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6145A - 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6145A
CN101096145A CNA2007101278368A CN200710127836A CN101096145A CN 101096145 A CN101096145 A CN 101096145A CN A2007101278368 A CNA2007101278368 A CN A2007101278368A CN 200710127836 A CN200710127836 A CN 200710127836A CN 101096145 A CN101096145 A CN 101096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jet printer
ink tank
balladeur train
gu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278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6145B (zh
Inventor
梅田隆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96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6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6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61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喷墨头、墨水罐和滑架的喷墨打印机。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致动器和控制基板。流路单元具有墨水流路、和与该墨水流路连通的喷嘴。致动器能够对墨水流路内的墨水施加能量,从而从喷嘴喷出墨水。控制基板控制致动器。墨水罐与流路单元的墨水流路连通。喷墨头和墨水罐搭载在滑架上。滑架能够移动。在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喷墨头和墨水罐偏离。在喷墨打印机的高度方向,喷墨头和墨水罐重叠。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机
本申请要求2006年6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182815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合并入本申请中,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喷出墨水而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特别是,涉及搭载有喷墨头并在移动的同时进行打印的串列式喷墨打印机。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打印机,应该进行最广义地解释,包括传真机、复印机、复合机等。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串列式的喷墨打印机。该类型的喷墨打印机具有喷墨头和搭载该喷墨头的滑架。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passage unit)、致动器和控制基板。流路单元具有墨水流路和与其连通的喷嘴。致动器对流路单元内的墨水施加能量。由此,从喷嘴喷出墨水。控制基板控制致动器。
存在不仅喷墨头而且墨水罐也搭载在滑架上的类型的喷墨打印机。该类型的多数喷墨打印机,在喷墨头的上方配置墨水罐。此外,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0-246918号公报公开的喷墨打印机中,在喷墨头的下方配置墨水罐。
发明内容
墨水罐位于喷墨头的上方或下方时,喷墨打印机变厚(变高)。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改变喷墨头和墨水罐的配置,使喷墨打印机薄型化。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喷墨打印机中,将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致动器和控制基板)和墨水罐搭载在滑架上。在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喷墨头和墨水罐偏离。这是指,在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喷墨头和墨水罐完全不重叠。此外,在喷墨打印机的高度方向,喷墨头和墨水罐重叠。这并不仅指喷墨头和墨水罐完全重叠,还包括喷墨头和墨水罐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喷墨头和墨水罐在高度方向上重叠,因此可以使这两个部件的厚度变薄。其结果,可以实现喷墨打印机的薄型化。
此外,上述喷墨打印机,还可以包括收容喷墨头、墨水罐和滑架的主体。主体可以具有收容墨盒的空间。上述喷墨打印机还可以具有连接装置,连接墨盒和墨水罐以使墨盒与墨水罐连通。在滑架位于预定位置时墨盒与墨水罐连接。在滑架位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墨盒不与墨水罐连接。
在该构成中,分别构成搭载在滑架上的墨水罐、和对其提供墨水的墨盒。可以实现该类型的喷墨打印机的薄型化。
在上述喷墨打印机中,墨水罐和喷墨头连通。这种情况下,墨水罐内的气压过大时,喷墨头的喷嘴中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为了避免该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即,墨水罐具有压力维持装置,其禁止墨水罐内的气压大于第一预定值。
根据该构成,可以将喷嘴中形成的弯液面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此外,墨水罐内的气压过小时,喷墨头的喷嘴中形成的弯液面也会被破坏。为了避免该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即,压力维持装置禁止墨水罐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预定值。
根据该构成,可以将喷嘴中形成的弯液面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上述喷墨打印机还可以包括:输送打印介质的上游侧输送装置;和输送打印介质的下游侧输送装置。下游侧输送装置在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位于上游侧输送装置的下游侧。这种情况下,在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喷墨头可以位于上游侧输送装置和下游侧输送装置之间。进而,在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墨水罐位于上游侧输送装置的上游侧或下游侧输送装置的下游侧。
根据该构成,没有在喷墨头和上游侧输送装置(或下游侧输送装置)之间配置墨水罐。其结果,可以靠近配置喷墨头和上游侧输送装置,并且可以靠近配置喷墨头和下游侧输送装置。可以减小上游侧输送装置和下游侧输送装置之间的距离。上游侧输送装置和下游侧输送装置之间的距离较大时,在其间输送的打印介质容易弯曲,可能无法进行良好的打印。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减小上游侧输送装置和下游侧输送装置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其间输送的打印介质难以弯曲。因此,可以对打印介质进行良好的打印。
另外,在喷墨打印机中,还可以包括排纸盘,能够接收由下游侧输送装置输送的打印介质。这种情况下,墨水罐可以位于排纸盘的上方。在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墨水罐和排纸盘可以重叠。
在排纸盘的上方容易确保空间。通过将墨水罐设置在排纸盘的上方,可以使喷墨打印机紧凑化。
此外,上述喷墨打印机,还可以包括供纸盘和排纸盘。这种情况下,收容在供纸盘中的打印介质,可以经由弯曲部和直线部输送到排纸盘。弯曲部位于供纸盘和喷墨头之间。直线部位于弯曲部和排纸盘之间。这种情况下,在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墨水罐可以位于喷墨头的下游侧。
上述喷墨打印机,还可以包括支撑滑架的导轨。滑架能够沿着导轨移动。这种情况下,在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墨水罐和导轨可以偏离。但是,此时由于墨水罐的荷重的原因,以导轨为支点的力矩作用于滑架上。这种情况下,滑架可能变形。为了避免该问题,优选的是,在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墨水罐和导轨重叠。根据该构成,力矩难以作用于滑架上,可以抑制滑架变形。
上述墨水罐优选为能够装卸地搭载在所述滑架上的墨盒。
另外,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即,上述喷墨打印机,还可以包括收容喷墨头、墨水罐和滑架的主体。该主体优选具有收容墨盒的空间。喷墨打印机可以具有位于空间和墨水罐之间的管。此时,在墨盒收容在上述空间内的状态下,墨盒优选经由管与墨水罐连通。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复合机(MFD:Multi Function Device)的透视图。
图2简要表示打印部的剖视图。
图3表示打印部的透视图。
图4表示打印部的透视图。
图5表示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6表示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7表示向图5的箭头VII方向看的图。
