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4809B -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 Google Patents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4809B
CN101164809B CN2007101952308A CN200710195230A CN101164809B CN 101164809 B CN101164809 B CN 101164809B CN 2007101952308 A CN2007101952308 A CN 2007101952308A CN 200710195230 A CN200710195230 A CN 200710195230A CN 101164809 B CN101164809 B CN 101164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rber
bumper
pedestrian protection
bumper absorber
pedestri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52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4809A (zh
Inventor
足立润仁
安部成昭
佐藤文彦
福山拓
森浩司
三轮义胜
森田幸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gai K K
Chugai Co Ltd
Sekisui Ka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gai K K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869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0954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869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866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gai K K,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gai K K
Publication of CN101164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4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64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4809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60R2019/1873Cellular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20),其中从与碰撞吸收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看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20)的断面形状形成为具有前部切口部分(22)和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且这三个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有重叠部分的W形状。在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中沿长度方向也就是车宽方向保持规定间距地分别形成筋(30),而且在所述筋(30)上从车辆后方形成三角形切口(32)。利用这种结构,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上升。

Description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特别涉及一种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发生碰撞时用于保护行人的碰撞吸收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机动车等车辆的碰撞吸收器中,通常使由发泡体组成的能量吸收体的断面形状大致是I字形,而且实现保护行人并满足保险杠所要求性能的结构是公知的(例如实开昭60-37457号公报)。 
但是在这种碰撞吸收器中,一旦发生碰撞而向碰撞吸收器施加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时,断面形状为I字形的能量吸收体的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沿车辆前后方向压缩变形,因而初期的负荷级别的增加缓慢,能量吸收量低下。 
因而,希望一种在行人与保险杠发生碰撞时负荷级别从初期阶段快速增加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 
而且在现有其它类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中,如图28所示,将吸收器(所谓的能量吸收体)104设置在保险杠100的保险杠罩(所谓的壳体)102内。这种吸收器104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断面形状是开口部分106朝向车辆前方的コ字形,并且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的多个凸起部分108的车辆后方侧部104A固定在保险杠加强件110(所谓的安装装置)上(例如特开昭57-47234号公报)。 
但是,一旦发生碰撞,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作用在这种吸收器104上时,如图28双点划线所示,吸收器104的上壁部分104B和下壁部分104C沿车辆前后方向压缩变形。因而,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从吸收器104接收的冲击负荷与吸收器104的压缩率成比例地上升。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人保护用吸收器,能够在行人与保险杠发生碰撞时负荷级别从初期阶段快速增加,同时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是一种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设置在保险杠罩内、且由吸收碰撞能量的发泡成形体组成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断面形状是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和从车辆后方切口的后部切口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有重叠部分的形状,并且具有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使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在上下方向敞开的倾斜面。 
因而,一旦在碰撞时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利用倾斜面的动作,前部切口部分和后部切口部分开启,碰撞吸收器的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向车辆上下方向张开。因而,碰撞吸收器的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不会压缩变形。因而能够抑制碰撞体从碰撞吸收器接收的冲击负荷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是一种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设置在保险杠罩内、且由吸收碰撞能量的发泡成形体组成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断面形状是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和从车辆后方切口的后部切口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的W形状,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所述前部切口部分和所述后部切口部分在上下方向张开。 
因而,一旦在碰撞时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由于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断面形状是W形状,碰撞吸收器的前部切口部分和后部切口部分开启,碰撞吸收器的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向车辆上下方向张开。因而,碰撞吸收器的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不会压缩变形。因而能够抑制碰撞体(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从碰撞吸收器接收的冲击负荷的增加。 
优选地,本发明是一种在上面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具有在从车辆前方施加负荷初期抑制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的开启的开启抑制装置。 
而且增加到上述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内容中,在从车辆前方向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施加负荷初期,利用开启抑制装置的作用,能够抑制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的开启,因而与没有设置开启抑制装置相比,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向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施加负荷的初期的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所述开启抑制装置是沿长度方向保持规定间隔而至少形成在车辆后方的所述切口部分上的筋,一旦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弯曲变形到规定量,所述筋破裂。 
