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7277B -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7277B
CN101497277B CN200910003720.2A CN200910003720A CN101497277B CN 101497277 B CN101497277 B CN 101497277B CN 200910003720 A CN200910003720 A CN 200910003720A CN 101497277 B CN101497277 B CN 1014972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ata
record
controller
record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37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7277A (zh
Inventor
林寿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97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7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7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72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41Specific driving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x 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可以避免由于记录头部的数量或配置模式、记录方式等原因而对控制器作出大的改变。打印机(13)具有与记录头(#1~#4)对应的控制器(C#1~C#4)。印刷数据通过通信I/F(15)被划分并被分配给多个的控制器(C#1~C#4)。控制器(C#1~C#4)分别保存根据该分配数据所生成的记录头(#1~#4)用的喷出数据。控制器(C#1~C#n)根据来自同步用控制器(17)的同步信号,通过接收单元(23)和发送单元(25),将在其他的控制器使用的喷出数据,以其他的控制器为接收地址同时传送。根据由传送所发送的喷出数据,控制器(C#1~C#4)使各记录头(#1~#4)进行根据喷出数据的喷出动作。

Description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记录头部和控制各记录头部的多个控制器的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记录装置的打印机,广为人知的有例如喷墨打印机。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根据其记录方式的不同常用的有串行打印机和行式打印机。串行打印机在主扫描方向上来回移动安装了记录头的滑架,在该移动过程中,喷出墨滴对记录纸进行印刷(例如专利文献1等)。
另外,广为人知的行式打印机有,例如:将多个记录头进行锯齿形配置(例如专利文献2、3),以使喷嘴可以涵盖最大纸张宽幅的整个区域的行式打印机,或具有涵盖最大纸张宽幅的整个区域的纵向记录头(例如专利文献4)的行式打印机等。
以往,在具有多个记录头的打印机中,设置了一个控制多个记录头的控制器(例如专利文献2~4等)。
[专利文献1]特开2007-2299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2639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7-69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1-245383号公报
但是,如专利文献2~4等记载的记录装置那样,在由多个记录头构成的情况下,需要控制器进行以下处理,即,配合记录头的配置模式,针对每个记录头生成喷出数据的数据生成处理,或将所生成的喷出数据分配给各记录头的数据传送处理。特别是行式打印机等,由于其大型化的原因,所以使用的记录头可以达到多个(例如数十个),因而,生成每个记录头的喷出数据的数据生成处理,或将喷出数据分配给各个记录头的传送处理变得很复杂,进行这种复杂处理的控制器的设计·制造非常繁琐,因此存在每当进行打印机新机种的投入或机种改良时,在开发·制造上造成很大负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可以避免由于记录头部的数量或配置模式、记录方式等原因而对控制器作出大的改变。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对目标物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上使用的记录系统,具有:多个记录头部,用于在上述目标物上实施记录;多个控制器,对应于上述多个记录头部而设置,并且,向对应的上述记录头部输出记录数据来进行记录操作;数据分配装置,其将发送给记录装置的记录指示数据按照上述记录头的数量来划分,并将每个划分的分配数据分配给各控制器;和数据生成装置,其针对上述分配数据的每一个,进行根据上述分配数据,生成应该输出到上述多个记录头部的每一个上的多个记录数据的处理,上述控制器具有传送装置,其通过将上述多个控制器串联连接的传送路径,在上述控制器之间逐个地按照顺序传送上述记录数据,且将上述多个记录数据中应输出到与其他控制器对应的记录头部的记录数据传送给该其他控制器,上述其他控制器是指与该传送装置自身相对应的控制器以外的其他控制器;确认装置,其确认记录开始条件的成立,上述记录开始条件是指用于记录开始的传送已结束;和执行装置,其当确认上述记录开始条件成立时,就开始让上述记录头部进行根据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操作。另外,控制器的数量无需与记录头部的数量相等,例如可以是两个记录头部对应一个控制器。
根据此发明,记录指示数据按照上述记录头的数量来划分,将每个划分的分配数据分配给各控制器。根据分配数据,生成应该向多个记录头部的每一个输出的多个记录数据,该处理是针对上述每一个分配数据进行的。控制器将多个记录数据中应输出到对应其他控制器的记录头的记录数据通过传送装置向其他控制器传送。通过确认装置,一旦确认传送结束,即,记录开始的条件成立,就让记录头部根据记录数据开始进行记录动作。这样,在本发明中,只要将记录指示数据发送给记录装置,在记录装置的内部,就会从记录指示数据生成应输出到各记录头部的记录数据,该记录数据在控制器间传送,这样就可以将必要的记录数据发送到各个控制器。因此,将控制器和记录头部组合形成的部件单元,按照所需的数量组合,就可以比较简单地构成记录系统。因此,可以避免由于记录头部的数量或配置模式、记录方式等原因而对控制器作出大的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系统的立体图。
[图2]表示头部件系统的模式立体图。
[图3]表示打印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4]表示控制器的详细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5]说明接力传送处理的时序图。
[图6]串行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7]串行打印机上的头部件系统的模式构成图。
[图8]说明串行打印机中的喷出数据的传送处理的模式图。
[图9]表示串行打印机的印刷处理的模式图。
[图10]行式打印机的模式俯视图。
[图11]行式打印机上的头部件系统的模式构成图。
[图12](a)表示头部单元的模式仰视图,(b)说明记录头的喷嘴位置的模式图。
[图13]说明行式打印机的喷出数据的传送处理的模式图。
[图14]表示行式打印机的印刷处理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1…打印机系统;12…主机;13…作为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5…构成数据分配装置的通信I/F;17…构成传送同步装置的同步用控制器;18…构成数据生成装置的CPU;19…头部件单元; 21…基板;22…印刷数据接收I/F;23…构成传送装置的同时也作为接收部的接收单元;24…处理电路;25…构成传送装置的同时也作为发送部的发送单元;26…头部I/F;27…柔性配线板;28…传送单元;29…基板;30…接收单元;31…同步电路;32…发送单元;41…ROM;42…RAM;43…数据解压部;44…二值化处理部;51…传送缓冲区;52…大数据块缓冲区(大缓冲区);53…构成传送数据选择装置的分配目标计数器;54…构成传送数据保存装置的自身地址识别单元;55…构成自身地址数据获取装置的自身地址识别单元;56…输出缓冲区;57…作为计数装置的传送次数计数器;58…构成执行装置的输出顺序计数器;59…构成传送数据选择装置的多路复用器;60…构成传送数据保存装置的多路复用器;61…构成自身地址获取装置的多路复用器;62…、63…构成执行装置的多路复用器;75…构成输送装置的送纸电机;88…构成输送装置的输送电机;#1~#n…作为记录头部的记录头;C#1~C#n…控制器;C#1…作为第2控制器的控制器;C#n…作为第1控制器的控制器;PR…打印机驱动;PD…作为记录指示数据的印刷数据;Dk1~Dkm…喷出数据;S…同步信号;SD1~SDm…分配数据;Dk1~Dkm…作为记录数据的喷出数据;GK…规定值;P…作为目标的记录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图1~图1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这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打印机系统的立体图。打印机系统11具有主机12和作为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3。主机12和打印机13通过通信电缆14连接成通信可能。主机12具有主体12a、显示装置12b以及输入装置12c,本体12a内置打印机驱动PR。通过输入装置12c的操作,指示执行显示装置12b的画面中所显示的图像的印刷后,打印机驱动PR就从绘图软件中获取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然后,在显示装置12b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印刷条件输入画面下, 用户操作输入装置12c输入指定印刷条件信息,根据该信息对上述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由此作成该图像的印刷数据。然后,打印机驱动PR将作成的印刷数据发送给打印机13。印刷数据包含例如CMYK表色系的印刷用图像数据(光栅数据)和印刷指令等数据。
打印机13通过通信接口15(通信I/F)从主机12的打印机驱动PR接收印刷数据。该印刷数据中的印刷用图像数据(光栅数据)被发送给印刷处理用的控制器C#1~C#n(n为≥2的自然数)(图1的例中n=4),控制器C#1~C#n根据印刷用图像数据对所对应的记录头#1~#n进行喷出驱动控制。记录头#1~#n在下面(喷嘴开口面)具有多列喷嘴,通过对记录头#1~#n进行喷出驱动控制,从喷嘴喷出墨滴,在记录纸P(参照图6、图10)上用墨水点法画出图像。
本实施方式的头系统(head system)20具有:多个(n个)控制器C#1~C#n;与各控制器C#1~C#n逐一对应的多个(例如,图4中为4个)记录头#1~#n;和向各控制器C#1~C#n输出同步信号的同步用控制器17。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I/F15将印刷数据划分为与控制器数量相同的分配数据,各自分配给每个控制器C#1~C#n。分配到各控制器C#1~C#n的分配数据暂且传送给打印机13内的CPU18。然后,CPU18以来自控制器C#k的分配数据为基础,各自生成记录头#1~#n用的喷出数据。该喷出数据的生成处理是针对各控制器C#1~C#n中的每一个分配数据进行的,这些与记录头#1~#n数量相同的各喷出数据被各自送回给作为其分配数据传送源的控制器C#1~C#n中。
