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3957B - 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 - Google Patents

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3957B
CN101173957B CN200710164369.6A CN200710164369A CN101173957B CN 101173957 B CN101173957 B CN 101173957B CN 200710164369 A CN200710164369 A CN 200710164369A CN 101173957 B CN101173957 B CN 1011739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angular
rate sensor
arms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643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3957A (zh
Inventor
高桥和夫
本多顺一
稻熊辉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676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505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782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25666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73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3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3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39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yr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抑制向支撑臂部的基部的振动泄漏,并可较强抵抗噪声的三音叉型的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在本发明的角速度传感器中,在三个臂部(12A~12C)中,两个外侧臂部(12A、12B)以同相进行激励,中央臂部(12C)通过外侧臂部振动的反作用以和外侧臂部反相进行激励。而且,将各臂部沿与压电功能层(15A~15C)的形成面垂直的方向进行激励,并基于与臂部的上述压电功能层的形成面相平行的方向的振动来检测角速度。由此,在臂部间所产生的转距相互抵消,并可降低向基部传递的振动。而且,通过沿与压电功能层的形成面垂直方向对臂部进行激励,可以维持稳定的激励状态,并可构成对干扰有较强抵制的角速度传感器。

Description

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例如摄像机的手抖检测或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装置中的动作检测、汽车导航系统中的方向检测等的角速度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具备三个振子臂的三音叉型的角速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民用的角速度传感器,一种所谓的振动型陀螺仪传感器被广泛使用,其将振子通过规定的共振频率进行振动,并通过使用压电元件等对由于角速度的影响而产生的哥氏力(Coriolisforce)进行检测,从而检测角速度。振动型陀螺仪传感器具有简单的机构,短的起动时间、可低廉制造的优点,其被安装在例如,摄像机、虚拟现实装置、汽车导航系统等的电子机器中,并在分别进行手抖检测、动作检测、方向检测等时将其作为传感器被使用。 
振动型陀螺仪传感器伴随着被安装的电子机器的小型化、高性能化,也被要求小型化、高性能化。存在以下要求:例如,由于电子机器的多功能化,和用于其他用途的各种传感器配合并被安装在同一集合基板上,并实现小型化。一般为以下这种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进行该小型化的基础上,使用硅(Si)等的单结晶基板和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所使用的薄膜形成工艺以及光刻技术来形成构造体,并使用被称为MEMS的加工技术。 
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悬臂梁型角速度传感器,其在构成振子的单一臂部的一个表面上通过压电膜分别形成有激励用的驱动电极和角速度检测用的检测电极。该角速度传感器沿与压电膜的形成面相垂直方向激励臂部,并将与压电膜的形成面相平行的方向的振动成分作为角速度的检测方向。 
而且,在下面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音叉型的角速度传感器,其在构成振子的两个臂部的各自一个表面上通过压电膜分别形成有激励用的驱动电极和角速度检测用的检测电极。该角速度传感器沿与压电膜的形成面水平的方向激励臂部,并将向与压电膜的形成面相垂直的方向的振动作为角速度的检测方向。此外,在下面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包括三个构成振子的剖面为三角形状臂部的三音叉型的角速度传感器,将这些臂部的排列方向作为激励方向,并将与此相垂直的方向的振动作为角速度检测方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413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7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2456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述的悬臂梁构造的角速度传感器中存在以下问题:当臂部的激励时,在该臂部的根部位上发生转距,并通过将由于该原因而引起的振动传递到支撑臂部的基部,从而使角速度检测特性劣化。 
而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3所记述的音叉型的角速度传感器中,由于作为基本模式的各臂部的激励状态是以沿压电膜的形成面的方向进行激起振动的状态,所以基于压电膜的激起振动的刚心位于从振子的重心偏离的位置。因此,当由于干扰信号的重叠产生驱动频率偏移时,共振状态的振子的振动面易于偏离。其结果是,即 使在不产生角速度的状态下,由于检测输出产生变动,从而有噪声会显著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向支撑臂部的基板的振动泄漏,并对噪声抵抗强的角速度传感器及安装其的电子机器。 
并且,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可以避免由于冲击等的加速度成分而引起产生噪声的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角速度传感器包括:基部;三个臂部,从上述基部一体地沿大致同一方向延伸;压电膜,形成在上述各臂部的一个表面上;驱动电极,用于激励,形成在上述三个臂部中的至少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的上述压电膜上;以及检测电极,用于角速度检测,形成在上述三个臂部中的至少位于中央的臂部的上述压电膜上,其中,上述三个臂部中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以同相进行激励,位于中央的臂部以和位于上述外侧的两个臂部反相进行激励,同时,上述驱动电极对上述臂部沿和上述压电膜的形成面相垂直的第一方向进行激励,上述检测电极对沿与上述臂部的上述压电膜的形成面相平行的第二方向的振动进行检测。 
所述三个臂部构成音叉型的振子。在这三个臂部中、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中,通过当对驱动电极施加驱动频率的交流信号时所产生的压电膜的反压电效应,激起成为基本模式的振动。而且,在这三个臂部中、位于中央的臂部上所形成的检测电极通过压电膜的压电效应,对与产生角速度时所发生的振动面相垂直的方向的振动成分进行检测,并将其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输出。 
因此,在本发明中,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以同相的方式同时进行激励,位于中央的臂部以与所述两个臂部反相的方式进行激励。通过该构成,在各臂部间产生基于振动的转距。在位于外侧的一侧的臂部和中央的臂部之间所产生的转距、和在位于外侧的另一侧的臂部和中央的臂部之间所产生的转距互为相反的方向。其结果可以大幅度降低向基部传递的振动。 
此时,通过将位于中央的臂部的形成宽度形成为大于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的形成宽度,从而通过由中央的臂部的振动所产生的转距来完全抵消由外侧臂部的振动所产生的转距。此外,通过在位于中央的臂部上设置振动锤部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将臂部沿与压电膜的形成面相垂直的第一方向进行激励,并将与臂部的压电膜的形成面相平行的第二方向的振动作为角速度信号的检测方向,所以使基于压电膜的激起振动的刚心和臂部的重心相一致,并实现臂部的激励方向比检测方向稳定的振动模式,且振动模式相对于基于干扰的驱动频率的变动,难以从激励方向向检测方向迁移。由此,可以构成抗干扰强的角速度传感器,并可稳定地获得高精度的输出特性。 
此时,三个臂部的上述第一方向上的共振频率分别设定为一致,同时,三个臂部的上述第二方向上的共振频率中,仅将位于中央的臂部的共振频率设定为上述第一方向上的共振频率附近,从而可以提高基于在位于该中央的臂部上形成的检测电极的角速度信号的检测精度。 
本发明其他方面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包括:第一臂部,具有第一驱动电极,并通过压电驱动沿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二臂部,具有第二驱动电极,设置成沿上述第一臂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过压电驱动以与上述第一臂部同相位沿上述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三 臂部,具有对作用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哥氏力进行检测的检测电极,上述第三臂部被设置为在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之间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的激励的反作用以和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的振动的反相位进行激励;以及基部,用于支撑上述第一臂部、上述第二臂部及上述第三臂部。 
