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4563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4563B
CN101354563B CN2008101300686A CN200810130068A CN101354563B CN 101354563 B CN101354563 B CN 101354563B CN 2008101300686 A CN2008101300686 A CN 2008101300686A CN 200810130068 A CN200810130068 A CN 200810130068A CN 101354563 B CN101354563 B CN 101354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recording materials
transfer printing
image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300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4563A (zh
Inventor
小岛悦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54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4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4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45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可旋转的中间转印部件,其用于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接触地承载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件,其用于压接触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以形成转印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该转印部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以及控制部,其用于控制成像操作,以便在执行图像被形成在以预定最小间隔传送的多个记录材料上的连续成像模式的过程中,记录材料通过所述转印部,之后,开始把要形成在下一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从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转印部上游且在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最下游的一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装置,例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多功能机。
背景技术
作为彩色成像装置,已经实际使用了设有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装置,该中间转印部件例如为中间转印带或中间转印鼓,用于将一次转印部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
通过缩短从一次转印部到二次转印部的距离,减小了设有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装置的尺寸。另外,通过连续地把记录材料传送到二次转印部,设有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装置能高生产率地实施高速成像。但是,一般来说,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和成像生产率取决于用于通过加热加压把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的处理能力。
例如,如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6-243377所述,在图像承载部件上调色剂图像形成的间隔是根据定影装置的温度检测结果来设定的,以通过定影装置提高生产率。另外,JP-A Hei 10-197933公开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图像承载部件上调色剂图像形成的间隔是根据定影图像的目标光泽度来设定的。
在这种成像装置中,只要定影装置的处理能力有富余,就可尽可能短地缩短成像间隔,即片材间隔。
但是,在片材间隔短的情况下会产生下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图像从中间转印部件转印到二次转印部处的记录材料上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即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其中,该图像承载部件相对于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位于二次转印部的上游且距二次转印部最近。在这种情况下,当记录材料的尾端通过二次转印部时产生震动。当震动通过中间转印部件被传递到实施一次转印的部分时,会发生调色剂图像被干扰的问题。
为此,有必要减轻当记录材料通过二次转印部时所发生的中间转印部件的震动对将在一次转印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当记录材料通过二次转印部时所发生的中间转印部件的震动对将在一次转印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轻上述震动的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可旋转的中间转印部件,其用于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接触地承载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件,其用于压接触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以形成转印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该转印部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以及控制部,其用于控制成像操作,以便在执行图像被形成在以预定最小间隔传送的多个记录材料上的连续成像模式的过程中,记录材料通过所述转印部,之后,开始把要形成在下一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从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转印部上游且在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最下游的一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
在考虑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沿着中间转印带的布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片材间隔的示意图。
图4是片材间隔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片材间隔控制的时间图。
图6是表示比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执行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片材间隔控制的比较实施例的时间图。
图8是在比较实施例中在厚纸上执行成像的时间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也可在以下实施例的部分或所有构成被替代的其它实施例中实施,只要限定了调色剂图像形成的可变设定间隔的下限。
因此,本发明不仅可以实施为级联式全色成像装置,而且可以实施为包括单个图像承载部件的成像装置,其中设有多个显影装置。本发明也可实施为包括可与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三个或更少或五个或更多图像承载部件的成像装置。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将仅描述与调色剂图像形成和转印有关的成像装置主要部分,但通过添加必要的装备、附件和壳体结构,本发明可以实施用于各种用途,例如打印机、各种印刷机、复印机、传真机和多功能机。
(第一实施例)
图1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是级联式全色复印机,其中,作为成像部的四个站Sa、Sb、Sc、Sd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的线性部分中。
