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9537A -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89537A CN101289537A CNA2008100375878A CN200810037587A CN101289537A CN 101289537 A CN101289537 A CN 101289537A CN A2008100375878 A CNA2008100375878 A CN A2008100375878A CN 200810037587 A CN200810037587 A CN 200810037587A CN 101289537 A CN101289537 A CN 1012895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zene
- amino
- dianhydride
- dimaleoyl imino
- pheny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主要步骤包括:1)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香族二元伯胺与芳香族二元酐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在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体系中,于20℃~140℃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得到棕色粘稠的可交联固化的热固性聚酰胺酸溶液;2)将所得的聚酰胺酸溶液脱水亚胺化、成粉、过滤、洗涤、干燥,得到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高温有机聚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是一类综合性能非常优异的聚合物,具有非常优良的耐热性、耐低温性、耐溶剂性、自润滑性、耐辐射性以及阻燃等特性,同时,也具有非常优良的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宇宙飞船、卫星或太空飞行器等的耐高温耐辐射材料;航空航天、汽车、机电等方面的先进结构复合材料、C级或200级及以上级电气绝缘材料、耐高温胶粘剂等;以及电子微电子领域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板)或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的基体材料、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层间绝缘材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钝化涂层和α粒子阻挡层涂覆材料等。
近年来,各国都在将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材料之一。美国专利US5147966公开了一种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主要特征在于:以二甘醇二甲醚(diglyme)为溶剂,使3,4’-二氨基二苯醚(3,4′-oxydianiline,3,4′-ODA)与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ODPA)和邻苯二甲酸酐(PA)在室温下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溶液后,加入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三乙胺(TEA)和乙酸酐(Ac2O)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加水沉析、过滤、水洗、干燥,得到聚酰亚胺粉末。
中国专利CN1927908A公开了一种含酚羟基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主要特征在于:含酚羟基芳香族二元胺化合物或含酚羟基芳香族二元胺与其它二元胺的混合物和芳香族二元酐在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中,氮气保护下,于0℃~30℃下反应3~12小时后,得到透明粘稠的聚羟基酰胺酸溶液,随后,加入共沸脱水剂,加热升温,于120℃~160℃的温度范围内,回流共沸脱水亚胺化反应5~18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真空干燥,得到含酚羟基聚酰亚胺粉末。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尚未见公开的文献和专利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在聚酰亚胺分子结构中引入热交联性反应基团,热固化交联成型后可得到低吸水性和优异尺寸稳定性的高性能聚酰亚胺塑料制品。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环境友好、可以在通用设备中完成制备过程,适用于工业生产。
本发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一)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以马来酸酐为例:
(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以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为例:
注:(1)在实际的化学反应中,在进行脱水亚胺化反应时,往往存在部分副反应,并非完全等同于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所描述的;
(2)不饱和酸酐、双马来酰亚胺或多马来酰亚胺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中4个氨基的缩合反应或Michael加成反应是随机进行的,即每个氨基都具有参与反应的可能性,并非完全等同于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所描述的。
本发明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香族二元伯胺与芳香族二元酐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在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体系中,于20℃~140℃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1.5~6.0小时,得到棕色粘稠的可交联固化的热固性聚酰胺酸溶液;
(2)将所得的聚酰胺酸溶液脱水亚胺化、成粉、过滤、洗涤、干燥,得到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
步骤(1)中所述的芳香族二元酐选自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联苯二酐(BPDA)、二苯甲酮二酐(BTDA)、氧撑二苯二酐(ODPA)、双酚A二醚二酐(BPADA)、二苯砜二酐(DSDA)、六氟二酐(6FDA)、双酚AF二醚二酐(BPAFDA)、三苯二醚二酐(TPDEDA)、二苯砜二醚二酐(DSDEDA)、联苯二醚二酐(BPDEDA)、酯型二酐(EDA)、萘二酐(NDA)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联苯二酐(BPDA)选自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2,3,3’,4’-四甲酸联苯二酐、2,2’,3,3’-四甲酸联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二苯甲酮二酐(BTDA)选自3,3’,4,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2,3,3’,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2,2’,3,3’-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氧撑二苯酐(ODPA)选自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2,3,3’,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2,2’,3,3’-四甲酸二苯醚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双酚A二醚二酐(BPADA)选自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2,2-双[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2-[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2-[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二苯砜二酐(DSDA)选自3,3’,4,4’-四甲酸二苯砜二酐、2,3,3’,4’-四甲酸二苯砜二酐、2,2’,3,3’-四甲酸二苯砜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六氟二酐(6FDA)选自2,2-双(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2,3-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3-二羧基苯基)-2-(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双酚AF二醚二酐(BPAFDA)选自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2-[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4-(2,3-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4-(3,4-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2-[4-(2,3-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三苯二醚二酐(TPDEDA)选自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3-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3-双(2,3-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3-(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双(2,3-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2-(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二酐、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二酐、2,6-双(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2,6-双(2,3-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2-(2,3-二羧基苯氧基)-6-(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3,5-双(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3,5-双(2,3-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3-(2,3-二羧基苯氧基)-5-(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二苯砜二醚二酐(DSDEDA)选自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联苯二醚二酐(BPDEDA)选自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萘二酐(NDA)选自1,4,5,8-四甲酸萘二酐、1,2,6,7-四甲酸萘二酐、2,3,6,7-四甲酸萘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酯型二酐(EDA)的通式为
