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4606A -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 Google Patents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4606A
CN101294606A CNA2008100923355A CN200810092335A CN101294606A CN 101294606 A CN101294606 A CN 101294606A CN A2008100923355 A CNA2008100923355 A CN A2008100923355A CN 200810092335 A CN200810092335 A CN 200810092335A CN 101294606 A CN101294606 A CN 101294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wheel shaft
oil
cap assembly
rotating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23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4606B (zh
Inventor
三堀敏正
原惠里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94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4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4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46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41/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means for improving conversion of heat or pressure energy into mechanical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由具有无级变速机及油压作动式离合器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内燃机构成,该无级变速机具有卷挂在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皮带,该油压作动式离合器设置在驱动带轮轴和从动带轮轴中的至少一方。所述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可以在避免油路结构的复杂化和带轮轴的大径化的同时,向离合器和无级变速机分别供给作动油和润滑油。在驱动带轮轴(95)和从动带轮轴(96)中设有离合器(93)的特定带轮轴(96),同轴地且在轴向上隔开距离设置向离合器(93)导入作动油的离合器控制油路(224)和向无级变速机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路(222)。

Description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由内燃机和具有无级变速机及油压作动式离合器的动力传递装置构成。其中,无级变速机具有:在传递来自该内燃机的旋转动力的驱动带轮轴设置的驱动带轮、在具有与所述驱动带轮轴平行的轴线的从动带轮轴设置的从动带轮、以及卷挂在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的皮带,油压作动式离合器设置在所述驱动带轮轴和所述从动带轮轴中的至少一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在无级变速机的驱动带轮轴设有切换驱动带轮轴和驱动带轮之间的断开/连接的起步离合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102828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中,向起步离合器导入作动油的离合器控制油路设置在驱动带轮轴的中心侧,而向驱动带轮侧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路,则以包围离合器控制油路的方式,与该离合器控制油路同轴地设置在所述驱动带轮轴。然而,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油路结构变得复杂,而且,如果想要确保驱动带轮轴的刚性,就需要设定较大的驱动带轮轴的外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可以在避免油路结构的复杂化和带轮轴的大径化的同时,向离合器和无级变速机分别供给作动油和润滑油的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由内燃机和具有无级变速机及油压作动式离合器的动力传递装置构成,其中,无级变速机具有:在传递来自该内燃机的旋转动力的驱动带轮轴设置的驱动带轮、在具有与所述驱动带轮轴平行的轴线的从动带轮轴设置的从动带轮、以及卷挂在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的皮带,油压作动式离合器设置在所述驱动带轮轴和所述从动带轮轴中的至少一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带轮轴和所述从动带轮轴中设有所述离合器的特定带轮轴,同轴地且在轴向上分离设置向所述离合器导入作动油的离合器控制油路和向所述无级变速机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路。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结构基础上,从所述润滑油路分支而向所述离合器控制油路的侧面延伸的分支油路,设置在所述特定带轮轴以向所述离合器的消除器室导入润滑油。
另外,实施例的从动带轮轴96对应于本发明的特定带轮轴,实施例的起步离合器93对应于本发明的离合器。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由于在设有离合器的特定带轮轴,同轴地且在轴向上分离设置向离合器导入作动油的离合器控制油路和向无级变速机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路,因此可以抑制油路结构的复杂化,而且可以避免特定带轮轴的大径化。
另外,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由于可以利用从润滑油路分支而向离合器控制油路的侧面延伸的分支油路,向离合器的消除器室导入润滑油,因此可以将来自润滑油路的润滑油导入离合器的消除器室侧,该润滑油路设置在轴向上从离合器控制油路离开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二轮机动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左侧面图;
图3是动力单元的右侧面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面图;
图5是图4的5-5线剖面图;
图6是将曲柄箱及与该曲柄箱结合的罩部件用与图4同样的剖开面剖开表示的剖面图;
图7是图2的7-7线放大剖面图;
图8是图7的8向视部放大图;
图9是图7的9向视部放大图;
图10是图7的10向视部放大图;
图11是从图2的11-11线箭头方向看曲柄箱及左罩部件的图;
图12是从图2的12-12线箭头方向看油盘的图;
图13是从后方看动力单元的背面图;
图14是从图2的14箭头方向看油盘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91无级变速机
93起步离合器
95驱动带轮轴
96特定带轮轴的从动带轮轴
97驱动带轮
98从动带轮
99皮带
179消除器室
181分支油路
222润滑油路
224离合器控制油路
E内燃机
P动力单元
T动力传递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图,图1是二轮机动车的左侧面图,图2是动力单元的左侧面图;图3是动力单元的右侧面图;图4是图2的4-4线剖面图;图5是图4的5-5线剖面图;图6是将曲柄箱及与该曲柄箱结合的罩部件用与图4同样的剖开面剖开表示的剖面图;图7是图2的7-7线放大剖面图;图8是图7的8向视部放大图;图9是图7的9向视部放大图;图10是图7的10向视部放大图;图11是从图2的11-11线箭头方向看曲柄箱及左盖部件的图;图12是从图2的12-12线箭头方向看油盘的图;图13是从后方看动力单元的背面图;图14是从图2的14箭头方向看油盘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前后和左右是指在朝向二轮机动车的前进方向前方状态下的方向。