因而,在从车辆前方向施加负荷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的初期,通过沿长度方向保持规定间隔而至少形成在车辆后方的所述切口部分上的筋的作用,能够抑制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的开启,一旦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弯曲变形到规定量,所述筋断裂。因而与没有设置筋相比,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向施加负荷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初期的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所述开启抑制装置是将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固定在保险杠加强件上的固定装置,一旦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弯曲变形到规定量,所述固定装置使所述固定解除。 
因而,在从车辆前方向施加负荷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的初期,通过将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固定在保险杠加强件上的固定装置的作用,能够抑制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的开启。然后,一旦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弯曲变形到规定量,将解除所述固定。因而与没有设置固定装置相比,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向施加负荷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初期的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具有从上述前部切口部分的相反侧形成的槽。 
因而在变形初期,在与前部切口部分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由于容易以所述槽为起点产生弯曲负荷,能够使初期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而且由于在变 形后期,通过形成槽的部位扩张,压垮残存厚度变薄,能够使到达底限负荷的时刻延迟。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上述前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和上述后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为10°~15°。 
因而,通过使前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和上述后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为10°~15°,能够使初期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同时能够使达到底限负荷的时刻延迟。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具有形成在上述后部切口部分内部的凸部,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所述凸部被推压在保险杠加强件上并破裂。 
因而,通过形成在上述后部切口部分内部的凸部被推压在保险杠加强件上,能够使初期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而且由于在变形后期,通过形成在上述后部切口部分内部的凸部被推压在保险杠加强件上并断裂,压垮残存厚度变薄,能够使达到底限负荷的时刻延迟。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所述筋的宽度是5~10毫米,所述筋的间隔是30~50毫米。 
因而,通过使筋的宽度是5~10毫米,所述筋的间隔是30~50毫米,能够使能量吸收量提高。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所述W形状的前后方向朝向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变为逆向。 
因而在向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施加负荷的初期,相对于负荷,在一W形状上产生向扩张方向的负荷,在另一W形状上产生向变窄方向的负荷,因而在毗邻的逆向W形状的交界部分的连接部分上产生剪切力。因而,能够使初期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 
优选地,在所述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中,所述逆向W形状的交界面相对脱模方向倾斜。 
因而添加到上面技术方案记载的内容中,由于逆向的W形状的交界面相对脱模方向倾斜,容易脱模。因而,即使不使用滑动凸轮,也能够由使用普通上模和下模的简单模具形状进行制造。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是一种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设置在保险杠罩内、且由吸收碰撞能量的发泡成形体组成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断面形状是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和从车辆后方切口的后部切口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的锯齿形形状,并且所述锯齿形形状的前后方向朝向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隔变为逆向。 
因而当向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施加负荷的初期,相对于负荷,在一锯齿形形状上产生向扩张方向的负荷,在另一锯齿形形状上产生向变窄方向的负荷,因而在毗邻的逆向锯齿形形状的交界部分的连接部分上产生剪切力。因而,能够使初期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沿图3中1-1线)放大断面图; 
图2是从车辆斜后方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斜视图; 
图3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显示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车体的斜视图; 
图4A~4D是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显示根据第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负荷特性的图表;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且与图1对应的断面图;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变形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且与图1对应的断面图; 
图8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侧断面,图8B和8C是与图8A对应且说明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作用的视图; 
图9是显示根据第3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负荷特性的图表; 
图1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侧断面, 
图11A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一部分断面的斜视图,图11B和11C是与图11A对应且说明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作用的视图; 
图12是显示根据第5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负荷特性的图表; 
图13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例变形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一部分断面的斜视图; 
图14是从车辆斜后方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斜视图; 
图15是显示根据第6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负荷特性的图表; 
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且与图1对应的断面图; 
图1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且与图1对应的断面图; 
图1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且与图1对应的断面图; 
图19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平面图,图19B是图19A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正视图,图19C是图19A的行人保护 用吸收器的侧视图; 
图20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斜视图; 
图21是沿图20的2-2线的放大断面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沿图24中3-3线)放大断面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沿图24中4-4线)放大断面图; 
