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0738A -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0738A
CN101240738A CNA2007101998706A CN200710199870A CN101240738A CN 101240738 A CN101240738 A CN 101240738A CN A2007101998706 A CNA2007101998706 A CN A2007101998706A CN 200710199870 A CN200710199870 A CN 200710199870A CN 101240738 A CN101240738 A CN 101240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rojection
combustion engine
cylinder
m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98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0738B (zh
Inventor
土屋粒二
堤英克
高室真人
沼崎芳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327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765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40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0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0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0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有效冷却火花塞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散热片从其上突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被遮蔽罩覆盖,从而形成遮蔽罩、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的冷却空气通路。用于将从遮蔽罩外部吸入的冷却空气通风向冷却空气通路的冷却风扇与曲轴关联并连接到曲轴。用于将已流通过冷却空气通路的冷却空气排出到外部的空气出口被形成到遮蔽罩。通过部分地缩短或去除从气缸体的周边突出的散热片,切口空间被形成到气缸体的周边的一部分。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形成到遮蔽罩上,第一突起沿切口空间朝内突出,第二突起在附接到气缸盖的一侧的火花塞位于第二突起和第一突起之间的位置处朝内突出。

Description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气缸体(cylinderblock)与曲轴箱(crankcase)连接,曲轴箱转动地容纳曲轴,并且散热片从气缸体突出。气缸盖与气缸体连接并具有附接到其上的火花塞(ignition plug)。遮蔽罩形成遮蔽罩、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的冷却空气通路。冷却风扇设置用于将从遮蔽罩外部吸入的冷却空气通风向冷却空气通路,冷却风扇与曲轴关联并连接到曲轴。空气出口设置用于将流通过冷却空气通路的冷却空气排出到外部,冷却空气通路被形成到遮蔽罩。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文献JP-A No.H7-332084公开一种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在该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中,空气出口设置到覆盖气缸体和气缸盖的遮蔽罩,靠近气缸体和气缸盖以便彻底地冷却气缸体和气缸盖。
特别是火花塞周围需要冷却,但是在JP-A No.H7-332084中火花塞远离空气出口。火花塞需要被更有效地冷却。
例如,安装在小型摩托车上的内燃机被设置在主体盖内部,主体盖覆盖内燃机的前部和侧部,从而使得难以利用操作车辆产生的空气流动来冷却内燃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提出一种结构,其中内燃机的气缸盖和气缸被遮蔽罩覆盖,,从而使得冷却风扇吸入的空气被引导流动到气缸盖和气缸周围,以便强制地冷却内燃机。例如,请出参见日本专利文献JP-A No.H07-026533。
在JP-A No.H07-026533公开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中,围绕气缸和气缸盖的遮蔽罩包括覆盖气缸和气缸盖右侧部分的右遮蔽罩。右遮蔽罩从右侧朝后延伸并连接到覆盖冷却风扇的风扇盖,冷却风扇设置在曲轴的右端部。
遮蔽罩还包括覆盖气缸和气缸盖左侧部分的左遮蔽罩,排气导管从左遮蔽罩朝下地延伸。
在该结构中,通过冷却风扇的旋转在大致水平朝左方向上吸入的冷却空气被右遮蔽罩对角向前地引导,然后改变流动方向从而在气缸和气缸盖周围朝左流动,因此冷却气缸和气缸盖。已经冷却气缸和气缸盖的空气通过撞击左遮蔽罩而朝下地改变流动方向,然后从排气导管排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JP-A No.H07-026533中所述的遮蔽罩被构造成使得通过在水平朝左方向上流动来冷却气缸和气缸盖的冷却空气,通过撞击左遮蔽罩垂直地改变它的流动方向,然后从排气导管被朝下地排出。在该构造中,空气流在左遮蔽罩的内部角落可出现局部停滞不流动,而且空气流阻力高,从而使得空气流速不太可能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这些情况,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冷却火花塞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气缸体与旋转地容纳曲轴的曲轴箱连接,散热片从气缸体突出。气缸盖与气缸体连接,并且火花塞附接到气缸盖。形成遮蔽罩、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的冷却空气通路的遮蔽罩被设置。用于将从遮蔽罩外部吸入的冷却空气通风向冷却空气通路的冷却风扇与曲轴关联并连接到曲轴。用于将已流通过冷却空气通路的冷却空气排出到外部的空气出口被形成到遮蔽罩。通过部分地缩短或去除从气缸体的周边突出的散热片,从而切口空间被形成到气缸体的周边的一部分。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形成到遮蔽罩,第一突起沿切口空间朝内突出,第二突起在使附接到气缸盖的一侧的火花塞位于第二突起和第一突起之间的位置处朝内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气出口设置到遮蔽罩以便靠近排气管,排气管与设置到气缸盖的排气口连通并连接到气缸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切口空间形成到气缸体的周边,该气缸体的周边在与设置到气缸盖的进气口对应的一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气出口和第二突起形成到遮蔽罩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遮蔽罩的该一对侧面设置到包括火花塞轴线的平面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对应于火花塞的部分位于空气出口和第二突起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从沿气缸轴线的方向观看时,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在沿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方向上彼此偏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火花塞附接到气缸盖,同时朝冷却风扇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冷却风扇通风的冷却空气从空气出口排出。第一和第二突起形成到遮蔽罩的一侧,从而使得火花塞位于两个突起之间。因此,流向空气出口的冷却空气能够被第一和第二突起有效地引导到火花塞周围以便有效地冷却火花塞。此外,因为第一突起沿形成到气缸体周边的切口空间朝内地突出,在具有更高温度的气缸盖的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的量能够被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空气出口靠近排气管设置,因此能够在容易具有高温的排气口周围实现有效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第一突起形成到遮蔽罩的一侧,遮蔽罩的该侧与进气口对应,因此具有相对低温度的进气口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的量能够被减少,火花塞和排气口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的量能够通过该减少而被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气出口和第二突起形成到遮蔽罩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上,遮蔽罩的一对侧面设置到包括火花塞的轴线的平面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对应于火花塞的部分位于空气出口和第二突起之间。因此,火花塞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到空气出口的通路和上盖构件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到空气出口的通路能够被确定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在沿包括火花塞的轴线的平面的方向上彼此偏置。