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2860A - 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2860A
CN101312860A CNA2006800436457A CN200680043645A CN101312860A CN 101312860 A CN101312860 A CN 101312860A CN A2006800436457 A CNA2006800436457 A CN A2006800436457A CN 200680043645 A CN200680043645 A CN 200680043645A CN 101312860 A CN101312860 A CN 101312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afety air
safety
passenger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36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2860B (zh
Inventor
深渡瀬修
关塚诚
真田晃圭
根崎琢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12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2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2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28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02Semi-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e.g. systems applied or removed automatically but not both ; Manual restraint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0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the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defining the external shape of the b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Abstract

乘员(P)通过坐椅安全带装置(30)被限制到乘客坐椅(28)。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由沿挡风玻璃(46)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40),以及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的第二安全气囊(42)构成。间隙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安全气囊之间。即,由于所述乘员(P)的臀部和胸部被所述坐椅安全带装置(30)限制,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倾向于通过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对所述乘员(P)的头部进行特别限制,这经历了到车辆前侧的较大的惯性运动。因此可以总体上减小所述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的气体容积。

Description

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碰撞时使安全气囊向乘员侧展开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日本专利申请第JP-A-2001-233157号公开了一种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其中从安全气囊的前侧(乘员侧)观看时在安全气囊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中间部形成有凹进部。根据所述技术,安全气囊的下部限制乘员的胃和胸部,随后安全气囊的上部限制乘员的头部。在安全气囊的中间部形成的凹进部被设计为在限制过程中保持它的形状。因此,当安全气囊的下部首先接触到乘员的胃和胸部时,所述气囊的下部的内压有效增加,因而增加了对乘员的胃和胸部的初始限制能力。随后,安全气囊的下部的内压朝向气囊的上部供给(转移),以增加对乘员的头部的限制能力。因此,可以减小充气装置的输出,从而可以减小安全气囊的容积。
发明内容
[0003]然而,在上述相关技术中,由于安全气囊自身限制乘员的胃和胸部的结构,安全气囊的容积减小受限。因此,在这个方面,存在改进相关技术的空间。
[0004]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安全气囊的容积进一步减小的安全气囊装置。
[0005]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其在车辆碰撞时激活以喷射气体;及安全气囊,其包括通过接收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的供给而沿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展开的薄型第一安全气囊,和通过接收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的供给而沿仪表板的上表面展开的薄型第二安全气囊,所述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以折叠状态容纳在仪表板中。
[000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当车辆进入碰撞时,气体通过气体发生器喷射。所述气体被供给到以折叠状态容纳在仪表板中的安全气囊。
[0007]在本发明中,安全气囊包括每个均为薄型的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一旦接收到气体的供给,第一安全气囊就沿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展开,而第二安全气囊就沿仪表板的上表面展开。因此,第一安全气囊防止乘员的头部与挡风玻璃接触,第二安全气囊防止乘员的头部与仪表板接触。
[0008]具体地,乘员通常处在坐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扣紧状态下,乘员的胃(包括臀部)和胸部通过安全带被限制在车辆的坐椅上。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头部最可能因为惯性运动而向车辆的前侧作相当大的运动。本发明旨在通过将头部容纳在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之间来限制乘员的头部。以这种方式,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被吸收。
[0009]换句话说,乘员的胃和胸部被坐椅安全带装置限制,并且乘员的头部被安全气囊限制。因而,限制乘员的功能被分配在坐椅安全带装置和安全气囊装置之间。因此,由于安全气囊仅需要在限制乘员头部的范围内膨胀,所以可以相当大地减小安全气囊的容积。
[0010]如上所述,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包括沿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和沿仪表板的上表面展开的第二安全气囊,并且安全气囊被设计为通过第一和第二安全气囊来专门限制乘员的头部。因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允许安全气囊的容积进一步减小的卓越效果。
[0011]基于根据第一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随着第一安全气囊的近根部和第二安全气囊的近根部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到挡风玻璃的一侧,并且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到仪表板的上表面的一侧。
[001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安全气囊展开时,随着第一安全气囊的近根部和第二安全气囊的近根部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到挡风玻璃的一侧,并且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到仪表板的上表面的一侧。在安全气囊的展开过程中,所述反作用力具有增加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的展开速度的效果,并且具有使第一安全气囊沿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展开而使第二安全气囊沿仪表板的上表面展开的效果。此外,安全气囊展开之后,所述反作用力具有防止或限制第一安全气囊下垂到第二安全气囊的一侧的效果。
[0013]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中,随着第一安全气囊的近根部和第二安全气囊的近根部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到挡风玻璃的一侧,并且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到仪表板的上表面的一侧。因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有能够在期望方向上快速地分别展开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并达到期望位置的卓越效果。
[0014]基于根据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特征在于第一安全气囊的远端部和第二安全气囊的远端部通过柔软的不可膨胀材料大体上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相互连接。
