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0034A -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0034A
CN101340034A CNA200810128313XA CN200810128313A CN101340034A CN 101340034 A CN101340034 A CN 101340034A CN A200810128313X A CNA200810128313X A CN A200810128313XA CN 200810128313 A CN200810128313 A CN 200810128313A CN 101340034 A CN101340034 A CN 101340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ed nipple
hole
ledge
connector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283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0034B (zh
Inventor
芝田孝广
田中努
松下靖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0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0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0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0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减小端子接头的插入力,且能够调整端子接头的对齐。连接器外壳(20)的基壁(21)形成有通孔(25),端子接头(60)能够插入该通孔中。每个通孔(25)的内表面包括:倾斜部分(26),该倾斜部分从基壁(21)的前表面朝后侧变窄,且布置在对应于突出部分(71)的位置处,用于导引端子接头(60);位于倾斜部分(26)之后的笔直部分(28),该笔直部分沿插入方向朝基壁(21)的后表面延伸,且具有用于压入部分(67)的压入区域;以及与笔直部分(28)一同限定台阶的限制部分(27),该限制部分从倾斜部分(26)的锥形端延伸至台阶(35),且在防止其松动的同时,牢固保持突出部分(71)的后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而言,电路板连接器设置有连接器外壳,该连接器外壳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基壁的通孔,以及穿过基壁而插入的窄长端子接头,其中,每个端子接头包括挤压至通孔内的压入部分和位于压入部分之后、且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分,用于防止端子接头进一步推向基壁。例如,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6-19228中公开了一种电路板连接器,压入区域沿向前和向后方向形成在通孔的中间部分内,且压入部分能够挤压至压入区域内,具有台阶的凹口形成在通孔的后部内,且突出部分能够接触所述凹口,凹口的前端和压入区域的后端通过台阶而相连。而且,每个凹口具有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沿着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从基壁的后端表面变窄,用于导引端子接头的插入。
由于突出部分通过倾斜部分而松弛地装配在凹口内,因此用于将端子接头保持在基壁内的作用力取决于与能够同通孔的压入区域相接合的压入部分的挤压边缘的尺寸。然而,如果挤压边缘较大,就会增加端子接头的插入阻力,而使得操作性变差。如果挤压边缘较小,则端子接头有可能不对齐。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减小端子接头的插入力,并调节端子接头的对齐。
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而实现了本发明的该目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该连接器外壳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基壁的至少一个通孔,以及至少一个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具有能够至少部分插入到该通孔中的窄长形,且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分和至少一个压入部分,所述突出部分基本沿宽度方向向外突出,所述压入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位于该突出部分之前,且挤压到由该通孔的内表面所限定的空间中,其中,该通孔的内表面包括:至少一个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从基壁的一个端表面朝前侧变窄,且布置在基本对应于突出部分的位置处,用于导引端子接头,至少一个基本笔直部分,该笔直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位于该倾斜部分之前,且基本沿着插入方向朝着基壁的另一端表面延伸,且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压入部分的压入区域,至少一个限制部分,该限制部分与该基本笔直部分一同限定有至少一个台阶,且从倾斜部分的锥形端基本延伸至该台阶,且在防止突出部分的松动的同时,相对于插入方向牢固保持突出部分的前部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外壳,该连接器外壳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基壁的通孔,以及
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中的每个具有能够插入到该通孔中的窄长形,且包括突出部分和压入部分,所述突出部分基本沿宽度方向向外突出,所述压入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位于该突出部分之前,且挤压到由该通孔的内表面所限定的空间中,
其中,每个通孔的内表面包括:
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从基壁(21)的一个端表面朝前侧变窄,且布置在基本对应于突出部分的位置处,用于导引端子接头,