图8表示图5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表示图像记录单元的透视图。
图10表示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表示喷墨头的喷嘴面。
图12表示喷墨头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3表示压盖机构。
图14简要表示墨水补给机构的剖视图。
图15表示阴接头和阳接头的构成。图15A表示阴接头和阳接头连接前的图。图15B表示阴接头和阳接头连接后的图。图15C表示墨水在阴接头和阳接头之间移动的样子。
图16简要表示墨水补给机构的构成。图16A表示向副罐供给墨水前的样子。图16B表示按压副罐前的样子。图16C表示按压副罐后的样子。图16D表示副罐复原后的样子。图16E表示向副罐供给墨水后的样子。
图17简要表示维护机构的剖视图。
图18表示维护机构的构成。图18A表示进行维护前的样子。图18B表示按压副罐后的样子。图18C表示副罐复原后的样子。图18D表示擦拭器移动的样子。图18E表示进行冲洗的样子。
图19简要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打印部。
图20简要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打印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下述实施例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改变下述实施例。
图1表示复合机1的透视图。复合机1具有打印部2和扫描部3。打印部2位于扫描部3的上方。复合机1具有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复印功能、传真功能等。打印部2是喷墨式。
复合机1可以与计算机等外部信息设备连接来利用。复合机1,根据从计算机等发送的包括图像数据及文本数据的打印数据,将图像或文本打印到打印介质(例如打印纸)上。复合机1也可以与数码相机等连接来利用。复合机1也可以将从数码相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打印到打印纸上。此外,复合机1可以将自身安装的存储卡等存储介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等打印到打印纸上。
复合机1具有长方体形状。复合机1的横向宽度大于高度,纵深也大于高度。打印部2具有壳体2A。在壳体2A的正面形成有开口6。打印部2具有供纸盘10及排纸盘11。供纸盘10及排纸盘11配置在开口6的内侧。在供纸盘10的上方配置排纸盘11。供纸盘10可以收容例如A4尺寸以下的各种尺寸的打印纸。
在壳体2A的正面的右下部设有门7。在门7的内侧设有盒体安装部9(参照图3)。打开门7时,盒体安装部9在正面侧露出。用户可以更换在盒体安装部9上安装的墨盒38(参照图3)。盒体安装部9具有与各色墨水对应的收容室。在本实施例中,使用5色的彩色墨水(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照片黑色(PBk)、黑色(Bk))。因此,在盒体安装部9中设有五个收容室。各收容室收容对应颜色的墨盒38A~38E。
扫描部3是所谓平板扫描器(flat bed scanner)。复合机1具有原稿盖30。在原稿盖30的下侧配置有用于放置原稿的平板玻璃、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传感器等。
在复合机1的正面的上部,设有用于操作打印部2、扫描部3的操作面板4。操作面板4由各种操作按钮、液晶显示器构成。复合机1根据来自操作面板4的操作指示而动作。复合机1与外部的计算机连接时,复合机1也可以根据从计算机经由打印驱动器或扫描器驱动器发送来的指示而动作。在复合机1的正面的左上部设有插槽部5。插槽部5可以收容各种存储卡。对操作面板4施加预定的操作时,复合机1读出在收容于插槽部5中的存储卡中存储的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显示在操作面板4的液晶显示器上。用户可以在观察该显示的同时打印任意的图像。
接着,对复合机1的内部构成进行说明。图2简要表示打印部2的剖视图。在供纸盘10的右端部设有分离倾斜板22。分离倾斜板22向右方倾斜。分离倾斜板22对放置在供纸盘10上的打印纸的右端进行定位。此外,分离倾斜板22仅从多张打印纸中分离位于最上方的打印纸。在分离倾斜板22的上方设有纸张输送路径23。纸张输送路径23,除了配置有图像记录单元24的部分以外,由外侧引导面和内侧引导面构成。外侧引导面和内侧引导面相隔预定的间隔而相对。
纸张输送路径23从供纸盘10经分离倾斜板22向上方延伸。纸张输送路径23具有:向正面侧弯曲的弯曲路径17;和从弯曲路径17的末端向复合机1的正面侧直线延伸的直线路径18。直线路径18经图像记录单元24直至排纸盘11。供纸盘10内收容的打印纸,在弯曲路径17中被引导为U字形翻转。U字形翻转后的打印纸沿着直线路径18进行输送。打印纸在直线路径18中由图像记录单元24进行打印。其后,打印纸被排出到排纸盘11中。在弯曲路径17中设有省略图示的旋转滚轮。旋转滚轮的滚轮面在纸张输送路径23中露出。旋转滚轮的旋转轴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由于存在旋转滚轮,从而可以在弯曲路径17中顺畅地输送打印纸。
在供纸盘10的上方设有供纸辊25。供纸辊25将供纸盘10上放置的打印纸传送到纸张输送路径23。供纸辊25由臂26的一端支撑。臂26能以在其另一端设置的基轴27为中心旋转。向供纸辊25传递LF电机71(参照图3等)的驱动力。LF电机71的驱动力,经由通过啮合多个齿轮而构成的驱动传递机构,传递到供纸辊25。
臂26以基轴27为旋转轴。臂26向供纸盘10一侧被施力。可由弹簧向臂26施力。此外,也可通过臂26的自重,对臂26向供纸盘10一侧施力。此外,臂26被构成为在从壳体2A进行装卸时向上方移动。由于对臂26向下方施力,因此,供纸辊25与供纸盘10的打印纸接触。供纸辊25旋转时,通过供纸辊25的辊面和打印纸之间的摩擦力,向分离倾斜板22传送最上方的打印纸。打印纸的前端与分离倾斜板22接触。有时会因摩擦或静电的作用向分离倾斜板22传送多张打印纸。此时,分离倾斜板22将最上方的打印纸从其他打印纸中分离。接着将打印纸传送到纸张输送路径23。
在直线路径18的附近配置图像记录单元24。图像记录单元24,基于喷墨方式喷出墨滴,从而将图像打印(记录)在打印纸上。图像记录单元24具有喷墨头35、副罐37(37A~37E)和滑架34等。副罐37可以暂时积存墨水。从副罐37向喷墨头35提供墨水。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五个副罐37A~37E。五个副罐37A~37E可以积存不同颜色的墨水。
在图像记录单元24的下方配置有压板28。压板28与图像记录单元24相对。在压板28的上方输送打印纸。压板28的宽度(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的长度)大于可由复合机1打印的最大尺寸的打印纸的宽度。因此,打印纸不会从压板28伸出。
以下,将打印纸的输送方向简称为“纸张输送方向”。在喷墨头3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配置有输送辊对75。输送辊对75具有输送辊73和压紧辊74。压紧辊74配置在输送辊73的下方。输送辊73和压紧辊74,夹持经弯曲路径17传送来的打印纸,并将该打印纸向压板28输送。此外,在喷墨头35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一对排纸辊对78。排纸辊对78具有排纸辊76和压紧辊77。压紧辊77配置在排纸辊76的上方。排纸辊76和压紧辊77夹持由喷墨头35打印后的打印纸,并将该打印纸向排纸盘11输送。经由齿轮等驱动传递机构向输送辊73和排纸辊76传递LF电机71(参照图3等)的驱动力。
输送辊对75被配置在喷墨头35的上游侧并靠近喷墨头35。排纸辊对78被配置在喷墨头35的下游侧并靠近喷墨头35。喷墨头35在纸张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输送辊对75和排纸辊对78之间。输送辊对75和排纸辊对78的分离距离,虽然比喷墨头35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要长一些,但被设定为大致相同的长度。靠近喷墨头35配置输送辊对75和排纸辊对78,从而可以缩短输送辊对75和排纸辊对78的分离距离。其结果,可以提高在压板28上输送的打印纸的保持性。可以减轻压板28上的打印纸的弯曲。打印在打印纸上的图像的质量得到提高。
LF电机71(参照图3)的动作由统一控制复合机1的控制部控制。向输送辊73和排纸辊76传递来自LF电机71的驱动力。输送辊73和排纸辊76的动作,根据从与输送辊73的旋转轴连接的旋转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由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具有安装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电路)、驱动器IC等各种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
在压紧辊77的辊面上形成有马刺状的凹凸。因此,即使打印纸与压紧辊77接触,也可防止打印到打印纸上的图像质量的恶化。压紧辊77可在离开排纸辊76的方向上滑动移动。压紧辊77由螺旋弹簧施力以与排纸辊76接触。打印纸进入到排纸辊76和压紧辊77之间后,压紧辊77抵抗施力而退避打印纸厚度的量,将该打印纸向排纸辊76按压。从而切实地将排纸辊76的旋转力传递到打印纸。压紧辊74也具有与上述压紧辊77相同的构成。压紧辊74将打印纸向输送辊73按压。
图3和图4是打印部2的透视图。图5和图6是打印部2的俯视图。图3和图5表示图像记录单元24位于墨水补给位置的状态。图4和图6表示图像记录单元24位于维护位置的状态。此外,图7是在图5箭头VII方向看到的图。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剖视图。另外,在上述各图中,表示将覆盖滑架34的上表面的喷墨头盖拆下的状态。
