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3702B - 便携式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63702B CN101263702B CN2005800515863A CN200580051586A CN101263702B CN 101263702 B CN101263702 B CN 101263702B CN 2005800515863 A CN2005800515863 A CN 2005800515863A CN 200580051586 A CN200580051586 A CN 200580051586A CN 101263702 B CN101263702 B CN 1012637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rd
- flexible base
- fuselage
- holding wire
- connect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16—Reduction of cross-talk, noise 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05K1/0218—Reduction of cross-talk, noise 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by printed shielding conductors, ground planes or power plan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54—High voltage adaptations; Electrical insulation details; Overvoltage 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 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voltages or for using plural voltag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3—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substrate
- H05K1/0393—Flexible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8—Arrangements of two or more hingeably connected rigi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e. connected by flexibl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4—Assemblies of printed circuits
- H05K2201/041—Stacked PCBs, i.e. having neither an empty space nor mounted components in between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5—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PCs]
- H05K2201/051—Rol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排除静电对穿过自由重叠地连接两个机身的连接部内而设置的信号线柔性基板的信号线的影响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关于该便携式终端装置,一方的机身和另一方的机身(300)通过连接部(400)自由重叠地连接,连接内置于一方的机身和另一方的机身(300)的电路基板间的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穿过连接部(400)内地设置,该便携式终端装置具有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该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具有进行机身接地的导电体图案,比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宽地形成,并夹着该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外侧两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两个机身(筐体)通过连接部自由重叠地连接的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终端装置,尤其是,连接分别内置于两个机身的电路基板之间的信号线柔性基板穿过连接部内设置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小型化等的要求,便携式电话多利用铰链结构形成的折叠方式等将两个机身自由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将内置于各机身中的电路基板间进行电连接的方式,具有使用弯曲性好的信号线柔性基板、使该信号线柔性基板穿过铰链结构等的连接部内设置的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此,在专利文献1、2中,为了屏蔽导电层,即,使导电层发出的噪音不泄露到外部或防止外部的噪音影响导电层,使用设置了电磁屏蔽层的信号线柔性基板,该电磁屏蔽层覆盖具有信号线的导电层的两面。
并且,如图12和图13所示,市场上销售的便携式电话设置一个机身接地信号线柔性基板702,进行机身接地,该一个机身接地信号线柔性基板702与以穿过铰链结构的连接部700内的方式设置的多个信号线柔性基板701的外侧进行机身接地。图12是现有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透视图,图13是连接部中的柔性基板设置部分的构成例的纵剖侧视图。在图12中,703是设置通话部、操作键等的固定侧机身,704是设置听筒部、液晶显示部等的可动侧机身。可动侧机身704例如图13所示,由位于显示面侧的前面外装壳体705和位于背面侧的背面外装壳体706的两个分开的结构形成。
机身703具有向端部两侧突出形成、嵌合有铰链结构的支轴708的圆筒形的轴承外装筒部709、710。机身704的前面外装壳体705具 有位于轴承外装筒部709、710的宽度方向内侧、向端部突出形成并嵌合有支轴708的圆筒形的轴承外装筒部711、712。并且,前面外装壳体705具有与轴承外装筒部711并列一体地形成大致半圆筒形的轴承外装部713,背面外装壳体706具有在与轴承外装部713对应的位置、以相同的宽度形成大致半圆筒形的轴承外装部714,在组合前面外装壳体705和背面外装壳体706的状态下,轴承外装部713、714进行卡定,形成在内部具有圆筒形空间的轴承外装筒部715。在此,为了确保强度,外装壳体705、706作为例如Mg等金属壳体形成,但轴承外装部714部分利用ABS等树脂材料形成单独的部件。而且,机身703具有位于轴承外装筒部715、712之间、向端部突出形成的轴承外装筒部716。该轴承外装筒部716与轴承外装筒部715同样通过组合两个半圆筒形的轴承外装部而形成。