因此,从气缸体周围流动到气缸盖周围的冷却空气的通路面积得到确保。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火花塞周围聚集冷却空气,而不减少冷却空气总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火花塞更靠近冷却风扇,从而使得火花塞能够被具有更低温度的冷却空气所冷却。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内燃机具有遮蔽罩,遮蔽罩被构造成使得用于冷却内燃机需要冷却的部分的冷却空气以低的空气流动阻力单向和顺利地流动,以便实现高冷却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动力单元,包括:具有朝前倾斜的气缸的内燃机;从内燃机朝后地延伸的动力传输机构;和轴颈连接到动力传输机构的后部的后轮,内燃机、动力传输机构和后轮被具有遮蔽罩的车身骨架统一地和摆动地支撑。遮蔽罩围绕内燃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冷却风扇通过曲轴的旋转被驱动并从曲轴附近将外部空气吸入到遮蔽罩以便冷却气缸和气缸盖。空气净化器设置在内燃机的曲轴箱的上方。在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中,空气净化器具有设置在气缸轴线上方的净化器空气入口,遮蔽罩具有形成在曲轴箱的侧面上的冷却空气入口。冷却空气出口形成在与形成冷却空气入口的另一个侧壁相对的侧壁中,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从冷却空气出口延伸的空气排出导管位于气缸轴线的下方,同时被定位成当在车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从冷却空气出口延伸的空气排出导管大致位于空气净化器的外部及覆盖动力传输机构的传动箱盖的外表面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传动箱盖中的空气吸入导管被设置,空气吸入导管具有设置在气缸轴线上方的空气入口。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在车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的空气入口设置在净化器空气入口和空气排出口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和净化器空气入口被设置成彼此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气排出导管沿空气吸入导管的下端表面朝后地延伸到车体盖的外部,空气排出导管具有朝后地开放的后端空气排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围绕气缸和气缸盖的遮蔽罩冷却空气出口,该冷却空气出口形成在与形成冷却空气入口的另一个侧壁相对的侧壁中。因此,吸入遮蔽罩的冷却空气单向、均匀且顺利地从冷却空气入口流动到冷却空气出口以便从排气导管排出,而不会在遮蔽罩中局部停滞不流动。因此,冷却空气能够均匀和有效地冷却内燃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的要被冷却的部分。因此能够实现满意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设置在曲轴箱上方的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器空气入口被设置在朝前倾斜的气缸的轴线的上方,并且空气排出导管设置在气缸轴线的下方。因此,以高温从空气排出导管的空气排出口排出的发动机冷却空气能够被防止吸入到设置在气缸轴线上方的净化器空气入口。这能够防止吸入的冷却空气的温度上升。
更进一步地,当从车宽度方向观看时,空气排出导管具有设置在气缸轴线下方的空气排出口,并且空气排出口位于空气净化器的外部及覆盖动力传输机构的传动箱盖的外表面的内部。因此,空气排出导管能够变小,并能紧凑地被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将外部空气吸入传动箱盖的空气吸入导管具有设置在缸轴线上方的空气入口。因此,能够防止从设置在气缸轴线下方的空气排出导管的空气排出口排出的高温发动机冷却空气被吸入空气入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在车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的空气入口设置在净化器空气入口和空气排出口之间。因此,例如当车停止时,如果从空气排出口排出的发动机冷却空气朝上流动,排出的空气被引导到较近的空气入口,从而防止排出的空气到达并被吸入到较远的净化器空气入口中。这防止入口空气温度上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从侧视图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和净化器空气入口被设置成彼此重叠,从而使空气吸入导管用作保护件,以便进一步地防止从空气排出口排出的发动机冷却空气被吸入到净化器空气入口。该空气吸入导管还能防止异物进入净化器空气入口。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气排出导管沿空气吸入导管的下端表面朝后地延伸到车体盖的外部,空气排出导管具有朝后开放的后端空气排出口。因此,从空气排出口排出的发动机冷却空气不被保持在主体盖的内部。通过车辆操作和沿传动箱盖的下端表面朝后地流动所引起的空气的流动特别地给发动机冷却空气施加负压。这都提高了发动机冷却空气的排出性能,增加了发动机冷却空气的流速,和提高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空气排出导管沿空气吸入导管的下端表面朝后地延伸,而不会造成空气排出导管朝两侧凸出。这改善了内燃机的外观。
进一步地,根据下面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将变得显然。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同时,给出的详细说明和特定实例仅用于说明,因为对于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而言,根据该详细说明、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根据附图和下面的详细说明,更能全面理解本发明。附图仅作为示例,因此不应为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小型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2-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线3-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箭头4的视图;
图5是沿图2的箭头5的视图;
图6是沿图4的箭头6的视图;
图7是从图6的箭头7观看的遮蔽罩的下盖构件的视图;
图8是从图6的箭头8观看的遮蔽罩的上盖构件的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线9-9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小型摩托车的整个侧视图;
图11是小型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侧视图;
图12是小型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俯视图;
图13是小型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前视图;
图14是沿图11中的线V-V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1中的线VI-VI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1中的线VII-VII的剖视图;
图17是传动箱盖的侧视图;
图18是空气吸入导管的内壁构件的左侧视图;
图19是后跟引导构件的内壁构件的右侧视图;
图20是沿图19的线VII-VII的剖视图;
图21是空气吸入导管的外壁盖构件的左侧视图;
图22是后跟引导构件的外壁构件的右侧视图;
图23是沿图22的线XIV-XIV的剖视图;
图24是内壁构件和外壁盖构件被合并的、空气吸入导管的右侧视图;和
图25是沿图24的线XV-XV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模式。
如图1所示,小型摩托车的主体框15包括头管(head pipe)18,头管18可操纵地容纳前叉16,前轮WF与连接到前叉16的转向把手17轴颈连接。下管(down tube)19从头管18向后且向下地延伸。左右一对下框管20朝后延伸,左右一对下框管20具有分别固定到下管19的下侧的前端。左右一对后框管21整体地连接到下框管20的后端。每个后框管21包括上升框部分21a和上部框部分21b,上升框部分21a从每个下框管20的后端向后并且向上地延伸,上部框部分21b从上升框部分21a的后端几乎水平地向后延伸。后框管21的后部彼此连接。
支架22被设置成主体框15中的下框管20和后框管21的整体连接部分。动力单元P的前部经连杆机构23被支架22竖直枢转地容纳。设置到动力单元P的右后部分的后轮WR轴颈连接到动力单元P的后部。后减震器24设置在后框管21的左后框管21的后部和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
在动力单元P的前面,燃料箱25设置在期间并由下框管20支撑。存储箱26设置在动力单元P的上方并由后框管21支撑。
主体框15覆盖有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主体盖27。主体盖27包括腿护罩28,腿护罩28保护驾驶者的腿的前部并具有连接到腿护罩28的下部的踏板29以便覆盖燃料箱25。侧盖30连接到踏板29以便从两侧覆盖主体的后部。可打开和闭合的、从上方覆盖存储箱26的串列座31设置在侧盖30的上方。