在第一站Sa,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11a上,并在一次转印部T1a处在中间转印带1的图像区域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在第二站Sb,品红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11b上,并在一次转印部T1b处以叠加的方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在第三和第四站Sc、Sd,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并类似地分别在一次转印部T1c、T1d处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
被相继一次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上的这四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在该二次转印部T2,调色剂图像被同时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记录材料P被逐一地从记录材料容纳盒中取出,并被对齐辊(传送装置)4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
其上被二次转印了四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受到定影装置的热压。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并且记录材料P从排出辊19排出到排出盘20上。
四个站Sa、Sb、Sc、Sd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只是分别为站Sa、Sb、Sc、Sd设置的显影装置14a、14b、14c、14d中所用的调色剂颜色不同,即显影装置14a中为黄色调色剂,显影装置14b中为品红调色剂,显影装置14c中为青色调色剂,显影装置14d中为黑色调色剂。在下面将描述最下游的站Sd,并且相对于其它站Sb、Sc、Sd而言,用于表示构成部件(装置)的附图标记的下标d将分别为a、b、c,用于解释相关的构成部件。
围绕站S2的感光鼓11d设置有一次充电装置12d、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d、一次转印辊15d和清洁装置16d。
感光鼓11d由金属圆筒构成,在该金属圆筒的表面上形成有可带负电的感光层,并且该金属圆筒以预定的处理速度(周速度100mm/sec)在箭头D所示方向旋转。
一次充电装置12d通过其充电辊与感光鼓11d的压接触而被感光鼓11d旋转。通过给充电辊施加DC电压与AC电压之间的叠加电压,感光鼓11d的表面被均匀地充电。
曝光装置13借助多面反射镜而用激光束扫描感光鼓11d的带电表面,该激光束通过对从分解色图像扩展的扫描线图像数据进行开-关调制来获得,以便将用于图像的静电像写在感光鼓11d的带电表面上。通过曝光,被充电到暗部分电位VD(约-700V)的感光鼓11d的表面在曝光部被放电到亮部分电位VL(约-100V),并在非曝光部保持暗部分电位VD(约-700V)。
通过把带负电的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1d上的静电像的曝光部上,显影装置14d通过反转显影来显影静电像。显影装置14d旋转承载有调色剂的显影套筒。对显影套筒施加用AC电压偏压的负极性DC电压形式的电压。
作为一次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辊15d通过中间转印带1被压到感光鼓11d上,以形成介于感光鼓11d与中间转印带1之间的一次转印部T1d。这里,中间转印带1与感光鼓11d进行接触的区域被定义为一次转印部T1。
通过对一次转印辊15d施加正极性的DC电压,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被夹送通过一次转印部T1d的中间转印带1上与带负电的调色剂图像叠加。
一次转印辊15d是通过用具有中等电阻(体积电阻率104ohm.cm-1010ohm.cm)的弹性材料涂覆芯金属而形成的。在用500g重量把一次转印辊15d压到相对辊上并以50mm/sec的周速度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对芯金属施加100V电压来测量电流而获得体积电阻率。
清洁装置16d清除通过一次转印部T1并残留在感光鼓11d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然后准备接下来的调色剂图像形成。
中间转印带1承载着在一次转印部T1a-T1d被一次转印到其上的调色剂图像,并将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在二次转印部T2把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在成像装置100中,为了减小装置主组件的尺寸,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从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可为120mm或更小,优选为90mm或更小。也就是说,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位于二次转印部T2上游并离二次转印部T2最近的一次转印部T1d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距离可为120mm或更小,优选为90mm或更小。在成像装置100中,从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为60mm。
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一次转印部T1d的中央位置与二次转印部T2的中央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从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
作为中间转印部件例子的中间转印带1由驱动辊1a、分离辊1b和支撑辊1c支撑,处于150N的张力下,并且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沿作为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例子的箭头E所示方向循环。该中间转印带1是这样制备的:在0.5mm厚的环形基底层上形成20μm厚、体积电阻率为1013ohm.cm的氟基树脂材料的表面层,其中,通过在醇橡胶中分散碳黑而将基底层调整成体积电阻率为107ohm.cm。体积电阻率是通过根据JIS-K6911采用探针在包括施加100V电压、施加时间为60sec、温度为23℃和湿度为60%RH的条件下测量的。
中间转印带1可采用树脂材料,例如聚氨酯基树脂、氟基树脂、尼龙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或是可采用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醇橡胶。中间转印带1的体积电阻率可通过在其中分散碳黑或导电粉末来调整,优选地可为106ohm.cm-1012ohm.cm。中间转印带1的张力根据材料而改变,但优选可设定为伸长率为1%或更小,以便不使带断裂或永久变形。
作为二次转印部件例子的二次转印辊3把中间转印带1压到分离辊1b上,以形成介于中间转印带1与二次转印辊3之间的二次转印部T2。
这里,中间转印带1与二次转印辊3进行接触的区域被称为二次转印部T2,并且二次转印部T2的位置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而言的二次转印辊3的中央位置。
二次转印辊3是通过用具有中等电阻(体积电阻率104ohm.cm-1010ohm.cm)的电解质分散型橡胶(EPDM)泡沫材料涂覆芯金属而构成的。
在二次转印部T2,记录材料P被与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地夹送。通过给二次转印辊3施加正极性的电压,中间转印带1上带负电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作为记录材料容纳部的记录材料容纳盒6适合于纵向进给A3尺寸的记录材料和横向进给A4尺寸的记录材料,并能堆叠各种尺寸的记录材料P。
分离装置5将记录材料P从记录材料容纳盒6中取出,并逐一地分离记录材料P,以将记录材料进给到对齐辊4。
对齐辊4以休止的状态接收记录材料以处于等待,然后与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夹送记录材料P,以将记录材料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2。
分离辊1b在二次转印部T2的下游侧使中间转印带1的循环路径转弯,并通过弯曲部而从中间转印带1分离记录材料P。
定影装置17接收并热压在二次转印部T2被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以把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表面上。
排出辊19把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了的记录材料P排出到排出盘20上而堆叠。
清洁装置18将橡胶做的清洁刮刀18a接靠在由支撑辊1c支撑的中间转印带1上。清洁刮刀18a把通过二次转印部T2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刮到残留调色剂盒18b中,以使中间转印带1准备下个一次转印。
(片材间隔控制)