图24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车体的斜视图; 
图25是显示根据第11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负荷特性的图表; 
图26是从车辆斜前方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斜视图; 
图27是沿图26中8-8线的放大断面图; 
图28是显示现有技术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简略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1~5介绍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1实施例。 
图中箭头UP表示车体上方方向,图中箭头FR表示车体前方方向。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保险杠12沿车宽方向设置在机动车车体10的前端下部。 
如图1所示,前保险杠12的保险杠加强件14沿车宽方向设置,从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就是从车宽方向所看到的断面形状是上下2个矩形封闭断面部分16、18由前壁部分14A相连而形成的形状。 
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沿车宽方向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的车辆前方侧面上,从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就是从车宽方向所看到 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断面形状是W形状,所述W形状具有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22、从车辆后方切口的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重叠部分,前部切口部分22、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上述重叠长度是L。 
而且,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由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高的材料构成,例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苯乙烯改质聚乙烯树脂等合成树脂发泡成形体,以便能够吸收冲撞能量。最好是苯乙烯改质聚乙烯树脂(苯乙烯成分占50~70重量%)球状发泡体的注塑成形体。 
而且,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上分别形成作为开启抑制装置的筋30。在筋30的车辆后方上形成三角形切口32。 
如图2所示,筋30沿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长度方向也就是沿车宽方向保持规定间距地形成在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上。 
如图1所示,保险杠加强件14和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由保险杠罩36覆盖。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和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前壁部分20A相对。而且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后壁部分20B与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相接触,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成为构成W形状的上部和下部的倾斜部分。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一旦行人与前保险杠12相碰撞,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通过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施加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此时,在负荷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初期,如图4所示,通过形成在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上的筋30的作用,抑制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的开启,也就是抑制上壁部 分20C向车辆上方(箭头A方向)扩展,下壁部分20D向车辆下方(箭头B方向)扩展。 
因而,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例如如图4B所示那样挠曲。 
从而,与图5虚线所示没有设置筋30时的增加相比,如图5实线所示,能够使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施加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初期的冲击负荷的增加升高。 
此后,一旦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弯曲变形到规定量,如图4C所示,筋30以切口32为起点发生断裂。因此,由于上壁部分20C向车辆上方(箭头A方向)扩展、下壁部分20D向车辆下方(箭头B方向)扩展,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如图4D所示那样张开。一旦压缩到充分的厚度程度,负荷上升。 
因而,由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没有压缩变形,行人接收来自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冲击负荷特性如图5实线所示,后半升高位置S1与使用图5双点虚线所示断面矩形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时的冲击负荷的后半升高位置S2相比,位置S1位于压缩率更高的位置,同时位置S1的负荷T1比位置S2的负荷T2小。 
而且,图5的单点划线是当材料密度为图5双点虚线所示断面矩形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密度的1/2时(低密度)的负荷特性,在位置S2的负荷T3变小。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发生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后半部分的上升(到达底限),而且能够在初期增加负荷。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具有上述结构,仅对沿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车宽方向的各个部位(中央部分、侧部等)上与行人保护要求性能对应部分的W形状或筋30的形状或间隔进行变更,无需对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基本形状和发泡率等进行变更。 
(第2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6介绍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2实施例。 
而且,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介绍。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替代第1实施例中的筋30,作为开启抑制装置(固定装置)的接合突起40形成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后壁部分20B的上部和下部上。而且,这种接合突起40与形成在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 4A的上部和下部上的接合孔42相接合。一旦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弯曲变形到规定量,就能够解除接合孔42和接合突起40的接合。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一旦行人与前保险杠12相碰撞,来自前方的负荷通过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此时,在负荷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初期,通过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接合突起40与保险杠加强件14的接合孔42的接合,抑制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的开启,也就是抑制上壁部分20C向车辆上方扩展,下壁部分20D向车辆下方扩展。 
因而,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挠曲。因而,与图5虚线所示没有设置接合突起40和接合孔42时的增加相比,如图5实线所示,能够使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施加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初期负荷的增加升高。 
然后,一旦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弯曲变形到规定量,就能够解除接合孔42和接合突起40的接合。结果,上壁部分20C向车辆上方扩展,下壁部分20D向车辆下方扩展,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张开。 