当对第一及第二驱动电极施加作为驱动信号的交流信号时,第一及第二臂部为一体,且以规定的基本模式的振动数进行激励。第三臂部通过第一及第二的臂部振动时的反作用来进行振动。当第三臂部振动时,若向角速度传感器施加外力,则通过检测电极检测哥氏力,从而对角速度进行检测。 
在本发明中,基于第一臂部及第三臂部所产生的转距、和基于第二臂部及第三臂部所产生的转距互成反方向。因此,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从第一~第三臂部向基部传递的振动(振动泄漏)。 
在本发明中,上述基部包括:支撑部,用于支撑上述第一臂部、上述第二臂部及上述第三臂部;固定部,包括用于对上述第一驱动电极、上述第二驱动电极及上述检测电极进行外部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上述固定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以第一宽度形成;以及连接部,与上述支撑部和上述固定部连接,并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以比上述第一宽度小的上述第二宽度形成。 
在本发明中,由于连接部的宽度小于固定部的宽度,所以连接部成为缓冲材料,且第一、第二及第三的臂部(下面,存在被称为各臂部的情况)的振动难以向固定部进行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典型的为各臂部及基部的厚度实质相同。但是,在本发明中,即使各臂部及基部的厚度不相同,将连接部的体积设计得小于固定部的体 积即可。即,固定部及缓冲部的宽度,未必以上述第一及第二宽度的方式进行指定。 
即,具有三个臂部的音叉型的振子、即本发明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包括多个振动系统。在该多个振动系统中,作为振动泄漏的对策而引起注意的振动系统是两个。该第一振动系统是基于各臂部及支撑部的振动系统。该第二振动系统是基于各臂部、支撑部及连接部的振动系统。因此,第二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第二共振频率)小于第一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第一共振频率)。其结果可以抑制振动泄漏。而且,即使将与第一共振频率相比接近第二共振频率的干扰振动施加在角速度传感器上,基于该干扰的振动容易被第二振动系统所吸收,从而可以稳定地获得高精度的输出特性。 
在本发明中,在由上述第一臂部、上述第二臂部、上述第三臂部及上述支撑部构成的振动系统中,当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一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为fv,在由上述第一臂部、上述第二臂部、上述第三臂部、上述支撑部及上述连接部构成的振动系统中,当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为f0时为:0.25≤(f0/fv)≤1/
Figure 2007101643696_1
。当f0/fv低于0.25时,需要例如,或者将第二宽度较小地设计,或者将连接部的上述长度方向(各臂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较长地设计。即,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为细小形状,且通过基于各臂部的振动的加振力、和施加给角速度传感器的来自外部的冲击力,恐怕连接部会断裂。另一方面,当f0/fv高于1/时,不能充分发挥防止振动泄漏的功能。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以第一共振频率进行激励,上述第三臂部包括比上述第一共振频率低1kHz~2kHz的第二共振频率的振动系统。当第二共振频率接近共振频率时,即当第一及第二共振频率的差低于1kHz时,基于该第二共振频率的第三臂部的振动将成为噪声。其结果是,基于检测电极的检测精度劣 化。当第一及第二共振频率的差高于2kHz时,第三臂部的形状或者大小等将不在规定的适当范围内。其结果是,在第三臂部的第一及第二方向上的共振频率的平衡劣化,从而招致角速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的劣化。 
本发明其他方面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包括:第一臂部,具有第一驱动电极,并通过压电驱动沿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二臂部,具有第二驱动电极,设置成沿上述第一臂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过压电驱动以和上述第一臂部的同相位沿上述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三臂部,具有第三驱动电极、以及对作用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长度方向相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哥氏力进行检测的检测电极,上述第三臂部被设置为在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之间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压电驱动以和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的振动的反相位的方式进行激励;以及基部,用于支撑上述第一臂部、上述第二臂部及上述第三臂部。 
根据该构成,可以大幅度降低从第一~第三臂部向基部传递的振动(振动泄漏)。 
在该角速度传感器中,上述第三臂部包括:第一检测电极;以及第二检测电极,相对于上述第三臂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轴心,被配置在与上述第一检测电极相对称的位置上,其中,上述第一检测电极和上述第二检测电极作为上述检测电极,上述第一臂部包括用于对作用在该第一臂部的哥氏力进行检测的第三检测电极,上述第二臂部包括用于对作用在该第二臂部的哥氏力进行检测的第四检测电极,上述角速度传感器还包括:控制部,其分别计算来自上述第一检测电极的输出信号和来自上述第三检测电极的输出信号的第一和信号、以及来自上述第二检测电极的输出信号和来自上述第四检测电极的输出信号的第二和信号,并将上述第一和信号和上述第二和信号的差信号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 
由此,通过将第一和信号和第二和信号之间的差信号(或称“差分信号”)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当向该角速度传感器施加冲击等的加速度时,由于该角速度信号相抵消,所以可以避免由于加速度成分而引起产生噪声。 
本发明涉及的电子机器包括主体;以及配置在所述主体内的角速度传感器,其中,上述角速度传感器包括:第一臂部,具有第一驱动电极,并通过压电驱动沿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二臂部,具有第二驱动电极,设置成沿上述第一臂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过压电驱动以与上述第一臂部同相位沿上述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三臂部,具有对作用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哥氏力进行检测的检测电极,上述第三臂部被设置为在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之间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的激励的反作用、以和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的振动的反相位进行激励;以及基部,用于支撑上述第一臂部、上述第二臂部及上述第三臂部。 
本发明其他方面涉及的电子机器包括:主体;以及配置在所述主体内的角速度传感器,其中,上述角速度传感器包括:第一臂部,具有第一驱动电极,并通过压电驱动沿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二臂部,具有第二驱动电极,设置成沿上述第一臂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通过压电驱动以和上述第一臂部同相位的方式沿上述第一方向进行激励;第三臂部,具有第三驱动电极、以及对作用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长度方向相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哥氏力进行检测的检测电极,上述第三臂部被设置为在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之间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压电驱动以和上述第一臂部及上述第二臂部的振动的反相位的方式进行激励;以及基部,用于支撑上述第一臂部、上述第二臂部及上述第三臂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构成一种角速度传感器,其可以抑制向基部传递各臂部的振动,并可实现稳定的加速度检测动作,同时,较强地抵抗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2是图1中的[2]-[2]线方向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角度速传感器的作用的臂部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4是在图1的角速度传感器中,外侧臂部的频率比和振动方向的偏差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8是图7的角速度传感器中的凸起位置和振动泄漏量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11是在第一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中,向臂部(振子)的根部位传递的振动泄漏量、和向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量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在第一、第五及第六的各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中,将臂部的根部位的振动泄漏量进行比较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14是在图13的角速度传感器中,包括臂部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和向固定部传递的振动量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3的角速度传感器的频率特性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图16的角速度传感器的作用的臂部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作用于图16的角度速传感器的加速度方向的说明图; 
