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3217B - 带盒和带式打印系统 - Google Patents

带盒和带式打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3217B
CN101323217B CN2008101251336A CN200810125133A CN101323217B CN 101323217 B CN101323217 B CN 101323217B CN 2008101251336 A CN2008101251336 A CN 2008101251336A CN 200810125133 A CN200810125133 A CN 200810125133A CN 101323217 B CN101323217 B CN 1013232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type belt
tape drum
china ink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251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3217A (zh
Inventor
山口晃志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23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3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3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32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一种带盒包括设有其上涂敷有墨层的基底膜的墨带、以及设有其一面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透明膜的膜带。当带盒的膜带的粘合剂层和墨带的墨层在打印位置接触时,在粘合剂层被加热到呈现出自粘合性质的状态下,墨层粘合至粘合剂层,并且字符等打印在膜带上。还有,辅助纸介质与粘合剂层相接触。此外,输送辊不与粘合剂层相接触。

Description

带盒和带式打印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本申请基于2007年6月1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154413号和2007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337422号,并且要求其优先权,在此以参见的方式引入这些专利申请的全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涉及一种用在打印机构中的带盒,该带盒采用其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墨层的墨带、以及其一个表面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有透明膜形成的打印带,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带子的带式打印装置。还有,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涉及一种包括该带盒和该带式打印装置的打印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上提出了各种类型的带式打印装置,用于产生其上印有字符的带子。通常,用在带式打印装置中的带盒具有一盒壳,该盒壳包括墨带卷轴、膜带卷轴、以及粘合剂带卷轴,墨带卷绕在墨带卷轴上,作为打印介质的膜带卷绕在膜带卷轴上,粘合剂带卷绕在粘合剂带卷轴上。在上述的带盒中,在墨带和膜带被输送时,由设在带式打印装置中的热敏打印头通过墨带在膜带上打印字符等,由此产生其上印有字符的带子。
通常,为了在带式打印装置的打印操作之后提高字符等的抗刮擦性,可通过粘贴辊将粘合剂带粘贴到打印后膜带的印字面上,此后切割该带子。
然而,因为粘合剂带需要在字符等已经打印在膜带上之后、粘贴到膜带的印字面上,所以其上卷绕粘合剂带的粘合剂带卷轴和粘贴辊必须容纳在用在传统带式打印装置中的带盒中。
结果,带盒尺寸变大,由此产生一问题:打印装置的总体尺寸必须不可避免地变大,以能安装盒安装单元。此外,因为设在带盒内的粘贴辊构造成设置在设在打印装置中的热敏打印头和切割机构之间,所以热敏打印头就不可避免地设置成远离切割机构。结果,所产生的打印带的正面空白部分(与打印带的切割位置和带式打印装置的热敏打印头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空白部分)就变大,由此产生一问题:消耗的打印带量增大,这导致运行成本猛增。
在将粘合剂带粘贴到膜带的印字面上以产生所谓的层合型打印带的过程中可应用一个或多个公开物,以提高字符等的抗刮擦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一种紧凑型带盒,其中,其上卷绕粘合剂带的粘合剂带卷轴和用于将粘合剂带粘贴到膜带的印字面上的粘贴辊被去除了。还有,需要一种带式打印装置,该带式打印装置采用以上的紧凑型带盒,并且由于这种带盒的结构而能够降低打印带的运行成本,热敏打印头和切割机构设置成彼此靠近以缩短打印带的正面空白部分。
在打印带的输送辊设置成直接面对打印带的粘合剂面的构型中,假如打印带的粘合剂面的粘合力太强,则粘合剂可能会转移(粘合)到输送辊上,即使输送辊已经接受了隔离剂处理也是如此。
还有,从带式打印装置中输出的、带有未受保护的粘合剂的打印带在未粘合至目标本体的情况下无法易于长期保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并且其一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带盒来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在该带盒中,可以产生层合型打印带,而无需使用其上卷绕待粘贴到膜带的印字面的粘合剂带的粘合剂带卷轴和用于将粘合剂带粘贴到膜带的印字面上的粘贴辊。
还有,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印装置,在该打印装置中,使用去除了粘合剂带卷轴和粘贴辊的带盒可将切割机构设置在热敏打印头的紧邻下游,并可在将字符等打印在膜带上之后立即切割膜带,由此降低了膜带的运行成本。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粘合剂转移至打印带输送辊的带盒和打印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形成可长期储存的打印带的打印装置和类似装置。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带盒,该带盒包括:输送辊;带形辅助介质;盒壳,该盒壳容纳该输送辊和该带形辅助介质;以及设置在该盒壳上的开口;其中,该带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带输送装置上,该输送辊通过该开口与设置在该打印带输送装置中的加热辊相接触,当该带盒安装在该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该输送辊与该加热辊彼此面对,该输送辊与安装在该打印带输送装置上的该加热辊彼此协配,以输送其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打印带,该粘合剂层在其一面被加热时呈现粘合性质,该带形辅助介质与该打印带相接触,并且在该打印带被输送时,该带形辅助介质被依次输送。
在以上的带盒中,粘合剂层绝不与热敏打印头等直接接触。因此,可防止诸如粘合剂层粘合至热敏打印头之类的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带式打印系统,该带式打印系统包括:带盒,该带盒包括:输送辊;带形辅助介质;盒壳,该盒壳容纳该输送辊和该带形辅助介质;以及设置在该盒壳上的开口;打印带输送装置,该打印带输送装置包括:加热辊,其中该带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带输送装置上,该输送辊通过该开口与该加热辊相接触,当该带盒安装在该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该输送辊与该加热辊彼此面对,该输送辊与安装在该打印带输送装置上的该加热辊彼此协配,以输送其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打印带,该粘合剂层在其一面被加热时呈现粘合性质,该带形辅助介质与该打印带相接触,在该打印带被输送时,该带形辅助介质被依次输送,并且当该带盒安装在该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该加热辊输送该打印带。
在以上的带式打印系统中,使用已经去除了粘合剂带卷轴和粘贴辊的带盒。还有,设置切割装置,并且该切割装置可设置在热敏打印头的紧邻下游。
因此,因为可在将字符等打印到打印带上之后立即切割打印带,所以可降低打印带的运行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带盒,该带盒包括:一对输送辊;带形辅助介质;盒壳,该盒壳容纳该成对输送辊和该带形辅助介质;以及设置在该盒壳上的带输出口;其中该成对输送辊中的一个输送辊是加热辊,该带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带输送装置上,该输送辊与安装在该打印带输送装置上的该加热辊彼此协配,以输送其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打印带,该粘合剂层在其一面被加热时呈现粘合性质,该带形辅助介质与该打印带相接触,并且在该打印带被输送时,该带形辅助介质被依次输送,并且因此被输送的该打印带从该带输出口输出。
在以上的带盒中,输送辊不与粘合剂层相接触。还有,加热辊设置在带盒上。
因此,可防止错误输送。还有,即使在加热辊故障的情况下,单单更换辅助盒也就足够了。
附图说明
附图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原理。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字符打印过程中墨带和膜带之间关系的图形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其中墨层一旦被热敏头加热就转移至粘合剂层的转移机构的图形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和辅助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和辅助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了辅助纸介质粘合至打印后膜带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9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20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字符打印过程中墨带和膜带之间关系的图形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其中墨层一旦被热敏头加热就转移至粘合剂层的转移机构的图形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24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26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安装的相关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7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28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29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带盒的内部构型的图形的平面图;
