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70B - 车辆座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670B
CN101468670B CN2008101841140A CN200810184114A CN101468670B CN 101468670 B CN101468670 B CN 101468670B CN 2008101841140 A CN2008101841140 A CN 2008101841140A CN 200810184114 A CN200810184114 A CN 200810184114A CN 101468670 B CN101468670 B CN 1014686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ut
base plate
seat
for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41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670A (zh
Inventor
前田康幸
本间秀树
森川雄一郎
川目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7/00Luggage carriers
    • B62J7/02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 B62J7/04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arranged above or behind the rear wheel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结构,其既轻量又可确保高刚性。用于增强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交通工具用座椅(52、352)的底板(100、400)的车辆座椅结构中,在底板(100、400)上形成有突起部(120、420a),突起部(120、420a)朝向座椅(52、352)的下侧或上侧突出,并以沿座椅(52、352)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具有角度(D)的方式延伸,所述突起部(120、420a)由凸部(420a)和凹部(420b)构成,所述底板(100、400)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所述凸部(420a)。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起部(420a)的凸部(420a)形成为大致菱形形状。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突起部(120)设有多个,并且以各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隔开间隔进行配置。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沿前后方向较长且使用在交通工具中的车辆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机动两轮车或小型船舶等的车辆座椅,采用用于提高该座椅刚性的座椅结构。例如,使座椅的底板形成为沿前后方向推进的波浪形状(具有多个凹凸的形状),并且,通过设置沿前后延伸的多条加强肋,以提高座椅的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强度(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80222号公报
由于在车辆座椅中沿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作用弯曲力,因此,使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凹凸和加强肋是有效的方法,但在沿前后较长的座椅的情况下,当使用多条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时,其重量就会增加,并非上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提供既轻量又可确保高刚性的车辆座椅结构。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结构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且用于增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底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上形成突起部,该突起部朝向所述座椅的下侧或上侧突出,并且以在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具有角度的方式延伸,根据该结构,通过突起部就可克服沿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力,同时,与使2个增强结构沿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延伸的情况相比,可减少使用材料;
所述突起部由凹部和形成为大致菱形形状的凸部构成,根据该结构,可以克服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力,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少使用材料;
上述底板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所述凸部,根据该结构,无论取哪个截面,都可以通过凸部来提高刚性。
本发明的另一种车辆座椅结构,其用于增强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底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上形成突起部,该突起部朝向所述座椅的下侧或上侧突出,并且以在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具有角度的方式延伸,根据该结构,通过突起部就可克服沿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力,同时,与使2个增强结构沿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延伸的情况相比,可减少使用材料;
所述突起部设有多个,并且以各突起部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隔开间隔进行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多个突起部就可以进一步克服弯曲力;
所述突起部由凸部和凹部构成,根据该结构,可以克服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力,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少使用材料;