首先,如图1所示,该二轮机动车的车体框架F具有头管16、主框架17、下部框架18、枢轴板19、座椅导轨20及连接框架21。其中,头管16可转向地支承在下端部轴支承有前轮WF的前叉15;主框架17从该头管16向后方延长的同时,在后部具有弯曲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17a;下部框架18为左右一对,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17的下方,并且具有从所述头管16向后倾斜下降的倾斜部18a和从该倾斜部18a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水平部18b;枢轴板19将两下部框架18的水平部18b的后端和所述主框架17的垂下部17a的下端相互连接;座椅导轨20为左右一对,其从所述主框架17的垂下部17a的上部向后方延伸;连接框架21为左右一对,其连接在所述枢轴板19和两座椅导轨20的中间部之间。
在所述前叉15的上端连接转向手柄22;在所述座椅导轨20上设置乘客用座椅23;在该乘客用座椅23的前方,横跨所述主框架17的燃料箱24安装在所述主框架17。
在由所述主框架17和所述下部框架18包围的部分,配置由直列4缸的内燃机E和动力传递装置T构成的动力单元P的大部分,其中,直列4缸的内燃机E由下部框架18和枢轴板19支持,动力传递装置T的作用是对该内燃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和减速并传递给后轮WR。
另外,在后端部轴支承后轮WR的摇臂25的前端部,通过支轴26可摇动地支承在所述枢轴板19;在所述座椅导轨20和所述摇臂25之间设置后缓冲装置27。
在所述动力单元P具有的输出轴28和所述后轮WR的车轴29之间,设置由在所述输出轴28设置的驱动链轮30、在所述车轴29固定的从动链轮31和卷挂在驱动链轮30和从动链轮31的环状的链32构成的链传动机构33。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内燃机E具有:曲柄箱36、与该曲柄箱36的上部结合的缸体37、与该缸体37的上端结合的缸盖38、与该缸盖38结合的缸盖罩39、与所述曲柄箱36的下部结合的油盘40。
对应各气缸与所述缸盖38的后部侧面连接的吸气管41的上游端,和分别设有燃料喷射阀42的节流阀体43连接,并且各节流阀体43的上游端,在车体框架F的左侧,与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后部上方的空气滤清器44(参照图1)连接。另外,如图1所示,对应各气缸与缸盖38的前部侧面连接的排气管45,经过动力单元P的右侧下方向后方延伸,并且与在所述后轮WR的右侧配置的排气消音器46连接。
所述曲柄箱36是上部半箱体48和下部半箱体49在向前上倾斜的结合面47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沿着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的轴线的曲轴50,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上部半箱体48和下部半箱体49之间。
同时参照图4,所述气缸体37在朝向二轮机动车的前进方向前方向前上倾斜,并与曲柄箱36的上部半箱体48连接。在该气缸体37设置沿着曲轴50的轴线方向并列的4个缸膛51,在各缸膛51滑动自如地嵌合的活塞52通过连杆53与曲轴50具有的曲柄销50a连接。
在曲柄箱36,在搭载于二轮机动车的状态下,从左侧到右侧沿着曲轴50的轴线方向设置有相互隔开距离地配置的六个第一~第六轴颈壁54~59,曲轴50由第一~第六的轴颈壁54~59旋转自如地支承。
在从曲柄箱36的左侧侧壁即第一轴颈壁54向外方突出的曲轴50的端部固定有转子60,和该转子60一同构成发电机62的定子61,安装在以覆盖发电机62的方式与曲柄箱36的左侧壁连接的发电机罩63。
同时参照图5,在所述发电机罩63内且在所述曲柄箱36上,支承有具有和曲轴50平行的旋转轴线的启动用电动机64。在从该启动用电动机64经由减速齿轮机构65传递动力的齿轮66和所述发电机62的转子60之间,安装有可以传递来自齿轮66侧的动力的单向离合器67。
另外,如图4所示,在从曲柄箱36的右侧侧壁即第六轴颈壁59突出的曲轴50的端部固定有脉冲发生器68,在覆盖该脉冲发生器68并与曲柄箱36结合的脉冲发生器罩69的内部,以与所述脉冲发生器68的外周相对的方式安装有转速传感器70。
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壁56、57相互接近地配置,在其相互之间没有缸膛51,在与第三和第四轴颈壁56、57之间对应的部分且在缸体37和缸盖38中形成链室73。
另外,各气缸分别设置的一对吸气阀74和一对排气阀75在闭阀方向被弹簧施力的同时,可以进行开闭动作地设置在缸盖38中,;在缸盖38和缸盖罩39之间形成的气门室76,容纳有具有吸气侧凸轮轴77和排气侧凸轮轴78的气门装置79,该气门装置79能够开闭驱动所述各吸气阀74和所述各排气阀75。吸气侧凸轮轴77与各吸气阀74对应并与曲轴50平行设置;排气侧凸轮轴78与各排气阀75对应并与曲轴50平行设置
吸气侧凸轮轴77和排气侧凸轮轴78是通过定时传动机构80以1/2的减速比传递来自所述曲轴50的旋转动力的部件,该定时传动机构80由驱动链轮81、从动链轮82、83及环状的定时链84构成。其中,驱动链轮81在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壁56、57之间设置在曲轴50;从动链轮82、83在与该驱动链轮齿8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吸气侧凸轮轴77和所述排气侧凸轮轴78;环状的定时链84卷挂在所述驱动链轮81和所述两从动链轮82、83,并且在所述链室73可以转动。
同时参照图6,所述曲柄箱36具有前半部36a和后半部36b,该前半部36a设有第一~第六轴颈壁54~59,该后半部36b的右端部与所述前半部36a的右端部共面,同时,其左端部比所述前半部36a的左端部位于内侧位置,并且其宽度在沿着曲轴50的轴线方向比所述前半部36a的宽度窄;在所述后半部36b从左侧结合左罩部件85的同时,从右侧结合第一右罩部件86,而且在第一右罩部件86从右侧结合第二右罩部件87,从右外部覆盖第二右罩部件87的第三右罩部件88,与曲柄箱36的前半部36a和后半部36b结合。
在所述曲柄箱36内形成有容纳大部分所述曲轴50且与所述缸膛贯通的曲柄室89,由曲柄箱36和与该曲柄箱36结合的左罩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及第二右罩部件87形成无级变速机室90,在曲柄箱36设有在所述前半部36a和所述后半部36b的连接部配置并且分隔所述曲柄室89和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的隔壁部36c。
如图7所示,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容纳有含有无级变速机91的动力传递装置T。动力传递装置T具有:皮带式无级变速机91、输入离合器92、输出轴28以及起步离合器93和齿轮传递机构94。其中,皮带式无级变速机91通过油压控制可以实现无级变速;输入离合器92设置在所述曲轴50和无级变速机91之间;输出轴28为了向后轮WR传递动力,从所述左罩部件85向外方突出形成(参照图1和图4);起步离合器93和齿轮传递机构94设置在所述无级变速机91和输出轴28之间。
所述无级变速机91配置在比所述曲轴50的轴线位于后方的位置,具有:与所述曲轴50平行的驱动带轮轴95及从动带轮轴96、设置在驱动带轮轴95的驱动带轮97、设置在从动带轮轴96的从动带轮99以及卷挂在驱动带轮97和从动带轮98的环状的皮带99。
所述驱动带轮轴95可旋转地贯通所述曲柄箱36的后半部36b、第一右罩部件86及第二右罩部件87,所述从动带轮轴96则可旋转地贯通所述曲柄箱36的后半部36b及第一右罩部件86。
然而,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的外壁由所述曲柄箱36的后半部36b、左罩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及第二右罩部件87构成,但是在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侧壁部的左罩部件85,第一油泵100以与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连接的方式设置。
该第一油泵100是余摆线泵(トロコイドポンプ),其泵罩101由所述左罩部件85、与该左罩部件85的内面抵接的平板状的第一罩部件102和碗状的第二罩部件103构成。该碗状的第二罩部件103在其与第一罩部件102之间形成第一泵室104,并且将第一罩部102夹入其与所述左罩部件85之间。第一和第二罩部件102、103通过多个螺栓105一并拧紧而与左罩部件85连接。
