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5614A - 制动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动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5614A
CN101085614A CNA2007100964187A CN200710096418A CN101085614A CN 101085614 A CN101085614 A CN 101085614A CN A2007100964187 A CNA2007100964187 A CN A2007100964187A CN 200710096418 A CN200710096418 A CN 200710096418A CN 101085614 A CN101085614 A CN 101085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pedal
connecting portion
pivotable member
pedal
pipe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64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85614B (zh
Inventor
深濑明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85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5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85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56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0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mechanically
    • B60T11/08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mechanically providing variable leverag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6Means, e.g. links, for connecting the pedal to the controlled uni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7/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ed member; Details thereof
    • G05G7/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ed member;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visions for conveying or converting motion, or for acting at a distance
    • G05G7/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ed member;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visions for conveying or converting motion, or for acting at a distance altering the ratio of motion or force between controlling member and controlled member as a function of the position of the controlling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28Foot operat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28Foot operated
    • Y10T74/20534Accele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58Variable output for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888Ped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踏板装置,包括: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布置的操作踏板;枢转部件,其绕第二轴线可枢转布置并且经由连杆机构连接至操作踏板以响应于操作踏板下压操作绕第二轴线机械枢转;和接收由枢转部件的枢转运动所产生输出的输出部件。连杆机构包括:连接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的第一连接杆,在其与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中至少一个之间存在第一游隙;和连接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的第二连接杆,在其与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中至少一个之间存在第二游隙。在特性切换点之前的第一区域中,枢转部件经由第一连接杆枢转,而杠杆比根据第一杠杆比特性变化。在超过特性切换点的第二区域中,枢转部件经由第二连接杆枢转,而杠杆比根据第二杠杆比特性变化。

Description

制动踏板装置
本申请是基于日本专利申请No.2006-155860,其内容在此结合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一种制动踏板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在设定杠杆比特性时具有高自由度的这样一种制动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制动踏板装置,该制动踏板装置具有:(a)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可转动)地布置的操作踏板;(b)枢转部件,该枢转部件绕平行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可枢转地布置,并且经由连杆机构(连接机构,linkmechanism)与操作踏板连接以便响应于作用在该操作踏板上的下压操作绕第二轴线机械地枢转;以及(c)输出部件,该输出部件由于枢转部件的枢转运动而机械地被压下或拉出。作为这种制动踏板装置的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装置,其中表示输出与作用在操作踏板上的下压力之比的杠杆比根据踏板行程而变化。
专利文献1:JP-H7-205776A
专利文献2:JP-H10-29510A
