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3196B - 等离子体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3196B
CN101083196B CN2006101608363A CN200610160836A CN101083196B CN 101083196 B CN101083196 B CN 101083196B CN 2006101608363 A CN2006101608363 A CN 2006101608363A CN 200610160836 A CN200610160836 A CN 200610160836A CN 101083196 B CN101083196 B CN 1010831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forementioned
discharge
next door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608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83196A (zh
Inventor
柳成男
全佑坤
洪相玟
金禹泰
姜炅雅
咸正现
金在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083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3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83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31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44Optical arrangements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filters, black matrices, light reflecting means or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22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H01J2211/368Dummy spacers, e.g. in a non display reg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其具备:上部基板;形成于该上部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介质层;与前述上部基板相对置地配置的下部基板;形成于该下部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形成于前述下部基板上且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其特征是,前述第一、二电极当中的至少一个由单一层形成,划分有效显示区域的外部的放电小室的隔壁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与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内部的放电小室的隔壁相比宽度更宽。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因除去由ITO制成的透明电极,可以减少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造成本,且通过形成从扫描电极或保持电极线路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或其相反方向突出的突出电极,可以降低初始放电电压,提高放电小室内的放电扩散效率。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更具体来说,涉及等离子体显示器中所具备的面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板是形成于上部基板和下部基板之间的隔壁构成一个单位小室的构件,在各小室内填充有含有氖(Ne)、氦(He)、或氖及氦的混合气体(Ne+He)之类的主放电气体和少量氙(Xe)的惰性气体。在利用高频电压放电时,惰性气体产生真空紫外线(Vacuum Ultravioletrays),使形成于隔壁间的荧光体发光而显现出图像。此种等离子体显示板由于可以实现薄而轻的构成,因此作为下一代显示装置受到关注。 
图1是表示一般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构造的图。如该图所示,等离子体显示板将上部面板100及下部面板110以在其间隔开一定距离地平行的方式结合,其中,上部面板100在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面的上部基板101上排列有成对地形成了扫描电极102及保持电极103的多个维持电极对,下部面板110在构成背面的下部基板111上与多个前述维持电极对交叉地排列有多个寻址电极113。 
上部面板100成对地含有由用透明的ITO(Indium Tin Oxide)形成的透明电极102a、103a与总线电极102b、103b构成的扫描电极102及保持电极103。扫描电极102及保持电极103由上部电介质层104覆盖,在上部电介质层104上形成有保护层105。 
下部面板110含有用于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112。另外,多个寻址电极113相对隔壁112平行地被配置。在寻址电极113上涂布有R(Red)、G(Green)、B(Blue)荧光体114。在寻址电极113和荧光体114之间形成有下部电介质层115。 
另一方面,以往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构成扫描电极102或保持电极103的透明电极102a、103a由高价的ITO制成。透明电极102a、103a成为使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造成本上升的原因。所以,最近将着眼点放在制造可减少制造费用且确保使用者视听时获得足够的视觉特性及驱动特性等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等离子体显示器所具备的面板中可以将由ITO制成的透明电极除去而降低面板的制造成本的等离子体显示器。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具备:上部基板;形成于该上部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介质层;与前述上部基板相对置地配置的下部基板;形成于该下部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形成于前述下部基板上且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放电小室包括不显示影像的虚拟小室,其特征是,前述第一、二电极由总线电极的一个单一层形成,并且具备形成于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方向上的线路部;和从前述线路部中突出的突出部,其中,划分位于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外部的虚拟小室的隔壁当中最外廓部的隔壁与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内部的放电小室的隔壁相比宽度更宽,并且在面板的上段或下段上形成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2条或更多条线路的虚拟小室,前述虚拟小室具备虚拟电极,前述虚拟电极形成为与前述第一、二电极当中的任意一个相同的形状,并且位于最外廓部的虚拟小室仅包括所述线路部。 
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外部的虚拟小室的隔壁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宽度最好在500~900μm的范围,最好是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内部的放电小室的隔壁的宽度的1.25倍~4.5倍的范围。 
最好前述虚拟电极具备:形成于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方向上的线路部;从前述线路部中突出的突出部,且最好具有30~60μm的范围的宽度。 
最好前述等离子体显示器具有2个以上的前述虚拟小室沿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方向排列的虚拟线路,且形成于前述等离子体显示器的一方的前述虚拟线路的条数最好是2。 
最好前述等离子体显示器还具备形成于前述上部基板上的电介质 层,且前述上部第一、二电极当中的至少一个与前述电介质层相比颜色更暗。 
最好前述等离子体显示器还具备玻璃滤色片(glass filter),还具备覆盖前述上部基板上的有效区域的外部的黑矩阵和滤光膜(clear filter)。相邻的2条线路部间的间隔最好相同。前述下部基板最好具备:电介质层、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及荧光体层。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另一个等离子体显示器,其具备:上部基板;形成于该上部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介质层;与前述上部基板相对置地配置的下部基板;形成于该下部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形成于前述下部基板上且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其特征是,前述第一、二电极当中的至少一个由单一层形成,且具备不显示影像的至少一个虚拟小室。 