另外,头系统20可以在串行打印机和行式打印机中通用,由多组包含一对控制器C#k和记录头#k的头部件单元19,和一个同步用控制器17组合而成。即便是在由于打印机13的机种不同而导致所需的记录头的个数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记录头#1~#n的所需个数组合多个头部件单元19,从而能应对任意机 种。
并且,为了可以使多个记录头#1~#n进行一个单位的印刷,主机12的打印机驱动PR按照每一个单位逐一发送印刷数据(记录指示数据)。在打印机13内,印刷数据被划分为与控制器数量相等数量的分配数据,并分配给各控制器C#1~C#n。
各分配数据SD1~SDn从各控制器C#1~C#n暂时传送给CPU18后,CPU18就根据软件进行图像处理,以一个分配数据SDk(k=1,2,…n)为基础,生成存在共享分配数据关系的m个(其中m≤n)记录头#1~#m用的喷出数据Dk1~Dkm。所生成的喷出数据Dk1~Dkm被从CPU18送回给作为分配数据传送源的控制器C#k。然后,各控制器C#1~C#m进行将其他m-1个控制器用的喷出数据向依次相邻的控制器逐一顺序地向一个方向传送的处理。从初次开始计数,传送次数的计数值一旦达到规定值,在与位于输送方向的最上游的记录头#1对应的控制器C#1中,准备进行最初的记录用的喷出数据,这一刻开始印刷。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被传送喷出数据的一组控制器C#1~C#m有时被称为「传送对象控制器」。
图1所示的头系统20是由在串行打印机和行式打印机中通用的多个头部件单元19组合而成。即,在喷墨式打印机中,根据串行记录方式或行式记录方式等记录方式的不同或打印尺寸(即,可以对应印刷的最大纸张尺寸)的不同,所需的记录头#1~#n的个数也不同,将根据这些条件所决定的所需数量的头部件单元19按照所规定的排列进行组合,就构成了头系统20。在头部件单元19中,针对每一个记录头#k设置了一个控制器C#k。另外,以下在没有必要区分每个控制器的情况下,仅记为「控制器C」,在没有必要区分每个记录头的情况下,仅记为「记录头#」。
图2为表示头部件单元的立体图。如图1、图2所示,控制器C具有基板21、安装在基板21上的印刷数据接收接口(以下记为印刷数据接收I/F22)、接收单元23、处理电路24、发送单元25以及头接口(head interface)(以下记为「头I/F26」)。 记录头#k与控制器C#k通过柔性布线板27进行电连接,其中,柔性布线板27的一端与记录头#k的所规定的部分连接,另一端与基板21上的头I/F26连接。
处理电路24将为了可以使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用点画出,而规定了从记录头#1~#n的喷嘴喷出墨滴的喷出顺序的喷出数据,通过头I/F26输出给对应的记录头#k。这种情况下,除了用于与该控制器C#k自身对应的记录头#k的喷出数据之外,用于与其他的控制器C#1,C#2,…C#k-1,C#k+1,…C#n对应的记录头#1,#2,…,#k-1,#k+1,…,#n(其中n≥2)的喷出数据也保存在下面要提到的处理电路24内的缓冲区中。
另外,如图1所示,各控制器C#k(其中,k=1,…,n)的发送单元25通过相邻的控制器C#k+1(其中,n+1是「1」)的接收单元23以及作为传送线路的信号线34总线)来连接,这样,就可以向相邻的控制器C#k+1进行一个方向(传送方向的下游方向)的数据传送。控制器C#k将保存在缓冲区中的n个喷出数据Dkj(j=1~n)中除了与其自身相对应的记录头#k以外的其他的记录头#1,#2,…,#k-1,#k+1,…#n用的喷出数据,传送给对应的其他的控制器C#1,C#2,…C#k-1,C#k+1,…C#n。这样一来,由印刷数据接收I/F22、接收单元23、处理电路24、发送单元25以及头I/F26就构成了传送单元28。
另外,在头系统20中给每一个系统都设置了一个同步用控制器17。同步用控制器17将同步信号S串行发送给各控制器C#1~C#n,该同步信号S用于使各控制器C#1~C#n同时(一起)进行在各控制器C#1~C#n之间的一个方向的数据传送处理。同步用控制器17具有被安装在基板29上的接收单元30、同步电路31以及发送单元32。若同步电路31从CPU18通过接收单元30输入同步信号生成指令信号的话,就生成由所规定周期的脉冲信号构成的同步信号。发送单元32通过配置在最端部的控制器C#1的接收单元23以及信号线33而电连接,通过信号线33将同步信号发送给控制器C#1的接收单元23。而且,提供给控制器C#1 的同步信号通过连接各控制器C#1~C#n之间的发送单元25和接收单元23的信号线34,按照顺序被提供给各控制器C#1~C#n。另外,在图1中,n个记录头#1~#n虽然只是被排成一列,但是可以根据串行记录方式或行式记录方式等打印机的记录方式,按照所规定的配置模式进行排列。另外,关于处理电路24的详细构成以及处理内容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记录头#k中根据每种墨水的颜色(例如蓝绿色(C)、品红(m)、黄(Y)、黑(K)),具有多个(4个)的副墨水罐35。其构成为:从图中未显示的墨盒或墨水罐等的墨水供应源通过墨水管36提供给副墨水罐35的墨水,通过副墨水罐35内的阀被提供给各记录头#k,从墨水颜色不同的各喷嘴喷出对应颜色的墨滴。
图3是表示打印机内涉及头驱动控制的部分的电构成的框图。如图3所示,打印机13具有CPU18、ROM41、RAM42以及n个控制器C#1~C#n。控制器C具体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C)构成,除了构成上述传送单元28的印刷数据接收I/F22、接收单元23、处理电路24、发送单元25、头I/F26,还具有数据解压部43以及二值化处理部44。
从主机12(参照图1)接收的印刷数据,是例如RGB表色系或CMYK表色系的连续灰度数据(光栅数据)。印刷数据PD例如按一个传送单位的所规定的数据大小逐一被通信I/F15所接收。通信I/F15将一个单位的印刷数据PD划分成n个分配数据而分配给n个控制器C#1~C#n。这种情况下,通信I/F15可以将印刷数据PD按照所规定的数据大小逐一机械地依次分配给各控制器C#1~C#n。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即,打印机驱动PR发送包含事先接收地址被指定的控制器C#1~C#n的多个分配数据的印刷数据,通信I/F15再根据接收地址将分配数据分配给各控制器C#1~C#n;或者,印刷数据被发送到所有的控制器C#1~C#n,各控制器C#1~C#n确认是否为发送给自身地址,如果分配数据是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就接收。另外,在上述例中,(a)通信 I/F15、(b)打印机驱动PR以及通信I/F15、(c)打印机驱动PR以及控制器C#1~C#n的确认是否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功能,相当于数据分配装置。
另外,打印机13有时也从主机12或便携式终端(图中未显示),将用JPEG或行程(run length)编码压缩方式等所压缩的图像数据等作为印刷数据PD进行接收。在控制器C接收到这种压缩数据的情况下,数据解压部43进行该解压处理。另外,在印刷数据为压缩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用在打印机13中与控制器C#1~C#n独立而设置的解压部来完成解压处理后,将解压后的图像数据按照所规定的数据大小逐一分配给各控制器C#1~C#n。
与共享分配数据的记录头#1~#m相对应的控制器C#1~C#m,成为一组互相传送喷出数据的传送对象。成为传送对象的控制器组在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只有一组(也就是说n=m),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有n个组(也就是说n=N×m(其中N为2以上的自然数))。
各控制器C#1~C#n接收到的分配数据,如上所述,被依次传送给CPU18。CPU18进行从控制器C#k接收到的一个分配数据SDk中生成同一组的各记录头#1~#m用的喷出数据Dk1~Dkm的数据生成处理,一边更换分配数据SDK(其中k=1,2,…,m),一边m次反复进行这样的数据生成处理,来生成各记录头#1~#m用的喷出数据D11~D1m,D21~D2m,…Dm1~Dmm。另外,控制器C#1~C#n为多个组的情况下,则对每个组进行这种处理。
CPU18将由同样的分配数据SDk所生成的记录头#1~#m用的喷出数据Dk1~Dkm送回给作为该分配数据SDk的传送源的控制器C#k。这些被送回的喷出数据Dk1~Dkm还按照喷嘴的喷出顺序进行点排列的重新排列处理。另外,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针对蓝绿色、品红、黄色各自生成喷出数据。另外,将解压处理得到的所规定的表色系的图像数据变换成CMYK表色系的色彩变换处理,是作为CPU18的数据生成处理中的一个处理来进行的。另外,二值化处理部44进行作为连续灰度值的CMYK系点数据的喷出数 据的二值化处理。
二值化后的喷出数据,被发送到处理电路24。处理电路24从各喷出数据Dk1~Dkm中区分:是应该输出给自身所对应的记录头#k(其中k=1,2,…,m)的喷出数据Dkk,还是应该输出给其他的控制器C#1,…,C#k-1,C#k+1,…,C#m所对应的记录头#1,…,#k-1,#k+1,…,#m(其中,k=1的情况下,#2,…,#m)的喷出数据Dk1,…,Dkk-1,Dkk+1,…,Dkm。然后,属于同一组的控制器C#1~C#m将其他控制器应该输出的喷出数据按顺序向一个相邻的控制器逐一地顺序进行接力传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数据在其标头中具有传送目标控制器的接收地址,指定接收地址,按照控制器编号的降序方向,即,C#n→C#n-1→…→C#2→C#1→C#n的方向,一边移动接收地址一边选择应该传送的喷出数据。然后,传送方向设定为按照控制器编号的升序方向。根据控制器编号,向#1→#2→…→#m→#1的方向,以循环路径接力传送喷出数据。传送次数计数值一旦达到符合记录开始条件的规定值,记录头#1~#n就通过控制器C#1~C#n,并根据喷出数据开始记录动作。然后,每进行一次传送,记录头#1~#n就通过控制器C#1~C#n根据下一个喷出数据进行记录动作。
图4表示传送单元的电路构成。如图4所示,连接了CPU18、ROM41、ROM42的总线46,通过内置DMA控制器47的总线桥48被连接到控制器C内的总线49。控制器C内的总线49中连接着印刷数据接收I/F22、头I/F26以及处理电路24。
处理电路24具有传送缓冲区51、大数据块缓冲区(以下,仅称为「大缓冲区52」)、分配目标计数器53、自身地址识别单元54、55、输出缓冲区56、传送次数计数器57、输出顺序计数器58、以及多个多路复用器59~63。另外,由分配目标计数器53以及多路复用器59构成传送数据选择装置。另外,由自身地址识别单元54以及多路复用器60构成传送数据保存装置。另外,由自身地址识别单元55以及多个多路复用器61、62构成自身地 址数据获取装置。进一步由传送次数计数器5 7构成计数装置,由输出顺序计数器58以及多路复用器63构成操作装置。
主机12的打印机驱动PR(参照图1)按照打印机的记录方式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将印刷数据PD发送给打印机13。通信I/F15例如将接收到的印刷数据PD按照所规定的数据大小逐一从最开始机械地分配给各控制器C#1~C#n,此被分配的分配数据通过印刷数据接收I/F22被接收到控制器C内。
控制器C#k接收到的分配数据,通过总线49以及总线桥48,被保存到与RAM42内的各控制器C1~Cn相对应的所规定的存储区域(接收缓冲区)。CPU18执行在ROM41中存储的所规定的程序,通过软件处理(喷出数据生成处理),从一个分配数据SDk生成各记录头用的n个喷出数据Dk1~Dkm。此时,CPU18将包含传送源控制器的地址「#k」(以下称为「传送源地址」)和传送目标控制器的地址「#1」~「#m」(以下称为「传送接收地址(接收地址)」)的标头(head)各自添加在喷出数据Dk1~Dkm中。这些喷出数据Dk1~Dkm是相当于1条总线份或所规定的多条线份的数据大小,在本例中,为小数据块份的数据大小。这些喷出数据Dk1~Dkm被送回给作为分配数据SDk的传送源的控制器C#k。另外,在控制器C#k中,在喷出数据Dk1~Dkm的标头中包含的传送源地址是指自身地址「#k」。