因此,由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在车 辆前后方向上没有压缩变形,与使用图5中双点虚线所示断面矩形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时的冲击负荷的后半升高位置S2相比,行人接收来自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冲击负荷特性如图5实线所示,后半升高位置S1处于压缩率更高的位置,同时位置S1的负荷T1比位置S2的负荷T2小。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发生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后半部分的上升(到达底限),而且能够在初期增加负荷。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具有上述结构,仅对沿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车宽方向的各个部位(中央部分、侧部等)上与行人保护要求性能对应部分的W形状进行变更,无需对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基本形状和发泡率等进行变更。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使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接合突起40与保险杠加强件14的接合孔42的接合,但是也可以采用下述替代方案,也就是如图7所示,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后壁部分20B的上部和下部、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的上部和下部分别由作为开启抑制装置(固定装置)的粘着剂46粘结,一旦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弯曲变形到规定量,由上述粘结剂46引起的粘接部分破裂。 
(第3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8A~8C和图9介绍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3实施例。 
而且,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介绍。 
如图8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位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之间的中间壁部分20E和中间壁部分20F的连接部分的后壁部分20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上,在与前部切口部分22相反侧(保险杠加强件14侧)上沿车宽方向形成断面形状为V字形的槽70。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作用。 
与第1实施例相同,一旦行人与前保险杠12相碰撞,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通过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在负荷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初期,如图8B所示,以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后壁部分20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上与前部切口部分22相反侧而形成的槽70为起点,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中间壁部分20E、20F上容易产生弯曲负荷F1。因而,能够使初期的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 
而且在变形后期,如图8C所示,通过形成槽70的后壁部分20B沿上下方向(箭头H方向)扩张,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压垮残存厚度M变薄。因而,能够使达到底限负荷的时刻延迟。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与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没有设置槽70时的增加相比,如图9实线所示,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初期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冲击负荷的增加上升,同时与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没有设置槽70时的冲击负荷的后半升高位置S2相比,冲击负荷的后半升高位置S1处于压缩率更高的位置。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后半部分的上升(到达底限),而且,能够增加初期负荷。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槽70的断面形状为V字形,但是,槽70的断面形状不局限于V字形,也可以是U字形等其它断面形状。 
(第四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10介绍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4实施例。 
而且,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介绍。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中的前部切口部分22的切入角θ1设定为10°~15°,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中的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切入角θ2设定为10°~15°。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作用。 
与第1实施例相同,一旦行人与前保险杠12碰撞,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通过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部切口22的切入角θ1与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切入角θ 2设定得小于15°,在负荷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初期,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难以变形,能够使初期的负荷级别增加。     
而且,由于前部切口部分22的切入角θ1与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切入角θ2设定得大于10°,在变形后期,由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压垮残存厚度M变薄。因而,能够使达到底限负荷的时刻延迟。 
从而,与没有将前部切口部分22的切入角θ1与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切入角θ2设定在10~15°相比,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初期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冲击负荷的增加上升,同时冲击负荷的后半升高位置S1处于压缩率更高的位置。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后半部分的上升(到达底限),而且,能够增加初期负荷。 
(第5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11A~11C和图12介绍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5实施例。 
而且,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介绍。 
如图1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中的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的内部,从上壁部分20C的后壁部分20B的端部沿车宽方向形成作为凸部的角部20G,在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内部,从下壁部分20D的后壁部分20B的端部沿车宽方向形成作为凸部的角部20G。 
而且,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的上端缘部14B和下端缘部14C分别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角部20G接触。 
如图11B所示,在从车辆前方向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角部20G被推压在保险杠加强件14上并断裂。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作用。 
与第1实施例相同,一旦行人与前保险杠12碰撞,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通过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在负荷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初期,如图11A所示,由于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的上端缘部14B和下端缘部14C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角部20G接触,以角部20G为起点,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上容易产生弯曲负荷。因而,能够使初期的负荷级别升高。 