最好前述第一、二电极及虚拟电极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备:形成于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方向上的线路部;从前述线路部中突出的突出部,而且,前述虚拟电极具有30~60μm的范围的宽度。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又一个等离子体显示器,其具备:上部基板;形成于该上部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介质层;与前述上部基板相对置地配置的下部基板;形成于该下部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形成于前述下部基板上且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放电小室包括不显示影像的至少一个虚拟小室,其特征是,前述第一、二电极当中的至少一个由总线电极的单一层形成并且具备:形成于与第三电极交叉的方向上的线路部;和从线路部中突出的突出部,其中,形成于前述下部基板的最外廓部的隔壁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与除它以外的剩余的隔壁相比宽度更宽,虚拟小室具备虚拟电极,虚拟电极形成为与前述第一、二电极当中的任意一个相同的形状,并且位于最外廓部的虚拟小室仅包括线路部。 
最好形成于前述下部基板的最外廓部的隔壁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宽度为500~900μm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通过除去由ITO制成的透明电极,可以减少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造成本,且通过形成从扫描电极或保持电极线路中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或其相反方向突出的突出电极,可以降低初始放电电压,提高放电小室内的放电扩散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等离子体显示器所具备的通常的面板构造的图。 
图2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外廓部的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3B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外廓部的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针对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电极配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5A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5B是表示针对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针对将1个帧分为多个子域而将等离子体显示板分时驱动的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7是表示针对用于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驱动信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但是,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当然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实施方式,而可以存在多个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2~附图17,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所具备的面板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胶粘的上部面板200和下部面板210。包括在与维持电极对202、203交叉的方向上形成于下部基板211上的寻址电极213、及形成于下部基板211上且划分多个放电小室的隔壁212。 
上部面板200包括在上部基板201上成对地形成的维持电极对202、203。维持电极对202、203根据其功能被分为扫描电极202和保持电极203。维持电极对202、203由限制放电电流并对电极对间进行绝缘的上部电介质层204来覆盖,在上部电介质层204的上面形成保护膜层205,而保护上部电介质层204免受气体放电时产生的带电粒子的溅射,提高二次电子的发射效率。 
下部面板210在下部基板211上形成有划分多个放电空间,即放电小室的隔壁212。另外,在下部面板210上,寻址电极213被配置于与维持电极对202、203交叉的方向上,在下部电介质层215和隔壁212的表面涂布有利用气体放电时产生的紫外线而发光并产生可见光的荧光体214。 
此时,隔壁212由在与寻址电极213平行地形成的纵隔壁212a、和在与寻址电极213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横隔壁212b构成,且将放电小室 物理性地进行区分,而防止因放电而生成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向相邻的放电小室泄漏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中,维持电极对202、203与图1所示的以往的维持电极对102、103不同,仅由不透明的金属电极制成。即,不使用作为以往的透明电极材质的ITO,而使用作为以往的总线电极的材质的银(Ag)、铜(Cu)或铬(Cr)等来形成维持电极对202、203。即,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对202、203各自不含有以往的ITO电极,而由总线电极一个单一层(one layer)来构成。 
维持电极对202、203的电极线路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通过使维持电极线路的宽度具有如前所述的范围,可以确保在显示器中所必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例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维持电极对202、203最好分别由银(Ag)形成,且银(Ag)最好具有感光性性质。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维持电极对202、203最好分别比形成于上部基板201上的上部电介质层204颜色更暗,且具有光的透射率更低的性质。 
电极线路202a、202b、203a、203b的厚度最好在2~7μm的范围。当电极线路202a、202b、203a、203b形成为如前所述的范围的厚度时,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可以正常地动作的电阻的范围,且前述面板具有显示所需的开口率,从而可以防止向显示器的前面反射出的光被前述电极遮挡而使影像的亮度降低的情况,并使面板的容量(capacitance)大大地增加。另外,最好通过使前述电极线路202a、202b、203a、203b具有如前所述的厚度,使其电阻在50~65μm的范围。 
前述放电小室可以是R(Red)、G(Green)、B(Blue)各个荧光体层214的间距(pitch)相互一样的对称构造,或者是相互不同的非对称构造。 
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最好在1个放电小室内分别用多条电极线路形成维持电极202、203。即,最好第一维持电极202由2条电极线路202a、202b形成,第二维持电极203以放电小室的中心为基准与第一 维持电极202对称地被排列,且由2条电极线路203a、203b形成。前述第一、二维持电极202、203最好分别为扫描电极和保持电极。这是考虑了因使用不透明的维持电极对202、203而造成的开口率和放电扩散效率的做法。即,考虑到开口率而使用具有狭窄的宽度的电极线路,另一方面,考虑到放电扩散效率而使用多条电极线路。此时,电极线路的条数最好同时考虑开口率和放电扩散效率而决定。 
由于图2所示的构造只不过是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面板的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构造。例如,可以在上部基板201上形成具有吸收在外部产生的外部光而减少反射的光遮挡功能和提高上部基板201的纯度(Purity)及对比度的功能的黑矩阵(Black Matrix、BM),前述黑矩阵无论是分离型还是一体型BM构造都可以。这里,分离型BM是未将形成于维持电极202、203与上部基板201之间的层(Black Layer)与黑矩阵连接的构造,一体型BM是指将前述层与黑矩阵连接而形成一体型的构造。另外,当形成分离型BM时,黑矩阵与前述层可以用不同的材质形成,当形成一体型BM时,黑矩阵与前述层可以用相同的材质形成。 
另外,图2所示的面板的隔壁构造虽然表示了利用纵隔壁212a和横隔壁212b使放电小室具有封闭构造的闭合型(Close Type),但也可以是仅包含纵隔壁的条纹型(Stripe Type)、或在纵隔壁上隔开规定的间隔来形成突出部的鱼骨(Fish Bone)等构造。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不仅可以是图2所示的隔壁的构造,当然也可以是多样的形状的隔壁的构造。例如,可以是纵隔壁212a和横隔壁212b的高度不同的不等型隔壁构造、在纵隔壁212a或横隔壁212b当中的一个以上中形成有可以作为排气通路使用的沟槽(Channel)的沟槽型隔壁构造、在纵隔壁212a或横隔壁212b当中的一个以上中形成有槽(Hollow)的槽型隔壁构造等。这里,在为不等型隔壁构造的场合下,应当更优选为横隔壁212b的高度高的情况,在为沟槽型隔壁构造或槽型隔壁构造的场合下,应当优选为在横隔壁212b中形成沟槽或形成槽的情况。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虽然图示及说明了R、G及B放电小室各自排列在相同的线上的情况,但也可以用其他的形状来排列。例如,也可以是R、G及B放电小室以三角形状排列的三角形(Delta)的排列。另外,放电小室的形状不仅可以是四角形状,当然也可以是五角形、六角形等多样的多角形状。 