如各图所示,在纸张输送路径23的直线路径18(参照图2)的上方配置有平板状的一对导轨43、44。各导轨43、44向与纸张输送方向(图5的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延伸。导轨43、44在纸张输送方向(图5的下方向)上间隔预定的距离进行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有导轨43,在下游侧配置有导轨44。导轨43和导轨44虽然在上下方向上稍微具有阶梯差,但基本被配置在同一面上。各导轨43、44的上表面被设定为与输送的打印纸平行。在压板28上水平地输送打印纸,因此导轨43、44的上表面也被设定为水平。
导轨43、44被设置在壳体2A内,作为支撑构成打印部2的各构成要素的框架来发挥作用。导轨43、44用于支撑滑架34。滑架34可沿着导轨43、44向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导轨43、44延伸的方向)移动。具体地说,滑架34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经由POM(聚缩醛树脂)等滑动部件支撑在导轨43上。此外,滑架34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经由上述滑动部件支撑在导轨44上。滑架34跨越导轨43和导轨44之间而载置在导轨43、44上。导轨43、44在纸张输送方向上间隔配置,并水平地排列在大致同一面上,从而可以降低打印部2的高度。其结果,可以实现打印部2的薄型化。
如图3~图6所示,导轨43、4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压板28左右方向的长度。在导轨43、44上施加滑动带或润滑油。从而降低导轨43、44和滑架34之间的滑动摩擦。
导轨44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边缘部45,向上方(复合机1的上方)大致呈直角地弯曲。滑架34具有夹持边缘部45的夹持部58(参照图8及图10)。由此滑架34相对导轨44进行定位。滑架34可以在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上正确地移动(滑动)。换言之,滑架34以导轨44的边缘部45为基准,在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
如图7所示,滑架34具有调整机构59。调整机构59调整滑架34相对于边缘部45的垂直面的垂直姿势。调整机构59被设置在滑架34的一个侧面上。调整机构59具有框体60和刻度盘式的移动机构61。框体60夹持边缘部45,并且可在纸张输送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上移动。操作移动机构61时,框体60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移动。例如,操作移动机构的刻度盘62时,与刻度盘62的转动轴连接的偏心凸轮(省略图示)被驱动。其结果,框体60向纸张输送方向移动。由于设置有调整机构59,因此可以任意地调整滑架34相对于边缘部45的垂直面的垂直姿势。
如图3~图6所示,在导轨44的上面配置有带驱动机构46。带驱动机构46具有驱动滑轮47、从动滑轮48和同步带49。驱动滑轮47与导轨44的右端部连接。从动滑轮48与导轨44的左端部连接。同步带49架设在滑轮47、48上。在同步带49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齿。同步带49为环状。另外,同步带49也可以为有端的带。此时,带的两端部固定在滑架34上。CR电机(滑架电机)72与驱动滑轮47的轴连接。CR电机72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滑轮47。由此,驱动滑轮47旋转,同步带49在驱动滑轮47和从动滑轮48之间进行圆周运动。
滑架34的底面固定在同步带49上。因此,滑架34基于同步带49的圆周运动而在导轨43、44上往复移动。在滑架34上搭载有喷墨头35。因此,喷墨头35以纸张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为主扫描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在导轨44上设置有光栅带(encoder strip)42。光栅带42是由透明树脂构成的带状物体。光栅带42的两端部由导轨44的宽度方向(滑架34的往复移动方向)的两端部支撑。
在光栅带42上以预定的间距交互配置有使光透过的透光部、和遮蔽光的遮光部。在滑架34上设置有透过型的光学传感器41(参照图8)。该光学传感器41在滑架34往复移动时检测光栅带42的图案。搭载在滑架34上的喷墨头35具有后述的喷墨头控制基板36。喷墨头控制基板36输出与光学传感器41的检测信号对应的脉冲信号。复合机1的控制部,接收该脉冲信号,判断滑架34的位置、速度,控制滑架34的往复移动。
图9是图像记录单元24的放大透视图。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另外,图9的X-X线穿过副罐37D的中心。如上所述,图像记录单元24具有滑架34、喷墨头35和副罐37等。以下,对图像记录单元24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0所示,滑架34具有在复合机1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与滑架34的中央部相比在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图10的左侧),设置有用于收容副罐37的罐收容室50。在本实施例中,与打印部2中使用的五种颜色的墨水对应的五个副罐37(37A~37E)被收容在罐收容室50中。五个副罐37(37A~37E)在滑架34的宽度方向(导轨43、44延伸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各副罐37具有在滑架34的长度方向(图10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形状。在罐收容室5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从罐收容室50的底面向上方延伸的侧壁66。通过该侧壁66防止副罐37倾倒。另外,以下对一个副罐37及其周边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排纸辊对78被配置在喷墨头35的下游侧并靠近喷墨头35(参照图2、图7及图8)。因此,如果在排纸辊对78的上方配置副罐37,则必须在相当靠上的上方配置副罐37,以防止与排纸辊对78干涉。这种情况下,图像记录单元24的厚度增加。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副罐37配置在排纸辊对78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由此,副罐37和排纸辊对78不干涉。在复合机1的高度方向上,副罐37和排纸辊对78重叠。从而可以减小图像记录单元24的厚度。
在喷墨头3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弯曲路径17。因此,很难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配置副罐37。因此,在喷墨头35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副罐37。这种情况下,可以缩短在复合机1的前面侧设置的墨盒和副罐37之间的流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喷墨头35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副罐37,但也可以在喷墨头3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辊对7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副罐37。此外,不限于喷墨头35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或下游侧,例如也可以将副罐37设置在喷墨头35的侧方(滑架34的往复移动方向侧)。
如图10所示,副罐37配置在导轨44的上方。在复合机1的俯视图中,副罐37和导轨44重叠。副罐37的荷重,经由副罐37的底面部53和滑架34的支撑部,由导轨44承受。其结果,由于副罐37的荷重,可以防止滑架34发生位置偏离(变形)。可以实现滑架34的顺畅的移动和良好的打印。
副罐37暂时地积存从墨盒38(参照图3)补给的墨水。与喷墨头35相比在墨水供给路径的上游侧配置副罐37。即,副罐37被配置在排纸盘11的上方。俯视复合机1,则排纸盘11和副罐37重叠。副罐37内的墨水经由后述墨水供给路径51提供到喷墨头35。从墨盒38向副罐37的墨水补给,由后述墨水补给机构80进行。由墨水补给机构80进行墨水补给时,有时会在墨盒38和副罐37之间的流路中产生气泡。该气泡由副罐37捕捉。因此,可以防止气泡进入喷墨头35(后述的空腔115及歧管116)。
副罐37具有上面部52、底面部53及侧面部54。上面部52和底面部53分别为平板状。侧面部54经其全周呈波纹管形状。副罐37由合成树脂构成。例如可通过吹塑成形来形成上述各部。由于侧面部54被形成为波纹管状,因此侧面部54可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在上下方向上对副罐37作用外力时,侧面部54从原始形状收缩或伸张。解除该外力后,侧面部54恢复为原始形状。换言之,副罐37可弹性变形。例如,从上方按压副罐37时,侧面部54收缩。解除该按压力时,从收缩的状态恢复为原始形状。另外,在副罐37的上面部52的上侧,设置有覆盖其上面部52的板55。该板55由金属板或有壁厚的树脂板构成。由该板55保护副罐37的上面部5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实现副罐37的弹性变形的方法,将侧面部54形成为波纹管状。但是,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侧面部54。
副罐37可以存储一次打印处理所消耗的平均墨水量。在本实施例中,各副罐37的容积被设定为可以存储0.5~1.0(ml)的程度。因此,可以抑制施加到滑架34的荷重,可以减轻使滑架34往复移动的CR电机72的负荷。另外,副罐37的容积可根据需要进行变更。副罐37可以存储上述容量以上或以下的墨水。
