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1576A -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1576A
CN101501576A CNA2007800300199A CN200780030019A CN101501576A CN 101501576 A CN101501576 A CN 101501576A CN A2007800300199 A CNA2007800300199 A CN A2007800300199A CN 200780030019 A CN200780030019 A CN 200780030019A CN 101501576 A CN101501576 A CN 101501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age processing
imide
processing system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00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1576B (zh
Inventor
杉本岳彦
笠崎敏明
西尾智博
井上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a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1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1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5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48Surface layer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1Of polyim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特征在于,在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上至少设置了弹性层,其构成方式是上述弹性层由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由此可制成实现高画质、高速印刷、耐久性优异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上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优选为酰亚胺改性聚氨酯弹性体。上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在50℃下的储能模量E′优选为1.0×106~6.0×107Pa。优选在上述弹性层上设置脱模性树脂层。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背景技术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在转印部所用的中间转印带、在定影部所用的定影带等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一般来说,从高精度驱动的必要性考虑,可使用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带。该带有时由聚酰亚胺树脂单层构成,但近来在提高耐久性、调色剂的转印性方面,大多使用以聚酰亚胺为基材、在该基材上设有弹性层的二层带或在上述弹性层上进一步设有脱模性树脂层的三层带。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用2层以上有弹性的多层构成的中间转印带,在基材中使用聚酰亚胺树脂,在弹性层中使用橡胶材质,脱模层(脱模性树脂层)使用氟树脂等。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耐热性树脂层(基材)上按顺序设有硅橡胶层(弹性层)以及脱模性树脂层的定影部用膜(定影带),在基材中使用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在脱模性树脂层中使用氟树脂等。
然而,上述弹性层要求耐热性、适度的弹性模量、与基材的粘接性等的特性。
但是,在上述弹性层由橡胶材料或聚氨酯等构成的情况下,耐热性和粘接性存在问题,在由氟树脂或硅橡胶等构成的情况下,粘接性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弹性层、芯体层(基材)由聚氨酯或聚脲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用半导电性带,作为上述弹性层的弹性模量记载为1.0~60MPa。通常可认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弹性层所要求的弹性模量,该文献所记载的程度的弹性模量是合适的。
但是,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带,由于在基材中使用的不是聚酰亚胺树脂,而是聚氨酯等,因此不能使其进行高精度驱动。
专利文献1:特开平2003-1314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153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1-1092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通过在弹性层使用具有耐热性与适当的弹性模量、且与基材的粘接性优异的材料,可实现高画质、高速印刷,耐久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认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可在基材上设置耐热性优异、同时可以简单地调整弹性模量、且与基材的聚酰亚胺树脂的亲和性优异的弹性层,并反复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发现,在上述弹性层中使用特定的弹性体这样的新的解决手段,以至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为在包含聚酰亚胺树脂的基材上至少设有弹性层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层包含酰亚胺改性弹性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上,设置由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的弹性层。该酰亚胺改性弹性体,通过改变分子链中的酰亚胺分数,可以调整弹性模量,因此可将弹性层的弹性模量调整至所期望的值。即,由于可以将弹性层的弹性模量简单地调整至适当的值,因此在基材上设有该弹性层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可以显示高画质、高速印刷。
并且,当弹性层由具有酰亚胺成分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时,因为与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的亲和性提高,因此可以抑制由两者剥离引起的耐久性下降。进而,在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上设有由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的弹性层的图像成形装置用带,具备例如定影带等所要求的耐热性。因此,特别是在温度循环剧烈、基材和弹性层之间的剥离显著发生的定影带中使用本发明的这种带时,本发明的有用性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放大概略剖面图。
图2是由合成例1得到的PIUE(1)的IR谱图。
图3是由合成例2得到的PIUE(2)的IR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下面,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放大概略剖面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1由基材2、在该基材2上设置的弹性层3和在该弹性层3上设置的脱模性树脂层4构成。
