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25180B - 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25180B
CN104925180B CN201510104845.XA CN201510104845A CN104925180B CN 104925180 B CN104925180 B CN 104925180B CN 201510104845 A CN201510104845 A CN 201510104845A CN 104925180 B CN104925180 B CN 104925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shield
mentioned
vehicle
sunshading board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48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25180A (zh
Inventor
堀内哲
山本堪大
须田知克
佐藤和夫
仓光友文
三浦利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25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5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25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5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的前部结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设有高度上下能调整的挡风罩的摩托车中能将向挡风罩背侧供给的行驶风的风量设为稳定的技术。摩托车(10)包括挡风罩(55),配置在驾驶者的车辆前方的仪表面板(54),以及配置在该仪表面板(54)的车辆前方的遮阳板(56),遮阳板(56)通过配置在仪表面板(54)的上方,形成将行驶风取入到遮阳板(56)和仪表面板(54)之间的空气取入口(76),在遮阳板(56)的车辆后方,设有从空气取入口(76)延伸到挡风罩(55)的背面(55b)的导管(77),用该导管(77)将行驶风导向挡风罩(55)的背面(55b)。

Description

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挡风罩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设有遮挡行驶风的挡风罩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为人们所公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图4、图5)。
如专利文献1的图3及图5所示,在车辆前部设有上部罩(11)(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符号,以下皆相同),在该上部罩(11)形成行驶风取入用的开口(15),在该开口(15)的上方,在上部罩(11)的安装部(19),固定外罩(20)。在外罩(20)的车辆后方,内罩(21)上下滑动自如地支持在外罩(20)。用外罩(20)和内罩(21)构成挡风罩(22)。
如该专利文献的图4所示,气缸(23)安装在内罩(21),由该气缸(23)使得内罩(21)移动。若从开口(15)流入行驶风一部分,则该行驶风通过外罩(20)和内罩(21)之间,按箭头B所示那样流动。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挡风罩上下滑动时,行驶风的流路变化。因此,有时向挡风罩背侧供给的行驶风的风量变化,存在改良的余地。
在设有高度上下能调整的挡风罩的摩托车中,期望能使得车辆的转向性难以变化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7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来的,其课题在于,提供在设有高度上下能调整的挡风罩的摩托车中能使得车辆的转向性难以变化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为一种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包括:
把手,支持在前管,驾驶者进行转向;
挡风罩,配置在该把手的车辆前方,遮挡向着驾驶者的行驶风;
仪表面板,配置在驾驶者的车辆前方;以及
遮阳板,配置在该仪表面板的车辆前方,遮挡向着仪表类的阳光照射;
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遮阳板通过配置在仪表面板的上方,形成将行驶风取入到遮阳板和仪表面板之间的空气取入口;
在遮阳板的车辆后方,设有从空气取入口延伸到挡风罩的背面的导管,用该导管将行驶风导向挡风罩的背面。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导管的长度与挡风罩的下端滑动的可动范围重叠,且比该可动范围长。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仪表面板设在挡风罩的下方,使得挡风罩上下能滑动的导轨配设在前管侧,导轨沿着仪表面板的表面倾斜配设,遮阳板遮覆挡风罩的车辆前方。
在技术方案4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正视图中,遮阳板与导管及导轨重叠,且遮阳板为透射性比挡风罩低的部件。
在技术方案5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导轨设为左右一对,导管配设在左右一对的导轨之间。
在技术方案6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导管设有弯曲部,随着靠近空气取入口,弯曲部靠近遮阳板地弯曲。
在技术方案7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挡风罩的下缘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与两端部相比,朝前下方延伸,且沿着设在仪表面板的侧方、覆盖左右的反射镜支持部的反射镜罩形成。
在技术方案8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导轨在侧视图中,弯曲为朝下凸,同时,挡风罩(55)弯曲为朝上凸。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中,在遮阳板的车辆后方,设有从空气取入口延伸到挡风罩的背面的导管。从空气取入口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导管被导向到挡风罩的后方侧,从空气取入口导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流向挡风罩的前方。通过导管,行驶风流向挡风罩的后方,因此,能减少通过遮阳板和挡风罩之间的行驶风的风量。
通过遮阳板和挡风罩之间的行驶风的风量减少,从空气取入口输入的行驶风通过导管被导向到挡风罩的后方侧,因此,即使挡风罩朝上或朝下滑动时被导向到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有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中,导管的长度与挡风罩的下端滑动的可动范围重叠,且比该可动范围长。挡风罩的下端位置位于挡风罩的滑动上限位置时,导管的下端比挡风罩的下端低。同样,挡风罩的下端位置位于挡风罩的滑动下限位置时,导管的下端也比挡风罩的下端低。
即,导管的下端位于挡风罩的下端的下方,因此,从空气取入口输入的行驶风与挡风罩的位置无关,从导管输入,被导向到挡风罩的后方,其风量难以变化。即,即使挡风罩滑动、挡风罩位置变化场合,流向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有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中,上下能滑动地支持挡风罩的导轨沿着仪表面板倾斜配设。即,沿着仪表面板的曲率配置导轨,因此,与不沿着仪表面板的曲率配置导轨场合相比,能提高挡风罩形状的自由度。
又,能尽可能地使得挡风罩和遮阳板的间隙小以及挡风罩和导管上面的间隙小。因此,即使在挡风罩朝上或朝下滑动场合,也能抑制在挡风罩和遮阳板上面间流动的行驶风的变化,且能抑制在挡风罩和导管上面间流动的行驶风的变化,因此,能使得在挡风罩背侧流动的行驶风的风量稳定。
