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6685B -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6685B
CN101276685B CN2008100863994A CN200810086399A CN101276685B CN 101276685 B CN101276685 B CN 101276685B CN 2008100863994 A CN2008100863994 A CN 2008100863994A CN 200810086399 A CN200810086399 A CN 200810086399A CN 101276685 B CN101276685 B CN 101276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ortion
signal
earthy
main electrode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63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6685A (zh
Inventor
富樫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76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6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6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5Feed-through capacitors or anti-noise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Abstract

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电容器素体上配置有接地用内部电极和信号用内部电极。接地用内部电极具有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接地用连接电极部、以及第1和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该接地用连接电极部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的区域。信号用内部电极具有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信号用连接电极部、以及第1和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该信号用连接电极部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相对的区域。

Description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背景技术
已知这种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包括:交替地层叠电介质层和信号用内部电极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的电容器素体,和在该电容器素体上形成的信号用端子电极以及接地用端子电极(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1-2066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一个元件实现并联连接多个静电容成分的电路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通常,在电子仪器中搭载多个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因此,仅仅因为所搭载的电容器的数目而在电子仪器内消耗了安装空间。因此,本申请的发明者对能够以一个元件实现多个并联电路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进行不懈的研究,结果想到了本申请的发明。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本发明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素体、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的接地用内部电极和信号用内部电极、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以及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接地用内部电极具有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向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第1接地用端子电极的第1接地用引出电极部、从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向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的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以及位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之间的接地用连接电极部;信号用内部电极具有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向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1信号用引出电极部、从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向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以及位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之间的信号用连接电极部;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在其间夹着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在其间夹着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相对,接地用连接电极部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的区域,信号用连接电极部不具有与上述接地用内部电极相对的区域。
上述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接地用内部电极和信号用内部电极分别具有互相相对的多个主电极部。另一方面,接地用内部电极和信号用内部电极均具有不互相相对的连接电极部。因此,上述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可以实现由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形成的静电容、与由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形成静电容并联连接的电路。
电容器素体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第1和第2端面、以及在第1和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第1和第2侧面;信号用内部电极和接地用内部电极可以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相对;接地用连接电极部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也可以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上分离。
由于接地用连接电极部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分离形成,因而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所形成的多个静电容成分适当地分离形成。
这种情况下,优选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侧面上,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被配置在上述电容器素体的第2侧面上,接地用连接电极部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的第2侧面侧的端部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的第2侧面侧的端部,信号用连接电极部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的第1侧面侧的端部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的第1侧面侧的端部。
由于接地用连接电极部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进一步分离形成,因而优选。
优选接地用内部电极中,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的面积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的面积不同;信号用内部电极中,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的面积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的面积不同。
这种情况下,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形成有多个大小不同的静电容成分。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在宽范围的频率区域中表现出低阻抗。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以一个元件实现并联连接多个静电容成分的电路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和参照附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楚,但是,这些说明和附图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举出的例子,不能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将会更加清楚地表述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但是,这些详细说明和特殊实例、以及优选实施方案,只是为了举例说明而举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在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中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的阻抗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而且,在说明中,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1~图4,对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具有电容器素体L1,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以及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以及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通过将包含导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粉的导电膏附着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并进行烧接而形成。必要时,有时候在烧接的端子电极上形成电镀层。这些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以及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互相电绝缘地形成在电容器素体L1的表面上。
如图1所示,电容器素体L1为长方体状,具有互相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在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1a、L1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L1c、L1d,以及在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1a、L1b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L1e、L1f。
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第1侧面L1e上。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按照顺序从第1端面L1c侧向着第2端面L1d侧被配置在第1侧面L1e上。
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1的第2侧面L1f上。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按照顺序从第1端面L1c侧向着第2端面L1d侧被配置在第2侧面L1f上。
如图2所示,电容器素体L1具有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层)的电介质层10~14。各电介质层10~14,例如由包含电介质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另外,在实际的贯通型电容器C1中,将电介质层10~14之间的边界被一体化到不能辨认的程度。
如图2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1上交替地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由导电膏的烧结体构成。
接地用内部电极2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在其间夹着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即一层电介质层11,沿着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相对。通过信号用内部电极30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0,在其间夹着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即1层电介质层1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4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50,在其间夹着电容器素体L1的一部分即1层电介质层13,沿着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相对。
接地用内部电极20包含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短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23,从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23向着第1侧面L1e延伸的第1和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2、24,以及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接地用内部电极40包含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短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1、43,从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1、43向着第1侧面L1e延伸的第1和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42、44,以及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