基材2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该聚酰亚胺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一般可通过用热及催化剂等将由酸酐和二胺化合物合成的聚酰胺酸进行酰亚胺化来获得。
具体而言,作为上述的酸酐,可例举例如:均苯四酸二酐、氧双邻苯二甲酸二酐、联苯-3,4,3′,4′-四羧酸二酐、二苯甲酮-3,4,3′,4′-四羧酸二酐、二苯基砜-3,4,3′,4′-四羧酸二酐、4,4′-(2,2′-六氟亚异丙基)双邻苯二甲酸二酐、环丁烷-1,2,3,4-四羧酸二酐等芳香族四羧酸二酐等。
作为上述二胺化合物,可例举例如:1,4-二氨基苯、1,3-二氨基苯、2,4-二氨基甲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7-二氨基-二甲基二苯并噻吩-5,5′-二氧化物、4,4′-二氨基二苯甲酮、4,4′-双(4-氨基苯基)硫化物、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1,4-双(4-氨基苯氧基)苯等芳香族二胺等。作为这样的聚酰亚胺树脂,例如在专利第2560727号公报中有记载。
聚酰亚胺树脂,在其结构方面,具有高强度、高耐热、低松弛特性等的特性,这适合于在需要精密旋转的用途中使用的带材料,因此,当将聚酰亚胺树脂用于基材2时,该聚酰亚胺树脂作为低拉伸且高强度的张力保持体发挥作用,使驱动带1的精密成为可能。上述聚酰亚胺树脂优选热固性的。
在将带1作为中间转印带使用的情况下,从赋予半导电性方面来看,需要使导电剂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中。其原因在于,中间转印带在其表面上通过静电担载调色剂,但此时,如果导电率低,不能进行担载调色剂的充分带电,如果导电率高,调色剂飞散。因此,中间转印带一般需要将带的表面电阻值控制在109~1011Ω/cm2的范围。
作为上述导电剂,可以使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微粉末。作为具体例,可例举:炭黑、石墨等导电性炭类物质,铝、铜合金等金属或合金,以及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锑、氧化铟、钛酸钾、氧化锑-氧化锡复合氧化物(ATO)、氧化铟-氧化锡复合氧化物(ITO)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等,这些导电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导电材料的含量,可根据导电剂的种类、带的表面电阻值进行任意选定,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炭黑的情况下,通常相对于聚酰亚胺树脂100重量%优选为15~20重量%左右的比例含有。
基材2的厚度可以为50~200μm、优选100~150μm为宜。由此,带1的刚性提高,即使对于带1转动时产生的轴向的负荷也增强。
上述聚酰亚胺树脂的机械特性优异。因此,在例如将带1作为中间转印带使用的情况下,在用偏压辊(bias roll)将中间转印带挤压在载像体上时由挤压力引起的带的变形小。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当电场发挥作用将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时,一次转印部中由偏压辊造成的挤压力的负荷集中。其结果,调色剂图像凝聚、电荷密度变高,因此有时会在调色剂层内部发生放电,使调色剂的极性发生变化。由于这一重要原因,而产生线性图像中间脱落的空心字符画质缺陷。作为防止该画质缺陷的对策,可在基材2上设置弹性层3。即,在基材2上设置弹性层3,带1的表面变柔软。
另外,即使在将带1作为定影带使用的情况下,从以下理由考虑,也需要在基材2上设置弹性层3。即,带是为了在定影部中与滚筒一起对印刷物(例如纸)施加热和压力来定影调色剂而使用的。此时,当带表面的刚性过高时,调色剂粒子被压碎,画质的分辨率降低。作为其对策,可在基材2上设置弹性层3。
而且,弹性层3需要根据用途、装置来任意调整其弹性模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弹性层3由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该酰亚胺改性弹性体,通过调整该弹性体中的酰亚胺成分的含量,可以简单地调整弹性模量。因此,由该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的弹性层3可将其弹性模量调整至所期望的值。
该弹性模量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以使其达到1.0×106~6.0×107Pa的范围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由于由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的弹性层3与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2的亲和性优异,因此可以抑制因两者剥离而引起的耐久性的下降。进而,在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2上设有由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的弹性层3的带1具备例如定影带等所要求的耐热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弹性模量如后所述,是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进行测定的在50℃下的储能模量E′的值。
在此,所谓的上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是指具有酰亚胺成分的弹性体。具体而言,作为该弹性体中的弹性体成分,可例举例如:聚氨酯、不饱和烯烃类低聚物、丙烯酸类低聚物、氟橡胶类低聚物、有机硅类低聚物等。作为上述酰亚胺成分,可例举例如:脂环式单体、杂环式单体、苯醚系单体、烷基侧链单体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所例示的这些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以聚氨酯作为弹性体成分的酰亚胺改性聚氨酯弹性体(以下也称为“聚酰亚胺聚氨酯弹性体”或“PIUE”。)在柔软性、与基材2的粘接性等优异方面来看,优选,特别优选下述通式(I)表示的PIUE(以下也称为“PIUE(I)”)。
[化1]
Figure A200780030019D00091
[式中,R1表示含有芳香族环或脂肪族环的2价有机基团。R2表示重均分子量为100~10,000的2价有机基团。R3表示含有芳香族环、脂肪族环或脂肪族链的2价有机基团。R4表示含有4个以上碳的4价有机基团。n表示1~100的整数。m表示2~100的整数。]
PIUE(I),由于含有聚氨脂作为弹性体成分,同时可以将连续的2个酰亚胺单元一边控制其分布一边以所期望的比例(酰亚胺分数)导入到主链上,因此可以简单地调整弹性模量,且具有柔软性、与基材2的粘接性等优异这样的效果。这样的PIUE(I)是文献未记载的新型化合物。
具体而言,在上述通式(I)中,上述R1表示含有芳香族环或脂肪族环的2价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可例举例如:在能够根据后述反应方程式(A)与多元醇(b)一起形成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二异氰酸酯(a)中除去异氰酸基(-NCO)的残基等。
上述R2表示重均分子量为100~10,000、优选为300~5,000的2价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可例举例如:在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A)与二异氰酸酯(a)一起形成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多元醇(b)中除去2个羟基(-OH)的残基等。