图2表示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沿着中间转印带的布置,图3表示片材间隔,图4是片材间隔控制的流程图,图5是片材间隔控制的时间图。
如图2所示,沿着中间转印带1的循环路径,布置了感光鼓11a、11b、11c、11d,以分别形成一次转印部T1a、T1b、T1c、T1d。
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3被推压弹簧(弹簧部件)3c推压,以与由分离辊1b支撑的中间转印带1压接触。
控制部110使正极性电压从电源D1输出到一次转印辊15a、15b、15c、15d,以使感光鼓11a、11b、11c、11d上承载的负电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
控制部110使正极性电压从电源D2输出到二次转印辊3,以使中间转印带1上承载的负电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在定影装置17中,加压辊17b通过推压弹簧17c压接触内设有灯加热器17h的加热辊17a,以形成定影部T3。
控制部110控制成像操作。在设在定影部T3下游的温度传感器17s的检测输出的基础上,控制部110进行灯加热器17h的开-关控制,以把定影部T3的温度控制在预定温度范围。
通过控制曝光装置13,控制部110设定要被写在感光鼓11a、11b、11c、11d上的静电像的间隔。要被写在感光鼓11a、11b、11c、11d上的静电像的间隔相应于从静电像显影的调色剂图像的间隔,从而导致在中间转印带1上被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间隔。在中间转印带1上被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间隔相应于要通过对齐辊4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2的记录材料P的间隔,即片材间隔。
作为记录材料间隔控制部的控制部110可变地设定在通过作为传送(进给)装置的对齐辊4将记录材料P连续传送(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2的过程中的传送间隔(下面称为“片材间隔”)。通过识别记录材料P的类型、环境空气中的水含量、环境温度、图像类型和图像最终光泽度,控制部110设定调色剂图像形成的间隔,从而根据调色剂图像形成的间隔来设定片材间隔。
在厚纸或树脂片材的情况下,定影负荷比普通纸时要大,从而片材间隔设定的要大,以防止定影部T3的温度下降。
在环境中水含量大的情况下,纸吸收水分;并且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加热量增加;这样,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定影负荷增加。因此,片材间隔设定的要大,以防止定影部T3的温度下降。
在最终光泽度设定在光亮水平的情况下,定影负荷增加,以通过将片材间隔设定的大来提高定影部T3的温度。
但是,由控制部110可变设定的最小片材间隔大于从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3的距离L12。即使是在成像条件和记录材料类型不会产生定影部T3温度下降的问题的情况下以及定影装置17的处理能力有富余的情况下,片材间隔也不是设定为不大于从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因此,该成像装置具有连续成像模式,其中记录材料的片材被以预定的最小片材间隔连续传送,从而可提高生产率,同时减小对图像的影响。在该实施例中,在连续成像模式中,也可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除了最小片材间隔以外,片材间隔的一部分设置成大于该最小片材间隔,以便调整成像部。
如图3所示,成像装置100(图1)进行所谓的无边框打印,以便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P的整个表面上。因此,当记录材料P的尾端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从记录材料P的尾端到要被供应给二次转印的下一个调色剂图像已被一次转印的图像区域的前端的距离Lit(图2)等于片材间隔LPS(图3)。
通过把片材间隔设定为不大于DL12,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T2后,控制部110启动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处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也就是说,当记录材料P的尾端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距离Lit的最小值大于片材间隔LPS。
这样,控制部110实施控制,以便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进行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时,记录材料P不通过二次转印部T2。
控制部110执行一次转印,同时避免了在记录材料P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的时刻由于二次转印辊3与中间转印带1的碰撞等造成的关于中间转印带1发生的振动(速度波动)的影响。
控制部110控制曝光装置13,以调整相对于感光鼓1的写开始定时,以便控制部110如图3所示用从前一记录材料P1到记录材料P1之后的记录材料P2的距离(间隔)LPS来设定片材间隔。
如图2所示,从一次转印了最终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为L12。如图3所示,在连续成像过程中从一图像尾端到下一图像前端的片材间隔为LPS。控制部110设定片材间隔以满足下述关系:
0<L12<LPS  (1)
控制部110用该片材间隔执行连续成像模式。
参照图2如图4所示,当收到成像作业(S11)时,控制部110根据记录材料的类型和尺寸来选择片材间隔Lp1。在存储装置109中,提前存储有对于记录材料类型和尺寸的每种组合的关于片材间隔Lp1的多个数据。根据通过包含在作业数据中的记录材料数据或通过操作面板设定的记录材料类型和尺寸,控制部110选择片材间隔Lp1。
然后,控制部110根据由温度/湿度传感器S2计算的绝对湿度和环境温度来进行片材间隔Lp1的修正(计算)操作,以确定片材间隔Lp2(S12)。
控制部110根据包含在作业数据中的图像类型数据来进行片材间隔Lp2的修正操作,以确定片材间隔Lp3(S13)。
控制部110根据包含在作业数据中的最终光泽度数据来进行片材间隔Lp3的修正操作,以确定片材间隔Lp4(S14)。
控制部110识别片材间隔Lp4是否小于73mm(S15)。在片材间隔Lp4小于73mm(S15中的“是”)的情况下,将片材间隔Lp4改变为73mm(S16)。
控制部110把片材间隔Lp4设定为最终片材间隔LPS(S17),并通过用片材间隔LPS控制曝光装置13来执行成像(S18)。
控制部110利用片材间隔LPS重复成像(S19中的“否”),直到作业完成。当作业完成时(S19中的“是”),控制部等待下一作业。
参照图2如图5所示,在通过曝光装置13写用于第一片材的图像的第一颜色的静电像(E.I.)的过程中,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开始被从感光鼓11a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
就感光鼓11b而言,以相应于感光鼓11a的一次转印部T1a与感光鼓11b的一次转印部T1b之间距离的延迟,曝光装置13开始写用于第一片材的图像的第二颜色的静电像。
这样,在感光鼓11b的一次转印部T1b,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被叠加并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就感光鼓11c而言,以相应于感光鼓11b的一次转印部T1b与感光鼓11c的一次转印部T1c之间距离的延迟,曝光装置13开始写用于第一片材的图像的第三颜色的静电像。
这样,在感光鼓11c的一次转印部T1c,第三颜色调色剂图像被叠加并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就感光鼓11d而言,以相应于感光鼓11c的一次转印部T1c与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之间距离的延迟,曝光装置13开始写用于第一片材的图像的第四颜色的静电像。
这样,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第四颜色调色剂图像被叠加并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第三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当第四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前端被传送了距离L12时,该前端到达二次转印部T2,在二次转印部T2开始二次转印。距离L12实际上相应于用处理速度除距离L12所得的时间,但在该实施例中,该时间用距离来代表。
当经过相应于片材间隔LPS的圆周旋转之后,在感光鼓11a、11b、11c、11d上分别写(形成)用于第二片材的图像的彩色静电像。生成的调色剂图像分别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