所述的芳香族二元伯胺选自对苯二胺、2,6-二甲基对苯二胺、2,5-二叔丁基对苯二胺、2,3-二甲基对苯二胺、2,3,5-三甲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3,5-二氨基甲苯、3,5-二氨基三氟甲苯、2,6-二氨基甲苯、2,6-二氨基三氟甲苯、邻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5,5’-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双(4-氨基苯基)丙烷、2,2-双(4-氨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氨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4,4’-二氨基二苯砜、3,3’-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醚,3,3’-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硫醚、3,3’-二氨基二苯硫醚、3,4’-二氨基二苯硫醚、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三氟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2-双(4-氨基苯氧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3-双(3-氨基苯氧基)苯、1,2-双(3-氨基苯氧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苯、1,3-双(2-氨基苯氧基)苯、1,2-双(2-氨基苯氧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苯、2,6-双(4-氨基苯氧基)甲苯、2,6-双(3-氨基苯氧基)甲苯、2,6-双(2-氨基苯氧基)甲苯、2,6-双(4-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3-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2-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3,5-双(4-氨基苯氧基)甲苯、3,5-双(3-氨基苯氧基)甲苯、3,5-双(2-氨基苯氧基)甲苯、3,5-双(4-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3-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2-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甲烷、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3-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2-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3-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2-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3-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2-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3,5-二氨基苯甲酸、3,5-二氨基苯酚、1,5-二氨基萘、1,7-二氨基萘、2,3-二氨基萘、2,7-二氨基萘、1,4-二氨基萘、1,2-二氨基萘、1,3-二氨基萘、1,6-二氨基萘、1,8-二氨基萘、2,4-二氨基萘、2,5-二氨基萘、2,6-二氨基萘、2,8-二氨基萘、1,3-二氨基萘-2-甲酸、1,4-二氨基萘-2-甲酸、1,5-二氨基萘-2-甲酸、1,6-二氨基萘-2-甲酸、1,5-二羟基-2,4-二氨基苯、2,3-二氨基吡啶、1,4-二氨基萘-2-甲酸、1,5-二氨基萘-2-甲酸、1,6-二氨基萘-2-甲酸、2,5-二氨基吡啶、2,6-二氨基吡啶、3,4-二氨基吡啶、3,5-二氨基吡啶、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4-(4-硝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4-(4-氰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氨基-4-(4-硝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氨基-4-(4-氰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3,3’-二羟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羟基-3,3’-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4”-羟基三苯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选自含不饱和双键的酸酐、双马来酰亚胺、多马来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所述的含不饱和双键的酸酐选自马来酸酐、甲基纳迪克酸酐(MNADIC酸酐)、纳迪克酸酐(NADIC酸酐)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含不饱和双键的酸酐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反应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所述的双马来酰亚胺选自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砜、1,3-双马来酰亚胺基苯、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6-二甲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5-二叔丁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3-二甲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3,5-三甲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3,5-双马来酰亚胺基甲苯、3,5-双马来酰亚胺基三氟甲苯、2,6-双马来酰亚胺基甲苯、2,6-双马来酰亚胺基三氟甲苯、邻苯双马来酰亚胺、3,3’-二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3,3’-二氯-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3,3’,5,5’-四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基)丙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砜、4,4’-双马来酰亚胺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酮、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酮、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3,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硫醚、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硫醚、3,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硫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三氟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三氟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1,3-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2-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3-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2-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3-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2-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2,6-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2,6-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2,6-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2,6-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3,5-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3,5-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3,5-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3,5-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甲烷、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3,5-双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3,5-双马来酰亚胺基苯酚、1,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7-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3-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7-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2-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3-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8-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8-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3-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5-二羟基-2,4-双马来酰亚胺基苯、2,3-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1,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2,5-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2,6-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3,4-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3,5-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3,3’-二羟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4,4’-二羟基-3,3’-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4,4’-双马来酰亚胺基-4”-羟基三苯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多马来酰亚胺选自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2,4,6-三马来酰亚胺基嘧啶、1,3,5-三马来酰亚胺基苯、4,4’-二马来酰亚胺基-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苯甲烷、1,3-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2,2-双[4-(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2,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3,3’-二马来酰亚胺基-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2,2-双[4-(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1,6-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2,7-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1,5-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所述的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与总反应物(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香族二元伯胺与芳香族二元酐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体积重量比为1毫升~20毫升∶1克。
所述的芳香族二元酐与芳香族伯胺的摩尔数之比为1∶1。
所述的芳香族伯胺为芳香族二元伯胺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混合物。
所述的芳香族二元伯胺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摩尔数之比为0.01~100.00∶1.00。
所述的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摩尔数之比为2∶1。
步骤(1)中所述的含不饱和双键的双马来酰亚胺或多马来酰亚胺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反应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步骤(2)中所述的聚酰胺酸溶液脱水亚胺化的方法包括如下两种:
方法一:共沸脱水法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共沸脱水剂,搅拌,加热升温(80℃~140℃的温度范围内),共沸脱水环化反应2~18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冷却、过滤、洗涤、过滤、干燥,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