若上述各间隙变小,则能抑制流过挡风罩和遮阳板之间的行驶风量以及流过挡风罩和导管的上面之间的行驶风量的变化。由于上述各间隙小,因此,即使挡风罩上下滑动场合,流到挡风罩背侧的行驶风量的变化也小。因此,流向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更进一步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4涉及的发明中,与导管及导轨重叠的遮阳板用透射性比挡风罩低的部件形成。能由利用透射性低的部件的遮阳板遮隐导管及导轨,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在技术方案5涉及的发明中,导管配设在左右一对的导轨之间。由此,能将遮阳板靠近导轨配置。
以往,例如,在使用气缸的挡风罩的滑动机构中,滑动机构易大型化,且挡风罩的滑动行程也受到制约。
关于这点,在本发明中,不使用气缸,利用左右导轨,因此,能使得挡风罩机构小型化。又,将导管配设在左右一对的导轨之间,因此,能有效利用受限制的空间。通过挡风罩机构小型化和有效利用空间,能提高车辆前部的设计自由度,因此,能容易地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在技术方案6涉及的发明中,导管设有弯曲部,随着靠近空气取入口,弯曲部靠近遮阳板。在空气取入口附近,导管靠近遮阳板,因此,能使得导管和遮阳板的间隙小。若间隙变小,则更多的行驶风从空气取入口输入到导管。即使挡风罩上下滑动,挡风罩的位置变化场合,也能抑制流过挡风罩和遮阳板之间的行驶风量以及流过导管的上面和挡风罩之间的行驶风量的变化。因此,流向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更进一步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7涉及的发明中,挡风罩的下缘沿着反射镜罩形成。由于沿着反射镜罩形成挡风罩的下缘,因此,当挡风罩朝下方移动时,能使得挡风罩的下缘靠近反射镜罩。又,与不沿着反射镜罩形状形成挡风罩下缘场合相比,能增大挡风罩的可滑动范围。结果,能提高挡风罩的防风性能。
在技术方案8涉及的发明中,导轨在侧视图中,弯曲为朝下凸,同时,挡风罩弯曲为朝上凸。这样,通过使得导轨及挡风罩具有所设定的曲率,即使挡风罩为滑动状态,也能以尽可能接近状态使得遮阳板的上端56a和挡风罩之间的间隙接近为一定。从空气取入口进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不进入导管而流到遮阳板和挡风罩之间。这时,遮阳板的上端和挡风罩之间的间隙小,且使得因挡风罩的滑动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间隙的变化小,因此,能抑制流过的行驶风的风量变化。因此,流向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更进一步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说明挡风罩支持部的结构的左侧面图。
图3是图1的箭头3向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截面图。
图5是图3的5-5线截面图。
图6(a)~(c)是挡风罩位于滑动上限位置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7(a)~(c)是挡风罩位于滑动下限位置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8(a)~(b)是说明挡风罩高度能调整的作用说明图。
图9是说明遮阳板开口的车辆前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的箭头10向视图。
图11(a)~(b)是变形例涉及的挡风罩支持机构及作用说明图。
图12是图1的箭头12向视图。
图13是油箱盖及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2卸下油箱盖及座席的图。
图15是图12的15-15线截面图。
图16是图12的16-16线截面图。
图17是图15的17-17线截面图。
图18是图15的18-18线截面图。
图19是供油盘的车辆平面图。
图20是供油盘的车辆左侧面图。
图21是本发明涉及的摩托车后部的左侧面图。
图22是图21的22-22线截面图。
图23是图22的23部放大图。
图24是图21的24-24线截面图。
图25是图24的25部放大图。
图26是收纳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说明挡泥用的肋的收纳箱的侧部截面图。
图28是分离板能装卸的收纳箱的平面图。
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10-摩托车
21-前管
31-把手
54-仪表面板
55-挡风罩
55b-挡风罩的背面
56-遮阳板
64L、64R-左右导轨
65L、65R-左右反射镜罩
76-空气取入口
77-导管
78-弯曲部
93-挡风罩的下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附图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摩托车的驾驶者所看到的方向。
[实施例]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摩托车10包括车体框架11,转向自如地支持在该车体框架11的前部、包含前轮13的前轮转向部12,支持在车体框架11、乘员乘坐的座席15,在该座席15的下方位置、设在车体框架11的枢轴17,从该枢轴17向车辆后方延伸、兼为摇臂的作为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8,安装在该动力单元18的后端部的后轮14,以及架设在动力单元18的后端和车体框架11之间的减震单元16,为驾驶者跨骑在座席15的前部乘车、同乘者跨越座席15的后部乘车的鞍骑型车辆。
车体框架11包括前管21,从该前管21朝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部22,以及连结支持在该主框架部22的后端、朝车辆斜后上方延伸的后框架23。主框架部22由朝车辆斜后下方延伸的斜下部26、从该斜下部26朝车辆后方水平延伸的水平部27、以及从该水平部27的后端朝车辆斜后上方延伸的斜上部28构成。在斜下部26和水平部27之间,架设从斜下部26朝车辆后方延伸后、朝车辆斜后下方延伸的上框架29。支持座席15的后框架23从上框架29的后部朝斜后上方延伸。
前轮转向部12将转动自如地支持在前管21、驾驶者进行转向的把手31、与该把手31设为一体、朝车辆斜下前方延伸的前叉32、以及安装在该前叉32的下端的前轮13作为主要要素。
在乘员乘坐的座席15的前下方,由主框架部22和上框架29围住,配置油箱33。配置在油箱33后方的动力单元18将单元壳体部35、从该单元壳体部35朝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36、安装在单元壳体部35上面的空气过滤器单元37、从该空气过滤器单元37延伸的连接管38、以及与该连接管38的前端连接的节流阀体39作为主要要素。节流阀体39向气缸部36连结。图中符号34是从气缸部36延伸的排气管34。
下面,说明车体罩。
车体罩40将覆盖前轮转向部12周围的前罩部41、覆盖该前罩部41的背面的内面板42、从该内面板42连续地朝车辆后方延伸、覆盖车体侧方的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仅表示图前侧的符号43L)、设在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的下方的左右的下侧车身罩57L、57R(仅表示图前侧的符号57L)、设在左右的下侧车身罩57L、57R的下方的左右的下罩44L、44R(仅表示图前侧的符号44L)、以及与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的后方连续设置的左右的后侧车身罩50L、50R(仅表示图前侧的符号50L)作为主要要素。
中央罩45架设在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之间。在座席15和把手31之间,由内面板42、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以及中央罩45形成从车辆侧面看呈朝上方开放的大致U字状、乘降时脚能跨越通过的跨越空间46。
在下罩44L、44R,形成驾驶者踏脚的踏脚部47L、47R(仅表示图前侧的符号47L)。在踏脚部47L、47R的后上方位置,在车体框架11,设有同乘者搁脚的后踏脚部(pillion step)48L、48R(仅表示图前侧的符号48L)。在主框架部22安装侧支架49。油箱33在中央罩45的下方,设为由主框架部22和上框架29围住。
在前叉32,安装遮覆前轮13的上方、遮挡因前轮13而溅起的泥的前挡泥板51,在后框架23,安装遮覆后轮14的上方及斜后上方、遮挡因后轮14而溅起的泥的后挡泥板52。