图19是作为与图16的角速度传感器相对比较例而加以说明的其他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20是对图18的角速度传感器和图19的角速度传感器施加角速度时的输出特性比较的示意图; 
图21是如图13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G的典型的大小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当各臂部的长度为1900μm时的、L和频率比(f0/fv)之间关系、以及向L和固定部传递的振动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24是将数码照相机作为安装有上述角速度传感器的电子机器的例子进行表示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该数码照相机的构成的框图; 
图26是示出如图21或者图23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的现实的典型例的平面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28是表示当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中的角速度传感器、和将a-b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的角速度传感器分别施加加速度时的、输出结果的图表; 
图29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以及 
图31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概略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下面的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以有各种变形。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A的概略的构成的底面图。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A包括基部11;以及从该基部11大致向同一方向(y轴方向)一体延伸且剖面为四角形状的三个臂部12A(第一臂部)、12B(第三臂部)、12C(第二臂部)。y轴方向为这三个臂部12A、12B、12C的长度方向。这些基部11及臂部12A~12C由硅片等的不具有压电特性的单晶基板切成规定形状,并在一个表面上通过形成有后述的压电功能层和各种引线部来构成角速度传感器10A。此外,该角速度传感器10A的大致大小为:z轴方向的宽度为约1mm、y轴方向的全长为约3mm、z轴方向的厚度为约0.3mm。 
臂部12A~12C构成角速度传感器10A的振子。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将各臂部12A~12C例如分别以相同的臂长、形成宽度、形成厚度来形成,但是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后面的说明中,在这三个臂部12A~12C中,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12A及臂部12B分别称为外侧臂部12A、12B,将位于中央的臂部12C称为中央臂部12C。 
图2是图1中的[2]-[2]线方向的剖面图,图2示出了各臂部12A~12C的剖面形状。在外侧臂部12A、12B的一个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压电功能层15A、15B。压电功能层15A、15B包括:形成在外侧臂部12A、12B上的基层电极膜17a和17b、形成在该基层电极膜17a、17b上的压电膜16a和16b、形成在该压电膜16a、16b上的驱动电极13a(第一驱动电极)和13b(第二驱动电极)。 
另一方面,在中央臂部12C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压电功能层15C。压电功能层15C包括:形成在中央臂部12C上的基层电极膜17c;形成在该基层电极膜17c上的压电膜16c;形成在该压电膜16c上的参考电极13c及检测电极14a(第一检测电极)、14b(第二检测电极)。检测电极14a、14b分别形成在相对于配置在中央臂部12C的轴心上的参考电极13c对称的位置上。 
在此,基层电极膜17a~17c由在Si基板上通过溅射法形成的Ti(钛)和Pt(白金)的积层膜构成,在压电功能层15A~15C中,作为共通的电极膜形成在臂部12A~12C间。压电膜16a~16c是通过在氧气环境中,将例如,PZT(锆钛酸铅)的靶材进行RF溅射而形成的。驱动电极13a和13b、参考电极13c、检测电极14a、14b是通过使用光刻技术将形成在压电膜16a~16c上的Pt膜制作图案为各电极形状而形成的。电极图案形成后,通过将压电膜16a~16c以配合上述电极形状的方式也制作图案。 
角速度传感器10A由IC电路元件等的控制部31A驱动控制。各臂部12A~12C的基层电极膜17a~17c分别连接于控制部31A的Vref端子。Vref端子构成为作为基准电极的接地(ground)端子。外侧臂部12A、12B上的驱动电极13a、13b分别连接于控制部31A的G0端子,且输入由自激振荡电路32所生成的驱动信号。而且,用于检测中央臂部12C的振动特性的参考电极13c连接于G1端子,检测电极14a、14b分别连接于Ga、Gb端子。Ga、Gb、G1端子连接于运算电路33,运算电路33将参考电极13c的输出作为驱动用信号反馈给自激振荡电路32,并将检测电极14a、14b的差信号作为角速度信号输出给检波电路36。由检测电路36进行信号处理后的检测信号在被提供给平滑电路37后,被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处理。 
此外,虽然未详述,但是角速度传感器10A相对于控制部31A进行的连接是通过未图示的安装基板而进行的。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将构成控制部31A的IC元件进行安装的安装基板,角速度传感器10A被进行倒装片安装。用于倒装片安装的多个凸起(bump)形成于角速度传感器10A的基部11。在基部11的安装面上形成有在各臂部12A~12C的压电功能层15A~15C和上述多个凸起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引线部(未图示)。 
图3A、图3B示出了当角度速传感器10A进行动作时的各臂部12A~12C的振动形态。向外侧臂部12A、12B上的各个驱动电极13a、13b输入共通的驱动信号。由此,如图3A、图3B所示,通过压电膜16a、16b的反压电效应,外侧臂部12A、12B相对于压电功能层15A、15B(压电膜16a、16b)的膜面沿垂直方向以同相进行激励。 
中央臂部12C接受外部臂部12A、12B的振动的反作用,并沿同样的z轴方向以相对于外侧臂部12A、12B反相的方式进行振动。此时,参考电极13c及检测电极14a、14b通过压电膜16c的压电效应,对臂部12C的振动特性进行电检测,将通过参考电极13c所检测的参考信号反馈给控制部31A内的自激振荡电路32,将通过检测电极14a、14b所检测的检测信号的差信号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处理。当未施加角速度时,检测电极14a、14b的差信号原理上来说为0。 
另一方面,在这种状态下,若绕y轴方向的周围作用角速度,则在各臂部12A、12B上产生哥氏力,并生成将各臂部12A~12C沿与压电功能层15A~15C的形成面相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进行振动的成分。该振动成分利用中央臂部12C上的压电膜16c的压电效应由检测电极14a、14b来检测,并基于该差信号来检测角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各臂部12A~12C的动作频率、即基本模式时的z轴方向共振频率(下面,称为“纵共振频率”。)fv被分别设定为同一频率。而且,角速度的检测频率、即各臂部12A~12C的x轴方向的共振频率(下面,称为“横共振频率”。)fh仅对于中央臂部12C的横共振频率fh被设定为纵共振频率fv的附近。外侧臂部12A、12B的横共振频率fh被设定为从纵共振频率fv偏离数百~数千Hz的不同频率。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A中,当在基本模式中振动时,外侧臂部12A、12B以同相进行激励,中央臂部12C以与外侧臂部12A、12B反相地进行激励。而且,即使当角速度检测时,中央臂部12C的振动方向也与外侧臂部12A、12B的振动方向相反。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各臂部12A~12C之间产生基于振动的转矩。在一侧的外侧臂部12A和中央臂部12C之间产生的转矩、和另一侧的外侧臂部12B和中央臂部12C之间产生的转矩相互成反方向。其结果可以大幅度降低传递到基部11的振动。由此,可以抑制向支撑臂部12A~12C的基部11的振动泄漏,并可防止角速度检测特性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A中,由于将基于驱动电极13a、13b的各臂部12A~12C的激励方向以相对于压电功能层15A~15C的形成面成垂直方向(z轴方向)进行设定,所以与该检测方向(x轴方向)不同,可以通过本来稳定的振动模式来进行振动。即,通过压电膜16a、16b的振动激振的刚心和臂部12A、12B的重心相一致,与相对于压电功能层15A、15B的形成面平行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相比,沿相对于压电功能层15A、15B的形成面垂直的第一方向(z轴方向),臂部12A、12B的激励更为容易。因此,即使相对于干扰重叠的驱动频率的变动,可以抑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振动迁移,并可维持稳定的基本模式。由此,可以构成抗干扰强的角速度传感器,并可稳定地获得高精度的输出特性。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仅将关于中央臂部12C的横共振频率fh设定为纵共振频率fv的附近,并将关于外侧臂部12A、12B的横共振频率fh设定为远离纵共振频率fv,所以可以实现提高角速度的检测精度的同时,可以实现在外侧臂部12A、12B的基本动作模式时的振动方向的稳定化。 