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23、43的位置,沿着第1和第2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按照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的顺序分离。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的形状与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的形状大致一致。
第1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2、42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延伸,从而在第1侧面L1e上露出,与第1接地用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4、44从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延伸,从而在第1侧面L2e上露出,与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
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位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之间,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在第1和第2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延伸。
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的第2侧面L1f侧的端部21a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的第2侧面L1f侧的端部23a。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的第2侧面L1f侧的端部41a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的第2侧面L1f侧的端部43a。
信号用内部电极30包含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短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33,从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33,从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33向着第2侧面L1f延伸的第1和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2、34,以及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各信号用内部电极50包含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短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1、53;从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1、53向着第2侧面L1f延伸的第1和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52、54,以及将电容器素体L1的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
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33、53的位置沿着第1和第2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按照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的顺序分离。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的形状与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的形状大致一致。
第1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2、52从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延伸,从而在第2侧面L1f上露出,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
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4、54从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延伸,从而在第2侧面L1f上露出,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
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位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之间,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在第1和第2端面L1c、L1d的相对方向上延伸。
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的第1侧面L1e侧的端部31a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的第2侧面L1e侧的端部33a。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51的第1侧面L1e侧的端部51a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3的第1侧面L1e侧的端部53a。
当沿着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看时,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在第1和第2侧面L1e,L1f的相对方向上分离。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另一方面,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相对的区域。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不具由与接地用内部电极20相对的区域。
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和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另一方面,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0相对的区域。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相对的区域。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5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另一方面,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50相对的区域。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0相对的区域。
图3中示意了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的等效电路图。图3中,示意了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接地,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与信号导线连接的情况。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中,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C11。而且,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C12。
与此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均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
因此,如图3所示,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可以实现分别具有静电容C11、C12的2个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电路。
另外,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中,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分离地形成。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中所形成的多个静电容C11、C12适当地分离形成。
尤其是,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中,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连接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23、43的第2侧面L1f侧的端部21a、41a、23a、43a。即,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被配置在第2侧面L1f侧。另一方面,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连接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33、53的第1侧面L1e侧的端部31a、51a、33a、53a。即,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被配置在第1侧面L1e侧。这样,由于各连接电极部分靠近电容器素体L1的侧面,并且被配置在互相相反的侧,因而可以在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之间获得物理上十分大的距离。因此,贯通层叠电容器C1中,可以更适当地分离多个静电容C11、C12。
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中,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的形状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的形状大致一致,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的形状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的形状大致一致,但是这些形状也可以不同。
图4中示意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的变形例具有的电容器素体L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4所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的变形例中,在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中,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的面积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的面积不同。而且,在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中,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的面积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的面积不同。
具体地说,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的面积比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的面积小。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的面积比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的面积小。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的面积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的面积大致相同,沿着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第2接地用元电极部分23、43的面积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的面积大致相同,沿着第1和第2主面L1a、L1b的相对方向互相相对。
这种情况下,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相对形成的静电容的大小,与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相对形成的静电容的大小不同。所以,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上形成有多个大小不同的静电容。
图5中示意了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和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的变形例各自的与频率(Hz)相关的阻抗(Ω)特性的图。图5中所示的图的横轴表示频率(Hz),纵轴表示阻抗(Ω)。
图5的虚线所表示的图Z1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对应,实线所表示的图Z2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的变形例对应。如图5的图Z1所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中,由于电容器中所形成的2个静电容为相同的值,因而仅在与该静电容对应的共振频率f1处具有阻抗极小的点。另一方面,如图5的图Z2所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的变形例中,由于电容器中所形成的2个静电容的值不同,因而在不同的2个共振频率f1、f2这二者处具有阻抗极小的点。这样,由于贯通型层叠电容C1的变形例具有2个不同的静电容,因而与具有1个静电容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宽的频率范围中减小阻抗。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6、7、10,对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的构成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在接地用内部电极和信号用内部电极的形状上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1不同。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6所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具有电容器素体L2,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以及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
