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6629B -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6629B
CN101466629B CN2007800215533A CN200780021553A CN101466629B CN 101466629 B CN101466629 B CN 101466629B CN 2007800215533 A CN2007800215533 A CN 2007800215533A CN 200780021553 A CN200780021553 A CN 200780021553A CN 101466629 B CN101466629 B CN 1014666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mentioned
value
request
weight coeffic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15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6629A (zh
Inventor
小堀真吾
岩田雅史
铃木直彦
匹田志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66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6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6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6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2Up or down call inp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6Energy consum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22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present in the elevator car to be alloc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34Taking into account uncertainty terms for predicted values, e.g. the predicted arrival time of an elevator car at the floor where a call is ma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35Taking into account predicted future events, e.g. predicted future call inpu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1Shafts divided into zo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03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by real-time traffic dat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设置参数运算部(13)和评价运算部(14),从多个电梯中选择综合评价值J(i)最佳的电梯,对该电梯分配乘坐请求,其中,上述参数运算部(13)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与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决定根据由预测运算部(12)预测的行驶距离运算得到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w4,上述评价运算部(14)根据乘客的等待时间的评价项目、行驶距离的评价项目以及由参数运算部(13)决定的权重系数w4来运算综合评价值J(i)。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效地应用多个电梯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厦内设置多个电梯的情况下,谋求通过由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有效地应用多个电梯来缩短乘客的等待时间。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除了谋求缩短乘客的等待时间以外,谋求节能也是其目的之一。 
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对各层中的每个层设定乘坐请求的允许接收请求数,在各层产生的乘坐请求数超过允许接收请求数时,不接受新产生的乘坐请求。由此,限制电梯的利用,谋求节能。 
然而,在所产生的乘坐请求数超过允许接收请求数的层中,乘客无法乘坐电梯,发生不方便的状况。 
另一方面,所产生的乘坐请求数不满足允许接收请求数时,电梯的利用不受限制,因此无法实现节能。 
另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当实施乘客数较少的闲散时的待机控制时,预测各层的乘坐请求的产生概率。 
然后,当乘坐请求的产生概率在规定范围内的层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从乘坐请求的产生概率在规定范围内的层中将离搁置不管的电梯较近的层选择为待机层,使电梯待机在该待机层上。由此,与将固定层作为待机层的情况相比,电梯移动到待机层为止的距离变短,从而谋求节能。 
然而,节能被局限于电梯的移动本来就少的乘客闲散时,另外, 到达待机层的行驶距离也不那么长,因此限定了节能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67129号公报(段落号[0017]~[0021]、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6019号公报(段落号[0016],图2) 
以往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构成为如上所述,因此在设为各层产生的乘坐请求数超过允许接收请求数时不接受新产生的乘坐请求的情况下,限制电梯的利用,从而谋求节能。但是,在所产生的乘坐请求数超过允许接收请求数的层中,乘客无法乘坐电梯,从而发生非常不方便的状况。另外,在所产生的乘坐请求数不满足允许接收请求数的情况下,电梯的利用不受限制,因此存在无法实现节能的问题。 
另外,在将乘坐请求的产生概率在规定范围内的层作为待机层的情况下,与将固定层作为待机层的情况相比,电梯移动到待机层为止的距离变短,从而实现节能。然而,虽然实现节能,但局限于电梯的移动本来就少的乘客闲散的时候,另外,到达待机层的行驶距离也不那么长,因此,存在限定了节能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不导致发生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等的不方便的状况而能够减少电梯的行驶距离从而提高节能效果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设置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和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从多个电梯中选择综合评价值最佳的电梯,对该电梯分配乘坐请求,其中,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与乘客的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决定根据由预测运算单元预测的行驶距离运算得到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上述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根据乘客的等待时间的评价项目、上述行驶距离的评价项目以及由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决定的权重系数运算各电梯的综合评价值。 
根据本发明,设置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和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从多个电梯中选择综合评价值最佳的电梯,对该电梯分配乘坐请求,因 此具有不会导致发生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等的不方便的状况而能够减少电梯的行驶距离并提高节能效果的效果,其中,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与乘客的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决定根据由预测运算单元预测的行驶距离运算得到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上述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根据乘客的等待时间的评价项目、上述行驶距离的评价项目以及由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决定的权重系数运算各电梯的综合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相对于权重系数w4的变化的每单位时间的总行驶距离的削减率与每单位时间的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variable(变量)(P,Q,R,S,C)与权重系数w4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variable(P,Q,R,S,C)与权重系数w4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OD表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两个区域间的相对交通量的OD表的说明图。 
图8是假设图7中的区域1间的交通量较少(A=0)而改变B和C的值来排列2×2的OD表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产生乘坐请求的状况等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应用以减少行驶距离为目的的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状况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按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电梯控制装置1被设置在安装在大厦内的每个电梯中,是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指示下控制该电梯的装置。 
例如当产生乘坐请求时,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实施将该乘坐请求分配给合适的电梯等的处理。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通信部11具备与电梯控制装置1实施数据通信的通信接口,例如从电梯控制装置1收集电梯的当前位置、乘坐请求产生层、乘坐请求方向、前进方向(上行、下行)、目的地层等行驶信息等。 
在某层产生新的乘坐请求时,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预测运算部12在将该乘坐请求分配给各电梯的情况下,除了实施各电梯响应于乘坐请求而从当前位置到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的预测运算之外,还实施各电梯响应于乘坐请求而从当前位置到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的行驶距离和从乘坐请求产生层到乘坐请求产生层的乘客的目的地层为止的行驶距离的预测运算等。 
但是,如果在产生了新的乘坐请求时处于没有产生其它乘坐请求的状况,则预测运算部12对从当前位置到新的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从当前位置到新的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的行驶距 离、以及从乘坐请求产生层到乘坐请求产生层的乘客的目的地层为止的行驶距离进行预测运算,但是如果在产生了新的乘坐请求时处于已经产生了其它乘坐请求的状况,则不仅对于新的乘坐请求产生层进行预测运算,还对从当前位置到已经产生的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从当前位置到已经产生的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的行驶距离、以及从已经产生的乘坐请求产生层到乘坐请求产生层的乘客的目的地层为止的行驶距离进行预测运算。另外,如果在产生了新的乘坐请求时处于已经产生了其它乘坐请求和轿厢请求的状况,则不仅对于新的乘坐请求产生层进行预测运算,还对从当前位置到已经产生的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从当前位置到已经产生的轿厢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从当前位置到已经产生的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的行驶距离、从当前位置到已经产生的轿厢请求产生层为止的行驶距离、以及从当前位置到已经产生的乘坐请求产生层、再到乘坐请求产生层的乘客的目的地层为止的行驶距离进行预测运算。 
此外,预测运算部12构成预测运算单元。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参数运算部13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的削减率与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之间的关系,使用表示交通状态(例如交通量、交通图(traffic pattern))、电梯规格(例如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轿厢台数)、电梯定员(轿厢定员)、门开闭时间)、大厦规格(例如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以及电梯控制状态(例如运行模式的合适与否)的参数之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参数,实施如下处理:决定根据由预测运算部12预测的行驶距离运算出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w4。此外,参数运算部13构成权重系数决定单元。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评价运算部14实施对将乘以由参数运算部13决定的权重系数w4的行驶距离和移动时间等作为评价项目的各电梯的综合评价值J(i)进行运算的处理。此外,评价运算部14构成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乘坐请求分配部15实施从多个电梯中选择由评价运算部14运算的综合评价值J(i)最佳的电梯并对该电梯分 配乘坐请求的处理。此外,乘坐请求分配部15构成乘坐请求分配单元。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运转控制部16实施根据乘坐请求分配部15的分配结果来控制电梯控制装置1的处理。 