基本笔直部分,该笔直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位于该倾斜部分之前,且基本沿着插入方向朝着基壁的另一端表面延伸,且具有用于压入部分的压入区域,
限制部分,该限制部分与该基本笔直部分一同限定有至少一个台阶,且从倾斜部分的锥形端基本延伸至该台阶,且在防止突出部分的松动的同时,相对于插入方向牢固保持突出部分的前部区域。
突出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前部区域被通孔的限制部分牢固保持,且同时防止其松动,从而对端子接头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对齐端子接头。
而且,由于端子接头通过限制部分而对齐,因此无需提供具有能够与压入区域相接合、用于对齐调整的较大压入边缘,且能够减小端子接头的插入力。
优选地,在受压状态下,每个限制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牢固保持对应的突出部分的前部区域。
由于在受压状态下,每个突出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前部区域被对应的限制部分牢固保持,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也能够防止端子接头在外力作用方向上发生摇动。
更优选地,(优选每个)该通孔的基本笔直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凹口表面,该凹口表面不与相向的该端子接头的板面发生面接触。
由于每个通孔的基本笔直部分包括凹口表面,该凹口表面不与相向的该端子接头的板面发生面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用于端子接头的插入力。而且,能够防止端子接头的板面的磨损或受损。
更优选地,该端子接头通过限制部分而对齐。
仍然更优选地,在端子接头插入该通孔的期间,端子接头的主部穿过通孔的笔直部分,且基本不与之接触。
优选地,限制部分基本朝着通孔的中心而定位端子接头的突出部分,且优选地,该限制部分由用于在厚度方向上限制突出部分的宽度方向外端的三个相互正交的表面形成。
更优选地,在该主部的基本相对的横向边缘处布置有基本呈矩形的成对的突出部分,和/或该突出部分比压入部分具有更长的从主部的横向边缘的突出距离。
仍然更优选地,两个压入部分在插入方向上分隔设置。
更优选地,该两个压入部分在插入方向上的在前压入部分比该两个压入部分在插入方向上的后续压入部分具有更短的突出距离。
仍然更优选地,该两个压入部分在插入方向上的在前压入部分的倾斜边缘通过曲形或非线性部分连接至梢部,和/或该两个压入部分在插入方向上的后续压入部分的倾斜边缘通过角部连接至梢部。
最优选地,该压入部分以如此方式与该通孔的横向表面相接触,以咬入其中。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装连接器、尤其是根据本发明或本发明所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连接器外壳,该连接器外壳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基壁的至少一个通孔,以及
至少部分插入至少一个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具有至少部分插入该通孔中的窄长形,从而,至少一个压入部分挤压至由该通孔的内表面所限定的空间中,
其中,在插入步骤中:
通过至少一个倾斜部分而对该端子接头进行导引,该倾斜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从该基壁的一个端表面朝前侧变窄,
在通过至少一个限制部分防止突出部分的松动的同时,牢固地保持相对于插入方向基本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该端子接头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分的前部区域,所述限制部分与该通孔的至少一个基本笔直部分限定至少一个台阶,所述基本笔直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而位于通孔的倾斜部分之前,且该基本笔直部分基本沿插入方向朝基壁的另一端表面延伸,且具有用于压入部分的至少一个压入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步骤:在受压状态下,利用该限制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牢固保持对应的突出部分的前部区域。
优选地,在端子接头插入通孔的过程中,端子接头的主部穿过通孔的笔直部分,而基本不与之接触。
最优选地,该压入部分以如此方式与该通孔的横向表面相接触,以咬入其中。
附图说明
在阅读后述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后,便能够更为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分别描述实施例,但其单个特征也可以结合至其它实施例。
图1为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安装在连接器外壳中的端子接头的侧视图;
图2为插入基壁通孔之前的端子接头的部分放大平面图;
图3为插入基壁通孔中的端子接头的部分放大平面图;
图4为插入基壁通孔中的端子接头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图5为安装端子接头之前的连接器外壳的前视图;
图6为插入基壁通孔中的另一端子接头的部分放大平面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插入基壁通孔中的端子接头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  连接器
20  连接器外壳
21  基壁
25  通孔
26  倾斜部分
27  限制部分
28  笔直部分
35  台阶
41  凹口表面部分
60  端子接头
64  主部(板面)
67  压入部分