而且在变形后期,如图11B所示,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角部20G被推压在保险杠加强件14并断裂。因而,保险杠加强件14进入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之间,如图11C所示,通过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沿上下方向(箭头H方向)扩张,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压垮残存厚度M变薄。因而,能够使达到底限负荷的时刻延迟。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没有设置角部20G时的增加相比,如图12实线所示,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向初期施加到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冲击负荷的增加上升,同时冲击负荷的后半升高位置S1位于比角部20G的破裂点P压缩率还高的位置,与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没有设置角部20G时的冲击负荷的后半升高位置S2相比,位置S1处于压缩率更高的位置。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后半部分的上升(到达底限),而且,能够增加初期负荷。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形成作为凸部的角部20G,但是所述凸部并不局限于角部20G,也可以如图13所示形成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形成筋20H等其它凸部。 
(第6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14和图15介绍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6实施例。 
而且,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介绍。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中筋30的宽度W是5~10毫米,毗邻筋30的间距P是30~50毫米。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中筋30的宽度W是5~10毫米,毗邻筋30的间距P是30~50毫米,如图15所示,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压缩率为50%时的冲击负荷值T1比没有筋30时的冲击负荷值T2高大约40%,因而能够提高能量吸收性能。 
如上所述,在特定实施例中对本发明进行了介绍,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可以采用本发明范围之外的其它各种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作为下述实施例7~1 2进行介绍。 
(第7实施例) 
如图16所示,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前后方向朝向可以逆向地设置。 
(第8实施例)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从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是具有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22、从车辆后方切口的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且这三个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W形状,但是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断面形状并不限定为W形。 
因而如图17所示,从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也可以是锯齿形。 
(第9实施例) 
而且如图18所示,从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也可以是具有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22、从车辆后方切口的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且这三个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曲轴形状。 
此时,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中与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接触的部位上,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使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向车辆上方移动,使下壁部分20D向车辆下方移动。也就是也可以构造成形成了作为用于使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沿上下方向敞开的开放装置的倾斜面50的结构。 
(第10实施例) 
而且,如图19A~19C所示,也可以构造成为下述结构,也就是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壁部分20C的上面侧和下壁部分20D的下面侧上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形成若干个凸部60,在有助于初期负荷增加的同时,用于使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沿上下方向敞开后的冲击吸收量增加。 
(第11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20~24介绍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11实施例。 
其中,图中箭头UP表示车体上方方向,箭头FR表示车体前方方向,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沿车宽方向将前保险杠12设置在机动车车体10的前端下部。 
如图22所示,前保险杠12的保险杠加强件14沿车宽方向设置,从与 长度方向垂直方向也就是车宽方向看到的断面形状是上下2个矩形封闭断面部分16、18与前壁部分14A相连接形成的形状。而且,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沿车宽方向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的车辆前方侧面上。 
如图20所示,从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是W形状,W形状的前后方向朝向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变为逆向。也就是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沿车宽方向的长度为P1的一般部分32、沿车宽方向的长度为P2的反转部分34沿车宽方向交互形成。 
如图22所示,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中的一般部分32中,从车宽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变成具有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22、从车辆后方切口的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且这三个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W形状,前部切口部分22、上侧后部切口部分24和下侧后部切口部分26的上述重叠长度是L。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反转部分34中,从车宽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变成具有从车辆后方切口的后部切口部分23、从车辆前方切口的上侧前部切口部分25和下侧前部切口部分27、且这三个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W形状,后部切口部分23、上侧前部切口部分25和下侧前部切口部分27的上述重叠长度是L。 
而且,对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材料,由于已经在第1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省略介绍。 
如图22和23所示,保险杠加强件14和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由保险杠罩36覆盖,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和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前壁部分20A相对。而且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后壁部分20B与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壁部分14A相接触,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成为构成W形状的上部和下部的倾斜部分。 
下文介绍本实施例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一旦行人与前保险杠12相碰撞,来自车辆前方的负荷通过保险杠罩36的前壁部分36A,施加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此时,在负荷作用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上的初期,如图20所示,针对负荷F,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反转部分34上,产生朝向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扩张方向(图20的箭头A方向)的负荷。另一方面,在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一般部分32上,产生朝向上壁部分20C和下壁部分20D变窄方向(图20的箭头B方向)的负荷。 
