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7012A - 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滚筒上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滚筒上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7012A
CN101057012A CNA2005800382683A CN200580038268A CN101057012A CN 101057012 A CN101057012 A CN 101057012A CN A2005800382683 A CNA2005800382683 A CN A2005800382683A CN 200580038268 A CN200580038268 A CN 200580038268A CN 101057012 A CN101057012 A CN 101057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oiling body
thread
carrier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82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57012B (zh
Inventor
R·斯托琛恩格
L·孔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meyerstol R & D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nninger AG Maschinenfabri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040266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1657329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ninger AG Maschinenfabrik filed Critical Benninger AG Maschinenfabrik
Publication of CN101057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7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57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7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HWARPING, BEAMING OR LEASING
    • D02H13/00Details of machines of the preceding groups
    • D02H13/16Reeds, combs, or other devices for determining the spacing of threads
    • D02H13/18Reeds, combs, or other devices for determining the spacing of threads with adjustable spacing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HWARPING, BEAMING OR LEASING
    • D02H3/00Warping machines
    • D02H3/02Sectional warper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HWARPING, BEAMING OR LEASING
    • D02H9/00Lea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arping, Beaming, Or Leas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Decoration Of Textiles (AREA)

Abstract

在将由许多平行纱线(18)组成的条带(17)卷绕到旋转的整经滚筒(2)上的方法中,每根单独纱线在整经滚筒(2)上的卷绕位置可以通过选纱装置(8)的、对应于该纱线导纱器(21)来决定。为此,导纱器(21)在整经滚筒(2)的旋转轴线(6)方向上由静止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这些纱线(18)相继被属于整经滚筒(2)的内夹纱器(30)抓住。