上述R3表示含有芳香族环、脂肪族环或脂肪族链的2价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可以例举例如:在能够根据后述反应方程式(B)通过脲键对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进行链延长的选自碳数6~27的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碳数6~24的脂肪族二胺化合物及碳数6~24的脂环式二胺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二胺化合物(d)中除去氨基(-NH2)的残基等。上述脂肪族链也包括碳数为1的脂肪族链。
上述R4表示含有4个以上碳的4价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可以例举例如:能够根据后述反应方程式(C)在脲键部酰导入亚胺单元的选自碳数6~18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以及碳数4~6的脂环式四羧酸二酐中的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f)的残基等。
n表示1~100、优选2~50的整数,m表示2~100、优选2~50的整数。
作为上述通式(I)表示的PIUE的具体例,可例举下述式(1)表示的PIUE等。
[化2]
Figure A200780030019D00101
[式中,n表示1~100的整数。m表示2~100的整数。x表示10~100的整数。]
上述通式(I)表示的PIUE优选为对于由二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得到的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基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用二胺化合物通过脲键进行链延长、用四羧酸二酐在脲键部导入酰亚胺单元的嵌段共聚物。这样的PIUE可以经由例如以下所示的反应方程式(A)~(C)来制造。
[反应方程式(A)]
[化3]
Figure A200780030019D00102
[式中,R1、R2、n和上述相同。]
(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合成)
如上述反应方程式(A)所示,首先,由二异氰酸酯(a)和多元醇(b)得到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基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由于PIUE(I)以该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作为弹性体成分,因此橡胶状区域(室温附近)的弹性模量变低,可变得更加弹性化,同时,通过控制该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分子量,可以将连续的2个酰亚胺单元一边控制其分布一边以所期望的比例导入到主链上。
具体而言,作为上述二异氰酸酯(a),可以例举例如: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2,6-甲苯二异氰酸酯(T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合MDI(Cr.MDI)、二甲氧基苯胺二异氰酸酯(DADL)、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PEDI)、二甲基联苯二异氰酸酯(TODI)、萘二异氰酸酯(N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M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甲基酯(LDI)、间苯二甲基(methaxylene)二异氰酸酯(MXDI)、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TMDI)、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TMDI)、二聚酸二异氰酸酯(DDI)、异亚丙基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IPCI)、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加氢MDI)、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加氢TDI)、TDI二聚物(TT)等。这些二异氰酸酯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优选使用减压蒸馏后的二异氰酸酯。
作为上述多元醇(b),可例举例如:聚丙二醇(PPG)、聚氧四亚甲基二醇(PTMG)、聚合物多元醇等聚醚多元醇;己二酸酯类多元醇(缩合聚酯多元醇)、聚己内酯类多元醇等聚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聚丁二烯多元醇;丙烯酸多元醇等,这些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多元醇(b),优选使用在70~90℃、1~5mmHg、10小时~30小时左右的条件下进行减压干燥了的多元醇。另外,优选多元醇(b)的重均分子量为100~10,000、优选300~5,000。上述重均分子量是将多元醇(b)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进行测定、将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了的值。
反应可以在将上述例示的二异氰酸酯(a)和多元醇(b)以规定的比例混合后,在氩气等惰性气体氛围下、室温下使其反应1小时~5小时左右。二异氰酸酯(a)和多元醇(b)的混合比(摩尔)优选为二异氰酸酯(a):多元醇(b)=1.1:1.0~2.0:1.0的范围。由此可使得到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为下述说明的规定的值。
即,得到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300~50,000、优选500~45,000。当在此范围内控制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以所期望的比例导入酰亚胺单元时,可以得到柔软性、与基材2的粘接性等优异的PIUE(I)。
另外,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越小,可得到越硬的PIUE(I)。与此相对,当上述分子量小于300时,可能PIUE(I)变得过硬、柔软性下降。另外,当大于50,000时,可能PIUE(I)变得过软、强度或耐热性下降,因此不优选。上述重均分子量是用GPC对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进行测定、将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了的值。
[反应方程式(B)]
[化4]
Figure A200780030019D00121
[式中,R1~R3、n、m和上述相同。]
(聚氨酯-脲化合物(e)的合成)
使用上述得到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根据反应方程式(B)合成作为酰亚胺前体的聚氨酯-脲化合物(e)。即,将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用二胺化合物(d)通过脲键进行链延长,得到聚氨酯-脲化合物(e)。
