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6235A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6235A
CN101046235A CNA2007100922150A CN200710092215A CN101046235A CN 101046235 A CN101046235 A CN 101046235A CN A2007100922150 A CNA2007100922150 A CN A2007100922150A CN 200710092215 A CN200710092215 A CN 200710092215A CN 101046235 A CN101046235 A CN 101046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parts
pair
outside
vibra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22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2850C (zh
Inventor
冈中雄大
前田光一
松冈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6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6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28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285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4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e of stressing
    • F16F1/5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e of stressing loaded in combined stre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615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means for modifying the spring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橡胶弹性体连结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而成的构造的防振装置,在确保作为相互垂直的一个方向的垂直方向的高弹簧常数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作为另一个方向的水平方向的弹簧常数的,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的构造。在具有将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在水平方向连结的一对橡胶臂部(16a),和在垂直方向连结的橡胶支脚部(16b)的防振装置(10)中,一方面分别以从内侧部件(12)侧朝向外侧部件(14)侧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该一对橡胶臂部(16a),另一方面形成橡胶支脚部(16b),使其两个侧面分别由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26)构成,并形成为朝向外侧部件(14)侧、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尤其涉及通过整体大致呈T字形的橡胶弹性体将内侧部件和间隔配置在其外侧的外侧部件连结的、适合作为发动机支架的防振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对于夹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部件之间的防振连结体或防振支承体来说,使用具有通过橡胶弹性体将安装在一侧部件上的内侧部件和被间隔配置在其外侧、并安装在另一侧部件上的外侧部件连结的结构的防振装置,虽然能够谋求隔断或降低传递到该两个部件之间的振动,但是,对于那样的防振装置来说,由于输入的不仅仅是来自一个方向的振动载荷,也输入有来自其他方向的振动载荷,因此,围绕能够对应这些多个振动输入的结构,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
而且,作为具有对应这种多个振动输入的结构的防振装置的一种,在日本特开2005-28273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下述结构的发动机支架,其中,该发动机支架是为了节省车辆空间等使轴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地配置的防振装置,将作为内侧部件的内侧零件和间隔配置在其外侧的、作为外侧部件的外侧零件通过橡胶弹性体连结,同时,该橡胶弹性体通过在轴向延伸的空洞部在外侧零件内周面侧上分为两股,呈倒V字形或八字形,而且,通过将该空洞部延伸至用于连结设置在内侧零件的轴向一端侧的凸缘部和与其相对设置的外侧零件的凸缘部之间的侧部橡胶弹性体,能够与车辆的上下、前后的弹簧常数相独立地设定车辆的左右方向(轴向)的弹簧常数,进而能够容易地将车辆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这三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s)的比(弹簧比)设计为所要求的值。