[0015]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由于第一安全气囊的远端部和第二安全气囊的远端部通过柔软的不可膨胀材料大体上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相互连接,所以在发生前部碰撞时乘员的头部首先接触所述不可膨胀材料。因此,对乘员头部的初始限制能力改进。此外,在对乘员的头部进行初始限制之后,由于所述不可膨胀材料,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朝向彼此拉近,从而使乘员的头部塞在两个安全气囊之间。因此,可以柔和地限制乘员的头部。
[0016]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第一安全气囊的远端部和第二安全气囊的远端部通过柔软的不可膨胀材料大体上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相互连接,能够实现安全气囊的容积的进一步减小和对乘员的头部的初始限制能力的改进。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有以下的另一个卓越效果。在对乘员的头部进行初始限制之后,整个安全气囊限制乘员的头部从而使头部塞在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之间。因此,可以减小输入到乘员头部的负载。
[0017]基于根据第三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特征在于不可膨胀材料由织物材料形成。
[0018]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由于不可膨胀材料由织物形成,所以不可膨胀材料在容纳安全气囊时体积不大且重量轻,并且可以仅通过略增成本来提供。
[0019]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中,不可膨胀材料是织物材料。因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允许使容纳安全气囊的安装空间的增大为零或最小,并且以低成本实现改进对乘员头部的初始限制能力的卓越效果。
[0020]基于根据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特征在于用于保持第一安全气囊的形状和第二安全气囊的形状的形状保持器件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之间。
[0021]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由于用于保持第一安全气囊的形状和第二安全气囊的形状的形状保持器件设置在两个安全气囊之间,所以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的展开后形状变得稳定。
[0022]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用于保持第一安全气囊的形状和第二安全气囊的形状的形状保持器件设置在两个安全气囊之间。因此,由于所述形状保持效果,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有改进对乘员头部的限制能力的卓越效果。
[0023]术语“形状保持器件”应被理解为能够保持第一安全气囊的形状和第二安全气囊的形状的全部器件。在后面的部分中描述了“形状保持器件”几个可行的实施例。
[0024]基于根据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特征在于安全气囊已被缝合,从而由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形成的角度大于由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和仪表板的上表面形成的角度。
[0025]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由于安全气囊已被缝合,从而由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形成的角度大于由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和仪表板的上表面形成的角度,因此在展开之后,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具有推动安全气囊回到在假定的自然状态下它们的形状的弹性恢复力。因此,从展开的初始阶段,第一安全气囊沿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展开,而第二安全气囊沿仪表板的上表面展开。
[0026]此外,根据所述结构,根本没增加元件部分的数量。
[0027]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已被缝合,从而由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形成的角度大于由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和仪表板的上表面形成的角度。因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有能够使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到挡风玻璃的一侧并且使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到仪表板的上表面的一侧,而不增加元件部分的数量的卓越效果。
[0028]基于根据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项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特征在于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分别地并且独立地都以卷起式折叠,或者都以手风琴式折叠,或者一个以卷起式折叠而另一个以手风琴式折叠,或者至少一个结合卷起式折叠和手风琴式折叠,并且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被折叠从而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打开。
[0029]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由于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分别地并且独立地都以卷起式折叠,或者都以手风琴式折叠,或者一个以卷起式折叠而另一个以手风琴式折叠,或者至少一个结合卷起式折叠和手风琴式折叠,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不受彼此间的展开动作的影响。
[0030]此外,由于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被折叠从而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打开,所以第一安全气囊将更精确地沿挡风玻璃展开,第二安全气囊将更精确地沿仪表板的上表面展开。
[0031]另外,根据所述结构,元件部分的数量根本不会增加。
[0032]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分别地并且独立地都以卷起式折叠,或者都以手风琴式折叠,或者一个以卷起式折叠而另一个以手风琴式折叠,或者至少一个结合卷起式折叠和手风琴式折叠。因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有能够使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到挡风玻璃的一侧并且使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到仪表板的上表面的一侧而不增加元件部分的数量的卓越效果。
附图说明
[0033]从下列结合附图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表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A至图3D为表示图1示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过程的序列图,图3A为表示封装状态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B、图3C和图3D为表示展开的序列状态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为表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5为表示图4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依照第三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7为表示图6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依照第四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9为表示图8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依照第五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11为表示图9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依照第六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13为表示图12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依照第七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15为表示图14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6为表示依照第八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激活状态的纵向截面图;及