具体而言,作为上述二胺化合物(d),可列举例如:1,4-二氨基苯(别名:对苯二胺,简称:PPD)、1,3-二氨基苯(别名:间苯二胺,简称:MPD)、2,4-二氨基甲苯(别名:2,4-甲苯二胺,简称:2、4-TDA)、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别名:4,4′-亚甲基二苯胺,简称:MDA)、4,4′-二氨基二苯醚(别名:4,4′-氧联二苯胺,简称:ODA、DPE)、3,4′-二氨基二苯醚(别名:3,4′-氧联二苯胺,简称:3,4′-DPE)、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别名:邻联甲苯胺,简称:TB)、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别名:联间甲苯胺,简称:m-TB)、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简称:TFMB)、3,7-二氨基-二甲基二苯并噻吩-5,5-二氧化物(别名:联邻甲苯胺砜,简称:TSN)、4,4′-二氨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二苯甲酮、4,4′-双(4-氨基苯基)硫化物(别名:4,4′-硫代二苯胺,简称:ASD)、4,4′-二氨基二苯砜(别名:4,4′-磺酰基二苯胺,简称:ASN)、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简称:DABA)、1,n-双(4-氨基苯氧基)烷烃(n=3,4,5、简称:DAnMG)、1,3-双(4-氨基苯氧基)-2,2-二甲基丙烷(简称:DANPG)、1,2-双[2-(4-氨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简称:DA3EG)、9,9-双(4-氨基苯基)芴(简称:FDA)、5(6)-氨基-1-(4-氨基甲基)-1,3,3-三甲基茚满、1,4-双(4-氨基苯氧基)苯(简称:TPE-Q)、1,3-双(4-氨基苯氧基)苯(别名:4,4-1,3-苯二氧二苯胺,简称:TPE-R)、1,3-双(3-氨基苯氧基)苯(简称:APB)、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简称:BAPB)、4,4′-双(3-氨基苯氧基)联苯、2,2-双(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简称:BAPP)、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简称:BAPS)、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简称:BAPS-M)、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简称:HFBAPP)、3,3′-二羧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简称:MBAA)、4,6-二羟基-1,3-苯二胺(别名:4,6-二氨基间苯二酚)、3,3′-二羟基-4,4′-二氨基联苯(别名:3,3′-二羟基联苯胺,简称:HAB)、3,3′,4,4′-四氨基联苯(别名:3,3′-二氨基联苯胺,简称:TAB)等碳数6~27的芳香族二胺化合物;1,6-己二胺(HMDA)、1,8-辛二胺(OMDA)、1,9-壬二胺、1,12-十二亚烷基二胺(DMDA)、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别名:异佛尔酮二胺)、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环己烷二胺等碳数6~24的脂肪族或脂环式二胺化合物;1,3-双(3-氨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等有机硅类二胺化合物等,这些二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特别是使用1,6-己二胺(HMDA)时,可以得到强度优异的PIUE(I)。另外,即使通过上述例示的二胺化合物(d)的选择,也可以调整PIUB(I)的弹性模量。
反应可以如下进行,即将氨基甲酸酯预聚物(c)和上述例示的二胺化合物(d)以等摩尔、优选NCO/NH2比为1.0左右的比例混合后,在氩气等惰性气体氛围下,在室温~100℃、优选50~100℃中,使其溶液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2小时~30小时左右。
作为可以在上述溶液聚合反应中使用的溶剂,可例举例如: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N-己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等,特别优选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N-己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优选使用根据常用方法脱水处理了的溶剂。
[反应方程式(C)]
[化5]
Figure A200780030019D00141
[式中,R1~R4、n、m和上述相同。]
(PIUE(I)的合成)
使用上述得到的聚氨酯-脲化合物(e),根据反应方程式(C)合成PIUE(I)。即,用四羧酸二酐(f)在脲键部导入酰亚胺单元,得到作为嵌段共聚物的PIUE(I)。
具体而言,作为上述四羧酸二酐(f),可例举例如:均苯四酸二酐(PMDA)、氧双邻苯二甲酸二酐(ODPA)、联苯-3,4,3′,4′-四羧酸二酐(BPDA)、二苯甲酮-3,4,3′,4′-四羧酸二酐(BTDA)、二苯基砜-3,4,3′,4′-四羧酸二酐(DSDA)、4,4′-(2,2-六氟异亚丙基)双邻苯二甲酸二酐(6FDA)、间(对)三联苯-3,4,3′,4′-四羧酸二酐等碳数为6~18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环丁烷-1,2,3,4-四羧酸二酐、1-羧甲基-2,3,5-环戊烷三羧酸-2,6∶3,5-二酐等碳数为4~6的脂环式四羧酸二酐等,这些四羧酸二酐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反应为聚氨酯-脲化合物(e)与四羧酸二酐(f)的酰亚胺化反应。该酰亚胺化反应在溶剂下、无溶剂下均可以。在溶剂下进行酰亚胺化反应时,首先,将聚氨酯-脲化合物(e)与上述例示的四羧酸二酐(f)以规定的比例加入到溶剂中,在氩气等惰性气体氛围下,在100~300℃、优选135~200℃、更优选150~170℃中,使其反应1小时~10小时左右,得到含有下述式(g)表示的聚氨酯酰胺酸(PUA)的溶液(PUA溶液)。
[化6]
Figure A200780030019D00151
[式中,R1~R4、n、m和上述相同。]
在此,聚氨酯-脲化合物(e)和四羧酸二酐(f)的混合,优选以在聚氨酯-脲化合物(e)的合成中使用的二胺化合物(d)和四羧酸二酐(f)的混合比(摩尔)为二胺化合物(d):四羧酸二酐(f)=1:2~1:2.02的范围的比例来进行混合。由此,可以确实地在脲键部导入酰亚胺单元。
作为可以使用的溶剂,可以例示与可以用于上述反应方程式(B)的溶液聚合反应的溶剂中已例示的溶剂相同的溶剂。需要说明的是,在反应方程式(B)中,在通过溶液聚合反应得到聚氨酯-脲化合物(e)的情况下,可在该溶剂中进行酰亚胺化反应。
然后,将上述得到的PUA溶液注入到例如圆筒模具中,在100~300℃、优选135~200℃、更优选150~170℃中,以100~2,000rpm、30分钟~2小时左右使圆筒模具旋转,同时通过离心成形将PUA成膜为膜状。
然后,通过对膜状的PUA进行加热处理(脱水缩合反应),可以得到膜状的PIUE(I)。加热处理优选在PUA不热分解的条件,例如可以在减压条件下150~450℃、优选150~250℃、1小时~5小时左右。
另一方面,在无溶剂下进行酰亚胺化反应的情况下,除了通常的搅拌槽型反应器,还可在有排气系统的具备加热手段的挤出机中进行,因此,可以将得到的PIUE(I)挤出,直接成形为膜状。
上述得到的PIUE(I)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通常为-30~-60℃,同时具有高弹性、且橡胶状弹性区域的温度范围宽。其理由可推测为以下理由,即,如上所说明的那样,PIUE(I),由于可以将连续的两个酰亚胺单元一边控制其分布一边以所期望的比例(酰亚胺分数)导入到主链上,因此由该酰亚胺单元构成的硬链段的凝聚变变得均匀且坚固。因此,PIUE(I),通过形成更均匀且坚固的微相分离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低,橡胶状弹性区域的温度范围变宽。
PIUE(I)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10,000~1000,000、优选50,000~800,000、更优选50,000~500,000。上述重均分子量是将上述PUA溶液用GPC测定、由对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了的值推导出的值。需要说明的是,用GPC测定的是PUA溶液而不是PIUE(I),是因为PIUE(I)不溶于GPC的测定溶剂的缘故。