这里,在印刷数据PD为彩色图像数据的情况下,从分配数据SDk按照每种颜色(C、M、Y、K)生成喷出数据Dk1~Dkm。在图4中,虽然是说明了关于1种颜色的墨滴喷出的构成,但是在一个控制器中构成有共计4种颜色份的相同的电路。然后,按照颜色不同,向记录头#k输出各喷出数据。然而,在将接收地址相同的多个颜色的各喷出数据集合起来作为一个喷出数据来管理的情况下,图4的构成也适用彩色印刷。这种情况,用传送目标控制器C分离为各颜色的喷出数据即可。
如图4所示,送回给控制器C#k的喷出数据Dk1~Dkm被保存到传送缓冲区51中。在传送缓冲区51中,按照各自的接收地 址#1~#m,分别设置了计m个可以保存小数据块的数据大小的小数据块缓冲区(以下,仅称为「小缓冲区Bk」(其中,k=1,2,…,m))。CPU18对DMA控制器47发出指示,将喷出数据Dk1~Dkm保存到对应于各自接收地址#1~#m的小缓冲区B1~Bm中。
处理电路24进行以下处理,即,将被保存到缓冲区51中的喷出数据Dk1~Dkm中的、其他控制器应接收的喷出数据,按照该接收地址传送给控制器C#1,…,C#k-1,C#k+1,…C#m。此时,各控制器C#1~C#m根据同步信号S向一个相邻的控制器同时传送喷出数据。这里,将包含记录头#k的1个总线份或者是所规定的多条线份的数据大小的喷出数据(小数据缓冲区)作为可以保存2份的大数据块单位的数据包进行传送。
因此,由于各控制器C#1~C#m向一个相邻的控制器同时传送是反复进行的,所以,喷出数据以大数据块单位(2个单位)在控制器内逐一按照顺序接力传送。在该传送处理时,将小数据块2份大的大数据块输入到接收单元23,与此同时,从接收单元25输出同样的小数据块2份大的大数据块。接收单元23接收到的大数据块被保存到大缓冲区52中。
小缓冲区B1~Bm的各保存数据,被输入到多路复用器59中。向多路复用器59中输入来自分配目标计数器53的选择信号。在此,分配目标计数器53将根据此接收地址选择应该向其他控制器传送的喷出数据的选择信号输出到多路复用器59。在多路复用器59中,该选择信号所显示的接收地址的喷出数据被选出并输出。分配目标计数器53,首先,将初始接收地址编号设定为「m」,向接收地址的编号减少一个的方向按顺序移动(递减),一旦递减到最小的接收地址编号,接下来初始接收地址编号「m」再次被设定。也就是说,用于选择喷出数据的接收地址按照#m→m-1→…#2→#1→#m→的顺序(降序)变化。这是在各控制器C#1~C#m内的所有的分配目标计数器53中进行了相同的设定。该接收地址迁移的顺序,与各控制器C#1~C#m按顺序传送喷出数据的传送方向(控制器编号的升序方向)相反。
在大缓冲区52和发送单元25之间设置的多路复用器60中,输入大缓冲区52的保存数据(大数据块)和多路复用器59的输出数据。在多路复用器60中,输入切断从自身地址识别单元54输出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的选择信号。因此,在多路复用器60中,将选择信号所表示的自身地址作为接收地址的喷出数据的输出切断,仅仅允许将与自身地址不同的编号作为接收地址的喷出数据的输出。从该多路复用器60输出的喷出数据被从发送单元25发送(传送)到相邻的控制器的接收单元23。另外,用多路复用器60切断的喷出数据被删除。
另外,构成与从接收单元23接收而保存到大缓冲区52的数据相同的大数据块的两个小块数据被输入到多路复用器61。另外,在多路复用器62中输入多路复用器59的输出数据。自身地址识别单元55的选择信号分别被输入到各多路复用器61,62中。多路复用器61,62只输出用输出数据中的选择信号指定的自身地址作为接收地址的喷出数据。该被输出的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被保存到输出缓冲区56中。输出缓冲区56具有可以保存多个自身地址用的喷出数据的多个小数据块缓冲区(以下只称为「小缓冲区b」)。
传送次数计数器57用于计算各控制器C#1~C#同时进行传送的次数(传送次数计数值),当传送次数计数值达到规定值时,就将合计信号按照输出顺序输出到计数器58。预先知道进行最初的记录所需要的喷出数据经过与应该进行最初记录的记录头#相对应的控制器C#的传送次数,超过该传送次数,并且,此后在输出每一次传送中访问的输出数据时,应该输出给控制器C#1~C#m的喷出数据可能变成传送完毕状态的传送次数被设定为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合计值。
即,将分配目标计数器53的初始值设定为接收地址编码「m」,随后按照顺序逐一递减的方法,也就是按照与控制器的编码方向(本例中为升序方向)相反方向(本例中为降序方向)移动分配目标计数器53的接收地址编号。使用各控制器C#1~C#n,按照 这种接收地址顺序进行喷出数据的传送处理,从而,可以尽可能减少记录开始前的传送次数,并且,不易发生在记录开始后,下次记录所需要的喷出数据未到达控制器C的数据停滞的问题,因此,可以进行高效的接力传送。
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初始值按照每个控制器C#1~C#n设定。这是因为根据记录头#1~#n的输送方向的各位置(列)不同记录开始时机就不同。例如,位于输送方向最上游的记录头#1对记录纸开始最初的记录,然后,越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一侧的记录头#2~#n越晚开始记录。因此,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合计值被设定为越是开始时间早的控制器C,数值越小。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位于传送方向最上游、记录开始时间最早的记录头#1对应的控制器C#1中,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合计值例如设定为「m」,位于传送方向下游的记录头的合计值每次增加「1」。
输出顺序计数器58,一旦输入合计信号,就开始向选择信号的多路复用器63进行输出,所述选择信号是选择应该输出到对应的记录头#k的喷出数据的选择信号。在此,在输出缓冲区56中保存的喷出数据(小数据块)中,其标头中被赋予了传送目标地址(接收地址)和传送源地址。输出顺序计数器58将应该下次输出的喷出数据的传送源地址的编号作为计数值进行计数。在本例中,输出顺序计数器58的初始值为「m」,多路复用器63每输出一次喷出数据就递减一个「1」。另外,也可以通过在送回喷出数据后,处理电路24将自身地址写入标头来使喷出数据得到传送源地址。
构成输出缓冲区56的所有的小缓冲区b的保存数据都被输入到多路复用器63。多路复用器63只允许将该输入数据中用选择信号所选择的号码作为传送源地址的喷出数据的输出。从输出顺序计数器58向多路复用器63输入选择信号的时机根据同步信号S与所有的控制器C#1~C#n同步,通过头I/F26从多路复用器63向各记录头#k输出下次喷出数据是由各控制器同时进行的。由此,从传送次数计数器57输出合计计数信号时,开始输 出保存在输出保存在缓冲区56中的喷出数据(小数据块),根据从输出顺序计数器58的「m」开始递减的计数值的编号,按照传送源地址已指定的所规定的输出顺序输出。
另外,由接收单元23输入的同步信号S被输入到各多路复用器59~63等中,并且,由发送单元25依次发送给各控制器C。由此,在各控制器C#1~C#m中,根据同步信号S,可以使向其他控制器C传送喷出数据的时机与向记录头#k输出喷出数据的时机取得同步。
作为连接控制器C#1~C#m之间的传送路径的信号线34(总线)(参照图1)的构成使其具有「两个控制器间所需的传送速度(小数据块传送速度)×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在图4的例中为「4」)/2」的传送速度。因此,在信号线34中被传送的规定了大小的大数据块被分割为等于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2的值的数目(本例中为2个)的时隙(slot)。时隙中可以保存一个喷出数据,在具有两个时隙的大数据块(数据包)中,最大可以保存两个喷出数据传送。
图5是表示在传送对象控制器间进行的喷出数据的接力传送过程的说明图。图5中,在横方向上,将n个(本例中为4个)控制器C#1~C#4按照传送顺序排列,在纵方向上,为传送次数。图5表示的是数据传送按照控制器编号「#1→#2→#3→#4→#1」顺序循环进行接力传送的例子。
此外,在图5的最上一排显示了保存在各控制器C#1~C#4内的传送缓冲区51中的喷出数据。在图5的例中,将喷出数据表示为「#i→#j」,各自为包含在其标头内的传送源地址(自身地址)「#i」和传送目标地址(接收地址)「#j」,中间使用箭头。控制器C#k的传送缓冲区51中保存有将所有的传送对象控制器作为接收地址的4个喷出数据「#k→#1」「#k→#2」「#k→#3」「#k→#4」(其中、k为1,2,…,m)。在图5中,其中,除了深色带点的框作为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1→#1」「#2→#2」「#3→#3」「#4→#4」之外,都是传送对象的喷出数据。
如图5所示,被可以保存小数据块的两个时隙分割的大数据块构成了传送数据包,这个传送数据包就成为传送单位。另外,图5最右边的一列表示分配目标计数器53的计数值(地址编号)。用该计数值所表示的号码作为接收地址的喷出数据被指定作为此次应该被传送的数据。分配目标计数器53的计数值,通过所有的控制器取得相同的值,随着传送次数的增加,按照图5所示的顺序「#4→#3→#2→#1→#4→…」进行循环。另外,图5中,将在空时隙上所追加的追加数据包用浅色带点的框来表示,将通过多路复用器61从大缓冲区52中抽出的自身地址的消耗数据包用深色带点的框表示。
在印刷开始前的初始状态,大缓冲区52的大数据块的2个时隙都是空的。首先,在第一次传送中,分配目标计数器53计数接收地址「#4」。分配目标计数器53按照与控制器C的标号顺序(也就是传送顺序)相反的方向从「m」开始进行倒计数该计数值。在传送对象控制器数m为m=4的图5的例中,分配目标计数器53随着传送次数每增加「1次」就从最初的「4」减去一个「1」。因此,第一次传送,分配目标计数器53显示的初始值为「4」。
在各控制器中,接收地址「#4」的喷出数据被从传送缓冲区51通过多路复用器59输出,如果该数据不是发送给自身地址的话,就不会被多路复用器60拦截,而是被保存到大数据块的空时隙中。因此,在控制器C#1~C#3中,喷出数据「#1→#4」「#2→#4」「#3→#4」各自被保存到空时隙中。此时,在控制器C#4中,因为接收地址「#4」的喷出数据发送给自身地址,所以其输出被多路复用器60拦截,并不保存在空时隙中。然后,进行大数据块的数据包的第一次传送,如图5所示,向右边的一个相邻的控制器各自传送。
该第1次传送的结果是,在控制器C#4中,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3→#4」被多路复用器61挑选出,作为消耗数据包保存在输出缓冲区56中。
在第2次传送中,如图5所示,分配目标计数器53表示「#3」。因此,在各控制器C#1~C#n中,接收地址「#3」的喷出数据,如果不是发送给自身地址的话,就被保存在空时隙中。因此,在控制器C#1,C#2,C#4中,喷出数据「#1→#3」「#2→#3」「#4→#3」就被各自保存在空时隙中。此时,在控制器C#3中,因为接收地址「#3」的喷出数据发送给自身地址,所以其输出被多路复用器60拦截,没有追加给空时隙喷出数据。然后,如图5所示,开始进行向循环路径上一个相邻的控制器传送大数据块的数据包的第2次传送。第2次传送的结果是:控制器C#3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2→#3」、控制器C#4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2→#4」,被多路复用器61挑选出来作为消耗数据包保存在各自的输出缓冲区56中。
