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89A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689A
CN101468689A CNA2008101885149A CN200810188514A CN101468689A CN 101468689 A CN101468689 A CN 101468689A CN A2008101885149 A CNA2008101885149 A CN A2008101885149A CN 200810188514 A CN200810188514 A CN 200810188514A CN 101468689 A CN101468689 A CN 101468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ing box
cover
guard shield
wheeled
body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85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689B (zh
Inventor
富安健
中野润一
龟水二己范
池田英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机动二轮车,在座前方设置收纳箱,用护罩覆盖其左右,使在膝盖夹紧护罩时对膝盖夹紧部分赋予足够刚性。该机动二轮车,在座(8)前方设置收纳箱(7),用护罩(33)覆盖其左右,同时膝盖夹紧护罩(33)上面。护罩(33)中央设有侧面开口(66),从护罩(33)和侧罩(34)之间形成的排风口(60)排出散热器(13)的排风。用分开的侧罩(34)覆盖侧面开口(66),同时护罩(33)利用卡合突起(72A、72B、72C)由作为刚性构件的前照灯支架(50)、收纳箱(7)及散热器(13)支承,提高了护罩的支承刚性。特别是利用卡合突起(72B)卡合到收纳箱(7)的侧面,用收纳箱(7)支承护罩(33),从而对护罩(33)的膝盖夹紧部(G)赋予足够的刚性。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手把和座之间的主架上设有收纳箱、将该收纳箱侧方作为膝盖夹紧部的机动二轮车,能够以更简单的车体结构实现这种膝盖夹紧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机动二轮车,是在座前方、在从头管延伸到后方的左右一对主架间,配置开放了上面的收纳箱,用车体罩覆盖主架侧方,且用主架支承车体罩。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982号公报
机动二轮车的座前方部分是骑在座上的驾驶者膝盖夹紧的位置,在该部分,作为膝盖夹紧的对象构件要求有刚性,因此,采用的方案是配置燃料箱,将其侧面作为膝盖夹紧部。
另一方面,如上述大家熟知的例子那样、在座前方配置收纳箱时,将收纳箱侧方的车体罩作为膝盖夹紧部,必须提高该车体罩的刚性。可是,若以车体罩内侧的作为刚性构件的主架支承罩,则成为一种将主架配置在与收纳箱侧方重叠的高的位置、从左右夹着收纳箱这样复杂的结构,在主架的设计上产生制约,而且也导致车体重心升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不需要这种复杂结构、且能够使主架的设计容易、且能够降低车体重心的膝盖夹紧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机动二轮车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其包括:前端设有转动自如地支承手把的头管、从该头管倾斜向下且向后方延伸的主架;支承在该主架上的收纳箱;配置在该收纳箱后方的座;配置在收纳箱下方且主架下方的发动机;配置在该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用护罩覆盖上述散热器及发动机的各侧方,所述机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
用所述护罩的一部分覆盖所述收纳箱的侧方作为膝盖夹紧部,并且将所述护罩支承在所述收纳箱的侧方。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为树脂制,由主体部和覆盖主体部侧方的侧罩构成,主体部具备用于使所述散热器的排风通过的侧面开口和包围该侧面开口且形成有加强肋的开口周缘部,所述侧罩与所述开口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该侧罩和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构成排风口的间隙。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箱的下部后方沿车宽方向间隔开而具有多个用于向所述主架结合的安装部。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2或3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的上部前方由安装在所述头管上、用于支承前照灯的前照灯支架支承,上部后方由所述收纳箱支承,下部由所述散热器支承。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所述护罩的上部且在所述收纳箱的开口上方设置有箱用开口部的中心罩与所述护罩分体配备,所述箱用开口部由箱罩开闭自如地覆盖,并且,