另外,如果调整PIUE(I)的酰亚胺分数(酰亚胺成分含量)、即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酰亚胺成分的比例,则可以简单地调整弹性模量。酰亚胺分数可根据弹性模量等任意选定,并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25重量%以下、优选15重量%以下,作为下限值,通常为5重量%以上是合适的。上述酰亚胺分数是由原料、即二异氰酸酯(a)、多元醇(b)、二胺化合物(d)以及四羧酸二酐(f)的加料量计算出的值,更具体地来讲是由下述式(α)计算出的值。
[数1]
酰亚胺分数(%)=[(Wa+Wc+Wd)/W]×100...(α)
W:Wa+Wb+Wc+Wd
Wa:二异氰酸酯加料量(摩尔)×二异氰酸酯式量
Wb:多元醇加料量(摩尔)×多元醇式量
Wc:二胺化合物加料量(摩尔)×二胺化合物式量
Wd:四羧酸二酐加料量(摩尔)×四羧酸二酐式量
Wa’:[二异氰酸酯加料量(摩尔)-多元醇加料量(摩尔)]×二异氰酸酯式量
弹性层3的厚度可以为50~1,000μm、优选100~200μm。由此,可使例如调色剂的转印效果等优异。与此相对,当弹性层3的厚度比50μm薄时,弹性层3所要求的柔软性降低,当比1,000μm厚时,则带的总厚度增加,对挠性等带来不良影响,故不优选。
脱模性树脂层4是为了赋予带1以表面性、调色剂的脱模性等的层,作为脱模性树脂层4,从脱模性、耐热性以及抗挠性等方面来看,优选氟树脂等,作为该氟树脂,可例举例如:四氟乙烯树脂(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等。这些共聚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当将这种脱模性树脂层4设置在弹性层3上时,即使不使用硅油等,也可获得调色剂的脱模性,同时可获得防止纸粉附着的效果等,可以谋求无油化。
脱模性树脂层4,优选以确保调色剂以及纸粉的脱模性等、且不损害弹性层3的柔软性的厚度设置在弹性层3上。作为具体的脱模性树脂层4的厚度,可以为5~50μm、优选10~30μm。与此相对,当脱模性树脂层4的厚度比5μm薄时,则不能获得充分的脱模性,耐久性也差,当其比50μm厚时,可能影响弹性层3的柔软性。
另外,也可以在脱模性树脂层4中分散上述说明的导电剂,以防止因带电而引起的偏移等。
<制造方法>
然后,对上述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带1作为无缝带用于中间转印带或定影带时,从本发明的有用性增加方面来看,优选。因此,对于无缝带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对在构成弹性层3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使用PIUE(I)的情况进行说明。
无缝带1可通过例如离心成形法获得。即,首先,调制作为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的聚酰胺酸的清漆(聚酰亚胺清漆)和上述说明的PUA溶液。聚酰亚胺清漆没有特别限定,除了将聚酰胺酸加到适当的溶剂中清漆化而成的清漆以外,也可使用市场上销售的聚酰亚胺清漆,作为具体例,可例举宇部兴产(株)社制的商品名“UワニスA”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带作为中间转印带使用的情况下,从赋予上述聚酰亚胺清漆以导电性方面来看,需要配合导电剂。具体而言,在作为导电材料配合例如炭黑的情况下,相对于聚酰亚胺树脂100重量份加入炭黑10~30重量份、优选20重量份左右后,用搅拌机搅拌30分钟~2小时、优选1小时左右,进行脱泡处理,调制离心成形用的清漆溶液。作为该清漆溶液的固含量,可以是10~30重量%、优选15~25重量%、更优选18重量%左右。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炭黑,可例举例如东海カ—ボン(株)社制的商品名ト—カブラツク#5500F”等。
PUA溶液优选调制为固含量为10~30重量%、优选20重量%左右。
在带成形中,首先,将上述PUA溶液注入加热至110~130℃、优选120℃左右的离心成形机中。需要说明的是,离心成形机滚筒的内面预先实施脱模处理、涂布脱模剂、或用树脂形成具有脱模性的层等,但从可如下述从离心成形机简单地将所得到的层合膜去除方面来看,优选。
然后,使该离心成形机滚筒一边以400~600rpm、优选500rpm左右旋转一边投入PUA溶液,使该PUA溶液充分延伸至整个滚筒。其后,将转数提高至900~1,100rpm、优选1,000rpm左右,进行热处理20~40分钟、优选30分钟左右后,冷却至50~70℃、优选60℃左右,在滚筒内面形成PUA膜。
然后,一边使滚筒以400~600rpm、优选500rpm左右旋转,一边将上述调制的聚酰亚胺清漆注入到上述PUA膜内面。其后,以50~200rpm、优选100rpm左右的转数使其旋转,同时加热至110~130℃、优选120℃左右,进行热处理30~60分钟、优选45分钟左右,由此形成层合膜(基材2、弹性层3)。
冷却至室温后,从滚筒上取下层合膜,为防止由收缩引起的变形,将其装进实施了表面脱模处理的模具,表面涂敷氟树脂等,形成脱模树脂层4。然后,在减压条件下,在300~400℃、优选35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20~40分钟、优选30分钟左右。然后,将得到的膜切成适当的大小,由此得到无缝带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有效获得无缝带1方面,对通过离心成形连续获得基材2、弹性层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在上述说明的离心成形的条件下,分别调制圆筒状的无缝基材2、弹性层3,同时用挤出成形法等调制圆筒状的无缝脱模性树脂层4。然后,通过用一液型或二液型的有机硅类弹性粘合剂、氨基甲酸酯类弹性粘合剂、片状热熔型的有机硅类粘合剂、硅烷改性聚酰亚胺类粘合剂等、加热加压等将它们进行整体化,由此可以得到无缝带1。
在将上述得到的无缝带1作为中间转印带使用的情况下,优选将带1的总厚度设定为100~150μm,在作为定影带使用的情况下,优选将带1的总厚度设定为200~300μm。
另一方面,当带1的总厚度比上述的这些的厚度薄时,难以使其满足作为中间转印带或定影带所必需的机械特性。另外,当比这些的厚度厚时,由于辊弯曲部的变形,带表面的应力集中,脱模性树脂层4中有时发生出现裂纹等的问题。
下面,例举合成例及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以下的合成例及实施例。
合成以下两种PIUE(1)、(2)。
<合成例1>
基于下述式合成PIUE(1)。
[化7]
[式中,n表示1~100的整数。m表示2~100的整数。x表示5~100的整数。]
[氨基甲酸酯预聚物(j)的合成]
首先,将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h)[日本聚氨酯工业(株)社制]进行减压蒸馏。另外,将聚氧四亚甲基二醇(PTMG)(i)[保土谷化学(株)社制的商品名“PTMG1000”、重均分子量1,000]在80℃、2~3mmHg、24小时的条件下减压干燥。
然后,将上述MDI(h)23.8g和PTMG(i)76.2g分别加入到备有搅拌器及气体导入管的500ml的四口可拆式(separable)烧瓶中,在氩气氛围下,在80℃搅拌2小时,得到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基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j)。用GPC对该氨基甲酸酯预聚物(j)进行测定,结果,以聚苯乙烯换算了的值计,重均分子量为4.6×104
(聚氨酯-脲化合物(1)的合成)
将使上述得到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j)10g溶解于脱水处理了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60ml中的溶液、使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DA)(k)0.378g溶解于脱水处理了的NMP20ml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备有搅拌器及气体导入管的500ml的四口可拆式烧瓶中,在氩气氛围下,在室温(23℃)下搅拌24小时,得到聚氨酯-脲化合物(1)的溶液。
(PIUE(1)的合成)
