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3041A - 主缸 - Google Patents
主缸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53041A CN101353041A CNA2008101316788A CN200810131678A CN101353041A CN 101353041 A CN101353041 A CN 101353041A CN A2008101316788 A CNA2008101316788 A CN A2008101316788A CN 200810131678 A CN200810131678 A CN 200810131678A CN 101353041 A CN101353041 A CN 1013530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pressure chamber
- reserve tank
- liquid reserve
- master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6—Master control, e.g. master cylinders
- B60T11/232—Recuperation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缸,该主缸可容易地提高阀体安装到单向阀的阀座的安装精度,可一并谋求制造的容易化和精度的提高。在与储液箱(2)连接的缸本体(3)设有将工作液从储液箱(2)补给到压力室(6)的补给通路。设有绕过补给通路将储液箱(2)和压力室(6)连通的迂回通路(37),在迂回通路(37)设有在压力室(6)的压力比储液箱(2)的压力低时打开的单向阀(34)。在收纳单向阀(34)的阀体(41)的阀壳(38)内,安装阀体(41)或使阀体(41)从其分离的阀座(40)和可滑动地引导阀体(41)的筒状壁(45)由同一部件一体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制动装置等所使用的主缸。
背景技术
在该主缸中,活塞可自由滑动地嵌合在导入来自储液箱的工作液的缸本体内,在缸本体的内部,形成对应于活塞的动作而对工作液进行加压的压力室。压力室通过配管与制动装置等液压机器连接,对应于活塞的动作,使液压机器操作。而且,为了防止在活塞回程操作时等压力室内的压力变为负压,在缸本体设置有从储液箱向压力室补给工作液的补给通路。
近年来,开发出一种对应于车辆车轮的滑动状态而自动给与车轮制动力的牵引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在牵引控制时,液压机器的一部分即控制用泵从主缸的压力室内吸入工作液,并将该工作液供给到车轮制动部。此时,在主缸中,对应于从压力室吸入部分的工作液通过上述补给通路,从储液箱补给到压力室内,但是在控制用泵的吸入量多的场合下,容易导致工作液的补给不足。
近来作为应对这种情况的主缸,已知有如下结构的主缸,即在压力室内出现工作液不足的场合下,打开对储液箱和压力室进行连接的其它通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主缸在缸本体设置有绕过补给通路将储液箱和压力室连通的迂回通路,在该迂回通路内,安装有当压力室内的压力比储液箱的压力低时打开的单向阀。该单向阀包括具有阀孔的阀座部件、与阀座部件的阀座分离或接触的阀体、沿阀座方向对阀体进行施力的施力弹簧,它们都被收纳于设置在迂回通路内的阀室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68629号公报
但是,该现有主缸构成为,在阀收纳孔的内部固定设置阀座部件,由于安装阀体的阀座和自由滑动地引导阀体的导向部通过分体部件构成,故实际情况是难以提高阀体的安装精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缸,该主缸可容易地提高阀体安装到单向阀的阀座的安装精度,可一并谋求制造的容易化和精度的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面发明的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导入来自储液箱的工作液且具有压力室;补给通路,其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补给工作液;活塞,其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缸本体内并划分所述压力室,且对应于滑动位置,连通或截断所述补给通路;迂回通路,其绕过所述补给通路而将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连通,且具有在所述压力室内的压力比所述储液箱的压力低时打开阀以使工作液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流动的单向阀,该主缸的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是阀体安装于阀座或从其分离的提升阀,该提升阀的阀体设于所述阀座和可滑动地引导所述阀体的导向部由同一部件形成的阀壳(バルブケ一ス)内部。
第二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具有相对于所述导向部滑动的滑动部和设于其滑动方向的一侧且安装于所述阀座或从其分离的阀部,利用所述施力机构朝向所述阀座被施加作用力。
第三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滑动部外周为圆形,该滑动部的滑动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该滑动部的直径长。
第四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阀部构成为具有与所述滑动部一体的阀部本体和安装于该阀部本体且与所述阀座分离或接触(離接)的橡胶制的阀片。
第五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具有筒状部和与该筒状部垂直的阀座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作为所述导向部。
第六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五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部与所述储液箱通路连通,在所述筒状部的周壁形成有与所述压力室通路连通的径向孔。
第七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被所述导向部引导的阀体的滑动部构成为具有沿滑动方向分离的两个凸缘部。
第八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七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允许工作液流过的通路。
第九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以所述阀体在重力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阀室内。
第十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九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室的上端配置于所述储液箱的重力方向的下方,连通所述阀室和储液箱的迂回通路与所述阀室的上端连接。
第十一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壳分别设有防止异物从所述单向阀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向该单向阀侵入的过滤器。
第十二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十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过滤器中的一个过滤器形成为筒状,且配置于所述盖部件和缸本体之间以包覆所述阀壳的外侧。