上述底板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所述凸部,根据该结构,无论取哪个截面,都可以通过凸部来提高刚性;
当在乘坐车辆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突起部从前方朝向后方靠左边倾斜,根据该结构,当驾驶员下车时,驾驶员偏移到左侧并用脚着地的一系列的动作使身体重心发生移动的情况下,就使重心的移动线与突起部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
此外,也可以在所述底板上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使所述突起部的端部或凸部的端部连接到该加强肋上。
根据该结构,不必使用多条加强肋,就可以提高座椅底板的刚性。
上述车辆是机动两轮车,形成所述凸部的范围比头盔缓冲部的后端靠后侧。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由于在所述底板上形成突起部,该突起部朝向所述座椅的下侧或上侧突出,并且以在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具有角度的方式延伸,因此,可以提高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刚性,可以承受由驾驶员等的体重或行驶中的惯性力等对座椅作用的载荷。此外,由于可以用1个突起部承受作用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双方的载荷,因此,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双方延伸设置2个增强结构的情况相比,就可使突出到底板下侧的突起部的体积变小,从而可以减少为成型突起部所使用的材料。
此外,由于所述突起部设有多个,并且以各突起部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隔开间隔进行配置,因此,通过多个突起部,可以提高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刚性。因此,可以承受作用在座椅上的更大的载荷。
进而,由于上述底板也可以如下形成,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所述突起部,因此,无论取任意哪个截面,都可以通过突起部来提高刚性,从而可以确保座椅的整体强度。
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突起部可由凸部和凹部构成,因此,使突出到底板下侧的突起部的体积减小相当于凹部的量,既可以确保座椅的刚性,又可以进一步减少使用材料。
此外,由于上述底板也可以如下形成,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所述凸部,因此,无论取任意哪个截面,都可以通过突起部来提高刚性,从而可以确保座椅的整体强度。
此外,由于在所述底板上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使所述突起部的端部或凸部的端部连接到该加强肋上,因此,不必使用多条加强肋,就可以提高座椅底板的刚性。
上述车辆是机动两轮车,当车辆在乘坐状态下从上方观察时,上述突起部也可以从前方朝向后方靠左边倾斜,因此,当驾驶员(和/或搭乘者)下车时,偏移到左侧并用脚着地的一系列的动作使身体重心发生移动的情况下,就使重心的移动线与突起部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因此,可以相对于该重心的移动进行有效的增强。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座椅底板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收纳箱周边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机动两轮车的乘坐者座椅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收纳箱的图,是表示在其内部收纳头盔和手提公文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乘坐者座椅的仰视图。
图7是沿图6的中心线C剖切后的侧部剖视图。
图8是沿图7的B-B线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突起部形状的图,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将工具等安装在图6的工具安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工具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是乘坐者座椅的仰视图。
标号说明
10:机动两轮车;24:收纳箱;37:前轮;38:发动机;39:变速器单元;41:后轮;52、352:乘坐者座椅;52a:前端部;52F:前侧座椅部;52R:后侧座椅部;100、400:底板;100F:前侧水平部;100R:后侧水平部;100M:倾斜部;100c:铰链安装部;100d:锁止部;101:预埋螺栓;102:头盔缓冲部;103:缓冲板;103a:凸缘部;104:头盔用缓冲垫;105:开口部;105a:槽部;106:突条部;107:密封部件;110:缓冲部;111:海绵;112:表皮部件;120:突起部;120a:壁部;120b:底部;130:起子安装部;135:扳手安装部;140:火花塞专用扳手安装部;420a:凸部;420b:凹部;D、Q:角度;C、L、S: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图1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图中,左、右、上、下、前、后,分别表示从车辆的驾驶员进行观察的方向。此外,对标号的后缀,“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F”表示前侧,“R”表示后侧。
图1是具有本发明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包含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的机动两轮车10,是所谓的组合摆动式车辆,其具有:车架11;和动力单元13,其通过支点12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该车架11上。
车架11主要由如下结构要素构成:转向立管14,其设置在车辆的前端部;主车架15,其从该转向立管14倾斜着向后下方延伸;第1横车架16,其在该主车架15的下端部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左右下车架17L、17R(在图1中,只表示近身侧的下车架17L),其从主车架15的下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后,分别向后方延伸,并且,支承在第1横车架16上;第2横车架18,其被搭接在这些左右下车架17L、17R的后端部;左右后车架21L、21R(在图1中,只表示近身侧的后车架21L),其从下车架17L、17R倾斜着向后上方立起并延伸到车辆的后部,并兼用作座椅导轨;第3横车架22,其从后车架21L、21R的中间部向前方以在俯视图中呈大致U字形状配置,并被搭接在后车架21L、21R间;以及中央管23,其连接主车架15和第3横车架22之间。