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最好将多个放电小室划分的隔壁当中的位于最外廓部的隔壁与剩余的隔壁相比宽度更大。例如,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横隔壁当中的位于最外廓部的横隔壁最好与剩余的横隔壁相比宽度更大,或者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纵隔壁当中的位于最外廓部的纵隔壁最好与剩余的纵隔壁相比宽度更大。最好前述横隔壁的宽度在500~900μm的范围,当横隔壁的宽度具有如前所述的值时,可以防止在隔壁的烧成后最外廓部隔壁的变形,内部小室的放电不会因外部原因而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除了位于最外廓部的横隔壁或纵隔壁以外的剩余的横隔壁或纵隔壁的宽度最好具有200~400μm的范围的宽度,位于最外廓部的横隔壁或纵隔壁的宽度最好在剩余的横隔壁或纵隔壁的宽度的1.25倍~4.5倍的范围。即,在位于显示影像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横隔壁或纵隔壁具有200~400μm的范围的宽度时,会具有提高亮度及效率的效果。 
另外,等离子体显示板可以由可以显示影像的有效区域、和位于外廓部的无法显示影像的虚拟(dummy)区域构成。在虚拟区域中,最好形成对等离子体显示器的显示影像不会造成影响的虚拟小室。虚拟小室起到辅助有效区域中的放电、或增加面板制作中的可靠性的作用。 
图3A及图3B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外廓部的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3A是表示针对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上段左侧的外廓部的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图3A所示,面板最外廓部的横隔壁40及纵隔壁41最好与内部的隔壁相比宽度更宽。另外,横隔壁40的宽度最好在500~900μm的范围。最好面板所具备的多个放电小室当中的位于最外廓的小室48、49、50由 虚拟隔壁划分,且如该图所示,不具备形成于其他的放电小室中的构造的电极,只有用于向电极供给驱动信号的电极线路延伸穿过。另外,如该图所示,最好面板左侧末端的R、G、B的3个小室由虚拟隔壁划分,在由虚拟隔壁划分的小室中,最好不形成有形成于其他的小室中的突出电极。 
另外,最好在面板的上段,形成有具备对显示影像不造成影响的虚拟电极的虚拟小室,如该图所示,在面板的上段形成2条线路或其以上的虚拟小室。前述虚拟小室最好形成于可以显示影像的面板的有效区域47的外部。 
前述虚拟电极可以维持浮动状态,或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被附加一定电压。 
形成于虚拟小室中的虚拟电极44的构造最好与存在于有效区域42中的放电小室47的电极构造相同。另外,如该图所示,与有效区域42的左侧相邻的R、G、B这三个小室46最好也由虚拟小室形成。 
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上段右侧的外廓部的构造最好与该图所示的构造对称。 
图3B是表示针对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下段右侧的外廓部的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如该图所示,面板最外廓部的横隔壁60及纵隔壁61最好与内部的隔壁相比宽度更大。另外,如上所述,横隔壁40的宽度最好在500~900μm的范围。最好面板中所具备的多个放电小室当中的位于最外廓的小室68、69、70由虚拟隔壁划分,且如该图所示,只是用于向电极供给驱动信号的电极线路延伸而穿过。另外,面板的右侧末端的R、G、B这三个小室最好由虚拟隔壁划分,且在由虚拟隔壁划分的小室中,最好不形成在其他的小室中所形成的突出电极。 
另外,最好在面板的下段,形成有具备对显示影像不造成影响的虚拟电极的虚拟小室,如该图所示,在面板的下段形成2条线路的虚拟小室。最好前述虚拟小室形成于可以显示影像的面板的有效区域67的外部。
虚拟电极可以维持浮动状态,或者根据需要被附加一定电压。 
形成于虚拟小室中的虚拟电极64的构造最好与存在于有效区域62中的放电小室67的电极构造相同。另外,如该图所示,与有效区域62的右侧相邻的R、G、B这三个小室66最好也由虚拟小室形成。 
图3A及图3B由于是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外廓部的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图3B。例如,位于面板的下段的虚拟线路也可以是3条以上,与有效区域42、62的左侧或右侧相邻的R、G、B这三个小室46、66也有由虚拟隔壁划分而未形成电极的情况。另外,在虚拟小室或有效区域42、62内的放电小室中所形成的电极构造可以是多种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下段左侧的外廓部的构造最好与图3B所示的构造对称。 
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器,为了防止外部光的反射,遮蔽电磁波,进行颜色修正等,而最好具备滤色片。作为前述滤色片的实施方式,最好在等离子体显示板中具备在玻璃基板上粘接有具有如上所述功能的薄膜的形态的玻璃滤色片;或者在塑料材质的薄膜,例如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上附着有具有各功能的薄膜的薄膜形态的滤光膜。另外,在前述面板的有效区域的外部最好形成有黑矩阵,该场合下,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最好具备薄膜形态的滤光膜。 
图4表示针对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电极配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且构成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多个放电小室如该图所示,最好以矩阵形态配置。多个放电小室被设于各个扫描电极线路Yl~Ym、保持电极线路Zl~Zm及寻址电极线路Xl~Xn的交叉部。扫描电极线路Yl~Ym被依次驱动,保持电极线路Zl~Zm被一起驱动。寻址电极线路Xl~Xn被分割为奇数编号线路和偶数编号线路而驱动。 
该图所示的电极配置由于只不过是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面板的电极配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电极配置及驱动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前述扫描电极线路Yl~ Ym当中的2条扫描电极线路被同时驱动的双重扫描(dual scan)方式。另外,电极配置也可以是,扫描电极线路和保持电极线路未被交互地排列,而是扫描电极线路及保持电极线路被2条2条地依次排列(即:Y—Z—Z—Y—Y—Z—Z—Y,…)。另外,也可以是从面板的中央部开始寻址电极沿扫描电极线路或保持电极线路方向分割的构造。 
如上所述,最好形成于虚拟小室中的电极的构造和形成于有效区域内的放电小室中的电极构造相同。图5~图15是表示针对形成于前述虚拟小室中的维持电极及形成于有效区域内的放电小室中的维持电极构造的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仅简要地图示了图2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当中的形成于1个放电小室内的维持电极对202、203的配置构造。 
如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维持电极202、203以放电小室的中心为基准对称地成对形成在基板上。各个维持电极由线路部和突出部构成,其中,该线路部包括横切放电小室的至少2条电极线路202a、202b、203a、203b,该突出部包括与最接近前述放电小室的中心的电极线路202a、203a连接、且在前述放电小室内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电极202c、203c。另外,如该图所示,前述维持电极202、203最好各自还包括将前述2条电极线路202a和202b、203a和203b连接的1个桥电极202d、203d。 
电极线路202a、202b、203a、203b横切放电小室,并沿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一个方向延伸。为了提高开口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线路的宽度形成得较窄。另外,为了提高放电扩散效率,最好使用多条电极线路202a、202b、203a、203b,并且最好考虑到开口率而决定电极线路的条数。 
电极线路202a、202b、203a、203b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突出电极202c、203c最好与在1个放电小室内最靠近放电小室的中 心的电极线路202a、203a连接,且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突出电极202c、203c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驱动时,降低初始放电电压。由于初始放电电压随着电极线路202a、203a间的距离c而增加,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具备分别与电极线路202a、203a连接的突出电极202c、203c。由于在靠近形成的突出电极202c、203c间,即使是较低的初始放电电压,也可以开始放电,因此可以降低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初始放电电压。这里,所谓初始放电电压是指,向维持电极对202、203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电极供给脉冲时,开始放电的电压水平。 
