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0047B - 眼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眼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0047B
CN101410047B CN2007800115003A CN200780011500A CN101410047B CN 101410047 B CN101410047 B CN 101410047B CN 2007800115003 A CN2007800115003 A CN 2007800115003A CN 200780011500 A CN200780011500 A CN 200780011500A CN 101410047 B CN101410047 B CN 1014100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ye
determination
height
determination unit
mea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115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0047A (zh
Inventor
本多直人
高田重和
芳村一裕
矶贝直己
林昭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d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101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072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501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018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501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317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d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10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0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0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00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07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shape or measuring the curvature of the corne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03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determining refraction, e.g. refractometers, skia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6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measuring intraocular pressure, e.g. tonometers
    • A61B3/165Non-contacting tonome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眼科装置,对被检者眼的多个眼特性进行测定,包括:具有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一眼特性的第一测定系统的第一测定部;具有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二眼特性的第二测定系统的第二测定部;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台上,以第一测定系统的第一测定轴的高度和第二测定系统的第二测定轴的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了第一以及第二测定部的测定单元;固定被检者眼的脸的脸支撑部;设置在移动台上,相对于由脸支撑部固定的被检者的眼使测定单元在上下方向移动的Y移动机构部;设置在Y移动机构部的上方,相对于由脸支撑部固定的被检者的眼使测定单元在左右及前后方向移动的XZ移动机构部;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结束后,自动发出从进行作为第一眼特性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测定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向进行作为第二眼特性的眼压的测定的眼压测定模式的切换信号的演算控制部。

Description

眼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被检者眼的多个眼特性进行测定的眼科装置。 
背景技术
包括具有用于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一眼特性的第一测定系统的第一测定部和具有用于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二眼特性的第二测定系统的第二测定部的复合型眼科装置已被公知。在这样的眼科装置中,首先,相对于左右的被检者眼的每一个,调节第一测定系统的测定轴,测定每一个第一眼特性。而且,接着相对于左右的被检者眼的每一个,调节第二测定系统的测定轴,测定每一个第二眼特性。因此,进行多次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多个眼特性的测定的眼科装置为技术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是一种眼科装置,用于对被检者眼的多个眼特性进行测定,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用于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一眼特性的第一测定系统的第一测定部;具有用于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二眼特性的第二测定系统的第二测定部;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台上,以第一测定系统的第一测定轴的高度和第二测定系统的第二测定轴的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了第一以及第二测定部的测定单元;固定被检者眼的脸的脸支撑部;设置在移动台上,相对于由脸支撑部固定的被检者的眼使测定单元在上下方向移动的Y移动机构部;设置在Y移动机构部的上方,相对于由脸支撑部固定的被检者的眼使测定单元在左右及前后方向移动的XZ移动机构部;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结束后,自动发出从进行作为第一眼特性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测定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向进行作为第二 眼特性的眼压的测定的眼压测定模式的切换信号的演算控制部;与作为左眼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测定左眼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得到的测定单元的高度,并且,与作为右眼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测定右眼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得到的测定单元的高度的存储器;演算控制部,在分别对左右眼进行眼压测定的情况下,以在由眼压测定模式测定时的第二测定轴的高度与由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测定时的第一测定轴的高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基于已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第一测定轴和第二测定轴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和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的高度对Y移动机构部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科装置的概略外观图。