在图2中,动力单元P包括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四冲程气缸OHC内燃机E和连续变速传动机构M,内燃机E设置在后轮WR的前方,连续变速传动机构M设置内燃机E和后轮WR之间。
内燃机E的发动机主体34包括:转动地容纳曲轴45的曲轴箱35,曲轴45具有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与曲轴箱35连接并具有套39的气缸体36,套39具有缸膛40,在缸膛40中,连接到曲轴45的活塞41与气缸盖37滑动地配合,气缸盖37连接到与气缸体36的相对于曲轴箱35的相对侧。端盖38与气缸盖37的相对于气缸体36的相对侧连接。
气缸体36、气缸盖37、和端盖38设置在主体框15的后框管21之间。气缸体36倾斜直至缸膛40的轴线变成几乎水平,从而使得气缸体36的前部稍微上升。然后,气缸体36与曲轴箱35连接。
燃烧室42形成在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之间,并且面向活塞41的顶部。活塞41经连杆43和曲柄销44连接到曲轴45。
曲轴箱35包括一对壳半体35a、35b,一对壳半体35a、35b在包括缸膛40的轴线并与曲轴45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处彼此连接。曲轴45转动地被容纳在两个壳半体35a、35b之间。
同样,参考图3,能够与燃烧室42连通的进气口47设置到气缸盖37的上侧表面,能够与燃烧室42连通的排气口48设置到气缸盖37的下车表面。打开和闭合进气口47的进气阀49和打开和闭合排气口48的排气阀50设置到气缸盖37。进气阀49和排气阀50以大致V形布置,在垂直于曲轴45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突出。进气阀49和排气阀50分别被弹簧在闭合进气口47和排气口48的方向上偏压。面向燃烧室42的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的右侧,摩托车面向行进方向。
用于打开和闭合进气阀49和排气阀50的阀机构52设置在气缸盖37和端盖38之间。曲轴45的旋转驱动力经具有凸轮链54的定时传动机构55以二分之一减速比传递到阀机构52中容纳的凸轮轴53。凸轮链54旋转地容纳在凸轮链室56中,凸轮链室56形成在气缸体36、气缸盖37、和端盖38之上。
阀机构52包括凸轮轴53,凸轮轴53被气缸盖37转动地容纳,以便具有与曲轴45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凸轮轴53具有进气凸轮101和排气凸轮102。进气摇杆轴103和排气摇杆轴104被设置成具有平行于凸轮轴53的轴线,并由气缸盖37支撑。进气摇杆臂105被进气摇杆轴103枢转地容纳以便通过随后的进气凸轮101来驱动进气阀49。排气摇杆臂106被排气摇杆轴104枢转地容纳以便通过随后的排气凸轮102来打开和闭合排气阀50。
此外,具有减压凸轮33的减压装置32被设置到凸轮轴53,当内燃机E的速度低于预定值时,减压凸轮33从排气凸轮102的基圆部分102a突出。当内燃机E的速度低于预定值时,减压装置32能够在阀闭合时刻打开排气阀50,阀闭合时刻由排气凸轮102的基圆部分102a限定。因此,排气阀50稍微打开以便稍微减小燃烧室42的压力,从而使得摇动转矩减小。
与进气47连通的进气管57紧固到气缸盖37的上侧。进气管57被形成为精确地弯曲向摩托车的后部。如图1所示,进气管57的上游端经连接管59连接到化油器58的下游端,化油器58设置在进气管57后面。化油器58的上游端连接到空气净化器60,空气净化器60设置到后轮WR的右侧并位于动力单元P的上方。
与排气48连通的排气管61连接到气缸盖37的下侧。排气管61的下游端连接到排气消声器62,排气消声器62设置到后轮WR的右侧。
参考图4和5,延伸到后轮WR的左边的传动箱80连接到曲轴箱35,摩托车面向行进方向。传动箱80包括箱体81,箱体81整体地设置到曲轴箱35的壳半体35b上并向后延伸,左盖82紧固到箱体81的左侧以便在左盖82和箱体81之间形成第一传动室84。右盖83紧固到箱体81的左侧以便在右盖83和箱体81之间形成第二传动室85。
在传动箱80的箱体81前面,支撑臂86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到内燃机E的气缸体36侧。支撑臂86经连杆机构23被主体框15的支架22枢转地支撑。
后轮WR的轴87被传动箱80的箱体81的后部和右盖83转动地容纳。后减震器24设置在箱体81的后部与主体框15的左侧上的后框管21的上部框21a之间。
连续变速传动机构M使用V形带,并容纳在第一传动室84中。减速齿轮系88设置在连续变速传动机构M和轴87之间。
连续变速传动机构M是公知的,并包括驱动滑轮(drive pulley)89,驱动滑轮89连接到曲轴箱35外部的曲轴45的另一端,被驱动滑轮92经偏心离合器91安装到被驱动轴90,驱动轴90具有平行于曲轴45的轴线并被箱体81的后部和右盖83旋转地容纳。环状V形带93缠绕驱动滑轮89和被驱动滑轮92。
然后,当容纳在固定到曲轴45的斜板(ramp plate)94和驱动滑轮89之间的多重量辊(multiple weight rollers)95响应曲轴45的速度增加在曲轴45的半径方向上以浮动状态移动时,驱动滑轮89操作以增加驱动滑轮89和V形带93之间的接触半径。
另一方面,当驱动滑轮89和V形带93之间的接触半径增加时,被驱动滑轮92操作以减小被驱动滑轮92和V形带93之间的接触半径。因此,根据曲轴45的速度在曲轴45和被驱动轴90之间执行连续变速传动。
减速齿轮系88设置在被驱动轴90和轴87之间,并容纳在第二传动室85中。连续变速传动机构M的被驱动轴90的旋转动力被减速齿轮系88降低,然后被传递到后轮WR的轴87。
脚踏轴(kick shaft)97被传动箱80中的左盖82旋转地容纳。脚踏板98(见图1)设置到脚踏轴97的外端。在左盖82内部,脚踏起动器99设置在脚踏轴97和曲轴45之间,脚踏起动器99能够响应脚踏板98的下降将脚踏轴97的驱动力传递到曲轴45。
参考图2,发电机65的外转子66固定到曲轴箱35外部的曲轴45的一端。被外转子66围绕的定子67固定到曲轴箱35。冷却风扇68固定到发电机65外部的曲轴45。冷却风扇68具有多个叶片68b,多个叶片68b整体地设置到基座68a的周边,基座68a紧固到发电机65的外转子66。
在发动机主体34中,曲轴箱35的部分、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覆盖有遮蔽罩(shroud)70。从冷却风扇68排出的强制空气冷却用空气流过冷却空气通路71,冷却空气通路71形成在发动机主体34和遮蔽罩70之间。为了通过流过冷却空气通路71的冷却空气来实现有效冷却,多散热片36a和多散热片37a分别从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的外表面突出。通过部分地缩短或去除从气缸体36的周边突出的散热片36a,使切口空间(notched space)78形成到气缸体36的周边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切口空间78形成到与设置到气缸盖37的进气口47对应的一侧上的气缸体36的周边,即,与气缸体36的周边的上侧对应的部分。
遮蔽罩70包括竖直的一对彼此连接的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以便与风扇盖74协作覆盖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风扇盖74覆盖曲轴箱35的一部分并与盖构件72、73连接。上盖构件72、下盖构件73和风扇盖74由合成树脂制成。
从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的配合表面107突出的多接合爪108设置到上盖构件72上。锁止部分109设置到下盖构件73以便实现接合爪108的弹性接合。彼此抵靠在配合表面107上的多紧固部分110和多紧固部分111分别设置到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彼此抵靠的紧固部分110和紧固部分111通过螺纹构件112彼此紧固在一起。
通过使接合爪108与锁止部分109弹性地接合,和通过使用螺纹构件112使紧固部分111和紧固部分112彼此紧固,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彼此连接。彼此连接的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通过多螺栓113与发动机主体34的曲轴箱35连接。端盖38从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向前突出。
风扇盖74与壳半体35a连接以便覆盖曲轴箱35的一部分的壳半体35a和冷却风扇68。然后,风扇盖74与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连接。
形成进气开75的进气管76设置到冷却风扇68外部的与冷却风扇68对应的风扇盖74,进气开口75用于从外部向冷却风扇68吸空气。气窗(louver)77设置到进气开76上。
在图7中,面向排气口48的开口端的凸缘部分114设置到气缸盖37的下侧,用于排气管61的连接。开口115设置到遮蔽罩70的下盖构件73并在后方向(posterior direction)上从对应于凸缘部分114的部分延伸,开口115的前部的形状与凸缘部分114的形状对应。利用连接到凸缘部分114的排气管61,空气出口116形成在排气管61的外表面和开口115的周边之间。换言之,空气出口116设置到遮蔽罩70的下盖构件73,以便靠近排气管61。
火花塞51附接到面向摩托车行进方向的气缸盖37的右侧,火花塞51的轴线设置在包括遮蔽罩70的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的配合表面107的平面上。另一方面,空气出口116设置到遮蔽罩70的两侧的一个上,该遮蔽罩70的两侧是沿着包括火花塞51的轴线的平面的,在本实施例中,即设置到遮蔽罩70的下盖构件73的下侧。
在图8和9中,第一突起72a形成到对应于气缸盖37的进气口47的遮蔽罩70侧上,即形成到上盖构件72的上侧上,第一突起72a沿形成到气缸体36的周边的切口空间78朝内突出。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下盖构件73上,第二突起73a在附接到气缸37侧的火花塞51位于第二突起73a和第一突起72a之间的位置处朝内突出。