即使是这样的支架构造,由于主要通过橡胶弹性体的倒V字形的压缩变形作用来支承作为车辆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载荷,所以能够实现比较高的弹簧常数,但是,在作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水平方向上,倒V字形的橡胶弹性体是通过剪切变形来支承输入载荷的,因此,难以提高弹簧常数,限制大型动力设备(发动机)等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较大的摇动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为了限制这种车辆前后方向的摇动,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相当于该车辆前后方向的水平方向的弹簧常数(Ks),而且,有必要既确保车辆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恒定,又能实现上述支架的水平方向的弹簧常数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日本实公平6-20679号公报(专利文献2)及日本特开2001-191800号公报(专利文献3)等中,公开了具有下述结构的发动机支架,其中,连结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的橡胶弹性体大致呈T字形,具有一对橡胶臂部及橡胶支脚部,该一对橡胶臂部夹持该内侧部件,以大体相等的厚度在该内侧部件的左右两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将该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在水平方向上连结,该橡胶支脚部被分别设置在与该一对橡胶臂部对应的部分之间的空洞部(空洞部)隔开,并在与所述水平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上连结或抵接支承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但是,在这些专利技术中,仅仅是谋求橡胶弹性体限制、吸收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之间相对的上下振动(载荷),而设置在内侧部件左右两端的一对橡胶臂部只承受剪切应力,并没有考虑将其作为对应水平方向输入的振动(载荷)的支承结构,所以这些技术自身存在耐久性差等问题。
即,在这种将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由作为整体的、呈T字状的橡胶弹性体连结的结构的支架中,当振动载荷沿水平方向输入并作用在作为橡胶弹性体的T字的头部的一对橡胶臂部上时,由于在这些臂部的与内侧部件的连结部位附近发生应力集中,所以,在这部分容易发生裂缝或裂纹,并产生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下降的问题。另外,即使在作为该橡胶弹性体的T字的支脚的橡胶支脚部上,在以实质上相等的厚度连结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的情况下,或者只是侧面以直线的梯形形状连结的情况下,如果在上下方向上作用大的载荷,那么该橡胶支脚部有压曲变形的可能,加之,难以充分地吸收橡胶支脚部的变形,从而引发裂缝或裂纹等,其自身也还存在耐久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27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6-206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91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是以上述事项为背景而做出的,其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具有由橡胶弹性体连结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的结构,其中,在既确保作为相互垂直的一个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高弹簧常数,又有效地提高作为另一个方向的水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为解决上述课题,其主旨在于,一种防振装置,通过橡胶弹性体连结内侧部件和间隔配置在其外侧的外侧部件,该橡胶弹性体由一对橡胶臂部及橡胶支脚部构成,该一对橡胶臂部夹持该内侧部件,并分别位于该内侧部件的左右两侧,且将该内侧部件和该外侧部件在水平方向上连结,该橡胶支脚部被分别设置在与该一对橡胶臂部对应的部分之间的空洞部隔开,并在垂直方向上连结支承该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其特征在于,分别使所述一对橡胶臂部以从所述内侧部件侧朝向所述外侧部件侧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另外,使所述支脚部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并使所述支脚部形成为朝向外侧部件一侧的、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
此外,根据这种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优选的样式之一,使所述一对橡胶臂部形成为在该外侧部件的轴向上的固定距离分别大于所述内侧部件和所述外侧部件之间的连结距离。
另外,根据这种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优选的样式之一,所述一对橡胶臂部分别具有向内侧凹陷的、且形成为弯曲面的两个侧面。
而且,此外,根据这种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优选的样式之一,采用下述结构:在所述内侧部件的轴向的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凸缘部,该凸缘部朝向所述外侧部件侧延伸并与该外侧部件的端部间隔规定距离相对,另外,该凸缘部固定在与所述橡胶支脚部相对的侧面上,使该橡胶支脚部的一部分夹置在该凸缘部和所述外侧部件的端部之间。
