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9117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9117B
CN103259117B CN201310050886.6A CN201310050886A CN103259117B CN 103259117 B CN103259117 B CN 103259117B CN 201310050886 A CN201310050886 A CN 201310050886A CN 103259117 B CN103259117 B CN 1032591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housing
maintaining part
connector
embedd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508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59117A (zh
Inventor
白石诚
林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59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9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59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91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7Coupling devices presenting arrays of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连接器,其提高触点的校准精度而不使用调整板等,部件数量少。连接器具备具有多个触点(30)的壳体(11),壳体(11)具有装配部(12)以及从装配部(12)延伸设置的保持部(19),触点(30)具有末端部(31)、连接部(32)、被保持部(34)、凸缘部(33),在保持部(19)上形成有供被保持部(34)嵌入的触点嵌入孔(21),触点嵌入孔(21)具有:第1嵌入孔(24),其保持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侧面;第2嵌入孔(25),其以保持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一方的对置侧面的大小形成,在另一方的对置侧面侧设有空间,形成得比第1嵌入孔(24)长;以及凸缘保持部(27),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比触点(30)的末端部(31)长。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安装在基板上的多个触点的连接器,详细地讲,涉及在将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时、不使用使触点排列整齐的调整板等其他部件就能够提高触点的校准精度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为了连接在汽车等车辆中设置的电子控制装置和其他电子设备而使用连接器。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电子设备等的多功能化和高性能化的发展,设备自身的小型化和节省空间化发展,连接器中设置的触点端子的数量增大,与此相对,安装有连接器的基板上的占有面积缩小,触点端子的配置紧密。
这种连接器一般由壳体、触点端子和调整板(也被称为定位器、尖端板。)构成。调整板用于提高基板侧的触点端子的末端部的校准精度,在形成于基板的通孔中组装触点端子时,为了通过提高校准精度来抑制触点端子的末端部碰撞基板、由于该碰撞而使触点端子变形、以及触点端子很难插入到通孔中的情况,需要调整板。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防止触点变形而设置在连接器中的触点贯穿插入用定位器的发明。该触点贯穿插入用定位器具有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的塑料制的平板形状部、以及作为平板形状部的一部分而一体形成的可弹性变形的屈曲部,该连接器具有安装在印刷电路基板这样的基板上的绝缘体、以及组装在绝缘体上的多个导电性触点。而且,该定位器位于绝缘体的壁部和基板之间,具有在与基板连接的状态下防止端子部变形的功能和减少产生焊锡裂缝的功能。
并且,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基板安装型连接器的发明。该基板安装型连接器由全体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PBT等的塑料制的绝缘壳体、固定在绝缘壳体的后壁的多列外螺纹型触点、以及尖端板构成,从触点的绝缘壳体的后壁向外侧后方延伸且在中途屈曲而朝向基板延伸的脚部通过尖端板而排列整齐。
并且,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基板安装型连接器的发明。该基板安装型连接器由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构成,第1连接器部具有绝缘性的第1壳体和压入固定在第1壳体上的多个第1触点,第1触点具有针对电路基板的压入部,在各压入部的上方形成有在将压入部压入固定在电路基板上时由按压夹具统一按压的按压肩部。而且,第1触点的按压肩部被插入尖端板的开口内,在将压入部压入固定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尖端板使压入部排列整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37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545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15951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连接器等中,在组装或装配时,为了使触点排列整齐且能够提高基板侧触点的校准精度,需要定位器或尖端板等的调整板。但是,当在连接器中使用调整板时,存在部件数量增大的问题。