这种突出电极202c、203c由于其大小非常小,因此,可以利用制造工序的公差,使实质上突出电极202c、203c的与电极线路202a、203a连接的部分的宽度W1形成为大于突出电极的端部的宽度W2,且根据需要,也可以使其端部的宽度W2更大。 
构成各个维持电极对203、202的相邻的2条电极线路间的间隔,即203a和203b间的间隔或202a和202b间的间隔最好为80~120μm。当前述相邻的2条电极线路间的间隔具有如前所述的值时,可以充分地确保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开口率并增加显示影像的亮度,且可以增加放电空间内的放电扩散效率。 
突出电极202c、203c的宽度W1最好在35~45μm的范围。当突出电极202c、203c的宽度具有如前所述的值时,可以防止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开口率减小,并在显示器的全面反射而射出的光被前述突出电极202c、203c遮挡,而使得影像的亮度降低。 
另外,突出电极202c、203c间的间隔a最好在15~165μm的范围。当突出电极202c、203c间的间隔a具有如前所述的值时,可以防止在突出电极202c、203c间产生阈值以上的过度放电而使电极的寿命缩短的情况,且能够具有对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来说适当的初始放电电压。 
桥电极202d、203d将构成各个维持电极202、203的2条电极线路202a和202b、203a和203b连接。桥电极202d、203d有助于使得穿过突出电极202c、203c而开始的放电从放电小室的中心容易地扩散到较远的 电极线路202b、203b。 
如这样,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构造通过建议电极线路的条数,可以提高开口率。另外,通过形成突出电极202c、203c,可以降低初始放电电压。另外,利用桥电极202d、203d和距离放电小室中心较远的电极线路202b、203b来增加放电扩散效率,可以在整体上提高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发光效率。即,由于可以与以往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明亮度相等,或者更为明亮,因此可以不使用ITO透明电极。 
图6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其仅简要地示出了图2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当中的1个放电小室内所形成的维持电极对402、403的配置构造。 
如该图所示,维持电极402、403分别包括:横切放电小室的至少2条电极线路402a、402b、403a、403b;与最接近放电小室的中心的电极线路402a、403a连接,且在放电小室内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电极402c、403c;将前述2条电极线路402a和402b、403a和403b连接的桥电极402d、403d;与距离放电小室的中心最远的电极线路402b、403b连接,且在放电小室内向放电小室的中心的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 
电极线路402a、402b、403a、403b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电极线路402a、402b、403a、403b横切放电小室,并沿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一个方向延伸。为了提高开口率,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维持电极线路的宽度最好形成得较窄。最好电极线路的宽度W1设为20μm以上70μm以下,可以提高开口率,并且顺利地产生放电。 
如该图所示,与放电小室的中心接近的电极线路402a、403a与第一突出电极402c、403c连接,与放电小室的中心接近的电极线路402a、403a在开始放电的同时,形成放电扩散开始的路径。与放电小室的中心较远的电极线路402b、403b与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连接。与放电小室的中心较远的电极线路402b、403b起到将放电扩散到放电小室周边部的 功能。 
第一突出电极402c、403c与在1个放电小室内靠近放电小室的中心的电极线路402a、403a连接,且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最好第一突出电极形成于电极线路402a、403a的中心。通过第一突出电极402c、403c相互对应地形成于电极线路中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初始放电电压。 
突出电极402c、403c的宽度W1最好在35~45μm的范围,突出电极402c、403c间的间隔a最好在15~165μm的范围。突出电极402c、403c的宽度及间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桥电极402d、403d将构成各个维持电极402、403的2条电极线路402a和402b、403a和403b连接。桥电极402d、403d有助于使得借助突出电极而开始的放电容易地扩展至与放电小室的中心较远的电极线路402b、403b。这里,虽然桥电极402d、403d位于放电小室内,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形成于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412上。 
这样,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放电向电极线路402b、403b和隔壁412间的空间中扩散。这样,通过增加放电扩散效率,可以提高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发光效率。 
另外,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与距离放电小室的中心较远的电极线路402b、403b连接,且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的长度最好在50~100μm的范围,通过具有如前所述的值,可以使得放电有效地扩展到距离放电小室的中心较远的放电空间。 
如图6所示,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可以延伸至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412处。另外,如果可以用其他的部分充分地补偿开口率,则为了进一步提高放电效率,也可以在隔壁412上局部地延长。但是,当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未延伸至隔壁412时,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 和与之相邻的隔壁412间的间隔最好为70μm以下。在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与隔壁412间的间隔在70μm以下时,放电就可以有效地扩展到距离放电小室的中心较远的放电空间。 
针对本发明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最好在电极线路402b、403b的中心形成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并使放电均等地向放电小室的周边部扩散。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最好将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当中的位于第二突出电极402e、403e延伸的方向上的隔壁的宽度Wb形成为200μm以下。另外,最好在前述隔壁412上形成黑矩阵(未图示),该黑矩阵用于吸收外部光而确保室内对比度(明室コントラスト),防止所发射的放电光延及到相邻放电小室而显示的情况。通过将隔壁412的宽度建议为200μm以下,放电小室的面积增加。这样,可以增加发光效率,且可以补偿因第二突出电极等使开口率降低的情况。最好位于第二突出电极所延伸的方向上的隔壁的宽度Wb设为90~100μm,可以获得最佳的发光效率。 
图7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图。省略对于该图所示的维持电极构造当中的与图6所示相同的内容的说明。 
如该图所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维持电极602、603上分别形成2个第一突出电极602a、603a。第一突出电极602a、603a与靠近放电小室的中心的电极线路连接,且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最好第一突出电极602a、603a各自以电极线路的中心为基准相互对称地形成。 
第一突出电极602a、603a的宽度最好在35~45μm的范围。前述突出电极宽度的上限值与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相同,因此省略。 
对于从1条电极线路中突出的2个第一突出电极间的间隔d1、d2,在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42英寸的大小及VGA等级的析像度的场合下, 最好在50~100μm的范围,在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42英寸的大小及XGA等级的析像度的场合下,最好在30~80μm的范围,在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50英寸的大小及XGA等级的析像度的场合下,最好在40~90μm的范围。 