Description

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滚筒上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卷绕体上的方法及装置。例如在纺织技术中,这种方法和装置在织造准备中被用于织造经纱的整经。不过在其它领域中,例如在导线工业中,也需要卷绕作业。因此,本发明也不局限于纺织应用目的,术语“纱线”包括任何长条形的可卷绕元件,无论是何种横截面形状或材料。
背景技术
对现代整经方法的一个要求例如是必须高速工作,在此应确保每个卷绕条带的组成的改变。这一要求特别是对所谓的纹经或短经提出的。然而,每当就纱线类型、纱线顺序或卷绕的条带宽度来说进行条带组成的调整时,都需要停车,这明显延缓了加工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上述类型的方法和装置,借助所述方法和装置,可以在高生产速度下实现快速的条带更换或不同的条带组成。就方法而言,该任务是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方法完成的,就装置而言,该任务是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5的特征的装置完成的。
在传统的整经机中,纱线已经在伸缩筘处达到正确的纱线密度和条带宽度。这种布置使得条带的每次改变变得困难。如果每根单独纱线在卷绕体上的卷绕位置通过对应于该纱线的导纱器来确定,就可以消除这一缺点。因而,导纱器取代了伸缩筘,但在这里与伸缩筘不同的是,导纱器能运动至任意位置。因此,导纱器优选能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由静止位置被调整至工作位置。与此同时,导纱器可以被交替地投入使用,因而待卷绕条带的组成能任意改变。
特别有利的是,由许多优选是不同类型的纱线构成的片纱被引导至安置在卷绕体的卷绕区中的选纱装置,其中的若干纱线作为工作纱线通过导纱器被拉出并形成条带,而其余的纱线作为备用纱线借助每个夹持点被夹持在选纱装置上。该操作允许在卷绕体连续旋转时进行条带更换,这明显加快了工作过程。
还有利的是,在至少第一次卷绕后,卷绕条带的工作纱线被分断开并被夹持在选纱装置上,而在至少第二次卷绕中,条带的工作纱线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卷绕时的组成。但是,条带组成也可能在多次相邻的卷绕中是相同的。最后,还可以想到的是,条带的纱线没有在每次卷绕后被分断开,而是条带在一个卷的卷尾被直接送给一个相邻卷的卷头。
如果所选的工作纱线首先借助导纱器被绷紧于卷绕体上方的携获位置,则在卷绕体全速转动时进行的纱线转交能特别有利地实现,其中在携获位置上,纱线在导纱器和每个夹持点之间大致平行于旋转轴线被悬空绷紧,在卷绕体旋转过程中,所有工作纱线在携获位置被一个配属于卷绕体的内夹纱器相继抓住并随后脱离开夹持点。在离开夹持点后,导纱器可以与其工作纱线一起按照条带宽度移动到条带卷绕位置。被夹持的备用纱线作为工作纱线飞渡到卷绕体上,这能在唯一一次卷绕体旋转中高速完成。
在形成一个条卷后,所有的工作纱线又能被与卷绕体同步旋转的外夹纱器相继抓住,随后又被夹持点夹持并同时脱离开导纱器。因此,工作纱线实际上又飞返回夹持点上的预备位置。
在分条整经机上,显然需要在整经台上使选纱装置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或垂直于旋转轴线移动,以将条带卷绕成锥形。整经滚筒此时构成卷绕体。
显然,在整经作业范围内,为了将经纱正确喂到经轴上,必须将分绞件引入纱线组。在传统方法中,分绞件的置入原则上总是需要停车。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可以如此避免这个缺点,即在条卷的头上,在卷绕体旋转时且在卷绕体的至少一个位置上,以至少一部分纱线形成一个梭口并将一个分绞件置入打开的梭口中。不过,或者可以用开口筘形成梭口,该开口筘设置在与卷绕体同步旋转的且围绕卷绕体的内环上。这种分纱优选可以被用于形成绞口。这样的绞口随后简化了例如在纺织设备中的进一步加工。因此,与将工作纱线飞渡到卷绕体上相似地也实现了开口,特别是在全速工作时的绞口形成和分绞件引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想到,这种开口也被用在传统方法中,在传统方法中,不是每根单独纱线都通过一个单独的导纱器被拉出。
如果为引入绞口而使至少两个就圆周方向而言接连配置在卷绕体上的开口筘从大致沿外周的切向的静止位置移动至开口位置,则出现了特别有利的开口,在开口位置上,筘齿沿径向突出于外周之外,并且在卷绕体的旋转过程中,纱线优选以交替方式落到筘齿上和筘齿之间。此外,开口筘能相对简单地随部分旋转而移入工作位置。不过,该方法当然亦可用于浆纱分绞。在这里,不是出现绞口形成,而是纱线保持相互分开。对于浆纱分绞而言,如此形成许多接连配置的开口筘,从而分别只对某些纱线形成一个梭口。如果还拟定浆纱分绞,则这优选在形成绞口之前进行。
显然,开口和分绞件引入是在移向条带卷绕位置之前进行的,在这里,先使导纱器移向一个置纱位置,以使纱线落到开口筘上。在置纱位置上,纱线的排列密度小于其在随后的条带卷绕位置上时的排列密度。