在第3次传送中,如图5所示,分配目标计数器53表示「#2」。因此,在各控制器C#1~C#n中,接收地址「#2」的喷出数据,如果不是发送给自身地址的话,就被保存在空时隙中。因此,在控制器C#1,C#3,C#4中,喷出数据「#1→#2」「#3→#2」「#4→#2」就被各自保存在空时隙中。此时,在控制器C#2中,因为接收地址「#2」的喷出数据发送给自身地址,所以其输出被多路复用器60拦截,没有追加给空时隙喷出数据。然后,如图5所示,开始进行向循环路径上一个相邻的控制器传送大数据块的数据包的第3次传送。第3次传送的结果是:控制器C#2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1→#2」、控制器C#3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1→#3」,进一步,控制器C#4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1→#4」被多路复用器61挑选出来各自作为消耗数据包保存在输出缓冲区56中。
在第4次传送中,分配目标计数器53表示「#1」。因此,在各控制器C#1~C#n中,接收地址「#1」的喷出数据,如果不是发送给自身地址的话,就被保存在空时隙中。因此,在控制器C#2,C#3,C#4中,喷出数据「#2→#1」「#3→#1」「#4→#1」就被各自保存在空时隙中。此时,在控制器C#1中,因为接收地址「#1」 的喷出数据发送给自身地址,所以其输出被多路复用器60拦截,没有追加给空时隙喷出数据。然后,如图5所示,开始进行向循环路径上一个相邻的控制器传送大数据块的数据包的第4次传送。第4次传送的结果是:控制器C#1,C#2,C#3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4→#1」、「#4→#2」「#4→#3」被多路复用器61挑选出来各自作为消耗数据包保存在输出缓冲区56中。
在第5次传送中,分配目标计数器53再次表示「#4」。因此,在各控制器C#1~C#n中,接收地址「#4」的喷出数据,如果不是发送给自身地址的话,就被保存在空时隙中。因此,在控制器C#1,C#2,C#3中,喷出数据「#1→#4」「#2→#4」「#3→#4」就被各自保存在空时隙中。此时,在控制器C#4中,因为接收地址「#4」的喷出数据发送给自身地址,所以其输出被多路复用器60拦截,没有追加给空时隙喷出数据。然后,如图5所示,开始进行向循环路径上一个相邻的控制器传送大数据块的数据包的第5次传送。第5次传送的结果是:控制器C#1,C#2,C#4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3→#1」、「#3→#2」「#3→#4」被多路复用器61挑选出来各自作为消耗数据包保存在输出缓冲区56中。
然后,在第6次传送中,分配目标计数器53再次表示「#3」。因此,在各控制器C#1~C#n中,接收地址「#3」的喷出数据,如果不是发送给自身地址的话,就被保存在空时隙中。因此,在控制器C#1,C#2,C#4中,喷出数据「#1→#3」「#2→#3」「#4→#3」就被各自保存在空时隙中。此时,在控制器C#3中,因为接收地址「#3」的喷出数据发送给自身地址,所以其输出被多路复用器60拦截,没有追加给空时隙喷出数据。然后,如图5所示,开始进行向循环路径上一个相邻的控制器传送大数据块的数据包的第6次传送。第6次传送的结果是:控制器C#1,C#3,C#4接收到的发送给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2→#1」、「#2→#3」「#2→#4」被多路复用器61挑选出来各自作为消耗数据包保存在输 出缓冲区56中。
以下,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接力传送。在这种接力传送的过程中,传送次数计数器57计数传送次数,其传送次数计数值一旦达到每组控制器C#1~C#n的规定值Gk,就将合计信号输出给输出顺序计数器58。其结果,输出顺序计数器58就开始向指定了应该输出的喷出数据的传送源地址的编号的选择信号的多路复用器63进行输出。指定传送源地址的编号的输出顺序在所有的控制器C#1~C#n中共通。在本例中,输出顺序计数器58用选择信号所指定的输出顺序,将「#4」作为初始值,按「#4→#3→#2→#1→#4→…」这样循环。该输出顺序的编号,在传送次数每增加「1」,也就是在每次从多路复用器63输出喷出数据时被更新。然后,传送源地址中具有该编号的喷出数据(小数据块)从多路复用器63中被输出。
在此,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规定值Gk按照每个控制器设定,在本例中,控制器C#k的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规定值Gk被设定为G=k+3。例如,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规定值Gk设定如下:控制器C#1中规定值为G1=4、控制器C#2中规定值为G2=5、控制器C#3中规定值为G3=6、控制器C#4中规定值为G4=7。传送次数计数器57在计数了规定值Gk的时候,喷出数据被输出给对应的记录头#k,开始该记录头#k的记录动作。
在图5中,在消耗数据包的附近表示的()内的数字表示记录次数。如果是串行打印机,记录次数表示为第几次的记录,如果是行式打印机,则表示将所规定的多条线作为一个单位的第几次的记录。
在图5中,第4次传送一旦结束,在控制器C#1中,该计数值达到规定值G1=4,传送次数计数器57就进行合计,输出顺序计数器58将初始值「#4」作为选择信号输出给多路复用器63。此时,在其他的控制器C#2~C#4中,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计数值还没有达到规定值G2(=5),G3(=6),G4(=7),其结果,第4次传送一旦结束,就从控制器C#1输出喷出数据「#4→#1」(图 5中标记为(1)的地方)给记录头#1,开始进行最初(第1次)的记录。
接着,第5次传送一旦结束,在控制器C#2中,该计数值达到规定值G2=5,传送次数计数器57就进行合计,该输出顺序计数器58将初始值「#4」作为选择信号输出给多路复用器63。此时,在控制器C#1中,输出顺序计数器58将传送源地址「#3」作为选择信号输出给多路复用器63。其结果,第5次传送一旦结束,就从控制器C#1,C#2分别输出喷出数据「#3→#1」「#4→#2」(在图5中标记为(2)的地方),开始进行第2次的记录。
然后,第6次传送一旦结束,在控制器C#3中,该计数值达到规定值G3=6,传送次数计数器57就进行合计,该输出顺序计数器58将初始值「#4」作为选择信号输出给多路复用器63。此时,在控制器C#1,C#2中,输出顺序计数器58将传送源地址「#2」「#3」各自作为选择信号输出给各个多路复用器63。其结果,第6次传送一结束,就从控制器C#1,C#2,C#3分别输出喷出数据「#2→#1」「#3→#2」「#4→#3」(在图5中被标记为(3)的地方),开始进行第3次的记录。
以下,同样的,第7次传送一旦结束,就从控制器C#1~C#4分别输出喷出数据「#1→#1」「#2→#2」「#3→#3」「#4→#4」,开始第4次的记录。并且,第8次传送一旦结束,就从控制器C#1~C#4分别输出喷出数据「#4→#1」「#1→#2」「#2→#3」「#3→#4」,开始进行第5次的记录。然后,第9次传送一旦结束,就从控制器C#1~C#4分别输出喷出数据「#3→#1」「#4→#2」「#1→#3」「#2→#4」,开始第6次的记录。这样一来,传送每增加一次,就从各控制器C#1~C#n分别输出喷出数据,进行基于记录头#1~#4的记录。
以编码器脉冲信号为基础生成的喷出时机信号被输入到各记录头#k,一旦达到基于喷出时机信号的所规定的喷出时刻,就根据各喷出数据选择喷出/非喷出,然后针对与应该进行喷出的喷嘴相对应的喷出元件施加喷出驱动波形的电压,从该喷嘴喷出 墨滴。
下面,对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头系统20用于串行打印机和行式打印机的例子分别进行说明。首先,用图6~图9来说明打印机13是串行打印机的例子。
<串行打印机>
图6为表示串行打印机构成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在打印机13为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在沿着引导轴71设置的可以在主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滑架72的下面一侧,安装有记录头#。在滑架电机73的驱动下,在滑架72通过齿形皮带(timing belt)74在主扫描方向X上来回移动的过程中,墨水滴从记录头#k向记录纸P喷出的印刷动作,和在纸张传送电机75的驱动下将记录纸P向输送方向Y(副扫描方向)仅以送纸间距传送的送纸动作交替进行,印刷就是这样进行的。根据线性编码器76的输出脉冲的计数来掌握滑架72的位置,滑架72的速度控制是为了实现与滑架位置相适应的目标速度,而通过控制滑架电机73进行的。另外,使各墨盒77,78提供的墨水从记录头#k的喷嘴喷出的喷出时机,是根据线性编码器76的输出脉冲生成的喷出时机信号来决定的。
图7为串行打印机中的记录头排列以及数据分配方法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在串行打印机的滑架72中,多个(4个)记录头#1~#4在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Y上配置成以错位的锯齿形。
在串行打印机中,采用隔行扫描印刷方式(点补全记录方式)。即,使用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喷嘴组中每一规定间隔的规定个数的喷嘴,以所规定的主扫描线形成顺序进行记录,从而不会出现印刷在记录纸P上的多条主扫描线(在由1个喷嘴形成的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点组)(光栅线)中相邻的线总是被同样组合的喷嘴形成的情况。在本例的隔行扫描印刷中,为了填补一个记录头记录的主扫描线的间隙(行间距),在下一次的主扫描(通过)中,其他的记录头记录主扫描线,4个记录头#1~#4为了填 补彼此的行间距而记录主扫描线,由此,通过4次主扫描(4次通过)来完成图像。在这种隔行扫描印刷中,由于一个图像中不同行的主扫描线是由4个记录头#1~#4描绘的,所以各记录头用的喷出数据是使用共通的印刷数据PD生成的。
印刷数据PD从主机的打印机驱动PR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发送给打印机13。通信I/F15将印刷数据PD根据记录头#1~#n的配置位置分别划分为分配数据SD1~SD4,再分配给对应的控制器C#1~C#4。
如上所述,分配方法的控制是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的,即,通信I/F15按照所规定的数据大小机械地分配的方法;或打印机驱动PR将预先分割好的分割数据以各控制器C#1~C#n作为接收地址发送等方法。这样一来,分配数据SD1~SD4就分别被分配给控制器C#1~C#4。另外,在单机型的打印机中,仅仅在通过内部处理由图像数据生成印刷数据这点上不同,一个单位的印刷数据分成多份分配给控制器C#1~C#n。
各控制器C#1~C#4将接收到的分配数据传送给CPU18(参照图1、图3、图4)。CPU18通过喷出数据的生成处理,根据分配数据生成各记录头#1~#4用的喷出数据。也就是说,分别由分配数据SD1生成4个喷出数据D11~D14、分配数据SD2生成4个喷出数据D21~D24、分配数据SD3生成4个喷出数据D31~D34、分配数据SD4生成4个喷出数据D41~D44。此时,CPU18将包含传送源地址和传送目标地址(接收地址)的标头附给喷出数据Dk1~Dk4(其中k=1,…,4)。附带说明一下,喷出数据Dij所标明的符号中,「i」指的是传送源地址「#i」,「j」指的是传送目标地址「#j」。
然后,所生成的各4个喷出数据Dk1~Dk4被从CPU 18分别送回给传送源的控制器C#k,保存在传送缓冲区51(参照图4)中。
此后,控制器C#k(其中k=1,…,4)进行接力传送,向图7中箭头所示方向传送发送给其他地址的3个喷出数据Dkj(其 中,k≠j)。另外,与位于输送方向最下游的记录头#4对应的末端的控制器C#n(=C#4)的发送单元25,通过与图1所示相同的信号线34(传送途径),连接到与位于传送方向最上游的记录头#1相对应的第1控制器C#1的接收单元23。这是因为,为了进行隔行扫描印刷,必须将由输送方向最上游以外的分配数据SD2~SD4各自生成的记录头#1用的喷出数据D21,D31,D41,经由末端的控制器C#4发送给第1控制器C#1。