如图10所示,副罐37具有两个流通孔56、57。一个流通孔56设置在副罐37的上面部52的前端部(图10的左端部)。另一个流通孔57设置在底面部53的后端部(图10的右端部)。此外,在副罐37的左侧设置有阴接头63。阴接头63设置在罐收容室50的前端部。阴接头63与墨盒38(参照图3)连接。另外,由于存在五个副罐37,因此存在五个阴接头63。阴接头63与连接器64连接。连接器64和流通孔56通过可挠性的管65而连接。在阴接头63和副罐37之间形成墨水的流路。
另一方面,流通孔57与向喷墨头35提供墨水的墨水供给路径51的一端连接。墨水供给路径51具有:从流通孔57向右侧水平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该第一部分的右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下端延伸到后述喷墨头收容室110的底面。第二部分的下端与喷墨头35连接。例如,通过用薄膜覆盖形成于合成树脂的板部件上的沟槽,可以构成墨水供给路径51。此外,也可通过可挠性的管构成墨水供给路径51。
在罐收容室50的上方设置有承受外力并向下方按压上述板55的臂100。在该臂10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轴孔102。架设在上述一对侧壁66之间的轴(shaft)101插入轴孔102。臂100由轴101可摇动地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存在五个副罐37(37A~37E),因此存在五个臂100(100A~100E)。
臂100具有后方臂103和前方臂104。后方臂103从轴孔102向后方(图10的右方向)水平延伸。前方臂104从轴孔102向前方(图10的左方向)延伸。前方臂104越过滑架34的前端(图10的左端)向前方延伸。在后方臂103的前端存在按压部105。按压部105与板55接触。按压部105将臂100的驱动力传递到板55。按压部105被加工为球面。由此,可以对板55总是在垂直方向上施加力。此外,在前方臂104的前端,设置有从后述的推杆83(参照图4)接受外力的输入部106。该输入部106的抵接面也被加工为球面。对输入部106施加来自下方的外力时,臂100以轴101为支点顺时针摇动。由此,向下方按压后方臂103,按压部105与板55接触。向板55作用按压力,副罐37的侧面部54收缩。
在副罐37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比滑架34的中央部靠近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图10的右侧),设置有用于收容喷墨头35的喷墨头收容室110。副罐37和喷墨头收容室110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排列。即,在图10的纸张垂直方向上,副罐37和喷墨头收容室110重叠。在复合机1的俯视图中,副罐37和喷墨头收容室110完全偏离。设置于滑架34上的凹部111对喷墨头收容室110划界。凹部111从与罐收容室50的底面相同的面向下方凹陷。在凹部111的底部配置有喷墨头35。喷墨头35的下表面(喷嘴面)位于副罐37的下方。因此,存储于副罐37中的墨水的液面总是位于比喷墨头35的喷嘴面高的位置。
喷墨头35具有流路单元37和喷墨头控制基板36等。在流路单元37中形成有多个喷嘴39。各喷嘴39向在直线路径18(参照图2)中输送的打印纸选择性地喷出墨滴。墨水的喷出量、喷出时序,由喷墨头控制基板36控制。喷墨头控制基板36具有各种电子配件(电容器等)36A。俯视复合机1,则副罐37和喷墨头35完全偏离(即完全不重叠)。此外,在复合机1的高度方向上,副罐37和喷墨头35重叠。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通过压电元件114(参照图12)的变形喷出墨水的类型的喷墨头35。但是,例如也可以利用通过对墨水加热产生的气泡来喷出墨水的类型。
图11表示喷墨头35的喷嘴形成面。在喷嘴形成面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五个喷嘴列。各喷嘴列通过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排列多个喷嘴而形成。各喷嘴列可以喷出不同颜色的墨水。另外,图11的左右方向是滑架34的往复移动方向。另外,各喷嘴39的输送方向的间距、数量,考虑图像的分辨率等进行设定。此外,也可以根据彩色墨水的种类、数量,来增减喷嘴列的数量。
图12简要表示流路单元33的内部构成。喷墨头35具有压电元件114。压电元件114在由喷墨头控制基板36施加预定的电压时变形。流路单元33具有空腔115。空腔115与喷嘴39连通。压电元件114变形时,空腔115的容积改变。由此,对空腔115内的墨水施加能量,从喷嘴39喷出墨水。
对一个喷嘴39,设置有一组空腔115和压电元件114。即,存在与喷嘴数量相同数量的上述组。流路单元33具有歧管116。多个空腔115与歧管116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五个颜色的墨水,因此存在五个歧管116。流路单元33具有墨水供给口117。墨水供给口117与歧管116连通。墨水供给口117与墨水供给路径51(参照图10)连接。因此,在墨水供给路径51内传送的墨水,从墨水供给口117提供到歧管116。从墨水供给口117提供到歧管116的墨水,被分配给各空腔115。
如图3~图6所示,在打印纸不通过的范围(喷墨头35的打印范围的外侧),设置有墨水补给机构80、压盖机构120(参照图4及图6)和维护机构140。
首先说明压盖机构120的构成。压盖机构120设置在喷墨头35的移动范围的右端部附近。图13表示压盖机构120的放大图。图13A表示喷嘴39没有被盖体121覆盖的非覆盖状态。图13B表示喷嘴39被盖体121覆盖的覆盖状态。压盖机构120具有盖体121、盖体支撑部94和移动机构122。盖体121可以覆盖喷墨头35的喷嘴39。盖体支撑部94支撑盖体121。移动机构122使盖体支撑部94移动,并使盖体121与喷墨头35的喷嘴面接触。
移动机构122具有滑动凸轮123、齿条124、小齿轮125和驱动传递机构126。滑动凸轮123配置在盖体121的下方。齿条124使滑动凸轮123在复合机1的前后方向(图13A、图13B的左右方向)滑动移动。小齿轮125与齿条124啮合。驱动传递机构126向小齿轮125传递LF电机71的驱动力。小齿轮125可以在图13的纸面垂直方向上移动。小齿轮125的移动由螺线管(省略图示)等驱动单元控制。小齿轮125在与齿条124啮合的位置及不与齿条124啮合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小齿轮125与齿条124啮合的状态下,经由小齿轮125向齿条124传递LF电机71的驱动力。由此,齿条124在复合机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可以通过使用行星齿轮等切换驱动传递机构126的齿轮配列,来切换小齿轮125的旋转方向。即,可以将齿条124的移动方向在前方向(图13的左方向)和后方向(图1 3的右方向)之间切换。齿条124与滑动凸轮123连接。齿条124移动时,滑动凸轮123也移动。在滑动凸轮123上形成有沟槽131。沟槽131具有:从前方向后方下降的倾斜面127;从倾斜面127的上端向左侧延伸的上侧平坦部130;和从倾斜面127的下端向右侧延伸的下侧平坦部129。
盖体支撑部94具有弹簧承受台96、螺旋弹簧97和盖体保持台95。弹簧承受台96由打印部2的框架等支撑。弹簧承受台96可在图13的上下方向上滑动。即,弹簧承受台96可在靠近喷嘴39的方向及远离喷嘴39的方向上滑动。弹簧承受台96上形成有贯通孔98。贯通孔98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弹簧承受台96。盖体保持台95的轴99插入贯通孔98。在弹簧承受台96的底部连接有向下方延伸的连杆128。在该连杆128的下端连接有销部件132。销部件132与沟槽131嵌合。在销部件132和沟槽131之间设置有间隙。销部件132可在沟槽131的下侧平坦部129和上侧平坦部130之间滑动。另外,在图13A及图13B中,重叠示出了贯通孔98和连杆128。但在俯视图中,贯通孔98和连杆128在图13的纸面垂直方向偏离。
盖体保持台95保持盖体121。在盖体保持台95的上表面上安装有盖体121。盖体121例如由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盖体121的剖面形状为大致U字状。盖体121具有托盘形状。盖体121的底面与盖体保持台95的上表面紧贴。盖体保持台95具有从其底面的大致中央附近向下方延伸的轴(shaft)99。轴99从上方插入弹簧承受台96的贯通孔98。
在弹簧承受台96和盖体保持台95之间存在螺旋弹簧97。螺旋弹簧97的压缩伸张方向为图13的上下方向。盖体保持台95由螺旋弹簧97支撑。另外,在图13中,仅示出了两个螺旋弹簧97。但是,还存在另外两个螺旋弹簧97。在本实施例中合计存在四个螺旋弹簧。因此,盖体保持台95的支撑稳定。另外,可以变更螺旋弹簧97的配置及数量。
销部件132位于沟槽131的下侧平坦部129时,如图13A所示,盖体121从喷墨头35的喷嘴面离开。即,实现喷嘴39没有被盖体121覆盖的非覆盖状态。齿条124从非覆盖状态向复合机1的后方(图13的右方向)移动时,销部件132从下侧平坦部129向上侧平坦部130移动。由此,连杆128和弹簧承受台96上升,盖体121也上升。盖体121与喷墨头35的喷嘴面接触。盖体121与喷嘴面接触后,弹簧承受台96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螺旋弹簧97压缩。由此,如图13B所示,对盖体121施加强烈按压喷墨头35的喷嘴面的作用力,盖体121和喷嘴面无间隙地紧贴。即,实现喷嘴39被盖体121覆盖的覆盖状态。此时,在上述作用力的作用下盖体121弯曲,从而盖体121内的空间变为正压状态。因此,可以防止从喷嘴39漏出墨水。此外,齿条124从图13B的覆盖状态向复合机1的前方(图13的左方向)移动时,弹簧承受台96下降。与之同时螺旋弹簧97逐渐伸张。弹簧承受台96进一步下降时,盖体121从喷墨头35的喷嘴面离开。弹簧承受台96的下降完成后,实现图13A所示的非覆盖状态。
接着,说明墨水补给机构80的构成。如图4及图6所示,墨水补给机构80设置在滑架34的往复移动范围的右端部附近。滑架34可以向导轨43、44的右端(墨水补给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墨水补给机构80从墨盒38向副罐37补给墨水。补给墨水时,通过压盖机构120用盖体121覆盖喷嘴39。墨水补给机构80具有推杆83、阳接头84和驱动机构82(参照图14)等。