如图6中的设计,当从沿气缸轴线的方向观看时,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在沿火花塞51的轴线的方向上彼此偏置。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上,遮蔽罩70的一对侧面设置到包括火花塞51的轴线的平面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即设置到遮蔽罩70的下盖构件73的下侧,从而使得对应于火花塞51的部分位于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之间。
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同时向冷却风扇68倾斜。通孔117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上盖构件72和下盖构件73之间的配合表面107,通孔117用于火花塞51的附接和用于将连接到火花塞51的高张力线(hightension cord)从遮蔽罩70引导到外部。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被遮蔽罩70包围,遮蔽罩70形成遮蔽罩70、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之间的冷却空气通路71。冷却风扇68与曲轴45关联并连接到曲轴45,冷却风扇68用于将从遮蔽罩70外部吸入的冷却空气通风到冷却空气通路71。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第一突起72a沿切口空间78朝内突出,通过部分地缩短或去除从气缸体36的周边突出的散热片36使切口空间78形成到气缸体36的周边的一部分,第二突起73a在附接到气缸盖37的一侧的火花塞51位于第二突起73a和第一突起72a之间的位置处朝内突出。
由冷却风扇68通风的冷却空气从下盖构件73的下侧上的空气出口116排出。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一侧,使得火花塞51位于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之间。因此,流向空气出口116的冷却空气被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有效地引导到火花塞51周围,从而使得火花塞51能够被有效地冷却。因为第一突起72a沿形成到气缸体36的周边的切口空间78朝内突出,因此具有更高温度的气缸盖37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的量能够被增加。
进一步地,空气出口116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下盖构件73,以便靠近排气管61,排气管61与气缸盖37的排气口48连通并连接到气缸盖37。因此,容易具有高温的排气口48周围被有效冷却。
朝内突出的突起72a形成到遮蔽罩70的对应于气缸盖37的进气口47的一侧,即,形成到上盖构件72的上侧。因此,具有相对低温度的进气口47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的量被减少,通过该减少能够使火花塞51和排气口48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的量增加。
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上,遮蔽罩70的一对侧面设置到包括火花塞51的轴线的平面的相对两侧上,即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下盖构件73的下侧,使得对应于火花塞51的部分位于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之间。因此,火花塞51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到空气出口116的通路和上盖构件72周围流动的冷却空气到空气出口116的通路能够被确定地形成。
当从沿气缸轴线的方向上观看时,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在沿火花塞51的轴线的方向上彼此偏置。因此,从气缸体36周围流动到气缸盖37周围的冷却空气的通路面积得到确保。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火花塞51周围聚集冷却空气,同时防止冷却空气总量的减少。
进一步地,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同时倾斜向冷却风扇68。因此,火花塞51更靠近冷却风扇68,从而使得火花塞51能够被具有更低温度的冷却空气所冷却。
下面参考图10-25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小型摩托车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例的以下说明中,方向前、后、左、和右是当在小型摩托车201的向前的方向上看时的方向。
车体前部201F和车体后部201R经下板部201C彼此连接,构成车体骨架的车身骨架包括下管203和主管204。
下管203从头管202朝下延伸,头管202包括车体前部201F。下管203在下端部分弯曲成水平方向,并在下板部201C下面进一步朝后延伸。左和右主管204连接到下管203的后端部分。主管204从连接到下管203的地方朝后且朝上地以预定高度弯曲成水平方向,以便进一步地朝后延伸。
主管204支撑上方设置有座位205的燃料箱和存储箱。
座位205在前后方向上是纵向的。座位205包括形成在前半部分的驾驶员座位205f和形成在驾驶员座位205f的后面的后部座位205r。
车体前部201F包括设置在其上部的把手206和在其下部延伸的前叉207。把手206轴颈连接到头管202。前轮208轴颈连接到前叉207的下端部分。
支架204a在朝后且朝上延伸的主管204的下端部分突出。摆动型动力单元210经连杆构件209摆动地连接到支架204a并被支架204a支撑。
图11-13分别显示动力单元10的侧视图、俯视图和前视图。
单缸、四冲程内燃机230安装在动力单元210的前部中,内燃机230朝前倾斜到气缸体232几乎水平地定位的程度。悬挂支架210a从对应于单元壳(unit case)231的曲轴箱的部分的下端部分朝前突出。悬挂支架210a的端部经枢转轴209a(见图10)连接到连杆构件209。
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被构造在从内燃机230延伸到内燃机230后部的区域中。后轮221轴颈连接到减速机构238,减速机构238设置在传动机构235的后部。
后减震器222设置在单元壳31的后端部分和主管4的后部之间。
内燃机化油器(carbureter)224和空气净化器225设置在动力单元210的上方,内燃机化油器224连接到从内燃机230的气缸盖233的上部延伸的进气管223,空气净化器225连接到化油器224。
主架(main stand)226枢转地附接到在单元壳31的下部突出的悬挂支架210a。
参考图10,车体前部201F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被前盖211和后盖212覆盖。车体前部201F的左和右侧被前下盖213覆盖,把手206的中心部分被把手盖214覆盖。
踏板(step plate)215安装在下板部201C中。踏板215包括左、右两侧上的、朝后且朝上延伸的水平底部台阶部分215f和后部台阶部分215r。
后部台阶部分215r水平且横向地突出,从而使得座在后部座位205r上的乘客能够使每侧上的他/她的脚F得到休息(图10中的虚线所示)。
下侧盖216在踏板215下方沿踏板215的每侧上的边缘延伸。
车体后部201R连接到踏板215的后部台阶部分215r的上部。主体盖217覆盖车体后部201R的一部分,该车体后部201R的一部分从主管204的前面位置延伸到车体后部201R的左、右两侧。主体盖217的上端开口被座位205可开放地覆盖。
当从侧视图观看时,后挡板218从主体盖217的后部朝后且朝下地延伸,因而从上方覆盖了后轮221,朝后且朝上延伸的主体盖217的后部逐渐变薄。
当从左侧视图(见图10)中观看时,主体盖217、踏板215和下侧盖216的相继地重叠的后端部217e、215e和216e大致朝后地倾斜。踏板215和下侧盖216配合到彼此的后端部215e和216e的地方的周围的部分朝后地突出。包括在后部台阶部分215r的后端部215e的朝后突出部分中的水平部分被设计成乘客休息他/她的脚F的后跟Fh的地方。
踏板215的后端部215e的朝后突出部分的上部被形成为朝前的凹陷并与主体盖217的后端部217e连续,因此形成凹陷219。因此,当乘客在后部台阶部分215r上休息他/她的脚F的后跟Fh时,未覆盖的凹陷219位于放置在后部台阶部分215r上的后跟Fh的内侧(见图1)。
图14是动力单元210的大致沿图11的线V-V的剖视图。
单元摆动壳231包括左单元壳231L和右单元壳231R,左单元壳231L和右单元壳231R连接在一起。右单元壳231R构成曲轴箱部分的一个半件。左单元壳231L包括前后方向为纵向的曲轴箱部分231a、传动箱部分231b、和减速齿轮壳部分231c。曲轴箱部分231a、传动箱部分231b、和减速齿轮壳部分231c分别位于左单元壳231L的前部、中部、和后部。
左单元壳231L的左开口侧被传动箱盖236覆盖,传动箱盖236是传动箱的一部分。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容纳在左单元壳231L中。位于左单元壳231L的后部的减速齿轮壳部分231c的右开口侧被减速齿轮箱237覆盖。减速机构238容纳在左单元壳231L中。
在包括曲轴箱部分231a和右单元壳231R的所谓曲轴箱中,曲轴240被左和右主轴承241旋转地支撑,曲轴240水平延伸超出左和右主轴承241。AC发电机260设置在曲轴240的右延伸部分。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的凸轮链驱动轮255和带驱动滑轮276设置在曲轴240的左延伸部分上。
在内燃机230中,活塞242和曲轴240的曲柄销240a被连杆243连接,活塞242在气缸体232的气缸套244中往复运动。
本发明的四冲程内燃机230采用SOHC阀系统。阀机构250设置在气缸头盖234中。驱动阀机构250的凸轮链251缠绕在凸轮轴254和曲轴240之间。凸轮链室252通过曲轴箱部分231a、气缸体232和气缸盖233形成。
