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5913A -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5913A
CN101115913A CNA2006800043369A CN200680004336A CN101115913A CN 101115913 A CN101115913 A CN 101115913A CN A2006800043369 A CNA2006800043369 A CN A2006800043369A CN 200680004336 A CN200680004336 A CN 200680004336A CN 101115913 A CN101115913 A CN 1011159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li
endurance
control
suctio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43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5913B (zh
Inventor
不破直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15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5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5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59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3/00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 F02D13/02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during engine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3/00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 F02D13/02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during engine operation
    • F02D13/0203Variable control of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 F02D13/0207Variable control of intake and exhaust valves changing valve lift or valve lift and tim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3/00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 F02D13/02Controlling the engine output power by varying inlet or exhaust val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timing during engine operation
    • F02D13/0261Controlling the valve overlap
    • F02D13/0265Negative valve overlap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residual gas in the cylin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25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non-liquid fuels, pluralities of fuels, or non-fuel substances added to the combustible mixtures
    • F02D41/0047Controlling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 F02D41/006Controlling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using internal EG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01Internal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i.e. wherein the residual exhaust gases are trapped in the cylinder or pushed back from the intake or the exhaust manifold in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without the use of additional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2041/001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engines with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 Electrical Control Of Air Or Fuel Supplied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当发动机负荷在高负荷区域中时,执行绝对值控制,其中,将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的实际值控制成与基于内燃机的运行状态设定的相应目标值一致。并且当发动机负荷在低负荷区域中时,执行相对值控制,其中,将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重叠量的实际值控制成与基于目标值获得的目标阀重叠量一致。因而获得当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在过渡中时对发动机的运行状态适合的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其基于发动机运行状态控制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更具体地涉及当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处于过渡时的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的用于车辆的内燃机包括可变阀正时机构,其用于基于发动机运行状态改变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以提高发动机输出和排气性能。该机构通过改变凸轮轴相对于内燃机的曲轴的相对旋转角度而改变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
已经提出了一种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其根据发动机运行状态改变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从每个进气阀打开时到当进气阀关闭时的曲轴角度)  (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2001-263015)。利用配备有该机构的内燃机,通过改变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而调节吸入发动机燃烧室的空气量。而且,通过改变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来调节吸入空气量允许将进气节流阀的开度设定成尽可能大,因而,降低了泵送损失。