阳接头84与阴接头6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存在五个阴接头63,因此存在五个阳接头84。各阳接头84与从墨盒38延伸的墨管连接。各阳接头84由支撑框81支撑。各阳接头84可以向靠近阴接头63的方向(上方向)和远离阴接头63的方向(下方向)滑动。
推杆83向臂100的输入部106施加上方向的力。推杆83从臂100A延伸至臂100E,以使得可以对五个臂100(100A~100E)同时施加上方向的力。推杆83配置在阳接头84的前方侧。推杆83可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图14简要表示墨水补给机构80的剖视图。驱动机构82具有滑动凸轮85、小齿轮86和螺旋弹簧87。滑动凸轮85设置在导轨44(参照图3)的下方。在滑动凸轮85的底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86啮合的齿条88。小齿轮86使滑动凸轮85在复合机1的前后方向(图14的左右方向)上滑动。小齿轮86可以在图14的纸面垂直方向上移动。小齿轮86的移动由省略图示的螺线管等实现。小齿轮86可在与齿条88啮合的位置及不与齿条88啮合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小齿轮86与齿条88啮合的状态下,LF电机71的驱动力被传递到小齿轮86。其驱动力经由齿条88传递到滑动凸轮85。由此,滑动凸轮85向复合机1的前方(图14的左方向)移动。滑动凸轮85与螺旋弹簧87的一端连接。螺旋弹簧87的另一端与壳体2A等连接。螺旋弹簧87在滑动凸轮85向前方移动时伸张。即,在滑动凸轮85向左侧移动的状态下,螺旋弹簧对滑动凸轮85向右方向施力。
滑动凸轮85具有:从后方向前方下降的倾斜面90;从倾斜面90的上端向右侧延伸的上侧平坦部92;和从倾斜面90的下端向左侧延伸的下侧平坦部91。滑动凸轮85可在由下侧平坦部91对支撑框81及推杆83进行支撑的位置、和由上侧平坦部92对其进行支撑的位置之间移动。推杆83配置在阳接头84的左侧。因此,滑动凸轮85从图14所示的状态向左侧移动时,最初阳接头84与倾斜面90接触。由此,阳接头84上升,阳接头84与阴接头63连接。其结果,在墨盒38和副罐37之间形成墨水的流路。滑动凸轮85进一步向左侧移动时,推杆83与倾斜面90接触。由此,推杆83上升,推杆83向上方按压输入部106。
接着,参照图15详细说明阴接头63与阳接头84的构成。另外,在图15中,省略了阴接头63和阳接头84的一部分。阴接头63具有接头主体150、栓部件151和螺旋弹簧152。接头主体150形成为筒状。栓部件151可在接头主体150的内部、在轴方向上移动。栓部件151的下半部分具有球形状。螺旋弹簧152向下方对栓部件151施力。接头主体150的内部空间154为墨水的流通路径。内部空间154经由连接器64(参照图8)、管65、及流通孔56,与副罐37连通。在接头主体150上形成有插入阳接头84的杆161的孔153。孔153形成在连接阳接头84的连接面155上。孔153由栓部件151关闭。栓部件151可在打开孔153的位置和关闭孔153的位置之间移动。螺旋弹簧152对栓部件151向孔153的方向施力。通过螺旋弹簧152维持由栓部件151关闭孔153的状态(参照图15A)。
在接头主体150的连接面155上设置有密封部件156。密封部件156形成为包围孔153的全周。密封部件156防止在阴接头63和阳接头84连接时,墨水漏出到外部。密封部件156由例如丁腈橡胶(NBR)、硅橡胶(VMQ)等构成。密封部件156具有通过来自阳接头84的按压力而弯曲的可挠性。
螺旋弹簧152的弹力如下设定。即,在副罐37内的压力比低于大气压的预定负压(背压)小时,螺旋弹簧152的弹力小于大气压向接头主体150的内侧按压栓部件151的力,从而螺旋弹簧152压缩。副罐37内的压力恢复到上述预定的负压以上时,螺旋弹簧152的弹力大于大气压向接头主体150的内侧按压栓部件151的力,从而螺旋弹簧152伸张。从喷墨头35喷出墨水时,副罐37内的气压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下,副罐37内的气压低于上述预定的负压时,孔153被打开,从而从孔153向副罐37内流入大气。副罐37内的气压恢复到上述预定的负压以上时,孔153在栓部件151的作用下关闭。可以防止副罐37内的压力变成预定的负压以下。此外,副罐37内的温度上升时,副罐37内的气压增大。副罐37内的气压大于预定的值时,空气从栓部件151和接头主体150(孔153)的微小间隙漏出到外部。这是由于栓部件151被形成为球形状而实现的。其结果,禁止副罐37内的气压大于上述预定值。在本实施例中,副罐37内的气压被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其结果,总是将喷嘴39的弯液面维持在适当的状态。
阳接头84具有接头主体160、杆161和螺旋弹簧162。接头主体160形成为筒状。杆161可在接头主体160的内部、在轴方向上移动。螺旋弹簧162向上方对杆161施力。接头主体160的内部空间164为墨水的流通路径。内部空间164经由未图示的管与墨盒38连通。在接头主体160上形成有孔163。孔163形成在与阴接头63连接的连接面166上。在孔163中插入杆161。杆161越过孔163而向上方突出。杆161的外径设定为小于孔163的内径。在孔163中插入了杆161的状态下,墨水也可在孔163中移动。
在杆161的一端连接有从内侧关闭孔163的闭塞部件165。杆161可在由闭塞部件165关闭孔163的位置、和打开孔163的位置之间移动。螺旋弹簧162对闭塞部件165向孔163的方向施力。由此,维持用闭塞部件165关闭孔163、并且杆161从孔163向外部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5A)。
螺旋弹簧162的弹力如下设定。即,螺旋弹簧162的弹力设定为强于阴接头63的螺旋弹簧152的弹力。螺旋弹簧162的弹力被设定为如下程度的大小:如图15B所示杆161与栓部件151接触时,螺旋弹簧152被压缩,但螺旋弹簧162未被压缩。此外,螺旋弹簧162的弹力被设定为:以阳接头84的连接面166与密封部件156接触时为界,螺旋弹簧152的弹力与螺旋弹簧162的弹力的力关系逆转。即,从阳接头84的连接面166与密封部件156接触的状态(参照图15B)开始,阳接头84进一步上升时,螺旋弹簧162压缩了密封部件156弯曲的量(参照图15C)。由此,阳接头84的孔163被打开。即,阳接头84上升时,首先打开阴接头63的孔153。接着阳接头84的连接面166与密封部件156接触。最后,阳接头84的孔163被打开。
接着,对由墨水补给机构80进行的墨水补给动作进行说明。图16是用于说明墨水补给动作的图。另外,图16中,图示省略了小齿轮86。在本实施例中,当副罐37内的墨水剩余量低于预定量时,执行墨水补给动作。为了检测副罐37内的墨水剩余量,可以使用以下的构成。例如,副罐37为透明时,在滑架34上设置光遮断器等光学传感器。控制部可以根据该光学传感器的输出判断是否低于预定量。此外,也可以通过点计数器对喷出的墨水量进行计数,根据该计数值求出墨水的剩余量。控制部判断墨水剩余量低于预定量时,将滑架34移动到墨水补给位置(图3及图5所示的位置)。此时,控制滑架34的停止位置以使喷墨头35的喷嘴39位于盖体121的正上方(参照图16A)。
接下来,控制部驱动移动机构122(参照图13),使盖体121上升。由此,盖体121与喷墨头35的下表面紧贴(参照图16B)。由于喷嘴39被堵塞,因此在补给墨水时不会从喷嘴39漏出墨水。控制部移动盖体121的同时对驱动机构82进行驱动。控制部使小齿轮86(参照图14)与滑动凸轮85的齿条88啮合,其后向滑动凸轮85施加LF电机71的驱动力。从而滑动凸轮85向前方(图16的左方向)移动。通过滑动凸轮85的倾斜面90抬起阳接头84。阳接头84与阴接头63连接(参照图16B)。从而在墨盒38和副罐37之间形成墨水的流路。
控制部使滑动凸轮85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由倾斜面90抬起推杆83。此时,对臂100的输入部106作用向上方按压前方臂104的力。臂100通过该力而摇动。由此,后方臂103的按压部105按压副罐37的板55。其结果,如图16C所示,副罐37压缩,副罐37内的墨水、空气等从流通孔56向墨盒38移动。另外,可以通过在墨盒38上预先设置通气口,来顺畅地进行移动到墨盒38的墨水的流通。
副罐37内的墨水基本完全被排出时,控制部使滑动凸轮85向后方(图16的右方向)移动。控制部解除小齿轮86和齿条88的啮合。从而对滑动凸轮85施加螺旋弹簧87的弹力。推杆83沿着滑动凸轮85的倾斜面90下降。从而推杆83从前方臂104的输入部106离开,同时作用于副罐37上的按压力被解除。副罐37恢复为原始形状。此时,如图16D所示,墨盒38内的墨水向副罐37移动。
滑动凸轮85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阳接头84下降(参照图16E)。从而阳接头84和阴接头63的连接被解除。此时,少量的空气从阴接头63的孔153进入到内部,副罐37稍微伸张。从而,从阴接头63到流通孔56的墨水路径中积存的墨水流入到副罐37内。按照以上各动作,向副罐37内补给墨盒38内的墨水。
接着,对维护机构140的构成进行说明。维护机构140,如图3~图6所示,设置在滑架34的往复移动范围的左端部附近。滑架34可以向导轨43、44的左端(维护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通过维护机构1 40进行喷墨头35的维护(正压清洁、冲洗等墨水的空喷出)。通过进行维护,可以除去(清洁)喷墨头35的喷嘴39、及从副罐37到喷嘴39的墨水流路中积存的污物、气泡。如图3所示,维护机构140具有:擦拭器146、废墨盘141、推杆142、和推压推杆142的驱动机构143。
废墨盘141位于与压板28的上面相同的面上。废墨盘141设置在滑架34的往复移动范围内、打印范围外。另外,在废墨盘141内配置有毛毡等液体吸收体。空喷出的墨水由液体吸收体吸收。在废墨盘141上连接有擦拭喷墨头35的喷嘴面的擦拭器146。在擦拭器146被推压到喷墨头35的状态下,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使擦拭器146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由此擦拭附着在喷嘴面上的墨水。