图30是示出了输送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了辅助纸介质和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2是示出了打印后膜带的前端已经到达成对输送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3是示出了辅助纸介质和膜带被输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4是示出了打印后膜带处在第一切割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5是示出了被切割的打印后膜带在辅助纸介质粘合至其时朝向第二切割单元输送的状态的视图;
图36是示出了打印后膜带处在第二切割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37是示出了辅助纸介质被第二切割单元切割之后的状态的视图;
图38是示出了辅助纸介质的反向转动已经停止的状态的视图;
图39是示出了介质在打印带上的位置的视图;以及
图40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的其中墨层一旦被热敏头加热就转移至粘合剂层的转移机构的图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先前概述的各个方面可以实施成各种形式。下面的描述借助各种组合和构型的图示来示出,在这些组合和构型中可以实施各个方面。应该理解,所述的方面和/或实施例仅仅是例子,也可采用其它方面和/或实施例,并且也可作出功能性的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应该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物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应该注意,这些联系通常(除非以其它方式规定)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本说明书并不想要在这点上进行限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给出根据本发明的带盒和打印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现在将基于图1和图2来给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和带式打印装置的描述。这里,带式打印装置包括带输送装置。
在图1中,带盒101可拆卸地安装在设在带式打印装置110中的盒安装部6上。带盒101具有上壳2和下壳3。上壳2用作用于覆盖下壳3的上表面的盖子构件。下壳3具有其上卷绕膜带17的膜带卷轴18,该膜带卷轴18设置在离其中心部分稍上的位置。下壳3还具有设置在膜带卷轴18的右下位置的墨带卷轴20和墨带收卷卷轴21,墨带19卷绕在墨带卷轴20上,而墨带收卷卷轴21将墨带19从墨带卷轴20拉出并收卷成在字符打印中所消耗的墨带10。
带盒101具有打印头插入开口40,该打印头插入开口40形成为穿过上壳2和下壳3。一旦带盒101装入盒安装部6中,后述的热敏打印头7就插入打印头插入开口40中。打印头插入开口40具有分离构件4,该分离构件4形成在热敏打印头7的下游(图2中间左侧)。墨带19通过夹紧于压纸辊8和热敏打印头7之间而压在膜带17上,分离构件4可在用热敏打印头7打印字符时,使墨带19的馈送方向反向,并且将墨带19与膜带17分离,这将在后面描述。
带盒101形成有输出口13,用于在墨带19已经通过分离构件4与膜带17分离之后,将其上已经打印了字符等的膜带17输出到带盒1的外部。
接着,将对带式打印装置110中的盒安装部6的构型给出描述。如图1和2所示,热敏打印头7固定在带式打印装置110的盒安装部6中。热敏打印头7是板状的,当从正面观察时沿其纵向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并且在其正面的左侧边缘处形成有预定数量的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沿着上述的左侧边缘对准。盒安装部6具有压纸辊固定器46,该压纸辊固定器46可转动地围绕固定器轴47支承于其中。压纸辊固定器46由弹性构件(未示出)沿着逆时针方向围绕固定器轴47来偏置,以在打印到膜带17上时由电动机等沿顺时针方向驱动。这让压纸辊8能相对于热敏打印头7接触或移离。
盒安装部6具有墨带收卷轴9,墨带收卷轴9联接至带盒101的墨带收卷卷轴21。墨带收卷轴9联接至诸如电动机之类的驱动机构(未示出),并且适于驱动和转动墨带收卷卷轴21,用于收卷如上所述已经由分离构件4与膜带17分离的墨带19。
盒安装部6具有剪刀型切割单元14,该切割单元14设置成邻近带盒101的带输出口13。切割单元14是由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构成的,该可移动刃14B相对于固定刃14A被致动以切割打印之后的膜带17。
一对输送辊48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输送辊48由加热辊15和带输送辊16构成,该加热辊15加热形成在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这将在后面描述),而带输送辊16设置在加热辊15对面,并且适于通过与加热辊的协配,将打印之后的膜带17馈送至带式打印装置110的外部。
一旦将具有上述构型的带盒101装入带式打印装置110的盒安装部6中,由此来将字符等打印在膜带17上,卷绕在膜带卷轴18上的膜带17就从设在下壳3角部的带引导滑块30被引导越过形成在下壳3内壁处的臂部件41中的引导销42,并且穿过臂部件41的开口43,朝向热敏打印头7和压纸辊8。墨带19在被臂部件41的调节突出部44和45所调节时,被引导穿过开口43而朝向热敏打印头7和压纸辊8。
被如上所述引导的膜带17和墨带19叠置在热敏打印头7和压纸辊8之间。热敏打印头7的每个发热元件被驱动发热,且膜带17叠置在墨带19上。结果,字符等通过墨带19打印在膜带17上。此后,将墨带19馈送到热敏打印头7的下游,并且在通过分离构件4与膜带17分离之后,墨带19由墨带收卷卷轴21来收卷。
在字符等通过墨带19和热敏打印头7打印在膜带上、并且墨带19通过分离构件4与膜带分离之后,膜带17就从带输出口13输出到带盒101的外部,并且通过成对的输送辊48进一步输送到带式打印装置110的外部。此时,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成对输送辊48中的加热辊15加热,由此使得粘合剂层呈现出粘合性质,这将在后面描述。
然后,当膜带17达到预定长度时,切割单元14就被驱动以通过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的协配来以预定长度切割膜带17。
接着,将基于图3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的构型。如图3所示,墨带19是由基底膜22和墨层23构成的。作为打印带的膜带17具有在透明膜25的一面(图3中是透明膜的上侧)上形成的粘合剂层24、以及在透明膜25的另一面(图3中是透明膜的下侧)上形成的隔离剂层26。
上述粘合剂层24是由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构成的,该材料在室温下并不呈现出粘合性质,但是一旦被加热就开始呈现出粘合性质,并且在它一旦被加热之后,即使其温度下降,也保持这种粘合性质。这种粘合剂24可包括用于热封标签的粘合剂,例如在美国专利第5614928号中所述。这种类型的粘合剂一旦被加热辊等加热到80℃-100℃就会熔化,由此呈现出粘合性质。在第一实施例中,加热辊15将粘合剂加热到80℃或更高,但低于90℃。
上述膜带17在透明膜25的一侧上叠置有粘合剂层24,该膜带17被卷绕以装入膜带卷轴18中,且粘合剂层24在内侧而透明膜25的隔离剂层26在外侧。因为粘合剂层24通过隔离剂层26而被卷绕,所以可避免将粘合剂层24直接粘合到透明膜25。
从膜带卷轴18拉出的膜带17从带引导滑块30等输送到设立在带式打印装置110的热敏打印头7和压纸辊8之间的打印位置,这将在后面描述。膜带17在打印位置叠置在墨带19上,由此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与墨带19的墨层23相接触。
当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与墨带19的墨层23相接触时,粘合剂层24与墨层23相接触的位置夹在热敏打印头7和压纸辊8之间。如图3所示,当热敏打印头7与基底膜22的另一面(墨层23的背面侧)相接触时,墨带19的墨层23就在来自热敏打印头7的热量下熔化,由此可使粘合剂层24呈现出粘合性质。熔化的墨层23粘合至粘合剂层24,由此可将字符等转移至膜带17。
带式打印装置110设有用于驱动并控制热敏打印头的发热部件的驱动控制装置(未示出)。因此,因为实施了控制,转移的墨层23就作为相对于膜带17的镜像被打印,当从膜带17的透明膜25那侧观看时,可以在视觉上看到打印成正常图像的字符等。
接着,将基于图4来描述转移机构,其中,墨层一旦被热敏打印头7加热就转移至粘合剂层。如图4所示,当膜带17和墨带19叠置在热敏打印头7和压纸辊8之间的打印位置时,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与墨带19的墨层23相接触。尽管墨层23和粘合剂层24在上述接触部分被热敏打印头7同时加热,但是当热量从墨层23传递到粘合剂层24时,在边界部分发生热传递损失,这导致在粘合剂层24和墨层23的分界部分处有温差。因为待使用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中的墨带19的墨层23采用高熔点型墨,这种墨在90℃或更高温度熔化,而膜带17的粘合剂层24采用在加热到80℃或更高温度就呈现出粘合性质的粘合剂,所以当墨层的受热部分23A处的温度变成90℃或更高温度时,粘合剂层的受热部分24A处的温度也变成80℃或更高温度,结果,墨层23A和粘合剂层24A分别粘合在其受热部分。
因为粘合剂层24B在未被热敏打印头7加热时的温度低于80℃,因此未呈现出粘合性质,在对应于粘合剂层24B处的墨层23B的温度也低于90℃,所以在这些层通过热敏打印头7和设在热敏打印头7的下游的分离构件4之后,它们就被加热,并且只有已经粘合至粘合剂层24A的墨层23A转移至膜带17,如图4所示。墨带的其余部分被墨带收卷卷轴21收卷成消耗的墨带19。
如图4所示,热敏打印头7具有集热型釉料结构。墨层23和粘合剂层24通过将热量集中在细点上而被加热。因此,因为墨层和粘合剂层的受热部分23A和24A与墨层和粘合剂层的未受热部分23B和24B之间的温差变得较大,墨层和粘合剂层可被粘合,且墨层的受热部分23A与未受热部分23B之间的分界和粘合剂层的受热部分24A与未受热部分24B之间的分界就被清楚限定。
墨层23包括蜡型墨,从而即使墨层在受热之后冷却,也只有墨层23的受热部分被转移。因此,即使墨23已冷却,受热过的墨层23也可以在受热部分可靠地粘合至粘合剂24A,由此可靠地转移至其上打印字符等的膜带17。
通过如上所述的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的协配,其上打印字符等的膜带17被拉到用作切割装置的剪刀型切割单元14。通过切割单元14的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的协配,打印后的膜带17可被切割至预定长度。该被切割的膜带17通过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在这里,它被加热辊加热以在粘合剂层除了粘合墨层23的部分之外的部分24B呈现出粘合性质。此后,呈现出粘合性质的打印后膜带17就输出至带式打印装置110的外部,作为无衬里的带子而被切割。
上述诸单元的每个驱动控制都由处理器(例如,CPU)(未示出)来实施,该处理器设置在打印装置中。例如,热敏打印头基于打印头驱动电路来工作。带输送电动机基于电动机驱动电路来工作。切割单元基于切割器驱动电路来工作。按压接触释放电动机基于按压接触释放电动机驱动电路来工作。还有,这些驱动电路基于处理器来工作。这种工作模式与后述的其它实施例是相同的。