方法二:酸酐脱水法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酸酐、叔胺类催化剂,高速搅拌,于50℃~100℃下反应2~18小时后,冷却、过滤、丙酮浸泡、过滤、水洗、过滤、干燥,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
方法一所述的共沸脱水剂为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二乙苯、氯苯、二氯苯中的一种或其共混物。
方法一所述的共沸脱水剂与总反应物(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香族二元伯胺与芳香族二元酐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体积重量比为1毫升~50毫升∶1克。
方法二所述的酸酐为低级脂肪酸酐,是乙酸酐、丙酸酐、丁酸酐、戊酸酐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酸酐与芳香族伯胺(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芳香族二元伯胺的混合物)的摩尔数之比为2.5~6.0∶1.0。
方法二所述的叔胺类催化剂为三甲胺、三乙胺、吡啶、甲基吡啶、三丙胺、三丁胺、三戊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对甲苯胺、N,N-二甲基邻甲苯胺、N,N-二甲基间甲苯胺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叔胺类催化剂与酸酐的摩尔数之比为0.01~0.50∶1.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是制备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工业方法,且产品的综合性能优异;
(2)合成树脂溶液的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反应过程在常压下进行,不涉及也不产生腐蚀性物质,对设备无特殊要求,投资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3)有机溶剂使用种类少,而且回收方便,可反复循环再用,三废少,对环境友好;
(4)树脂的分子量及其固化物的交联密度容易控制,有利于制备理想性能的聚酰亚胺产品;
(5)所得聚酰亚胺产品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低的吸水率以及优异的电气性能、力学性能和耐热性;
(6)合成聚酰亚胺树脂的反应原料来源方便,成本较低,便于进一步推广应用。
(7)所用的树脂合成工艺设备以及成粉设备均为通用型,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聚酰亚胺粉末的成套设备来实施本发明,非常有利于产品的产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分子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80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19.6克(0.2摩尔)马来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5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108.0克(1.0摩尔)的间苯二胺和424.5克(1.0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675.8克(3.1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4.0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1500毫升甲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18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8%。
实施例2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68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71.6克(0.2摩尔)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5小时,冷却至室温,随后加入100.0克(0.5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10.8克(0.1摩尔)的对苯二胺、155.6克(0.3摩尔)的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和18.4克(0.1摩尔)的4,4’-二氨基联苯,搅拌,完全溶解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130.8克(0.6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和147.1克(0.5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2.0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3000毫升二甲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8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4%。
实施例3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265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128.4克(0.2摩尔)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的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2小时,冷却至室温,随后加入100.0克(0.5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54.0克(0.5摩尔)的对苯二胺、368.0克(1.0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和226.0克(1.0摩尔)的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搅拌,完全溶解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239.8克(1.1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310.0克(1.0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粉末和294.2克(1.0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反应液,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0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2000毫升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16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7%。
实施例4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216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26.8克(0.1摩尔)1,3-双马来酰亚胺基苯的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3小时,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9.8克(0.1摩尔)马来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5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和1273.5克(3.0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218.0克(1.0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322.0克(1.0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粉末和617.8克(2.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5.0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12.0摩尔乙酸酐和1.2摩尔三乙胺,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2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2%。
实施例5
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的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2小时,冷却至室温,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108.0克(1.0摩尔)间苯二胺、184.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联苯和518.5克(1.0摩尔)的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搅拌,完全溶解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436.0克(2.0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和617.8克(2.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反应液,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0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15.0摩尔乙酸酐2.2摩尔三乙胺和2.5摩尔吡啶,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18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7%。
实施例8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12000毫升的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12.8克(0.02摩尔)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2小时,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17.6克(0.18摩尔)马来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5小时,随后加入100.0克(0.5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54.0克(0.5摩尔)的对苯二胺、297.2克(0.7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和155.6克(0.3摩尔)的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617.8克(2.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1.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1800毫升甲苯和600毫升二氯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2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84%。
实施例9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220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和8000毫升的二甲基亚砜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32.8克(0.2摩尔)NADIC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130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17.9克(0.05摩尔)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4小时,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14.7克(0.15摩尔)马来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6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108.0克(1.0摩尔)的间苯二胺和678.0克(3.0摩尔)的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1111.8克(5.1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16.0摩尔乙酸酐和4.5摩尔吡啶,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10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4%。