图17为表示图16所示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0034]下文将参照图1至图3描述依照本发明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在这些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侧,箭头IN表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0035]图1示出依照该实施例的安装在车辆上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的纵向截面图。图2示出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的立体图。两幅图分别示出在激活状态下和在展开状态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
[0036]如这些图所示,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布置在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的乘客坐椅侧。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的主要部分有其中容纳功能性元件部分的安全气囊组件14,和闭合安全气囊组件14的上端开口部的安全气囊门16。安全气囊组件14包括:组件箱18,其在上表面侧打开并且包括功能性元件部分;通常呈圆柱形状的充气装置20,其作为气体发生器件且被容纳在组件箱18内;以及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其以折叠状态围绕充气装置20封装。此外,在一些装置中,用于调整气流的扩散器(整流器件)布置在充气装置20和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之间。
[0037]将对上述功能性元件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对于充气装置20,存在两种类型:气体发生器催化剂密封式,以及高压气体密封式,在该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任一种类型。此外,对于充气装置20的点火,存在电子点火式和机械点火式,并且可以使用任一种。该实施例使用电子点火式充气装置。电子点火式充气装置20装备有点火设备(未示出)。点火设备的激活由安全气囊ECU(未示出)控制,安全气囊ECU布置在例如控制盒的下方或靠近其下方的位置。具体地,如果前部碰撞由前部安全气囊传感器、中间安全气囊传感器等检测出(或如果前部碰撞由布置在前保险杠的中间或靠近其中间的诸如毫米波雷达等的预防碰撞传感器预测出),安全气囊ECU判定安全气囊将被激活,从而使预定的电流供给到点火设备。
[0038]此外,用于喷射出气体的气体喷射孔形成在充气装置20的外周壁的预定位置处。在流入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之前,气体喷射孔喷射出的气体被扩散器调整。尽管在该实施例中,充气装置20以插入状态布置在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中,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可以被设计为使扩散器布置在形成在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中的进气开口部的外周边缘内侧,并且扩散器覆盖固定到组件箱18的底部的充气装置20的上半部。只要使充气装置20喷射出的气体流入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任何结构都是可行的。
[0039]上述组件箱18经由托架(未示出)支撑到仪表板加强件上,仪表板加强件是布置在仪表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高强度和高刚性构件。
[0040]对于安全气囊门16,存在与仪表板12一体化的整体式门,以及装配式门,在其中独立的门被装入到形成在仪表板12中的开口部。可以应用任一种类型。用作展开安全气囊门16的裂开部的撕裂线形成在仪表板12的正面或反面。当作用在安全气囊门16上的气囊膨胀压力变得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时,仪表板12沿撕裂线裂开,从而使安全气囊门16以单铰或双铰方式打开。此外,腿部16A从安全气囊门16的反面延伸而一体形成,并且锁紧孔(1atch hole)24形成在腿部16A中。与此相应的是,钩26连接到组件箱18的上端侧。通过将组件箱18的钩26插入到安全气囊门16的腿部16A的锁紧孔24中,组件箱18的上表面侧由安全气囊门16闭合。
[0041]接下来,将简要描述把坐在乘客坐椅28上的乘员P限制在乘客坐椅28上的坐椅安全带装置30。坐椅安全带装置30装备有织带缠绕设备32,其布置在中心柱的下部或靠近中心柱的下部。乘员限制织带34的端部锁紧到织带缠绕设备32的卷轴。织带34的中间部插入到设置在中心柱的上部侧的肩支座(shoulder anchor)36中,并折回。织带34的另一端部锁紧到固定于例如车体地板等的车体的支承板上。此外,舌板(未示出)被插入在织带34的中间部(从肩支座36延伸到支承板的部分)之上。通过使舌板与连接到乘客坐椅28的坐垫框架的扣环设备相接合,乘员P获得三点坐椅安全带装置30的织带扣紧状态,所述三点坐椅安全带装置30包括肩膀侧织带34A和膝侧织带34B。
[0042]现在将对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的结构进行描述,它是依照所述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的重要部分。
[0043]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由共用一个基座端部38的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构成。第一安全气囊40形成为薄型,并且被设计为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展开。第二安全气囊42也形成为薄型,但被设计为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因此,在展开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的侧视图中,安全气囊44具有类似于角符号(∠)(大致L形)的形状。
[0044]此外,如图2所示,在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的展开状态中,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彼此挤压。即,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通过获取来自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的反作用力F1(见图1)而呈展开状态,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通过获取来自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的反作用力F2(见图1)而呈展开状态。
[0045]此外,如图3A所示,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分别地并且独立地以卷起式折叠来折叠,从而使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打开。具体地,第一安全气囊40按以下方式卷起。即,随着其远端部40B最先卷起,第一安全气囊40逆时针卷起,从而使卷起的部分随着卷起的进行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向下滑动。另一方面,随着其远端部42B最先卷起,第二安全气囊42顺时针卷起,从而使卷起的部分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从后向前运动。可以采用手风琴式折叠来代替卷起式折叠。此外,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中的一个可以以卷起式折叠来折叠,而另一个以手风琴式折叠来折叠。另外,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中的每一个可以结合卷起式折叠和手风琴式折叠来折叠。
[0046]接下来,将对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进行说明。
[0047]首先,对依照本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的整体作用进行简述。如果前部安全气囊传感器和中间安全气囊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出前部碰撞状态,或如果预防碰撞传感器(未示出)预测出进入前部碰撞,充气装置20由安全气囊ECU激活。随着充气装置20激活,气体从形成在充气装置20的外周壁部中的多个气体喷射孔喷射出。喷射出的气体在经过扩散器的调整后流入到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中。结果,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膨胀。当气囊内压达到或超过预定值时,安全气囊门16沿撕裂线断裂,并且以单铰的方式展开到挡风玻璃46的一侧。随着安全气囊门16展开,用于气囊膨胀的开口部48形成在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中,从而使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向外膨胀到乘客坐椅28的一侧。
[0048]此处应该注意的是,在所述实施例中,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包括每个均具有薄型形状的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当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20的气体时,第一安全气囊40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展开,第二安全气囊42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防止乘员P接触挡风玻璃46,并且第二安全气囊42防止乘员P接触仪表板12。