在上述得到的聚氨酯-脲化合物(1)的溶液中,加入均苯四酸二酐(PMDA)(m)0.831g,在氩气氛围中,在150℃搅拌2小时,得到聚氨酯酰胺酸(PUA)溶液。然后,将该PUA溶液浇注到离心成形机中,在150℃、以1,000rpm进行离心成形1小时,得到PUA片。将该PUA片在减压干燥器内200℃下加热处理(脱水缩合反应)2小时,得到厚度为100μm的片状PIUE(1)(酰亚胺分数:15重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酰亚胺分数是由上述式(α)计算得出的值。
对得到的PIUE(1),用KBr法测定IR谱图。其结果示于图2。
由图2可知,在1780cm-1、1720cm-1及1380cm-1可以观察到来自酰亚胺环的吸收峰。
<合成例2>
除了将MDI(h)23.8g变更为27.3g、将PTMG(i)76.2g变更为72.7g以外,其余与上述合成例1同样,得到重均分子量为2.5×104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j)。然后,除了将MDA(k)0.378g变更为0.721g以外,其余与上述合成例1同样,得到聚氨酯-脲化合物(1)的溶液。
除了将加入到该聚氨酯-脲化合物(1)溶液中的PMDA(m)0.831g变更为1.586g以外,其余与上述合成例1同样,得到厚度为100μm的片状PIUE(2)(酰亚胺分数:25重量%)。对于得到的PIUE(2),与上述合成例1同样测定IR谱图。其结果示于图3。
由图3可知,在1780cm-1、1720cm-1以及1380cm-1可以观察到来自酰亚胺环的吸收峰。
对上述得到的PIUE(1)、(2),测定弹性模量。其测定方法如下所示,同时将结果示于表1。
(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使用セイコ—インスツルメンツ社(Seiko Instruments Inc.)制造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MS 6100”,用10Hz、5℃/分钟、-100~400℃的升温过程,测定50℃下的储能模量E′。
[表1]
 
酰亚胺分数(重量%) 50℃时的储能模量E′(Pa)
PIUE(1) 15 2.4×107
PIUE(2) 25 5.1×107
由表1可知,调整酰亚胺分数就可以调整弹性模量。因此,从该结果得知,可以将弹性层的弹性模量简单地调整为适当的值。
实施例1
在上述合成例1、2得到的PIUE(1)、(2)中,使用PIUE(1)(酰亚胺分数15重量%·弹性模量2.4×107Pa)制作图像形成装置用带,测定基材和弹性层的剥离强度。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制作>
首先,将上述合成例1得到的PIUE溶液(即在合成例1中使其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前的PUA溶液)用离心成形机在120℃下处理30分钟,得到厚度为100μm的PIUE膜。然后,在该PIUE膜内面注入宇部兴产(株)社制的商品名“UワニスA”,在120℃下进行热处理45分钟,得到层合膜。
然后,将该层合膜从滚筒上取下,嵌在模具中,在350℃进行热处理30分钟,得到一面为聚酰亚胺、另一面为酰亚胺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即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和在该基材上设置的由PIUE(1)构成的弹性层所构成的厚度为200μm的无缝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对上述得到的图像成形装置用带,进行剥离强度的测定。其测定方法如下所示,同时将结果示于表2。
<剥离强度的测定>
将上述得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冲切成10mm宽的长方形,使用岛津制作所制造的拉伸试验机“AG-2000G”,测定基材和弹性层的剥离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拉伸速度为50mm/分钟。
[比较例1]
首先,将宇部兴产(株)社制的商品名“UワニスA”用离心成形机在120℃下热处理45分钟,得到厚度为100μm的膜。然后,在该膜的内面,注入信越シリコ—ン(株)社制的二液固化型硅橡胶“KE1300”,在120℃下热处理3小时,制作层合膜。其后,将该膜从滚筒上取下,嵌在模具中,在350℃下进行热处理30分钟,得到一面为聚酰亚胺、另一面为硅橡胶的结构、即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和在该基材上设置的由硅橡胶构成的弹性层构成的厚度为200μm的无缝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对上述得到的图像成形装置用带,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进行剥离强度的测定。其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2]
首先,将宇部兴产(株)社制的商品名“UワニスA”用离心成形机在120℃下热处理45分钟,得到厚度为100μm的膜。然后,在该膜的内面,注入东丽·道康宁(株)社制的一液固化型硅橡胶“SE5060”,在60℃下热处理3小时,制作层合膜。其后,将该层合膜从滚筒上取下,嵌在模具中,在350℃下进行热处理30分钟,得到一面为聚酰亚胺、另一面为硅橡胶的结构、即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和在该基材上设置的由硅橡胶构成的弹性层构成的厚度为200μm的无缝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对上述得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进行剥离强度的测定。其结果示于表2。
[表2]
 
剥离强度(N/10mm) 备注
实施例1 4.7 在聚酰亚胺树脂和酰亚胺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界面剥离
比较例1 0.1 在聚酰亚胺树脂和硅橡胶的界面剥离
比较例2 1.5 硅橡胶的强度低,在硅橡胶部分断裂
由表2可知,基材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弹性层由酰亚胺改性聚氨酯弹性体构成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与基材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弹性层由硅橡胶构成的比较例1、2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相比,其基材和弹性层的剥离强度高。根据该结果,可以说当弹性层由具有酰亚胺成分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时,由于与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的亲和性提高,因此可以抑制由两者剥离而导致的耐久性的下降。

Claims (10)

1.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是在包含聚酰亚胺树脂的基材上至少设置了弹性层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层包含酰亚胺改性弹性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上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为酰亚胺改性聚氨酯弹性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上述酰亚胺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由下述通式(I)表示,
[式8]
Figure A200780030019C00021