在图1的例子中,假设作为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结构要素的通信部11、预测运算部12、参数运算部13、评价运算部14、乘坐请求分配部15以及运转控制部16由专用的硬件(例如,安装有MPU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基板)构成,但是在由计算机构成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记述了通信部11、预测运算部12、参数运算部13、评价运算部14、乘坐请求分配部15以及运转控制部16的处理内容的程序保存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计算机的CPU执行保存在该存储器中的程序。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接着关于动作进行说明。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评价运算部14稍后详细记述,运算如下述的式(1)所示的各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 
J(i)=w1E1(i)+w2E2(i)+w3E3(i)+w4E4(i) (1) 
E1(i):在将新的乘坐请求分配给电梯i的情况下,电梯i到达乘坐请求层为止的乘客的等待时间的评价值(从当前位置到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的评价值) 
E2(i):在将新的乘坐请求分配给电梯i的情况下,针对乘坐请求的预报偏差概率的评价值 
E3(i):在将新的乘坐请求分配给电梯i的情况下,电梯i的满员概率的评价值 
E4(i):在将新的乘坐请求分配给电梯i的情况下,电梯i从当前位置到停止为止的行驶距离的评价值 
w1:针对等待时间的评价值E1(i)的权重系数 
w2:针对预报偏差概率的评价值E2(i)的权重系数
w3:针对满员概率的评价值E3(i)的权重系数 
w4:针对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权重系数 
此外,在产生了新的乘坐请求时预测运算部12根据电梯i的当前位置、前进方向、已分配的乘坐请求、轿厢请求等的状况来实施对于新的乘坐请求和已分配的乘坐请求的电梯i的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行驶距离等的预测运算,因此根据其预测运算结果导出评价值E1(i)~E4(i)。作为这些预测运算的方法,例如有日本特开昭54-102745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在日本特开昭54-102745号公报中,使电梯虚拟地从当前位置起逐层移动,累计该移动时间。然后,将直到到达产生了乘坐请求的层为止累计的移动时间作为预测运算结果。关于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行驶距离等的预测运算方法,考虑将日本特开昭54-102745号公报所公开的预测运算方法应用于各个项目的预测运算中。 
当评价运算部14运算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时,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乘坐请求分配部15实施选择综合评价值J(i)最佳的电梯(综合评价值J(i)为最大或最小的电梯)并对该电梯分配乘坐请求的处理。 
在乘坐请求分配部15决定响应乘坐请求的电梯时,并不限于离乘坐请求产生层最近的电梯是能够最早响应的轿厢。 
这是因为,离乘坐请求产生层较近的电梯在从当前位置到乘坐请求产生层的途中存在需要停止的层时,当存在即使离乘坐请求产生层稍微远但是途中不停止而能够直达乘坐请求产生层的电梯的情况下,离得较远的电梯能够更早地到达乘坐请求产生层。 
因此,在评价值E1(i)~E4(i)中重视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时,能够减少行驶距离来提高节能效果,但是有时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使输送效率变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不导致输送效率变差并提高节能效果,将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权重系数w4设定为合适的值。 
下面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内容。
例如,当乘客按下设置于乘梯场所的电梯的乘坐请求按钮来产生新的乘坐请求时(步骤ST1),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通信部11从各电梯i的电梯控制装置1收集电梯i的当前位置、乘坐请求产生层、乘坐请求方向、前进方向(上行、下行)、目的地层等的行驶信息等。 
在本实施方式1中,假设还能够登记目的地层的目的地层登记方式而还收集目的地层,但是不需要必须收集目的地层。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参数运算部13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的削减率与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之间的关系,使用表示交通状态(例如交通量、交通图)、电梯规格(例如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轿厢台数)、电梯定员(轿厢定员)、门开闭时间)、大厦规格(例如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以及电梯控制状态(例如运行模式的合适与否)的参数之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参数,运算对于由预测运算部12预测的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权重系数w4(步骤ST2)。 
参数运算部13例如使用以下的式(2)运算对于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权重系数w4。 
w4=f(P,Q,R,S,C)(2) 
其中,P是交通量,Q是表示交通图的交通图变量,R是表示电梯规格的特征的电梯规格变量,S是表示大厦规格的特征的大厦规格变量,C是表示电梯控制状态的控制参数影响变量。 
另外,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权重系数w4与P、Q、R、S、C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 
在此,说明决定式(2)的过程。 
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如上所述那样运算式(1)的综合评价值J(i),对综合评价值J(i)最佳的电梯i分配新的乘坐请求。 
图3是表示相对于权重系数w4的变化的每单位时间的总行驶距离(TRD:total running distance)的削减率与每单位时间的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AWT:average waiting time)的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 
如图3所示,对于行驶距离的评价值的E4(i)的权重系数w4越大, 行驶距离的削减量越增加,存在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倾向。这是因为,当权重系数w4增加时,在式(1)的综合评价值J(i)中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优先级变高,相反,等待时间的评价值E1(i)的优先级降低。 
因而,在图3的例子中可知,为了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可知需要准备式(2)使得w4=17左右。 
w4的函数f需要设定为相对于P、Q、R、S、C发生变化。下面为了使说明简单,考虑E4(i)为针对距离的一次以上的单调增加函数的情况。 
E4(i)=∑(行驶距离)n    n≥1 
此时,相对于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增加的、乘客的等待时间的增加率较小。这是因为,等待时间中包含不依赖于行驶距离的出入电梯时间、门开闭时间等的停止时间。因此,将权重系数的函数f设定为相对于行驶距离(急行区域距离、层高、层数)的评价值E4(i)单调减少。 
另外,当台数增加时,相对于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增加的、乘客的等待时间的减少率较大。这是因为,即使台数增加,行驶距离的变化也不大,但是简单来说等待时间以台数的倒数减少。因此,将权重系数的函数f设定为相对于轿厢台数单调减少。 
或者,例如考虑E4(i)为相对于行驶距离(急行区域距离、层高、层数)的一次以上的单调减少函数的情况。 
E4(i)=-∑(行驶距离)n   n≥1 
此时,与上述的说明相反地,相对于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减少的乘客的等待时间的减少率较小。因此,将权重系数的函数f设定为相对于行驶距离(急行区域距离、层高、层数)单调增加。 
另外,当台数增加时相对于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减少的、乘客的等待时间的减少率较大。这是因为,即使台数增加,行驶距离的变化也不大,但是简单来说等待时间以台数的倒数减少。因此,将 权重系数的函数f设定为相对于轿厢台数单调减少。 
在此,仅记述了行驶距离和台数,但是设定函数f使得w4相对于其它的P、Q、R、S、C也同样地发生变化。例如,假设实施了仿真实验的结果,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的权重系数w4的值(value)相对于variable(P,Q,R,S,C)中的任一个的变化呈现如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 
如果判明这种关系,则能够根据实验上估计的权重系数w4的值(value)来例如准备如下的N次的递归式。 
w4={αP_N(P)NP_(N-1)(P)N-1+...+αP_1(P)+γ1_P
×{αQ_N(Q)NQ_(N-1)(Q)N-1+...+αQ_1(Q)+γ1_Q
×{αR_N(R)NR_(N-1)(R)N-1+...+αR_1(R)+γ1_R
×{αS_N(S)NS_(N-1)(S)N-1+...+αs_1(S)+γ1_s
×{αC_N(C)NC_(N-1)(C)N-1+...+αC_1(C)+γ1_P}        (3) 
或者,例如能够准备如下的指数函数的递归式。 
w4={αe_1(e)(β_p)(P)2_P}×{αe_2(e)(β_q)(Q)2_Q
×{αe_3(e)(β_r)(R)2_R}×{αe_4(e)(β_s)(S)2_s
×{αe_5(e)(β_c)(C)2_C}                          (3′) 
或者,例如能够准备如下的对数函数的递归式。 
w4={α1_PLn(P)+γ3_P}×{α1_QLn(Q)+γ3_Q}×{α1_RLn(R)+γ3_R
×{α1_SLn(S)+γ3_S}×{α1_CLn(C)+γ3_C}              (3") 
将式(3)(3’)(3”)的 
αP_N,αP_(N-1),...,αP_1,αQ_N,αQ_(N-1),...,αQ_1,αR_N,αR_(N-1),...,αR_1,αS_N,αS_(N-1),...,αS_1,αC_N,αC_(N-1),...,αC_1,αe_1,αe_2,αe_3,αe_4,αe_5,β_p,β_q,β_r,β_s,β_C,γ1_P,γ1_Q,γ1_R,γ1_S,γ1_C,γ2_P,γ2_Q,γ2_R,γ2_S,γ2_C,γ3_P,γ3_Q,γ3_R,γ3_S,γ3_C设定为与如图4或图5所示那样的实验上估计的权重系数w4的值(value)之间的误差变小。 
在图4或图5中一并记载由一次递归式、二次递归式表示的值。一般来讲,高次的递归式更能够高精确度地表示实验上估计的值。在图4或图5中一并记载由指数函数的递归式、对数函数的递归式表示的值。根据实验上所估计的值,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比高次的多项 式更能够高精确度地表示值。另外,根据实验上所估计的值,将N次的多项式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进行合成得到的函数更能够高精确度地表示值。 
在此,以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进行运行控制使得能够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为目标进行说明。 
但是在图3的曲线中,是否进行运行控制使得在完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或者是否将权重系数w4设定为大于“17”的值来进行运行控制使得允许某种程度的输送效率恶化而得到更多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或者是否将权重系数w4设定为小于“17”的值来进行运行控制使得能够各享受一些行驶距离的削减量与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等的判断,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设计者的目的、使用者的要求而改变。 
另外,不限于等待时间,使式(1)的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或者行驶距离的削减量中的任一个以何种程度优先等的判断也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设计者的目的、使用者的要求而改变。根据该判断,权重系数w4的合适的值不同,因此利用P、Q、R、S、C以何种形式准备式(2)取决于该判断。 
下面说明式(2)中的交通量P、交通图变量Q、电梯规格变量R、大厦规格变量S、控制参数影响变量C。 
参数运算部13例如使用以下的式(4)运算交通量P。 
P=(Psum)/(LD×T)              (4) 
交通量P是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也发生变动的参数,因此根据基于从电梯控制装置1发送的乘客数量数据、请求按钮的信息等所估计的各层中的每个层的出入电梯者人数的和,按每单位时间(T)导出式(4)中的“Psum”。 
另外,式(4)中的“LD”表示电梯在一秒内可输送的人数(输送能力),例如能够利用“建築設計·施行のための昇降機計画指針”(日本电梯协会发行)等中记载的交通计算法,基于可运算的五分钟输送能力 并根据以下的式(5)来计算。 
LD=(每一台的五分钟的输送能力)×M/300           (5) 
其中,M是电梯的台数。 
参数运算部13例如使用以下的式(6)运算交通图变量Q。 
Q=g(OD表)        (6)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OD表与交通图变量Q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式(6)中的函数g。 
图6是表示OD表的说明图。 
图6的OD表中的值表示层间的相对交通量的数值。例如出发层1F、目的地层10F中的“2”之类的数字意味着每单位时间内从1F去10F的人的比例为全体乘客数量的2%。 
OD表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也发生变动,因此根据基于从电梯控制装置1发送的乘客数量数据、请求按钮的信息等所估计的各层中的每层的出入电梯者人数之和,按每单位时间(T)导出OD表。 
OD表内的各数值其本身是表示交通图的特征的数值,当将OD表内的多个数值作为运算参数利用时,函数g变得复杂,而且所需的运算资源也变大。 
另一方面,如果仅利用OD表内的一个数值,则有可能由于局部的交通的变动而看错整体的交通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根据图6的OD表制作如图7所示那样的以2×2表示的每个区域的OD表。 
图7的OD表将大厦的层分为主层(地下~1F)和上层(2F~上层)的两个区域,示出了各区域间的相对交通量。 
图8是假设图7中的区域1间的交通量较少(A=0)而改变B和C的值来排列2×2的OD表时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在标准化为A+B+C+D=100的情况下,当固定为A=0而改变B和C的值时,自动地决定D的值。 