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部,旋转自如地贯通所述泵罩101的第二罩部件103向第一泵室104内突出,容纳在第一泵室104并相互啮合的内部转子106和外部转子107之中,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与内部转子106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在第二罩部件103和驱动带轮轴95之间安装有滚柱轴承108。
另外,在与所述第一油泵100对应的部分且在左罩部件85的外面侧,设置有与第一油泵100同轴的水泵109,该水泵109的泵罩110由第三罩部件111和第四罩部件112构成。其中,第三罩部件111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支持筒部111a,该支持筒部111a与驱动带轮轴95同轴地延伸,同时,其一部分液密性地嵌入在所述左罩部件85内;第四罩部件112在其与第三罩部件111之间形成第二泵室113并与第三罩部件111结合。第三和第四罩部件111、112通过多个螺栓114一并拧紧而与左罩部件85结合。
容纳在所述第二泵室113的叶轮115固定在泵轴116的一端,该泵轴116液密性地且旋转自如地插在支持筒111a内,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同轴地且不能相对旋转地连接在所述泵轴116的另一端。
另一方面,驱动带轮轴95的另一端,经由环状的密封部件117嵌入在第三右罩部件88,在驱动带轮轴95和第二右罩部件87之间安装有球轴承118。
所述从动带轮轴96的一端,通过滚柱轴承119旋转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左罩部件85,该从动带轮轴96的另一端则旋转自如地贯通第一右罩部件86,在从动带轮轴96和第一右罩部件86之间安装有球轴承120。
所述驱动带轮轴95是通过一次减速齿轮机构121和减震弹簧122传递来自曲轴50的旋转动力的部件,其中,一次减速齿轮机构121的作用是将曲轴50的旋转动力减速后向驱动带轮轴95侧传递,它由设置在曲轴50的一次驱动齿轮123和与该一次驱动齿轮123啮合的一次从动齿轮124构成,如图4所示,一次驱动齿轮123配置在第五和第六曲颈壁58、59之间,并且与曲轴50一体地设置。另一方面,在第二和第三右罩部件87、88之间且在驱动带轮轴95上,固定具有同轴地围绕驱动带轮轴95的圆筒部125a的传动部件125,在该传动部件125,在被限制的范围内可相对旋转地支承有一次从动齿轮124。减震弹簧122设置在一次从动齿轮124和传动部件125之间。另外,传动部件125的所述圆筒部125a和第二右罩部件87之间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26。
如图8所示,在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内的第一和第二右罩部件86、87之间且在所述驱动带轮轴95安装有输入离合器92。输入离合器92,具有:离合器外套131、离合器内套132、多枚第一驱动摩擦板133、多枚第一从动摩擦板134、受压板135、加压板136及离合器弹簧137。其中,离合器外套131具有与驱动带轮轴95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的圆筒状的内筒部131a和同轴地围绕该内筒部131a的外筒部131b;离合器内套132具有在该离合器外套131的内筒部131a和外筒部131b之间同轴地配置的圆筒部132a;多枚第一驱动摩擦板133轴向滑动可能地花键嵌合在离合器外套131的外筒部131b;多枚第一从动摩擦板134与那些第一驱动摩擦板133交替地重叠的同时,轴向滑动可能地花键嵌合在离合器内套132的圆筒部132a;受压板135以从轴向一侧与交替地重叠的第一驱动摩擦板133和第一从动摩擦板134相对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离合器外套131的外筒部131b;加压板136从轴向另一侧与交替地重叠的第一驱动摩擦板133和第一从动摩擦板134相对;离合器弹簧137对该加压板136向背离所述受压板135的一侧施力。
所述加压板136在其与离合器外套131之间形成第一油压室138,滑动可能地被支承在离合器外套131的内筒部131a和外筒部131b。所述离合器弹簧137收缩设置在弹簧支架部件139和加压板136之间,该弹簧支架部件139安装在离合器外罩131的内筒部131a。另外,在驱动带轮轴95设置有与第一油压室138连通的第一油孔140。
在该输入离合器92,通过第一油压室138的油压增大,加压板136抵抗离合器弹簧137的弹簧力向受压板135侧前进,由此,第一驱动摩擦板133和第一从动摩擦板134被夹压在加压板136和受压板135之间,从驱动带轮轴95向离合器内套132传递动力的离合器处于开状态,随着第一油压室138的油压下降,离合器处于关状态。
如图9所示,所述驱动带轮97由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和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构成。其中,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一体地具有同轴地围绕驱动带轮轴95的圆筒状的筒轴部141a,并且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驱动带轮轴95;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以不能相对旋转却可以轴向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筒轴部141a,同时与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相对。另外,如图7所示,从动带轮98由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和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构成。其中,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与从动带轮轴96一体地设置;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以不能相对旋转却可以轴向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从动带轮轴96,同时与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相对。
所述皮带99是卷挂在驱动带轮97和从动带轮98的部件。通过用油压控制驱动侧及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144相对驱动侧和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143的轴向相对位置,使卷挂在驱动带轮97和从动带轮98的皮带99的卷挂半径发生变化,由此从驱动带轮轴95向从动带轮轴96传递的动力传递无级地变速。
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一体地具有的筒轴部141a是在其与驱动带轮轴95之间安装有一对滚针轴承145、145,并且同轴地围绕驱动带轮轴95的部件,筒轴部141a的一端旋转自如地贯通曲柄箱36的后半部36b的左侧侧壁,在筒轴部141a和曲柄箱36之间安装有球轴承146。另外,筒轴部141a旋转自如地贯通第一右罩部件86,并且同轴地且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在所述输入离合器92的离合器内套132,在输入离合器92的离合器结合状态下,筒轴部141a即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与驱动带轮轴95一同旋转。另外,在所述筒轴部141a和第一右罩部件86之间安装有球轴承147。
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配置在与第一右罩部件86相反的一侧相对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的位置,并且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第一毂部142a,该第一毂部142a同轴地围绕所述筒轴部141,并且以不能相对旋转却可以轴向移动的方式结合在该筒轴部141a。用于滑动驱动该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的驱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48,相对于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在与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相反的一侧设置在所述筒轴部141a。