此外,越将外侧臂部12A、12B的横共振频率fh远离该纵共振频率fv进行设计越可控制振动方向的偏差。图4示出了当将|fv-fh|的值设定为Δf时,Δf/fv的大小和激励时的臂部的振动方向的偏差(3σ)之间的关系。如图4可知:Δf越大,即,越以从fv远离的方式设定fh,越可以实现臂部的振动方向的稳定化。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当Δf/fv为0.1时,可以将振动方向的偏差抑制到大致为0。 
(第二实施例)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B的构成。此外,在图5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B在中央臂部12c的压电功能层15B的构成中未形成参考电极这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加法器和差动放大器来构成控制部41B内的运算电路33,并通过上述加法器对一对检测电极14a、14b的和信号进行运算并反馈给自激振动电路32,并将一对检测电极14a、14b的差信号输出给检波电路36,且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处理。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B中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例)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C的构成。此外,在图6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C在以下这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在形成于中央臂部12C上的一对检测电极14a、14b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在外侧臂部12A、12B上分别形成的一个检测电极14c、14d。此外,中央臂部12C与上述第二实施例构成相同。 
检测电极14c作为形成在一侧(在图6中为左侧)的外侧臂部12A上的压电功能层15A,而形成在靠近驱动电极13a的中央臂部12C一侧。而且,检测电极14d作为形成在另一侧(在图6中为右侧)的外侧臂部12B上的压电功能层15B,而形成在靠近驱动电极13b的中央臂部12C一侧。检测电极14a、14b、14c、14d分别连接于控制部31C的Ga端子、Gb端子、Gc端子、Gd端子。 
如上所述,由于不仅在中央臂部12C上还在外侧臂部12A、12B上设置有检测电极,所以可以提高角速度信号的检测精度。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1C内的运算电路33构成为:将由(Gd+Gb)+(Ga+Gc)得到的和信号作为驱动用信号输出给自激振荡电路32,另一方面,将由(Gd+Gb)-(Ga+Gc)得到的差信号作为角速度信号输出给检波电路36。在此,Ga、Gb、Gc、Gd分别表示检测电极14a、14b、14c、14d的检测信号。 
(第四实施例) 
图7A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D的概略构成。此外,在图7A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D包括用于对未图示的安装基板进行倒装片安装的多个凸起20a、20b、20c、20d。这些凸起20a~20d被设置在基部11的背面侧,且虽然未图示,但是其通过在该基部11的背面侧上被图案形成的引线部,与臂部12A~12C上的对应 的压电功能层15A~15C进行电连接。即,凸起20a~20d构成对各臂部12A~12C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用的外部连接端子。此外,虽然在如图7A所示的例子中,将凸起数设定为4个,但是凸起的形成数并不仅限于此。 
尤其,在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D上,各凸起20a~20d在基板11的背面侧上,三个臂部12A~12C间振动最小的位置上形成。如上所述,通过规定各凸起20a~20d的形成位置,可以抑制动作时向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 
图7B示出了基部11的宽度方向的各位置、和来自臂部12A~12C的振动泄漏量之间关系。如图7B所示,与各臂部12A~12C的轴心的延长线上相对应的位置的振动泄漏量最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这三个臂部12A~12C的轴心的延长线上形成各凸起20a~20d,即,形成在从延长线上偏离的位置上。如图7所示,优选在振动泄漏量最小的位置、即臂部间的位置上配置凸起20a~20d。凸起的形成位置和向安装基板传递振动泄漏量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并可知:根据凸起位置振动泄漏量会有大的变化。 
(第五实施例) 
图9A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E的概略构成。此外,在图9A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E在将振动锤部设置在中央臂部12C的这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振动锤部21与中央臂部12C的前端部一体形成,但是振动锤部21的形成位置并不仅限于此。通过将振动锤部21设置在中央臂部12C上,从而如图9B所示,中央臂部12C的振动力可以大于外侧臂部12A、 12B的振动力。因此,通过最优化振动锤部21的设计,从而可以通过一个中央臂部12C来消除两个外侧臂部12A、12B所产生的振动。由此,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来消除向臂部12A~12C的根部位传递的振动,并可大幅度降低向基部11及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E中,因为设置振动锤部21所以中央臂部12C的共振频率变低,因此,为了使三个臂部12A~12C的共振频率一致而使中央臂部12C的臂长短于外侧臂部12A、12B的臂长。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以增大外侧臂部12A、12B的形成宽度,所以也可以增大驱动电极13a、13b的形成宽度,并可通过增大臂部的振动振幅而实现提高角速度检测特性。 
(第六实施例) 
图10A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F的概略构成图。此外,在图10A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F在中央臂部12C的形成宽度W2(第二宽度)大于外侧臂部12A、12B的形成宽度W1(第一宽度)这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通过这样的构成,如图10B所示,可以使中央臂部12C的振动力大于外侧臂部12A、12B的振动力。由此,通过最优化中央臂部12C的形成宽度(例如使W2=2W1),从而可以通过一个中央臂部12C来消除两个外侧臂部12A、12B所产生的振动。由此,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来消除向臂部12A~12C的根部位传递的振动,并可大幅度降低向基部11及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将中央臂部12C的臂长与外侧臂部12A、12B的臂长相等,但是当然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 中央臂部12C的臂长设定得长于外侧臂部12A、12B的臂长,从而实现共振频率的谐调。 
图11示出了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角速度传感器中,向臂部(振子)的根部位传递的振动泄漏量和向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量之间关系的一例。如图可知有以下这种倾向:向臂部的根部位传递的振动泄漏量越大,则向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量越大。图12示出了将向上述第一、第五及第六的各实施例的构成中的臂部的根部位传递的振动泄漏量进行比较的结果。如图可知:在第一实施例中的、50nmpp的振动泄漏量在第五实施例中降低为15nmpp,在第六实施例中直至降低为10nmpp。此外,单位中“pp”表示“峰峰值(peak to peak)”,表示振动振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大小。 
(第七实施例)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G的概略构成图。此外,在图13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G在支撑三个臂部12A~12C的基部11的构成这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即,在本实施例中,基部11构成为包括:支撑部22,支撑三个臂部12A~12C;固定部24,形成有安装在安装基板上的多个凸起(外部连接端子)20;以及缓冲部(连接部)23,形成在支撑部22和固定部24之间。 