由于进气/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是根据发动机运行状态来控制的,所以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可以适当地设定进气/排气阀的阀重叠量。由于内部EGR量、泵送损失或者发动机燃烧状态随着阀重叠量变化而显著变化,所以当发动机运行时期望适当地控制阀重叠量。
可变阀正时机构和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的操作存在预定的响应延迟。因而,这些机构的控制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发生暂时的偏离。因而,在其中这些机构的控制目标值与实际值彼此一致的稳定运行状态过程中,当控制目标值根据发动机运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时,内燃机的运行状态进入到其中这些机构的控制目标值与实际值偏离的过渡状态。接着,在经过预定时间段之后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再次进入稳定的运行状态。当独立控制进气/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时,当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处于过渡时发生以下问题。
即,当内燃机从稳定运行状态进入到过渡运行状态时,控制进气/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使得控制目标值和实际值一致。然而,此时,阀重叠量会被控制为对处于过渡中的发动机运行状态不适合的量。更具体地,如图7A至图7C所示,例如,当发动机运行状态从其中将阀重叠量期望地设定成尽可能小(图7A)的状态进入到不同的状态(图7C时)时,如果相应地控制进气/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则阀重叠量会暂时增大(图7B)。当阀重叠量无法预期地增大时,内部EGR被过度地进行,导致了发动机燃烧恶化。如上所述,当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处于过渡时,每次阀重叠量会被控制为对发动机运行状态是不适合的量。因而,尽管是暂时的,会对发动机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对发动机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可以将进气/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控制,使得当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处于过渡时将不是不适合的。然而,当仅采用该方法时,尽管适当地控制阀重叠量,但是没有迅速地消除进气/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的实际值和控制目标值之间的偏离。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当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处于过渡时,该控制方法以适合内燃机的运行状态的方法控制进气/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内燃机的运行状态控制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该控制方法包括执行绝对值控制,其中,当发动机负荷在高负荷区域中时,对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内燃机的运行状态设定的相应目标值一致。该控制方法还包括执行相对值控制,其中,当发动机负荷在低负荷区域中时,对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重叠量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目标值获得的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基于内燃机的运行状态控制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该设备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其执行绝对值控制,其中,当发动机负荷在高负荷区域中时,对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正时和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内燃机的运行状态设定的相应目标值一致。第二控制单元执行相对值控制,其中,当发动机负荷在低负荷区域中时,对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重叠量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目标值获得的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应用到其的内燃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示出了基于对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的致动的进气阀的阀正时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3是示出基于对工作角可变机构的致动的进气阀的阀打开持续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了进气阀和排气阀的位移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5是图示内燃机工作区域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目标值计算程序的具体程序的流程图;和
图7A至图7C是示出根据传统控制方法进气阀和排气阀的位移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优选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应用到其的内燃机10的示意结构。
发动机10具有气缸和燃烧室20(仅仅示出一个燃烧室)。每个燃烧室20限定在一个气缸。发动机10还具有喷射器22、点火火花塞、进气阀30、活塞24和排气阀32,每个对应于燃烧室20中的一个。以下,将仅仅一组燃烧室20、喷射阀、点火火花塞、进气阀30、活塞24和排气阀32作为所有燃烧室20、喷射阀、点火火花塞、进气阀30和排气阀32的代表来主要论述。
如图1所示,内燃机10包括设置有节流机构14的进气通道12。节流机构14包括节流阀16和节流阀电动机18。节流阀电动机18控制节流阀16的开度(节流开度TA),由此调节通过进气通道12吸入到燃烧室20的空气量。进气通道12设置有喷射器22。喷射器22将燃料喷射到进气通道12。
在内燃机10的燃烧室20中,包括吸入空气和所喷射的燃料的空燃混合物被点燃并燃烧。燃烧使活塞24往复运动,使得曲轴26旋转。在燃烧之后,空燃混合物作为废气从燃烧室20排出到排气通道28。
在内燃机10中,通过打开或者关闭进气阀30来选择性将进气通道12和燃烧室20连接和断开,而通过打开或者关闭排气阀32来选择性将燃烧室20和排气通道28连接和断开。另外,随着曲轴26的旋转传递到的进气凸轮轴34的旋转而选择性打开和关闭进气阀30,而随着曲轴26的旋转传递到的排气凸轮轴36的旋转而选择性打开和关闭排气阀32。
进气凸轮轴34设置有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38。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38调节进气凸轮轴34相对于曲轴26的旋转角度(曲轴角度)的相对旋转角度来将进气阀30的阀正时VTi提前或者延迟。通过例如控制通过诸如液压控制阀的致动器40施加到机构38的油压来致动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38。图2示出了基于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38的致动的进气阀30的阀正时的变化。如从图2明显可见,当改变阀正时VTi时,在将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从进气阀30被打开时到进气阀30关闭时的曲轴角度)保持为一定的值的同时,将进气阀30的阀打开正时和阀关闭正时提前或者延迟。换言之,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对应于以进气阀30保持打开时曲轴旋转的角度测得的时间长度。