推杆142推压臂100的输入部106。推杆142可以推压从五个臂100(100A~100E)中选择的一个臂100的输入部106。推杆142的宽度与输入部106的宽度大致相同。推杆142可在输入部106的下方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图17简要表示维护机构140的剖视图。驱动机构143具有滑动凸轮144、小齿轮145和螺旋弹簧147。滑动凸轮144设置在导轨44(参照图3)的下方。在滑动凸轮144的底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145啮合的齿条148。小齿轮145使滑动凸轮144在前后方向(图17的左右方向)上滑动。小齿轮145可在图17的纸面垂直方向上移动。该移动由螺线管(省略图示)等实现。小齿轮145可在与齿条148啮合的位置以及不与齿条148啮合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小齿轮145与齿条148啮合的状态下,LF电机71的驱动力被传递到小齿轮145。该驱动力经由齿条148传递到滑动凸轮144。由此,滑动凸轮144向后方(图17的左方向)移动。滑动凸轮144与螺旋弹簧147的一端连接。该螺旋弹簧147的另一端与壳体2A等连接。螺旋弹簧147在滑动凸轮144向前方移动时伸张。即,螺旋弹簧147对滑动凸轮144向返回到移动前的原始位置的方向施力。
滑动凸轮144具有:从左侧向右侧升高的倾斜面135;从倾斜面135的上端向右侧延伸的上侧平坦部136;和从倾斜面135的下端向左侧延伸的下侧平坦部137。滑动凸轮144可在由下侧平坦部137支撑推杆142的位置、和由上侧平坦部136支撑该推杆142的位置之间移动。如上所述,推杆142可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滑动凸轮144从图17所示的状态向左方向移动时,推杆142沿着倾斜面135上升。由此,推杆142的上端与输入部106接触,对输入部106施加上方向的力。
接着,说明维护机构140的动作。图18表示用于说明维护机构140的动作的图。另外,在图18中,图示省略了小齿轮14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行维护,仅在副罐37内剩余充足量的墨水时进行维护。因此,在副罐37内的墨水剩余量较少的情况下输入了维护指示时,进行上述墨水补给动作后再执行维护。
控制部根据光学传感器的输出值或点计数器的计数值等,判断副罐37内的墨水剩余量为预定值以上时,将滑架34移动到维护位置(图4及图6所示的位置)。选择了进行维护的墨水颜色时(例如可由用户选择,也可根据过去的打印状况由控制部自身进行选择),将滑架34移动到使与指定的墨水颜色对应的臂100和推杆142在俯视图下一致的位置(参照图18A)。在该状态下,喷墨头35的喷嘴39位于废墨盘141的正上方。
接着,控制部对驱动机构143进行驱动,使滑动凸轮144向后方(图18的左方向)移动。即,控制部使小齿轮145(参照图17)和滑动凸轮144的齿条148啮合。其后,控制部对滑动凸轮144施加LF电机71的驱动力。通过滑动凸轮144的倾斜面135抬起推杆142。对与选择的墨水颜色对应的臂100的输入部106施加向上方向的力。通过该力,臂100逆时针摇动。从而后方臂103的按压部105按压副罐37的上面的板55。其结果,如图18B所示,副罐37压缩,副罐37内的墨水、空气等从流通孔57排出。墨水及空气经由墨水供给路径51从喷嘴39喷射出来。由此除去从副罐37到喷嘴39的墨水流路中积存的污物、气泡。以下,将这里的除去处理称为正压清洁。
正压清洁完成后,控制部使滑动凸轮144向前方(图18的右方向)移动。控制部解除小齿轮145和齿条148的啮合。由此对滑动凸轮144施加螺旋弹簧147的弹力。推杆142沿着滑动凸轮144的倾斜面135下降。由此,推杆142从前方臂104的输入部106离开,作用于副罐37上的按压力被解除。副罐37伸张,恢复到原始形状(参照图18C)。此时,副罐37内的压力低于上述预定的负压。其结果,阴接头63的螺旋弹簧152压缩,空气从孔153流入。另外,喷嘴39为微小孔,因此即使空气从孔153流入,也不会产生空气从喷嘴39流入的情况。
此外,正压清洁完成后,控制部驱动擦拭器146。由此擦拭通过墨水的喷射附着在喷嘴面上的墨水(参照图18D)。以下将该动作称为擦拭。进行擦拭后,可以防止不同颜色的墨水在喷嘴面混合。
进行擦拭时,其他颜色的墨水有时会进入到喷嘴39中。因此进行所谓的冲洗。即,控制部控制压电元件114(参照图12),从喷嘴喷出微量的墨水(参照图18E)。进行上述维护后,可以得到从副罐37到喷嘴39的墨水流路的洗净效果。此外,可以得到除去喷墨头35内的气泡及污物的效果。此外,可以得到除去混色墨水、防止喷嘴面干燥等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仅对与选择的墨水颜色对应的流路进行正压清洁,因此与进行全色清洁时相比,可以降低维护时墨水的消耗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复合机1的俯视图中,副罐37和喷墨头35偏离。因此,在复合机1的高度方向上,可以使副罐37和喷墨头35重叠。没有在喷墨头35的上方或下方配置副罐37,因此可以使图像记录单元24薄型化。
(第二实施例)
图19简要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打印部2的剖视图。在图19中,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在本实施例中,在将墨盒138安装在打印部2中的状态下,墨盒138和副罐137总是连接。墨盒138和副罐137通过具有可挠性的管139连接。在喷墨头35在打印纸上进行打印的期间,墨盒138也与副罐137连接。因此,即使在喷墨头35在打印纸上进行打印的状态下,也可以从墨盒138向副罐137提供墨水。在复合机1的俯视图中,副罐137和喷墨头35偏离。此外,在复合机1的高度方向上,副罐137和喷墨头35重叠。没有在喷墨头35的上方或下方配置副罐137,因此可以使图像记录单元24薄型化。
(第三实施例)
图20简要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打印部2的剖视图。在图20中,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要素标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在本实施例中,墨盒238可相对于滑架34进行装卸。在墨盒238安装在滑架34上的状态下,滑架34移动时,墨盒238也与滑架34一起移动。在墨盒238安装在滑架34上的状态下,墨盒238与副罐137总是连接。在复合机1的俯视图中,墨盒238与喷墨头35偏离。此外,在复合机1的高度方向上,墨盒238和喷墨头35重叠。没有在喷墨头35的上方或下方配置墨盒238,因此可以使图像记录单元24薄型化。

Claims (10)

1.一种喷墨打印机,
包括:喷墨头,所述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致动器和控制基板,所述流路单元具有墨水流路、和与所述墨水流路连通的喷嘴,所述致动器能够对所述墨水流路内的墨水施加能量,从而从所述喷嘴喷出墨水,所述控制基板控制所述致动器;
墨水罐,与所述流路单元的所述墨水流路连通;和
能够移动的滑架,搭载有所述喷墨头和所述墨水罐,
其中,在所述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所述喷墨头和所述墨水罐偏离,
在所述喷墨打印机的高度方向,所述喷墨头和所述墨水罐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还包括:主体,其收容所述喷墨头、所述墨水罐和所述滑架,所述主体具有收容墨盒的空间;和
连接装置,连接所述墨盒和所述墨水罐,以使所述墨盒与所述墨水罐连通,
其中,在所述滑架位于预定位置时,所述墨盒与所述墨水罐连接,
在所述滑架位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所述墨盒不与所述墨水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所述墨水罐具有压力维持装置,其禁止所述墨水罐内的气压大于第一预定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所述压力维持装置禁止所述墨水罐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预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还包括:输送打印介质的上游侧输送装置;和
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下游侧输送装置,其在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游侧输送装置的下游侧,
其中,在所述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所述喷墨头位于所述上游侧输送装置和所述下游侧输送装置之间,
在所述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所述墨水罐位于所述上游侧输送装置的上游侧或所述下游侧输送装置的下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还包括排纸盘,能够接收由所述下游侧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
其中,所述墨水罐位于所述排纸盘的上方,
在所述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所述墨水罐和所述排纸盘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还包括供纸盘和排纸盘,
其中,收容在所述供纸盘中的打印介质,经由弯曲输送路径和直线输送路径,输送到所述排纸盘,
所述弯曲输送路径位于所述供纸盘和所述喷墨头之间,
所述直线输送路径位于所述弯曲输送路径和所述排纸盘之间,
在所述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所述墨水罐位于所述喷墨头的下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还包括支撑所述滑架的导轨,
其中所述滑架能够沿着所述导轨移动,