[0049]图3A至图3D示出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的展开过程。图3A所示的状态是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被封装的状态。如图3B所示,从这个状态开始,当充气装置20被激活开始供给气体时,随着安全气囊门16展开到挡风玻璃46一侧,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同时开始展开。然后,如图3C所示随着进一步展开,第一安全气囊40由于其卷起式折叠的方向而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展开,并且第二安全气囊42由于其卷起式折叠的方向而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图3D示出了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进一步展开的情况。然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达到图1和图2所示的最终展开状态。
[0050]具体地,乘员P通常处于坐椅安全带装置30的织带扣紧状态下,乘员P的胃(包括臀部)和胸部由织带34限制到乘客坐椅28。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P的头部最可能由于惯性运动而向车辆的前侧作相当大的运动。所述实施例旨在通过将乘员P的头部容纳在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之间来限制所述头部。以这种方式,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被吸收。
[0051]换句话说,乘员P的胃和胸部被坐椅安全带装置30限制,并且乘员P的头部被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限制。因而,限制乘员P的功能被分配在坐椅安全带装置和安全气囊装置之间。由于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仅需要膨胀(在一定范围内)以限制乘员P的头部,因而可以去除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之间的部分。因此,本实施例能够进一步减小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的容积。
[0052]此外,在依照本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44展开时,通过获取来自第二安全气囊42的反作用力F1,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展开并保持展开状态,并且通过获取来自第一安全气囊40的反作用力F2,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展开并保持展开状态;换句话说,两个安全气囊通过获取来自彼此的近根部40A、42A的反作用力而展开并保持展开状态。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能够在期望的方向上迅速展开并到达期望的位置。即,例如,如果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没有获取来自第二安全气囊42的反作用力F1或只从第二安全气囊42接收到不充足的反作用力,则第一安全气囊40的展开速度将相应地降低。此外,近根部40A将变得不稳定,导致展开的方向和位置上的变化。对于第二安全气囊42会发生基本相同的事。因此,通过获取来自彼此的反作用力,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能够在期望的方向上迅速展开并到达期望的位置。
[0053]将补充说明有关上述“反作用力”。在安全气囊44展开的过程中,“反作用力”具有增加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4的展开速度,以及使第一安全气囊40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展开并且使第二安全气囊42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的效果。此外,在安全气囊44展开之后,反作用力具有防止或限制第一安全气囊40下垂到第二安全气囊24的一侧的效果。
[0054]此外,在依照本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中,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分别地并且独立地以卷起式折叠来折叠。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不受彼此的展开动作的影响。即,例如,如果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以重叠方式折叠,则一个安全气囊的展开动作影响另一个安全气囊的展开动作,从而妨碍了快速展开。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分别地并且独立地折叠,可以避免展开过程中两个安全气囊的相互影响,从而使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能够快速展开。
[0055]另外,由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以将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打开的方式折叠,第一安全气囊40将更精确地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展开,并且第二安全气囊42将更精确地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
[0056]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能够快速地和精确地展开,所以能使限制乘员P的头部的能力更可靠。
第二实施例
[0057]接下来,将参照图4和图5对依照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和相似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不再描述(这同样适用于第三和其它实施例)。
[0058]如这些附图所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以下特征:构成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50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处,通过作为不可膨胀构件的织物52在相对于车辆的垂直方向上相互连接,从乘员侧看去,织物52大致被切成长方形。
[0059]根据上述构造的实施例,由于织物52连接在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之间,在前部碰撞时,乘员P的头部在接触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之前将接触织物52。因此,能够缩短乘员P的头部接触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50之前的时间,并且可以相应地改进初始乘员限制能力。
[0060]此外,在对乘员P的头部进行初始限制之后,由于织物52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被朝向彼此拉近,从而使乘员P的头部塞在两个安全气囊之间。因此,能够轻柔地限制乘员P的头部。结果,将会减小输入乘员P的头部的负载量。
[0061]此外,此处使用的构件是织物52,织物52在封装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50时体积不大,质量轻,并且可以仅通过略增成本来提供。结果,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使封装乘客侧安全气囊44的安装空间的增大为零或最小,并且同时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改进对乘员P的头部的初始限制能力。
第三实施例
[0062]接下来,将参照图6和图7对依照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0063]如这些附图所示,依照第三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以下特征:构成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54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相对侧部,通过作为形状保持器件设置的一对左、右侧壁部56相互连接。
[0064]根据上述构造的实施例,由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通过左、右侧壁部56相互连接,所以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垂直位置变得稳定。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能够更精确地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展开,并且第二安全气囊42能够更精确地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
第四实施例
[0065]接下来,将参照图8和图9对依照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四实施例进行描述。
[0066]如这些附图所示,依照第四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以下特征:构成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60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通过作为形状保持器件设置的一对左、右立柱62在相对于车辆的垂直方向上相互连接。每一个立柱62均具有空腔,气体将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流入所述空腔。