接力传送是按照图5所示进行的。在控制器C#k的情况下,在传送缓冲区51中保存了#k→#1、#k→#2、#k→#3、#k→#4的4个喷出数据。分配目标计数器53按照#4→#3→…#1→#4→…的顺序变化计数值。其他的传送规则如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传送进行4次就开始记录,随后,每进行一次传送,就将喷出数据发送给各记录头#1~#4。然后,滑架72开始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若达到喷出时机,就从各记录头#1~#6中喷出墨滴。这种印刷处理与记录纸P的送纸动作相互进行。
图8是将通过接力传送而发送给各记录头#1~#4的喷出数据与记录头建立对应来进行表述的模式图。「#4→#1」的喷出数据通过传送一旦到达控制器C#1,就在第1次的通过中实施由记录头#1进行的根据喷出数据「#4→#1」的喷出处理。
接着,通过传送,「#3→#1」的喷出数据发送到控制器C#1,「#4→#2」的喷出数据发送到控制器C#2,就在第2次的通过中实施由记录头#1进行的根据喷出数据「#3→#1」的喷出处理以及由记录头#2进行的根据喷出数据「#4→#2」的喷出处理。也就是说,接收了以#4作为发送源地址的喷出数据「#4→#k」的记录头#k,在对该记录头来说是在第1次的通过中实施喷出处理;接收了以#3作为发送源地址的喷出数据「#3→#k」的记录头#k,实施第2次通过的喷出处理;进一步,接下来,接收了以#2作为发送源地址的喷出数据「#2→#k」的记录头#k,实施第3次通过的喷出处理。然后,接收了以#1作为发送源地址的喷出数据的记录头#k,实施第4次通过(1循环的最后一次)的喷出处理。这种接 力传送的结果是,如图8所示,喷出数据就依次到达各记录头。
根据以这种接力传送方式到达各记录头#1~#4的如图8所示的喷出数据,在各通过中依次实施喷出处理,就可以进行如图9所示的印刷。在此,记录纸P在输送方向Y上被间歇性送纸,滑架72对主扫描方向X的扫描与该送纸动作交替进行,在该扫描途中,从各记录头#1~#4中根据喷出数据喷出墨滴,这样就可以进行如图9所示的对记录纸P的印刷。在该例中,以7次通过完成图像印刷。
<行式打印机>
下面,用图10~图14对打印机13对行式打印机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0为行式打印机的模式俯视图。如图10所示,在打印机13为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记录纸P通过滚筒85在卷绕于多根滚筒81~83上的输送带84上输送。在输送带84的输送方向略微靠近中央部位的该输送带的上方(图10中为纸面正交方向近的一侧),与传送带面相隔所规定的间隔设置了记录单元86。记录单元86就是配置了覆盖最大纸张宽幅的全部区域的多个记录头#1~#n(参照图12)的所谓多头型的记录单元。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87驱动输送电机88,可以使记录纸P在输送带84上按照一定的速度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一侧(图10中为左侧)传送,通过记录单元86的各记录头#1~#n对该记录纸P喷出墨滴,对记录纸P进行印刷。另外,在输送带84的侧边缘部设置了线性编码器89,根据由编码器脉冲生成的喷出时机信号来控制记录头#1~#n的喷出时机。上述编码器脉冲是由线性编码器89的传感器90输出的。
在这种行式打印机中,在控制装置87中内置多个控制器C#1~C#n,各控制器C#1~C#n与构成记录单元86的各记录头#1~#n进行电连接,而构成头系统20。
通过图12对记录单元中的记录头排列以及喷嘴排列进行说明。图12(a)为表示记录单元的记录头排列的仰视图。如图12 (a)所示,对多个(本例中14个)记录头#1~#n(本例中n=14)进行多列、锯齿形配置而构成记录单元86。记录头#1~#n在其喷嘴开口面上具有合计4列的喷嘴列91K,91C,91M,91Y,每一列对应一种墨水颜色(K、C、M、Y)。多个喷嘴列91K,91C,91M,91Y的位置由于记录头#1~#n的锯齿型配置,涵盖了最大纸张幅面的整个区域。
图12(b)为说明各记录头的喷嘴的位置关系的模式图。不过,在该图中,只表示了记录头中的4列(4种颜色)中的一列(一种颜色)的喷嘴列。4列的记录头#1~#n的喷嘴间距相等,每列记录头的喷嘴位置在喷嘴列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纸宽幅方向))上逐一错开喷嘴间距NP的1/4间距ΔP。即,相对于第1列的记录头#1的喷嘴位置,第2列的记录头#2、#3的喷嘴位置向图12(b)的右方向,只错开1/4间距ΔP,第3列的记录头#4的喷嘴位置则向该图右方向再只错开1/4间距ΔP,第4列的记录头#5、#6的喷嘴位置则向该图右方向进一步只错开1/4间距ΔP。这样,由于每一列记录头的喷嘴位置在喷嘴列方向各自错开1/4间距ΔP,所以能够在各列记录头#1~#n之间,在进行纸宽幅方向互相补全的不同位置上形成点,能以高于由喷嘴间距NP所决定的分辨率4倍的印刷分辨率进行印刷。
在行式打印机中,对被输送的纸张的同一部分进行印刷的多个记录头被排列在输送方向Y上,在图12(a)的例中,6个记录头#1~#6满足向输送方向投射时喷嘴列至少一部分重复的条件(但是,喷嘴既没有必要重叠,并且同一列之间也可以不用重复的条件)。这样,满足将记录头投射在输送方向时喷嘴列至少一部分重复的这一条件的m个记录头,就成为具有数据共享关系的一组记录头。与这些具有数据共享关系的一组记录头相对应的控制器C#1~C#m之间的关系是:根据被分配的分配数据相互生成喷出数据(但是本例中,喷出数据的生成是CPU18进行的),并且又相互传送生成的喷出数据。
图11是用于说明行式打印机中的印刷处理的说明图。但是, 为了使对图11的说明更简单,以印刷具有使用6个记录头#1~#6就可以印刷的尺寸的图像的情况为例。因此,在图11中只表示了6个记录头#1~#6。
如图11所示,打印机驱动PR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将印刷数据PD发送给打印机13。在这里,所谓的一个单位的印刷数据PD是点数据,其相当于:记录纸P在仅相当于记录头#1~#n的喷嘴组的输送方向宽度(从最上游的喷嘴到最下游喷嘴的宽度)的距离内被输送的期间,可以印刷的记录范围。
通信I/F15将印刷数据PD划分成与各记录头#1~#n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n个(14个)分配数据SD1~SDn,再将分配数据SD1~SDn发送(分配)给对应的各控制器C#1~C#n。在图11的例中,分配数据SD1~SD6被分别分配给控制器C#1~C#6。此时,向与没有应该记录的图像的记录头#7~#n对应的控制器C#7~C#n分配例如无效数据。
各控制器C#1~C#6将接收到的分配数据SD1~SD6送往CPU18(参照图1、图3、图4)。CPU18通过数据生成处理根据分配数据生成各记录头#1~#6用的喷出数据。在此,CPU18根据一个分配数据SDk(其中k=1,…,n)生成的多个喷出数据,仅限于具有数据共享关系的m个记录头#1~#m用的喷出数据Dk1~Dkm。在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在纸宽度方向上,配备了由具有数据共享关系的m个为一组的记录头组。例如在图12的记录单元86中,在向输送方向Y进行了投射的情况下,对应于具有喷嘴列至少一部分重复关系的一组记录头,有3组控制器组(6个)。即,该3个组为:第1组的控制器C#1~C#6、第2组的控制器C#7、C#3、C#8、C#9、C#6、C#10、第3组的控制器C#11、C#8、C#12、C#13、C#10、C#14。上述喷出数据的生成处理是对每组进行的。
例如,着眼于图11所表示的一组记录头#1~#6的话,由分配数据SD1生成记录头#1~#6用的m个(6个)喷出数据D11~D1m。此时,对于记录头#2,#3,#5,#6,由于仅使用大约一半 的一部分喷嘴进行印刷,所以只生成各自印刷区域部分的喷出数据。此时,CPU18就将含有传送源地址和传送目标地址(接收地址)的标头添到喷出数据Dk1~Dkm中。顺便要说明的是,喷出数据Dij所表示的符号中,「i」是指传送源地址「#i」,「j」是指传送目标地址「#j」。这样一来,每生成m个的喷出数据D11~D1m,…,Dm1~Dmm,就被CPU18分别送回给传送源的控制器。m个喷出数据Dk1~Dkm被保存在控制器C#k内的传送缓冲区51(参照图4)中。
然后,各控制器C#1~C#6向图11中箭头所示方向接力传送发送给其他地址的喷出数据。另外,在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相邻的记录头组共享一部分的记录头。例如,第1组的记录头#1~#6和第2组的记录头#7,#3,#8,#9,#6,#10共享记录头#3,#6。另外,第2组的记录头#7,#3,#8,#9,#6,#10和第3组的记录头#11,#8,#12,#13,#10,#14共享记录头#8,#10。因此,与两个组共享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C#3,C#6,C#8,C#10可以在各自所属的2个组中进行传送。
也就是说,在图11中,第1组的控制器C#1~C#6被串联连接,可以通过循环路径传送;第2组的控制器C#7,C#3,C#8,C#9,C#6,C#10和第3组的控制器C#11,C#8,C#12,C#13,C#10,C#14分别被串联连接,各自可以通过循环路径进行传送。通过属于两个组的控制器C#3,C#6和控制器C#8,C#10来结合传送路径,这些控制器C#3,C#6,C#8,C#10与属于其各自所属的2个组的其他控制器用各2根信号线34连接。例如,第1组和第2组共享的控制器C#3,C#6就属于两条传送路径,分别为第1传送路径C#1→C#2→C#3→C#4→C#5→C#6→C#1→…,和第2传送路径C#7→C#3→C#8→C#9→C#6→C#10→C#7→…。
另外,在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为「6个」的图11所示的例中,分别连接控制器C#1~C#6的信号线34的传送速度优选规定为:「2个控制器之间所需要的传送速度(小数据块传送速度)×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图11的例中为「6」)/2」。而且,在信号线 34中,以可以传送的规定大小的大数据块进行传送,并且,大数据块优选采用如下构成,即,被分割为可以保存喷出数据的时隙,该喷出数据的数量(本例中为3)等于「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2」的值。这样,由于要根据传送对象控制器的个数来决定信号线34的传送速度以及大数据块的时隙数,因此,即使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很多,也可以缩短传送所需时间,可以避免喷出时机太晚。
接力传送中的各组仍然按照图5所示的规则同样进行,仅仅是将图5中的每1组的控制器数增加到6个。在传送开始前的阶段,在控制器C#k的情况下,传送缓冲区51中保存#k→#1、#k→#2、#k→#3、#k→#4、#k→#5、#k→#6的6个喷出数据。每当进行一次传送,分配目标计数器53就使传送目标地址(接收地址)的计数值按照#6→#5→…→#1→#6→…的顺序进行变化。其他的传送规则如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6次传送,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计数值达到规定值「6」的话,则用于最初记录的喷出数据就到达与最初进行记录的记录头,也就是位于最上游的记录头(图12的例中为符号#1,#7,#11)对应的控制器C#1,C#7,C#11中,这些喷出数据被发送给对应的各记录头#1~#6。
图13表示通过接力传送被发送给各记录头#1~#6的喷出数据。另外,在本例中,输出顺序计数器58(参照图4)为可以同时输出2个计数值的双计数器(dual counter),具体构成为按照(5,6)→(4,4)→(2,3)→(1,1)的顺序输出。
通过6次传送,「#5→#1」、「#6→#1」的各喷出数据被传送给控制器C#1,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计数值一旦达到规定值「6」,在传送源地址中含有输出顺序计数器58的计数值「5」「6」的喷出数据「#5→#1」、「#6→#1」就被发送给第1列的记录头#1。此时,在还没有进行记录的第2列以后的记录头中被发送无效数据或者是没有数据被发送。