当完成了用于第一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并且记录材料P的尾端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用于第二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1b的一次转印部T1b已被一次转印。但是,片材间隔LPS设定的大于距离L12(=60mm),以便用于第二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没有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开始。在记录材料通过二次转印部后,开始第四颜色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
因此,当用于第一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完成时在二次转印部T2发生并通过中间转印带1传递的振动(张力波动)不影响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的一次转印。
如后所述,利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处的压合部,防止了中间转印带1的振动(张力波动)向上游侧传递。为此,至少在肉眼观察的水平来说,该振动对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处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没有影响。如后所述,在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1c的一次转印部T1c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情况下,也没有观察到振动对调色剂图像的不利影响。
(用比较实施例的比较实验)
图6表示比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图7是在比较实施例中执行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片材间隔控制的时间图,图8是在比较实施例中在厚纸上执行成像的时间图。
如图6所示,在比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中,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相比,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距离L12要更长。比较实施例的其它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省略了对与图1所示共同部分的赘述。在图6中,图2和图6共同的构成用共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了多余的说明。另外,在参照图7的描述中,也将省略对图5的多余说明。
在比较实施例的这种结构的成像装置200中,执行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图1)相似的片材间隔控制,并将比较实施例中的输出图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输出图像比较。
比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中,从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大于以最大速度连续成像过程中的片材间隔LPS。也就是说,距离L12和片材间隔LPS满足以下关系:
L12>LPS(2)
当用数值描述时,在第一实施例中距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的距离L12为60mm,而在比较实施例中距离L12为90mm。另外,在比较实施例中,执行参照图4描述的片材间隔LPS下限为73mm的片材间隔控制。
通过交叉(横向)进给作为高速纸类型的A4尺寸普通纸,进行第一实施例与比较实施例的比较实验。处理速度设定为140mm/sec,并且每分钟的输出片材数量(生产率)设定为30张片材/分钟。这样,记录材料的传送间距为282mm,以使73mm的片材间隔LPS被确保为相对于交叉进给方向的宽度(长度)209mm的记录材料的间隔。
对齐辊4把记录材料P以73mm的片材间隔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2,以便定影装置17以73mm的片材间隔接收记录材料P。
第一实施例的输出图像与比较实施例的输出图像之间的比较结果在表1中示出。在表1中,“A”表示没有观察到图像缺陷,并且“B”表示观察到图像缺陷。
表1
如表1所示,在比较实施例中,观察到在第四站Sd形成的黑色图像的相对于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条纹图案状的图像缺陷。条纹图案状图像缺陷被认为是以下面的方式产生的。
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以73mm的片材间隔连续成像的情况下,当用于第一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完成时,用于第二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没有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开始。这是因为从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为60mm,其小于73mm的片材间隔。
但是,如图7所示,在比较实施例中,在以73mm的片材间隔连续成像的情况下,当用于第一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完成时,用于第二片材图像的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已经进行了17mm。这是因为从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为90mm,其比73mm的片材间隔大17mm。
因此,如图6所示,当记录材料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发生的中间转印带1的振动(张力波动)造成了由于振动导致的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密度不均匀。
当记录材料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没能与记录材料接触的二次转印辊猛烈地与中间转印带1碰撞,从而产生中间转印带1的尖峰状振动(张力波动)。另一方面,当记录材料已进入二次转印部T2时,冲击被分布,从而中间转印带1的振动(张力波动)不会达到至少用肉眼可观察到图像缺陷的水平。
另外,对于在第一到第三站Sa、Sb、Sc一次转印的图像来说,在第一实施例和比较实施例中都不会产生图像缺陷。这是因为距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足够长到减弱冲击,并且第四站Sd的一次转印部T1d吸收冲击。
接下来,对于在比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中在A4尺寸厚纸上执行连续成像的情况,当厚纸设定为记录材料时,如参照图4的描述,控制部110将片材间隔LPS设定为大于普通纸情况的片材间隔LPS。这是因为厚纸对定影装置17提供了大定影负荷,使得当片材间隔LPS短时定影部T3的温度下降(图2),从而造成定影故障的发生。
如图8所示,在A4尺寸厚纸设定为记录材料的情况下,140mm/sec的处理速度不改变,并且每分钟输出片材的数量下降到20张片材/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记录材料的传送间距为400mm或更大,从而可确保超过200mm的片材间隔LPS作为相对于交叉进给方向的宽度(长度)209mm的记录材料的间隔。
如图6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满足L12<LPS…(1)的关系,以便当记录材料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没有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开始一次转印。为此,与第一实施例中相似,对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没有影响。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中,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距离L12为60mm,小于比较实施例中的90mm,从而可在不损害图像的情况下将片材间隔LPS设定为73mm。片材间隔LPS能设定为73mm,以便能在不损害图像的情况下以140mm/sec的处理速度对A4尺寸的普通纸进行30张片材/分钟的高速处理。
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调色剂图像成像装置例子的曝光装置13和显影装置14d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例子的感光鼓11d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作为中间转印部件例子的中间转印带1将在作为一次转印部例子的一次转印部T1d承载在其上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作为二次转印部例子的二次转印部T2。