第十三方面发明的主缸在第十一方面或第十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过滤器中的另一个过滤器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开口侧的端部固定于所述阀壳。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收纳阀体的阀壳,由同一部件形成单向阀向其安装或从其分离的阀座和可滑动地引导阀体的导向部,故可容易地提高阀体的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缸的平面图;
图3是将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图2的A-A剖面和B-B剖面合成后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单向阀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与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图6的D-D剖面对应的储液箱室侧过滤部件的剖面图;
图6是与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图5的C-C剖面对应的储液箱室侧过滤部件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压力室侧过滤部件的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图7的E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9(A)、(B)是分别示意地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收纳部的轴长为最大和最小时压力室侧过滤部件的形状变化的剖面图;
图10(A)、(B)是将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俯视图(A)和纵剖面图(B)一并记载的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该实施方式的阀壳和阀体的尺寸关系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单向阀的放大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单向阀的放大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缸 2储液箱 3缸本体
4主活塞(活塞) 6压力室 13a连通孔(补给通路)
14环状槽(补给通路) 17返回孔(补给通路) 31凹部
32、132盖部件(盖体) 33阀室 34、234单向阀
35储液箱通路 36压力室通路 37迂回通路
38、338阀壳 39、339筒 40阀座
41、241阀体 42施力弹簧(施力机构)
43阀孔(连通路) 45筒状壁(筒状部)
45a内周面(导向部) 47储液箱侧过滤部件
48径向孔 49压力室侧过滤部件
51O型环(环状密封部件)54c环状肋(肋部)
60阀部 61脚部(滑动部)
63阀片 64凸缘部
65槽(通路) 67螺母(螺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同一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说明图1~图1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本发明的主缸,附图标记2表示安装在该主缸1上部的储液箱。该实施方式的主缸1应用于车辆的制动装置,与驾驶员座的制动操作联动,将工作液供给到制动回路内。另外,在制动回路设有未图示的牵引控制用的控制泵(液压机器),对应于车辆的运行状态,与驾驶员的制动操作不同,从主缸1将工作液吸入到控制泵内。
如图1所示,主缸1是将主活塞4和辅助活塞5呈直列状地配置于有底圆筒状的缸本体3内的串联型主缸,由缸本体3内的两活塞4、5划分的两个压力室6(图1中,仅图示了后方侧的一个压力室6)经由给排孔10与车辆的不同制动配管系(例如,前轮侧的制动配管系和后轮侧的制动配管系)连接。
主活塞4自由滑动地嵌合在缸本体3的开口侧(图1中的右侧),该开口侧的端部经由未图示的助力器与制动踏板的操作杆连结。辅助活塞5自由滑动地嵌合在缸本体3的底部侧,与主活塞4之间形成压力室6,并且,与缸本体3的底部之间形成未图示的另一个压力室。在各压力室6内,设有将返回方向的反作用力施加于主活塞4和辅助活塞5的复位弹簧8。各复位弹簧8一体地组装于弹簧护圈9,作为弹簧单元配置于各压力室6内。
另外,在缸本体3的上面,设有用于安装储液箱2的凸起部11a、11b,储液箱2的圆筒状给排口12a、12b(工作液的供给部)与各凸起部11a、11b连接。在各凸起部11a、11b形成连接凹部20a、20b,该连接凹部20a、20b朝向缸本体3轴心大致呈直角状地凹陷设置,并收纳上述储液箱2的给排口12a、12b。
另一方面,在缸本体3内周面的、与主活塞4嵌合的部位,形成环状槽14,由连通孔13a将该环状槽14和上述连接凹部20a连接。另外,在缸本体3内周面的、环状槽14的轴向的前后位置,安装有密封圈15、16,利用这些密封圈15、16,缸本体3和主活塞4的滑动间隙被液密密封。虽然在图1中省略图示,但在缸本体3内周面中的、与辅助活塞5嵌合的部位,也形成有同样的环状槽,由连通孔13b将该环状槽和上述连接凹部20b连接。另外,在该辅助侧的环状槽的轴向前后,安装有与主侧相同的未图示的密封圈。
另外,在缸本体3内周面中的、环状槽14的前方侧(图1中左侧),形成有连接环状槽14和压力室6的导通槽18。该导通槽18沿缸本体3的轴向形成,在该导通槽18延伸方向的中途,安装有上述一个密封圈15。该密封圈15剖面形成为E字形状,其剖面的开口侧朝向前方(图1中左侧)地设置于缸本体3,内周壁与主活塞4的外周面可自由滑动地紧密接触。另外,在前方侧压力室6的压力比后方侧环状槽14的压力低时,密封圈15根据外周壁的挠曲变形,开启导通槽18,从而允许从环状槽14(储液箱2)向压力室6补给工作液。
并且,在主活塞4设有面临压力室6的圆筒壁4a,在该圆筒壁4a,形成有径向贯通的返回孔17。在主活塞4处于最大限度后退的初始位置时,该返回孔17使压力室6和环状槽14导通,从而将压力室6和制动回路的大气压维持在与储液箱2相同的大气压下。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辅助侧也采用与在此说明的主侧的结构相同的导通槽和返回孔的结构。
因此,在各活塞4、5处于初始位置时,经由连通孔13a、13b、环状槽14以及活塞4、5的返回孔17,导通储液箱2和各压力室6,当因牵引控制的操作等而导致各压力室6的工作液量不足时,从储液箱2补给工作液。若各活塞4、5从上述初始位置的状态向前方侧移动,各返回孔17从面临环状槽14的位置向前方侧偏移,则储液箱2和各压力室6的导通经由密封图15实质上被截断。此时,对应于各活塞4、5的前进动作,各压力室6内的压力增大,通过给排孔10将工作液供给到制动回路。
另外,若各活塞4、5受到复位弹簧8的作用力而从该状态后退,则制动回路的工作液通过给排孔10返回到各压力室6、7内。此时,若各压力室6内的压力暂时比储液箱2的内压低,则如前所述,密封圈15的外周壁挠曲,通过导通槽18,从储液箱2补给各压力室6内不足量的工作液。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缸本体3的连通孔13a、13b、环状槽14和返回孔17构成本发明的补给通路。在本说明书中,给排孔10构成压力室6的一部分。
但是,在缸本体3的、比凸起部11a稍靠前侧的外侧侧面,一体形成如图1~图3所示的阀收纳块30。该阀收纳块30从缸本体3的侧方膨胀出,朝向铅垂下方(在车体组装状态下的铅垂下方)呈大致圆柱状地延伸。如图3所示,在阀收纳块30形成有剖面为大致圆形的凹部31,该凹部31具有一体形成于阀收纳块30(缸本体3)的底面和包围该底面的侧壁,且朝向下方开口。该凹部31的开口端被盖部件32闭塞,在凹部31和盖部件32之间形成阀室33。在该阀室33内配置有后述的单向阀34。另外,阀室33设置成从缸本体3的侧部向铅垂下方延伸,其整体位于储液箱2的下侧。
在阀室33的上部(凹部31的底面),形成有从阀室33向斜上方侧延伸而连接阀室33和连接凹部20a(储液箱2)的储液箱通路35(上游侧的通路),在阀室33的侧壁,形成有连接阀室33和缸本体3内的压力室6的压力室通路36(下游侧的通路)。