在后车架21L、21R的后部配置有用于安装后述的收纳箱24的收纳箱支承托架25L、25R(在图1中,只表示标号25L)。在这些收纳箱支承托架25L、25R的后部配置有后缓冲螺栓28L、28R(图1中,只表示标号28L),该后缓冲螺栓28L、28R用于安装后缓冲器单元27L、27R(图1中,只表示标号27L)。此外,在后车架21L、21R上设置有支点架31L、31R(图1中,只表示标号31L),该支点架31L、31R包含支承动力单元13的支点12。并且,标号32L、32R(在图1中,只表示标号32L)是支承同乘者脚踏板的后座踏板支架。
转向轴34可转向地安装于转向立管14,在该转向轴34的上下分别安装有转向手柄35和前叉36L、36R(在图1中,只表示标号36L)。前轮37可转动地安装在这些前叉36L、36R的下端部。
动力单元13由如下部分构成:发动机38,其大致沿水平方向朝前方设置;和变速器单元39,其安装在该发动机38的后部。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1安装在该变速器单元39的后端部。
在变速器单元39的后端部与后车架21L、21R的中间部之间,夹设有后缓冲器单元27L、27R。
在发动机38的前方,燃料箱42配置在由主车架15、中央管23以及下车架17L、17R所围成的区域内。排气管43连接在发动机38的下部,该排气管43延伸到后方并连接到消声器44。
车架11被车罩45覆盖,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配置前部车身罩46、中间部车罩47和后部车罩48。并且,标号49是手柄罩,标号50是作为辅助部件的前大灯。
前部车身罩46由如下部分构成:前罩51,其构成车辆的前表面;前仪表板54,其作为罩部件53朝向乘坐者座椅52侧配置而构成驾驶席;护腿罩56,其作为外观装饰罩55,被连续地配置在所述前仪表板54的下端部,用于覆盖乘坐者的腿部;风道(tunnel)部件57,其被配置在该护腿罩56的后方,并被配置在驾驶员的大腿之间;踏板部58L、58R(图1中,只表示标号58L),其作为驾驶员的脚踏板,被配置在该风道部件57的左右。
在护腿罩56设有作为容器的储物部61。
在收纳箱支承托架25L、25R上安装收纳箱24,其作为容器,在上方具有开口24k(参考图2和图3),并且以可使乘坐者座椅52可开闭地覆盖该收纳箱24的开口24k的方式安装乘坐者座椅52。而且,乘坐者座椅52是驾驶员和同乘者可以前后并列骑乘的座椅,其一体地构成。
图中,标号66是前挡泥板,标号67是后挡泥板,标号68是扶手杆,标号69是主撑架。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收纳箱24周边的示意图。
左右后车架21L、21R从前方斜下侧朝向后方斜上侧延伸设置在收纳箱24的两侧,为了更宽地确保收纳箱24的收纳空间,以在车身宽度方向充分地利用该后车架21L、21R之间的方式设置收纳箱24。
在收纳箱24的下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2;节气门体3,其位于该空气滤清器2的前方。此外,上端固定在后车架21L、21R上的后缓冲器单元27配置在收纳箱24的后部下侧。该后缓冲器单元27的下端安装在位于空气滤清器2下侧的动力单元13的后部。
如图2所示,在侧面视图中,收纳箱24前侧的收纳空间变深,后侧的收纳空间变浅。亦即,收纳箱24的底面,从其前端部24a朝向后侧平缓地向斜上侧倾斜(以下,称为底面24A),然后,为了避免与沿上下摆动的后轮41的干涉,朝向后方斜上侧急剧倾斜(以下,称为底面24B),进而,以比起底面24B平缓的倾斜度向后方斜上侧延伸(以下,称为底面24C)。该底面24A、底面24B、底面24C的形状被确定为:使其避免与上述空气滤清器2、节气门体3、后缓冲器单元27以及上下摆动的后轮41之间的干涉,并尽可能使其收纳空间变得更宽。
图3是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乘坐者座椅周边部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4是从上侧观察收纳箱24的图,是表示在其内部收纳头盔H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其侧视图。
收纳箱24在上方具有开口24k,在前端部24a形成前凸缘74,该凸缘74用于安装可自由开闭地支承乘坐者座椅52的铰链部73。在收纳箱24上设置有:横凸缘75L、75R,其用于安装到车架11上;后方安装部80L、80R;以及前方安装部(未图示)。该横凸缘75L、75R被安装在设置于后车架21L、21R上的收纳箱支承托架25L、25R上,后方安装部80L、80R和前方安装部,被安装在设置于后车架21L、21R上的安装托架(未图示)上。这些横凸缘75L、75R用螺栓76紧固,后方安装部80L、80R和前方安装部用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件进行安装。
此外,铰链部73由如下部分构成:固定部77;铰链托架79,其通过铰链轴78可摆动地安装在该固定部77上。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收纳箱24的前侧部分形成为可收纳头盔H。该被收纳后的头盔H的顶部,如图5所示,被将在后面详细论述的头盔缓冲部102支承,限制着头盔H的收纳位置。
此外,如图5所示,在收纳箱24的底面24A、24B、24C以及侧壁部上,形成有朝向收纳箱24的内侧凹陷后的退让部200、201、202,以避免与空气滤清器2等零件之间的干涉。
退让部200被设置在底面24A上,其形成为向上凹陷的形状,以避开节气门体3(参考图2)的上部。
退让部201被设置在由底面24A、底面B与侧壁部构成的左侧拐角部上,且形成为朝向收纳箱24内侧凹陷的形状,以避让空气滤清器2(参考图2)。
进而,退让部202分别设置在由底面24B、底面24C与侧壁部构成的左右侧拐角部上,且形成为朝向收纳箱24内侧凹陷的形状,以避让位于左右后车架21L、21R相对内侧的后缓冲器单元27的上端固定部(参考图2)。
在该收纳箱24的收纳空间中,除可以收纳上述头盔H之外,如图5所示,在退让部202的上面可以大致水平地收纳A5尺寸程度的矩形收纳物203(例如,手提公文包、小型笔记本电脑等)。此外,在该收纳箱24的收纳空间中,从底面24C到底面24A朝向前方斜下侧,可以收纳例如折叠伞那样较长的行李204。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乘坐者座椅52的仰视图。此外,图7是沿图6的中心线剖切后的侧部剖视图,图8是表示沿图7的B-B线剖切后的状态的剖视图。进而,图9是图6所示的A-A剖视图。
如图1和图7所示,从侧面观察,乘坐者座椅52一体地形成为阶梯状,驾驶员骑乘在其前侧座椅部52F上,同乘者骑乘在比该前侧座椅部52F高一阶的后侧座椅部52R上。驾驶员和同乘者以跨在该乘坐者座椅52上骑乘。因此,驾驶员和同乘者的体重作用在前侧座椅部52F和后侧座椅部52R上,从而沿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产生弯曲力。