如上所述,因为带盒101没有容纳粘合剂带卷轴和粘贴辊,并且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所以打印后的膜带17可在紧接着在其上打印了字符等之后被设置在热敏打印头7紧邻下游的切割单元14所切割。这可缩短打印后膜带17的正面空白部分,由此降低膜带17的运行成本。
此外,因为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到80℃或更高温度但低于90℃,但是所用的墨是高熔点型墨(墨的熔点是90℃或更高温度),所以加热辊15没有熔化待粘合至粘合剂层24的墨,由此避免了由于墨的熔化之类所引起的错误打印的风险。
因为加热辊15从打印后膜带17的隔离剂层26那侧(粘合剂层24的背面侧)与膜带17相接触,所以可避免加热辊15与粘合剂层之间的直接接触,由此防止将受热的粘合剂层24粘合至加热辊15。
因为受热的粘合剂层24即使在温度下降时也保持其粘合性质,所以如上所述产生的无衬里带子通过粘合剂层24按原样粘贴到目标本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必像在使用传统的层合带时做的那样去除剥离纸。此外,因为转移的墨层23中的字符等被打印成相对于膜带17的镜像,所以使用者可以透过透明膜识别打印成正常图像的字符。这里,隔离剂层也是透明的。无需多言,在膜层和墨层之间的粘合剂层必须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从而能透过透明膜看到墨层。
如同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110和带盒101的外形仅仅是作为一个例子而给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外形。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基于图5和6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和带式打印装置。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型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型相同。还有,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210的构型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110的构型基本相同。在下面的描述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和带式打印装置11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110中,带输送辊16设置在带式打印装置110中。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带输送辊77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带输送辊16相同的功能,带输送辊77设置在辅助盒70中。带式打印装置210未设有用于送带的辊。在第二实施例中,带式打印装置210设有输送辊轴72和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该输送辊轴72与输送辊77相联接,而该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与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相联接。
在图5中,带盒101可拆卸地装入设在带式打印装置210中的盒安装部6中。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相同的构型,这里省略了对其进一步的描述。
同样,在图5中,辅助盒70可拆卸地装入设在带式打印装置210中盒安装部6中。辅助盒70设有辅助纸介质卷轴75,其上卷绕着辅助纸介质74,如图6所示。辅助盒70还设有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该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从辅助辅助纸介质卷轴75拉动和收卷辅助纸介质74。
辅助盒70的外形是由盒壳80限定的。换句话说,辅助盒70构造成使辅助纸介质74和输送辊容纳在盒壳80内。
此外,输送辊77可转动地安装在辅助盒70上,其一部分露出辅助盒70。换句话说,盒壳80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开口。在打印时,输送辊77面向设置在带式打印装置210中的加热辊15。尤其,输送辊77和加热辊15可彼此按压接触。
在打印时,辅助纸介质74被馈送至输送辊77,进一步沿着下游方向与打印后膜带17一起被馈送。此后,辅助纸介质74馈送至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换句话说,因为膜带17和辅助纸介质74在打印时彼此接触,输送辊77和膜带17就不接触。该接触位置是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彼此面向的位置,如图6所示。
接着,将对带式打印装置210中的盒安装部6的构型给予描述。如图5和6所示,热敏打印头7固定在带式打印装置210的盒安装部6中。热敏打印头7是板状的,当从正面观察时沿其纵向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如图6所示,热敏打印头7具有预定数量的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形成在其正面的左边缘上,并且沿着左边缘对准。盒安装部6具有固定器84,该固定器84绕固定器轴47被可转动地支承。接着,固定器84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其中的压纸辊8。固定器84由弹性构件(未示出)沿着逆时针方向围绕固定器轴47来偏置,以在打印到膜带17上时由电动机等沿顺时针方向驱动。这让压纸辊能相对于热敏打印头7接触或移离。固定器84还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其中的加热辊15。如上所述,固定器84由弹性构件(未示出)沿着逆时针方向围绕固定器轴47来偏置,并且在打印到膜带17上时由电动机等沿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使加热辊15能相对于输送辊77接触或移离。
如上所述,盒安装部6设有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该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联接至辅助盒70的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联接至诸如电动机之类的驱动机构(未示出),并且用来驱动和转动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盒安装部6还设有输送辊轴72。输送辊轴72联接至诸如电动机之类的驱动机构(未示出),并且用来驱动和转动输送辊77。
用于加热形成在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这将在后面描述)的加热辊15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通过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协配,打印后膜带17输出至带式打印装置210的外部。为了方便下面的描述,包括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辊对可以表示为成对输送辊18。通过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协配,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也被驱动和转动因此也与打印后膜带17一起输送辅助纸介质。
在字符等通过墨带19和热敏打印头7被打印在其上、同时墨带19被分离构件4分离之后,膜带17就从带输出口13输出到带盒1的外部,并且通过成对输送辊78进一步输出到带式打印装置210的外部。此时,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成对输送辊78的加热辊15加热,结果,粘合剂呈现出粘合性质。
因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的构型,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进一步的描述。还有,因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其中墨层在被热敏打印头7加热后转移至粘合剂层的转移机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机构相同(参见图3和4),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进一步的描述。
如上所述,通过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的协配,其上已打印字符等的膜带17被拉到用作切割装置的剪刀型切割单元14。通过切割单元14的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的协配,打印后膜带17因此被切割至预定长度。被切割的膜带17通过带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一旦被加热辊17加热,就开始在除了已经粘合墨层23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处的粘合剂层24B中呈现出粘合性质。然后,呈现出粘合性质的打印后膜带17输出至带式打印装置210的外部,作为无衬里的带子而被切割。
如上所述,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一旦被加热辊15加热就呈现出粘合性质。这里,假如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力较强,则有可能粘合剂会转移至与粘合剂层相接触的表面。在第二实施例中,辅助纸介质74和打印带的粘合面构造成相接触。辅助纸介质74与粘合面相接触的新的(即,干净的)部分通过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连续馈送至成对输送辊78。这样,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不粘合至输送辊77。即使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粘合至辅助纸介质74,因为辅助纸介质74馈送至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粘合剂粘贴于其上的辅助纸介质74也不会粘合至后续待馈送的打印后膜带17。
因此,因为带盒101不容纳粘合带卷轴和粘贴辊,并且成对输送辊78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所以打印后膜带17可在字符等已打印于其上之后紧接着被切割单元14切割,该切割单元14设置在热敏打印头7的紧邻下游。这可缩短打印后膜带17的正面空白部分,由此降低膜带17的运行成本。
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到80℃或更高但低于90℃,但是因为所用的墨是高熔点型墨(墨的熔点是90℃或更高温度),所以粘合至粘合剂层24的墨不会被加热辊熔化,由此避免了由于墨的熔化之类所引起的错误打印的风险。
因为加热辊15从打印后膜带17的隔离剂层26那侧(粘合剂层24的背面侧)与膜带17相接触,所以可避免加热辊15与粘合剂层之间的直接接触,由此防止将受热的粘合剂层24粘合至加热辊15。