而且,由于部件数量增大,组装工序数也增加,并且基板上的占有面积增大,还存在无法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和节省空间化的问题。并且,当使用调整板时,在连接器振动时,调整板与触点接触,可能产生切削杂质而使连接器和其他设备产生不良情况。进而,在通过锡焊将触点安装在基板上时,当在设备内引起温度变化时,由于调整板和基板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异而对锡焊的部分施加应力载荷,并且,在焊锡中产生裂缝,可能使触点与基板的连接产生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连接器:将构成连接器的壳体的保持触点的保持部形成得较长,与基板连接的触点的从壳体突出的部分较短,由此,不使用调整板也能够提高将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时的触点的校准精度,能够抑制触点的损伤和变形,进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连接器中,具备多个触点和设置所述多个触点的壳体,该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装配对方侧连接器的装配部和保持从所述装配部延伸设置的所述触点的保持部,所述触点具有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末端部、在所述末端部的相反侧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由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保持的被保持部、在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连接部侧形成的凸缘部,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上形成有供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嵌入的触点嵌入孔,所述触点嵌入孔具有:第1嵌入孔,其以保持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的侧面的大小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装配部的相反侧;第2嵌入孔,其与所述第1嵌入孔连通,以保持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的一方的对置侧面的大小形成,在另一方的对置侧面侧设有空间,所述第2嵌入孔形成得比所述第1嵌入孔长;以及凸缘保持部,其在所述第2嵌入孔的装配部侧保持所述触点的所述凸缘部,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比所述触点的所述末端部长。
并且,第2方式的连接器在第1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上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从被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嵌入孔保持的一侧的侧面突出。
并且,第3方式的连接器在第1或2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被配置为所述触点嵌入孔与所述基板平行,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至少2列所述触点嵌入孔,所述触点以所述末端部朝向所述基板的方式屈曲形成,所述壳体的最接近所述基板的下侧的所述保持部形成得最短,随着朝向所述壳体的上方,所述保持部形成得长。
并且,第4方式的连接器在第3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按照各所述列而一体形成。
并且,第5方式的连接器在第3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的所述末端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突出并立即屈曲。
并且,第6方式的连接器在第4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的所述末端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突出并立即屈曲。
并且,第7方式的连接器在第1或2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至少1列所述触点嵌入孔,所述触点形成为直线状。
并且,第8方式的连接器在第1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由线材形成。
并且,第9方式的连接器在第1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的截面形状为方形、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并且,第10方式的连接器在第1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嵌入孔的空间被填充有填充材料。
根据第1方式的连接器,壳体上形成的保持触点的保持部延伸设置成长条状,进而,触点的被保持部比触点的末端部长,所以,触点稳定地保持在壳体的保持部上,并且,从壳体突出的末端部的距离短,所以,不使用调整板等的其他部件就能够提高安装在基板上时的末端部的校准精度。并且,保持部形成得长,但是,第2嵌入部仅保持触点的一方的对置侧面,在另一方的对置侧面设有空间,所以,在连接器的组装时,能够使触点顺畅地嵌入到触点嵌入孔中。进而,在保持部的第1嵌入孔中保持触点的被保持部的侧面,并且,在第2嵌入孔的装配部侧形成的凸缘保持部中保持触点上形成的凸缘部,所以,能够限制触点的运动,能够牢固地保持触点。并且,在壳体上设有凸缘保持部,所以,通过将触点的凸缘部保持在凸缘保持部上,能够准确地进行触点的定位。
并且,根据第2方式的连接器,保持部的第2嵌入孔仅保持触点的一方的对置侧面,但是,通过在位于该第2嵌入孔中的触点的被保持部上形成突出部,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定位,并且,还能够防止触点脱落。