在处于图8的相同的箭头上的OD表中,由以下的式(7)表示的Q的值相同。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该Q的值作为交通图变量来处理。
Q=(100-B+C)             (7) 
参数运算部13例如使用以下的式(8)的函数p,运算电梯规格变量R。 
R=p(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    (8) 
作为在电梯规格变量R的运算中利用的参数(表示电梯的规格的参数),列举出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等。一般,表示电梯的规格的参数根据容纳电梯的每个大厦而不同,但是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发生变动的情况较少,因此设为通过事先的作业预先保存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 
设关于额定速度、加速度、门开闭时间,在式(8)中利用各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固定值,但是如果例如能够使用传感器等来进行检测,则也可以利用瞬时值。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等与电梯规格变量R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式(8)的函数p。 
参数运算部13例如使用以下的式(9)的函数q来运算大厦规格变量S。 
S=q(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              (9) 
作为在大厦规格变量S的运算中利用的参数(表示大厦的规格的参数),列举出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等。一般,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等的表示电梯的规格的参数根据容纳电梯的每个大厦而不同,但是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发生变动的情况较少,因此设为通过事先的作业预先保存到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等与电梯规格变量S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式(9)的函数q。 
参数运算部13例如使用以下的式(10)的函数u来运算控制参数影响变量C。 
C=u(控制参数N)          (10)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控制参数N与控制参 数影响变量C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式(10)的函数u。其中,在式(10)中控制参数N的数量为一个,但是并不限于一个。 
下面说明控制参数N。 
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准备多个运行模式的情况较多。 
作为运行模式,例如存在如下的模式。 
(1)在从主层移动到上层的人较多的上升(UP)高峰时使多台电梯服务于主层来谋求减少等待时间的运行模式 
(2)使前往同一目的层的乘客尽量乘坐同一电梯来提高输送效率的运行模式 
(3)在从主层移动到上层的人较多的上升高峰时将主层以上的上层分割为多个区域并限定各电梯提供服务的层来谋求提高输送效率的运行模式 
(4)在从上层移动到主层的人较多的下降(DOWN)高峰时限制各电梯所负责的下降请求数并尽量分离负责上升方向的乘坐请求的电梯和负责下降方向的乘坐请求的电梯来谋求缩短行驶时间的同时减少满员通过的可能性的运行模式 
(5)午饭时使多台电梯服务于食堂层来谋求缩短等待时间的运行模式 
(6)当电梯内拥挤时提高加速度来谋求缩短行驶时间的运行模式 
(7)在电梯以服务水准优于规定值的状态运行的情况下实施速度控制来谋求省电的运行模式 
(8)在电梯以服务水准优于规定值的状态运行的情况下限制运行中的电梯的台数来谋求省电的运行模式 
(9)在特定层上由于突发性地产生的乘客而出现暂时的拥挤的情况下调度多台电梯来谋求缓和拥挤的运行模式 
(10)一边考虑大厦整体的交通一边实时地控制向拥挤层的调度台数的运行模式 
这些运行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当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前决定了应用时在运行开始后始终实施运行模式的类型。 
另一种是即使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前决定了应用也不是始终实施该运行模式的类型。例如,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仅在满足实施条件时实施运行模式(1)(3)(4)(5)(7)(8)(9)。 
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分别处理表示运行模式的应用/非应用的控制参数和表示运行模式的实施中/未实施中的控制参数。 
作为实施条件,在包含实施时刻的情况下,时刻数据也成为控制参数。 
另外,存在通过应用运行模式而新产生的控制参数。 
例如,在运行模式(1)(5)(9)(10)中需要设定调度台数,在运行模式(3)中需要设定区域分割数,在运行模式(4)中需要设定所负责的下降方向的乘坐请求数,在运行模式(6)中需要设定变更后的加速度,在运行模式(7)中需要设定变更后的额定速度和服务水准规定值,在运行模式(8)中需要设定运行电梯台数和服务水准规定值。 
这些控制参数有时被固定为在运行开始前决定的数值,有时在运行开始后也发生变动,对运行模式的服务的质量产生影响。关于将各运行模式的控制参数设为固定值还是设为变量的决定,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内也作为控制参数而处理。 
接着,在将某层上产生的新的乘坐请求分配给各电梯i的情况下,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预测运算部12除了实施各电梯i响应于乘坐请求而从当前位置到请求产生层(新的乘坐请求产生层、已分配的乘坐请求产生层、已分配的轿厢请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的预测运算之外,还实施各电梯i响应于乘坐请求而从当前位置到请求产生层(新的乘坐请求产生层、已分配的乘坐请求产生层、已分配的轿厢请求的产生层)为止的行驶距离和从当前位置到乘坐请求产生层的乘客的目的地层为止的行驶距离的预测运算、各层上的出入电梯人数和与此相伴的电梯内的人数预测等(步骤ST3)。
即,预测运算部12在产生了新的乘坐请求时,根据电梯i的当前位置、前进方向、已分配的乘坐请求、轿厢请求等的状况,实施对于新的乘坐请求和已分配的乘坐请求的电梯i的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行驶距离等的预测运算。 
作为预测运算部12的预测运算方法例如有日本特开昭54-102745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此外,也可以将除了通过步骤ST2由参数运算部13运算得到的权重系数w4以外的控制参数利用在步骤ST3的预测运算中。 
在预测运算部12实施对于新的乘坐请求的电梯i的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行驶距离等的预测运算时,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评价运算部14根据其预测运算结果来导出以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以及行驶距离为评价项目的评价值E1(i)~E4(i)(步骤ST4)。 
例如,当电梯如图9所示那样在10F时,如果在6F上产生乘坐请求且作为预测运算部12的预测运算结果的相对于乘坐请求产生层6F的移动时间为10秒后、并从产生该乘坐请求起到目前为止已经过了15秒,则如10+15=25秒那样计算对于该乘坐请求的等待时间。 
然后,使用规定的评价函数fv,如v=fv(25秒)那样实施对于该等待时间25秒的评价。 
关于针对满员概率、预报偏差概率、行驶距离等的预测运算得到的其它项目的评价,也与上述的等待时间的评价值运算同样地,使用规定的评价函数来实施。 
评价运算部14在导出以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以及行驶距离为评价项目的评价值E1(i)~E4(i)时,如上述的式(1)所示那样将评价值E1(i)~E4(i)与权重系数w1~w4相乘而求出各乘法运算结果的总和,由此运算各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步骤ST5)。 
此外,权重系数w4是由参数运算部13运算得到的值,权重系数w1~w3是预先设定的固定值或者由参数运算部13运算得到的值。 
在评价运算部14运算各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时,电梯群管理 控制装置2的乘坐请求分配部15从多个电梯中选择综合评价值J(i)最佳的电梯(例如,综合评价值J(i)最大的电梯)。但是,在采用了如综合评价值J(i)越小越是最佳的电梯那样的式(1)的情况下,选择综合评价值J(i)最小的电梯。 
乘坐请求分配部15实施当从多个电梯中选择最佳的电梯时对该电梯分配新的乘坐请求的处理(步骤ST6)。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运转控制部16对由乘坐请求分配部15分配了乘坐请求的电梯所相关的电梯控制装置1,通知分配了乘坐请求的意思(步骤ST7)。 
电梯控制装置1在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接受乘坐请求的分配通知时,控制电梯而使电梯移动到乘坐请求产生层。 
从以上内容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1,设置参数运算部13和评价运算部14,从多个电梯中选择综合评价值J(i)最佳的电梯,对该电梯分配乘坐请求,因此起到不会导致发生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等的不方便的状况而能够减少电梯的行驶距离并提高节能效果的效果,其中,上述参数运算部13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与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决定根据由预测运算部12预测的行驶距离运算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w4,上述评价运算部14根据乘客的等待时间的评价项目、行驶距离的评价项目、以及由参数运算部13决定的权重系数w4来运算各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参数运算部13使用式(2)来运算对于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权重系数w4,但是原本理想的是能够准备将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控制参数N等发生变动的值全部作为变量来具有的权重系数w4的式子。 
但是,很难准备这种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参数大致分为五种(P,Q,R,S,C),根据参数P、Q、R、S、C求出权重系数w4。但是,如上所述那样,以何种形式准备求出权重系数w4的式(2)取决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设计者的目的、使用者的要求。
只要准备式(6)(8)(9)(10)的函数使得在式(2)中容易利用参数P、Q、R、S、C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利用交通量、交通图、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控制参数N来运算权重系数w4,但是也未必利用所有的要素。 
但是,一般来说,使用越少的要素来运算权重系数w4,所运算的权重系数w4的精确度与权重系数w4的最佳值相比越劣化。 
例如,如果在权重系数w4的运算中利用的要素中不包含层高,则在层高发生了变化时,权重系数w4不被运算成合适的值的可能性变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权重系数w4的运算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运算的控制参数并不仅仅限于权重系数w4。例如,也可以运算w1、w2、w3等的其它权重系数。 
权重系数w4是在决定分配乘坐请求的电梯时将式(1)的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与其它评价值E1(i)、E2(i)、E3(i)进行比较而相对地表示进行何种程度重视的权重系数。 
代替将权重系数w4设为固定值而能够使权重系数w1、w2、w3等动态地变动来进行运行控制使得等待时间不那么劣化而减少行驶距离,这与使权重系数w4动态地变动是同一意思。 
实施方式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说明。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参数运算部21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的削减率与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之间的关系,使用表示交通状态(例如交通量、交通图)、电梯规格(例如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轿厢台数)、电梯定员(轿厢定员)、门开闭时间)、大厦规格(例如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以及电梯控制状态(例如运行模式的合适与否)的参数之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参数,实施对于有可能分配新的乘坐 请求的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选择定则)运算控制参数X(规则合适值)的处理。此外,参数运算部21构成合适值运算单元。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候选电梯选择部22实施从多个电梯中将由参数运算部21运算得到的控制参数X满足选择规则的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的处理。此外,候选电梯选择部22构成候选电梯选择单元。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评价运算部23实施对将由预测运算部12预测的移动时间作为评价项目的候选电梯的综合评价值进行运算的处理。此外,评价运算部23构成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乘坐请求分配部24实施从由候选电梯选择部22选择的候选电梯中选择由评价运算部23运算得到的综合评价值最佳的电梯并对该电梯分配新的乘坐请求的处理。此外,乘坐请求分配部24构成乘坐请求分配单元。 
在图10的例子中,假设作为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结构要素的通信部11、预测运算部12、参数运算部21、候选电梯选择部22、评价运算部23、乘坐请求分配部24以及运转控制部16由专用的硬件(例如安装有MPU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基板)构成,但是在由计算机构成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记述了通信部11、预测运算部12、参数运算部21、候选电梯选择部22、评价运算部23、乘坐请求分配部24以及运转控制部16的处理内容的程序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计算机的CPU执行保存在该存储器中的程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接着关于动作进行说明。 