排气凸轮轴36设置有排气可变阀正时机构42。排气可变阀正时机构42调节排气凸轮轴36相对于曲轴角度的相对旋转角度,以将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提前或者延迟。通过例如控制通过诸如液压控制阀的致动器44施加到机构42的油压来致动排气可变阀正时机构42。另外,当通过致动排气可变阀正时机构来改变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时,类似于上述进气阀30的变化方式,在将排气阀32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保持为一定的值的同时,将排气阀32的阀打开正时和阀关闭正时提前或者延迟。
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设置在进气凸轮轴34和进气阀30之间。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根据发动机运行状态可变地设定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并且通过控制诸如电动机的致动器48来致动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在图3示出了基于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的致动的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变化。从图3明显可见,通过致动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与升程同步变化。例如,随着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减小,升程也减小。当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增大时,进气阀30的阀打开正时和阀关闭正时的时间间隔增大,即进气阀30的阀打开时间段增大。
内燃机10包括电子控制单元50,其包括例如微计算机。电子控制单元50用作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三控制单元,其从检测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的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接收检测信号。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例如用于检测曲轴26的旋转速度(发动机旋转速度)的曲轴传感器、用于检测加速踏板(未示出)的下压量的加速踏板传感器和用于检测流经进气通道12的吸入空气量的吸入空气量传感器。而且,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用于检测进气阀30的阀正时VTi的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的位置传感器、和用于检测由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设定的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的阀打开持续时间传感器。
电子控制单元50基于来自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进行各种类型的计算,并且基于所计算的结果,执行诸如致动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38、排气可变阀正时机构42和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的发动机控制。
在内燃机10中,随着节流阀开度TA增大和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增大,吸入空气量增大。因而,在优选实施例的发动机控制中,基本上控制对节流阀机构和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的致动,使得在其中目标吸入空气量较大的高负荷区域,节流阀开度TA增大,并且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增大。
而且,在优选实施例的发动机控制中,如图4示出进气阀30和排气阀32的变化的一个示例,控制对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38和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的致动,使得在其中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较小的低负荷区域将进气阀30的阀正时VTi提前。该原因如下。
如果仅仅将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减小,而不改变进气阀30的阀正时VTi,则进气阀30的阀打开正时不期望地延迟(参见图3)。而且,当进气阀30的阀打开正时是在相对于上死点的角度延迟侧时,在从活塞24已经经过上死点时直到进气阀30打开时的时间段期间,活塞24向下运动,进气阀30和排气阀32关闭。这造成了损失。因而,在发动机控制中,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越小,阀正时VTi就延迟越大,使得将进气阀30的阀打开正时设定成尽可能抑制该损失的发生或者增大。
在优选实施例中,限定了发动机运行区域。根据该区域以不同的方式控制对节流阀机构14、进气可变阀正时机构38、排气可变阀正时机构42和可变阀打开持续时间机构46进行致动。如图5所示,将四个区域限定为发动机运行区域,四个区域包括作为高负荷区域的区域A、作为高速和低负荷区域的区域B、作为低速和低负荷区域的区域C和作为低速和低负荷区域的更低的低负荷区域的区域D。区域A、B、C和D根据发动机旋转速度和目标吸入空气量Tga限定,这将在以下进行描述。
以下将参照图6的流程图描述用于控制对机构14、38、42、46进行致动的程序。
在图6的流程图中示出的一系列处理表示用于计算节流阀开度TA、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目标值的具体程序,并且该程序由电子控制单元50以预定的间隔执行。
首先,以下将描述用于在区域A中控制致动的程序。
当发动机负荷较高时,吸入空气的流动速率较高,在排气冲程中留在燃烧室20和排气通道28中的废气不容易回流到进气通道12,即不容易发生内部EGR。因而,即使改变进气阀30和排气阀32的阀重叠量,排气特性和燃料效率不会显著改变。因而,在此情况下,考虑到提高发动机的输出,优选地使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与其目标值一致,而不是准确地控制阀重叠量使其与其目标值一致。
在这个方面上,在作为高负荷区域的区域A中执行用于使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与其目标值一致的控制(绝对值控制)。
以下将描述用于计算区域A中目标值的具体程序。
如图6所示,首先基于加速踏板的下压量和发动机旋转速度计算吸入空气量的目标值(目标吸入空气量Tga)。然后,基于目标吸入空气量Tga,计算节流阀开度TA、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目标值(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目标阀正时Tvti、Tvte、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步骤S100)。在步骤S100的处理中,将使内燃机10在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几乎不变化(当发动机10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时适当运行的值计算为目标值。
此时,由于由目标吸入空气量Tga和发动机旋转速度确定的发动机运行区域是区域A(在步骤S200中的“是”),电子控制单元50结束当前程序。