利用所述中心罩和所述护罩的对接部形成整流槽。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相对于收纳箱的安装部设置于所述膝盖夹紧部。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将收纳箱支承在主架上方,用护罩覆盖该收纳箱侧方,且以收纳箱支承护罩,从而能够利用收纳箱的刚性支承护罩,因而即使膝盖夹紧护罩,也能够确保膝盖夹紧部所必需的刚性。从而,即使燃料箱和主架等刚性构件不在膝盖夹紧部分附近,也能够膝盖夹紧护罩。
另外,由于能够将主架配置在收纳箱下方,因此,不需要用主架夹持收纳箱这样复杂的结构,实现简单结构,而且,主架的设计上的自由度变高,同时能够降低车体重心。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在护罩上设置开口,且设置肋和台阶部,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同时能够提高刚性。
而且,通过了散热器的暖排风通过护罩的开口,再从由侧罩和护罩的对接部的间隙形成的排风口顺畅排出,因此冷却性变好。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通过沿车宽方向设置多个支承收纳箱后部的主架侧的安装部,从而在膝盖夹紧时能够提高被膝盖向左右挤压的收纳箱的后部侧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分别用作为刚性构件的前照灯支架、收纳箱及散热器侧方支承护罩的上部前方、上部后方及下部,因此能够提高护罩的安装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在中心罩上设置箱用开口部,将开闭该箱用开口部的箱罩往中心罩上安装,从而箱罩的安装变得容易,同时只要拆下中心罩就能够进行前转向灯等的整修,从而维修性提升。而且,利用中心罩和护罩的对接部形成整流槽,因此能够获得整流效果,同时使箱罩外周部与中心罩的对接部一致,因此,箱用开口部的缘部上的切割面不明显,美化了外观。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护罩相对于收纳箱的安装部设置在膝盖夹紧部,因此能够基于收纳箱的支承而提高膝盖夹紧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车体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设置在头管前部的托架类的图。
图4是护罩周围的车体罩的侧视图。
图5是由护罩、中心罩及侧罩构成的小组合体的前方侧立体图。
图6是上述小组合体的主视图。
图7是上述小组合体的后方侧立体图。
图8是护罩和侧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左右护罩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10是护罩的侧视图。
图11是侧罩的侧视图。
图12是侧罩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0的13—13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0的14—14线剖视图。
图15是收纳箱的俯视图。
图16是收纳箱的半体侧视图。
图17是收纳箱的卡合结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仪表的显示部的图。
图19是安装了扶手的状态下的座椅横挡的后部俯视图。
图中,3—车体架,5—头管,7—收纳箱,13—散热器,32—上罩,33—护罩,34—侧罩,35—箱罩,36—中心罩,60—排风口,66—侧面开口,71—安装部,72—卡合突起,73—中央前侧肋,74—中央后侧肋,75—后部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一实施例。图1是本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前轮1及后轮2由车体架3支承。利用下端支承前轮1的左右一对前叉4的上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到设置在车体架3前端部的头管5上,利用前叉4上端的手把6掌舵前轮1。
在头管5后方的车体架3上支承收纳箱7,在其后方配置座8,再在座8下方配置燃料箱9。燃料箱9被支承在座椅横挡10上,座8依靠铰链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燃料箱9上面,若将座8向上方转动并打开,则露出给油帽9a,能够从这里对燃料箱9给油。若将座8向后方转动并关闭,则覆盖燃料箱9的上方。在座8的后端部配置扶手11,支承到座椅横挡10的后端。
在前轮1和后轮2的中间部,配置水冷式发动机12,由车体架3支承。发动机12由配置在其前方且斜上方的散热器13冷却。散热器13配置在头管5附近、且前轮1后方且斜上方,支承在车体架3的下方。发动机12的汽缸12a以汽缸盖12b覆盖前方。汽缸12a在曲轴箱12c的前部上方前倾设置。
发动机12的汽缸12a经由后方的汽化器14从配置在燃料箱9下方的空气过滤器15吸气,从向汽缸12a前方伸出的排气管16排气。排气管16从汽缸12a前方迂回到曲轴箱12c的下方,与向后方延伸配置在后轮2侧方的消声器17连接。在消声器17前方设置内置有催化剂的加热管18,其上方由保护缆索19覆盖。
在车体架3的后部,上下摆动自如地轴连接着后摆臂20的前端,在其中间部和座椅横挡10之间,朝向上下方向配置后减震器21。在后摆臂20的后端旋转自如地支承着后轮2。
后轮2具备从动链轮22,利用搭在驱动链轮23间的链24进行链驱动。
符号25为前照灯,26为前转向灯、27为屏罩、28为仪表、29为尾灯。
前转向灯26在前照灯25的后方且头管5的两侧左右配置一对,由前照灯支架(后述)及车体罩支承。
尾灯29配置在扶手11下方,被支承在座椅横挡10的后端部。