乘坐者座椅52由如下部分构成:底板100,其用于确保乘坐者座椅52的刚性;和缓冲部110,其处于覆盖该底板100上面的状态。该底板100和缓冲部110通过未图示的卡钉进行安装。
缓冲部110是用表皮部件112包覆具有弹性的海绵111的外表面的状态构成的。
底板100由树脂材料,例如用弯曲刚性高的聚丙烯一体成型,使其既可谋求轻量化,又可确保高刚性。该底板100如图7所示,其配合乘坐者座椅52的形状而形成为阶梯状,并具有:前侧水平部100F,其位于前侧座椅部52F的下侧;后侧水平部100R,其位于后侧座椅部52R的下侧;倾斜部100M,其从前侧水平部100F的后端部朝向后方斜上侧延伸到后侧水平部100R的前端部;铰链安装部100c,其位于前侧水平部100F的前方;锁止部100d,其位于后侧水平部100R的后方,在关闭乘坐者座椅52的状态下保持乘坐者座椅52。该倾斜部100M与前侧水平部100F的后端部和后侧水平部100R的前端部之间,用平滑的曲面连接起来。
通过预埋螺栓101,将上述铰链托架79安装在铰链安装部100c上。该预埋螺栓101在底板100成型时被埋入成型。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前侧水平部100F上,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且前后方向的稍前侧,设置有头盔缓冲部102,该头盔缓冲部102承受被收纳在收纳箱24内的头盔H(参考图2和图5)的上部。该头盔缓冲部102具有:缓冲板103,其被安装成可将形成在前侧水平部100F上的圆形开口部105封闭;和头盔用缓冲垫104,其位于该缓冲板103的中央,从收纳箱24侧安装到缓冲板103上。
该开口部105的边缘部形成为比底板100的整体板厚稍厚,在该边缘部形成有槽部105a。该槽部105a呈朝向下侧形成为凹状的形状,且遍及开口部105的整个一周连续设置。
缓冲板103与底板100同样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成型为大致圆板状,在其外缘部沿周向连续形成有朝向下侧延伸的凸缘部103a。该缓冲板103以从底板100的上侧安装将凸缘部103a嵌入到槽部105a中的方式进行安装,缓冲板103的上侧被上述海绵111压紧。此外,头盔用缓冲垫104由海绵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从而能够配合头盔的大小或形状进行变形。
此外,在缓冲板103和头盔用缓冲垫104上,形成有大致同心状的开口,用以限制被收纳后的头盔的位置。
在前侧水平部100F和后侧水平部100R的周围,如图6所示,形成呈周状延伸的突条部106,该突条部106包围前侧水平部100F和后侧水平部100R的外周区域。在该突条部106的更靠外侧,当关闭乘坐者座椅52时(处于可行驶的状态时),从外部将密封部件107呈周状安装在收纳箱24内,以使雨水或灰尘不能进入。
在前侧水平部100F且头盔缓冲部102的后端设置加强肋108a,该加强肋108a沿宽度方向延伸,与左右的突条部106相连。此外,在前侧水平部100F与倾斜部100M相连的部分设置加强肋108b,该加强肋108b沿宽度方向延伸,且与左右突条部106相连。
上述开口部105的边缘部、突条部106以及加强肋108a、108b,也起到作为用于提高底板100的弯曲刚性的加强部件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前侧水平部100F、倾斜部100M以及后侧水平部100R上,如图6、图7和图8所示,以从底板100的底面突出到下侧的方式下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20。形成有该突起部120的范围,比加强肋108a靠后侧,位于由该加强肋108a和突条部106包围的范围内。
如图6的仰视图所示,突起部120从车辆前侧延伸到斜后方左侧(图6的上侧),以多个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在图6中,用中心线L表示)相互平行的方式隔开间隔进行配置。更详细地,该突起部120延伸呈朝向分别与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具有角度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在图6中,用中心线C表示)与中心线L的角度D大约为30°。
并且,所谓“具有角度”,是指其不与车辆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平行(角度0°),并且是突起部120对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可提高其刚性的角度。
如图9所示,该突起部120在其截面形状中具有:壁部120a,其从底板100的底面朝向下方垂下;和底部120b,其从该壁部120a的下端沿水平延伸,从而成为上侧敞开的大致
Figure GDA0000074308310000101
字形状。从而,由于弯曲方向中的截面系数变大,因此,可以提高底板100的刚性。
此外,该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以及各间隔(间距),当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剖切乘坐者座椅52时,在这些截面的任何一个上,都形成为使其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突起部120。
此外,如图6所示,在底板100的后侧水平部100R的后部设置有工具安装部(起子安装部130、扳手安装部135、火花塞专用扳手安装部140)。在成型底板100时,这些工具安装部与底板100被一体成型。
图10是表示将工具等安装在工具安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1是其立体图,表示没有安装工具等的状态。
在起子安装部130上安装起子131。详细地,起子131的前端部插入插入部132a内,同时,通过用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挂钩部132b、132c的爪部133来握持起子131的手柄部分进行安装。就可使挂钩部132b、132c利用构成底板100的树脂材料的弹性进行握持,通过将起子131压入2个爪部133之间或者从2个爪部133之间拉出,就可使其容易地安装和拆下。
在扳手安装部135上安装扳手136。详细地,扳手136的前端手柄部分支承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挂钩部137上来进行安装。在使扳手136从车身后方侧滑动到挂钩部137的状态下将其插入,通过利用挂钩部137的弹性对扳手136朝向上侧施加弹力,就使其被支承起来。
在火花塞专用扳手安装部140上安装火花塞专用扳手141。详细地,挂钩部142的爪部143把持火花塞专用扳手141的手柄部分来进行安装。该挂钩部142也与上述相同,利用构成底板100的树脂材料的弹性就可握持,通过将火花塞专用扳手141压入2个爪部143之间或者从2个爪部133之间拉出,就可使其容易地安装和拆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通过在底板100上形成有以与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具有角度的方式延伸的突起部120,从而可以提高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刚性,可以承受由驾驶员等的体重或行驶中的惯性力等对乘坐者座椅52作用的载荷。此外,由于可以由1个突起部120,承受作用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双方的载荷,因此,与使2个增强结构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双方延伸的情况相比,就可使突出到底板100下侧的突起部120的体积减小,从而可以减少用于成型突起部120所使用的材料。