更具体地,凸轮链251通过凸轮链室252缠绕在从动链轮254和主动链轮255之间,从动链轮254配合到凸轮轴253的左端部,主动链轮255配合到曲轴240。
火花塞245从朝向燃烧室的凸轮链室252的相对侧(从右侧)对角地装配到气缸盖233中。
如图15所示,阀机构250设置在气缸头盖234的内部。利用朝前较大地倾斜到几乎水平的位置的气缸,进气阀256和排气阀257分别设置在凸轮轴253的上方和下方。摇臂259i和摇臂259e分别摇动地装配到上摇轴258i和下摇臂258e中。当附接到凸轮轴253的凸轮转动时,摇臂259i和259e被摇动以便在预定时刻打开和闭合进气阀256和排气阀257。
AC发电机260设置在右单元壳231R的右侧表面上。碗状外转子262经ACG凸起261固定到从右单元壳231R的中间圆柱部分231d突出的曲轴240的端部。磁体263沿外转子262的内圆周被圆周地设置。在磁体263的内侧,定子264固定到中间圆柱部分231d,定子线圈265缠绕定子264。
强制冷却风扇266附接到外转子262的右侧面上。风扇266的该侧被风扇盖267覆盖。围绕地覆盖气缸体232和气缸盖233的遮蔽罩268与风扇盖267连续地设置。
在单元摆动壳231的曲轴箱部分231a中,凸轮链室252被形成为通过主轴承241与曲轴箱分离。凸轮链室252的左侧壁形成分离壁271,分离壁271使分离壁271的左边的连续变速带型传动室270与凸轮链室252分离。圆形通孔271a通过分离壁271形成,曲轴240通过圆形通孔271a延伸,通孔271a为具有大直径的扁柱形状(flat cylindricalshape)。圆形密封构件272压配合到通孔271a中。曲轴240通过圆形密封构件272的中空部分延伸。
主动链轮255装配到密封构件272和曲轴240的主轴承241之间的部分中。凸轮链251缠绕在主动链轮255上。
密封构件272水密封地分离连续变速带型传动室270和凸轮链室252,从而防止从后者到前者的油泄漏。
带驱动滑轮276旋转地设置在延伸通过密封构件272的曲轴240上。
带驱动滑轮276包括固定滑轮半体(fixed pulley half)277和移动滑轮半体(movable pulley half)278。固定滑轮半体277经凸起279固定到曲轴240的左端部分。在固定滑轮半体277的右边上的移动滑轮半体278花键配合到曲轴240上。移动滑轮半体278随曲轴240一起旋转。旋转时,移动滑轮半体278同轴地滑动向或滑动离开固定滑轮半体277。V形带275旋转地保持在固定滑轮半体277和移动滑轮半体278之间。
靠近圆形密封构件272的凸轮盘280固定地设置到移动滑轮半体278的右边。设置在凸轮盘280的外周端部中的滑动件280a与凸轮盘滑动凸起部分278a滑动地接合,凸轮盘滑动凸起部分278a轴向地形成在移动滑轮半体278的外周端部中。
移动滑轮半体278的凸轮盘280侧上的侧表面朝凸轮盘280锥形变小。干重辊(dry weight roller)281容纳在锥形表面的内侧上,即,锥形表面和凸轮盘280之间。
当曲轴240的转速增加时,也在移动滑轮半体278和凸轮盘280之间旋转的干重辊281在离心方向上离心地移动以便朝左推动和移动移动滑轮半体278使之更靠近固定滑轮半体277。结果,保持在滑轮半体277和278之间的V形带275在离心方向上移动以便增加缠绕直径。
对应于带驱动滑轮276的带被驱动滑轮286设置在带驱动滑轮276的后面,并包括固定滑轮半体287和移动滑轮半体288。固定滑轮半体287装配到内套289,内套289被支撑为相对减速机构238的减速器输入轴292可旋转。移动滑轮半体288装配到外套290,外套290被内套289轴向可移动地支撑到固定滑轮半体287的左边。
V形带275保持在滑轮半体287和288之间。
偏心离合器291设置在减速器输入轴292的左侧和内套289上。当内套289的转速增加时,偏心离合器291接合以便经减速器输入轴292的V形带275将动力传递到内套289。
在减速机构238中,传递到减速器输入轴292的动力经中间轴293被传递到输出轴294,即,在通过齿轮啮合减速后输入轴292的旋转被传递到输出轴294。输出轴294构成旋转后轮221的后轮轴。
参考图14,从左侧覆盖连续变速带型传动室270的传动箱盖236覆盖从前侧上的带驱动滑轮276延伸到后侧上的偏心离合器291的连续变速带型传动室270的一部分。脚踏轴227旋转地插入和支撑在传动箱盖236的中间部分的稍微朝前的部分处。驱动斜齿轮2100装配到脚踏轴227的内端部分。驱动斜齿轮2100被复位弹簧2101偏压。
滑动轴(sliding shaft)2102与曲轴240同轴地、旋转地支撑在传动箱盖236的前内部处,并可轴向滑动。被驱动斜齿轮2103形成在滑动轴2102上,并与驱动斜齿轮2100接合。棘轮2104固定到被驱动斜齿轮2103的右端部。这些部件作为整体被摩擦簧2104朝左偏压。
在曲轴240侧上的凸起279上,形成与棘轮2105相对的棘齿279a。它们能够通过滑动轴2102的滑动彼此形成接触或彼此脱离。
当脚踏板被向下压并且脚踏轴227相对复位弹簧2101旋转时,驱动斜齿轮2100与脚踏轴227整体地旋转。这使得与驱动斜齿轮2100接合的被驱动斜齿轮2103与滑动轴2102整体地旋转,并相对摩擦簧2105朝右滑动。结果棘轮2104与凸起279上形成的棘齿279a接合,曲轴240被强制地旋转以便启动内燃机230。
在本发明的内燃机中,起动电动机2110设置在左单元壳231L的曲轴箱部分231a的上方。如图16所示,起动电动机2110包括朝左突出的小齿轮(pinion)2113,外定子磁体2111包围的内转子线圈2112缠绕小齿轮2113。齿轮2113a形成在小齿轮2113的端部处。
保持在曲轴箱部分231a和传动箱盖236之间的跳动齿轮机构(jumpgear mechanism)2115设置在起动电动机2110和带驱动滑轮276之间,跳动齿轮机构2115的轴横向水平定向。起动电动机2110的小齿轮2113a与设置到跳动齿轮机构2115右边的输入齿轮2116接合。左跳动齿轮(jump gear)2117设置到跳动齿轮机构2115的左边。当左跳动齿轮2117朝左跳出时,它与形成在固定滑轮半体277的外周边上的起动器环形齿轮277a接合。
因此,当起动电动机2110起动时,小齿轮2113的旋转被传递到跳动齿轮机构2115的输入齿轮2116,导致跳动齿轮2117朝左跳出并与固定滑轮半体277的起动器环形齿轮277a接合。结果,固定滑轮半体277随曲轴240一起旋转以便起动内燃机230。
当起动电动机2110停止时,跳动齿轮2117缩回以便与起动器环形齿轮277a分离。
固定滑轮半体277具有冷却风扇2118,冷却风扇2118由铁制成并螺栓固定(未显示)到与保持V形带275的那侧相对的一侧(左侧),将与跳动齿轮2117接合的起动器环形齿轮277a形成在固定滑轮半体277上。冷却风扇2118用作吸入外部空气,用于冷却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
传动箱盖236包括侧壁和周边壁,侧壁覆盖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的左侧部分,周边壁围绕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的外周边部分。如图17所示,侧壁包括前部的凹壁部分236a,凹壁部分236a经台阶236b与侧壁的其余部分连续。凹壁部分236a具有朝左面向的箱空气入口236c,箱空气入口236c具有变形的矩形形状。
如图17中的虚线所示,圆筒形箱空气排出导管236d被形成为在侧壁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分,沿侧壁的内表面在对角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排出导管236d的上端朝室内部开口,下端朝外部开口。
因此,传动箱盖236的前部上的箱空气入口236c朝热结合到固定滑轮半体277(见图14)的冷却风扇2118开口。冷却风扇2118的旋转能够通过箱空气入口236c将冷却空气吸入连续变速带型传动室270中。已冷却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的冷却空气能够通过箱空气排出导管236d被排到外部。
支撑跳动齿轮2117的支撑件236e形成在凹壁部分236a的上部,凹壁部分236a设置在传动箱盖236的前部中,支撑件236e具有部分圆锥形形状。螺栓孔236i和236j分别形成在箱空气入口236c的上方和下方。
也用作后跟引导构件的空气吸入导管2150装配到设置在传动箱盖236的前部的凹壁部分236a。
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内壁构件2151和外壁盖构件2161被联合形成空气吸入导管,空气吸入导管内部提供空气通道空间。
如图18和19所示,内壁构件2151包括内壁2152,当从侧视图观看时,内壁2152的形状象鱼的胸鳍(见图18和19)。内壁2152包括上壁部分2152u、下壁部分21521和倾斜壁部分2152s,当从前视图观看时,这三个壁部分是竖直的,从而使得彼此横向地错开的上壁部分2152u和下壁部分21521通过倾斜壁部分2152s(见图20)被连接。
周边壁2153在内壁2152的左侧表面上突出,以便稍微位于内壁2152的周边的内侧(见图18)。
内壁2152的上壁部分2152u包括形成在周边壁2153的内侧的空气入口2154。气窗2155安装在空气入口2154之上。
在内壁2152的下壁部分21521中,与形成在凹壁部分236a中的箱空气入口236c对应的连接口2152c被形成。
在倾斜壁部分2152s中,与形成在传动箱盖236上的圆锥支撑件236e对应的圆锥部分2152e被形成。
在内壁2152的左侧表面上,突出带(projecting strip)突出延伸以便从连接口2152c的上方沿连接口2152c的前侧朝前且朝下地弯曲。突出带2156的前下部分与周边壁2153的前侧部分平行地朝下延伸,在两者之间形成排出通道2170。
排出通道2170具有开口下端。
线性突出带2157在突出带2156的上面和空气入口2154的下面突出。
空气入口2154下方的突出带2157从周边壁2153的后边部分朝前且稍微朝下地延伸。下突出带2156的后部定位在上突出带2157的前部,在两者之间形成空气通道2160。
切口2153b形成在突出带2156的后端部的下面的位置处,该位置在周边壁2153的倾斜的后边部分上。固定孔2158i形成在周边壁2153的切2153b下方部分的上端部中。突出带2153a从固定孔2158i朝前且朝上地延伸。
固定孔2158i位于连接口2152c的上方,并与形成在传动箱盖236中的螺栓孔236i对应。对应于螺栓孔236j的固定孔2158j形成在连接口2152c的下方。
插扣突起2159p在内壁2152的上壁部分2152u的后边缘部分突出,该后边缘部分比空气入口2154更朝后地定位。另一个插扣突起2159q在下壁部分21521的弯曲的下前边缘部分上突出。