前照灯25配置在头管5前方,支承到头管5上,在其上方设置屏罩27,在前照灯25及屏罩27的背面侧安装前照灯罩30。屏罩27及前照灯罩30作为车体罩的一部分,构成覆盖前照灯周围的车头罩。该车头罩及后述的车体罩为树脂制。
在前照灯25的后方覆盖车体的车体罩,包括覆盖手把6周围及仪表28的手把罩31、在其下方覆盖前转向灯26之间的上罩32、覆盖散热器13及收纳箱7侧方兼作散热器罩的护罩33、拆装自如地覆盖设置在该护罩33上的侧面开口的侧罩34、开闭自如地覆盖收纳箱7上方的箱罩35、安装该箱罩35且覆盖前转向灯26后方且上罩32和护罩33之间的中心罩36、在护罩33后方侧覆盖车体左右的后罩37。
图2是车体架3的侧视图。车体架3具有一面从前端侧的头管5向左右扩开一面倾斜向下且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架40、焊接在其后端部倾斜向上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横挡10、从主架40后端再向下方侧弯曲并倾斜向下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中心架41、将中心架41及座椅横挡10的各后端部间倾斜连结的左右一对后架42。
在主架40上设有焊接在前端部和头管5之间的角撑板43、支架44、45、用来支承发动机12的发动机吊架46。
在座椅横挡10上其前部侧设有支承燃料箱9的支架47,后端部设有支承扶手11的支架48。
在中心架41上设有用于通过枢轴(省略图示)的枢轴管41a,枢轴连接着座椅横挡10前端。
在后架42的下端设有发动机吊架49等。
图3表示设置在头管5前部的托架类(图2中省略图示),在头管5的前面下部,设有倾斜向上向前方突出的前照灯支架50,在其前端支承着倾斜向上向前方倾斜的上下方向的支架51。
在支架51的上端支承着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配置的作为角度调整轴的对准轴52的中央,两端侧向左右方向延伸,在各前端安装托架53。54是前大25的安装用螺母,设置在对准轴52的延长线上。55是前转向灯26的安装用螺母。
在支架51的下部前面设有向前方倾斜向下伸出的支架56,在其下端部能够前后调节地支承着前照灯25的下部。在支架51的下端部支承着支承钢索57的中间部。支承钢索57向左右伸出,各前端侧向斜下方且后方弯曲,在前端设有托架58。在该托架58上设有通孔58a,在此抗振性支承着护罩33的前端部。
接下来,关于护罩33周围进行说明。图4是护罩33及其周围部分的侧视放大图。在护罩33的上端部33a的缘部,分别是在前方侧与前转向灯26、在其后方与中心罩36的各下端部的缘部连接在一起。中心罩36的上端部的缘部与上罩32的后部侧的下端部的缘部对接。护罩33及中心罩36等包围收纳箱7,其外观就像燃料箱的箱罩一样。
中心罩36覆盖收纳箱7的开口部上方,且设有开闭自如地覆盖在其后部设置的箱用开口部(后述)的箱罩35。在箱罩35上设置具有长的轴部的锁定杆38,通过将其环绕轴转动,能够锁定及解除锁定。另外,箱罩35经由铰链89a通过铰链轴89b与中心罩36连结,以铰链轴89b为中心转动铰链89a,能够开闭箱罩35。
中心罩36的后端部如后所述,连结到护罩33上,同时,侧面下端部的前部及中间部,用卡合部36j及36k从斜后上方往护罩33上端部插入并与之卡合。图中的放大部表示基于中间部的卡合部36k形成的卡合结构,卡合部36k从中心罩36的侧面下端部倾斜向下向前方突出,从斜后上方往护罩33上端部形成的卡合孔33k中插入,从而将中心罩36与护罩33卡合而一体化。前端部的卡合部36j也同样。这样一来,若解除后端部的与护罩33的紧固,则通过将中心罩36向斜后上方拔出,能够将卡合部36j及36k从卡合孔33k中拔出而解除卡合,能够从收纳箱7周围单独地将中心罩36分离,能够对前转向灯26等内侧的构件进行维修。
收纳箱7的侧方、即护罩33的后侧上部,是通过用驾驶者的膝盖N夹持而进行膝盖夹紧的部分,该膝盖夹紧部G如假想线所示,占有膝盖N接触的规定范围,从护罩33的后侧上部直到在其上邻接的中心罩36的后部侧面。另外,在护罩33的膝盖夹紧部G上也安装侧罩34的后侧上部,它也成为膝盖夹紧部G的一部分。
护罩33的膝盖夹紧部部分如后所述,安装到收纳箱7的侧面上,由收纳箱7支承。
在侧罩34的后端部34c和护罩33之间从图示状态的侧面看开口有排风口60。行驶风W从左右护罩33的前部间的空间进入,将散热器13冷却后,在护罩33内侧流向后方,从在护罩33的侧面开口66的后部连续的排风口60向后流出,在利用护罩33后部表面形成的台阶差而形成凹槽状的台阶部61内引导,流向车体后方。
图中的符号13a是设置在散热器13背面的冷却风扇。13b是设置在散热器13侧部的框部上的支架,在这里支承着护罩33的下部。
图5是从车体前方表示侧罩34及中心罩36一体化构成的小组合状态的护罩33的立体图,图6是从前方表示相同状态的护罩33的图,图7是表示从后方表示的立体图。这些图中,侧罩34及护罩33被一体化,该一体化状态下的外表面形成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任意一个均是中间部朝向最外方伸出这样弯曲的曲面,以使形成平滑的整流曲面,能够整流行驶风W,降低行驶阻力。
另外,护罩33的上端部33a形成上方深入车体内方这样倾斜的曲面,与中心罩36的下端缘36a连接(图6)。中心罩36的侧面在下端缘36a上方形成向车体外侧方最大伸出的棱线36b,比棱线36b靠下方形成深入车体内方的底切斜面36c,在该底切斜面36c和上端面33a之间形成深入车体内方的凹槽(图6)。
该凹槽如图6中假想线V所示,形成横向的大致V字状,且形成向前后方向长长延伸、前后开放的导风路62,能够将行驶风W(参照图4、5、7)从车体前方导向中心罩36后方的乘客侧。另外,导风路62还由于表面形成平滑的曲面,从而对行驶风W具有整流效果,能够降低行驶阻力。
