、局部表现、14天抽样剖检,均证明是安全的。产蛋率及产蛋孵化雏鹅的成活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因此,二联苗对种鹅是安全的。
表16.田间安全试验结果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41
上述田间安全试验证实,二联苗对种鹅是安全的,对产蛋率、雏鹅成活率影响甚微。
田间效力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苗能使免疫鹅产生抵抗两种病毒的抗体效价水平,其孵化后代亦具有坚强抵抗两种病毒的抗体效价水平。
母鹅的免疫期为150天,本试验测120日抗体水平,提示母鹅应在120日前后进行下一个免疫期的预防注射。
免疫母鹅产蛋孵化后代的成活率为95%~98%(用户观察统计),其2%~5%的未成活数大都系自然淘汰数和非特异死亡数。
安全有效的二联苗,可进行中间试制和区域试验。
二、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中间试制报告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苗在田间试验完成后,由吉林省五星动物保健药厂生物制品车间中间试制。中间试制的五批产品,用以进行区域试验。并确定二联苗实验室生产工艺可否适用工厂化生产。
生产用毒种制备方法和检验方法同实施例1,生产用毒种制备及检验结果如表17所示,从表17可见两种毒种均继3代,经鉴定,均符合基础毒种的标准,可做为生产用毒种使用,用以制备制苗用毒液。
表17.生产用毒种制备及检验结果表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42
制苗用毒液的繁殖及检验方法同实施例1,制苗用毒液的繁殖及检验结果如表18所示,从表18可见,用繁殖的3代生产用毒种制备的制苗毒液,符合中间品检验标准。共繁殖制苗用毒液:GPMV NA-1株72000毫升,GPV GD株47000毫升。
表18.制苗用毒液的繁殖及检验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52
制苗用毒液的灭活和灭活检验如实施例1所示,制苗用毒液的灭活和灭活检验结果见表19,从表19可见,按胚液量的0.35%加入40%的甲醛溶液,37摄氏度24小时均可完全灭活两种病毒液。
表19.制苗用毒液的灭活和灭活检验
制苗用毒液代次   NA-1株传1   NA-1株继2   NA-1株继3   GD株传1   GD株继2   GD株继3
  制苗用毒液量(毫升) 6000 30000 36000 4000 20000 23000
  40%甲醛加入量(毫升) 21 105 190 13 70 81
灭活检验   灭活完全   灭活完全   灭活完全   灭活完全   灭活完全   灭活完全
二联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同实施例1,具体配制如表20,从表20可见,将制苗灭活毒液按照实验室配制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工艺,配制了五批二联灭活苗,每羽份0.5毫升,共48万羽份。
表20.二联油乳剂灭活苗的配制
3.5二联苗的效力和安全性检验结果
按照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步骤一的方法对上述五批二联苗进行表21~表25中各项目检测,均由中间试制单位-吉林省五星动物保健药厂质检室进行检验,结果详见“检验报告单”(表21~表25)。五批产品均检验合格,可用于扩大的区域试验。五批二联苗的中间试制,证明二联苗的生产工艺可行,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生产的五批二联苗均符合试行规程的质量标准。
表21.00301车间成品检验报告单01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71
表22.00302批车间成品检验报告单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81
表23.00303车间成品检验报告单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191
表24.车间成品检验报告单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201
表25.车间成品检验报告单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211
Figure G2009100808633D00221

Claims (9)