[0067]根据上述构造的实施例,由于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通过左、右立柱62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相互连接,所以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垂直位置变得稳定。因此,除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的上述优点之外,所述实施例实现了保持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展开之后的理想形状(分别是第一安全气囊40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延伸的展开后形状,以及第二安全气囊42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延伸的展开后形状)的保持力。结果,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展开后形状将变得稳定,并且可以增强限制乘员P的头部的能力。
第五实施例
[0068]接下来,将参照图10和图11对依照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五实施例进行描述。
[0069]如这些附图所示,依照第五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以下特征:构成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64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邻近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的位置和邻近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的位置,通过作为形状保持器件设置的支撑部66在相对于车辆的垂直方向上相互连接,支撑部66具有横向延伸的圆柱形状。支撑部66具有空腔,并且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两者连通地相连。此外,在支撑部66和第一安全气囊40与第二安全气囊42相交的位置之间形成了楔形间隙空间68。
[0070]根据上述构造的实施例,在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64膨胀时,从充气装置20喷射出的气体流入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然后流入支撑部66(气体的流动由图10中的箭头表示)。当支撑部66膨胀时,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被支撑部66压下,从而使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垂直位置变得稳定。因此,除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F1、F2的上述优点之外,所述实施例实现了保持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展开之后的理想形状的保持力。结果,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展开后形状将变得稳定,并且可以增强限制乘员P的头部的能力。
第六实施例
[0071]接下来,将参照图12和图13对依照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六实施例进行描述。
[0072]如这些附图所示,依照第六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以下特征:形成有被弯曲且从构成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0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向下延伸的支撑部72。由于支撑部72与第一安全气囊40连通地相连,支撑部72随着被供给来自第一安全气囊40的气体而膨胀。此外,支撑部72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向下逐渐变细的三角形形状。支撑部72的远端部72A接触第二安全气囊42上向前(相对于车辆向前)邻近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的位置。此外,支撑部72的远端部72A的向前表面和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相交的位置邻接的位置通过拉长的条带74相互连接。因此,当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0展开时,支撑部72的远端部72A不会从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跌落。
[0073]根据上述构造的实施例,在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0膨胀时,从充气装置20喷射出的气体流入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使所述两个安全气囊膨胀。此时,被引入第一安全气囊40的气体流入支撑部72,使支撑部72膨胀。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和支撑部72膨胀形成由条带74保持的钩状形状。
[0074]由于在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之间存在支撑部72,作为在相对于车辆的垂直方向上直立壁,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支撑部72处从彼此获得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的反作用力。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垂直位置变得稳定。因此,除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F1、F2的上述优点之外,所述实施例实现了保持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展开之后的理想形状的保持力。结果,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展开后形状将变得稳定,并且可以增强限制乘员P的头部的能力。
[0075]此外,由于支撑部72以苇帘(reed screen)等的方式从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向下延伸,所以乘员P的头部首先接触支撑部72,然后进入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之间的空间,同时环绕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朝车辆的前侧翻转支撑部72。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的厚度基本由叠置在其上的支撑部72的厚度来增加,同时也实现了相应地较早施加头部限制力的优点。
第七实施例
[0076]接下来,将参照图14和图15对依照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七实施例进行描述。
[0077]如这些附图所示,在依照第七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形成了以下布局:构成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6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呈现出由图14中的双点划线所表示的形状,即,在设计阶段,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之间的角度β大于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和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之间的角度α,并且相应地进行缝合过程。
[0078]根据上述构造的实施例,在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6膨胀时,由于设计布局,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趋向于膨胀并展开到图14中的双点划线所表示的形状;然而,由于存在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和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膨胀并展开到图14中的实线所表示的形状。因此,由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展开到两个安全气囊在使它们之间的角度减小的方向上弹性形变的状态,所以使它们之间的角度从α还原到β的弹性恢复力起作用。因此,由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分别对着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和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被按压,所以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垂直位置变得稳定。因此,除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F1、F2的上述优点之外,所述实施例实现了保持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在展开之后的理想形状的保持力。结果,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展开后形状将变得稳定,并且可以增强限制乘员P的头部的能力。