此外,由于设置多个突起部120,并以各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隔开间隔进行配置,进而,使底板100形成为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突起部120,因此无论取任意哪个截面,都可以通过突起部120来提高刚性,可以确保乘坐者座椅52的整体强度。此外,由于通过多个突起部,可以提高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刚性,因此,可以承受比作用在座椅上的载荷更大的载荷。
进而,由于在底板100上形成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108a、108b,使突起部120的端部或凸部的端部连接到该加强肋108a、108b,因此,不必如现有技术那样使用许多加强肋就可以提高底板100的刚性。
此外,从座椅上方观察时,由于突起部120从前方朝向后方靠左侧倾斜,因此,当驾驶员(和/或搭乘者)下车时,通过偏移到左侧用脚着地的一系列的动作(在机动两轮车上,由于在右侧有脚刹车,因此通常在停车时左脚着地),在身体重心发生移动的情况下,由于使该重心的移动线与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因此,可以对该重心的移动进行有效的增强。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座椅底板的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了论述,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形成突起部120的范围,比头盔缓冲部102的后端靠后侧,但也可以在全范围(用突条部106包围的整个范围)内以避开头盔缓冲部102的方式形成突起部120。若如此构成,可以进一步提高乘坐者座椅52的弯曲刚性。此外,若加厚头盔缓冲部102的壁厚,即使不提高乘坐者座椅52的弯曲刚性,也可以提高乘坐者座椅52的整体弯曲刚性。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中心线L)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中心线C)大约倾斜30°,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只要角度D是45°±15°的范围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克服作用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力的刚性。此外,通过由乘坐者座椅52的形状、驾驶员骑乘的状态等,使作用在乘坐者座椅52上的弯曲力偏移到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角度D设定为超过45°±15°的范围。根据该结构,也可以实现乘坐者座椅52的轻量化,并且可以确保其高刚性。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从底板100的底面突出到下侧的方式下形成突起部120,但也可以是从底板100朝向上侧突出的方式。即使如此,也可以得到与突出到下侧的情况同等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2,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由于本第2实施方式是变更第1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20的形状而成,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只对变更后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其它说明。此外,对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同一部件标注相同标号进行说明。
图12是用单体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乘坐者座椅352的图,是从下侧观察的图。
在乘坐者座椅352的底板400中,在使第1实施例中所示的突起部120(参考图6)的一部分凹陷的状态下,由凸部420a和凹部420b构成。如图12所示,多个突起部是以该凹部420b的位置排列在与中心线C成角度Q(约30°)的中心线S上的方式凹陷形成的。
亦即,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凸部420a形成为大致菱形形状,并且,该凸部420a配置成位于倾斜约30°的格子状的网格的交点上的状态。
该凸部420a在其截面形状中,与突起部120同样具有:壁部,其从底板400的底面朝下垂下;底部,其从该壁部的下端沿水平延伸,从而成为上侧敞开的大致字形状。从而,由于弯曲方向中的截面系数变大,因此,可以提高底板400的刚性。
此外,该凸部420a排列的方向(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相同。用中心线L表示)以及各个间隔(间距)形成为,当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剖切乘坐者座椅352时,在这些截面的任何一个中其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凸部420a。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通过在底板400上与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都具有角度的状态下延伸的突起部120,由凸部420a和凹部420b形成,从而,可以提高车辆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的弯曲刚性,可以承受由驾驶员等的体重或行驶中的惯性力等对乘坐者座椅352作用的载荷。此外,与使2个增强结构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双方延伸的情况相比,就可减小突出到底板400下侧的凸部420a的体积,可以减少用于成型凸部420a所使用的材料。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可以减少相当于凹部420b所使用的材料。