驱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48同轴地围绕所述第一毂部142a并与所述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的外周部一体地连接的同时,具有:圆筒状的箱部142b、环形板状的第一端板150、固定碗状体151及第二端板152。其中,圆筒状的箱部142b向与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相反的一侧延伸;环形板状的第一端板150与箱部142b的内周和所述第一毂部142a的外周液密性地滑动连接,并且在其与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之间形成第二油压室149;固定碗状体151相对于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在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相反的一侧固定在所述筒轴部141a的同时,将其前端部与所述第一端板150抵接;第二端板152与该固定碗状体151的内周液密性地滑动连接的同时,其内周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毂部142a,并且在其与所述固定碗状体151之间形成第三油压室153。
然后,与第二和第三油压室149、153连通的第二油压室154设置在所述筒轴部141a。另外,在驱动带轮轴95和所述筒轴部141a之间,形成有与第二油孔154连通的环状室155,密封该环状室155的轴向两端的一对环状的密封部件156、156安装在所述两滚针轴承145、145的外的驱动带轮轴95的外周。而且,在驱动带轮轴95设置有与所述环状室155连通的多个第三油孔157。
通过作用于第二和第三油压室149、153的油压产生的油压力,以增大卷挂在驱动带轮97的皮带99的卷挂半径的方式,向使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接近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的一侧,对可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施力。
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在与驱动带轮97的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对应的位置,和从动带轮轴96一体地设置。从沿着驱动带轮轴95和从动带轮轴96的轴线的方向看,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和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以它们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用于避免产生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和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的相互干涉的避让凹部158,设置在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的外周。
如图7所示,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配置在与驱动带轮97的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对应的位置,第二毂部144a以不能相对旋转却可以轴向移动的方式与从动带轮轴96结合,该第二毂部144a在所述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的内周一体地设置,而且向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的相反侧延伸的同时,同轴地围绕从动带轮轴96。
而且,从沿着驱动带轮轴95和从动带轮轴96的轴线的方向看,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和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以它们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用于避免产生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和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的相互干涉的避让凹部159,设置在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的外周。
如上所述,通过将用于避免产生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和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的相互干涉的避让凹部158设置在驱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2的外周,以及将用于避免产生驱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1和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的相互干涉的避让凹部159设置在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的外周,使驱动带轮轴95和从动带轮轴96接近,可以紧凑地构成无级变速机91。
用于滑动驱动所述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的从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是,相对于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在与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相反的一侧设置在从动带轮轴96的机构。该从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具有:圆筒状的盖部件161、端壁部件163及螺旋弹簧164。其中,圆筒状的盖部件161同轴地围绕所述第二毂部144a,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的外周,同时,在与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相反的一侧延伸;端壁部件163液密性地滑动连接在盖部件161的内周,并且在其与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之间形成第四油压室162,同时,其内周部固定在从动带轮轴96;螺旋弹簧164为了防止内燃机E停止时皮带99的松弛,收缩设置在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和端壁部件163之间。
然后,与第四油压室162连通的第四油孔165设置在从动带轮轴96。通过作用于第四油压室162的油压产生的油压力,以增大卷挂在从动带轮98的皮带99的卷挂半径的方式,在使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接近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的一侧,对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施力。而且,限制板部161a以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与盖部件161的另一端一体地连接,该限制板部161a通过从与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端壁部件163抵接,限制从动侧可动半带轮体144向从动侧固定半带轮体143接近的限度。