在前罩部41的上方,在把手31的前方,且驾驶者乘坐的座席15的前方,配置仪表单元53,在该仪表单元53的前方,配置遮挡向着驾驶者的行驶风的挡风罩(screen)55。仪表单元53的前部用仪表面板54(参照图2)覆盖,在该仪表面板54的车辆前方,且挡风罩55的车辆前方,配置遮挡向着包含仪表单元53的仪表类的日光照射的遮阳板56。
下面,说明挡风罩及仪表面板的支持结构等。
如图2所示,从前管21的前端通过连结螺钉58向车辆前方,对板状部件加工的第一支柱61延伸,与该第一支柱61接合,向车辆前上方,管状的第二支柱62延伸,与该第二支柱62接合,对板状部件加工的第三支柱60延伸,导轨支柱63通过连结螺钉58安装在该第三支柱60。导轨支柱63与后述的导轨64L、64R(参照图3)一体地设在第三支柱60。作为仪器类的仪表单元53(参照图1)的前部构成要素,仪表面板54及左右的反射镜罩65L、65R(仅表示图前侧的符号65L)与第二支柱62连结。
下面,说明从车辆正面看到的车辆前部结构。
如图3所示,在车辆前端配置前照灯67,该前照灯67的下方用前罩71遮覆,前照灯67的上方用装饰物72L、72R遮覆,在该装饰物72L、72R的车宽方向左右上方,设有与该装饰物72L、72R连续、覆盖确认后方的反射镜73L、73R的支持部的左右的反射镜罩65L、65R,配设左右的反射镜73L、73R,使其与该左右的反射镜罩65L、65R的上方连续。
遮阳板56遮挡向着仪表类的日光照射,该遮阳板56朝上方延伸,其受左右的反射镜罩65L、65R夹持,且与左右的反射镜罩65L、65R连续,遮挡向着驾驶者的行驶风的挡风罩55与该遮阳板56的车辆后方侧重叠,朝上方延伸。挡风罩55能滑动地支持在左右一对导轨64L、64R。
在左右的反射镜罩65L、65R之间,在仪表面板54和配置于该仪表面板54前方的挡风罩55之间,形成取入行驶风的空气取入口76。以宽度比该空气取入口76狭,在能上下滑动地支持挡风罩55的左右一对导轨64L、64R之间,配设将行驶风导向挡风罩55的背面55b的导管(duct)77。图中箭头S表示在导管77流动的行驶风。
在车辆正面视图中,遮阳板56与导管77及导轨64L、64R(以下,也称为“导轨64”)重叠,且用透射性比挡风罩55低的部件形成。
在接下来的图4及图5中,详细说明挡风罩及其周边部。
如图4所示,接近仪表面板54的前方,与导轨支柱63一体,配置导轨64,沿着该导轨64可滑动地配置滑块81,挡风罩支柱83通过螺钉82安装在该滑块81。
回到图3,挡风罩支柱83、83在车辆正面视图中,配置为向上打开的倒“ハ”字状,在其下端和上端,通过螺钉部件84安装挡风罩55。通过这样的结构,挡风罩55相对设在前管21侧的导轨64能上下滑动。
回到图4,在挡风罩55下方,设有仪表面板54,配设能使挡风罩55上下滑动的导轨64,以便接近仪表面板54的前方。导轨64沿着仪表面板54从前下方朝后上方倾斜配设,遮阳板56覆盖挡风罩55的车辆前方。
下面,说明仪表面板、导管、挡风罩、以及遮阳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5所示,在摩托车10的前部中,包括设在仪表面板54的车辆前方、避开行驶风的挡风罩55,以及设在该挡风罩55的车辆前方、遮覆车辆前部的遮阳板56。
遮阳板56通过配置在仪表面板54的上方,在遮阳板56和仪表面板54之间,形成能取入行驶风的空气取入口76,在遮阳板56的车辆后方,设有导管77,其从空气取入口76延伸到挡风罩55的背面55b,且流路面积比空气取入口76的开口面积小,在该导管77将行驶风导向挡风罩55的背面55b。在导管77的下端77b,设有弯曲部78,随着靠近空气取入口76,靠近遮阳板56地弯曲。
下面,说明遮阳板56的下部和导管77下部的安装结构。
支柱安装座85附设在导轨支柱63的下端63b,导管安装座87附设在导管77,具有阴螺纹部,上述导管安装座87从车宽度方向外方向该支柱安装座85抵接,同时,从车宽度方向内方,形成在遮阳板56的遮阳板安装座88抵接,从车宽度方向内方朝外方,通过螺钉89,用导管77和遮阳板56夹着支柱安装座85一起紧固。由此,与个别设置安装座场合相比,能减少零件数。
下面,说明滑块位于导轨上端时的挡风罩支持结构等。
图6(a)是滑块81位于导轨64上端时的正面图,图6(b)是图6(a)的(b)-(b)线截面图,图6(c)是图6(a)的(c)-(c)线截面图。图中,在(b)-(b)线截面图及(c)-(c)线截面图中,挡风罩55、遮阳板56、以及导管77用假想线表示。
如图6(a)所示,当滑块81、81位于导轨64上端时,与上述滑块81、81一体移动的挡风罩55在高度方向位于上端位置。这时,滑块81、81由没有图示的固定手段固定。
如图6(b)所示,从车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看车辆右侧时,空气取入口76形成在仪表面板54和遮阳板56之间,且在该空气取入口76的上方设有导管77,在该导管77设有靠近遮阳板56地弯曲的弯曲部78。在导管77和遮阳板56之间配置挡风罩55。在遮阳板56和挡风罩55之间形成间隙δ1,在挡风罩55和导管77之间形成间隙δ2。这时,挡风罩55与导管77侧相比,配置为接近遮阳板56侧,因此,上述间隙的大小关系成为δ1<δ2。
从空气取入口76取入的行驶风进入导管77,从该导管77出来的行驶风被引导到挡风罩55的背侧55b。又,没有进入导管77的行驶风通过导管77和遮阳板56之间,进入形成在遮阳板56和挡风罩55之间的间隙δ1或形成在挡风罩55和导管77之间的间隙δ2。这时,间隙δ2比间隙δ1大,因此,行驶风大部分被引导到挡风罩55的背侧55b。
如图6(c)所示,在车宽度方向的导轨附近位置,在遮阳板56的下端,形成折曲部91,折曲使得与仪表面板54的表面抵接,因此,向导轨附近的遮阳板56的背侧进入的行驶风成为微小量。
下面,说明滑块位于导轨下端时的挡风罩支持结构等。
图7(a)是滑块81位于导轨64下端时的正面图,图7(b)是图7(a)的(b)-(b)线截面图,图7(c)是图7(a)的(c)-(c)线截面图。图中,在(b)-(b)线截面图及(c)-(c)线截面图中,挡风罩55、遮阳板56、以及导管77用假想线表示。
如图7(a)所示,当滑块81、81位于导轨64下端时,与上述滑块81、81一体移动的挡风罩55在高度方向位于下端位置。这时,滑块81、81由没有图示的固定手段固定。
如图7(b)所示,与图6(b)相同,从车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看车辆右侧时,空气取入口76形成在仪表面板54和遮阳板56之间,且在该空气取入口76的上方设有导管77,在该导管77设有弯曲部78。在导管77和遮阳板56之间配置挡风罩55。在遮阳板56和挡风罩55之间形成间隙δ1,在挡风罩55和导管77之间形成间隙δ2。这时,由于挡风罩55配置为接近遮阳板56侧,因此,上述间隙的大小关系成为δ1<δ2。在图6及图7中,滑块81位于导轨64上端时的间隙δ1、δ2和滑块81位于导轨64下端时的间隙δ1、δ2严密地说并不一致,虽然差别很小,但是不相同。
回到图5,导管77的长度L与挡风罩55的下端55d滑动的可动范围E重叠,且比该可动范围E长。
回到图7(b),从空气取入口76取入的行驶风进入导管77,因导管77的长度比挡风罩55的滑动范围长,因此,从该导管77出来的行驶风被引导到挡风罩55的背侧55b。又,没有进入导管77的行驶风通过导管77和遮阳板56之间,进入形成在遮阳板56和挡风罩55之间的间隙δ1或形成在挡风罩55和导管77之间的间隙δ2。这时,间隙δ2比间隙δ1大,因此,行驶风大部分被引导到挡风罩55的背侧55b。
如图7(c)所示,与图6(c)相同,在车宽度方向的导轨附近位置,在遮阳板56的下端,形成折曲部91,折曲使得与仪表面板54的表面抵接,向导轨附近的遮阳板56的背侧进入的行驶风成为微小量。
图8(a)是挡风罩位于上端位置时的车辆上部的正面图,图8(b)是挡风罩位于下端位置时的车辆上部的正面图。
一起参照图8(a)及图8(b),挡风罩55在高度方向仅仅能移动长度T。挡风罩55的下缘93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93c与两端部93Ls、93Rs相比,延伸到前下方。又,反射镜罩65L、65R覆盖设在仪表面板54的侧方的左右的反射镜73L、73R的支持部,挡风罩55的下缘93沿着上述反射镜罩65L、65R形成。
下面,说明设在遮阳板的车宽度方向上侧部的遮阳板开口等。
如图8及图9所示,在遮阳板56的车宽度方向上侧部,设有将行驶风导向遮阳板56的背侧56b的左右的遮阳板开口94L、94R。左右的遮阳板开口94L、94R分别配置在左右的反射镜73L、73R的后方。由上述左右的遮阳板开口94L、94R,对驾驶者的臂部供给合适量的行驶风,因此,行驶时,抑制驾驶者臂部的衣服因行驶风而抖动。
又,如从前照灯67的车宽度方向两端连续那样,设有使得与前照灯67外观类似的左右的副罩95L、95R,上述左右的副罩95L、95R延伸直到仪表面板的车辆后方。能因左右的副罩95L、95R使得前照灯67看起来大,且带来车辆前部有特征的独特外观。
此外,把手31由组合三个罩片30a、30b、30c的把手罩30覆盖。
下面,说明仪表面板和导轨的位置关系等。