缓冲部23以小于与基部11的形成宽度相对应的支撑部22及固定部24的形成宽度的宽度而构成。即,缓冲部23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的宽度(第二宽度)d2以小于支撑部22及固定部24的宽度(第一宽度)d1的宽度而形成。由此,可以缓和从构成臂部12A~12C的根部位的支撑部22,向构成凸起22的形成区域的固定部24 的振动的传递。由此,可以降低向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量并可实现角速度检测特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典型为各臂部12A~12C及基部11的厚度(z轴方向的厚度)实质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各臂部12A~12C及基部11的厚度不同,以将缓冲部23的体积小于固定部24的体积的方式进行设计即可。即,固定部24的宽度及缓冲部23的宽度并不必须限定为d1、d2也是可以的。 
具体而言,对缓冲部23的形成宽度、形成长度、形成厚度等进行设定,以便包括三个臂部12A~12C、支撑部22及该缓冲部23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f0在臂部12A~12C的纵共振频率(激励频率)fv的1/√2以下。图14示出了频率比(f0/fv)和向固定部24传递的振动量之间关系。如图可知:频率比越小(f0与fv相比越低),向固定部24传递的振动量越降低。而且,图1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G的频率特性的一例。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fv<fh的例子。 
对如图13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G的f0和fv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具有三个臂部的3音叉型的振子、即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具有多个振动系统。在该多个振动系统中,作为振动泄漏的对策而引起注意的振动系统为2个。即,第一振动系统是基于各臂部12A~12C及支撑部22的振动系统,其振动频率(第一共振频率)为上述fv。第二振动系统是基于各臂部12A~12C、支撑部22及缓冲部23的振动系统,其共振频率(第二共振频率)是上述f0。如图1 5所示,该f0是各臂部向相同方向振动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缓冲部23,可以抑制从各臂部12A~12C向固定部24的振动泄漏。而且,即使基于比fv更接近于f0的干扰 的振动被施加在角速度传感器上,也可以通过第二振动系统容易地吸收基于该干扰的振动,并可稳定地获得高精度的输出特性。 
在图21中示出了如图13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G的典型的大小。将支撑部22及缓冲部23的y轴方向的长度定为L(μm)。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部24的大小并没有限定,适当设定即可。 
图22是当各臂部12A~12C的长度为1900μm时的、L和频率比(f0/fv)之间的关系、以及L和向固定部24传递的振动量之间关系的图表。在此,支撑部22的长度L1、和缓冲部23的长度L2的比实质被固定为5∶2,但是并不必限定于此。 
从图22的图表可知:L越长,频率比(f0/fv)越低。而且,L越长,固定部24的振动量也越低。当固定部24的振动量大约超过30nmp-p时,由控制部31A(参照图1)将该振动作为噪声进行检测,从而角速度的检测将劣化。因此,固定部24的振动量优选在约30nmp-p以下。 
与固定部24的振动量为30nmp-p的点相对应的、频率比(f0/fv)为0.75左右。因此,优选频率比(f0/fv)小于0.75。典型为0.25≤(f0/fv)≤1/
Figure 2007101643696_3
即可。当f0/fv低于0.25时,需要例如,或者将宽度d2较小地设计,或者将L2较长地设计。在这种情况下,缓冲部23为细小形状,且通过基于各臂部12A~12C的振动的加振力、和附加给角速度传感器的来自外部的冲击力,恐怕连接部会断裂。另一方面,当f0/fv高于1/√2时,如上所述,固定部24的振动量超过30nmp-p,从而不能充分发挥防止振动泄漏的功能。 
(第八实施例) 
图16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H的概略构成图。此外,在图16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H在以下这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中央臂部12C上的一对检测电极14a、14b通过基部11从中央臂部12C向一侧的外侧臂部12A及另一侧的外侧臂部12B跨越地分别连续地形成为大致U字状。 
如图16所示,在中央臂部12C上所形成的一对检测电极14a、14b中,一侧(图中左侧)的检测电极14a通过形成在基部11的臂部根部位上的中继电极19a(第一中继电极)而连接于位于该侧的外侧臂部12A上的检测电极14c(第三检测电极)。另一侧(图中右侧)的检测电极14b通过形成在基部11的臂部根部位上的中继电极19b(第二中继电极)而连接于位于该另一侧的外侧臂部12B上的检测电极14d(第四检测电极)。检测电极14c邻接于驱动电极13a,从外侧臂部12A的轴心位于靠近中央臂部12C侧,检测电极14d邻接于驱动电极13b,从外侧臂部12B的轴心位于靠近中央臂部12C侧。 
中继电极19a、19b在基部11的臂部根部位上,分别形成在压电膜18a、18b上,其中,该压电膜18a形成在中央臂部12C和外侧臂部12A之间、18b形成在中央臂部12C和外侧臂部12B之间。压电膜18a、18b是与形成构成各臂部12A~12C上的压电功能层15A~15C的压电膜16a~16c的工序同时且通过同一材料而形成的。此外,压电膜18a、18b的形成是任意的,即使省略也没有关系。 
中继电极19a、19b分别连接于控制部31H的Ga端子及Gb端子。而且,在运算电路33中,获得这些中继电极19a、19b的检测 信号的差并将其作为角速度信号。下面,参照图17A、图17B对角速度传感器10H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 7A是激励动作中的臂部12A~12C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其示出了在任意瞬间,外侧臂部12A、12B向图中下方向振动,中央臂部12C向图中上方向振动的样子。当不施加角速度时,由于臂部的振动为反相,所以中央臂部12C上的检测电极14a、14b和外侧臂部12A、12B上的检测电极14c、14d生成相互不同的符号信号。但是,由于检测电极14a和14c、检测电极14b和14d相互电连接,所以生成的信号相互抵消。因此,这些差信号(Ga-Gb)为0,无法生成角速度信号。 
另一方面,在图17A的状态下,当向臂部12A~12C的轴心周围施加角速度时,例如如图17B所示,在臂部12A~12C上引发水平方向的振动。在这种情况下,外侧两个臂部12A、12B以同相振动,中央臂部12C以相对这些外侧臂部12A、12B的反相进行振动。在如图17B的状态下,中央臂部12C上的检测电极14a、14b对应输入角速度的大小而生成相互反相的信号,该差信号被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处理。此外,此时,外侧臂部12A的检测电极14c生成和检测电极14a同相的信号,外侧臂部12B的检测电极14d生成和检测电极14b同相的信号。 
然后,如图18所示,考虑对角速度传感器10H沿臂部12A~12C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施加加速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C所示,当向图中左方向施加加速度时,通过对各臂部12A~12C同时沿左方向作用惯性力,检测电极14a和检测电极14b生成相互逆相(不同符号)的信号。因此,例如如图19所示,当仅在中央臂部12C上设置检测电极时,这些检测电极14a、14b的差信号搭载于传感器的输出中,并作为角速度信号被进行处理。即,无论生成角速度与否,都会产生生成角速度信号这样的不良情况。 
对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H中,由于在外侧臂部12A、12B上分别形成有与检测电极14a、14b进行电连接的检测电极14c、14d,所以如图17C所示,在各臂部上的检测电极14c、14d分别生成与作用于外侧臂部12A、12B的加速度相当的信号,同时,由于这些信号与由检测电极14a、14b所生成的信号是相同大小且反相,所以各信号相互抵消,结果,检测信号Ga、Gb为0。由此,检测信号的差信号也为0,从而可以防止由加速度所生成的信号搭载于传感器的输出中。此外,当为向图中右方向施加加速度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一方面,考虑对角速度传感器10H沿臂部12A~12C的激励方向(z轴方向)施加加速度的情况。例如如图17D所示,当向图中上方向施加加速度时,通过对各臂部12A~12C同时向上方向作用惯性力,各检测电极14a~14d中的任一个生成同相且大小相同的信号。但是,由于检测信号的差信号为0,所以不会对传感器的输出造成影响。这与如图19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的构成相同。此外,向图中下方向施加加速度的情况也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H,可以排除基于加速度的影响,并可稳定地进行高精度的角速度检测。图20是对图18及图19所示的各个角速度传感器如各图所示地沿x轴方向施加加速度时的传感器输出的变化的一例。此外,横轴的加速度的单位为g=(9.8m/s2)。从图20的结果可知:图18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H的基于加速度的影响更小,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输出特性。 
(第九实施例)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H的大小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J与图14、图21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一样是包括缓冲部23这种类型的角速度传感器。 
角速度传感器10J的、外侧臂部12A、12B沿激励方向具有共振频率fv(第一共振频率)。中央臂部12C具有即不是激励方向的振动系统也不是在宽度方向上的振动系统的第三振动系统(共振频率fc(第二共振频率))。 
fv和fc的差被设定在1kHz~2kHz。为了实现该值,典型为:中央臂部12C的宽度为103μm,外侧臂部12A、12B的宽度为100μm。在这种情况下,各臂部12A~12C的厚度实际相同。或者,也可以为:中央臂部12C的厚度为103μm,外侧臂部12A、12B的厚度为100μm。 
或者,也可以为:中央臂部12C的宽度(或者厚度)形成得小于外侧臂部12A、12B的宽度(或者厚度)。 