如图6所示,电容器素体L2为长方体状,具有互相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L2a、L2b,在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2a、L2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L2c、L2d,以及在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2a、L2b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L2e、L2f。
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按照顺序从第1端面L2c侧向着第2端面L2d侧被配置在第1侧面L2e上。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按照顺序从第1端面L2c侧向着第2端面L2d侧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2的第2侧面L2f上。
如图7所示,电容器素体L2具有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层)电介质层10~14。如图7所示,在电容器素体L2上交替地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接地用的内部电极20、40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
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通过分别在其间夹着电容器素体L2的一部分即1层电介质层11、12、13,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相对。
各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包含将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短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23、43、27、47,从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23、43向着第1侧面L2e延伸的第1和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2、42、24、44,以及将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26、45、46。
第1~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23、43、26、46的位置,沿着第1和第2端面L2c、L2d的相对方向,按照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47,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的顺序分离。
第1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2、42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延伸,从而在第1侧面L2e上露出,与第1接地用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4、44从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延伸,从而在第1侧面L2e上露出,与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4物理地连接。
第1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位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47之间,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47。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6、46位于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47之间,连接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47。即,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26、46位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之间。
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26、46在第1和第2端面L2c、L2d的相对方向上延伸。
第1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21a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27a。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6,连接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23a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27a。即,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26连接第1~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1、23、27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21a、23a、27a。
第1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41a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47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47a。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6,连接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43a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47的第2侧面L2f侧的端部47a。即,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46连接第1~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41、43、47的第2侧面L2f的各自的端部41a、43a、47a。
各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包含以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短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33、53、37、57,从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33、53向第2侧面L2f延伸的第1和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2、52、34、54,以电容器素体L2的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36、55、56。
第1~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33、53、36、56的位置,沿着第1和第2端面L2c、L2d的相对方向,按照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57,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的顺序分离。
第1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2、52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伸出,从而在第2侧面L2f上露出,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4、54从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伸出,从而在第2侧面L2f上露出,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
第1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位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57之间,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57。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6、56位于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57之间,连接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57。即,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36、56位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分31、5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之间。
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36、56在第1和第2端面L2c、L2d的相对方向上延伸。
第1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31a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37a。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6,连接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33a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37a。即,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36分别连接第1~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1、33、37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31a、33a、37a。
第1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51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51a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57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57a。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6,连接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3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53a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57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57a。即,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56分别连接第1~第3信号用主要电极部分51、53、57的第1侧面L2e侧的端部51a、53a、57a。
当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1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第1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在第1和第2侧面L2e、L2f的相对方向上分离。当沿着第1和第2主面L2a、L2b的相对方向看时,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6、46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6、56在第1和第2侧面L2e、L2f的相对方向上分离。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另一方面,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26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相对的区域。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35、36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20相对的区域。
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和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和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47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另一方面,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36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0相对的区域。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45、46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30相对的区域。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5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47和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57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另一方面,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46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50相对的区域。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56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0相对的区域。