因而,在区域A中,根据在步骤S100中计算的目标值控制对机构14、38、42、46进行致动,随之控制节流阀开度TA、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因而,当内燃机10进入过渡运行状态时,节流阀开度TA、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与其目标值(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目标阀正时Tvti、Tvte、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的偏离迅速地消除,因而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
接着,将描述用于在区域B中控制致动的程序。
当发动机负荷较高时,将目标阀正时Tvti和目标阀正时Tvte设定成增大充气效率以确保发动机输出。另外,将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设定成比较大的值,以将尽可能多的吸入空气供应到燃烧室20。
在此状态下,当发动机10从高负荷状态进入到减速状态时,将目标阀正时Tvti逐渐提前,并且将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减小。当发动机10从高负荷状态进入减速状态时,内燃机10的运行区域在区域B中。
此时,当延迟改变阀正时VTi并且在改变阀正时VTi之前减小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时,阀重叠量减小超过必要的程度。这在燃烧室20中产生大的负压。结果,负压使燃烧室外的润滑剂的一部分进入燃烧室20,导致了润滑油的消耗增大和润滑剂被燃料稀释。而且,此时,由于进气阀30的阀打开正时延迟达对应于改变阀正时VTi的延迟量,吸入空气流入燃烧室20的流动速率增大,使得燃料室20中的进气温度增大。这会引起爆震。
在这个方面上,在区域B中,将要减小的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设定成比在通常状态下(更具体地,当执行绝对值控制时)要低。这抑制了阀重叠量减小超过必要的程度,并且抑制了进气阀30的阀打开正时比在通常的状态下延迟更大,因而抑制了润滑剂的消耗增大和稀释,或者抑制了爆震的发生。
当减小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时,抑制了诸如由于负压的产生而引起的不利影响。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保持较大的值的时间比通常状态的长,泵送损失减小了相应的量,并且不会获得足够的减速感。因而,在优选实施例中,当减小改变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时,节流阀开度TA同时减小。这增大了泵送损失,并且确保了减速感。另外,减小吸入空气量的速率可以减慢这样的量,其对应于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比在通常状态下变大了的量。然而,通过减小节流阀开度TA抑制了减小吸入空气量的速率变慢。
以下将描述用于计算区域B中的目标值的具体程序。
如图6所示,在用于计算目标值的程序中,首先计算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目标阀正时Tvti、Tvte和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步骤S100)。
此后,在区域B中(在步骤S200中为“否”、在S300中为“是”),基于目标阀正时Tvti和阀正时VTi之间的差值ΔVTi通过映射图计算来计算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的校正因子Kvli和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的校正因子Kta(步骤S302)。
随着阀正时VTi相对于目标阀正时Tvti延迟,更大的值(换言之,增大目标值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和减小改变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的值)计算为校正因子Kvli。用于校正因子Kvli的计算映射图表示优化阀重叠量的校正因子Kvli和差值ΔVTi之间的关系。该关系从实验结果获得。另外,随着阀正时VTi相对于目标阀正时Tvti延迟,更大的值(换言之,减小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的值)计算为校正因子Kta。用于校正因子Kta的计算映射图表示能够获得足够减速感的校正因子Kta和差值ΔVTi之间的关系。该关系从实验结果获得。
然后,将通过将校正因子Kvli加上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获得的值设定为新的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步骤S304),并且将从目标节流阀开度Tta减去校正因子Kta获得的值设定为新的目标节流阀开度Tta(步骤S306)。此后,电子控制单元50结束当前程序。
接着,将描述用于作为第一低负荷区域的区域C中的控制致动的程序。
当发动机在其中发动机负荷比较低的运行区域中时,由于吸入空气的流动速率低而容易发生内部EGR。适合地控制内部EGR的量净化了废气并且提高了燃料效率。
因而,在其中发动机负荷比较低的区域C中,通过执行用于使阀重叠量与其目标值一致的控制(相对值控制)来调节内部EGR量。
可通过改变进气阀30的阀正时VTi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以及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的至少一者来调节阀重叠量。然而,尽管通过改变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几乎不改变吸入空气量,但是通过改变进气阀30的阀正时VTi或者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不期望地改变了吸入空气量。因而,在区域C中,通过改变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这不改变吸入空气量)来调节阀重叠量。
将描述用于计算在区域C中的目标值的具体程序。
如在图6中所述,在用于计算目标值的程序中,首先计算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目标阀正时Tvti、Tvte和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步骤S100)。
此后,在区域C中(在步骤S200中为“否”、在S300中为“否”),基于目标阀正时Tvti和阀正时VTi之间的差值ΔVTi和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之间的差值ΔVLi通过映射图计算来计算目标阀正时Tvte的校正因子Kvte(步骤S402)。
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相对于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越小,并且阀正时VTi相对于目标阀正时Tvti越延迟,则更大的值(换言之,延迟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的值)计算为校正因子Kvte。用于校正因子Kvte的计算映射图表示将阀重叠量调节到适当量的差值ΔVTi、ΔVli和校正因子Kvte之间的关系。该关系从实验结果获得。术语“适当的量”是指基于在步骤S100中获得的目标值(目标值正时Tvti、Tvte和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确定的阀重叠量(目标阀重叠量)。
然后,将通过将校正因子Kvte加上目标阀正时Tvte获得的值设定为新的目标阀正时Tvte(步骤S404)。在那之后,由于发动机工作区域在区域C(步骤S500中的“否”),电子控制单元50结束当前程序。
如上所述,在区域C中,执行相对值控制。在相对值控制中,与执行绝对值控制的情况相比,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与其目标值Tvti、Tvte、Tvli之间的偏离比较明显。然而,由于适当控制阀重叠量和内部EGR量,废气被净化,并且燃料效率得到提高。
