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7829B -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 Google Patents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7829B
CN101327829B CN2008101288519A CN200810128851A CN101327829B CN 101327829 B CN101327829 B CN 101327829B CN 2008101288519 A CN2008101288519 A CN 2008101288519A CN 200810128851 A CN200810128851 A CN 200810128851A CN 101327829 B CN101327829 B CN 1013278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bent axle
oil
crankcase
balanc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288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7829A (zh
Inventor
盐崎智夫
清水雅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27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7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7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78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Abstract

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由内燃机和动力传递装置构成,该内燃机具备曲轴箱,该曲轴箱将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曲轴可自由旋转地支承,该动力传递装置将来自曲轴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和减速并向后轮传递,曲轴箱配置有油泵,且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平衡器,来自曲轴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与该平衡器同轴连动、连结的平衡器用被动部件,以向油泵的泵轴上设置的泵用被动部件和平衡器传递动力;将平衡器与油泵接近配置而谋求动力单元的小型化。将泵用被动部件(236)和平衡器用被动部件(249)在车宽方向上偏置,且配置在从车宽方向的侧面看时至少局部彼此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由内燃机和动力传递装置构成,该内燃机具备将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轴线的曲轴可自由旋转地进行支承的曲轴箱,该动力传递装置将来自所述曲轴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和减速并向后轮传递,所述曲轴箱配置有向所述内燃机的润滑部供给油的油泵,且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平衡器,为了向所述油泵的泵轴上设置的泵用被动部件和所述平衡器传递动力,将来自所述曲轴的旋转动力向与该平衡器同轴连动、连结的平衡器用被动部件传递。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中,传递来自曲轴的旋转动力而设置在平衡器上的平衡器齿轮与传递来自曲轴的旋转动力而设置在油泵泵轴上的油泵齿轮在曲轴箱的上下方向上分离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085285号公报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将平衡器齿轮与油泵齿轮配置在相互分离位置上的结构使动力单元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情况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平衡器与油泵接近配置而谋求动力单元小型化的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发明的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由内燃机和动力传递装置构成,该内燃机具备曲轴箱,该曲轴箱将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曲轴可自由旋转地进行支承,该动力传递装置将来自所述曲轴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和减速并向后轮传递,所述曲轴箱配置有向所述内燃机的润滑部供给油的油泵,且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平衡器,来自所述曲轴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与该平衡器同轴连动、连结的平衡器用被动部件,以向所述油泵的泵轴上设置的泵用被动部件和所述平衡器传递动力;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泵用被动部件和所述平衡器用被动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偏置,且被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侧面看时,至少局部彼此重叠的位置。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将所述泵轴的轴线和所述平衡器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配置成:在向与该曲轴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位于在以所述曲轴的轴线为上方顶点位置的假想三角形的各顶点位置处。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泵轴的轴线和所述平衡器的轴线配置在通过所述曲轴的轴线的垂直线的前后。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无级变速机,并且配置在所述曲轴的后方,该无级变速机通过在从所述曲轴传递动力的驱动带轮和被动带轮上卷挂皮带而构成,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被动带轮上下配置,以在向所述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使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平行,其中,所述第一直线连结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被动带轮的轴线,所述第二直线将所述泵轴的轴线和所述平衡器轴线中、配置在通过所述曲轴轴线的所述垂直线后方的轴线与所述曲轴轴线连结
实施例的被动链轮236与本发明的泵用被动部件对应,实施例的被动齿轮249与本发明的平衡器用被动部件对应。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由于将泵用被动部件和平衡器用被动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偏置,且配置为从车宽方向侧面看时,至少局部重叠的位置,因此,减少了油泵和平衡器前后方向的错动而配置在曲轴箱中,能使动力单元在前后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由于将泵轴的轴线和平衡器的轴线与曲轴的轴线配置成:以曲轴的轴线为上方位置的三角配置,且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将泵轴的轴线和平衡器的轴线配置在通过曲轴轴线的垂直线的前后,因此,能抑制动力单元的前后长度变长。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将无级变速机的驱动带轮和被动带轮在曲轴的后方上下配置,且将驱动带轮和被动带轮的轴线配置为:与将泵轴轴线和平衡器轴线中、配置在通过曲轴轴线的垂直线后方的轴线与曲轴轴线连接的直线平行,因此,能将动力单元在前后方向上进一步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二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3是动力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4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将曲轴箱和与该曲轴箱结合的罩部件以与图4相同的剖断面剖开表示的剖视图;
图7是图2的7-7线扩大剖视图;
图8是图7的8方向向视部位放大图;
图9是图7的9方向向视部位放大图;
图10是图7的10方向向视部位放大图;
图11是从图2的11-11线向视方向看曲轴箱和左罩部件的图;
图12是从图2的12-12向视方向看油底壳的图;
图13是从后方看动力单元的后视图;
图14是从图2的14向视方向看油底壳的图;
图15是从图2的15-15线向视方向看的缺欠一部分表示的图。
符号说明
36曲轴箱  50曲轴  91无级变速机  97驱动带轮
98被动带轮  99皮带
234油泵  236泵用被动部件即被动链轮  240泵轴
241平衡器  249平衡器用被动部件即被动齿轮