71  突出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看图1-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的连接器优选为所谓电路板连接器,其设置有连接器外壳20和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60,并且能够在安装到电路板90(印刷电路板)或其上的同时与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相连。在下文中,除非有相反指示,否则就向前和向后方向而言,与配合连接器相连的一侧称为前侧。如此设定向前和向后方向也与一般想法相一致,但如果基于本发明中的“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则与之相反。例如,根据上述定义,“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的前侧”为后侧。
每个端子接头60优选通过对导电(优选金属)板进行挤压加工而整体或一体形成,且基本为突片形或包括突片形部分,也就是整体呈窄长的平面(优选基本为矩形)条形状。如图1所示,端子接头60的一个端部用作端子连接部分61,以与配合配合端子接头相连,其另一端部用作板连接部分62,以与电路板90相连,且优选至少部分插入或穿过电路板90的通孔。出于导引目的,端子连接部分61的导引端和/或板连接部分62优选为锥形。该连接器10优选包括两种类型的较大或较小的端子接头60,其具有不同的板宽度(不考虑长度差异)。
端子接头60从前方挤压插入或装配入连接器外壳20的(后述)基壁21内,且在插入后,从连接器外壳20的后表面向后突出的板连接部分62优选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成直角的方式朝电路板90弯曲,从而形成优选整体具有弯曲形或L形的弯曲部分63。如图2所示,端子接头60具有主部64,该主部64以相同的宽度基本沿着纵向在弯曲部分63和端子连接部分61之间延伸,且该主部64能够至少部分容纳在基壁21中,且优选其厚度方向与高度方向(垂直方向)对齐。
端子接头60还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压入部分67,该压入部分67沿着宽度方向从主部64朝横向侧突出,优选突出至基本相对侧。尤其是,成对的前部和后部压入部分67沿着主部64的每个基本相对横向边缘而布置。在压入部分67中,相对于插入方向ID位于前方的压入部分用作在前压入部分65,以首先安装在基壁21中,相对于插入方向ID位于后方的压入部分用作后续压入部分66,以稍后安装在基壁21中。与后续压入部分66相比,在前压入部分65优选具有从主部64的横向边缘的较短突出距离。
每个压入部分67优选具有倾斜边缘68,以相对于插入方向ID减小朝前侧的突出距离。在前压入部分65的倾斜边缘优选通过曲形或非线形部分(即具有平滑的过度部分)而连接至梢部69,从而,后续压入部分66的倾斜边缘通过角部(即,具有非平滑过度,或曲线的第一导数非连续)连接至梢部69。在挤压端子接头60的过程中,由于倾斜边缘68的末端的弯曲和/或其突出距离较短,后续压入部分65顺利安装在基壁21内。在挤压插入端子接头60后,后续压入部分66通过倾斜边缘68的角形末端和/或较长的突出距离而牢固固定至基壁21。
端子接头60还在相对于插入方向ID朝着端子连接部分61而位于压入部分67之后的位置处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突出部分71,该突出部分从主部64的(优选基本相对)横向边缘沿宽度方向向外突出。尤其是,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成对突出部分71布置在主部64的基本相对横向边缘处,和/或比压入部分67具有从主部64的横向边缘更长的突出距离,即,端子接头60在设置有突出部分71的地方更宽。突出部分71、压入部分67和/或主部64优选基本具有基本相同的厚度,和/或突出部分71和压入部分67相对于主部64的宽度方向中心基本横向对称布置。图1-3示出了在两种类型的端子接头60中、优选具有较大宽度的端子接头60。具有较小宽度的端子接头60除了宽度差异外,具有类似的形状。
连接器外壳3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且包括接收器22,该接收器22优选呈管形,更具体而言为具有开放前侧的横向较长矩形管,如图1所示。配合连接器能够至少部分装配或插入接收器22中,且用于保持配合连接器的连接的锁定部分23在接收器22的横向(优选顶部)表面的宽度方向中间位置(优选基本宽度方向中央)处突出。而且,能够放置在电路板90的(上)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优选成对的安装部分24形成为在接收器22的后端的(优选基本相对)宽度方向端部处或附近向后突出。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圆孔(未示出)形成在安装部分24的下端面内,自攻螺钉或类似物从电路板90的侧部拧紧或能够被拧紧在这些圆孔内,从而连接器10被或能够被固定在电路板90上。
接收器22的后壁基本为垂直壁,其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且用作优选的基壁21。基壁21形成有一个或多个通孔25,所述通孔在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级内,优选布置在上和下两个水平面内,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60挤压或推入其中,以保持于其中。如图5所示,对应于较窄端子接头60的成组通孔25排列在连接器外壳20的宽度方向中央(优选中间)部分处,从而对应于较宽端子接头60的成组通孔25排列在连接器外壳20的相对宽度方向端部处。
如图2所示,(优选每个)通孔25的内表面从前侧(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的后侧)以该顺序包括至少一个倾斜部分26、一个或多个限制部分27和至少一个笔直部分28。
倾斜部分26优选设置用于朝通孔25的中心导引端子接头60,且朝基壁21的前表面(作为优选的“基壁21的一个端表面”,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的后端表面)逐渐加宽。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倾斜部分26包括一个或多个、优选成对的斜部31,该斜部从基壁21的前表面朝基壁21的后表面(作为优选的“基壁21的另一端表面”,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的前端表面)使通孔25成锥形,同时在基壁21的前表面内或附近形成(优选基本矩形或多边形)框状边缘29,斜部31的锥形端(后端)优选基本垂直平行布置。两个斜部31的锥形端之间的间隔优选设定为基本等于端子接头60(突出部分71,压入部分67和/或主部64)的厚度。倾斜部分26优选位于基本对应于端子接头60的突出部分71的位置处,以通过两个斜部31而至少部分覆盖突出部分71。倾斜部分26的相对宽度方向端面优选为基本垂直延伸的垂直壁面32。