然而,在这种常规制动踏板装置中,由于杠杆比的变化特性(杠杆比特性)取决于连杆机构的连接位置,在踏板行程的中间过程中难以很大程度地改变杠杆比。因而,杠杆比的变化不一定令人满意。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通过改变下压力的传递路径很大程度地改变杠杆比特性的技术。根据由该文献所公开的布置,在通常情况下,下压力经由弹性部件从操作踏板传递到制动助力器的输入杆。当作用到操作踏板上的下压力增大时,例如,在制动助力器失效的情况下,下压力从操作踏板直接传递到制动助力器的输入杆。然而,所公开的布置是为了根据下压力改变杠杆比特性,而不是为了在操作踏板通常工作期间根据踏板行程很大程度地改变杠杆比。此外,由于弹性部件布置为在其从制动助力器的输入杆偏置的部分承受下压力,所以输入杆可能容易被卡住,由此引起下压力的传递效率和制动踏板装置的耐久性恶化的危险。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讨论的背景技术作出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踏板装置,该制动踏板装置能够在踏板行程的中间使杠杆比改变很大量而没有下压力的传递效率和装置的耐久性显著恶化,并且该制动踏板装置在杠杆比特性的设定中具有高的自由度。该目的可以根据以下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中的任一个实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动踏板装置,该制动踏板装置包括:(a)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布置;(b)枢转部件,所述枢转部件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可枢转地布置,并且经由连杆机构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从而响应于作用在所述操作踏板上的下压操作绕所述第二轴线机械地枢转;以及(c)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由于所述枢转部件的枢转运动而被机械地压下或拉出,所述制动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d)所述连杆机构具有带有游隙地连接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的一对第一和第二连接杆;(e)在所述操作踏板的踏板行程的预定特性切换点之前的第一区域中,所述枢转部件经由所述第一连接杆枢转,并且杠杆比根据取决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连接位置的杠杆比特性1变化;以及在超过所述踏板行程的所述预定特性切换点的第二区域中,所述枢转部件经由所述第二连接杆枢转,并且所述杠杆比根据取决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连接位置的杠杆比特性2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限定的制动踏板装置中,(a)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杆在彼此独立地设定的总共四个连接位置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并且(b)在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连接至各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杆处的连接部的一个中设置有长孔,所述长孔提供了所述游隙。
在所述制动踏板装置中,在特性切换点之前的第一区域中,枢转部件经由第一连接杆枢转,由此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1变化。另一方面,在超过特性切换点的第二区域中,枢转部件经由第二连接杆枢转,由此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2变化。杠杆比特性1和2可以取决于第一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位置并且彼此独立地设定。杠杆比特性从杠杆比特性1切换到杠杆比特性2的特性切换点可以取决于所述连接位置以及第一和第二连接杆的游隙适宜地设定。
因而,第一区域中的杠杆比特性和第二区域中的杠杆比特性可以彼此独立地设定,并且作为第一和第二区域的边界的特性切换点可以适宜地设定。因此有可能在踏板行程的任意位置(特性切换点)间断和很大程度地改变杠杆比,由此提高了杠杆比特性的设定的自由度并且提供了更良好的制动操作感觉。此外,在第一区域中下压力经由第一连接杆从操作踏板传递到枢转部件,在第二区域中下压力经由第二连接杆从操作踏板传递到枢转部件,从而不存在下压力的传递效率和制动踏板装置的耐久性显著恶化的危险,该恶化将在如上述专利文献2中由于偏置布置引起的卡住的情况下发生。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第一和第二连接杆连接至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的总共四个连接位置彼此独立地设定,从而杠杆比特性1和2的设定的自由度很高。此外,由于由设置在连接部中的长孔建立了游隙,第一和第二连接杆每个都在长孔内相对可移动。当第一或第二连接杆到达长孔的端部时,杠杆比特性在杠杆比特性1和2之间切换。因而,当实施操作踏板的下压操作时可以稳定和平滑地进行杠杆比特性的切换。
作为示例,第一和第二区域被设定为分别对应于整个踏板行程的第一半和第二半。然而,各第一和第二区域不需要必须对应于整个踏板行程的一半,而是可以适宜地设定为,例如,使得第一和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对应于整个踏板行程的大约三分之一或更少。此外,第二区域的杠杆比可以比第一区域的杠杆比大或小。制动踏板装置可以由各种布置中的任意一个构成,如这样的布置,仅当操作踏板被很大程度地下压时,例如在所谓的“紧急制动”的情况下,踏板行程到达第二区域,并且在第二区域中杠杆比急剧增大或减小。
作为示例,第一和第二连接杆可以布置为,在对操作踏板实施下压操作之前的初始状态,当从垂直于第一和第二轴线的正视图中观察时彼此平行。然而,第一和第二连接杆不需要必须彼此平行。此外,取决于杠杆比特性1和杠杆比特性2,第一和第二连接杆可以布置为彼此相交。
此外,除第一和第二连接杆,可以设置第三连接杆以带有一定游隙地将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连接,从而操作踏板的踏板行程分成三个区域。根据这种布置,在第一区域,枢转部件经由第一连接杆枢转由此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1变化;在第二区域,枢转部件经由第二连接杆枢转由此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2变化;在第三区域,枢转部件经由第三连接杆枢转由此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3变化。
第一和第二连接杆连接至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的总共四个连接位置可以彼此不同。然而,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中的一个可以具有公共的连接部,该公共的连接部提供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中的所述一个的两个连接部,在该连接部处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中的所述一个分别连接至第一和第二连接杆(例如,经由公共的连接销)。在这种情况下,在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中的另一个的在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中的所述另一个分别连接至第一和第二连接杆处的每个连接部中可以设置有游隙。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游隙的长孔设置在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的操作踏板和枢转部件连接至各第一和第二连接杆上的连接部中的一个中。然而,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实现为,例如,既在操作踏板中又在枢转部件中设置长孔的布置,或由切口部(cutout)和/或接合突出部提供游隙的布置。此外,提供游隙的长孔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和/或第二连接杆中,从而游隙由长孔与设置在操作踏板和/或枢转部件中的连接销的接合提供。长孔可以采用诸如直线形状和弓形形状的各种形状中的任意一种。