实施例6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29000毫升的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6.4克(0.01摩尔)1,3-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2小时,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18.6克(0.19摩尔)马来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5小时,随后加入1000.0克(5.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和518.5克(1.0摩尔)的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1329.8克(6.1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4.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18.0摩尔乙酸酐1.2摩尔三乙胺和2.5摩尔N,N-二甲基苯胺,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18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8%。
实施例7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190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128.4克(0.2摩尔)1,3-双(2,4-二马拌反应1.5小时,随后加入1400.0克(7.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366.0克(1.0摩尔)的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198.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甲烷、109.0克(1.0摩尔)的2,6-二氨基吡啶,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218.0克(1.0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28.5克(1.0摩尔)的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684.5克(1.0摩尔)的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68.2克(1.0摩尔)的1,4,5,8-四甲酸萘二酐、268.2克(1.0摩尔)的1,2,6,7-四甲酸萘二酐、1581.0克(5.1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4.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5787毫升甲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18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6%。
实施例10
将322.0克(1.0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120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和5400毫升的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328.0克(2.0摩尔)纳迪克酸酐(NADIC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5小时,随后加入2.0克(0.01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220.2克(1.01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2.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880毫升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18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6%。
实施例11
将322.0克(1.0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200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98.0克(1.0摩尔)马来酸酐固体粉末、178.0克(1.0摩尔)甲基纳迪克酸酐(MNADIC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1.5小时,随后加入400.0克(2.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21.6克(0.1摩尔)4,4’-二羟基-3,3’-二氨基联苯、22.6克(0.1摩尔)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48.9克(0.1摩尔)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30.6克(0.1摩尔)2,6-双(4-氨基苯氧基)甲苯、40.0克(0.1摩尔)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29.2克(0.1摩尔)1,3-双(4-氨基苯氧基)苯,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218.0克(2.0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26.8克(0.1摩尔)的1,4,5,8-四甲酸萘二酐、29.4克(0.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29.4克(0.1摩尔)2,3,3’,4’-四甲酸联苯二酐、322.0克(1.0摩尔)3,3’,4,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32.2克(0.1摩尔)2,3,3’,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31.0克(0.1摩尔)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31.0克(0.1摩尔)2,3,3’,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4.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10000毫升二甲苯和30000毫升甲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2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7%。
实施例12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80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和60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32.8克(0.2摩尔)纳迪克酸酐(NADIC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1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12.2克(0.1摩尔)的3,5-二氨基甲苯、29.2克(0.1摩尔)的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5.2克(0.1摩尔)的3,5-二氨基苯甲酸、15.8克(0.1摩尔)的1,5-二氨基萘、25.8克(0.1摩尔)的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40.4克(0.1摩尔)的1,4-双(4-氨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43.2克(0.1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砜、29.0克(0.1摩尔)的4,4’-二氨基-4”-羟基三苯甲烷、36.8克(0.1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310.0克(1.0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52.0克(0.1摩尔)的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40.2克(0.1摩尔)的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35.8克(0.1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砜二酐和2,3,3’,4’-四甲酸二苯砜二酐的混合粉末、54.2克(0.1摩尔)的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和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的混合粉末、40.2克(0.1摩尔)的1,3-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47.8克(0.1摩尔)的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53.4克(0.1摩尔)的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二酐、41.0克(0.1摩尔)的1,2-双(3,4-二羧基苯甲酰氧基)乙烷二酐(酯型二酐)、45.8克(0.1摩尔)的1,4-双(3,4-二羧基苯甲酰氧基)苯二酐(酯型二酐)、45.8克(0.1摩尔)的1,3-双(3,4-二羧基苯甲酰氧基)苯二酐(酯型二酐),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18000毫升苯和2000毫升氯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10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2%。
实施例13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18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和26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19.6克(0.2摩尔)马来酸酐固体粉末,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1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31.0克(0.1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52.0克(0.1摩尔)的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40.2克(0.1摩尔)的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35.8克(0.1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砜二酐、54.2克(0.1摩尔)的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7.8克(0.1摩尔)的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41.0克(0.1摩尔)的1,2-双(3,4-二羧基苯甲酰氧基)乙烷二酐(酯型二酐)、32.2克(0.1摩尔)3,3’,4,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29.4克(0.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62.9克(0.1摩尔)的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6.8克(0.1摩尔)的1,4,5,8-四甲酸萘二酐,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35200毫升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15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5%。
实施例14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10000毫升的N-甲基-2-吡咯烷酮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64.2克(0.1摩尔)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的固体粉末、64.2克(0.1摩尔)1,3-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的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2小时,冷却至室温,随后加入800.0克(4.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搅拌,完全溶解后,冰水浴冷却至10℃以下,加入239.8克(1.1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930.0克(3.0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反应液,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6000毫升苯和2000毫升甲苯,搅拌,加热升温,共沸脱水环化反应16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同时有产物析出,冷却、过滤、用冷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洗涤2~3次、纯水洗涤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4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6%。