中心罩36的侧面中、比棱线36b靠上方部分形成底切斜面36c和倒斜面36d,上方侧深入到车体内方。中心罩36的前部向前方大大开放,且其前缘36e与前转向灯26的后部外方及上罩32的后侧下缘部重叠(图4)。
在中心罩36的后部壁36f形成箱用开口部63,形成物品相对于收纳箱7的出入口。后部壁36f的上方缘部36h形成凸缘状,其一部分向上方突出,形成与上罩32后端部的安装部64,在其上重叠着上罩32的后端部,用自攻螺钉结合。
如图7所阐明,包围箱用开口部63的开口缘部36g形成用来重叠箱罩35外周部的凹部,以使箱罩35的外周部与开口缘部36g周围的中心罩36的表面重叠成同一面。开口缘部36g的外周部与箱罩35的外周部的对接部一致,因此,开口缘部36g成形时的切割面不明显,外观优化。
在开口缘部36g的后端部设有安装部65,将其重叠到护罩33的上端部,从斜后上方用自攻螺钉拧紧,从而能够将中心罩36后端部拆装自如地安装到护罩33上。
在侧罩34的后端部34c和护罩33之间,形成向车体前后方向开放的排风口60,该排风口60面对在护罩33的后部侧面沿前后方向形成得长的台阶部61的前端。排风口60与侧面开口66连续,侧面(图4)看起来,排风口60作为侧面开口66后部的一部分来重叠。
图8是护罩33和侧罩34的组装图,图9是将左右护罩33组合并一体化的状态下的立体图。这些图中,护罩33及侧罩34分别设有左右一对,左右护罩33将在各后端部深入车体内方的后部壁33b对接,将各对接部67上形成的突起33c与对方侧的对接部67内侧重合,且将在一部分突起33c上形成的爪和与之重叠的对方侧的后部壁33b上预先对应设置的卡合孔33d卡合而一体化。
在护罩33的中央部形成大的侧面开口66,从侧方覆盖着该侧面开口66安装侧罩34。侧面开口66用侧罩34覆盖其上面,从而与在侧罩34的后端部34c和护罩33之间形成的排风口60(图7)连通。侧罩34形成比侧面开口66小一些的面积,侧面看,侧罩34的后端部34c没有完全覆盖侧面开口66的后部,以使看得见一点排风口60(图4)。
符号68是安装后罩37前端的结合部,在座8的前端部下方将后罩37的前端往结合部上重叠安装,用自攻螺钉结合(图1)。
护罩33的前侧上部33h向前方呈锐角突出。在前侧上部33h附近且侧面开口66的前端部附近的上端部33a,一体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安装突部70。安装突部70深入到中心罩36的内侧,用自攻螺钉将向外侧方突出的突起70a与设置在前转向灯26后部的支架结合而一体化(参照图4及图6)。
图10是左侧护罩33的侧视图,即是表示护罩33外表面侧的图。包围侧面开口66设有侧罩34的安装部71B、71C、71D、71E。侧面开口66由连续的开口缘部33e、33f及33g包围,在开口缘部33e上分别向侧面开口66内突出设置舌片状安装部71B和在长四边形的安装突部77上设置的安装部71C。在开口缘部33f上也向侧面开口66内突出设置舌片状安装部71D。安装部71E设置在护罩33的最下部。另外,在呈锐角状向前方突出的前侧上部33h的前端部也设有安装部71A。
在前侧上部33h中安装部71A附近且其后方,设有与前照灯支架50侧的托架58(图3)卡合的卡合突起72A。另外,在安装突部77上也设有与收纳箱7卡合的卡合突起72B。还在安装部71E附近设置与散热器13卡合的卡合突起72C。
在安装突部70上向内表面(车体内方侧的面、以下相同)一体突出形成向斜上下方向呈直线状的多个肋70b、70c、70d。肋70b、70c夹着设置在安装突部70上的小开口部70e,前后平行地形成,加强小开口部70e周围。还有,比小开口部70e靠后方侧形成前后夹着突起70a、与肋70c平行的肋70d,这些肋70c及肋70d延伸到下方的安装部71B,加强安装部71B部分。
另外,在侧面开口66的开口缘部33f上也形成长的从安装部71D向下方延伸直到安装部71E的中央前侧肋73。该中央前侧肋73向车体内方伸出较大地形成(参照图6)。与该中央前侧肋73对置地在其后方形成中央后侧肋74。该中央后侧肋74从安装部71E的后侧直到开口缘部33g的前端部。
还有,在侧面开口66的后方侧向车体内方突出形成倾斜向下且向后方延伸较长的后部肋75(参照图6)。该后部肋75从台阶部61部分直到向后部下端缘33i突出的安装部76,对其进行加强。安装部76安装到主架40的支架45上(图2)。
在侧面开口66右上角设置的安装突部77上也在其前端设置肋78,延伸到上方的开口缘部33e,从而加强安装突部77。
在安装突部77上一体设有安装部71C及卡合突起72B,要求有比较高的刚性。还有,在前侧上部33h附近的前端部33j设有从前端缘部到安装部71D附近的前端肋79。前端肋79呈大致水平地向外侧方伸出,在护罩33的前端部33j和侧罩34的前端部34b之间,形成维持向前方开放的空间的间隔(图6)。
像这样通过在侧面开口66的周缘部和安装部等设置多个肋,从而尽管设置比较大的侧面开口66等,也能够提高护罩33的刚性,且能够轻量化。而且通过从外侧安装侧罩34,提高护罩33的刚性,还利用收纳箱7从内侧进行支承,从而在膝盖夹紧时,膝盖夹紧部G也能够以足够的刚性支承膝盖N(图4)。
另外,通过在开口缘部33e、33f及33g设置多个中央前侧肋73等肋,从而,尽管在开口缘部33e、33f及33g等形成随着树脂成形后的收缩变形而产生的收缩,但是该部分由于用侧罩34的周围部分覆盖,从而不会损害外观,同时实现了加强和外观性的提高。安装突部77也是用侧罩34覆盖肋78的形成部。安装突部70由中心罩36覆盖,仍然不会损害其外观。
后部肋75的形成部没有用侧罩34那样的构件覆盖,不过,由于该部分横切台阶部61的凹凸部形成,因而外观面上的收缩不明显。
图11是侧罩34的侧视图,图12是其主视图。如图11所示,侧罩34的周围由沿前后方向长的上端部34a、上下方向中间部深入并弯曲到后方的前端部34b及上下方向中间部深入并弯曲到前方的后端部34c形成大致T字状。中央部其下部侧宽度变窄,下端部34d宽度变得最窄,形成一种用中央前侧肋73和中央后侧肋74夹持安装部71E的高刚性结构。前端部34b的上半部倾斜向上向前方延伸,在与上端部34a之间形成呈锐角向前方突出的前侧上部34e,重叠在护罩33的前侧上部33h(图10)。后端部34c的上半部也倾斜向上向后方延伸,在与同样后部侧弯曲后方倾斜向下的上端部34a的后部之间形成呈锐角向后方突出的后侧上部34f,重叠在护罩33的安装突部77(图10)。