CL1曲轴的轴线  CL4泵轴的轴线  CL5平衡器的轴线
E内燃机  L1第一直线  L2第二直线  P动力单元
T动力传递装置  VL2垂直线  VT2假想三角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表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5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二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动力单元的左侧视图,图3是动力单元的右侧视图,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图5是图4的5-5线剖视图,图6是将曲轴箱和与该曲轴箱结合的罩部件以与图4相同的剖断面剖开表示的剖视图,图7是图2的7-7线剖视图,图8是图7的8方向向视部位放大图,图9是图7的9方向向视部位放大图,图10是图7的10方向向视部位放大图,图11是从图2的11-11线向视方向看曲轴箱和左罩部件的图,图12是从图2的12-12向视方向看油底壳的图,图13是从后方看动力单元的后视图,图14是从图2的14向视方向看油底壳的图,图15是从图2的15-15线向视方向看的缺欠一部分表示的图。
该实施例的前后和左右是指朝向二轮机动车前进方向朝向前方的状态下的方向。
首先图1中,该二轮机动车的车体架F包括:将在下端部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能转向地支承的头管16,从该头管16向后方延伸且在后部具有弯曲地向下方延伸的下垂部17a的主车架17,具有从所述头管16向后下倾斜的倾斜部18a和从该倾斜部18a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水平部18b的、配置在所述主车架17下方的左右一对下行车架18,将两下行车架18的水平部18b的后端与所述主车架17的下垂部17a下端相互连结的枢轴板19,从所述主车架17的下垂部17a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车座轨20,连结所述枢轴板19和两车座轨20的中间部位的左右一对连结架21。
转向把手22连结在所述前叉15的上端,所述车座轨20上设置有乘坐人员用车座23,在该乘坐人员用车座23的前方将跨越所述主车架17的燃料箱24安装在所述主车架17上。
在被所述主车架17和所述下行车架18包围的部分,配置着由下行车架18和枢轴板19支承的直列四气缸内燃机E和将该内燃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和减速并向后轮WR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T构成的动力单元P的大部分。
所述枢轴板19经由支轴26可摇动地支承着在后端部轴支承后轮WR的摆动臂25的前端部,在所述车座轨20与所述摆动臂25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单元27。
在所述动力单元P具备的输出轴28与所述后轮WR的车轴29之间设置有链条传动机构33,其包括:设置在所述输出轴28的驱动链轮30,固定在所述车轴29的被动链轮31,卷挂在所述驱动链轮30和被动链轮31上的环状链条32。
图2和图3中,所述内燃机E包括:曲轴箱36,与该曲轴箱36的上部结合的气缸体37,与气缸体37的上端结合的气缸头38,与该气缸头38结合的气缸头盖39和与所述曲轴箱36的下部结合的油底壳40。
与各气缸对应而与所述气缸头38的后部侧面连接的吸气管41的上游端与分别附设有燃料喷射阀42的节气门本体43连接,各节气门本体43的上游端在车体架F的左侧与所述动力单元P的后部上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44(参照图1)连接。如图1所示,与各气缸对应而与气缸头38的前部侧面连接的排气管45通过动力单元的右侧下方向后方延伸,与所述后轮WR右侧配置的排气消声器46连接。
所述曲轴箱36在向前上倾斜的分割面47处由上部箱半体48和下部箱半体49相互结合而成,具有沿二轮机动车的车宽方向的轴线CL1的曲轴50在上部箱半体48和下部箱半体49之间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
同时参照图4,所述气缸体37朝向二轮机动车的行进方向的前方成为前上倾斜地与曲轴箱36的上部箱半体48结合,该气缸体37在沿曲轴50的轴线CL1的方向上并列地设置有四个气缸孔51,与各气缸孔51滑动自如地嵌合的活塞52经由连杆53与曲轴50具备的曲柄销50a连结。
曲轴箱36设置有在向二轮机动车装配的状态下从左侧到右侧、沿曲轴50的轴线CL1方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六个、即第一~第六轴颈壁54~59,曲轴50被第一~第六轴颈壁54~59可自由旋转地支承。
从曲轴箱36的左侧侧壁即第一轴颈壁54向外侧突出的曲轴50的端部固定有转子60,与该转子60一起构成发电机62的定子61以将发电机62覆盖的方式安装在紧固于曲轴箱36左侧壁的发电机罩63上。
同时参照图5,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被配置在所述发电机罩63内的起动用电机64,以具有与曲轴50平行的旋转轴线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曲轴箱36内,在从该起动用电机64经由减速齿轮机构65传递动力的齿轮66与所述发电机62的转子60之间,设置有能从齿轮66侧传递动力的单向离合器67。
如图4表示的那样,从曲轴箱36的右侧侧壁即第六轴颈壁59突出的曲轴50的端部固定有脉冲发生器68,在覆盖该脉冲发生器68并与曲轴箱36结合的脉冲发生器罩69的内部,安装有与所述脉冲发生器68的外周相对向的转速传感器70。
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壁56、57相互之间并不夹持有气缸孔51而相互接近配置,在与第三和第四轴颈壁56、57之间对应的部分并且所述气缸体37和气缸头38中,形成链条室73。
气缸头38中,各个气缸配置的一对吸气阀74以及各个各气缸配置的一对排气阀75能一边向闭阀方向被弹簧靠压一边进行开闭动作,在气缸头38与气缸头盖39之间形成的气门室76中,为了开闭驱动各所述吸气阀74和各排气阀75而收容有气门装置79,该气门装置79具备:与各吸气阀74对应并与曲轴50平行配置的吸气侧凸轮轴77,和与各排气阀75对应并与曲轴50平行配置的排气侧凸轮轴78。
吸气侧凸轮轴77和排气侧凸轮轴78将来自所述曲轴50的旋转动力利用正时传动机构80而以1/2的减速比进行传递,该正时传动机构80包括:在所述第三和第四轴颈壁56、57之间、设置在曲轴50上的驱动链轮81,在与该驱动链轮81对应的位置而分别设置在所述吸气侧凸轮轴77和所述排气侧凸轮轴78上的被动链轮82、83,和能在所述链条室73内移动并卷挂在所述驱动链轮81和所述两被动链轮82、83上的环状正时链条84。
同时参照图6,所述曲轴箱36包括:前半部分36a,其设置有第一~第六轴颈壁54~59;后半部分36b,其右端部与所述前半部分36a的右端部共面,且左端部比所述前半部分36a的左端部更靠内侧位置,而在沿曲轴50的轴线CL1的方向上比所述前半部分36a宽度窄,所述后半部分36b上从左侧结合有左罩部件85、且从右侧结合有第一右罩部件86。第一右罩部件86上从右侧结合有第二右罩部件87,从右外侧覆盖第二右罩部件87的第三右罩部件88与曲轴箱36的前半部分36a和后半部分36b结合。
所述曲轴箱36内收容所述曲轴50的大部分并形成通过所述气缸孔51的曲轴室89,由曲轴箱36、与该曲轴箱36结合的左罩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和第二右罩部件87形成无级变速机室90,曲轴箱36设置有隔板36c,其被配置在所述前半部分36a与所述后半部分36b的连续设置部并将所述曲轴室89和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隔开。
图7中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收容有包含无级变速机91的动力传递装置T。动力传递装置T包括:利用油压控制而能无级变速的皮带式无级变速机91、设置在所述曲轴50与无级变速机91之间的输入离合器92、为了向后轮WR传递动力而从所述左罩部件85向外侧突出的输出轴28、设置在所述无级变速机91与输出轴28之间的起步离合器93和齿轮传递机构94。
所述无级变速机91被配置在所述曲轴50的轴线CL1后方,包括:与所述曲轴50平行的驱动带轮轴95、被配置在该驱动带轮轴95上方的被动带轮轴96、设置在驱动带轮轴95上的驱动带轮97、设置在被动带轮轴96上的被动带轮98、卷挂在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上的环状金属制皮带99。
如图5所示那样,曲轴50的轴线CL1、驱动带轮97的轴线CL2即驱动带轮轴95的轴线和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3即被动带轮轴96的轴线,在向与曲轴50的轴线CL1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被配置在假想三角形VT1的各顶点位置,曲轴50的轴线CL1和上下配置的驱动带轮97与被动带轮98中被配置在下侧的带轮,本实施例是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3即被动带轮轴96的轴线则被配置在曲轴箱36的分割面47上。
为了将曲轴室89与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隔开所述曲轴箱36设置的隔板36c,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倾斜地形成在所述曲轴50侧,驱动带轮97和所述被动带轮98中配置在上方的驱动带轮97,配置在比通过配置在下方的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3的第一垂直线VL1更靠近所述曲轴50侧的位置。