实施例15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140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35.8克(0.1摩尔)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固体粉末、26.8克(0.1摩尔)1,3-双马来酰亚胺基苯的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3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和1273.5克(3.0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218.0克(1.0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322.0克(1.0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粉末和617.8克(2.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5.0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24.6摩尔乙酸酐和0.25摩尔N,N-二甲基间甲苯胺,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18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3%。
实施例16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180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35.8克(0.1摩尔)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固体粉末、26.8克(0.1摩尔)1,3-双马来酰亚胺基苯的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3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和1273.5克(3.0摩尔)的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218.0克(1.0摩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322.0克(1.0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粉末和617.8克(2.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5.0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12.3摩尔乙酸酐、12.3摩尔丙酸酐和10.1摩尔吡啶、0.1摩尔甲基吡啶、1.1摩尔0.3摩尔三丙胺、0.5摩尔N,N-二甲基苯胺、0.2摩尔N,N-二甲基间甲苯胺,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18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5%。
实施例17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20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71.6克(0.2摩尔)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4小时,随后加入200.0克(1.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323.6克(1.1摩尔)的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2.8摩尔乙酸酐和1.4摩尔吡啶,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18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7%。
实施例18
将32.2克(0.1摩尔)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和12000毫升的N,N-二甲基乙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室温下搅拌,完全溶解之后,加入71.6克(0.2摩尔)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固体粉末,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0.2小时,随后加入600.0克(3.0摩尔)的4,4’-二氨基二苯醚,搅拌,完全溶解后,加入44.4克(0.1摩尔)的2,2-双(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粉末、930.0克(3.0摩尔)的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粉末,冰水浴冷却,使反应温度处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搅拌溶解完全后,维持反应3.5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得到粘稠状均相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
加入15.5摩尔乙酸酐和7.5摩尔甲基吡啶,高速搅拌,加热升温,于50℃~100℃下反应10小时后,冷却反应体系,过滤,滤饼用丙酮浸泡,过滤,水洗2~3次,过滤,120℃真空干燥25小时,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收率为98%。
Claims (25)
1.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香族二元伯胺与芳香族二元酐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在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体系中,于20℃~140℃温度范围内,搅拌反应1.5~6.0小时,得到可交联固化的热固性聚酰胺酸溶液,其中,芳香族二元伯胺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混合物称为芳香族伯胺,芳香族二元伯胺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摩尔数之比为0.01~100.00∶1.00,芳香族二元酐与芳香族伯胺的摩尔数之比为1∶1,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摩尔数之比为2∶1;
(2)将所得的聚酰胺酸溶液脱水亚胺化、成粉、过滤、洗涤、干燥,得到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芳香族二元酐选自均苯四甲酸二酐、联苯二酐、二苯甲酮二酐、氧撑二苯二酐、双酚A二醚二酐、二苯砜二酐、六氟二酐、双酚AF二醚二酐、三苯二醚二酐、二苯砜二醚二酐、联苯二醚二酐、酯型二酐、萘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联苯二酐选自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2,3,3’,4’-四甲酸联苯二酐、2,2’,3,3’-四甲酸联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苯甲酮二酐选自3,3’,4,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2,3,3’,4’-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2,2’,3,3’-四甲酸二苯甲酮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撑二苯酐选自3,3’,4,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2,3,3’,4’-四甲酸二苯醚二酐、2,2’,3,3’-四甲酸二苯醚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酚A二醚二酐选自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2,2-双[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2-[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2-[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苯砜二酐选自3,3’,4,4’-四甲酸二苯砜二酐、2,3,3’,4’-四甲酸二苯砜二酐、2,2’,3,3’-四甲酸二苯砜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六氟二酐选自2,2-双(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2,3-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3-二羧基苯基)-2-(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酚AF二醚二酐选自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2-[4-(2,3-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2-双[4-(2,3-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2-[4-(3,4-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2-[4-(2,3-二羧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苯二醚二酐选自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3-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3-双(2,3-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3-(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双(2,3-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2-(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酐、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二酐、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二酐、1-(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二酐、2,6-双(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2,6-双(2,3-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2-(2,3-二羧基苯氧基)-6-(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3,5-双(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3,5-双(2,3-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3-(2,3-二羧基苯氧基)-5-(3,4-二羧基苯氧基)甲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苯砜二醚二酐选自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联苯二醚二酐选自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联苯二酐、4,4’-双(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二酐、4,4’-双(2,3-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二酐、4-(2,3-二羧基苯氧基)-4’-(3,4-二羧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萘二酐选自1,4,5,8-四甲酸萘二酐、1,2,6,7-四甲酸萘二酐、2,3,6,7-四甲酸萘二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芳香族二元伯胺选自对苯二胺、2,6-二甲基对苯二胺、2,5-二叔丁基对苯二胺、2,3-二甲基对苯二胺、2,3,5-三甲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