如图21至23所示,外壁盖构件2161包括外壁2162,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见图21和22),外壁2162的形状与内壁构件2151的内壁2152大致相同。外壁2162包括上壁部分2162u、下壁部分21621和倾斜壁部分2162s,当从前视图观看时这三个壁部分是竖直的并形成外壁2162,使得彼此横向地错开的上壁部分2162u和下壁部分21621通过倾斜壁部分2162s被连接(见图23)。
稍微大于内壁构件2151的周边壁2153的周边壁2163在外壁162的周边的右侧表面上突出且沿外壁162的周边(见图22)。
突出带2166在外壁2162的右侧表面上突出,突出带2166的形状为被制成以便配合内壁2152的左侧表面上弯曲地形成的突出带2156的上侧。因此,排出通道2170也形成在突出带2166和周边壁2163之间。
突出带2167在突出带2166上面突出,突出带2167被成形为配合内壁2152的左侧表面上形成的线性突出带2157的上侧。
与固定孔2158i和2158j对应的固定孔2168i和2168j形成在周边壁2163的倾斜后部的中间部分和下端部分中。
与插扣突起和2159q对应的插扣件2169p和2169q分别形成在周边壁2163的上后边缘部分和下前边缘部分。
插扣件2169p的形状如同钩子以便与插扣突起2159p扣接和接合。插扣件2169q具有孔,插扣突起2159插入该孔以便接合。
通过对准内壁2152和外壁2162,内壁构件2151和外壁盖构件2161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它们彼此面对并使外壁盖构件2161的周边壁2163围绕内壁构件2151的周边壁2153的外周边。这样做中,首先,内壁构件2151的插扣突起2159q插入到外壁盖构件2161的插扣件2169q中,因此两者接合,然后,通过使周边壁2153和周边壁2163彼此配合,内壁构件2151和外壁盖构件2161连接在一起。当如此做时,内壁构件2151的插扣突起2159p被外壁盖构件2161的插扣件2169p抓取。结果,内壁构件2151和外壁盖构件2161合并成空气吸入导管2150。
在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内部,空气通道2160由线性上突出带2157和2167和弯曲的下突出带2156和2166形成。空气通道2160具有迷宫结构,并从内壁2152的上部形成的空气入口2154引导到内壁2152的下部形成的连接口2152c。
如果泥或水通过空气入口2154进入空气通道2160,泥或水在倾斜的上突出带2157和2167之上向前流动,从倾斜的上突出带2157和2167的前端滴落到下突出带2156和2166上。然后,泥或水在弯曲的突出带2156和2166上进一步向前流动,即,通过排出通道2170随后被排到外部。
空气吸入导管2150装配到形成在传动箱盖236的前部的凹壁部分236a上。
在这样做中,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下壁部分21521、21621和倾斜壁部分2152s、2162s装配到凹壁部分236a上,相互固定的固定孔2158i、2168i和相互固定的固定孔2158j、2168j分别装配到形成在传动箱盖236中的对应的螺栓孔236i、236j。然后螺栓2171和2172通过对应的固定孔和螺栓孔被插入,因此被固定和紧固在一起,以便将空气吸入导管2150固定到传动箱盖236。
当空气吸入导管2150已经固定到传动箱盖236时,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外壁盖构件2161的外表面与传动箱盖36的外表面共面。形成在内壁构件2151的下部的连接2152c连接到形成在传动箱盖236中的箱空气入口236c。
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上壁部分2152u和2162u在传动箱盖236的上方朝上突出,同时向车内部弯曲。形成在内壁构件2151的上壁部分2152u中的空气入口2154朝右开口(朝车内部)。
设置在空气入口2154处的气窗2155面向右(朝车内部),气窗2155的叶片朝右(朝车内部)并且朝下倾斜,使得泥或水不容易从上方进入空气入口2154。
如上所述,也用作后跟引导构件的空气吸入导管2150附接到传动箱盖236的前部。因此,当附接到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的固定滑轮半体277的冷却风扇2118旋转时,作为冷却空气的外部空气经空气通道2160从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空气入口2154被引导进连续变速带型传动室270中。因此,从箱空气入口236c进入的已经冷却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35的冷却空气从箱空气排出导管236d排到外部。
如果泥或水等异物通过空气入口2154进入空气通道2160,异物通过由突出带2157、2167和突出带2156、2166形成的排出通道2170被排到外部,从而防止异物进入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270。
空气吸入导管2150用作后跟引导构件。在传动箱盖236上方突出的上壁部分2152u和2162u构成引导部分2150u。如图10所示,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引导部分2150u部分地被踏板215的后部台阶部分215r的后端部重叠,并朝上延伸覆盖形成在被重叠部分上方的凹陷219。
在设置在内燃机230的曲轴箱部分的上面的空气净化器225中,容器225a的后部横向地凸出到两侧,吸入导管225b从左凸出部分沿容器225a的左壁向前延伸。
在吸入导管225b的前端处开口的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朝内地与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引导部分2150u分离(见图12和13),并且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与引导部分2150u重叠(见图11)。
因此,利用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引导部分2150u从外部覆盖空气净化器225的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防止泥或水等异物进入空气净化器225。
放置在后部台阶部分215r上的乘客脚F的后跟部分Fh(图10中双点划线表示)被从车辆的内侧闭合凹陷219的引导部分2150u引导到适当位置。
通过减少所需的元件数量或组装工时,因此也用作后跟引导构件的空气吸入导管2150能够降低成本。
覆盖内燃机230的气缸盖233和气缸体232的周边的遮蔽罩268在其前端部分具有矩形开口,如图11至14所示,并且气缸头盖234通过该矩形开口装配并从该矩形开口向前突出。上壁268u、下壁268d和左壁2681沿气缸盖233和气缸体232的侧面从矩形开口朝后延伸。右壁268r朝右较大地凸出以便与气缸盖233和气缸体232逐渐增大地分离直至连接到风扇盖267。
风扇盖267包括环形框267a,环形框267a的中心轴线是曲轴240。环形框267a的前周边部分通过螺钉2120螺接到遮蔽罩268的右壁268r的后端部。环形框267a的除了前周边部分之外的部分利用螺栓2121被固定地栓接到右单元壳231R的右边缘部分。风扇盖267被视作遮蔽罩268的延伸构件,面向强制冷却风扇266的冷却空气入口267i设置在右壁中(见图14)。
冷却空气出268e在遮蔽罩268的左壁2681的后下半部分中开口,空气排出导管269的前端部分连接到冷却空气出口268e。
空气排出导管269从设置在左壁2681中的冷却空气出口268e向左延伸,然后弯曲并进一步朝后且朝下地延伸。空气排出导管269沿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下端表面直至到达后端空气排出269e朝后且朝下开口处的传动箱盖236的台阶236b(见图11-13),部分地装配到传动箱盖236的凹壁部分236a。
环绕地覆盖气缸体232和气缸盖233的遮蔽罩268包括设置在风扇盖267中的冷却空气入口267i和形成在与右壁268r相对的左壁2681中的冷却空气出口268e,风扇盖267是右壁268r的朝后延伸部分。因此,如图14所示,在弯曲的右壁268r对角朝前地引导时,通过强制冷却风扇266的旋转从冷却空气入口267i吸入的冷却空气朝左流动通过气缸体232和气缸盖233的周边部分的周围,因此,冷却气缸体232和气缸盖233。已经冷却气缸体232和气缸盖233的冷却空气从设置在左壁2681中的冷却空气出口268e流出,而不改变流动方向。
因此,在从空气排出导管269出去之前,冷却空气均匀和顺利地从冷却空气入口267i向冷却空气出口268e单向地流动通过遮蔽罩268的内部,而不会出现局部停滞不流动。因此,冷却空气能够彻底和有效地冷却内燃机230的气缸体232和气缸盖233的要被冷却的部分。进一步地,由于通道阻力小、冷却空气量大,能够实现满意的冷却效果。
参考动力单元210的图11所示的侧视图,空气排出导管269位于气缸轴线C-C的下方,气缸轴线C-C为气缸体232的缸膛的中心轴线。
参考动力单元210的图13所示的前视图,空气排出导管269在摩托车宽度方向上大致位于空气净化器225的外侧(当在图13中观看时,为右边)和传动箱盖236的外表面的内侧(当在图13中观看时,为左边)。
因此,空气排出导管269小,并且能够紧凑地安装在遮蔽罩268的左边上,以便沿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下端表面延伸。这使得空气排出导管269不会对更好的外观造成不利影响。
当从侧视图观看时(见图11),空气净化器225的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和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空气入口2154都定位成高于气缸轴线C-C。
即,空气排出导管269的空气排出口269e位于气缸轴线C-C的下方,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和空气入口2154定位成高于气缸轴线C-C。此外,空气吸入导管2150和传动箱盖236位于它们之间。
因此,从空气吸入导管2150的下方的空气排出口269e出来的温暖的排出空气大部地沿传动箱盖236的下表面朝后流动。如果一部分排出空气沿传动箱盖236的侧表面朝上流动时,不太可能被吸入到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或空气入口2154中。这能够防止入口空气温度上升,和防止连续变速带型传动机构35的冷却效果的降低。