信号线柔性基板701和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设置在连接部700内,穿过具有圆筒形空间的轴承外装筒部715、716部分。在此,为了防止随着开关操作机身703、704而产生的断线、提高追随性,信号线柔性基板701和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在连接部700内弯曲一圈地设置。并且,如图14所示,信号线柔性基板701和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形成相同的宽度。图14是信号线柔性基板701和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而且,如图15所示,全面形成机身接地的导电体图案117的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在两侧具有由非导电体形成的覆盖层718,覆盖导电体图案717的端部。图15是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44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742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使用者用手握住便携式电话进行操作或带着行走,在伴随着使用者的带电、放电的静电进入便携式电话的情况下,有时静电形成电流、落入麻烦的部分。尤其是,图12等所示的铰链结构的连接部700,由于在轴承外装筒部715、716之间具有间隙719,因此,落入 该间隙719的静电从间隙719进入内部空间,在设置于轴承外装筒部715、716的内部空间的信号线柔性基板701上进行二次放电,向信号线流动,从而发生落入机身703或704内的电路基板上的内部电路的问题。如图12等所示,即使在信号线柔性基板701的外侧设置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在内部空间弯曲一圈设置,因此落入间隙719的静电有可能先于机身接地柔性基板702的导电体图案717、在信号线柔性基板701上进行二次放电,向信号线流动,故作为防静电措施还不充分。
并且,如专利文献1、2所示,即使在使用利用电磁屏蔽层覆盖导电层的两面的柔性基板的情况下,尽管为了屏蔽而将电磁屏蔽层接地,但却不是防止来自外部的静电影响信号线的方法,不能发挥对静电的避雷针的作用,静电有可能流入导电层中的信号线,故作为防止静电的措施还不充分。即,柔性基板虽然具有接地的电磁屏蔽层,但与导电层中的信号线之间的间隙为数μm左右,即使静电流入电磁屏蔽层,由于是信号线就在旁边的结构,不能无视对信号线的影响,静电也流入信号线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方面,在两个机身通过铰链结构等的连接部可自由折叠地连接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在可动的结构中,在连接部上消除机身间的间隙是很困难的,因此,很难防止产生的静电进入连接部内。
因此,通过诸如铰链结构的连接部、设置信号线柔性基板的便携式终端装置需要有效的防静电措施。尤其是现在便携式电话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备,无论是否是人体容易产生静电的干燥时期等,携带操作是理所当然的,防静电措施非常重要。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目的是提供可排除静电对穿过自由重叠地连接两个机身的连接部内而设置的信号线柔性基板的信号线的影响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两个机身通过连接部自由重叠地连接,连接内置于上述各机身的电路基板之间的信号线柔性基板穿过上述连接部内地设 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该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具有进行机身接地的导电体图案,比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宽地形成,并夹着该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两面。通过该构成,在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两面设置宽幅的机身接地柔性基板,存在有大于信号线的地线,即使静电从连接部上的间隙进入,静电也容易向机身接地柔性基板流动,因此,可积极地使静电落入机身接地。此时,机身接地柔性基板与信号线柔性基板分开、作为单独的基板设置,多少增大一点与信号线之间的间隙,可使其具有避雷针的功能,可使流入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静电不影响信号线。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一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机身接地柔性基板在两侧具有由非导电体形成的加强材料,将比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宽的该加强材料端面部分沿着该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纵向间断地剥离,露出上述导电体图案。通过该构成,即使静电从被机身接地柔性基板夹住的侧面进入信号线侧,由于信号线位于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更内侧,而且,外侧端部存在有露出的导电体图案,故静电在流入信号线侧之前容易流入露出的导电体图案部分,可提高作为避雷针的功能。并且,由于不剥离所有的加强材料,因此也可保持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强度。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由自由折叠的铰链结构形成,上述机身的外装壳体由金属壳体形成,在上述铰链结构中,设置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的部分的外装壳体由树脂材料形成。通过该构成,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外装壳体可确保静电从连接部的间隙进入并向着信号线落下时的表面距离,可降低静电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一方的上述机身在上述连接部附近具有接地的天线用金属板部,上述天线用金属板部一体地具有金属板伸出部,该金属板伸出部从其一部分起绕到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地向上述连接部内伸出。通过该构成,除了作为避雷针发挥作用的一对机身 接地柔性基板,金属板伸出部也发挥避雷针的作用,可通过金属板伸出部积极地使从连接部的间隙进入的静电落到机身接地,可排除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五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四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板伸出部比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宽。通过该构成,金属板伸出部可确实发挥避雷针的作用,可排除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六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由多个形成。通过该构成,在受到连接部的宽度、结构限制的条件下,在可确保电路基板之间所必须的电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在这些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两面设置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可排除在静电进入的情况下、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七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由自由折叠的铰链结构形成,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在上述铰链结构内弯曲一圈地设置。