输出部件由例如响应于对操作踏板实施的下压操作而被压下的制动助力器的杆提供。然而,输出部件可以由响应于下压操作而被拉动的制动索提供。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电力制动系统中,其中制动力由作用到输出部件上的电力检测负载和输出部件的位移控制。
本发明的制动踏板装置有利地应用于行车制动系统中。然而,该制动踏板装置也可以应用于驻车制动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动踏板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放大示出图1实施例的连杆机构部分的一组视图,其中视图(a)示出了操作踏板在其初始位置的状态,而视图(b)示出了操作踏板被下压到特性切换点的状态。
图3是说明图1实施例的杠杆比特性的视图,其中视图(a)说明了在第一区域的杠杆比RL1,图(b)说明了在第二区域的杠杆比RL2,图(c)示出了在整个踏板行程中的杠杆比特性的例子。
图4是对应于图2的视图(a)的视图,其说明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并且放大示出了当操作踏板在初始位置时该另一实施例的连杆机构部分。
图5是对应于图2的视图(a)的视图,其说明了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并且放大示出了当操作踏板在初始位置时该又一实施例的连杆机构部分。
图6是对应于图2的一组视图的一组视图,其说明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形式为在车辆行车制动系统中使用的制动踏板装置10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1的正视图示出了安装在车辆上的制动踏板装置10,并且是从车辆的横向方向所看到的视图。该制动踏板装置10设置在一体地固定到车体上的支架12、14中。在支架12中设置有操作踏板18,该操作踏板18绕基本水平的第一支承轴16的轴线可枢转。支架12、14经由第二支承轴20连接,在该第二支承轴上枢转部件22安装为绕第二支承轴20的轴线可枢转。设置有连杆机构24以将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之间桥接。第一和第二支承轴16、20保持彼此平行,第一和第二支承轴16、20的轴线分别对应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
当设置在其下端部分的踏板垫26被车辆驾驶员下压时,操作踏板18在图1中观察时绕第一支承轴16顺时针枢转,由此经由连接至操作踏板18上端部分的连杆机构24使得枢转部件22绕第二支承轴20机械地逆时针枢转。制动助力器的杆30连接至枢转部件22的上端部分,该杆30绕平行于第二支承轴20的连接销28的轴线相对于枢转部件22可枢转。由于枢转部件22的枢转运动,杆30在图1中观察时被机械地向左压,并且推动主缸(未示出)的推杆,用于产生液压制动压力。杆30被偏置为向制动助力器的外侧突出。因此,当踏板垫26从实施于其上的下压操作释放时,杆30的偏压力使得枢转部件22绕第二支承轴20顺时针往回枢转,并且使得操作踏板18绕第一支承轴16逆时针往回枢转从而保持在如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需要注意,杆30对应于输出部件。
如图2所示,连杆机构24配备有一对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该第一和第二连接杆设置为将操作踏板18的上端部分和枢转部件22的下端部分之间桥接。每个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都由布置在操作踏板18或枢转部件22的相对侧(在图2的图纸的前后侧)的一对部件构成。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在其纵向相对端部经由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支承轴16、20的连接销36、38、40、42一体地连接至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换句话说,第一连接杆32连接至操作踏板18的第一连接部并且还连接至枢转部件22的第一连接部,而第二连接杆34连接至与操作踏板18的第一连接部间隔开的操作踏板18的第二连接部,并且还连接至与枢转部件22的第一连接部间隔开的枢转部件22的第二连接部。将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连接至操作踏板18的连接销36、40可枢转地接纳在形成于操作踏板18中的相应孔中,从而被连接到操作踏板18的特定部分上。同时,将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连接至枢转部件22的连接销38、42可移动地接纳在形成于枢转部件22中的相应直线形长孔44、46中,从而由长孔44、46提供特定游隙。
在如图2的视图(a)所示操作踏板18在其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在确定为使得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彼此平行的连接位置(连接销36、38、40、42的位置)连接至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支承轴16、20定位为,使得操作踏板18的上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支承轴16之间的距离小于操作踏板18的上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支承轴16之间的距离,并且使得枢转部件22的上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支承轴20之间的距离小于枢转部件22的上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支承轴20之间的距离。长孔44、46彼此平行并且具有各自的长度,使得在操作踏板18的初始位置的状态,长孔44与第一连接杆32部分重叠(overlap),而长孔46与第二连接杆34的延长线对齐。在该初始位置状态,连接销38保持与长孔44的一端部接触,并且枢转部件22由杆30的偏压力绕第二支承轴20顺时针偏压,由此操作踏板18经由第一连接杆32绕第一支承轴16逆时针偏压,从而被保持在初始位置。当操作踏板18被下压时,枢转部件22经由第一连接杆32绕第二支承轴20逆时针枢转,由此杆30被向左压。为第二连接杆34与枢转部件22的连接而设置的长孔46在操作踏板18的下压操作方向上,即,在图2的视图(a)所示的初始位置状态在绕第二支承轴20逆时针方向上,提供特定游隙,从而第二连接杆34的连接销42只是在长孔46内移动,直到操作踏板18由于实施在操作踏板18上的下压操作而到达图2的视图(b)所示的特性切换点。