当第一突出电极的间隔d1、d2具有如前所述的范围时,能够确保可以显现出显示器所要求的影像的亮度的开口率,且可以防止第一突出电极与隔壁过于接近而使无效功率增加,从而使显示器所消耗的功率增加到极限值以上的情况。 
通过在维持电极602、603中分别形成2个第一突出电极602a、603a,放电小室中心的电极面积即增加。这样,在开始放电前,可以在放电小室内形成较多的空间电荷,使初始放电电压进一步降低,使放电速度加快。同时,在放电开始后,壁电荷量增加,亮度上升,放电向整个放电小室中均一地扩散。 
电极线路602a、603a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必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另外,第一突出电极602a、603a间的间隔a1、a2,即与电极线路602、603交叉的方向上的2个突出电极的间隔a1、a2,最好在15~165μm的范围。突出电极间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相同,因此省略。 
图8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面图。省略对于该图所示的电极构造当中的与图6及图7所述的相同的内容的说明。 
如图8所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维持电极702、703分别形成有3个第一突出电极702a、703a。 
第一突出电极702a、703a与电极线路当中的靠近放电小室的中心的电极线路连接,且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任意一个第一突出电极最好形成于电极线路的中心,且剩余的2个第一突出电极最好以电极线路的中间为基准相互对称地形成。通过在维持电极702、703中分别形成 3个第一突出电极702a、703a,与图6和图7的场合相比,初始放电电压进一步降低,且放电速度也更为加快。同时,在放电开始后,亮度进一步上升,放电向整个放电小室中更为均一地扩散。 
如上所述,通过增加第一突出电极的个数,放电小室的中心的电极面积增加而使初始放电电压降低,且使亮度增加。另一方面,应当考虑到从放电小室的中心产生最强的放电,且发射出最明亮的放电光这一点。即,最好将以下的方面与初始放电电压和亮度效率一起考虑,来选择最佳的个数并设计维持电极的构造,即该方面是指第一突出电极的个数增加越多,则越会遮挡从放电小室的中心发射出的光,从而使所发射的光显著地减少。 
第一突出电极702a、703a的宽度最好在35~45μm的范围,第一突出电极702a、703a间的间隔a1、a2、a3最好在15~165μm的范围。对于第一突出电极702a、703a的宽度及间隔的前述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图9是以剖面图来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其中维持电极800、810分别包括横切放电小室的3条电极线路800a、800b、800c、810a、810b、810c。电极线路横切放电小室且沿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一个方向延伸。为了提高开口率,前述电极线路的宽度形成得较窄,最好具有20~70μm范围的宽度,从而能够提高开口率,并且顺利地产生放电。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800a、800b、800c、810a、810b、810c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800a、800b、800c、810a、810b、810c的厚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构成各个维持电极的3条电极线路间的间隔a1、a2可以相互一样或不同,电极线路的宽度b1、b2、b3也可以相互一样或不同。电极线路的厚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图10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其中维持电极900、910分别包括横切放电小室的4条电极线路900a、900b、900c、900d、910a、910b、910c、910d。前述电极线路横切放电小室并沿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一个方向延伸。为了提高开口率,前述电极线路的宽度形成得较窄,且最好具有20~70μm的宽度,从而能够提高开口率,并且顺利地产生放电。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900a、900b、900c、900d、910a、910b、910c、910d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维持电极对900、910的电极线路900a、900b、900c、900d、910a、910b、910c、910d的厚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电极线路的厚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构成各个维持电极的4条电极线路间的间隔c1、c2、c3可以相互一样或不同,电极线路的宽度d1、d2、d3、d4也可以相互一样或不同。 
图11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其中维持电极1000、1010分别包括横切放电小室的4条电极线路1000a、1000b、1000c、1000d、1010a、1010b、1010c、1010d。电极线路横切放电小室并沿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一个方向延伸。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000a、1000b、1000c、1000d、1010a、1010b、1010c、1010d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000a、1000b、1000c、1000d、1010a、1010b、1010c、1010d的厚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电极线路的厚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桥电极1020、1030、1040、1050、1060、1070分别将2条电极线路连接。桥电极1020、1030、1040、1050、1060、1070使得开始的放电很容易扩散到距离放电小室的中心较远的电极线路。如该图所示,桥电极 1020、1030、1040、1050、1060、1070的位置也可以相互不一致,某一个桥电极1040也可以位于隔壁1080上。 
图12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其与图11所示的情况不同,连接电极线路的桥电极形成于相同的位置上,相对于维持电极1100、1110分别形成有连接4条电极线路1100a、1100b、1100c、1100d、1110a、1110b、1110c、1110d的1个桥电极1120、1130。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100a、1100b、1100c、1100d、1110a、1110b、1110c、1110d的宽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100a、1100b、1100c、1100d、1110a、1110b、1110c、1110d的厚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电极线路的厚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图13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其中相对于电极线路1200、1210,分别形成有包括闭环(closed loop)的形态的突出电极1220、1230。借助如该图所示的包括闭环的突出电极1220、1230,可以降低初始放电电压,并且可以提高开口率。突出电极及闭环的形态可以多样化地变形。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200、1210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200、1210的厚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电极线路的厚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突出电极1220、1230的线宽度W1、W2最好在35~45μm的范围。当突出电极1220、1230的线宽度W1、W2具有如前所述的值时,可以确保足够的面板的开口率,并防止在显示器的全面反射而射出的光被前述突出电极遮挡,而使影像的亮度降低的情况。 