如图10所示,当沿着前管21(参照图1)的长轴方向从上方看挡风罩55时,仪表面板54的表面54a向着车辆前方形成平缓凸状,在沿着仪表面板54的表面54a配置的滑块81的滑动方向,左右的导轨64L、64R上下延伸。遮阳板56配设为覆盖挡风罩55的前方。图中,为了使得左右的导轨64L、64R配置明确,省略覆盖其上方的部分仪表面板54。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
图11(a)用于说明挡风罩位于下端时挡风罩和遮阳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1(b)用于说明挡风罩位于上端时挡风罩和遮阳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为了使得挡风罩55和遮阳板56之间的间隙p成为一定值,导轨64以所设定的曲率弯曲,成为朝下凸,同时,挡风罩55以所设定的曲率弯曲,成为朝上凸。通过上述构成,当使得挡风罩55沿着导轨64滑动时,流过挡风罩55和遮阳板56之间的风量变化微小。因此,能使得车辆的转向性更难以变化。
在下面的图12至图19中,说明配置在跨越部的油箱盖(fuel lid)及其周边部。
图12是平面图。如图所示,跨越空间46位于座席15的前方,乘降时驾驶者能通过脚,该跨越空间46由内面板42、与该内面板42的后端连续设置的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架设在该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之间的中央罩45、以及被该中央罩45所围住、开闭自如地安装在中央罩45的油箱盖97构成。
如图13所示,中央罩45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朝下方凹的凹部99。内面板42向着中央罩45朝下方延伸,使得与该凹部99的外缘99f连结。油箱盖97配置为在关闭状态下收纳在凹部99。
油箱盖97配置为在关闭状态下收纳在凹部99。即,油箱盖97相对侧车身罩43L、43R以及内面板42设在低位置,因此,能设为当驾驶者使得脚通过跨越空间46时脚难以碰到油箱盖97的结构,因此,能保护油箱盖97。
下面说明当卸下油箱盖时能看到的油箱罩及其周边部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在中央罩45设有由油箱盖97(参照图13)覆盖的开口100,在油箱盖97的下方,在油箱33(参照图1)设有供油口101,覆盖该供油口101的周围,在油箱33的上面设有供油盘102。
如图15所示,在供油盘102的孔部132,贯通具有供油口101的筒部件104。具有供油口101的筒部件104配置在位于中央罩45下方的油箱33的上面33a。密封部件137嵌合在筒部件104和孔部132之间。供油口101用油箱罩103开闭自如地堵塞。
油箱盖97由本体部107、从该本体部107的底部107b延伸、在截面视图中呈向上方开放大致为U字状的盖臂108、以及覆盖本体部107的顶部109构成。在本体部107的后端,形成后述爪部112嵌合的嵌合部111。
在车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盖铰链轴113插入穿通盖臂108的前端108a。盖铰链轴113安装在中央罩45,油箱盖97可转动地支持在该盖铰链轴113。
一起参照图14,将油箱盖97保持为关闭状态的锁定机构120包括安装在中央罩45的盖锁定轴121,可转动地支持在该盖锁定轴121的爪部112,将该爪部112朝锁定侧赋能的弹簧122,以及当打开油箱盖97时朝非锁定侧驱动爪部112的盖钢丝绳123。
回到图14,在形成于中央罩45的凹部99,形成将液体导向供油盘102的液体导向部99a。在该液体导向部99a的上部,立起设置延伸围住开口100的左右侧方及后方的液体导向肋98。在液体导向肋98后部的局部,形成切口98a、98a,沿该液体导向肋98传送的液体从切口98a、98a朝下方流动,导向供油盘102。
如图16所示,形成于中央罩45的凹部99的液体导向部99a具有将液体导向到配置在下方的供油盘102的功能。液体导向部99a从供油盘102的前壁125的上端125a朝下方延伸。即,在供油盘102的前壁125的后方,高度方向重叠地使得液体导向部99a延伸成檐状,因此,落到液体导向部99a的液体能全部由供油盘102接受。
如图17所示,中央罩45由上框架29支持。又,与上述前壁125(参照图16)相同,设在中央罩45、朝下方延伸的凹部99从供油盘102的左右的侧壁126L、126R的上端126La、126Ra分别朝下方延伸。即,凹部99的液体导向部99a在左右的侧壁126L、126R的内方从左右的侧壁126L、126R的上端126La、126Ra分别朝下方延伸成檐状,因此,流到液体导向部99a的液体能全部在供油盘102接受。
如图17~图20所示,供油盘102包括盘本体128,盖钢丝绳用导向部124,以及排放口131。上述盘本体128包括前壁125,从该前壁125的左右端部朝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侧壁126L、126R,以及延伸到该左右的侧壁126L、126R的后端的后壁127,接受洒落的燃料,上述盖钢丝绳用导向部124在前后方向延伸,附设在该盘本体128的左端,载置盖钢丝绳123,导向保持盖钢丝绳123,上述排放口131附设在盘本体128的后端左端,排出积存在盘本体128的液体。在盖钢丝绳用导向部124,附设朝下方突出设置的对其它管部件导向的第二导向部114。
将包含剩余燃料的液体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放管130能与供油盘102的排放口131连接。排放口131设在盘本体128的左端,因此,当支起侧支架49(参照图1)使得车辆停止时,积存在盘本体128的液体被引导到排放口131,从与该排放口131连结的排放管130向车外平滑地排出。
在盘本体128形成孔部132,具有供油口101(参照图17)的筒部件104插入穿通该孔部132,在该孔部132的车辆后方,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划分用肋136突出。以该划分用肋136为界,盘本体128的前方设为露出部133,盘本体128的后方设为储存部134。在车辆侧面视图中,盘本体128以车辆后方成为下方那样的姿势配置。供油盘102的最下点102b设在与露出部133相比配置在车辆后方的储存部134,且与孔部132相比,设在车辆后方。油箱33将上半体33a和下半体33b在各自的凸缘部上下对合焊接。
回到图14,划分露出部133和储存部134的划分用肋136沿着开口100的后端配置。被朝下方延伸的凹部99以及朝上突出的划分用肋136遮盖,因此,从外部难以看到储存部134。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看到露出部133。
在下面的图21~图28中,说明车体后部设有的收纳箱。
如图21所示,在朝车辆斜后上方延伸的后框架23,朝上方突出设置多个支持支柱141a~141c,收纳箱142载置在该多个支持支柱141a~141c上,驾驶者和/或同乘者落坐的座席15载置在该收纳箱142。收纳箱142安装在支持支柱141a~141c,同时,安装扶手导轨(grab rail)143。
在收纳箱142的前端部设有铰链轴145。铰链轴145朝车宽度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座席15的前端安装在该铰链轴145。在收纳箱142的后端部,进一步设有能开闭地锁定座席15的座席锁定机构140。座席锁定电缆146从该座席锁定机构140朝车辆前方延伸。
当打开收纳箱142时,在将座席锁定电缆146内的心线朝车辆前方拉引、将座席锁定机构140从锁定设为非锁定状态下,通过以铰链轴145为支点使得座席15朝图示箭头a方向转动,收纳箱142的上方开放。
下面,在图22~图25中,箭头D方向表示成形收纳箱的模具的脱模方向。
如图22所示,收纳物品的收纳箱142支持在左右一对后框架23L、23R,座席15配置在该收纳箱142的上方,在该座席15的下方,包含收纳箱142及车体框架11的车体的侧方用后侧车身罩50L、50R覆盖。
收纳箱142包括设在左右一对后框架23L、23R间的第一物品收纳部151,以及从该第一物品收纳部151朝后框架23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膨出设置的与第一物品收纳部151连通的第二物品收纳部152。
第一物品收纳部151和第二物品收纳部152通过组合树脂成形第一部件161和树脂成形第二部件162二个部件形成。即,第一物品收纳部151用第一部件161形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由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2形成。在下图中详细说明由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2形成的第二物品收纳部152。