如图10所示,起步离合器93是在无级变速机91的从动带轮98和所述左罩部件85之间安装于从动带轮轴96的装置,其具有:离合器外套169、离合器内套170、多枚第二驱动摩擦板172、多枚第二从动摩擦板173、受压板174、活塞175及弹簧177。其中,离合器外套169的内周结合有与从动带轮轴96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的圆筒状的毂部件168;离合器内套170由该离合器外套169同轴地围绕的同时,通过滚针轴承171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从动带轮轴96;多枚第二驱动摩擦板172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在所述离合器外套169;多枚第二从动摩擦板173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在所述离合器内套170的同时,与第二驱动摩擦板172交替地配置;受压板174相对相互重叠配置的第二驱动摩擦板和第二从动摩擦板172、173固定地支承在离合器外套169;活塞175将第二驱动摩擦板和第二从动摩擦板172、173夹在其与受压板174之间的同时,在其与所述离合器外套169之间形成第5油压室176;弹簧177在减少第5油压室176容积的一侧对所述活塞175施力。
所述活塞175的内周部液密性地滑动连接在毂部件168的外周,而所述活塞175的外周液密性地滑动连接在所述离合器外套169。而且,在从动带轮轴96设有与第5油压室176连通的第5油孔178,随着第5油压室176的油压增大,所述活塞175以将第二驱动摩擦板和第二从动摩擦板172、173夹在其与所述受压板174之间的方式作动,由此,起步离合器93处于将从从动带轮轴96向离合器外套169传递的旋转动力传递给离合器内套170的离合器结合状态。
另外,壁部件180的内周部,在与第5油压室176相反的一侧且在其与所述活塞175之间形成消除器室(キヤンセラ一室)179,该壁部件180的内周部固定在所述毂部件168,在该壁部件180的外周部液密性地滑动连接有所述活塞175。而且,所述弹簧177容纳在消除器室179并安装在所述活塞175和所述壁部件180之间。另外,在所述从动带轮轴96和所述毂部件168,设有向消除器室179导入润滑用油的分支油路181。因而,即使在减压状态下,对第5油压室176的油作用伴随旋转的离心力而产生挤压所述活塞175的力,由于对消除器室179的油同样地作用离心力,因此也可以避免产生活塞175不期望地移动到使第二驱动摩擦板和第二从动摩擦板172、173夹在其与受压板174之间的一侧的状态。
如图4所示,所述输出轴28的一端旋转自如地贯通左罩部件85,在输出轴28和左罩部件85之间,从外侧依次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82和球轴承183,在从左罩部件85突出的输出轴28的一端,固定有构成链传动机构33的一部分的驱动链轮30。另外,所述输出轴28的另一端,通过滚柱轴承184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在所述曲柄箱36的后半部36b。
图10的所述齿轮传递机构94是在曲柄箱36和左罩部件85之间配置,并且在所述起步离合器93的离合器内套170和输出轴28之间设置的机构,由与离合器内套170一体形成的驱动齿轮185和与该驱动齿轮185啮合并在输出轴28一体设置的从动齿轮186构成,在起步离合器93的离合器结合状态下,从动带轮周96的旋转动力经由齿轮传递机构94传给输出轴28。
如图7所示,虽然在构成无级变速机室90的外壁的曲柄箱36的后半部36b、左罩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和第二右罩部件87之中,驱动带轮轴95贯通在曲柄室89和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安装的第二右罩部件87,但是由于在与该驱动带轮轴95的外周紧密连接并固定的传动部件125和第二右罩部件87之间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26,而且在圆筒状的驱动带轮轴95的另一端部和第三右罩部件88之间也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17,因此无级变速机室90和曲柄室89液密性地被隔断。
如图11所示,在所述曲柄箱36的下部半箱体49的前半部36a的下面,与曲柄室39对应形成有环状地连接的第一结合面190,在所述曲柄箱36的下部半箱体49的后半部36b的下面以及与该后半部36b结合的左罩部件85的下面,形成有在隔壁部36c以共用第一结合面190一部分的方式环状地连接的同时,对应无级变速机室90的第二结合面191。
同时参照图12,在油盘40设有将所述油盘40内分隔为内燃机侧储油室196和无级变速机室侧储油室197的隔壁193。其中,内燃机侧储油室196储存所述内燃机E的各润滑部用油;无级变速机室侧储油室197储存包含所述无级变速机91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润滑用油、无级变速机91的变速控制用油以及输入离合器92和起步离合器93的控制用油。在油盘40上面,形成有环状的第三结合面194和第四结合面195,该环状的第三结合面194与曲柄箱36的第一结合面190结合,该第四结合面195在与所述隔壁193对应的部分共用第三结合面194的一部分并且环状地连接,同时与曲柄箱36和左罩部件85的第二结合面191结合。
然后,油盘40以在第一和第二结合面190、191结合第三和第四结合面194、195的方式,通过多个螺栓198与曲柄箱36和左罩部件85连接,并且内燃机侧储油室196与曲柄室89的下部连通。
如图7所示,介于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和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的天顶壁部199,以其成为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天顶壁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曲柄箱36的下部半箱体49的后半部36b和左罩部件85,在该天顶壁部199设有连通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和无级变速机90的多个连通孔200,由此,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与无级变速机室90连通。
然而,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由左罩部件85的下部、油盘40及所述天顶壁部199构成。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一部分,在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比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如图7所示,左罩部件85的下部和油盘40的左侧壁,比左罩部件85的上部还向外侧突出地形成。
而且,沿着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的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中心C2,从所述宽度方向中央的车体中心线C1向左右任一方、侧偏离,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向左侧偏离,即从所述车体中心线C1偏向左侧配置;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在从车体中心线C1偏向该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一侧,以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无级变速机91与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相反,配置在从所述车体中心线C1偏向右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沿着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的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中线C2,配置在从车体中心线C1偏向左侧的位置。由于在偏向侧,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因此如图13所示,在从车体中心线C1在右侧且在曲柄箱36的下方可以确保空的空间,在该空间配置4个排气管45以及集合那些排气管45的集合排气管210等。