3,5-二氨基甲苯、3,5-二氨基三氟甲苯、2,6-二氨基甲苯、2,6-二氨基三氟甲苯、邻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5,5’-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双(4-氨基苯基)丙烷、2,2-双(4-氨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氨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4,4’-二氨基二苯砜、3,3’-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醚,3,3’-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硫醚、3,3’-二氨基二苯硫醚、3,4’-二氨基二苯硫醚、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三氟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2-双(4-氨基苯氧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3-双(3-氨基苯氧基)苯、1,2-双(3-氨基苯氧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苯、1,3-双(2-氨基苯氧基)苯、1,2-双(2-氨基苯氧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苯、2,6-双(4-氨基苯氧基)甲苯、2,6-双(3-氨基苯氧基)甲苯、2,6-双(2-氨基苯氧基)甲苯、2,6-双(4-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3-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2-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2-氨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3,5-双(4-氨基苯氧基)甲苯、3,5-双(3-氨基苯氧基)甲苯、3,5-双(2-氨基苯氧基)甲苯、3,5-双(4-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3-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2-氨基苯氧基)-三氟甲苯、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甲烷、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3-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2-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3-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2-氨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3-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2-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4-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3-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2-氨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氨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3,5-二氨基苯甲酸、3,5-二氨基苯酚、1,5-二氨基萘、1,7-二氨基萘、2,3-二氨基萘、2,7-二氨基萘、1,4-二氨基萘、1,2-二氨基萘、1,3-二氨基萘、1,6-二氨基萘、1,8-二氨基萘、2,4-二氨基萘、2,5-二氨基萘、2,6-二氨基萘、2,8-二氨基萘、1,3-二氨基萘-2-甲酸、1,4-二氨基萘-2-甲酸、1,5-二氨基萘-2-甲酸、1,6-二氨基萘-2-甲酸、1,5-二羟基-2,4-二氨基苯、2,3-二氨基吡啶、1,4-二氨基萘-2-甲酸、1,5-二氨基萘-2-甲酸、1,6-二氨基萘-2-甲酸、2,5-二氨基吡啶、2,6-二氨基吡啶、3,4-二氨基吡啶、3,5-二氨基吡啶、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4-(4-硝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4-(4-氰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氨基-4-(4-硝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氨基-4-(4-氰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3,3’-二羟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羟基-3,3’-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4”-羟基三苯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选自含不饱和双键的酸酐、双马来酰亚胺、多马来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不饱和双键的酸酐选自马来酸酐、纳迪克酸酐、甲基纳迪克酸酐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且含不饱和双键的酸酐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反应于20℃~3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马来酰亚胺选自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砜、1,3-双马来酰亚胺基苯、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6-二甲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5-二叔丁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3-二甲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2,3,5-三甲基对苯双马来酰亚胺、3,5-双马来酰亚胺基甲苯、3,5-双马来酰亚胺基三氟甲苯、2,6-双马来酰亚胺基甲苯、2,6-双马来酰亚胺基三氟甲苯、邻苯双马来酰亚胺、3,3’-二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3,3’-二氯-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3,3’,5,5’-四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基)丙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马来酰亚胺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砜、4,4’-双马来酰亚胺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酮、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酮、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3,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硫醚、3,3’-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硫醚、3,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硫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三氟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三氟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2,2’-二(三氟甲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1,3-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2-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3-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2-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3-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2-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2,6-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2,6-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2,6-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2,6-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2,6-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6-二(三氟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二(三氟甲基)苯、1,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1,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3,5-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3,5-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3,5-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甲苯、3,5-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3,5-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氟甲苯、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甲烷、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硫醚、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4,4’-双(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3-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2-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六氟丙烷、3,5-双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3,5-双马来酰亚胺基苯酚、1,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7-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3-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7-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2-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3-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8-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8-双马来酰亚胺基萘、1,3-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5-二羟基-2,4-双马来酰亚胺基苯、2,3-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1,4-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5-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1,6-双马来酰亚胺基萘-2-甲酸、2,5-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2,6-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3,4-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3,5-双马来酰亚胺基吡啶、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3,3’-二羟基-4,4’-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4,4’-二羟基-3,3’-双马来酰亚胺基联苯、4,4’-双马来酰亚胺基-4”-羟基三苯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