在中间转印部件在一次转印部被压在中间转印带上的状态下,作为一次转印部件例子的一次转印辊15d将调色剂图像以电的方式移动到中间转印部件上。另外,在使记录材料压接触中间转印部件的状态下,作为二次转印装置例子的二次转印辊3在二次转印部将调色剂图像移动到记录材料上。
定影装置17热压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作为间隔改变装置例子的控制部110可变地设定相对于图像承载部件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间隔。但是,由控制部110设定的最小调色剂图像形成间隔大于一次转印部与二次转印部之间的中间转印带长度。
由控制部110设定的最小调色剂图像形成间隔小于第二近的一次转印部与作为二次转印部例子的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长度。通过把在下一记录材料上产生的空白长度加到片材间隔,控制部110设定调色剂图像形成间隔。
顺便提一句,二次转印辊3通过弹簧推压而压接触中间转印部件,并通过以相对较高的压力把中间转印带1压到记录材料P上来在二次转印部T2实施二次转印。为此,当记录材料P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用于停止中间转印带1运行的制动力在二次转印部T2产生,以便带张力在张紧侧被急剧降低并在松弛侧被急剧增大。另外,根据记录材料P的有无,在二次转印部T2的压力急剧波动。
结果,在中间转印带1产生冲击振动,并通过中间转印带1传递到感光鼓11,从而导致在一次转印过程中调色剂图像的局部图像恶化。易于产生第一恶化现象,例如导致各个彩色调色剂图像之间位置偏差的“颜色重合失调”、导致着色细微改变的“颜色不均匀”以及在背景色上的非常不舒服的条纹图案。
但是,与比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的情况相比,在第一实施例中可实现进一步的尺寸减小和高生产率(每分钟输出片材的数量),同时防止了这些图像恶化。
(第一实施例的修改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实施控制以使片材间隔LPS的下限为73mm,防止了图像缺陷。实施这种控制是为了使得在基于假设将形成无边框纯图像的情况下在包括边框部的区域中不产生图像缺陷。
但是,在用于字符图像等的普通成像中,在相对于传送方向的A4尺寸记录材料的前端和尾端产生空白部,以便可进一步将片材间隔缩短空白部的宽度。
这是因为,如图2所示,即使当图像的空白部通过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时中间转印带1传递振动,在空白部也没有导致图像缺陷的调色剂图像。
因此,关于图4流程图中的片材间隔,即使当用由曝光装置13所写的图像之间的距离(图像间隔)来替代片材间隔,也可实施片材间隔控制以避免图像缺陷。
控制部110通过所要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识别相对于传送方向的前端的空白长度Ly(未示出),并将比73mm短空白长度Ly的图像间隔设定为下限。
如上所述,还在该修改实施例中,当记录材料P的尾端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距离Lit的最小值大于片材间隔LPS。
这样,记录材料P被控制,以便在感光鼓11d的一次转印部T1d一次转印过程中记录材料P不通过二次转印部T2。
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识别记录材料类型来设定片材间隔LPS。但是,根据定影装置17温度的检测结果,也可采用可变设定感光鼓11d上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间隔的控制。
也就是说,可采用这样一种修改实施例,其中,控制部110基于设在定影部T3下游的温度传感器17s(图2)的检测输出来可变地设定感光鼓11d上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间隔。
当输入作业时,控制部110启动以即使对于厚纸也不会产生问题的超过200mm的片材间隔LPS的连续成像。
另外,当灯加热器17h的开-关负载允许余量并且温度传感器17s的检测输出保持在等于或大于预定温度的水平时,就有余地来缩短片材间隔LPS。
因此,通过一点一点地缩短来重设片材间隔LPS直到温度传感器17s的检测输出降低到满足所需定影处理质量的下限,控制部110执行对于作业的成像。
这样,就可在不识别记录材料类型的情况下执行片材间隔控制。另外,也可通过将记录材料类型识别与温度传感器17s的检测输出联合来进行片材间隔控制。
(第二实施例)
图9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300是采用中间转印带1的单色打印机。
如图9所示,通过给一次转印辊15施加与调色剂图像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形成在沿箭头D所示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沿箭头E所示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上。在一次转印部T1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承载在中间转印带1上,并被中间转印带1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并在二次转印部T2与记录材料P叠加地被夹送。在二次转印部T2,通过给二次转印辊3施加与调色剂图像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送入定影装置17并在定影部T3被热压,以便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表面上。
感光鼓11由金属圆筒构成,并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旋转。
通过一次充电装置12的充电辊与感光鼓11的压接触,一次充电装置12被感光鼓11旋转。通过给充电辊施加DC电压与AC电压之间的叠加电压,感光鼓11的表面被均匀充电。
曝光装置13借助多面反射镜而用激光束扫描感光鼓11d的带电表面,该激光束通过对从分解色图像扩展的扫描线图像数据进行开-关调制来获得,以便将用于图像的静电像写在感光鼓11d的带电表面上。
通过把充电的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1d上的静电像上,显影装置14通过反转显影来显影静电像。
在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300中,为了减小装置主组件的尺寸,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从感光鼓11的一次转印部T1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可为120mm或更小。在成像装置300中,从一次转印部T1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为100mm。
在成像装置300中,通过在实验中逐步改变片材间隔,获得了使得在输出图像中不产生肉眼观察水平缺陷的条件。记录材料P为A4尺寸普通纸,并且以200mm/sec的处理速度来形成无边框纯图像。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S.I.*1(mm)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图像评价   B   B   B   B   B   A   A   A   A
1:“S.I.”表示片材间隔。
在表2中,“A”表示没有图像缺陷,“B”表示有图像缺陷。如表2所示,在片材间隔小于100mm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观察到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线性密度不均匀。另外,当片材间隔为90mm时,密度不均匀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产生,并以逐渐减小的片材间隔向中央位置移动。
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300中,片材间隔的下限为100mm,以便在片材间隔小于100mm的情况下不进行成像。
还在第二实施例中,进行无边框打印。为此,当记录材料P的尾端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从记录材料P的尾端到随后要进行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已被一次转印的图像区域的前端的距离Lit等于片材间隔LPS。
这样,记录材料P被控制,以便在感光鼓11的一次转印部T1一次转印的过程中记录材料P不通过二次转印部T2。
(第三实施例)
图10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400是包括旋转型显影装置14的彩色打印机。