[0079]此外,由于所述实施例去除了对用于保持形状的额外安全气囊(第三安全气囊)的需要,所以本实施例在达到了类似的形状保持效果的同时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所需要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6的容积较小。
第八实施例
[0080]接下来,将参照图16和图17对依照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八实施例进行描述。
[0081]如这些附图所示,依照第八实施例的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以下特征:其采用了第七实施例的上述结构,此外,在构成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8的主体部分的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相交的位置处设置有小尺寸安全气囊80。小尺寸安全气囊80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连通地相连。当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8处于由图16中的双点划线所表示的形状时,朝向乘员P的小尺寸安全气囊80的表面在截面上呈现弧形(即,没有被垂直地压缩)。然而,当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78处于由图14中的实线所表示的形状时,小尺寸安全气囊80具有压缩在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之间的形状。
[0082]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第七实施例的结构,所以实现了基本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
[0083]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小尺寸安全气囊80以压缩状态存在于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之间,除在近根部40A、42A获取反作用力F1、F2之外,由于在从近根部40A、42A朝向乘员侧的位置处的弹性恢复力,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接收反作用力。因此,使第一安全气囊40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延伸并且使第二安全气囊42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延伸的力增加。因此,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垂直位置变得更稳定。结果,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的展开后形状将变得稳定,并且可以增强限制乘员P的头部的能力。
[0084]此外,当小尺寸安全气囊80被压缩时,其远端部变得更靠近乘员P,从而改进对乘员P的头部的初始限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该实施例的结构也实现了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的操作和效果,在第二实施例中织物52连接在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的远端之间。
上述实施例的补充说明
[0085]将对关于上述实施例进行补充说明。
[0086](1)尽管上述实施例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乘客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10为基础,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本发明可用作杆操作式车辆中的驾驶员坐椅侧安全气囊装置,在杆操作式车辆中转向结构不使用常规的转向盘,而是由杆等操作。
[0087](2)尽管上述实施例使用了坐椅安全带装置30中的普通式乘员限制织带34,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也可以采用在碰撞时通过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膨胀的所谓空气带式(air belt type)织带。
[0088](3)在本发明中,“前部碰撞时”包括车辆自身的前部碰撞状态被安全气囊传感器检测出的情况,也包括被诸如预防碰撞传感器等的碰撞预测传感器预测出车辆自身将与另一辆车发生前部碰撞等的情况。
[0089](4)将对手风琴式折叠和卷起式折叠之间的区别进行说明。在仅进行一次180度折叠的情况下,以及在180度折叠后在相反方向上再进行180度折叠的情况下,所述折叠被称为“手风琴式折叠”。在180度折叠后在相同方向上再进行另一180度折叠而产生360度卷起的情况下,所述折叠被称为“卷起式折叠”。
[0090](5)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安全气囊40和第二安全气囊42被构造为其基座端部38由两个安全气囊共用的单个安全气囊,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可以彼此间完全分开和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允许采用设置两个充气装置为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结构。也可以只使用一个充气装置并将扩散器的整流开口部分开用于第一安全气囊和用于第二安全气囊。

Claims (16)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
气体发生器(20),其在车辆碰撞时激活以喷射气体;及
安全气囊(44;50;54;60;64;70;76;78),其包括通过接收由所述气体发生器(20)产生的气体的供给而沿挡风玻璃(46)的内侧表面(46A)展开的薄型第一安全气囊(40),和通过接收由所述气体发生器(20)产生的气体的供给而沿仪表板(12)的上表面(12A)展开的薄型第二安全气囊(42),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以折叠状态容纳在所述仪表板(12)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随着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近根部(40A)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近根部(42A)从彼此接收反作用力,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展开到所述挡风玻璃(46)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展开到所述仪表板(12)的所述上表面(12A)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的远端部(42B)通过柔软的不可膨胀材料(52)大体上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相互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不可膨胀材料(52)由织物材料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用于保持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的形状的形状保持器件(56;62;66;72;74)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76;78)已被缝合,从而由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形成的角度大于由所述挡风玻璃(46)的所述内侧表面(46A)和所述仪表板(12)的所述上表面(12A)形成的角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分别地并且独立地都以卷起式折叠,或者都以手风琴式折叠,或者一个以所述卷起式折叠而另一个以所述手风琴式折叠,或者至少一个结合所述卷起式折叠和所述手风琴式折叠;及
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被折叠从而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打开。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形状保持器件由一对左、右侧壁部(56)形成,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56)使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的相对侧部相互连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形状保持器件由一对左、右立柱(62)形成,所述一对左、右立柱(62)在相对于其中设置有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垂直方向上使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的所述远端部(40B、42B)相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形状保持器件由支撑部(66)形成,所述支撑部(66)具有横向延伸的圆柱形状,并且在相对于其中设置有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所述车辆的垂直方向上,在邻接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的所述近根部(40A)的位置和邻接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的所述近根部(42A)的位置使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相互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66)具有空心形状,并且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两者连通地相连。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楔形间隙空间(68)在所述支撑部(66)和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与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相交的位置之间形成。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形状保持器件由被弯曲并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的远端部(40B)向下延伸的支撑部(72)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72)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向下逐渐变细的三角形形状;及