另外,在此说明的储液箱通路35、阀室33、压力室通路36构成绕过上述补给通路(连通孔13、环状槽14和返回孔17)而将储液箱2和压力室6连通的迂回通路37。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压力室通路36直接与压力室6连接,但也可将压力室通路36与构成压力室6一部分的给排孔10连接。
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单向阀34由一端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阀壳38和闭塞阀壳38的开口侧的盖部件32(盖体)形成筒39,在该筒39的内部,收纳有可与阀座40分离或安装于该阀座40的阀体41和沿阀座40方向对阀体41施加弹力的施力弹簧42(施力机构)。如图3所示,在将筒39安装于凹部31的状态下,构成筒39的盖部件32作为闭塞凹部31的开口的盖起作用。
如图4所示,构成筒39的阀壳38包括具有上下贯通轴心部的阀孔43(连通路)的头部壁44、从头部壁44向下方延伸的筒状壁45,面临筒状壁45的内周侧空间的头部壁44的背面构成阀座40。在头部壁44的上面侧的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凹部46,在该凹部46,嵌合固定有底圆筒状的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另外,在筒状壁45的上端部,形成有径向贯通筒状壁45的多个径向孔48......,在筒状壁45的外周面,安装有大致圆筒状的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以覆盖径向孔48......的开口。因此,在阀室33内,配置于上游侧的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和配置于下游侧的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都配置于阀壳38的外侧区域。
在以往的主缸中,安装于迂回通路的单向阀构成为以仅仅由对该阀作用的负压和施力弹簧的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较小的力进行动作,故一旦工作液内的异物挤入单向阀的滑动间隙中,则有可能因该挤入会阻碍单向阀的动作。因此,通过在迂回通路的上述单向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防止异物侵入到上述单向阀的过滤器47、49,从而可切实地防止异物挤入到单向阀的滑动间隙中。
另外,在头部壁44的、径向孔48......上方侧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槽50,在该环状槽50,安装有与阀室33的内周面紧密接触且密封筒39和阀室33之间的○型环51(环状密封部件)。如图3所示,在将筒39安装于阀室33时,该○型环51位于储液箱通路35和压力室通路36之间,从而将阀室33内分成储液箱侧空间和压力室侧空间。另外,在将筒39安装于阀室33之前的阶段,在○型环51安装于环状槽50的状态下,其从阀壳38的外周面向外侧膨胀出规定量,○型环51的外径比嵌合于阀壳38的压力室侧过滤器部件47的内径大。
如图5和图6所示,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在有底圆筒状的框架部件52的周壁和顶部壁上形成有窗52a......,各窗52a......被过滤器本体部即网状部件53覆盖。另外,在框架部件52的下端设有厚壁的环状部52b,该环状部52b以紧密贴紧状态嵌合于阀壳38侧的凹部46。因此,根据厚壁的环状部52b嵌合于阀壳38的凹部46的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在该嵌合部的上方侧,根据阀壳38的凹部46的壁,具有规定间隙地包围其周围。故工作液不仅在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的端面,而且也流入其周围,流过工作液时的流通阻力被抑制得小。
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在圆筒状的框架部件54的周壁形成有多个窗54a......,各窗54a......被网状部件53覆盖。在框架部件5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一体地设有薄壁的环状肋54c(肋部),如图8的放大图所示,该环状肋54c分别在根部具有环状的凹陷部54b。该环状肋54c的前端侧形成为向径向外侧敞开的圆锥状,当承受来自轴向的载荷时,整个周围区域弹性变形。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如图3所示,在筒39安装于阀室33内的状态下,上方侧的环状肋54c与阀室33内的压力室通路36的上方侧的环状台阶部55抵接,并且,下方侧的环状肋54c与盖部件32的端面32a抵接。
但是,在筒39安装于阀室33内的状态下,因部件的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等,有可能导致环状台阶部55和盖部件32的端面32a之间的轴向间隔宽度产生不均,但在该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由于经由上述环状肋54c、54c与环状台阶部55和端面32a抵接,如图9(A)、(B)所示,即便间隔宽度存在不均,通过环状肋54c、54c的弹性变形,也可将抵接间隙抑制到最小限度(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和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的网眼大小(目の粗さ)以下的间隙宽度)。
如图10(A)、(B)所示,构成筒39的盖部件32整体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从底壁56延伸的周壁57与阀壳38的筒状壁45的下端外周嵌合。在周壁57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槽58,在该环状槽58安装有密封其与阀室33之间的O型环59(密封部件)。
另外,如图4所示,在阀壳38的筒状壁45的下端外周,安装有截面小的O型环25(环状弹性部件)。在将盖部件32嵌合于阀壳38时,该O型环25发生弹性变形而使两者紧密贴紧,由此,临时固定盖部件32和阀壳38。因该O型环25而产生的盖部件32和阀壳38的卡合力在搬送筒39或组装到阀收纳块30等时,该卡合力为不会使筒39分解的程度的力。另外,盖部件32的底壁56的外周形成八角形状的卡止部56a,该卡止部56a插入到形成于阀室33的凹部31的圆形卡止槽31a(参照图3)中。
另外,收纳于筒39中的阀体41是在阀壳38的筒状壁45内侧进行升降动作的提升阀,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其具有:阀壳38安装于阀座40或从其离开的阀部60、在阀部60的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脚部61(滑动部),脚部61的外周面沿阀壳38的筒状壁45的内周面45a(导向部)自由滑动地被引导。
阀部60其构成为具有:与脚部61一体形成的铝合金制的阀部本体62和安装于阀部本体62的橡胶制的阀片(弁シ一ト)63,阀部本体62在沿阀部60的轴心突出的支轴62a前端形成有凸缘部62b,圆环状的阀片63与支轴62a和凸缘部62b嵌合固定。阀片63的端部向凸缘部62b的上方侧突出为圆环状,在阀体61向上方位移时与阀孔43周围区域的阀座40弹性接触。其中,若阀片63以规定以上的载荷与阀座40压力接触时,则随着阀片63的弹性变形,金属制的凸缘部62b与阀座40直接抵接。另外,阀片63的外径设定为比筒状壁45的内径小,当阀体41移动到最大上升位置时,阀壳38的径向孔48形成于面临阀片63的外周面的位置。因此,径向孔48形成于不被阀壳38的筒状壁45上的阀体41的滑动部闭塞的位置。
脚部61在上下端的外周分别形成有凸缘部64、64,这些凸缘部64被阀壳38的筒状壁45引导,如图11所示,包含两凸缘部64、64的脚部61的滑动方向的长度L设定为比脚部61的最大直径D长。另外,阀壳38的筒状壁45的滑动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脚部61的滑动方向长度L长,在阀体41进行升降动作时,脚部61的滑动部总是在一定的长度范围内与阀壳38滑动接触。在脚部61的上下凸缘部64形成有用于允许工作液流过的多个槽65(通路)。