如图23所示,第一物品收纳部151用第一部件161形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用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2形成。详细地说,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的下部的大部分及底面154用第二部件162形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上面(顶面155)用第一部件161形成。
用与构成第一物品收纳部151的第一部件161不同的第二部件162构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进而,构成物品收纳部150的底面的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与塞住收纳箱142的开口142a的密封面164相比,使其朝收纳箱142的内侧延伸。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通过支持肋169与后框架23L抵接。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的车宽度方向外端,设有排出收纳箱142内的水分的排水孔部167。排水孔部167靠近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的车宽度方向外端设置,因此,当支起侧支架49(参照图1)时,车辆倾斜,能使得靠左侧的水分平滑地排出到车外。
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上面(顶面155),设有对座席锁定电缆146进行导向的座席锁定电缆导向部147,在该座席锁定电缆导向部147,配线朝车辆长方向延伸的座席锁定电缆146。由于将导向部124与第二物品收纳部152设为一体,因此,与另外设置导向部件场合相比,能减少零件数。
又,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配置为沿着后侧车身罩50L。通过使得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配置为沿着后侧车身罩50L,与不使其沿着后侧车身罩配置场合相比,能增加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收纳容量。
如图24所示,收纳箱142支持在左右一对后框架23L、23R,座席15配置在该收纳箱142的上方,在该座席15的下方,车体的侧方用后侧车身罩50L、50R覆盖。
如图25所示,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设有使得左后框架23L的外侧方垂下的垂下部171。该垂下部171用第二部件162形成。该垂下部171在左后框架23L的外方,包括从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朝下方垂下的下纵壁172,以及从该下纵壁172的下端朝车宽度方向外方延伸的第二底面173,在第二底面173的车宽度方向外方,与使得上述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朝下方延伸的延长侧面174连结。该延长侧面174配置为沿着后侧车身罩50L。又,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与后框架23L抵接。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设有往上方延伸、能钩挂固定物品的加载橡胶等的部件的钩部148。该钩部148设在第二部件162。
下面,说明收纳箱为分割构造体。
如图26所示,使得第二部件162的凸缘175从下方与构成收纳箱142的主要部分的第一部件161抵接,并从下方插入连结部件176,将第二部件162安装在第一部件161上。即,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2在高度方向上下嵌合安装。
回到图23及图25,说明第二部件162嵌合在第一部件161的嵌合部。在第一部件161形成第一嵌合凹部211,在该第一嵌合凹部211的车宽度方向内方,形成第一嵌合凸部212。在第二部件162形成第二嵌合凸部221,在该第二嵌合凸部221的车宽度方向内方,形成第二嵌合凹部222。并且,第二嵌合凸部221与第一嵌合凹部211嵌合,第二嵌合凹部222与第一嵌合凸部212嵌合,第二部件162组装在第一部件161。
下面,说明在收纳箱142的底部附设避开后轮溅泥的肋。
图27是在车宽度方向中心线切断收纳箱142时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在收纳箱142的底面142b安装使得后轮14溅起的泥难以朝车辆前方飞溅的挡泥板181,与该挡泥板181连续,在后轮14的车宽度方向外方位置,且沿着后轮14在车辆长度方向前后,设有挡泥肋182,加强收纳箱142的底面142b,且使得后轮14溅起的泥难以朝车辆侧方飞溅,该挡泥肋182从收纳箱142的底面142b垂下。通过设在收纳箱142的底面142b的挡泥板181以及挡泥肋182,能抑制后轮14的泥飞溅。
下面,说明划分收纳箱142内部的分离板。
如图28所示,在车辆俯视图中,收纳箱142设有载置座席15(参照图1)的环状密封面164,该密封面164的内侧设为物品收纳部184。在物品收纳部184,附设能嵌合分离板185的多个卡定部189,分离板185能装卸地插入到这些卡定部189。通过插入分离板185,抑制行驶中物品晃动成为杂乱。又,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物品形状收纳物品。在收纳箱142的右侧方,配置ECU单元199。
下面,说明上述摩托车的作用。
第一,如图5所示,在遮阳板56的车辆后方,设有从空气取入口76延伸到挡风罩55的背面55b的导管77。从空气取入口76输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通过导管77被导向到作为挡风罩55的背面55b的挡风罩55的后方侧,从空气取入口76输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流向作为挡风罩55的表面的挡风罩55的前方。行驶风通过导管77流向挡风罩55的后方,因此,能减少通过遮阳板56和挡风罩55之间的行驶风的风量。
减少通过遮阳板56和挡风罩55之间的行驶风的风量,从空气取入口76输入的行驶风通过导管77被导向到挡风罩55的后方侧。在该场合,即使挡风罩55朝上或朝下滑动时,被导向到挡风罩55的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55后方引导。
第二,导管77的长度与挡风罩55的下端55d滑动的可动范围重叠,且比挡风罩55的可动范围长。
如图6(a)~(c)所示,当挡风罩55位于挡风罩55的滑动上限位置时,挡风罩55的下端55d位于导管77的上端77a和下端77b之间。同样,如图7(a)~(c)所示,当挡风罩55的下端55d位于挡风罩55的滑动下限位置时,挡风罩55的下端55d位于导管77的上端77a和下端77b之间。
即,导管77的上端77a位于挡风罩55的下端55d的上方,因此,从空气取入口76输入的行驶风不管挡风罩55位于上端时还是下端时,都能从导管输入被导向到挡风罩55的背面55b,其风量难以变化。即,即使挡风罩55滑动,挡风罩55位置变化场合,流向挡风罩55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
第三,如图4及图10所示,上下能滑动地支持挡风罩55的导轨64沿着仪表面板54的表面54a倾斜配设。也如图5所示,导轨64和挡风罩55沿着仪表面板54的弯曲形状形成,因此,能使得挡风罩55和遮阳板56之间的间隙δ1以及挡风罩55和导管77的上面77a之间的间隙δ2小。
若上述各间隙δ1、δ2变小,则能抑制流过挡风罩55和遮阳板56之间的行驶风量以及流过挡风罩55和导管77的上面77a之间的行驶风量的变化。由于上述各间隙δ1、δ2小,因此,即使挡风罩55上下滑动场合,行驶风量的变化也小。因此,流向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更进一步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又,由于上述各间隙δ1、δ2变小,因此,能使得车体前部小型化。再有,能使得δ1小,因此,从挡风罩55和遮阳板56之间难以看到遮阳板56内部的零件,因此,提高外观性。
第四,如图3所示,与导管77及导轨64(64L、64R)重叠的遮阳板56用透射性比挡风罩55低的部件形成。通过利用透射性低的部件的遮阳板56,能遮隐导管77及导轨64,能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第五,导管77配设在左右一对导轨64L、64R之间。若能使得导管77的厚度形成为比导轨64厚度薄,则能将遮阳板56靠近导轨64配置。又,将导管77配设在左右一对导轨64L、64R之间,因此,能有效利用受限制的空间。