接着,将描述用于在作为第二低负荷区域的区域D中控制致动的程序。
在区域D中,执行的控制基本上与在区域C中执行的相对值控制相同。即,根据差值ΔVTi、ΔVLi改变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以使实际阀重叠量与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然而,在区域D中执行的相对值控制中,如果偏离大于目标阀重叠量和实际阀重叠量之间的预定量,则除了改变阀正时VTe之外,还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
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原因如下。
流经节流阀16的吸入空气量基本上随着节流阀16的上游部分处的压力和节流阀16的下游部分处的压力之间的差值增大而增大。然而,当在节流阀开度TA一定的条件下节流阀16的下游部分处的压力减小时,如果上游部分与下游部分的压力比率(下游压力/上游压力)变得低于临界压力比率,则流经节流阀16的吸入空气量停止增大。临界压力比率是其中流经节流阀16的吸入空气的流动速率达到声速的压力比率。
当节流阀开度TA较小时,可能发生其中压力比率变得低于临界压力比率的情况。在优选实施例中,这样的情况在区域D中发生,区域D是其中在低负荷区域中发动机负荷特别低的区域(低负荷范围)。因而,在区域D中,不像区域C,即使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吸入空气量几乎不改变。因而,出于改变吸入空气量的目的没有调节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并且即使改变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发动机旋转速度也不变化。
另外,由于区域D是其中发动机负荷较低的运行区域,当增大内部EGR量时燃烧状态容易变得不稳定。因而,优选地尽可能避免阀重叠量不必要的增大。
考虑这样的实际情况,在区域D中,如相对值控制那样,除了改变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之外,还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因而,在尽管根据差值ΔVTi、ΔVLi改变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但是不必增大阀重叠量的情况下,阀重叠量迅速减小。
将描述用于计算在区域D中的目标值的具体程序。
如图6所示,在用于计算目标值的程序中,首先计算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目标阀正时Tvti、Tvte和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步骤S100)。此后,由于发动机运行状态是在区域D(步骤S200中的“否”,步骤S300中的“否”),计算目标阀正时Tvte的校正因子Kvte(步骤S402),并且将通过将校正因子Kvte加上目标阀正时Tvte获得的值设定为新的目标阀正时Tvte(步骤S404)。
在区域D中(步骤S500中的“是”),在目标阀重叠量和实际阀重叠量之间的差值ΔOV大于或者等于预定值的条件下(步骤S502中的“是”),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改变处理)。从每次的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获得实际阀重叠量。预定值是通过与差值ΔOV比较来准确地判定燃烧状态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的值,并且是基于实验结果设定的。
在改变处理中,更具体地,通过映射图计算基于目标阀正时Tvte和阀正时VTe之间的差值ΔVTe计算校正因子Kvli(步骤S504),并且将通过从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减去校正因子Kvli获得的值设定为新的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步骤S506)。随着阀正时VTe相对于目标阀正时Tvte延迟,更大的值(换言之,减小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值)计算为校正因子Kvli。用于校正因子Kvli的计算映射图表示使阀重叠量与目标阀重叠量一致的校正因子Kvli和差值ΔVTe之间的关系。该关系通过实验结果获得。
如上所述,在区域D的相对值控制中,同时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因而,与其中不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区域C相比,迅速消除了目标阀重叠量和实际阀重叠量之间的偏离,因而尽可能抑制了发动机运行状态因内部EGR量的增大而变得不稳定。
如上述所述,优选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当发动机负荷在低负荷区域中时,执行相对值控制。因而,阀重叠量和目标阀重叠量之间的偏离减小,因而适当地控制了内部EGR量。这净化了废气,提高了燃料效率,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怠速期间燃烧稳定性。而且,当发动机负荷在高负荷区域中时,执行绝对值控制。因而,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与其目标值(TVti、Tvte、Tvli)之间的偏离可靠地减小。这以适当的方式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
(2)当内燃机10从高负荷状态进入到减速状态时,与通常状态相比降低了改变要减小的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因而,抑制了阀重叠量不必要地减小,并且抑制了润滑剂消耗的增大和稀释。
(3)当减小改变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时,同时减小节流阀开度TA。这确保了减速感。
(4)当发动机负荷在低负荷区域中的低负荷范围中,并且阀重叠量和目标阀重叠量之间的差值ΔOV大于或者等于预定值时,执行其中除了改变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之外还改变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相对值控制。因而,抑制了在低负荷范围中发动机燃烧状态因内部EGR的增大而引起的不稳定燃烧,其中内部EGR的增大是由阀重叠量过度增大引起的。
优选实施例可以修改如下。
在区域B中,可以省略用于减小节流阀开度TA的处理,更具体地,用于基于差值ΔVTi计算校正因子Kta的处理(步骤S302一部分)和用于基于校正因子Kta校正目标节流阀开度Tta的处理(步骤S306)。
另外,在区域B中,可以省略用于与通常状态相比减小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处理,更具体地,用于基于差值ΔVTi计算校正因子Kvli的处理(步骤S302一部分)和用于基于校正因子Kvli校正目标阀打开持续时间Tvli的处理(步骤S304)。在此情况下,首先将发动机运行区域分成三个区域:高负荷区域;低负荷区域;和低负荷区域中的低负荷范围。根据目标吸入空气量Tga而不是根据发动机旋转速度来限定这些区域。然后,在高负荷区域中以与区域A相同的方式、在低负荷区域中以与区域C相同的方式以及在低负荷区域的低负荷范围中以与区域D相同的方式,执行对机构14、38、42、46的致动控制。
可以根据要求改变区域C中的相对值控制,只要适当地抑制吸入空气量的变化和吸入空气量变化引起的不利影响就可以了。例如,可以采用其中改变阀正时VTi或者阀打开持续时间VLi而不是改变阀正时VTe,或者改变阀正时VTi、VTe和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中的两者的控制方法。