另外,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构造,使所述外侧部件呈方筒形状,将其周向上的内面形状的一部分形成为半圆形或圆弧形的弯曲形状部,所述橡胶支脚部固定在该呈方筒形状的外侧部件的弯曲形状部上,另外,所述一对橡胶臂部分别固定在从该弯曲形状部的两端开始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位上。
此外,根据与本发明优选的样式不同的一个技术方案,在所述外侧部件的对应所述内侧部件的部位上设置挡块,该挡块用于限制该内侧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过大的位移。
发明的效果
这样,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装置,由一对橡胶臂部和橡胶支脚部构成的大体T字形的橡胶弹性体将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连结,由此可在作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依靠该橡胶弹性体的T字形状,相对于各自方向上的载荷输入,任何一方都承受压缩变形作用,因此,能够同时、有效地提高这两个方向上的弹簧常数。而且,由于相当于这种橡胶弹性体的T字状头部的一对橡胶臂部分别是以从内侧部件侧朝向外侧部件侧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的,所以该一对橡胶臂部对于垂直方向的载荷输入容易发生剪切变形,而由相当于T字状的支脚的橡胶支脚部限定的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其调整容易进行,与此同时,对于水平方向的输入载荷,该一对橡胶臂部在其厚度变薄的、与外侧部件的连结侧部位处容易发生变形,通过使应力分散并均匀化,能够有效地抑制或阻止裂缝或裂纹等缺陷的发生,从而能够有利地提高其耐久性。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装置中,由于承受垂直方向的载荷的橡胶弹性体的橡胶支脚部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该橡胶支脚部形成为朝向外侧部件侧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所以,即使作用有大的载荷而使其压缩变形,也能够有效地阻止其发生压曲等,而且,由于相比直线的平坦面,两个侧面形成为向内侧弯曲的曲面,所以其自由长度变长,由此使作用的应力分散、均匀化,该橡胶支脚部的侧面的变形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有利地谋求其耐久性的有效提高。
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装置,在同时提高作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橡胶弹性体的弹簧常数的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该弹簧常数比的调整,并且能够阻止或抑制橡胶弹性体上的缺陷的发生,从而能够有利地提高其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结构的防振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说明图。
图2是图1所示防振装置的剖面说明图,图2(a)以及图2(b)分别是表示图1中的A-A剖面以及B-B剖面的说明图。
图3是图1所示防振装置的背面说明图。
图4是表示取出图1所示的防振装置中的一个橡胶臂部、示意表示的立体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装置的其他例子中的橡胶臂部的形状的正面部分放大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发动机支架     12内侧零件
12a安装凸部            14外筒零件
14a螺栓孔              16橡胶弹性体
16a橡胶臂部            16b橡胶支脚部
18安装托架             20凸缘部
22a弯曲形状部          22b直线部
22c半矩形形状部        24空洞部
26、30弯曲面           28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使本发明更加具体明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至图3中,表示了作为本发明涉及的防振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10。在图1中,该发动机支架10具有作为内侧部件的、在垂直于纸面的轴向上延伸的半圆柱形状的内侧零件12,而且作为在其外侧间隔配置的外侧部件,具有使该内侧零件12位于其内侧空间内并由矩形和圆弧形组合而成的呈矩形方筒形状的外筒零件14。而且,该内侧零件12和外筒零件14由大体呈T字状的橡胶弹性体16连结,内侧零件12在外筒零件14的内侧空间内,以从该外筒零件14的内面隔开规定间距的状态被支承,并且,如图2所示,从轴向外侧被插入配置的安装托架18通过螺栓固定在该内侧零件12上。
另外,例如,以使该发动机支架10的轴向(在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位于车辆的左右方向,并使图1中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且使上下方向(垂直方向)成为车辆的上下方向、使橡胶弹性体16位于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方式配置发动机支架10。而且,一方面,内侧零件12通过利用螺栓固定在其上的安装托架18安装在发动机侧,另一方面,该外筒零件14以其下部被安装在车身侧且其自身兼作车身侧托架的方式构成。因此,在这里,通过将发动机支架10安装在车辆的发动机侧部件和车身侧部件之间,能够谋求阻断或降低它们之间的振动传递,具体而言就是能够阻断或降低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振动(抑制传递)。