因而如图21所示,在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一般部分32和反转部分34的交叉部分,也就是毗邻的逆向W形状的交界部分上的连接部分S(图21中斜线所示部位上),产生剪切力。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与图25中双点划线所示W形状的前后方向朝向沿车宽方向没有按照规定间距逆向,也就是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沿车宽方向全部都是一般部分32的场合相比,如图25中实线所示,当从车辆前方向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施加冲击负荷时,能够使初期负荷级别的增加上升,能够防止能量吸收量低下。 
而且在变形后期,连接部分S由于剪断力而破裂,通过W形状扩张,压垮残存厚度变薄。因而,能够使达到底限负荷的时刻延迟,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的增加。 
(第12实施例) 
下文结合图26和27介绍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的第1 2实施例。 
而且,与第1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一般部分32和反转部分34的交界壁部分80相对脱模方向(图26中的箭头C和D方向)倾斜。 
如图27所示,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交界壁部分80相对于向前方的 脱模方向(图26中的箭头C方向)的倾斜角度为θ1,在向前方脱模时,在交界壁部分80附近不存在空穴。而且,交界壁部分80相对于向后方的脱模方向(图26中的箭头D方向)的倾斜角度为θ2,在向后方脱模时,在交界壁部分80附近不存在空穴。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即使不使用滑动凸轮,也能够由使用普通上模和下模的简单模具形状进行制造,因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在上述第11和12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发明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第12实施例中,使倾斜角度θ1和θ2相等,但是也可以使倾斜角度θ1和θ2不相等。 
而且,在上述第11和12实施例中,从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车宽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是W形状,但是从与行人保护用吸收器2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车宽方向)看见的断面形状并不局限于W形状,也可以是包含V形的锯齿形形状。 
产业上的利用 
根据本发明的行人保护用吸收器具有当行人与保险杠碰撞时使负荷级别从初期阶段加速增加,同时能够抑制作用在与保险杠碰撞的行人上的冲击负荷上升的优良效果。 

Claims (16)

1.一种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设置在保险杠罩内、且由吸收碰撞能量的发泡成形体组成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断面形状是从车辆前方切口的前部切口部分和从车辆后方切口的后部切口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有重叠部分的W形状,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所述前部切口部分和所述后部切口部分在上下方向张开,
该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进一步具有在从车辆前方施加负荷到该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的初期抑制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的开启的开启抑制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抑制装置是沿长度方向保持规定间隔而至少形成在车辆后方的所述切口部分上的筋,一旦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弯曲变形到规定量,所述筋破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抑制装置是将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固定在保险杠加强件上的固定装置,一旦上壁部分和下壁部分弯曲变形到规定量,所述固定装置解除所述固定。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前部切口部分的相反侧形成的槽。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和所述后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为10°~15°。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和所述后部切口部分的切入角为10°~15°。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所述后部切口部分内部的凸部,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所述凸部被推压在保险杠加强件上并破裂。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所述后部切口部分内部的凸部,当从车辆前方施加超过规定数值的负荷时,所述凸部被推压在保险杠加强件上并破裂。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筋的宽度是5~10毫米,所述筋的间隔是30~50毫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W形状的前后方向朝向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变为逆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向W形状的交界面相对脱模方向倾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向W形状的前部切口部分、后部切口部分与毗邻的W形状的前部切口部分、后部切口部分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不连通,设定所述逆向W形状的前部切口部分、后部切口部分的交界面相对脱模方向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3、6、8~12任一项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部分和所述下壁部分上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形成多个凸部。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部分和所述下壁部分上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形成多个凸部。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部分和所述下壁部分上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形成多个凸部。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部分和所述下壁部分上沿车宽方向按照规定间距形成多个凸部。
CN2007101952308A 2002-09-30 2003-09-30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4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85571 2002-09-30
JP2002-285571 2002-09-30
JP2002285571 2002-09-30
JP2003086965A JP4009549B2 (ja) 2003-03-27 2003-03-27 歩行者保護用バンパアブソーバ
JP2003-86964 2003-03-27
JP200386965 2003-03-27
JP2003-86965 2003-03-27
JP2003086964A JP4086694B2 (ja) 2002-09-30 2003-03-27 歩行者保護用バンパアブソーバ
JP200386964 2003-03-27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28602A Division CN100363208C (zh) 2002-09-30 2003-09-30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4809A CN101164809A (zh) 2008-04-23
CN101164809B true CN101164809B (zh) 2010-12-01

Family

ID=320457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523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4809B (zh) 2002-09-30 2003-09-30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CNB0382286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208C (zh) 2002-09-30 2003-09-30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286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208C (zh) 2002-09-30 2003-09-30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226097B2 (zh)
EP (2) EP2050625B1 (zh)
KR (1) KR101011422B1 (zh)
CN (2) CN101164809B (zh)
AT (1) ATE423706T1 (zh)
DE (2) DE60336938D1 (zh)