首先,优选将分绞棒引入打开的梭口中,在这里,随后又使形成相关梭口的开口筘移动至静止位置,最后,由分绞棒分出的纱线被卸到分绞件上,优选被卸到分绞绳或分绞线上。分绞绳或分绞线因此没有被真正拉入梭口中,而是纱线被转交给分绞绳或分绞线。
同样在条卷尾上,在与卷绕体同步旋转的且围绕卷绕体的外环上的至少一个位置上,可以用至少一部分纱线产生绞口以便形成梭口,在这里,在打开的梭口中引入分绞件,并且开口优选借助类似于在条卷头上时的机构来实现,就是说借助开口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卷绕体上挨着或并排地卷绕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纱线循环的许多条卷,在这里,卷绕体不中断地旋转。
从装置角度看,每一个导纱器和夹持点配属于一个导纱器模块是适当的,导纱器模块具有用于调整导纱器的传动装置以及可移动的夹持切断单元,该夹持切断单元具有用于夹持纱线的夹持点和用于分断纱线的切断机构。通过这种方式,纱线的切断和夹持实际上在相同位置上完成,借此能实现卷绕体旋转时的飞动纱线更换。
导纱器模块的传动装置优选为包括牵引件且尤其是齿形带的牵引件传动装置,导纱器如此设置在牵引件上,即齿形带能大致平行于卷绕体的旋转轴线在导纱器路程中移动。牵引件传动装置例如可以利用步进电机被快速准确地驱动。但也可以想到其它类型的传动装置,例如也可以想到推杆,导纱器设置在推杆端部上。
夹持切断单元能以垂直于导纱器路程移动的方式支撑,从而夹持点可以关于卷绕体周边在径向靠外的静止位置和径向靠内的纱线转交位置之间移动。这种升降运动例如能借助气动压力缸来做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形式由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以及附图中得知。
图1是整经机的整体透视图。
图2以另一个角度示出了图1所示整经机的局部透视图。
图3是示意示出的整经机的俯视图,其示出了若干机器部件。
图4a是整经机的带有导纱器模块的选纱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4b是单个导纱器模块的透视图。
图5表示由箭头方向(a)看到的图4的导纱器模块。
图6是由箭头方向(b)看到的图4的导纱器模块。
图7a和图7b表示在纱线转交位置中的导纱器模块。
图8a和图8b表示就在纱线与夹持点分开后的导纱器模块。
图9a和图9b表示纱线落在开口筘上时的导纱器模块。
图10a和图10b表示由外夹纱器承接纱线时条卷尾上的导纱器模块。
图11a和图11b表示在条卷尾分断工作纱线时的导纱器模块。
图12是绞口的示意侧视图。
图13是分绞棒已引入时在卷绕体上的开口筘的筘齿的透视图。
图14是分绞绳套的截面透视图。
图15a和图15b表示下开口筘,用来在置入纱线前在工作位置上形成绞口。
图16表示纱线已置入的开口筘。
图17表示分绞棒已移出的开口筘。
图18表示静止位置中的开口筘,其中分绞绳套接在分绞棒端上。
图19表示剥纱器已前移的开口筘。
图20是剥纱器已撤回的开口筘。
图21a和图21b表示纱线已置入的上开口筘。
图22表示分绞棒已引入的开口筘。
图23表示已摆回的开口筘,其中上纱线落在分绞棒上。
图24表示下纱线卸到分绞线上之后的开口筘。
图25表示纱线卸到条卷上之后的开口筘。
图26表示处于接纳新条带的中立的初始位置上的开口筘。
图27示意表示在条卷上的卷绕和形成绞口。
图28a表示用于浆纱分绞的第一开口筘。
图28b表示用于浆纱分绞的第二开口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整体用1表示的整经机基本上由作为卷绕体的整经滚筒2构成,该整经滚筒具有圆柱形部分3和圆锥形部分4。整经滚筒以可绕卷绕体轴线或滚筒轴线6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机座5中。整经台7静立于整经台的导向机构11上,整经台可以在导向机构11上平行于旋转轴线6在箭头方向c上移动。在整经台7上设有选纱装置8,该选纱装置能相对整经滚筒在垂直于整经滚筒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即箭头方向d)上移动。
选纱装置8本身以例如90度的弧度围绕整经滚筒2的表面。许多在此仅示意表示的导纱器模块20以在圆周方向上紧邻的方式设置在选纱装置上。片纱9从一个在此未详细示出的筒子架上或从其它供纱机构中被引出,每根单独纱线被引至其中一个导纱器模块20。适当的装置如纱线制动器用于使纱线始终保持张紧。
为了在条卷头上形成梭口以便形成绞口或浆纱分绞,在整经滚筒2的圆柱形部分3上设置内环12,该内环承载用于形成绞口或用于浆纱分绞的机构并与滚筒一起旋转。内环12在滚筒纵槽13中被引导并且可以沿滚筒纵槽像整经台7一样在箭头方向c上移动。
为了形成梭口,特别是为了在条卷尾上形成绞口,设置外环14,该外环以同心方式围绕滚筒外周并且能与滚筒同步地被驱动。该外环支撑在外环支架15中,该外环支架又支撑在外环滑板16上并且可以在外环滑板上沿箭头方向c直线移动。外环16也承载着形成绞口所需的机构。