所述驱动带轮轴95能旋转地贯通所述曲轴箱36的后半部分36b、第一右罩部件86和第二右罩部件87,所述被动带轮轴96能旋转地贯通所述曲轴箱36的后半部分36b和第一右罩部件86。
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的外壁由所述曲轴箱36的后半部分36b、左罩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和第二右罩部件87构成,驱动带轮轴95一端侧的壁部即左罩部件85上以连结有驱动带轮轴95一端的方式设置着第一油泵100。
该第一油泵100是转子式机油泵,其泵壳体101包括:所述左罩部件85、与该左罩部件85的内面抵接的平板状第一壳体部件102、在与第一壳体部件102之间形成第一泵室104并将第一壳体部件102夹在其与所述左罩部件85之间的碗状第二壳体部件103,第一和第二壳体部件102、103由多个螺栓105...的紧固而被紧固在左罩部件85上。
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贯通所述泵壳体101的第二壳体部件103而突出到第一泵室104内,相互啮合地被第一泵室104收容的内转子106和外转子107中,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相对不能旋转地与内转子106结合,在第二壳体部件103与驱动带轮轴95之间装配有滚柱轴承108。
与所述第一油泵100对应的部分、在左罩部件85的外面侧设置有与第一油泵100同轴的水泵109,该水泵109的泵壳体110包括:第三壳体部件111,其具有与驱动带轮轴95同轴延伸且使一部分液密地嵌入所述左罩部件85内的圆筒状支承筒部111a并成为一体;第四壳体部件112,其在与第三壳体部件111之间形成第二泵室113并与第三壳体部件111结合,第三和第四壳体部件111、112由多个螺栓114的紧固而与左罩部件85结合。
所述第二泵室113收容的叶轮115被固定在泵轴116的一端,该泵轴116液密且能可自由旋转地插入在支承筒部111a内,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与所述泵轴116的另一端同轴且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
另一方面,驱动带轮轴95的另一端经由环状的密封部件117而嵌入第三右罩部件88,在驱动带轮轴95与第二右罩部件87之间装配有球轴承118。
所述被动带轮轴96的一端经由滚柱轴承119可自由旋转地被所述左罩部件85支承,该被动带轮轴96的另一端可自由旋转地贯通第一右罩部件86,在被动带轮轴96与第一右罩部件86之间装配有球轴承120。
所述驱动带轮轴95将来自曲轴50的旋转动力经由一级减速齿轮机构121和缓冲弹簧122进行传递,将曲轴50的旋转动力进行减速并向驱动带轮轴95侧传递的一级减速齿轮机构121包括:设置在曲轴50上的一级驱动齿轮123和与该一级驱动齿轮123啮合的一级被动齿轮124。如图4所示,一级驱动齿轮123被配置在第五与第六轴颈壁58、59之间且与曲轴50设置成一体。另一方面,在第二与第三右罩部件87、88之间,具有同轴围绕驱动带轮轴95的圆筒部125a的传动部件125被固定在驱动带轮轴95上,一级被动齿轮124在被限制的范围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该传动部件125上,缓冲弹簧122设置在一级被动齿轮124与传动部件125之间。在传动部件125的所述圆筒部125a与第二右罩部件87之间装配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26。
图8中,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内的第一与第二右罩部件86、87之间、在所述驱动带轮轴95上装配有输入离合器92,输入离合器92包括:离合器外座圈131,其具有与驱动带轮轴95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的圆筒状内筒部131a和同轴围绕该内筒部131a的外筒部131b;离合器内座圈132,其具有同轴配置在该离合器外座圈131的内筒部131a与外筒部131b之间的圆筒部132a;在离合器外座圈131的外筒部131b上能轴向滑动地花键嵌合的多片第一驱动摩擦板133;与这些第一驱动摩擦板133交替重叠的同时,在离合器内座圈132的圆筒部132a上能轴向滑动地花键嵌合的多片第一被动摩擦板134;从轴向的一侧与交替重叠的第一驱动摩擦板133和第一被动摩擦板134相对向地固定在所述离合器外座圈131的外筒部131b上的受压板135;从轴向的另一侧与交替重叠的第一驱动摩擦板133和第一被动摩擦板134相对向的加压板136;将该加压板136向从所述受压板135离开侧靠压的离合器弹簧137。
在所述加压板136与离合器外座圈131之间形成第一油压室138,且所述加压板136能滑动地被离合器外座圈131的内筒部131a与外筒部131b所支承,所述离合器弹簧137被压缩设置在安装于离合器外座圈131的内筒部131a上的弹簧承受部件139与加压板136之间。驱动带轮轴95上设置有与第一油压室138连通的第一油孔140。
该输入离合器92中,随着第一油压室138内油压的增大,加压板136抵抗离合器弹簧137的弹簧力向受压板135侧前进,这样第一驱动摩擦板133和第一被动摩擦板134就在加压板136与受压板135之间被夹压,成为从驱动带轮轴95向离合器内座圈132传递动力的离合器结合状态,对应于第一油压室138内油压的降低而成为离合器分离状态。
图9中,所述驱动带轮97包括: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其一体地具有同轴围绕驱动带轮轴95的圆筒状筒轴部141a且能相对旋转地被驱动带轮轴95支承;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其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在轴向上滑动地被所述筒轴部141a支承且与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相对。被动带轮98包括: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其与被动带轮轴96设置成一体;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其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在轴向上滑动地被所述被动带轮轴96支承且与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相对。
所述皮带99卷挂在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上,通过使用油压来控制驱动侧和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144相对驱动侧和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143的轴向相对位置,以使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上的皮带99的卷挂半径变化,这样,就使从驱动带轮轴95向被动带轮轴96的动力传递无级地进行变速。
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所一体具备的筒轴部141a在与驱动带轮轴95之间装配有一对滚针轴承145、145并同轴围绕驱动带轮轴95,筒轴部141a的一端可自由旋转地贯通曲轴箱36后半部分36b的左侧侧壁,在筒轴部141a与曲轴箱36之间装配球轴承146。筒轴部141a可自由旋转地贯通第一右罩部件86并与所述输入离合器92的离合器内座圈132同轴但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在输入离合器92的离合器结合状态下,筒轴部141a即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与驱动带轮轴95一起旋转。在所述筒轴部141a与第一右罩部件86之间装配有球轴承147。
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从与第一右罩部件86的相反侧被配置在与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相对向的位置,并一体地具有同轴围绕所述筒轴部141a且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在轴向上移动地与该筒轴部141a结合的圆筒状第一轮毂部142a,用于滑动驱动该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的驱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48,对于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在与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的相反侧被配置在所述筒轴部141a上。
驱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48包括:圆筒状的壳体部142b,其同轴围绕所述第一轮毂部142a并与所述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的外周部连续设置成一体,且向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的相反侧延伸;环形板状的第一端板150,其与壳体部142b的内周和所述第一轮毂部142a的外周液密地滑动接触而在其与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之间形成第二油压室149;固定碗状体151,其对于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在与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的相反侧被固定在所述筒轴部141a上,且使前端部与所述第一端板150抵接;第二端板152,其与该固定碗状体151的内周液密地滑动接触并使其内周部固定在所述第一轮毂部142a上而在与所述固定碗状体151之间形成第三油压室153。