在侧罩34的内面,与护罩33的安装部71A、71B、71C、71D、71E对应地一体向内方突出设置突起80A、80B、80C、80D、80E。突起80A位于前侧上部34e的前端部。突起80B位于上端部34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突起80C位于后侧上部34f的后端部。突起80D位于前端部34b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突起80E位于下端部34d附近。各突起80A~80E设置在将中心罩34往护罩33上安装时分别与对应的安装部71A~71E(图10)抵接的位置上。
如图12所示,突起80A、80B、80C、80D、80E分别向内方突出,与护罩33的对应的安装部结合。如放大部所示,例如突起80C将其前端与预先形成在安装部71C上的凹部81配合,将凹部81上形成的通孔82与突起80C侧的通孔83对接,放入自攻螺钉84拧紧,从而结合成一体化。其他突起也同样安装。还有,侧罩34的外表面形成弯曲的平滑的整流曲面,该整流曲面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任意方向上均是中间部向外方最大伸出。
图13是表示卡合突起72A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预先在托架58的安装孔58a(参照图3)中安装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垫圈85,往该孔86中插入前端形成大致箭头形的卡合突起72A,从而简单且迅速地进行抗振安装。而且托架58是支承在前照灯支架50上的刚性构件,因此能够提高护罩33的设有卡合突起72A的前侧上部33h的支承刚性。
还有,下方的卡合突起72C也是同样的抗振安装结构,往作为刚性构件的散热器13的支架13b中插入,进行抗振安装。
图14表示卡合突起72B的安装结构,预先往设置在收纳箱7的侧面7a的孔87中安装垫圈88,往垫圈88中插入前端形成大致箭头形的卡合突起72B,从而该卡合突起72B简单且迅速地被抗振安装到收纳箱7的侧面7a上,护罩33和收纳箱7被一体化。而且,由于收纳箱7是刚性构件,因此,能够提高护罩33的设有卡合突起72B的中央上部的支承刚性,由于收纳箱7的支承而能够提高护罩33的形成膝盖夹紧部G(图4)的部分的刚性。
图15是收纳箱7的俯视图。收纳箱7夹着分割线90被分割成左右半体7L及7R,各半体7L及7R将在分割线90上对置的突起91及肋92对接,利用自攻螺钉93进行一体化。通过像这样将半体7L及7R左右对接,从而由竖立在上面中央的凸缘94包围,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开口95。在收纳箱7的后部侧还有开口95的后部侧,在各半体7L及7R的底部96(图16)分别设置支架97。两支架97从上面看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保持间隔地配置在比凸缘94靠外侧的位置,其间隔差不多为开口95的后部侧的左右宽度。另外,各半体7L及7R上的支架97的位置,差不多是底部96上设置了支架97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中间部。
这些左右支架97对应地从外侧往左右主架40上形成的支架44上重叠,进行螺栓锁紧。两支架44形成沿车宽方向保持间隔地支承收纳箱7的后部侧底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主架侧安装部。
还有,护罩33包括膝盖夹紧部G在内与收纳箱7侧面密接地设置,依靠收纳箱7的支承而提高刚性。
这样一来,当用膝盖N夹紧收纳箱7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突起88a附近时,收纳箱7由膝盖N向车宽方向挤压,不过,由于利用沿车宽方向保持间隔配置的左右一对支架44支承收纳箱7的底部,从而,能够提高收纳箱7的支承刚性,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由收纳箱7支承的护罩33及中心罩36的各膝盖夹紧部的刚性。还有,沿车宽方向支承收纳箱7的支架44数目只要是2个以上的多数即可,个数多少没关系。
图16是从车体左侧表示半体7R的图,半体7L省略了图示,不过是形成对称形状。沿着半体7R的底部96,前后分别向下方突出形成钩98和支架97。钩98在底部96的前部且前方倾斜向上的斜面部上倾斜向下向前方突出形成,形成有朝向前方开放的切槽98a,在此使其与在主架40和头管5之间形成的角撑板43(图17)卡合。
图17A表示要往角撑板43上安装钩98前的状态,B是安装后的状态。角撑板43是一种从图示状态的侧面看形成大致三角形状、通过冲压成形形成大致コ字状截面、朝向下方开放的金属制板状构件,侧面设有开口部43a,在斜面部的上面43b中间部设有向下弯曲的凸缘43c,比该凸缘43c靠下方形成上下开放的插入孔43d。开口部43a和开口部43a在连续空间上相连。
钩98的切槽98a向前方扩开,上缘部98b及下缘部98c形成前方侧扩大开口宽度的斜面。开口宽度的最窄的里端部98d的开口宽度为凸缘43c的高度h左右。
于是,若将钩98的下缘部98c侧放入插入孔43d中,向前方按入,则上缘部98b被引导到上面43b上,凸缘43c深入到切槽98a中,最终如B所示,凸缘43c到达里端部98d,则下缘部98c向开口部43a内突出,上面43b的凸缘43c侧与切槽98a配合,从而,钩98卡合到角撑板43中。