在控制柜10中安装有用于控制整经机的部件。
图3示意表示在包括所属驱动电机的整经机上的所有机械功能组件,即主要示出了整经滚筒2、机座5、整经台7和选纱装置8。为此想到具有各自操作机构的内环12和外环14。显然,内环12和外环14在这里是已与整经滚筒2脱开的构件,但它们能与整经滚筒2同步地被驱动转动。
图4a表示整经机的具有导纱器模块的选纱装置的局部透视图。选纱装置8具有多个导纱器模块,模块20’、20”、20和20’V相继布置在圆周方向上。在图3中还可以看到属于内环的开口筘40,它的构造和作用方式以后将详述描述。导纱器21能沿滚筒轴线在箭头方向e上来回移动或者定位。导纱器21的移动可以通过牵引件传动装置33实现。当然,也可以设置使导纱器21移动的其它装置,如气动系统或液压系统。
以下,结合图4至图6稍微具体描述单个导纱器模块20。该导纱器模块具有保持板32,在该保持板上固定有传动单元33和夹持切断单元22。该传动单元具有包括齿形带29的牵引件传动装置。该齿形带可以借助导纱器驱动装置34被驱动,该导纱器驱动装置优选是步进电机。在齿形带的两个平行皮带段之一上固定着导纱器21,导纱器能在箭头方向e上走过导纱器路程FS。在静止位置RS上,导纱器21回撤位于夹持切断单元之后。夹持切断单元22配置在升降滑座26上,该升降滑座可移动地支撑在导向机构35中。此外,气动压力缸28用作驱动装置。
夹持切断单元具有双杆臂25,它铰接在升降滑座26上,其上杆臂可借助气动压力缸27被启动。真正的切断机构24在下杆臂上由刀刃构成。一个夹持点23就位于切断面之后,该夹持点也可以通过双杆臂25被启动。
送来的工作纱线或备用纱线18/19将通过导纱管36被输入,该导纱管在双杆臂侧开口于夹持点23之上,从而纱线能处于导纱器21的导纱器路程中。该导纱器具有用于防止纱线滑走的切口或凹槽。
为了更好地理解以下对导纱器模块20的工作的描述,在图4b中还示出了属于滚筒的内夹纱器30。该内夹纱器能通过在此未详细示出的机构夹住在正确位置上被绷紧的纱线并带走该纱线。
只要一根纱线在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上在一个导纱器模块上被夹住,则它用作备用纱线19,该备用纱线可随时作为工作纱线投入整经作业中以形成条带。为此,依据图7a和图7b启动导纱器21,从而该导纱器走过导纱器路程FS的一部分并先处于纱线携获位置FM。升降滑座26此时已经位于也在图5中示出的降低位置。到达纱线携获位置FM所需的纱线进给长度通过导纱管36被引出。滚筒的旋转运动如此适配于导纱器21的运动,即就在到达纱线携获位置FM后,下夹纱器33带走当前卷的这根和其它每根工作纱线。
就在可靠抓住纱线后,夹持点23被释放,从而工作纱线以内夹纱器30的圆周速度被引出。这种情况在图8a和图8b中示出了。直至此时,在选纱装置上的所有工作的导纱器模块同时工作。
然后根据图9a和图9b,使导纱器21在导纱器路程FS中继续移动一段距离,以便分纱并进而将绞口引入开口筘40。随后将详细描述开口过程。用于绞口的开口筘具有呈U形叉开的筘齿42,在这些筘齿中可以分别置入一根单独纱线。如图9a象征所示,现在如此精确地依次使在圆周方向上后续的导纱器模块的每个导纱器21a、21b、21c等移动,即总以交替方式使工作纱线在筘齿上以及在筘齿之间落纱。在引入绞口后并且在引入分绞件后,按照以下还要详细描述的方式,所有工作的导纱器21、21a、21b、21c等使其各自的工作纱线移动至条带17的真正卷绕位置,条带宽度显然小于在落至开口筘40上时的纱条宽度。这些导纱器21现在保持其彼此相对位置,直至到达条卷尾,在这里,整个选纱装置将在整经滑架上移动。
一旦到达条卷尾且在那里也用相似的机构形成绞口,则所有工作的导纱器21又移动到靠外的纱线携获位置FM,在该纱线携获位置上,所有的工作纱线18被转交给外夹纱器31或者被该外夹纱器带走。该外夹纱器配属于外环14,该外环同心围绕滚筒并与滚筒同步旋转,在图10a和图10b中仅象征性示出了该外环。进行纱线“收集”是为切断做准备,在图11a和图11b中示出了该切断作业。
此外,升降滑座26在每个导纱器模块20上移动到上方的最终位置,从而夹持点23能抓住已拉出的纱线。实际上,切断机构24被同时启动,在这里,一方面使刚加工完的工作纱线18离开导纱器21,同时又作为备用纱线19将上述工作纱线保持在处于预备位置的夹持点上。
如图12所示,用于在条卷头引入绞口的机构布置在内环12上。图12所示的情况因此大致对应于图9的情况,在此,并排的纱线被交替置入接连配置的开口筘40a和40b中。用30表示内夹纱器。通过开口筘的交替跨绕,显然可以形成具有打开的梭口51的绞口50,在该梭口中可以引入分绞件。通过大致相同的方式,也可以实现浆纱分绞。与形成绞口不同,为了浆纱分绞,必须设置许多接连配置的开口筘。此外,用于浆纱分绞的开口筘也是不同地形成的(请参见图28a和图28b)。
从图13和图14中可以看到开口装置的其它细节。例如由塑料构成的弯曲的开口筘40被固定在可旋转的筘轴41上。以可平行于筘轴移动的方式设置分绞棒43。在长条状筘轴41的末端上,设有钳形的套夹45,其夹持住分绞绳套44。大约呈圆柱形的分绞绳套具有分绞绳轴46,分绞绳轴在中心被拧入该分绞绳套中,从而留下敞露的环形间隙55。在分绞绳轴46上卷绕有适当的分绞绳49,分绞绳可以通过环形间隙55被拉出。分绞绳套44在面向分绞棒43端面的那侧具有连接件47,分绞棒43和分绞绳套44可以在该连接件处连接。