如图10所示,成像装置400在沿箭头D所示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1上依次形成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彩色调色剂图像,然后相继地将各个彩色调色剂图像以叠加方式一次转印到沿箭头E所示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上。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的这四种彩色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T2被同时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被二次转印了四种彩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在定影装置17的定影部T3被热压,以使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感光鼓11由金属圆筒构成,并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沿箭头D所示方向旋转。
一次充电装置12通过其充电辊与感光鼓11的压接触而被感光鼓11旋转,并给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
曝光装置13用激光束扫描感光鼓11的带电表面,以便将用于图像的静电像写在感光鼓11的带电表面上。
显影装置14通过旋转将黄色显影装置14Y、品红显影装置14M、青色显影装置14C和黑色显影装置14K定位在显影位置。
通过把带电的黄色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像上,黄色显影装置14Y把静电像显影成黄色调色剂图像。
通过把带电的品红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像上,品红显影装置14M把静电像显影成品红调色剂图像。
通过把带电的青色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像上,青色显影装置14C把静电像显影成青色调色剂图像。
通过把带电的黑色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像上,黑色显影装置14M把静电像显影成黑色调色剂图像。
清洁装置16清除已通过一次转印部T1并残留在感光鼓11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1由驱动辊1a、分离辊1b和支撑辊1c支撑,并且沿箭头E所示方向循环。
一次转印辊15将中间转印带1压到感光鼓11上,以形成介于感光鼓11与中间转印带1之间的一次转印部T1。通过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部T1的过程中给一次转印辊15施加极性与调色剂图像电荷极性相反的DC电压,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
二次转印辊3把中间转印带1压到分离辊1b上,以形成介于中间转印带1与二次转印辊3之间的二次转印部T2。通过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部T2的过程中给二次转印辊3施加极性与调色剂图像电荷极性相反的DC电压,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记录材料P从记录材料容纳盒6中被取出,并由分离装置5逐一地分离,并在对齐辊4之间等待。然后,记录材料P以与中间转印带1上调色剂图像同步的定时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2。
清洁装置18清除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残留调色剂。
二次转印辊3和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1分离开以避免与调色剂图像接触,直到四种彩色调色剂图像完全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
在成像装置400中,在形成单色图像的情况下,显影装置14停止在用于相关显影颜色的显影装置位置,并且二次转印辊3和清洁装置18还与中间转印带1接触。然后,与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相似,中间转印带1将该单色调色剂图像从一次转印部T1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该单色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T2被立即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因此,在成像装置400中,在单色图像的片材间隔控制中,片材间隔LPS的下限被设定为略大于从一次转印部T1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
更具体地,中间转印带1是由介电树脂材料构成,并且采用体积电阻率为109ohm.cm的100μm厚PVDF(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膜作为中间转印带1。
一次转印辊15是通过将4mm厚导电聚氨酯海绵层设置在直径8mm的芯金属上制备的,体积电阻率(电阻)约为105ohm.cm。
处理速度为140mm/sec。
在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400中,为了减小装置主组件的尺寸,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移动方向从感光鼓11的一次转印部T1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可为120mm或更小,优选为90mm或更小。在成像装置400中,沿着中间转印带1的循环路径从一次转印部T1到二次转印部T2的距离L12为60mm。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片材间隔LPS的下限为73mm,以满足关系:L12<LPS…(1),并且执行如图4所示的片材间隔控制。
还在第三实施例中,进行无边框打印。为此,当记录材料P的尾端已通过二次转印部T2时,从记录材料P的尾端到随后要进行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已被一次转印的图像区域的前端的距离Lit等于片材间隔LPS。
这样,记录材料P被控制,以便在感光鼓11的一次转印部T1一次转印的过程中记录材料P不通过二次转印部T2。
这样,相对于A4尺寸普通纸而言每分钟输出片材数量的最大值为30张片材/分钟。
结果,可实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似的片材间隔控制,同时避免了图像缺陷。没有观察到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T2过程中的振动通过中间转印带1传递到一次转印过程中的感光鼓11从而导致局部图像恶化的现象。
尽管已参照这里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提出的细节,本申请意在涵盖落在改进目的范围内或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型或改变。

Claims (17)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图像承载部件;
可旋转的中间转印部件,其用于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接触地承载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件,其用于压接触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以形成转印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该转印部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以及
控制部,其用于在执行图像被形成在以最小传送间隔传送的多个记录材料上的连续成像模式的过程中,调节前一个记录材料和后一个记录材料之间的最小传送间隔,使得该最小传送间隔大于从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转印部上游且在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最下游的一图像承载部件到所述转印部件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执行所述连续成像模式的过程中,记录材料能以大于所述最小传送间隔的间隔传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于竖直方向设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下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根据要形成图像的记录材料尺寸来设定该记录材料与下一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
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图像承载部件;