并且,根据第3方式的连接器,即使是基板和触点平行设置的所谓的侧式连接器,也能够发挥上述第1和第2方式的效果。并且,即使触点纵向设置2列以上,壳体上形成的保持部也形成为,最下方的保持部最短,随着朝向上方,保持部形成得长,所以,能够抑制上方的触点与下方的触点接触。并且,在形成得短的保持部和形成得长的保持部中,与由保持部保持的触点的被保持部相比,触点的末端部均短,所以,能够提高校准精度,能够省去调整板等的其他部件。
并且,根据第4方式的连接器,能够提高保持触点的保持部的强度,并且,也容易制造壳体。
并且,根据第5和6方式的连接器,能够进一步缩短从保持部突出的触点的末端部的长度,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校准精度。此时,为了与基板上形成的通孔对应,调整保持部的长度来形成保持部。由此,能够更加牢固地保持触点,并且,能够提高末端部的校准精度。
并且,根据第7方式的连接器,即使是相对于基板而直角安装的所谓的尖顶型的连接器,也能够发挥上述第1和第2方式的效果。
并且,根据第8方式的连接器,触点由线材形成,所以,能够较强地承受对延伸方向施加的应力,能够抑制使连接器与基板或其他连接器连接时的折曲等的破损。并且,与打穿板材而形成的方式相比,能够以不浪费材料的方式形成。
并且,根据第9方式的连接器,如果触点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或矩形,则能够抑制触点在嵌入到触点嵌入孔中时旋转。并且,触点的侧面为平面,所以,容易在触点的侧面形成其他结构。另外,触点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由此,能够扩大设计范围。此时,与触点的形状对应地形成触点嵌入孔的形状。
并且,根据第10方式的连接器,在为了易于嵌入触点而设置的空间中填充有填充材料,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触点的保持力。进而,通过填充有填充材料,能够提高气密性,能够抑制液体侵入。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B是从其他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B是俯视图,图2C是仰视图,图2D是一个侧视图,图2E是另一个侧视图,图2F是后视图。
图3A是图2A的IIIA-IIIA线的剖视图,图3B是图2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A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A是放大图3B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B是放大图4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6A是取下图5A的触点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图6B是取下图5B的触点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触点的立体图。
图8A是示出将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B是侧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A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0B是俯视图,图10C是一个侧视图。
图11A是图10B的XIA-XIA线的剖视图,图11B是图10B的XIB-XIB线的剖视图。
图12A是图11A的局部放大图,图12B是图11B的局部放大图。
图13A是示出将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B是主视图。
标号说明
10、10A:连接器;11、11A:壳体;12、12A:装配部;13、13A:里壁;14:上壁;14A:前壁;15:下壁;15A:后壁;16、16A:侧壁;17、17A:侧壁;18、18A:开口;19(19a、19b、19c)、19A:保持部;20:保持部侧壁;20a、20Aa:设置部;21:触点嵌入孔;22:入口部;23:出口部;24:嵌入孔;25:嵌入孔;26:空间;27:凸缘保持部;28、28A:端面;29:楔销;30(30a、30b、30c)、30A:触点;31、31A:末端部;32:连接部;33:凸缘部;34:被保持部;35:突出部;36:基板;37:通孔;38:保护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用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具体化的连接器,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此的意思,同样能够应用于权利要求范围所包含的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A~图8B对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如图1A、图1B和图2A-图2F所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通过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壳体11、以及装配在该壳体11上的多个触点30构成。另外,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是所谓的侧式连接器10,其安装成装配在壳体11上的触点30的朝向与基板36平行(参照图8A、图8B),所以,触点30的后述末端部以与基板36垂直的方式以大致直角屈曲形成。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中,使用配设3列触点30的结构进行说明。下面,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壳体11由与对方的连接器(图示省略)进行装配的装配部12、以及从该装配部12延伸设置规定长度并保持多个触点30的保持部19构成,通过绝缘性材料而一体形成。
装配部12由保持部19的一部分即里壁13、设置在该里壁13的各边上的具有规定面积和厚度的板状的上壁14、下壁15和两个侧壁16、17包围,成为在与里壁13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18的箱状体。另外,装配部12结合所装配的对方的连接器而以任意大小和形状形成。