与第二和第三油压室149、153连通的第二油孔154被设置在所述筒轴部141a上。在驱动带轮轴95与所述筒轴部141a之间形成有与第二油孔154连通的环状室155,密封该环状室155轴向两端的一对环状密封部件156、156在所述两滚针轴承145、145的外侧被装配在驱动带轮轴95的外周。且驱动带轮轴95设置有与所述环状室155连通的多个第三油孔157。
利用与向第二和第三油压室149、153作用的油压对应的油压力,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为了使皮带99向驱动带轮97上的卷绕半径变大而使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被向与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接近侧靠压。
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在与驱动带轮97的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对应的位置处与被动带轮轴96设置成一体,从沿驱动带轮轴95和被动带轮轴96的轴线CL2、CL3的方向看,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和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被配置成使它们的一部分重叠,用于避免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与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相互发生干涉的避让凹部158被设置在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的外周。
关注图7,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被配置在与驱动带轮97的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对应的位置,与该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的内周部一体连续设置且向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的相反侧延伸、并同轴围绕被动带轮轴96的第二轮毂部144a不能相对旋转但能轴向移动地与被动带轮轴96结合。
从沿驱动带轮轴95和被动带轮轴96的轴线CL2、CL3的方向看,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和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被配置成使它们的一部分重叠,用于避免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与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相互发生干涉的避让凹部159被设置在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的外周。
通过这样将用于避免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与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相互发生干涉的避让凹部158被设置在驱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2的外周,将用于避免驱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1与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相互发生干涉的避让凹部159被设置在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的外周,使驱动带轮轴95与被动带轮轴96接近而能紧凑地构成无级变速机91。
用于滑动驱动所述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的被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对于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在与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的相反侧而被配置被动带轮轴96上,该被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包括:圆筒状的壳体部件161,其同轴围绕所述第二轮毂部144a并将一端固定在所述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的外周部,而且向与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的相反侧延伸;端壁部件163,其与壳体部件161的内周液密地滑动接触而在与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之间形成第四油压室162,且将其内周部固定在被动带轮轴96上;螺旋弹簧164,其被压缩设置在当内燃机E停止时为了防止皮带99松缓的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与端壁部件163之间。
与第四油压室162连通的第四油孔165被设置在被动带轮轴96上,利用根据向第四油压室162作用的油压的油压力,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为了使皮带99向被动带轮98上的卷绕半径变大而使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被向与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接近侧靠压。
通过从与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的相反侧与所述端壁部件163接触而限制被动侧可动带轮半体144向被动侧固定带轮半体143接近限度的限制板部161a,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地与壳体部件161的另一端连续设置成一体。
图10中,起步离合器93在无级变速机91的被动带轮98与所述左罩部件85之间被装配在被动带轮轴96上,起步离合器93包括:离合器外座圈169,其内周结合有与被动带轮轴96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的圆筒状轮毂部件168;离合器内座圈170,其被该离合器外座圈169同轴围绕且经由滚针轴承171能相对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被动带轮轴96上;多片第二驱动摩擦板172...,其与所述离合器外座圈169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多片第二被动摩擦板173...,其与所述离合器内座圈170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且与第二驱动摩擦板172...交替配置;受压板174,其与相互重叠配置的第二驱动和第二被动摩擦板172...、173...相对地被固定支承在离合器外座圈169上;活塞175,其将第二驱动和第二被动摩擦板172...、173....夹在与受压板174之间,且在与所述离合器外座圈169之间形成第五油压室176;靠压弹簧177,其将所述活塞175向使第五油压室176的容积减少侧靠压。
所述活塞175的内周部与轮毂部件168的外周液密地滑动接触,所述活塞175的外周与所述离合器外座圈169液密地滑动接触。与第五油压室176连通的第五油孔设置在被动带轮轴96上,根据第五油压室176中油压的增大而所述活塞175动作并将第二驱动和第二被动摩擦板172...、173...夹在与所述受压板174之间,这样,起步离合器93就成为将从被动带轮轴96向离合器外座圈169传递的旋转动力向离合器内座圈170传递的离合器结合状态。
在第五油压室176相反侧与所述活塞175之间形成消除器室179的壁部件180的内周部被固定在所述轮毂部件168上,所述活塞175与该壁部件180的外周部液密地滑动接触。所述弹簧177被收容在消除器室179内且设置在所述活塞175与所述壁部件180之间。所述被动带轮轴96和所述轮毂部件169设置有向消除器室179引导润滑用油的油通路181。因此,即使随着旋转而有离心力作用在减压状态下的第五油压室176的油上而产生按压所述活塞175的力,由于离心力也同样作用在消除器室179的油上,所以能避免出现活塞175将第二驱动和第二被动摩擦板172...、173...向与所述受压板174之间夹住侧进行不希望移动的状态。
关注图4,所述输出轴28的一端旋转自由地贯通左罩部件85,在输出轴28与左罩部件85之间从外侧顺序地装配有密封部件182和球轴承183,从左罩部件85突出的输出轴28的一端上固定有构成链条传动机构33一部分的驱动链轮30。所述输出轴28的另一端经由滚柱轴承184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所述曲轴箱36的后半部分36b上。
所述传递机构齿轮94被配置在曲轴箱36与左罩部件85之间,且设置在所述起步离合器93的离合器内座圈170与输出轴28之间,由与离合器内座圈170形成为一体的驱动齿轮185和与该驱动齿轮185啮合的、与输出轴28设置为一体的被动齿轮186构成,在起步离合器93是离合器结合状态下,被动带轮轴96的旋转动力经由传递机构齿轮94向输出轴28传递。