然后,记录纸P到达开始印刷位置,一旦达到第1行的喷出时机,就开始根据传送源地址为第4列的#5,#6的喷出数据「#5→#1」、「#6→#1」,通过第1列的记录头#1进行墨滴的喷出动作, 开始对记录纸P进行印刷。其结果是,在记录纸P被从印刷开始位置输送到图14的位置Y1的过程中,实施由第1列的记录头进行的记录动作,进行在该图位置Y1的记录纸P的印刷。
在该期间也在进行下次的传送,「#4→#1」的喷出数据被传送给控制器C#1,「#5→#2」的喷出数据被传送给控制器C#2,「#6→#3」的喷出数据被传送给控制器C#3。并且,在传送源地址中含有输出顺序计数器58的计数值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记录头。即,如图13所示,喷出数据「#4→#1」被发送给第1列的记录头#1,「#5→#2」、「#6→#3」的各喷出数据分别被发送给第2列的记录头#2、#3。此时,还没有进行记录的第3列以后的记录头中被发送无效数据或者是没有数据被发送。
然后,第2列的记录头#2、#3一旦到达开始记录的喷出时机,根据以传送源为第3列的#4的喷出数据「#4→#1」为基础的喷出数据的第1列的记录头#1的墨滴的喷出动作,和根据传送源为第4列的#5、#6的喷出数据「#5→#2」「#6→#3」的第2列记录头#2、#3的墨滴的喷出动作就同时开始。其结果是,在记录纸P被从图14的位置Y1输送到位置Y2的过程中,实施第1列和第2列的记录头#1~#3进行的记录动作,并进行在该图的位置Y2的记录纸P的印刷。
在此期间也进行下次的传送,「#2→#1」「#3→#1」的喷出数据被传送给控制器C#1,「#4→#2」「#4→#3」的喷出数据被传送给控制器C#2、C#3,「#5→#4」「#6→#4」的喷出数据被传送给控制器C#4。并且,在传送源地址里含有输出顺序计数器58的计数值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记录头。即,如图13所示,喷出数据「#2→#1」、「#3→#1」被发送给第1列的记录头#1,「#4→#2」「#4→#3」的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第2列的记录头#2、#3,「#5→#4」、「#6→#4」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记录头#4。此时,在还没有进行记录的第4列记录头中被发送无效数据或者是没有数据被发送。
然后,第3列的记录头#4一旦到达开始记录的喷出时机,根据传送源地址为第2列的#2、#3的喷出数据「#2→#1」、「#3→#1」 的第1列的记录头#1的墨滴的喷出动作,和根据传送源地址为第3列的#4的喷出数据「#4→#2」、「#4→#3」的第2列的记录头#2、#3的墨滴的喷出动作,和根据传送源地址为第4列的#5、#6的喷出数据「#5→#4」、「#6→#4」的第3列的记录头#2、#3的墨滴的喷出动作就同时开始。其结果是,在记录纸P被从图14的位置Y2输送到位置Y3的过程中,实施第1列到第3列的记录头#1~#4进行的记录动作,进行在该图的位置Y3的记录纸P的印刷。
进一步,在下次的转运后,如图13所示,喷出数据「#1→#1」被发送给第1列的记录头#1,「#2→#2」、「#3→#3」的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第2列的记录头#2、#3,「#4→#4」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第3列的记录头#4,「#5→#5」、「#6→#6」的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第4列的记录头#5、#6。并且,在记录纸P被从图14的位置Y3传送到位置Y4的过程中,实施第1列到第4列的记录头#1~#6进行的记录动作,进行在该图位置Y4的记录纸P的印刷。
以下,同样,每进行1次传送,图13所示的喷出数据被发送给记录头,如图14所示,随着记录纸P被输送,进行对应各个位置的印刷。另外,虽然图11、图13、图14涉及的是6个记录头#1~#6,但是其他的记录头#7~#n也是按照每6个为一个记录头组,进行同样的分配数据的分配处理、喷出数据的生成处理、接力传送等,由此来实施以记录组头为单位的行式印刷。另外,由于图13以及图14为模式图,所以,图中描画的是在输送方向Y的不同位置上形成点来进行点的补全,但是实际上,从图12(b)的喷嘴位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在纸的宽度方向(图13、图14中的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形成点来进行点补全。
如上详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如下所述的效果。
(1)通过将多个头部件单元19进行组装,既可以在串行打印机又可以在行式打印机中使用通用的部件构成打印机13。另外即使在行式打印机中打印机规格不同,而在最大纸张宽度的整个区域上应该配置的记录头的个数也不同,也可以通过选择头部件 单元19的组装个数来应对。即,在记录头个数不同的打印机之间,没有必要进行个别的打印机驱动的开发·制造。打印机驱动PR只要将印刷数据PD发送给打印机,或者是仅仅在经过将印刷数据分成分配数据再指定发送地址的这种程度的简单处理后,发送给打印机就可以。如果发送给打印机的话,在打印机13一侧,进行:分配给各控制器分配数据的分配处理;由分配数据生成各记录头#1~#n用的喷出数据的生成处理;将喷出数据传送给适当的控制器的传送处理,而将必要的喷出数据输出给记录头。因此,没有必要根据打印机的机种或记录方式的不同,对打印机驱动PR进行大的制造改变。
另外,本发明不但在打印机的头构成上显示了灵活性的效果,而且与以往的系统相比,在结构的简单程度和成本应对能力的改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作为一个以往的例子,在将多个控制器连接在数据交换机上的星型系统的情况下,具有不但需要数据交换机,而且到数据交换机的配线变长的倾向。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但不需要数据交换机,配线也较短。另外,作为另一个以往的例子,在将多个控制器连接到总线的总线型系统构成的情况下,由于总线的竞合很容易使带宽降低,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没有总线的竞合,可以很容易地确保带宽。作为再举出的以往的例子,在将各控制器C#1~C#n各自与其他所有的控制器接线的对等接线型系统构成的情况下,虽然由于可以直接传送给发送目标的控制器,可以将传送次数(例如1次)控制在很少,但是存在基板面积增大以及配线复杂化的问题。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话,就可以回避这样的基板面积增大以及配线复杂化的问题。
(2)无论是串行打印机还是行式打印机,控制器间的传送处理遵循相同规则,所以,可以实现在串行打印机和行式打印机中控制器C部件的通用化。
(3)采用了以下方式:按照与控制器的传送顺序(控制器的编号顺序「C#1→C#2→…→C#n」)相反的顺序(「#n…→#2→ #1」),由分配目标计数器53指定应该传送的喷出数据的发送地址编号来进行接力传送。因此,将必要的喷出数据发送到所有的控制器所需要的传送次数可以以最少的次数(固定值)完成。其结果,即使是传送对象控制器数量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对该数目来说是最少的传送次数来完成,所以可以防止记录头的喷出太晚。
(4)因为进行最初的记录的喷出数据到达对应的控制器所需要的传送次数为固定值,所以,可以将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传送次数计数值达到规定值(固定值)的时刻作为记录开始时机。因此,即使不进行喷出数据的接收地址信息的调查等以获取喷出数据向对应的控制器的传送结束这样麻烦的处理,也可以通过仅仅管理传送次数计数器57的计数值就得知记录开始时机。因此,不仅不需要进行麻烦的确认处理,还可以在合适的记录开始时机使记录头#开始记录。
(5)由于用信号线34连接第1个控制器C#1和末端的控制器C#n,以使喷出数据可以从末端的控制器C#n传送给第1个控制器C#1,所以,可以进行使喷出数据在控制器C#1~C#n之间循环的接力传送。因此,也可以应对串行打印机中的隔行扫描印刷,或行式打印机的行式印刷那样的点补全记录方式的印刷。
(6)一组传送对象控制器通过信号线34(传送路)各自连接,信号线34具有:2个控制器间所需要的传送速度(可以传送喷出数据(小数据块)的传送速度)×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2的传送速度。作为传送单位的大数据块的构成为:其中设置了等于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2的数字的时隙,在时隙中保存含有传送目标的控制器的接收地址的喷出数据。因此,由于准备了与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对应的个数的时隙,所以,即使是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增加,也可以将传送所需时间缩短在某种程度范围内。
另外,不仅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
(变形例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接力传送是在控制器C#1~C#n之间向一个方向传送的单向传送方式,但也可以是在控 制器C#1~C#n之间将喷出数据向两个方向传送的双向传送方式。即,将控制器C1~C#n间用作为可以双向传送的传送路径的双向用信号线进行连接,在两个控制器C之间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同时传送喷出数据。在各控制器C#1~C#n内配备了两组可以进行双向传送的接收单元以及发送单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传送的数据大小,可以是一个喷出数据份的小数据块,也可以是两个喷出数据份的大数据块。如果采用双向传送方式,可以减少到记录开始所需要的传送次数,缩短到印刷开始的等待时间,尽早开始印刷。
(变形例2)不仅限于让控制器C一个一个传送的接力传送。也可以采用例如以下的方法,将多个控制器连接到共同的总线,各控制器C#1~C#n可以由利用总线对指定的接收地址进行的1次传送中获取数据。
(变形例3)确认满足记录开始条件的传送结束的确认装置,并没有限定为在传送次数计数器57达到规定值时,根据被输出的合计信号进行确认的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进行最初记录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确认自身地址的喷出数据的传送源地址,来确认对于记录开始所必须的传送已结束。
(变形例4)应该传送的喷出数据的接收地址的指定顺序并不仅仅限定为与传送方向相反方向的顺序。将到记录开始为止的传送次数(规定值)控制为少数次(例如m次以下),并且,每进行一次传送,下次的所有喷出数据必定都备齐的接力传送可以进行的话,可以适当采用指定接收地址的顺序。例如最初指定的接收地址是#m以外的也可以,也可以是将不选择与上一次相同的号码作为条件,对接收址的指定顺序随机地变更。另外还可以是,不用所有的控制器C#1~C#n指定相同的接收地址,而是每个控制器C#1~C#n指定不同的接收地址。
(变形例5)喷出数据在控制器中一个一个移动的接力传送方向,并不仅限于从与输送方向上游一侧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C#1到与输送方向下游一侧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C#m的升序方 向。例如也可以是相反的方向,即,从与输送方向下游一侧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C#m到与输送方向上游一侧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C#1的降序方向。也就是说,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从时间来讲,将用于先进行的记录中的喷出数据,从与之后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传送给与上述先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对应的控制器。在要先进行的记录的实施之前,提前结束传送处理的话就没有问题。