图2是本眼科装置的光学系统、控制系统等的概略构成图。图3是表示本眼科装置在测定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时和测定眼压时的装置的状态变化的图。图4是平行曲柄机构部的概略构成图。图5是平行曲柄机构部的模式图。图6是表示测定单元的上下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用于测定眼屈光力、角膜形状、以及眼压的复合型眼科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图1(a)以及图1(b)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科装置的概略外观图,图1(a)表示测定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时的状态,图1(b)表示测定眼压时的状态。 
眼科装置包括基台1、被安装在基台1上的脸(头部)支撑部2、可移动地设置在基台1上的移动台3、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台3上的测定单元4。测定单元4包括用于测定被检者眼E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第一测定部4a,和配置在第一测定部4a的上方、用于非接触地测定眼E的眼压的第二测定部4b。即,作为测定单元4, 以第一测定部4a的测定光轴(测定轴)La的高度和第二测定部4b的测定光轴(测定轴)Lb的高度不同的方式(与光轴La相比光轴Lb位于高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第一测定部4a以及第二测定部4b。脸支撑部2具有放置被检者的颚的可上下移动的颚台2b。 
测定单元4,由设置在移动台3上的Y移动机构部6,相对于由脸支撑部2固定的被检者的眼E在上下方向(铅直方向:图1的Y方向)移动。然后,测定单元4由Y移动机构部6,与向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的切换(移动)相应地将第一测定部4a的光轴La调整到与眼E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与向眼压测定模式的切换(移动)相应地将第二测定部4b的光轴Lb调整到与眼E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需要确保Y移动机构部6的移动量(驱动量)至少在光轴La和光轴Lb的间隔以上,进而,最好在各测定模式下,确保第一测定部4a或者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眼E的自动调节能够顺畅地进行的范围。 
另外,测定单元4由设置在Y移动机构部6的上方的XZ移动机构部7,相对于由脸支撑部2固定的被检者的眼E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图1的X方向)和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动作距离方向:图1的Z方向)移动。由此,测定单元4能够在X、Y以及Z方向的三维方向移动。另外,Y移动机构部6以及XZ移动机构部7被构成为,例如在可在Y方向移动的Y工作台604(参见图2)上设置可在X方向移动的X工作台,在X工作台上设置可在Z方向移动的Z工作台,在Z工作台上搭载测定单元4,各工作台分别由马达等移动。因为这样的三维移动机构采用公知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第二测定部4b由Z移动机构部8相对于第一测定部4a在Z方向移动。而且,第二测定部4b由Z移动机构部8与向眼压测定模式的切换(移动)相应地向靠近眼E的方向(前方)移动,另外,与向眼屈光力以及角膜测定模式的切换(移动)相应地向远离眼E的方向(后方)移动。 
移动台3通过操纵杆5的倾倒操作,在基台1上在X方向以及Z方向滑动。另外,测定单元4通过旋转旋钮5a的旋转操作,由Y移动机构部6在Y方向移动。在操纵杆5的顶部,设置了测定开始开关5b。另外,在移动台3上设置了监视器40。 
图2是本眼科装置的光学系统、控制系统等的概略构成图。 首先,说明第一测定部4a的光学系统。用于测定眼E的眼屈光力的眼屈光力测定光学系统10包括:具有红外光源,将斑点状的测定指标(测定光)向眼E的眼底Ef投影的投影光学系统;和具有二维摄像元件,由摄像元件对环状的测定指标像(眼底反射像)进行摄像(检测)的摄像光学系统(详细情况参见US2005/0157261A(特开2005-185523))。来自摄像元件的输出被输入给演算控制部20。另外,眼屈光力测定光学系统10不限于上述的眼屈光力测定光学系统,也可以是公知的眼屈光力测定光学系统。固视标显示光学系统30包括在配置在测定光学系统10的光轴La上的半透半反射镜29的反射方向的光轴La上所配置的可视光源31、固视标板32、投影透镜33、全反射镜34、可视光透过红外光反射的二向色镜35以及观察用物镜36。光源31配置在与眼底Ef光学性地共轭的位置。光源31以及固视标板32,为了进行眼E的雾化(fogging),可以在光轴La方向移动。 
在半透半反射镜29的前方,相对于光轴La左右对称地配置着具有红外光源45a,并向眼E的角膜Ec投影用于测定角膜形状的环状的测定指标(测定光)的投影光学系统45;具有红外光源46a以及准直透镜46b,并投影角膜Ec用于检测第一测定部4a相对于眼E的Z方向的调节状态的无限远的调节指标(调节光)的投影光学系统46。另外,投影光学系统45兼作投影用于检测第一测定部4a相对于眼E的X、Y以及Z方向的调节状态的有限远的调节指标(调节光)的光学系统、和对眼E的前眼部进行照明的光学系统。 
观察光学系统50共用固视标显示光学系统30的半透半反射镜29、物镜36以及二向色镜35,包括配置在二向色镜35的反射方向的光轴La上的摄像透镜51以及二维摄像元件52。来自摄像元件52的输出被输入给演算控制部20。由此,眼E的前眼部像由摄像元件52摄像,显示在监视器40上。另外,观察光学系统50兼作对环状的测定指标像兼有限远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和无限远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进行摄像(检测)的光学系统。 
接着,对第二测定部4b的空气(流体)吹出机构部进行说明(详细情况参见US6537215(特开2002-34927))。通过由未图示出的旋转螺线管的驱动力移动活塞62,已在气缸(空气压缩室)61内压缩的空气经喷嘴63被吹到角膜Ec上。喷嘴63由透明的玻璃板 64保持着。在喷嘴63的后方配置着透明的玻璃板65,在玻璃板65的后方配置着下述的光学系统。气缸61内的压力由压力传感器66检测,来自压力传感器66的信号被输入给演算控制部20。 
接着,对第二测定部4b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详细情况参见US6537215(特开2002-34927))。另外,在使用第二测定部4b的情况下(测定眼压时),是在与第一测定部4a的筐体最前面相比,第二测定部4b的喷嘴63的前端向眼E侧突出了的状态下使用。 
用于对眼E的前眼部进行照明的红外光源71以与喷嘴63的轴(压缩空气的吹出轴)一致的光轴Lb为中心配置了四个。观察光学系统70包括配置在该光轴Lb上的观察用物镜72、滤光器74以及二维摄像元件75。滤光器74具有透过光源71的光和下述的光源81的光并且不透过下述的光源91的光的特性。来自摄像元件75的输出被输入给演算控制部20。由此,眼E的前眼部像由摄像元件75摄像,显示在监视器40上。另外,观察光学系统70兼作对用于检测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眼E的X以及Y方向的调节状态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进行摄像(检测)的光学系统。 
将用于检测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眼E的X以及Y方向的调节状态的调节指标(调节光)向角膜Ec进行投影的投影光学系统80,包括在配置在光轴Lb上的半透半反射镜79的反射方向的光轴Lb上所配置的红外光源81以及投影透镜82。来自光源81的光从正面方向向角膜Ec投影,基于光源81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由摄像元件75摄像。来自摄像元件75的信号被输入给演算控制部20,被利用于第二测定部4b的X以及Y方向的调节状态的检测。另外,基于光源71的角膜反射像也可以被利用于第二测定部4b的X以及Y方向的调节状态的检测(详细情况参见US6022108(特开平10-71122))。 