通过该构成,即使在为了防止随着开关操作机身而产生的断线、提高追随性而使信号线柔性基板在连接部内弯曲一圈地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两面设置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设置来排除在静电进入的情况下、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第八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两个机身通过由铰链结构形成的连接部自由折叠地连接,连接内置于上述各机身的电路基板之间的信号线柔性基板穿过上述连接部内地设置,其特征在于,一方的上述机身在上述连接部附近具有接地的天线用金属板部,上述天线用金属板部一体地具有金属板伸出部,该金属板伸出部从其一部分起绕到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地向上述连接部内伸出。通过该构成,金属板伸出部发挥避雷针的作用,可通过金属板伸出部积极地使从连接部的间隙进入的静电落到机身接地,可排除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九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八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板伸出部比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宽。通过该构成,金属板伸出部可确实发挥避雷针的作用,可排除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十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八或第九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由多个形成。通过该构成,在受到连接部的宽度、结构限制的条件下,在可确保电路基板之间所必须的电连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从天线用金属板部的一部分伸出的金属板伸出部,可排除在静电进入的情况下、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十一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第八或第九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在上述铰链结构内弯曲一圈地设置。通过该构成,即使在为了防止随着开关操作机身而产生的断线、提高追随性而使信号线柔性基板在连接部内弯曲一圈地设置,也可以通过设置从天线用金属板的一部分伸出的金属板伸出部来排除在静电进入的情况下、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上的信号线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拆掉外装壳体的便携式电话的内部构成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柔性基板群的构成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面的放大图。
图5是柔性基板群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8是连接部的柔性基板群的设置部分的构成例的纵剖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附近的构成例的纵剖侧视图。
图10是该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11是天线用金属板部的形状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现有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13是连接部的柔性基板设置部分的构成例的纵剖侧视图。
图14是信号线柔性基板和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5是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就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例的限制。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外观立体图。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具体指便携式电话100。便携式电话100具有手掌大小的两个机身200、300和将这两个机身200、300自由重叠地连接的连接部400。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部400由铰链结构构成,自由折叠地连接机身200、300。机身200是设置有通话部201、拨号键、功能键等操作键202等的固定侧机身,机身300是设置有听筒部301、液晶显示部302等的可动侧机身,图1表示可动侧机身300相对固定侧机身200打开的状态。并且,机身200由两个分开的结构,即,位于作为内面的操作面侧的前面外装壳体203和位于作为外面的背面侧的背面外装壳体204构成。同样,机身300由两个分开的结构,即,位于作为内面的显示面侧的前面外装壳体303和位于作为外面的背面侧的背面外装壳体304构成。
图2是拆掉外装壳体的便携式电话的内部构成例的外观立体图。固定侧机身200具有被支撑在内部框体210等上的电路基板211。电路基板211安装了各种电路零件,在作为前面外装壳体203侧的表面侧安装了设置有与操作键202对应的多个按键开关212的键槽213、麦克风214以及充电用的连接器215。可动侧机身300具有被支撑在内部框体310等上的电路基板311。电路基板311安装了接收信号用电路零件、显示用电路零件等,在作为前面外装壳体303侧的表面侧安装了对应于显示部302的液晶面板312和扬声器313等。
在此,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0具有穿过连接部400内设置的柔性基板群500。图3是柔性基板群500的构成例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线剖面的放大图。柔性基板群500由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和夹着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外侧两面的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重叠结构形成,在连接部400内弯曲一圈地设置。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形成有用于电连接内置于机身200、300的各电路基板211、311之间的信号线图案和覆盖该信号线图案的绝缘层等,由于受到要设置的连接部400的宽度的限制等,故分成多张,在第一实施例中分成两张信号线柔性基板地形成。各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在两端具有连接器部503、504,用于与设置在电路基板211、311上的端部侧位置的连接器连接。