式中,R1表示含有芳香族环或脂肪族环的2价有机基团,R2表示重均分子量为100~10,000的2价有机基团,R3表示含有芳香族环、脂肪族环或脂肪族链的2价有机基团,R4表示含有4个以上碳的4价有机基团,n表示1~100的整数,m表示2~100的整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在上述通式(I)中,上述R1为在能够与多元醇一起形成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二异氰酸酯中除去异氰酸基(-NCO)的残基,上述R2为在能够与二异氰酸酯一起形成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多元醇中除去2个羟基(-OH)的残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上述通式(I)中,上述R3为在能够通过脲键对氨基甲酸酯预聚物进行链延长的选自碳数为6~27的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碳数为6~24的脂肪族二胺化合物及碳数为6~24的脂环式二胺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二胺化合物中除去氨基(-NH2)的残基。
6.如权利要求书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上述通式(I)中,上述R4为能够在脲键合部导入酰亚胺单元的选自均苯四酸二酐(PMDA)、氧双邻苯二甲酸二酐(0DPA)、联苯-3,4,3′,4′-四羧酸二酐(BPDA)、二苯甲酮-3,4,3′,4′-四羧酸二酐(BTDA)、二苯基砜-3,4,3′,4′-四羧酸二酐(DSDA)、4,4′-(2,2-六氟异亚丙基)双邻苯二甲酸二酐(6FDA)、间(对)三联苯-3,4,3′,4′-四羧酸二酐的碳数为6~18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以及环丁烷-1,2,3,4-四羧酸二酐、1-羧甲基-2,3,5-环戊烷三羧酸-2,6:3,5-二酐的碳数为4~6的脂环式四羧酸二酐中的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的残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上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在50℃下的储能模量E′为1.0×106~6.0×107Pa。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在上述弹性层上设有脱模性树脂。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为中间转印带。
1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成形装置用带,其为定影带。
CN2007800300199A 2006-09-19 2007-09-14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3389/2006 2006-09-19
JP2006253389A JP4485504B2 (ja) 2006-09-19 2006-09-19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
PCT/JP2007/067925 WO2008035625A1 (fr) 2006-09-19 2007-09-14 Bande pour un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1576A true CN101501576A (zh) 2009-08-05
CN101501576B CN101501576B (zh) 2012-03-14

Family

ID=39200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001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576B (zh) 2006-09-19 2007-09-14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79925A1 (zh)
EP (1) EP2081087A1 (zh)
JP (1) JP4485504B2 (zh)
KR (1) KR100945179B1 (zh)
CN (1) CN101501576B (zh)
TW (1) TW200830064A (zh)
WO (1) WO200803562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3763A (zh) * 2011-12-12 2013-06-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带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829974A (zh) * 2013-12-17 2016-08-03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构件、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7894696A (zh) * 2016-10-04 2018-04-1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6560A (ja) * 2006-12-26 2008-07-10 Nitta Ind Corp イミド変性エラストマーおよ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合ベルト
JP2008163219A (ja) * 2006-12-28 2008-07-17 Nitta Ind Corp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合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およ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合ベルト
JP4953964B2 (ja) * 2007-07-27 2012-06-13 ニッタ株式会社 精密駆動用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5602339B2 (ja) * 2007-08-27 2014-10-08 ニッタ株式会社 イミド変性エラストマー
JPWO2009069715A1 (ja) * 2007-11-30 2011-04-14 グンゼ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ポリイミド樹脂ベルト及び半導電性ポリイミド樹脂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5466422B2 (ja) * 2009-04-30 2014-04-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422923B2 (en) * 2010-08-26 2013-04-16 Xerox Corporation Phosphate ester polyimide contain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US8507634B2 (en) * 2010-12-22 2013-08-13 Xerox Corporation Polyimide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WO2012092618A2 (en) * 2010-12-30 2012-07-05 Saint-Gobain Abrasives, Inc. Imide cross-linked binders for abrasive articles
JP2020173347A (ja) * 2019-04-11 2020-10-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ポリイ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無端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770137C3 (de) * 1968-04-05 1981-04-02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ochmolekularen Polyimiden
FR2155233A5 (zh) * 1971-10-05 1973-05-18 Toyo Seikan Kaisha Ltd