将左右半体7R及7L的各钩98分别与共通的角撑板43左右排列卡合,从而,各半体7R及7L的前部侧被一体化。于是,如果将各半体7R及7L的支架97分别往主架40的支架44上螺栓锁紧,则能够将左右半体7R及7L的下部往主架40安装而一体化。其后,如果将上部侧的突起91和肋92用自攻螺钉93结合,则能够将左右半体7R及7L部结合成一体化,能够形成刚性高的收纳箱7。
图18表示构成设置在手把罩31(图1)内侧的仪表28的显示部中的速度仪表部分。该速度仪表100是面向驾驶者配置的圆形液晶显示,形成外周部的大圆弧显示101和其内侧的小圆弧显示102的2重同心圆弧状显示。
在大圆弧显示101上显示作为转速仪表功能的转数,小圆弧显示102上显示水温计103和燃料计104等。中心部显示速度计105。在其下方具备行驶距离计106,再在其下方具备齿轮数显示107等。
这样一来,能够在一个液晶面板上紧凑地显示多个数据。
图19是表示扶手11部分的俯视图。在左右一对平行的座椅横挡10的后端间设有交叉板48,在其上重叠扶手11的交叉部110,利用螺栓111固定。
扶手11由左右一对配置成后方越来越尖的大致ハ字状的把手部112和左右方向连结各把手部11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间的交叉部110构成,整体形成大致H字状,利用轻合金等一体形成。
这样一来,利用形成比较宽幅的交叉部110,能够简单且牢固地进行安装。而且,由于利用交叉部110将左右把手部112连结成一体化,因此,整体成为一个部件,削减了部件数,操纵及拆装作业变得容易。而且,由于成为了刚性高的构件,因此,通过利用螺栓111将该扶手11锁紧到座椅横挡10上,从而能够加强座椅横挡10进而是整个车体架。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如图4所示,将收纳箱7支承在主架40上方,用护罩33覆盖该收纳箱7侧方,且利用作为刚性构件的收纳箱7支承护罩33,能够提高护罩33的支承刚性。从而,即使膝盖夹紧护罩33,也能够确保膝盖夹紧部G的刚性,即使燃料箱、主架等刚性构件不在附近,也能够进行可靠的膝盖夹紧。而且,由于将主架40配置在收纳箱7下方,因此不需要用主架夹持收纳箱这样复杂的结构,能够形成简单的结构,在主架40设计上的自由度提高,同时能够降低车体的重心。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护罩上设置大的侧面开口66,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利用多个肋(中央前侧肋73、中央后侧肋74及后部肋75等)和台阶部61提高了刚性。而且,由于在护罩33上安装侧罩34,因此基于侧罩34能够更加提高护罩33的支承刚性,同时能够利用侧罩34覆盖由于上述多个肋(73、74及75等)而产生的周缘部33e、33f及33g的表面发生的收缩,能够改善外观性。
另外,如图4所示,通过了散热器13的暖排风通过护罩33的侧面开口66,再从由在侧罩34和护罩33的对接部形成的间隙构成的排风口60排出,因此由于顺畅地排风而使冷却性变好。
还有,如图2及图15所示,作为支承收纳箱7的底部96的后部侧的主架侧的安装部,是在左右主架40分别设置支架44,将这些支架44间沿车宽方向保持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膝盖夹紧时被膝盖N向左右挤压的收纳箱7的后部侧的刚性。
另外如图15所示,在护罩33的上部前方设置卡合突起72A、在上部后方设置卡合突起72B及在下部设置卡合突起72C,分别由作为刚性构件的支承在前照灯支架50上的托架58、设置在收纳箱7侧面及散热器13侧方的支架13b支承,因此能够提高护罩33的安装刚性。
而且,如图4~图7所示,在中心罩36上设置箱用开口部63,将开闭它的箱罩35安装到中心罩36上,从而箱罩35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只要解开中心罩36后端部的紧固、解除侧面的前端部及中间部的卡合部36j及36k,就能够将中心罩36单独且简单地分离,能够进行前转向灯26等的整修,从而提高了维修性。再有,利用中心罩36和护罩33的对接部形成整流槽62,因此获得整流效果,同时由于使箱罩35的外周部与设置在中心罩36上的箱用开口部63的开口缘部63g的对接部一致,因此,箱用开口部63的开口缘部36g上的切割面不明显,外观改善。

Claims (6)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其包括:前端设有转动自如地支承手把的头管、从该头管倾斜向下且向后方延伸的主架;支承在该主架上的收纳箱;配置在该收纳箱后方的座;配置在收纳箱下方且主架下方的发动机;配置在该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用护罩覆盖上述散热器及发动机的各侧方,所述机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
用所述护罩的一部分覆盖所述收纳箱的侧方作为膝盖夹紧部,并且将所述护罩支承在所述收纳箱的侧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罩为树脂制,由主体部和覆盖主体部侧方的侧罩构成,主体部具备用于使所述散热器的排风通过的侧面开口和包围该侧面开口且形成有加强肋的开口周缘部,所述侧罩与所述开口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该侧罩和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构成排风口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箱的下部后方沿车宽方向间隔开而具有多个用于向所述主架结合的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罩的上部前方由安装在所述头管上、用于支承前照灯的前照灯支架支承,上部后方由所述收纳箱支承,下部由所述散热器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安装在所述护罩的上部且在所述收纳箱的开口上方设置有箱用开口部的中心罩与所述护罩分体配备,所述箱用开口部由箱罩开闭自如地覆盖,并且,