例如,当乘客按下设置于乘梯场所中的电梯的乘坐请求按钮来产生新的乘坐请求时(步骤ST1),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通信部11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从各电梯i的电梯控制装置1收集电梯i的当前位置、乘坐请求产生层、乘坐请求方向、前进方向(上行、下行)、目的地层等的行驶信息等。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参数运算部21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的削减率与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之间的关系,运算针对有可能分配新的乘坐请求的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控制参数X(步骤ST11)。稍后记述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 
即,参数运算部21利用交通量P、交通图变量Q、电梯规格变量R、大厦规格变量S、控制参数影响变量C,运算针对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控制参数X。 
例如使用以下的式(11)运算针对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控制参数X。 
X=f(P,Q,R,S,C)        (11) 
交通量P、交通图变量Q、电梯规格变量R、大厦规格变量S、控制参数影响变量C的运算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控制参数X与P、Q、R、S、C之间的关系,以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决定函数f。 
接着,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预测运算部12在某层上产生新的乘坐请求时,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假设将新的乘坐请求分配给各电梯i的情况,根据各电梯i的当前位置、前进方向、已分配的乘坐请求、轿厢请求等状况,来实施针对新的乘坐请求和已分配的乘坐请求的电梯i的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等的预测运算(步骤ST12)。 
接着,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候选电梯选择部22从多个电梯中将由参数运算部21运算得到的控制参数X满足选择规则的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步骤ST13)。 
在此,图12是说明应用以减少行驶距离为目的的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状况的说明图。 
在图12的(a)的例子中,电梯的1号机(#1)在6F上具有轿厢请求而正要从1F开始出发,2号机(#2)在7F上处于待机中。
在这种状态下当产生4F上升的乘坐请求时,对于4F上升,对1号机(#1)、2号机(#2)中的任一个分配乘坐请求,也能够几乎同时到达。 
但是,关于1号机(#1)、2号机(#2)的行驶距离的合计,对1号机(#1)分配乘坐请求时更短。 
也就是说,当对向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行驶中的、或者行驶预定的电梯分配乘坐请求时,能够缩短行驶距离(参照图12的(a)~(d))。 
因此,候选电梯选择部22持有能够对向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行驶中的或者行驶预定的电梯分配乘坐请求的选择规则。 
例如,持有以下的选择规则。 
IF((新的乘坐请求成为本层分配的电梯) 
or 
(在乘坐请求产生层上具有乘坐请求的电梯) 
or 
(向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行驶中的或者行驶预定的电梯)) 
THEN 
(将该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 
但是,在上述的选择规则中,有时即使是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且前方具有乘坐请求的电梯,当对已经分配有很多乘坐请求的电梯分配新的乘坐请求时也产生长等待,从而使大厦整体的输送效率变差。 
因此,在以下的选择规则中,为了防止产生长等待,追加了选择停止预定次数在规定次数以内的电梯的条件(参照and以下的条件)。 
IF((新的乘坐请求成为本层分配的电梯) 
or 
(在乘坐请求产生层上具有乘坐请求的电梯) 
or 
(向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行驶中的或者行驶预定的电 梯) 
and 
(在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且前方仅具有一个乘坐请求的电梯)) 
THEN 
(将该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 
或者, 
IF((新的乘坐请求成为本层分配的电梯) 
or 
(在乘坐请求产生层上具有乘坐请求的电梯) 
or 
(向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行驶中的或者行驶预定的电梯) 
and 
(即使分配新的乘坐请求也不产生长等待的电梯)) 
THEN 
(将该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 
或者, 
IF((新的乘坐请求成为本层分配的电梯) 
or 
(在乘坐请求产生层上具有乘坐请求的电梯) 
or 
(向与新的乘坐请求相同的方向行驶中的或者行驶预定的电梯) 
and 
(控制参数X为规定值以上)) 
THEN 
(将该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 
在候选电梯选择部22例如使用将控制参数X为规定值以上的情 形作为条件的选择规则的情况下,从多个电梯中将由参数运算部21运算得到的控制参数X为规定值以上的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在此,示出了使用将控制参数X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形作为条件的选择规则,但是在使用将控制参数X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形作为条件的选择规则的情况下,将由参数运算部21运算得到的控制参数X为规定值以下的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 
此外,当不存在满足选择规则的电梯的情况下,候选电梯选择部22将所有的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以往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分配乘坐请求的电梯。 
当由预测运算部12实施针对新的乘坐请求的电梯i的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等的预测运算、并由候选电梯选择部22选择候选电梯时,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评价运算部23根据其预测运算结果推导出以各候选电梯的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以及满员概率为评价项目的评价值E1(i)~E3(i)(步骤ST14)。 
评价运算部23在推导以移动时间、预报偏差概率以及满员概率为评价项目的评价值E1(i)~E3(i)时,如下述式(12)所示那样将评价值E1(i)~E3(i)与权重系数w1~w3相乘,求出各乘法运算结果的总和,由此运算各候选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步骤ST15)。 
J(i)=w1E1(i)+w2E2(i)+w3E3(i)           (12) 
此外,除去省略了与行驶距离有关的评价项目的这点之外,各候选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与式(1)相同。 
当评价运算部14运算由候选电梯选择部22选择的各候选电梯i的综合评价值J(i)时,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乘坐请求分配部24从各候选电梯中选择综合评价值J(i)最佳的电梯(例如综合评价值J(i)最大的电梯)。但是,在采用综合评价值J(i)越小越是最佳的电梯的式(12)的情况下,选择综合评价值J(i)最小的电梯。 
乘坐请求分配部15实施当从由候选电梯选择部22选择的候选电梯中选择最佳的电梯时对该电梯分配新的乘坐请求的处理(步骤ST16)。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运转控制部16对由乘坐请求分配部24分配了乘坐请求的电梯所相关的电梯控制装置1,通知分配了乘坐请求的意思(步骤ST7)。 
电梯控制装置1在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接受乘坐请求的分配通知时,控制电梯使电梯移动到乘坐请求产生层。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3示出了相对于权重系数w4的变化的总行驶距离的削减率和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说明了权重系数w4越大越有行驶距离的削减率增加、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倾向是因为,行驶距离的评价指标的优先级变高。 
可以说关于本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参数X也相同。 
将与控制参数X进行比较的规定值例如设定为较小的值时,有可能分配新的乘坐请求的候选电梯的数量变多,能够选择输送效率良好的电梯,但是与以往的分配电梯的决定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得不到太多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 
相反地,将与控制参数X进行比较的规定值设定为较大的值时,候选电梯的数量变少,能够减少较多的行驶距离,但是并不限于以较短的行驶距离就可到达的电梯的等待时间一定短,因此有时输送效率变差。 
因而,是否运算控制参数X使得在完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或者是否运算控制参数X使得允许某种程度的输送效率的恶化而得到更多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或者是否运算控制参数X使得能够各享受一些行驶距离的削减量与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这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设计者的目的、使用者的要求而改变,取决于参数运算部21的式(11)的设定。 
从以上的内容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2,设置参数运算部21、候选电梯选择部22以及评价运算部23,从由候选电梯选择部22选择的候选电梯中选择由评价运算部23运算得到的综合评价值最佳的电梯,对该电梯分配乘坐请求,因此起到不导致发生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等的不方便的状况而能够减少电梯的行驶距离并提高节能效果的效果, 其中,上述参数运算部21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与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运算对于有可能分配乘坐请求的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控制参数X,上述候选电梯选择部22从多个电梯中将由参数运算部21运算得到的控制参数X满足选择规则的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上述评价运算部23运算以由预测运算部12预测的移动时间为评价项目的候选电梯的综合评价值。 
实施方式3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因此省略说明。 
基准参数运算部31内置有交通状态对应基准值运算部31a,交通状态对应基准值运算部31a实施根据表示交通状态的参数来运算针对行驶距离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的处理。 
校正值运算部32内置层高校正值运算部32a、急行区域距离校正值运算部32b、层数校正值运算部32c、额定速度校正值运算部32d、加速度校正值运算部32e、电梯台数校正值运算部32f、电梯定员校正值运算部32g、门开闭时间校正值运算部32h以及控制参数校正值运算部32i,实施根据表示电梯规格、大厦规格以及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来校正由基准参数运算部31运算得到的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的处理。 
此外,由基准参数运算部31和校正值运算部32构成权重系数决定单元。 
在图13的例子中,假设作为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结构要素的通信部11、预测运算部12、评价运算部14、乘坐请求分配部15、运转控制部16、基准参数运算部31以及校正值运算部32由专用的硬件(例如安装有MPU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基板)构成,但是在由计算机构成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记述了通信部11、预测运算部12、评价运算部14、乘坐请求分配部15、运转控制部16、基准参数运算部31以及校正值运算部32的处理内容的程序保存在计 算机的存储器中,计算机的CPU执行保存在该存储器中的程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接着关于动作进行说明。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内的一个控制参数的合适值受到多个要素(例如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电梯定员、门开闭时间、控制参数N)的影响。因此,将所有的要素作为参数的函数,成为很多要素相互给予影响的复杂的函数。 
因此,在作为专利文献的日本特开昭59-82279号公报中,使用了如下方法:使想要求出的控制参数变动而定期地实施仿真评价,根据所得到的性能的曲线与目标值,决定当前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运行控制所适合的控制参数。 
然而,在上述方法中,为了求出合适的控制参数,将与电梯的运转控制系统软件不同的仿真系统软件装载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作为整体用于决定参数的结构变得复杂。 
由于定期地进行仿真评价来决定参数,因此不仅是仿真的初始设定所需要的要素,仿真精确度、输出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等也成为有助于决定参数的要素,因此难以估计所求出的控制参数偏离设想值的状态,即使弄清楚所运算的控制参数偏离设想值的情况下,也难以解释清楚原因。 
另外,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参数P、Q、R、S、C与权重系数w4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用于运算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述的控制参数的式(2)的函数f。 
然而,并不限于始终如图4、图5所示那样根据呈现单调变化的曲线来算出函数f,预想到成为各要素相互给予影响的复杂的函数。 