1.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包括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和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所述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是将禽胚胎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得到的胚液灭活得到的;所述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是将禽胚胎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得到的胚液灭活得到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疫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为鸭胚,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为SPF鸡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疫苗,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鹅瘟病毒病灭活疫苗与所述鹅副粘病毒病灭活疫苗的体积份数比为4∶2.5~4∶3。
4.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油乳剂,是由终浓度为0.01克/毫升的硬脂酸铝和下述体积份数比的组分组成:
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    96体积份;
吐温-80       4体积份;
注射用白油    94体积份;
司本-80        6体积份;
所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为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疫苗。
5.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是将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和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孵育,挑选在孵育96~216小时之间死亡的胚胎,收集胚液,混合两种胚液,在胚液中加入甲醛灭活得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入甲醛的终浓度为0.35%(体积百分比浓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为鸭胚,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为SPF鸡胚;所述从接种小鹅瘟病毒鸭胚化弱毒株的禽胚胎收集的胚液与所述从接种鹅副粘病毒强毒株的禽胚胎收集的胚液的体积份数比为4∶2.5~4∶3。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鸭胚为8~10日龄,所述SPF鸡胚为9~11日龄,所述接种途径为尿囊腔接种,所述孵育的温度为37摄氏度。
9.权利要求4所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油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油相制备:取注射用白油94体积份,加司本-806体积份,混合后,加硬脂酸铝至浓度为0.02克/毫升,混匀灭菌;
2)水相制备:取吐温-804体积份,灭菌,加入权利要求5~8所述的方法获得的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96体积份,振摇使吐温-80完全溶解;
3)乳化:取步骤1)获得的油相与步骤2)获得的水相搅拌混匀,得到小鹅瘟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油乳剂。
CN2009100808633A 2009-03-26 2009-03-26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35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08633A CN101513527B (zh) 2009-03-26 2009-03-26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08633A CN101513527B (zh) 2009-03-26 2009-03-26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3527A CN101513527A (zh) 2009-08-26
CN101513527B true CN101513527B (zh) 2011-07-27

Family

ID=41038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8086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3527B (zh) 2009-03-26 2009-03-26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135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9513B (zh) * 2010-09-10 2012-06-06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鸭源副粘病毒弱毒lc株及其在制备疫苗上的应用
CN102397541B (zh) * 2010-09-17 2013-04-17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小鹅瘟微胶囊化口服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CN101972473A (zh) * 2010-10-22 2011-02-16 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小鹅瘟活疫苗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活疫苗
CN104498440B (zh) * 2014-11-28 2017-08-01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鹅副黏病毒鸡胚成纤维细胞适应株及其应用
CN106310247B (zh) * 2015-07-03 2019-09-10 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小鹅瘟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灭活疫苗
CN106075426B (zh) * 2016-06-18 2021-02-05 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小鹅瘟病毒疫苗
CN108524930A (zh) * 2018-07-10 2018-09-14 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一种小鹅瘟—重组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琳.小鹅瘟蜂胶灭活疫苗的研究.《吉林畜牧兽医》.2008, *
潘玉民.小鹅瘟弱毒疫苗的研究.《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2, *
甘军纪.鹅胚化小鹅瘟活疫苗.《中国禽业导刊》.200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3527A (zh) 2009-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3527B (zh) 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00993B (zh) 一种鸭病毒性肝炎、鸭呼肠孤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99864B (zh) 预防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CN104258385A (zh) Bhk-21细胞全悬浮培养技术在新城疫疫苗生产中的应用
CN102068694A (zh)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灭活疫苗的生产方法
CN102816740B (zh) 一种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75427A (zh) 1型禽腺病毒疫苗、蛋黄抗体的制备方法
CN102068695B (zh)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亚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四联灭活疫苗的生产方法
CN104922665A (zh) 一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h9亚型禽流感三联灭活疫苗
CN105031638A (zh) 一种鸡新城疫、禽流感和传染性法氏囊三联灭活疫苗
CN101099863B (zh) 预防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三联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CN102038949A (zh)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禽流感(h9亚型)四联灭活疫苗的生产方法
CN103103163B (zh)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弱毒ch60株及其弱毒活疫苗
CN105664150A (zh) 一种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禽腺病毒三联灭活疫苗
CN109097340B (zh) 一种禽腺病毒、一种四联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54410B (zh) 一种鸭细小病毒毒株及其活疫苗
CN101843900B (zh) 一种禽流感灭活疫苗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66355B (zh) 一种用于预防鸡疾病的四联灭活疫苗
CN106065030A (zh) 鸡包涵体肝炎的卵黄抗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16342B (zh)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造方法
CN112999343B (zh) 一种鹅星状病毒的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80470B (zh) 一种猪细小病毒活疫苗
CN111110839B (zh) 一种预防雏鹅痛风的鹅星状病毒二价灭活疫苗
CN103834620B (zh) 新城疫病毒、新城疫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88487A (zh)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性关节炎四联灭活疫苗的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