fv和fc的差、即|fv-fc|低于1kHz时,将基于上述共振频率fc的第三臂部的振动将变为噪声。其结果是,角速度的检测精度劣化。当|fv-fc|高于2kHz时,中央臂部12C的形状或者大小等将不在规定的适当范围内。其结果是,在中央臂部12C的激励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共振频率(fv、fh)的平衡劣化,从而招致角速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的劣化。 
图24是将数码照相机作为安装有上述各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A~10J的电子机器的例子进行表示的概略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该数码照相机的构成的框图。 
数码照相机260包括安装有角速度传感器10A~10J的机器主体261。机器主体261是例如,金属制、树脂制等的框架(frame) 或者框体。实际上,角速度传感器10A~10J构成为通过例如数mm角的大小进行封装(Packaging)。在被封装的陀螺仪(gyro)装置上,为了检测至少绕2轴的旋转角速度,至少安装有两个角速度传感器10A~10J。 
如图25所示,数码照相机260包括角速度传感器10A~10J、控制部510、具有透镜等的光学系统520、CCD 530、对光学系统520进行手抖校正的手抖校正机构540。 
由角速度传感器10A~10J检测2轴的哥氏力。控制部510基于该检测的哥氏力使用手抖校正机构540在光学系统520上进行手抖的校正。 
作为安装有角速度传感器10A~10J的电子机器,并不仅限于上述数码照相机。例如,作为电子机器列举有膝上(laptop)型计算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电子词典、音频/视频机器、投影仪、便携式电话机、游戏机、汽车导航(car navigation)机器,机器人、其他电气化产品等。 
图26是表示如图21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G、或者如图23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J的现实的典型例的平面图。在该角速度传感器中,外部连接端子20位于比外侧臂部12A、12B靠外的外侧。驱动电极13a和13b、检测电极14a和14b、参考电极13c通过引线29分别连接于外部连接端子20。 
(第十实施例) 
图27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的图。此外,在图27中对与上述第八实施例(图16)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H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K与上述第八实施例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H一样与中央臂部12C上的检测电极14a、同图左侧的外侧臂部12A上的检测电极14c连接。而且,中央臂部12C上的检测电极14b连接于同图右侧的外侧臂部12B上的检测电极14d。但是,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K在以下这点上与上述第八实施例中的角速度传感器10H不同:在中央臂部12C上,代替参考电极13C,形成有驱动电极13d(第三驱动电极)。 
上述检测电极14a和检测电极14c、以及检测电极14b和检测电极14d与上述图16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H一样,即可以分别通过中继电极进行连接,也可以不通过中继电极而通过引线等进行连接。各检测电极14a~14d的宽度W3及长度L3相同,且从各臂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直至各检测电极14a~14d位置的各距离da也相同。 
在此,当将中央臂部12C上的左右检测电极14a及14b、和外侧臂部12A上及12B上的各检测电极14c及14d的各检测值分别设定为a、b、c及d时,控制部31K(未图示)与上述第八实施例一样,将和信号a+c(第一和信号)与和信号b+d(第二和信号)之间的差、即(a+c)-(b+d)的差信号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与驱动电极13a及13b一样,将通过控制部31K的自激振动电路32生成的驱动信号输入给驱动电极13d,但是控制部31K也可以将例如该和信号a+c与和信号b+d的和信号(a+c)+(b+d)作为参考信号反馈给该自激振动电路32。 
图28是表示当对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K、和将a-b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的角速度传感器分别施加冲击(加速度)时的、输出结果的图表;图28(a)表示未施加哥氏力时的结果,图28(b)表示施加哥氏力时的结果。 
如图28所示可知:当施加冲击等的加速度,且检测a和b之间的差信号时,虽然产生衰减的噪声,但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a+c)-(b+d)的差信号,如在上述第八实施例中所说明的一样的理由,可以抑制基于加速度的噪声的发生。 
而且,如图28(b)所示,即使施加哥氏力时,由于可以回避基于冲击而产生的噪声,并增加来自外侧臂部12A及12B的检测值的输出,所以与哥氏力相对应的输出增加,角速度检测效率也得到改善。 
此外,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K中,将中央臂部12C上的驱动电极13d的宽度W1、和外侧臂部12A及12B上的各驱动电极13a及13b的各宽度W2形成为相等,并且,驱动电极13d的长度L1为各驱动电极13a及13b的各长度L2的2倍。在此,当将中央臂部12C上的驱动电极13d的实质驱动面积定为S1,并将外侧臂部12A上的驱动电极13a和外侧臂部12B上的驱动电极13b的实质驱动面积分别定为S2、S3时,S1∶S2(=S3)=2∶1。 
由此,外侧臂部12A及12B的各驱动量是中央臂部12C的驱动量的一半的振幅。因此,由于可以消除基于各臂部的驱动而产生的动作力矩,所以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来抵消向臂部12A~12C的根部位传递的振动,并可大幅度地降低向基板22及安装基板的振动泄漏。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K中,并不仅限于检测电极14a和检测电极14c、检测电极14b和检测电极14d分别接线,也可以构成为:与上述第三实施例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C(图6)一样,控制部31K分别输入上述a、b、c及d。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1K基于输入的a、b、c及d的各信号,通过将上述(a+c)-(b+d)的差信号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同样避免基 于加速度的噪声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对上述自激振动电路32不反馈a+c和b+d的和信号而仅反馈a+c从而产生驱动信号。当反馈上述a、b、c及d的和信号时,上述a和c、b和d分别为反相位的信号,并当由于产生哥氏力而使相位变化时,因为a+c、b+d的各信号的增减变化率增大,所以各臂部的振动量容易变化,从而施加哥氏力时的各臂部的动作变得不稳定。而且,当各臂部的动作不稳定时,各臂部的振动量变化的结果、恐怕对角速度的检测会产生误差,其结果导致与哥氏力相对的角速度检测的信号线性降低,这是因为信号检测的动态范围变小。因此,通过仅反馈a+b,当发生哥氏力时,所反馈的信号由于哥氏力的影响而变动的程度减轻,从而可以实现稳定的驱动状态。 
(第十一实施例) 
图29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的图。此外,在图29中对与上述第十实施例(图28)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K相同的构成或功能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L中,与上述第十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K相比较,设置外侧臂部12A及12B的各检测电极14c及14d的位置不同。即,在上述第十实施例中,虽然各检测电极14c及14d分别设置在外侧臂部12A及12B的、靠近中央臂部12C侧,但是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L中,各检测电极14c及14d被设置在外侧臂部12A及12B的、与中央臂部12C侧相反的一侧。通过该构成,与上述第三、第八及第十实施例一样,可以避免基于加速度的噪声的发生。 
(第十二实施例) 
图30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的图。此外,在图30中对与上述第十及第十一实施例(图27及29)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10K及10L相同构成或者功能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M在以下这点上与上述第十及第十一实施例的角速度传感器10K及10L不同:在两个外侧臂部12A及12B中、一侧的臂部(例如,外侧臂部12A)上设置有两个检测电极14c及14d,在另一侧臂部(例如,外侧臂部12B)上不设置检测电极。根据该构成,与上述第三、第八及第十一实施例一样,可以避免基于加速度的噪声的发生。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九实施例中,示出了仅对外侧臂部12A及12B设置驱动电极13的例子,并且,在第十~第十二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对全部中央臂部12C、外侧臂部12A及12B设置驱动电极13的例子。但是,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中例如,也可仅对中央臂部12C设置驱动电极13。在这种情况下,外侧臂部12A及12B通过中央臂部12C的激励的反作用,以相对中央臂部12C的振动的反相位进行振动。 
(第十三实施例) 