因此,在图2的视图(a)所示的初始位置和图2的视图(b)所示的特性切换点之间,作用到操作踏板18上的下压力经由第一连接杆32传递到枢转部件22上,而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1(第一杠杆比特性)变化,该杠杆比特性1取决于第一连接杆32连接至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的连接位置。也就是说,如图3的视图(c)所示,在操作踏板18的踏板行程还没有到达特性切换点SP1的第一区域,下压力由第一连接杆32传递而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1变化。在该第一区域,杠杆比RL1由以下表达式(1)表示,其中如图3的视图(a)所示,“L”表示对应于从第一支承轴16到踏板垫26的距离的踏板臂长度,“R1”表示对应于从第一支承轴16到第一连接杆32的距离的瞬时长度,“R2”表示对应于从第二支承轴20到第一连接杆32的距离的瞬时长度,“R3”表示对应于从第二支承轴20到杆30的距离的瞬时长度。因而,随着瞬时长度R1、R2、R3根据踏板行程的变化,杠杆比RL1连续地变化。需要注意,图3的视图(c)所示的杠杆比特性1仅是一个例子并且不需要与图3的视图(a)所示的杠杆比RL1相对应。
RL1=(L/R1)×(R2/R3)............(1)
另一方面,当操作踏板18的踏板行程到达图2的视图(b)所示的特性切换点时,第二连接杆34的连接销42开始与长孔46的一端部接触而第一连接杆32的连接销38与长孔44的上述端部分开,从而枢转部件22开始经由第二连接杆34绕第二支承轴20逆时针枢转,由此杆30被枢转部件22向左压。为第一连接杆32与枢转部件22的连接而设置的长孔44在与操作踏板18的下压操作方向相对的方向上,即,在绕第二支承轴20的顺时针方向上,提供特定游隙,从而当操作踏板18从图2的视图(b)所示的特性切换点状态下的特性切换点被进一步下压时,第一连接杆32的连接销38只是在长孔44内移动。长孔44提供有充分的尺寸以便即使当操作踏板18被猛烈地下压时也在孔44和连接销38之间提供一定游隙。
因此,超过图2的视图(b)所示的特性切换点后,作用到操作踏板18上的下压力经由第二连接杆34传递到枢转部件22,而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2(第二杠杆比特性)变化,该杠杆比特性2取决于第二连接杆34连接至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的连接位置。也就是说,如图3的视图(c)所示,在操作踏板18的踏板行程超过特性切换点SP1的第二区域,下压力由第二连接杆34传递而杠杆比根据杠杆比特性2变化。在该第二区域,杠杆比RL2由以下表达式(2)表示,其中如图3的视图(b)所示,“L”表示对应于从第一支承轴16到踏板垫26的距离的踏板臂长度,“r1”表示对应于从第一支承轴16到第二连接杆34的距离的瞬时长度,“r2”表示对应于从第二支承轴20到第二连接杆34的距离的瞬时长度,“r3”表示对应于从第二支承轴20到杆30的距离的瞬时长度。因而,随着瞬时长度r1、r2、r3根据踏板行程的变化,杠杆比RL2连续地变化。需要注意,图3的视图(c)所示的杠杆比特性2仅是一个例子并且不需要与图3的视图(b)所示的杠杆比RL2相对应。
RL2=(L/r1)×(r2/r3)............(2)
杠杆比特性1和2可以取决于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的连接位置(连接销36、38、40、42的位置)并且彼此独立地设定。杠杆比特性从杠杆比特性1切换到杠杆比特性2的特性切换点SP1,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的连接位置及长孔46的长度适宜地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特性切换点SP1被设定为,使得在普通的制动操作过程中在踏板行程的中间位置杠杆比特性在杠杆比特性1和2之间切换。
因而,在本实施例的制动踏板装置10中,第一区域中的杠杆比特性和第二区域中的杠杆比特性可以彼此独立地设定,并且作为第一和第二区域之间边界的特性切换点SP1可以适宜地设定。因此在踏板行程的任意位置(特性切换点SP1)有可能间断地和很大程度地改变杠杆比,由此提高了杠杆比特性的设定的自由度并且提供了更加良好制动操作感觉。
此外,在第一区域中下压力经由第一连接杆32从操作踏板18传递到枢转部件22,在第二区域中下压力经由第二连接杆34从操作踏板18传递到枢转部件22,从而不存在下压力的传递效率和制动踏板装置的耐久性显著恶化的危险,该恶化将在如上述专利文献2中由于偏置布置引起的卡住的情况下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连接至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的总共四个连接位置彼此独立地设定,从而杠杆比特性1和2的设定的自由度很高。
此外,由于由各长孔44、46建立了游隙,各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在长孔44、46中相应的一个内相对可移动。当第二连接杆34的连接销42到达长孔46的端部时,杠杆比特性在杠杆比特性1和2之间切换。因而,当实施操作踏板18的下压操作时可以稳定和平滑地进行杠杆比特性的切换。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连接至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的连接位置被设定为,使得在初始状态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保持彼此平行。然而,如在图4所示的连杆机构50中,所述连接位置可以设定为,使得在初始状态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彼此不平行。每个长孔44、46在可以确定为在使得在操作踏板18的下压操作过程中各长孔44、46提供一定游隙的方向上延伸,即,在使得各长孔44、46在绕形式为第二支承轴20的轴线的中心的圆周方向测量时具有预定尺寸的方向上延伸。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连接至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的总共四个连接位置彼此不同。然而,如在图5中所示的连杆机构60中,操作踏板18可以具有公共的连接部,该公共的连接部提供操作踏板18的两个连接部,在该连接部操作踏板18经由单个连接销62连接至各个第一和第二连接杆32、34的位于操作踏板18侧的端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长孔44设置在枢转部件22中。然而,如在图6所示的连杆机构70中,可以在操作踏板18中设置长孔72,使得第一连接杆32的连接销36在第一连接杆32和操作踏板18之间存在一定游隙的情况下连接至操作踏板18,而第一连接杆32的连接销38连接至枢转部件22的特定部分。类似地,为第二连接杆34的连接而设置的长孔46可以设置在操作踏板18中,而不是枢转部件22中。此外,可以在操作踏板18和枢转部件22两者中都设置这样的长孔。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所述实施例仅是示例形式,本发明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以各种修改和改进实现。

Claims (6)

1.一种制动踏板装置,包括:
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绕第一轴线可枢转地布置;
枢转部件,所述枢转部件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可枢转地布置,并且经由连杆机构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从而响应于作用在所述操作踏板上的下压操作绕所述第二轴线机械地枢转;以及