驱动带轮轴95贯通构成无级变速机室90外壁的、曲轴箱36的后半部分36b、左罩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和第二右罩部件87中位于曲轴室89和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的第二右罩部件87,在与该驱动带轮轴95的外周贴紧固定的传动部件125与第二右罩部件87之间装配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26,在圆筒状的驱动带轮轴95的另一端部与第三右罩部件88之间也装配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17,因此,无级变速机室90与曲轴室89被液密隔绝。
图11中,所述曲轴箱36的下部箱半体49的前半部分36a下面与曲轴室39对应地形成有环状相连的第一分割面190,所述曲轴箱36的下部箱半体49的后半部分36b下面以及与该后半部分36b结合的左罩部件85的下面,使隔板36c成为与第一分割面190共用一部分地形成环状相连的、与无级变速机室90对应的第二分割面191。
同时参照图12,油底壳40设置有隔板193,该隔板193将所述油底壳40内划分为:内燃机侧油贮存室196,其贮存所述内燃机E各润滑部分用油;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其贮存包括所述无级变速机91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润滑用油、无级变速机91的变速控制用油、输入离合器92和起步离合器93的控制用油。在油底壳40的上面形成有:环状的第三分割面194,其与曲轴箱36的第一分割面190结合;第四分割面195,其在与所述隔板193对应的部分,共用第三分割面194的一部分地环状相连,并与曲轴箱36和左罩部件85的第二分割面191结合。
使第三和第四分割面194、195与第一和第二分割面190、191结合地将油底壳40用多个螺栓198紧固在曲轴箱36和左罩部件85上,使内燃机侧油贮存室196与曲轴室89的下部连通。
关注图7,将位于所述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与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的天顶壁部199设置在所述曲轴箱36的下部箱半体49的后半部分36b和左罩部件85上,以成为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天顶壁,该天顶壁部199上设置有将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与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连通的多个连通孔200,这样,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就与无级变速机室90连通。
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由左罩部件85的下部、油底壳40和所述天顶壁部199所形成,在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一部分相比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更向外侧鼓出,如图7所示,左罩部件85的下部和油底壳40的左侧壁形成得比左罩部件85的上部更向外侧鼓出。
所述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将沿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的中心C2从所述宽度方向中央的车体中心线C1向左右任一侧偏移,本实施例中是向左侧偏移地从所述车体中心线C1向左侧偏离配置,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在从车体中心线C1的该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偏离侧形成得使一部分比无级变速机室90向外侧鼓出,无级变速机91则与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相反地从所述车体中心线C1向右侧偏移配置。
如上所述,由于沿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的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中心C2被从车体中心线C1向左侧偏移地配置,在被偏移侧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比无级变速机室90向外侧鼓出,因此如图13所示,在车体中心线C1右侧的曲轴箱36下方能确保空开的空间,在该空间配置有四个排气管45和集合这些排气管45的集合排气管210等。
在二轮机动车的两侧配置有设置在车体架F或内燃机E上的踏脚板211、211,二轮机动车的倾斜角α被所述两踏脚板211、211所决定,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是在被收进所述倾斜角α内的范围而形成得使一部分比无级变速机室90向外侧(本实施例是向左侧)鼓出。
在构成无级变速机室91外壁一部分的成为壁部的左罩部件85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油泵100,从贮存包括所述无级变速机91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润滑用油、无级变速机91的变速控制用油、输入离合器92和起步离合器93的控制用油的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将油吸上来,该油泵被配置成与构成无级变速机91一部分的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连结,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形成得使一部分从设置第一油泵100的壁部即左罩部件85的上部向外侧鼓出。
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设置有滤油器201,在作为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天顶壁而设置在曲轴箱36的下部箱半体49的后半部分36b和左罩部件85上的天顶壁部199中的左罩部件85侧部分,即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中的鼓出部分,设置有向下方延伸、与所述滤油器201连接的连接管202。
在所述左罩部件85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油向第一油泵100引导的吸入油路203,以其下端部与配置在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天顶壁中、比无级变速机室90更向外侧鼓出部分的所述连接管部202连通,且上端部与第一油泵100连通的方式上下延伸地设置。
在作为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天顶壁的、所述天顶壁部199中比无级变速机室90更向外侧鼓出的部分,设置有具有测量计孔204,其轴线以随着朝向上方而从左罩部件85的外面离开的方式倾斜(参照图11),该测量计孔204中能装卸地装配有用于确认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内贮存的油的油量的液面计205(参照图2和图7)。
同时参照图14,在设置有所述隔板193部分的油底壳40上设置有槽206,其与曲轴箱36和左罩部件85之间的间隙对应,被设置成向一侧(本实施例中是与配置了排气管45和集合排气管210的右侧相反的一侧,即左侧)和下方敞开,该槽206的两侧壁之间设置有增强用的桥梁部207、208。所述油底壳40的底部突出设置有在二轮机动车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多条加强筋209,与内燃机侧油贮存室196内的下部连通的排放孔212、以及与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内的下部连通的排放孔213被设置在油底壳40的底部。
关注图7,从第一油泵100吐出的油经由设置于左罩部件85和曲轴箱36的吐出油路214而与安装在曲轴箱36后侧上部侧壁上的换档控制用油压控制装置215连接。
由该油压控制装置215控制的油压向输入离合器92的第一油压室138、驱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48的第二和第三油压室149、153、被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的第四油压室162和起步离合器93的第五油压室176供给。
关注图7~图9,驱动带轮轴95同轴设置有向第三右罩部件88侧敞开的有底第一中心油路216,该第一中心油路216内液密且同轴地插入有与第三油孔157连通的圆筒状第一筒部件217。与第一筒部件217连通的油路218被设置在第三右罩部件88上以引导来自所述油压控制装置215的油压。将环状通路220(参照图8)形成在圆筒状第二筒部件219与第一筒部件217之间,圆筒状第二筒部件219同轴围绕第一筒部件217地同轴插入到第一中心油路216内,该环状通路220与连接于输入离合器92的第一油压室138的第一油孔140连通,第三右罩部件88上安装有电磁控制阀221(参照图3和图7),来切换从所述第一油泵100输出的油压向所述环状通路220的作用和释放状态。
关注图7,被动带轮轴96同轴设置有向第三右罩部件88侧敞开的有底第二中心油路223和向左罩部件85侧敞开的有底第三中心油路224。第二中心油路223内,从第三右罩部件88侧同轴地插入有与油通路181连通的圆筒状第三筒部件225,而油通路181与起步离合器93的消除器室179相连。与第三筒部件225连通的油路226被设置在第二右罩部件87上以引导来自所述第一油泵100的油。