(变形例6)记录头部并不仅限于多个设置的各记录头#。例如,可以将一个长形状的记录头分成包含所规定个数的喷嘴的多个头区域,可以将各头区域作为记录头部。在这种情况下,其结构为:针对一个记录头设置多个与记录头部(记录头区域)对应的控制器。
(变形例7)数据生成装置不仅限于执行数据生成处理用的程序的CPU18。例如,其结构可以为:控制器C#1~C#n兼用数据生成装置,控制器C#k根据分配数据SDk生成喷出数据Dk1~Dkm。
(变形例8)将印刷数据划分为分配数据的方法,并不仅限于划分为没有数据重复的部分。也可以划分为边界附近的部分数据重复的多个分配数据。
(变形例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由一个记录头对应一个控制器而构成了一个头部件单元19,但是一个控制器也可以对应多个记录头。例如,可以一个控制器C#k(其中k=1,2,…n,)对应两个记录头#2k-1,#2k-2构成一个头部件单元19,或者也可以一个控制C#k对应四个记录头#4k-3,#4k-2,#4k-1,#4k构成一个头部件单元19。在这种情况下,在控制器之间进行传送处理时,优选处理电路按每个记录头个别设置。
(变形例10)串行打印机采用的隔行扫描印刷方式不仅限于每组记录头#1~#n错开主扫描线的位置(行)的记录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如下记录方式:使用沿着副扫描方向间距为点间距整数倍的喷嘴,1次主扫描后,使记录头组与记录纸P向副扫描方向相对移动,再次进行主扫描的记录方式。上述移动仅移动了与 间距为互质关系的整数份。
(变形例11)在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不限于喷墨记录方式,点击打式记录方式或热转录记录方式也适用。
(变形例12)记录装置不仅限于打印机。也可以适用于喷射墨水以外的液体的其他液体喷射式记录装置。在此,「记录」也包括印刷记录以外的记录,例如,将包含具有所规定的特性的材料的液体喷射到作为介质的电路基板上,画出配线图案或像素等的记录。例如,也适用于喷射分散或溶解了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色材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记录装置)。
下面,对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了解到的技术性思想进行说明。
(1)技术方案1到6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上述数据生成装置以上述分配数据为基础,对应上述控制器的记录头部在上述目标上的不同位置生成可以记录点的上述记录数据。
(2)技术方案1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上述确认装置用于确认,用于最初记录的记录数据被发送到与上述2个以上的记录头部中应该最早进行记录的记录头部对应的控制器为止的传送完成。

Claims (10)

1.一种记录系统,安装在对目标物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上使用,具有:
多个记录头部,用于在上述目标物上实施记录;
多个控制器,对应于上述多个记录头部而设置,并且,向对应的上述记录头部输出记录数据来进行记录操作;
数据分配装置,其将发送给记录装置的记录指示数据按照上述记录头的数量来划分,并将每个划分的分配数据分配给各控制器;和
数据生成装置,其针对上述分配数据的每一个,进行根据上述分配数据,生成应该输出到上述多个记录头部的每一个上的多个记录数据的处理,
上述控制器具有:
传送装置,其通过将上述多个控制器串联连接的传送路径,在上述控制器之间逐个地按照顺序传送上述记录数据,且将上述多个记录数据中应输出到与其他控制器对应的记录头部的记录数据传送给该其他控制器,上述其他控制器是指与该传送装置自身相对应的控制器以外的其他控制器;
确认装置,其确认记录开始条件的成立,上述记录开始条件是指用于记录开始的传送已结束;和
执行装置,其当确认上述记录开始条件成立时,就开始使上述记录头部进行根据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
该记录系统还具有:传送同步装置,其使上述传送装置与上述其他控制器的上述传送装置的各传送同步,
上述确认装置的构成为:具有计数上述传送装置的传送次数的计数装置,当该计数装置的传送次数计数值达到表示已经传送到与最早进行记录的上述记录头部对应的上述控制器上的规定值时,就可以确认上述记录开始条件的成立, 
当上述计数装置的传送次数计数值达到上述规定值时,上述执行装置就使上述记录头部进行根据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控制器,还具有:传送数据选择装置,其通过指定接收地址来选择应该传送的记录数据,以使在上述控制器之间按照控制器编号的顺序每次一个传送的上述记录数据的传送方向与将作为上述记录数据的传送目标的传送目标控制器的上述接收地址按照控制器编号的顺序变更的接收地址变更方向成为相反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记录装置采用了上述多个记录头部通过互相补全记录点记录一个图像的点补全记录方式,
上述多个控制器中,通过传送路径,将与位于目标物传送方向的最上游的记录头部对应的第1控制器的接收机构和与位于目标物传送方向的最下游的记录头部对应的末端控制器的传送机构连接,以使上述记录数据可以从上述末端控制器传送到上述第1控制器,并且至少在用上述点补全记录方式下实施记录时,上述记录数据在循环上述各控制器的路径上被传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记录装置采用了上述多个记录头部通过互相补全记录点记录一个图像的点补全记录方式,
上述多个控制器中,通过传送路径,将与位于目标物传送方向的最上游的记录头部对应的第1控制器的接收机构和与位于目标物传送方向的最下游的记录头部对应的末端控制器的传送机构连接,以使上述记录数据可以从上述末端控制器传送到上述第1控制器,并且至少在用上述点补全记录方式下实施记录时,上述记录数据在循环上述各控制器的路径上被传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记录装置是串行记录方式,其中,上述记录头部一边向与目标物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一边在上述目标物上实施记 录,
上述点补全记录方式是上述多个记录头部互相补全在目标物上的记录行的隔行扫描记录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记录装置是串行记录方式,其中,上述记录头部一边向与目标物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一边在上述目标物上实施记录,
上述点补全记录方式是上述多个记录头部互相补全在目标物上的记录行的隔行扫描记录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记录系统,其特征为:
上述控制器通过传送路径各自连接,上述传送路径具有:2个控制器间所需要的传送速度×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2的传送速度,
在上述传送路径中,以可以传送的规定大小的大数据块进行传送,并且该大数据块被分割为可以保存等于传送对象控制器个数÷2的值的个数的上述记录数据的时隙,
在上述时隙中,保存具有上述传送目标控制器的接收地址的上述记录数据,
上述传送装置具有:接收记录数据的接收部和发送记录数据的发送部,
上述控制器还具有:
自身地址数据获取装置,其判断上述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大数据块中是否存在接收地址为自身地址的上述记录数据,如果存在自身地址,则获取该自身地址的记录数据;和
传送数据保存装置,其在将上述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大数据块发送给上述发送部时,判断上述大数据块中是否存在接收地址为自身地址的上述记录数据,如果存在自身地址,就将该自身地址的记录数据从时隙中除去,并且,若该大数据块中有未保存记录数据的空时隙,就将上述传送数据选择装置所指定的接收地址 的记录数据保存在该空时隙,并向上述发送部发送。
9.一种记录装置,是对目标物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具有:
传送目标物的传送装置:和
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记录系统。
10.一种记录装置中的记录方法,是对目标物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中的记录方法,
上述记录装置具有:
多个记录头部,用于在上述目标物上实施记录;和
多个控制器,对应于上述多个记录头部而设置,并且,向对应的上述记录头部输出记录数据,从而进行记录动作,
所述记录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数据分配步骤,将发送给上述记录装置的记录指示数据,划分给每个与上述多个记录头部对应的区域,并将每个划分的分配数据分配给上述各控制器;
记录数据生成步骤,针对上述分配数据的每一个,进行根据上述分配数据而生成应该输出到上述多个记录头部的每一个上的多个记录数据的处理;
传送步骤,上述多个控制器中的一个控制器将上述多个记录数据中应输出到与上述一个控制器以外的其他控制器相对应的上述记录头部的记录数据传送给该其他控制器;
确认步骤,确认记录开始条件的成立,该记录开始条件为记录开始所需的记录数据至少已传送到对应的控制器中并且已经结束传送;和
执行步骤,当确认上述记录开始条件成立时,就开始使上述记录头部进行根据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操作。 
CN200910003720.2A 2008-01-31 2009-02-01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7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0349A JP5024081B2 (ja) 2008-01-31 2008-01-31 記録システム及び記録装置
JP2008-020349 2008-01-31
JP2008020349 2008-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7277A CN101497277A (zh) 2009-08-05
CN101497277B true CN101497277B (zh) 2011-06-22

Family

ID=40931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372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7277B (zh) 2008-01-31 2009-02-01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74630B2 (zh)
JP (1) JP5024081B2 (zh)
CN (1) CN1014972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1958B2 (ja) * 2010-01-20 2015-0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制御方法