因为受热的粘合剂层24即使在温度下降时也保持其粘合性质,所以如上所述产生的无衬里带子通过粘合剂层24按原样粘贴到目标本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必像在使用传统的层合带时做的那样去除剥离纸。此外,因为转移的墨层23中的字符等被打印成相对于膜带17的镜像,所以使用者可以透过透明膜识别打印成正常图像的字符。这里,隔离剂层也是透明的。无需多言,在膜层和墨层之间的粘合剂层必须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从而能透过透明膜看到墨层。
在第二实施例中,因为在打印后膜带17被加热时,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层不与输送辊77相接触,所以可防止发生错误的输送。还有,即使粘合剂粘合至辅助纸介质74,也可防止粘合的粘合剂沾污后续馈送的打印后膜带17。
此外,辅助纸介质74可包括具有涂敷在其表面上的隔离剂层的介质,该隔离剂层与打印后膜带17相接触。结果,辅助纸介质74和受热打印后膜带17可被顺畅地剥开,由此能有良好的带子输送。
在第二实施例中,带盒101和辅助盒70构造成单独的单元(即,分别构造),但是带盒和辅助盒也可一体构造,如图7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带盒201设有辅助纸介质74、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输送辊77、膜带17、墨带19等等,如图8所示。带盒201具有槽口部,如图8所示。假如这样的话,槽口部在输送辊77和带输出口13之间。当带盒201安装在带式打印装置210上时,带式打印装置210的切割器14A定位在该槽口部中。在使用该带盒201的带式打印装置201中,同样,因为当打印后膜带17被加热时,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不与输送辊77相接触,粘合剂不粘合至输送辊77,由此可防止发生错误输送。因此,即使粘合剂粘合至辅助纸介质74,也可防止粘合至辅助纸介质的粘合剂沾污后续馈送的打印后膜带17。
如同在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210、带盒101、带盒201和辅助盒70的外形仅仅作为一个例子而给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并不局限于这种外形。
(第三实施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当打印后膜带被输送时,辅助纸介质再卷绕在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上。结果,不再需要在将打印后膜带粘合至目标本体时剥去辅助纸介质。然而,此时膜带的粘合剂层不受保护。这很难在膜带未粘合至目标本体的长时间下储存以上述方式形成的膜带。
作出将要描述的第三实施例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将基于图9和图10来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辅助盒和带式打印装置。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型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型相同。
还有,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510的构型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210的构型基本相同。
还有,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辅助盒71的构型与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辅助盒70的构型基本相同。
在下面的描述中,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101、带式打印装置210和辅助盒7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辅助盒)
首先,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辅助盒71。辅助盒71可拆卸地安装在设在带式打印装置510中的盒安装部6上。
辅助纸介质卷轴81和输送辊82安装在辅助盒71上。
辅助盒71的外形由盒壳95来限定。尤其,辅助盒71构造成使辅助纸介质74和输送辊82容纳在盒壳95中。
输送辊82可转动地安装在辅助盒71上。输送辊82的一部分露出辅助盒71。尤其,盒壳95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开口。还有,辅助盒71在一位置安装在盒安装部6上从而面向加热辊15。尤其,输送辊82和加热辊15可以彼此按压接触。
(带式打印装置)
接着,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带式打印装置510。辅助纸介质再卷绕轴85和输送辊轴86安装和盒安装部6上。假如辅助盒71安装在盒安装部6上,则辅助纸介质再卷绕轴85与辅助纸介质卷轴81相联接。辅助纸介质再卷绕轴85由驱动机构(这里未示出)来转动。当辅助纸介质再卷绕轴85转动时,辅助纸介质74就在打印时沿着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再卷绕。
假如辅助盒71安装在盒安装部6上,则输送辊轴86与输送辊82相联接。输送辊轴86由驱动机构(这里未示出)来转动。当输送辊轴86被转动时,辅助纸介质74就粘合至打印膜带17,此时,打印后膜带17朝向第二切割单元87(这将在后面描述)输送。
第二切割单元87安装在沿着输送方向输送辊轴86的下游侧上。第二切割单元87由固定刃87A和可移动刃87B构成。打印后膜带17通过可移动刃87B朝向固定刃87A的移动而被切割。可移动刃87B由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来驱动。
在热敏打印头7和压纸辊8之处被打印的膜带17通过压纸辊8的转动被输送至第二切割单元87的位置。
如图11所示,辅助纸介质74由基底27和隔离剂层28构成。具有粘合于其上的墨层23的打印后膜带17和辅助纸介质74在加热辊15和输送辊82之间彼此接触,由此辅助纸介质74就粘合至打印后膜带17。辅助纸介质74已经粘合至其的打印后膜带17从输出口5输出到带盒101的外部。
粘合剂层24因此由辅助纸介质74来保护,该辅助纸介质74能够在膜带17未粘合至目标本体的长时间下易于储存以上述方式形成的膜带17。一旦粘合至目标本体,辅助纸介质74就被剥去。因为粘合剂层24和输送辊82没有彼此接触,所以粘合剂层24的粘合剂就不会粘合至输送辊82。因为切割单元14安装在沿着输送方向热敏打印头7的下游侧附近,所以可缩短因此形成的膜带17的正面端部处的空白部分。结果,可减少膜带17的消耗量。
在第三实施例中,带盒101和辅助盒71构造成单独的单元(即,分别构造),但是带盒和辅助盒也可一体构造,如图12和13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带盒501设有辅助纸介质74、输送辊82、膜带17、墨带19等等,如图13所示。
带盒501具有槽口部。假如这样的话,槽口部在输送辊82和带输出口13之间。当带盒501安装在带式打印装置510上时,带式打印装置510的切割器14A定位在该槽口部91中。
在使用该带盒501的带式打印装置510中当打印后膜带17被加热时,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层不与输送辊82相接触。这防止粘合剂粘合至输送辊82。结果,可防止发生错误输送。因为粘合剂层被基底保护,所以从输出口5输出的膜带17可在未粘合至目标本体的长时间下易于储存。一旦粘合至目标本体,辅助纸介质74剥去。
如同在第三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带盒和辅助盒的外形仅仅作为一个例子而给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并不局限于这种外形。
(第四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第四实施例。与前述的第三实施例类似,在第四实施例中,打印后膜带随着粘附至其的辅助纸介质被输出。第四实施例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加热辊安装在辅助盒上。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型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101的构型相同。
还有,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610的构型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510的构型基本相同。
还有,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辅助盒88的构型与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辅助盒71的构型基本相同。
在下面的描述中,与根据以上实施例的些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带式打印装置610未设有加热辊,但设有加热辊轴90。假如辅助盒88(这将在后面描述)安装在盒安装部6上,则加热辊轴90与加热辊89(这将在后面描述)相联接。
现在将描述加热辊轴90的特定构型。加热辊轴90的整个正面(与加热辊89的接触面)的一部分由导体形成。从设在带式打印装置610中的预定电源供给的电流(电压)被供给至加热辊轴90的导体。加热辊轴90通过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来转动。
(辅助盒)
现在将描述辅助盒88和安装在辅助盒88上的加热辊89的特定构型。辅助盒88除了设有上述的辅助纸介质卷轴81和输送辊82之外,还设有加热辊89。打印后膜带17在输送辊82和加热辊89之间输送。
辅助盒88的外形由盒壳96来限定。换句话说,辅助盒88构造成使辅助纸介质74、输送辊82和加热辊89容纳在盒壳96中。
盒壳96设有带输出口93和带装入口94。辅助纸介质74以及粘合至其的打印后膜带17从带输出口93输出。打印后膜带17通过带装入口94插入辅助盒88中。
切割单元14因此位于辅助盒88的带装入口94那侧。第二切割单元87位于辅助盒88的带输出口93那侧。
导体形成在加热辊89的轴孔中。该导体与加热辊轴90的导体相接触。结果,从设在带式打印装置610中的预定电源供给的电流(电压)输送到加热辊89。加热辊89的正面因此被供给的电流所加热。由于加热辊89加热正面,膜带17与加热辊89相接触的粘合剂层14就开始呈现出粘合性质。
如上所述的加热辊的构型仅仅是其一个例子。尤其,可以采用任何构型,只要可发出足够的热以引起粘合剂层24在加热辊的正面处呈现出粘合性质即可。
加热辊89由加热辊轴90的转动驱动来转动。结果,打印后膜带17可被输送。
根据第四实施例,因为加热辊未安装在带式打印装置上,即使加热辊故障了,但单单更换辅助盒就足够了。因此,带式打印装置自身无需更换。
在第四实施例中,带盒101和辅助盒88构造成单独的单元(即,分别构造),但是带盒和辅助盒也可一体构造,如图16和17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带盒601设有辅助纸介质74、输送辊82、加热辊89、膜带17、墨带19等等。
如图16所示,带盒601具有槽口部91。假如这样的话,槽口部91在输送辊82和带输出口13之间。当带盒601安装在带式打印装置610上时,带式打印装置610的切割器14A定位在该槽口部91中。在使用该带盒601的带式打印装置610中当打印后膜带17被加热时,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层不与输送辊82相接触。结果,粘合剂绝不粘合至输送辊82,由此可防止发生错误输送。因为粘合剂层被辅助纸介质74保护,从输出口5输出的膜带易于储存。当膜带粘合至粘合体时,辅助纸介质74就被剥去。因为粘合剂层24和输送辊82没有彼此接触,粘合剂层24的粘合剂就不会粘合至输送辊82。