固视标显示光学系统85包括在配置在光轴Lb上的红外光透过可视光反射的二向色镜84的反射方向的光轴Lb上所配置的可视光源86、固视标板87以及投影透镜88。
对用于检测角膜Ec的变形状态的检测指标(检测光)进行投影的投影光学系统90,包括红外光源91以及准直透镜92。另外投影光学系统90兼作对用于检测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眼E的Z方向的调节状态的调节指标(调节光)进行投影的光学系统。 
用于检测角膜Ec的变形状态的受光光学系统95包括受光透镜96、滤光器97、针孔板98以及光检测器99。来自光源91的光通过准直透镜92,成为大致平行光,从斜方向向角膜Ec投影,基于光源91的检测指标像(角膜反射像)由光检测器99受光。滤光器97具有透过光源91的光并且不透过光源71的光和光源81的光的特性。投影光学系统90以及受光光学系统95被配置成在角膜Ec为规定的变形状态(扁平状态)时,光检测器99的受光量为最大。来自光检测器99的信号被输入给演算控制部20。 
另外,对用于检测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眼E的Z方向的调节状态的调节指标像进行检测的光学系统100,共用受光光学系统95的受光透镜96及滤光器97,包括配置在半透半反射镜101的透过方向上的一维位置检测元件102。基于光源91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也向位置检测元件102入射。来自位置检测元件102的信号被输入给演算控制部20,用于第二测定部4b的Z方向的调节状态的检测。 
另外,在图2中,为了图示方便,以将投影光学系统90以及受光光学系统95配置在上下方向(Y方向)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本来是配置在左右方向(X方向)的。 
接着,说明本眼科装置的控制系统。进行装置整体的控制、测定值的算出等的演算控制部20,连接着第一测定部4a的光源、摄像元件等、第二测定部4b的光源、摄像元件、光检测器、位置检测元件、压力传感器等、旋转旋钮5a、测定开始开关5b、Y移动机构部6、XZ移动机构部7、Z移动机构部8、监视器40、储存测定结果等的存储器21、配置了测定模式选择开关24a等各种开关的开关部(输入部)24等。
另外,在演算控制部20,连接着对由Y移动机构部6在Y方向移动的测定单元4的高度(Y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00。检测部600包括例如用于检测测定单元4的高度是否处于规定的基准高度(下限高度,Y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中心高度(中心位置)等)的光敏元件601、遮光板603、和作为Y移动机构部6的驱动源的能够检测转速的马达602(脉冲马达、无刷马达等)。演算控制部20基于基准高度和马达602的转速检测测定单元4的高度(Y工作台604的高度等)。 
另外,在演算控制部20,连接着对由XZ移动机构部7在X以及Z方向移动的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10和对Z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20。检测部610包括例如被配置在基台1上的两个光源610a以及610b、和被配置在测定单元4上的狭缝板612以及一维位置检测元件613(详细情况参见US5764341(特开平9-149885))。演算控制部20基于检测部610的检测结果得出由测定单元4测定的眼E是左右哪只眼,或者从测定了左右两眼时的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移动距离得出被检者的瞳孔间距离。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的眼科装置中,对其动作进行说明。本装置具有仅测定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第一测定模式(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仅测定眼压的第二测定模式(眼压测定模式)、和测定眼屈光力、角膜形状以及眼压的第三测定模式(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眼压测定模式)。在第三测定模式下,首先测定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此后测定眼压。这是因为若先测定眼压,则因压缩空气的吹出等对眼E的影响有可能遗留到下一个测定中。下面,对第三测定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对按照右眼、左眼的顺序进行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测定,按照左眼、右眼的顺序进行眼压的测定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由开关24a选择了第三测定模式的情况下,首先,执行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在此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为了能够顺畅地开始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测定,预先将测定单元4的 高度初始化成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用。即,演算控制部20预先通过驱动Y移动机构部6,使测定单元4在Y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测定部4a的光轴La的高度与由脸支撑部2固定的被检者的眼E的高度(标注在脸支撑部2上的高度水平标记2a)大致相同。另外,演算控制部20预先通过驱动Z移动机构部8,使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第一测定部4a向后方移动,在进行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预先使喷嘴63的前端不接触被检者的脸。由此,成为能够测定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状态(参见图3(a))。进而,演算控制部20预先通过驱动XZ移动机构部7,使测定单元4在X以及Z方向移动,对测定单元4的X以及Z方向的各位置进行初始化。 
接着,进行第一测定部4a相对于眼E(右眼ER)的X、Y以及Z方向的调节。通过操纵杆4的倾倒操作,移动台3相对于基台1向左方向移动,由此,测定单元4向右眼ER侧移动。由此,因为由摄像元件52摄像的前眼部像F显示在监视器40(参见图2)上,所以,一面观察它一面操作操纵杆5以及旋钮5a,进行大致的调节。然后,若基于投影光学系统45的环状的测定指标像(角膜反射像)R和基于投影光学系统46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M成为由摄像元件52摄像的状态,则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Y移动机构部6以及XZ移动机构部7,使测定单元4在X、Y以及Z方向移动,进行第一测定部4a相对于右眼ER的详细的调节。在此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基于指标像R的中心位置,求出第一测定部4a相对于右眼ER的X以及YZ方向的调节状态。另外,演算控制部20基于指标像M的间隔和指标像R的规定经线方向的像间隔,求出第一测定部4a相对于右眼ER的Z方向的调节状态(详细情况参见US5463430(特开平6-46999))。 
在为自动测定模式的情况下,是在调节结束后,就自动地进行测定。另一方面,在为手动测定模式的情况下,是在调节结束,通过操作开关5b来开始测定。 
演算控制部20,首先基于由测定光学系统10的摄像元件 摄像的环状的测定指标像(眼底反射像),求出右眼ER的眼屈光力(详细情况参见US2005/0157261A(特开2005-185523))。然后,在得到规定数量(例如3个)的排除了测定错误以外的眼屈光力的测定值后,转移成角膜形状测定。 
演算控制部20接着基于由摄像元件52摄像的指标像R(角膜反射像),求出右眼ER的角膜形状(详细情况参见US6755528(特开2003-169778))。然后,在得到规定数量(例如3个)的排除了测定错误以外的角膜形状的测定值后,转移成另一方的眼E(左眼EL)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 