但是,安装于阀壳38的前述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和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的网眼大小设定为比阀体41的脚部61(滑动部)和阀壳38的筒状壁45(导向部)之间的滑动间隙d小。具体地说,为了不使阀体41的倾斜变大,在数值上选择140~245微米并优选180微米,与此相对,过滤器部件49的网眼大小选择自120微米并小于140微米,优选130微米。因此,通过这样选择,外径比滑动间隙d大的异物c切实地被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和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捕获,即便异物c通过过滤器部件47、49,因该异物c比阀体41和阀壳38的滑动间隙d小,从而也不会挤入到该滑动间隙d中。
如图4所示,施力弹簧42安装于被脚部61包围的阀部本体62的背面和盖部件32的底壁56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42与阀体41一并插入阀壳38的脚部61的内侧,在该状态下盖部件32与阀壳38嵌合,从而,该施力弹簧42以压缩状态安装于阀部本体62的背面和盖部件32的底壁56之间。
另外,如图3所示,在阀室33的凹部31中靠开口的内周面,设有内螺纹66,将筒39嵌入凹部31内后,使螺母67与内螺纹66拧合,从而使筒39的盖部件32紧固固定于阀收纳块30。
在上述结构中,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牵引控制进行动作,制动回路内的控制泵从主缸1侧吸入工作液,若主缸1内的第一压力室6的压力与储液箱2内的压力相比降低到设定压以上,则阀收纳块30内的单向阀34的阀体41反抗施力弹簧42的弹力而向铅直下方位移,此时,因阀部60从阀座40离开,从而使迂回通路37的压力室通路36和储液箱通路35连通。由此,储液箱2内的工作液依次流过储液箱通路35、阀孔43、径向孔48、压力室通路36而补给到压力室6内。因此,足够量的工作液从压力室6迅速供给到控制泵,从而可稳定地获得所希望的牵引控制,并且,也可防止在主缸1内产生负压。
该主缸1在阀壳38的上部和外周面分别安装有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和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由于可利用两过滤器部件47、49切实地捕获流过储液箱通路35和压力室通路36并想要侵入单向阀34内的大型异物c,故可防止异物c挤入到单向阀34的阀体41和阀壳38的滑动间隙中。特别是,在该主缸1中,由于各过滤部件47、49的网眼大小设定为比阀体41和阀壳38的滑动间隙d小,故即便异物c通过过滤器部件47、49,该异物c也不会阻碍阀体41的动作。因此,在该主缸1中,可长期保障单向阀34的顺畅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主缸1的情况下,由于单向阀34的阀体41构成为具有沿滑动方向分离的两个凸缘部64,故异物c更加难以挤入阀壳38和阀体41的轴向的中间区域之间。由于在各凸缘部64形成有多个槽65......,故也可减少在凸缘部64的异物的挤入。因此,可进一步保障单向阀34的顺畅的动作。
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主缸1构成为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和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与单向阀34一并收纳于阀室33内,故具有容易地组装两过滤器部件47、49的优点。
另外,在该主缸1中,由于利用安装于阀壳38和盖部件32之间的O型环25固定它们而构成筒39,故结构非常简单,并且,在将阀体41和施力弹簧42收纳于内部的状态下,通过将筒39装入阀室33的凹部46,并使螺母67与凹部46紧固,从而可切实地将筒39固定于凹部4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阀壳38的轴向的一端侧外周配置有盖部件32,在阀壳38的另一端侧外周安装有外径比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的内径大的O型环51,故在将筒39组装到阀室33之前的阶段,可临时将压力室侧过滤部件49切实地卡止于筒39的外周。即,由于嵌合于筒39的O型环51配置于盖部件32和O型环51之间,故通过这些盖部件32和O型环51可切实地防止脱落。
另外,在该主缸1中,由于构成筒39的盖部件32兼用作阀室33的凹部31的盖,因而具有可削减部件数量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32与为了进行固定而转动的螺母67分体构成,通过螺母67的紧固,盖部件32被按压固定,故安装于筒39和凹部46之间的○型环59在固定时不会扭转,从而可切实地获得稳定的密封性能。
其中,如图12表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示,也可在盖部件132的外周设置外螺纹69,从而直接将盖部件132旋入阀室的凹部。此时,可进一步削减部件数量。
另外,在该主缸1中,由于引导阀体41的脚部61的滑动的筒状壁45和阀座40设于一体的阀体38,故可提高阀体41安装到阀座40的安装精度。并且,由于阀体41的脚部61的滑动长度设定为比脚部61的直径长,故进一步稳定阀体41动作时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壳38的筒状壁45的滑动部长度设定为比阀体41的脚部61的滑动部长度和阀体41的升降行程之和的长度长。因此,阀体41不会在滑动部卡住而是经常稳定地进行升降动作。故在该主缸1中,可使阀体41安装到阀座40的安装姿势经常保持稳定,可防止相对于阀座40的阀片63的单面接触(片当たり)。
并且,在该主缸1中,阀体41的阀部60由金属制的阀部本体62和橡胶制的阀片63构成,故通过使阀片63与阀座40紧密接触,从而可在液密状态下切实地关闭阀,此外,在阀体41承受来自压力室6的高压而使阀片63向阀座40推压时,通过使阀部本体62与阀座40直接抵接,从而在压力室6和储液箱2(大气压)的边界部,不会形成阀片63因进入而导致损坏的间隙,可谋求保护阀片63和维持液密性。
在该主缸1中,以阀体41可在重力方向移动的方式在阀收纳块30内配置有单向阀34,故可使从压力室6侧流入阀室33内侧的空气在阀体41动作时排出到外部。特别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储液箱2配置于阀室33的上方侧,阀室33的上端部和储液箱2通过向上方倾斜的储液箱通路35连接,因而能够有效地将流入阀室33内的空气排出到储液箱2内。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嵌合于阀壳38上面的凹部46,但如图13表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示,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也可嵌合固定于在阀收纳块30的凹部31的底面形成的嵌合孔75中。
接着,说明图14、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收纳于阀室33的凹部31的单向阀234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说,在单向阀234的结构中,在下述方面相同,即由阀壳38和盖部件32形成筒39,阀体241和施力弹簧42收纳于筒39内等方面,较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阀体241、阀体241的导向部、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的安装部的结构不同。