在区域D中,可以省略用于改变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程序(步骤S502至S506)。在此情况下,在区域C和D中,可以与区域C相同的方式执行对机构14、38、42、46的致动控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内燃机(10)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基于所述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控制进气阀(30)和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i、VTe)和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所述方法特征在于:
执行绝对值控制,其中,当发动机负荷在高负荷区域(A)中时,对所述进气阀(30)和所述排气阀(32)的所述阀正时(VTi、VTe)和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所述内燃机(10)的所述运行状态设定的相应目标值(Tvti、Tvte、Tvli)一致;并且
执行相对值控制,其中,当所述发动机负荷在低负荷区域(C)中时,对所述进气阀(30)和所述排气阀(32)的阀重叠量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所述目标值(Tvti、Tvte、Tvli)获得的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内燃机(10)从其中执行所述绝对值控制的状态进入到减速状态(B)时,与当执行所述绝对值控制时改变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相比,将当减小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正时(VLi)时改变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10)包括设置有进气节流阀(16)的进气通道(12),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减小改变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所述速率时,减小所述进气节流阀(16)的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执行所述相对值控制时,控制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正时(VTi)和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以与相应目标值(Tvti、Tvli)一致;并且
基于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正时(VTi)和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控制状态,控制所述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使得所述阀重叠量的实际值与所述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负荷区域(C)是第一低负荷区域,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发动机负荷在其中所述发动机负荷低于所述第一低负荷区域(C)的所述发动机负荷的第二低负荷区域(D)中并且所述阀重叠量的所述实际值和所述目标阀重叠量之间的差值(ΔOV)大于或者等于预定值时,基于所述排气阀(32)的实际阀正时(VTe),控制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以使所述阀重叠量的所述实际值与所述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低负荷区域(D)是其中通过改变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而几乎不改变所述吸入空气量的发动机负荷区域。
7.一种用于内燃机(10)的控制设备(50),所述控制设备(50)基于所述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控制进气阀(30)和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i、VTe)和进气阀(30)的阀打开持续时间(VLi),所述设备(50)特征在于:
第一控制单元(50),其执行绝对值控制,其中,当发动机负荷在高负荷区域(A)中时,对所述进气阀(30)和所述排气阀(32)的所述阀正时(VTi、VTe)和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所述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设定的相应目标值(Tvti、Tvte、Tvli)一致;并且
第二控制单元(50),其执行相对值控制,其中,当所述发动机负荷在低负荷区域(C)中时,对所述进气阀(30)和所述排气阀(32)的阀重叠量的实际值进行控制,以与基于所述目标值(Tvti、Tvte、Tvli)获得的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50),其特征在于:
第三控制单元(50),当所述内燃机(10)从其中执行所述绝对值控制的状态进入到减速状态(B)时,与当执行所述绝对值控制时改变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相比,所述第三控制单元(50)将当减小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正时(VLi)时改变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速率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5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10)包括设置有进气节流阀(16)的进气通道(12),其中
当减小改变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所述速率时,所述第三控制单元(50)减小所述进气节流阀(16)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5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0)控制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正时(VTi)和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以与相应目标值(Tvti、Tvli)一致;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0)基于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正时(VTi)和所述进气阀(30)的所述阀打开持续时间(VLi)的控制状态控制所述排气阀(32)的阀正时(VTe),使得所述阀重叠量的实际值与所述目标阀重叠量一致。
CN2006800043369A 2005-02-08 2006-01-23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59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32031A JP4529713B2 (ja) 2005-02-08 2005-02-08 内燃機関の制御方法
JP032031/2005 2005-02-08
PCT/JP2006/301378 WO2006085445A1 (en) 2005-02-08 2006-01-23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5913A true CN101115913A (zh) 2008-01-30
CN101115913B CN101115913B (zh) 2010-11-10

Family

ID=3637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433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5913B (zh) 2005-02-08 2006-01-23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47159B2 (zh)