利用所述中心罩和所述护罩的对接部形成整流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罩相对于收纳箱的安装部设置于所述膝盖夹紧部。
CN2008101885149A 2007-12-30 2008-12-19 机动二轮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1581 2007-12-30
JP2007341581 2007-12-30
JP2007341581A JP4527148B2 (ja) 2007-12-30 2007-12-30 自動2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689A true CN101468689A (zh) 2009-07-01
CN101468689B CN101468689B (zh) 2011-07-06

Family

ID=40826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851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89B (zh) 2007-12-30 2008-12-19 机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527148B2 (zh)
CN (1) CN101468689B (zh)
AR (1) AR069337A1 (zh)
BR (1) BRPI0805327B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3377A (zh) * 2013-06-10 2016-01-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外装罩
EP3305639A1 (en) * 2016-10-04 2018-04-1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CN110979530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CN111148684A (zh) * 2017-09-29 2020-05-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9672B2 (ja) * 2008-07-07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2012218539A (ja) * 2011-04-07 2012-11-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771100B2 (ja) * 2011-09-06 2015-08-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30376B2 (ja) * 2012-02-16 2016-06-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006581B2 (ja) * 2012-08-07 2016-10-1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カウル構造
JP6058957B2 (ja) * 2012-09-21 2017-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JP5852618B2 (ja) * 2013-09-20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ュラウド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JP5852072B2 (ja) 2013-09-26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6020182A (ja) * 2014-07-15 2016-02-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44607B2 (ja) * 2014-07-23 2017-12-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ュラウド構造
JP6129884B2 (ja) * 2015-01-23 2017-05-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JP6880088B2 (ja) * 2019-01-25 2021-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060643B2 (ja) * 2020-03-31 2022-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450489B2 (ja) 2020-07-30 2024-03-15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23165040A (ja) * 2020-09-18 2023-11-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376546B2 (ja) 2021-09-30 2023-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440552B2 (ja) 2022-02-15 2024-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ュラウ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2982A (en) * 1987-07-04 1989-01-17 Honda Motor Co Ltd Frame structure in saddling type car