如图1A~图4所示,保持部19从壳体11的装配部12延伸设置规定长度而形成为长条状,按照配置有触点30的各列而分别由一体的板状体形成。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中,由于设置3列触点30,所以,保持部19也作为第1保持部19a、第2保持部19b和第3保持部19c而分别由3列板状体形成。另外,下面,有时将第1~第3保持部19a~19c简记为保持部19。
第1~第3保持部19a~19c分别从装配部12延伸设置的部分的长度形成为,最接近基板36的第1保持部19a形成得最短,随着朝向上方而变长。由此,抑制装配在不同列上的触点在与基板连接时相互接触。
并且,各第1~第3保持部19a~19c的各板状体从装配部12的里壁13延伸设置,在装配部12的相反侧分别形成有各板状体的端面28。而且,在这些板状体的内部,以规定间隔形成有供触点30嵌入的触点嵌入孔21,在里壁13上形成的入口部22和在端面28上形成的出口部23连通。并且,在入口部22上,以能够保持后述触点30上形成的凸缘部33的方式形成有凸缘保持部27。另外,保持部19形成有分别连接各第1~第3保持部19a~19c的板状体的两个侧面的保持部侧壁20,通过形成该保持部侧壁20,各保持部19a~19c成为一体。该保持部侧壁20以与第1保持部19a的延伸设置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宽度形成。因此,上方的各保持部从保持部侧壁突出。另外,保持部侧壁20可以形成为与各保持部的长度对应的阶梯状。
并且,保持部19的位于最下方的第1保持部19a具有以从保持部侧壁20沿横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的设置部20a,该设置部20a以与壳体11的装配部12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形成。该第1保持部19a的下侧成为直接与基板36接触的部分,所以,通过较宽地形成第1保持部19a,能够增大与基板36接触的面积,能够稳定地在基板上进行配置和安装(参照图1A、图1B、图2A-图2F和图8A、图8B)。
接着,参照图3A~图6B对触点嵌入孔21进行说明。触点嵌入孔21分别在第1~第3保持部19a~19c上形成多个,其长度根据所形成的保持部19而不同,但是,触点嵌入孔21的结构相同,所以,以第3保持部19c的触点嵌入孔21为代表进行说明。触点嵌入孔21具有形成在保持部19的端面28侧且与出口部23连通的第1嵌入孔24、以及形成在保持部19的里壁13侧且与入口部22连通的第2嵌入孔25。
而且,第1嵌入孔24的截面面积形成得比第2嵌入孔25的截面面积小,进而,第1嵌入孔24的长度形成得比第2嵌入孔25的长度短。详细地讲,如图6A、图6B所示,第1嵌入孔24以与后述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大致相同大小的纵向宽度X1和横向宽度Y1形成。另一方面,第2嵌入孔25的一个对置的纵向宽度以与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宽度大致相同的纵向宽度X2形成,但是,另一个对置的横向宽度以比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宽度宽的横向宽度Y2形成,在触点30嵌入第2嵌入孔25中时,在第2嵌入孔25中,在触点30的外侧设有空间26。另外,这里所说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对应于壳体相对于基板的朝向。
另外,优选第2嵌入孔25的形成得宽的横向宽度以窄的纵向宽度的1.5~2.5倍左右的大小形成。因此,第2嵌入孔25的截面面积(X2×Y2)形成得大,为第1嵌入孔24的截面面积(X1×Y2)的1.5~2.5倍左右。另外,该第2嵌入孔25的形成得宽的部分形成为,在实施方式1中,相对于壳体11的朝向,全部为横向,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纵向。该情况下,优选该宽的部分形成为全部为相同朝向。
并且,关于触点嵌入孔21,为了能够使后述触点30顺畅地嵌入,在第1嵌入孔24与第2嵌入孔25的边界线、第2嵌入孔25与凸缘保持部27的边界线、以及凸缘保持部27与入口部22的边界线分别形成有楔销29(参照图6A、图6B)。
另外,如触点嵌入孔21的长度根据第1~第3保持部19a~19c的长度而不同那样,第1嵌入孔24和第2嵌入孔25的长度也根据第1~第3保持部19a~19c的长度来变更。另外,关于凸缘保持部27,触点30上形成的凸缘部33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所以,全部以相同大小形成(参照图3B)。
接着,对触点30进行说明。另外,触点30的长度根据所装配的壳体11的各第1~第3保持部19a~19c而不同,但是,触点30的结构相同,所以,以装配在第3保持部19c上的触点30为代表进行说明。如图5A、图5B和图7所示,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触点30的截面为方形状,由规定长度的线材形成,具有从壳体11的端面28的出口部23突出且安装在基板36上的末端部31、位于壳体11的装配部12内且从里壁13的入口部22突出而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32、以及保持在壳体11的保持部19上的被保持部34。
并且,在被保持部34上,在被保持部34的连接部32侧,被嵌入在里壁13上形成的凸缘保持部27中的凸缘部33形成得比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截面面积大。进而,压入壳体11的触点嵌入孔21中的突出部35突出形成在被保持部34的对置的一对侧面上。另外,该突出部35设置成,所述第2嵌入孔25中形成的宽度对应于形成为与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的一侧。即,在实施方式1中,在相对于壳体11的朝向而成为纵向的被保持部34的上下侧面形成有突出部35。由此,触点30的突出部35被压入壳体11的保持部19的第2嵌入孔25中,能够进行触点30的定位,并且,能够防止触点30脱落。
另外,由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是所谓的侧式连接器,所以,装配在连接器10上的触点30与基板36平行,因此,触点30的末端部31以大致直角屈曲形成,以使得能够在基板36上连接触点30。