此外,由于在底板400上,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形成为使其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凸部420a,因此,无论取任意哪个截面,都可以通过凸部420a来提高刚性,可以确保乘坐者座椅352的整体强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论述,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凸部420a排列的方向(中心线L)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中心线C)的角度D倾斜约30°,同时,使凹部420b排列的方向(中心线S)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中心线C)的角度Q倾斜约30°,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若角度D是45°±15°的范围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对作用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弯曲力的刚性。此外,在由乘坐者座椅352的形状、驾驶员等骑乘的状态等,使作用在乘坐者座椅352上的弯曲力偏移到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任何一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角度D设定为超过45°±15°的范围。根据该结构,也可以实现乘坐者座椅352的轻量化,并且可以确保其高刚性。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使上述角度D和Q一致,大约成为30°,但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角度。

Claims (6)

1.一种车辆座椅结构,其用于增强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交通工具用座椅(352)的底板(4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400)上形成突起部(420a),该突起部(420a)朝向所述座椅(352)的下侧或上侧突出,并且以在所述座椅(352)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具有角度(D)的方式延伸,
所述突起部(420a)由凹部(420b)和形成为大致菱形形状的凸部(420a)构成,
所述底板(400)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所述凸部(420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400)上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108a,108b),使所述突起部的端部或凸部的端部连接到该加强肋上(108a,108b)。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是机动两轮车(10),形成所述凸部(420a)的范围比头盔缓冲部(102)的后端靠后侧。
4.一种车辆座椅结构,其用于增强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交通工具用座椅(52)的底板(1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100)上形成突起部(120),该突起部(120)朝向所述座椅(52)的下侧或上侧突出,并且以在所述座椅(52)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具有角度(D)的方式延伸,
所述突起部(120)设有多个,并且以各突起部(12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隔开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突起部(120)由凸部和凹部构成,
所述底板(52)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或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至少包含所述凸部,
当在乘坐车辆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突起部(120)从前方朝向后方靠左边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52)上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108a,108b),使所述突起部(120)的端部或凸部的端部连接到该加强肋(108a,108b)上。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是机动两轮车(10),形成所述凸部的范围比头盔缓冲部(102)的后端靠后侧。
CN2008101841140A 2007-12-28 2008-12-11 车辆座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8857 2007-12-28
JP2007338857A JP5086058B2 (ja) 2007-12-28 2007-12-28 車両シート構造
JP2007-338857 200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670A CN101468670A (zh) 2009-07-01
CN101468670B true CN101468670B (zh) 2012-08-08

Family

ID=40826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411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70B (zh) 2007-12-28 2008-12-11 车辆座椅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086058B2 (zh)
CN (1) CN101468670B (zh)
BR (1) BRPI0805386B1 (zh)
ES (1) ES2371577B1 (zh)
IT (1) IT1392362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6878B2 (ja) * 2010-01-19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74471B2 (ja) * 2011-12-12 2016-08-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US9821868B2 (en) 2012-06-28 2017-11-21 Ts Tech Co., Ltd. Cushioning-material structure for vehicle seat