图10中示意了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的等效电路图。图10中,表示了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4接地,且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5与信号导线连接的情况。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中,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C21。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C22。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3接地用主电极部27、47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3信号用主电极部37、57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C23。
与此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26、46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36、56均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
因此,如图10所示,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可以实现分别具有静电容C21、C22、C23的3个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电路。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中,第1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第1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沿着第1和第2侧面L2e、L2f的相对方向分离形成。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中所形成的多个静电容C21、C22可以适当地分离形成。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中,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6、46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6、56沿着第1和第2侧面L2e、L2f的相对方向分离形成。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中所形成的多个静电容C22、C23可以适当地分离形成。
尤其是,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中,第1和第2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26、46被配置在第2侧面L2f侧,第1和第2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36、56被配置在第1侧面L2e侧。这样,由于各连接电极部靠近电容器素体L2的侧面,并且被配置在互相相反的侧,因而可以在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26、46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36、56之间获得物理上十分大的距离。因此,贯通层叠电容器C2中,可以更适当地分离多个静电容C21、C22、C23。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8和图9,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构成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在端子电极数和内部电极数上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不同。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图9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中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8所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具有电容器素体L3,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6、4、8,以及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7、5、9。
如图8所示,电容器素体L3为长方体状,具有互相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L3a、L3b,在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短边方向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3a、L3b之间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L3c、L3d,以及在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延伸以连接第1和第2主面L3a、L3b并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L3e、L3f。
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6、4、8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1侧面L3e上。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2、6、4、8从第1端面L3c向着第2端面L3d,按照第1接地用端子电极2,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4,第1接用端子电极6,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8的顺序被配置在第1侧面L3e上。
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7、5、9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的第2端面L3f上。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7、5、9从第1端面L3c向着第2端面L3d,按照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3,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5,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7,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9的顺序被配置在第2侧面L3f上。
如图9所示,电容器素体L3具有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层)电介质层10~14。第1和第2电极群A1、A2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L3上。第1电极群A1具有多个(本实施中为2层)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第2电极群A2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接地用内部电极60、80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层)信号用内部电极70、90。第1电极群A1和第2电极群A2,在电容器素体L3内沿着第1和第2端面L3c、L3d的相对方向被并列设置。具体地说,第1电极群A1被配置在第1端面L3c侧,第2电极群A2被配置在第2端面L3d侧。各内部电极20、30、40、50、60、70、80、90,例如由导电膏的烧结体构成。
接地用内部电极20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0在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接地用内部电极40和接地用内部电极80在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信号用内部电极3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70在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信号用内部电极5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90在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
接地用内部电极20、6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70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相对。信号用内部电极30、70和接地用内部电极40、80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40、8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50、90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相对。
接地用内部电极20、60、40、80包含以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短边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61、81、23、43、63、83,从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61、81、23、43、63、83向着第1侧面L3e延伸的第1和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2、42、62、82、24、44、64、84,以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65、85。
第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61、81、23、43、63、83的位置沿着第1和第2端面L3c、L3d的相对方向,按照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61、81,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63、83的顺序分离。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61、81的形状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63、83的形状大致一致。
第1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2、42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伸出,从而在第1侧面L3e上露出,与第1接地用端子电极2物理连接。第1接地用引出电极部62、82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61、81伸出,从而在第1侧面L3e上露出,与第1接地用端子电极6物理连接。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24、44从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伸出,从而在第1侧面L3e上露出,与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4物理连接。第2接地引出电极部分64、84从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63、83伸出,从而在第1侧面L3e上露出,与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8物理连接。
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65、85位于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61、8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63、83之间,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41、61、81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63、83。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65、85在第1和第2端面L3c、L3d的相对方向上延伸。
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面21a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部23a。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部41a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部43a。接地用连接电极部6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61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面61a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63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部63a。接地用连接电极部85,连接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81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部81a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83的第2侧面L3f侧的端部83a。
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70、90包含以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短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71、91、33、53、73、93,从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71、91、33、53、73、93向着第2侧面L3f延伸的第1和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2、52、72、92、34、54、74、94,以电容器素体L3的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长边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75、95。
第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发31、51、71、91、33、53、73、93的位置沿着第1和第2端面L3c、L3d的相对方向,按照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71、91,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73、93的顺序分离。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71、91的形状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73、93的形状大致一致。