另外,演算控制部20,基于检测部600、610以及620的各检测结果得出右眼ER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4的高度(Y方向的位置)ER(yr),与作为右眼ER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存储器21中。另外,得出高度Er的时刻最好是相对于右眼ER的调节结束时或者测定结束时。 
若右眼ER的测定结束,则其主要内容显示在监视器40上。此时,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XZ移动机构部7,使测定单元4的X以及Z方向的各位置回复到规定的初始化位置(X以及Z方向的各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等)。 
通过操纵杆4的倾倒操作,移动台3相对于基台1向右方向移动,由此,测定单元4向左眼EL侧移动。然后,与右眼ER同样,进行第一测定部4a相对于左眼EL的X、Y以及Z方向的调节,求出左眼EL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 
另外,演算控制部20还基于检测部600、610以及620的各检测结果得出左眼EL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4的高度(Y方向的位置)El(yl),与作为左眼EL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存储器21中。另外,得出高度El的时刻最好是相对于左眼EL的调节结束时或者测定结束时。 
在右眼ER以及左眼EL的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结束后,转移到眼压测定模式。即,在分别得到规定数的右眼ER以 及左眼EL的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测定值后,演算控制部20自动发出从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向眼压测定模式切换的切换信号。 
若向眼压测定模式输入切换信号,则演算控制部20为了能够顺畅地开始眼压测定,预先将测定单元4的高度初始化成眼压测定用。即,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Y移动机构部6,使测定单元4向下方向移动,使第二测定部4b的光轴Lb的高度与由脸支撑部2固定的被检者的眼E的高度大致相同(参见图3(b))。即,演算控制部20对Y移动机构部6的驱动进行控制,使得眼压测定模式下的光轴Lb的高度与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的光轴La的高度大致相同。 
在进行左眼EL的眼压测定的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使得光轴Lb的高度能够与左眼EL的高度大致相同。即,演算控制部20读取已储存在存储器21中的高度El(yl)、和预先已储存在存储器中的光轴La与光轴Lb之间的Y方向的间隔,使得左眼EL的眼压测定中的光轴Lb的高度与左眼EL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中的光轴La的高度大致相同。 
另外,在进行右眼ER的眼压测定的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使得光轴Lb的高度与右眼ER的高度大致相同。即,演算控制部20读取已储存在存储器21中的高度Er(yr)、和预先已储存在存储器中的光轴La与光轴Lb之间的Y方向的间隔,使得右眼ER的眼压测定中的光轴Lb的高度与右眼ER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中的光轴La的高度大致相同。 
另外,若向眼压测定模式输入切换信号,则使移动台3向后方移动的主要内容被显示在监视器40中。若按照此显示,通过操纵杆4的倾倒操作,移动台3相对于基台1向后方移动,基于检测部620的检测结果检测出测定单元4已移动到规定的后方位置的情况,则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Z移动机构部8,使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第一测定部4a向前方移动,使喷嘴63的前端与第一测定部4a的筐体最前 面相比向眼E侧突出(参见图3(c))。 
接着,进行相对于左眼EL的第二测定部4b的X、Y以及Z方向的调节。若基于光源91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成为入射到位置检测元件99的状态,则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XZ移动机构部7,使测定单元4在Z方向移动,进行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左眼EL的详细的调节。另外,若通过向眼压测定模式切换的信号,将显示在监视器40中的图像从基于摄像元件52的前眼部像切换为基于摄像元件75的前眼部像,基于光源81的调节指标像(角膜反射像)成为由摄像元件75摄像的状态,则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Y移动机构部6以及XZ移动机构部7,使测定单元4在X以及Y方向移动,进行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左眼EL的详细的调节。 
在作为自动测定模式的情况下,在调节结束后,就自动进行测定。另一方面,在作为手动测定模式的情况下,是在调节结束,通过操作开关5b来开始测定。 
演算控制部20驱动未图示出的旋转螺线管,使活塞62移动,将在气缸61内被压缩的空气从喷嘴63吹到左眼EL的角膜Ec上。角膜Ec由于压缩空气的吹出而逐渐变形,在达到了扁平状态时,向光检测器99入射最大光量。演算控制部20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66的信号和来自光检测器99的信号,求出左眼EL的眼压(详细情况参见US6537215(特开2002-34927))。然后,在得出规定数量(例如3个)的除了测定错误以外的眼压的测定值后,转移到另一方的眼(右眼ER)的眼压测定。 
若左眼EL的测定结束,则其主要内容显示在监视器40中。此时,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XZ移动机构部7,使测定单元4的X以及Z方向的各位置回复到规定的初始化位置。 
通过操纵杆4的倾倒操作,移动台3相对于基台1向左方向移动,由此,测定单元4向右眼ER侧移动。然后,与左眼EL同样,进行第二测定部4b相对于右眼ER的X、Y以及Z方向的调节,求出右眼ER的眼压状。
因为通过上述那样的构成以及控制,在叠层地配置在上下方向(Y方向)的多个测定部进行的各测定中,在测定(测定模式)的转移时自动且迅速地进行各测定部的切换(高度调整),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各测定部相对于被检者眼的调节,能够有效地进行测定。特别是,即使是在被固定在脸支撑部2上的被检者的脸倾斜等,左右眼的高度不同的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的进行调节以及测定。 
另外,左右眼的测定顺序并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也可以按照右眼、左眼的顺序进行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按照右眼、左眼的顺序进行眼压测定。 
另外,简易的是,例如,也可以仅在从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向眼压测定模式切换(移动)时,读取预先已储存在存储器中的光轴La和光轴Lb之间的Y方向的间隔,使眼压测定中的光轴Lb的高度与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中的光轴La的高度大致相同。在此情况下,没有必要将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4的高度Er(yr)以及El(yl)与作为右眼ER以及左眼EL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存储器21中。 
另外,虽然若像上述那样,仅进行基于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的第一测定部4a(光轴La)以及第二测定部4b(光轴Lb)的高度的自动调整,则也可以仅将Y方向的高度Er(yr)以及El(yl)储存在存储器21中,但是,通过将X方向的位置Er(yr)以及El(yl)也储存在存储器21中,还能够进行基于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移动的第一测定部4a(光轴La)以及第二测定部4b(光轴Lb)的X方向的位置的自动调整。 