JPS6483483A (en) * 1987-09-24 1989-03-29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2868787B2 (ja) * 1989-06-13 1999-03-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両構成部品配設構造
JP2999209B2 (ja) * 1989-12-22 2000-01-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684715B2 (ja) * 2005-04-01 2011-05-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のシュラウド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3377A (zh) * 2013-06-10 2016-01-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外装罩
CN105283377B (zh) * 2013-06-10 2019-04-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外装罩
EP3305639A1 (en) * 2016-10-04 2018-04-1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CN111148684A (zh) * 2017-09-29 2020-05-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148684B (zh) * 2017-09-29 2021-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0979530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27148B2 (ja) 2010-08-18
BRPI0805327B1 (pt) 2018-12-11
CN101468689B (zh) 2011-07-06
AR069337A1 (es) 2010-01-13
BRPI0805327A2 (pt) 2009-08-25
JP2009161027A (ja) 200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8689B (zh) 机动二轮车
JP46848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4925180B (zh) 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CN100400827C (zh) 自动二轮车的排气控制装置
CN100379955C (zh) 摩托车的排气控制系统
CN101970283B (zh) 踏板型车辆的导风结构
CN101100205B (zh) 自动二轮车
CN101423086B (zh) 摩托车
US9834266B2 (en) Body cover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same
JP5727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TWI377151B (zh)
JP2002284071A (ja) 車両用開閉式リッド構造
JP568344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CN108495780A (zh) 用于轮式车辆的挡泥板
CN109278922A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2001385B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
JP2010202145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1612972B (zh) 摩托车
JP6535762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0404358C (zh) 机动两轮车的头盔保持架安装构造
CN106005126A (zh) 设有信号装置的鞍骑型车辆
CN100447039C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体罩
JP5142695B2 (ja) 自動2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CN101612963B (zh) 车灯和摩托车
EP2876027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