如同在第四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带盒和辅助盒的外形仅仅作为一个例子而给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并不局限于这种外形。
(第五实施例)
接着,现在将基于图18和图19来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和带式打印装置。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和带式打印装置的基本构型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和带式打印装置110的相同。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和带式打印装置11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描述将集中在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101和带式打印装置110的元件不同的元件上。
在图18中,具有上壳2和下壳3的带盒301可拆卸地安装在设在带式打印装置301的盒安装部6上。上壳2用作盖子构件,该盖子构件覆盖下壳3的上表面。下壳3具有膜带17卷绕在其上的膜带卷轴18,该膜带卷轴18设置在离开其中心稍稍上部位置,如图18所示。下壳3具有墨带19卷绕在其上的墨带卷轴20,该墨带卷轴20设置在膜带卷轴18的稍稍右下位置。下壳3还具有墨带收卷卷轴21,该墨带收卷卷轴21从墨带卷轴20拉出墨带19并且收卷用于字符打印的墨带10。
带盒301具有辊设置部50,该辊设置部50形成为穿透上壳2和下壳3。一旦带盒301装入盒安装部6中,后述的压纸辊58就设置在辊设置部50中。辊设置部50具有形成在热敏打印头57的下游(图19中的中心左侧)的分离构件4。如同将在下面描述的那样,在由热敏打印头57进行字符打印时,分离构件4用来使墨带19的馈送方向反向,该墨带19在夹在压纸辊58和热敏打印头57之间时压在膜带17上,分离构件4还使墨带19与膜带17分离。
带盒301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输出口13,用于在墨带19已经被分离构件4与膜带17分离之后、将其上已经打印了字符等的膜带17输出到带盒301的外部。
现在将描述带式打印装置310中的盒安装部6的构型。如图18和19所示,带式打印装置310的盒安装部6具有安装在打印头支承构件52上的热敏打印头57,该打印头支承构件52设置成能够围绕打印头支承轴51转动。热敏打印头57是板状的,当从正面观察时沿其纵向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并且在其正面的左侧边缘处形成有预定数量的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沿着上述的左侧边缘对准。盒安装部6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其中的压纸辊58。
打印头支承构件52由弹性构件(未示出)沿着逆时针方向围绕打印头支承轴51来偏置。在打印到膜带17上时,打印头支承构件52由电动机等沿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让热敏打印头57能相对于压纸辊58接触或移离。
盒安装部6具有墨带收卷轴9,该墨带收卷轴9联接至带盒301的墨带收卷卷轴21。墨带收卷轴9联接至诸如电动机之类的驱动机构(未示出),并且适于驱动和转动墨带收卷卷轴,用于收卷如上所述已经由分离构件4与膜带17分离的墨带19。
盒安装部6具有剪刀型切割单元14,该切割单元14设置成邻近带盒301的带输出口13。切割单元14是由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构成的,该可移动刃14B相对于固定刃14A被致动以切割打印之后的膜带17。
一对输送辊49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输送辊49由加热辊15和带输送辊16构成,该加热辊15加热形成在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这将在后面描述),而带输送辊16设置在加热辊15对面,并且适于通过与加热辊的协配,将打印之后的膜带17馈送至带式打印装置310的外部。
当将具有上述构型的带盒301装入带式打印装置310的盒安装部6中以用于将字符打印在膜带17上时,卷绕在膜带卷轴18上的膜带17就被引导越过设在下壳3角部的带引导滑块30和形成在下壳3内壁处的引导支承部53,而朝向热敏打印头57和压纸辊58。还有,当墨带被形成在辊设置部50端部处的引导支承部54所引导和支承时,墨带被引导朝向热敏打印头57和压纸辊58。
如上所述被引导的膜带17和墨带19叠置在热敏打印头57和压纸辊58之间。热敏打印头57的每个发热元件可被驱动发热,且膜带17叠置在墨带19上。结果,字符等通过墨带19打印在膜带17上。此后,墨带19被馈送到热敏打印头57的下游,并且在通过分离构件4与膜带17分离之后,墨带19由墨带收卷卷轴21来收卷。
在字符等通过墨带19和热敏打印头57打印在膜带上、并且墨带19通过分离构件4与膜带分离之后,膜带17就从带输出口13输出到带盒101的外部,并且通过成对的输送辊49进一步输送到带式打印装置310的外部。此时,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成对输送辊49中的加热辊15加热,由此使得粘合剂层呈现出粘合性质,这将在后面描述。
然后,当膜带17达到预定长度时,就驱动切割单元14以通过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的协配来以预定长度切割膜带17。
接着,将基于图20来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的构型。如图20所示,墨带19是由基底膜35和墨层34构成的。作为打印带的膜带17具有在透明膜32的一面(图20中是透明膜的下侧)上形成的粘合剂层33、以及在透明膜32的另一面(图20中是透明膜的上侧)上形成的隔离剂层31。
上述粘合剂层33是由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构成的,该材料在室温下并不呈现出粘合性质,但是一旦被加热就开始呈现出粘合性质,并且在它一旦被加热之后,即使其温度下降,也保持这种粘合性质。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这种粘合剂24可包括用于热封标签的粘合剂,例如在美国专利第5614928号中所述。这种类型的粘合剂一旦被加热辊等加热到80℃-100℃就会熔化,由此呈现出粘合性质。在第五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加热辊将粘合剂加热到80℃或更高,但低于90℃。
上述膜带17在其一面上叠置有粘合剂层33,该膜带17被卷绕在膜带卷轴18中以便装入,且粘合剂层33在内侧。因为膜带17具有隔离剂层31,该隔离剂层31形成在透明膜带32的粘合剂层33的背面侧上,所以粘合剂层33绝不会粘合至透明膜17、带盒内侧和带式打印装置中的其它部分,即使在粘合剂层的一部分在已经卷绕在膜带卷轴18上时会呈现出粘合性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如上所述,当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和墨带19的墨层34彼此接触时,粘合剂层33和墨层34彼此接触的接触位置夹在热敏打印头57和压纸辊58之间,如图11所示,热敏打印头57与基底膜32的隔离剂层31那侧相接触。结果,粘合剂层33一旦被热敏打印头57加热就呈现出粘合性质,并且墨带19的墨层34一旦被热敏打印头57加热就熔化。熔化的墨层34粘合至粘合剂层,由此可将字符等转移至膜带17。
带式打印装置310设有用于驱动并控制热敏打印头57的发热部件的驱动控制装置(未示出)。因此,因为实施了控制,转移的墨层34就作为相对于膜带17的镜像被打印,当从膜带17的透明膜32那侧观看时,可以在视觉上看到打印成正常图像的字符等。
接着,将基于图21来描述转移机构,其中,墨层一旦被热敏打印头57加热就转移至粘合剂层。如图21所示,当膜带17和墨带19叠置在热敏打印头57和压纸辊58之间的打印位置时,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与墨带19的墨层34相接触。尽管粘合剂层33和墨层34在上述接触部分被热敏打印头57同时加热,但是当热量从粘合剂层33传递到墨层34时,在边界部分发生热传递损失,这导致在墨层34和粘合剂层33的分界部分处有温差。因为待使用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301中的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采用在加热到80℃或更高温度就呈现出粘合性质的粘合剂,而墨带19的墨层34采用高熔点型墨,这种墨在60℃或更高温度熔化,所以当粘合剂层的受热部分33A处的温度变成80℃或更高温度时,墨层的受热部分34A处的温度也变成60℃或更高温度。结果,粘合剂层33A和墨层34A分别粘合在其受热部分。
因为粘合剂层33B在未被热敏打印头57加热时的温度低于80℃,因此未呈现出粘合性质,在对应于粘合剂层33B处的墨层34B的温度也低于90℃,所以在这些层通过热敏打印头57和设在热敏打印头57的下游的分离构件4之后,它们就被加热,并且只有已经粘合至粘合剂层33A的墨层34A转移至膜带17,如图21所示。墨带的其余部分被墨带收卷卷轴21收卷成消耗的墨带19。
如图21所示,热敏打印头57具有集热型釉料结构。墨层34和粘合剂层33通过将热量集中在细点上而被加热。因此,因为墨层和粘合剂层的受热部分34A和33A与墨层和粘合剂层的未受热部分34B和33B之间的温差变得较大,墨层和粘合剂层可被粘合,且墨层的受热部分34A与未受热部分34B之间的分界和粘合剂层的受热部分33A与未受热部分33B之间的分界就被清楚限定。
墨层34包括蜡型墨,从而即使墨层在受热之后冷却,也只有墨层34的受热部分被转移。因此,即使墨层34已冷却,受热过的墨层34也可以在受热部分可靠地粘合至粘合剂33A,由此可靠地转移至其上打印字符等的膜带17。
通过如上所述的带子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的协配,其上打印字符等的膜带17被拉到用作切割装置的剪刀型切割单元14。通过切割单元14的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的协配,打印后的膜带17可被切割至预定长度。该被切割的膜带17通过带子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在这里,它被加热辊加热以在粘合剂层除了粘合墨层34的部分之外的部分33B呈现出粘合性质。此后,呈现出粘合性质的打印后膜带17就输出至带式打印装置的外部,作为无衬里的带子而被切割。
如上所述,因为带盒301没有容纳粘合剂带卷轴和粘贴辊,并且带子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所以打印后的膜带17可在紧接着在其上打印了字符等之后被设置在热敏打印头57紧邻下游的切割单元14所切割。这可缩短打印后膜带17的正面空白部分,由此降低膜带17的运行成本。
此外,当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至80℃或更高温度但低于90℃时,墨层内的温度变成60℃或更高温度,但是因为墨层34中所用的墨是低熔点型墨(墨的熔点变成60℃或更高温度),在字符打印时,墨立即高速熔融在粘合剂中。结果,墨在来自加热辊15的热量下熔化变得很难,由此避免了由于在被加热辊15加热时墨的再熔化所引起的错误打印的风险。这里,隔离剂层也是透明的。无需多言,在膜层和墨层之间的粘合剂层必须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从而能透过透明膜看到墨层。
因为加热辊从膜带17的隔离剂层31那侧(粘合剂层33的背面侧)与其上印有字符等的膜带17相接触,所以可避免与粘合剂层33的直接接触,由此防止将受热的粘合剂层33粘合至加热辊15。
因为受热的粘合剂层33即使在温度下降时也保持其粘合性质,所以使用者可将如上所述产生的无衬里带子粘贴到目标本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必像在使用传统的层合带时做的那样去除剥离纸。此外,因为转移的墨层34中的字符等被打印成相对于膜带17的镜像,所以使用者可以透过透明膜识别打印成正常图像的字符。