在此情况下,对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10,例如与检测部600同样,包括光敏元件、遮光板以及马达(脉冲马达、无刷马达等)。而且,演算控制部20基于X方向的规定的基准位置(X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等)和马达转速对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演算控制部20,基于检测部600、610的各检测结果得出 右眼ER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位置Er(xr),与作为右眼ER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存储器21中。若右眼ER的测定结束,则演算控制部20通过驱动XZ移动机构部7,使测定单元4向右方向移动,向左眼EL侧移动。在此情况下,例如使测定单元4向右方向移动从X方向的基准位置到位置Er(xr)的距离的两倍的距离。然后,演算控制部20还基于检测部600、610的各检测结果得出左眼EL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位置El(xl),与作为左眼EL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存储器21中。 
另外,若右眼ER以及左眼EL的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结束,向眼压测定模式输入切换信号,则演算控制部20将测定单元4的高度初始化成眼压测定用。即,在进行左眼EL的眼压测定的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读取已储存在存储器21中的高度El(yl)、和预先已储存在存储器中的光轴La与光轴Lb之间的Y方向的间隔,使得左眼EL的眼压测定中的光轴Lb的高度与左眼EL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中的光轴La的高度大致相同。另外,在进行右眼ER的眼压测定的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读取已储存在存储器21中的高度Er(yr)、和预先已储存在存储器中的光轴La与光轴Lb之间的Y方向的间隔,使得右眼ER的眼压测定中的光轴Lb的高度与右眼ER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中的光轴La的高度大致相同 
另外,演算控制部20将测定单元4的X方向的位置也初始化成眼压测定用。即,在进行左眼EL的眼压测定的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读取已储存在存储器21中的位置El(xl),使得左眼EL的眼压测定中的光轴Lb的X方向的位置与左眼EL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中的光轴La的X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另外,在进行右眼ER的眼压测定的情况下,演算控制部20读取已储存在存储器21中的位置Er(xr),使得右眼ER的眼压测定中的光轴Lb的X方向的位置与右眼ER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光轴La的X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
通过上述那样的构成以及控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各测定部相对于被检者眼的调节,能够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各测定。 
另外,也可以基于位置Er(yr)和位置El(yl)之间的Y方向的差以及光轴La和光轴Lb之间的Y方向的间隔,进行基于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的第一测定部4a(光轴La)以及第二测定部4b(光轴Lb)的高度的自动调整。 
另外,测定单元4的高度调整的时刻,也可以不是向眼压测定模式输入了切换信号的时候,而是例如检测到了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结束后测定单元4移动到了规定的后方位置的时候。 
接着,对Y移动机构部6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4(a)以及图4(b)是作为Y移动机构部6的平行曲柄机构部100的概略构成图。 
在将测定单元4保持为水平的同时能够在Y方向移动的平行曲柄机构部100,包括呈X状交叉的H状的第一连杆臂105以及第二连杆臂107。第一连杆臂105的两个上部以固定在相互平行的两个上引导部件111上的上支点轴106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撑着。另外,第二连杆臂107的两个下部以固定在与上引导部件111平行地相互平行的两个下引导部件113上的、与上支点轴106平行的下支点轴108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撑着。另外,第一连杆臂105和第二连杆臂107以与轴106以及108平行的中支点轴109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撑着。 
另外,在第一连杆臂105的两个下部,可旋转地安装着辊110,辊110可沿两个形成在下引导部件113上的引导槽113a在水平方向移动。另外,在第二连杆臂107的两个上部,可旋转地安装着辊112,辊112可沿两个形成在上引导部件111上的引导槽111a在水平方向移动。 
在上引导部件111的上面,经连结部件122配置着XZ移动机构部7。在XZ移动机构部7之上配置着测定单元4。在各连结部件122之间的空间,配置着作为平行曲柄机构部100的驱动源的可进行转速检测的马达114(例如脉冲马达、无刷马达等)。另外,在可旋 转地被支撑在第二连杆臂107的两个上部之间的传递部件118和被固定在传递部件118上的螺母117中穿插着螺栓116。马达114的旋转经安装在马达114的旋转轴上的皮带轮和安装在螺栓116上的皮带轮以及连接各皮带轮的皮带115传递给螺栓116,螺栓116旋转。由此,螺母117以及传递部件119沿螺栓116移动,第二连杆臂107(辊112)沿引导槽111a移动,第一连杆臂105(辊110)也沿引导槽113a移动。 
这样的平行曲柄机构部100,因为能够将用于测定单元4向Y方向移动的螺栓配置在水平方向(X或者Z方向),所以,与将向Y方向移动的螺栓配置在铅直方向(Y方向)的机构相比,Y方向的空间小也可以。另外,平行曲柄机构部100并不限于上述机构。 
光敏元件150以及遮光板151是用于检测测定单元4的高度是否处于规定的基准高度(下限高度,Y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中心高度(中心位置)等)的。 
另外,在作为Y移动机构部6使用上述的平行曲柄机构部100的情况下,即使马达114的旋转量相同,也是测定单元4越是处于高的位置,Y方向的移动量越小,越是处于低的位置,Y方向的移动量越大。因此,在通过旋钮5a的旋转操作,测定单元4在Y方向移动情况下,即使旋钮5a同样旋转,也是在由第一测定部4a进行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量小,在由第二测定部4b进行眼压测定时,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量大。 
因此,演算控制部20无论测定单元4的高度怎样,都以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速度大致相等的方式对马达114的驱动进行控制。例如,检测出测定单元4的高度,基于检测出的高度控制马达114的驱动。在此情况下,无论测定单元4的高度怎样,只要通过实验等预先得到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速度大致相等那样的测定单元4的高度与马达114的旋转驱动信号(脉冲马达的脉冲数等)之间的关系,将其储存在存储器21中即可。 
另外,也可以不直接检测测定单元4的高度,而是间接地进行检测。图5是平行曲柄机构部100的模式图。r是第二连杆臂A-B 以及第一连杆臂C-D的长度,是已知的值。θ是第二连杆臂A-B相对于平行曲柄机构部100的水平面A-C的角度。Ly是第二连杆臂的从下端A到上端B的铅直方向(Y方向)的距离,Ly=rsinθ。另外,Lx是第二连杆臂的从下端A到上端B的水平方向(X或者Z方向)的距离,Lx=rcosθ。 