难以估计所求出的控制参数偏离设想值的状态,即使弄清楚所运算的控制参数偏离设想值的情况下,也难以解释清楚原因,因此需要改进控制参数的决定方法。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3中,详细说明控制参数的决定方法。 
例如,当乘客按下设置于乘梯场所的电梯的乘坐请求按钮来产生新的乘坐请求时(步骤ST1),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通信部11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从各电梯i的电梯控制装置1收集电梯i的当前位置、乘坐请求产生层、乘坐请求方向、前进方向(上行、下行)、目的地层等的行驶信息等。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基准参数运算部31运算针对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的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步骤ST21)。 
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是在决定权重系数w4的要素(交通量、交通图、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电梯定员、门开闭时间、控制参数N)之中以固定了特定要素以外的值的状态(基准环境)根据与特定要素的变动对应的基准函数fbasic求出的值。 
例如,特定的电梯规格(轿厢规格)的电梯配备在特定的大厦中,一旦开始运行,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电梯定员、门开闭时间等进行随时变动的情况较少。 
另一方面,交通量、交通图是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也进行随时变动的要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基准参数运算部31的交通状态对应基准值运算部31a在固定了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床数、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电梯定员、门开闭时间、控制参数N等的表示大厦规格、电梯规格等的值的基准环境下,仅关注交通量和交通图等的交通状态的变动,使用下述的式(3)来运算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 
w4_basic=fbasic(P,Q)          (13)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参数P、Q与基准值w4_basic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基准函数fbasic。 
例如,在特定的电梯规格、大厦形状、控制参数N之下(基准环境下)实施仿真实验的结果,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的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的值(value)相对于variable(P,Q)中的任一个的变化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 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13)的fbasic。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相对于变量(P、Q、R、S、C)的变化,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假设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而权重系数w4的值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但是变量(P、Q、R、S、C)中所包含的要素较多,因此各要素相互给予影响而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单调变化的情况较少。 
变化变得越复杂、递归式变得越复杂。相反地,变量中所包含的要素越少越容易得到合适的权重系数w4的值的单调的变化。通过得到单调的变化,能够容易求出简单的递归式。 
在此,以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进行运行控制使得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为目的进行说明。 
但是,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定式(2)的情况同样地,观察图3的曲线图时,是否进行运行控制使得在完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或者是否将权重系数w4设定为大于“17”的值来进行运行控制使得允许某种程度的输送效率的恶化而得到更多的行驶距离削减量、或者是否将权重系数设定为小于“17”的值来进行运行控制使得能够各享受一些行驶距离的削减量与平均等待时间的改善率等的判断,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设计者的目的、使用者的要求而改变。 
并不限于等待时间,使式(1)的预报偏差概率、满员概率、行驶距离的削减量中的某一个以何种程度优先等的判断也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设计者的目的、使用者的要求而改变。根据该判断,权重系数w4的合适的值不同,因此利用P、Q以何种形式准备式(13)取决于该判断。 
校正值运算部32运算用于对由于决定的基准环境与实际环境的差而产生的基准值w4_basic与合适值的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Cu(步骤ST22)。 
作为在校正值Cu的运算中利用的要素,存在层高、急行区域距 离、层数、电梯的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门开闭时间、控制参数N等。 
利用这些要数,按照下述的式(15)的特定函数cf运算校正值Cu。 
Cu=cf(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控制参数N)        (15)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控制参数N等与校正值Cu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cf。 
下面说明决定式(15)的过程。 
例如,将求出的校正值Cu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假设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u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u,则必须是Cu=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u=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u=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控制参数N)中的任一个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15)的函数cf。 
此外,在决定式(15)的过程中,不需要利用所有的条件通过事先的实验来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 
然而,表示校正值Cu与所有要素的关系的函数cf呈现图4或图5所示那样的单调的变化的情况较少,预想到成为复杂的函数。 
函数所包含的要素少的一方,校正值Cu的变化变得单调,函数变得更简单。 
因此,代替运算与所有的要素对应的校正值,而分别运算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等的与大厦规格相应的校正值、额定速度、加速 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等的与电梯规格相应的校正值、以及与控制参数N相应的校正值。 
例如利用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等例如按照以下的式(16)的特定函数cq来推导基于大厦规格的校正值Cs。 
CS=cq(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         (16)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等与校正值CS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cq。 
下面说明决定式(16)的过程。 
例如将求出的校正值CS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假设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S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S,则必须是CS=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与用式(13)运算的基准值w4_basic,估计合适的CS=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S=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中的任一个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16)的函数cq。 
另外,例如利用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台数、电梯定员、门开闭时间等按照式(17)的特定函数cp推导基于电梯规格的校正值CP。 
CP=cp(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                                                   (17)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等与校正值CP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cp。 
下面说明决定式(17)的过程。 
例如,将求出的校正值CP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假设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P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P,则必须是CP=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P=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P=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中的任一个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17)的函数cp。 
另外,例如利用控制参数N按照式(18)的特定函数cc来推导基于控制参数N的校正值Cc。 
CC=cc(控制参数N)         (18)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控制参数N与校正值CC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cc。控制参数N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控制参数N相同。 
下面说明决定式(18)的过程。 
例如,假设将求出的校正值CC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C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C,则必须是CC=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C=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C=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控制参数N_1、控制参数N_2、...、控制参数N_N)中的任一个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18)的函数cc。 
当为了运算最终的权重系数w4而将校正权重系数基准值w4_basic的值设为Cfinal时,需要根据式(16)、(17)、(18)分别运算的CS、CP、 CC与Cfinal之间的式子。 
Cfinal=ffinal(CS,CP,CC)           (19)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CS、CP、CC等与Cfinal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final。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final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final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S,则必须是Cfinal=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final=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final=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CS,CP,CC)中的任一个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19)的函数ffinal。 
作为由式(19)表示的函数ffinal,例如存在如下的式(20)。 
Cfinal=CS×CP×CC       (20) 
当使用式(20)时,即使由于层高、层数或急行区域距离的增加而与作为基准环境的大厦规格相比行驶距离成为2倍,式(1)的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成为2倍,权重系数w4也由于校正值CS、CP、CC中的某一个而成为1/2,因此不会过度重视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式(20)是由式(19)表示的式子的一例。 
在式(16)(17)(18)中,将所有的要素大致分为大厦规格、电梯规格、控制参数N的三个类别,按每个类别运算校正值,但是类别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另外,将要素分类为各类别的方法也不限于上述方法。 
在上述方法中,按每个类别运算校正值,但是函数所包含的要素少的一方的函数变得简单。通过运算针对每一个要素的校正值,函数变得更简单。 
因此,校正值运算部32的层高校正值运算部32a根据大厦的层 高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1。 