如同在第五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310和带盒301的外形仅仅是作为一个例子而给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并不局限于这种外形。
(第六实施例)
现在将基于图22和23来描述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和带式打印装置。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盒的构型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301的构型相同。还有,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的构型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310的构型基本相同。在下面的描述中,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盒301和带式打印装置31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装置310具有设置在带式打印装置310中的带输送辊16,然而在第六实施例中,带输送辊77具有与第五实施例中的带输送辊16相同的功能,带输送辊77设置在辅助盒70中。带式打印装置410没有设置在其中的带输送辊。在第六实施例中,带式打印装置410具有设置在其中的输送辊轴72和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该输送辊轴72与输送辊77相联接,而该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与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相联接。
在图22中,辅助盒70可拆卸地装入设在带式打印装置410中的盒安装部6中。因为第六实施例的带盒301具有与第五实施例的带盒301相同的构型,这里省略了对其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23所示,辅助盒70可拆卸地装入设在带式打印装置410中盒安装部6中。辅助盒70设有辅助纸介质卷轴75,其上卷绕着辅助纸介质74,如图25所示。辅助盒70还设有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该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从辅助辅助纸介质卷轴75拉动和收卷辅助纸介质74。此外,输送辊77可转动地设置在辅助盒70中,其一部分露出辅助盒70。在打印时,输送辊77面向带式打印装置410的加热辊15。输送辊77的一部分露出辅助盒70。在打印时,输送辊77面向设置在带式打印装置410中的加热辊15。
在打印时,辅助纸介质74被馈送至输送辊77,进一步沿着下游方向与打印后膜带17一起被馈送。此后,辅助纸介质74和膜带17馈送至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换句话说,因为膜带17和辅助纸介质74在打印时彼此接触,输送辊77和膜带17就不接触。膜带17和辅助纸介质74接触的位置是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彼此面向的位置,如图23所示。
接着,将对带式打印装置410中的盒安装部6的构型给予描述。如图22和23所示,带式打印装置410的盒安装部6具有安装在打印头支承构件92上的热敏打印头57,该打印头支承构件92设置成能围绕打印头支承轴51转动。热敏打印头57是板状的,当从正面观察时沿其纵向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如图23所示,热敏打印头57具有预定数量的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形成在其正面的左边缘上,并且沿着左边缘对准。盒安装部6具有可转动地支承于其中的压纸辊58。打印头支承构件92由弹性构件(未示出)沿着逆时针方向围绕打印头支承轴51来偏置。在打印到膜带17上时,打印头支承构件92由电动机等沿顺时针方向驱动,由此让加热辊能相对于输送辊77接触或移离。
盒安装部6具有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该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联接至辅助盒70的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辅助纸介质收卷轴73联接至诸如电动机之类的驱动机构(未示出),并且用来驱动和转动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盒安装部6还设有输送辊轴72。输送辊轴72联接至诸如电动机之类的驱动机构(未示出),并且用来驱动和转动输送辊77。
用于加热形成在膜带17中的粘合剂层的加热辊15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通过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协配,打印后膜带17输出至带式打印装置410的外部。为了方便下面的描述,包括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辊对可以表示为成对输送辊79。通过加热辊15和输送辊77的协配,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也被驱动和转动因此也与打印后膜带17一起输送辅助纸介质。
在字符等通过墨带19和热敏打印头57被打印在其上、同时墨带19被分离构件4分离之后,膜带17就从带输出口13输出到带盒301的外部,并且通过成对输送辊79进一步输出到带式打印装置410的外部。此时,膜带17的粘合剂层被成对输送辊79的加热辊15加热,结果,粘合剂呈现出粘合性质。
因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墨带和打印带具有与第五实施例(参见图19)中的相同的构型,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进一步的描述。还有,因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其中墨层在被热敏打印头57加热后转移至粘合剂层的转移机构与第五实施例的机构相同(参见图20和21),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进一步的描述。
如上所述,通过带输送辊77和加热辊15的协配,其上已打印字符等的膜带17被拉到用作切割装置的剪刀型切割单元14。通过切割单元14的固定刃14A和可移动刃14B的协配,打印后膜带17因此被切割至预定长度。被切割的膜带17通过带输送辊77和加热辊15之间,一旦被加热,就开始在除了已经粘合墨层34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处的粘合剂层33B中呈现出粘合性质。然后,呈现出粘合性质的打印后膜带17输出至带式打印装置410的外部,作为无衬里的带子而被切割。
如上所述,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一旦被加热辊15加热就呈现出粘合性质。这里,假如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力较强,则有可能粘合剂会转移至与粘合剂层相接触的表面。在第六实施例中,辅助纸介质74和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面构造成相接触。辅助纸介质74与粘合面相接触的新的部分通过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连续馈送至成对输送辊79。这样,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绝不粘合至输送辊77。即使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粘合至辅助纸介质74,因为辅助纸介质74馈送至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粘合剂粘贴于其上的辅助纸介质74也绝不会粘合至后续待馈送的打印后膜带17。
如上所述,因为带盒301不容纳粘合带卷轴和粘贴辊,并且带子输送辊77和加热辊15设置在切割单元14的下游,所以打印后膜带17可在字符等已打印于其上之后紧接着被切割单元14切割,该切割单元14设置在热敏打印头57的紧邻下游。这可缩短打印后膜带17的正面空白部分,由此降低膜带17的运行成本。
此外,当加热辊15将目标层加热至80℃或更高温度但低于90℃时,墨层内的温度变成60℃或更高温度,但是因为墨层34中所用的墨是低熔点型墨(墨的熔点变成60℃或更高温度),在字符打印时,墨立即高速熔融在粘合剂中。结果,墨在来自加热辊15的热量下熔化变得很难,由此避免了由于在被加热辊15加热时墨的再熔化所引起的错误打印的风险。这里,隔离剂层也是透明的。无需多言,在膜层和墨层之间的粘合剂层必须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从而能透过透明膜看到墨层。
因为加热辊从隔离剂层31那侧(粘合剂层33的背面侧)与其上印有字符等的膜带17相接触,所以可避免与粘合剂层33的直接接触。结果,受热的粘合剂层33不会粘合至加热辊15。
因为受热的粘合剂层33即使在温度下降时也保持其粘合性质,所以使用者可将如上所述产生的无衬里带子粘贴到目标本体上。结果,使用者不必像在使用传统的层合带时做的那样去除剥离纸。此外,因为转移的墨层34中的字符等被打印成相对于膜带17的镜像,所以使用者可以透过透明膜识别打印成正常图像的字符。
在第六实施例中,因为在打印后膜带17被加热时,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层不与输送辊77相接触,所以粘合剂不会粘合至输送辊77。这可防止发生错误输送,并且可防止粘合的粘合剂沾污打印带17。
辅助纸介质可采用具有涂敷在其表面上的隔离剂层的介质,该隔离剂层与打印后膜带17相接触。结果,辅助纸介质74和受热打印后膜带17可被顺畅地剥开,由此能有良好的带子输送。
在第六实施例中,带盒301和辅助盒70构造成单独的单元(即,分别构造),但是带盒和辅助盒也可一体构造,如图2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带盒401设有辅助纸介质74、辅助纸介质收卷卷轴76、输送辊77、膜带17、墨带19等等,如图25所示。带盒401具有槽口部,如图25所示。假如这样的话,槽口部在输送辊77和带输出口13之间。当带盒401安装在带式打印装置410上时,带式打印装置410的切割器14A定位在该槽口部中。在使用该带盒401的带式打印装置410中,同样,因为当打印后膜带17被加热时,打印后膜带17的粘合剂层不与输送辊77相接触,粘合剂不粘合至输送辊77,由此可防止发生错误输送。因此,即使粘合剂粘合至辅助纸介质74,也可防止粘合至辅助纸介质的粘合剂沾污后续馈送的打印后膜带17。
如同在第六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410、带盒301、带盒401和辅助盒70的外形仅仅作为一个例子而给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并不局限于这种外形。
(其它实施例)
如上所述在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等等可采用与如上所述在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所示的带式打印装置等等相应的元件。
例如,如图26所示,带式打印装置可构造成容纳辅助盒71。
还有,如图27所示,带式打印装置可构造成在带盒中容纳辅助纸介质74。
还有,如图28所示,带式打印装置可构造成容纳辅助盒88。
还有,如图29所示,带式打印装置可构造成在带盒中容纳辅助纸介质74和加热辊89。
上述构型的使用当然需要改变成带盒构型的一部分。