图3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的图。此外,在图31中对与上述第十~第十二实施例(图27、图29及图30)所示的各角速度传感器10K、10L及10M相同构成或者功能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的角速度传感器10N在臂部数不是三个而是五个(臂部12A~12E)这点上与上述第十~第十二实施例(图27、图29及图30)所示的各角速度传感器10K、10L及10M不同。即, 在上述第十~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各外侧臂部12A及12B的外侧还进一步设置有臂部12D及12E。臂部的数量当然并不仅限于五个。根据该构成,与上述第三、第八及第十~第十二实施例一样,可以避免基于加速度的噪声的发生。 
此外,通过上面第十~第十三的各实施例所示的各角速度传感器10K~10N也可以被安装在如上述图24及图25所示的数码照相机260等的各种电子机器上。 
附图标记 
10A、10B、10C、10D、10E、10F、10G、10H、10I、10J、10K、10L、10M、10N角速度传感器 
11基部 
12A、12B外侧臂部 
12C中央臂部 
13a、13b、13d驱动电极 
13c参考电极 
14a、14b、14c、14d检测电极 
15A、15B、15C压电功能层 
16a、16b、16c压电膜 
17a、17b、17c基层电极膜 
20a、20b、20c、20d凸起(外部连接端子) 
21振动锤部 
22支撑部 
23缓冲部 
24固定部 
31A、31B、31C、31H控制部 
32自激振荡电路 
33运算电路 
260数码照相机 
261主体 

Claims (14)

1.一种角速度传感器,包括:
基部;
三个臂部,从所述基部一体地沿大致同一方向延伸;
压电膜,形成在所述各臂部的一个表面上;
驱动电极,用于激励,形成在所述三个臂部中的至少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所述压电膜上,所述第一和第二臂部位于外侧;以及
检测电极,用于角速度检测,形成在所述三个臂部中的至少位于中央的臂部的所述压电膜上,
其中,所述三个臂部中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以同相进行激励,位于中央的臂部以相对于位于所述外侧的两个臂部的反相进行激励,同时,
所述驱动电极对形成所述驱动电极的臂部沿和所述压电膜的形成面垂直的第一方向进行激励,
所述检测电极对沿与所述三个臂部的所述压电膜的形成面平行的第二方向的振动进行检测,
所述检测电极在所述三个臂部中、位于中央的臂部的所述压电膜上相对于该位于中央的臂部的轴心,成一对地形成在对称的位置上,
所述检测电极的第一检测电极形成在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的第一侧,并且经由所述基部从位于中央的臂部跨越位于所述第一侧的外侧的臂部并连续地形成,同时,
所述检测电极的第二检测电极形成在关于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的轴心对称相对的第二侧,并且经由所述基部从位于中央的臂部跨越位于所述第二侧的外侧的臂部,连续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三个臂部中、位于中央的臂部上设置有振动锤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三个臂部中、位于中央的臂部的形成宽度形成为大于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的形成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个臂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共振频率分别设定为一致,同时,
所述三个臂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共振频率中,仅将位于中央的臂部的共振频率设定为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共振频率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三个臂部中、位于中央的臂部的所述压电膜上形成有用于检测该位于中央的臂部的振动特性的参考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各臂部进行信号输入输出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
所述各外部连接端子位于所述基部的一个表面上,且形成在所述三个臂部之间振动最小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外部连接端子形成在从所述各臂部的轴心的延长线偏离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部上,在所述各臂部的根部位和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形成区域之间,设置有具有比所述基部的形成宽度小的宽度的缓冲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通过所述第一臂部及所述第二臂部的激励的反作用以和所述第一臂部及所述第二臂部的振动的反相位进行激励。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包括:
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臂部、所述第二臂部及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
固定部,包括用于对位于所述第一臂部的第一驱动电极、位于所述第二臂部的第二驱动电极及所述检测电极进行外部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以第一宽度形成;以及
连接部,连接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固定部,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宽度小的所述第二宽度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第一臂部、所述第二臂部、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及所述支撑部构成的第一振动系统中,当所述第一臂部及所述第二臂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为fv,在由所述第一臂部、所述第二臂部、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所述支撑部及所述连接部构成的第二振动系统中,当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为f0时为:
Figure FSB00000564414500041
Figure FSB0000056441450004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通过第三驱动电极的压电驱动以和所述第一臂部及所述第二臂部的振动的反相位进行激励,所述第三驱动电极在所述位于中央的臂部的中央部分形成。
13.一种角速度传感器,包括:
基部;
三个臂部,从所述基部一体地沿大致同一方向延伸;
压电膜,形成在所述各臂部的一个表面上;
驱动电极,用于激励,形成在所述三个臂部中的至少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所述压电膜上,所述第一和第二臂部位于外侧;以及
检测电极,用于角速度检测,形成在所述三个臂部中的至少位于中央的臂部的所述压电膜上,
其中,所述三个臂部中位于外侧的两个臂部以同相进行激励,位于中央的臂部以相对于位于所述外侧的两个臂部的反相进行激励,同时,
所述驱动电极对形成所述驱动电极的臂部沿和所述压电膜的形成面垂直的第一方向进行激励,
所述检测电极对沿与所述三个臂部的所述压电膜的形成面平行的第二方向的振动进行检测,
所述三个臂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共振频率分别设定为一致,同时,
所述三个臂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共振频率中,仅将位于中央的臂部的共振频率设定为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共振频率附近。
14.一种电子机器,包括:
主体;以及
角速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角速度传感器是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角速度传感器。
CN200710164369.6A 2006-10-30 2007-10-30 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3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3589 2006-10-30
JP2006-293589 2006-10-30
JP2006293589 2006-10-30
JP2007067641 2007-03-15
JP2007067638 2007-03-15
JP2007-067638 2007-03-15
JP2007-067641 2007-03-15
JP2007067641A JP5050590B2 (ja) 2007-03-15 2007-03-15 角速度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067638 2007-03-15
JP2007278229 2007-10-25
JP2007-278229 2007-10-25
JP2007278229A JP2008256669A (ja) 2006-10-30 2007-10-25 角速度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3957A CN101173957A (zh) 2008-05-07
CN101173957B true CN101173957B (zh) 2011-12-21

Family