已移出的分绞棒43因此抓住固定于套夹45中的分绞绳套44,分绞绳套还具有大致等于分绞棒的外直径。然后,使套夹45张开,从而放开分绞绳套44的整个外周区。这使得将分开的纱线从分绞棒43卸到已拉出的分绞绳49上成为可能。
为此采用图15a所示的剥纱器48,它可以在朝向分绞绳套44的方向上移动。图15a和图15b表示处于备用状态的开口筘40,它具有沿径向外突的筘齿42。分绞棒43还要被拉回来,从而如图16所示,开口筘可以被跨绕。此时,上纱线53总是位于U形的筘齿42中,下纱线52在筘齿之间直接位于筘轴41上。下纱线和上纱线之间的距离形成打开的梭口51。依据随后的整经条带的条带宽度,整个开口筘或者只是其一部分被跨绕。
一旦所有的现用工作纱线被置入了开口筘中,则分绞棒43将如图17所示移出,随后开口筘40将旋转回到其径向靠内的静止位置。
在图18b中示出了这种情况。上纱线53现在直接落在分绞棒43上,下纱线52像先前一样落在筘轴41上。分绞棒43在端侧握住分绞绳套44,分绞绳套44被套夹45放开。现在依据图19,可以使剥纱器48移动,该剥纱器使上纱线53和下纱线52越过分绞绳套44,卸到分绞绳49上。然后,剥纱器48又回撤,开口筘40保持在图20所示的预备位置,直至它为了形成一个新的梭口而旋转出来。
在条卷尾上开口是借助与在条卷头上相似的机构完成的,即也利用开口筘。开口筘就像本文开头所述一样配属于外环14,外环的直径被定为大于最大可能的条卷直径。不过,与在条卷头上不同,不是采用分绞绳作为分绞件,而是将柔性的分绞线置入打开的纱线梭口中,在这里,梭口分绞装置的结构以及步骤不同于在内侧。依据图21a和图21b,也在筘轴41上设置具有筘齿42的弯曲的开口筘40。具有弯折端部的柔性分绞线54配置在筘轴41下方并且可从滚筒内侧移过来。上分绞棒56也可以平行于筘轴41移出来。此外,设有剥纱套57,它围绕整个分绞棒56。在所示的初始位置中,下纱线52和上纱线53又被置入开口筘40中,即对应于每根纱线的导纱器21(图9a)用于使纱线处于正确的跨绕位置。
依据图22,置纱过程结束,使分绞棒56移入打开的梭口51中。然后,依据图23使筘轴41扭转,从而使上纱线53位于分绞棒56上,下纱线52位于筘轴41上。
在图24所示的下一步骤中,使剥纱套57移出来,在这里,下纱线52落到分绞线54上。而上纱线53首先仍位于分绞棒56的末端上。分绞棒56的末端此时大致与分绞线54的弯折端部对齐。
一旦剥纱套57走完最后的路程,则上纱线53落到已落好的条卷上,但位于分绞线54之外(图25)。与此同时,分绞件被引入,并且为了在下个条卷上形成划分,可以使分绞件移动一段等于条卷宽度的距离。开口筘40又被移入一个用于开口的工作位置,分绞棒56或者剥纱套57被拉回至初始位置(图26)。当然,依据图21a和图21b至图26a和图26b描述的方法也可被用在条卷头上或内环上。
以下,结合图27的示意图来描述一次完整的卷绕过程。图27从下升到上地示出了几次卷绕,确切说是以垂直于滚筒的方向的视角。在图27的上三分之一处,视线方向是沿整经滚筒2的切向,该整经滚筒具有圆柱形部分3和圆锥形部分4并具有已落好的条卷37。在图27的下三分之二处,实际上示出了在不同操作顺序中的滚筒周面的进展状况,在这里,右侧给出了滚筒的角度位置。
卷绕作业以喂入阶段60开始,在该喂入阶段中,选纱装置8如先前所述借助滚筒的工作的导纱器21A来递交工作纱线18,并且使工作纱线到达正确的相对位置。在图中示出了共6个工作的导纱器21A。对两个不工作的导纱器21P来说,相应的导纱器模块保持在其中立的预备位置上,在该预备位置上,各备用纱线19是静止的。
在下方的跨绕阶段61中,工作纱线18借助工作的导纱器21A被置入下开口筘40。如上所述,已分开的纱线被移至分绞绳上,随后,工作的导纱器21A使纱线一方面按照整经条带17的条带宽度B一起移动,另一方面同时向左移动至圆锥形部分4的根点38。在此过程的末尾,滚筒已经转完一圈360度。
现在,就是用于形成条卷37的真正的卷绕阶段62,在这里,依据纱线品质需要使滚筒旋转N圈360度,直至达到所期望的条卷高度。
在形成条卷37后,就进行上方的跨绕阶段63,以将纱线置入外环14上的上开口筘40。为此,工作的导纱器21A仍继续向左移动,同时又以置纱宽度相互分开。就开口和分绞线移至打开的梭口中而言,滚筒只需又旋转一整圈360度。
然后,导纱器21A以一列的方式一起移动,以便将工作纱线18共同交给外夹纱器31,在这里,导纱器模块切断工作纱线并且又夹住工作纱线。该动作以上方的喂入阶段64的形式示出了。
现在,可以在不停止滚筒的情况下以相同方式卷绕下一个条卷,其中可能在选纱装置8上调用其它纱线。显然,内环12、外环14和选纱装置8此时向右移动了条带宽度B。
在图28a和图28b中示出了浆纱分绞用的开口筘。借助第一开口筘40’(图28a),总使第一纱线落到设置于起始筘端上的筘齿42’中。其它的筘齿彼此间隔预定的周期间距,由此一来,各有一些纱线形成梭口。可以使分绞件如分绞棒穿过该梭口。跟随第一开口筘的下一个(即第二个)开口筘40”(图28b)具有用于第二纱线的筘齿42”,在这里,第一开口筘的筘齿相对第一开口筘偏移了一个纱线位置。以相似方式形成后面的开口筘,即对第三开口筘来说,使各自的筘齿又偏移一个位置,等等。所以在依据图28a和图28b的例子中,浆纱分绞需要七个开口筘。