第1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2、52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伸出,从而在第2侧面L3f上露出,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3物理连接。第1信号用引出电极部72、92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71、91伸出,从而在第2侧面L3f露出,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7物理连接。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34、54从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伸出,从而在第2侧面L3f上露出,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5物理连接。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74、94从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73、93伸出,从而在第2侧面L3f上露出,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9物理连接。
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75、95位于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71、9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73、93之间,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71、91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73、93。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75、95在第1和第2端面L3c、L3d的相对方向上延伸。
信号连接用电极部分3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31a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33a。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51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51a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3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53a。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71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71a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73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73a。信号用连接电极部95,连接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91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91a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93的第1侧面L3e侧的端部93a。
当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时,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在第1和第2侧面L3e、L3f的相对方向分离。当沿着第1和第2主面L3a、L3b的相对方向看时,接地用连接电极部65、8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95在第1和第2侧面L3e、L3f的相对方向上分离。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2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另一方面,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相对的区域。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20相对的区域。
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和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另一方面,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0相对的区域。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相对的区域。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4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5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4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5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另一方面,接地用连接电极部4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50相对的区域。信号用连接电极部5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40相对的区域。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6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7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6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7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1相对。另一方面,接地用连接电极部6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70相对的区域。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60相对的区域。
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71和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8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73和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8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2相对。另一方面,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80相对的区域。接地用连接电极部8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70相对的区域。
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81和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91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83和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93在其间夹着电介质层13相对。另一方面,接地用连接电极部8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90相对的区域。信号用连接电极部95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80相对的区域。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中,第1电极群A1中所包含的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1接地用主要电极部分21、41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31、51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另外,第1电极群A1中所包含的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23、43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33、53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与此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的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中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的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均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中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
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1电极群A1可以实现分别具有静电容的2个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电路。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中,第2电极群A2中所包含的接地用内部电极60、80的第1接地用主要电极部分61、81和信号用内部电极70、90的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71、91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另外,第2电极群A2中所包含的接地用内部电极60、80的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63、83和信号用内部电极70、90的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73、93互相相对,形成静电容。与此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60、80的接地用连接电极部65、85不具有与信号用内部电极70、90中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信号用内部电极70、90的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95均不具有与接地用内部电极60、80中的任何一个相对的区域。
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2电极群A2可以实现分别具有静电容的2个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电路。
这样,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是具有2对并联连接的2个电容器的电容器阵列。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中,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分离形成。因此,由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1电极群A1形成的多个静电容适当地分离形成。
尤其是,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1电极群A1中,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被配置在第2侧面L3f侧,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被配置在第1侧面L3e侧。这样,由于各连接电极部分靠近电容器素体L3的侧面,并且被配置在互相相反的侧,因而在接地用连接电极部25、4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35、55之间可以获得物理上十分大的距离。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1电极群A1中,可以更适当地分离多个静电容。
另外,接地用连接电极部65、8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95分离形成。因此,由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2电极群A2形成的多个静电容适当地分离形成。
尤其是,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2电极群A2中,接地用连接电极部65、85被配置在第2侧面L3f侧,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95被配置在第1侧面L3e侧。这样,由于各连接电极部分靠近电容器素体L3的侧面,并且被配置在互相相反的侧,因而可以在接地用连接电极部65、85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75、95之间获得物理上十分大的距离。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3的第2电极群A2中,可以更适当地分离多个静电容。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60、80中所包含的接地用主电极部和接地用连接电极部的数目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述的数目。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70、90中所包含的信号用主电极部和信号用连接电极部的数目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述的数目。
接地用内部电极20、40、60、80和信号用内部电极30、50、70、90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述的形状。所以,例如第2和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C2、C3的各内部电极中包含的第1和第2主电极部彼此之间的面积也可以不同。另外,连接电极部可以不连接各主电极部的端部,例如可以连接中心部。或者,连接电极部,可以位于与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示的侧面侧相反的侧的侧面上。
另外,电容器素体中所包含的电介质层的层叠数和内部电极的层叠数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所述的数。电容器素体中所包含的电极群的数目不限于第3实施方式所述的数。
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可知,本发明可作多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不能被视为超出了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并且,这些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很显然的修改都被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具有介电特性的电容器素体、