接着将描述如上所述在具有第二切割单元87的带式打印装置中的相应驱动装置的操作。下面的描述基于如上所述的第三实施例(图9和图10),且基本操作与其它实施例相同。
输送控制过程由处理器(未示出)来执行,该处理器设置在带式打印装置510中。通过输出用于打印控制的指令信号,来开始执行输送控制过程。
首先,在步骤S1,使压纸辊移动至其起始位置(参见图31)。此时,膜带17的前端位于切割单元14的周界处(参见图31)。
在步骤S2,实施膜带17的打印操作和膜带17的输送操作。因为这些操作已经在上面描述过,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进一步的描述。
在步骤S3,判断膜带17的前端是否已经到达成对输送辊(加热辊15和输送辊82)。通过基于压纸辊的转数计算膜带17的输送量,来作出这种判断。也可通过使用传感器(这里未示出)来检测膜带17的前端位置。
假如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前端没有到达成对输送辊(S3:否),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2。结果,在打印后膜带17的前端要到达成对输送辊的时间段过程中,继续实施相对于膜带17的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
假如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前端已经到达成对输送辊(S3:是),则流程前进至步骤S4。
在步骤S4,开始成对输送辊的驱动操作。基于成对输送辊的转动,将辅助纸介质74粘合至打印后膜带17(墨层侧)。朝向第二切割单元87输送辅助纸介质74已经粘合至其的打印后膜带17。
在步骤S5,判断打印是否完成。重复步骤S4的操作(具体地说,相对于膜带17的打印操作和输送操作),直到打印完成为止(参见图33)。
假如判断打印已经完成(S5:是),流程前进至步骤S6。在步骤S6,朝向成对输送辊输送打印后膜带17(参见图34)。
在步骤S7,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后端是否在使用切割单元14(第一切割器)的切割位置(第一切割位置)。使用基于压纸辊8的转数计算膜带17的输送量,来作出这种判断。通过在第一切割预定位置实施预定打印、然后由传感器(这里未示出)读取打印内容,可判断是否将在第一切割位置作出切割。
假如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后端不在第一切割位置(S7:否),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6。结果,在打印后膜带17要输送至第一切割位置的时间过程中,继续实施打印后膜带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假如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后端处在第一切割位置(S7:是),则流程前进至步骤S8。
在步骤S8,切割打印后膜带17。此时,驱动控制可移动刃14B。在切割打印后膜带17时,停止驱动转动的压纸辊8。
在已经切割了打印后膜带17之后,流程前进至步骤S9。在步骤S9,再次开始对加热辊15的转动驱动。因为打印后膜带17已被切割,压纸辊8就不再被驱动转动。结果,通过转动驱动加热辊15来输送被切割的打印后膜带17。
在步骤S10,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后端是否在使用第二切割单元87(第二切割器)的切割位置(第二切割位置)。使用基于加热辊15的转数计算打印后膜带17的输送量,来作出这种判断。
假如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后端不在第二切割位置(S10:否),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9。结果,在打印后膜带17要输送至第二切割位置的时间过程中,继续实施打印后膜带17的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假如判断打印后膜带17的后端处在第二切割位置(S10:是),则流程前进至步骤S11。
在步骤S11,切割辅助纸介质74。此时,驱动控制可移动刃87B。在切割辅助纸介质74时,停止驱动加热辊15。
在已经切割了辅助纸介质74之后,流程前进至步骤S12。在步骤S12,将压纸辊8移离热敏打印头7。然后,流程前进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沿反向输送辅助纸介质74。更具体地说,沿着与打印时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再卷绕辅助纸介质74。此时,沿着与打印时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辅助纸介质卷轴81。结果,将辅助纸介质74再卷绕在辅助纸介质卷轴81上。
在步骤S14,判断辅助纸介质74的反向输送是否终止。使用基于输送辊82的转数计算反向输送的辅助纸介质74的输送量,来作出这种判断。当辅助纸介质74的前端位置已经再卷绕至加热辊15附近时,该反向输送终止。
假如判断辅助纸介质的反向输送没有终止(S14:否),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13。结果,在直到辅助纸介质74的反向输送要完成的时间过程中,继续实施辅助纸介质74的再卷绕操作。
另一方面,假如判断辅助纸介质的反向输送终止(S14:是),则流程返回至步骤S15。
在步骤S15,停止辅助纸介质卷轴81的反向转动驱动。
在以上过程中,在打印后膜带17已经被第二切割单元87切割之后,辅助纸介质74再卷绕到辅助纸介质卷轴81上。辅助纸介质74因此可被有效使用。再卷绕的辅助纸介质74的前端位置等候在图38所示的位置,直到下一粘合操作。因此,因此形成的膜带17包括具有长度“t”的辅助纸介质74的仅仅一部分,如图39所示。结果,因此形成的膜带17可储存在辅助纸介质74可易于自其剥去的状态中。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无需多言,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前提下对其作出各种改变和修改。例如,在第五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中,墨带19采用热熔融型热墨带,但是也可采用调色墨带39,该调色墨带39包括调色墨层38,该调色墨层38具有通过有弱粘合性的粘合剂层相对于基底膜36涂敷于其一面上的调色墨,如图40所示。
根据其中墨层一旦被热敏打印头57加热就转移至粘合剂层的转移结构,被热敏打印头57加热的墨带17的粘合剂层33A,类似于图21,被加热至80℃或更高但低于90℃的温度,该温度等于或高于其熔化温度,由此呈现出粘合性质。然后,与膜带17的粘合剂层33A相接触的调色墨带39的调色墨层38粘合至粘合剂层33A,由此转移至膜带17。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墨不在低于90℃的温度下熔化,并在粉末状态下转移至膜带17。
打印后膜带17通过带子输送辊16和加热辊15之间,并且一旦被加热辊15加热到80℃或更高温度但低于90℃,其粘合剂层33B就呈现出粘合性质,并且调色墨在转移状态保持至膜带17而不会熔化。
因此,加热打印后膜带17不会引起墨熔化,由此可避免错误打印的风险。
尽管已经用结构特征和方法动作所特定的语言来描述了主题,但是应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主题不必局限于上述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述特定特征和动作是作为实施权利要求书的例子形式来揭示的。

Claims (14)

1.一种带盒,包括:
输送辊;
带形辅助介质;
盒壳,所述盒壳容纳所述输送辊和所述带形辅助介质;以及
设置在所述盒壳上的开口;
其中:
所述带盒被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带输送装置上,
所述输送辊被设置成面对且通过所述开口与加热辊相接触,所述加热辊被设置在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中且安装于其上,
当所述带盒安装在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所述输送辊与所述加热辊被设置成彼此协配以输送其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打印带,所述粘合剂层在其一面被加热时呈现粘合性质,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与所述打印带相接触,以及
在所述打印带被输送时,所述带形辅助介质被依次输送,并且所述带形辅助介质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隔离剂层,所述隔离剂层与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介质收卷卷轴,
其中,当所述打印带被输送时,所述带形辅助介质卷绕到所述辅助介质收卷卷轴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粘合至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并且
所述粘合的带形辅助介质输出到所述带盒外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墨带,所述墨带具有形成的其上的墨层,
其中,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和所述墨带的所述墨层在打印位置彼此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墨带收卷卷轴;以及
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在沿着送带方向的所述打印位置的下游侧,将所述墨带与所述打印带分离;
其中,在所述墨带通过所述分离构件之后,与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相接触的所述墨层转印到所述打印带上,同时所述墨带被卷绕在所述墨带收卷卷轴上。
6.一种带式打印系统,包括:
带盒,所述带盒包括:
输送辊;
带形辅助介质;
盒壳,所述盒壳容纳所述输送辊和所述带形辅助介质;以及
设置在所述盒壳上的开口;
打印带输送装置,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包括:
加热辊,
其中:
所述带盒被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带输送装置上,
所述输送辊被设置成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加热辊相接触,
当所述带盒安装在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所述输送辊与所述加热辊彼此面对,
所述输送辊与安装在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上的所述加热辊彼此协配,以输送其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打印带,所述粘合剂层在其一面被加热时呈现粘合性质,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与所述打印带相接触,
在所述打印带被输送时,所述带形辅助介质被依次输送,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隔离剂层,所述隔离剂层与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相接触,并且