即,阀体241在由金属制的阀部本体62和橡胶制的阀片63构成的阀部60突出设置有剖面为大致十字状的导向轴70,该导向轴70可自由滑动地嵌入阀壳38的头部壁44中的、兼用作阀孔的导向孔71内。在该实施方式中,阀体241的导向轴70部分被导向孔71引导而进行升降动作,导向轴70的轴长设定为至少比导向孔71的轴长和阀体241的行程量之和长。由此,阀体241总是保持一定的滑动方向的长度而稳定地被引导。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阀体241的导向轴70从阀壳38的导向孔71向上方突出,在阀壳38上面形成有比较浅的凹部46,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嵌合固定于该凹部46。阀体241的导向轴70向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的内侧突出。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可缩短阀壳38的轴长。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相应于阀壳38的凹部46浅的量,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从阀壳38的上面侧较大地突出,在阀收纳块30的凹部31的底面形成有用于收纳突出的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的凹部77。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的顶部和外周面相对于凹部77保持规定的间隙。
该实施方式中,虽然阀体241和其导向部的结构等存在若干差别,但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其中,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为导向轴71向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的内侧突出,故存在能够使筒39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都是在阀室内配置过滤部件,但如图16表示的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示,也可将储液箱侧过滤部件47设置于储液箱通路35的面临连接凹部20a的位置。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对串联型主缸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具有单个活塞的单主缸。
总结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和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1)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导入来自储液箱的工作液且在内部具有压力室;补给通路,其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补给工作液;活塞,其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缸本体内并划分所述压力室,且对应于滑动位置,连通或截断所述补给通路;迂回通路,其绕过所述补给通路而将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连通,且具有在所述压力室内的压力比所述储液箱的压力低时打开阀以使工作液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流动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是阀体安装于阀座或从其分离的提升阀,由于该提升阀的阀体设于所述阀座和可滑动地引导所述阀体的导向部由同一部件形成的阀壳内部,故可容易地提高阀体的安装精度。
(3)根据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由于阀体的滑动部外周为圆形,该滑动部的滑动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该滑动部的直径长,故可使阀体的动作稳定,并可进一步提高安装精度。
(4)根据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导向部的滑动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被该导向部引导的阀体的滑动部的滑动方向的长度长,故阀体的滑动部可经常稳定地获得根据导向部的导向作用,并可进一步提高阀体安装于阀座的安装精度。
(5)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阀体的阀部构成为具有与滑动部一体的阀部本体和与阀座分离或接触的橡胶制的阀片,故通过使橡胶制的阀片与阀座紧密接触,从而可切实地维持阀关闭的状态。
(6)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当阀片在滑动方向被压缩规定程度以上时,由于阀部本体与阀座抵接,故在阀片与阀座挤压时,在压力室与储液箱的边界部没有间隙,因而不用担心阀片进入间隙而造成损伤,能够长期维持阀片的性能。
(7)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将在内部的压力室产生的被加压的工作液供给到外部;补给通路,其形成于该缸本体内,将存储在储液箱中的工作液补给到所述压力室;迂回通路,其绕过该补给通路而连通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单向阀,其安装于该迂回通路,仅允许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供给工作液,所述迂回通路具有:设有所述单向阀的阀室、连通该阀室和所述储液箱的储液箱通路、连通所述阀室和所述压力室的压力室通路,所述单向阀是安装于阀座或从其分离的提升阀,其阀体可滑动地设于收纳于所述阀室内的阀壳内,由于所述阀壳中,与所述储液箱通路连通且安装所述阀体或使该阀体与其分离的阀座和可滑动地引导所述阀体的导向部由同一部件形成,故可容易地提高阀体的安装精度。
(9)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阀壳具有筒状部和与该筒状部垂直的阀座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作为所述导向部,阀座部与储液箱通路连通,在所述筒状部的周壁形成有与所述压力室通路连通的径向孔,故经由阀壳可形成迂回通路。
(10)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所述径向孔设于所述筒状部的周壁中的、在所述阀体动作时所述阀体的滑动未到达的区域,故径向孔不会阻碍阀体的滑动。
(11)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实施方式,由于被所述导向部引导的阀体的滑动部构成为具有沿滑动方向分离的两个凸缘部,故异物更加难以挤入阀体的轴向中间区域和导向部之间,可进一步降低单向阀的动作不良的可能性。
(12)根据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在凸缘部设有允许工作液流过的通路,故可进一步减少凸缘部中异物的挤入。
(13)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阀体以可在重力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阀室内,故根据阀体的动作可有效地将阀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14)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阀室配置于储液箱的重力方向的下方,通过迂回通路连接阀室的上部和储液箱,故在阀体动作时可切实地将阀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储液箱中。