被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的接地用内部电极和信号用内部电极、
被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以及
被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
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具有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从所述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向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所述第1接地用端子电极的第1接地用引出电极部、从所述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向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所述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的第2接地用引出电极部、以及位于所述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和所述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之间的接地用连接电极部,
所述信号用内部电极具有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从所述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向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所述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1信号用引出电极部、从所述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向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延伸引出并连接于所述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2信号用引出电极部、以及位于所述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和所述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之间的信号用连接电极部,
所述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和所述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在夹着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相对;
所述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和所述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在夹着所述电容器素体的一部分相对;
所述接地用连接电极部不具有与所述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的区域;
所述信号用连接电极部不具有与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相对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素体具有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和第2主面、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所述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第1和第2端面、以及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连接所述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第1和第2侧面,
所述信号用内部电极和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所述接地用连接电极部和所述信号用连接电极部,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上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和第2接地用端子电极被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第1侧面上,
所述第1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被配置在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第2侧面上,
所述接地用连接电极部连接所述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的所述第2侧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的所述第2侧面侧的端部,
所述信号用连接电极部连接所述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的所述第1侧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的所述第1侧面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中,所述第1接地用主电极部的面积和所述第2接地用主电极部的面积不同,
所述信号用内部电极中,所述第1信号用主电极部的面积和所述第2信号用主电极部的面积不同。
CN2008100863994A 2007-03-29 2008-03-31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87998 2007-03-29
JP2007087998A JP4577325B2 (ja) 2007-03-29 2007-03-29 貫通型積層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685A CN101276685A (zh) 2008-10-01
CN101276685B true CN101276685B (zh) 2011-02-16

Family

ID=3979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63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685B (zh) 2007-03-29 2008-03-31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46584B2 (zh)
JP (1) JP4577325B2 (zh)
KR (1) KR100962421B1 (zh)
CN (1) CN1012766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304202A1 (en) * 2007-06-04 2008-12-11 Taiyo Yuden Co., Ltd. Multi-layer capacitor and integrated circuit module
JP4370352B2 (ja) * 2007-10-31 2009-11-25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010135750A (ja) * 2008-10-31 2010-06-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10998B2 (ja) * 2009-03-13 2011-06-29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KR101963258B1 (ko) * 2012-02-07 2019-03-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어레이형 적층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JP5867421B2 (ja) 2012-05-08 2016-02-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及び電子装置
US9837209B2 (en) 2012-11-21 2017-1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pacitor structure for wideband resonance suppression in power delivery networks
KR20150042500A (ko) * 2013-10-11 2015-04-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50593B1 (ko) 2016-04-27 2022-10-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커패시터 부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6500B2 (en) * 2004-07-20 2006-05-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aminated ceramic capacitor
CN1849678A (zh) * 2003-10-08 2006-10-18 Tdk株式会社 电极糊、陶瓷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881490A (zh) * 2005-06-13 2006-12-20 Tdk株式会社 层叠电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0624A (en) * 1972-06-21 1973-06-19 Sprague Electric Co Monolithic capacitor having corner internal electrode terminations
JPS6048230U (ja) * 1983-09-11 1985-04-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H01206615A (ja) 1988-02-15 1989-08-18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貫通コンデンサ
JP3692258B2 (ja) * 1999-05-31 2005-09-0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2001168679A (ja) * 1999-12-14 2001-06-22 Murata Mfg Co Ltd ラダーフィルタ
JP2004179316A (ja) * 2002-11-26 2004-06-24 Rohm Co Ltd 貫通型コンデンサ
KR100541089B1 (ko) * 2003-10-08 2006-01-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저역 통과 필터
JP2006013154A (ja) * 2004-06-25 2006-01-12 Tdk Corp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5049560B2 (ja) * 2005-11-17 2012-10-17 サムソン エレクトロ−メカニ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積層型チップキャパシタ
JP4626605B2 (ja) * 2006-11-07 2011-02-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
KR100809239B1 (ko) * 2006-12-29 2008-03-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커패시터 어레이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9678A (zh) * 2003-10-08 2006-10-18 Tdk株式会社 电极糊、陶瓷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7046500B2 (en) * 2004-07-20 2006-05-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aminated ceramic capacitor
CN1881490A (zh) * 2005-06-13 2006-12-20 Tdk株式会社 层叠电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62421B1 (ko) 2010-06-14
JP2008251628A (ja) 2008-10-16
JP4577325B2 (ja) 2010-11-10
US20080239624A1 (en) 2008-10-02
KR20080088424A (ko) 2008-10-02
US7646584B2 (en) 2010-01-12
CN101276685A (zh) 2008-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6685B (zh)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CN101106019B (zh) 叠层电容器阵列
US8659872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that includes a capacitor element body and at least four terminal units
CN101106017B (zh) 贯通型叠层电容器
TWI260659B (en) LC composite component
CN101110295B (zh) 贯通型叠层电容器
CN101465204B (zh) 叠层电容器阵列
CN101471179B (zh)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
US7359178B2 (en) Electrical functional unit
CN101373664B (zh) 层叠电容器
CN101136617B (zh) 叠层型滤波器
CN101131895B (zh) 层叠型贯通电容器阵列
JP4618348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US20090207550A1 (en) Electrical feedthrough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US8250747B2 (en) Method of mounting capacitor array
KR101700461B1 (ko) 전기 다층형 구성요소 및 그를 포함한 회로 장치
CN101123420B (zh) 层叠型滤波器
CN101276686A (zh) 层叠电容器阵列
CN101345132B (zh)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
EP1806841A2 (en) Resonant circuit, filter circuit, and multilayered substrate
CN101458993A (zh) 层叠电容器阵列
CN101471178B (zh)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
CN109845101A (zh) 层叠型lc滤波器阵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16

Termination date: 201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