DE102010020958B4 (de) * 2010-05-19 2012-05-03 Khs Gmbh 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m Bedrucken, insbesondere zum mehrfarbigen Bedrucken von Behältern
JP5656480B2 (ja) * 2010-06-30 2015-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位置調整方法
JP5655405B2 (ja) * 2010-07-16 2015-0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JP5593924B2 (ja) * 2010-07-28 2014-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JP5609392B2 (ja) * 2010-07-30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JP5593931B2 (ja) * 2010-07-30 2014-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情報提供方法
JP5927932B2 (ja) * 2012-01-20 2016-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プリンター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5910435B2 (ja) * 2012-09-27 2016-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015302B2 (ja) * 2012-09-27 2016-10-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083176B2 (ja) * 2012-09-27 2017-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EP3539781B1 (en) * 2016-11-14 2020-08-12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recording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rrangement of recording operation units
JP7118611B2 (ja) 2017-09-11 2022-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記録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4135A (en) * 1984-08-03 1994-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er and dot pattern control circuit
US4608575A (en) * 1984-09-07 1986-08-26 Printos Marsh Corporation Computer controlled multi-tasking ink jet printing system
JP2568939B2 (ja) * 1990-08-24 1997-01-08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集積装置
US5606349A (en) * 1994-03-04 1997-02-25 Diagraph Corporation Ink jet system with serial data printheads
US5833375A (en) * 1996-09-20 1998-11-10 Vari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acing a raster printer controller with a plurality of print engines
US6027195A (en) * 1996-11-12 2000-02-22 Vari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the piezoelectric clock sources of a plurality of ink jet printheads
JPH10250159A (ja) * 1997-03-14 1998-09-22 Canon Inc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ヘッド
US6155669A (en) 1998-01-08 2000-12-05 Xerox Corporation Pagewidth ink jet printer including a printbar mounted encoding system
JPH11320982A (ja) * 1998-05-13 1999-11-24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字装置
JP2000198200A (ja) * 1999-01-07 2000-07-18 Fuji Xerox Co Ltd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4461890B2 (ja) * 2004-04-21 2010-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3881993B2 (ja) * 2004-08-02 2007-02-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用ポンプ制御装置
JP4423671B2 (ja) * 2004-12-15 2010-03-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露光ヘッドの制御装置、露光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JP4843972B2 (ja) 2005-03-22 2011-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制御装置
JP2007069448A (ja) 2005-09-07 2007-03-2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229953A (ja) 2006-02-27 2007-09-13 Seiko Epson Corp 印刷ヘッドの駆動制御装置、これを備えている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260934A (ja) * 2006-03-27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EP1864813B1 (en) * 2006-06-05 2012-12-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data transfer apparatus
JP2009184142A (ja) * 2008-02-04 2009-08-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5169381B2 (ja) * 2008-03-31 2013-03-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システム
JP5036671B2 (ja) * 2008-09-24 2012-09-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制御装置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5470834B2 (ja) * 2008-12-18 201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24081B2 (ja) 2012-09-12
US7874630B2 (en) 2011-01-25
CN101497277A (zh) 2009-08-05
JP2009181387A (ja) 2009-08-13
US20090195570A1 (en)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7277B (zh)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US7706023B2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printing apparatus, host apparatus, and printing system
CN102442080B (zh) 打印装置
JP4205849B2 (ja) カラー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EP1810223B1 (en) Print systems and techniques
JP5849395B2 (ja)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US6688727B2 (en) Printer for switching sub-scan feed at dot recording area and blank area
JP3546846B2 (ja) 印刷装置
CN105246696A (zh) 喷墨打印及保持喷嘴水合作用的方法
JP4880259B2 (ja) 記録装置、記録システム、記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152956A (ja)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EP1149708A2 (en) Non-uniform overlapping printing
US7645020B2 (en) High speed serial printing using printheads
US83082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15031B2 (ja) 複数のノズル群を用いた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並びに、その処理を行う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83632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head device
CN109693443A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控制装置
JP2020015188A (ja) 記録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CN101380849B (zh) 打印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CN106255598A (zh) 选择喷嘴
CN105252910B (zh)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3287114B (zh) 液体排出装置、印刷方法及印刷系统
WO2018201971A1 (zh) 打印头组件及三维打印系统
CN105313460B (zh) 印刷装置
CN102627041A (zh) 打印数据生成装置、打印数据生成方法及其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802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