C1=f1(层高)           (21)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层高与校正值C1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1。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1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1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1,则必须是C1=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1=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1=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层高)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21)的函数f1。 
此外,当层高变高时,与其成比例地电梯的行驶距离变长。当行驶距离变长时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较大的值。然而,在乘客的等待时间中还包含电梯的停止时间等,因此即使层高成为2倍,等待时间也并不一定与其成比例地成为2倍。因此,当考虑行驶距离评价值与等待时间评价值之间的关系时,层高变得越高,需要将行驶距离评价值的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 
因此,例如运算如下的基于层高的权重系数的校正系数。 
C1=(基准层高)/(层高)          (22) 
将基准层高设为作为基准环境的大厦的层高。如果将式(22)的校正系数与权重系数基准值相乘,则与基准层高相比,层高变得越高,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假设行驶距离变得越长、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越大的值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如果以行驶距离变得越大、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越小的值的方式运算行驶距离评价值,则层高变得越高,需要将行驶距离评价值的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大的值。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由式(22)表示的值的倒数设为校正 系数C1。式(22)的校正系数是由式(21)表示的基于层高的校正值的一例。 
校正值运算部32的急行区域距离校正值运算部32b根据大厦的急行区域距离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2。 
C2=f2(急行区域距离)             (23)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急行区域距离与校正值C2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2。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2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2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2,则必须是C2=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2=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2=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急行区域距离)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23)的函数f2。 
此外,当急行区域距离变长时,与其成比例地电梯的行驶距离变长。当行驶距离变长时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较大的值。然而,在乘客的等待时间中还包含电梯的停止时间等,因此即使急行区域距离成为2倍,等待时间也并不一定与其成比例地成为2倍。因此,当考虑行驶距离评价值与等待时间评价值之间的关系时,急行区域距离变得越长,需要将行驶距离评价值的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 
因此,例如运算如下的基于急行区域距离的权重系数的校正系数。 
C2=(急行区域以外的行驶距离+基准急行区域距离)/(急行区域以外的行驶距离+急行区域距离)            (24) 
将基准急行区域距离设为作为基准环境的大厦的急行区域距离。如果将式(24)的校正系数与权重系数基准值相乘,则与基准急行区域 距离相比,急行区域距离变得越长,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假设行驶距离变得越长、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越大的值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如果以行驶距离变得越大、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越小的值的方式运算行驶距离评价值,则急行区域距离变得越高,需要将行驶距离评价值的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大的值。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由式(24)表示的值的倒数设为校正系数C2。式(24)的校正系数是由式(23)表示的基于急行区域距离的校正值的一例。 
校正值运算部32的层数校正值运算部32c根据大厦的层数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3。 
C3=f4(层数)          (25)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层数与校正值C3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3。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3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3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3,则必须是C3=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3=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3=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层数)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25)的函数f3。 
此外,当层数变多时,与其成比例地电梯的行驶距离变长。当行驶距离变长时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较大的值。然而,在乘客的等待时间中还包含电梯的停止时间等,因此即使层数成为2倍,等待时间也并不一定与其成比例地成为2倍。因此,当考虑行驶距离评价值与等待时间评价值之间的关系时,层数变得越多,需要将行驶距离评价值的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
因此,例如运算如下的基于层数的权重系数的校正系数。 
C3=基准层数/层数           (26) 
将基准层数设为作为基准环境的大厦的层数。如果将式(26)的校正系数与权重系数基准值相乘,则与基准层数相比,层数变得越多,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假设行驶距离变得越长、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越大的值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如果以行驶距离变得越大、行驶距离评价值成为越小的值的方式运算行驶距离评价值,则层数变得越多,需要将行驶距离评价值的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大的值。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由式(26)表示的值的倒数设为校正系数C3。式(26)的校正系数是由式(25)表示的基于层数的校正值的一例。 
校正值运算部32的额定速度校正值运算部32d根据额定速度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4。 
C4=f4(额定速度)         (27)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额定速度与校正值C4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4。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4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4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4,则必须是C4=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4=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4=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额定速度)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27)的函数f4。 
校正值运算部32的加速度校正值运算部32e根据加速度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5。 
C5=f5(加速度)          (28)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加速度与校正值C5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5。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5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5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5,则必须是C5=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5=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5=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加速度)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28)的函数f5。 
校正值运算部32的电梯台数校正值运算部32f根据电梯台数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6。 
C6=f6(电梯台数)         (29)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电梯台数与校正值C6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6。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6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6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6,则必须是C6=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6=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6=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电梯台数)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29)的函数f6。 
此外,当电梯台数变多时,即使是相同的乘客数量、交通图,乘客的等待时间也减少。然而,电梯的行驶距离不变。因此,当考虑行 驶距离评价值与等待时间评价值之间的关系时,电梯台数变得越多,需要将行驶距离评价值的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 
因此,例如运算如下的基于电梯台数的权重系数的校正系数。 
C6=r(M-基准轿厢台数)         (30) 
在此,r表示相对度(0以上1以下)。如果将式(30)的校正系数与权重系数基准值相乘,则电梯台数变得越多、权重系数运算为越小的值。式(30)的校正系数是由式(29)表示的基于电梯台数的校正值的一例。 
校正值运算部32的电梯定员校正值运算部32g根据电梯定员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7。 
C7=f7(电梯定员)           (31)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电梯定员与校正值C7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7。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7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7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7,则必须是C7=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7=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7=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电梯定员)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31)的函数f7。 
校正值运算部32的门开闭时间校正值运算部32h根据门开闭时间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8。 
C8=f8(门开闭时间)         (32)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门开闭时间与校正值C8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8。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8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 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8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8,则必须是C8=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8=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8=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门开闭时间)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32)的函数f8。 
校正值运算部32的控制参数校正值运算部32i根据控制参数N来运算如下的校正值C9。 