而且,在二轮机动车的两侧,配置有在车体框架F或内燃机E设置的脚踏板211、211,所述两脚踏板211、211确定二轮机动车的侧倾角(バンク角)α,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在所述侧倾角α内的范围,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突出一部分形成。
然而,在成为构成无级变速机室91外壁的一部分的壁部的左罩部件85的上部,从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汲上油的第一油泵100,以与构成无级变速机91的一部分的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连接的方式配置,该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储存含有所述无级变速机91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润滑用油、无级变速机91的变速控制用油以及输入离合器92和起步离合器93的控制油,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比设置第一油泵100的壁部即左罩部件85的上部还向外侧突出其一部分而形成。
然后,在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设置有滤油器201。以成为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天顶壁的方式,在曲柄箱36的下部半箱体49的后半部36b及在左罩部件85设有天顶壁部199,在该顶棚壁部199的靠左罩部件85侧的部分,即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中的突出部,向下方延伸地设有与所述滤油器201连接的连接管202。
而且,在所述左罩部件85的外侧面,用于将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油导入第一油泵100的吸入油路203,以其下端部与连接管部202连通的同时,其上端部与第一油泵100连通的方式上下延伸地设置,其中,所述连接管部202配置在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天顶壁中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另外,在成为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天顶壁的所述天顶壁部199中,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设有计量孔(ゲ一ジ孔)204(参照图11),该计量孔204具有随着向上方背离左罩部件85的外面倾斜的轴线。在该计量孔204可插拔地安装有确认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内的油量的水准仪205(参照图2和图7)。
同时参照图14,在设有所述隔壁193的部分且在油盘40,对应于曲柄箱36和左罩部件85之间间隙的槽206,以其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与设有排气管45和集合排气管210的右侧相反侧的左侧)和下方开放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槽206的两侧壁间设有加固用的架桥部207、208。另外,在所述油盘40的底部,突出地设有在二轮机动车的前后方向并列的多个肋条(リブ)209、209,并且还设有与内燃机侧储油室196内的下部连通的排出孔212以及与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内的下部连通的排出孔213。
如图7所示,从第一油泵100吐出的油,经由在左罩部件85和曲柄箱36设置的吐出油路214,与在曲柄箱36的后侧上部侧壁安装的油压控制装置215连接。
用该油压控制装置215控制的油压,向结合图8进行说明的上述的输入离合器92的第一油压室138、结合图9进行说明的上述的驱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48的第二和第三油压室149、153以及结合图7进行说明的上述的从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的第四油压室162和起步离合器93的第5油压室176供给。
如图7~图9所示,在驱动带轮轴95同轴地设有在第三右罩部件88侧开放的有底的第一中心油路216,在该第一中心油路216内液密性地且同轴地插入有与第三油孔157连通的圆筒状的第一筒部件217。另外,与第一筒部件217连通的油路218,以能够导入来自所述油压控制装置215的油压的方式,设置在第三右罩部件88。另外,圆筒状的第二筒部件219同轴地围绕第一筒部件217并且同轴地插入在第一中心油路216内,该圆筒状的第二筒部件219在其与第一筒部件217之间形成与第一油孔140连通的环状通路220(参照图8),该第一油孔140与输入离合器92的第一油压室138连通。在第三右罩部件88安装有电磁控制阀221,能切换由所述第一油泵100吐出的油压对所述环状通路220的作用和解除作用的状态(参照图3和图7)。
如图7所示,在第三右罩部件88侧开放的有底的第二中心油路223和在左罩部件85侧开放的有底的离合器控制油路224,在轴向分离并且同轴地设置在从动带轮轴96。在第二中心油路223内,从第三右罩部件88侧同轴地插入有形成向从动带轮轴98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路222的圆筒状的第三筒部件225;与第三筒部件225连通的油路226,以将来自所述第一油泵100的油导入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右罩部件87。而且,如图10所示,从所述润滑油路222分支的分支油路181,以经过所述离合器控制油路224的侧面与起步离合器93的消除器室179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从动带轮轴96。
另外,圆筒状的第四筒部件227同轴地围绕第三筒部件225并且同轴地插入在第二中心油路223内,该圆筒状的第四筒部件227在其与第三筒部件225之间形成经由第四油孔165与从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的第四油压室162连通的环状油路228,在第二右罩部件87和第三右罩部件88之间设置将所述环状油路228与第三右罩部件88的所述油路218连通的连接管229。
如图10所示,圆筒状的第5筒部件230以与连通于起步离合器93的第5油压室176的第5油孔178连通的方式,从左罩部件85侧同轴地插入在离合器控制油路224内;与第5筒部件230连通的油路231,则以将来自所述油压控制装置215的油压导入的方式,设置在左罩部件85。
如图5所示,在油盘40的内燃机侧储油室196内设有滤油器(オイルストレ一ナ)232。经由该滤油器232,从内燃机侧储油室196吸油的第二油泵234(参照图3)是向内燃机E的各润滑部供给润滑用油的装置。环状链237卷挂在设于曲轴50的驱动链轮齿235和第二油泵234侧的从动链轮齿236,第二油泵234通过来自曲轴50的动力传递被驱动。
该第二油泵234吐出的油,在安装于曲柄箱36的前部侧壁的油滤(オイルフイルタ)238被净化之后,向设于曲柄箱36的主通道239侧供给。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说明如下:将与曲柄箱36结合的油盘40内,分隔为内燃机侧储油室196和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由于与曲柄室89液密性地被隔断的无级变速机室90设置为与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连通,因此在内燃机E侧和无级变速机91侧可以使用相互不同的油,却可以避免油盘40变成多个,并且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还可以避免二轮机动车的重量的增加,对提高二轮机动车的运动性能作出贡献。
另外,通过在油盘40设置隔壁193,可以提高为了确保内燃机E用的油量和无级变速机91用的油量而趋于大型化的油盘40的刚性。
另外,由于在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一部分形成为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因此虽然为了充分确保油量,如果将油盘40向下方做大会对二轮机动车的最低地上高度带来影响,但是本发明可以充分确保油盘40的容量,却可以防止最低地上高度下降。由此,在二轮机动车的有限的空间有效地配置油盘40。