WO (1) WO20040288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28766B1 (en) * 2003-10-29 2009-12-0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wer extremity enhancer
JP4233042B2 (ja) 2004-08-05 2009-03-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JP2006111053A (ja) * 2004-10-12 2006-04-27 Denso Corp 車両用ワイヤ式衝突検出装置
JP4254730B2 (ja) * 2005-03-17 2009-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出装置
JP4055789B2 (ja) * 2005-05-20 2008-03-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ンパ構造
JP4970790B2 (ja) 2005-12-26 2012-07-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バンパー芯材及びバンパー構造
JP2007204017A (ja) * 2006-02-06 2007-08-16 Fuji Heavy Ind Ltd 衝撃吸収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US8141918B2 (en) * 2006-02-24 2012-03-27 Honda Motor Co., Ltd. Pedestrian bumper system and method
JP4222391B2 (ja) 2006-07-28 2009-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体の取付構造
DE102006048429A1 (de) * 2006-10-12 2008-04-17 Magna Automotive Services Gmbh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nichtaxiale Belastung
JP4518061B2 (ja) * 2006-10-12 2010-08-0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衝撃緩衝構造
FR2914601B1 (fr) * 2007-04-06 2009-07-10 Plastic Omnium Cie Ensemble d'une poutre de chocs et d'un absorbeur
DE102007026032A1 (de) * 2007-06-04 2008-12-11 Audi Ag Stoßfänger für Kraftfahrzeuge
US7533912B2 (en) * 2007-06-12 2009-05-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ybrid energy absorber for automobile bumper
JP5199343B2 (ja) * 2007-06-14 2013-05-15 グローバル セーフティ テキスタイルズ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安全車両
EP2033855B1 (en) * 2007-09-10 2010-07-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edestrian Safety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
US7866716B2 (en) 2008-04-08 2011-01-11 Flex-N-Gate Corporation Energy absorber for vehicle
US7959197B2 (en) * 2008-10-30 2011-06-14 Shape Corp. Bumper beam with multi-concavity-defining cross section
DE102008063538A1 (de) 2008-12-18 2010-06-24 Peguform Gmbh Stoßfängeranordnung mit Spritzgussabsorber
DE102009015182B4 (de) * 2009-03-31 2014-05-28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202010004709U1 (de) 2010-04-08 2011-09-02 Peguform Gmbh Stossfängerstruktur mit integriertem Energieabsorber
JP5471773B2 (ja) * 2010-04-26 2014-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ンパ構造
JP5516345B2 (ja) * 2010-11-11 2014-06-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DE102011004197A1 (de) * 2011-02-16 2012-08-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toßfänger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integriertem Fußgängerschutzsystem
WO2012140151A1 (de) * 2011-04-15 2012-10-18 Basf S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energieabsorbierenden bauteils
DE102011113474A1 (de) * 2011-09-14 2013-03-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toßfänger
KR20130064306A (ko) * 2011-12-08 2013-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너지 업소버
US8517454B1 (en) * 2012-06-22 2013-08-2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ont energy absorber
US9346424B2 (en) * 2013-10-24 2016-05-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igid device for low speed damageability of vehicles
US20160128275A1 (en) * 2014-11-12 2016-05-12 Deere & Company Robotic mower contact detection system
US10556559B2 (en) 2014-11-24 2020-02-11 Tesseract Structural Innovations, Inc.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JP6137225B2 (ja) * 2015-03-04 2017-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ンパアブソーバ取付構造
CN107848477B (zh) * 2015-07-21 2021-12-31 麦格纳国际公司 保险杠梁
US10065587B2 (en) 2015-11-23 2018-09-04 Flex|N|Gate Corporation Multi-layer energy absorber
CN106240507A (zh) * 2016-08-22 2016-12-21 南京星乔威泰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铝合金保险杠碰撞缓冲骨架装置
JP6545753B2 (ja) * 2017-06-21 2019-07-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及びバンパー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JP6766776B2 (ja) * 2017-08-21 2020-10-1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
JP6844489B2 (ja) * 2017-10-03 2021-03-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KR101995319B1 (ko) 2017-10-12 2019-10-01 주식회사 캠스 접합구조 및 오리피스 원리를 적용한 에너지 업소버
JP2021522097A (ja) * 2018-04-16 2021-08-30 テッサラクト ストラクチュラル イノベーション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均一減速ユニット
US10676055B2 (en) * 2018-09-28 2020-06-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for energy absorption and load transfer
JP7139026B2 (ja) * 2020-07-28 2022-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構造
JP7236425B2 (ja) 2020-12-16 2023-03-09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バンパアブソーバー
JP7213229B2 (ja) * 2020-12-16 2023-0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49518A1 (fr) * 1986-06-10 1987-12-16 Regie Nationale Des Usines Renault Elément de protection composite en matière synthétique, notamment pour l'avant ou l'arrière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DE19830099A1 (de) * 1997-11-25 1999-05-27 Lin Pac Mouldings Fahrzeug-Stoßstangenanordnung