并且,触点30的长度根据在壳体11的保持部19中装配于第1保持部19a、第2保持部19b和第3保持部19c中的哪一方而不同(参照图3A、图3B)。即,装配在最接近基板36的第1保持部19a上的触点30a与基板36之间的距离近,并且,第1保持部19a的长度也短,所以,设置短的触点30a,装配在第2保持部19b上的触点30b与基板36之间的距离稍远,并且,第2保持部19b的长度也稍长,所以,设有比设于第1保持部19a的触点30a长的触点30b。同样,保持在第3保持部19c上的触点30c与基板36之间的距离远,并且,第3保持部19c的长度也长,所以,配设最长的触点30c。另外,有时将第1~第3触点30a~30c简记为触点30。
接着,主要参照图3A~图6B对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的组装进行说明。在连接器10的组装中,从壳体11的装配部12侧,使触点30从触点30的末端部31侧嵌入保持部19的触点嵌入孔21中。此时,触点30的末端部31还未屈曲。并且,由于壳体11的保持部19的长度在第1~第3保持部19a~19c中不同,所以,触点30按照与各保持部19a~19c的长度对应的长度进行插入。此时,可以从第1保持部19a或第3保持部19c中的任意一方起进行触点30的嵌入。
关于触点30针对壳体11的嵌入,首先,使触点30的末端部31插入到壳体11的保持部19的触点嵌入孔21的入口部22。使此时的触点30的朝向成为如下朝向:形成在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上的突出部35对应于触点嵌入孔21的第2嵌入孔25的宽度形成为与触点30的宽度相同的一侧、即不是形成得宽的一侧。通过以该朝向进行触点30的嵌入,触点30的突出部35被压入第2嵌入孔25中。
调整触点30的朝向,使触点30分别嵌入到触点嵌入孔21的第2嵌入孔25和第1嵌入孔24中,直到触点30的末端部31从出口部23突出为止。此时,由于各保持部19a~19c形成得长,所以,当触点嵌入孔全部以与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截面面积相同的大小形成时,嵌入触点时的阻力增大,触点很难嵌入,触点可能弯折或弯曲。但是,如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那样,在触点嵌入孔21中的第2嵌入孔25中设有一个对置的一侧形成得宽的空间26,所以,阻力相应减小,触点30容易嵌入,并且,能够抑制触点损伤。另一方面,保持触点30的壳体11的保持部19形成得长,所以,即使在第2嵌入孔25中形成宽的空间26,也能够得到足够的保持力。
另外,通过在触点嵌入孔21的截面面积的大小变化的各个位置形成楔销29,触点30顺畅地插入。并且,形成在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上的突出部35被压入到第2嵌入孔25的形成得窄的部分。
进行触点30的嵌入,直到触点30的凸缘部33被嵌入到在触点嵌入孔21的入口部22侧形成的凸缘保持部27中并被保持为止。此时,触点30在触点嵌入孔21的第1嵌入孔24中,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全部侧面被保持,并且,在触点嵌入孔21的第2嵌入孔25中,在第2嵌入孔25的宽度形成得窄的一侧保持触点30的被保持部34的一方的对置侧面,进而,在触点嵌入孔21的凸缘保持部27中保持触点30的凸缘部33。因此,触点30能够在壳体11的保持部19中得到较高的保持力。并且,通过将触点30的凸缘部33保持在壳体11的凸缘保持部27上,能够进行触点30的定位。同样,在形成于壳体的保持部上的全部触点嵌入部中嵌入触点。
接着,从壳体11的保持部19的出口部23突出的触点30的末端部31从出口部23突出并立即以大致直角向与基板36连接的一侧屈曲。由此,从壳体11突出的触点30的末端部31缩短,所以,能够提高校准精度。另外,可以针对被嵌入的触点的每一个进行触点的屈曲,并且,也可以按照各列而统一进行触点的屈曲。
接着,参照图8A、图8B对组装后的连接器10在基板36上的安装进行说明。对在基板36上的规定位置形成的多个通孔37插入触点30的末端部31,进行连接器10在基板36上的安装。此时,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中,保持触点的壳体11的保持部19形成得长,在该保持部中牢固地保持触点的被保持部。并且,通过触点嵌入孔21的第1嵌入孔24调整触点30的末端部31,进而,从壳体11突出的触点30的末端部31短,所以,末端部31的校准精度提高,因此,能够可靠地对基板36的通孔37插入触点30的末端部31。然后,通过将插入基板36的通孔37中的触点30的末端部31锡焊在基板36上,连接器10在基板36上的安装结束。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说明了3列触点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1列,并且,也可以是2列以上。此时,在形成为2列以上的情况下,在壳体的保持部中,通过针对各列的保持部的长度设置差异,基板与触点的连接顺畅。
[实施方式2]
参照图9~图13B对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说明了所谓的侧式连接器,但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是相对于基板垂直安装的所谓的尖顶型的连接器。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相比,仅壳体和触点的一部分的形状不同,其他部分相同,所以,对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9和图10A-图10C所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通过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壳体11A、以及装配在该壳体11A上的多个触点30A构成。另外,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说明触点30A整齐排列成一列的情况。并且,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是所谓的尖顶型的连接器,所以,与实施方式1的触点30不同,形成为直线状。
如图11A、图11B所示,壳体11A由与对方的连接器(图示省略)进行装配的装配部12A、以及从该装配部12A延伸设置并保持多个触点30A的保持部19A构成。并且,装配部12A采用与实施方式1的装配部12相同的结构,由保持部19A的一部分即里壁13A、设置在该里壁13A的各边上的具有规定面积和厚度的板状的前壁(对应于实施方式1的上壁14)14A、后壁(对应于实施方式1的下壁15)15A以及两个侧壁16A、17A包围,成为在与里壁13A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18A的箱状体。