笔直部分28优选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基本笔直延伸,在基壁21的后表面内形成开口,且由成对的横向(左和右)面向表面33(用于至少部分接收端子接头60的一个或多个压入部分67)和成对的横向(上和下)面向表面34至少部分形成或限定,以基本面向端子接头60的主部64的相对板面。笔直部分28的上和下面向表面34优选与倾斜部分26的斜部31位于相同的侧部,和/或其前端基本与倾斜部分26的锥形端连续。笔直部分28的上和下面向表面34优选为基本垂直对称设置的凹口表面,且不与主部64的基本整个板面相接触,且具有山形或尖形或凸形横截面,其对应于主部64的板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优选基本对应于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部分距离这些板面最远。
另一方面,笔直部分28的左和右面向表面33包括一个或多个能够与一个或多个压入部分67相接合的压入区域,且优选在高度方向基本垂直布置,和/或宽度大于端子接头60的主部64的宽度,但小于设置有压入部分67的端子接头的宽度。这里,如果压入部分67沿宽度方向向外推动左和右面向表面33,则其与面向表面33以如此方式相接触,以咬入或与之接合,通过在前压入部分65和/或后续压入部分66的咬合或接合,从而增加用于端子接头60的保持力。
限制部分27优选用于朝通孔25的中心对端子接头60的突出部分71的后部(突出部分71相对于插入方向ID的前部区域)进行定位,且优选由用于在厚度方向对突出部分71的后部的宽度方向外端进行限制的三个相互正交的表面而形成。限制部分27布置在笔直部分28的横向(左和/或右)面向表面33和倾斜部分26之间,且布置在基本与倾斜部分26的锥形端的(优选基本相对的)宽度方向端部相连续的位置处。更具体而言,每个限制部分27通过台阶而基本与笔直部分28的左或右面向表面33相连续,且布置为基本向前面向,并且包括至少一个台阶35、至少一个横向端表面36和/或一个或多个、优选成对的(上和/或下)主表面37,所述台阶35基本面向突出部分71的前端,所述横向端表面位于台阶35和倾斜部分26的垂直壁32之间,且基本面向突出部分71的后部的宽度方向外边缘,所述主表面位于台阶35和倾斜部分26的斜部31之间,以沿厚度方向夹持突出部分71的后部。限制部分27的两个主表面37优选为平面,其基本沿水平方向从倾斜部分26的斜部31的锥形端基本笔直延伸至台阶35,且两个主表面37之间的间隔优选设定为基本等于突出部分71的厚度。通过两个主表面37、横向端表面36以及台阶35而优选限定定位空间38,用于以此方式保持突出部分71的后部,从而不允许任何松动。如图6所示,类似地形成有对应于较窄端子接头60的通孔25的内表面。
接下来,对该实施例的功能进行说明。
在通过基壁21安装端子接头60后,处于笔直状态的端子接头60的板连接部分62朝连接器外壳20的基壁21的前表面定向,且端子接头60在此状态下沿插入方向ID基本水平插入通孔25。在插入端子接头60的过程中,板连接部分62优选通过倾斜部分26而基本定中,以校正端子接头60的插入姿势,从而保证插入操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在插入端子接头60的过程中,端子接头60的主部64穿过通孔25的笔直部分28的上、下面向表面34,且基本不与之接触,从而在这段时间期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当到达插入操作的最后阶段时,一个或多个压入部分67面向笔直部分28的横向(左和/或右)面向表面33,且优选地,一个或多个在前压入部分65和一个或多个后续压入部分66连续压入前方具有倾斜边缘68的压入区域,以咬入或接合笔直部分28。同时,突出部分71至少部分进入倾斜部分26的主表面31之间,突出部分71的后部至少部分进入定位空间38,以由限制部分27的主表面37沿厚度方向所夹持。当完成插入操作时,在压入部分67沿向前和向后方向位于笔直部分28的中间部分(优选位于基本中央部分)的情况下,端子接头60受到保持,且突出部分71的后端基本面向限制部分27的台阶35,以防止端子接头60被进一步向前推动,且通过利用限制部分27而防止突出部分71的松动,从而将端子接头60保持定中。
其后,端子接头60优选在中间位置处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垂直或向下朝电路板90弯曲,以形成一个或多个弯曲部分63,且板连接部分62以向下朝向的定向方式而基本对齐。然后,板连接部分62尤其通过至少部分插入电路板90的通孔而连接至电路板90,且例如通过焊接、压装、绝缘压穿等方式而与电路板90的导电通路电连接。而且,配合连接器至少部分装配至连接器外壳20的接收器22中,以对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端子接头60的一个或多个端子连接部分61与一个或多个相应的配合端子接头进行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突出部分71相对于插入方向ID的前部区域被通孔25的限制部分如此保持,以不发生任何松动,从而对端子接头60进行定位。因此,端子接头60能够对齐且保持定中。优选通过限制部分27对齐端子接头60,则无须提供具有能够与压入区域相接合、用于对齐调整的较大压入边缘,从而,能够减小用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力。而且,由于通孔25的笔直部分28包括一个或多个基本不与端子接头60的面向板表面相接触的凹口表面,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用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力。而且,能够防止端子接头60的板面受到磨损和损伤,从而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
因此,为了能够减小用于端子接头的插入力以及对端子接头的对齐进行调整,连接器外壳20的基壁21形成有一个或多个通孔25,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端子接头60能够至少部分插入或装配入所述通孔中。每个通孔25的内表面包括:倾斜部分26,该倾斜部分从基壁21的前表面朝后侧变窄,且布置在对应于突出部分71的位置处,用于导引端子接头60;位于倾斜部分26后方的基本笔直部分28,其在插入方向上朝着基壁21的后表面延伸,且具有用于一个或多个压入部分67的压入区域;以及与基本笔直部分28一同限定台阶的限制部分27,该限制部分从倾斜部分26的锥形端延伸至一个或多个台阶35,且在防止其松动的同时,牢固保持一个或多个突出部分71的后部。