以下就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进行说明。图5是柔性基板群500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如图6所示,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全部形成机身接地用的导电体图案511,通过将端部的连接端子部505a、505b与电路基板211、311的规定位置连接,进行机身接地。在此,如图4和图5所示,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比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宽地形成。例如,在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宽度W1为5mm左右的情况下,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宽度W2为6mm左右,两侧ΔW部分的宽度分别为0.5mm左右。并且,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在两侧具有由非导电体形成的作为加强材料的覆盖层512。如图6所示,该覆盖层512形成为如下结构,比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宽的部分端面沿着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纵向间断地剥离,从而露出导电体图案511。在第一实施例中,将露出图案形成规则的矩形锯齿状,但不局限于这种图案,可以是任意图案。尤其是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曲柄状的弯曲部分也可以如图 所示地留下覆盖层512。另外,柔性基板群500在连接部400内弯曲一圈地设置,为了在其弯曲部分与连接部400的中心轴平行的状态下、使向两个机身200、300的引入位置在机身宽度方向不同(参照图8),形成曲柄形状(参照图5和图6)。
以下就相对柔性基板群500的连接部40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0的连接部400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透视图,图8是连接部400的柔性基板群500的设置部分的构成例的纵剖侧视图。固定侧机身200的前面外装壳体203具有向端部两侧突出形成、嵌合铰链结构中的支轴401的圆筒形的轴承外装筒部220、221。并且,可动侧机身300的前面外装壳体303具有位于轴承外装筒部220、221的宽度方向内侧、向端部突出形成、嵌合支轴401的圆筒形的轴承外装筒部320、321。并且,前面外装壳体303具有与轴承外装筒部321并列一体地形成大致半圆筒形的轴承外装部322,背面外装壳体304具有在与轴承外装部322对应的位置、以相同的宽度形成大致半圆筒形的轴承外装部323,在组合前面外装壳体303和背面外装壳体304的状态下、轴承外装部322、323进行卡定,形成在内部具有圆筒形空间的轴承外装筒部324。在此,为了确保强度,外装壳体303、304作为例如Mg、Al等金属壳体形成,在图1和图8中斜线所示的轴承外装部322、323部分都是由ABS等树脂材料作为单独的部件形成。而且,固定侧机身200具有位于轴承外装筒部324、320之间、向端部突出形成的轴承外装筒部222。该轴承外装筒部222与轴承外装筒部324相同,通过组合形成在外装壳体203、204的端部的半圆筒形的两个轴承外装部223、224而形成。在此,如图7所示,上述柔性基板群500穿过连接部400中的轴承外装筒部222、324部分的内部空间、被引入各机身200、300内。
以下就作用进行说明。在此考虑使用者带电、放电的静电从连接部400的轴承外装筒部222、324之间的间隙402进入的情况。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在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外侧两面设置宽幅的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存在有大于信号线的地线,静电容易流入机身接地 柔性基板502,因此,即使静电从间隙402进入,也可积极地使静电落到机身接地。此时,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与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分开、作为单独的基板设置,各柔性基板501、502具有适当的绝缘层等,因此,使导电体图案511与信号线之间的间隙比用同一个基板构成的情况下多少大一些,使其具有避雷针的功能,所以,流入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静电不影响信号线。并且,由于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外侧两面被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夹住,因此,即使是在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由多个(例如两个)形成、且在连接部400内弯曲一圈地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静电对信号线的影响。
尤其是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比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宽的覆盖层512端面部分沿着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纵向间断地剥离、露出导电体图案511,因此,即使静电要从被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夹住的侧面进入信号线侧,由于信号线位于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更内侧,而且,在外侧端部存在有露出的导电体图案511,故静电在流入信号线侧之前容易流入露出的导电体图案511部分,提高了作为避雷针的作用。并且,由于不全部剥离覆盖层512,因此,也可保持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强度。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铰链结构中,由于作为设置柔性基板群500的部分的外装壳体的轴承外装筒部221、324部分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可确保静电从连接部400的间隙402进入、要落到信号线时的表面距离,与用金属形成该部分的外装壳体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静电的影响。
第二实施例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附近的构成例的纵剖侧视图,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透视图。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0适用于机身200在连接部400附近具有天线用金属板部600的便携式电话。天线用金属板部600在固定侧机身200的背面外装壳体204的连接部400侧端部、通过与该天线用金属板部600对应的支撑形状的树脂材料601等 设置在机身的宽度方向,进行机身接地。图11是天线用金属板部600的形状的外观立体图。在第二实施例中,天线用金属板部600一体地具有金属板伸出部602,该金属板伸出部602与穿过连接部400内设置的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设置部位对应,绕到该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外侧、弯曲成沿着背面外装壳体204、前面外装壳体203的内壁形状的形状伸出。如图10所示,金属板伸出部602比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宽地形成。并且,第二实施例,是只在多个、例如两个信号线柔性基板501中的外侧信号线柔性基板501a的外面侧一体地具有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a的构成例。