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接收由所述枢转部件的枢转运动产生的输出,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i)连接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一连接杆,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中至少一个之间存在第一游隙;和(ii)连接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二连接杆,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中至少一个之间存在第二游隙,
其中,在所述操作踏板的踏板行程的特性切换点之前的第一区域中,所述枢转部件经由所述第一连接杆枢转,而杠杆比根据第一杠杆比特性变化,所述第一杠杆比特性取决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的连接位置,
并且其中,在超过所述踏板行程的所述特性切换点的第二区域中,所述枢转部件经由所述第二连接杆枢转,而所述杠杆比根据第二杠杆比特性变化,所述第二杠杆比特性取决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的连接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踏板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一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一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二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开,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开,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和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中的一个通过第一连接销与接纳所述第一连接销的第一长孔的接合而进行,从而建立所述第一游隙,所述第一连接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一长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另一个中,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中的一个通过第二连接销与接纳所述第二连接销的第二长孔的接合而进行,从而建立所述第二游隙,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二长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另一个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踏板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一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一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二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中的一个具有公共连接部,所述公共连接部提供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中的所述一个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两者,
其中,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中的另一个具有两个连接部,所述两个连接部彼此间隔开并且分别提供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枢转部件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和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中的一个通过第一连接销与接纳所述第一连接销的第一长孔的接合而进行,从而建立所述第一游隙,所述第一连接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一长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另一个中,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中的一个通过第二连接销与接纳所述第二连接销的第二长孔的接合而进行,从而建立所述第二游隙,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二长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操作踏板中的另一个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踏板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一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一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二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开,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开,
其中,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距离,
并且其中,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动踏板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一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一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至所述操作踏板的第二连接部,并且连接至所述枢转部件的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操作踏板具有公共连接部,所述公共连接部提供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两者,
其中,所述枢转部件具有两个连接部,所述两个连接部彼此间隔开并且分别提供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
并且其中,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枢转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踏板装置,
其中所述输出部件接收作为在所述枢转部件枢转运动时产生的输出的压力和拉力中的一个。
CN2007100964187A 2006-06-05 2007-04-13 制动踏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5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5860/2006 2006-06-05