ID=39422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436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3957B (zh) 2006-10-30 2007-10-30 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739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09002A (ja) * 2010-03-29 2011-10-20 Seiko Epson Corp 振動片、角速度センサー、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652155B2 (ja) 2010-11-24 2015-0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センサーユニット、電子機器、振動片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センサ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838689B2 (ja) * 2011-09-26 2016-0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センサー素子、センサー素子の製造方法、センサーデバイス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838696B2 (ja) * 2011-09-29 2016-0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センサー素子、センサー素子の製造方法、センサーデバイス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3245339B (zh) 2012-02-14 2017-05-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振动片、传感器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JP5970698B2 (ja) * 2012-03-29 2016-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センサーユニット、電子機器
JP6337443B2 (ja) * 2013-10-30 2018-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角速度センサー、電子機器及び移動体
JP6337444B2 (ja) * 2013-10-30 2018-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片、角速度センサー、電子機器及び移動体
DE102015207856A1 (de) * 2015-04-29 2016-11-17 Robert Bosch Gmbh Drehratensensor und Verfahren
JP6623682B2 (ja) * 2015-10-28 2019-12-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物理量検出振動片、物理量検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CN108431732B (zh) * 2015-12-28 2021-03-26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模拟力觉发生装置
EP3978875A4 (en) * 2019-05-31 2023-10-25 Kyocera Corporation ANGULAR SPEED SENSOR AND SENSOR ELEM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1828A (en) * 1993-07-22 1995-09-19 Alps Electric Co., Ltd. Vibratory gyroscope
US5912524A (en) * 1994-10-28 1999-06-15 Alps Electric Co., Ltd. Vibratory gyroscope
US5942839A (en) * 1995-08-31 1999-08-24 Alps Electric Co., Ltd. Piezoelectric vibrator and vibratory gyroscope using the same
US6253613B1 (en) * 1996-02-21 2001-07-03 Fujitsu Limited Tuning fork vibratory gyro utilizing a piezoelectric transversal effect
US6397676B1 (en) * 1999-05-10 2002-06-04 Alps Electric Co., Ltd. Piezoelectric oscillator and signal dete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596363A (zh) * 2002-08-07 2005-03-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角速度传感器
EP1650531A1 (en) * 2004-07-01 2006-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Angular velocit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1828A (en) * 1993-07-22 1995-09-19 Alps Electric Co., Ltd. Vibratory gyroscope
US5912524A (en) * 1994-10-28 1999-06-15 Alps Electric Co., Ltd. Vibratory gyroscope
US5942839A (en) * 1995-08-31 1999-08-24 Alps Electric Co., Ltd. Piezoelectric vibrator and vibratory gyroscope using the same
US6253613B1 (en) * 1996-02-21 2001-07-03 Fujitsu Limited Tuning fork vibratory gyro utilizing a piezoelectric transversal effect
US6397676B1 (en) * 1999-05-10 2002-06-04 Alps Electric Co., Ltd. Piezoelectric oscillator and signal dete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596363A (zh) * 2002-08-07 2005-03-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角速度传感器
EP1650531A1 (en) * 2004-07-01 2006-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Angular velocit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288527A 1998.10.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3957A (zh) 2008-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3957B (zh) 角速度传感器及电子机器
US7673512B2 (en) Angular velocity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130147B2 (en) Vibrating reed, gyro sens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obile unit
EP1245928B1 (en) Gyroscop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088540B2 (ja) 検出装置、検出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4702942B2 (ja) 振動ジャイロ用素子及び振動ジャイロ
US11326881B2 (en) Vibrator device, circui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ibrator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vehicle
WO2006036022A1 (ja) 振動型ジャイロスコープ、及び振動型ジャイロスコープの製造方法
JP4068370B2 (ja) 振動ジャイロ
CN101236082B (zh) 振动陀螺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电子设备
KR20110088437A (ko) 물리량 검출 소자, 물리량 검출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JP2013186029A (ja) 振動片、センサー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70690B2 (ja) センサー素子、センサーユニット、電子機器及びセンサ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8453503B2 (en) Vibrating reed, vibrator, physical quantity sens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8058062A (ja) 角速度センサ
JP2008151633A (ja) 角速度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KR20080059046A (ko) 각속도 센서
JP2007232710A (ja) 振動ジャイロ用振動子
JP2008224627A (ja) 角速度センサ、角速度センサ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256669A (ja) 角速度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JP6210345B2 (ja) ジャイロセンサー素子、ジャイロセンサーユニット、電子機器及びジャイロセンサ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623615B2 (ja) 振動型ジャイロセンサ、電子機器及び移動体
JP2001194150A (ja) 角速度検出装置
JP3741027B2 (ja) 振動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振動ジャイロ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JP3028999B2 (ja) 振動ジャイ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1

Termination date: 201510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