空气入口2154在摩托车宽度方向上位于空气排出导管269的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和空气排出口269e之间(见图13)。
因此,例如当摩托车停止时,如果从空气排出口269e排出的发动机冷却空气朝上流动,排出的空气在到达较远的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之前可能被引导到较近的空气入口2154,从而使得排出的空气非常不可能被吸入到较远的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中。这防止入口空气温度上升。
进一步地,当从侧视图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2150和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被定位成彼此重叠,从而使引导部分2150u用作外部引导件,以便可靠地防止从空气排出口269e排出的发动机冷却空气被吸入到净化器空气入口225i。这更可能防止入口空气温度上升,和防止泥或水等异物通过净化器空气入口进入。
因此说明了本发明,以各种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变化不被认为超出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精神,对于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而言,所有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中。

Claims (24)

1.一种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被遮蔽罩(70)围绕,气缸体(36)与旋转地容纳曲轴(45)的曲轴箱(35)连接并且散热片(36a)从气缸体(36)突出,气缸盖(37)与气缸体(36)连接并且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上,由此形成遮蔽罩(70)与气缸体(36)和气缸盖(37)之间的冷却空气通路(71);用于将从遮蔽罩(70)外部吸入的冷却空气通风向冷却空气通路(71)的冷却风扇(68)与曲轴(45)关联并连接到曲轴(45);和用于将已流通过冷却空气通路(71)的冷却空气排出到外部的空气出口(116)被形成到遮蔽罩,所述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包括:
切口空间(78),通过部分地缩短或去除从气缸体(36)的周边突出的散热片(36a),所述切口空间(78)被形成到气缸体(36)的周边的一部分;和
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所述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上,所述第一突起(72a)沿切口空间(78)朝内突出,所述第二突起(73a)在使附接到气缸盖(37)的一侧的火花塞(51)位于第二突起(73a)和第一突起(72a)之间的位置处朝内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空气出口(116)设置到遮蔽罩(70)上以便靠近排气管(61),所述排气管(61)与设置到气缸盖(37)的排气口(48)连通并连接到气缸盖(3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切口空间(78)形成到与设置到气缸盖(37)的进气口(47)对应的一侧上的气缸体(36)的周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切口空间(78)形成到与设置到气缸盖(37)的进气口(47)对应的一侧上的气缸体(36)的周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遮蔽罩(70)的该一对侧面设置到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对应于火花塞(51)的部分位于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遮蔽罩(70)的该一对侧面设置到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对应于火花塞(51)的部分位于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形成到遮蔽罩(70)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遮蔽罩(70)的该一对侧面设置到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对应于火花塞(51)的部分位于空气出口(116)和第二突起(73a)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当从沿气缸轴线的方向观看时,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在沿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方向上彼此偏置。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当从沿气缸轴线的方向观看时,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在沿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方向上彼此偏置。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当从沿气缸轴线的方向观看时,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在沿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方向上彼此偏置。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当从沿气缸轴线的方向观看时,第一突起(72a)和第二突起(73a)在沿包括火花塞(51)轴线的平面的方向上彼此偏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同时朝冷却风扇(68)倾斜。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同时朝冷却风扇(68)倾斜。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同时朝冷却风扇(68)倾斜。
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同时朝冷却风扇(68)倾斜。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其中火花塞(51)附接到气缸盖(37),同时朝冷却风扇(68)倾斜。
17.一种动力单元,包括:
具有朝前倾斜的气缸的内燃机;从内燃机朝后延伸的动力传输机构;和轴颈连接到动力传输机构的后部的后轮,内燃机、动力传输机构和后轮被车身骨架统一地和摆动地支撑,所述内燃机包括:
遮蔽罩,所述遮蔽罩围绕所述内燃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
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通过曲轴的旋转被驱动并从曲轴附近将外部空气吸入到遮蔽罩中以便冷却气缸体和气缸盖;和
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设置在内燃机的曲轴箱的上方,
其中空气净化器具有设置在气缸轴线上方的净化器空气入口;
遮蔽罩具有形成在曲轴箱的侧面上的冷却空气入口;
冷却空气出口形成在与形成冷却空气入口的另一个侧壁相对的侧壁中;并且
装配后,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从冷却空气出口延伸的空气排出导管位于气缸轴线的下方,当在车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从冷却空气出口延伸的空气排出导管大致位于空气净化器的外部及覆盖动力传输机构的传动箱盖的外表面的内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传动箱盖中的空气吸入导管被设置,所述空气吸入导管具有设置在气缸轴线上方的空气入口。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当在车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的空气入口设置在净化器空气入口和空气排出口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和净化器空气入口被设置成彼此重叠。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空气吸入导管和净化器空气入口被设置成彼此重叠。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空气排出导管沿空气吸入导管的下端表面朝后地延伸到车体盖的外部,所述空气排出导管具有朝后开放的后端空气排出口。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空气排出导管沿空气吸入导管的下端表面朝后地延伸到车体盖的外部,所述空气排出导管具有朝后开放的后端空气排出口。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主体盖,其中空气排出导管沿空气吸入导管的下端表面朝后地延伸到车体盖的外部,所述空气排出导管具有朝后开放的后端空气排出口。
CN2007101998706A 2007-02-05 2007-12-14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Active CN1012407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25814 2007-02-05