以往,例如,在使用气缸的挡风罩的滑动机构中,滑动机构易大型化,且挡风罩的滑动行程也受到制约。
关于这点,在本发明中,不使用气缸,利用左右导轨64作为挡风罩55的滑动之用,因此,能使得挡风罩机构小型化。通过挡风罩机构小型化和有效利用空间,能提高车辆前部的设计自由度。结果,能容易地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第六,如图5所示,导管77设有弯曲部78,随着靠近空气取入口76,该弯曲部78靠近遮阳板56。在空气取入口76附近,导管77靠近遮阳板56,因此,能使得导管77和遮阳板56的间隙δ3小。若间隙δ3变小,由此,更多的行驶风从空气取入口76输入到导管77。即使挡风罩55上下滑动,挡风罩55的位置上下变化场合,也能抑制流过挡风罩55和遮阳板56之间的行驶风量以及流过导管77的上面77a和挡风罩55之间的行驶风量的变化。因此,流向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更进一步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
第七,如图8所示,挡风罩55的下缘93沿着反射镜罩65L、65R形成。由于沿着反射镜罩65L、65R形成挡风罩55的下缘93,因此,当挡风罩55朝下方移动时,能使得挡风罩55的下缘93靠近反射镜罩65L、65R。又,与不沿着反射镜罩的形状形成挡风罩的下缘场合相比,能扩大挡风罩55的可滑动范围。结果,能提高挡风罩55的防风性能。
第八,如图11所示,在侧面视图中,导轨64弯曲为朝下凸,同时,挡风罩55弯曲为朝上凸。
如图11(a)、(b)所示,通过使得导轨64及挡风罩55具有所设定的曲率,即使挡风罩55为滑动状态,也能以尽可能接近状态使得遮阳板56的上端56a和挡风罩55之间的间隙p接近为一定。从空气取入口76进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不进入导管77而流到遮阳板56和挡风罩55之间。这时,遮阳板56的上端和挡风罩55之间的间隙p小,且使得因挡风罩55的滑动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间隙p的变化小,因此,能抑制流过的行驶风的风量。因此,流向挡风罩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能稳定地向挡风罩后方引导行驶风。结果,能一边确保所设定的防风性能,一边更进一步提高关于转向的操作性。又,能减小间隙p的变化,因此,当挡风罩55滑动时,从挡风罩55和遮阳板56之间的间隙p难以看到遮阳板56内部结构。因此,提高外观性。
第九,如图16所示,油箱盖97设为收纳在形成于中央罩45的凹部99。
假如油箱盖97配置在跨越空间场合,在油箱盖配置为与中央罩45的上面同一面场合,需要将中央罩和油箱盖的尺寸公差抑制在所设定的公差内。为了抑制在所设定的公差内,需要提高中央罩和油箱盖的成形精度,易引起成本上升。
关于这点,在本发明中,油箱盖97设为收纳在形成于中央罩45的凹部99,因此,与将油箱盖配置为与中央罩的上面同一面的结构相比,能增大油箱盖97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公差。由于能增大尺寸公差,能以低成本制造油箱盖97。
回到图13,中央罩45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朝下方凹的凹部99,因此,能将跨越部(跨越空间46)的形状设为具有特征的独特外观形状。
第十,在左右的侧车身罩43L、43R的车辆前方,形成跨越空间46,设有内面板42,向着中央罩45朝下方延伸,使得与凹部99的外缘99f连结。即,内面板42与凹部99的外缘99f连结,因此,与不使得内面板与凹部的外缘连结的结构相比,能强调形成在跨越空间46的中央部的凹部99的形状。结果,能将摩托车用的跨越部(跨越空间46)周边的形状设为更具有特征的独特的外观形状。
第十一,如图14所示,在形成于中央罩45的凹部99,形成将液体导向供油盘102的液体导向肋98。积存在中央罩45的凹部99的雨水等液体通过该液体导向肋98经由切口98a导向到供油盘102。不仅流到供油盘102的剩余燃料,而且积存在中央罩45的凹部99的雨水等液体也经由供油盘102向车辆外部排出。因此,流到供油盘102的附着的尘埃以及积存的剩余燃料容易有效地向车辆外排出。因此,当打开油箱盖97时,供油盘102的污脏难以显眼,能提高供油盘102的外观性。
第十二,如图14、图19所示,在供油盘102,设有朝上方突出的划分用肋136。通过用该划分用肋136划分供油口101附近,能设为从外部难以看到储存部134的结构。即使当打开油箱盖97时,也难以看到储存部134,仅仅露出供油盘102的外观部(露出部133),因此。能使得供油盘102的污脏难以显眼。结果,能提高供油盘102的外观性。
第十三,如图14、图19所示,供油盘102的最下点102b设在开口100的车辆后方的储存部134。供油盘102的最下点102b设在开口100的后方。因此,能使得积存在供油盘102的液体集中到不面对开口100的位置。当打开油箱盖97时,能使得供油盘102的污脏难以显眼。结果,能进一步提高供油盘102的外观性。
第十四,如图21~图23所示,收纳箱142包括设在后框架23L、23R间的第一物品收纳部151,以及从该第一物品收纳部151朝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后框架23L的外侧膨出设置的第二物品收纳部152。
并且,第一物品收纳部151和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上面(顶面155)用第一部件161形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及底面154用第二部件162形成,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2上下嵌合构成收纳箱142。即,通过上下分割,由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2形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再有,在第二部件162,在后框架23L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设有向后框架23L的下方垂下的垂下部171。
使得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2二个部件组合构成第一物品收纳部151和第二物品收纳部152,同时,通过在第二部件162设有垂下部171,能有效利用后框架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空间作为收纳空间。
第十五,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与后框架23L抵接。即,用后框架23L支持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因此,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能搭载重物。其结果,提高物品的载置性。
第十六,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沿着后侧车身罩50L配置。由此,能将第二物品收纳部152尽可能靠近后侧车身罩50L地配置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结果,不会使得车体在车宽度方向大型化,能增大收纳空间。
第十七,构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底面154的第二部件162延伸到密封面164的内侧。即,第二部件162安装在与构成第一物品收纳部151的第一部件161咬合那样的位置。因此,与从第一部件侧方简单地安装第二部件这样的结构相比,能提高第二部件162的刚性。若第二部件162刚性提高,则能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搭载重物。结果,进一步提高物品的载置性。
第十八,对座席锁定电缆146进行导向的座席锁定电缆导向部147配置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上面155。即,座席锁定电缆导向部147配置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上面155和后侧车身罩50L之间,因此,能有效利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上面155和后侧车身罩50L之间的空间。