将经由第四油孔165而与被动侧油压驱动机构160的第四油压室162连通的环状油路228形成在圆筒状第四筒部件227与第三筒部件225之间,圆筒状第四筒部件227同轴围绕第三筒部件225地同轴插入到第二中心油路223内,将所述环状油路228与第三右罩部件88的所述油路218连通的连接管229设置在第二右罩部件87与第三右罩部件88之间。
关注图10,在第三圆筒状的第五筒部件230从左罩部件85侧同轴地插入到第三中心油路224内以与第五油孔178连通,第五油孔178与起步离合器93的第五油压室176相连,与第五筒部件230连通的油路231被设置在左罩部件85上以引导来自设置在所述曲轴箱36后侧上部侧壁的起步离合器控制用油压控制装置222(参照图2)的油压。
如图5所示,油底壳40的内燃机侧油贮存室196内设置有滤油器232,如图15所示,经由该滤油器232从内燃机侧油贮存室196将油吸上来的第二油泵234配置在第二与第三轴颈壁55、56之间地被设置在曲轴箱36的下部箱半体49上,从第二油泵234吐出的油向内燃机E的各润滑部供给。
第二油泵234具备与曲轴50具有平行的轴线CL4的泵轴240,环状链条237卷挂在设置于曲轴50的驱动链轮235和设置于第二油泵234的泵轴240的被动链轮236上,通过来自曲轴50的动力传递而第二油泵234被驱动。
从该第二油泵234输出的油被安装在曲轴箱36前部侧壁上的机油过滤器238净化后向设置于曲轴箱36的主巷道239侧供给。
在第四与第五轴颈壁57、58之间配置有二级平衡器即平衡器241,该平衡器241被支承于曲轴箱36的下部箱半体49的第四和第五轴颈壁57、58的平衡器轴242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下部箱半体49的第四轴颈壁57设置有嵌合、支承平衡器轴242一端的支承孔243,第五轴颈壁58设置有使所述平衡器轴242的另一端侧贯通的支承孔244。从第五轴颈壁58突出的所述平衡器轴242的端部被夹持部件245所夹持,该夹持部件245被螺栓246紧固在所述下部箱半体49的第五轴颈壁58上。
所述平衡器241被形成为在第四与第五轴颈壁57、58之间同轴围绕着平衡器轴242,在平衡器轴242与平衡器241之间装配有一对在轴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滚针轴承247、247。
所述平衡器241的第五轴颈壁58侧的端部同轴连动地连结有被动齿轮249,所述被动齿轮249经由多个弹性部件248而与平衡器241卡合地同轴围绕着所述平衡器241。
位于曲轴箱36的第四与第五轴颈壁57、58之间的曲轴50上设置有与所述被动齿轮249啮合的驱动齿轮250(参照图4),来自曲轴50的旋转动力一边被驱动齿轮250和被动齿轮249增速为两倍、一边向所述平衡器241传递。
固定在第二油泵234的泵轴240上的被动链轮236和与所述平衡器241同轴连动连结的被动齿轮249,在沿车宽方向即沿曲轴50的轴线CL1的方向上被偏置,同时,如图3所示那样,被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侧面看时,至少有一部分重叠,如图15所示那样在从上面看时,被动链轮236和被动齿轮249被配置为所述被动链轮236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例是一部分)重叠在从平衡器241侧的被动齿轮249外周向第二油泵234侧延伸的双点划线内。
如图3所示,所述泵轴240的轴线CL4和所述平衡器241的轴线CL5即平衡器轴242的轴线与曲轴50的轴线CL1,在向与曲轴50的轴线CL1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被配置在以曲轴50的轴线CL1作为上方顶点位置的假想三角形VT2的各顶点位置,本实施例将所述泵轴240的轴线CL4配置在第二垂直线VL2的前方,将平衡器241和平衡器轴242的轴线CL5配置在第二垂直线VL2的后方。
动力传递装置T中无级变速机91的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为将驱动带轮97作为上方而上下配置,如图3所示,使连接驱动带轮97与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2、CL3的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平行地来设定所述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的位置,该第二直线L2连结泵轴240的轴线CL4和所述平衡器241的轴线CL5中被配置在所述曲轴50的轴线CL1的第二垂直线VL2后方的轴线,即泵轴240的轴线CL4。
下面说明该实施例的作用,由于曲轴箱36设置了将收容曲轴50的曲轴室89与收容无级变速机91的无级变速机室90之间隔开的隔板36c,所以能使用内燃机E润滑部使用的油和所述无级变速机91使用的油这两种油。由于将曲轴50的轴线CL1、被上下配置的所述驱动带轮97和所述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2、CL3在向与曲轴50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配置在假想三角形VT1的各顶点位置,且将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2、CL3中被配置在下方的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3配置在曲轴箱36的分割面47上,因此,能增大分割面47上方的曲轴箱36内的容积,能够与隔板36c相辅相成地提高曲轴箱36的刚性。由于分割面47下方的曲轴箱36内配置的零件少,所以能增大曲轴箱36形状的自由度,提高组装性且能紧凑地构成曲轴箱36的下部。
曲轴箱36设置的隔板36c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倾斜地形成在所述曲轴50侧,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中、配置在上方的驱动带轮97被配置为位于通过配置在下方的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3的第一垂直线VL1的所述曲轴50侧,所以能缩小曲轴50与驱动带轮97之间的距离,能使动力单元P在前后方向上紧凑化。
由于将付与曲轴50起动动力的起动用电机64安装在所述分割面47上方的所述曲轴箱36中,所以能增大分割面47下方的曲轴箱36形状的自由度,提高组装性,且能既确保必要的油容积又紧凑地构成曲轴箱36的下部。
由于设置在第二油泵234的泵轴240上的被动链轮236、和与平衡器241同轴连动连结的被动齿轮249在沿车宽方向上被偏置,而且被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侧面看时至少有一部分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减少第二油泵236与平衡器241在前后方向上的错位而配置于曲轴箱36,能使动力单元P在前后方向上小型化。
泵轴240的轴线CL4和所述平衡器241的轴线CL5和曲轴50的轴线CL1,在向与曲轴50的轴线CL1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被配置在以曲轴50的轴线CL1作为上方顶点位置的假想三角形VT2的各顶点位置处,且将泵轴240的轴线CL4和平衡器241的轴线CL5配置在通过曲轴50的轴线CL1的垂直线VL2的前后,因此,能抑制动力单元P的前后长度变长。
将具备配置在曲轴50后方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无级变速机91所具有的连接驱动带轮97与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2、CL3连结的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平行地来上下配置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该第二直线L2连结泵轴240的轴线CL4和平衡器241的轴线CL5中、被配置在第二垂直线VL2后方的泵轴240的轴线CL4与曲轴50的轴线CL1,由此能使动力单元P在前后方向上更加紧凑化。
由于将与所述曲轴箱36结合的油底壳40内划分成内燃机侧油贮存室196和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与曲轴室89液密隔绝的无级变速机室90与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连通,因此,能一边在内燃机E侧和无级变速机91侧使用相互不同的油一边避免油底壳40成为多个,有助于抑制零件个数增加、避免二轮机动车重量增加和提高二轮机动车的运动性能。
通过油底壳40设置的隔板193能提高为了确保内燃机E用的油量和无级变速机91用的油量而有大型化倾向的油底壳40的刚性。
由于在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上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被形成为使所述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一部分从无级变速机室90向外侧鼓出,所以当为了充分确保油量而使油底壳40向下方增大时,虽然对二轮机动车的最低离地高度有影响,但能既充分确保油底壳40的容量又防止最低离地高度下降,这样,能在二轮机动车的有限空间高效率地配置油底壳40。
将沿二轮机动车宽方向的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中心C2从车体中心线C1向左右任一侧(本实施例是向左侧)错开地配置,且在被错开侧使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比无级变速机室90向外侧鼓出,因此在车体中心线C1左右任意的另一侧(本实施例是右侧)的曲轴箱36下方能确保空开的空间,在该空间能配置排气管45、210等。这样,在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上增大油底壳40而确保容量时,能防止随着该油底壳40的大型化而所述排气管45、210等从曲轴箱36向外侧伸出。