在该发动机支架10中,内侧零件12是上侧部分被切除的呈半圆柱形状的零件,并以其被切除的平坦面朝向上侧的方式配置在外筒零件14的内侧空间内。如图2所示,从横向组装的安装托架18通过螺栓19固定在从该内侧零件12的平坦的上面以规定高度一体突出的安装凸部12a上,以使来自通过该安装托架18而被安装的一侧的部件(在此是发动机侧部件)的振动载荷输入。另外,如图2(a)及图3所明示的那样,在成为内侧零件12的轴向的一个端部的、图2(a)中的右侧的端部上一体地设置有凸缘部20,该凸缘部20朝向外筒零件14一侧,并以比内侧零件12宽(参照图3)的规定宽度延伸,且隔着规定距离与该外筒零件14的端部相对。而且,该凸缘部20被固定在成为橡胶弹性体16的轴向端面的侧面上,且在使橡胶弹性体16的一部分夹置于该凸缘部20与外筒零件14的相对的轴向端面之间的状态下,使橡胶弹性体16与凸缘部20相互连结。另外,该内侧零件12和以往一样,是通过铝合金的模铸件等一体地形成的。
另外,外筒零件14与内侧零件12一样都是通过铝合金的模铸件等一体地形成的零件,如图所示,外筒零件14整体呈方筒形状,其周向上的内面形状的一部分被形成为圆弧形的弯曲形状部22a,同时,从弯曲形状部22a的两端设置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直线部22b、22b,进而设置连结该两直线部的半矩形形状部22c,由该弯曲形状部22a、直线部22b和半矩形形状部22c构成了方筒形状的外筒零件14的内周面形状。另外,在外筒零件14的下部设置有在其底面开口的螺栓孔14a,能够经由该螺栓孔14a将外筒零件14螺栓固定在传递振动的另一侧的部件(此处为车身侧部件)上。
另外,如图1以及图3所明示的那样,橡胶弹性体16整体大致呈支脚部较粗的T字状,由一对橡胶臂部16a、16a及橡胶支脚部16b构成,该一对橡胶臂部16a、16a夹持该内侧零件12,并位于该内侧零件12的左右两侧,将该内侧零件12和外筒零件14在水平方向(在图中为左右方向)上连结,该橡胶支脚部被分别设置在与该一对橡胶臂部对应的部分之间的空洞部24、24隔开,并在垂直方向(在图中为上下方向)上连结内侧零件12和外侧零件14。
另外,如图所示,这种橡胶弹性体16上的一对橡胶臂部16a、16a分别以厚度从内侧零件12侧朝向外筒零件14侧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另外,橡胶臂部16a、16a被薄壁化的前端部位被固定在外筒零件14上相对的直线部22b、22b上。这样,一方面,当在与外筒零件14的连结部附近部位作用有剪切载荷时,橡胶弹性体16变得容易移动,另一方面,在作用有压缩载荷的情况下,由于橡胶臂部16a形成为前端细的薄壁形状,使得其向外筒零件14连结的部位一侧变弱,所以能够避免在内侧零件12侧产生应力集中。另外,当发动机支架10被安装到车辆上,在内侧零件12和外筒零件14之间作用有初期载荷的时候,使该一对橡胶臂部16a、16a能够位于可沿成为图1或图3中的左右方向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位置。
另外,如图所示,在橡胶弹性体16中相当于T字状支脚部的橡胶支脚部16b通过设置在一对橡胶臂部16a、16a的对应的部分之间的、在凸缘部20的两侧在轴向上贯通的空洞部24、24与该一对橡胶臂部16a、16a相隔离,并且,橡胶支脚部16b的两个侧面分别由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26构成,其形成为朝向外筒零件侧14以宽于内侧零件12的宽度延伸的、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并被固定在外筒零件14的内周面的弯曲形状部22a上,这样一来,如图1所示,能够主要支承上下方向的载荷。
这样,通过设置在与对应的一对橡胶臂部16a、16a之间并贯通橡胶弹性体16的空洞部24、24的形状而获得的橡胶支脚部16b的两个侧面,分别由在其上下方向的全长上弯曲的、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26、26构成,因此,使橡胶支脚部16b的两个侧面的上下方向上的自由长度变长,由此,能够有效地实现应力的分散、均匀化,另外,同时针对压曲变形,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发挥抑制或阻止作用。
另外,如图2(a)所示,在该橡胶支脚部16b的轴向的端面上固定有内侧零件12的凸缘部20,橡胶支脚部16b的一部分夹置在外筒零件14的轴向端面和凸缘部20之间,成为能够夹持橡胶支脚部16b的状态,由此,当振动载荷作用在图2中的左右方向,换言之作用在支架轴向上时,能够通过压缩变形作用支承该振动载荷,从而可得到大的弹簧常数。
而且,如图1所示,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挡块28、28以位于通过螺栓19被固定在内侧零件12上的安装托架18的左右两侧相对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外筒零件14的两侧的直线部22b、22b的上部,从而,安装托架18向左右方向的过大位移,换言之内侧零件12的向左右方向的过大位移,就能够通过与该左右的挡块28、28接触而被阻止。
另外,该橡胶弹性体16(橡胶臂部16a+橡胶支脚部16b)或挡块28可按照以往公知使用的各种橡胶材料的成型方法适宜地进行成形。例如,将内侧零件12以及外筒零件14设置在成型铸模中,通过进行橡胶材料的加硫成形,能够同时形成一体加硫成形制品,作为发动机支架10也可以得到一体的构造。另外,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加硫成形操作,能够同时形成覆盖外筒零件14的整个内周面的覆盖层,而且,使这样的覆盖层延伸至外筒零件14的端面也是容易实现的,而且,在一体设置在内侧零件12上的凸缘部20的外面上以从橡胶支脚部16b折回的方式形成有规定厚度的被覆层。
由此,在如图所示构成的发动机支架10中,如果在对应车辆上下方向的图1中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上,振动载荷等载荷输入至内侧零件12和外筒零件14之间,那么,凭借橡胶弹性体16的橡胶支脚部16b形成为弯曲面的两个侧面26、26,并凭借越趋向其下侧的前端其宽度越宽的、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通过其压缩变形承受该载荷,由此,能够有利地发挥大的弹簧常数(Ks)。