若假设在为角度θ时的第二连杆臂的上端B的移动速度为V(t),则水平方向的移动速度Vx=V(t)sinθ,铅直方向的移动速度Vy=V(t)cosθ。因此,要使Vy等速,只要设Vy为任意的k,V(t)=k/cosθ[式1]即可。因此,若为了能够满足[式1]而与角度θ相应地使V(t)变化,则无论测定单元4的高度怎样,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速度都大致相等。因此,演算控制部20只要基于储存在存储器21中的[式1]和检测出的角度θ来控制马达114的驱动即可。 
通过上述那样的构成以及控制,在旋钮5a同样地旋转时,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量和眼压测定时的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量相同。 
另外,也可以不使马达114的旋转相对于测定单元4的高度成比例地(线性地)变化,而是在每个规定的高度阶段,阶段性地变化。 
另外,也可以将测定单元4的高度范围划分为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的高度范围和眼压测定模式下的高度范围,由与各测定模式的高度范围相应地不同的参数使马达114的旋转变化。例如,演算控制部20,为了使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第一测定部4a的光轴1a处于规定的初始化高度(与高度水平标记2a大致相同高度)附近时的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速度,和在眼压测定模式下第二测定部4b的光轴Lb处于规定的初始化高度附近时的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移动速度大致相等,使马达114的旋转与各测定模式相应地变化。 
另外,也可以与各测定模式相应地确定测定单元4的Y方向的可移动范围。例如,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测定单元 4的机构上的Y方向的可移动范围(基于Y移动机构部6的测定单元4的可移动范围)(上限高度Y1~下限高度Y2)内,设定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的第一测定部4a的光轴La的Y方向的可移动范围(上限高度AY1~下限高度AY2)和眼压测定模式下的第二测定部4b的光轴Lb的Y方向的可移动范围(上限高度BY1~下限高度BY2),并储存在存储器21中。上限高度AY1~下限高度AY2以及上限高度BY1~下限高度BY2分别设定得比上限高度Y1~下限高度Y2窄。 
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的可移动范围,被设定在以光轴La的高度与规定的初始化高度(与高度水准标记2a大致相同高度)大致相同的状态为基准的规定范围(例如,在Y方向±16mm的范围)。另外,这样的范围,是以例如即使被检者的脸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也不用移动颚台2b即能够测定的方式决定的。 
另外,眼压测定模式下的可移动范围,也被设定在以光轴Lb的高度与规定的初始化高度(与高度水准标记2a大致相同高度)大致相同的状态为基准的规定范围(例如,在Y方向±16mm的范围)。 
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若基于检测部610的检测结果,检测出测定单元4已达到上限高度AY1或者下限高度AY2,则演算控制部20停止Y移动机构部6的驱动,使得测定单元4从此不再向上方向或者下方向移动。另外,将测定单元4已达到上限高度AY1或者下限高度AY2的主要内容显示在监视器40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进行重新调整颚台2b的高度等的对应即可。 
即使在眼压测定模式下,若基于检测部610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测定单元4已达到上限高度BY1或者下限高度BY2,则演算控制部20也停止Y移动机构部6的驱动,使得测定单元4从此不再向上方向或者下方向移动。另外,将测定单元4已达到上限高度BY1或者下限高度BY2的主要内容显示在监视器40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只要进行重新调整颚台2b的高度等的对应即可。 
通过上述那样的构成以及控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各 测定部相对于被检者眼的调节,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各测定。 
另外,下限高度AY2以及上限高度BY1也可以作为用于测定模式切换的触发器位置利用。即,若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基于检测部610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测定单元4已达到下限高度AY2,则演算控制部20切换到眼压测定模式。另外,若在眼压测定模式下,基于检测部610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测定单元4已达到上限高度BY1,则演算控制部20切换到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测定模式的切换。 
另外,测定单元4达到各测定模式的上限高度以及下限高度的检测,例如,也可以基于设置在上限高度以及下限高度的每一个中的限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

Claims (4)

1.一种眼科装置,用于对被检者眼的多个眼特性进行测定,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用于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一眼特性的第一测定系统的第一测定部;
具有用于测定被检者眼的第二眼特性的第二测定系统的第二测定部;
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台上,以第一测定系统的第一测定轴的高度和第二测定系统的第二测定轴的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了第一以及第二测定部的测定单元;
固定被检者眼的脸的脸支撑部;
设置在移动台上,相对于由脸支撑部固定的被检者的眼使测定单元在上下方向移动的Y移动机构部;
设置在Y移动机构部的上方,相对于由脸支撑部固定的被检者的眼使测定单元在左右及前后方向移动的XZ移动机构部;
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结束后,自动发出从进行作为第一眼特性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的测定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向进行作为第二眼特性的眼压的测定的眼压测定模式的切换信号的演算控制部;
与作为左眼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测定左眼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得到的测定单元的高度,并且,与作为右眼的情况的信息相对应地储存在测定右眼的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得到的测定单元的高度的存储器;
演算控制部,在分别对左右眼进行眼压测定的情况下,以在由眼压测定模式测定时的第二测定轴的高度与由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测定时的第一测定轴的高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基于已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第一测定轴和第二测定轴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和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时的测定单元的高度对Y移动机构部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Y移动机构部包括将测定单元配置在上方的具有驱动源的平行曲柄机构部,该平行曲柄机构部用于将测定单元保持为水平的同时能够在Y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演算控制部以测定单元在上下方向的移动速度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第一测定轴位于规定的初始化高度时与在眼压测定模式下第二测定轴位于规定的初始化高度时大致相等的方式控制驱动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存储器储存在眼屈光力以及角膜形状测定模式下的测定单元的上下方向的第一可移动范围和在眼压测定模式下的测定单元的上下方向的第二可移动范围;