另外,2个突出电极1220、1230间的间隔最好在15~165μm的范围。 突出电极间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图14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其中相对于电极线路1300、1310,分别形成有包括四角形态的闭环的突出电极1320、1330。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300、1310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300、1310的厚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电极线路的厚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突出电极1320、1330的线宽度W1、W2最好在35~45μm的范围。前述突出电极1320、1330的线宽度W1、W2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1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另外,2个突出电极1320、1330间的间隔最好在15~165μm的范围。突出电极间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维持电极构造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其中相对于电极线路1400、1410,分别形成有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电极1420a、1420b、1430a、1430b和向前述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或其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电极1440、1450、1460、1470。 
如图15A所示,最好相对于电极线路1400、1410,分别形成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的2个第一突出电极1420a、1420b、1430a、1430b,且形成向放电小室中心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1个第二突出电极1440、1450。或者,如图15B所示,第二突出电极1460、1470可以向放电小室的中心方向突出。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400、1410的宽度最好在30~60μm的范围,这样可以确保显示所需的面板的开口率而维持显示影像的亮度。
维持电极对的电极线路1400、1410的厚度最好在3~7μm的范围。前述电极线路厚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第一突出电极1420a、1420b、1430a、1430b的宽度最好在35~45μm的范围。突出电极宽度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关于从1条电极线路中突出的2个第一突出电极间的间隔d1、d2,在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42英寸的大小及VGA等级的析像度的场合下,最好在50~100μm的范围,在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42英寸的大小及XGA等级的析像度的场合下,最好在50~100μm的范围,在具有50英寸的大小及XGA等级的析像度的场合下,最好在40~90μm的范围。第一突出电极间的间隔d1、d2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7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另外,其他第一突出电极间的间隔,即1420a与1430a间的间隔a1或1420b与1430b间的间隔a2最好在15~165μm的范围。突出电极间隔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临界的意思由于与参考图5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 
图16是对于具有如前所述的构造的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以时序图表示了针对将一个帧(frame)分为多个子域(subfield)而进行分时驱动的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为了实现分时灰度显示,可以将单位帧分割为规定个数,例如8个子域SF1、…、SF8。另外,各子域SF1、…、SF8被分割为复位区间(未图示)、寻址区间A1、…、A8及保持区间S1、…、S8。这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复位区间可省略为多个子域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复位区间可以仅在最初的子域中存在,或仅在最初的子域和全体子域中,位于中间程度的子域中存在。 
各寻址区间A1、…、A8中,对寻址电极X附加显示数据信号,且依次附加与各扫描电极Y相应的扫描脉冲。 
各保持区间S1、…、S8中,对扫描电极Y和保持电极Z交互地附 加保持脉冲,在寻址区间A1、…、A8中在形成有壁电荷的放电小室中引起保持放电。 
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亮度与在单位帧中所占的保持放电区间S1、…、S8内的保持放电脉冲个数成比例。在形成1个图像的1个帧由8个子域和256个灰度表现的场合下,对各子域可以依次以1、2、4、8、16、32、64、128的比例分配相互不同的保持脉冲的数目。如果要获得133个灰度的亮度,则只要在子域1区间、子域3区间及子域8区间期间对小室寻址并进行保持放电即可。 
分配到各子域中的保持放电数目可以根据APC(Automatic PowerControl)步骤的对子域的加权值来可变地决定。即,图9中虽然以将1个帧分割为8个子域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设计规格将形成1个帧的子域的数目多样化地变形。例如,可以将1个帧如12或16个子域等那样,分割为8个子域以上或以下,并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 
另外,分配到各子域中的保持放电数目可以考虑到灰度系数特性或面板特性而多样化地变形。例如,可以将分配到子域4中的灰度值从8降低为6,将分配到子域6中的灰度值从32提高为34。 
图17是相对于被分割了的子域,以时序图表示针对用于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驱动信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首先,存在预复位(prereset)区间,其用于在扫描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壁电荷,且在保持电极Z上形成负极性壁电荷,其后,各子域包括:用于采用由预复位区间形成的壁电荷分布而将前画面的放电小室初始化的复位(reset)区间、用于选择放电小室的寻址(address)区间及用于维持所选择的放电小室的放电的保持(sustain)区间。 
复位区间由上置(setup)区间及下置(setdown)区间构成,前述上置区间中,对全部的扫描电极同时附加上升斜坡波形(Ramp—up),在所有的放电小室中产生微小放电,这样可以产生壁电荷。在前述下置区间中,对所有的扫描电极Y同时附加在低于前述上升斜坡波形(Ramp— up)的峰值电压的正极性电压处下降的下降斜坡波形(Ramp—down),并在所有的放电小室中产生消除放电,这样,就可以将由上置放电生成的壁电荷及空间电荷当中的无用电荷消除。 
在寻址区间内,对扫描电极依次附加负极性的扫描信号(scan),与此同时,对前述寻址电极X附加正极性的数据信号(data)。利用这种前述扫描信号(scan)和数据信号(data)之间的电压差与在前述复位区间之间生成的壁电压,而产生寻址放电并选择小室。另一方面,在前述下置区间和寻址区间之间,对前述保持电极附加将保持电压(Vs)维持的信号。 
在前述保持区间内,对扫描电极和保持电极交互地附加保持脉冲,并在扫描电极和保持电极之间以面放电形态产生保持放电。 
该图所示的驱动波形,是针对用于驱动本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信号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受前述图17所示的波形限定。例如,可以省略前述预复位区间,该图所示的驱动信号的极性及电压水平可以根据需要而变更,在前述保持放电结束后,可以对保持电极附加用于消除壁电荷的消除信号。另外,也可以进行将前述保持信号仅附加于扫描电极Y和保持电极Z当中的任意一个而引起保持放电的单重保持(single sustain)驱动。 
上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为了例示的目的而公布的,如果是具有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的人,则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置换、变形及变更,这种置换、变更等应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具备:上部基板;形成于该上部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电介质层;与前述上部基板相对置地配置的下部基板;形成于该下部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形成于前述下部基板上且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所述放电小室包括不显示影像的虚拟小室,该等离子体显示器的特征是,
前述第一、二电极由总线电极一个单一层形成并且具备:
形成于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方向上的线路部;和
从前述线路部中突出的突出部,
其中,划分位于有效显示区域的外部的虚拟小室的隔壁当中最外廓部的隔壁与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内部的放电小室的隔壁相比宽度更宽,并且在基板的上段或下段上形成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2条或更多条线路的虚拟小室,
前述虚拟小室具备虚拟电极,前述虚拟电极形成为与前述第一、二电极当中的任意一个相同的形状,并且
位于最外廓部的所述虚拟小室仅包括所述线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
所述线路部包括至少两条电极线路,