EP (1) EP1848885B1 (zh)
JP (1) JP4529713B2 (zh)
KR (1) KR100924666B1 (zh)
CN (1) CN101115913B (zh)
WO (1) WO200608544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4455A (zh) * 2011-03-22 2014-01-2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被构造用于控制活塞发动机中的阀操作的装置和方法
CN106050440A (zh) * 2015-04-13 2016-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7795389A (zh) * 2016-08-31 2018-03-1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控制内燃机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CN108223145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利用cvvt和cvvd装置控制气门正时和气门开启持续时间的方法
CN111448378A (zh) * 2017-11-29 2020-07-24 沃尔沃卡车集团 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装置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0775B2 (ja) * 2006-03-20 2011-08-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入空気量制御装置
JP2007297964A (ja) * 2006-04-28 2007-11-15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GB0705024D0 (en) * 2007-03-15 2007-04-25 Delphi Tech Inc Vehicle diagnosis device and method
JP5333761B2 (ja) * 2009-07-09 2013-11-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内燃機関システム
JP4750881B2 (ja) 2009-08-31 2011-08-17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舶用エンジン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4750880B2 (ja) * 2009-08-31 2011-08-17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舶用エンジン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2011099381A (ja) * 2009-11-06 2011-05-19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532989B2 (ja) * 2010-02-08 2014-06-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動弁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JP5273306B2 (ja) * 2010-07-05 2013-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KR101305188B1 (ko) 2011-12-14 2013-09-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압축 팽창비를 능동적으로 가변시키는 엔진
JP5644756B2 (ja) * 2011-12-27 2014-1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動弁機構の制御装置
US9376965B2 (en) * 2013-04-23 2016-06-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flow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KR101744832B1 (ko) 2015-12-11 2017-06-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속 가변 밸브 듀레이션 엔진의 밸브 타이밍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807033B1 (ko) 2015-12-11 2017-12-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속 가변 밸브 듀레이션 엔진의 밸브 타이밍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807023B1 (ko) 2015-12-11 2017-12-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속 가변 밸브 듀레이션 엔진의 밸브 타이밍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875635B1 (ko) 2015-12-11 2018-07-06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속 가변 밸브 듀레이션 엔진의 밸브 타이밍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807043B1 (ko) 2016-03-16 2017-12-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연속 가변 밸브 듀레이션 엔진의 밸브 타이밍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315061B1 (ja) * 2016-10-28 2018-04-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機構付き自動車用エンジン
US11261818B2 (en) * 2019-11-19 2022-03-01 Hyundai Motor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NVH in an engine containing CVVD technolog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32809B2 (ja) * 1993-09-28 2001-1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982581B2 (ja) * 1993-10-14 1999-11-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US20010045194A1 (en) * 1998-04-02 2001-11-29 Takuya Shiraishi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ntrol system
JP3799944B2 (ja) 2000-03-21 2006-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機構および吸気量制御装置
JP4253109B2 (ja) * 2000-08-31 2009-04-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02161768A (ja) * 2000-11-27 2002-06-07 Unisia Jecs Corp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システム