而且,由于该橡胶支脚部16b以比内侧零件12宽的、且以末端变宽的形状延伸、并被固定在呈圆弧形状弯曲的弯曲形状部22a上,所以由该橡胶支脚部16b产生的对载荷的支承力就能够被进一步有效的发挥。另外,由于使发生剪切变形的一对橡胶臂部16a、16a的前端变薄,从而使其容易在外筒零件14侧变形,所以,通过这种橡胶支脚部16b而被发挥的弹簧常数具有容易调整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发动机支架10的弹簧常数的特征。
另外,在这种橡胶弹性体16的橡胶支脚部16b处,其两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并以呈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所以与以从内侧零件12朝向外筒零件14呈直线延伸的面作为侧面的情况相比,这种面的自由长度可以取得更长,因此,在橡胶支脚部16b发生压缩变形时,应力被分散并被均匀化,从而能够有利地避免应力的集中,因此,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或避免在橡胶支脚部16b的两个侧面发生裂缝或裂纹等而导致其耐久性下降。
而且,如果在对应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振动载荷等载荷输入至内侧零件12和外筒零件14之间,对于橡胶弹性体16来说,由于有在水平方向上连结该内侧零件12和外筒零件14之间的一对橡胶臂部16a、16a存在,所以,通过这一对橡胶臂部的压缩变形作用,能够发挥高的弹簧常数(Ks),而且,此时,由于一对橡胶臂部16a、16a连结在外筒零件14的内周面的直线部22b、22b上,所以,具有能够有效地使载荷均匀地输入到该一对橡胶臂部16a、16a上,且使其剪切变形进一步均匀的特征。而且,当该一对橡胶臂部16a、16a发生剪切变形时,由于橡胶支脚部16b以宽幅的、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形成,所以,通过这种橡胶支脚部16b,也能够承受图1左右方向上的载荷输入的一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在该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而且,因为该一对橡胶臂部16a、16a分别是以从内侧零件12侧朝向外筒零件1侧其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为前端薄的形状的,所以,在上述左右方向的载荷输入时,应力不会在内侧零件12侧的部位集中,在外筒零件14侧的薄壁的连结部位容易变形,所以能够有效地分散应力,从而能够有利的抑制或阻止在一对橡胶臂部16a、16a上发生裂缝或裂纹等,提高其耐久性。
另外,在该例中的发动机支架10中,例如如图4示意性表示的那样,构成橡胶弹性体16的一对橡胶臂部16a、16a分别是以其在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外筒零件14侧的连结长度D小于内侧零件12侧的连结长度C(C>D)、并以从内侧零件12侧朝向外筒零件1侧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构成的,此外,是以外筒零件14的轴向上的固定距离B比内侧零件12和外筒零件1之间的连结距离A大(B>A)的方式构成的,因此,在抑制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上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另外,关于一对橡胶臂部16a、16a的前端薄的形状,如图1~图3中的具体例子所示,虽然采用了使直线状的平坦面从两侧相互接近而成的形态,但是,如图5所示的,也可以使橡胶臂部16a的两个侧面分别由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30构成,并通过使该两侧的弯曲面30、30相互接近的方式,使厚度朝向外筒零件14逐渐变薄进而形成该一对橡胶臂部16a、16a的前端薄的形状,因此,能够更加有效的谋求在橡胶臂部16a上的应力的分散,能够更好地谋求其耐久性的提高。当然,作为取代将该橡胶臂部16a的两个侧面形成为弯曲面30、30的方式,也可将一个侧面形成为弯曲面(30),而将另一侧面作为朝向外筒零件14直线延伸的平坦面形成为直线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一个侧面形成为弯曲面(30)来发挥上述的作用和效果。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些只不过是示例,应该理解,不能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具体记载对本发明做出任何限定性的解释。
例如,虽然在之前的具体例子当中,选取了最能发挥本发明特征的、在正交的三个方向上支承载荷的发动机支架(10)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用于承受来自三个方向的载荷的防振装置,不言自明的是,其也可以适用于承受至少是两个方向即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载荷的防振装置。
另外,关于防振装置的构造或形状,在示例的具体例子当中,作为外侧部件虽然采用了将矩形形状的一个边形成为圆弧状的呈方筒形状的外筒零件14,但是,其横截面形状可以进行适当选定,可以赋予其更复杂的弯曲形状,或是制成单纯的圆筒形状或是方筒形状,此外,不仅可以采用呈筒状形态的形状,也可以适宜地采用U字状或是半椭圆形状等能够包围内侧部件的至少三个方向的形状。
而且,对于内侧部件,虽然在示例的具体例子中采用了半圆柱形状的内侧零件12,但是,即使采用圆柱形状的零件也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也可以使用圆筒等筒状部件。
而且,对于分别传递振动的两个部件,该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是被安装在与以往相同的结构中的部件,另外,在安装时,虽然在示例的具体例子中是将内侧部件(内侧零件12)固定在发动机侧部件上,另一方面,外侧部件(外筒零件14)被固定在车身侧部件上,但是,采用相反的固定形态也没有任何问题。