第二实施例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基壁21的每个通孔25的内表面内形成有至少一个笔直部分28,其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所述笔直部分的形状。该笔直部分28仅在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优选基本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凹口表面,且与第一实施例中包括优选遍布基本整个宽度的凹口表面的笔直部分28不同。
具体而言,笔直部分28包括:山形或尖凸形表面部分41,其远离主部64的板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优选基本为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以基本不与这些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优选基本为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相接触;以及一个或多个基本平面部分42,其与主部64的(优选两个)板面的(优选基本相对的)宽度方向端部基本面接触,其中,优选地,凹口表面部分41和平面部分42垂直对称形成。
根据第二实施例,在端子接头60插入通孔25的过程中,端子接头60的主部64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优选基本为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不与笔直部分28的凹口表面部分41相接触,从而,能够减小用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力。此外,在端子接头60插入通孔25后,端子接头60的主部64的(优选基本相对的)宽度方向端部布置在笔直部分28的平面部分42附近,优选至少部分被笔直部分28的平面部分42所夹持,从而即使受到外力的作用,也能够防止端子接头60在外力的作用方向上发生摇动。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包括在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突出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前部区域可由限制部分牢固保持在挤压状态下。然后,如果受到外力,能够防止端子接头在外力的作用方向上发生摇动。在该情况下,限制部分的主表面之间的间隔可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朝前侧变得更窄,以变得比突出部分的厚度更小。
(2)端子接头可通过基壁的通孔从后方至少部分插入。
(3)三个或更多的压入部分可基本并排布置在端子接头的主部的(优选每个)横向边缘上。
(4)通孔的笔直部分可基本与相向的端子接头(主部)的整个板面发生面接触。
(5)端子接头可以笔直形成,而不被弯曲成L形,或者可以具有其它所需的构造。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外壳(20),该连接器外壳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基壁(21)的至少一个通孔(25),以及
至少一个端子接头(60),该端子接头具有能够至少部分插入到该通孔(25)中的窄长形,且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分(71)和至少一个压入部分(67),所述突出部分基本沿宽度方向向外突出,所述压入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ID)位于该突出部分(71)之前,且挤压到由该通孔(25)的内表面所限定的空间中,
其中,该通孔(25)的内表面包括:
至少一个倾斜部分(26),该倾斜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从基壁(21)的一个端表面朝前侧变窄,且布置在基本对应于突出部分(71)的位置处,用于导引端子接头(60),
至少一个基本笔直部分(28),该笔直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位于该倾斜部分(26)之前,且基本沿着插入方向(ID)朝着基壁(21)的另一端表面延伸,且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压入部分(67)的压入区域(34),
至少一个限制部分(27),该限制部分与该基本笔直部分(28)一同限定至少一个台阶(35),且从倾斜部分(26)的锥形端基本延伸至该台阶(35),且在防止突出部分(71)的松动的同时,相对于插入方向(ID)牢固保持突出部分(71)的前部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受压状态下,该限制部分(27)相对于插入方向(ID)牢固保持对应突出部分(71)的前部区域。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通孔(25)的基本笔直部分(28)包括至少一个凹口表面(41),该凹口表面不与相向的该端子接头(60)的板面(64)发生面接触。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端子接头(60)通过限制部分(27)而对齐。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端子接头(60)插入该通孔(25)的期间,端子接头(60)的主部(64)穿过通孔(25)的笔直部分(28),且基本不与之接触。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限制部分(27)基本朝着通孔(25)的中心而定位端子接头(60)的突出部分(71),且优选地,该限制部分由用于在厚度方向上限制突出部分(71)的宽度方向外端的三个相互正交的表面形成。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该主部(64)的基本相对的横向边缘处布置有基本呈矩形的成对的突出部分(71),和/或该突出部分(71)比压入部分(67)具有更长的从主部(64)的横向边缘的突出距离。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两个压入部分(65)在插入方向(ID)上分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两个压入部分(65)在插入方向(ID)上的在前压入部分(65)比该两个压入部分(65)在插入方向(ID)上的后续压入部分(66)具有更短的突出距离。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连接器,其中,该两个压入部分(65)在插入方向(ID)上的在前压入部分(65)的倾斜边缘通过曲形或非线性部分连接至梢部(69),和/或该两个压入部分(65)在插入方向(ID)上的后续压入部分(66)的倾斜边缘(68)通过角部连接至梢部(69)。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压入部分(67)以如此方式与该通孔(25)的横向表面(33)相接触,以咬入其中。