第一以及第二可移动范围分别被设定得比基于Y移动机构部的测定单元的结构性可移动范围窄;
演算控制部基于储存的各可移动范围对Y移动机构部进行控制。
CN2007800115003A 2006-03-31 2007-04-02 眼科装置 Active CN101410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6930 2006-03-31
JP096930/2006 2006-03-31
JP096929/2006 2006-03-31
JP2006096929 2006-03-31
JP110163/2006 2006-04-12
JP2006110163A JP4907214B2 (ja) 2006-04-12 2006-04-12 眼科装置
JP050157/2007 2007-02-28
JP050156/2007 2007-02-28
JP2007050157A JP5201852B2 (ja) 2006-03-31 2007-02-28 眼科装置
JP2007050156A JP5231746B2 (ja) 2006-03-31 2007-02-28 眼科装置
PCT/JP2007/057397 WO2007114426A1 (ja) 2006-03-31 2007-04-02 眼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0047A CN101410047A (zh) 2009-04-15
CN101410047B true CN101410047B (zh) 2011-02-02

Family

ID=38563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15003A Active CN101410047B (zh) 2006-03-31 2007-04-02 眼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71050B2 (zh)
EP (1) EP2005880B1 (zh)
KR (1) KR101374829B1 (zh)
CN (1) CN101410047B (zh)
WO (1) WO20071144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7214B2 (ja) * 2006-04-12 2012-03-28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4937792B2 (ja) * 2007-03-01 2012-05-23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底カメラ
JP4916935B2 (ja) 2007-03-30 2012-04-18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EP2090223A1 (en) * 2008-02-15 2009-08-19 OPTOPOL Technology Spolka Akcyjna Optical set for examining of objects and method for examining of objects using optical devices
US8696125B2 (en) 2009-09-30 2014-04-15 Nidek Co., Ltd. Eye refractive power measurement apparatus
JP5690060B2 (ja) * 2009-09-30 2015-03-2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屈折力測定装置
ITTV20100016A1 (it) * 2010-02-17 2011-08-18 Ct Vue S P A Apparecchiatura oftalmica migliorata e metodo relativo
IT1401283B1 (it) * 2010-08-05 2013-07-18 Strumenti Oftalmici C S O S R L Costruzioni Strumento e metodo oftalmico
JP6007466B2 (ja) * 2010-12-27 2016-10-12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角膜形状測定装置
JP5772117B2 (ja) * 2011-03-22 2015-09-02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底撮影装置
JP5864941B2 (ja) * 2011-07-29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
WO2013035091A1 (en) 2011-09-07 2013-03-14 Visionix Ltd. Double function tilting head ophthalmic instrument
JP5319799B2 (ja) * 2012-01-26 2013-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眼科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57055B2 (ja) * 2012-07-31 2017-01-11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検眼装置
JP2014079494A (ja) * 2012-10-18 2014-05-08 Canon Inc 眼科装置および眼科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2926193A4 (en) * 2012-11-28 2016-06-01 Perfect Vision Technology Ltd METHOD AND SYSTEMS FOR AUTOMATED MEASUREMENT OF EYES AND FOR PRESCRIPTION OF EYES AND SUNGLASSES
JP6220254B2 (ja) * 2013-12-13 2017-10-25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装置
JP6643602B2 (ja) 2015-09-07 2020-02-12 株式会社トーメ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眼科装置
US20180078134A1 (en) 2016-09-17 2018-03-22 Globechek, Llc Eye examination kiosk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 eye examination
CN107569208A (zh) * 2017-08-25 2018-01-12 深圳市眼科医院 一种无创眼眶压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JP7073678B2 (ja) * 2017-11-01 2022-05-24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2019154985A (ja) * 2018-03-16 2019-09-19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装置
US10786151B2 (en) * 2018-08-10 2020-09-29 Reichert, Inc. Ophthalmic instrument having multiple measurement units
IL263233A0 (en) * 2018-11-22 2019-03-31 Mikajaki Sa Automatic testing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JP7447555B2 (ja) * 2020-03-04 2024-03-12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検査システム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CN112060052B (zh) * 2020-09-16 2022-02-08 宁波市眼科医院 一种可自动验光和检测角膜曲率的机器人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9575U (zh) * 1989-10-28 1990-07-25 长春中吉光电公司 球结膜微循环检查仪