Claims (30)

1.一种将由许多平行的纱线(18)组成的纱线组且尤其是呈条带(17)形式的纱线组卷绕到绕旋转轴线(6)旋转的卷绕体(2)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根单独纱线在所述卷绕体上的卷绕位置通过对应于该纱线的导纱器(21)来决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器(21)优选在所述旋转轴线(6)方向上从静止位置被调整至工作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由不同种类的纱线(18,19)组成的片纱(9)被引到安置于所述卷绕体(6)的卷绕区内的选纱装置(8),其中一些纱线作为工作纱线(18)通过所述导纱器(21)被引出并形成所述条带(17),而其余的纱线作为备用纱线(19)借助每个夹持点(23)被夹持在所述选纱装置(8)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第一次卷绕后,已卷绕的条带(17)的工作纱线(18)被分断开并被夹持在所述选纱装置(8)上,而在至少第二次卷绕中,所述条带(17)的工作纱线(18)具有与第一次卷绕时不同的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选的工作纱线(18)首先借助所述导纱器(21)被绷紧在位于卷绕体(21)上方的携获位置中,在该携获位置中,工作纱线在所述导纱器(21)和每个夹持点(23)之间以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6)的方式被悬空绷紧,在所述卷绕体的旋转过程中,所有的工作纱线(18)能在所述携获位置上被属于所述卷绕体(2)的内夹纱器(30)相继抓住,然后与所述夹持点脱离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器(21)及其工作纱线(18)在与所述夹持点(23)分离开之后以条带宽度移入条带卷绕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一个条卷后,所有的工作纱线(18)被在所述滚筒上与所述卷绕体(2)一起同步旋转的外夹纱器(31)相继抓住,随后又被所述夹持点夹住并与所述导纱器(21)分开。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卷绕体(2)在整经过程中是分条整经机的组成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整经台(7)上使所述选纱装置(8)在所述旋转轴线(6)方向上移动,以便将条带卷绕成圆锥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条卷头上,在所述卷绕体旋转时且在所述卷绕体(2)上的至少一个位置上,以至少一部分纱线形成用于引入绞口的或用于浆纱分绞的梭口,分绞件尤其是分绞绳(49)或分绞棒(56)被置入打开的梭口(51)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引入绞口(50),至少两个关于圆周方向接连配置于所述卷绕体(2)上或配置在与所述卷绕体(2)同步旋转且围绕所述卷绕体(2)的内环(12)上的开口筘(40a,40b)从大致沿外周的切向的静止位置被移动至开口位置,在所述开口位置上,筘齿(42)沿径向突出于所述外周之外,并且在所述卷绕体旋转时,所述纱线(18)优选以交替方式落到筘齿(42)上和筘齿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6和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移向条带卷绕位置之前,使所述导纱器(21)移至置纱位置,以使纱线落到所述开口筘(40a,40b)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一个分绞棒(43)引入一个打开的梭口中,然后使形成相关梭口(51)的开口筘(40a)又移动至所述静止位置,最后,由所述分绞棒分开的纱线(52,53)被卸到一个分绞件上,优选是卸到分绞绳(49)或分绞线(54)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条卷尾上,在一个与所述卷绕体(2)同步旋转的且围绕所述卷绕体(2)的外环(14)上,以至少一部分纱线形成梭口并且将一个分绞件引入打开的梭口中,所述梭口的形成优选通过与在条卷头上时相似的机构来实现。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卷绕体(2)上,挨着或并排地卷绕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纱线循环的许多条卷,其中所述卷绕体不中断地旋转。
15.一种用于将由许多平行的纱线(18)组成的条带(17)卷绕到被驱动绕旋转轴线(6)旋转的卷绕体(2)上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每根单独纱线,在所述卷绕体(2)的周边区中设置一个导纱器(21),能通过所述导纱器来卷绕相关的纱线并且能借助所述导纱器确定在所述卷绕体(2)上的卷绕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器(21)关于所述卷绕体(2)的旋转方向相继呈弧形地配置于所述卷绕体(2)的上方,所述导纱器(21)优选在所述旋转轴线(6)的方向上能由静止位置被调整至工作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器(21)是选纱装置(8)的组成部分,所述选纱装置对于许多纱线(18,19)每根具有一个夹持点(23)和一个导纱器(21),一部分所述纱线作为构成条带的工作纱线(18)通过导纱器(21)被拉出,其余的纱线作为备用纱线(19)被固定在处于预备位置的夹持点(23)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导纱器(21)和夹持点(23)配属于一个导纱器模块(20),所述导纱器模块具有用于调整导纱器的传动装置以及可移动的夹持切断单元(22),所述夹持切断单元包括用于夹持纱线的夹持点(23)以及用于分断纱线的切断机构(24)。