在这样构成的便携式电话100上,金属板伸出部602发挥避雷针的作用,即使静电从连接部400的间隙402进入,通过存在于其内部空间内的金属板伸出部602,可积极地使静电落到机身接地上。因此,可排除静电对信号线柔性基板501上的信号线的影响。尤其是,由于金属板伸出部602的宽度大于信号线柔性基板501,因此,从间隙402进入的静电容易流入金属板伸出部602,可确实发挥避雷针的作用。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就只在信号线柔性基板501a的外面侧一体地具有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a的构成例的适用例进行了说明,但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那样,在采用在信号线柔性基板501的外侧两面具有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的柔性基板群500的构成例中也同样适用。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发挥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502和金属板伸出部602形成的两个避雷针效果,构成更切实的防静电措施。
并且,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就具有铰链结构的折叠方式的连接部400的便携式电话100的适用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图示的铰链结构,可适用各种铰链结构,而且,不局限于铰链结构的折叠方式,例如也同样适用于通过滑动方式的连接部接构来自由重叠机身之间的结构。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对需要采取防静电措施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有益,尤其适合于具有穿过自由重叠地连接两个机身的连接部内而设置的信号线柔性基板、需要在连接部采取防静电措施的便携式电话等。
Claims (7)
1.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两个机身通过连接部自由重叠地连接,连接内置于所述各机身的电路基板之间的信号线柔性基板穿过所述连接部内地设置,
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该一对机身接地柔性基板具有进行机身接地的导电体图案,比所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宽地形成,并夹着该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两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接地柔性基板在两侧具有由非导电体形成的加强材料,将比所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宽的该加强材料端面部分沿着该机身接地柔性基板的纵向间断地剥离,露出所述导电体图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由自由折叠的铰链结构形成,所述机身的外装壳体由金属壳体形成,
在所述铰链结构中,设置有所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的部分的外装壳体由树脂材料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方的所述机身在所述连接部附近具有接地的天线用金属板部,
所述天线用金属板部一体地具有金属板伸出部,该金属板伸出部从其一部分起绕到所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的外侧地向所述连接部内伸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板伸出部比所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宽。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柔性基板由多个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由自由折叠的铰链结构形成,所述信号线柔性基板在所述铰链结构内弯曲一圈地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5/017186 WO2007032087A1 (ja) | 2005-09-16 | 2005-09-16 | 携帯端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63702A CN101263702A (zh) | 2008-09-10 |
CN101263702B true CN101263702B (zh) | 2012-06-27 |
Family
ID=3786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5158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3702B (zh) | 2005-09-16 | 2005-09-16 | 便携式终端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43175B2 (zh) |
JP (1) | JP4516604B2 (zh) |
KR (1) | KR100973635B1 (zh) |
CN (1) | CN101263702B (zh) |
WO (1) | WO200703208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58808A (ja) * | 2007-12-27 | 2009-07-16 | Kyocera Corp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電子機器 |
JP4603617B2 (ja) * | 2008-11-27 | 2010-12-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機器 |
JP5141517B2 (ja) * | 2008-11-28 | 2013-02-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装置 |
JP5621690B2 (ja) * | 2011-03-31 | 2014-11-1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及び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
JP6240376B2 (ja) * | 2012-07-13 | 2017-11-29 | タツタ電線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フィルム、及び、シールドプリント配線板 |
CN103873610A (zh) * | 2012-12-13 | 2014-06-18 | 上海共联通信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公用电话终端设备 |
JP7345134B2 (ja) * | 2019-10-03 | 2023-09-1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35315A (ja) * | 2001-05-08 | 2002-11-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携帯端末装置 |
WO2003078854A1 (fr) * | 2002-03-19 | 2003-09-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rticulation, terminal portatif de type a ouverture/fermeture presentant une telle articulation |