其中,前述第一、二电极还包括连接所述至少两条电极线路的一个桥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外部的虚拟小室的隔壁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宽度在500~900μm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外部的虚拟小室的隔壁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宽度在划分前述有效显示区域的内部的放电小室的隔壁的宽度的1.25倍~4.5倍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前述虚拟电极具有30~60μm的范围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在基板的上段或下段上形成与前述第三电极交叉的2条线路的虚拟小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前述第一、二电极当中的至少一个与前述电介质层相比颜色更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还具备玻璃滤色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还具备覆盖前述上部基板上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外部的黑矩阵和滤光膜。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相邻的2条电极线路间的间隔为80μm~12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其特征是,前述下部基板具备电介质层、划分放电小室的隔壁及荧光体层。
CN2006101608363A 2006-05-30 2006-11-30 等离子体显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3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048820 2006-05-30
KR1020060048820A KR100762251B1 (ko) 2006-05-30 2006-05-30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060048820 2006-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3196A CN101083196A (zh) 2007-12-05
CN101083196B true CN101083196B (zh) 2012-09-26

Family

ID=37499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6083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3196B (zh) 2006-05-30 2006-11-30 等离子体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36127B2 (zh)
EP (1) EP1863060A3 (zh)
JP (1) JP2007324109A (zh)
KR (1) KR100762251B1 (zh)
CN (1) CN1010831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35605B1 (ko) * 2006-06-20 2007-07-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013807B2 (en) * 2006-09-14 2011-09-06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device
KR100883584B1 (ko) * 2007-02-28 2009-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필터 및 그를 이용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896047B1 (ko) * 2006-12-06 2009-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EP2054915B1 (en) * 2006-12-15 2013-07-03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857070B1 (ko) * 2007-03-13 2008-09-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20080259002A1 (en) * 2007-04-19 2008-10-23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JP2010170763A (ja) * 2009-01-21 2010-08-05 Panas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0170760A (ja) * 2009-01-21 2010-08-05 Panas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6504A (zh) * 2004-06-30 2006-01-04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55879A (zh) * 2004-04-21 2006-04-0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80065367A (ko) 1996-06-02 1998-10-15 오평희 액정표시소자용 백라이트
JP3440768B2 (ja) 1996-07-10 2003-08-25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
JP3039437B2 (ja) * 1997-04-15 2000-05-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カラー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TW396365B (en) * 1997-08-27 2000-07-01 Toray Industries Plasma display decive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H1196924A (ja) 1997-09-19 1999-04-09 Toray Ind Inc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83511A (ja) 1998-03-31 1999-10-15 Toray Ind Inc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56677B2 (ja) * 1998-09-14 2001-04-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748775B1 (ko) 1999-01-22 2007-08-13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스방전패널 및 가스방전 디바이스와 그 제조방법
WO2000075951A1 (fr) 1999-06-04 2000-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fficheur a plasma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ssocie
JP2001160361A (ja) * 1999-09-21 2001-06-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基板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706012B2 (ja) * 1999-11-24 2005-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放電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基板、面放電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面放電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312972A (ja) * 2000-04-24 2001-11-09 Samsung Sdi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及びその隔壁製造方法
JP2001332177A (ja) * 2000-05-22 2001-11-30 Sony Corp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42661A (ja) 2000-07-24 2002-02-08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58918B2 (ja) 2000-07-24 2007-08-1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03951B (zh) * 2000-08-18 2012-02-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气体放电屏
CN101281845B (zh) 2000-08-29 2010-06-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气体放电屏