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器模块(20)的传动装置包括带有牵引件且尤其是齿形带(29)的牵引件传动装置,所述导纱器(21)配置在所述牵引件上,从而所述导纱器能以平行于所述卷绕体的旋转轴线(6)的方式在导纱器路程中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切断单元以大致垂直于导纱器路程移动的方式支撑,从而所述夹持点(23)能关于所述卷绕体的周边在径向靠外的静止位置和径向靠内的纱线转交位置间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体是分条整经机的整经滚筒(2),所述选纱装置(8)支撑在整经台(7)上,从而所述选纱装置既能与所述滚筒(2)的旋转轴线(6)平行地移动,也能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6)地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5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具有配置在所述卷绕体上的内夹纱器(30),用于在条卷头上抓住并带走条带的所有待卷绕纱线,所述装置还具有沿外循环轨迹与所述卷绕体同步旋转的外夹纱器(31),用于暂时抓住一个卷绕条带的所有纱线。
23.根据权利要求21和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夹纱器(30)和所述外夹纱器(31)能以平行于所述卷绕体(2)的旋转轴线(6)的方式移动,所述内夹纱器(30)设置在所述卷绕体表面中的直线引导机构上,所述外夹纱器(31)配置在能被驱动旋转的、围绕所述卷绕体(2)的外环上,所述外环支撑在外环支架(15)中。
24.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卷绕体(2)的周边区的至少一个位置上,设有用于在所述卷绕体旋转时引入绞口的机构和在所述卷绕体旋转时将分绞件引入通过所述绞口打开的梭口中的机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关于圆周方向以接连且大致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的开口筘(40a,40b),所述开口筘能由大致沿外周的切向的静止位置移动至分绞位置,在所述分绞位置中,所述筘齿(42)沿径向突出于所述外周之外,其中能借助所述导纱器(21)以交替方式将纱线落到所述筘齿上和所述筘齿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开口筘(40)配有一个分绞棒(43),为了引入分绞件,所述分绞棒以平行于所述开口筘的方式被引入打开的梭口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绞件是分绞绳,它能从一个在所述分绞棒(43)的移动轴线上保持在所述开口筘旁边的且优选为圆柱形的分绞绳储存装置中被拉出,在所述分绞棒旁边设有剥纱器(48),借助所述剥纱器,绷紧的纱线(52,53)经过顶在所述分绞绳储存装置的端部上的分绞棒并经过所述分绞绳储存装置移动到所述分绞绳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4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具有一个能被驱动而与所述卷绕体同步旋转的且围绕所述卷绕体的外环(14),在所述外环上,在周边区的至少一个位置上优选设有与在滚筒上相同的机构,用于在所述卷绕体旋转时引入绞口。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属于所述卷绕体的、用于引入绞口的所述机构安置在一个能在所述卷绕体的表面上移动的内环(12)上或安置在一个能与所述卷绕体(2)同步旋转的且围绕所述卷绕体(2)的内环(12)上,所述内环能与所述外环同步或不同步地移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4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环(14)和/或所述内环(12)的开口机构上能被加入的分绞件是柔性的分绞线(54),所述分绞线支撑在滚筒内,能借助滚筒端转向,并且能平行于所述卷绕体的外周面前移。
CN2005800382683A 2004-11-10 2005-11-09 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滚筒上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1057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4026668.6 2004-11-10
EP04026668A EP1657329A1 (de) 2004-11-10 2004-11-10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ckeln eines aus einer Mehrzahl von parallelen Fäden bestehenden Bandes auf eine um eine Drehachse rotierende Trommel
EP04026841 2004-11-11
EP04026841.9 2004-11-11
PCT/EP2005/055856 WO2006051080A1 (de) 2004-11-10 2005-11-09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ckeln eines aus einer mehrzahl von parallelen fäden bestehenden bandes auf eine um eine drehachse rotierende tromme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7012A true CN101057012A (zh) 2007-10-17
CN101057012B CN101057012B (zh) 2012-08-29