12.一种组装连接器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连接器外壳(20),该连接器外壳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基壁(21)的至少一个通孔(25),以及
至少部分插入至少一个端子接头(60),该端子接头具有至少部分插入该通孔(25)中的窄长形,从而,至少一个压入部分(67)挤压至由该通孔(25)的内表面所限定的空间中,
其中,在插入步骤中:
通过至少一个倾斜部分(26)而对该端子接头(60)进行导引,该倾斜部分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从该基壁(21)的一个端表面朝前侧变窄,
在通过至少一个限制部分(27)防止突出部分(71)的松动的同时,牢固地保持相对于插入方向(ID)基本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该端子接头(60)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分(71)的前部区域,所述限制部分(27)与该通孔(25)的至少一个基本笔直部分(28)限定至少一个台阶(25),所述基本笔直部分(28)相对于端子接头(60)的插入方向(ID)而位于通孔(25)的倾斜部分(26)之前,且该基本笔直部分(28)基本沿插入方向(ID)朝基壁(21)的另一端表面延伸,且具有用于压入部分(67)的至少一个压入区域(34)。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在受压状态下,利用该限制部分(27),相对于插入方向(ID)牢固保持对应的突出部分(71)的前部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端子接头(60)插入通孔(25)的过程中,端子接头(60)的主部(64)穿过通孔(25)的笔直部分(28),而基本不与之接触。
15.如前述权利要求12-14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压入部分(67)以如此方式与该通孔(25)的横向表面(33)相接触,以咬入其中。
CN200810128313XA 2007-07-04 2008-07-04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Active CN101340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5765 2007-07-04
JP2007175765A JP4924247B2 (ja) 2007-07-04 2007-07-04 コネクタ
JP2007175765 2007-07-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0034A true CN101340034A (zh) 2009-01-07
CN101340034B CN101340034B (zh) 2010-10-27

Family

ID=39684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8313XA Active CN101340034B (zh) 2007-07-04 2008-07-04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08605B2 (zh)
EP (1) EP2012394B1 (zh)
JP (1) JP4924247B2 (zh)
KR (1) KR101002381B1 (zh)
CN (1) CN101340034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9117A (zh) * 2012-02-16 2013-08-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347998A (zh) * 2013-08-07 2015-02-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66483A (zh) * 2013-08-02 2015-03-25 泰科电子比利时公司 用于连接器的平触头、用于平触头的接收块和连接器
CN105870690A (zh) * 2015-02-09 2016-08-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组和连接器
CN108701930A (zh) * 2016-02-26 2018-10-23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插接连接器
CN108953319A (zh) * 2017-05-22 2018-12-07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
CN110492335A (zh) * 2019-07-31 2019-11-22 深圳市宏讯实业有限公司 导电器制造工艺
CN110635295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直角电连接器
CN114267976A (zh) * 2020-09-16 2022-04-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40257A (ja) * 2008-08-01 2010-02-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US20100103622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Keihi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JP5263003B2 (ja) * 2009-05-29 2013-08-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US7988500B2 (en) * 2009-12-16 2011-08-02 Sensata Technologies Massachusetts, Inc. Socket and contact having anchors