马来酰亚胺选自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2,4,6-三马来酰亚胺基嘧啶、1,3,5-三马来酰亚胺基苯、4,4’-二马来酰亚胺基-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三苯甲烷、1,3-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2,5-二叔丁基苯、2,2-双[4-(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2,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3-马来酰亚胺基-4-(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3,3’-二马来酰亚胺基-4,4’-双(4-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联苯、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联苯、2,2-双[4-(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甲烷、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砜、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3,3’,5,5’-四甲基二苯砜、1,6-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4,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二苯醚、2,7-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1,4-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1,5-双(2,4-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萘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与总反应物的体积重量比为1毫升~20毫升:1克,其总反应物为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香族二元伯胺与芳香族二元酐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含不饱和双键的双马来酰亚胺或多马来酰亚胺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反应于80℃~14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聚酰胺酸溶液脱水亚胺化的方法包括如下两种:
方法一:共沸脱水法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共沸脱水剂,搅拌,加热升温(80℃~140℃的温度范围内),共沸脱水环化反应2~18小时后,浓缩反应液,回收有机溶剂以循环利用,冷却、过滤、洗涤、过滤、干燥,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
方法二:酸酐脱水法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酸酐、叔胺类催化剂,高速搅拌,于50℃~100℃下反应2~18小时后,冷却、过滤、丙酮浸泡、过滤、水洗、过滤、干燥,获得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一所述的共沸脱水剂为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二乙苯、氯苯、二氯苯中的一种或其共混物,共沸脱水剂与总反应物的体积重量比为1毫升~50毫升∶1克,其总反应物为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香族二元伯胺与芳香族二元酐和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二所述的酸酐为低级脂肪酸酐,是乙酸酐、丙酸酐、丁酸酐、戊酸酐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酸酐与芳香族伯胺的摩尔数之比为2.5~6.0∶1.0。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二所述的叔胺类催化剂为三甲胺、三乙胺、吡啶、甲基吡啶、三丙胺、三丁胺、三戊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对甲苯胺、N,N-二甲基邻甲苯胺、N,N-二甲基间甲苯胺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叔胺类催化剂与酸酐的摩尔数之比为0.01~0.50∶1.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375878A CN101289537B (zh) | 2008-05-19 | 2008-05-19 |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375878A CN101289537B (zh) | 2008-05-19 | 2008-05-19 |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89537A true CN101289537A (zh) | 2008-10-22 |
CN101289537B CN101289537B (zh) | 2010-09-08 |
Family
ID=40033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3758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9537B (zh) | 2008-05-19 | 2008-05-19 |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289537B (zh) |
Cited B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21482A (zh) * | 2010-08-18 | 2010-12-22 | 东华大学 |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980491A (zh) * | 2014-05-23 | 2014-08-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快速响应的热固性形状记忆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086419A (zh) * | 2015-08-11 | 2015-11-25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电镀性含氟聚酰亚胺改性工程塑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153009A (zh) * | 2015-06-23 | 2015-12-16 | 复旦大学 | 具有不对称分子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其制备方法及在制备复合树脂中的应用 |
CN105176078A (zh) * | 2015-08-11 | 2015-12-23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电镀性联苯型马来酰亚胺基聚酰亚胺改性工程塑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461926A (zh) * | 2016-01-29 | 2016-04-06 |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 | 一种环保型稳定性聚酰胺酸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0503B (zh) * | 2013-04-24 | 2016-08-10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聚酰亚胺纤维纺丝原液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7206252A1 (zh) * | 2016-06-02 | 2017-12-07 | 陈铭 | 离子液体中的聚酰亚胺合成方法 |
CN109628055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dde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28056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东华大学 | 一种13bdapb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28057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bp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79569A (zh) * | 2018-12-21 | 2019-04-2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popp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79570A (zh) * | 2018-12-21 | 2019-04-2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pofp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05800A (zh) * | 2018-12-21 | 2019-05-03 | 东华大学 | 一种14bdapb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05798A (zh) * | 2018-12-21 | 2019-05-03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thq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5295A (zh) * | 2018-12-21 | 2019-05-10 | 福建省海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酰亚胺有机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5294A (zh) * | 2018-12-21 | 2019-05-10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dtbhq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852340A (zh) * | 2018-12-21 | 2019-06-07 | 福建省海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yasi-bdapofp型有机氟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
JP2019210430A (ja) * | 2018-06-08 | 2019-12-12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の製造方法 |
CN110894294A (zh) * | 2019-12-09 | 2020-03-20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耐高温含氟聚酰亚胺热缩管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838580A (zh) * | 2022-11-22 | 2023-03-24 | 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聚酰亚胺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US20230167242A1 (en) * | 2019-01-31 | 2023-06-01 |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 Poly(etherimide),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poly(etherimide) |
WO2024058061A1 (ja) * | 2022-09-16 | 2024-03-21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イミド樹脂、ポリイミドワニス、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及び仮固定材組成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49621A (en) * | 1980-09-09 | 1982-03-23 | Hitachi Ltd | Preparation of heat-resistant resin |
CN100412111C (zh) * | 2006-09-05 | 2008-08-20 | 东华大学 | 一种含酚羟基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CN100441652C (zh) * | 2007-01-19 | 2008-12-10 | 东华大学 | 一种含酚羟基聚酰亚胺粘合剂的制备方法 |
-
2008