所述支撑部(72)的远端部(72A)接触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拉长的条带(74)使所述支撑部(72)的远端部(72A)的向前表面和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的相交位置邻接的位置相互连接。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形状保持器件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相交的位置的小尺寸安全气囊(80)形成,其中所述小尺寸安全气囊(80)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40)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42)两者连通地相连。
CN2006800436457A 2005-11-24 2006-11-20 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2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39396A JP4123270B2 (ja) 2005-11-24 2005-11-24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39396/2005 2005-11-24
PCT/IB2006/003271 WO2007060515A1 (en) 2005-11-24 2006-11-20 Airba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2860A true CN101312860A (zh) 2008-11-26
CN101312860B CN101312860B (zh) 2010-12-29

Family

ID=37896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364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2860B (zh) 2005-11-24 2006-11-20 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951560B1 (zh)
JP (1) JP4123270B2 (zh)
KR (1) KR20080048092A (zh)
CN (1) CN101312860B (zh)
DE (1) DE602006008030D1 (zh)
WO (1) WO2007060515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9673A (zh) * 2011-10-05 2013-04-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安全气囊装置
CN103043024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前排乘客安全气囊
CN103442953A (zh) * 2011-03-14 2013-12-11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气囊
CN105980217A (zh) * 2014-02-12 2016-09-28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和车辆
CN107148374A (zh) * 2014-10-21 2017-09-08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气囊
CN109229051A (zh) * 2017-07-11 2019-0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座用气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09229052A (zh) * 2017-07-10 2019-01-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9263594A (zh) * 2017-07-17 2019-01-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
CN111655550A (zh) * 2018-01-03 2020-09-11 Zf被动安全系统美国公司 驾驶员气囊
CN111660994A (zh) * 2019-03-07 2020-09-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气囊装置、车辆用气囊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5195656A (zh) * 2022-07-27 2022-10-18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顶棚气囊及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31124A1 (de) * 2009-06-30 2011-03-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Airbag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5513044B2 (ja) * 2009-09-11 2014-06-0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753399B (zh) 2010-02-15 2014-10-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JP2013119330A (ja) * 2011-12-08 2013-06-17 Toyota Motor East Japan Inc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2213284A1 (de) * 2012-07-27 2014-02-13 Takata AG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5979061B2 (ja) * 2013-03-29 2016-08-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627499B1 (ko) * 2014-08-18 2016-06-07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US10525927B2 (en) 2014-10-21 2020-01-07 Trw Automotive Gmbh Self-conforming rearseat air bag
US9283920B1 (en) 2014-11-07 2016-03-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uninflated pocket
KR102347875B1 (ko) * 2015-06-29 2022-01-07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동승석 에어백장치의 쿠션
JP6799909B2 (ja) * 2015-11-11 2020-12-16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476270B (zh) 2016-04-08 2021-10-29 乔伊森安全系统收购有限责任公司 后排座椅安全气囊模块
JP6658388B2 (ja) * 2016-07-29 2020-03-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7202332A1 (de) * 2017-02-14 2018-08-16 Audi Ag Doppelairbag-System zur Absicherung größerer Abstände der Insassen
KR102399336B1 (ko) * 2017-03-16 2022-05-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
JP6743743B2 (ja) * 2017-03-29 2020-08-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434046B1 (ko) * 2017-08-31 2022-08-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
JP7022656B2 (ja) * 2018-06-08 2022-0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889258B2 (en) 2019-04-25 2021-0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having cavity open toward front console