并且,保持部19A从壳体11A的装配部12A延伸设置规定长度而形成为长条状,配置有触点30A的列由一体的板状体形成。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中,由于触点30A设置成1列,所以,保持部19A也由1张板状体形成。
并且,如图11A、图11B和图12A、图12B所示,保持部19A的板状体从装配部12A的里壁13A延伸设置,在装配部12A的相反侧形成有板状体的端面28A。而且,在该板状体的内部,与实施方式1的保持部19同样,以规定间隔形成有供触点30A嵌入的触点嵌入孔21,在里壁13A上形成的入口部22和在端面28A上形成的出口部23连通。并且,与实施方式1同样,触点嵌入孔21具有第1嵌入孔24、第2嵌入孔25和凸缘保持部27,但是,这些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在保持部19A中,装配部12A的各壁14A~17A以包围保持部19A的板状体的方式延伸设置规定长度,形成有包围保持部19A的保护壁38。而且,在保护壁38内的延伸设置有装配部12A的各侧壁16A、17A的端部,成为设置在基板上的设置部20Aa。
并且,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触点30A具有末端部31A、连接部32、被保持部34、凸缘部33和突出部35,相对于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触点30,除了末端部31A的形状为直线状以外,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而且,关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的组装,也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同样进行。即,从壳体11A的装配部12A侧,使触点30A从触点30A的末端部31A侧起嵌入保持部19A的触点嵌入孔21中。此时,触点30A在装配在壳体11A上之后也依然为直线状而不会屈曲。
接着,参照图13A、图13B对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与基板36的安装进行说明。由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是所谓的尖顶型的连接器10A,所以,相对于基板36垂直安装。即,对基板36上形成的多个通孔37插入连接器10A的触点30A的末端部31A。此时,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中,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同样,触点30A保持在形成得长的保持部19A上,由此,能够提高触点30A的末端部31A的校准精度,即使是所谓的尖顶型的连接器10A,也能够准确地插入到通孔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2的连接器10、10A中,为了易于在壳体的触点嵌入孔中嵌入触点,在第2嵌入孔25中形成空间26,但是,也可以在该空间26中填充有填充材料。由此,能够提高壳体的气密性,得到优良的防水性、防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触点的保持力。另外,作为该填充材料,可以使用公知的密封材料或热熔类粘接剂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说明了触点的截面形状为方形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由此,能够根据使用方式选择触点,能够扩大设计范围。另外,即使触点的截面形状为方形、矩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任意一方,也在触点上形成突出部,能够通过压入该突出部来决定触点的方向性,进而,能够抑制触点的旋转。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多个触点和设置所述多个触点的壳体,该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装配对方侧连接器的装配部和保持从所述装配部延伸设置的所述触点的保持部,
所述触点具有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末端部、在所述末端部的相反侧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由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保持的被保持部、在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连接部侧形成的凸缘部,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上形成有供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嵌入的触点嵌入孔,
所述触点嵌入孔具有:
第1嵌入孔,其以保持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的侧面的大小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装配部的相反侧;
第2嵌入孔,其与所述第1嵌入孔连通,以保持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的一方的对置侧面的大小形成,在另一方的对置侧面侧设有空间,所述第2嵌入孔形成得比所述第1嵌入孔长;以及
凸缘保持部,其在所述第2嵌入孔的装配部侧保持所述触点的所述凸缘部,
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比所述触点的所述末端部形成得长,
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全部嵌入于形成在所述保持部的所述触点嵌入孔的所述第1嵌入孔和所述第2嵌入孔中而被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点的所述被保持部上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从被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嵌入孔保持的一侧的侧面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被配置为所述触点嵌入孔与所述基板平行,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至少2列所述触点嵌入孔,