C9=f9(控制参数N)          (33)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控制参数N与校正值C9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9。但是,在本实施方式3中,将校正值C9设为一个,但是也可以根据控制参数N的数量来将校正值C9的数量设为几个。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9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9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9,则必须是C9=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9=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9=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控制参数N)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33)的函数f9。 
在校正值运算部32中,为了运算最终的权重系数w4而将校正权重系数基准值w4_basic的值设为Cfinal时,需要根据利用式(21)、(23)、(25)、(27)、(28)、(29)、(31)、(32)、(33)分别运算的C1~C9与Cfinal 之间的函数ffinal_2来运算Cfinal。 
Cfinal=ffinal_2(C1,C2,C3,C4,C5,C6,C7,C8,C9)           (34)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C1~C9与Cfinal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函数ffinal_2。 
例如,假设将校正值Cfinal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式(13)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时,如下表示权重系数w4。 
w4=w4_basic×Cfinal
在此,当设为通过事先的实验估计权重系数w4的合适值时,如果w4=w4_basic×CS,则必须是Cfinal=w4/w4_basic。 
能够根据所估计的权重系数w4和用式(13)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来估计合适的Cfinal=w4/w4_basic。 
当所估计的合适的Cfinal=w4/w4_basic(value)相对于variable(C1、C2、C3、C4、C5、C6、C7、C8、C9)中的任一个呈现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34)的函数ffinal_2。 
如下述式(35)所示那样,将根据上述的式(34)求出的校正系数Cfinal与由基准参数运算部31运算得到的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相乘,由此运算权重系数w4(步骤ST23)。 
w4=w4_basic×Cfinal           (35) 
作为由式(34)表示的函数ffinal_2,例如存在如下式(36)。 
Cfinal=C1×C2×C3×C4×C5×C6×C7×C8×C9           (36) 
当使用式(36)时,即使由于层高、层数或急行区域距离的增加而与作为基准环境的大厦规格相比行驶距离成为2倍、式(1)的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成为2倍,权重系数w4也根据校正值C1、C2、C3中的某一个而成为1/2,因此不会过度重视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式(36)是由式(34)表示的式子的一例。 
当校正值运算部32运算权重系数w4时,之后实施步骤ST3~ST7的处理,但是步骤ST3~ST7的处理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运算权重系数w4时,根据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也进行随时变动的交通状态来运算基准值w4_basic,根据由控制参数校正值运算部32i运算得到的校正值C9来考虑由其它控制参数N引起的影响。 
但是,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那样,在控制参数N中具有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发生变动的参数和不发生变动的参数。 
因此,也可以由基准参数运算部31在基准值w4_basic的运算中利用控制参数N。 
例如,在将电梯的运行开始后也发生变动的控制参数N设为Nvar、由基准参数运算部31考虑由Nvar的变动引起的影响时,用下述的式(37)运算基准值w4_basic。 
w4_basic=fbasic_2(P,Q,Nvar)          (37) 
根据通过事先的仿真实验等实验上得到的参数P、Q、Nvar与基准值w4_basic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基准函数fbasic_2。 
例如,在特定的电梯规格、大厦形状、控制参数N之下(基准环境下)实施了仿真实验的结果,在不使平均等待时间变差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行驶距离的削减量的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的值(value)相对于variable(P、Q、Nvar)中的任一个的变化而呈现如图4或图5那样的变化时,能够通过与决定上述实施方式1的式(2)的函数f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决定式(37)的fbasic_2。 
或者,例如当设为Nvar是表示运行模式的实施/未实施的参数时,Nvar成为表示运行模式是实施中(假设为“1”)还是未实施中(假设为“0”)的两种,可选择的值的数量较少,值也是已知的,是被限定的。 
因此,基准参数运算部31也可以准备与Nvar的设想值的数量相当数量的基准函数来考虑控制参数N对权重系数w4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假设为Nvar的设想值的数量为n个、n个的各值为1~n时,在基准参数运算部31的交通状态对应基准值运算部31a中如下述的式(38)那样运算基准值w4_basic。 
w4_basic=fbasic_1(P,Q)(其中,Nvar==1)        (38)
fbasic_2(P,Q)(其中,Nvar==2) 
: 
: 
fbasic_n(P,Q)(其中,Nvar==n) 
也可以利用由上述的式(37)、式(38)运算得到的基准值w4_basic和剩下的校正值来例如如式(35)那样运算权重系数w4。 
决定函数fbasic_1~fbasic_n的过程与决定式(13)的函数fbasic的过程相同。 
此外,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层高、层数、急行区域距离等的电梯规格、表示大厦规格的参数按容纳电梯的每个大厦而不同,但是在电梯的运行开始后发生变动的情况较少,因此设为通过事先的作业来预先保存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其中,关于额定速度、加速度、门开闭时间,设想各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之类的固定值,但是如果能够由传感器进行检测,则也可以利用瞬时值。 
另外,在作为式(1)的等待时间的评价值E1(i)、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利用等待时间、行驶距离的N乘评价值的情况下,在式(35)中也可以将校正值C1~C9进行N乘来利用。 
即使由于层高、层数或者急行区域距离的增加而行驶距离成为2倍,从而由于N乘评价的影响而式(1)的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成为2N倍,也根据校正值C1、C2、C3中的某一个的N乘值而权重系数w4成为1/(2N),因此不会过度重视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 
另外,在式(34)、其它校正值的递归式的推导过程中,将校正值作为校正系数来利用并与基准值相乘,但是也可以利用任意的四则运算来进行校正。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利用交通量、交通图、额定速度、加速度、电梯定员、电梯台数、门开闭时间、层高、急行区域距离、层数、控制参数N来运算权重系数w4,但是未必使用所有的要素。
但是,一般来说,使用越少的要素来运算权重系数w4,使所运算的权重系数w4的精确度与权重系数w4的最佳值相比越劣化。 
例如,如果在权重系数w4的运算中利用的要素中不包含层高,则当层高发生了变化时,权重系数w4不被运算为合适的值的可能性变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以权重系数w4的运算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运算的控制参数并不仅仅限于权重系数w4。例如,也可以运算w1、w2、w3等其它权重系数。 
权重系数w4是在决定分配乘坐请求的电梯时将式(1)的行驶距离的评价值E4(i)与其它评价值E1(i)、E2(i)、E3(i)进行比较而相对地表示进行何种程度的重视的权重系数。 
代替将权重系数w4设为固定值而能够使权重系数w1、w2、w3等动态地进行变动来进行运行控制使得不使等待时间变得太差而减少行驶距离,这与使权重系数w4动态地进行变动是同一意思。 
从以上内容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3,根据表示交通状态的参数推导针对行驶距离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w4的基准值w4_basic,根据表示电梯规格、大厦规格以及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来校正权重系数w4的基准值w4_basic,因此起到能够根据交通状态的变动来得到合适的权重系数的效果。 
即,固定特定要素(参数)以外的要素来决定基准环境,在基准环境下利用仅使没有固定的要素发生变动的基准函数来运算控制参数1的基准值,由此基准函数变得简单。另外,另计算用于弥补由于基准环境和实际的各要素的值的差分而产生的控制参数1的基准值与合适值之间的差的校正值,由此用于推导控制参数1的方法作为整体变得简单。这起到如下效果:估计所推导的控制参数1偏离设想值的状况变得容易,即使控制参数1偏离了设想值,也能够容易解释清楚原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基准参数运算部31运算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校正值运算部32运算用于校正基准值w4_basic的校正值C1~C9,但是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运算参数21 而由基准参数运算部31运算控制参数X的基准值,由校正值运算部32运算用于校正控制参数X的基准值的校正值,根据参数的变动而校正控制参数X的基准值。 
如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那样,能够用与权重系数w4相同的运算方法来求出控制参数X,因此能够用与权重系数的基准值w4_basic、校正值C1~C9相同的运算方法来求出控制参数X的基准值、校正值。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考虑电梯的行驶距离与乘客的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根据乘客的等待时间的评价项目、行驶距离的评价项目、以及根据从所预测的行驶距离运算的评价项目的权重系数运算得到的各电梯的综合评价值,从多个电梯中选择最佳的电梯并进行分配,不会导致发生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等的不方便的状况而能够减少电梯的行驶距离并提高节能效果,因此适于使用在设置多个电梯的大厦中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具备:
预测运算单元,在运用了多个电梯时产生乘坐请求时,在将上述乘坐请求分配给各电梯的情况下,预测各电梯响应于上述乘坐请求而从当前位置到达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并且预测各电梯响应于上述乘坐请求而从当前位置到达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的行驶距离;
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决定与上述移动时间有关的评价值的权重系数,利用将设置了上述多个电梯的大厦的规格的信息作为参数来设定的函数,决定与上述行驶距离有关的评价值的权重系数;
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利用由上述预测运算单元预测的移动时间以及行驶距离来算出上述各评价值,针对该算出的各评价值,利用由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决定的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从而运算上述各电梯的综合评价值;以及
乘坐请求分配单元,从多个电梯中选择由上述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所运算的综合评价值最佳的电梯,对该选择的电梯分配上述乘坐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所使用的上述函数是还根据表示交通状态、电梯规格以及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之中的至少一个参数来变化的函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函数在与上述行驶距离有关的评价值为根据单调增加函数算出的值的情况下是相对于该行驶距离的评价值单调减少的函数,而且,在与上述行驶距离有关的评价值为根据单调减少函数算出的值的情况下是相对于该行驶距离的评价值单调增加的函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包括:
基准参数运算部,根据表示上述交通状态的参数推导针对上述行驶距离的评价值的权重系数的基准值;以及
校正值运算部,利用根据表示上述电梯规格、大厦规格以及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而变化的函数,来算出用于校正上述权重系数的基准值的校正值,利用上述校正值来校正由上述基准参数运算部推导的基准值,由此决定与上述行驶距离有关的评价值的权重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校正值运算部所使用的上述函数在与上述行驶距离有关的评价值为根据单调增加函数算出的值的情况下是相对于该行驶距离的评价值单调减少的函数,而且,在与上述行驶距离有关的评价值为根据单调减少函数算出的值的情况下是相对于该行驶距离的评价值单调增加的函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权重系数决定单元将出发层和目的地层分别区分为作为主层的第一区域和作为比该主层靠上的层的第二区域,且推导该第一以及第二区域之间的相对交通量来作为表示上述交通状态的参数。
7.一种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具备:
预测运算单元,在运用了多个电梯时产生乘坐请求时,在将上述乘坐请求分配给各电梯的情况下,预测各电梯响应于上述乘坐请求而从当前位置到达乘坐请求产生层为止所需的移动时间;
合适值运算单元,利用将设置了上述多个电梯的大厦的规格的信息作为参数来设定的函数,运算针对有可能分配上述乘坐请求的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规则合适值;
候选电梯选择单元,从多个电梯中将由上述合适值运算单元所运算的规则合适值满足选择规则的电梯作为候选电梯进行选择;
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运算以由上述预测运算单元预测的移动时间为评价项目的上述候选电梯的综合评价值;以及