由于无级变速机室90的外壁中驱动带轮轴95一端侧的壁部即左罩部件85上配置的第一油泵100与所述驱动带轮轴95的一端连结,且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被形成得从配置有第一油泵100的所述左罩部件85上部向外侧鼓出,所以能使第一油泵100的轴与驱动带轮97的轴共用而减少零件个数,由于第一油泵100被配置在驱动带轮轴95的轴端且是壁部处,所以组装容易,且由于第一油泵100位于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宽度内,所以能将连接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与第一油泵100之间的路径设定成直线而简单化,容易形成吸入油路203。
由于从所述无级变速机室90向外侧鼓出的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被形成在由配置在二轮机动车两侧的踏脚板211所决定的倾斜角α内所收纳的范围,所以由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一部分鼓出形成所造成的影响不会波及倾斜角α。
由于将所述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C2从车体中心线C1向一侧配置,在从所述车体中心线C1向另一侧错开的位置配置无级变速机91,因此能避免将重物配置为偏向二轮机动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在所述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比无级变速机室90更向外侧鼓出部分的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天顶壁部199处,设置有测量计孔204,该测量计孔204使用于确认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内贮存的油的油量的液面测量计205能装卸地装配,因此在液面测量计205的插拔作业时,无级变速机室90的壁部即左罩部件85不会成为妨碍,液面测量计205的插拔作业能容易进行,利用所述测量计孔205在向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供给油时也同样地容易进行操作。
从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比无级变速机室90更向外侧鼓出部分到油泵100,用于将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油向第一油泵100引导的吸入油路203设置在左罩部件85的外侧面上,所以在曲轴箱36的内部不需要形成将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与第一油泵100之间进行连接的吸入油路,吸入油路203的形成更容易,而且能避免曲轴箱36内零件配置自由度的降低。
由于油底壳40设置有向一侧(本实施例是与配置了排气管45和集合排气管210的右侧相反的一侧,即左侧)和下方敞开的槽206,所以能增加油底壳40的表面积而提高冷却性,且是与隔开内燃机侧油贮存室196和无级变速机侧油贮存室197的隔板193对应地设置槽206,所以能使两油贮存室196、497的外壁大致全周地接触冷却风,能得到更优良的冷却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内容记载范围地能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2)

1.一种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由内燃机(E)和动力传递装置(T)构成,该内燃机(E)具备曲轴箱(36),该曲轴箱(36)将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线(CL1)的曲轴(50)可自由旋转地进行支承,该动力传递装置(T)将来自所述曲轴(50)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和减速并向后轮传递,所述曲轴箱(36)配置有向所述内燃机(E)的润滑部供给油的油泵(234),且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有平衡器(241),来自所述曲轴(50)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与该平衡器(241)同轴连动、连结的平衡器用被动部件(249),以向所述油泵(234)的泵轴(240)上设置的泵用被动部件(236)和所述平衡器(241)传递动力;
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泵用被动部件(236)和所述平衡器用被动部件(249)在车宽方向上偏置,且配置在从车宽方向侧面看时,至少局部彼此重叠的位置;
将所述泵轴(240)的轴线(CL4)和所述平衡器(241)的轴线(CL5)与所述曲轴(50)的轴线(CL1)配置成:在向与该曲轴(50)的轴线(CL1)正交的平面投影而成的投影图上,位于以所述曲轴(50)的轴线(CL1)为上方顶点位置的假想三角形(VT2)的各顶点位置;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T)具备无级变速机(91),并且配置在所述曲轴(50)的后方,该无级变速机(91)通过在从所述曲轴(50)传递动力的驱动带轮(97)和被动带轮(98)上卷挂皮带(99)而构成,所述驱动带轮(97)和所述被动带轮(98)上下配置,以在向所述平面投影而成的投影图上,使第一直线(L1)和第二直线(L2)平行,其中,所述第一直线(L1)连结所述驱动带轮(97)和所述被动带轮(98)的轴线(CL2、CL3),所述第二直线(L2)将所述泵轴(240)的轴线(CL4)和所述平衡器(241)的轴线(CL5)之中、配置在通过所述曲轴(50)轴线(CL1)的所述垂直线(VL2)后方的轴线与所述曲轴(50)轴线(CL1)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240)的轴线(CL4)和所述平衡器(241)的轴线(CL5)配置在通过所述曲轴(50)的轴线(CL1)的垂直线(VL2)的前后。
CN2008101288519A 2007-06-22 2008-06-20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7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5156/07 2007-06-22
JP2007165156A JP4914776B2 (ja) 2007-06-22 2007-06-22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7829A CN101327829A (zh) 2008-12-24
CN101327829B true CN101327829B (zh) 2011-10-12

Family

ID=39608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885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7829B (zh) 2007-06-22 2008-06-20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28669B2 (zh)
EP (1) EP2006200B1 (zh)
JP (1) JP4914776B2 (zh)
CN (1) CN101327829B (zh)
CA (1) CA2631470C (zh)
DE (1) DE602008002474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9190B2 (ja) * 2006-11-30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4451437B2 (ja) * 2006-12-28 2010-04-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08223880A (ja) * 2007-03-13 2008-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4751372B2 (ja) * 2007-06-22 2011-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5174547B2 (ja) * 2007-07-10 2013-04-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吸気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5339606B2 (ja) * 2009-03-31 2013-1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二輪車
JP5572413B2 (ja) * 2009-03-31 2014-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5474618B2 (ja) * 2010-03-11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取付構造
JP2014065465A (ja) * 2012-09-27 2014-04-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内燃機関
DE102015006365B4 (de) * 2015-05-20 2021-09-30 Deutz Aktiengesellschaft Brennkraftmaschine mit mindestens einem Elektromotor