所述触点以所述末端部朝向所述基板的方式屈曲形成,
所述壳体的最接近所述基板的下侧的所述保持部形成得最短,随着朝向所述壳体的上方,所述保持部形成得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按照各所述列而一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的所述末端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突出并立即屈曲。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的所述末端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部突出并立即屈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至少1列所述触点嵌入孔,
所述触点形成为直线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由线材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的截面形状为方形、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嵌入孔的空间被填充有填充材料。
CN201310050886.6A 2012-02-16 2013-02-08 连接器 Active CN1032591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2048A JP5912632B2 (ja) 2012-02-16 2012-02-16 コネクタ
JP2012-032048 2012-0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9117A CN103259117A (zh) 2013-08-21
CN103259117B true CN103259117B (zh) 2017-10-27

Family

ID=4896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50886.6A Active CN103259117B (zh) 2012-02-16 2013-02-0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76538B2 (zh)
JP (1) JP5912632B2 (zh)
CN (1) CN1032591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5448B2 (ja) * 2012-09-04 2016-10-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US9318821B2 (en) * 2013-02-06 2016-04-19 Nsk Ltd. Multipolar connector
JP2016018595A (ja) 2014-07-04 2016-02-0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FR3064826B1 (fr) * 2017-03-29 2020-10-09 Tyco Electronics France Sas Ensemble de support pour broches de contact a ajustement par pression
JP6997951B2 (ja) * 2018-03-26 2022-01-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7003891B2 (ja) * 2018-10-30 2022-01-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基板用コネクタの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JP6883602B2 (ja) * 2019-03-27 2021-06-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13270756B (zh) * 2020-02-14 2023-05-23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高速传输用连接器的壳体以及高速传输用连接器
JP7376522B2 (ja) * 2021-03-02 2023-11-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8427A (en) * 1991-06-14 1996-05-2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in header
US5879200A (en) * 1996-06-28 1999-03-09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terminal press-fitting construction
CN2809939Y (zh) * 2005-05-20 2006-08-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857262Y (zh) * 2005-12-15 2007-01-10 华玮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CN101340034A (zh) * 2007-07-04 2009-01-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146549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泰科电子Amp株式会社 端子压入构造及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4440B2 (ja) 1996-11-25 2002-01-0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基板取付型コネクタ