JP2007025814A JP4732375B2 (ja) 2007-02-05 2007-02-05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JP2007-025814 2007-02-05
JP2007032762A JP4776561B2 (ja) 2007-02-13 2007-02-13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JP2007032762 2007-02-13
JP2007-032762 2007-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0738A true CN101240738A (zh) 2008-08-13
CN101240738B CN101240738B (zh) 2010-08-11

Family

ID=39750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8706A Active CN101240738B (zh) 2007-02-05 2007-12-14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32375B2 (zh)
CN (1) CN10124073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1612A (zh) * 2014-06-10 2015-12-30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引擎导风结构
CN105402020A (zh) * 2014-09-10 2016-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气冷式内燃机
CN108290492A (zh) * 2015-11-13 2018-07-17 比亚乔及C.股份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冷却设备
CN108571371A (zh) * 2017-03-09 2018-09-2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CN111636958A (zh) * 2018-03-30 2020-09-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3211A (ja) 2008-07-24 2010-10-07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WO2012032859A1 (ja) * 2010-09-07 2012-03-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制御装置
CN102305145A (zh) * 2011-03-14 2012-01-04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风冷型通用汽油机缸头及其汽油机
CN102312718B (zh) 2011-03-14 2014-12-10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
EP3385521B1 (en) * 2017-04-03 2021-10-06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 cool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3000Y2 (ja) * 1992-12-28 1998-05-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強制冷却用シュラウド
CN1042311C (zh) * 1993-12-27 1999-03-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
JP3439824B2 (ja) * 1994-03-15 2003-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機関
JP3355032B2 (ja) * 1994-06-11 2002-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JP3686202B2 (ja) * 1997-02-14 2005-08-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エンジンの導風ケーシング
JP2001349216A (ja) * 2000-06-06 2001-12-21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空冷式内燃機関
JP2004116375A (ja) * 2002-09-25 2004-04-1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の遮音構造
JP4003076B2 (ja) * 2003-10-16 2007-1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JP4555710B2 (ja) * 2005-03-14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1612A (zh) * 2014-06-10 2015-12-30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引擎导风结构
CN105201612B (zh) * 2014-06-10 2018-08-07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引擎导风结构
CN105402020A (zh) * 2014-09-10 2016-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气冷式内燃机
CN105402020B (zh) * 2014-09-10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气冷式内燃机
CN108290492A (zh) * 2015-11-13 2018-07-17 比亚乔及C.股份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冷却设备
CN108571371A (zh) * 2017-03-09 2018-09-2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CN113847134A (zh) * 2017-03-09 2021-12-2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CN111636958A (zh) * 2018-03-30 2020-09-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90425A (ja) 2008-08-21
JP4732375B2 (ja) 2011-07-27
CN101240738B (zh) 201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0738B (zh)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JP4812636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US7327240B2 (en) Indicator device for motor driven vehicle
JP473149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H02181017A (ja) 空液冷エンジン
CN101509546B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JP2004084552A (ja) スノーモービルにおける構成部品配設構造
JP2009228708A (ja) 変速装置の冷却構造
BRPI1002925A2 (pt) dispositivo de resfriamento para unidade de energia
JP3819700B2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4530928B2 (ja) 小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装置
JP4133713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US6135066A (en) Water-cooled four cycle engine
JP2002127976A (ja) 車両におけるラジエータ搭載構造
JP4776561B2 (ja)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JP292335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3539584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6306978B2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4407925B2 (ja) 冷却ファンを備える冷却装置
CN102834592A (zh) 发动机的油路构造
CN101225757B (zh)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JPH08175450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KR100278844B1 (ko) 유닛 스윙 내연기관의 스타터 모터 장착구조
TWI356871B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forced air cooling
JPS6332898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