JP2006155860A JP4486617B2 (ja) 2006-06-05 2006-06-05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5614A true CN101085614A (zh) 2007-12-12
CN101085614B CN101085614B (zh) 2011-03-02

Family

ID=38308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641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5614B (zh) 2006-06-05 2007-04-13 制动踏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35393B2 (zh)
EP (1) EP1864877B1 (zh)
JP (1) JP4486617B2 (zh)
CN (1) CN101085614B (zh)
DE (1) DE602007005867D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5966A (zh) * 2011-05-31 2013-04-03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驾驶室及机动平地机
CN104554220A (zh) * 2013-10-17 2015-04-29 宝马股份公司 包括电子控制器的用于机动车的制动调节设备
CN104842977A (zh) * 2014-02-19 2015-08-19 凡特拉集团公司 可变比率制动踏板
CN105517860A (zh) * 2013-09-19 2016-04-2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制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4031B2 (ja) * 2005-04-12 2010-01-06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KR101480574B1 (ko) * 2009-10-08 2015-01-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가변 레버비 페달 장치
US8550412B2 (en) 2010-11-08 2013-10-0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igh load resistant stop lamp switch brackets and brake pedal assembli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03770758A (zh) * 2013-12-19 2014-05-07 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动远程控制结构
JP6354448B2 (ja) * 2014-08-22 2018-07-11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車両の操作特性調整装置
KR101620227B1 (ko) 2014-12-03 2016-05-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페달 조작 기구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55891A (en) * 1953-07-23 1956-07-24 Ford Motor Co Power brake with variable ratio lever
US2706020A (en) * 1953-12-14 1955-04-12 Ford Motor Co Power brake with variable ratio lever
US3063427A (en) 1961-12-08 1962-11-13 Kelsey Hayes Co Fluid pressure motor mechanism
US3633366A (en) 1970-03-30 1972-01-11 Bendix Corp Dual lever ratio brake activating apparatus
IT1024546B (it) 1974-04-17 1978-07-20 Fasano Osvaldo Leva a variazione di coppia, causa ta dal aumento della forza resistente delle pompe freno e meccanismi souivalenti degli automezzi esinili
FR2278964A1 (fr) 1974-07-18 1976-02-13 Peugeot & Renault Dispositif de commande par pedale a demultiplication variable pour emetteur de pression
JPS5131340A (ja) 1974-09-09 1976-03-17 Yurio Kashiwara Nainenkikannotenkasochi
JPS5652120Y2 (zh) * 1976-07-21 1981-12-04
DE2634015A1 (de) 1976-07-29 1978-02-09 Bosch Gmbh Robert Einrichtung zum regeln der temperatur des innenraumes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4023876C1 (zh) 1990-07-27 1992-01-23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JP3269239B2 (ja) 1994-01-26 2002-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JP3414023B2 (ja) 1995-01-27 2003-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操作装置
JPH1029510A (ja) 1996-07-12 1998-02-03 Jidosha Kiki Co Ltd ブレーキ装置
JP3557921B2 (ja) 1998-10-27 2004-08-25 三菱ふそうトラック・バス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装置のレバー比切換機構
DE10033703B4 (de) * 2000-07-12 2006-08-24 Fico Cables, S.A., Rubi Verstellbares Pedal
JP2002132362A (ja) * 2000-10-19 2002-05-10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前後調節可能な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JP3964618B2 (ja) * 2000-12-22 2007-08-22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前後調節可能な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MXPA02008613A (es) 2001-01-10 2004-09-06 Ksr International Inc Ensmable de pedal para freno con proporcion variable.