(15)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导入来自储液箱的工作液;活塞,其自由滑动地嵌合于该缸本体内且在该缸本体内划分压力室;补给通路,其形成于所述缸本体内,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补给工作液;迂回通路,其绕过该补给通路而连通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单向阀,其安装于该迂回通路,当所述压力室内的压力比所述储液箱的压力低时打开阀,所述迂回通路具备设有所述单向阀的阀室,将该阀室与所述储液箱及所述压力室连通,所述单向阀是阀体安装于阀座或从其分离的提升阀,该阀体可滑动地设于收纳于所述阀室内的阀壳内部,所述阀壳的筒状部和具有与该筒状部的轴线垂直的平面的阀座部由同一部件形成,在所述阀座部形成有与所述储液箱连通的连通路和在所述平面安装所述阀体或使该阀体与其分离的阀座,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面形成有可滑动地引导所述阀体的滑动部的导向部,所述阀壳利用闭塞所述阀室的盖部件固定于所述缸本体,故利用阀壳可容易地提高阀体的安装精度。
(16)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在所述筒状部的周壁形成有与所述压力室通路连通的径向孔,故可经由阀壳形成迂回通路。
(17)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所述径向孔设于所述阀座侧的阀体的滑动部的滑动范围之外,故径向孔不会阻碍阀体的滑动。
(18)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阀体的安装于阀座或从阀座分离的阀部具有与所述滑动部一体的阀部本体和安装于该阀部本体且与所述阀座分离或接触的橡胶制的阀片,所述提升阀利用所述施力机构朝向所述阀座被施加作用力,故通过使橡胶制的阀片与阀座紧密接触,从而可切实地维持阀关闭的状态。
(19)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阀片被规定压力以上的压力向所述阀体的滑动方向压缩,所述阀部本体此时与所述阀座抵接,故当阀片与阀座挤压时,在压力室与储液箱的边界部没有间隙,因而不用担心阀片进入间隙而造成损伤,能够长期维持阀片的性能。
(20)根据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由于阀体的滑动部外周为圆形,该滑动部的滑动方向的长度也比该滑动部的直径长,该滑动部由沿滑动方向分离的两个凸缘部构成,故可使阀体的动作稳定,并可进一步提高安装精度。
(21)根据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由于盖部件构成为具有:闭塞所述阀室的开口端的盖体、与该盖体分体形成且与所述缸本体拧合的螺纹部件,故在将O型环设于盖体时,○型环在盖体固定时不会扭转,从而可切实地获得稳定的密封性能。
(22)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由于阀体由包含铝的金属材料制造,利用施力机构朝向所述阀座被施加作用力,故可轻量化地制造阀体,相对于压力室的液压可迅速打开阀或关闭阀。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导入来自储液箱的工作液且内部具有压力室;补给通路,其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补给工作液;活塞,其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缸本体内并划分所述压力室,且对应于滑动位置,连通或截断所述补给通路;迂回通路,其绕过所述补给通路而将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连通,且具有在所述压力室内的压力比所述储液箱的压力低时打开阀以使工作液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流动的单向阀,由于在所述迂回通路的所述单向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有防止异物侵入到所述单向阀的过滤器,故根据这些过滤器可限制阻碍单向阀动作的异物的侵入,可保障单向阀顺畅的动作。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述单向阀是阀体利用施力机构朝向阀座被施加作用力的提升阀,所述阀体具有安装于所述阀座或从其分离的阀部和滑动部,在所述迂回通路内,设有可滑动地引导所述滑动部的导向部,所述过滤器的网眼大小设定为比所述滑动部和所述导向部之间的滑动间隙小,故可切实地防止通过过滤器的异物挤入单向阀的滑动部。
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实施方式,由于阀体的滑动部构成为具有沿滑动方向分离的两个凸缘部,故异物更加难以挤入阀体的轴向中间区域和导向部之间,可进一步降低单向阀的动作不良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实施方式,由于在所述凸缘部设有允许工作液流通的通路,故可进一步减少凸缘部中的异物的挤入。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将在内部的压力室产生的被加压的工作液供给到外部;补给通路,其形成于该缸本体内,将存储在储液箱中的工作液补给到所述压力室;迂回通路,其绕过该补给通路而连通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单向阀,其安装于该迂回通路,仅允许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供给工作液,所述迂回通路具有:设有所述单向阀的阀室、连通该阀室和所述储液箱的储液箱通路、连通所述阀室和所述压力室的压力室通路,所述阀室由与所述缸本体一体形成的凹部和闭塞该凹部的盖部件构成,并且,由于在所述储液箱和单向阀之间以及所述压力室和单向阀之间,分别设有防止异物侵入到该单向阀的过滤器,故根据这些过滤器可限制阻碍单向阀动作的异物的侵入,可保障单向阀顺畅的动作。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单向阀是阀体安装于所述阀座或从其分离的提升阀,在所述阀室内设有可滑动地引导所述阀体的滑动部的导向部,所述过滤器的网眼大小设定为比所述滑动部和所述导向部之间的滑动间隙小,故可切实地防止通过过滤器的异物挤入单向阀的滑动部。
根据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所述凹部构成为具有与所述缸本体一体形成的底面和包围该底面的侧壁,由于所述过滤器收纳于所述阀室内,故具有容易组装过滤器的优点。
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四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导入来自储液箱的工作液;活塞,其自由滑动地嵌合于该缸本体内并在该缸本体内划分压力室;补给通路,其形成于所述缸本体内,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补给工作液;迂回通路,其绕过该补给通路而连通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单向阀,其安装于该迂回通路,在所述压力室内的压力比所述储液箱的压力低时打开阀,所述迂回通路具备设有所述单向阀的阀室,将该阀室与所述储液箱及所述压力室连通,所述阀室由与所述缸本体一体形成的凹部和闭塞该凹部的盖部件构成,并且,在所述阀室配置有具备阀座的阀壳,在该阀壳内收纳有所述单向阀的阀体,该阀体安装于所述阀座或从该阀座分离,在该阀壳内分别设有防止异物从所述单向阀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向该单向阀侵入的过滤器,故根据这些过滤器可限制阻碍单向阀动作的异物的侵入,可保障单向阀顺畅的动作。
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四实施方式,所述单向阀是阀体利用施力机构朝向所述阀座被施加作用力且该阀体安装于所述阀座或从其分离的提升阀,在所述阀壳内,设有可滑动地引导所述阀体的滑动部的导向部,所述过滤器的网眼大小设定为比所述滑动部和所述导向部之间的滑动间隙小,故可切实地防止通过过滤器的异物挤入单向阀的滑动部。