CN2071054U (zh) * 1990-07-19 1991-02-13 太原机械学院 主觉式电脑验光仪
US5325135A (en) * 1987-03-06 1994-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hthalmologic apparatus having two measuring systems
CN1448107A (zh) * 2002-03-25 2003-10-15 拓普康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65937A (ja) 1988-03-14 1989-10-24 Topcon Corp 眼科器械
US5341575A (en) * 1989-11-01 1994-08-30 Chisum Finis L Apparatus to gather, display, and/or print vehicle chassis measurement data for accurate repair of collision damaged vehicles
JPH065091A (ja) 1992-06-23 1994-01-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
JP3269665B2 (ja) 1992-07-31 2002-03-2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アライメント検出装置及び該アライメント検出装置を用いた眼科装置
US5463430A (en) 1992-07-31 1995-10-31 Nidek Co., Ltd. Examination apparatus for examining an object having a spheroidal reflective surface
JPH08224213A (ja) * 1995-02-22 1996-09-03 Nikon Corp 眼科装置
JP3533277B2 (ja) 1995-11-30 2004-05-31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US6022108A (en) 1996-06-28 2000-02-08 Nidek Co., Ltd. Opthalmic apparatus for judging alignment conditions based on target images
JP3606706B2 (ja) 1996-06-28 2005-01-0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3764004B2 (ja) 1999-08-31 2006-04-0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3693561B2 (ja) 2000-07-26 2005-09-07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非接触式眼圧計
JP4521964B2 (ja) * 2000-10-13 2010-08-11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検眼装置
JP3703429B2 (ja) 2001-12-07 2005-10-0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角膜形状測定装置
JP3778499B2 (ja) * 2002-02-25 2006-05-24 株式会社コーナン・メディカル 眼科装置の自動制御架台
JP3935834B2 (ja) * 2002-11-29 2007-06-27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4349934B2 (ja) 2003-03-31 2009-10-21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4492847B2 (ja) 2003-12-25 2010-06-30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屈折力測定装置
JP5028057B2 (ja) 2005-11-01 2012-09-19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5231746B2 (ja) * 2006-03-31 2013-07-10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5201852B2 (ja) * 2006-03-31 2013-06-0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4988301B2 (ja) * 2006-10-20 2012-08-01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5172141B2 (ja) * 2006-12-26 2013-03-27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軸長測定装置
JP4916935B2 (ja) * 2007-03-30 2012-04-18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5135A (en) * 1987-03-06 1994-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hthalmologic apparatus having two measuring systems
CN2059575U (zh) * 1989-10-28 1990-07-25 长春中吉光电公司 球结膜微循环检查仪
CN2071054U (zh) * 1990-07-19 1991-02-13 太原机械学院 主觉式电脑验光仪
CN1448107A (zh) * 2002-03-25 2003-10-15 拓普康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19476A 2002.04.23
JP特开2003-245252A 2003.09.02
JP特开平8-224213A 1996.09.0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05880A9 (en) 2009-07-29
US7771050B2 (en) 2010-08-10
KR101374829B1 (ko) 2014-03-17
WO2007114426A1 (ja) 2007-10-11
KR20080108097A (ko) 2008-12-11
EP2005880A2 (en) 2008-12-24
CN101410047A (zh) 2009-04-15
EP2005880A4 (en) 2011-11-23
EP2005880B1 (en) 2017-03-22
US20090128778A1 (en) 200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0047B (zh) 眼科装置
US7515321B2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JP5201852B2 (ja) 眼科装置
KR100491306B1 (ko) 안과장치 및 그 오토얼라인먼트방법
JP4879633B2 (ja) 眼科装置
JP4879632B2 (ja) 眼科装置
JP4916935B2 (ja) 眼科装置
KR20070047223A (ko) 안과 장치
CN101507601A (zh) 眼科装置
US7524063B2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CN100496383C (zh) 眼科设备
JP4233439B2 (ja) 眼科装置
JP4988301B2 (ja) 眼科装置
CN101001566A (zh) 眼科装置
JP4907214B2 (ja) 眼科装置
JPWO2010119859A1 (ja) 検眼装置
JP5231746B2 (ja) 眼科装置
CN110167422A (zh) 自觉式验光装置
JP4964662B2 (ja) 眼科装置
CN208910209U (zh) 一种光学镜组的切换装置
US20240141274A1 (en) Tilting device for microscopy
KR100479257B1 (ko) 챠트 변환 장치를 구비한 검안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