US3787367A (en) * 1972-11-29 1974-01-22 Upjohn Co Soluble copolyimides
JP2560727B2 (ja) 1987-06-12 1996-12-04 東レ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
JP3051085B2 (ja) 1997-06-24 2000-06-12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定着部用フィルム及びトナー画像定着装置
JP4016226B2 (ja) * 1998-01-14 2007-12-05 味の素株式会社 変成ポリイミド樹脂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JP2001109276A (ja) 1999-10-07 2001-04-20 Bando Chem Ind Ltd 電子写真装置用半導電性ベルト
JP3734739B2 (ja) * 2000-11-14 2006-01-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
JP4186445B2 (ja) * 2001-09-06 2008-11-2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Oa機器用ウレタンウレア部材
JP2003131492A (ja) 2001-10-26 2003-05-09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757001A (zh) * 2003-01-07 2006-04-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磁辊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它们的成像装置
JP4534696B2 (ja) * 2003-10-15 2010-09-0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4231498B2 (ja) * 2004-08-04 2009-02-25 住友電工ファイン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転写ベルト
TWI370147B (en) * 2004-09-10 2012-08-11 Ube Industries Modified polyimide resin and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US20070282173A1 (en) * 2006-05-31 2007-12-06 Bily Wang Vital sign sending method and a sending apparatus thereof
JP2008068429A (ja) * 2006-09-12 2008-03-27 Fuji Xerox Co Ltd 記録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3763A (zh) * 2011-12-12 2013-06-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带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63763B (zh) * 2011-12-12 2015-10-2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带部件、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829974A (zh) * 2013-12-17 2016-08-03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构件、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5829974B (zh) * 2013-12-17 2018-08-0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构件、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7894696A (zh) * 2016-10-04 2018-04-1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94696B (zh) * 2016-10-04 2020-08-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转印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85504B2 (ja) 2010-06-23
US20090279925A1 (en) 2009-11-12
CN101501576B (zh) 2012-03-14
KR20090014141A (ko) 2009-02-06
TW200830064A (en) 2008-07-16
EP2081087A1 (en) 2009-07-22
JP2008076560A (ja) 2008-04-03
WO2008035625A1 (fr) 2008-03-27
KR100945179B1 (ko) 2010-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15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CN101501093B (zh) 聚酰亚胺树脂
US20090240019A1 (en) Imide-modified elastomer
JP2008163219A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合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およ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合ベルト
JP2008156560A (ja) イミド変性エラストマーおよ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合ベルト
JP5602339B2 (ja) イミド変性エラストマー
JP2006243146A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無端ベルト
JP2007072197A (ja) 無端管状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216369B1 (en) Semielectroconductive polyimide resin bel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emielectroconductive polyimide resin belt
JP2010214903A (ja) 弾性シート材、中間転写ベルト、弾性シート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5485103B2 (ja) 離型材
JP4953964B2 (ja) 精密駆動用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2010217777A (ja) 多層無端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51970B2 (ja) イミド変性シリコンエラストマー
JP5798912B2 (ja) ポリイミド樹脂
JP5437055B2 (ja) 離型材
JP2010222567A (ja) 低摩擦弾性シート
JP2012218400A (ja) 離型材
JP2010208221A (ja) チップ割り無端ベルト
JP2013078880A (ja) 離型材
JP20110314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印刷媒体搬送用サクションベルト
JPH10244765A (ja) ポリイミド系感熱記録用転写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14

Termination date: 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