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四实施方式,盖部件嵌合于阀壳的外周,在由阀壳和盖部件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单向阀的阀体,并且,盖部件的外周以密封状态嵌合于阀室的内周,故可利用收纳单向阀的阀体的筒的盖部件在密闭状态下闭塞阀室。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在包覆阀壳外侧的筒状过滤器的轴向两端,设有环状的肋部,该肋部密封盖部件和缸本体之间,故即便过滤器收纳部和过滤器之间存在轴向的尺寸不均,也可利用肋部的弹性吸收该不均。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在阀壳轴向的一端侧设有过滤器抵接的盖部件,在另一端侧,设有外径比过滤器的内径大的环状密封部件,故在将单向阀组装到阀室之前的状态下,可将过滤器保持在盖部件和环状密封部件之间,由此,可提高组装的作业效率。
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四实施方式,另一个过滤器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开口侧的端部固定于阀壳,故可在宽广的面积内进行异物的捕获,由此,可谋求降低工作液的吸入阻力。
根据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另一个过滤器的周围以存在间隙的方式被阀壳包围,故可谋求降低工作液的吸入阻力和过滤器占有空间的狭小化。
Claims (13)
1.一种主缸,具有:缸本体,其导入来自储液箱的工作液且在内部具有压力室;补给通路,其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补给工作液;活塞,其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缸本体内并划分所述压力室,且对应于滑动位置,连通或截断所述补给通路;迂回通路,其绕过所述补给通路而将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压力室连通,且具有在所述压力室内的压力比所述储液箱的压力低时打开阀以使工作液从所述储液箱向所述压力室流动的单向阀,该主缸的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阀是阀体安装于阀座或从其分离的提升阀,该提升阀的阀体设于所述阀座和可滑动地引导所述阀体的导向部由同一部件形成的阀壳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具有相对于所述导向部滑动的滑动部和设于其滑动方向的一侧且安装于所述阀座或从其分离的阀部,利用所述施力机构朝向所述阀座被施加作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滑动部外周为圆形,该滑动部的滑动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该滑动部的直径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阀部构成为具有与所述滑动部一体的阀部本体和安装于该阀部本体且与所述阀座分离或接触的橡胶制的阀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具有筒状部和与该筒状部垂直的阀座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作为所述导向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部与所述储液箱通路连通,在所述筒状部的周壁形成有与所述压力室通路连通的径向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被所述导向部引导的阀体的滑动部构成为具有沿滑动方向分离的两个凸缘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允许工作液流过的通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以所述阀体在重力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阀室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室的上端配置于所述储液箱的重力方向的下方,连通所述阀室和储液箱的迂回通路与所述阀室的上端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壳分别设有防止异物从所述单向阀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向该单向阀侵入的过滤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过滤器中的一个过滤器形成为筒状,且配置于所述盖部件和缸本体之间以包覆所述阀壳的外侧。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过滤器中的另一个过滤器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开口侧的端部固定于所述阀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95745A JP5000411B2 (ja) | 2006-08-31 | 2007-07-27 |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195745/07 | 2007-07-27 | ||
JP2007200186A JP4903098B2 (ja) | 2007-07-31 | 2007-07-31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JP200185/07 | 2007-07-31 | ||
JP200186/07 | 2007-07-31 | ||
JP2007200185A JP4903097B2 (ja) | 2007-07-31 | 2007-07-31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53041A true CN101353041A (zh) | 2009-01-28 |
CN101353041B CN101353041B (zh) | 2013-01-02 |
Family
ID=40157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31678.8A Active CN101353041B (zh) | 2007-07-27 | 2008-07-23 | 主缸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86427B2 (zh) |
CN (1) | CN101353041B (zh) |
DE (1) | DE102008034661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097213A1 (en) * | 2009-03-24 | 2011-04-28 | Peretti Michael W | Composite airfoils having leading edge protection made using high temperatur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ethods |
JP5358358B2 (ja) * | 2009-09-01 | 2013-12-04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CN103661340B (zh) * | 2013-12-10 | 2016-01-20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制动系统及车辆 |