另外,虽然没有一一列举,但是,本发明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可以在加以各种变更、修正、改良等的形态下被实施,另外,不言自明的是,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只要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要旨,任何一个都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防振装置,通过橡胶弹性体连结内侧部件和间隔配置在其外侧的外侧部件,该橡胶弹性体由一对橡胶臂部及橡胶支脚部构成,该一对橡胶臂部夹持该内侧部件,并位于该内侧部件的左右两侧,且将该内侧部件和外该侧部件在水平方向上连结,该橡胶支脚部被分别设置在与该一对橡胶臂部对应的部分之间的空洞部隔开,并在垂直方向上连结支承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其特征在于,
分别使所述一对橡胶臂部以从所述内侧部件侧朝向所述外侧部件侧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另外,使所述支脚部的两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侧面形成为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并使所述支脚部形成为朝向外侧部件一侧弯曲的末端变宽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一对橡胶臂部分别形成为在该外侧部件的轴向上的固定距离大于所述内侧部件和所述外侧部件之间的连结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橡胶臂部分别具有两个侧面,该两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侧面由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部件的轴向的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凸缘部,该凸缘部朝向所述外侧部件侧延伸并与该外侧部件的端部间隔规定距离相对,另外,该凸缘部固定在与所述橡胶支脚部相对的侧面上,使该橡胶支脚部的一部分夹置在该凸缘部和所述外侧部件的端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件呈方筒形状,将其周向上的内面形状的一部分形成为半圆形或圆弧形的弯曲形状部,所述橡胶支脚部固定在该方筒形状的弯曲形状部上,另外,所述一对橡胶臂部分别固定在从该弯曲形状部的两端开始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位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部件的对应所述内侧部件的部位上设置挡块,该挡块用于限制该内侧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过大的位移。
CNB2007100922150A 2006-03-30 2007-03-30 防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28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2875/2006 2006-03-30
JP2006092875A JP4645504B2 (ja) 2006-03-30 2006-03-30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6235A true CN101046235A (zh) 2007-10-03
CN100572850C CN100572850C (zh) 2009-12-23

Family

ID=38557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9221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2850C (zh) 2006-03-30 2007-03-30 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40479B2 (zh)
JP (1) JP4645504B2 (zh)
CN (1) CN100572850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3126A (zh) * 2010-07-02 2012-05-30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104912640A (zh) * 2014-03-11 2015-09-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消音器吊架
CN108951021A (zh) * 2018-07-26 2018-12-07 合肥工业大学 减振元件及具有该减振元件的脱水机
CN111791658A (zh) * 2019-04-05 2020-10-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减振器壳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9384B2 (ja) * 2014-03-06 2018-06-06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WO2018198412A1 (ja) * 2017-04-25 2018-11-0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ロッ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45491C1 (de) * 1984-12-13 1986-04-10 Wegu Gummi- und Kunststoffwerke Walter Dräbing KG, 3500 Kassel Lager fuer eine Abgas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H0620679Y2 (ja) * 1987-03-30 1994-06-0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DE3724432A1 (de) * 1987-07-23 1989-02-02 Freudenberg Carl Fa Huelsengummifeder