JP2000215951A (ja) 1999-01-27 2000-08-04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基板実装型コネクタ
JP2001143792A (ja) 1999-11-12 2001-05-2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ンタクト挿通用ロケータ
JP2004172005A (ja) * 2002-11-21 2004-06-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US6835107B2 (en) * 2003-01-31 2004-12-2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DE10321348B4 (de) * 2003-05-13 2006-11-23 Erni Elektroapparate Gmbh Steckverbinder
US6960089B2 (en) * 2003-08-01 2005-11-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erial ATA connector with right angle contact
CN2766391Y (zh) * 2004-12-20 2006-03-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6309972A (ja) * 2005-04-26 2006-11-09 Molex Inc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640205B2 (ja) * 2006-02-20 2011-03-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899889B2 (ja) * 2007-01-24 2012-03-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0040257A (ja) * 2008-08-01 2010-02-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8427A (en) * 1991-06-14 1996-05-2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in header
US5879200A (en) * 1996-06-28 1999-03-09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terminal press-fitting construction
CN2809939Y (zh) * 2005-05-20 2006-08-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857262Y (zh) * 2005-12-15 2007-01-10 华玮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CN101340034A (zh) * 2007-07-04 2009-01-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146549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泰科电子Amp株式会社 端子压入构造及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76538B2 (en) 2014-11-04
US20130217278A1 (en) 2013-08-22
CN103259117A (zh) 2013-08-21
JP2013168324A (ja) 2013-08-29
JP5912632B2 (ja)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9117B (zh) 连接器
JP513501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607995B2 (ja) 電力用半導体装置
JP500056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806442B2 (en) Plug connection device
CN102437448B (zh) 同轴连接器插头
CN103138084A (zh) 同轴连接器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JP516693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01041911Y (zh) 电连接器
US20110312213A1 (en) Flat Cable Wiring Structure
CN101841106B (zh) 一对带锁定机构的连接器
JP5122916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コネクタ付回路基板及び基板収容ケース
US9924598B2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201285837Y (zh) 电连接器端子
JP2019033035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1872928B (zh) 带外部导体保持器的电连接器以及屏蔽电缆束
US9252518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1257163A (zh) 电连接件
KR102330375B1 (ko) 보호소자가 구비된 커넥터
JP2010192148A (ja) 回路装置
US20080090453A1 (en) Electric plate structure of socket
JP5769779B2 (ja) センサ
TWI745641B (zh) 連接器、連接器組件及用於製造連接器的方法
JP649897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端子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09054541A (ja) 近接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