US11447089B2 (en) 2019-08-23 2022-09-20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ssembly with reaction surface
DE102019123452A1 (de) * 2019-09-02 2021-03-04 Dalphi Metal Espana, S.A. Frontgassack zur Montage an einem Fahrzeugdach sowie Front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Frontgassack
US11491943B2 (en) * 2020-03-30 2022-11-08 Toyoda Gosei Co., Ltd. Front passenger seat air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8113A (en) * 1992-10-09 1994-05-03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inflation-controlling member
JP3365258B2 (ja) * 1997-06-16 2003-01-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044122B1 (en) * 1998-09-14 2005-02-09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Sungwoo Co., Ltd. Deploying direction controllable airbag structure
JP4608072B2 (ja) * 2000-02-25 2011-01-0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34691B2 (en) * 2001-05-23 2006-11-1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ir bag cushion including break-away tethers
JP4400188B2 (ja) * 2003-11-25 2010-01-2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4158709B2 (ja) * 2004-01-27 2008-10-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2953A (zh) * 2011-03-14 2013-12-11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气囊
CN103029673A (zh) * 2011-10-05 2013-04-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安全气囊装置
CN103029673B (zh) * 2011-10-05 2016-09-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安全气囊装置
CN103043024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前排乘客安全气囊
CN103043024B (zh) * 2011-10-11 2015-06-17 铃木株式会社 前排乘客安全气囊
CN105980217B (zh) * 2014-02-12 2018-07-13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和车辆
US9896056B2 (en) 2014-02-12 2018-02-20 Daimler Ag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CN105980217A (zh) * 2014-02-12 2016-09-28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和车辆
CN107148374B (zh) * 2014-10-21 2020-03-17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气囊
CN107148374A (zh) * 2014-10-21 2017-09-08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气囊
CN109229052A (zh) * 2017-07-10 2019-01-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9229051A (zh) * 2017-07-11 2019-0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座用气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09229051B (zh) * 2017-07-11 2022-03-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座用气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09263594A (zh) * 2017-07-17 2019-01-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乘员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
CN111655550A (zh) * 2018-01-03 2020-09-11 Zf被动安全系统美国公司 驾驶员气囊
CN111655550B (zh) * 2018-01-03 2023-08-08 Zf被动安全系统美国公司 驾驶员气囊
CN111660994A (zh) * 2019-03-07 2020-09-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气囊装置、车辆用气囊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660994B (zh) * 2019-03-07 2022-05-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气囊装置、车辆用气囊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5195656A (zh) * 2022-07-27 2022-10-18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顶棚气囊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6008030D1 (de) 2009-09-03
EP1951560A1 (en) 2008-08-06
WO2007060515A1 (en) 2007-05-31
KR20080048092A (ko) 2008-05-30
CN101312860B (zh) 2010-12-29
JP2007145098A (ja) 2007-06-14
JP4123270B2 (ja) 2008-07-23
EP1951560B1 (en) 200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2860B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10668887B2 (en) Vehicle seat with side airbag device
US11305720B2 (en) Self-conforming rearseat air bag
JP684876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967685B1 (ko) 에어백 장치
JP6373547B2 (ja) 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JP6411965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20180290615A1 (en) Multi-chamber airbag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KR100261388B1 (ko) 측면충돌용 에어백
WO2018142382A1 (en) Overhead airbag assemblies
WO2013183130A1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730473B2 (en) Front seat airbag devic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ront seat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lding airbag
CN110116700B (zh) 侧气囊装置
WO2016081838A1 (en) Airbag module
JP2009137536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405771B1 (en) Air bag device
US10829080B2 (en) Air bag device
US20200290545A1 (en) Airbag systems for use on aircraft
CN102649413A (zh) 椅垫气囊装置
US20110068564A1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US20090283992A1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JP630276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2303952A (ja) 乗員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173138B (zh) 远侧气囊装置
US10723307B2 (en) Airbag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