KR100502331B1 (ko) * 2000-09-06 2005-07-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US20060028406A1 (en) * 2001-05-29 2006-02-09 Pioneer Corporation AC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3007216A (ja) 2001-06-25 2003-01-10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31133A (ja) 2001-07-12 2003-01-3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38828B2 (en) 2001-11-05 2005-01-04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0516963B1 (ko) * 2002-12-02 2005-09-27 현대 프라즈마 주식회사 효율적 방전을 위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DE60323453D1 (de) 2002-12-31 2008-10-23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anzeigetafel mit Aufrechterhaltungselektroden mit Doppelspalt
TWI317965B (en) * 2003-03-07 2009-12-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7154222B2 (en) * 2003-04-11 2006-12-26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reinforcing barrier ribs with curvature
KR100525888B1 (ko) 2003-06-23 2005-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화이트백 형성용 페이스트 조성물 및플라즈마디스플레이패널의 하판제조방법
KR100536215B1 (ko) * 2003-08-05 2005-12-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50028182A (ko) 2003-09-17 2005-03-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방전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US20050082958A1 (en) * 2003-10-20 2005-04-21 Su Yao C. Plasma display panel
TWI278000B (en) 2003-10-29 2007-04-01 Au Optronics Corp AC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589369B1 (ko) 2003-11-29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7019460B2 (en) 2004-02-05 2006-03-28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reof
KR100637456B1 (ko) * 2004-02-05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20050236994A1 (en) * 2004-04-21 2005-10-27 Jae-Ik Kwon Plasma display panel
KR20050104215A (ko) * 2004-04-28 2005-11-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5339944A (ja) 2004-05-26 2005-12-0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658740B1 (ko) 2004-06-18 2006-12-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50121931A (ko) 2004-06-23 2005-12-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6012571A (ja) 2004-06-25 2006-01-12 Fujitsu Ltd ガス放電パネル用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ガス放電パネル
KR20060013030A (ko) 2004-08-05 2006-02-0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58314B1 (ko) 2004-10-11 2006-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캔 전극과 서스테인 전극을 포함하는 플라즈마디스플레이 패널
EP1662156A1 (de) * 2004-11-30 2006-05-31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Ankerelement
KR100648728B1 (ko) 2004-11-30 2006-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78932B1 (ko) * 2004-11-30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97197B1 (ko) * 2004-12-29 2007-03-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6222035A (ja) * 2005-02-14 2006-08-24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717782B1 (ko) * 2005-04-06 2007-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4176737B2 (ja) 2005-05-09 2008-11-0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879A (zh) * 2004-04-21 2006-04-05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716504A (zh) * 2004-06-30 2006-01-04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762251B1 (ko) 2007-10-01
US20070278954A1 (en) 2007-12-06
CN101083196A (zh) 2007-12-05
EP1863060A2 (en) 2007-12-05
US7936127B2 (en) 2011-05-03
EP1863060A3 (en) 2009-07-22
JP2007324109A (ja) 200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3196B (zh) 等离子体显示器
CN101086943A (zh) 等离子体显示器
EP1863061B1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CN101090056B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
US20060066522A1 (en) Method for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KR100762249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1863059A2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EP1641017A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EP1863062A2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KR20070010881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5540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837661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1640947A2 (en) Method for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KR10084911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15252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9229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193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4765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705223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および素の駆動方法
KR20110035022A (ko) 멀티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80032773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Termination date: 201411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