JP6039267B2 (ja) * 2012-06-28 2016-12-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ボトムプレート構造
IN2015DN00452A (zh) * 2012-06-28 2015-06-26 Ts Tech Co Ltd
JP6022932B2 (ja) * 2012-12-27 2016-11-09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二輪車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6249726B2 (ja) 2013-11-11 2017-12-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7178299B2 (ja) * 2019-03-13 2022-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ラゲッジライト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4281A (en) * 1984-04-05 1986-06-1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Lightweight impact absorbing panel
CN1076901A (zh) * 1992-03-03 1993-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
JP3380222B2 (ja) * 2000-09-25 2003-02-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底板構造
EP1695898A1 (en) * 2005-02-25 2006-08-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frame for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8740A (ja) * 1991-04-05 1992-10-30 Sanou Kogyo Kk 合成樹脂製自転車用サドルの製造方法
JP2696622B2 (ja) * 1991-08-27 1998-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123813B2 (ja) * 2002-04-26 2008-07-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取り付け構造
JP5113358B2 (ja) * 2005-10-07 2013-01-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07175482A (ja) * 2005-11-30 2007-07-1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船艇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4281A (en) * 1984-04-05 1986-06-1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Lightweight impact absorbing panel
CN1076901A (zh) * 1992-03-03 1993-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
JP3380222B2 (ja) * 2000-09-25 2003-02-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底板構造
EP1695898A1 (en) * 2005-02-25 2006-08-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frame for motor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86058B2 (ja) 2012-11-28
IT1392362B1 (it) 2012-02-28
BRPI0805386B1 (pt) 2019-02-19
CN101468670A (zh) 2009-07-01
ITTO20080822A1 (it) 2009-06-29
JP2009154848A (ja) 2009-07-16
BRPI0805386A2 (pt) 2009-09-01
ES2371577B1 (es) 2012-10-18
ES2371577A1 (es) 201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8670B (zh) 车辆座椅结构
TWI274006B (en) Straddle-seat four-wheeled vehicle
US6499784B2 (en) Article storage device of motorcycle
EP1457412B1 (en) Windshield unit for motorcycle
CN100413730C (zh) 车辆的座位构造
TWI617476B (zh)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US20080048469A1 (en) Floor structure of four wheeled utility vehicle
US20060244280A1 (en) Article housing device for small-sized vehicle
CN101468679B (zh) 机动两轮车的收纳箱结构
US20060244281A1 (en) Seat unit for a small-sized vehicle
JP7053715B2 (ja) 二輪車
US7571952B1 (en) Protection screen and truck equipped with it
JP2004067079A (ja) 車両
EP0891920A2 (en)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adjustable shell, accessible through side-doors
CA2732123C (en) Cove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TWI295252B (zh)
JP2529833Y2 (ja) ルーフ付き自動二、三輪車
EP2712791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970650B2 (ja) ルーフ付きスクータ型車両
JPH07110625B2 (ja) スク−タ型車輛の物入れ装置
WO2023084875A1 (ja) 収納部構造
JP3159937U (ja) 車両用屋根
JPH01202589A (ja) スクータ型車輌
US20040079573A1 (en) Motorcycle and storage box arrangement thereof
CN106697129B (zh) 摩托车车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