DE102017004775A1 (de) | 2017-05-18 | 2018-11-22 | Lucas Automotive Gmbh | Brems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Fahrzeugbremsanlag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89469A (en) * | 1974-01-21 | 1975-06-17 | Caterpillar Tractor Co | Tandem master cylinder with in-line check valves |
US4133178A (en) * | 1977-04-18 | 1979-01-09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Quick take-up master cylinder |
US4294071A (en) * | 1979-12-12 | 1981-10-13 | Midland-Ross Corporation | Hydraulic booster travel ratio check valve |
DE3037569C2 (de) * | 1980-10-04 | 1985-08-29 | FAG Kugelfischer Georg Schäfer KGaA, 8720 Schweinfurt | Vordruckventil für hydraulische Kraftfahrzeugbremsanlagen |
JPH0320770A (ja) | 1989-06-16 | 1991-01-29 | Nitto Denko Corp | 焼成用パターンシート及び焼成パターン形成方法並びに熱定着性インク |
JP3117797B2 (ja) | 1992-06-25 | 2000-12-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ラジエータ用可変グリルユニット |
JP2871955B2 (ja) | 1992-06-25 | 1999-03-17 | 東洋運搬機株式会社 | 産業用車両の冷却空気排気装置 |
JPH0649868A (ja) | 1992-07-27 | 1994-02-22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警音装置 |
KR200162344Y1 (ko) * | 1994-12-27 | 1999-12-15 | 오상수 | 인라인밸브 스프링장치 |
JP3447447B2 (ja) | 1995-10-23 | 2003-09-16 |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 電磁弁装置 |
JPH09210219A (ja) | 1996-01-31 | 1997-08-12 | Aisin Seiki Co Ltd | バルブ |
JPH11268629A (ja) * | 1998-03-25 | 1999-10-05 | Jidosha Kiki Co Ltd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JP2003042329A (ja) | 2001-07-27 | 2003-02-13 | Honda Motor Co Ltd | 流体圧制御装置 |
FR2828463B1 (fr) * | 2001-08-08 | 2004-02-27 | Bosch Gmbh Robert |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frein a clape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DE102006013626A1 (de) * | 2005-03-23 | 2006-10-05 |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 Elektrohydraulische Bremsanlage mit Fahrdynamikregelung |
JP2007195745A (ja) | 2006-01-26 | 2007-08-09 | Toto Ltd | 濡れ物乾燥状態検知装置 |
JP4139410B2 (ja) | 2006-01-30 | 2008-08-27 | アクセンチュア株式会社 | 最適在庫量/発注量を指示する発注指示システム |
JP2007200186A (ja) | 2006-01-30 | 2007-08-09 |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 文字認識装置および文字認識プログラム |
JP5000411B2 (ja) * | 2006-08-31 | 2012-08-15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01003622Y (zh) * | 2007-02-06 | 2008-01-09 | 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整体式提升阀 |
JP4629063B2 (ja) * | 2007-03-16 | 2011-02-09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
2008
- 2008-07-23 CN CN200810131678.8A patent/CN101353041B/zh active Active
- 2008-07-25 DE DE102008034661.6A patent/DE102008034661B4/de active Active
- 2008-07-25 US US12/219,673 patent/US8286427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286427B2 (en) | 2012-10-16 |
DE102008034661B4 (de) | 2016-11-10 |
US20090025385A1 (en) | 2009-01-29 |
DE102008034661A1 (de) | 2009-01-29 |
CN101353041B (zh) | 2013-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49537B (zh) | 电磁泵装置 | |
US8936323B2 (en) | Brake apparatus | |
US8801113B2 (en) | Brake apparatus | |
CN101353041B (zh) | 主缸 | |
TWI677451B (zh) | 自行車油壓操作裝置 | |
EP2899400A1 (en) | Compressed air driven reciprocating piston hydraulic pump | |
US5601345A (en) | Stationary seal ABS pump | |
JP5000411B2 (ja) |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967067B2 (ja)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
CN109268339B (zh) | 一种用于小型液压机的切换阀 | |
JP3576559B2 (ja) | 液圧式作動シリンダ | |
CN104176028A (zh) | 一种制动总泵 | |
CN203362676U (zh) | 单活塞气控液压换向阀 | |
CN101909958B (zh) | 车辆的主缸 | |
CN214743255U (zh) | 变速器总成 | |
JP4903098B2 (ja)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
JP4742091B2 (ja) | マスタシリンダ | |
CN205371126U (zh) | 机械手关节 | |
CN219774663U (zh) | 湿式制动活塞 | |
CN212376998U (zh) | 一种双向液压锁 | |
CN216915829U (zh) | 一种液压动力继动阀 | |
CN102897160A (zh) | 主油缸 | |
CN217401499U (zh) | 一种带缓冲阀的新型离合总泵结构 | |
CN115782841A (zh) | 一种电动三轮乘用车的变缸径制动总泵 | |
JP2009241640A (ja) | キャブチル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