JP2848399B2 (ja) 1988-07-13 1999-01-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外筒型流体封入式防振体
FR2713731B1 (fr) * 1993-12-09 1996-02-09 Hutchinson Perfectionnement aux supports antivibratoires hydrauliques et à leurs procédés de fabrication.
JPH08296693A (ja) * 1995-04-24 1996-11-1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1191800A (ja) 2000-01-11 2001-07-17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3858908B2 (ja) * 2004-03-30 2006-12-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3126A (zh) * 2010-07-02 2012-05-30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102483126B (zh) * 2010-07-02 2013-08-28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104912640A (zh) * 2014-03-11 2015-09-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消音器吊架
CN104912640B (zh) * 2014-03-11 2017-06-23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消音器吊架
CN108951021A (zh) * 2018-07-26 2018-12-07 合肥工业大学 减振元件及具有该减振元件的脱水机
CN108951021B (zh) * 2018-07-26 2020-10-27 合肥工业大学 减振元件及具有该减振元件的脱水机
CN111791658A (zh) * 2019-04-05 2020-10-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减振器壳体
CN111791658B (zh) * 2019-04-05 2023-03-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减振器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40479B2 (en) 2009-06-02
CN100572850C (zh) 2009-12-23
US20070228624A1 (en) 2007-10-04
JP4645504B2 (ja) 2011-03-09
JP2007263341A (ja) 2007-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6235A (zh) 防振装置
CN101421535B (zh) 防振支承装置
CN1840933A (zh) 发动机支座和采用该支座的减振支承结构
CN1269661C (zh) 车辆动力源的支承结构
CN1256248C (zh) 采用双路顶部安装的撑杆式悬架系统
EP2540534A1 (en) Suspension structure, bush structure and suspension characteristic adjusting method
CN1676966A (zh) 发动机架
US20180172135A1 (en) Low porosity solid electrolyte membra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459388A (zh) 汽车的后轮悬架装置
EP3231530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forged crankshaft
US10625550B2 (en) Control ar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trol arm
CN1766362A (zh) 横向稳定杆衬套
CN1993252A (zh) 用于传感器的安装装置
CN1124335A (zh) 装有动力减震器的振动杆件
CN1724283A (zh) 车轮悬架系统
CN1364670A (zh) 悬挂臂
CN1930010A (zh) 装配的轮子导向系统的臂架
CN1729111A (zh) 具有性能调整装置的衬套
CN104937303B (zh) 筒形隔振装置
CN1950719A (zh) 一种用于发射地震振动波的设备
CN104340039A (zh) 无芯体发动机悬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63474A (zh) 筒形动力减振器
CN1590193A (zh) 车辆车身结构
CN201925406U (zh) 汽车变速器支承软垫
CN101219637A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安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

Termination date: 201503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