第十九,如图24所示,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上面155用第一部件161形成,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侧面153和底面154用第二部件162形成,在该第二部件162,设有朝上方延伸的钩部148。即,在上下分割的第二物品收纳部152设有钩部148。能用该钩部148固定收纳在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的物品。结果,能提高物品的载置性。
第二十,如图21所示,后踏脚部48L、48R与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相比,配置在车辆前方。即,第二物品收纳部152配置在不会与同乘者的脚干涉的位置,因此,不会损害同乘者的乘坐性,能增大第二物品收纳部152。结果,不会使得车宽度方向大型化,能增大物品收纳部150的收纳空间。
本发明在实施形态中例举适用于二轮摩托车,但是,也适用于三轮车,适用于一般车辆也没有问题。
下面,说明在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对于设有挡风罩的摩托车很合适。
上面对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作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能在不脱离记载在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状况下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

Claims (7)

1.一种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包括:
把手(31),支持在前管(21),供驾驶者进行转向;
挡风罩(55),配置在该把手(31)的车辆前方,遮挡向着上述驾驶者的行驶风;
仪表面板(54),配置在上述驾驶者的车辆前方;以及
遮阳板(56),配置在该仪表面板(54)的车辆前方,遮挡向着仪表类的阳光照射;
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遮阳板(56)通过配置在上述仪表面板(54)的上方,形成将行驶风取入到上述遮阳板(56)和上述仪表面板(54)之间的空气取入口(76);
在上述遮阳板(56)的车辆后方,设有从上述空气取入口(76)延伸到上述挡风罩(55)的背面(55b)的导管(77),用该导管(77)将上述行驶风导向上述挡风罩(55)的背面(55b),
上述导管(77)的长度与上述挡风罩(55)的下端滑动的可动范围重叠,且比该可动范围长。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仪表面板(54)设在上述挡风罩(55)的下方;
使得上述挡风罩(55)能上下滑动的导轨(64L、64R)配设在上述前管(21)侧;
上述导轨(64L、64R)沿着上述仪表面板(54)的表面(54a)倾斜配设;
上述遮阳板(56)遮覆上述挡风罩(55)的车辆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正视图中,上述遮阳板(56)与上述导管(77)及上述导轨(64L、64R)重叠,且上述遮阳板(56)为透射性比上述挡风罩(55)低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轨(64L、64R)设为左右一对;
上述导管(77)配设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导轨(64L、64R)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个记载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管(77)设有弯曲部(78),随着靠近上述空气取入口(76),上述弯曲部(78)靠近上述遮阳板(56)地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记载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挡风罩(55)的下缘(93)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与两端部相比,朝前下方延伸,且沿着设在上述仪表面板(54)的侧方、覆盖左右的反射镜支持部的反射镜罩(65L、65R)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记载的摩托车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轨(64L、64R)在左右侧视图中,弯曲为朝下凸,同时,上述挡风罩(55)弯曲为朝上凸。
CN201510104845.XA 2014-03-19 2015-03-10 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Active CN104925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7144A JP5922172B2 (ja) 2014-03-19 2014-03-19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2014-057144 2014-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5180A CN104925180A (zh) 2015-09-23
CN104925180B true CN104925180B (zh) 2017-07-04

Family

ID=52589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4845.XA Active CN104925180B (zh) 2014-03-19 2015-03-10 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34005B2 (zh)
EP (1) EP2921383B1 (zh)
JP (1) JP5922172B2 (zh)
CN (1) CN104925180B (zh)
ES (1) ES2653527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5410B (zh) * 2013-11-15 2018-09-2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JP5922172B2 (ja) * 2014-03-19 201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6001615B2 (ja) * 2014-09-30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A2971376A1 (en) * 2015-01-29 2016-08-04 Honda Motor Co., Ltd. Cover fastening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JP6277526B2 (ja) * 2015-03-30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走行風取り入れ構造
JP6662603B2 (ja) * 2015-10-21 2020-03-1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JP6298485B2 (ja) 2016-03-18 2018-03-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WO2018142286A1 (en) * 2017-01-31 2018-08-0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Electronic stability system for a vehicle having a straddle seat
CN106627881A (zh) * 2017-02-24 2017-05-10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挡风玻璃支架
JP6826663B2 (ja) * 2017-06-07 2021-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MY186656A (en) * 2017-06-29 2021-08-04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N107554657B (zh) * 2017-09-22 2023-09-22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挡风罩总成及其摩托车