JP5494381B2 (ja) * 2010-09-14 2014-05-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95907B2 (ja) * 2011-08-29 2015-10-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基板コネクタ用の圧入端子およびその圧入端子の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に対する固定構造
JP2013235772A (ja) * 2012-05-10 2013-11-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6101435B2 (ja) 2012-05-10 2017-03-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05448B2 (ja) * 2012-09-04 2016-10-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US9083091B1 (en) * 2013-09-06 2015-07-14 Anthony Ravlich Electrical terminal connector for solderless connection of parts to electrical contact holes
WO2016147833A1 (ja) * 2015-03-18 2016-09-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00723B2 (ja) 2015-03-18 2019-04-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50890B2 (ja) * 2015-04-22 2019-07-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
CN111755903B (zh) 2017-06-23 2022-08-30 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
DE102017122591A1 (de) * 2017-09-28 2019-03-28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 Verbindungseinrichtung und Dichtanordnung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Verbinder sowi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2021168227A (ja) * 2018-07-25 2021-10-2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圧入端子保持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JP2020194637A (ja) * 2019-05-24 2020-12-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基板付きコネクタ
CN213520383U (zh) * 2020-07-20 2021-06-2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导电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7573A (en) * 1982-06-09 1984-07-03 Sprague Electric Company Terminal-bushing assembly
JP2580865Y2 (ja) * 1993-04-09 1998-09-17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27385B2 (ja) * 1997-05-16 2002-09-2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型コネクタ
JP2002015806A (ja) * 2000-06-29 2002-01-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3415138B1 (ja) * 2002-06-06 2003-06-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04011962B4 (de) * 2003-03-12 2008-11-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Verbinderanschluß, Verbinder und Montageverfahren
JP2004362814A (ja) 2003-06-02 2004-12-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JP4069817B2 (ja) * 2003-07-10 2008-04-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179170B2 (ja) * 2004-01-16 2008-11-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5353371A (ja) 2004-06-09 2005-12-22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端子圧入構造
JP4259405B2 (ja) * 2004-06-15 2009-04-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345594B2 (ja) * 2004-07-02 2009-10-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6019228A (ja) * 2004-07-05 2006-01-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9117A (zh) * 2012-02-16 2013-08-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259117B (zh) * 2012-02-16 2017-10-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66483A (zh) * 2013-08-02 2015-03-25 泰科电子比利时公司 用于连接器的平触头、用于平触头的接收块和连接器