JP2004128205A (ja) * | 2002-10-02 | 2004-04-22 | Canon Inc | ケーブル配線構造およびケーブル配線構造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
CN1510887A (zh) * | 2002-12-25 | 2004-07-07 | ������������ʽ���� | 携带式机器 |
JP2004319585A (ja) * | 2003-04-11 | 2004-11-1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折畳式携帯電話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45518Y2 (ja) * | 1992-05-16 | 1997-08-25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接続部 |
JP3413675B2 (ja) | 1994-03-29 | 2003-06-0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マイクロホン装置 |
JP4782970B2 (ja) * | 2000-06-30 | 2011-09-2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携帯電話機 |
JP2002027066A (ja) * | 2000-07-06 | 2002-01-25 | Nec Saitama Ltd | 折り畳み形携帯無線機 |
US20020006809A1 (en) * | 2000-07-14 | 2002-01-17 | Tetsuya Kubo | Portable radio terminal device |
JP4637332B2 (ja) * | 2000-08-04 | 2011-02-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折り畳み式携帯無線装置 |
JP2004214443A (ja) | 2003-01-06 | 2004-07-29 | Nec Corp | 折り畳み式電子装置 |
-
2005
- 2005-09-16 KR KR1020087005216A patent/KR10097363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9-16 CN CN2005800515863A patent/CN10126370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9-16 JP JP2007535365A patent/JP4516604B2/ja active Active
- 2005-09-16 WO PCT/JP2005/017186 patent/WO200703208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9-16 US US11/991,154 patent/US854317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35315A (ja) * | 2001-05-08 | 2002-11-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携帯端末装置 |
WO2003078854A1 (fr) * | 2002-03-19 | 2003-09-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rticulation, terminal portatif de type a ouverture/fermeture presentant une telle articulation |
JP2004128205A (ja) * | 2002-10-02 | 2004-04-22 | Canon Inc | ケーブル配線構造およびケーブル配線構造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
CN1510887A (zh) * | 2002-12-25 | 2004-07-07 | ������������ʽ���� | 携带式机器 |
JP2004319585A (ja) * | 2003-04-11 | 2004-11-1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折畳式携帯電話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973635B1 (ko) | 2010-08-02 |
US20090264166A1 (en) | 2009-10-22 |
CN101263702A (zh) | 2008-09-10 |
WO2007032087A1 (ja) | 2007-03-22 |
US8543175B2 (en) | 2013-09-24 |
JP4516604B2 (ja) | 2010-08-04 |
KR20080033494A (ko) | 2008-04-16 |
JPWO2007032087A1 (ja) | 2009-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63702B (zh) | 便携式终端装置 | |
JP3767030B2 (ja) | 折畳式無線通信装置 | |
US8067701B2 (en) | I/O connectors with extendable faraday cage | |
CN103972637A (zh) |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天线设备 | |
US20060071863A1 (en) | Antenna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equipped with a hinge | |
JP4786197B2 (ja) | 携帯無線装置 | |
CN109037918A (zh) | 天线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
JP4198738B1 (ja) | 携帯無線装置 | |
CN102572035B (zh) | 无线终端 | |
JP2001111321A (ja)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 |
CN1988057A (zh) | 电连接线和电子设备 | |
JP2002232556A (ja) | 携帯用無線端末機の接地装置 | |
JP2006042102A (ja) | 折畳式携帯無線機 | |
JPH1127356A (ja) | 特に電話機である通信装置 | |
JP4692750B2 (ja) | 折畳み式携帯無線機 | |
JP2004135012A (ja) |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及び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 |
JP2006005567A (ja) | 携帯無線機 | |
JP2007221468A (ja) | 電子機器 | |
JP4987831B2 (ja) | 携帯無線装置 | |
JP2008153801A (ja) | アンテナおよび無線機能を有する端末装置 | |
CN107172549A (zh) | 电声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1836177B (zh) | 发声器件 | |
CN210093437U (zh) | 扬声器箱及电子设备 | |
JP4885821B2 (ja)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移動体無線通信機 | |
JP4721226B2 (ja) | 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03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tsu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