US11400992B2 (en) 2018-02-28 2022-08-02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creen device for saddled vehicle
IT201800005861A1 (it) * 2018-05-30 2019-11-30 Veicolo a sella cavalcabile con parabrezza a migliorato comfort di guida
JP6773741B2 (ja) * 2018-09-28 2020-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US20240002004A1 (en) * 2020-11-18 2024-01-04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Multi-faceted dashboard assembly of a vehicle
JP2022104683A (ja) * 2020-12-29 2022-07-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2155869A (ja) * 2021-03-31 2022-10-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KR102671232B1 (ko) * 2022-02-18 2024-05-30 최성호 이륜차용 윈드스크린 확장 및 진동흡수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2746Y (zh) * 1996-10-03 1998-09-30 黄明修 挡风罩
EP1457412A2 (en) * 2003-03-14 2004-09-15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unit for motorcycle
EP1621454A2 (en) * 2004-07-28 2006-02-01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creen apparatus
CN1990332A (zh) * 2005-12-27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7089U (zh) 1990-07-25 1992-03-27
JP4108286B2 (ja) * 2001-03-28 2008-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TWI394679B (zh) * 2007-02-06 2013-05-01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device
JP5033582B2 (ja) * 2007-10-31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5149112B2 (ja) * 2008-02-05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クリーン
JP5049822B2 (ja) * 2008-02-29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および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取付け構造
JP5551567B2 (ja) * 2010-10-29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988639B2 (ja) * 2012-03-22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5912877B2 (ja) * 2012-05-31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補機取付構造
JP2014028588A (ja) * 2012-07-31 2014-02-1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EP2743161B1 (en) * 2012-12-12 2016-04-06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JP6088259B2 (ja) * 2013-01-19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を備えた車両
JP6088839B2 (ja) * 2013-02-14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22172B2 (ja) * 2014-03-19 201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5913412B2 (ja) * 2014-03-26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2746Y (zh) * 1996-10-03 1998-09-30 黄明修 挡风罩
EP1457412A2 (en) * 2003-03-14 2004-09-15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unit for motorcycle
EP1621454A2 (en) * 2004-07-28 2006-02-01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creen apparatus
CN1990332A (zh) * 2005-12-27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653527T3 (es) 2018-02-07
US9334005B2 (en) 2016-05-10
US20150266532A1 (en) 2015-09-24
EP2921383B1 (en) 2017-11-29
CN104925180A (zh) 2015-09-23
EP2921383A1 (en) 2015-09-23
JP2015178341A (ja) 2015-10-08
JP5922172B2 (ja) 2016-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25180B (zh) 摩托车的前部结构
CN101249857B (zh) 摩托车的前部车身罩结构
US9902456B2 (en) Storage part structure of saddle-ride-type vehicle
JP613310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ザーブタンク給水構造
EP2258610B1 (en) Saddle-ride-type vehicle
JP2007326505A (ja) 自動二輪車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59266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CN104925189B (zh) 摩托车
JP593830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ッドロック構造
CN104925182B (zh) 摩托车
EP2228288B1 (en) Cowling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JP201404319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配索構造
JP558870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バー構造
JP4425962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0300699A (zh) 跨骑型车辆
JP201114845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805245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204068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0087981A (zh) 鞍乘型车辆的外装部件安装结构
CN110121459A (zh) 鞍乘型车辆的座椅锁扣结构
JP2009292475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