乘坐请求分配单元,从由上述候选电梯选择单元选择的候选电梯中选择由上述综合评价值运算单元所运算的综合评价值最佳的电梯,对上述电梯分配上述乘坐请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合适值运算单元所使用的上述函数是还根据表示交通状态、电梯规格以及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之中的至少一个参数来变化的函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合适值运算单元包括:
基准参数运算部,根据表示上述交通状态的参数推导针对上述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规则合适值的基准值;以及
校正值运算部,利用根据表示上述电梯规格、大厦规格以及电梯控制状态的参数而变化的函数,来算出用于校正上述规则合适值的基准值的校正值,利用上述校正值来校正由上述基准参数运算部推导的基准值,由此算出针对上述候选电梯的选择规则的规则合适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合适值运算单元将出发层和目的地层分别区分为作为主层的第一区域和作为比该主层靠上的层的第二区域,且推导该第一以及第二区域之间的相对交通量来作为表示上述交通状态的参数。
CN2007800215533A 2006-06-27 2007-01-19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Active CN101466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76916 2006-06-27
JP176916/2006 2006-06-27
PCT/JP2007/050822 WO2008001508A1 (fr) 2006-06-27 2007-01-19 contrôleur de gestion de groupe d'ascenseu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6629A CN101466629A (zh) 2009-06-24
CN101466629B true CN101466629B (zh) 2013-03-27

Family

ID=38845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15533A Active CN101466629B (zh) 2006-06-27 2007-01-19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06807B2 (zh)
JP (1) JP5112313B2 (zh)
KR (1) KR101088283B1 (zh)
CN (1) CN101466629B (zh)
DE (1) DE112007001577B4 (zh)
WO (1) WO20080015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51943B2 (en) * 2007-08-21 2012-04-10 De Groot Pieter J Method of controlling intelligent destination elevators with selected operation modes
CA2696940C (en) * 2007-08-28 2013-05-28 Thyssen Elevator Capital Corp. Saturation control for destination dispatch systems
CN102186757B (zh) * 2008-10-20 2013-10-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JP5347492B2 (ja) * 2008-12-25 2013-11-20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KR101292457B1 (ko) * 2009-11-27 2013-07-31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시스템
JP5535836B2 (ja) * 2010-09-06 2014-07-0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2328859B (zh) * 2011-08-25 2013-07-03 天津大学 节能派梯方法及其验证装置
JP5511037B1 (ja) * 2013-02-13 2014-06-0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03130050B (zh) * 2013-03-13 2015-08-19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群控系统的调度方法
JP6156032B2 (ja) * 2013-09-30 2017-07-05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243726B2 (ja) * 2013-12-19 2017-12-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方法
JP6213409B2 (ja) * 2014-07-11 2017-10-18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WO2016070937A1 (en) * 2014-11-07 2016-05-12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10950197B (zh) * 2019-12-12 2022-04-0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梯的选择方法及智能电梯控制装置
US20210276826A1 (en) * 2020-03-05 2021-09-09 Otis Elevator Company Receiver-less device positioning
CN112551288A (zh) * 2020-12-04 2021-03-26 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的乘梯控制方法、装置、机器人及介质
CN115402891A (zh) * 2022-07-28 2022-11-2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群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7777B1 (zh) * 1970-10-19 1976-06-04
JPS5652830B2 (zh) 1974-08-16 1981-12-15
US4046228A (en) * 1975-05-05 1977-09-0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system
JPS594350B2 (ja) * 1976-10-28 1984-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装置
JPS54102745A (en) * 1978-01-26 1979-08-13 Hitachi Ltd Elevator cage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
JPS54159955A (en) 1978-06-06 1979-1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Group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JPS5751668A (en) * 1980-09-12 1982-03-26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Method of controlling group of elevator
JPS57121571A (en) * 1981-01-19 1982-07-29 Fujitec Kk Controller for group of elevator
JPS5811479A (ja) * 1981-07-15 1983-0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JPS5982279A (ja) * 1982-11-04 1984-05-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JPS60106774A (ja) 1983-11-16 1985-06-12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JPH02163274A (ja) * 1988-12-14 1990-06-2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H0725491B2 (ja) * 1989-04-06 1995-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2712648B2 (ja) * 1989-10-17 1998-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学習制御装置
JPH0476913A (ja) 1990-07-18 1992-03-11 Toshiba Corp 3―5族化合物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06156893A (ja) * 1993-08-06 1994-06-03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US5563386A (en) * 1994-06-23 1996-10-08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ispatching employing reevaluation of hall call assignments, including fuzzy response time logic
JPH0853271A (ja) * 1994-08-10 1996-02-27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1036019A (ja) * 1996-07-19 1998-02-10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H10194619A (ja) 1997-01-10 1998-07-28 Toshiba Corp 昇降機のod表推定装置
FI111929B (fi) * 1997-01-23 2003-10-15 Kone Corp Hissiryhmän ohjaus
JP4870863B2 (ja) * 2000-04-28 2012-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群最適管理方法、及び最適管理システム
JP2002167129A (ja) * 2000-12-06 2002-06-11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US7114595B2 (en) * 2003-09-11 2006-10-03 Otis Elevator Company Method of assigning elevators for sky lobbies
JP4784509B2 (ja) * 2004-03-26 2011-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006036382A (ja) * 2004-07-22 2006-02-09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表示制御装置
JP4688469B2 (ja) * 2004-10-26 2011-05-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WO2007049342A1 (ja) 2005-10-26 2007-05-0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01508A1 (fr) 2008-01-03
KR101088283B1 (ko) 2011-12-01
US8006807B2 (en) 2011-08-30
CN101466629A (zh) 2009-06-24
KR20090027663A (ko) 2009-03-17
JPWO2008001508A1 (ja) 2009-11-26
DE112007001577B4 (de) 2021-03-04
DE112007001577T5 (de) 2009-05-07
JP5112313B2 (ja) 2013-01-09
US20100230213A1 (en) 201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6629B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1506076B (zh) 使用事先的交通信息的分组电梯调度
US7275623B2 (en) Allocating landing calls in an elevator group using a cost function
US667243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EP200308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for any instant in time, total peak power consumption for bank of elevator cars
JP3042904B2 (ja) エレベータ配送システム
US5239141A (en) Group management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elevator system
Kwon et al. Sensor-aware elevator scheduling for smart building environments
JP7437353B2 (ja) エレベータ分析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分析方法
JP2001310878A (ja) エレベータ群最適管理方法
CN102020144A (zh) 电梯的节能运行系统
CN102050362A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05800400A (zh) 一种优化电梯调度管理的方法
JP2007520403A (ja) エレベータカー群を稼働する際の純エネルギー消費を低減するホール呼び出し割り当て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Wang et al. Smart dispatching and optimal elevator group control through real-time occupancy-aware deep learning of usage patterns
CN113911862B (zh) 一种智慧楼宇电梯状态查询及乘梯预约系统
US20120267201A1 (en) Method for Scheduling Cars in Elevator Systems to Minimizes Round-Trip Times
CN102674093B (zh) 电梯
Ahn et al. A smart elevator scheduler that considers dynamic changes of energy cost and user traffic
CN110451365A (zh) 一种电梯召唤控制方法及系统
Chiang et al. Design of modern elevator group control systems
CN211225906U (zh)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电梯智能调度系统
JP257485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507511B2 (ja)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60031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