CN104347998A (zh) * 2013-08-07 2015-02-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347998B (zh) * 2013-08-07 2017-01-1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5870690A (zh) * 2015-02-09 2016-08-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组和连接器
CN108701930A (zh) * 2016-02-26 2018-10-23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插接连接器
US10553977B2 (en) 2016-02-26 2020-02-04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CN108953319A (zh) * 2017-05-22 2018-12-07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
CN108953319B (zh) * 2017-05-22 2024-03-08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
CN110635295A (zh) * 2018-06-21 2019-12-3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直角电连接器
CN110635295B (zh) * 2018-06-21 2023-02-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直角电连接器
CN110492335A (zh) * 2019-07-31 2019-11-22 深圳市宏讯实业有限公司 导电器制造工艺
CN110492335B (zh) * 2019-07-31 2021-01-19 深圳市宏讯实业有限公司 导电器制造工艺
CN114267976A (zh) * 2020-09-16 2022-04-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11658A1 (en) 2009-01-08
EP2012394A1 (en) 2009-01-07
KR101002381B1 (ko) 2010-12-20
US7708605B2 (en) 2010-05-04
JP2009016148A (ja) 2009-01-22
KR20090004631A (ko) 2009-01-12
JP4924247B2 (ja) 2012-04-25
CN101340034B (zh) 2010-10-27
EP2012394B1 (en) 201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0034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EP2056410B1 (e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0468873C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1673891B (zh) 接头连接器、接头端子、具有接头连接器的线束及其装配方法
US8210877B2 (en) Modular connector
US7802994B1 (en) Combination of connector assembly and two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7806739B2 (en) Battery connector with time-delay function
CN107210561B (zh) 紧凑型高速连接器
EP1605549A1 (en) Press-fit terminal
US2008018245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providing a better coplanarity for terminal solders
US7645172B2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US4966557A (en) Electrical contact element
US82314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s with multiple soldering portions
US20010034163A1 (en) Battery connector
US20120302072A1 (en) Straddle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688844A1 (en) Contact with a press-fit fastener
US20110151726A1 (en) Audio jack connector
KR101158489B1 (ko) 프레스핏 핀
US7114965B2 (en) Structure of connection pin i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160138Y (zh) 电连接器组件
EP1914837A3 (e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019228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149904B2 (ja) 接続端子及び該接続端子を用いた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H11135176A (ja) ソケットコンタクト
JP2007242558A (ja) 端子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