FR2821177B1 (fr) * 2001-02-19 2003-04-25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Pedale d'embrayage destinee a equiper un vehicule
JP4010485B2 (ja) 2001-03-21 2007-11-21 ボッシュ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JP3942990B2 (ja) * 2002-08-27 2007-07-11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可動ペダル装置
DE10254585A1 (de) * 2002-11-22 2004-06-09 Fico Cables, S.A., Rubi Pedal mit verstellbarer Position
JP4394031B2 (ja) 2005-04-12 2010-01-06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JP4384081B2 (ja) 2005-05-17 2009-12-16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JP4486605B2 (ja) * 2006-03-23 2010-06-23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レバー比切替型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5966A (zh) * 2011-05-31 2013-04-03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驾驶室及机动平地机
CN105517860A (zh) * 2013-09-19 2016-04-2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制动装置
US9840243B2 (en) 2013-09-19 2017-12-1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Brake device
CN105517860B (zh) * 2013-09-19 2018-05-2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制动装置
CN104554220A (zh) * 2013-10-17 2015-04-29 宝马股份公司 包括电子控制器的用于机动车的制动调节设备
CN104554220B (zh) * 2013-10-17 2017-08-15 宝马股份公司 包括电子控制器的用于机动车的制动调节设备
CN104842977A (zh) * 2014-02-19 2015-08-19 凡特拉集团公司 可变比率制动踏板
CN104842977B (zh) * 2014-02-19 2019-04-05 凡特拉集团公司 可变比率制动踏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320518A (ja) 2007-12-13
EP1864877B1 (en) 2010-04-14
EP1864877A1 (en) 2007-12-12
US20070277640A1 (en) 2007-12-06
DE602007005867D1 (de) 2010-05-27
US7735393B2 (en) 2010-06-15
CN101085614B (zh) 2011-03-02
JP4486617B2 (ja) 201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5614B (zh) 制动踏板装置
US7448296B2 (en) Brake pedal apparatus
JP3414023B2 (ja) ブレーキ操作装置
CN100569565C (zh) 制动踏板装置
EP1839976B1 (en) Lever-ratio switching type brake pedal apparatus
JPH11222156A (ja) 車両用ペダル変位制御構造
US9740233B2 (en) Pedal actuation amount detection device
KR100892479B1 (ko) 클러치 페달의 조작력 보조 장치
JPH0642274Y2 (ja) 制御弁操作構造
KR101028844B1 (ko) 가변 레버비를 갖는 차량용 페달 시스템
JP2766129B2 (ja) 作業車の旋回操作構造
JP3012455B2 (ja) 四輪駆動型作業車
JP3370114B2 (ja) 作業車の旋回操作構造
JP2004017918A (ja) レバー比可変ペダル装置
JP2909243B2 (ja) 作業車の制動操作構造
JP3370113B2 (ja) 作業車の旋回操作構造
US20070034492A1 (en) Switch actuation method and mechanism
JP4326126B2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
JP2000079870A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KR100187141B1 (ko) 자동차의 클러치 작동구조
CN100360374C (zh) 小型车辆用制动装置
JPH0253121A (ja) 複合操作レバー構造
JPH10333763A (ja) 作業機の操作レバー構造
JP2006111161A (ja) 作業車の速度維持構造
JP2012113534A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後退防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02

Termination date: 201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