Family

ID=35645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82683A Active CN101057012B (zh) 2004-11-10 2005-11-09 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滚筒上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325283B2 (zh)
EP (2) EP1809798B1 (zh)
CN (1) CN101057012B (zh)
AT (2) ATE493526T1 (zh)
DE (1) DE502005010776D1 (zh)
TW (2) TW200636104A (zh)
WO (2) WO200605108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3994A (zh) * 2010-10-18 2012-05-16 苏州市红玫瑰针织制衣有限公司 织机整经装置
CN104036953A (zh) * 2013-03-06 2014-09-10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环绕线方法
CN110629373A (zh) * 2019-09-06 2019-12-31 深圳市海弘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多层线幕边缘层差的调节机构与方法
CN111074397A (zh) * 2019-12-31 2020-04-28 海宁科美吉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整经机
TWI747830B (zh) * 2015-07-20 2021-12-01 瑞士商史托比利薩甘斯股份有限公司 紗線整理機、漿紗機及製備具有所需的紗線排列的經紗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RM20070043A1 (it) * 2007-01-30 2008-07-31 Bromas S R L Macchina per orditura automatica a campioni con sistema automatizzato multifilo e relativo metodo.
US11613831B2 (en) * 2018-04-14 2023-03-28 Ronak Rajendra Gupta High thread/yarn count woven textile fabric and process of preparation thereof
CN112663195A (zh) * 2021-01-08 2021-04-16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穿分绞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18998A (de) * 1964-07-22 1966-08-15 Benning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m Stürzen eines von einem Schärgatter abgezogenen und auf eine Schärmaschine aufzuwickelnden Schärbandes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ieses Verfahrens
US3520493A (en) 1968-10-18 1970-07-14 Robert L Carroll Guide for a moving textile strand
CH618748A5 (zh) * 1977-06-24 1980-08-15 Zellweger Uster Ag
IT1114634B (it) * 1977-07-13 1986-01-27 U T I T A Officine & Fonderie Procedimento e dispositivo di selezione ed infilaggio per avvolgitrici di filati a piu' bobine
FR2409949A1 (fr) * 1977-11-25 1979-06-22 Asa Sa Dispositif pour le bobinage de fils textiles
FR2465675A2 (fr) * 1978-10-27 1981-03-27 Rhone Poulenc Textile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lancement de fil en debut de renvidage
DE2938902A1 (de) * 1979-09-26 1981-04-16 Hergeth KG Maschinenfabrik und Apparatebau, 4408 Dülmen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kurzketten, insbesondere fuer gewebemuster in der buntweberei
DE3307301A1 (de) * 1983-03-02 1984-09-06 Hergeth Hollingsworth GmbH, 4408 Dülmen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kurzketten, insbesondere fuer gewebemuster in der buntweberei
JPS6067366A (ja) * 1983-09-16 1985-04-17 Murata Mach Ltd 糸掛装置
DE3733692A1 (de) * 1987-10-06 1989-04-27 Hollingsworth Gmbh Ein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usterketten u. dgl. auf einer konusschaermaschine
EP0487722A4 (en) * 1990-03-27 1992-09-09 Suzuki Warper Ltd. Automatic leasing machine
EP0659914B1 (de) * 1993-12-22 1999-03-24 Benning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fwickeln von Schärbändern
DE59504606D1 (de) * 1994-06-20 1999-02-04 Benninger Ag Maschf Vorrichtung für die Fadenteilung an einer Schärmaschine
DE4422098C2 (de) * 1994-06-24 1997-10-09 Mayer Textilmaschf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Kurzketten
DE4443627C2 (de) 1994-12-08 1999-11-25 Sucker Mueller Hacoba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legen von fadentrennenden Schnüren in die Fadenbänder einer Konusschärmaschine
EP1143052B1 (de) * 2000-04-04 2009-07-15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Fadenteilung an einer Schärmaschine
JP4176428B2 (ja) * 2002-09-17 2008-11-05 Tstm株式会社 綾振り装置
DE10311832A1 (de) 2003-03-18 2004-10-14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Konusschär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Kette auf einer Konusschärmaschin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3994A (zh) * 2010-10-18 2012-05-16 苏州市红玫瑰针织制衣有限公司 织机整经装置
CN104036953A (zh) * 2013-03-06 2014-09-10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环绕线方法
TWI747830B (zh) * 2015-07-20 2021-12-01 瑞士商史托比利薩甘斯股份有限公司 紗線整理機、漿紗機及製備具有所需的紗線排列的經紗的方法
CN110629373A (zh) * 2019-09-06 2019-12-31 深圳市海弘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多层线幕边缘层差的调节机构与方法
CN111074397A (zh) * 2019-12-31 2020-04-28 海宁科美吉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整经机
CN111074397B (zh) * 2019-12-31 2022-03-08 海宁科美吉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整经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36104A (en) 2006-10-16
EP1809797B1 (de) 2010-12-29
WO2006051085A1 (de) 2006-05-18
EP1809797A1 (de) 2007-07-25
US7325283B2 (en) 2008-02-05
US20070266535A1 (en) 2007-11-22
ATE493526T1 (de) 2011-01-15
US20080092352A1 (en) 2008-04-24
TW200628648A (en) 2006-08-16
EP1809798A1 (de) 2007-07-25
WO2006051080A1 (de) 2006-05-18
EP1809798B1 (de) 2011-07-27
CN101057012B (zh) 2012-08-29
ATE518026T1 (de) 2011-08-15
DE502005010776D1 (de) 2011-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7012A (zh) 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滚筒上的方法及装置
CN101057011A (zh) 在整经机上进行分纱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039C (zh)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65524A (zh) 将由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卷绕体上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708C (zh) 向纺织机械的卷绕装置供应空筒管的方法及装置
CN1908261A (zh) 自由端气流纺纱机
CN100347062C (zh) 开动一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作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80331C (zh) 在气流纺纱机上纱线生头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06222820B (zh) 用于纱线重新成束的带有专用元件纺纱机的方法及纺纱机
CN1861507A (zh) 自动络纱机的落纱装置
CN101078140A (zh) 转杯纺纱机操作单元上单纱生头的方法和装置
CN1135203C (zh) 合成纤维卷绕器和卷绕合成纤维的方法
CN1075133C (zh) 带换纱机构的电子控制试样整经机
CN1688500A (zh) 横动设备
CN1590616A (zh) 纱线处理系统
CN1531609A (zh) 一种插入纬纱的方法和喂纱装置
CN1119620A (zh) 转台式纱线绕线机
CN1530309A (zh) 纱线卷取机
US4877061A (en) Automatic cop exchanging apparatus for shuttle loom
CN1648300A (zh) 用于自由端纺纱机的自由端纺纱单元的移动维护装置
CN1654294A (zh) 用来卷绕多股丝束的装置
CN1619024A (zh) 用于自由端纺纱机的维护小车
CN1619025A (zh) 一个自由端纺纱转杯中的纱线头的引入/移出装置
CN1637183A (zh) 部分整经机、经纱接替装置以及部分整经方法
CN1516759A (zh) 变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ARL MAYER TEXTILE MACHINERY STOCK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NINGOR STOCK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6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612

Address after: Swiss Uzi Weill

Applicant after: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 AG

Address before: Swiss Uzi Weill

Applicant before: Benninger AG Maschf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15

Address after: Olbers Stock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Mayer Textilmaschf

Address before: Swiss Uzi Weill

Patentee before: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 A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23

Address after: Oberz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Karmeier R & D Co., Ltd

Address before: Olbers Stockhaus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Oberz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Carlmeyerstol R & D Co.,Ltd.

Address before: Oberzhaus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Karmeier R & 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