在所述喷墨打印机的俯视图中,所述墨水罐和所述导轨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所述墨水罐为能够装卸地搭载在所述滑架上的墨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还包括:主体,其收容所述喷墨头、所述墨水罐和所述滑架,所述主体具有收容墨盒的空间;和
位于所述空间和所述墨水罐之间的管,
其中,在所述墨盒收容在所述空间内的状态下,所述墨盒经由所述管与所述墨水罐连通。
CN2007101278368A 2006-06-30 2007-06-29 喷墨打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61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82815 2006-06-30
JP2006-182815 2006-06-30
JP2006182815A JP5114878B2 (ja) 2006-06-30 2006-06-30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6145A true CN101096145A (zh) 2008-01-02
CN101096145B CN101096145B (zh) 2011-11-09

Family

ID=38876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783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6145B (zh) 2006-06-30 2007-06-29 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96481B2 (zh)
JP (1) JP5114878B2 (zh)
CN (1) CN10109614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3339A (zh) * 2013-10-23 2015-04-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0348B2 (en) 2004-09-27 2010-06-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268832B2 (ja) * 2013-09-11 2018-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855A (ja) * 1982-07-13 1984-01-23 Sharp Corp インク供給装置のインク蒸発防止装置
JPS62284749A (ja) * 1986-06-03 1987-12-1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
JP2944767B2 (ja) * 1991-02-06 1999-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4358844A (ja) * 1991-06-05 1992-12-1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105047B2 (ja) * 1991-11-18 2000-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これを用いた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記録装置
US5359356A (en) * 1992-09-30 1994-10-25 Ecklund Joel E Collapsible jet-ink container assembly and method
JP3133906B2 (ja) * 1993-08-19 2001-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252392B2 (ja) * 1994-05-17 2002-0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US5631618A (en) * 1994-09-30 1997-05-2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gnetic arrays
US5631681A (en) 1995-03-29 1997-05-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replenis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jet printers
US5992985A (en) * 1995-05-31 1999-11-3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Variable pressure control for ink replenishment of on-carriage print cartridge
JP3376216B2 (ja) * 1995-07-18 2003-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DE19545775C2 (de) * 1995-12-07 1999-03-25 Pelikan Produktions Ag Flüssigkeitspatrone, insbesondere Tintenpatrone für einen Druckkopf eines Ink-Jet-Printers
JP3574528B2 (ja) 1996-03-19 2004-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ジャバラ座屈防止装置
US6068370A (en) * 1996-08-30 2000-05-3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Fluidic delivery system with tubing and manifolding for an off-axis printing system
JPH10114084A (ja) 1996-10-09 1998-05-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プリントヘッド
JP3419220B2 (ja) 1996-10-15 2003-06-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6045211A (en) * 1997-07-18 2000-04-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nsor and ink jet recorder including same
JPH1134308A (ja) * 1997-07-18 1999-02-09 Brother Ind Ltd ロール検出装置
DE19731959A1 (de) * 1997-07-24 1999-02-04 Siemens Nixdorf Inf Syst Tintenfülleinrichtung für einen Tintendruckkopf
JPH11165447A (ja) * 1997-10-02 1999-06-2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JP2000015843A (ja) * 1998-06-30 2000-01-18 Brother Ind Ltd 印刷装置
JP4314702B2 (ja) * 1998-11-26 2009-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書込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
JP2000246918A (ja) 1999-03-01 2000-09-12 Mutoh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1063170A (ja) * 1999-08-27 2001-03-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219570A (ja) * 2000-02-08 2001-08-14 Ricoh Co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257058C (zh) * 2000-03-21 2006-05-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KR100389444B1 (ko) * 2000-04-11 2003-06-27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록 장치용 잉크 카트리지
US6626516B2 (en) * 2000-09-20 2003-09-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supplying ink and method of recovering ink jet print head
JP4055346B2 (ja) 2000-10-06 2008-03-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補給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883905B2 (en) * 2001-02-09 2005-04-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ontrol and ink replenishing method executed in the same, ink supply system incorporated in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aging ink amount supplied by the system
JP2002273901A (ja) 2001-03-19 2002-09-2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及び液室内インク充填方法