JP6215888B2 (ja) * 2015-09-30 2017-10-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式パワーユニット
JP6756782B2 (ja) * 2018-07-06 2020-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91762A2 (en) * 2003-06-23 2004-12-29 HONDA MOTOR CO., Ltd. Layout structure of a fuel injection device in a motorcycle
CN1871417A (zh) * 2003-10-23 2006-11-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用于鞍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和安装有该发动机的鞍骑式车辆
CN1985105A (zh) * 2004-07-09 2007-06-2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带有平衡器机构的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75343A (en) * 1979-11-16 1981-06-22 Canon Inc Mounting device for paper
JPS6394339A (ja) * 1986-10-09 1988-04-25 Nec Corp 仮想計算機システム
JPH02223637A (ja) * 1988-10-21 1990-09-06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ウォータポンプ配置構造
JP2952515B2 (ja) * 1990-08-30 1999-09-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潤滑ポンプ装置
JP3470355B2 (ja) * 1993-08-23 2003-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ドライサンプ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
JPH1073014A (ja) * 1996-08-29 1998-03-17 Aisin Seiki Co Ltd オイルパンの隔壁構造
JP4083837B2 (ja) * 1997-01-31 2008-04-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エンジン支持装置
JPH11294161A (ja) * 1998-04-13 1999-10-26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の水冷式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3823630B2 (ja) 1999-08-30 2006-09-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装置
JP3960450B2 (ja) * 2000-02-22 2007-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組付構造
JP4042947B2 (ja) * 2000-10-13 2008-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装置の潤滑構造
JP3984010B2 (ja) 2001-08-22 2007-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ー装置
JP2003085285A (ja) 2001-09-13 2003-03-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認定審査会の事前審査支援システム構築装置及び認定審査会の事前審査支援システム構築用の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3120796A (ja) * 2001-10-16 2003-04-23 Toyota Motor Corp 歯車装置の歯打ち音低減機構
JP2003184566A (ja) * 2001-12-20 2003-07-03 Yamaha Motor Co Ltd 単気筒エンジン
ES2369736T3 (es) 2002-04-08 2011-12-0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 con cvt y cámara de aceite lubricante sobresaliente.
JP4106962B2 (ja) * 2002-05-17 2008-06-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バランサシャフト周辺構造
JP4270954B2 (ja) * 2003-06-23 2009-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163576B2 (ja) * 2003-08-20 2008-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始動装置
JP2005308001A (ja) * 2004-04-16 2005-11-04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バランサ装置
JP4580856B2 (ja) * 2005-10-17 2010-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545131B2 (ja) * 2006-09-29 2010-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91762A2 (en) * 2003-06-23 2004-12-29 HONDA MOTOR CO., Ltd. Layout structure of a fuel injection device in a motorcycle
CN1871417A (zh) * 2003-10-23 2006-11-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用于鞍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和安装有该发动机的鞍骑式车辆
CN1985105A (zh) * 2004-07-09 2007-06-2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带有平衡器机构的发动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9465A 2005.01.13
JP特开平7-63034A 1995.03.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8002474D1 (de) 2010-10-28
EP2006200B1 (en) 2010-09-15
JP2009002272A (ja) 2009-01-08
JP4914776B2 (ja) 2012-04-11
CA2631470A1 (en) 2008-12-22
EP2006200A1 (en) 2008-12-24
CA2631470C (en) 2011-03-29
US20080314687A1 (en) 2008-12-25
US8028669B2 (en) 2011-10-04
CN101327829A (zh) 2008-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7829B (zh)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US8002653B2 (en) Power unit having engine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thereof,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294606B (zh)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JP5013815B2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CN101210505B (zh) 二轮摩托车用动力单元
CN101327830B (zh) 自动二轮车用动力单元
EP2239430B1 (en) Oil storage structure for engine
CN101210516B (zh) 两轮摩托车用动力单元
US8512181B2 (en) Power unit for small vehicle
JP2008138759A5 (zh)
EP2042766A2 (en) Structure for disposing clutch control apparatus in power unit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7823667B2 (en) Power unit for small vehicle
JP4878853B2 (ja) 内燃機関
AU2006201014B2 (en) Vehicular forward/reverse switching apparatus
JP4684133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が搭載された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2

Termination date: 201506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