可旋转的中间转印部件,其用于承载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多个一次转印部件,它们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设置,以用于把形成在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
二次转印部件,其用于形成第一转印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该第一转印部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控制部,其用于执行连续成像模式,在该连续成像模式中,记录材料以一记录材料与下一记录材料之间的预定最小间隔被连续地传送,并且图像被形成在所传送的记录材料上;以及
第二转印部,其形成在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转印部上游且在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最下游的一图像承载部件与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中相应的一个一次转印部件之间,
其中,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所述第一转印部与所述第二转印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定最小间隔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印部是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之间的接触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转印部是形成所述第二转印部的图像承载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之间的接触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所述第一转印部的中央位置与所述第二转印部的中央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定最小间隔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于竖直方向设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下面。
10.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
显影装置,其用于用黑色调色剂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的中间转印部件,其用于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接触地承载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件,其用于形成转印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该转印部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以及
控制部,其用于在执行图像被形成在以最小传送间隔传送的多个记录材料上的连续成像模式的过程中调节前一个记录材料和后一个记录材料之间的最小传送间隔,使得该最小传送间隔大于沿着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从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转印部上游的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到所述转印部件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根据将要形成图像的记录材料尺寸来设定该记录材料与下一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装置还包括用于用颜色不同于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来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
13.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
显影装置,其用于用黑色调色剂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的中间转印部件,其用于承载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一次转印部件,其用于形成一次转印部,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该一次转印部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
二次转印部件,其用于形成二次转印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该二次转印部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以及
控制部,其用于执行连续成像模式,在该连续成像模式中,记录材料以一记录材料与下一记录材料之间的预定最小间隔被连续地传送,并且图像被形成在所传送的记录材料上;
其中,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所述一次转印部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定最小间隔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二次转印部是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之间的接触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一次转印部是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之间的接触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所述一次转印部的中央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部的中央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预定最小间隔的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成像装置还包括用于用颜色不同于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来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
CN2008101300686A 2007-07-24 2008-07-24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4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1503 2007-07-24
JP2007191503A JP2009025757A (ja) 2007-07-24 2007-07-24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1503 2007-07-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4563A CN101354563A (zh) 2009-01-28
CN101354563B true CN101354563B (zh) 2011-01-12

Family

ID=39966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006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4563B (zh) 2007-07-24 2008-07-24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69757B2 (zh)
EP (1) EP2023211B1 (zh)
JP (1) JP2009025757A (zh)
KR (1) KR100967982B1 (zh)