JP3933386B2 (ja) * 2000-11-29 2007-06-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内燃機関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3797119B2 (ja) * 2001-02-27 2006-07-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制御装置
JP4655444B2 (ja) * 2001-09-28 2011-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制御装置
JP4075368B2 (ja) * 2001-12-14 2008-04-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3972720B2 (ja) * 2002-04-22 2007-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特性制御装置
US6999864B2 (en) * 2002-07-15 2006-02-14 Hitachi,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residual gas amount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ake air amount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ing estimated residual gas amount
JP4003567B2 (ja) * 2002-07-22 2007-11-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制御装置
JP4092490B2 (ja) * 2003-05-22 2008-05-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3843965B2 (ja) * 2003-06-04 2006-11-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特性制御装置
JP4359672B2 (ja) * 2003-07-08 2009-11-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制御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4455A (zh) * 2011-03-22 2014-01-2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被构造用于控制活塞发动机中的阀操作的装置和方法
CN103534455B (zh) * 2011-03-22 2016-08-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发动机及操作内燃发动机的方法
CN106050440A (zh) * 2015-04-13 2016-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7795389A (zh) * 2016-08-31 2018-03-1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控制内燃机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95389B (zh) * 2016-08-31 2021-04-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控制内燃机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CN108223145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利用cvvt和cvvd装置控制气门正时和气门开启持续时间的方法
CN108223145B (zh) * 2016-12-14 2022-04-0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利用cvvt和cvvd装置控制气门正时和气门开启持续时间的方法
CN111448378A (zh) * 2017-11-29 2020-07-24 沃尔沃卡车集团 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装置的方法
US11852045B2 (en) 2017-11-29 2023-12-26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rrang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24666B1 (ko) 2009-11-03
WO2006085445A1 (en) 2006-08-17
JP2006220014A (ja) 2006-08-24
JP4529713B2 (ja) 2010-08-25
CN101115913B (zh) 2010-11-10
US20090299603A1 (en) 2009-12-03
US7647159B2 (en) 2010-01-12
EP1848885B1 (en) 2017-09-20
KR20070097127A (ko) 2007-10-02
EP1848885A1 (en) 2007-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5913B (zh)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
EP0924416B1 (en) Diesel engine
CN1934351B (zh) 用于内燃机的燃料喷射设备和燃料喷射控制方法
CN101238278B (zh) 内燃机
EP1891314B1 (en) Star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0588821C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怠速控制装置
CN105275622A (zh) 具有排气涡轮增压的机械增压的应用点火式内燃发动机及运转所述类型的内燃发动机的方法
JP2007009779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CN101151445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2678344B (zh) 内燃机的可变阀控制设备
CN100507249C (zh) 发动机
JP2006299929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EP1936153B1 (en) Internal combusion engine and control arrangement therefor
US20090125215A1 (en) Variable valve timing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CN1392336A (zh) 用于内燃机的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和方法
JP3873809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可変制御装置
JPH0223252A (ja) 圧縮着火機関用燃料噴射率制御装置
JP6941652B2 (ja) 過給圧設定装置
JPH02245408A (ja) エンジン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04108172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06342715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00282879A (ja) 過給機を備えたエンジン
JP2024084907A (ja) オイル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JP2023158931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EP2570645B1 (en)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