当所述带盒安装在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所述加热辊输送所述打印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式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带切割器,所述第一带切割器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带输送方向的所述加热辊的上游侧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式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带切割器,所述第一带切割器切割所述打印带;以及
第二带切割器,所述第二带切割器切割其上粘合所述带形辅助介质的所述打印带;
其中: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粘合到所述打印带的粘合剂层;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被排出到所述带盒外部,
所述第一带切割器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带输送方向的所述加热辊的上游侧上,并且
所述第二带切割器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带输送方向的所述加热辊的下游侧上。
9.如权利要求6-8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带式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敏打印头;以及
驱动控制机构,所述驱动控制机构驱动控制所述热敏打印头的发热部件;
其中
与所述热敏打印头相接触的所述打印带具有其中形成的透明膜层,并且
所述发热部件被驱动控制机构所控制,从而当从所述打印带的透明膜层那侧观察所述打印带时,转印到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的墨层可被看到正常图像。
10.如权利要求6-8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带式打印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带具有透明膜层,并且
所述加热辊从所述打印带的透明膜层那侧与所述打印带相接触。
11.一种带盒,包括:
一对输送辊;
带形辅助介质;
盒壳,所述盒壳容纳所述成对输送辊和所述带形辅助介质;以及
设置在所述盒壳上的带输出口;
其中:
所述成对输送辊中的一个输送辊是加热辊,
所述带盒被设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带输送装置上,
当所述带盒安装在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所述输送辊与所述加热辊彼此协配以输送其上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打印带,所述粘合剂层在其一面被加热时呈现粘合性质,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与所述打印带相接触,并且
在所述打印带被输送时,所述带形辅助介质被依次输送,并且
因此被输送的所述打印带从所述带输出口输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形辅助介质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隔离剂层,所述隔离剂层与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相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形辅助介质粘合至所述打印带的所述粘合剂层,并且
所述粘合的带形辅助介质从所述带输出口排出到所述带盒外部。
14.如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盒壳中的带装入口,
其中,当所述带盒安装在所述打印带输送装置上时,所述打印带穿过所述带装入口进入所述带盒。
CN2008101251336A 2007-06-11 2008-06-11 带盒和带式打印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32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54413 2007-06-11
JP2007154413 2007-06-11
JP2007154413 2007-06-11
JP2007337422A JP4877222B2 (ja) 2007-06-11 2007-12-27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字装置
JP2007-337422 2007-12-27
JP2007337422 200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3217A CN101323217A (zh) 2008-12-17
CN101323217B true CN101323217B (zh) 2011-08-31

Family

ID=40186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513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3217B (zh) 2007-06-11 2008-06-11 带盒和带式打印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77222B2 (zh)
CN (1) CN1013232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2537A (zh) * 2009-04-28 2015-07-29 迪默公司 用于标签打印机中的盒
US8192005B2 (en) * 2009-07-29 2012-06-05 Xerox Corporation Rollers for phase-change ink printing
JP5769466B2 (ja) * 2011-03-28 2015-08-26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粘着ラベル発行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CN103802487B (zh) * 2014-01-26 2016-06-29 广州市宝比万像科技有限公司 便捷打印机
JP6365377B2 (ja) * 2015-03-31 2018-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4928A (en) * 1993-10-22 1997-03-25 Kabushiki Kaisha Sato Method and printer for printing heat sealing labels
EP0841183A1 (en) * 1996-11-07 1998-05-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CN1579796A (zh) * 2003-08-07 2005-02-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打印设备以及带式打印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6533B2 (ja) * 1998-06-22 2007-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02321413A (ja) * 2001-04-25 2002-11-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4617873B2 (ja) * 2004-12-27 2011-0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4928A (en) * 1993-10-22 1997-03-25 Kabushiki Kaisha Sato Method and printer for printing heat sealing labels
EP0841183A1 (en) * 1996-11-07 1998-05-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CN1579796A (zh) * 2003-08-07 2005-02-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打印设备以及带式打印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18561A (ja) 2009-01-29
CN101323217A (zh) 2008-12-17
JP4877222B2 (ja) 201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9684B2 (en) Tape printing system with auxiliary cassette containing auxiliary medium for contacting printed tape
EP1970203B1 (en)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CN101264702B (zh) 带盒和带式打印机
WO2009084476A1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01323217B (zh) 带盒和带式打印系统
WO2009107534A1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テープ作成装置及び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CN101516629A (zh) 带打印装置和带盒
JP4858535B2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4985389B2 (ja) 印字装置
JP2002312752A (ja) 非支持型媒体,切断線付媒体分離装置,パッチ連続長尺体の分離方法,及びカセット装置
JP4867933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793330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テープ印字装置
JP5119979B2 (ja) テープ作成装置
JP2004209808A (ja) 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221727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字装置
JP4968212B2 (ja) 印字装置
JP5287034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08302679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字装置
JP3176287B2 (ja) 積層シートの熱溶融性層の除去方法及び除去装置
CN103787129B (zh) 装订带盒和装订片
JPH1178086A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11101949A (ja) テープ作成装置、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JP2008247002A (ja) 中間転写リボン交換方法、中間転写リボン送出装置、中間転写リボン巻取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19174641A (ja) 媒体、ロール媒体、及び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188889A (ja) 製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