- 2008-05-19 CN CN2008100375878A patent/CN10128953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21482B (zh) * | 2010-08-18 | 2012-07-04 | 东华大学 |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921482A (zh) * | 2010-08-18 | 2010-12-22 | 东华大学 |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0503B (zh) * | 2013-04-24 | 2016-08-10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聚酰亚胺纤维纺丝原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980491A (zh) * | 2014-05-23 | 2014-08-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快速响应的热固性形状记忆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153009B (zh) * | 2015-06-23 | 2018-11-13 | 复旦大学 | 具有不对称分子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其制备方法及在制备复合树脂中的应用 |
CN105153009A (zh) * | 2015-06-23 | 2015-12-16 | 复旦大学 | 具有不对称分子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其制备方法及在制备复合树脂中的应用 |
CN105176078B (zh) * | 2015-08-11 | 2017-08-01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电镀性联苯型马来酰亚胺基聚酰亚胺改性工程塑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086419B (zh) * | 2015-08-11 | 2017-08-01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电镀性含氟聚酰亚胺改性工程塑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176078A (zh) * | 2015-08-11 | 2015-12-23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电镀性联苯型马来酰亚胺基聚酰亚胺改性工程塑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086419A (zh) * | 2015-08-11 | 2015-11-25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电镀性含氟聚酰亚胺改性工程塑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461926A (zh) * | 2016-01-29 | 2016-04-06 |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 | 一种环保型稳定性聚酰胺酸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461926B (zh) * | 2016-01-29 | 2017-11-10 |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 | 一种环保型稳定性聚酰胺酸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7206252A1 (zh) * | 2016-06-02 | 2017-12-07 | 陈铭 | 离子液体中的聚酰亚胺合成方法 |
JP2019210430A (ja) * | 2018-06-08 | 2019-12-12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の製造方法 |
CN109628056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东华大学 | 一种13bdapb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28055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dde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79569A (zh) * | 2018-12-21 | 2019-04-2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popp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79570A (zh) * | 2018-12-21 | 2019-04-2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pofp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05800A (zh) * | 2018-12-21 | 2019-05-03 | 东华大学 | 一种14bdapb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05798A (zh) * | 2018-12-21 | 2019-05-03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thq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5295A (zh) * | 2018-12-21 | 2019-05-10 | 福建省海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酰亚胺有机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5294A (zh) * | 2018-12-21 | 2019-05-10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dtbhq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852340A (zh) * | 2018-12-21 | 2019-06-07 | 福建省海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yasi-bdapofp型有机氟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28057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东华大学 | 一种bdabp型含硅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5295B (zh) * | 2018-12-21 | 2021-12-28 | 福建省海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酰亚胺有机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
US20230167242A1 (en) * | 2019-01-31 | 2023-06-01 |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 Poly(etherimide),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poly(etherimide) |
US12098247B2 (en) * | 2019-01-31 | 2024-09-24 |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 Poly(etherimide),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poly(etherimide) |
CN110894294A (zh) * | 2019-12-09 | 2020-03-20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耐高温含氟聚酰亚胺热缩管及其制备方法 |
WO2024058061A1 (ja) * | 2022-09-16 | 2024-03-21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イミド樹脂、ポリイミドワニス、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及び仮固定材組成物 |
CN115838580A (zh) * | 2022-11-22 | 2023-03-24 | 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聚酰亚胺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CN115838580B (zh) * | 2022-11-22 | 2024-07-30 | 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聚酰亚胺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89537B (zh) | 2010-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89537B (zh) |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自增韧性不饱和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
CN101423609B (zh) | 一种含活性乙烯基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
CN101289543B (zh) | 柔性覆铜板用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 |
CN100412111C (zh) | 一种含酚羟基聚酰亚胺粉末的制备方法 | |
CN100441652C (zh) | 一种含酚羟基聚酰亚胺粘合剂的制备方法 | |
CN101704989B (zh) | 先进复合材料用含氟亚胺基体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604091B (zh) | 一种含苯并咪唑单元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307013B (zh) | 含邻苯二甲腈侧基的芳香族二胺及其制备方法和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或聚酰胺 | |
CN101565504B (zh) | 环氧树脂用耐高温活性增韧剂粉末的制备方法 | |
Li et al.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lf‐catalyzed fluorinated novolac‐phthalonitrile resin | |
CN108219133A (zh) | 一种含呋喃环的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392059A (zh) | 一种无色透明芳香族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766260B (zh) |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聚酰亚胺制备方法 | |
EP3252092A1 (en) | Polyamide acid composition and polyimide composition | |
CN105566630A (zh) |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14504652A (ja) | 可融性ポリイミド成形用コンパウンド及びその調製方法 | |
JP2009270023A (ja) | ポリイミド前駆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を用いて得られるポリイミド | |
CN107892745B (zh) | 一种热塑性聚苯并噁唑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497054A (zh) | 纳米TiO2/聚酰亚胺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
Tang et al. | Facile synthesis of soluble, self-crosslinkable and crystalline polyimides with ultrahigh thermal/chemical resistance | |
CN105121512B (zh) | 聚酰亚胺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2585198B (zh) | 包含结晶性聚酰亚胺树脂和导热性填料的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其制备方法 | |
Chang et al.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romatic polyimides derived from 4, 4′-oxydiphthalic anhydride and 4, 4′-diaminodiphenylmethane with different alkyl substituents | |
US5290908A (en) | Acetylenic end-capped polyimides | |
JPS583493B2 (ja) | コウオンドジユウゴウタイノ セイゾウホウホ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8 Termination date: 2013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