US20020113446A1 (en) * 2001-02-16 2002-08-22 Dr. Ing. H.C.F. Porsche Ag Bumper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8986A (en) * 1978-04-07 1982-05-11 Ex-Cell-O Corporation Multi-media energy absorbers (flex straddle)
US4348042A (en) 1980-07-14 1982-09-07 Ex-Cell-O Corporation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JPS5737051U (zh) * 1980-08-12 1982-02-26
JPS5737051A (en) 1980-08-19 1982-03-01 Aisin Seiki Co Ltd Release device for pedal type parking brake of vehicle
US4413856A (en) * 1981-08-07 1983-11-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Hardbar energy absorbing bumper system for vehicles
JPS6037457A (ja) 1983-08-11 1985-02-26 Citizen Watch Co Ltd 減速装置
JPS62128852A (ja) * 1985-11-29 1987-06-1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合成樹脂製バンパ
JPH0630550Y2 (ja) * 1989-03-31 1994-08-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リインホースメント
DE4022909A1 (de) * 1990-07-18 1992-01-23 Basf Ag Stossfaenger fuer kraftfahrzeuge
JPH04303046A (ja) * 1991-03-29 1992-10-2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US5080411A (en) * 1991-04-15 1992-01-14 Chrysler Corporation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US5139297A (en) * 1991-09-12 1992-08-18 Ford Motor Company Internal stroking bumper beam
US5545022A (en) * 1994-02-10 1996-08-13 Shape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vehicle bumper
JPH1111239A (ja) * 1997-06-24 1999-01-19 Toyota Motor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体
JPH11129840A (ja) * 1997-10-31 1999-05-18 Nissen Chemitec Corp 衝撃吸収部材
JPH11348699A (ja) 1998-06-12 1999-12-2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内装部品の衝撃吸収構造
US6179355B1 (en) * 1998-12-18 2001-01-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utomotive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AU2001265177A1 (en) * 2000-05-31 2001-12-11 Textron Automotive Company Inc. Motor vehicle bumper
JP2002205613A (ja) 2001-01-12 2002-07-23 Gp Daikyo Corp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4057846B2 (ja) * 2002-06-07 2008-03-05 株式会社アステア バンパ構造材
DE10233593A1 (de) * 2002-07-19 2004-02-19 Takata-Petri Ag Vorrichtung zum Schutz einer sich im Außenbereich eines Kraftfahrzeugs befindlichen Person
EP1544052B1 (en) * 2002-08-27 2018-04-04 Kaneka Corporation Collision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
EP1393985B1 (en) * 2002-08-28 2009-01-14 JSP Corporation Bumper core
JP4354209B2 (ja) * 2003-03-04 2009-10-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バンパー構造
JP4210942B2 (ja) * 2005-02-23 2009-01-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物体判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49518A1 (fr) * 1986-06-10 1987-12-16 Regie Nationale Des Usines Renault Elément de protection composite en matière synthétique, notamment pour l'avant ou l'arrière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DE19830099A1 (de) * 1997-11-25 1999-05-27 Lin Pac Mouldings Fahrzeug-Stoßstangenanordnung
US20020113446A1 (en) * 2001-02-16 2002-08-22 Dr. Ing. H.C.F. Porsche Ag Bumper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326374D1 (de) 2009-04-09
KR20050059202A (ko) 2005-06-17
US20070187959A1 (en) 2007-08-16
EP1564079A4 (en) 2006-01-04
EP1564079A1 (en) 2005-08-17
US7390039B2 (en) 2008-06-24
KR101011422B1 (ko) 2011-01-28
US7226097B2 (en) 2007-06-05
EP1564079B1 (en) 2009-02-25
WO2004028863A1 (ja) 2004-04-08
EP2050625B1 (en) 2011-04-27
CN101164809A (zh) 2008-04-23
CN1684856A (zh) 2005-10-19
ATE423706T1 (de) 2009-03-15
CN100363208C (zh) 2008-01-23
DE60336938D1 (de) 2011-06-09
EP2050625A1 (en) 2009-04-22
US20060131899A1 (en) 2006-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4809B (zh)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US9981541B2 (en) Protection structure of battery module mounted in rear of vehicle body
US8066322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101118828B1 (ko) 차량용 금속제 업소버, 차량용 범퍼 시스템, 자동차 범퍼용 업소버 및 자동차 범퍼 시스템
EP1590208B1 (en) Bumper beam with interference-fit energy absorber
US5265925A (en) Energy dissipating bumper assembly
US5711562A (en) Bumper assembly for vehicles
EP3851335A1 (en) Automobile frame member and electric vehicle
KR102478119B1 (ko) 일체형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CN105383408B (zh) 车辆用车身底罩
CN10335902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513480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および衝撃吸収部材
US6367868B1 (en) Box member for a vehicle
US20030075953A1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component
CN108501844A (zh) 一种具有刚度补偿功能的防撞梁缓冲结构
JP2006062635A (ja)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部材
JP2018111378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KR100427248B1 (ko) 자동차 리어 범퍼용 백 비임
EP1882615B1 (en) Bumper beam with interference-fit energy absorber
CN207617797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碰撞变形引导结构
JP3018544B2 (ja) 合成樹脂製バンパー
JP3158827B2 (ja) 車体側部の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CN115803232A (zh) 车辆用构造部件
JPH09301089A (ja) 車両用射出成形品
KR200151619Y1 (ko) 차량의 범퍼스테이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9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