CN1172801C (zh) * 2001-04-02 2004-10-27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墨水盒
US6948803B2 (en) * 2001-06-18 2005-09-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supplying method
JP2002370375A (ja) * 2001-06-18 2002-12-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JP2003053996A (ja) * 2001-08-22 2003-02-26 Canon Inc インク供給機構および該インク供給機構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053946A (ja) * 2001-08-22 2003-02-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89219A (ja) * 2001-09-18 2003-03-2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回復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回復方法
JP3658373B2 (ja) * 2002-02-22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蔵容器、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287582C (zh) * 2002-03-28 2006-11-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JP2003312000A (ja) 2002-04-25 2003-11-06 Canon Inc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および該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の記録液補給方法
US7040729B2 (en) * 2002-06-06 2006-05-09 Oce Display Graphics Systems,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k delivery to print heads
JP3750808B2 (ja) * 2002-07-26 2006-03-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434682B2 (ja) * 2002-09-30 2010-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材収納容器
JP2004195929A (ja) 2002-12-20 2004-07-1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532831B2 (ja) 2003-01-06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284084A (ja) * 2003-03-19 2004-10-14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の回復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A2745944C (en) * 2003-03-26 2012-07-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JP4379008B2 (ja) 2003-06-06 2009-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5081577A (ja) * 2003-09-05 2005-03-31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7712891B2 (en) * 2003-12-26 2010-05-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JP4595425B2 (ja) * 2004-07-28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7121655B2 (en) * 2004-01-21 2006-10-17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refill dispenser
JP2005238445A (ja) * 2004-02-13 2005-09-0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431961B2 (ja) * 2004-03-05 2010-03-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5271458A (ja) * 2004-03-25 2005-10-06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の維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10946A (ja) * 2004-10-18 2006-04-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12677A (ja) * 2006-06-30 2008-01-24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4952093B2 (ja) * 2006-06-30 2012-06-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35208B2 (ja) * 2006-07-01 2012-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3339A (zh) * 2013-10-23 2015-04-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5150689A (zh) * 2013-10-23 2015-12-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834000B2 (en) 2013-10-23 2017-1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CN105150689B (zh) * 2013-10-23 2019-03-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12676A (ja) 2008-01-24
US7896481B2 (en) 2011-03-01
US20080001995A1 (en) 2008-01-03
JP5114878B2 (ja) 2013-01-09
CN101096145B (zh) 201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56270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US7614738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8057022B2 (en) Inkjet printers
CN1990242B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US8770715B2 (en) Ink-jet printer
US20070139462A1 (en) Printer
US20070252864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93520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7841690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7261127A (ja)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タンク、プリンタ
JP4224718B2 (ja) 給紙装置
US88273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recording head for ejecting liquid droplets
JP2008012677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1096145B (zh) 喷墨打印机
JP200623182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895594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946677B2 (en) Reciprocating apparatus, and printer including reciprocating apparatus
JP495209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0384452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7461915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626397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31818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80158272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080872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