另外,沿着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的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中心C2,从车体中心线C1向左右的任一侧(本实施例中为左侧)偏离地配置的同时,由于在偏离的一侧,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因此在从车体中心线C1在左右任一侧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为右侧)且在曲柄箱36的下方可以确保空的空间,在该空间配置排气管45,210等成为可能。由此,在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通过增大油盘40确保容量时,可以防止随着该油盘40的大型化,所述排气管45,210等从曲柄箱36向外侧突出。
另外,由于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与在无级变速机室90的外壁中作为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侧的壁部的左罩部件85设置的第一油泵100连接,而且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在比设有第一油泵100的所述左罩部件85的上部还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因此通过共用油泵100的轴和驱动带轮轴97的轴,可以减少部件数量,而且由于油泵100配置在驱动带轮轴95的轴端且在壁部,因此其组装容易,进一步由于油泵100位于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宽度之内,因此连接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和油泵100之间的路径作为直线而可以实现单纯化,吸入油路203的形成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形成为在由配置于二轮机动车两侧的脚踏板211确定的侧倾角α的范围之内,比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向外侧突出,因此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一部分因突出形成而导致的影响不波及侧倾角α。
另外,由于在车体中心线C1的一侧,配置有沿着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宽度方向的中心C2,而在从所述车体中心线C1偏向另一侧的位置配置有无级变速机91,因此可以避免在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偏向一侧地配置重物。
另外,由于在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且在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天顶壁部199,设置插拔可能地安装有水准仪205的计量孔204,该水准仪205用于确认在所述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内储存的油量,因此作为无级变速机室90壁部的左罩部件85不妨碍水准仪205的插拔操作,反而水准仪205的插拔操作容易进行,而且利用所述计量孔205向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供给油时,该操作也同样可以容易进行。
另外,由于将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油导入第一油泵的吸入油路203从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比无级变速机室90还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到油泵100设置在在左罩部件85的外侧面,因此在曲柄箱36的内部不需要形成连接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和第一油泵100之间的吸入油路,吸入油路203的形成不仅容易,而且可以避免在曲柄箱36内配置部件的自由度的下降。
而且,由于在油盘40设有在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与配置排气管45和集合排气管210的右侧相反的左侧)和下方开放的槽206,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油盘40的表面面积提高冷却性,另外还可以与分隔为内燃机侧储油室196和无级变速机侧储油室197的隔壁193对应设置槽206,所以可以在两储油室196、197外壁的大致整个全周挡住冷却风,得到更加优越的冷却效果。
另外,在设有起步离合器94的从动带轮轴96,同轴地且在轴向分离地设有向起步离合器93导入作动油的离合器控制油路224和向无级变速机91的从动带轮98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路222,其特征在于,与离合器控制油路和润滑油路的一方围绕另一方并且同轴地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油路结构的复杂化,而且可以避免从动带轮轴96的大径化。
另外,由于从润滑油路222分支向所述离合器控制油路224的侧面延伸的分支油路181,在从动带轮轴96设置为向起步离合器93的消除器室179导入润滑油,因此可以将来自在轴向与离合器控制油路224分离设置的润滑油路222的润滑油,导入起步离合器93的消除器室179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种种的设计变更。

Claims (2)

1.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由内燃机(E)和具有无级变速机(91)及油压作动式离合器(93)的动力传递装置(T)构成,
该无级变速机(91)具有:在传递来自该内燃机(E)的旋转动力的驱动带轮轴(95)设置的驱动带轮(97)、在具有与所述驱动带轮轴(95)平行的轴线的从动带轮轴(96)设置的从动带轮(98)、以及卷挂在所述驱动带轮(97)和所述从动带轮(98)的皮带(99),
该油压作动式离合器(93)设置在所述驱动带轮轴(95)和所述从动带轮轴(96)中的至少一方;
该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带轮轴(95)和所述从动带轮轴(96)中设有所述离合器(93)的特定带轮轴(96),同轴且在轴向上分离设置向所述离合器(93)导入作动油的离合器控制油路(224)和向所述无级变速机(91)导入润滑油的润滑油路(2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润滑油路(222)分支而向所述离合器控制油路(224)的侧面延伸的分支油路(181),设置在所述特定带轮轴(96)以向所述离合器(93)的消除器室(179)导入润滑油。
CN2008100923355A 2007-04-25 2008-04-22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4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5802/07 2007-04-25
JP2007115802A JP2008274976A (ja) 2007-04-25 2007-04-25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4606A true CN101294606A (zh) 2008-10-29
CN101294606B CN101294606B (zh) 2010-09-08

Family

ID=39777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233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4606B (zh) 2007-04-25 2008-04-22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51025B2 (zh)
JP (1) JP2008274976A (zh)
CN (1) CN101294606B (zh)
DE (1) DE102008019379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8642A (zh) * 2011-12-14 2012-06-27 承田汽车配件工业(浙江)有限公司 主动带轮轴