CN (1) CN1013545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4739B2 (ja) * 2010-10-04 2016-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3426B2 (ja) 2010-10-04 2015-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6047B2 (ja) 2010-10-04 2016-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85584A (ja) * 2012-10-25 2014-05-12 Konica Minolta Inc 中間転写体、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4966B2 (ja) * 2014-05-30 2018-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シート搬送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452464B2 (ja) 2015-01-20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61586A (ja) * 2015-02-26 2016-09-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9377A (ja) * 2015-08-31 2017-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50250B2 (ja) * 2017-04-10 2021-10-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ベルト蛇行補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3505B2 (ja) * 1995-09-26 2003-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7933A (ja) 1997-01-14 1998-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000330408A (ja) * 1999-05-18 2000-11-30 Oki Data Corp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0338823A (ja) * 1999-05-28 2000-12-08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システム
JP2000338741A (ja) * 1999-05-28 2000-12-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85225B2 (ja) * 2000-05-26 2008-05-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99643B2 (ja) * 2000-09-13 2005-09-2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熱圧力定着方式プリンタ
JP2004029057A (ja) 2002-06-21 2004-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954919B2 (ja) * 2002-07-26 2007-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05797A (ja) 2002-12-25 2004-07-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943A (ja) 2003-03-10 2004-09-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19449B2 (ja) 2003-04-17 2009-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814617B2 (ja) * 2003-05-01 2006-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313352B2 (en) * 2004-03-09 2007-12-2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machine-readable medium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355636B2 (ja) * 2004-09-13 2009-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63298A (ja) * 2004-12-10 2006-06-22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843961B2 (ja) 2005-03-03 2011-12-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955968B2 (ja) * 2005-09-13 201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81259B2 (ja) * 2006-03-15 2010-06-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2007272032A (ja) * 2006-03-31 2007-10-18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67982B1 (ko) 2010-07-07
EP2023211A3 (en) 2014-04-16
EP2023211A2 (en) 2009-02-11
JP2009025757A (ja) 2009-02-05
US20090028594A1 (en) 2009-01-29
KR20090010921A (ko) 2009-01-30
CN101354563A (zh) 2009-01-28
EP2023211B1 (en) 2019-01-16
US8369757B2 (en) 2013-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4563B (zh) 成像装置
US68366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967789B2 (en) Spreader/transfix system for handling tabbed media sheets during duplex printing in an inkjet printer
JP4421258B2 (ja) 印刷機の非同期タイミングに対応する光導電性部材
US8376498B1 (en) High productivity spreader/transfix system for duplex media sheets in an inkjet printer
US8320784B2 (en) Enhanced fusing of raised toner using electrography
US8218985B2 (en) Image printing method with reduced banding
US8180242B2 (en) Print engine synchroniz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20100271417A1 (en) Image quality matching in a mixed print engine assembly system
US20220311902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system including lateral translations to reduce burn-in artifacts
JP6344280B2 (ja) 記録媒体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140322380A1 (en) Digital embossing device
US20120207488A1 (en) Distributed replenishment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
US20140319722A1 (en) Digital embossing and creasing before printing
US20140319739A1 (en) Digital embossing and creasing
US20120207487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 replenishment along diagonal swath
US7551875B2 (en) Wide latitude printing system
US20130077998A1 (en) Electrographic printing using fluidic charge dissipation
US20150277259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control set points
US10990862B2 (en) Printing on a web of a printing substrate
US20140322645A1 (en) Digital embossing and creasing sheet
US20100296850A1 (en) Sheet inverter adjustment in a duplex printer
US20100271643A1 (en) Image quality matching in a print engine assembly system
KR100728045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속도제어방법
US8139969B2 (en) Apparatuses useful in printing, prin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ixing marking material on med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