CN104235225A (zh) * 2014-09-17 2014-12-24 宁波捷龙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多片式离合器
CN105849428A (zh) * 2014-02-14 2016-08-10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在增程装置中传递扭矩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1437B2 (ja) * 2006-12-28 2010-04-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4751372B2 (ja) * 2007-06-22 2011-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US9689440B2 (en) * 2013-02-14 2017-06-27 Aisin Aw Co., Ltd. Power transfer device
US20150083069A1 (en) * 2013-09-26 2015-03-26 Steven H. Horn Chain drive assembly
US9592725B2 (en) 2014-04-04 2017-03-14 Arctic Cat, Inc. Remote located clutch
JP7036944B2 (ja) * 2018-10-22 2022-03-15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無段変速機
US11499608B2 (en) * 2019-06-21 2022-11-15 Team Industries, Inc. Integrated launch clutch and drive sheave for steel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11543006B2 (en) 2019-06-21 2023-01-03 Team Industries, Inc. Variable torque limiting clutch for a steel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20230279925A1 (en) * 2022-03-07 2023-09-07 Team Industr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lutch with a peak torque limi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2828A (ja) * 1982-06-30 1983-06-1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摩擦クラツチの作動装置
JPS6347560A (ja) 1986-08-13 1988-02-29 Mazd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EP0288080B1 (en) 1987-04-24 1992-06-1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s
JP2722467B2 (ja) * 1987-12-04 1998-03-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687041B2 (ja) * 1990-10-29 1997-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3190007B2 (ja) * 1996-06-07 2001-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901304B2 (ja) * 1997-10-29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付き伝動装置
JP2000179659A (ja) 1998-12-11 2000-06-27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歯車装置の油路構造
DE19920063C1 (de) * 1999-05-03 2001-01-18 Daimler Chrysler Ag Vorrichtung mit einer ersten Welle und mit zumindest einer mit der ersten Welle rotierenden Kolben-Zylindereinheit zur Verstellung eines Bauteils
CN100394082C (zh) * 2003-01-29 2008-06-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控制系统
JP2005147264A (ja) * 2003-11-14 2005-06-09 Jat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8642A (zh) * 2011-12-14 2012-06-27 承田汽车配件工业(浙江)有限公司 主动带轮轴
CN105849428A (zh) * 2014-02-14 2016-08-10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在增程装置中传递扭矩的装置
CN105849428B (zh) * 2014-02-14 2018-02-23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在增程装置中传递扭矩的装置
US10495154B2 (en) 2014-02-14 2019-12-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 torque in a range extender
CN104235225A (zh) * 2014-09-17 2014-12-24 宁波捷龙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多片式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68992A1 (en) 2008-10-30
DE102008019379A1 (de) 2008-10-30
DE102008019379B4 (de) 2010-04-08
US7951025B2 (en) 2011-05-31
CN101294606B (zh) 2010-09-08
JP2008274976A (ja) 200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4606B (zh)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JP4397927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CN101327829B (zh)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CN101210505B (zh) 二轮摩托车用动力单元
US7690466B2 (en) Motorcycle
CN101327830B (zh) 自动二轮车用动力单元
CN101469769B (zh) 变速装置的变速鼓驱动装置
JP4233936B2 (ja) エンジンの始動装置
CN101173699A (zh) 车辆用动力装置
CN101210516B (zh) 两轮摩托车用动力单元
JP5513199B2 (ja) エンジンの油圧クラッチ用油路構造
CN101960104A (zh) 车辆动力单元
JP4318924B2 (ja) 自動二、三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5497508B2 (ja) エンジンの油圧クラッチ用油路構造
JP2008138759A5 (zh)
CN101191550B (zh) 小型车辆用动力单元
JP3946412B2 (ja)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CA2708090C (en) Supercharger lubricating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2031201A (ja)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8

Termination date: 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